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理论与历史-人物篇

传播学理论与历史-人物篇
传播学理论与历史-人物篇

早期人物篇

一、源流:

①欧洲源流:达尔文、弗洛伊德、马克思;△斯宾塞;

△孔德、△涂尔干、西梅尔、塔尔德;

②美国源流:芝加哥学派——杜威、库利、米德、帕克;

二、奠基人:

拉斯韦尔、拉扎斯菲尔德、库尔特·卢因、卡尔·霍夫兰;

李普曼;威尔伯·施拉姆

三、三大流派:

①经验学派:美国现代当代的效果研究几乎都是经验学派范畴,除此之外还有:

1)芝加哥学派:严格说来是社会学,因使用经验研究方法并对传播学贡献巨大而纳入2)解释学派

②批判学派

1)两大开端:

(1)法兰克福学派:

霍克海默、阿多诺、本雅明、马尔库塞、哈贝马斯

(2)帕洛阿尔托学派:

贝特森、△巴弗拉斯、△沃茨拉维克

2)宏观视角:

(1)传播政治经济学

北美:达拉斯·斯密塞、赫伯特·席勒、文森·莫斯可、△乔姆斯基

欧洲:尼古拉斯·加汉姆、阿芒·马特拉、△格雷厄姆·默多克、△戈尔丁(2)意识形态理论:

葛兰西;阿尔都塞

3)微观视角:

(1)文化研究学派:

霍加特、威廉斯、△汤普森

霍尔、大卫·莫利、约翰·费斯克

伊恩·昂、珍妮丝·拉德韦

政治经济学派和文化研究学派的分歧与沟通

(2)结构主义符号学:

索绪尔、皮尔士、卡西尔

列维·斯特劳斯、罗兰·巴特、阿尔都塞

(3)女性主义

(4)文化帝国主义:

阿芒·马特拉、达拉斯·斯密塞、赫伯特·席勒、萨米尔·阿明

4)其他:

(1)后现代主义:

福柯、鲍德里亚

(2)△后结构主义(解构主义)

△雅克·德里达、福柯、罗兰·巴特

③经验学派和批判学派的区别比较

注:“△”为不必背记,仅为了知识体系完整而作补充。如果同学都学完了并且觉得该深化一下,那不妨查阅他们的理论。在这里就不提供了。

一、源流

欧洲源流

1、达尔文

①达尔文受到斯宾塞的影响,运用了“适者生存”的概念,完成了巨作《物种起源》,直接促成了“进化论”的诞生;

②达尔文对传播学的贡献在于其著作《人类和动物的表情》。研究证据显示,生气、害怕、喜悦等普遍的表情源自遗传,而非后天学习。因而这本著作创建了非语言传播的领域。

③达尔文“进化论”的许多概念被传播学所引用。帕克关于城市生态学的著作甚至直接受到达尔文的影响。

【夏日之阳】在符号、信号、象征符章节中,符号分为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这个非语言符号的研究领域就是达尔文开创的。考试的时候重要的当然不是达尔文的进化论本身,而是该学者跟传播学勾连的部分。

2、弗洛伊德

①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是个体范围内的,对于行为的解释。他认为人的心灵分成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三个层次,精神分析作为考察个体内在的方法,正是通过对“无意识”的理解而发展来的。代表作有《梦的分析》、《精神分析引论》等;

②1)法兰克福学派将马克思主义和精神分析结合起来,形成了今天的批判的传播理论。阿多诺等人的《权威人格》对“偏见”的研究则形成了以量化心理学方法研究人格问题的精神分析理论。

2)许多传播学理论都从个体角度寻找行为改变的力量。如海德的认知平衡理论、费斯廷格的认知不和谐、佩蒂和卡西欧皮的精心可能性模式等。他们都假定个体对内部失衡、不一致、不和谐等状态感到不舒服,从而采取行为避免这种不舒服和减轻不和谐感。他们的视角都源自弗洛伊德对个体内部的研究。

③1)霍夫兰开创的个人态度劝服的学术传统师从C·赫尔的“学习理论”,学习理论也是受到弗洛伊德影响形成的。

2)同时精神分析理论还对拉斯韦尔的政治领袖的精神分析产生影响,正是拉斯韦尔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引入美国社会科学。

【补充】移情

①源自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心理分析师替患者进行精神治疗,必须追溯患者潜意识的隐秘症结。这容易使病人将自己的异常感情转移到心理医生身上。

1)若病人憎恨、谩骂医生,称为“负向移情”;

2)若病人爱上、恋上医生,称为“正向移情”。

②在受众研究中,我们认为受众具有“移情”能力,即将自己的感情转移到媒介及媒介产品身上,从而影响受众选择信息的过程。

【夏日之阳】在“受众”一章的“选择性过程”知识点中提到,影响受众选择的因素包括社会文化因素、从众心理、逆反心理、移情、选择性心理等。他们共同影响了受众的选择性过程。移情就是其中一个因素。

【补充】布鲁默(Herbert Blumer)

①美国社会学家。符号互动论的主要倡导者和定名人。他总结了G·H·米德和库利的观点提出“符号互动论”,并提出“自我互动”的观点。

②符号互动论:

1)微观:个体并不是基于别人的行动直接做出反应,而是首先理解彼此的语言或行为(符号)中所蕴含的意义,然后根据被赋予的意义以反应。理解意义的过程是以符号作为媒介的。因此要理解人类的行为,实际上应该探究个人赋予行为以什么意义。

2)宏观:按照符号互动论的观点,人类生存的世界是“符号的世界”,社会的维系、创造与发展依赖与通过符号进行的传播。“根本就不存在没有符号系统的传播”。

3)双重偶然性:符号互动论提出人际间通过“符号”互动,“受传者”的符号系统和“传播者”的符号系统差异,可能使受传者理解的意义和传播者的意义不同。所以,人的传播行为具有主观性和不确定性,互动双方的传播具有“双重偶然性”,不一定毫无阻碍。要想顺利的完成传播行为,互动双方对符号意义要有共同的理解,即“双方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4)意义:符号互动论开拓了一种新的理论视野,并指出“S-R”范式到“S-O-R”范式的转变,对传播学研究的意义重大。

③自我互动:

1)现代符号互动论集大成者布鲁默在《符号互动论》中提出:“人拥有自我。个人再讲外界事物与人作为认识对象的同时,也将自我作为认识对象。在这个过程中,人能够认识自己,跟自己沟通与传播,并能够根据他人期待,对自己采取行动。”

2)本质上说,自我互动是与他人的社会互动的内在化。人脑在自我互动时会出现他人期待的印象(S),个人对这个期待进行理解、加工,重新组合(O),然后与自我沟通,对自我采取行动使之符合他人期待(R)。但是这个期待已非原意义上的期待;形成的自我也不是原意义上的自我,而是新的行为主体。

3)罗森塔尔做实验印证了该理论。他告诉不知情的教师哪个是好学生,哪个是坏学生(事实上是随机的)。而教师对待学生的方式明显影响了学生,学生的优劣变化符合罗森塔尔之前的告知。孩子们的表现满足了教师的给予的“他人期待的印象”。

【夏日之阳】这不是参考书目中的专有词条。但也有可能在复试中考到,或者在初试中以“符号互动论”、“自我互动”的形式考察。

“符号互动论”见“研究方法—社会科学定性研究方法—符号互动论”;

“自我互动”见“传播—传播类型—人内传播—自我互动”

4、帕克报报定态边义把

①芝加哥学派的领袖,美国社会学家,被称为“大众传播的第一个理论家”。早年曾从事新闻报道工作,与杜威等人合作创办《思想新闻报》以改良社会为宗旨,却最终失败。

②帕克发表《移民报刊及其控制》,反对压抑或控制外文报刊,强调其有助于维护种族文化,且有助于读者通过家乡语言传递美国文化,从而融入美国社会。

③作为“大众传播的第一个理论家”,帕克将传播定义为:

“一个社会心理的过程,个人能够借此假设他人的态度和观点;人们之间合理的、道德的秩序能够借此代替单纯心理的、本能的秩序。”传播使参与者得以移情,从而使社会性成为可能。

④人类生态学:帕克等人为研究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绘制了卖淫、犯罪等社会问题的社会地形图,发现商业闹市区的外围形成了社会问题的同心圆。

⑤帕克从西梅尔的的思想中提炼出“边缘人”,即生活在两个世界之间,又不属于任何一个世界的人。如移民美国的孩子一方面不认为自己是美国的正式成员,另一方面又抵制父母的

语言和文化。中国的农民工很大程度上也可以视作边缘人。

⑥帕克注重实证分析,提出许多重点观点,对传播的观点涉及“议程设置”和“把关”。【夏日之阳】无论是理解还是背诵,都要先形成小框架。如G·H·米德的框架就很清晰,总述一条,加自我、主我-客我、符号互动论三个分述,共四条。但像帕克这类知识点多而零散的词条,就要想办法形成自己的框架。词条右上角提供了简便易行的框架,即在充分理解知识点的基础上,将每个知识点提炼出一个字,七个字即将“帕克”词条概括了下来。这种方法对付所有难以记忆的知识点都非常管用,它的优点是再长的知识点,最后都由几句话概括,并且得分点毫无遗漏。不仅传播学如此,文史和政治更依赖这种方法。但它有两个前提,第一是同学一定要把每句话都深刻的理解,第二是要去找适合记忆的字,最好连起来能成为一句话。我在这里会尽量把我复习时使用的小框架提供给大家,省去大家的时间。

