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心理学复习大纲.doc

管理心理学复习大纲.doc
管理心理学复习大纲.doc

管理心理学

第一篇总论

笫一章管理心理学概述

一、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

1、研究对象:研究管理过程中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

2、研究内容:

(1)个体心理:是指处在组织管理过程中的个人的心理活动。

(2)群体心理:是群体成员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下形成的心理活动。

(3)组织心理:是指组织整体动态变化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现象。

二、管理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

1、管理心理学形成的理论准备

心理技术学霍桑实验=二>群体动力理论B二f (P*E口社会测量理论=需要层次理论=>决策理论

2、管理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

三、管理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1、模型

2、管理心理学研究的具体方法

(1)观察法

(2)谈话法

(3)实验法

(4)问卷(调查)法

(5)测验法

(6)个案法

3.研究结果数据处理的方法:集中趋势分析、离中趋势分析、抉择分析、相关分析、因素分析

四、学习管理心理学的意义

/、有助于管理者树立以“人”为中心的管理理念

2、有助于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的统一

3、有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

4、有助于加强政治思想教育工作

第二章管理心理学的基础理论

一、管理学理论

1、古典管理理论

(1)早期管理理论

(2)传统管理理论

(3)科学管理理论:泰罗(科学管理之父)

2、行为科学理论

(1)人际关系理论:梅奥与罗特利斯伯格(社会人、非正式组织、提高职工的满意感)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厂A.人类需要理论丫赫茨伯格:双因素理论弗

鲁姆:期望价值理论

;B.人性管理理论

(2)行为科学理

麦格雷戈:X--Y理论

阿吉里斯:不成熟■…成熟理论

C. 群体行为理论

J勒温:(非正式组织人人关系)团体力学理论[布

雷德福:(研究人与人关系)敏感性训练

D.领导行为理%

坦南鲍姆和施米特:领导方式连续统一体理论利克

待:支持关系理论

布莱克和穆顿:管理方格法

(1)社会系统学派:巴纳德

3、现代管理理论1

(2)决策理论学派:西蒙

(3)系统管理学派:

(4)经验主义学派:德鲁克和戴尔

(5)管理科学学派:伯法

三、人性假设理论

1、“经济人”的假设(X理论)(麦格雷戈提出,但他主张Y理论)

从一种享乐主义的哲学观点出发,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自己的私利。“经济人”的假设把人划分为多数的被管理者和少数的管理者,其剥削实质是显而易见的。

虽然己经过时,但对我们的企业管理并非全无启发意义。

2、“社会人”的假设(霍桑实验主持者梅约)

基木观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调动人的工作积极性上起决定性作用

管理措施:“参与管理”这一新型管理方式

3、“自我实现人”假设(Y理论)(马斯洛)

基木观点:Y理论

从理论上看,自我实现的人性观也是错误的,但其中的一些管理措施也值得借鉴

四、“复杂人”的假设(应变理论oi?超Y理论)

第二篇个体心理与管理

第三章个性与管理

一、个性的一般概述

(一)个性的概念:个性是指一个人整个的、木质的、比较稳定的意识倾向性与心理特征的总和。包

含两部分:(个性倾向性与个性的心理特征)

(二)个性的特征:1、独特性与共同性;2、稳定性与可变性;3、生物性与社会性

二、气质及其在管理中的应用

(一)气质的概念:是个人与神经过程的特性相联系的行为特征。

(二)气质的类型

1、多血质,也称活泼型

2、胆汁质,又称兴奋型

3、粘液质,也称安静型

4、抑郁质,又称抑制型

(四)气质在管理中的应用

1、气质在实践中的地位与作用

(1)气质类型木身无好坏的区别

(2)气质不能决定一个人的成就高低

(3)气质对工作性质和效率以及人际交往方式和教育方式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2、气质的应用必须注意的几个问题

(1)在安排特殊工作的人员时,必须注意气质要求的绝对性

(2)在一般的工作安排和人员优化组合时,必须注意气质要求的互补性

三、性格及其在管理中的应用

(一)性格的概念:是一个人比较稳定的对现实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

(二)性格的特征结构

1、对待集体和他人的性格特征

2、对待工作的性格特征

3、对待物品的性格特征

4、对待自己的性格特征

(三)性格的应用必须重视的几个方面

一个人的性格是个性和共性的统一,个别性与典型性的统一

因人施教

四、能力及其在管理中的应用

(一)能力的概念:能力是指个人完成某种活动所必备的心理特征。分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两大类。(二)如果一个人现有的能力系统符合生产要求,那么这个人就能顺利地、高水平地从事生产活动。(三)能力的应用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在安排工作时,注意对组织成员的能力进行全面了解,做到人尽其才

2、在招聘人员时,注意职业对能力要求的阈限性,避免要求过高或过低

3、在优化组合时,注意能力类型差异的互补性,以发挥团体的协作作用

4、在人员培训时,注意处理好基木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关系,以提高培训效果

五、心理测验

第四章知觉与个体行为

一、知觉的一般概述

(一)知觉的概念:是当前的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并在人脑中产生的对这个事物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的反映。

(二)知觉的过程:、选择、组织、解释、

二、社会知觉及其效应

(一)社会知觉的木质:人的知觉

(二)社会知觉的分类:

1、对个人的知觉:是指对别人外部特征的知觉,进而取得对他们的动机、感情、意图等的认识。

2、人际知觉:即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知觉。主要特点在于有明显的情感因素进入知觉过程。

3、自我知觉:

(三)影响知觉的因素

1?知觉者的特征:知觉者的图式(认知框架)(人的图式、情节图式、情景中人的图式)、动机状态和个性

2.知觉的对象:木身特征、对象的组合、印象操纵

3。发生知觉时的情景

(四)社会知觉效应(对人印象的偏见)

1、第一印象效应;要从以下方面加以克服消极的方面:

(1)在看待别人时,要尽量避免仅仅凭第一印象就下判断。

(2)在对待自己时,要严格要求自己,注意随时地给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

2、晕轮效应(以点概面):是指我们在观察某个人时,对于他的某种品质或特征有清晰明显的知觉,

由于这一特征或品质从观察者的角度来看非常突出,从而掩盖了対这个人其他特征和品质的知觉。

3、优先效应和近因效应:优先效应是指一个人最先给人留下的印象有强烈的影响;近因效应则是指最后

给人留下的印象具有强烈的影响。一般來说,在感知陌生人时优先效应起着更大的作用, 而在感知熟悉的人时,如果在熟悉的人的行为上出现某种新异的表现,则近因效应起更大的作用。

4、定型效应:是指在人们头脑中形成对社会上某一类人的比较固定的看法。

5、对比效应:是指人们对当前事物的知觉会受到此前出现的其他事物的知觉影响而产生歪曲现象。

6、相似效应(与我相似效应)

7、自我实现的预言:是指人们期望的东四可能会变成现实

三、社会知觉的归因分析

(一)所谓归因,是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所作所为进行分析,解释和推测其原因的过程。

(二)归因的内容包括三个方面:(1)心理活动的归因;(2)行为的归因;(3)对人们未来行为的预测。(二)归因的模式

「情境归因(外因)

1、海德的两归因模式]

I个人倾向归因(内因)

「知觉者木人的待点

2、凯利的三度归因模耐知觉对象的特点

I归结为知觉者与知觉对象进行交往时所处的情境

再后的一贯性

归结为以下因素2普遍性

差异性

「努力(内因、不稳定因素)

3、韦纳的成败归因模規能力(内因、稳定因素)

任务难度(外因、稳定因素)

、机遇(外因、不稳定因素)

(四)归因偏差及其克服

常见的偏差:1、基木归因错误:把别人的行为过多地归因于内部因素的倾向

2、行动者■■观察者效应:把别人的行为归结为内因,自己的归结为外因

3、自我服务归因:把成功归因于自己,失败归因于外部情景

归因偏差的克服:1尽可能对别人的行为作出正确的归因

2、要引导组织成员多进行个人倾向归因,克服总是归因外在因素的偏差,

以提高他们的成就动机对工作绩效的影响作用。

3、要引导组织成员多从内在的不稳定因素(努力)归因,少从内在的稳

定因素(能力)归因,克服总是认为自己能力低的归因偏差,以提高他们的

自信心。

第五章态度

二、态度及其作用

(一)态度的概念与构成

1、态度:是主体对某特定对象进行认知、评价并作出价值判断所形成的心理倾向。

2、态度的构成:认知因素;情感因素;行为因素

(二)态度的特性:针对性;社会性;协调性;相对稳定性;间接性;

一方面,人的态度总是在其行为活动中逐步形成的

另一方面,态度一旦形成,必然会对行为发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三、态度的改变及其理论

1、平衡理论(海德)

2、参与改变态度理论(勒温)

3、认知失调理论(费斯汀格):和平衡理论的基木假设是一致的

4、沟通改变态度理论(墨菲)

四。工作态度:工作满意感和组织承诺

六、需要、动机与激励

一、需要、动机与激励的一般概述

(一)需要

1、需要:是人缺乏某种必需的东西时,在内在心理上产生的一种具有紧张感的主观状态。是客观需求的反

映。

2、需要的种类:

