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自辩、中特复习参考题和问题详解.pdf

复习范围:重点复习每章后面的复习思考题;认真学习和领会中共十九大精神以及相关文件。《自然辩证法概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请参考 2018 年修订版的教材。

考试题型:以简答题和论述题为主。

《自然辩证法概论》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1.如何理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辩证关系?

1)古代朴素自然观以直观性、思辩证和猜测性的方式从整体上把握认识自然界的本原和发展,但缺乏系统的、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依据,尤其是将非物质性的东西当作先于物质世界的独立存在,并认为物质世界是它的派生物,为唯心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借口,最终导致人类认识的分化。

2)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核心是自然界绝对不变,虽然在实证科学的基础上继承和坚持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思想,但是不懂得一般与个别、运动和静止等的辩证关系,以一种片面的、孤立的和静止的方法观察自然界,即不懂得自然界的辩证法,自然不能把唯物主义坚持到底。

3)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克服了以往哲学自然观的缺陷,坚持了物质世界的客观实在性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原则,突出了物质世界的整体性和矛盾性,提示了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强调了人类起源于自然界,依赖于自然并在把握自然界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能够能动地和改造自然。强调了人与自然界的和谐统一。

2.如何理解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的辨证关系?

第一,它们都围绕人与自然界关系的主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它们都坚持人类与自然界、人工自然界和天然自然界,人与生态系统的辩证统一,都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础。

第二,它们在研究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方面各有其侧重点:系统自然观为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新的思维方式;人工自然观突出并反思了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生态自然观站在人类文明的立场,强调了人与自然界的协调和发展。

第三,它们在研究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方面相互关联:系统自然观通过系统思维方式,为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提供了方法论基础;人工自然观通过突出人的主体性和实践性,为系统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提供了认识论前提。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1.怎样认识技术发展的动力?

技术的发展由社会需要,技术目的以及科学进步等多种因素共同推进。

1社会需要与技术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是技术发展的基本动力。为了生存发展需要,人类起初模仿自然,创造发明了各种技术。同时,文化对技术发展有张力作用,先进的思想会推动技术发展,影响技术决策,技术研发,技术成果。

2技术目的和技术手段之间的矛盾是技术发展的直接动力。技术目的是在观念上预先建立的对技术结果主观认识。技术目的的提出与实现,必须有与之相匹配的技术手段。

3科学进步是技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科学革命导致技术革命,当今社会日益形成科学技术一体化的双向互动过程。

2.如何理解科学技术一体化的特征?

1现代科学技术体系有学科结构和知识结构组成。学科结构有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工程科学构成。知识结构由事实,概念,定律,假说,理论构成。现在科学体系结构表现出现代科学的发展过程。学科结构形成立体架构,知识结构各要素渗透在学科结构相对应的要素之中。学科结构有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工程科学都是系统化知识,都会经过由科学事实到科学理论的形成过程。

2现代科学技术由门类结构和形态结构组成。门类结构由实验技术,基本技术和产业技术构成。形态结构由实体形态,知识形态,和经验形态的技术构成。现代技术结构表现出现代技术的发展过程。实验技术,基本技术和产业技术都包含经验技能,都使用工具机器,蕴含科学知识。科学技术在各自发展中,日益多样化和系统化。

第三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

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与科学研究中的具体方法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是以辩证唯物主义立场,观点为基础,吸取具体科学技术研究基本方法,并对其概括和升华。科学技术研究,离不开辩证思维。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从抽象到具体,历史与逻辑的统一。这些体现和贯彻在科学家,工程师的具体科学技术研究中。自觉认识和提升这些辩证思维形式,对于树立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深入研究科学技术,创建新型国家有重要意义。

2.如何理解辨证思维渗透在科学研究的全部过程中?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的核心就是辩证思维。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的基本原则就是把辩证法贯彻到科学技术研究中,以对立统一、质量互变和否定之否定的辩证思想渗透到具体的科学技术研究中,把握具体科学技术研究的过程。

恩格斯说:“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现代科学研究高度分化和高度综合相统一的时代特征,使辩证思维与科学研究的相互依赖性更加密切。一方面,辩证思维方法是现代科学思维方法的方法论前提。首先,辩证思维的基本精神渗透在现代科学研究方法之中,广泛

作用于现代科学研究,以致离开辩证思维方法,科学研究就寸步难行;其次,辩证思维方法不仅是实现经验知识向科学理论转化的必要工具,而且已成为沟通跨学科研究的必要桥梁;再次,辩证思维方法为科学创新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动力,推动科研工作者以动态和发展的眼光去解决科学认识活动中的新问题,不断开拓创新。另一方面,现代科学研究方法及其成果丰富和深化了辩证思维方法,从各个方面充实了辩证思维中的世界图景;现代科学思维以其特有的方式证实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思维的观点,并进一步促使辩证思维方法具体化、精确化。当代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使哲学思维和科学思维的相互结合日益重要。我们要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下,把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有机地统一起来,更加自觉地运用辩证思维方法指导科学研究。

第四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

1.如何看待科学技术对人的异化和对自然的异化?