二、传播学奠基人

1、拉斯韦尔2定义+4目标+2结构功能+2分析(2422)

①传播学四大奠基人之一,政治学家,美国系统研究政治传播第一人。代表作有1927年博士论文《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世界革命的宣传》、《宣传与推行》、《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等。

②他两次提出宣传的定义:

1)在书中,他将宣传定义为:“它仅指以重要的符号,或者,更具体但欠准确的说,以消息、谣言、报道、图片和其他种种社会方式来控制意见的做法。”

2)1937年他又提出:“宣传是通过操纵象征物来影响人类行为的技巧。这些象征物可以采用口语的、书面的、图片的或音乐的形式。”

③1935年拉斯韦尔与人合编的《世界革命的宣传》和《宣传与推行》利用定性和定量的方法分析的宣传的功能及其社会控制,探讨了宣传的本质和规律。他论及宣传的四个主要目标:1)激起敌人仇恨;

2)瓦解敌人士气;

3)保持与盟军的友好关系;

4)保持与中立国的友好关系,并尽可能与其达成合作。

④拉斯韦尔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宣传品进行了内容分析,并撰写博士论文《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他认为“现代战争是整体的战争,全民在战争中发挥积极作用,舆论在冲突中举足轻重。”通过内容分析,他断定宣传能够产生强大的影响力,是现代社会强有力的工具之一。魔弹论的出现很大程度上受到一战的有关研究的影响。

⑤1948年在《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中,

1)提出“三功能观”:环境监控、社会协调、社会遗产传承;

2)提出“5W模式”:Who says What in Which channel to Whom with What effect.

5W模式开创了传播研究的五大领域,由此形成了传播学的基本框架:

控制分析、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效果分析。

⑥此外,拉斯韦尔对传播学的贡献还有:

1)开创了定量的内容分析法;

2)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引入美国社会科学。

【夏日之阳】这时候同学们应该把每个涉及的知识点都翻到相应的知识去仔细研究。如“三功能观”应该见·传播—大众传播—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只有前后联系才能更简单却深刻的掌握住每个知识点。如果你已经复习的很好,那么这里就应当检验自己的知识点,闭上眼

睛看自己是否能理解环境监控、社会协调、社会遗产传承的涵义和别称。如果想发散的更远一点,可以思考其他人物提出的功能跟他的有何区别……当然,其他知识点是一样需要如此。

2、拉扎斯菲尔德伊利+功能+工具+大学原型

①传播学四大奠基人之一,社会学家。他提出两级传播论,与默顿共同提出正功能负功能、显性功能隐形功能,并在负功能中提出“麻醉精神学说”和“社会顺从”。同时他还被称为“工具制作者”,并使传播学研究有了行政研究的特色。

②1940年,拉氏和学生贝雷尔森等人在美国俄亥俄州伊利县进行了著名的“伊利县调查”,研究选民投票的影响因素,并发表《人民的选择》。该书提出了“意见领袖”、“两级传播”、“选择性接触”等概念,开创了有限效果论的传统。《人民的选择》成为传播学研究的里程碑之一。

③拉氏和默顿共同区分了大众媒介的正功能、负功能;显性功能、隐性功能。并认为媒介的隐性功能包括1)社会地位赋予;2)社会规范强制。同时,拉氏和默顿还提出大众媒介的负功能“麻醉精神学说”和“社会顺从”,揭示了媒介的负面影响。这在经验性为主的美国研究中是非常罕见的。

④拉扎斯菲尔德被称为传播学研究的“工具制作者”:

1)最早将实地调查法系统的应用于受众研究;

2)将定性方法和内容分析等定量方法结合使用;

3)进行许多方法论的创新,并提出统计调查、抽样分析、数据整理等科学的研究方法。

⑤拉氏还创立了以大学为基础的研究机构的原型,使传播理论有了行政研究的特色,如“广播研究中心”、“应用社会学研究中心”。

【夏日之阳】这个词条不能死记硬背。拉扎斯菲尔德的功能主义和两级传播论都是和后面的基础知识紧密相关的。同学要做的是(前后联系)先翻到大众传播的功能章节,细细分析拉氏和默顿的正负、显隐功能以及两个学说;再翻到传播效果章节,细细分析伊利县调查和两级传播论。

从考试的角度来看,这里也不仅仅出一个词条,可以出“伊利县调查”、“两级传播”、“意见领袖”、“《人民的选择》”、“麻醉精神假说”、“社会顺从理论”、“默顿”等。有同学可能被吓坏了:怎么能这么考呢?还考默顿?这我哪能反应过来是哪个词条呀?别着急,之所以有同学有此疑问,是因为您仍然没有形成传播学的知识体系,仍然试图“你给我什么,我就背什么,背全了肯定就高分”。事实上老师考试出题也不可能如此死板。虽然拉氏可以作为名词解释考,但在同学的知识体系中,它应该是一个清晰的、可以写出论述题的大体系。这个体系涵盖很多内容,可以缩成名词解释,也可以放成论述题。在这里我们不过是将其中的内容抽取出来,精简形成条目以回答名词解释。即便让我回答简答题,我也可以将知识点扩展,即便让我回答论述,我也可以将知识点再扩展。只有做到这一步,考试的时候才能以不变应万变。

因此,其实这里我给你的词条,你也大可以不按原话背下来,而是靠提前看后面的知识来充分理解,然后记右上角的框架就可以了。学习传播学,靠理解,不靠记忆。

3、库尔特·卢因(库尔特·勒温)

①传播学四大奠基人之一库尔特·卢因是社会心理学家。他提出了场论、群体动力论及其应用以及把关人等。

②场论:卢因借用物理学的“场”的概念,认为一个群体形成一个“场”。在这个场中,群体是由个体构成的,但不是个体的简单相加。

③群体动力论:卢因将场论运用于社会心理学,认为群体与个体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群体

而非个体,一个群体最重要的是凝聚力。因此传播者要改变人的态度,不仅要考虑个人因素,还要考虑群体的因素。

二战中,他将群体动力论运用于研究军队士气,并进行了说服主妇改变做菜习惯的研究。研究显示,作为对照组的接受单纯宣传的主妇只有约8%改变了态度,而经过群体讨论的主妇有32%改变了态度。

群体动力论被广泛用于研究群体对传播的影响。它提示我们在实践中应当注重群体动力的力量,而非一味靠宣传取得态度改变效果。

④在说服主妇改变做菜习惯的研究中,卢因提出了“把关人”的概念,成为揭示媒介日常活动的施控机制的重要理论。他提出gatekeeper和gatekeeping,以及影响把关的八种因素。后来怀特、麦克内利和巴斯等人沿着这条道路,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

⑤库尔特·卢因的群体动力论和把关人概念对后来的传播研究影响甚广。他也成为了传播学的奠基人之一,广为传颂。

4、卡尔·霍夫兰

①传播学四大奠基人之一,美国实验心理学家。师从C·赫尔,并且是麦奎尔的师傅。霍夫兰毕生研究“态度和说服”相关问题,著有《传播与说服》。

②陆军研究:

1)二战期间,霍夫兰美军方指派成立专门的研究小组,研究军事教育影片对军人的影响。

霍夫兰以《我们为何而战》宣传影片研究士兵的态度改变。研究发现,影片:(1)在传达1940年英国空战的事实性信息方面非常有效;

(2)但在激励斗志、同仇敌忾方面却没有实际效果。该影片在鼓舞军心的目标上失败了。2)霍夫兰等人又转向研究“一面提示、两面提示”在战争中的应用。德国战败后,军方希望军队明白“战争仍未结束,还有日本军国主义要打”。研究结果表明,离开传播对象谈效果毫无意义,具体效果“取决于对象属性”:

(1)一面提示对最初赞同该消息者有效;对受教育程度低者有效;

(2)两面提示对最初反对该消息者有效;对受教育程度高者有效;

③耶鲁研究:二战后,卡尔·霍夫兰在耶鲁大学进一步进行态度与说服研究,从更深、更广的层面研究态度与观点变化等问题,并取得丰硕成果:

1)传播者与传播效果角度:

(1)信源动机:当传播者动机与本人利益相反时,劝服效果高;(反比)

(反比)当传播者动机与本人利益一致时,劝服效果低;

(2)信源知名度:信源知名度高时,劝服效果高;

(正比)信源知名度低时,劝服效果低;

(3)信源可信度:取决于①传播者的信誉和②传播者的专业权威性;

(正比)信源可信度越高,劝服效果越强;信源可信度越低,劝服效果越低。

(4)睡眠者效果:

①睡眠者效果又称休眠效应,是由传播学四大奠基人卡尔·霍夫兰提出的。

②卡尔·霍夫兰认为,信源可信度影响着态度劝服效果。信源可信度高的信息仍

容易使人相信,而信源可信度低的信息说服效果越弱。

③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人脑对信息的记忆量逐渐减少,一段时间之后,次要

属性:信源和主要属性:信息本身的联系减弱,信源可信度对信息的影响减弱,

不能产生效果,最终决定说服力的将是内容本身。

2)内容结构角度(传播技巧):