(1)天然性需要与社会性需耍(根据需要的起源)

(2)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根据需要的对象)

(二)动机

1、动机:是直接推动个体活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在动力和和主观原因。动机是行为的立接原因。

2、动机是制约个体活动效率的重要因素

(1)个体活动效率的主观制约因素

(2)动机因素比能力因素要重要

激励模式:

需要※心理紧张※动机※行动※目标※需要满足或需要未满足※新的城要或需要调整

(三)激励

1、激励:是激发人的动机,调动人的工作积极性的过程

2、激励理论的分类

(1)内容型激励理论: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赫茨伯格的双因素和麦克利兰的成就需要理论。

(2)过程型激励理论:列鲁姆的期望理论;洛克的目标理论和斯金纳的强化理论

(3)状态型激励理论:公平理论和挫折理论

二、内容型激励理论

(一)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

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二)对需要层次论的评价

1、主要的理论贡献

(1)对人类基木需要的层次等级结构的揭示

(2)对人类基木需要从低级到高级发展过程的揭示

(3)对优势需要及其转移性规律的揭示

2、局限性

(1)理论基础错误。

(2)具有一定的机械主义色彩

(3)只注意了纵向联系。

(三)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

1、双因素的划分与各自构成

(1)满意因素(激励因素):成就、赞赏、工作木身、责任、进步。

(2)不满意因素(保健因素):良好的公司政策与管理方式、良好的上级监督、工资、人际关系、工作条件

2、双因素的理论分析

(1)双因素的性质。

(2)双因素的作用

(3)双因素的需要结构

(4)双因素的非对应关系

对双因素论的评价

(1)双因素论导致了工作设计的变革

a>工作丰富化

b 、工作扩大化

c 、弹性工时

(2)双因素论的不足

3、怀疑双因素论的可信度

b、怀疑双因素论的普遍性

C、怀疑双因素论的可靠性

(三)成就需要理论

1、成就需要理论的基木观点

(1)成就需要

(2)社会交往需要(合群需要)

(3)权力需要

三、过程型激励理论

(一)、期望理论(VIE理论)(维克托。弗鲁姆)

1、期望理论模型围绕着效价、工具性和期望这三个概念

2、期望理论的缺点:主要在于其模式的太过理想化。

3、期望理论处理的三个关系

(1)努力与成绩的关系

(2)成绩与奖励的关系

(3)奖励与满足个人需要的关系

(二)、目标理论(洛克)

1、目标理论认为可以从三个标准或角度对目标的合适程度加以分析:

(1)目标的具体性

(2)目标的难易性

(3)目标的可接受性

4、设置合适目标时应注意几个问题:

(1)目标具体性与难易性对工作效率的影响

(2)目标难易性与能力的关系

(3)0标可接受性对工作绩效的影响

4、目标理论对于组织管理具有的重要意义:

(1)目标理论对目标与激励关系的新研究,有利于管理者重视目标所具有的动机作用, 重视目标管理。

(2)目标理论关于设置合适目标的研究,为管理者提供了直接有效的激励方法和技术。

(3)目标理论为目标管理技术的应用提供了心理学上的理论依据。

5、目标的局限性:一是目标设置上未考虑公平性问题

二是目标设置在应用领域上受限制

(三)强化理论(斯金纳)

1、强化的类型

(1)积极强化(正强化)

(2)消极强化(负强化)

(3)惩罚

(4)消退

2、强化的程序

(1)按强化比例是否变化可将间断强化分为因定比例强化与可变比率强化

(2)按时间间隔是否周定可将间断强化分为固定间隔强化与可变间隔强化

3、强化的基木原则

(1)奖励与惩罚相结合

(2)以奖为主、以罚为辅

四、状态型激励理论

(一)公平理论(亚当斯)

个人消除或减轻不公平感的方式

(1)通过自我解释达到自我安慰

(2)改变比较对象或另选比较方式

(3)采取行动改变他人的收支状况

(4)采取行动改变口己的收支状况

(5)放弃工作,重寻新的分配关系。

(二)挫折理论

1、挫折:是个人从事有目的的活动时,山于遇到障碍和干扰,其需要不能得到满足时的一种消极的情绪状态。

2、挫折从可能转变为现实有三个必备条件:

(1)个人所追求的目标是重要的,其行为动机是强烈的;

(2)个人认为目标原木是可能达成的;

(3)达成目标的过程中,个人遇到难以克服的障碍

3、挫折产生的原因:(1)、外部原因:(包括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

(2)、内部原因:(个体生理原因和个体心理原因)

4、挫折反应的个体差异

(1)、个体的抱负水平

(2)、个体的忍受力

(3)、个体对挫折的经验。

5、挫折的行为表现:

(1)、攻击性行为

(2)、退化性行为

(3)、妥协性行为

(4)、病态的固执

6、应付挫折的方法:

(1)正确对待挫折

(2)改变情境

(3)适当的精神发泄(书写法、谈吐法、替代泄愤法)

第七章群体概述

一、群体的一般概述

1、群体的定义:群体不是个体的简单集合,而是二人或二人以上,为了达到共同的特定目标,彼此相互依赖和相互作用的一个整体。

2、群体的特征

(1)各成员之间相互依附,在心理上彼此意识到对方的存在;

(2)各成员之间在行为上有共同的规范,彼此相互影响;

(3)各成员具有群体意识,即具有“我们同属于一群”是这个群体中的一员之感受

(4)各成员的心理与行为,以实现某种共同的目标为宗旨。

3、群体的要素

1、活动;

2、相互作用;

3、感情;(

4、群体的规范)

二、群体的分类

1、从群体是否实际存在,可以将群体划分为假设群体和实际群体

2、根据群体规模的大小,可以把群体划分为大型群体和小型群体

小型群体应具备下述特点:群体成员之间有直接的、个人间的、面对面的交往和接触

3、根据个体的归属,可将群体划分为实属群体和参照群体

4、根据构成群体的原则和方式的不同,划分为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

第八章群体动力

一、群体的规范与压力

(一)群体规范的涵义和作用

1、所谓规范:是指群体成员共同接受、共同遵守、约定俗成的行为准则。

2、群体规范的作用(重点)

(1)群体支柱

(2)评价准则

(3)约束成员

(4)行为矫正

3、群体规范形成的原因(模仿、喑示、顺从)

(二)群体的压力与顺从

1、从众与顺从

2、顺从行为有其表面和内心两个方面,它可以有四种情况

(1)表面从众,内心也接纳

(2)表面从众,内心却拒绝

(3)表面不从众,内心却接纳

(4)表面不从众,内心也拒绝

(三)影响从众行为的因素

群体因素:群体的性质、成员、气氛、凝聚力、一致性

个体特征:智力水平的高低、情绪的稳定性、“自我映像”、个性特征、态度与价值观、生活阅丿力(四)群体压力、从众行为与管理对策

1、从众与不从众

(1)反从众

(2)独立

(3)集体主义自决

群体压力并不是人们改变意见的关键因素。关键因素是遵循群体的崇高理想、目的和价值观。具有“集体主义自决”品质的人只在非原则问题上表现顺从,目的是为了保持集体的团结一致。

2、社会化:新成员学习群体角色、规则和规范的过程

角色定向制度化角色定向和个体化角色定向

3、从众行为与管理对策

(1)要充分利用从众行为的积极作用

(2)要警惕和防止从众心理、从众行为的消极作用

(3)领导者在作决策时,要防止在“表面一致”的情况下,匆忙地作出决策

(4)重视并善于倾听不同的及反面的意见。

二、群体凝聚力

(一)群体凝聚力的概念

是指群体对其成员的吸引力,以及群体成员之间的相互吸引力两个方面

(二)影响群体凝聚力的因素

(1)群体的领导方式

(2)群体规模的大小

(3)与其他群体的竞争

(4)群体的成功

(5)群体内部的奖励方式和目标结构

(6)群体资格的严格限制

(三)群体凝聚力与生产效率之间的关系

凝聚力有益于群体任务的完成

群体规范是决定群众凝聚力与生产率关系的重要因素之一

(四)群体凝聚力与组织目标之间的关系

(五)群体凝聚力的测定

群体凝聚力二成员之间相互选择的数目/群体中可能相互选择的总数

(六)团队建设

三、群体的冲突

(一)群体冲突的性质

1、建设性冲突:凡是双方目标一致,只是手段不同所产生的冲突,大都属于建设性冲突。有利于达到组织目标。

2、对抗性冲突:凡是由于双方目标不一致,而造成的冲突,往往属于对抗性冲突。阻碍达到组织目标。(二)群体冲突的过程(这段书挺难看的)

