三年级上册美术教案-走近传统民居岭南版

三年级上册美术教案-走近传统民居岭南版
三年级上册美术教案-走近传统民居岭南版

走近传统民居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民居的多样性,初步了解造成民居多样性的地理和人文环境因素;了解表现民居的艺术词汇和语言;能用形、色、材质、使用空间等美术语言表现家乡民居的特征。

2、过程和方法:在观察与比较中认识民居的多样性;在资料收集、分析、讨论中养成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探索中学会思考和体验发现的乐趣;尊重传统,能感受生活和艺术的联系。

2学情分析

让孩子们能辨别不同地域的民居,画出自己喜欢的“老房子”。

3重点难点

1、重点:了解中国主要的五种民居类型,比较南北民居及造型上的不同特点,并思考它们与环境、气候的关系;了解民居在建筑材料方面的多样性;欣赏和描述民居的造型艺术特色。

2、难点:了解民居的人文性质。

4教学过程

活动1【讲授】走进传统民居

一、导入新课:

播放课件,欣赏图片,了解什么是民居。让学生结合图片理解中国各地分布着各种各样的民居建筑,这些古老的房屋,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故事。

二、欣赏各种各样的民居。

1、观赏有关民居的图片后,引导学生对民居进行初步的审美体验和感受。

2、比较不同的民居,其建筑材料和造型。(屋顶、门、窗、外形等)有什么不同?鼓励学生大胆提出有关民居的种种疑问,教师补充一些学生提出的问题?并介绍各个地区建筑在造型上有何不同,在先材上有什么特色?民居和当地的气候、地理环境有什么关系?

3、总结各类民居的特点,用一个词来表达自己的不同感受。

窑洞:取暖温暖

傣族竹楼:防潮奇特

北京四合院:宽敞温暖

皖南马头墙:自由轻松

围合式土楼:安全奇特

三、说说家乡老房子的特征:

1、自由说说家乡老房子的特征。

2、画一画家乡的老房子,表现出主要的特征。

四、作品展示、展评

1、自由介绍自已的家乡老房子,及其创作思路各式各样的民居。

2、师生共同评价。

岭南版一年级下册美术教案(全册)

第一课:漫游飞行世界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欣赏,让学生对飞行有和初步的了解。 2.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的基础上,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 3.了解梦中美丽情景,使学生产生更广阔的想象空间。 二.教学重点: 飞行的梦想。 三.教学难点: 描绘出与众不同的美丽梦景中的情景。 四.教学过程:

第二课:海底世界多奇妙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欣赏,让学生对海洋有和初步的了解。 2.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的基础上,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 3.画出你想象中海洋生物的摸样,使学生产生更广阔的想象空间。 二.教学重点: 海洋生物的摸样。 三.教学难点: 描绘出与众不同的美丽海洋生物的摸样的情景。 四.教学过程:

第三课:五彩的泡泡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欣赏,让学生对色彩初步的了解。 2.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的基础上,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 3.通过吹泡泡,使学生产生更广阔的想象空间。 二.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泡泡在光线下呈现出五光十色,观察色彩。 三.教学难点: 色彩的搭配。 四.教学过程:

第四课:七彩虹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欣赏,让学生对色彩初步的了解。 2.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的基础上,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 3.通过画彩虹,使学生产生更广阔的想象空间。 二.教学重点: 画出心中的彩虹故事。 三.教学难点: 色彩的搭配。 四.教学过程:

第五课:快乐的小鸟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欣赏,让学生爱护小鸟。 2.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的基础上,使学生了解小鸟形态和漂亮的花纹。 3.通过画小鸟,培养学生关爱精神。 二.教学重点: 画出一群快乐的小鸟。 三.教学难点: 小鸟的不同形态和漂亮的花纹。 四.教学过程:

岭南版小学美术一年级下册全程教案

岭南版小学美术一年级下册全程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说飞行世界的形;色;声;光,能模仿飞行的动态。 过程与方法:能用简单的视觉语汇和动作传达飞行世界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喜欢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从造型;色彩等欣赏要素中体会艺术作品。 教学难点:能用简单的视觉语汇和动作传达飞行世界的特点。 教学准备:有关飞行世界的图片或录象短片,课件 教学课时:1 教学过程: 一;师生谈话 1;小朋友知道鸟的特征吗?你们能学一学小鸟飞的样子吗?引导学生欣赏鸟飞行的图片。 2;你们有过飞天的梦想吗?引导学生欣赏人类尝试飞行的图片。 重点给学生介绍: 飞行器:达芬奇设计草图,表达了人类模仿鸟类,在蓝天自由飞翔的梦想。 图腾柱“雷鸟” 二;欣赏学生作品 1;欣赏同龄人的优秀作品。 2;小组讨论,发表见解。 3;师小结。 三;学生体验创作

1;生探讨自己的飞天梦。 2;用绘画方式表达自己的飞天梦想。 3;生创作,师巡视指导。 四;展示评价 1;展示有代表性作品。 2;进行评价活动。 板书设计: 漫游飞行世界 如何表现? 天空 背景 地面教学后记: 2;海底世界多奇妙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初步运用相关的欣赏语汇说说海底世界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在视;听等教学方式中发展想象;通过观察;比较感受海底世界的美;在学习中体验发现的乐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喜欢大自然的情感;有自主;合作学习的愿望。 教学重点:从造型;色彩等欣赏要素中体会艺术作品。 教学难点:能用简单的语言和动作传达海洋生物的特点。 教学准备:有关海底世界的图片或录象短片,课件 教学课时:1 教学过程: 一;探秘一——认识一位新朋友 猜一猜:他是谁?《小小潜水员——明明》你知道他要去哪儿吗? 说一说:你们想和他一起漫游海底世界吗? 二;探秘二——海底世界多么神奇壮观呀! 说一说:谁能说说海底世界的故事? 找一找:海底有哪些奇妙的生物? 想一想:它们都有些什么形状;颜色和花纹? 做一做:你能学做几种海洋生物的动作? 三;探秘三——我眼中的艺术家 说一说:艺术家的作品有哪些色彩?这些色彩中哪些是主要色彩? 猜一猜:你知道它们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吗? 想一想:这是什么?它像什么?《珊瑚》你知道它是怎样想像出来的吗?