科技异化实质上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异化和人的异化一种必然结果。由于劳动是人的最根本最现实的实践活动,是人及人类社会存在的根本方式,劳动的异化必然带来人的其他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全面异化,科学技术也不例外,因为“宗教、家庭、国家、法、道德、科学、艺术等等,都不过是生产的一些特殊的方式,并且受生产的普遍规律的支配。”

因此,科学技术作为劳动亦即人处理自身与自然界关系的社会活动的产物,也必然随着资本主义社会劳动的异化而表现出异化的现象。最根本的是要消灭对科学技术的资本主义利用方式,把现代科学技术从资本主义制度下解放出来。也就是说只有通过无产阶级革命来最终解决资本主义的科技异化问题。当然,在马克思看来,异化的完全克服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制度中才能最终实现。

2.为什么要对科学技术工作者进行伦理规范?

科学技术活动与人类其他活动一样,建立在诚信和道德的基础上。现阶段,默顿的科学的精神气质受到挑战,科学技术工作者有失范行为,需要制定相关科研诚信指南和工程师伦理准则加以规范。科学工作者进行科学研究和医学实践,尤其是进行人体实验和动物实验,应该遵循社会伦理、生命伦理、动物伦理等。技术工作者,尤其是工程师,在工程技术活动中,应该遵循一定的职业伦理和社会伦理准则,应该承担对社会、专业、雇主和同事的责任,应该对工程的环境影响负有特别的责任,规范自己的行为,为人类福祉和环境保护服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导论

1.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

的主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列主义同中国实践相结合的社会主义,是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件中总结出的一条如何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社会主义的成功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在理论上丰富和发展了马列主义,而且在实践中指导中国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出阶段最根本任务,为当代中国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的主题,是中国共产党和各族人民90多年来奋斗积累的根本成就,在当代中国,只有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不移的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道路,才能完成当代中国的历史任务,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第一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1.如何理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及其影响?

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我国现阶段的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不平衡,群体收入水平不平衡,领域发展不平衡,这些都影响和限制了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需求。这是立足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客观实际,丰富和发展了马列主义矛盾学说,是党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

社会主义矛盾的转变,意味着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将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主要任务。因此必须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进一步从全局思考党和国家的工作,把当前任务和长远目标联合起来。必须继续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系,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更好的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的全面发展,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胜利。

2.为什么说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成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并不意味着我国的基本国情发生了变化,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仍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1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指社会主义不发达阶段,在这个阶段中,经济发展是非常重要的,但是经济发展并不足以决定一个国家处于社会发展的哪个阶段,该应该看这个国家总体社会发展水平。目前,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主

要体现在发展质量和水平还不高,生态环境保护任重道远,民生领域还有短板,社会文明水平尚需提高,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都说明我国仍处于......

2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漫长历史阶段,在这一历史进程中,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必然随着社会发展而变化,但是我国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仍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没有变。

3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只反映了当前时期社会矛盾运动的形式和内涵发生了变化,不足以说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一社会矛盾所决定的社会发展阶段发生了变化。

全党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立足实际,牢牢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人民的幸福线,领导和团结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为把我国........

第二章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

1.如何理解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

即为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新中国成立90多年来,攻克一个又一个难关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不懈奋斗。

这个初心是激励我党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我国已经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性阶段,实现十九大的确定的奋斗目标和和中国梦是伟大而又艰巨的事业,因此必须团结一切力量,紧紧依靠人民,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把人民对美好生活需求作为奋斗目标,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前进。

这个初心是我党奋斗历程的不变主题。从我党诞生之初,为人民谋幸福就是矢志不渝的目标。中国共产党90多年来奋斗的基本主题之一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这个初心是我们党应对挑战的思想武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前景光明,但挑战也十分严峻。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这四个伟大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凝聚全民族最优秀分子,拥有全民族最广泛的支持和拥护,因而具备战胜一切困难,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的意志和决心和力量。

