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九边的文献综述

明代九边军镇问题的文献综述

国防稳定是一个国家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前提。而明代自从太祖朱元璋将北元驱逐至漠北后,北元势力虽分裂为两部分,但依旧很强大,其瓦剌、鞑靼两部一直是明朝的最大敌人。故此,北部边疆的防御一直是明朝军事战略的核心,即使在东北女真崛起后依旧没有改变。进一步来说北部边防体系之中又以九边为重。九边是明朝为防御蒙古等北方少数民族内侵而设立的九个边防区域,称为九边。在这条北部边线上分布数个军事重镇,明初为九镇,至后来又发展为九边十三镇或九边十六镇,通称“九边”。对九边的研究自古至今不断,中外皆有。古代较为有名的有明代许论的《九边图论》、明代魏焕的《皇明九边考》、明代英宗时期的《大明一统志》、清代孙承泽的《春明余梦录》;近现代较为著名的有毛佩琦、王莉的《中国全史·中国明代军事史》、肖立军的《明代中后期九边兵制研究》、彭勇的《明代北边防御体制研究——以边操班军的演变为线索》、胡凡的《明代历史探赜》赵现海的《明代九边军镇体制研究》、于默颖的《明蒙关系研究——以明蒙双边政策及明朝对蒙古的防御为中心》、张德信的《明史研究论稿》、毛雨辰的《明代西北边镇论述》;同时,国外也有许多学者对其也有很多研究,其中日本的研究最为突出,较为著名的有田村造实的《明代北边的防御体制》、松本隆晴的《明代北边防卫体制研究》等。广大的学者对九边的各个军镇的形成时间及其先后顺序存在分歧,这种分歧源于明代关于这一制度的错误描述以及各学者对明代军镇定义理解的不同。下面由我为大家详细解说其中的各观点。

一、明代九边的形成时间及顺序问题。

《明史》称:“元人北归,屡谋兴复。永乐迁都北平,三面近塞。正统以后,敌患日多。故终明之世,边防甚重。东起鸭绿,西抵嘉峪,绵亘万里,分地守御。初设辽东、宣府、大同、延绥四镇,继设宁夏、甘肃、蓟州三镇,而太原总兵治偏头,三边制府驻固原,亦称二镇,是为九边。”1其认为是经过四镇、七镇、九镇的演变,顺序是大同、辽东、、宣府、延绥、宁夏、甘肃、蓟州、太原(治在偏头)、固原。明史的记述抄自许论的《皇明九边考》,但现在普遍认为其为错误观点。而范中义的观点为:“九边是从洪武七年开始逐步建立的,形成于弘治年间,最后定制于嘉靖初年”。2另一位学者韦占彬提出:“九边的设置始于明成祖时期,到明孝宗弘治年间完成”,其还列了一个具体时间表,限于篇幅,不在展开。3近来于默颖博士在其学位论文中提出:“边镇创设于洪武时期,永乐时期边镇制度基本形成,嘉靖时最终形成了九边。洪武时期,在明军同一北方的过程中,明朝在各地废除元制,建立了新的行政和军事机构都司卫所,创设了九边中最早的一批重镇。”顺序为北平、大宁、辽东、宣府、大同、宁夏、甘肃。4而赵现海博士的学位论文则提出:“明代九边始建于洪武二十五年,完成于嘉靖时期。若以建置时间来排序,分别为甘肃镇、宁夏镇、宣府镇、大同镇、辽东镇、蓟州镇、延绥镇、陕西镇(西安)、山西镇(太原)。”5还有胡凡博士认为:“北部九边军镇始于洪武元年的北平镇,终于永乐元年的宣府镇。九边军镇的顺序应为北平、大同、西安、太原、辽东、甘肃、大宁、宁夏、蓟州、宣府。”6此外,还有余元同、肖立军、梁淼泰、彭勇等学者对此持有不同观点,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1《明史》卷91《兵制三》,中华书局1974年版。

2范中义《明代九边的形成时间》,《大同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5年第4期。

3韦占彬《明代九边设置时间辨析》,《石家庄师范专科学校校报》2002年第3期。

4于默颖《明蒙关系研究——以明蒙双边政策及明朝对蒙古的防御为中心》,《中国期刊网——优秀硕博士论文库》。

5赵现海《明代九边军镇体制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6胡凡《明代历史探赜》,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0年版。

二、明代九边军镇称镇标准的问题。

在对明代九边军镇的研究中,军镇的称镇标准是很重要的问题,它对于军镇数量、形成时间、顺序、重要地位以及北部边疆的边防制度等的研究有很重要的参考作用。就九边军镇称镇标准,在学界亦有多种观点。赵现海博士认为:“总兵镇守制度在元代已有萌芽,大将镇守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即是此种形式,但在洪武晚期,开始明确以总兵官作为将领任职,固定镇守一地,从而逐渐形成九边总兵镇守制度。明代九边建制的标志为总兵镇守制度的建立。”7余元同提出:“九边军镇的设置以镇守总兵官之常设为标志。”8韦占彬学者与其观点一致。而余元同提出:“一是要有武职大臣,即总兵官的镇守,另外是要有文职大臣,即巡抚的提督。不设巡抚说明此镇还不够典型。”9与其持同样观点的还有范中义先生。而于默颖博士则对上述观点持反对意见,她认为:“若以巡抚设置为各镇形成的标志,就会普遍推迟各镇设立和称镇的时间,这显然割裂了边镇的历史。九边各镇情况各异,不应简单的以总兵官和巡抚的设置作为设镇的唯一标志。就辽东、宣府、大同、宁夏、甘肃诸镇而言,设镇应以洪武时设立都司、卫所为标志,武臣镇守或总兵官的设置则应是称镇标志,其余各镇设立称镇情形不可一概而论。”10同时,胡凡教授认为:“考究明代九边军镇的建制第一,要结合都司卫所的军事防御体系来考察;第二,要结合领敕行事的军事长官的任命及其责任来考察,至于其是否称为总兵或总兵官则在其次;第三,要结合明代当时人对军镇的称呼和习惯看法来验证。”11除以上观点外,我认为:明代九边军镇设置的研究还应参考明朝各代与蒙古的关系及军事布局和形式,毕竟九边军镇的设立是以北部蒙古为敌人的;另外,对其的研究和考察应建立在对基本史料的研究之上,尤其是《明实录》,以其作为基本史料依据较为妥当。