走进最美传统古村——豪侠坪村

走进最美传统古村——豪侠坪村 豪侠坪村位于湖南省麻阳苗族自治县西南部的大桥江乡境内,面积0.5平方公里左右,村里现有326户人家,1137人,主要以龙姓为主,他们大多都是苗族。豪侠坪村是一个具有千年历史的古村,已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2017年1月15日,湖南师范大学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中心师生对豪侠坪村进行了实地调研,这是我第一次走进一个历史悠久的古村,亲身感受其厚重的历史积淀与魅力。 一、物美 行走于石板小径上,穿梭于封火墙之间,可以发现村中还保留着不少外观完好的古建筑。听当地向导龙树功老人说,村里目前保留有48栋老房子,并且决定腾出40户左右发展旅游。这些民居大多建于明清时期,多为砖瓦结构,由封火青砖砌成,一般外墙高三尺,看上去十分气派,镶有镂花的木窗,精巧美观。如今这里保存最久的一栋民居建于明末清初,是龙姓先祖龙祖滨科举考试中进士后,移居于此处而修建的,老宅的门上还题有“科名世兆”的门楹,既彰显了始建主人的荣耀身份,也表达了对龙姓子孙们金榜题名的殷切期望。 二、人美 豪侠坪村自古就有着崇尚教育的传统,重文也重武,因此村中人才辈出,文武双全,曾有一户龙姓人家三兄弟同时中举,大哥小弟中武举,二哥中文举。龙树功老人告诉我们他的父亲自小习武,是个体育健将,他家至今还保留着他父亲的练功石,那石头足足有360斤重,能够十年如一日地负重如此进行训练,其意志力着实令人佩服。走在村里,随处可见的门楹令人感受到浓厚悠长的历史文化气息,如龙氏家训“敦厚周慎”,既是先人们对自己为人忠厚、思量周全、行事谨慎的要求,也是对后代的教导;再如“积厚流光”,这是先人对后代的寄语,希望后人们做个好人多做好事。并且豪侠坪村还是湘西地区第一个中共联络点,村中仍旧留着当时的旧址,流传着革命先烈的传奇故事。虽然先人已逝,但他们传下来的精神却时时刻刻影响着豪侠坪村的村民,同时也感染了我们。 三、景美 豪侠坪村四面环山,山上植被生长茂盛,虽是在冬天仍然郁郁葱葱。一条小溪环绕村庄流淌,当地人将其作“玉带溪”,溪水清澈见底,悠然流淌,倒真像是一条玉带。从高处俯瞰,葱茏的群山就像是托放珠宝的垫枕,玉带溪就像是一圈明亮的细钻,而豪侠坪村就是正中间最璀璨的那颗钻石。身处村中远眺,不远处的山如一道绿色的巨大屏障保护着豪侠坪村,也正是这一道道绿色屏障保护着豪侠坪村免受外界打扰,多年来依然保存着古朴的自然景观,没有一丝一毫人工雕

岭南版美术教案(第四册完整版)

岭南版美术教案(第四册完整版)Lingnan edition art teaching plan (Volume IV, complete edition)

岭南版美术教案(第四册完整版) 前言:小泰温馨提醒,美术指创作占有一定平面或空间,且具有可视性的艺术,以物质材料为媒介,塑造可观的静止的,占据一定平面或立体空间的艺术形象的艺术。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同时也是一种生产形态。本教案根据美术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小学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艺术审美为根本目的。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岭南版美术教案(第四册)第1课画家眼中的儿童岭南版美术教案(第四册完整版) 【教学目的】初步感知中国画和油画不同工具材料、技法所产生的不同艺术风格;能用语言表达自己对作品的内容、造型要素等的感受。感知中国画的“文房四宝”和油画的“油彩和画布”,在比较中体会作者对平凡美与生活美的发现与创作情感;体会画家对生活美的感受与表现生活美的情感。 【教学重点】能用语言表达自己对作品“形与色”的感受和童年“美与趣”的回忆。 【教学难点】了解中国画“线造型”与油画“块面组合”的艺术形式。 【教学时间】第1周 【教学准备】范作 【教学内容】画家眼中的儿童岭南版美术教案(第四册完整版)

【教学过程】 一、体验活动:创设尝试“文房四宝”和“油彩画布”的情景。 摸一摸:让学生在触摸中尝试文房四宝和油彩画布,初步感知两种不同材料、工具的特点。 画一画:用毛笔和油画笔画“点”和“线”,观察两者有什么不同。 找一找:你认为教材中哪些作品选用了“文房四宝”,哪些选用了“油彩画布”?你是从哪里观察出来的? 二、体验活动:比较工笔画与意笔画的不同。 想一想:比较《小庭婴戏图》、《牧牛》、《蒲公英》三张作品,作者哪些地方用了流畅细腻的线条,哪些地方用了粗犷的线条表现? 说一说:流畅细腻的线条给你什么感觉?粗犷的点、线给你什么感觉? 三、探究活动:选择自己喜欢的一张画进行欣赏与评述。 选一选:你喜欢哪一幅作品?它给你什么感受?(提供选择词语:欢乐、吉祥、热闹、乡土气息、城市生活、农村生活、可爱、大自然气息、有趣、文静、调皮、生动、亲情等)说一说:作品中哪些地方使你产生这种感觉?(引导观察作品的形与色,体会不同画种、不同时代、不同地方的风土人情及生活情趣。)

七年级岭南版美术教案

第五单元——历史不会忘记他们(3课时) 群星灿烂(1课时) 1.课的类型:讲授,实践课 2.教学方法:发现,思考 3.教学目标:从绘画中掌握人物群体画的构图特点,掌握对表意画的义意、创作所在。 4.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表意画的创作思路及表现。 难点:如何在绘画中表现自我的意识。 5.达标程序:导入新课——视点转移——作品分析——教师示范——小结 6.教具准备:静物卡 7.学具准备:铅笔、橡皮擦、图画本 8.教学过程: 对上一节课的优秀作品作个别的展示,以达到“好东西,大家分享”的共同学习效果。 一、导入新课 学生看书三分钟,以自学的方式,让学生寻找课文的知识点与重点所在。 提问:什么是“两弹一星”(原子弹,氢弹和人造卫星)——教师在讲故事的过程中,让学生深入地了解其意义,结合书本的作品《请历史记住他们》 二、视点转移: 以书本的作品,分析油画、雕塑和国画在不同的绘画形式中是怎样表现“两弹一星”的历史意义和怎样用绘画的方式歌颂他的。 知识点讲说: 1、构图:结合上两面三刀节课的风景构图和静物构图,对群体人物画的构图作分析。 2、表现:联系海报式的表现,突出其意义的表现,区别以往的写生画作品。 三、作品分析 综合科学名人作品分析,抓住其表现和人物的历史功绩进行,请个别学生分析,教师引导总结。 重点是人物的历史意义。 对最后的《雅典学派》的构图表现与《请历史记住他们》作对比,区别中国画构图——散点透视;外国画——空间感透视 四、教师示范 示范如何以海报的形式表现画面的意义,对个别的习惯构图作讲说。 五、学生实践。 结合历史课本,让学生从自己所学的伟人中,去认识和表现,画出传人群体人物画构图,注重其人物的了解,要求作个别文字上的说明,以达到画好的表意效果。 六、小结。(略) 教学后记:这节课学习从绘画中掌握人物群体画的构图特点,掌握对表意画的义意、创作所在。同学们基本上理解从中的意义。