2.如何理解“四个伟大”的内在逻辑关系?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言简意赅,精辟深刻,既有战略目标又有战略举措,每一个全面都有重大战略意义,他们是一个环环相扣,有机的整体。

1 这个战略布局,蕴含了深刻的战略思想。将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定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第一步”;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确定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将全面依法治国论述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抓手,定海神针和助推器;第一次为全面从严治党标定路径。

2 目标引领举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三大战略举措,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动力源泉。

3每一个全面都是彼此相互联系的。全面深化改革,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大动力,也需要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全面依法治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法治保障。全面从严治党,是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关键。

每个全面都是一整套结合实际,四个全面相辅相成,是我党治国理政方略与时俱进的新创造,是马列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新飞跃。

第三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1.为什么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

实体经济是一国中提供商品和服务,用于满足人们生活和生产需要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国经济的立身之本,是财富创造的根本源泉,是国家强盛的重要支柱。实体经济对于经济发展,就业和人民实际生活水平提高有着重要影响。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把提供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这是党中央立足全局,面对未来的重大战略举措,对于我国打造国际竞争新形势具有重大意义。

2.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点内容是什么?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根本要求,坚持增强活力和强化监管相结合是必须把握的重要关系,坚持和加强党和国家对国有企业的领导是国有企业深化改革坚持正确方向的的根本保证。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任务有:一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健全各类国有资产法律法规体系;二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结构调整,战略性重组;三发展各种混合所有制经济;四形成有效制衡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和灵活高效的市场化经营体制;五加强监管,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六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国有企业。

激发市场主体活力。需要做到以下几点:一转变政府职能,积极简政放权,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二完善产权保护制度,深化产权制度改革;三全面实施市场准人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和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方法;四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加快要素价格市场化改革,使市场在资源要素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需要做到以下几点:一发挥国家发展规划的战略导向作用;二健全宏观政策调控政策体系;三完善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机制;四是注重引导市场行为和社会预期。

3.如何理解“一带一路”建设对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格局的意义?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形成海陆内外互动,东西双向共济的开放格局。

深刻认识“一带一路”建设的重大意义。首先,一带一路”建设是我国扩大对外开放的重大举措和经济外交的顶层设计,标志着党的开放理论实现了从指导我国开放到世界各国共同开放的伟大历史转变。其次,“一带一路”建设是为破解人类难题提供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一带一路强调求同存,兼容并蓄,给与各国平等参与全球事务的权利,为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最后“一带一路”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开放实践,自提出以来,得到了多个国家的积极支持和参与。实践证明,“一带一路”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新实践,丰富和发展了治国理政新理念。

第四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

1.结合我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历程,谈谈如何用制度体系保障人民当家作主?

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就先后在根据地实行工农兵代表大会制度、在抗日民主政权中实行“三三制”原则,对适合国情的政治制度进行了初步探索。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确立后,为切实保障人民当家作主,我们党进行了多领域、全方位的积极探索。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一系列具有鲜明特色和显著优势、符合中国国情又体现社会主义性质的政治制度的确立,有效地将人民群众各种意愿和利益诉求上升为人民的整体利益和共同意志、转化为国家的法律和政策,确保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实现了形式民主与实质民主相统一、程序民主与实体民主相结合、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相促进,中国人民享有的民主权利愈益充实,中国社会的凝聚力也日益提高。

2.如何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

全面推进协商民主的制度化建设,归根结底是要形成一整套规范化、程序化的协商民主制度。一是要继续加强政党协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优势,加强中国共产党同民主党派的政治协商。要继续探索政党协商形式,规范政党协商程序,加强政党协商保障机制。二是积极开展人大协商。要以人民代表大会为平台,鼓励基层人大在履职过程中依法开展协商,探索协商形式,支持保障人民通过人民大表大会行驶国家权力。三是扎实推进政府协商。要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提高政府治理能力和水平。四是充分发挥人民政协作为协商民主重要渠道和专门协商机构的作用。把协商民主贯穿到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全过程,推进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制度建设。五是认真做好人民团体协商。建立完善人民团体参与各渠道协商的工作体制,有效反应人民群众意愿和利益诉求。六是稳步推进基层协商。要按照协商于民,协商为民的要求,建立健全体制。七是探索社会组织协商。坚持党的领导,健全相关体制,引导组织有序协商。

第五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1.怎样认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意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上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途径:这一系统工程需要全党动手,全社会参与,各方面配合,创造性开展工作,才能收到良好成效。具体做到: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到经济发展实践和社会治理中。