1、潜在的对立(前提条件):沟通、结构和个人因素

2、认知和个性化:对冲突的察觉和对冲突的感受

3、行为意向:根据两个维度(合作性和坚持己见性)把冲突处理行为意向分为竞争、回避、迁就、协作和折中五种。

4、行为

5、结果:积极结果和消极结果

(三)处理群体冲突的策略

1、冲突管理方法

(1)冲突管理的间接方法

(2)冲突管理的直接方法

(3)激发冲突的方法

2、冲突的解决

需要第三方(调解者、仲裁者、干预者)的干预

第三方决策选择模型(卡内维尔):强制、补偿、整合、无行动四种策略

第九章群体的沟通

一、沟通的一般概述

(一)沟通的过程

1、信息源;

2、编码;

3、通道;

4、译码;

5、接信者;

6、反馈;

(二)人与人之间沟通的特殊性

1、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主要是通过语言来进行的。

2、不仅限于信息的交流,而且包括情感、思想、态度、观点等的交流。

3、交流动机、目的、态度等心理因素有着重要的意义

4、会出现特殊的沟通障碍。

二、沟通的种类

按组织系统分类:正式与非正式沟通

按信息流动的方向分类:下行沟通、上行沟通和平行沟通。

按沟通者有无地位转移分类:单向沟通和双向沟通

按沟通的方法分类:口头沟通和书面沟通

(一)单向沟通和双向沟通效率的比较

1、单各沟通比双向沟通快。

2、双向沟通比单向沟通准确

3、在双向沟通中,接受信息的人对自己的判断比较有信心,知道自己对在何处、错在何处。

4、在双向沟通中,传达信息的人感到心理压力较大,因为随时会受到住处接受者的批语或挑剔;

5、双向沟通容易受到干扰,并缺乏条理性。

(按是否经中间环节:直接沟通和间接沟通

按是否使用语言分类:语言沟通和非语言沟通)

沟通网:链式、轮式、圆周式、全通道式、Y式

西蒙诺夫提出情绪信息理论:E=N (H-C)

三、沟通的障碍及其改善

(一)造成沟通障碍的主要因素

1、信息的筛选和扭曲

2、不愿倾听

3、缺乏适当的反馈

4、传言

5、语言风格的跨文化差异

(二)改善沟通的方法

1、重视双向沟通

2、重视面对面的沟通

3、重视利用附加信息的沟通

4、正确使用语言文字

第十章群体中的人际关系

一、人际关系的一般概述

(一)人际关系的特性:社会性、情感性、复杂性

(二)人际关系的重要作用

(1)对团结的影响

(2)对工作效率的影响

(3)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影响

二、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

1、距离的远近

2、交往的频率

3、态度的相似性(共鸣、人以群分)

4、需要的互补性

三、人际关系的平衡和改变

纽科姆,A, B, x (第三者)模式,通过沟通改变人际关系

A与B之间是否会形成协调的关系,与他们対x的态度是否一致有密切相关

加强沟通,改变态度,使紧张可以消除,恢复平衡

四、测量人际关系的方法:社会测量法(莫里诺)

(其余还有:行为测量法、参照测量法、历史测量法等)

1.采用问卷形式确定关系,用图表或公式表现关系。只能用于研究小型群体

2.社会测量程序:确定标准、选择数量、实验准备

3.社会测量图解

社会测量矩阵

社会测量图

4.应用

五、改善人际关系一相互作用分析理论

1、心理形成

心理形成要素:三种自我心理状态(父母的、成人的和儿童的)。通常成人的心理状态是解决问题的主要途径。

2、交往

三种基木形式:平行性交往、交叉性交往、隐蔽性交往

交往的转变

3、思想感染

4、爱憎观念

5、基木立场四种基木立场

6、时间支配

7、脚木分析

第十一章领导心理与行为

一、领导的一般概述

(一)领导的概念:

是对群体或个体施加心理影响,使之努力实现组织目标并与环境保持一致的过程。

(二)领导的功能

(三)领导者素质与培养

1、领导者素质

(1)品质素质

(2)知识素质

(3)能力素质:包括组织能力、社交能力、决策能力、创新能力、用人能力、2、领导者的素质培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吸取新知识

(2)重视理性

(3)强调成效

(4)开发意识

二、领导有效性理论及其运用

(一)领导有效性的品质理论

(二)领导有效性的行为理论

(三)领导有效性的情景理论

三、领导决策

(一)决策科学发展的原因

1、知识经济的综合性

2、现代大科学的复杂性

3、社会活动的多样性

4、市场经济的竞争性

(三)领导决策的三种典型方式

1、集权式的领导决策

2、参与式的领导决策

3、放权式的领导决策

第十二章组织结构与设计

1、几种基本的组织结构

(1)直线式的组织结构

(2)直线职能式组织结构

(3)矩阵式组织结构

优点:

能使多个专门项目目标在一个功能组织中平衡协调地进行;

专项小组是自愿组合、灵活变动的机构,矛盾与成见较少,相互配合好

专项小组负责人要有很高才干,才能胜任工作任务的挑战;

矩阵式管理能使权力与责任结合起來。

缺点:

(1)工作人员受双重上司的命令与指挥,

(2)专项组织与职能组织的权力可能不平衡

(3)由于专项小组变动较多,因而组织活动也有某些困难

2、组织结构层次和管理幅度

组织结构包含三个方面:结构的复杂性、正规性和集中化。

9、企业组织的管理结构

这种结构主要由三个层次组成:决策层;协调层;操作层;

企业组织的职权结构:直线职权、参谋职权、职能职权;

三、组织理论与设计

(一)传统组织理论的特点

明确规定的职权等级制度

专业化的分工

明确的规章制度

程序无情感因素

技术是提升的基础

法定的程序系统

管理权与所有权分离

缺点:

1、目标实现会受到干扰

2、会产生专制意识

3、创造性易被削弱

4、硬性规则易产生负作用

5、封闭结构缺乏弹性

(二)行为组织理论特点:

1、在形态上倾向扁平的组织结构

2、在集权与分权上偏重分权

3、在专业化分工上提倡专业化

(三)社会系统理论

1、社会系统木身有五个关键成分:

(1)活动

(2)相互作用

(3)感情

(4)所要求的行为

(5)新的行为

2、作用

(1)该理论告诉人们,组织中任何一个部门所发生的事件和进行的变革都不是孤立地起作用的,它必然影响组织的其他部门和周围的环境。

(2)该理论提出了一系列的分析单元

(3)为构建更精确的组织模型奠定了基础

(四)利克特的“重叠群体”和“联接针角色”理论

1、理论的要点:

(1)组织的环境系统

(2)联接针角色

(3)多层重叠的群体

2、主要贡献:

(1)打破了过去组织理论中一人一个职位、各部门严格划分界限的观念

(2)强调管理人员不能只完成木职的固定工作,还要在各部门之间、个人与个人之间起联接作

用。

(3)企业的中层管理人员不但需要与同层次部门或单位保持联系,还要在上下层次部门之间起联接作用,要承担起联接针角色。

4、组织设计包含三个要点:

(1)需要

(2)内部协调和外部影响

(3)结果

(五)组织设计的发展与内容

1、组织设计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1)传统组织设计阶段;

(2)应变组织设计阶段;

(3)现代组织设计阶段。

2、传统的组织结构设计原则:

(1)专业化与劳动分工

(2)等级原则

(3)责、权一致原则

(4)管理幅度

(5)直线、参谋作用

3、应变的组织结构设计原则

(1)管理体制与组织结构的合理化

(2)集中管理与分散经营的紧密化

(3)寻求现代管理组织结构的新形式

4、组织设计的内容

(1)个体工作设计

(2)群体设计

(3)结构设计

第十三章组织文化

一、组织文化的一般概述

三层次说(文化的外显部分、制度文化、精神文化)

两元说(物质文化、精神文化)

精神文化说

二、组织文化的作用:导向作用、凝聚作用、激励作用

第十四章组织中的绩效考核

一、绩效考核的一般概述

(一)、绩效考核的原则

1、 客观公正的原则

2、 民主公开原则

3、严格认真的原则

4、激励为主的原则

一、组织变革和发展的一般概述 (一) 组织变革的指导原则

1、 山组织管理部门來制订有计划、有系统的规划

2、 使组织能适应当前的环境,又能适应未来环境的要求

3、 必须预见到知识、技术的改变,以及程序、行为和组织设计的改变

4、 还必须建立在提高组织绩效和个人工作绩效的基础上,以促进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的最佳配合

(二) 组织变革和发展的目的

1、 提高组织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

2、 改变成员的行为

(三) 组织变革的动因 外部环境的变化

1、 技术的不断进步

2、 价值观念的变化

3、 竞争的加剧

4、 国家政策的变化

(二)绩效考核的方法

排序法 成果考核法

一一对比法 目标对照法 因素评定法 1、 2、 3、 4、 5、

(对照法、工作标准法、绝对标准比较法) (对子比较法) (目标管理评价法) (测评量表法)