岭南版一年级上册美术教案

岭南版一年级上册美术教案 岭南版一年级上册美术教案 岭南版一年级上册美术教案 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与人文、社会科技、学生活的联系,找出了结合点。 2、注重基础性,均衡和全面地安排各学习领域,把握不同课型的特点。 3、充分利用教材中丰富的图像世界,关注多视角的观察要点。 4挖掘、拓展教材的兴趣点,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5、依据美术课程标准,实施三维教学目标,注意教材内容呈现的方式与特点。 6、灵活设计评价要点,突出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 预期目标 1、学生由学前班转入小学,这是学生心理的一大转折,在心理接受能力与学习方法上要有一个大的转变。 2、学生的绘画习惯养成还需要进一步的培养。 3、美术课的课堂常规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新鲜的内容,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地加以指导。

4、学生来自不同的学前班,所学技能与方法在不同程度上有所差别。 教学措施 1、重抓习惯养成教育,美术课堂是较为活泼,但所接触的材料也较多,这就需要学生们养成很好的学习习惯,以便在以后的课堂教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重视想像画、主题画的训练,以开发学生丰富的想像力,并能把自己所想像的表现在美术作品中。 3、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训练,把生活中的多种材料综合到美术课堂中来,让学生能应用多种材料表现美好的事物。 4、有机渗透法制教育。 教学进度表: 周次教学内容课时 第一周准备课(认识美术课) 第二周第一单元走进大自然 第一课美妙的小世界 第三周第二课神奇的大世界 第二单元 点线色,你我他 第三课手拉手找朋友 第四周第四课圆圆、方方和尖尖 第五周第五课请你认识我

第六课变幻的画面 第六周国庆长假 第七周第七课哈哈镜笑哈哈第八课我爱我家 第八周第三单元玩泥沙,好快活第九课快餐美食店 第十课生肖动物大聚会 第九周第十一课可爱的小虫 第十二课节日的小彩旗 第十周第十三课有趣的吊饰 第十四课多变的纸拉花 第十一周第十五课漂亮的小彩灯第十二周第十六课指偶真好玩第十七课我心中的太阳 第十三周第十八课月亮的故事第十四周第十九课雪孩子 第十五周第二十课遥远的星空第十六周主题创作奇异的树 第十七周期末复习与考核(美术)第十八周 第十九周 第二十周期末复习与检测

独具特色的漳州传统民居文许初鸣

5.方茴说:“那时候我们不说爱,爱是多么遥远、多么沉重的字眼啊。我们只说喜欢,就算喜欢也是偷偷摸摸的。” 6.方茴说:“我觉得之所以说相见不如怀念,是因为相见只能让人在现实面前无奈地哀悼伤痛,而怀念却可以把已经注定的谎言变成童话。” 7.在村头有一截巨大的雷击木,直径十几米,此时主干上唯一的柳条已经在朝霞中掩去了莹光,变得普普通通了。 8.这些孩子都很活泼与好动,即便吃饭时也都不太老实,不少人抱着陶碗从自家出来,凑到了一起。 9.石村周围草木丰茂,猛兽众多,可守着大山,村人的食物相对来说却算不上丰盛,只是一些粗麦饼、野果以及孩子们碗中少量的肉食。 74 由中原走来向台海而去 —独具特色的漳州传统民居 文/许初鸣 漳州传统民居传承中原建筑技术和艺术,然而又“入乡随俗”,结合本地实际灵活应用并大胆创新,既保存了浓郁的中国传统风格,又形成了鲜明的闽南地域特色。其建筑布局和结构形式乃至建筑理念源于中原,又传播海峡彼岸,对台湾的民居建筑产生了深刻影响。 院落对称的布局特点 漳州的传统民居在布局中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内外有别、长幼有序”的观念,遵循中轴对称式的布局原则。整个建筑结构以中厅为轴线,左右对称地建有左、右厢房,加上门屋组成四合院。一般都以天井为中心,围成一个方形院落,天井前是门厅,后是正屋,左右是连接门厅与正屋的回廊。每个相对封闭的院落就是“一进”或“一落”。纵向延伸就形成“日”字形或“目”字形,多进或多落的大厝。横向则采用递增护龙的方法,渐次扩大住宅。漳州民居常见的有“三间起”和“五间起”。 “三间起”,就是闽南俗话说的“一厅二房二伸手”,走进大门是天井,天井两侧是庑廊,与大门正对的是厅,厅左侧为大房,右侧为二房;进入房间的门规格较大的一般正对庑廊的小走廊,规格较小的也可以安排在厅的两侧;厅的内侧设木屏风,安放祀桌,摆祖先神位,祀桌前放八仙桌。左右两庑可以敞开,也可以是木板墙,做厨房或做小房间。 “五间起”,是两房外再增加二间耳房,呈一厅四房的格局,这一格局次间的门通厅堂,稍间的门正对庑廊,一旦作为五间起,厅的规格便可以是三开间的,即厅中立有四根柱子,或称四点金,四根柱子把厅分为并列的三间,中称为明间,两边称为次间。 漳州市漳浦湖西乡的蓝廷珍府第是漳州传统民居建筑布局的一个典型范例。蓝廷珍府第坐西朝东,面阔52米,进深86米,占地4400平方米。大门前立着两个门墩,两侧图案的精致细腻,非同凡响。这是一座以中轴线上的门厅、正堂、后堂、主楼和左右后三组厢房组成的院落式城堡。主楼在第四进,为二层方形土楼,称日接楼。大概是楼较高,才称此名。日接楼用材较大,雕饰手法多样,工艺精湛。整座大厝布局规整,环境优雅,把人文与自然有机结合起来。 三段式建筑结构大胆创新 漳州传统民居的建筑结构由屋基、屋身、屋顶三部分组成。漳州的能工巧匠总结闽南的气候特征和各种材质的特性,扬长避短,因地制宜,对古老的三段式结构进行大胆而合理的革新,营造出一整套适宜当地自然条件和人文风尚的建筑结构。 由于漳州降水量大,屋基易受雨水浸泡,因此传统民居的基础大都是石质,丘陵地区采用天然卵石,而平原及沿海地区多用人工开采的花岗石。台基高出地面三坎,台基边沿铺压阶石。地面砖用窑烧地砖,正屋室内一般铺红色斗砖,地砖排列以交丁缝为主,客厅地砖多为人字缝,回廊和厨房铺六角砖或条砖,天井、后院铺天然卵石或条砖。也有的天井、庭院地面以三合土夯实,四边砌阳沟汲井(沉淀池)。 屋身包括梁架和墙壁。梁架搭建称大木作,工匠将原生木依例裁制成柱、梁(枋)、桁(檩)、