(1)一面提示与两面提示:(同上)

(2)明示结论与暗示结论:

明示结论对复杂议题劝服效果高,对受教育水平低的受众劝服效果高;

暗示结论对简单议题劝服效果高,对受教育水平高的受众劝服效果高;

(3)先说有利、后说有利:先说容易引起注意;后说容易记住观点;

(4)感性、理性、恐惧诉求:

感性诉求更容易导致态度改变;但感性诉求通常和理性诉求二者并用,“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的效果最佳;

恐惧诉求指夹杂使受众惧怕的成分,以达到态度改变。研究表明,中度恐惧诉求

效果较好,重度恐惧诉求导致受众高度紧张,效果最差。

3)受众角度:

(1)意见领袖:

意见领袖与被影响者具有同质性,更具有说服力;又具有异质性,更容易接受创

新意见。因此利用意见领袖进行态度劝服效果更好。

(2)群体压力和群体动力:

群体压力会导致反规范传播效果减弱,阻碍群体成员改变态度;

群体动力能够使群体成员在“场”的作用下更有效的改变态度。

(3)受传者个性(自信心假说):贾尼斯认为,自信心强弱和可劝服性有密切关系:(反比)自信心高者可劝服性低,自信心低者可劝服性高。

④评价:

1)意义:卡尔·霍夫兰的态度劝服研究实用性很强。并且研究指出若要改变受众态度,就不可能不考虑劝服技巧,是对魔弹论的否定。

2)局限:但霍夫兰的研究也有一定局限性:

(1)霍夫兰的控制实验方法过于重视控制实验变量,与自然环境有一定差距;

(2)研究局限于态度改变,忽略宏观、长期的过程,得出“有限效果”论调。相反,后来的研究证实大众媒介效果是强大的。

【补充】麦奎尔——防疫论/预防接种理论

麦奎尔发现,在受到一面提示或两面提示并形成既定态度后,再接受反宣传时,受到一面提示的人更容易受到影响,而受两面提示的人态度更加稳定。

因此,要让人的态度不容易改变,有两种方法:

①滋补法:即事先接触支持其基本信念的论证;(一面提示)

②接种法(防疫法):事先让其接触弱性的、刺激防卫的反面观点。这样他将来受到反宣传时将更能承受,形成“免疫力”。(两面提示)

【夏日之阳】前文提到麦奎尔是霍夫兰徒弟,这里徒弟将师父的理论发展一下合情合理~

5、李普曼

①美国新闻工作者、政治学家。曾主持专栏《Today And Tomorrow》,做过十二任总统顾问。在1922年出版的《舆论学》中,他提出“头脑中的身外世界”以及“拟态环境”和“刻板印象”两个重要概念,开创了早期议程设置思想。

②李普曼在宣传分析和舆论研究方面功绩卓著,他强调大众传播的力量,认为大众传播1)不仅是拟态环境的营造者,2)而且在形成、维护和改变刻板印象方面也有强大力量。

③拟态环境:(柏拉图《理想国》的火焰囚徒比喻与之相似。见大众媒介负功能·拟态环境)

1)大众传播构成的环境并非现实环境的“镜子”式再现,而是通过信息的简单化选择、加工和重构,形成符号现实,向人们提示环境,形成“头脑中的身外世界”。人们通常意识

不到这种变化。

2)拟态环境不仅制约人的认知和行为,而且通过人的行为来对现实环境产生影响。

3)当然拟态环境并不都是批判的,受众为了方便理解世界,也有要求媒介提供信息环境的需要。

④刻板印象:人们对特定事物所持的固定化、简单化的观念,它通常还伴随着价值评价和好恶感情。刻板印象1)一方面可以为人们认识事物提供简便的参考标准;2)另一方面却也阻碍了人们对新事物的接受,起到了社会控制的作用。

6、威尔伯·施拉姆

①他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位传播学家,被称为传播学之父。他把美国的新闻学与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等其他学科综合起来研究,总结、归纳、修正并使之系统化、结构化,从而创立了新学科——传播学。

②他在传播学领域的地位来自于他对传播学的巨大贡献。

1)著书立说:他编辑出版了(1)传播学教材;(2)传播学理论研究著作;(3)如何推动传播学的著作。代表作有(1)1949年由其编纂的第一本权威传播学著作——

《大众传播学》,标志着传播学的诞生;(2)以及《报刊四种理论(合著)》等。 2)大力推广传播学教育,扩大传播学的影响力。并创建了一批高水平的传播机构。他还于1982年来华访问。

3)提出许多新的理论:如媒介或然率:媒介选择的或然率=报偿的保证/费力的程度等。

③他将传播学作为一门单独的学科提出来,并力图使之系统化、正规化、完善化。基于对传播学的巨大贡献,施拉姆无愧为“传播学之父”的称号。

三、三大流派

经验学派(Empirical School)

①定义:

1)经验学派又称“传统学派”、“管理学派”,指以经验性方法考察社会现象等社会科学流派。

2)传播学经验学派指以美国学者为代表的,主张经验性实证研究的主流传播学,侧重研究“传播效果”。他们多从“行为主义”角度进行研究,在研究中注重经验材料和实证考察,故自称为经验学派。

②特征:

1)实用主义:“有用即真理”,社会科学必须立足社会现实,解决实际问题。因此经验学派关注的焦点是传播效果问题,注重微观层面研究。

2)多元主义:资本主义的利益集团是多元化的,大众媒介和受众是平等而均衡的关系。

大众媒介是中立的、客观的、自治的。多元主义是和马克思的阶级观相对

抗的。

由于经验学派坚持多元主义社会观,否认否认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是阶级分配的社会,而是多远利益竞争制衡的社会,因此经验学派又被称为“管理学派”。如对大众媒介的娱乐化,批判学派关注其负面社会影响,而经验学派认为娱乐化节目是“排气阀”,使人能够得到情感的宣泄。

③成果:经验学派成果卓著,如拉扎斯菲尔德的两级传播论、霍夫兰说服研究、罗杰斯创新

扩散等大量研究,以及德弗勒等人总结的“传播效果研究的14座里程碑”。芝加哥

学派则是经验学派的代表之一。

④研究方法:经验学派强调实证的、经验性的定量分析,注重微观层面的研究。

1、芝加哥学派

①芝加哥学派是美国社会学流派,但对传播学贡献很大。他们将传播视为人类关系的本质,而不仅仅是单纯的信息传递。他们认为传播创造并维持着社会关系,并探讨了大众媒介在推动民主制中发挥的作用。

②芝加哥学派的兴起:代表着社会科学在美国的第一次重大繁荣,对欧洲重要理论(尤其是西梅尔的理论)起着思想登陆点的作用,并确立了美国社会科学研究的经验主义方向;

③芝加哥学派的贡献:

1)芝加哥学派构建了以人类传播为中心的人格社会化的理论概念体系,其中“符号互动论”占据着重要地位;

2)而潘恩基金会的研究则构筑了以媒介效果为重点的大众传播研究的早期模型。

④芝加哥学派的人物:杜威、库利、帕克、米德及各自贡献(见美国源流)。

⑤其方法论途径导致被称为“解释学派”的一批当代传播学者的出现。

【夏日之阳】我们看①中,“他们认为传播创造并维持着社会关系,并探讨了大众媒介在推动民主制中发挥的作用。”这句话比较难理解。事实上,“他们认为传播创造并维持着社会关系”是指帕克对传播的定义;“大众媒介在推动民主制中发挥的作用”则是杜威的观点。这两个观点在前文的人物词条都有提到。我总说要充分理解每一句话,事实上就是指通过这种“前后联系”,即“单个理论发散”来辅助理解。否则虽然这里的每一个字大家都懂,但连起来却非常抽象,导致难理解、难背、背了也不会活用。

但反过来看,如果你通过这种前后联系的方式真正理解了这句话,那么若考到芝加哥学派,同学们也大可以不背,而是根据自己的理解,在①总述中将杜威库利米德帕克四人的贡献作个概述,然后在②③④⑤中分别论述其贡献。死记硬背是一种方法,但远远不如真正理解后的信手拈来有效和管用。中传不喜欢只会死记硬背的学生,这是十几年来得到实践检验的真理。

Plus:佩恩基金会研究被视为芝加哥学派的研究,基本出自两个理由:第一、人员方面,根据研究者发现的历史档案,佩恩基金会研究主任查特斯最初邀请的研究队伍中,就包括芝加哥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帕克。帕克本人曾提交过一份具体的研究计划,而他的同事、米德的学生布鲁默则是佩恩基金会研究的主要参与者;第二、方法方面,布鲁默在研究中采用了芝加哥学派的“传记式”研究方法:通过学校和监狱中青少年撰写的“电影自传”来研究电影对其行为或态度的影响。

2、解释学派

①目前最大的变化是受众观的更迭,认为受众是异常活跃且有选择性的,是传播过程中的完美合作者;因此探求传播信息对受众的标准效果就很成问题。相反,学者会探讨受众个体给予所接受信息以独特的意义。

