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生物选修一讲义专题2课题2土壤中分解尿素的细菌的分离与计数

人教版高中生物选修一讲义专题2课题2土壤中分解尿素的细菌的分离与计数
人教版高中生物选修一讲义专题2课题2土壤中分解尿素的细菌的分离与计数

课题2 土壤中分解尿素的细菌的分离与计

学习目标:1.明确用培养基对微生物进行选择的原理。(重点) 2.学会统计微生物数量的方法。(重点) 3.能进行实验设计与操作,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评价。(难点

)

1.研究思路

(1)筛选菌株的思路

①自然界中目的菌株的筛选 ⅰ依据:根据它对生存环境的要求,到相应的环境中去寻找。

ⅱ实例:PCR 技术过程中用到的耐高温的Taq DNA 聚合酶,就是从热泉中筛选出来的Taq 细菌中提取出来的。

②实验室中目的菌株的筛选 ⅰ原理:人为提供有利于目的菌株生长的条件(包括营养、温度、pH 等),同时抑制或阻止其他微生物的生长。

ⅱ方法:利用选择培养基分离。

a .选择培养基:允许特定种类的微生物生长,同时阻止或抑制其他种类微生物生长的培养基。

b .实例:选择分解尿素的细菌的培养基,以尿素作为唯一氮源,只有能合成脲酶的微生物才能分解尿素。

(2)统计菌落数目 ①常用方法:稀释涂布平板法。

ⅰ原理?????a.当样品的稀释度足够高时,培养基表面

生长的一个菌落,来源于样品稀释液中的

一个活菌b.通过统计平板上的菌落数来推测样品中 大约含有的活菌数

ⅱ计算公式:每克样品中的菌株数=(C÷V)×M。

C:代表某一稀释度下平板上生长的平均菌落数。

V:代表涂布平板时所用的稀释液的体积(mL)。

M:代表稀释倍数。

ⅲ注意事项

a.为了保证结果准确,一般设置三个平板,选择菌落数在30~300的平板进行计数,并取平均值。

b.统计的菌落数往往比活菌的实际数目低。原因是当两个或多个细胞连在一起时,平板上观察到的只是一个菌落。因此,统计结果一般用菌落数而不是用活菌数来表示。

c.设置对照:主要目的是排除实验组中非测试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提高实验结果的可信度。

②其他方法:利用显微镜直接计数。

2.实验设计及操作提示

(1)实验设计

①土壤取样

从富含有机质、酸碱度接近中性且潮湿的土壤取样。先铲去表层土,在距地表约3~8 cm的土壤层取样。

②样品的稀释

ⅰ稀释原因:样品的稀释度直接影响平板上生长的菌落数目。

ⅱ稀释标准:选用一定稀释范围的样品液进行培养,保证获得菌落数在30~300之间,便于计数。

ⅲ微生物的培养与观察

a.培养:不同种类的微生物,往往需要不同的培养温度和培养时间。

b.观察:每隔24_h统计一次菌落数目,最后选取菌落数目稳定时的记录作为结果。

(2)操作提示

①无菌操作

ⅰ取土样的用具在使用前都需要灭菌。

ⅱ应在火焰旁称取土壤,并在火焰附近将称好的土样倒入锥形瓶中,塞好棉

塞。

ⅲ在稀释土壤溶液的过程中,每一步都要在火焰旁操作。

②做好标记:本实验使用的平板和试管比较多。为避免混淆,最好使用前就做好标记。

③制定计划:对于耗时较长的生物实验,要事先制定计划,以便提高工作效率。

(3)菌种鉴定

①原理:分解尿素的细菌合成的脲酶将尿素分解为氨,使培养基的碱性增强。

②方法:在以尿素为唯一氮源的培养基中加入酚红指示剂培养细菌,若指示剂变红,可初步鉴定该种细菌能够分解尿素。

1.判断对错

(1)因为土壤中各类微生物的数量不同,所以,为获得不同类型的微生物要按不同的稀释倍数进行分离。()

(2)测定土壤中细菌的总量和测定土壤中能分解尿素的细菌的数量,选用的稀释范围不同。()

(3)如果得到了两个或两个以上菌落数目在30~300的平板,则说明稀释操作比较成功,并能够进行菌落的计数。()

(4)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上的菌落数目明显少于选择培养基上的菌落数目,说明选择培养基已筛选出一些菌种。() 提示:(1)√(2)√(3)√(4)×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上的菌落数目明显大于选择培养基上的菌落数目,才说明选择培养基具有筛选作用。

2.产生每个标准菌落的细菌的最初数目和培养基分别是()

A.一个细菌,液体培养基

B.许多细菌,液体培养基

C.一个细菌,固体培养基

D.许多细菌,固体培养基

C[在微生物的培养中产生每个标准菌落的细菌的最初数目是一个细菌,使用的培养基为固体培养基。]

1.根据选择培养基的原理,如何筛选出耐酸菌?

提示:可将培养基的pH调至酸性,再接种培养。

2.如何从平板上的菌落数推测出每克样品中的菌落数?

提示:统计某一稀释度下平板上的菌落数,最好能统计3个平板,计算出平板上菌落数的平均值,然后按照公式进行计算。

3.稀释涂布平板法和显微计数法对微生物计数产生的实验误差如何?试分析原因。

提示:稀释涂布平板法计数的值比实际值偏小,原因是当两个或多个细胞连在一起时,平板上观察到的只是一个菌落;显微计数法计数的结果比实际值偏大,原因是显微镜下无法区分细胞的死活,计数时包括了死细胞。

[归纳总结]

1.选择培养基的选择作用

(1)原理:根据不同微生物的特殊营养要求或其对某化学、物理因素的抗性不同而制备培养基。

(2)方法:

①在培养基中加入某种化学物质。例如,加入青霉素可以分离出酵母菌和霉菌;加入高浓度的食盐可以得到金黄色葡萄球菌。

②改变培养基中的营养成分。例如,缺乏氮源时可以分离固氮微生物;石油作为唯一碳源时,可以分离出能消除石油污染的微生物;用含无机碳源的培养基分离自养型微生物。

③改变微生物的培养条件。例如,将培养基放在高温环境中培养可以得到耐高温的微生物;用普通培养基在无氧条件下分离厌氧型和兼性厌氧型微生物。

2.统计菌落数目的方法

微生物生长量的测定有计数法、重量法、生理指标法等方法,但是一般使用计数法,计数法可分为直接计数法和间接计数法。二者的比较如下表所示:

自然界中的微生物往往是混杂生长的。人们在研究微生物时一般要将它们分离提纯,然后进行数量的测定。下面是对大肠杆菌进行数量测定的实验,请回答有关问题。步骤如下:

①制备稀释倍数为102、103、104、105、106的系列稀释液。

②为了得到更加准确的结果,应选用________法接种样品。

③适宜温度下培养。

结果分析:

(1)测定大肠杆菌数时,在对应稀释倍数为106的培养基中,得到以下几种统

计结果,与事实更加接近的是________。

A.一个平板,统计的菌落数是230

B.两个平板,统计的菌落数是220和260,取平均值240

C.三个平板,统计的菌落数分别是400、212和256,取平均值289

D.四个平板,统计的菌落数分别是210、260、240和250,取平均值240

(2)一同学在稀释倍数为106的培养基上测得平板上菌落数的平均值为212,那么每毫升样品中的菌落数约是(涂布平板时所用的稀释液体积为0.2 mL)________。

(3)用这种方法测定菌体密度时,实际活菌数量要比测得的数量________(填“多”或“少”),因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技巧点拨](1)因为题中操作的目的需要对大肠杆菌进行数量的测定,所以接种的方法是稀释涂布平板法。

(2)测定活菌数量时,选择的平板越多误差越小,且选择的平板要能形成30~300个菌落。

(3)所做的多个平板中,如果其中一个平板中菌落的数目明显多于或少于其他几个平板,则说明该平板不符合要求,应重做或舍弃。

[解析]若对大肠杆菌进行计数,则需要用稀释涂布平板法接种样品。(1)应选取多个菌落数相差不大的平板进行计数,取其平均值。(2)212÷0.2×106=1.06×109(个)。(3)因为一个菌落可能由两个或多个细菌连在一起生长而成,所以实际活菌数量要比测得的数量多。

[答案]步骤②:稀释涂布平板

结果分析:(1)D(2)1.06×109个(3)多当两个或多个细菌连在一起时,平板上观察到的只是一个菌落

(1)如果某同学的稀释倍数仅为104,则测定的数值要比题中操作的

数值高还是低?为什么?