岭南版一年级美术上册全册教案

美术教案第一册第 1 课 《美妙的小世界》单元主题走进大自然单元重点微观与宏观体验美的乐趣课题名称美妙的小世界教学准备欣赏图片、单色画笔学习领域欣赏评述作业内容画画自己身边的小世界课时建议1—2 课时知识重点感知自然中的色彩、花纹、形状注意事项培养大胆发言,大胆作画的习惯技能要求用线条自由表现细节形象单元概述本单元的教学理念主要是激发儿童敏锐的观察能力和美术学习的兴趣,从微观与宏观不同角度,引导儿童在多试点的美术探秘活动中,科学的观察、比较、体验、描述身边的自然美和艺术美,初步感悟“美无处不在”的道理。本单元由《美妙的小世界》和《神奇的大世界》两课组成,两课关系是欣赏对比的一种递进关系。一、教材分析:生活是艺术的源泉,也是儿童进入美术学习的起点。本课一开始就以“美与自然”为主题。从动态的视觉感知活动切入,意在引导学生通过参与多视点的美术探秘情境,去关注大自然、热爱大自然,从而能初步感悟到:“美”是无所不在的,“秒”在如何去发现美、创造美。这是本课课题的深刻内涵之一。本课教学内容主要分为两部分:自然美的感知活动和情感美的表达活动,引导儿童“观赏自然和美术作品的形与色,用简短话语大胆表达自己的感受”(见《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本课选择自然界中的小生物、小动物作为观赏对象,引导儿童科学地学习“观察与欣赏”、“想象与评述”的方法,此为本课重点;借助科学手段从微观角度观察小世界,并进行欣赏。评述,是本课的难点。教师应及时提供多种视觉造型语汇给学生作评述参考,如“色彩、花纹、形状、外形、形态、鲜艳、生动、美丽、奇特、画面……”。总之,本课从自然科学与人文内涵的文化底蕴,到生态式的审美观念及自由式的作业呈观方式,均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开放式的活动空间,教师可酌情抓住学生的多个兴趣点,循序渐进的开展若干个美术探秘活动,也可以分小组选择教材内容进行合作式探究与交流发展的活动。本课教学可视条件在室内或室外进行。美术探秘活动设计:探秘 1——它是谁“走近些”——猜猜小圆圈里有什么?(花海中的一朵花……)“再走近些”——猜猜大圆周里有什么(花瓣、花蕊、小昆虫……)说一说——我发现了什么?(美丽的鲜花,勤劳的密封……真美妙!)探秘2——他们在干什么?假设与联想——扒开身边草地、拨开地上落叶,细看书上、石头,你会发现很多忙碌的小生物,他们是谁?在干什么?观察与欣赏——小蜜蜂、小蚂蚁的外形,花纹、色彩、动态怎么样?联想与表达——小生物的名字与故事。探秘3——它们有什么特征?找一找——春夏秋冬的色彩有哪几种。说一说——不同季节的小生物在干什么?议一议、画一画——逆向选择什么季节的色彩和什么工具,画什么小生物?探秘4——这是什么?观赏显微镜、放大镜下的物象——这是什么?说一说——奇怪的形状、奇妙的组合、绚丽的色彩。想一想——这些形状、色彩、花纹、动态都像什么呢?探秘 5——画家祥和小朋友说什么?说说——我看到了什么?(花叶、昆虫)猜猜——画面给我的感受是什么?(春、夏、秋、冬,奇妙、生动)找找——画家用什么色彩表现小世界?(绿、黄……、田园一角)想想——画家想告诉我什么呢?(美是到处都有的。就看你会不会发现)学学——我喜欢想画家学什么?(学画大自然中的小世界。)教学环节“教”的过程“学”的过程过程调控课前准备欣赏图片,放大镜小画片,画纸,画笔教师指导资料收集课堂导 入1、创设自然环境:树林,草丛,花丛,池塘…… 设问:小朋友在寻找什么?(探秘 1)2、创设由远而近的情境。 设问:你发现了什么?(探秘 2)3、板书课题。1、观察与思考,集体回答……2、小组议论:发现了勤劳的小蜜蜂、团结一致的小蚂蚁。3、思考与自由发言:

岭南版一年级美术教案

第一周第1课美妙的小世界(欣赏)2课时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认识大自然,了解大自然中微小世界的色彩、花纹、形状。 2、能用简短的话语描述自然界和画家作品中色彩、花纹、形状,表达自己的感受。 3、能用线条描绘自己的发现和感受。 教学要点 1、教学重点:学习“观察与欣赏”“想象与评述”的方法。 2、教学难点:让学生深入了解微小的世界。 (解决难点的方法:适当进行引导与鼓励,并提供词汇供学生参考。) 3、兴趣点:发现的乐趣。 教具准备:图片、范画、树叶、常用的水彩笔、油画棒等工具。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1、创设“自然环境”:集体探密一:各小组派代表寻找“小秘密”。 2、板书课题:美妙的小世界 二、课堂发展: 1、美术作品里的小世界 集体探密二:创设由远及近的情景。如果我们变成小人走进自然界,会看

到什么奇特的东西呢 四季有什么色彩你发现了什么美在哪里(板书:形态、色彩、花纹、动态。)2、画家在画里面画了什么 集体探密三:欣赏《万众一心》、《团结合作的小蚂蚁》、《蚂蚁和西瓜》看看它们在干什么看《蝈蝈黄花》,猜猜大师想说什么 3、想一想我可以画什么 三、学生创作 1、你能观察到什么美妙的小世界,能把它画下来吗 2、学生独立创作,师巡视指导。 四、作品展评 我们还可以在画上添画什么(让我们继续去发现生活中奇妙的美吧。) 五:板书设计 板书:1美妙的小世界 形态色彩花纹动态 课后反思:

第二周第2课壮观的大世界(欣赏)2课时 教学目标 1、能用简短的语句,说出大自然美丽神奇的色彩与形状。 2、能用简短的句子描述画家作品中的神奇和壮丽。 3、能用通过观察初步发现“大”与“小”的对比表现手法。 教学要点 1、教学重点:能用简单的语言描述大世界的形与色、大与小。 2、教学难点:感知大世界的“神奇”“壮观”之美。 (解决难点的方法:提供词汇供学生选择,学习口头表达的程序和方法。) 3、兴趣点:惊叹大世界的庞大、高大、壮丽的形态与气势。 教具准备:课件、常用的水彩笔、油画棒等工具。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1、探秘一:大象 猜一猜:这是什么动物。 比一比:大象有多大 说一说:大象有什么特征(形状、色彩、皮纹。) 想一想:它们成群结队到哪去给你什么感受(气势庞大、线条粗犷、壮观、有力量)

中国传统民居分类概述

中国传统民居分类概述 武星宽梁文桂 【摘要】:由于自古受宗法礼制、风土民俗及气候、地域条件等因素的影响,我国民居种类繁多,形式多样,想要涵盖所有的民居式样并非易事,因而也就出现了多角度的民居分类方法。 【关键词】:造型构造方式地域行为习俗 建筑起源于人的居住需要,因而,民居几乎是和人类的文明同时发展起来的,它是历史最悠久,范围最广泛,形式最多样最基本的建筑样式,是宫殿,祠庙,寺观等建筑类型的基础和源泉。民居作为宁和,朴素的安居之所,既满足了人的居住功能的要求,又具有一定的精神意义,它所形成的文化功能与氛围总是与“家”联系在一起,让人的生活和精神得到休憩与寄托。 我国的建筑起源于一个“防”字,由“防”的理念衍生出向心性的平面构成,是一种理想的美的构成。1[①]之所以会有这一理念,是与古代中国不断遭受外敌入侵的历史有关。同时,北方中原地区的民宅为了防止寒风与风沙的侵袭也不得不筑起高墙将住宅尽可能地围合起来。从古代新石器时代的住宅群遗址中就可以看到这种向心式的住宅构成。到了夏商,中国已经有了将房屋设置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中央设置内(庭)院的平面形式,被称为“四乡之制”。西周时期,出现了中国已知最早最完整的四合院。进入汉代以后,四合院住宅已经相当成熟,直至近代,中国民居仍然保留着厚厚的外墙,房屋围抱着中央院子或天井的形式。竖起坚固的墙壁,将住宅、村落、城市包围起来,可以说是中国建筑最基本的行为。 下面从多个角度对我国传统民居进行大致的介绍。 一. 从造型的角度,分为规整型和非规整型民居。大量的民居造型都很规整,首先表现在平面布局的中轴对称,其中典型的当属北方四合院,它是独立的长方体生活空间。进入四合院之前首先得穿过胡同,胡同是夹于四合院侧面高墙之间的宁静的小巷。叩开两侧点状设置的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被称为照壁的砖墙,上面通常点缀着一些精致的砖雕。照壁的后面是前院,前院和内院通过垂花门相连,穿过垂花门是位于住宅中心位置的内院,院子四周由四栋房屋相互围合,“四合院”因此而得名。院子正面朝南的主屋称为正堂,东西两侧为厢房,对面是倒座的副房。在主房之后还设有后房。整座四合院以东西厢房、南部倒座和后房的外墙体为外墙,外墙不设一扇窗,空间造型十分封闭,只在四合院外墙的东南一隅开一扇门,以供出入。该四合院具有中轴意识其中纵轴向穿越整座四合院的南北重点,除了设于东南一隅的院门,整座四合院在平面立面上是对称的。 这种四合院形制的空间封闭性,在生理意义上,处于出于中国北方天气较为寒冷之故;在心理意义上,契合一个家族的向心、内敛气质。而基本上的中轴对称可以看作传统儒家思想讲究规矩、规范的特点在建筑上的体现。这类民居形制,可以说是中国民居的常式,即以院落为空间组合的、几重进深的、中轴对称的空间布局。 其次,这种规整型民居多见于北方。从文化性格看,北方人相对要比南方人更注重于文化规范。北方天寒,物多收敛,人的心态比较严谨,儒家的实践理性所崇尚的是现实实践、冷静和脚踏实地的生活态度、伦理规范,所以注重人生秩序与有条不紊的居住空间的出现,是不足为奇的,并且北方古代地广人稀,所以北方四合院等民居的庭院一般比较宽阔,这样也可以接纳更多宝贵的阳光。 非规整型民居以南方为多见。尤其在丘陵地带,地形地理复杂多变,建筑不得不因地制宜。有的民居平面呈“一”字形,有的为曲尺形;有的有院落,呈马鞍形,有的没有院落,这种没有院落的民居,以临街就建的南方民居建筑为多见;有的孤村独特建于山坡之上,室内平面错折多变;有的由多座毗邻的民宅组成一个连续多变的空间序列,平面和立面都可能参差不齐。总之,在文化心理上,南方由于气候趋暖,人的心态活动多变,加以地基条件的限制,尤其是文化传统的不同,其民居的非规范性可能明显一些。 二按建筑构造方式分类,可以分为以下三类:由砖土建造的砖墙结构的北方中原地区的住宅;以木结构为主的云南、西南地区的住宅;江南地区内部主体木结构外包砌墙体的砖木混合结构住宅。在此基础上,又可粗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北方的典型住宅,住宅室内不铺地板,四周是坚固的土墙或砖墙,再加上小小的屋顶,是一种墙壁型的住宅,四合院就属于这种类型,同时也是内庭型住宅;另一类是中国西南地区的典型住宅。在柱子上架上楼板与屋顶,周围几乎没有墙壁的简单围合的屋顶型住宅。为了防御沙尘暴及北