②解释的传播学者探索“人们如何构筑意义”。传播学解释方法强调传播讯息对于个人的主观意义。芝加哥学派就主要以解释的风格从事研究,因此为当代解释学派的学者提供了有用的模式。

③弱点:解释资料的丰富给解释学者造成了资料归类的困难。

④传播学不一定要么定性、要么定量;解释方法就是一种思路创新。在某种程度上,解释学派的学者已经回到芝加哥学派的研究方法论上了。

【夏日之阳】摘自《传播学史》,虽然这个太非主流了,考的可能性不大。而且从它的名字

发展传播学简介

发展传播学简介 (本文取自一位考北大的同学的读书笔记) 发展传播学是施拉姆在60年代时开始提出来并进行研究的。那个年代,亚非拉各洲的“独立运动”不断,但新生国家如何发展却是个严峻的问题。传播学的鼻祖施拉姆敏锐地嗅察到这片新的广阔天地,并借此使传播学真正走出了美国,走向了世界,尤其是走向了大片百废待兴的土地。发展传播学按理说如今有点过时了。但其实南北差距正在被因特网不断拉大,理论虽陈旧,但这个命题却潜力无限。 发展传播学 一、产生背景:国家发展和现代化 发展传播学研究的是国家发展与传播之间的关系问题。 二战后,国家发展成为许多获得民族解放和民族独立的第三世界国家的中心事务。它们试图利用多种手段来促进国家发展,大众传播媒介就是其中一种。 发展传播学的理论视野某种程度上是建立在现代化理论基础 上的。概括起来,现代化可以看作是经济领域的工业化、政治领域的民主化、社会领域的城市化和价值领域的理性化的互动过程。这种转变的根本动力产生于人类在科学革命推动下所获得的空前增 长的知识。在发展中国家开始现代化的早期阶段,人们普遍认同这一模式:国家发展等于现代化、现代化等于经济增长。而历史证明,将现代化狭隘地理解为经济增长,会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人们开始倾向于重新定义现代化。发展传播学研究的中心议题是:大众传媒在国家实现现代化过程中的作用。 二、基本观点 (一)丹尼斯?麦奎尔:媒介的社会责任优先于媒介的权利和自由。

1、媒介必须把国家的发展目标(经济、社会、文化和政治的)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 2、追求国家文化和信息的自主; 3、支持国家的民主化进程。 (二)威廉?哈森:具体化5个方面 1、所有大众传播工具都应由政府进行调动,完成支援国家建设这一伟大任务; 2、媒体因此应该支持政府,而不应对它挑战。因此可以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对新闻自由进行限制; 3、信息(或真相)因此成为国家财产,它是一种稀有的国有资源,必须被用来为进一步深化国家目标服务。 4、一个暗含、并不经常被表述的观点是:当大多数实行发展理念的国家仍不得不面对包括疾病、文盲以及种族在内的种种问题时,个人言论自由及其他公民权在这些问题面前显得似乎有点不着边际(批评者认为这种理念为旧式极权主义提供适时的理论基础)。 5、这种提倡媒体应接受指导的理念进一步表明,在控制外国记者进出国境,以及穿越国境的新闻流动进行控制方面,每个国家都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三、具体理论和人物 (一)信息传播对发展中国家的作用 (施拉姆:《大众传播媒介与国家发展:信息对发展中国家的作用》,1964) 1、大众传媒传播信息能有效促进国家发展的观点,强调信息传播对发展中国家的重要性,“有效的信息传播可以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可以加速社会变革的进程,也可以减缓变革中的困难和痛苦。”

从传播学角度分析微博和微信的异同

从传播学角度分析微博和微信的异同 汉语121 周凯 1232026 如今,中国已经悄然进入了微时代,各种微事物如雨后春笋般的冒出,微博、微信成为市场的主流产品,博得了众多网络用户的追捧,同时也备受商家的青睐。以下将从传播学角度来谈谈微博和微信二者之间的本质区别。 “微博”又称为“微型博客”或“一句话博客”,也被网友昵称为“围脖”,它是即时信息的一个变种。微博传播的内容精而简,虽然最多只能发表140个字,但是传播内容却相当丰富。同时,微博网站以互联网Web2.0技术为依托,支持API技术,由此实现了网络和手机的短信连接以及与其他社会媒体的超级链接。 微博是极具时代代表性的一种实时讯息系统,和传统博客一样,微博用户同样可以发表自己的言论、心情和体会。在匆忙的生活中,人们可能并没有充足的时间和心情去洋洋洒洒地发表一篇博客,但却可以随手抒发自己的感慨以及所见所闻。微博这种只言片语的“语录体”即时表述方式,更加符合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和习惯,让大家都成为这个时代的关注者和记录者。而新技术的运用使得用户更容易对访问者的留言进行回复,从而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 微信是由腾讯公司进行推出的,是一款新型的智能手机的应用程序,用户可以通过微信进行图片传送、视频传送以及文字的输送等等。微信软件的本身是免费的,其任何功能的使用都是完全的免费,在其上网时所产生的流量是由网络的运营商进行费用的收取。微信正式的推出时间是2011年1月份,它具有很多相当实用的功能,满足了年轻人免费发送图片、即时通讯、零资费等等的爱好。 微信的特点有以下几点:支持语音短信的发送,支持图片和视频的发送,也包括表情的发送和文字的发送;可以通过微信查看周围再使用微信的人;可以支持多人的共同聊天;支持邮箱、语音记事本、微博、QQ同步助手、漂流瓶等插件功能。微信可以使用手机号码进行注册,也可以用QQ号进行直接的登录,在用QQ号登录时会要求设置成为昵称或者是微信号。另一方面微信和QQ是相互的独立的,即便是我们用QQ号进行登录,在运用微信的时候,我们的QQ号不会被泄露给任何人。 微信与微博的差异: 1. 平台属性:社会化关系网络与社会化信息网络 微信是社会化关系网络,用户关系是构建网络的纽带。微博是社会化信息网络,信息是构建网络的纽带。 2. 用户关系:对等双向 VS 非对等多向度错落 微信是对等的双向关系,微博是非对等的多向度错落关系。微信上,用户之间是对话关系,微博上,用户之间是关注关系。微信普通用户之间,需要互加好友,这构成了对等关系。微信群是多对多,仍然是对等的。而微博普通用户之间则不需要互加好友,双方的关系并非对等,而是多向度错落、一对多。而微博微群,做不起来的原因,与微博用户关系属性有很大关系。 3. 信息内容:私密闭环交流 VS 公开扩散传播 微信是私密空间内的闭环交流,而微博是开放的扩散传播。一个向内,一个向外;一个私密,一个公开;一个注重交流,一个注重传播 4. 时间同步性:同时与差时 微信用户主要是双方同时在线聊天,某种程度而言,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移动QQ增强变异版。而微博则是差时浏览信息,用户各自发布自己的微博,粉丝查看信息并非同步,而是刷新查看所关注对象此前发布的信息。这种同时与差时也决定了微信与微博的功能与内容之差。

传播学三大学派(陈力丹总结)

一、传播学经验—功能学派 (一)代表人物:拉斯韦尔 拉扎斯菲尔德 霍夫兰 莱文(旧译勒温、卢因)美籍德国心理学家 施拉姆 (二)经验—功能学派的特点 1.实证主义的研究方法 2.功能取向的学术立场 (三)技术—控制论学派的理论来源:信息论 二、传播学技术—控制论学派(系统论;控制论) (一)代表人物:1.英尼斯 2.麦克卢汉 3.梅罗维茨 4.莱文森 5.詹姆斯·凯瑞 (二)控制论思想在技术—控制论学派的理论中起着核心作用。 (三)系统论最早是由奥地利生物学家贝塔朗菲(1901-1972)提出的。 (四)技术—控制论学派的理论观点: 循着由信息论、控制论和系统论启发的传播思想,传播媒介形态的变化发展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传播学研究领域。它从传播媒介技术形态的角度研究传播现象,被研究者称为“技术主义范式”。 1.英尼斯(1894-1952)相关媒介理论的代表性著作《帝国与传播》(1950)、《传播的偏向》(1951)英尼斯认为传播媒介具有时空偏向性。 2.麦克卢汉(1911-1980),加拿大学者,英尼斯的学生。20世纪60年代,麦克卢汉因在《理解媒介》等著作里提出一系列与众不同的观点而成为轰动一时的人物。他最主要的贡献在于推翻了传播内容高于内容载体的传统认识,他要把人们“从对媒介影响的麻木状态中唤醒”。他提出“媒介是人的延伸”、“媒介即讯息”等观点,以及“地球村”的概念。 3.梅罗维茨(1953-),美国传播学者。代表作:《消失的地域》(1985)。通过研究电视这种媒介形态,论证了媒介本身如何成为一种环境。 4.莱文森(1947-),被称为“媒介哲学家”,美国学者。代表作:《软边缘》(1997)。其观点多少使传播技术决定论的观点走向折衷。他认为“人类发明的所有信息技术,没有任何一种技术能够和我们人类基本要素的语言中心相提并论,除非它是对语言的超越和通过某种方式所进行的替代。但是,这些技术还是在有限的层次上对我们的生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5.詹姆斯·凯瑞(1934-2006),美国文化学家和新闻教育家。他关于传播的传递观和仪式观的思想中,包含着对媒介技术形态和表现方式的深刻认识。