(2)第(1)小题C项中菌落数为400的平板不符合要求,试分析该平板中菌落数目多于其他平板的可能的原因。

提示:(1)低,因为稀释倍数太低,则大部分菌落是多个细菌繁殖而成,所以观察到的菌落的数值要低于由单一细菌形成的菌落数值。

(2)①培养基被污染,一些菌落是由杂菌繁殖而成的;②接种过程中由于操作不当感染了杂菌;③取菌液时没有摇晃,所取菌液中细菌个体浓度偏大等。

1.分离土壤中分解尿素的细菌,对培养基的要求是()

①加尿素②不加尿素③加琼脂④不加琼脂⑤加葡萄糖⑥不加葡萄糖⑦加硝酸盐⑧不加硝酸盐

A.①③⑤⑦B.②④⑥⑧C.①③⑤⑧D.①④⑥⑦

C[要分离土壤中分解尿素的细菌,培养基中尿素应是唯一的氮源,不能加硝酸盐;在固体培养基上形成菌落,要加琼脂作凝固剂;分解尿素的细菌是异养生物,要加有机碳源(如葡萄糖)。]

2.某同学在稀释倍数为106的培养基上测得平板上的菌落数的平均值为234,那么每毫升样品中菌落数是(涂布平板时所用稀释液的体积为0.1 mL)() A.2.34×108个B.2.34×109个

C.234个D.23.4个

B[平板上菌落的平均数×稀释倍数÷体积=每毫升样品中的菌落数,即234×10×106=2.34×109个。]

1.为什么分离不同的微生物要采用不同的稀释度?当测定时为什么要将稀释的范围放宽一些?

提示:这是因为土壤中各类微生物的数量(单位:株/kg)是不同的;为确保能从中选择出菌落数在30~300之间的平板进行计数。

2.在稀释涂布平板法中,为何需涂布3个平板?

提示:作为重复实验,统计时取平均值,以减少偶然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增强实验结果的说服力。

3.统计菌落数目的理论依据是什么?

提示:当样品的稀释度足够高时,培养基表面生长的一个菌落,来源于样品稀释液中的一个活菌。

4.为什么要选取菌落数目稳定时的记录作为结果?

提示:尽量缩小统计的菌落数与实际活菌数的差值,因为繁殖慢的菌体开始看不出明显的菌落。

[归纳总结]

1.实验流程

(1)设立重复组:统计某一稀释度下平板上的菌落数时,要至少涂布3个平板作重复组,以增强实验结果的说服力与准确性。

(2)设立两种对照组:

①判断培养基中是否有杂菌污染,需同时将未接种的选择培养基进行培养。

②判断选择培养基是否具有筛选作用,需同时设立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进行接种后培养,观察两种培养基上的菌落数目,进行对比得出结论。

3.结果分析与评价

[典题通关]

尿素是一种重要的氮肥,农作物不能将其直接吸收利用,而是通过土壤中的细菌将其分解为氨和CO2后才能被农作物利用。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土壤中的某些细菌能分解尿素是因为该种细菌能合成________。

(2)为筛选尿素分解菌而制备的培养基中含有的营养物质除尿素外,还包括水、碳源________等,该培养基能筛选出目的菌株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一般依据尿素分解菌菌落的________、隆起程度和颜色等特征来统计菌落数目。现将10 mL尿素分解菌悬液进行梯度稀释,分别取0.1 mL稀释倍数为106的样液接种到3个培养基上,培养一段时间后,统计菌落数分别为39、42、45,则 1 mL悬液中活细菌数量为________个。上述过程采用的接种方法是______________。

(4)为检验培养基及培养皿灭菌是否合格,可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分解尿素的细菌中含有脲酶,能将尿素分解。(2)微生物的培养基中需含有水、无机盐、碳源和氮源,尿素作为氮源。因为只有含有脲酶的细菌才

能利用尿素作为氮源生长,因此该培养基能筛选出分解尿素的细菌。(3)一个菌落为一个细菌繁殖的后代,不同的微生物的菌落不同,菌落的特征包括形状、大小、隆起程度,据此来统计菌落的数目。微生物计数的方法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接种,1 m悬液中细菌的数目为(39+42+45)÷3÷0.1×106=4.2×108个。(4)单独设置一个灭菌后不接种样液的含培养基的培养皿进行培养,观察该培养基上是否出现菌落,从而判断灭菌是否合格。

[答案](1)脲酶

(2)无机盐只有以尿素作为唯一氮源的细菌才能在该培养基上生长

(3)形态、大小 4.2×108稀释涂布平板法

(4)单独设置一个灭菌后不接种样液的培养皿(含培养基)进行培养

下列是关于“检测土壤中细菌总数”实验操作的叙述,其中错误的是() A.用蒸馏水配制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经高温、高压灭菌后倒平板

B.取104、105、106倍的土壤稀释液和无菌水各0.1 mL,分别涂布于各组平板上

C.将实验组和对照组平板倒置,37 ℃恒温培养24~48 h

D.确定对照组无菌后,选择菌落数在300 以上的实验组平板进行计数

D[检测细菌总数,用蒸馏水配制培养基,常用高压蒸汽灭菌法灭菌后,取104、105、106倍的土壤稀释液和无菌水各0.1 mL,分别涂布于各组平板上,将实验组和对照组放置在适宜条件下培养,在确定对照组无菌后,选择菌落在30~300的平板为代表进行计数,D错误。A是培养基的灭菌方法,B设置了一系列对照实验,C是细菌的培养方法,A、B、C三个选项均是正确的。故选D。] [课堂小结]

1.土壤中的细菌能分解尿素,是因为它们能合成一种()

A.尿素酶B.脲酶

C.蛋白酶D.肽酶

B[能够分解利用尿素的细菌,其细胞内含有脲酶,可以把尿素分解成氨,然后进一步利用。]

2.分离土壤中分解尿素的细菌,对培养基的要求是()

C[分离土壤中分解尿素的细菌,培养基中要有碳源,且以尿素作为唯一的氮源,故不能添加硝酸盐。]

3.可以鉴定出分解尿素的细菌的方法是()

A.以尿素为唯一氮源的培养基中加入酚红指示剂

B.以尿素为唯一氮源的培养基中加入二苯胺试剂

C.以尿素为唯一氮源的培养基中加入苏丹Ⅲ试剂

D.以尿素为唯一氮源的培养基中加入双缩脲试剂

A[在以尿素为唯一氮源的培养基中加入酚红指示剂,培养某种细菌后,如果pH升高,指示剂将变红,则我们可确定该种细菌能够分解尿素。故正确答案为A。]

4.(2019·全国卷Ⅰ)已知一种有机物X(仅含有C、H两种元素)不易降解,会造成环境污染。某小组用三种培养基筛选土壤中能高效降解X的细菌(目标菌)。

Ⅰ号培养基:在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中加入X(5 g/L)。

Ⅱ号培养基:氯化钠(5 g/L),硝酸铵(3 g/L),其他无机盐(适量),X(15 g/L)。

Ⅲ号培养基:氯化钠(5 g/L),硝酸铵(3 g/L),其他无机盐(适量),X(45 g/L)。

回答下列问题。

(1)在Ⅰ号培养基中,为微生物提供氮源的是________。Ⅱ、Ⅲ号培养基中为微生物提供碳源的有机物是________。

(2)若将土壤悬浮液接种在Ⅱ号液体培养基中,培养一段时间后,不能降解X 的细菌比例会__________,其原因是________。

(3)Ⅱ号培养基加入琼脂后可以制成固体培养基,若要以该固体培养基培养目标菌并对菌落进行计数,接种时,应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