三、明代九边军镇的演变问题。

明代九边的演变可分为三个阶段:洪武时期、永乐时期、永乐以后。下面,我们来看看各家观点。从上文得知《明史》、《九边图论》、《皇明九边考》及《大明一统志》对明代九边的演变这一问题观点较为一致,认为其经历四镇,七镇,九镇的演变。《皇明九边考》称:“(洪武时期)东至辽海,西尽酒泉,延袤万里,中间渔阳上谷、云中、朔、代以至上郡、北地、灵武、皋、兰、河西,山川联络,列镇屯兵,带甲四十万。”12其谓初设军镇为四:辽东、宣府、大同、延绥,这是不对的,延绥镇的设置要晚很多。关于这一点,严从简先生所论比较准确,其认为:“洪武间东西紫塞,绵亘相延万里,其外密迩龙沙,屯戍兵众。乃设陕西行都司于甘州,山西行都司于大同,万全行都司于宣府,又于庆峰口北古惠州地设大宁都司,并辽东都司为五边。陕西宁夏即赵元昊所居地设宁夏左等五卫,亦为重镇。”13这里五边加宁夏,实为六镇。而胡凡认为:“洪武三十年正月,朱元璋下令“给赐陕西、北平、山西、辽东等七都司所属卫所及秦、晋、燕、代、肃、辽、庆、宁、谷王府护卫仪卫司军校等棉花布疋。”这里的七都司即是陕西都司(西安)、陕西行都司(甘肃)、北平都司(北平)、北平行都司(大宁)、山西都司(太原)、山西行都司(大同)和辽东都司。”14除了这些都司级别的重镇外,九边防线上还有两个地位十分重要的卫级军镇——东胜卫、开平卫。永乐时期,成祖对大宁都司和东胜卫进行内撤,同时迁都北平,改其为北京。对此,毛佩琪先生认为:“不管怎样,朱棣无法逃脱丢弃大宁的责任。······大宁都司迁于北京城南之保定,

7赵现海,前揭论文,以下不再注出。

8余元同《明代九边论述》,《安徽师大学报》1989年第2期。

9肖立军《九边重镇与明之国运——兼析明末大起义首发于陕的原因》,《天津师大学报》1994年第2期

10于默颖,前揭论文,以下不再注出。

11胡凡《明代洪武永乐时期北边军镇建制考》,《第十一届明史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天津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

12【明】魏焕《皇明九边考》卷1,《镇戍通考》。

13【清】严从简《殊域周咨录》卷16,《北狄》。

14胡凡,前揭论文,以下不再注出。

其卫所亦散置北京周围而于原大宁之地却完全不设防。”15这就使在辽东和开平的防线上开了一个大大的缺口,蒙古军可以从个缺口处切入,向南威胁北京,向西威胁太原、宣府,这明代北部边防线南迁和被动局势的开始。另外关于东胜卫的内迁,日本学者田村实造指出:“东胜实际上起着将东边的辽东和西边的甘肃联系起来的作用。”16而东胜卫的内撤使得明代北部边疆防线又出现了一个大同至甘肃、宁夏之间的缺口,使得河套地区的开平卫势孤援绝,最终导致河套地区的沦陷。在这一时期,朱棣又新设了军镇,其一为宁夏军镇,毛雨辰认为:“建文四年八月已末,明廷“命右军都督府左都督何福佩征虏前将军印,充总兵官往镇陕西、宁夏等处,节制陕西都司、行都司、山西都司、行都司、河南都司官军”。此时宁夏正式成镇,宁夏总兵官相沿不变,成为定制。”17另一个是宣府的设立,至此明成祖时期继承洪武时期的五个军镇,,增设两个军镇,为七个军镇。永乐以后,由于东胜州一带卫所内迁,延安、绥德地位加强,后由于边患日重,天顺二年,设立延绥镇(亦称榆林镇)。18再后,太原制府迁至偏头,19陕西三边四镇,制府设于固原,陕西都司即固原镇。20至此九边再无变化,直至明朝灭亡。

对明代九边问题的研究及明代边疆史的研究是明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北部的经济史、政治史、军事史、民族史以及明代中央权力的争夺、演变等有重大影响。近年来,一批历史学、民族学、社会学和人类学等领域的学者对其进行了多层次、多视角的深入研究,拓展了当代人们的视野,我在此只是搜集其中的部分加以阐述,此外仍有大批优秀作品,大家如有兴趣可自行查看研究。

15毛佩琪《永乐皇帝大传》,辽宁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16【日】田村实造《明代的北边防卫体制》,载《明代满蒙史研究》,京都大学文学部昭和38年版。

17毛雨辰《明代西北边镇述论》,《第十一届明史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天津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

18【明】方孔炤《全边略记》卷4《陕西延绥略》。

19方志远《明代都司卫所建制研究》,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02年。

20侯颖《试论明代陕西三边总制的设立及其御边作用》,西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