传播学专业 各方向介绍

传播学专业(050302) 1.理论传播与传播史方向 在经济、社会日益信息化、全球化的时代,研究人类信息传播活动及其规律的传播学已经成为重要的基础性学科。本研究方向在传播学学术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是该学术体系的基础理论。 本研究方向的特点是在从传播历史发展入手研究传播活动的普遍规律的基础上,侧重于研究代表传播发展方向的,以广播电视、互联网为主体的传播活动及其规律。传播学所具有的跨学科特征决定了其研究方法的综合与多元。宏观上,本方向研究有助于我国经济、社会信息化过程中把握传播活动的过程、机理和效果等的基本规律,从新的学术角度,用新的研究方法探讨、开拓传统学术领域;微观上,本研究方向结合我国传播业,尤其是广播电视业、互联网等新媒体的实践,研究广播电视等电子媒体传播的手段、受众、改革等重大问题。 本研究方向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为包括广播电视在内的各级各类传播媒体、政府相关机构、企事业宣传或公关部门等培养高素质的专门人才,同时兼顾学生理论、科研及教学能力的培养。通过学习,学生将形成宽厚的人文及社会科学基础,全面掌握传播学原理、理论框架和实践技能,具备对传播现象、媒介实践的批判及反思能力,成为具有现代传播理论素养、适应当前信息传播业以及媒介研究、教育领域实际需要的专业化的应用人才。 本方向的专业复合性要求具有相对宽泛的知识基础,为学生开设了传播全球化研究、基础统计学、传播学理论研究文化与传播研究、传播研究方法等重要的传播学基础课程,同时也为学生世界政治与中国外交、文化外交研究、新媒体传播形态与传播规律研究、跨文化传播研究等选修课程。这些课程不但加强了传播理论课程的比重,也更加有效提高了课程之间的延续性和连贯性。 2.应用传播学方向 本研究方向为应用研究,研究的主要内容有:宏观层面的媒介产业政策和产业规制的研究、媒介发展战略研究,中微观层面的媒介策划、媒介品牌、媒介营销等研究。本方向研究依托传媒大学的综合学科交叉平台,如与传媒经济研究、受众研究、媒介市场调查研究、广告学研究等的有机结合,依托长期以来形成的与各种强势媒介的有效关联,使媒介经营管理研究具有学科延展性、专业贴近性和内容实用性的优势。

传播学三大学派

(一)代表人物:拉斯韦尔 拉扎斯菲尔德 霍夫兰 莱文(旧译勒温、卢因)美籍德国心理学家 施拉姆 (二)经验—功能学派的特点 1.实证主义的研究方法 2.功能取向的学术立场 (三)技术—控制论学派的理论来源:信息论 (一)代表人物:1.英尼斯 2.麦克卢汉 3.梅罗维茨 4.莱文森 5.詹姆斯·凯瑞 (二)控制论思想在技术—控制论学派的理论中起着核心作用。 (三)系统论最早是由奥地利生物学家贝塔朗菲(1901-1972)提出的。 (四)技术—控制论学派的理论观点: 循着由信息论、控制论和系统论启发的传播思想,传播媒介形态的变化发展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传播学研究领域。它从传播媒介技术形态的角度研究传播现象,被研究者称为“技术主义范式”。 1.英尼斯(1894-1952)相关媒介理论的代表性着作《帝国与传播》(1950)、《传播的偏向》(1951) 英尼斯认为传播媒介具有时空偏向性。 2.麦克卢汉(1911-1980),加拿大学者,英尼斯的学生。20世纪60年代,麦克卢汉因在《理解媒介》等着作里提出一系列与众不同的观点而成为轰动一时的人物。他最主要的贡献在于推翻了传播内容高于内容载体的传统认识,他要把人们“从对媒介影响的麻木状态中唤醒”。他提出“媒介是人的延伸”、“媒介即讯息”等观点,以及“地球村”的概念。 3.梅罗维茨(1953-),美国传播学者。代表作:《消失的地域》(1985)。通过研究电视这种媒介形态,论证了媒介本身如何成为一种环境。 4.莱文森(1947-),被称为“媒介哲学家”,美国学者。代表作:《软边缘》(1997)。其观点多少使传播技术决定论的观点走向折衷。他认为“人类发明的所有信息技术,没有任何一种技术能够和我们人类基本要素的语言中心相提并论,除非它是对语言的超越和通过某种方式所进行的替代。但是,这些技术还是在有限的层次上对我们的生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5.詹姆斯·凯瑞(1934-2006),美国文化学家和新闻教育家。他关于传播的传递观和仪式观

传播学基础知识16讲_试题篇_

第一章习题 一、填空 1、传播学的两大阵营包括:传统学派和批判学派。 2、传播学的定量研究方法主要有:调查研究法、内容分析法和实验法以及个案研究法。 3、传播学的四位奠基人是:政治学家哈罗德〃拉斯韦尔、心理学家库尔特〃卢因、社会学家保罗〃拉扎斯菲尔德和心理学家卡尔〃霍夫兰。 4、被称为“传播学之父”的学者是威尔伯〃施拉姆。 二、名词解释 1、两级传播论 1940年,拉扎斯菲尔德等人通过伊里调查发现,信息从大众媒介到受众,经过了两个阶段,首先从大众传播到舆论领袖,然后从舆论领袖传到社会公众。他们提出的理论称为两级传播论。两级传播论认为人际传播比大众传播在态度改变上更有效。是一种有限效果理论。 2、施拉姆 威尔伯〃施拉姆(1907-1987),美国传播学者,被称为“传播学鼻祖”、“传播学之父”。他将传播学作为一门单独的学科提出来,并力图使之系统化、正规化、完善化。他创立传播学的标志是1949年编纂的第一本权威性传播学著作《大众传播学》的出版。他一生中著有《报刊的四种理论》、《大众传播媒介与国家发展》、《男人、女人、讯息和媒介:人类传播概览》等30余本著作,创立了衣阿华民意调查中心、伊利诺伊大学传播研究所、斯坦福大学传播研究所、夏威夷大学东西方研究中心传播研究所等四所研究机构,培养了许多学生,是传播学历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 三、简答 1、传播学为何在20世纪初的美国兴起? 作为资本主义阵营中最为发达的美国,之所以能成为传播学诞生的摇篮,除了具备基本的社会、学科前提条件以外,还有其独特的社会、学科条件。 首先,在美国,传媒一直在政治生活中至关重要。美国的政治家重视利用传播媒介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树立形象、争取支持。另外在战争时期, 政治家对传播媒介的依附更凸显出来。 其次,在经济上,美国是资本主义阵营中唯一的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加强经济实力的国家。一方面,美国自由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发展需要垄断资本家向国内、国际市场扩展,须对广告、公关、消费者以及媒介的经营与竞争进行研究。另一方面,美国的大众传播业在两次大战之中和以后日益壮大。大众传播业客观上和主观上都需要进一步研究传播规律,改进传播行为,扩大传播效果。 再次,在社会上,美国的大众传播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日益密切。互动中媒介给社会生活带来的负面作用也显现出来。一方面手中可以从更多的渠道获取信息,促进社会繁荣;另一方面,媒介内容中的暴力、色情等严重影响着受众,特别是少年儿童。 (最后,在学术基础上,许多欧洲学者流亡美国,造成各种人文社会学科和领域的繁荣,如新闻学、社会学、心理学、“三论”、政治学、语言学、文化研究、统计学、符号学等等,直接导致了传播学这个边缘学科的诞生。) 2、试述传统学派与批判学派的差异。 传播学的批判学派与传统学派存在着一定的差异。集中在研究目的、研究焦点及研究方法三个方面。 研究目的的差异:美国的传统学派的研究目的是要维护现在的社会制度和传播制度,因而实用性、经验性明显。而欧洲的批判学派是将传播活动臵于社会系统中加以考察,从哲学、社会学质化分析的角度探讨传播与社会结构各要素之间的关系、矛盾与冲突。利用对现存传播状况的研究改变既存事实、促进社会变化,因而要对现有的状态进行分析、批判。 研究焦点的差异:由于传播学传统学派研究目的在于维护,在于实用,因而它的研究焦点就放在了传播效果与受众上。批判学派着重点在于宏观的传播体制的研究、传播者和传播与社会结构各要素的关系上。这与它希望找到变革的社会原因和根本动力的出发点不无关系。 研究方法的差异:传播学传统学派强调定量分析,注重实证、经验、微观。批判学派强调定性分析,注重思辩、

新闻传播学研究生教育现状与挑战

新闻传播学研究生教育现状与挑战

新闻传播学研究生教育现状与挑战 2006年12月7日至8日,来自大陆各主要新闻院系的负责人以及香港、英国、美国新闻传播教育界的知名专家共50余人,汇聚复旦大学,针对我国新闻传播学科研究生教育的现状、问题和对策进行了学术交流和讨论。会议由教育部新闻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复旦大学新闻传播与媒介化社会研究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和新闻学院联合举办,旨在全面总结并反思我国新闻传播学科的基本状况,并以研究生教育为重点,讨论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的措施与未来规划。 一、新闻传播学研究生教育概况 二十多年来新闻传播学教育规模的扩大和办学层次的提升对新闻传播学科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科层次的教育,据教育部高教司统计,截至2005年全国共有661个新闻学类本科专业点,其中新闻学209个,广告学232个,广播电视新闻学146个,编辑出版学50个,传播学24个;研究生层次的教育,据国务院学位委