(4)假设从Ⅲ号培养基中得到了能高效降解X的细菌,且该菌能将X代谢为丙酮酸,则在有氧条件下,丙酮酸可为该菌的生长提供________和________。

[答案](1)牛肉膏、蛋白胨X

(2)下降不能降解X的细菌因缺乏碳源不能增殖,而能降解X的细菌能够增殖

(3)稀释涂布平板法

(4)能量合成其他物质的原料

(完整版)高二生物土壤中分解尿素的细菌的分离与计数知识点梳理

高二生物土壤中分解尿素的细菌的分离与 计数知识点梳理 1.培养基一般都含有、、、四类营养物质,另外还需要满足微生物生长对、以及的要求。 2.培养基的分类:按照物理性质可以分为、、;按照化学性质分为和;按照用途分为和。 3.尿素可以为农作物提供肥,但是只有被分解成之后,才能被植物吸收利用。 4.以土壤中能分解尿素的细菌为研究对象,要达到的两个主要目的是: ⑴; ⑵。 (一)筛选菌株 1.原理: 人为提供有利于生长的条件(包括等),同时抑制或阻止其他微生物生长。 2.方法:选择培养基 (1)定义:在微生物学中,将允许的微生物生长,同时抑制或阻止其他种类微生物生长的培养基,称作选择培养基。 (2)配制的的依据:

①在培养基中加入某种化学物质可以做到这一点,加入可以分离出酵母菌和霉菌。加入高浓度的食盐可得到。这里的加入是在培养的培养成分的基础上加入的。 ②培养基中的营养成分的改变也可达到分离微生物 的目的。如培养基中缺乏源时,可以分离固氮微生物。 ③当培养基的某种营养成分为特定化学成分时,也具有分离效果。 ④改变微生物的培养条件,也可以达到分离微生物的目的,如将培养基放在环境中培养只能得到耐高温的微生物。 (二)统计菌落数目 (1)测定微生物数量的常用方法有和。 (2)稀释涂布平板法统计样品中活菌的数目的原理 当样品的稀释度足够高时,培养基表面生长的一个菌落,来源于样品稀释液中的一个活菌。通过统计平板上的菌落数,就能推测出样品中大约含有多少活细菌。为了保证结果准确,一般设置个平板,选择菌落数在的平板进行计数,并取。统计的菌落数往往比活菌的实际数目低,因此,统计结果一般用菌落数而不是活菌数来表示。 (三)实验设计 实验设计包括,所需、、用具和药品,具体的以及时间安排等的综合考虑和安排。

生物分离工程

(最好能有时间过过ppt) 生物分离工程第一章绪论 1.定义:生产粗原料的过程及其之后的目标产物的分离纯化过程,即下游加工过程; 2.下游加工过程:目标产物的分离纯化。包括目标产物的提取、浓缩、纯化及成品化等 3.特点及其重要性:(1)发酵液或培养液是产物浓度很低的水溶液; (2)培养液是多组分的混合物;(3)生化产物的稳定性差——易引起产物失活;(4)对最终产品的质量要求很高。 4.下游加工过程的一般流程:(1)下游加工过程的一般流程;(2)初步纯化;(3)高度纯化与精制;(4)成品加工 5.分离效率的评价:目标产品的浓缩程度/分离纯化程度/回收率 6.提高回收率的方法:(1)提高每步回收率 ,(2)减少操作步骤;(3)开发新型高效的分离方法 第二章发酵液预处理和固液分离 首先要进行培养液的预处理和固液分离,才能进行后续操作: 对于胞外产物,可先将菌体或其他悬浮杂质去除,才能从澄清的滤液中提取代谢产物。 对于胞内产物,首先富集菌体,再进行细胞破碎和碎片分离,然后提取胞内产物。 1.发酵液的基本特性:发酵产物浓度较低,大多为1-10%; 悬浮物颗粒小,细胞的相对密度与培养液相似;固体粒子可压缩性大;液相粘度大,大多为非牛顿型流体,不易过滤;悬浮状态稳定:双电层、水化膜、布朗运动成分复杂,杂质较多。 2.预处理的目的:促进从悬浮液中分离固形物的速度,提高固液分离的效率:⑴改变发酵液的物理性质,包括增大悬浮液中固体粒子的尺寸,降低液体黏度;⑵相对纯化,去除发酵液中的部分杂质(高价无机离子和杂蛋白质),以利于后续各步操作; ⑶尽可能使产物转入便于后处理的一相中(多数是液相)。 3.预处理手段:絮凝与凝聚处理过程就是将化学药剂预先投加到悬浮液中,改变细胞、菌体和蛋白质等胶体粒子的分散状态,破坏其稳定性,使其聚集起来,增大体积以便固液分离。常用于菌体细小而且黏度大的发酵液的预处理中。其余手段:加热,调节pH。 凝聚:胶体粒子在中性盐促进下脱稳相互聚集成大粒子(1mm), 机理:1)中和粒子表面电荷; 2)消除双电层结构;3)破坏水化膜。 胶体双电层结构:发酵液中菌体表面带有负电荷,由于静电引力使溶液中反离子被吸附在其周围,在界面上形成了双电层。正离子同时受到使它们均匀分布的热运动影响,具有离开胶粒表面的趋势。对带负电性菌体的发酵液,高价阳离子的存在,可压缩扩散层的厚度,促使ζ电位迅速降低,而且化合价越高,这种影响越显著。 电解质的凝聚能力可用凝聚价或凝聚值来表示,使胶粒发生凝聚作用的最小电解质浓度(毫摩尔/升),称为凝聚价或凝聚值。Schulze-Hardy法则(叔采-哈代):反离子的价数越高,凝聚价越小,即凝聚能力越强。 絮凝:使用絮凝剂(天然和合成的大分子量聚电解质)将胶体粒子交联成网,形成10mm大小絮凝团的过程。絮凝剂主要起架桥作用。机理:架桥作用。 4.加热作用:发酵液预处理最简单最常用的方法。加热能改善发酵液的操作特性。只适用于对热较稳定的液体。注意加热温度与时间,不影响产物活性和细胞的完整性。 5.影响发酵液固液分离的因素:1)发酵液中悬浮粒子的大小; 2)发酵液的黏度viscosity,粘度越大,固液分离越困难。 6.板框压滤机:其过滤推动力来自泵产生的液压或进料贮槽中的气压。1)广泛应用于培养基制备的过滤及霉菌、放线菌、酵母菌和细菌等多种发酵液的固液分离。适合于固体含量1-10%的悬浮液的分离。 2)板框式压滤机在过滤时,悬浮液由离心泵或齿轮泵经滤浆通道打人框内,滤液穿过滤框两侧滤布,沿相邻滤板沟槽流至滤液出口,固体则被截留于框内形成滤饼。滤饼充满滤框后停止过滤。 3)优点:过滤面积大,结构简单,价格低,动力消耗少,对不同过滤特性的发酵液适应性强。它最重要的特征是通过过滤介质时产生的压力降可以超过0.1MPa,这是真空过滤器无法达到的。 4)缺点:不能连续操作,设备笨重,劳动强度大,卫生条件差,非过滤的辅助时间较长。 7.错流过滤原理:液体的流向和滤膜相切。在压力推动下,悬浮液以高速在管状滤膜的内壁作切向流动,利用流动的剪切作用将过滤介质表面的固体(滤饼)移走,而附着在滤膜上的滤饼很薄,因而能在长时间内保持稳定不变的过滤速度。目前适用于小分子的分离。 特点:收率高(97-98%)、质量好、减少处理步聚、染菌罐也能进行处理、介质阻力大、不能得到干滤饼、需要大的膜面积。

土壤中分解尿素的细菌的分离和计数 教学设计

专题2 微生物的培养与应用 课题2 土壤中分解尿素的细菌的分离与计数教学设计 金堂县竹篙中学谭善财2013-3-16 一.本节课内容的总体目标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课题重点:对土样的选取和选择培养基的配制课题难点:对分解尿素的细菌的计数 三、课时: 1h 四、本课题内容标准 1、研究培养基对微生物的选择作用,“研究”属于知识性领域的目标动词,应用水平 2、进行微生物的分离,“进行”属于技能性领域目标动词,独立操作水平 3、测定某种微生物的数量,“测定”属于技能性领域目标动词,独立操作水平。 五、本课题研究思路