(三)绩效考核中的心理偏差

1 >印象性偏差 2、 晕轮效应偏差 3、 对照效应偏差 4、 趋中化的偏差 5、 暗示性偏差 6、 情感偏差 7、 从众效应偏差

第十五章 组织变革和发展

车丽萍《管理心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1-5章)【圣才出品】

第1章绪论 1.1复习笔记 一、管理心理学的概念 (一)管理的含义 1.定义 广义的管理不仅包括组织中的管理活动,而且还包括个人对自己活动的安排;狭义的管理仅指组织中的管理活动。管理学中所提到的管理一般是指狭义的组织内的管理。因此,可以把管理界定为:管理是组织中的管理者通过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职能,运用一定的管理方法和手段,调动组织内的各种资源去实现组织目标的实践活动。 2.特征 从管理的定义中可以看出管理具有如下特征: (1)管理是在一定的组织中进行的,其目的就是为了实现组织的目标; (2)管理通过各种职能体现出来。具体的管理活动就表现在各种管理职能活动上,避开职能谈管理是没有意义的; (3)管理的对象是组织中人的活动,即通过人来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达到组织的目标。 (二)心理学的含义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的科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心理学研究一般把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大类。各种心理现象之间的关系如图1-1所示。 图1-1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1.心理过程 心理过程分为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简称为知、情、意。 (1)认识过程 认识过程也称认知过程,是心理活动的起点,是指人们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和言语等。 ①感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或个别特征的直接认识。知觉是对感觉信息解释的过程,它反映事物整体及其联系和关系。感觉和知觉通常是同时发生的,因而合称为感知。 ②记忆是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活动过程。通过感知所获得的经验被记忆在人脑中,并且在需要时能够再现出来,记忆中储存的信息又为思维活动提供材料。 ③思维是个体运用已有知识经验间接概括地反映客观事物,揭示客观事物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的心理过程。 ④想象是指通过他人的描述,人脑想出从未感知过的新形象。 ⑤言语是指将认识活动的成果与他人交流,并接受他人的经验的过程。

管理心理学考试复习题(有答案)

《管理心理学》总复习题(库) 一、填空题 1、客观地对现实发生的管理心理现象进行记录、观察的方法称为观察法。 2.梅奥是行为管理学派的代表学者。 3.请写出智商测验的公式IQ(智商)=MA(智力年龄)÷CA(实足年龄)×100。 4.心理学中的个性也可称为__人格__,是指一个人的基本精神面貌。 5、人的心理活动过程一般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6.个体在群体的压力下,在行为上趋向与其他人保持一致,这一现象称为从众。 7.人的典型的气质类型一般有多血质、胆汁质、粘液质和抑郁质四种。 8.成就需要(动机)理论的代表人物是麦克里兰。 9.在人性假设理论中,认为良好人际关系对于调动人的生产积极性是决定性因素的理论是社会人。 10、人的性格特征按机能划分一般可分为情绪特征、理智特征和意志特征。 11.当代提出的几种领导类型主要包括(领袖魅力型领导)、(变革型领导)、(交换型领导)和诚信型领导四种。 12.按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的需要从低级到高级可分为生理需要、(归属和爱)需要、(安全)需要、(自我实现)需要、(尊重)需要。

13.双因素理论所指的两类因素是(保健)因素与(激励)因素。 14.激励就是激发人的(动机),诱导人的行为,使其发挥内在潜力,为实现所追求的目标而努力的过程。 15.能力测验一般包括(智力测验)、(特殊能力测验)、(创造能力测验)三种。 16.人格测验一般包括(量表测验法)、(情境测验法)、(投射测验法)三种。 17.影响期望形成的主要条件包括(目标,目标价值(外在因素))和实现目标的可能性的估计。 18. 四分图模型把描述领导行为的维度归为两个:一个是员工取向,一个是生产取向。 19.管理心理学的理论架构一般分为个体、群体、组织与领导三个层次。 二、判断题 1.企业或组织中的人-物关系主要是劳动心理学与工程心理学的对象,而人-人关系才是组织管理心理学的对象。(对) 2.霍桑实验表明,人不是“经济人”,而是“复杂人”。(错) 3.两个能力相当的员工,其工作的效果也一定是相同的。(错) 4.团体的异质性是因为团体任务的完成需要各种知识、技能。(错) 5.密西根模型把描述领导行为的维度归为两个:一个是员工取向,一个是生产取向。(对)

管理心理学期末复习知识点总结

考试题型:一,解释与举例;二,简答;三,论述;四,案例分析;五,知识拓展:中国人的沟通、情商EQ与管理心理学结合考查 知识点一:霍桑试验P22-25 内容:照明实验;福利实验;群体实验;谈话实验 结论:1),生产条件的变化固然影响劳动者的生产热情,但生产条件与生产效率之间不存在直接的因果关系 2),生产条件并非是增加生产的第一要素 3),改善劳动者的士气以及人与人的关系,使人们心情愉快地工作并对自己的工作感到满足,这才是增加生产、提高工效的决定性因素 1993年,梅奥出版《工业文明中的问题》,总结了霍桑试验的结果,得出以下新的理论观点:1,传统管理把人假设为“经济人”,认为金钱是刺激积极性的唯一动力。霍桑试验认为人是“社会人”,影响人的生产积极性的因素,除物质条件以外,还有社会、心理因素。 % 2,传统管理认为,生产效率主要取决于工作方法和工作条件。霍桑试验认为,生产率的提高和降低主要取决于职工的“士气”,而士气则取决于家庭和社会生活,以及企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3,传统管理只注意“正式群体”问题,诸如组织结构、职权划分、规章制度等。而霍桑试验还注意到存在着某种“非正式群体”。这种无形的组织有其特殊的规范,影响群体成员的行为。 4,霍桑试验还提出了新型领导能力问题。他提出领导在了解人们合乎逻辑的行为时,还需了解人们不合逻辑的行为,要善于倾听和沟通职工的意见,使正式组织的经济需要与非正式组织的社会需要取得平衡。 知识点二:个性心理特征P84-86 个性的定义:人的个性就是在一个人身上经常的、稳定的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特征和品质倾向的总和。一般包括两部分: 1。个性心理特征:气质、性格、能力 2。个性品质倾向:需要、动机、兴趣、态度、理想、信念等。 ? 个性的特点:独特性(差异性);综合性;稳定性;可塑性

心理学课堂笔记

第一章绪论 一、心理学得研究对象:心理现象 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与个性过程 心理过程: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 情感过程(情绪、情感) 意识过程 个性心理: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 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 二、心理学得研究领域 理论研究:普通心理学、生理心理学、实验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 应用研究:教育心理学、咨询心理学、测量心理学、学校心理学、工程心理学、管理心理学 三、心理学得研究方法 (一、)观察法 (二、)测验法 (三、)实验法 (四、)调查法 四、心理学得前世今生 今日心理学得两大热点:认识心理学、神经心理学 五、心理得实质 △心理就是脑得机能,就是对客观现实得主观能动得反映。 (一)、脑就是心理得器官,心理就是脑得机能。 1、(生理学、临床学)脑损伤影响与之相应得心理机能; 2、(生物演化)心理活动水平与脑得发展水平呈正比; 3、(个体生长发育)脑得发育成熟程度影响到人心理发展水平。 (二)、客观现实就是心理活动得源泉与内容 1、脑作为心理器官,不会自己发展产生心理。只有当客观现实作用于人脑,人才会产生心理。 2、人得心理活动得一切内容都可以在客观现实中找到依据。 3、客观现实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其中社会生活对人得心理发展有更为重要得影响。 (三)、心理对客观现实得反映具有主观能动性 1、心理反应具有主观性 2、心理反应具有能动性 3、心理反应既受自然规律制约,又受到道德规范制约 (四)、心理学在实践中发展 1、通过实践活动使客观现实真正作用于大脑,导致相应心理活动得发生与发展 2、实践检验人对客观现实得反映 作业: 1、心理学研究得对象就是什么?心理现象有哪些方面? 答案:(1)心理学主要研究心理现象得一门科学,既研究动物得心理也研究人得心理,而以人得心理现象为主要研究对象。既研究个体心理也研究团体与社会心理。 (2)人得个体心理现象得三个重要方面:认知、情绪与动机、能力与人格。 2、用事实说明心理就是脑得机能。 答案:(1)人得心理就是在与客观现实接触中才产生得,离开了客观现实就没有人得心理。(2)人得心理就是对客观现实得主观得能动得反映,不同得人在面对同一事件时会有不同得反映。3、怎样理解人得心理就是客观现实在人脑中得主观反映。 答案:人得心理来源于客观现实,主要就是社会现实。人得心理就是对客观现实得主观映象。人得心理就其反映内容来说,就是客观得;就其反映形式如感知、思维、情绪、意志来说却就是主观得,就是对客观得主观映象。 4、实验法得优缺点各有哪些?