员会新闻传播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复旦大学新闻传播与媒介化社会研究基地主任童兵教授介绍,在经过十轮博士、硕士学位授权审核工作后,目前全国共有新闻与传播学硕士点123个,其中新闻学60个、传播学63个;博士点19个,其中新闻学10个、传播学9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6个;另有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和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博士后流动站3个。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涂光晋教授、复旦大学新闻传播与媒介化社会研究中心黄旦教授、中国传媒大学广播电视研究中心胡正荣教授、武汉大学媒体发展研究中心张金海教授、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李建伟教授根据此前的调研,分别就国内新闻学、传播学、广播电视学、广告学、编辑出版专业的研究生教育情况做了专题报告。综合各专题报告的统计,目前各专业师资情况如下表: 总体而言,各专业的师资状况呈现出高职称、高学历和年轻化的特点;在研究方向设置及专业课程设置上,普遍呈现多样化的特点,研究

从传播学的角度浅谈《奇葩说》

从传播学的角度浅谈《奇葩说》 西南林业大学—叶皓岩在“大众传媒时代”,随着电报、报纸、书信、广播等传统媒介逐步或即将淡出人们的视野,网络电视作为一个重要的传播媒介,在大众传播领域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不同的网络电视节目会获得不同效果的传播影响,一般从收视率的高地上可以看出其传播效果与社会影响力。 在现代社会,大众传播执行着极为重要的社会功能,如传播信息、引导舆论、教育大众、提供娱乐(麻醉精神)等。拉斯韦尔将传播学的基本功能概括为环境监测、社会协调、社会遗产传承功能。赖特将传播学的基本功能概括为环境监测、解释与规定、社会化功能及提供娱乐功能。施拉姆将二者的观点进行了归纳总结形成了更为严谨的系统。通过网络电视向大众进行信息传递的综艺节目《奇葩说》当然也具备了这些功能。《奇葩说》是2014年爱奇艺打造的中国首档说话达人秀,仅靠蔡康永、高晓松、马东,以及十八位“奇葩”辩手的三寸不烂之舌,便吸引了大批80后、90后拥趸。华西都市报记者获悉,该节目自2014年11月底上线以后,总点击量已经破亿,微博话题阅读量也轻松破10亿大关,在百度沸点2015年度热搜榜单上,《奇葩说》所显示的影响力更是足以和《天天向上》、《中国好声音》等卫视栏目PK。本文将以传播学的角度来浅析《奇葩说》引起收视率热潮的传播特点。 一、《奇葩说》的概况 《奇葩说第一季》是一档由马东工作室打造的中国说话达人秀节目,由马东主持,高晓松和蔡康永担任团长。该节目于2014年11月29日开播,主要是以辩论的形式来在寻找华人华语世界中,观点独特、口才出众的“最会说话的人”。《奇葩说第二季》由马东、蔡康永、金星担任导师,节目于2015年6月26日播出。 《奇葩说》以奇葩之名为“奇葩”正名,在节目中,“一大波奇葩分子用奇葩方式传递奇葩观点”,每一位来到节目的选手都会用新奇的观点和独特的表达征服评委和嘉宾,导师也从社会层面引导正确的价值观念。尽管《奇葩说》将“奇葩”们一网打尽,但这并不意味着这是一档肤浅低俗的节目,‘奇葩’并不孤独,他们会让许多观众产生共鸣,也会有积极的人生思考。 二、《奇葩说》的传播特点 1、以“最会说话”的传播主体“马(马东)晓(高晓松)康(蔡康永)”作为嘉宾,可堪比国内一线电视台的主持阵容。三人以“奇葩”的姿态加入《奇葩说》更好地吸引了更多观众的青睐。 2、《奇葩说》除了娱乐外,传达的价值都是在探索年轻人的人生观和内心世界。每期节目都会运用互联网大数据,通过利用数据的信息在知乎、天涯、百度贴吧、新浪微博等热门后台整合出热点话题,在人文、情感、生活、创业等领域选取观众关注最多的问题并发动网友参与话题投票。从以往的揣测观众口味逐步拓展为定制精准创意,从而制作出满足用户需求的“新媒体自制内容。” 3、《奇葩说》除了线上线下的互动,多维立体沟通,还开启了弹幕互动的新时代,传统的线上互动包括节目、嘉宾以及选手微博、百度贴吧、爱奇艺节目主页等等。线下互动包括现场见面会、奇葩说节目的衍生品发售等。而弹幕互动新形势地融入,将吐槽推荐送至节目,成为节目另一大看点。 4、《奇葩说》一上线就语出惊人,“40岁以上人士请在90后陪同下观看”将节目的受众定位为90后,为了迎合这一主题,三位嘉宾分别用苏格兰长裙、白色袜子这一搞怪奇葩的穿衣风格吸引受众的眼球,开场前用世界杯、植物大战僵尸等形式套用。这档以娱乐作为外衣,用轻松表现严肃的脱口秀节目,无论是从节目制作、嘉宾阵容、话题内容还是大数据

发展传播学

发展传播学 发展传播学,是施拉姆在60年代时开始提出来并进行研究的。那个年代,亚非拉各洲的“独立运动”不断,但新生国家如何发展却是个严峻的问题。传播学的鼻祖施拉姆敏锐地嗅察到这片新的广阔天地,并借此使传播学真正走出了美国,走向了世界,尤其是走向了大片百废待兴的土地。发展传播学按理说如今有点过时了。但其实南北差距正在被因特网不断拉大,理论虽陈旧,但这个命题却潜力无限。 目录 ?1学科简介 ?2发展传播 ?3三个阶段 ?4理论方向 ?5应用方向 ?6相关资讯 1学科简介 发展传播学是施拉姆在60年代时开始提出来并进行研究的。那个年代,亚非拉各洲的“独立运动”不断,但新生国家如何发展却是个严峻的问题。传播学的鼻祖施拉姆敏锐地嗅察到这片新的广阔天地,并借此使传播学真正走出了美国,走向了世界,尤其是走向了大片百废待兴的土地。发展传播学按理说如今有点过时了。但其实南北差距正在被因特网不断拉大,理论虽陈旧,但这个命题却潜力无限。 2发展传播 一、产生背景:国家发展和现代化 发展传播学研究的是国家发展与传播之间的关系问题。 二战后,国家发展成为许多获得民族解放和民族独立的第三世界国家的中心事务。它们试图利用多种手段来促进国家发展,大众传播媒介就是其中一种。 发展传播学的理论视野某种程度上是建立在现代化理论基础上的。概括起来,现代化可以看作是经济领域的工业化、政治领域的民主化、社会领域的城市化和价值领域的理性化的互动过程。这种转变的根本动力产生于人类在科学革命推动下所获得的空前增长的知识。在发展中国家开始现代化的早期阶段,人们普遍认同这一模式:国家发展等于现代化、

现代化等于经济增长。而历史证明,将现代化狭隘地理解为经济增长,会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人们开始倾向于重新定义现代化。发展传播学研究的中心议题是:大众传媒在国家实现现代化过程中的作用。 二、基本观点 (一)丹尼斯麦奎尔:媒介的社会责任优先于媒介的权利和自由。 1、媒介必须把国家的发展目标(经济、社会、文化和政治的)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 2、追求国家文化和信息的自主; 3、支持国家的民主化进程。 (二)威廉哈森:具体化5个方面 1、所有大众传播工具都应由政府进行调动,完成支援国家建设这一伟大任务; 2、媒体因此应该支持政府,而不应对它挑战。因此可以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对新闻自由进行限制; 3、信息(或真相)因此成为国家财产,它是一种稀有的国有资源,必须被用来为进一步深化国家目标服务。 4、一个暗含、并不经常被表述的观点是:当大多数实行发展理念的国家仍不得不面对包括疾病、文盲以及种族在内的种种问题时,个人言论自由及其他公民权在这些问题面前显得似乎有点不着边际(批评者认为这种理念为旧式极权主义提供适时的理论基础)。 5、这种提倡媒体应接受指导的理念进一步表明,在控制外国记者进出国境,以及穿越国境的新闻流动进行控制方面,每个国家都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三、具体理论和人物 (一)信息传播对发展中国家的作用 (施拉姆:《大众传播媒介与国家发展:信息对发展中国家的作用》,1964) 1、大众传媒传播信息能有效促进国家发展的观点,强调信息传播对发展中国家的重要性,“有效的信息传播可以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可以加速社会变革的进程,也可以减缓变革中的困难和痛苦。”