六、教学思路: 七、教学流程 八、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复习提问 1.微生物最常用的两种接种方法是什么? 2.什么稀释涂布平板法?其目的是什么? 学生回忆 为细菌计数原 理、操作做好铺 垫 导入课题 引导学生阅读“课题背景”知识,提出的问题。 学生自主学习 回答问题 创设情景,引入 新课,使学生明 确分解尿素的细 菌的重要性,突出课题的必要性

研究思路 1、筛选 菌株 1、教师让学生阅读课本P21,讲解:DNA 聚合酶作用,发现过程。引导学生得到启示根据它对生存环 境的要求,到相应的环境中去寻找(即自然界筛 选)。 2、实验室中微生物的筛选原理实验室筛选:人为提 供有利于目的菌株生长的条件(包括营养、温度、p H 等),同时抑制或阻止其他微生物生长。 3、教师展示各种筛选菌株方法的多媒体图片: 黄石公园热泉 海底火山 大肠杆菌显色培养基 实验室筛选SARS 菌株 4、培养基选择分解尿素的微生物的原理:培养基的氮源为尿素,只有能合成脲酶的微生物才能分解尿 1、DNA 聚合酶发现过程,同学们得到什么启示? 2.学生讨论为什么Taq 细菌能从热泉中筛选出来吗? 3、学生阅读课本P22侧边栏关于本课题使用的培养基成分相关内容,讨论并回答提供碳源和氮源的分别是什么物质。 4.学生分析讨论,以尿素为唯一 氮源的培养基能否筛选出分解尿素的细菌 3、学生观看教师展示的多媒体图片。 4、学生讨论培养基如何对微生物进行筛选。 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迁移学习,培养学生的逻辑迁移思维。 通过观看图片, 使学生由感性认 识过渡到理性认 识。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

新人教版生物选修1课题2《土壤中分解尿素的细菌的分离与计数》学案

新人教版生物选修1课题2《土壤中分解尿素的细菌的 分离与计数》学案 学习目标 研究培养基对微生物的选择作用,进行微生物数量的测定。 学习重点与难点 重点:对土样的选取和选择培养基的配制。 难点:对分解尿素的细菌的计数。 自主探究 1.尿素只有被分解成之后,才能被植物吸收利用。 2.以土壤中能分解尿素的细菌为研究对象,要达到的两个主要目的是: ⑴;⑵。 3.PCR()是一种在体外将。此项技术的自动化,要求使用耐高温的DNA聚合酶。 思考:怎样找耐高温的酶呢? 4.实验室中微生物的筛选应用的原理是:人为提供有利于生长的条件(包括等),同时抑制或阻止其他微生物生长。 5.选择培养基是指。 6.常用来统计样品中活菌数目的方法是。即当样品的稀释度足够高时,培养基表面生长的一个菌落,来源于样品稀释液中的。通过统计平板上的菌落数,就能推测出样品中大约含有多少活菌。为了保证结果准确,一般选择菌落数在的平板进行计数。另外,也是测定微生物数量的常用方法。 7.比较教材中两位同学的操作方法,哪位同学的结果接近真实值?你认为这两位同学的实验需要改进呢?如需要,如何改进? 8.一般来说,统计的菌落数往往比活菌的实际数目。这是因为 。因此,统计结果一般用而不是活菌数来表示。 9.设置对照实验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实验结果的可信度。 10.对照实验是 。 11.实验设计包括的内容有:、、和,具体的实验步骤以及时间安排等的综合考虑和安排。 12.不同种类的微生物,往往需要不同的培养和培养。在实验过程中,一般每隔24小时统计一次菌落数目,选取菌落数目稳定时的记录作为结果,这样可以 。 13.无菌操作应注意什么问题? ⑴ ⑵ ⑶ 14.在进行多组实验过程中,应注意做好标记,其目的是。 思考:应标记哪些内容?怎样操作更有利于实验的进行? 15.对所需的微生物进行初步筛选,只是分离纯化菌种的第一步,要对分离的菌种进行一步的鉴定,还需要借助的方法。 思考:有哪些方法可以对菌种进行鉴定? 【疑难点拨】

生物人教版高中选修1 生物技术实践《课题二 土壤中分解尿素的细菌的分离与计数》知识点归纳

课题二土壤中分解尿素的细菌的分离与计数尿素是一种重要的农业氮肥,尿素并不能直接被农作物吸收。只有当土壤中的细菌将尿素分解成氨之后,才能被植物利用。土壤中的细菌之所以能分解尿素,是因为他们能合成脲酶 尿素最初是从人的尿液中发现的 筛选菌株 (1)实验室中微生物的筛选应用的原理 人为提供有利于目的菌株生长的条件(包括营养、温度、pH等),同时抑制或阻止其他微生物生长。 (2)选择性培养基 在微生物学中,将允许特定种类的微生物生长,同时抑制或阻止其他种类微生物生长的培养基,称作选择培养基。(3)配制选择培养基的依据 根据选择培养的菌种的生理代谢特点加入某种物质以达到选择的目的。例如,培养基中不加入有机物可以选择培养自养微生物;培养基中不加入氮元素,可以选择培养能固氮的微生物;加入高浓度的食盐可选择培养金黄色葡萄球菌等。 统计菌落数目 (1)测定微生物数量的常用方法有稀释涂布平板法和显微

镜直接计数。 (2)稀释涂布平板法统计样品中活菌的数目的原理当样品的稀释度足够高时,培养基表面生长的一个菌落,来源于样品稀释液中的一个活菌。通过统计平板上的菌落数,就能推测出样品中大约含有多少活细菌。为了保证结果准确,一般设置3~5个平板,选择菌落数在30~300的平板进行计数,并取平均值。统计的菌落数往往比活菌的实际数目低,因此,统计结果一般用菌落数而不是活菌数来表示。采用此方法的注意事项:1.一般选取菌落数在30~300之间的平板进行计数 2.为了防止菌落蔓延,影响计数,可在培养基中加入TTC(在计数琼脂中加入适量的TTC(0.5% TTC 1ML加到100ML琼脂中),细菌菌落长成红颜色,对去除食品本底颗粒物干扰非常有意义). 3.本法仅限于形成菌落的微生物 设置对照 设置对照的主要目的是排除实验组中非测试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提高实验结果的可信度。对照实验是指除了被测试的条件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其作用是比照试验组,排除任何其他可能原因的干扰,证明确实是所测试的条件引起相应的结果。 实验设计

生物分离工程题库+答案

《生物分离工程》题库 一、填充题 1. 生物产品的分离包括R 不溶物的去除 ,I 产物分离 ,P 纯化 和P 精 制 ; 2. 发酵液常用的固液分离方法有 过滤 和 离心 等; 3. 离心设备从形式上可分为 管式 , 套筒式 , 碟片式 等型式; 4. 膜分离过程中所使用的膜,依据其膜特性(孔径)不同可分为 微滤膜 , 超滤膜 , 纳滤膜 和 反渗透膜 ; 5. 多糖基离子交换剂包括 离子交换纤维素 和 葡聚糖凝胶离子交换剂 两大类; 6. 工业上常用的超滤装置有 板式 , 管式 , 螺旋式和 中空纤维式 ; 7. 影响吸附的主要因素有 吸附质的性质 , 温度 , 溶液pH 值 , 盐的浓度 和 吸附物的浓度与吸附剂的用量 ; 8. 离子交换树脂由 网络骨架 (载体) , 联结骨架上的功能基团 (活性基) 和 可 交换离子 组成。 9. 电泳用凝胶制备时,过硫酸铵的作用是 引发剂( 提供催化丙烯酰胺和双丙烯酰胺聚 合所必需的自由基) ; 甲叉双丙烯酰胺的作用是 交联剂(丙烯酰胺单体和交联剂甲叉双丙烯酰胺催化剂的作 用下聚合而成的含酰胺基侧链的脂肪族长链) ; TEMED 的作用是 增速剂 (催化过硫酸胺形成自由基而加速丙烯酰胺和双丙烯酰胺的 聚合 ); 10 影响盐析的因素有 溶质种类 , 溶质浓度 , pH 和 温度 ; 11.在结晶操作中,工业上常用的起晶方法有 自然起晶法 , 刺激起晶法 和 晶种起晶法 ; 12.简单地说离子交换过程实际上只有 外部扩散 、内部扩散 和化学交换反应 三步; 13.在生物制品进行吸附或离子交换分离时,通常遵循Langmuir 吸附方程,其形式为c K c q q 0+= 14.反相高效液相色谱的固定相是 疏水性强 的,而流动相是 极性强 的;常用的固定相有C 8 辛烷基 和 十八烷基C 18 ;常用的流动相有 乙腈 和 异丙醇 ; 15.超临界流体的特点是与气体有相似的 粘度和扩散系数 ,与液体有相似的 密度 ; 16.离子交换树脂的合成方法有 加聚法 和 逐步共聚法 两大类;