管理心理学(00163)历年简答题汇总

1.简述人的意志行动的特征。 答:人的意志行动有以下四个特征:(1)意志行动是人特有的自觉确定目的的行动;(2)意志行动主要体现在人的意识对活动的调节支配过程,使人的行动能按自觉的目的去能动地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3)克服内部和外部的困难是意志行动最重要的特征;(4)意志行动是以随意动作为基础,它是和自动化的习惯动作既有联系又相区别的行动。2.简述人的气质对于组织管理、思想教育的重要意义。 答:气质对人的实践活动有一定的影响。了解人的气质类型及其特征,对于组织管理、思想教育等都有重要意义。(1)扬长避短,发挥特长,合理匹配,提高工作效率;(2)注意互补,协调关系;(3)认识差异,关注健康;(4)因人而异,管理教育。3.简述提升工作满意度的主要方法和策略。 答:提升工作满意度的主要方法和策略有如下几种:(1 )从领导者、管理者及员工自身进行自主选择,使工作变动有趣,做自己想做的事情;(2)给予公平的激励报酬、福利和晋升的机会;(3)从兴趣、技术与能力的角度将人和工作进行有效匹配,能够扬长避短,发挥特长,促进成长与发展;(4)鼓励员工参与设计工作,使工作环境、条件、工作关系、工作本身变得有吸引力和创造性,进而使员工得到更高的兴奋和满意度。 4.简述组织变革的动力因素。 答:促使组织变革的起因主要来自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两个方面:(1)组织变革的外在压力:①社会政治压力;②技术进步压力;③市场压力(2)组织变革的内在动力:①企业战略;②组织成员特征;③组织成长。5.简述选拔领导人才必须克服的心理障碍。 答:选拔领导人才必须克服的心理障碍:(1)以貌取人;(2)强调经验、学历或性别,忽视态度和信念;(3)凭直觉仓促做出判断;(4)任人唯熟,任人唯亲;(5)从众效应。6.试述在管理实践中运用强化理论 应注意的事项。 答:应以正强化方式为主。在企业中 设置鼓舞人心的安全生产目标,是一 种正强化方法,但要注意将企业的 整体目标和职工个人目标、最终目标 和阶段目标等相结合,并对在完成个 人目标或阶段目标中做出明显绩效 或贡献者,给予及时的物质和精神奖 励(强化物),以求充分发挥强化作 用。(1) 采用负强化(尤其是惩罚) 手段要慎重。负强化应用得当会促进 安全生产,应用不当则会带来一些 消极影响,可能使人由于不愉快的 感受而出现悲观、恐惧等心理反应, 甚至发生对抗性消极行为。因此, 在运用负强化时,应尊重事实,讲究 方式方法,处罚依据准确公正,这样 可尽量消除其副作用。(2) 注意强 化的时效性。采用强化的时间对于强 化的效果有较大的影响。一般而论, 强化应及时,及时强化可提高安全 行为的强化反应程度,但须注意及时 强化并不意味着随时都要进行强 化。不定期的非预料的间断性强化, 往往可取得更好的效果。(3) 因人 制宜,采用不同的强化方式。由于人 的个性特征及其需要层次不尽相同, 不同的强化机制和强化物所产生的 效应会因人而异。因此,在运用强化 手段时,应采用有效的。强化方式, 并随对象和环境的变化而相应调整。 (4) 利用信息反馈增强强化的效果。 信息反馈是强化人的行为的一种重 要手段,尤其是在应用安全目标进 行强化时,定期反馈可使员工了解 自己参加安全生产活动的绩效及其 结果,既可使员工得到鼓励,增强信 心,又有利于及时发现问题,分析原 因,修正行为。 7.联系实际说明CIS战略系统与组 织文化建设的关系,阐述CIS战略系 统设计导入的步骤与环节。 答:(1)CIS设计是组织文化建设的 重要内容:①CIS设计制定了目标组 织文化模式;②CIS的内部实施过 程是组织文化的建设过程;③CIS 的对外实施是组织文化辐射作用的 体现。 (2)CIS设计与导入的步骤:①提 出CIS计划。这是导入CIS的前提, 无论是谁(企业领导者、企业顾问或 其它人士)提出,最终都要使得企业 最高领导者对CIS有所了解并对企业 内外环境有正确的认识。②调査与 分析。通过调査研究,找到企业问题 的关键所在,是成功实施CIS的保证。 调查内容主要是企业现状和企业形 象两方面。③确定企业理念。在 分析调查结果以后,立足企业历史、 现实和未来发展方向,确定企业的 目标、哲学、宗旨、精神、道德、 作风等。④行为与视觉设计。在 企业理念指导下,设计相应企业行为 识别要素与视觉识别要素。⑤发布 CIS。就是将已制订成熟的CIS方案 向内部员工、新闻界和社会公众公 开。⑥CIS实施。如果不能坚决地 贯彻实施,再好的CIS方案和计划也 无济于事。在实施过程中,关键在 于企业领导者是否有坚定的信念、是 否自觉从我做起。 8.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原则主要包括 哪些? 答:(1)客观性原则;(2)发展性原 则;(3)系统性原则;(4)理论联系 实际的原则;(5)定量与定性研究 相结合的原则。 9.简述需要的定义及特征。 答:一、需要的定义:需要是“有 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是满 足和维持个体与社会生存、发展的必 要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它通常以 缺乏感和丰富感被人们体验。二、 需要的特征:(1)需要内容与对象 的多样性与复杂性。(2)需要与个体 生存发展的相关性。(3)人类需要 的共性与个别差异性。(4)人类需要 的社会历史制约性。 10.简述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 答:(1)空间距离与交往频率。(2) 相似性与同质。(3)需要、性格、气 质的互补作用。(4)能力与专长。(5) 仪表。 1

管理心理学 考试重点--激励理论

霍夫斯泰德的文化评价架构的5个维度: (1)高权力距离-低权力距离?高权力距离的文化里,存在大量权力和财富分配不平等现象,但大家能容忍;低权力距离的文化阻碍权力和财富差异,这些社会强调公平和机会。 (2)个人主义-集体主义?个人主义文化里人们更喜欢单独行动而不是群体活动,相信个人权利至高无上;集体主义文化里强调严格的社会架构,人们期望群体中的其他人照顾和保护自己。 (3)男性化-女性化?高度男性化的社会里,男女角色划分明显,男性支配社会;高度女性化的社会里男女角色差异很小。 (4)不确定性回避?不确定性回避得分高的文化里,人们对不确定和模糊的焦虑较高,这种社会强调法律、制度和控制以降低不确定性;不确定性回避得分低的文化里,个人较少因为不确定和模糊而惊慌,人们对多样化的观点比较容忍,很少以制度为导向。 (5)长期导向-短期导向?长期导向的文化中,人们重视未来,推崇节俭、恒心和传统;短期导向的文化中,人们重视此时此刻,更乐意接受变化,重视承诺但不阻碍变化。 规避决策陷阱 首先,不要被动地接受问题情景,而要按照自身的框架去分析,用多种角度去思考分析 其次,在考虑选项价值的时候,尽量综合考虑方案的收益和损失,用不同的方式重新表述问题 再次,尽量从多个参照点去考虑问题,多进行换位思考 最后,没有人能完全避免决策陷阱,要不断地反思在决策中的偏差,才能提高决策质量 常见的决策偏差 1代表性直觉(representativeness heuristic)——即决策者根据当前刺激或事件与已有范畴或概念的相似程度来进行判断和决策。 2易得性直觉(availability heuristic)是指决策者常常会依据一些容易想起来的事例来判断一种类别出现的频率或事件发生的概率,称为易利用性启发式。 3概率估计偏差在许多情况下,人们往往会高估渴望事件发生的概率,低估自己不希望的事件发生的概率。4锚定效应 锚定(anchoring)——指固着于作为起始点的初始信息的倾向。一旦设定了初始值,人们就不能充分调整随后的信息。 5框架效应(framing effect)——决策结果受到决策问题表征方式的影响。 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Abraham Maslow) 管理者对不同层次需要的激励措施 第一级:生理需要,如提高工资、奖金、改善工作条件、定期医疗检查、娱乐等。

车丽萍著《管理心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第1章 绪 论【圣才出品】

第1章绪论 1.1复习笔记 一、管理心理学的概念 (一)管理的含义 1.定义 广义的管理不仅包括组织中的管理活动,而且还包括个人对自己活动的安排;狭义的管理仅指组织中的管理活动。管理学中所提到的管理一般是指狭义的组织内的管理。因此,可以把管理界定为:管理是组织中的管理者通过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职能,运用一定的管理方法和手段,调动组织内的各种资源去实现组织目标的实践活动。 2.特征 从管理的定义中可以看出管理具有如下特征: (1)管理是在一定的组织中进行的,其目的就是为了实现组织的目标; (2)管理通过各种职能体现出来。具体的管理活动就表现在各种管理职能活动上,避开职能谈管理是没有意义的; (3)管理的对象是组织中人的活动,即通过人来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达到组织的目标。 (二)心理学的含义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的科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心理学研究一般把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大类。各种心理现象之间的关系如图1-1所示。 图1-1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1.心理过程 心理过程分为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简称为知、情、意。 (1)认识过程 认识过程也称认知过程,是心理活动的起点,是指人们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和言语等。 ①感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或个别特征的直接认识。知觉是对感觉信息解释的过程,它反映事物整体及其联系和关系。感觉和知觉通常是同时发生的,因而合称为感知。 ②记忆是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活动过程。通过感知所获得的经验被记忆在人脑中,并且在需要时能够再现出来,记忆中储存的信息又为思维活动提供材料。 ③思维是个体运用已有知识经验间接概括地反映客观事物,揭示客观事物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的心理过程。 ④想象是指通过他人的描述,人脑想出从未感知过的新形象。 ⑤言语是指将认识活动的成果与他人交流,并接受他人的经验的过程。