传播学学派整理

哥伦比亚学派:拉扎斯菲尔德、莫顿、赫佐格、斯诺 耶鲁学派:霍夫兰 芝加哥学派(单独说) 语用学学派 法兰克福学派:本雅明、霍克海默、阿多诺、马尔库塞、哈贝马斯、 弗洛姆 政治经济学派:默多克、斯密赛、文森特、史麦兹、阿芒·马特拉、 赫尔曼、乔姆斯基、麦克切斯尼 文化研究学派:霍尔、莫利、费斯克 意识形态学派:葛兰西、阿尔都塞 女权主义学派:伍尔夫 英尼斯:传播偏向论 麦克卢汉:媒介的延伸论、媒介讯息论 尼尔波兹曼:媒介即隐喻 保罗莱文森:媒介进化论 梅罗维茨:媒介情境论 经验学派

注: 哥伦比亚学派: 主要人物: 拉扎斯菲尔德(美)、《人民的选择》 主要贡献:主持伊里调查(美总统大选)、提出“二级传播理论”、“意见领袖”、“选择性接触”、倡导并确立“实地调查法”。 否定“子弹论”,开创“有限效果论”的传统;他认为绝大多数广播电视节目及书刊都以消遣为目的,对大众鉴赏能力造成了影响,受众的平均审美水平下降,对精英文化而言是一种堕落。 默顿(美)亦作“莫顿” 与拉扎斯菲尔德共同提出功能观(结构功能主义)。 内容:社会地位赋予功能;社会规范强制功能;作为负面功能的“麻醉作用” 耶鲁学派: 主要人物: 霍夫兰(美):传播学耶鲁学派的核心人物,致力于态度的形成和转变的研究,他的“劝服理论”对于劝服艺术和传播技巧的研究推动了传播学的发展。 主要贡献:一是吧心理实验方法引进了传播学领域;二是他的研究揭示了传播效

果形成的条件性和复杂性,为否认早期“子弹论”效果观提供了重要依据。 芝加哥学派: 重要人物: 库利:初级群体、镜中我 米德:主我与客我;符号互动论(象征互动论) 帕克:社会互动理论 杜威:实用主义哲学 芝加哥学派认为传播是人类关系的本质,远远超出单纯的信息传递和交流,传播创造和维持社会,探讨大众媒体在一个健全的民主制中的作用。芝加哥学派对于传播理论与研究的影响: 1.它代表着社会科学在美国的第一次繁荣,就那些重要的欧洲理论来说,特别是德国社会学家西梅尔的理论来说,它起到了思想登陆点的作用。 2.它使美国有关社会问题的社会科学研究有了强烈的经验主义方向。3.芝加哥学派的学者构成了一个以人类传播为中心的人格社会化的理论概念体系。他们攻击对于人类行为的直觉解释,取而代之强调一种观点,即后来被称为符号互动理论的观点。

罗杰斯传播学史

传播学史 一种传记式的方法 E.M 罗杰斯 引言 思考:什么是传播学? 传播学:是研究人类一切传播行为和传播过程发生、发展的规律以及传播与人和社会的关系的学问,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传播学是自19世纪末以来逐步形成的,20世纪40年代初具规模,二战后得到迅速发展。传播学史本质上是社会科学史.(与五大社会科学领域关联紧密: 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人类学) 我们对传播学的印象 先驱者:对传播学做出了重要的思想贡献,但是并没有把自己看作是传播学学者,他们的学生也不这样看,他们也没有通过在大学里建立传播学院或传播系是这个领域机构化(施拉姆的划分)。 奠基人:没有受过传播学的正规教育,但是从事传播研究,并在这个新的领域培养的新一代的传播学学者。 三大学派:法兰克福学派芝加哥学派帕洛阿尔托学派 传播学史的主线 欧洲起源 三个学派 四个先驱者 集大成者施拉姆 第一部分欧洲起源 19世纪的三大智者 查尔斯·达尔文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卡尔·马克思 《物种起源》精神分析理论批判学派 他们每一个人都以其关于人类行为和人类社会的革命思想改变了这个世界的精神在某种精神的意义上,这三人都是创造性的叛逆者,都反抗他们所处的欧洲社会规范,并都为他们的理智激进主义付出了高昂的代价。 大学模式的建立 1450年后的欧洲大学在社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大型的欧洲型大学产生于天主教教会)。 研究性大学的样板是创建于1737年的格廷根大学(德国)。 由此开始了这样的思想:教授应该从事研究以便发现新知识,而不仅仅是将他们领域的传统科研成果传授给他们的学生。要求学生在其学习中发挥积极作用,而不仅仅是聆听和背诵他们所听到的知识。 研究性大学模式的建立迅速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两个不同的大学模式:一是大学的本科生的模式,即自由的艺术教育模式。 二是注重研究生学习的研究性大学的德国模式。

《传播学史》读后感

读《传播学史》的感悟 《传播学史》是传播学发展历程当中十分重要的一本著作,在世界范围内也享有很高的名誉。这本书的作者是罗杰斯,也是一位在传播学发展史上十分著名的人物,对传播学的发展做出过重大贡献。 这本书是罗杰斯的得意之作,在这本书中,我了解了传播学作为一门学科的产生与发展,也知道了那些对传播学发展起到重大作用的著名学者以及他们的主要贡献。在书中,罗杰斯从达尔文、马克思等人的巨著开始讲起,一直讲到20世家60 年代传播学作为新的研究领域为世人所接受,讲述了整整一个世纪的事件。在这些事件的讲述中,罗杰斯是以人物传记的方式展开的,我觉得这样更容易让人去了解传播学的发展历程。读完这本书,我对传播学的发展有了一个大概的认识。 《传播学史》第一章讲述的是施拉姆如何创建传播学的。施拉姆的传播学观形成于1942 年,当时正在处于二战时期,当时的统计局长和战时新闻局的工作为其传播学观点的形成奠定了基础。第一章还介绍了施拉姆的生平。读了这一章,我感觉到成功真的不容易,一个人要想成功往往要有渊博的学识,施拉姆就是具有历史政治学学士学位和心理学学位博士学位,而且精通英国文学,这位他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次,要想成功还要有适当的环境和善于思考和研究的习惯。这本书当中很好的交代了当时施拉姆所处的环境以及他的传播学观点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读完第一章,让我觉得传播学的发展确实不是

一件容易的事,他需要的是学者们不懈的努力。 接下来是本书的主要内容总共分为三大部分,这三部分由古及今,由欧洲到美国,逐一介绍了那些对传播学做出过重大贡献的著名学者。这些学者我们在以前的学习中大多接触过,但是所了解的并不多。读完这本书之后让我又有了更深的认识。 第一部分写的是传播学的欧洲起源,主要讲了马克思、达尔文和弗洛伊德这三位伟大的智者。由于他们都是欧洲人,而且对后世传播学的发展产生启蒙的影响,所以这一部分也就被称作传播学的欧洲起源。这三位智者相信很多人都知道,他们三人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达尔文的进化论思想、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和马克思主义对后世的学多学科的产生和发展都产生过重的影响。而传播学的起源也正是从此而来。读了这一部分,不但让我更全面的了解了这三位伟人,也让我更使得知道了他们的学说,增长了自己的见识。尤其是达尔文那种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更是值得我们借鉴,我想他们的成功都是自己的努力换来的。而成功者心中都会对自己的目标有一种执念,正是这种执念支撑着他们一直向前,最终取得成功。 第二部分是书的主体部分,也是讲述传播学在美国的发展。二战及二战以后,美国成为世界中心,无论经济还是文化,美国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这时期许多学者涌入美国,这为传播学在美国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这一时期传播学的发展也是传播学史上十分重要的阶段。 第二部分中写到了许多对传播学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人,包括