《生物分离工程》复习题(解答版)说课讲解

《生物分离工程》复习题(解答版)

《生物分离工程》复习题 《绪论细胞分离》 1.在细胞分离中,细胞的密度ρS越大,细胞培养液的密度ρL越小,则细胞沉降速率越大。 2.表示离心机分离能力大小的重要指标是 C 。 A.离心沉降速度 B.转数 C.分离因数 D.离心力 3.过滤中推动力要克服的阻力有介质阻力和滤饼阻力,其中滤饼占主导作用。 4.简答:对微生物悬浮液的分离(过滤分离),为什么要缓慢增加操作压力? 5.判断并改错:在恒压过滤中,过滤速率会保持恒定。(×)改:不断下降。 6.简答:提高过滤效率的手段有哪些? 7.判断并改错:生长速率高的细胞比生长速率低的细胞更难破碎。(×)改:更易破碎。 8.简答:采用哪种方法破碎酵母能达到较高的破碎率? 9.简答:蛋白质复性收率低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10.简答:常用的包含体分离和蛋白质复性的工艺路线之一。 11. B 可以提高总回收率。 A.增加操作步骤 B.减少操作步骤 C.缩短操作时间 D.降低每一步的收率 12.重力沉降过程中,固体颗粒不受 C 的作用。 A.重力 B.摩擦力 C.静电力 D.浮力 13.过滤的透过推动力是 D 。 A.渗透压 B.电位差 C.自由扩散 D.压力差 14.在错流过滤中,流动的剪切作用可以 B 。 A.减轻浓度极化,但增加凝胶层的厚度 B.减轻浓度极化,但降低凝胶层的厚度

C.加重浓度极化,但增加凝胶层的厚度 D.加重浓度极化,但降低凝胶层的厚度 15.目前认为包含体的形成是部分折叠的中间态之间 A 相互作用的结果。 A.疏水性 B.亲水性 C.氢键 D.静电 16.判断并改错:原料目标产物的浓度越高,所需的能耗越高,回收成本越大。(×)改:原料目标产物的浓度越低。 17.菌体和动植物细胞的重力沉降操作,采用 D 手段,可以提高沉降速度。 A.调整pH B.加热 C.降温 D.加盐或絮状剂 18.撞击破碎适用于 D 的回收。 A.蛋白质 B.核酸 C.细胞壁 D.细胞器 19.重力沉降过程中,固体颗粒受到重力,浮力,摩擦阻力的作用,当固体匀速下降时,三个力的关系重力=浮力+摩擦阻力。 20.为了提高最终产品的回收率:一是提高每一级的回收率,二是减少操作步骤。 21.评价一个分离过程效率的三个主要标准是:①浓缩程度②分离纯化程度③回收率。 22.区带离心包括差速区带离心和平衡区带离心。 23.差速区带离心的密度梯度中最大密度 B 待分离的目标产物的密度。 A.大于 B.小于 C.等于 D.大于或等于 24.简答:管式和碟片式离心机各自的优缺点。 25.单从细胞直径的角度,细胞越小,所需的压力或剪切力越大,细胞越难破碎。 《沉淀》 1.防止蛋白质沉淀的屏障有蛋白质周围的水化层和双电层。

人教版选修一 专题2 课题2 土壤中分解尿素的细菌的分离与计数 作业

人教版选修一专题2 课题2 土壤中分解尿素的细菌的分离与计数作业 [基础全练] 1.土壤中的尿素分解菌之所以能分解尿素,是因为它们能合成( ) A.尿素酶B.脲酶 C.蛋白酶D.肽酶 解析:土壤中的尿素分解菌体内能够产生脲酶,脲酶能够使土壤中的尿素分解为氨。 答案:B 2.用以尿素为唯一氮源加入酚红指示剂的培养基,培养细菌后,指示剂将( ) A.变蓝色B.变红色 C.变黑色D.变棕色 解析:细菌合成的脲酶将尿素分解成了氨,会使培养基的碱性增强,pH升高,加入酚红指示剂将变红。 答案:B 3.在以尿素为唯一氮源的培养基中加入酚红指示剂的目的是( ) A.筛选出能分解尿素的细菌 B.对分离的菌种做进一步鉴定 C.作细菌的营养成分 D.如指示剂变蓝就能准确地认定该菌能分解尿素 解析:筛选出能分解尿素的细菌用选择培养基即可,不需要加指示剂。加入指示剂的培养基,目的是对分离的菌种做进一步的鉴定。 答案:B 4.用来判断选择培养基是否起到了选择作用需要设置的对照是( ) A.未接种的选择培养基 B.未接种的牛肉膏蛋白胨(全营养)培养基 C.接种了的牛肉膏蛋白胨(全营养)培养基

D.接种了的选择培养基 解析:将菌液稀释相同的倍数,在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上生长的菌落数目应明显多于选择培养基上的数目,因此可用接种了的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作为对照。本实验的变量是培养基种类,其他方面如接种、培养条件等应相同。 答案:C 5.下列关于统计菌落数目的方法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统计的菌落数目往往少于实际的活菌数 B.当样品的稀释度足够高时,一个活菌会形成一个菌落 C.为了保证结果准确,一般采用密度较大的平板进行计数 D.显微镜直接计数也是测定微生物数量的常用方法 解析: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获得的菌落有些可能是由两个或多个细菌形成的,所以统计的菌落数目往往少于实际的活菌数,A正确;当样品的稀释度足够高时,一个活菌会形成一个菌落,B正确;为了保证结果准确,一般选取菌落数在30~300的平板进行计数,C错误;除平板计数法外,显微镜直接计数也是测定微生物数量的常用方法,D正确。 答案:C 6.用稀释涂布平板法来统计样品中尿素分解菌的数目,为了提高实验结果的可信度,往往要设置对照实验,对于对照组的要求不包括( ) A.对照组培养基也严格灭菌,且不接种任何微生物 B.倒平板时,培养基的用量与实验组必须完全相同 C.所用培养基成分及pH大小与实验组保持一致 D.对照组和实验组均放在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培养 解析:对照组培养基也要严格灭菌,且不接种任何微生物,作为空白对照,A不符合题意;倒平板时,对照组培养基的用量与实验组不一定要完全相同,B符合题意;培养基成分、pH为无关变量,因此对照组所用培养基的成分及pH大小应与实验组保持一致,C不符合题意;对照组和实验组都要置于相同且适宜的条

课题2 土壤中分解尿素的细菌的分离与计数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利用选择培养基分离细菌,运用相关技术解决生产生活中有关微生物的计数 2、分析研究思路的形成过程,找出共性和差异性 3、形成无菌不在的概念,养成讲究卫生的习惯 2.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对土样的选取和选择培养基的配制 教学难点:对分解尿素的细菌的计数 3. 教学用具 多媒体、板书 4. 标签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课题背景 1、尿素的利用 尿素是一种重要的氮肥,农作物不能不能直接吸收利用,而是首先通过土壤中的细菌将尿素分解为氨和CO2 。 2、细菌利用尿素的原因 土壤中的细菌分解尿素是因为它们能合成脲酶 3、课题目的 ①从土壤中分离出能够分解尿素的细菌 ②统计每克土壤样品中究竟含有多少这样的细菌 (二)研究思路