管理心理学复习重点

1、管理心理学的前身是工业社会心理学,自从二次世界大战后,飞速发展,终于在1950年代在美国正式定名为管理心理学。 2、霍桑试验包括四方面,主要内容是照明试验、福利试验、群体试验、谈话试验。 3、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4、情感的任何一种表现都含有自我体验、生理变化、外部表现三个方面。 5、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期,心理学家把心理现象划分为三方面认识、情感、意志。 6、个性主要包括人的气质、性格和能力。 7、挫折产生因素一般有两大类外在因素、内在因素。 8、人们受到挫折而产生的不良适应有四种:攻击退化固执冷漠 9 创新包括的三个基本要素是:创新主体、创新过程、创新结果。 10 创新过程需要三方面要素支持:知识、创新能力和个性品质。 11 创新心理行为过程的五个阶段是 (一)定向即规定一个问题或确定一个目标。发现问题首先又需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已有的知识储备、独立思考的习惯和努力寻找“盲点”的科学探索精神。 (二)准备就是列出所有关于问题或目标的事实,这些事实可能是已知的,也可能是需要进一步挖掘的。准备阶段要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解决自信心的问题;二是收集资料的问题。可以采用5W1H(何人,何事,何时,何地,如何)的方法。 (三)孕育在孕育阶段,就是要用发散性思维来得出尽可能多的、不明确的结论或答案,并对每个结论和方案进行辐合思维,对该结论或方案进行评价(Evaluation)。这个阶段是假说与方案反复酝酿的阶段。表面上可能创新活动毫无起色,头脑里则在紧张地工作着。孕育阶段的时间长度不一定。在这段时间里,创新者的观念就像在“冬眠”,例如爱因斯坦就历经两个“十年沉思”才得以提出“相对论”,三峡工程的百年论证。 (四)明朗这个阶段的最大特征就是灵感的出现。灵感,豁然开朗,柳暗花明又一村。灵感毫无疑问来自于孕育期的努力工作。灵感很大程度来自潜意识的作用。 (五)验证只有通过逻辑、实验、实践等方面证实了答案或方法才是弄虚作假正的最后结果。注意:并非每次创新都必然要历经这五个阶段。这里所谈的只是一般的参照系。现实的创新实践中,有可能只历经了其中某几个阶段,也可能是各个步骤是颠倒的。 12创新内容包括:观念/知识/文化创新 13 影响创新内部环境因素主要有:企业文化组织结构激励制度领导风格 14创业者心智模式修炼包括四方面:创业意识创业心理素质创业能力创业知识结构 15青年道德品质的四个基本心理成分: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 16青年道德品质修炼内容包括四方面:社会公德爱情/家庭/职业道德 二、选择题 1领导班子的合理结构,主要包括:年龄/知识/智能/素质/专业结构 2管理心理学研究常用的有如调查法、观察法、实验法、问卷法、测验法 3改善职工的劳动条件包括:色彩、气候、噪声、音乐、照明 4 以下属于青年人的人格障碍的有:反社会/强迫型/偏执型/自恋型/依赖型/癔症型人格 5职业经理人的心理压力源有:经营业绩/人际关系/职业适应/下岗与再就业/职业道德的压力6当代青年情绪特征表现:剧烈性波动性掩饰性 7智力的核心能力:在我国,心理学界一般倾向于将智力定义为一般能力,包括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力等基本要素。其中,以思维能力为核心。 8青年成功择业的一条基本准则:基本准则:人—职匹配。主要在兴趣。 9青年人爱情道德特征:互爱忠贞奉献。 10知识创新过程可以通过下述哪些方式实现:社会化、外在化、组合化和内在化

往年全国自考管理心理学真题

往年全国自考管理心理学真题 一、单选题 2.研究人的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是()。 A.心理学 B.普通心理学 C.管理心理学 D.工程心理学 3.由于出乎意料的紧张而又危险的情景所引起的超强的情绪状态被称为()。 A.心境 B.心态 C.激情 D.应激 4.社会系统学派的代表人物是()。 A.德鲁克 B.勒温 C.韦伯 D.巴纳德 5.在概括泰勒、法约尔和韦伯等的管理原则基础上,得出了认为适用于一切组织的八项原则的人是()。 A.古利克 B.梅奥 C.马斯洛 D.厄威克 8.在人际知觉中形成的以点概面或以偏概全的主观印象,被称为社会知觉中的()。 A.首因效应 B.近因效应 C.晕轮效应 D.心理定势现象 7.主体对社会环境中有关个人、团体和组织特性的知觉是指()。 A.社会知觉 B.心理知觉

D.角色知觉 9.心理学家经过大量测验研究基本上得到一个共同的结论:人的智力水平的个别差异在一般人口中测量是两头小中间大,呈常态曲线分布:约占全部人口的80%左右的IQ在()。 A.70以下 B.70?79 C.80?120 D.120以上 10.受人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的制约与影响,典型地表现在人们心理过程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倾向性等动力性方面的个性心理特征是心理学中所指的()。 A.气质 B.感觉 C.情绪 D.能力 12.能力结构有多种不同的学说,能力二因素学说的代表人物是()。 A.斯皮尔曼 B.塞斯登 C.基尔福特 D.加德纳 14.在1943年,首次提出“需要层次理论”的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是()。 A.德鲁克 B.马斯洛 C.弗洛姆 D.波特尔 15.麦克莱兰提出的激励理论是()。 A.需要层次论 B.成就需要理论 C.期望理论 D.双因素理论 17.影响团体凝聚力的因素较多,“文人相轻”现象显示的影响因素是()。 A.团体的风气 B.团体的同质性

管理心理学》第九章课堂笔记

《管理心理学》第九章课堂笔记 第九章团体行为与管理 第一节团体的概述 一、团体的概念 团体是通过人们彼此之间相互交往、相互联系、相互影响,而形成的为达到共同的目标,满足共同的需要,以一定的社会活动方式和一定的社会规范联系在一起的一种组织的集体形态。 二、团体的特征 团体的主要特征是: ①团体内部各成员之间相互依赖、相互联系,在心理上相互意识到对方; ②团体各成员之间,通过活动与交互作用,在心理和行为上能彼此影响; ③团体各成员在情感上有“我们同属一群体”的感受。 由个体构成团体的基本条件是: 1.团体成员有共同的目标和目的。 2.为了达到和实现团体目标,团体有公允的规范和规则。 3.团体要满足各个成员的归属感。 4.团体有一定的结构,每个成员占有一定的地位,扮演一定的角色,执行一定的任务,有一定的权利与义务。 5.团体成员之间有工作、信息、思想、感情上的交流。 三、团体的种类 (一)正式团体和非正式团体 (二)假设团体和实际团体 (三)固定性团体和临时性团体 (四)其他团体分类 四、团体的功能 (一)团体对组织的作用 团体能完成特定的工作任务,来实现组织的总目标,这是正式团体对组织来说最主要的功能。团体是产生新思想、新观念、新办法的手段,有利于促进复杂的决策;团体在各部之

间起联络作用,有利于形成“一条龙”流水作业;它也是有效解决问题,完成任务的途径和手段。 非正式团体的特点之一是信息传递快,沟通灵敏,管理者可以通过它了解情况,掌握动态,改进工作。不仅如此,某些非正式团体对正式团体的工作任务也有积极作用,其对完成组织任务实现组织目标,也是有效的。 (二)团体对个人心理的影响 1.团体能使成员个人产生强烈的归属感,使自己和其它成员保持友谊和紧密联系,心理协调,彼此都体会到大家同属某一团体。 2.团体能使成员个人产生认同感。 3.团体对个人能产生强大的支持力量。 4.团体引入竞争机制,能促进成员之间相互竞争与相互激励。 5.团体能融洽并协调人际关系。 6.团体可能满足成员的其它心理需要。 (三)团体对个人行为的影响 1.社会助长作用。 2.社会标准化倾向。 3.社会顾虑倾向。 4.从众行为倾向。 五、团体的结构 1.同质结构:是指团体成员在年龄、专业知识、文化背景、个性特点(能力、气质、性格等方面)表现出很大的相似性,这种结构称之为团体的同质结构。 2.异志结构:是指团体成员在年龄、专业知识、文化背景、个性特点(能力、气质、性格等方面)表现出很大的差异性,这种结构称之为团体的异质结构。 第二节团体的凝聚力、士气和高效率 一、团体的凝聚力 (一)什么是团体的凝聚力 团体的凝聚力即指团体对每个成员的吸引力和向心力,以及团体成员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团结的程度和力量。 高凝聚力的团体有以下特征:

管理心理学历年真题及答案2018年4月_1

管理心理学历年真题及答案 2018 年4 月 1、2004 年,我国提出的基本国策是( ) A、依法治国 B、和谐社会 C、以人为本 D、计划生育 试题答案:[['C']] 试题解析: 2004 年,我国提出的基本国策是以人为本。 2、研究管理活动中人的社会心理活动及行为规律,用科学的方法改进管理工作,并通过改善环境条件,协调人际关系,满足职工需要,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来提高管理效率和促进组织发展的学科是( ) A、社会心理学 B、普通心理学 C、管理心理学 D、工程心理学 试题答案:[['C']] 试题解析:

研究管理活动中人的社会心理活动及行为规律,用科学的方法改进管理工作,并通过改善环境条件,协调人际关系,满足职工需要,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来提高管理效率和促进组织发展的学科是管理心理学。 3、心理测验的有效性与准确性是指( ) A、信度 B、可靠度 C、效度 D、可信度 试题答案:[['C']] 试题解析: 心理测验的有效性与准确性是指效度。 4、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 1776 年发表了论述组织和社会将从劳动分工(亦称工作专门化)中获得经济优势的著名著作是( ) A、《国富论》 B、《机器与制造业的经济学》 C、《计件工资制》 D、《科学管理原理》 试题答案:[['A']] 试题解析:

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 1776 年发表了论述组织和社会将从劳动分工(亦称工作专门化)中获得经济优势的著名著作是《国富论》。 5、在古典管理理论的三巨头中,因其在组织理论领域的突出贡献,被后世称为“组织理论之父”的是( ) A、泰勒 B、法约尔 C、韦伯 D、卡斯特 试题答案:[['C']] 试题解析: 在古典管理理论的三巨头中,因其在组织理论领域的突出贡献,被后世称为“组织理论之父”的是韦伯。 6、在西方管理心理学中的人性假设与管理理论发展的过程中,自我实现人假设的代表人物是( ) A、韦伯 B、梅奥 C、马斯洛 D、摩尔斯 试题答案:[['C']] 试题解析:

管理心理学复习重点总结

管理心理学复习重点总结 题型:名词解释4\简答4\论述1\案例分析1(有点粗糙,希望对大家有帮助。决策的那题我没整理) 一、掌握人性假设、霍桑实验、双因素理论、期望理论等理论知识 1、人性假设人性假设:X理论vs Y理论 管理方式:X理论 管理者关心的是工作效率和完成任务 管理者职能是计划、组织、指挥、监督 管理者用职权发号施令使下属服从 不考虑感情上和道义上对人的尊重 强调严密的组织、规则、制度 用金钱收买下属的效力和服从 管理方式:Y理论 管理者的任务是创造使人能发挥才能的工作环境 管理者不是指挥者、调节者或监督者,而是辅助者、支持者、帮助者 让下属承担更多的责任,促使其做出成绩,满足其自我实现需要 给与更多自主权,实行自我控制、参与管理和决策 简评 X理论的人性假设是静止地看人,相应的管理方式是胡萝卜加大棒,一方面靠金钱收买和刺激,一方面严密控制、监督、和惩罚迫使人为组织做出贡献 麦克雷戈发现现实组织的结构、政策、制度均以X理论为依据 Y理论有其积极的一面,但并非所有人都是如此 因此,X-Y理论是对人性认识的两个极端 2、霍桑实验(The Hawthorne Studies) 霍桑实验的背景 霍桑实验的主要内容 霍桑实验的主要结论 霍桑实验的意义 霍桑实验的背景 霍桑:美国西方电气公司下属的位于芝加哥附近的工厂名. 实验时间:1924-1932年 实验起因:待遇很好,效率很低 照明实验、继电器装配实验、大规模调查、接线实验 A.照明试验(1924—1927)照明强度增加或减少,试验组与对照组的产量都增加。只有当光线降到月光水平时,试验组的产量才降低。 结论:(1)工场的照明是影响效率微不足道的因素(2)工作条件的好坏与劳动生产率没有直接关系 B、福利试验(1927—1928) 试验各种工作条件的变动对小组生产率的影响 如供应午餐和茶点、缩短工时等,在工作时可自由交谈。产量上升。取消这些条件后,产量仍维持在高水平。

《管理心理学》课程考试试题及答案

成人高等教育201 年第学期 《管理心理学》课程考试试题 姓名年级层次专业学号 一、单项选择题(在 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 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 将其号码填在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2分,共20分) 1、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包括( )、群体心理与组织心理三个方面。 A.组织文化 B.领导心理 C.激励心理 D.个体心理 2、1927年到1932年,以哈佛大学心理学家梅奥为首的一批学者,在美国西方电器公司下属的霍桑工厂所进行的一系列实验总称为( )。 A.电器实验 B.梅奥实验 C.霍桑实验 D.系列实验 3、按古希腊医生希波克拉特的气质类型理论,最不适宜做会计的是()类型人。 A多血质B胆汁质C粘液质D抑郁质 4、人类行为目标的激励作用主要体现在()方面。 A动机 B 活动目的 C 目的与动机的区别D目标选拔的标准 5、按照沟通的方法不同,可以分为()。 A正式沟通和非正式沟通B单向沟通和双向沟通C口头沟通和书面沟通D言语沟通和非言语沟通 6、人际关系的类型比较复杂,根据(),可把人际关系划分为合作型、竞争型和分离型。 A交往关系大小B人际交往需要不同 C 交往双方的相互关系状况D交往动机 7、领导者的任职素质是指领导者应具备的基本品质和条件,总的来说就是对某个领导岗位的德才要求,下列不属于才的方面的是()。 A政治思想作风品质B基本的知识素养C良好的人际关系D身体素质 8、考察领导干部的方法很多,()是指那些对组织目标产生重大积极或消极影响的行为。 A 情境模拟法 B 360度测评法 C 关键事件法 D 目标考核法 9、关于团体对个人的影响中,()是指个人在大众面前由于心理不自在,其行为表现拘谨,反应效果下降的现象。 A从众行为倾向B社会标准化倾向C社会顾虑倾向D社会助长作用 10、()的心理特点是“喜欢支配别人,自信而精力旺盛,有冒险精神”。 A社交型B传统型C企业型D艺术型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 及标志着管理心理学的正式诞生。 2 管理心理学是一门研究过程中的科学。 3 双因素理论是心理学家______提出的,这两个因素是_______和_______。 4 提出了“经济人”的假设及理论,被誉为。 三、判断题(请在各题中作出正确与错误的判断,若正确请在题后的括号内打上“√”,若错误则打上“×”。每小题1分,共15分) 1、管理心理学是自然性和社会性交叉以自然性为主的一门带理论性的应用心理学。() 2、知觉的恒常性消失,人对事物的认识就会失去确定性。() 3、对角色行为标准的不同认知会影响一个人在社会上采取不同的角色行为。() 4、能力和知识技能只有区别而不会有联系。() 5、气质是以活动目的和内容为转移的心理活动的典型的、稳定的动力特征。() 6、在一般情况下,态度的三种成分是协调一致的。()

考试批次《管理心理学》结课作业

201712考试批次 《管理心理学》结课作业 学生姓名学习中心 学号 专业年级层次

北京语言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管理心理学》期末试卷 注意: 本学期所布置的结课作业,请同学一律按照以下要求执行: 1) 结课作业提交起止时间:2017年11月9日--12月11日。(届时平台自动关闭,逾期不予接收。) 2) 结课作业课程均需通过“离线作业”栏目提交电子版,学院不收取纸介的结课作业,以纸介回寄的作业一律视为无效; 3)截止日期前可多次提交,平台只保留最后一次提交的文档,阅卷时以最后一次提交的结课作业为准,截止日期过后将关闭平台,逾期不交或科目提交错误者,按0分处理; 4) 提交文档要求:提交的文档格式为doc、rar,大小10M以内; 5) 必须严格按照每门课程的答题要求完成作业,没有按照学院要求来做的结课作业,将酌情扣分。 小论文写作(请从论文选题范围内,任选一个题目进行写作,具体要求如下。总分100分) 一、论文题目 1.我国管理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2.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在员工激励方面的应用。 3.激励文化对于企业管理成功的重要影响。 4.领导风格与团队凝聚力的关系分析。 5.从管理心理学的角度谈人际关系是企业管理的核心。 二、论文写作要求 (1)字数要求至少2000字。内容要求语言精练、通顺;文章切题、新颖;层次清楚,结构完整。 (2)禁止下列抄袭现象:整段抄、整篇抄;移花接木;冒名顶替;直接从网上下载;雷同现象。 (3)写作格式要求: 论文标题(统一使用小二号黑体,加粗) 摘要(暂只要求中文部分)不超过200字 摘要标题使用小四号楷体,加粗 摘要内容使用五号黑体,出现在首页标题下面。 关键字(三至五个) 关键字标题使用小四号楷体,加粗 关键字内容使用五号黑体,出现在首页标题下面