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巩固马列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对于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奋力推进中国特色主义事业具有基础性的根本意义,对于坚定不移的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方向性的时代意义。

2.怎样理解讲好中国故事,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一是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民族凝聚力。文化软实力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国民精神状态,意志品格和内在的凝聚力。二是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不断提高我国文化总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树立强烈的机遇意识,发展意识,开拓发展思路,拓宽发展途径,推动我国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三是提高文化传播力,不断扩大我国文化的影响力。在信息高速发展的社会,文化的传播力已经成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决定性因素,必须花大力气提高文化传播力。四是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参与支持文化建设,激发全社会的文化创造力。

第六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

1.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一是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建设教育强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二是提高就业质量和人民收入水平。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坚持按劳分配原则,完善按要素分配的机制体制,促进收入更合理有序。三是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全面建设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四是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向深度贫困地区聚焦发力。五是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完善国民健康政策,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全面建设中国特色医疗卫生体制。

2.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原则和措施有哪些?

原则: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优先;坚持立足国情,改革创新;坚持既有秩序,有诱惑力;坚持多方参与,共同治理;坚持统筹兼顾,动态协调。

措施:一传统治理主体从单一化到多样化。不仅要有国家或政府从上到下的行政管理,还要有基层社会自治。坚持依法治理,强化道德建设,坚持社会诚信体制建设。二是转变政府职能,从源头上治理。三是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发挥其协同作用。四是强化城乡自治和服务功能。五是积极动员公民的广泛参与,保证民意能进入公共政策中去。六是健全治理体制和机制,保护群众合法权益。

第七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1.如何认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蓝天白云、青山绿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是社会长远发展的最大本钱,生态优势可以变成经济优势、发展优势,形成了一种浑然一体、和谐统一的关系。因此保护绿水青山,才能保住人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从而赢得长远的经济可持续发展。

绿水青山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考验党的执政能力,也事关党和政府的形象。

2.在现代化进程中为什么会出现先污染、后治理的现象?怎样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原因:1企业天生的逐利性,环保投入能省则省,存在侥幸心理。2地方政府的不作为,即使发现部分企业的生产污染环境,但为了经济发展和GDP速度需求,选择无视,造成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不平衡3监管存在漏洞。先污染后治理是防范不足的治理,投入成本必然很大,而边治理边发展无法从根本上改变环境污染的局面。政府应从源头抓起,防患于未然。

总而言之,根本原因可以归结为:首先是人们认识上的滞后性,环境有一定的自洁能力,在环境污染的前期影响并不明显,只有环境破坏到一定的程度才会引起人们的注意。有些污染制造者存在侥幸心理,希望别人控制污染,治理污染使污染处于环境的自洁范围之内。其次我们国家对于环境保护的制度还不是很完善,而且大部分制度是针对先污染后治理的。再次减少污染会对企业的运作提出更高的技术要求,成本也会相应提高

一要推进绿色发展,加快建立绿色生产和消费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导向,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二是要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加快水污染防治,实施流域环境和近岸海域综合治理。强化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复,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加强固体废弃物和垃圾处置。提高污染排放标准,强化排污者责任,健全严惩重罚等制度。三要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优化生态安全屏障体系,构建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四要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强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设计和组织领导,设立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自然生态监管机构,完善生态环境管理制度,统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职责,统一行使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生态保护修复职责,统一行使监管城乡各类污染排放和行政执法职责。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主体功能区配套政策,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坚决制止和惩处破坏生态环境行为。

第八章坚持和平发展道路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1.如何理解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意义?

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理论意义;第一,中国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中,“和”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的首要价值与精髓“以和为贵”是中国人民热爱和平、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文化渊源;“和而不同”是中国外交理论与实践的重要源泉;“天人合一”则凝结了中华民族在人际关系乃至国际关系中所追求的和谐观念,体现了人与自然的统一,道德理性与自然理性的协调一致,发展到现代更加强调其所蕴含的和谐理念。第二,中国和平发展道路是对马克思主义国际战略思想的新发展,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社会发展道路理论上的创新和与时俱进,它是党执政理论在国际战略上的新发展,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成果,深化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进程。第三,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提出,是对中国外交理论和国际关系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使其更具时代特征和鲜明的中国特色。第四,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提出,为消除国际社会上“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等负面舆论的不良影响提供了理论支撑。近年来“中国威胁论”等负面舆论,严重影响了中国的国家形象和国际地位,制约了中国与世界各国双边及多边关系的良性发展。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提出,是对国际社会就中国发展所产生的疑虑进行的充分解答。