1、筛选菌株 科学家能从热泉中把耐热细菌筛选出来是因为热泉的高温条件淘汰了绝大多数微生物,这样也适用于实验室中微生物的筛选, 启示:寻找目的菌种时要根据它对生存环境的要求,到相应的环境中去寻找。 (1)实验室中微生物的筛选原理 原理是人为提供有利于目的菌株生长的条件(包括营养、温度、PH等),同时抑制或阻止其他微生物生长。 点评:生物适应一定环境,环境对生物具有选择作用。所以通过配制选择培养基、控 制培养条件等选择目的微生物。 (2)土壤中分解尿素的细菌的分离与计数所需培养基 〖思考1〗在该培养基配方中,为微生物的生长提供碳源的是葡萄糖,提供氮源的的 是尿素,琼脂的作用是凝固剂。 〖思考2〗该培养基对微生物具有选择作用。如果具有,其选择机制是只有能够以尿 素作为氮源的微生物才能在该培养基上生长。 (3)培养基选择分解尿素的微生物的原理 培养基的氮源为尿素,只有能合成脲酶的微生物才能分解尿素,以尿素作为氮源。缺 乏脲酶的微生物由于不能分解尿素,缺乏氮源而不能生长发育繁殖,而受到抑制,所以用 此培养基就能够选择出分解尿素的微生物。 (4)怎样证明此培养基具有选择性呢? 实验组:以尿素为唯一氮源的培养基—只生长尿素细菌 对照组: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生长多种微生物 2、统计菌落数目 在统计菌落数目时,常用来统计样品中活菌数目的方法是稀释涂布平板法。除此之外,显微镜直接计数也是测定微生物数量的常用方法。 【补充】显微镜直接计数是测定微生物的方法。

《土壤中分解尿素的细菌的分离与计数》知识梳理

课题2 土壤中分解尿素的细菌的分离与计数 1.研究培养基对微生物的选择作用。 2.进行微生物数量的测定。 一、研究思路 1.筛选菌株 尿素是一种重要的农业____肥,但不能直接被农作物吸收利用,只有当土壤中的细菌将尿素分解成____之后,才能被植物利用。土壤中的细菌之所以能分解尿素,是因为它们能合成______。 (1)实验室中微生物筛选的原理:人为提供有利于目的______生长的条件(包括营养、______、pH等),同时______或______其他微生物生长。 (2)选择培养基:在微生物学中,将允许________的微生物生长,同时______或______其他种类微生物生长的培养基,称做选择培养基。 2.统计菌落数目 (1)常用来统计样品中______数目的方法是________。即当样品的稀释度足够高时,培养基表面生长的一个菌落,来源于样品稀释液中的________。通过统计平板上的________,就能推测出样品中大约含有多少活菌。为了保证结果准确,一般选择菌落数在________的平板进行计数。 统计的菌落数往往比活菌的实际数目____。这是因为当两个或多个细胞在一起时,平板上观察到的只是一个菌落。因此,统计结果一般用________来表示。 (2)____________也是测定微生物数量的常用方法。 (3)细菌的数目还可以通过______法来测定。例如,测定饮用水中大肠杆菌的数目,可将________的水过滤后,将滤膜放到________培养基上培养,大肠杆菌的菌落呈现____色,可以根据培养基上________的数目,计算出水样中大肠杆菌的数量。 3.设置对照 (1)设置对照的主要目的是排除实验组中__________对实验结果的影响,提高实验结果的________。 (2)对照实验是指除了________的条件以外,其他条件都______的实验,其作用是比照实验组,排除任何其他可能原因的干扰,证明确实是所测试的条件引起相应的结果。 二、实验设计 实验设计包括对实验方案,所需仪器、材料,用具和药品,具体的________以及时间安排等的综合考虑和安排。关于土壤中某样品细菌的分离与计数的实验操作步骤如下:1.土壤取样 土壤中的微生物70%~90%是_____,绝大多数分布在距地表______ 的近____性土壤中。 2.样品的稀释 样品的________将直接影响平板上生长的菌落数目。通常选用一定稀释范围的样品液进行培养,以保证获得菌落数在________之间、适于计数的平板。测定土壤中细菌的数量,一般选用____________倍的稀释液进行平板培养。第一次实验时,可将稀释范围放宽一点,以保证能从中选择出适于计数的平板。 3.微生物的培养与观察 不同种类的微生物,往往需要不同的培养______和培养______。细菌一般在30~37 ℃的温度下培养1~2 d,放线菌一般在25~28 ℃的温度下培养5~7 d,而霉菌一般在25~28 ℃的温度下培养3~4 d。 在菌落计数时,每隔24 h统计一次菌落数目。选取____________时的记录作为结果,

最新《生物分离工程》复习题(解答版)

《生物分离工程》复习题 《绪论细胞分离》 1.在细胞分离中,细胞的密度ρS越大,细胞培养液的密度ρL越小,则细胞沉降速率越大。 2.表示离心机分离能力大小的重要指标是 C 。 A.离心沉降速度 B.转数 C.分离因数 D.离心力 3.过滤中推动力要克服的阻力有介质阻力和滤饼阻力,其中滤饼占主导作用。 4.简答:对微生物悬浮液的分离(过滤分离),为什么要缓慢增加操作压力? 5.判断并改错:在恒压过滤中,过滤速率会保持恒定。(×)改:不断下降。 6.简答:提高过滤效率的手段有哪些? 7.判断并改错:生长速率高的细胞比生长速率低的细胞更难破碎。(×)改:更易破碎。 8.简答:采用哪种方法破碎酵母能达到较高的破碎率? 9.简答:蛋白质复性收率低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10.简答:常用的包含体分离和蛋白质复性的工艺路线之一。 11. B 可以提高总回收率。 A.增加操作步骤 B.减少操作步骤 C.缩短操作时间 D.降低每一步的收率 12.重力沉降过程中,固体颗粒不受 C 的作用。 A.重力 B.摩擦力 C.静电力 D.浮力 13.过滤的透过推动力是 D 。 A.渗透压 B.电位差 C.自由扩散 D.压力差 14.在错流过滤中,流动的剪切作用可以 B 。 A.减轻浓度极化,但增加凝胶层的厚度 B.减轻浓度极化,但降低凝胶层的厚度

C.加重浓度极化,但增加凝胶层的厚度 D.加重浓度极化,但降低凝胶层的厚度 15.目前认为包含体的形成是部分折叠的中间态之间 A 相互作用的结果。 A.疏水性 B.亲水性 C.氢键 D.静电 16.判断并改错:原料目标产物的浓度越高,所需的能耗越高,回收成本越大。(×)改:原料目标产物的浓度越低。 17.菌体和动植物细胞的重力沉降操作,采用 D 手段,可以提高沉降速度。 A.调整pH B.加热 C.降温 D.加盐或絮状剂 18.撞击破碎适用于 D 的回收。 A.蛋白质 B.核酸 C.细胞壁 D.细胞器 19.重力沉降过程中,固体颗粒受到重力,浮力,摩擦阻力的作用,当固体匀速下降时,三个力的关系重力=浮力+摩擦阻力。 20.为了提高最终产品的回收率:一是提高每一级的回收率,二是减少操作步骤。 21.评价一个分离过程效率的三个主要标准是:①浓缩程度②分离纯化程度③回收率。 22.区带离心包括差速区带离心和平衡区带离心。 23.差速区带离心的密度梯度中最大密度 B 待分离的目标产物的密度。 A.大于 B.小于 C.等于 D.大于或等于 24.简答:管式和碟片式离心机各自的优缺点。 25.单从细胞直径的角度,细胞越小,所需的压力或剪切力越大,细胞越难破碎。 《沉淀》 1.防止蛋白质沉淀的屏障有蛋白质周围的水化层和双电层。 2.判断:当蛋白质周围双电层的ζ点位足够大时,静电排斥作用抵御蛋白质分子之间的分子间力,使蛋白质溶液处于稳定状态而难以沉淀。(√)

专题二课题2土壤中分解尿素的细菌的分离与计数和3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的导学与答案(最新整理)