岭南版上册二年级美术教案

岭南版美术教案(第三册) 第1课民间玩具世界岭南版美术教案(第三册完整版) 教学重点:感受民间玩具造型、色彩特点与审美情趣。 教学难点:能用语言描述民间玩具的艺术特色。 教学过程: 1、活动一:教师问:“你发现什么?它们叫什么?” 欣赏课本提供的玩具图例,找出它们的名字。 2、活动二:它们是用什么材料做的? A、教师提供“泥、纸、竹、皮、面、木、布”等多种材料,让学生进行猜想与假设。 B、感受民间艺人心灵手巧及民间艺术特色。岭南版美术教案(第三册完整版) 3、活动三:它们“想说”些什么? A、让学生讨论民间玩具的产地、寓意及有关的故事。 4、活动四:民间玩具美在哪里?为什么? A、提供描述的感觉词语(如:材料美、装饰美、对称美、质朴、饱满、逼真), 玩具中哪些地方使你产生这种感觉? B、民间玩具造型、色彩特点与审美情趣。 5、活动五:学习民间艺人,可利用岭南版美术第三册身边的废旧材料制作小玩具或描绘自己感兴趣岭南版美术教案(第三册完整版) 的民间玩具。 6、布置作业。 A、尝试收集大家画的民间玩具。 B、布置师生共同收集民间小玩具集市。 教学后记:基本能从儿童的角度去欣赏书中的作品. 第2课玩具世界岭南版美术教案(第三册完整版)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能说出现代玩具的造型、色彩、花纹、材料、玩法等特点。 教学难点: 比较民间与现代玩具的造型、色彩、花纹、材料、玩法等特点的异同。 教学过程: 1、活动一:分享与表现。 把自己喜欢的玩具带回来与同学分享,并向大家说说自己为什么喜欢?如何玩? 同学们都毫无拘束的交流玩具玩,并且大胆的探讨玩具的特点。 2、活动二:发现与探秘。 我们来到什么地方?你发现了什么?它们叫什么?谁知道他们的故事?它们会动、 会说、会唱的秘密在哪里? 通过讨论他们踊跃举手回答问题。 3、活动三:欣赏与描述。 选一件自己喜欢的民间玩具,说说玩具给你什么感觉?什么地方使你这种感觉? 4、活动四:比较与探究。 A、选一件自己喜欢的民间玩具与一件现代玩具进行比较,找出异同点。 B、探究现代玩具逗趣与科学益智结合的特点。 C、探讨玩具功能与审美性的双重作用。 第二课时 5、活动五:创作与评价。 A、用线条设计自己喜欢的、想象中的现代玩具;

岭南版美术教案(一年级完整版)

岭南版美术教案(一年级完整版) 岭南版美术教案(一年级)一年级美术(上) 题:画方形物(记忆画) 两时岭南版美术教案 教材分析 运用线条表现物体形状,岭南版美术教案是美术造型的基本训练。学会用几何形去观察和概括物体形象,是培养学生观察力和表达力的一个重要训练。教材要求的是在学生掌握画线之后,岭南版美术教案进一步学习用方形表现自己所观察、认识、记忆的客观事物。要学生运用直线表现各种方形物体。方形物,在家庭里,在学生的学习用品中随处可见。学生对这些是印象鲜明的。方形物,有正方的和长方的;平面的和立体的。如本里示例的挂包、书包、热水器、洗衣机、燃气炉、电话机之外,还有学生作品中所画的镜框、电视机、储物柜、书架、电冰箱、碗柜等。此外,学生的桌、本、黑板、铅笔盒等都是方形物。启发学生把记忆中的方形物画出,变化是无穷无尽的。一年级学生的线描能力还比较低,要画出四边直线,构成四个“直角”的方形,有一定难度。岭南版美术教案一年级http://anxue教师宜多作画法示范,使学生能逐步掌握直线画法。

教学目的 认识方形物的共同特点,学生用方形概括的方法观察记忆物象,培养学生形象思维和凭记忆作画的能力。 作业要求 要求徒手画线,能画出方形物的大体和基本特征。 前准备 一、教师准备几种不同的方形实物如书本、方形盒子等,再各正方形和长方形的白纸各一张。 二、把准备好的实物画成线描示范图。 教学过程 第一节 一、用谈话方式向学生介绍,生活中很多物象都有一个基本相似的形,如书、橱、电视机、邮票、信封等,这些都叫方形物。 二、说明方形物的特点。把正方形和长方形的白纸贴在黑板上,引导学生比较,认识其特点。 三、启发学生谈谈哪些是方形物,让学生从谈话中加深记忆。再启发学生讲讲方形物内还有些什么(教师指明:记牢方形物的外形后,还要仔细观看方形物内部有什么,在什么位置,就会画得像了); 四、布置作业,让学生把自己熟悉或喜欢的方形物都画出,看谁画得多。 五、学生作画,教师辅导检查(注意辅导学生画出方形物的特点)。 六、下前把能在堂上缴交的作业择优评讲,布置学生在外多观察方形

岭南版美术教案(二年级)

岭南版美术教案(二年级)Lingnan art teaching plan (second grade)

岭南版美术教案(二年级) 前言:小泰温馨提醒,美术指创作占有一定平面或空间,且具有可视性的艺术,以物质材料为媒介,塑造可观的静止的,占据一定平面或立体空间的艺术形象的艺术。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同时也是一种生产形态。本教案根据美术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小学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艺术审美为根本目的。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二年级美术(上) 课题:捏一只小动物(泥工) 课时:一课时 教学目的: 要求学生用“捏”的方法根据动物的特征制作泥塑小动物,初步培养学生立体造型能力。 课前准备: 一、准备好课堂作业用物; 1、粘土或橡皮泥; 2、硬纸板(安放泥工作用); 3、抹布(擦手、擦桌用)。 二、收集小动物图片;制作示范作品,以供课堂教学之用。 教学过程: 一、小结学生前课作业情况,表扬学生优秀作品,导入新课。 二、板书课题,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并让学生谈自己对课本各

图的理解(教师着重补充说明把粘土搓成团和搓成条的作用)。 三、教师讲授捏制小动物的方法(边讲边示范)。 四、学生开始作业,教师进行辅导。 五、下课前小结课堂学习情况,对未完成作业可留在课外完成。 课题:橡皮泥贴画(泥工)岭南版美术教案(二年级) 课时:一课时 教学目的: 使学生能运用色彩橡皮泥贴画,培养学生形象概括的表现能力和创造性。 课前准备: 一、学生应准备好制作用物: 1、色彩橡皮泥; 2、底板(白板纸或塑料平底盘); 3、竹片、笔杆等。 二、教师制作示范作品。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指导欣赏课本中的学生作品,并介绍橡皮泥的特点。 二、按课本要求说明制作方法(教师边讲边制作示范): 1、先在底板上画出贴画的轮廓。 2、将橡皮泥按贴画需要用搓、揉、捏、团等手法制出条状