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实践意义:其一,和平发展道路为中国未来的发展明确了战略路线,也为内政外交提供了方向性的指引。和平发展道路要求中国将对内改革与对外开放相结合,将自身和平发展与世界和平发展相结合,将中国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与世界各国和人民的根本利益相结合,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依靠自身力量,利用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通过国际合作促进本国的发展。其二,中国和平发展道路有利于中国软实力的提升,进而促进国家力量的软硬兼备以及国家的全面发展,和平发展道路则是能够被普遍接受的属于中国的发展道路。其三,中国和平发展道路有利于提升国家综合国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最主要途径是对国家综合国力的提升,和平发展道路是利用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通过自身的努力和改革创新带来的动力进行发展,同时通过自身的发展促进世界的和平与繁荣。其四,中国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有利于国际贸易的良性发展,促进国际政治经济秩序更加公正合理。和平发展道路要求中国坚持改革开放,为国际贸易的发展提供了丰富资源和广阔市场,中国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各国间资源的互补使得全球资源得以更加合理配置,真正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2.如何理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内涵与意义?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指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怀,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

内涵:1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倡创新,绿色,践行合作,可持续发展,秉承开放,互利共赢的价值观,有着和同天下的思想。2坚持对话协商,平等协商,各国之间相互尊重,和平相处3坚持共建共享,建设普遍安全的世界。4坚持合作共赢,建设共同繁荣的世界。5坚持交流互鉴,建设开放包容的世界。6坚持绿色低碳,建设清洁美丽世界。

意义:1是对新中国不同时期重大外交思想和主张的继承和发展2反映了中外优秀文化和全人类共同价值追求。3适应了新时代中国和世界关系的历史性变化。4指明了世界发展和人类未来的方向。

第九章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与全面从严治党

1.如何正确认识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

第一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总要求开宗明义提出要“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指出党的领导是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的“定海神针”。第二就是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总要求明确了“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这一党的建设指导方针,指出“中国要出问题,还是出在共产党内部”,如果管党不力、治党不严,党就不可避免被历史淘汰,党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就无法实现。第三,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第四,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第五,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这是新时代我党建设的总目标。

2.如何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

(一)完善管理考核体制,推动两个责任发力。

党委要始终坚持“统一领导,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原则,建立健全主体责任清单和台账制度,通过召开会议、签订责任状、开展廉政谈话、定期谈话等方式,把自己摆进去,全面落实各级党委负责人“一岗双责”制度。同时,要狠抓责任考核,完善“两个责任”考核办法,并将落实“两个责任”的考核结果与绩效考核、评先评优等挂钩,促进各级组织在落实“两个责任”中层层传导压力,倒逼基层党组织和纪检监察组织主动履职尽责,推动两个责任落到实处。

(二)加大监督执纪力度,推动正风反腐深化

要实现纠“四风”、治“陋习”常态化整治,积极畅通群众监督渠道,通过开通网络、电话、电子邮件等多种举报形式,让“四风”问题无处可藏。要坚持节奏不变、力度不减,持续保持执纪问责、惩治腐败的高压态势。要健全和完善县镇办案协作制度,加大“打虎拍蝇”力度,开展“雁过拔毛”式腐败问题和“三资”清理专项整治行动。严格落实监督责任,聚焦主业,正确把握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坚决查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和为官不为、敷衍塞责等行为,维护人民群众切身利益。

(三)强化政治纪律教育,推动从严治党的落实

要把党内法规的学习教育纳入党委中心组学习和党委负责人讲党课的重要内容,抓住“关键少数”。要加强党风廉政警示教育,坚持用身边的反面典型教育广大党员干部,以案明纪,对党员干部长敲警示钟。要以“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为契机,坚持把政治纪律教育作为基层党组织“三会一课”的重要内容,融入党员日常教育管理之中,突出《准则》《条例》的学习宣讲和检查督导,抓好无职党员、流动党员、离退休党员的纪律教育的督促检查工作,强化党员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

(四)加强组织队伍建设,筑牢基层战斗堡垒

不断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加强党员的发展、教育、管理工作,选优配强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重视发展基层党员队伍建设,积极为党组织补充新鲜血液。要持续整顿软弱涣散基层组织,对履行职责不力的基层党组织及主要负责人进行问责。坚持以更严标准管干部、带队伍,树立党员干部好作风好形象,深化各级纪检组织“三转”,聚焦主责主业。

(五)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