专题二课题2 土壤中分解尿素的细菌的分离与计数 【基础知识】 一、理论基础 1.筛选菌株 (1)实验室中微生物筛选的原理:人为提供有利于生长的条件(包括营养、温度、pH 等),同时或其他微生物生长。 (2)选择培养基:在微生物学中,将允许种类的微生物生长,同时和其他种类微生物生长的培养基,称作选择培养基。 (3)配制选择培养基的依据 根据选择培养的菌种的生理代谢特点加入某种物质以达到选择的目的。例如,培养基中不加入有机物可以选择培养微生物;培养基中不加入氮元素,可以选择培养;的微生物.加入高浓度的食盐可选择培养金黄色葡萄球菌等。 2.统计菌落数目 (1)测定微生物数量的常用方法有和。 (2)稀释涂布平板法统计样品中活菌的数目的原理 当样品的足够高时,培养基表面生长的一个菌落,来源于样品稀释液中的一个。通过统计平板上的菌落数,就能推测出样品中大约含有多少活菌。为了保证结果准确,一般选择菌落数在的平板进行计数。此外,测定微生物数量的常用方法还有直接计数。 3.设置对照 设置对照的主要目的是排除实验组中对实验结果的影响,提高实验结果的。例如为了排除培养基是否被杂菌污染了,需以培养的培养基作为空白对照。 二、实验设计 关于土壤中某样品细菌的分离与计数实验操作步骤如下: 1.取样:从肥沃、湿润的土壤中取样。应先 3 cm 左右,再取样,将样品装入事先准备好的中。 2.制备:准备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和选择培养基,将菌液稀释相同的倍数,在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上生长的菌落数目应明显选择培养基上的数目,因此,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可以作为,用来判断选择培养基是否起到了选择作用。 3.微生物的与观察

生物分离工程

第十章层析 什么是色谱分离技术? 利用混合物中多组分间存在的物理化学性质的差异(如吸附力、分子极性、分子形状和大小、分子亲和力、电荷量等),使得各组分在两个向上分离。 色谱系统的组成,什么是固定相和流动相。 固定相、流动相、泵系统、检测系统。 固定相:固定相是层析的一个基质。它可以是固体物质(如吸附剂、凝胶,离子交换剂等),也可以是液体物质(如固定在硅胶或纤维素上的溶液),这些基质能与待分离的化合物进行可逆的吸附,溶解,交换等作用。 流动相:在层析过程中,推动固定相上待分离的物质朝着一个方向移动的液体、气体等,都称为流动相。柱层析中一般称为洗脱剂,薄层分析时称为展层析。 基本概念的掌握:阻滞因子,保留时间和体积,塔板数和塔板高度 阻滞因子是在色谱系统中溶质的移动速度和标准的迁移率之比。 保留时间:样品进样到出现最大峰值时所需要的时间。 保留体积:样品进样到出现最大峰值时所使用的流动相体积。 塔板数 塔板高度 色谱分离技术的分类 凝胶色谱的分离原理及分类 固定相是多孔凝胶,各组份的分子大小不同,因而在凝胶上受阻滞的程度不同。 亲和色谱的分离原理 以在不同集体上,建和多种不同特性的配为体作固定相,用具有不同pH值的缓冲溶液作流动相,依据生物分子(氨基酸、肽、蛋白质、核算、核苷酸)与固定相亲和作用力的差别实现分离的过程。可用于各种酶、辅酶、激素和免疫球蛋白等生物分子的分离。 第九章吸附 1.什么是吸附?常用的吸附剂有哪些? 吸附:利用吸附剂对液体或气体中某一组分具有选择吸附的能力,使其富集在吸附剂表面,而从混合物中的分离的过程。 常用的吸附剂: 大网格聚合物吸附剂 活性碳:助滤、脱色、去热源 活性白土:脱组胺类过敏物、脱色 硅藻土:助滤、澄清 2.物理吸附的本质是什么? 吸附质与吸附剂之间的分子间引力即范德华力(定向力:极性分子间;诱导力:极性与非极性分子间;色散力:非极性分子间)和氢键力所引起。 3.什么是吸附等温线?分为几种类型?兰格米尔吸附等温线描述的是哪种类型的吸附?

课题2 土壤中分解尿素的细菌的分离与计数

第二节:土壤中分解尿素的细菌的分离与计数(教案) 一.菌种的筛选与选择培养基 1.菌种的筛选: (1)自然界中目的菌株的筛选: ①依据:根据它对生存环境的要求,到相应的环境中去寻找。 ②实例:PCR技术过程中用到的耐高温的Taq DNA聚合酶,就是从热泉中筛选出来的Taq细菌中提取出来的。 (2)实验室中目的菌株的筛选: ①原理:人为提供有利于目的菌株生长的条件(包括营养、温度、pH等),同时抑制或阻止其他微生物生长。 ②方法:利用选择培养基分离。 a.可利用该分离对象对某一营养物质有“嗜好”的原理,专门在培养基中加入该营养物质,并且使该物质成为培养基中某类基本营养物质的唯一供给者。如筛选能分解尿素的细菌,就令尿素作为培养基中的唯一氮源。 b.可利用该分离对象对某种抑菌物质的抗性,在混合培养物中加入该抑菌物质,经培养后,其他微生物生长受抑制,而分离对象却可乘机大大增值,在数量上占优势。 2.选择培养基: (1)概念:指允许特定种类的微生物生长,同时阻止或抑制其他种类微生物生长的培养基。 (2)选择培养基的制备原理:根据不同微生物的特殊营养要求或其对某一化学、物理因素的抗性不同而制备培养基。 (3)选择培养基的制备方法:在培养基中加入某种允许特定种类微生物生长,抑制或阻止其他种类微生物生长的化学成分。 (4)选择培养基的用途:使混合菌株中的目的菌变成优势菌,提高该菌的筛选率。 (5)实例:在培养基中以尿素为唯一的氮源,可得到能利用尿素的微生物。 (所需培养基的配方如表所示) 培养基组成含量提供的营养或作用 KH2PO4 1.4 g 无机盐 Na2HPO4 2.1 g MgSO4·7H2O 0.2 g 葡萄糖10.0 g 碳源 尿素 1.0 g 氮源、能源 琼脂15.0 g 凝固剂 水容到1 000 mL 氢元素、氧元素 备注:该培养基的氮源为尿素,只有能合成脲酶的微生物才能分解尿素,而缺乏脲酶的微生物由于不能分解尿素,会因缺乏氮源而无法生长繁殖,所以,用该培养基能够筛选出能分解尿素的微生物。 (6)常见的选择培养基 ①加入青霉素可以分离出酵母菌和霉菌。 ②加入高浓度的食盐可得到金黄色葡萄球菌。 ③无氮源培养基可以分离固氮微生物。 ④石油是唯一碳源的培养基,可以分离能消除石油污染的微生物的目的。 ⑤将培养基放在高温环境中培养,分离耐高温的微生物。 思考1:能在选择培养基上生长的肯定是所筛选的目的菌吗? 原则上选择培养基只能允许特定种类的微生物生长,但实际上,微生物的培养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有些微生物可以利用其他微生物的代谢产物生长繁殖,因此能在培养基上生长的微生物不一定都是所需要的微生物,还需进一步验证。 二.土壤中分解尿素的细菌的分离 1.实验流程(1)土壤取样: ①土壤取样原因:土壤有“微生物的天然培养基”之称。同其他生物环境相比,土壤中的微生物数量最大,种类最多。 ②要求:富含有机质(富含有机质的土壤层中微生物数量大、种类多),酸碱度接近中性且潮湿(土壤中的微生物大约有70%~80%是细菌,此环境适宜细菌的生长)的土壤。 ③取样部位:先铲去表层土3cm左右,再取距地表3~8cm的土壤层,将样品装入事先准备好的信封中。(取样用的小铁铲和盛土样的信封都要经过灭菌) (2)制备培养基:以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作为对照组,以尿素为唯一氮源的培养基作为实验组,用来判断选择培养基是否具有选择的作用。 (3)样品的稀释与涂布平板: ①取样稀释:在火焰旁称取土壤10g,放入盛有90mL无菌水的三角瓶中,振荡使土样与水充分混合。将细菌分散,制成101倍土样稀释液。用1支1mL无菌吸管从中吸取1mL土壤悬液注入盛有9mL无菌水的试管中,吹吸三次,充分混匀,制成102倍土壤稀释液。依次类推,制成103、104、105、106、107倍土壤稀释液。(稀释原因:样品的稀释程度直接影响平板上生长的菌落数目) ②取样涂布:按照由107~103稀释度的顺序分别吸取0.1mL进行平板涂布操作。按照浓度从107~103的顺序涂布平板,不必更换移液管(涂布时稀释倍数的选择:选用一定稀释范围的样品液进行培养,保证获得菌落数在30~300之间,便于计数;如测定土壤中细菌的数量时,一般选用104、105、106倍的稀释液进行平板涂布培养;测定土壤中放线菌的数量时,一般选用103、104、105倍的稀释液进行平板涂布培养;测定土壤中真菌的数量时,一般选用102、103、104倍的稀释液进行平板涂布培养)。如下图: 备注: ★图中1、2、3平板是选择培养基,4平板为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以判断选择培养基是否具有筛选作用;要有两个空白对照,即不涂布稀释后菌液的选择培养基和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以验证培养基中是否含有杂菌。 ★由于初次实验,对于稀释的范围没有把握,因此选择了一个较为宽泛的范围103~107倍的稀释液。 ★实验时要对所用的平板、试管作好标记。如培养皿要注明培养基类型、培养时间、稀释度、培养物等。 (4)微生物的培养与观察: ①培养:将涂布好的培养皿放在适宜温度(细菌一般在30~37℃的温度下培养1~2d,放线菌一般在25~28℃的温度下培养5~7 d,霉菌一般在25~28℃的温度下培养3~4d)下倒置培养。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会有不同的菌落产生。比较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和选择培养基中菌落的数量、形态等,并做好记录。 ②计数:当菌落数目稳定时,选取菌落数在30~300的平板进行计数。在同一稀释度下,至少对3个平板进行计数,然后求出平均值,并根据平板所对应的稀释度计算出样品中细菌的数目。 ③观察:微生物的菌落特征包括菌落的形状、大小、隆起程度和颜色等方面。仔细观察分离到的菌落、最好以表格的形式将不同菌落的特征记录下来。 2.结果分析 (1)是否有杂菌污染: ①对照组培养基上无菌落生长?未被杂菌污染 ②实验组培养基上菌落数偏高?被杂菌污染