浅谈中国传统民居与旅游开发

浅谈中国传统民居与旅游开发 作者:朱冬冬·奇创规划师点击:1170 针对国内旅游现状,旅游群体消费需求已经逐渐从旅游观光转型为旅游度假的模式,而中国民居在这个模式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民居的价值保留还是舍弃对于旅游开发都面临着巨大的问题,本文由人性化的引导下回归老屋的精神需求对旅游开发的尺度、管理模式等一系列问题进行阐述和探讨。 浅谈中国传统民居与旅游开发 引言 中国各地的居住建筑,又称民居,居住建筑是最基本的建筑类型,出现最早,分布最广,由于中国各地区的气候环境和人文背景不同,各地民居多种多样,材料和结构更是不同。民居在现代城市建筑中占有重要地位,它可以成为城市直接的景观资源,比如老北京的胡同和四合院、上海的石库门等等。在乡村,民居犹如开在山涧水畔的花朵,散发着泥土的芬芳。它强调民族文化和乡土特色。比如湖南的凤凰古城、江南水乡、北京的爨底下……民居可划分为七大类,即:庭院式民居、窑洞式民居、干阑式民居、毡房和帐房、藏族民居、维吾尔族民居及其他特殊类型民居。 传统民居的价值 “建筑是用石头写成的历史”,民居更是社会历史的活化石,民居是人民大众的住所,是最直接地反映着各历史时期人类的衣、食、住、行等生活状况及经济、体制、生产力、生产关系等社会状况。也是最充分地反映当地人民的生活习俗,它与人文、民俗等密切而不可分。因而也是民族文化与地域文化的典型体现。 传统民居的主流是规整式住宅,以中轴对称方式布局的北京四合院为典型代表。北京四合院分前后两院,居中的正房最为尊贵,是举行家庭礼仪、接见贵宾的地方,各个房间朝向院内,以游廊相连接。北京四合院虽是中国封建社会宗法观念和家庭制度在居住建筑上的体现,但是庭院方阔,尺度合宜,宁静亲切,花木井然,是非常理想的居住、生活空间。 南方炎热多雨而潮湿,多山地丘陵,民居布局重视防晒通风,也注意防火,布局紧凑,密集而多楼房,所以出现了天井民居,以徽洲民居为例,其基本单元是以横长方形天井为核心,四面或者左右后三面围以楼房,阳光摄入较少,狭高的天井也起着拔风的作用,有利于通风,正房即堂屋朝向天井,完全开敞,可见天日,阳光射入较少;狭高的天井也起着拔风的作用,有利通风;正房即堂屋朝向天井,完全开敞,可见天日;各屋都向天井排水,风水学说称之为"四水归堂",有财不外流的寓意。外围常耸起马头山墙,利于防止火势蔓延。 徽州民居独领风骚,走进安徽境内,令人印象最为深刻的是那些白墙黑瓦和建筑构件中各种精美的雕刻,从细微之处的一砖一瓦、一门一窗,一柱一梁,到浑然一体的一房一院,无不透出当地人民的聪慧、勤劳和精明的人生哲学。 传统民居旅游开发的意义 传统民居是人类在自身发展过程中所创造并遗留下来的,集所在区域人们的生活、文化、习俗、艺术于一体,记录和表达了长期的发展过程,体现了不同地区的历史真实性。民居总是与当地的环境、气候、人文紧密联系的,从西北的窑洞到安徽的徽派民居,从老北京的四合院到凤凰的吊

岭南版二年级下册《美术》教案

第1课画家眼中的儿童 教学目的: 初步感知中国画和油画不同工具材料、技法所产生的不同艺术风格;能用语言表达自己对作品的内容、造型要素等的感受。感知中国画的“文房四宝”和油画的“油彩和画布”,在比较中体会作者对平凡美与生活美的发现与创作情感;体会画家对生活美的感受与表现生活美的情感。 教学重点:能用语言表达自己对作品“形与色”的感受和童年“美与趣”的回忆。 教学难点:了解中国画“线造型”与油画“块面组合”的艺术形式。 教学过程: 一、体验活动:创设尝试“文房四宝”和“油彩画布”的情景。 摸一摸:让学生在触摸中尝试文房四宝和油彩画布,初步感知两种不同材料、工具的特点。 画一画:用毛笔和油画笔画“点”和“线”,观察两者有什么不同。 找一找:你认为教材中哪些作品选用了“文房四宝”,哪些选用了“油彩画布”?你是从哪里观察出来的? 二、体验活动:比较工笔画与意笔画的不同。 想一想:比较《小庭婴戏图》、《牧牛》、《蒲公英》三张作品,作者哪些地方用了流畅细腻的线条,哪些地方用了粗犷的线条表现? 说一说:流畅细腻的线条给你什么感觉?粗犷的点、线给你什么感觉? 三、探究活动:选择自己喜欢的一张画进行欣赏与评述。 选一选:你喜欢哪一幅作品?它给你什么感受?(提供选择词语:欢乐、吉祥、热闹、乡土气息、城市生活、农村生活、可爱、大自然气息、有趣、文静、调皮、生动、亲情等) 说一说:作品中哪些地方使你产生这种感觉?(引导观察作品的形与色,体会不同画种、不同时代、不同地方的风土人情及生活情趣。) 四、评述活动:评一评我喜欢的好作品。 描述:作品中描绘了什么?给你什么感受?(提供一些美术语言,让学生选择。) 分析:以个人或小组合作,在作品中找出使你产生这种感觉的地方。(引导欣赏作品的造型与色彩)

岭南版一年级下册美术教案(全册)(1)

(一年级第二册) 教学计划 一、全册教学要点(综合能力、活动能力、思维训练) 1.综合能力:能观察自然及环境的形、色、声、光之变化,喜欢动 手接触多种艺术媒材,初步认识自我,体会亲情,有多感官感受 和自我表现变化之美的兴趣。 2.活动能力:侧重探索美化自身及生活相联系的活动能力。(想象、 创作、表演、展示)。 3.思维训练:观察好奇、亲情自爱、审美兴趣、大胆想象。 二、全册教学要求: 1.课堂准备、课堂引入、课堂发展、课后延伸。 2.收集及剪新信息、寻找及发现新材料、思考及设计新形象、尝试 及创造新技法。 3.要求学生在学完一课学后,会说一说、想一想、看一看、动手做、 评一评、我学会了什么?等感觉和感受。 三、全册教学安排: 1.共五个单元: 第一单元欣赏课:漫游飞行世界、(一课时)海底世界多奇妙(一课时) 2.二单元:点线色,你我他:五彩的泡泡(一课时)七彩虹(一课 时)快乐的小鸟(一课时)昆虫王国(一课时)大鱼和小鱼(一 课时)小动物和妈妈(一课时)。 3.第三单元:奇怪的形状:奇特的海螺(一课时)美丽的海星(一