自考管理心理学历年试卷 答案00163

2012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管理心理学试题 课程代码:00163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卡” 的相应代码涂黑。未涂、错涂或多涂均无分。 1.组织中的管理者通过计划、组织、指挥、控制、激励等职能来协调他人的活动,有效使用人力、物力、财力、信息、工具、科技等各种资源,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是( A )1-40 A.管理B.领导C.协调D.沟通 2.对某一个体、某一团体或组织在较长的时间里连续进行观察、调查、了解,是管理心理学研究方法中的( B )1-60 A.观察法B.个案法C.调查法D.实验法 3.心理测验工具的可靠性或可信性程度称为( A )1-59 A.信度B.可靠度C.效度D.可信度 4.在西方管理心理学中的人性假设与管理理论发展的过程中,其中自我实现人假设的代表人物是( C )2-77 A.韦伯B.梅奥C.马斯洛D.摩尔斯 5.法国著名管理学家亨利?法约尔认为所有工业企业中都存在六大类企业经营活动,其中他认为最重要的职能是( C )2-68 A.技术B.商业C.管理D.财务 6.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管理心理学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应运而生,管理心理学产生萌芽的标志是( A )2-70 A.人际关系理论B.社会关系理论C.科学管理理论D.人本管理理论 7.事物的个别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它是最简单的心理现象,但它保证了机体与环境的信息平衡,是一切较高级、较复杂的心理现象的基础。它是( B )3-80 A.知觉B.感觉C.印象D.归因 8.人们认为外交官应该情绪稳定,喜怒哀乐“不行于色”;演员应该“喜形于色”,这是( D )3-88 A.自我知觉B.首因效应C.人际知觉D.角色知觉 9.最近或最后获得的信息,对人的社会知觉的影响作用更鲜明、更大,这指的是( B )3-93 A.首因效应B.近因效应C.晕轮效应D.心理定势现象 10.关于能力结构有多种不同的学说,智力多元论学说代表人物是( D )4-100 A.斯皮尔曼B.塞斯登C.基尔福特D.加德纳 11.心理学家经过大量测验研究基本上得到一个共同的结论,即人的智力水平的个别差异在一般人口中测量是两头小中间大,呈常态曲线分布:临界状态的IQ分布在( B )4-101 A.70以下B.70~79C.80~120 D.120以上 12.气质和工作应进行合理匹配,适宜从事社交工作、外交工作、管理人员、律师、记者、演员等需要有表达、活动与组织能力工作的气质类型是( A )4-110 A.多血质B.粘液质C.胆汁质D.抑郁质 13.美国心理学家赫茨伯格在他提出的双因素理论中,把工作富有成就感、工作成绩能得到认可、工作本身富有挑战性、职务上的责任感、职位升迁等因素归为( C )5-130

管理心理学期末考试重点整理

管理心理学期末复习 第一章绪论 1.引导案例讲的是福特公司五美元的故事 2.管理心理学特定的研究对象是组织中的人 3.管理心理学研究的内容包括组织心理、领导心理、群体心理、个体心理。 4.管理心理学的学科特点,它是一门(应用)学科,又是一门(交叉)学科。 5.管理心理学高度相似的学科是(组织行为学),与管理心理学可以互称姊妹的是(社会心理学) 6.在算理心理学酝酿阶段,管理理论的发展以(泰勒)的(科学)管理 7.在管理心理学兴起阶段,行为管理学派的(梅奥)主持的(霍桑)实验对管理心理学的兴起产生了积极影响 8.管理心理学成为独立学科的标志是1958年,(莱维特)的《管理心理学》一书的出版。 9.(情景模拟法)也称为评价中心法,是研究者把被试者置于一个(模拟)的工作环境中,来观察、分析、评价个体心理素质和能力,以便研究个体心理活动规律和行为规律,一般适用于选拔、评估高级人才。 10.安排被试同“模拟下级”谈话的测试方式被称作(角色扮演);将被试分成小组,给出讨论题目,要求被试自由讨论的测试是(无领导小组测验) ●各种常用研究方法的特点 1.观察法 ?是指通过感官或仪器,按行为发生的顺序进行系统观测、记录和分析的研究方法。 分为自然观察和实验室观察心 优点:方便易行 缺点:难于揭示现象的本质或规律 2.访谈法 是指通过面对面的谈话,以口头信息沟通的方式,直接了解被访谈对象心理状态的方法。 ?分为结构化访谈和非结构化访谈 ?需要注意:对访谈者要求较高 3.问卷调查法 ?是指通过事先拟定的一系列问题,针对某些心理品质和其他相关因素,收集信息并加以分析的方法。 ?分为:是非式、选择式、等级排列式、开放式 ?优点:短时间大量数据 ?缺点:数据质量不高,真实性存在问题 4.测量法 是指采用标准化的心理测验或精密的测量仪器,来测量被试的心理品质或行为的研究方法。 分为:能力测验、性格测验、工作价值观测验、组织公民行为测验等

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管理心理学试题历年试卷

全国2007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管理心 理学试题历年试卷 全国2007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管理心理学试题.doc 试卷内容预览网站收集有1万多套自考试卷,答案已超过2000多套。我相信没有其他网站能比此处更全、更方便的了。 全国2007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管理心理学试题 课程代码:00163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1.心理学的知识在工厂和企业中的运用开始于( ) A.人群关系理论B.需要层次理论 C.“场”理论D.心理技术学 2.人的心理现象是和外部环境的刺激、主体的状况和反应活动紧密地联系着,所以,在管理心理学的研究中,还必须贯彻( ) A.客观性原则B.联系性原则

C.科学性原则D.发展性原则 3.不属于由基本需要引起的最基本的情感是( ) A.社交B.爱好 C.嫌恶D.愤怒 4.初具雏形胚胎的西方管理理论是( ) A.早期管理理论B.经验管理理论 C.行为科学理论D.科学管理理论 5.具有直率热情、精力旺盛行为特征的人的气质类型属于( ) A.胆汁质B.抑郁质 C.多血质D.粘液质 6.以荣格和麦迪为代表人物的理论是( ) A.社会学习理论B.心理分析论 C.特质论D.个性类型论 7.从知觉的对象来看,可以把知觉划分为( ) A.人际知觉和角色知觉B.对物的知觉和对人的知觉C.对个人的知觉和人际知觉D.对物的知觉和角色知觉8.一个人通过对自己行为的观察而对自己心理状态的认识是指( ) A.自我知觉B.自我意识 C.自我管理D.自我感觉 9.态度的参与改变理论的提出者是( )

管理心理学考试重点

管理心理学:又称为行为管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管理心理学是用管理学、行为学、心理学、社会学、生理学、伦理学、人类学等学科的原理,以研究人的心理行为和人际关系、人的积极性为对象的一门综合性科学,同时也是一门边缘科学。 行为科学:就是对工人在生产中的行为以及这些行为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研究,以便调节企业中的人际关系,提高生产率。 动机:是心理学的概念,愿意为引起动作,是行为的直接原因。所谓动机,是指引起行为,维持该行为,并将此行为导向某一目标(个人需要的满足)的过程。 人为学:也称人学或行为学,是研究人的哲学,研究人的本质与行为运动规律的学问。行为:是人类日常生活所表现的一切动作。 心理:是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情感、意志和气质、能力、性格等心理现象的总称。心理现象:是人脑的机能,又是客观现实的主观映象 心理活动:客观事物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在人脑中的反映。 心理过程:即心理活动的过程,是心理现象的不同形式对现实的动态反映。 反射:是有机体借神经系统的实现的对一定刺激所做的一定有规律性的反应。 意志:是指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支配其行动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意志过程:最终表现为行动的,积极要求改变现实的心理过程。 人的个性:是指在一个人身上经常地、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的总和。 气质:是人的个性心理特征之一,指某个人典型地表现于心里过程的强度,心理过程的速度和稳定性以及心理活动的指导性特点等动力方面的特点。 性格,是指一个人表现在态度和行为方面的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它是个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的性格是受一定思想、意识、信仰、世界观的影响和制约的 能力:与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有关的心理特征,通常指个体从事一定社会实践活动的本领。素质:有机体天生具有的某些解剖和生理的特征。主要是神经系统、脑的特征以及感官和运动器官的特征。 知识:是人类社会历史经验的总结,从心理学的观点来说,是头脑中的经验系统,它以思想内容的形式为人所掌握。 技能:是操作技术,是对具体动作的掌握,它以行为方式的形式为人所掌握。 教育:是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具体途径和方法。 兴趣:就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 欲望:是指人的需要尚未得到满足的一种反映形式或者说,是人们所追求的目标尚未达到要求的一种表现形式。 挫折:行为的结果,受到阻碍,达不到目标的情况是常有的。 激励:激发鼓励之意。 强化理论:强化是心理学术语,是指通过外力来干预某种刺激与行为的联系。 决策心理:管理者在管理活动中的心理特征。 一、管理心理学将企业中的人作为独特研究对象的原因: 1、“企业就是人”——企业要靠人来实现企业的目标。 2、人是企业的首要资源——创新、科技的发展离不开人的因素。 3、人是企业管理的主体——现代企业管理的特点是强调以人为中心。 不止是企业,事业单位,各种组织都以人为中心 二、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1、管理心理学的前身是工业社会心理学。1950年代在美国正式定名为管理心理学 2、管理心理学研究的重点内容:企业管理中具体的社会心理现象,以及个体、群体、领导、组织中的具体心理活动的规律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