《生物分离工程》题库+标准答案

《生物分离工程》题库+答案

————————————————————————————————作者:————————————————————————————————日期:

《生物分离工程》题库 一、填充题 1. 生物产品的分离包括R 不溶物的去除,I 产物分离,P 纯 化和P 精制; 2. 发酵液常用的固液分离方法有过滤和离心等; 3. 离心设备从形式上可分为管式,套筒式,碟片式等型式; 4. 膜分离过程中所使用的膜,依据其膜特性(孔径)不同可分为微 滤膜,超滤膜,纳滤膜和反渗透膜; 5. 多糖基离子交换剂包括离子交换纤维素和葡聚糖凝胶离子 交换剂两大类; 6. 工业上常用的超滤装置有板式,管式,螺旋式和中空纤维式; 7. 影响吸附的主要因素有吸附质的性质,温度,溶液pH值,盐 的浓度和吸附物的浓度与吸附剂的用量; 8. 离子交换树脂由网络骨架(载体),联结骨架上的功能基团(活 性基)和可交换离子组成。 9. 电泳用凝胶制备时,过硫酸铵的作用是引发剂(提供催化丙烯酰 胺和双丙烯酰胺聚合所必需的自由基); 甲叉双丙烯酰胺的作用是交联剂(丙烯酰胺单体和交联剂甲叉双 丙烯酰胺催化剂的作用下聚合而成的含酰胺基侧链的脂肪族长 链); TEMED的作用是增速剂(催化过硫酸胺形成自由基而加速丙烯 酰胺和双丙烯酰胺的聚合); 10 影响盐析的因素有溶质种类,溶质浓度, pH 和温度; 11.在结晶操作中,工业上常用的起晶方法有自然起晶法,刺激起晶法和晶种起晶法; 12.简单地说离子交换过程实际上只有外部扩散、内部扩散和化学交换反 应三步;

13.在生物制品进行吸附或离子交换分离时,通常遵循Langmuir 吸附方程,其形式为c K c q q 0+= 14.反相高效液相色谱的固定相是 疏水性强 的,而流动相是 极性强 的;常 用的固定相有C 8 辛烷基 和 十八烷基C 18 ;常用的流动相有 乙腈 和 异丙醇 ; 15.超临界流体的特点是与气体有相似的 粘度和扩散系数 ,与液体有相似的 密度 ; 16.离子交换树脂的合成方法有 加聚法 和 逐步共聚法 两大类; 17.常用的化学细胞破碎方法有 渗透冲击法 , 酶消化法,增溶法 , 脂溶法 和 碱处理法 ; 18.等电聚焦电泳法分离不同蛋白质的原理是依据其 等电点 的不同; 19.离子交换分离操作中,常用的洗脱方法有 静态洗脱 和 动态洗 脱 ; 20.晶体质量主要指 晶体大小 , 形状 和 纯度 三个方面; 21.亲和吸附原理包括 配基固定化 , 吸附样品 和 样品解析 三步; 22.根据分离机理的不同,色谱法可分为 吸附、离交、亲和、凝胶过滤色谱 23.盐析实验中用于关联溶质溶解度与盐浓度的Cohn 方程为 lgS=β-K s I ;当 在 一定pH 和温度下,改变体系离子强度(盐浓度)进行盐析的方法 称为Ks 盐析法;当 在一定离子强度下,改变pH 和温度进行盐析 称为β盐析法; 24.蛋白质分离常用的色谱法有 免疫亲和色谱法, 疏水作用色谱法 , 金属 螯合色谱法 和 共价作用色谱法 ; 25.SDS-PAGE 电泳制胶时,加入十二烷基磺酸钠(SDS )的目的是消除各种待分 离蛋白的 分子形状 和 电荷 差异,而将 分子量 作为分离的依据; 26.常用的蛋白质沉析方法有 等电点沉析法, 盐析法 和 有机溶剂

课题2 土壤中分解尿素的细菌的分离与计数

专题二微生物的培养与应用 课题二土壤中分解尿素的细菌的分离与计数 尿素是一种重要的农业氮肥,尿素并不能直接被农作物吸收。只有当土壤中的细菌将尿素分解成氨之后,才能被植物利用。土壤中的细菌之所以能分解尿素,是因为他们能合成脲酶。尿素最初是从人的尿液中发现的。 筛选菌株 (1)实验室中微生物的筛选应用的原理 人为提供有利于目的菌株生长的条件(包括营养、温度、pH等),同时抑制或阻止其他微生物生长。(2)选择性培养基 在微生物学中,将允许特定种类的微生物生长,同时抑制或阻止其他种类微生物生长的培养基,称作选择培养基。 (3)配制选择培养基的依据 根据选择培养的菌种的生理代谢特点加入某种物质以达到选择的目的。例如,培养基中不加入有机物可以选择培养自养微生物;培养基中不加入氮元素,可以选择培养能固氮的微生物;加入高浓度的食盐可选择培养金黄色葡萄球菌等。 统计菌落数目 (1)测定微生物数量的常用方法有稀释涂布平板法和显微镜直接计数。 (2)稀释涂布平板法统计样品中活菌的数目的原理 当样品的稀释度足够高时,培养基表面生长的一个菌落,来源于样品稀释液中的一个活菌。通过统计平板上的菌落数,就能推测出样品中大约含有多少活细菌。为了保证结果准确,一般设置3~5个平板,选择菌落数在30~300的平板进行计数,并取平均值。统计的菌落数往往比活菌的实际数目低,因此,统计结果一般用菌落数而不是活菌数来表示。 采用此方法的注意事项:1.一般选取菌落数在30~300之间的平板进行计数2.为了防止菌落蔓延,影响计数,可在培养基中加入TTC 3.本法仅限于形成菌落的微生物 设置对照 设置对照的主要目的是排除实验组中非测试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提高实验结果的可信度。对照实验是指除了被测试的条件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其作用是比照试验组,排除任何其他可能原因的干扰,证明确实是所测试的条件引起相应的结果。 实验设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