课时)神奇的大海怪(一课时)。 4.第四单元:迷人的色彩:动物的花衣裳(一课时)涂色游戏(一 课时)我在天上飞(一课时)。 5.五单元:材料的幻想:漂亮的花纹(一课时)手套袜子的妙用(一 课时)有趣的鞋(一课时)丑小鸭及白天鹅(一课时)会伸缩的动物(一课时)我们的动物乐园(一课时)。 四、教学方法: 1.要以学生的趣味心理结构和学科知识结构之间的最佳组织作为 切入点,优化教材的组织方法,建成以学习活动过程和学生成长体验为主线的新体系。 2.突出“美术、人文、科技”交融的创新教育理念,体现“内容综 合化、教学活动化、作业弹性化、评价多元化”的系列性。 3.开发和使用图象、音响、互联网等多媒体课件,加强学生对美术 学科的立体认识,体现信息时代的特点。 4.注意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知识基础,选择及提供观念新颖、趣 味性和冲击力较强的视觉形象,同时也注意视觉形象的多样性及美术语汇的综合训练。 第一课:漫游飞行世界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欣赏,让学生对飞行有和初步的了解。 2.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的基础上,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 3.了解梦中美丽情景,使学生产生更广阔的想象空间。

现代民居能从传统民居中得到什么借鉴和启发

建筑文化不是封闭的,而是继承、创造、延续的产物,就传统民居的可持续发展而言,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只有不断的从老祖宗给我们留下来的非常宝贵的现实遗产中,不断发掘它对今天发展的积极一面,并且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作为今天设计的源泉。只有这样才能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设计道路来。在继承优秀建筑文化传统时候必须了解和研究传统文化的内涵。只有这样,才能使幸存的“勉强”空间得到根本的改善,使历史的文脉得以继续发展。 本土传统民居的可继承性研究 1、强地域性的可继承 例如下沉式四合院就是强地域性的体现。在平坦的塬面上,人们无冲沟可借利用,而木材资源又非常匮乏,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创造了最具特点的潜掩于地下的窑洞村落。这种以下沉式四合院组成的村落,不受地形限制,只需保持户与户之间相隔一定的距离,就可成排、成行或呈散点式布置。这种村落在地上看不到房舍,走进村庄,方看到家家户户掩于地下,构成了黄土高原最为独特的地下村庄,如洛阳邙山区的冢头村、三门峡市宜村乡、灵宝市的西章村等。民间的能工技匠因地制宜巧妙利用地形,为下沉式窑洞村落设计出各种不同的入口布置方式,从平面布置上分有直进型、曲尺型、回转型三种。下沉式窑洞村落具有独特的景观:由地面下到院落,再经由院落进到窑洞而形成的收放有序的空间序列。处于地面,人的视野十分开阔,步入坡道视野受到约束,再进到院落便又有豁然开朗的感觉,整个空间充满了明暗、虚实、节奏的对比变化。下沉式院落的空间感也十分强烈,院落内不仅设有照壁,而且种植果木花卉,加之还用砖石等材料装饰窑洞洞口,从而使小环境变得幽静宜人。 2、强生态性的可继承 西递、宏村这两个传统的古村落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保持着那些在上个世纪已经消失或改变了的乡村的面貌。其街道的风格,古建筑和装饰物,以及供水系统完备的民居都是非常独特的文化遗存。宏村是一座“牛形村”,整个村庄从高处看,宛若一头斜卧山前溪边的青牛。这种别出心裁的村落水系设计,不仅为村民生产、生活用水和消防用水提供了方便,而且调节了气温和环境。西递、宏村的村落体现了天人合一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和对大自然的向往与尊重。那些典雅的明、清民居建筑群与大自然紧密相融,创造出一个既合乎科学,又富有情趣的生活居住环境,是中国传统民居的精髓。西递、宏村独特的水系是实用与美学相结合的水利工程典范,尤其是宏村的牛形水系,深刻体现了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卓越智慧,是强地域性的体现。 3、强景观性的可继承 四川古建筑无论是处在丘陵、山地,还是处在平原、河谷,对环境都十分重视,建筑与环境达到了相互谐和与共融。建筑以环境为依托,以环境为背景,根据自然条件将建筑融入环境之中,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环境观,体现了“道法自然”的道家精神,反映了浓厚的环境意识。无论城市、乡镇,或是寺观、住宅,其选址都十分注重环境。布局自由、灵活多变。川内大部地区气候多雨、炎热,因此建筑空间处理开敞、流通,庭院、天井密如蜂房;又多设敞口厅、花罩隔断,内外空间交融,空间层次丰富。庭院常种树木花草,形成有院必有园的格局,具有“苔痕上阶绿,阶前柳色青”的诗情画意。川西“一”字型、“L”型民居则用竹林、树木为界面,在房前围合室外空间,形成院坝。这种以室外空间为中心的布置原则,其实是一种景观意识的反映。 4、强伦理性的可继承 理解住宅是历史上最早出现、也是最基本、最大量的类型、中国民居反映了封建法制、伦理道德的内容,又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因而糟粕与精华并存,需继承掌握不同地区民居的特色。一般民居,除了显现它的有用和美观之外,还有着一种社会伦理的性质。就我们汉族的情形来说吧,一家民居,大部分为几个房屋,在名称上也有争芳(或正厅),有偏房,有前房,有后房。有的还有附带房室,如厨房、用人房以及仓库等。在那些正式的房间里,谁住正房,谁住偏房谁在后房,……大都有一定的讲究,不能随意紊乱的。有的还有一定禁忌,如女儿的闺房,不但外人,就是家人和兄弟等也不能随便进入。外来客人的接待和留住,也有一定的房室。这种住宅上的安排,伦理色彩是相当浓厚的。这种居室的伦理意义安排,少数民族也有相似的情形。谁住正房(或正堂),谁住偏房或楼房的上下,各民族虽然不尽相同,但都按照自己民族的伦理逻辑加以安排,决不容许错乱。总之,人们可以从民居内部布局方式的安排,清楚地看到这些居民乃至于这个民族的家族伦理观念和准则。中国建筑文化是礼与乐相统一的文化,是礼与乐(首先是诉诸情感的艺术与审美)的统一,是内在的令人精神意志肃整的伦理、发人深思的自然哲学与外在的令人心灵愉悦的情感形式的和谐,是天理与人欲的同时满足。 三、现代本土民居的设计 1、城市住宅的设计开发 1.1现在城市设计的弊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