传播学核心理论知识

传播学核心理论知识专题(1)传播学的诞生 1、传播学产生的背景 形成于20世纪初至40年代的美国,其形成是许多因素促成的: 第一、传播媒介发展。由于电子媒介技术的发展十分迅速,媒介增加和社会影响力的不断扩大,使得许多社会科学家越来越关注信息与传播的问题并开始从各自的学科背景出发来研究这些问题。 第二、历史社会环境。在两次世界大战中,交战双方利用各种传播媒介进行大规模的宣传活动,对战争的进程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这使得社会科学家对传播尤其是大众传播在战争和社会变革中的作用产生了强烈的关心,对宣传的研究成了这一时期的热点课题 第三、社会科学的发展。与传播学有着许多衔接点的一些社会科学,如新闻学、心理学、社会学、政治学、文化人类学等都已经有了充分的发展,为传播学提供了理论和研究方法的基础。 2、诞生于美国的原因 第一、在政治上,美国的政治家无论是在日常的政治活动中,还是在四年一次的竞选中,都比较重视和利用传播媒介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树立形象争取支持。 第二、在经济上,一方面传播学的兴起与传播特别是大众传播在美国经济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密切相关;另一方面,美国的大众传播在两次大战中和以后日益壮大,也成为一个相对独立而完善的经济实体,共同形成一个产业---大众传播业。 第三、在社会上,美国的大众传播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互动中媒介给社会生活带来的负面作用也显现出来。我们可以看到传播学是在美国特定政治、经济和社会条件下兴起发展的。 要著作《社会分化论》《社会学》《社会学的根本问题》等。最早研究群体对个人行为的影响的社会心理学家,最早提出了传播网络理论,认为社会上的个人都是由特定的信息渠道相互连接的。 传播学核心理论知识专题(2)传播学早期学术思想源流 欧洲源流: (1)塔尔德(Jean Gabriel Tarde,1843-1904): 著有《模仿的法则》社会心理学中模仿理论创始人,模仿理论对从社会心理学角度研究传播在人格形成和人的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具有重要的影响。后出版《舆论与群集》对舆论的结构及其形成、运动过程作了详细的分析,认为报刊是公众的"精神纽带",它在"理性的舆论"形成过程中发挥着重要套的作用。(2)西默尔(Gerog Simmel,1858-1918): 德国著名社会学家,形式社会学的创始人,主要著作《社会分化论》《社会学》《社会学的根本问题》等。最早研究群体对个人行为的影响的社会心理学家,最早提出了传播网络理论,认为社会上的个人都是由特定的信息渠道相互连接的。 美国源流: (1)杜威(John Dewey,1895-1952): 美国著名实用注意哲学家和教育学家。他强调教育在社会改造中的作用,认为大众传播是变革和改造社会的重要工具,新的传播技术将会导致社会价值体系的重构,他的这些观点至今影响着许多传播学者。(2)库利(Charles Horton Cooley,1864-1929): 美国著名的社会学家,他在1909年出版的《社会组织》一书中,专设"传播"一章,对传播的许多重要问题做了深刻的论述。从这个意义上说,库利可以说是最早系统研究传播现象,并最早进行了理论化常识的以为重要学者。库利关心的重要课题是人的社会化问题,并为社会学和传播学提出了两个影响深远的概念:一是"初级群体"(primary group) 认为个人日常所处的基本群体(父母、伙伴、邻居等)是社会化的基础;"镜中我"(looking-glass),这个概念说明,个人的行为在很多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人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湖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态度或评价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库利认为传播是"镜中我"形成的主要机制。 (3)帕克(Robert Ezla Park,1964-1944): 美国著名社会学家,芝加哥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他和芝加哥学派对传播学的形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新闻和传播学一级学科研究生培养方案

新闻与传播学一级学科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学科、专业名称及代码 所属门类:文学 一级学科名称:新闻与传播学 专业代码:0503 二、培养目标 本学科新闻学与传播学主要培养:1、能够在新闻与传播实践中,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科学发展观。熟悉和了解党在不同时期的各项方针、政策,有较强的政治理论素养。 2、能够系统深入地掌握新闻与传播学的知识和理论,了解本学科的理论研究前沿和学术动态,善于对各种社会传播观念进行观察和思考,有较强的科学研究能力和专业的实践应用能力。 3、有崇高的职业理想和专业精神。坚守职业道德,有较强的团队合作意识,健康开朗,积极进取。 三、研究方向 (一)新闻学 1、新闻史论 全面系统地掌握中国新闻事业的历史发展和变化,运用新闻学理论重点关注、考查和研究中国近现代和当代的媒介发展,特别是对中国民营大报的研究。 2、新闻业务 系统掌握新闻采、写、编、评等业务理论和业务技能。注重强化研究生综合报道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注重对名记者、特别是湖北省的名记者研究。 (二)传播学 1、传播理论 全面深入地掌握传播原理和方法。注重对传播理论研究前沿的关注,注重对传播理论的发展及运用的跨学科性和交叉性研究。尤其是对社会传播、政治传播、跨文化传播的研究。 2、传播实务 全面学习和掌握有关传播实务的理论和技能。注重强化研究生的创意策划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重点对广告传播、品牌传播、文化产业发展进行考查和研究。 四、学习年限 学制为三年。第一、第二年主要是课程学习,第三年是社会实践和撰写学位论文。 五、课程设置与学分 学生研修的总学分不得低于30学分,其中必修课程有:公共学位课为7学分,一级学科基础课(专业基础理论学位课)4门为8学分,二级学科专业课(研究方向课)2门为4

传播学概论(试题合集)

2017年4月传播学概论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按照传播学的观点,文艺作品中人物的内心独白属于( )A自我传播B狭义的人际传播C群体传播D广义的人际传播 2.传播可以分为若干层次,其中最基本的层次是( )A.人际传播 B.群体传播C.组织传播D.大众传播 3.在研究方法上,霍夫兰的贡献是倡导并亲身实践了( )A.实地调查法B.内容分析法C.控制实验法D个案研究法 4.“二级传播理论”的创立者是( )A.拉斯韦尔B.卢因C.拉扎斯菲尔德D.霍夫兰 5.下述传播模式中属于传统线性模式的是( ) A.德福勒模式B.申农—韦弗模式C.马莱茨克模式D.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 6.申农和韦弗注意到传播和周围环境的关系,因此他们提出的传播模式中出现了一个新的环节,这个环节是( ) A.噪音B.信号C.反馈D.信道 7.“你认为本市报纸和电视的新闻是否及时?”这种提问违反了问卷设计的( ) A.合理性原则B.艺术性原则C.科学性原则D.准确性原则 8.内容分析法的操作程序由若干步骤组成,其中第一个步骤是( ) A.制定分类标准B.实施统计分析C.确定分析单元D.抽取分析样本 9.赖特认为传播除了具有拉斯韦尔提出的三种功能之外,还具有( )A.信息功能B.文化功能C.娱乐功能D.协调功能

10.麦奎尔在分析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时增加了一种功能,即( )A.娱乐功能B.信息功能C.动员功能D.整合功能 11.报刊的自由主义理论认为,真理只有在各种意见“自由而公正”的竞争中才能产生和发展。这个观点也被称为( ) A.“天赋人权”B.“观点的自由市场”C.“第一自由”D.“真理的自我修正”12.以心理学“刺激—反应”模式为基础的受众理论是( )A.个人差异论B.社会分类论C.个人情绪论D.社会关系论 13.大众传播的信息传向受众有若干“关卡”,其中“第一关”是( ) A.选择性记忆B.选择性注意C.选择性理解D.选择性暴露 14.对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宣传手法作了系统研究并写出《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一书的学者是( ) A.拉斯韦尔B.卢因C.拉扎斯菲尔德D.霍夫兰 15.1940年,拉扎斯菲尔德等就竞选宣传对美国选民投票意向的影响作了一次调查。这次调查也叫( ) A.佩恩调查 B.伊里调查C.伊利诺调查D.俄亥俄调查 16.“议程设置理论”暗示了一种媒介观,即认为大众传播媒介是( ) A.“镜子”式报道机构 B.“真实反映环境”的机构C.客观报道事实的机构D.“环境再构成作业”机构 17.传播学批判学派正式登上学术舞台的时间是在二十世纪的( )A.50年代B.60年代C.70年代D.80年代 18.传播学批判学派认为,大众传播媒介巨大的政治影响力主要源于其特有的( ) A.信息传递功能B.议题设置功能C.精神麻醉功能D.培养分析功能

发展传播学的历程和启示知识分享

发展传播学的历程和 启示

发展传播学的历程和启示 关于大众传播与国家发展的关系的课题是西方学者首先提出来的,并形成大众传播学中一门学派:发展传播学。这门学派发端于50年代,不断发展、变革,不少发展中国家也对这一理论投入了极大的关注,发展传播学作为有现实指导意义的应用学术研究,甚至对一些国家的传播政策起过影响作用。 发展传播学的第一批代表作是美国社会学家丹尼尔·勒纳的《传统社会的消逝——中东的现代化》(1958 ),Pye Lucian的《传播与政治发展》(1963),威尔伯·施拉姆的《传播媒介与社会发展》(1964)。 勒纳这本书是根据1950年到1951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应用社会研究所对六个中东国家所做的一次大规模社会调查所取得的资料写成的。在书中,他提出了传播与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理论模式,其理论的核心是以城镇化、教育普及、大众传播发展和人的社会参与四个要素的相互作用来解释现代化的过程。他特别强调了传播形态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和传媒对人的现代化的作用。勒纳将大众传播媒介称为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奇妙的放大器”,认为它能大大加速社会发展速度,提高现代化程度。 60年代,美国传播学者埃弗里·罗杰斯(Every Rogers)出版了《创新与发明的推广》一书,他提出新思想、新事物的普及、推广是一种特殊的传播形态,社会变革过程在很大程度上是创新、发明被推广采纳的过程。在1966年出版的《大众传播与社会发展》一书中,罗杰斯进一步阐述了大众传播在社会变革中的重大作用,并提出了创新推广过程的模式:知晓、劝服、决策、证实。 发展传播学中的理论和观点很快被应用到大规模的社会实践中,20年以前(60年代,作者注),西方国家和工业化的非西方国家如日本,怀着高度的期望关注着这些不那么幸运的国家。这些比较幸运的国家愿意让欠发达国家分享他们的经验,输出某些他们在工业、农业和交通方面最有效的技术,来帮助欠发达国家取得象发达国家已取得的同样巨大的跃进,但不是西方过去所需要的几个世纪,而是几十年的时间。 然而十年之后,成效却不那么显著,在各地推广时遇到了种种意想不到的困难,纷纷失败了。例如美国为美属东萨摩亚的儿童开通六条教育频道,然而最后的结果是取消了高年级的课程,观众热心于收看美国三大广播公司的节目。加拿大在印度首创的农村广播座谈会,在推广过程中渐渐凋谢。印度北方的“绿色革命”却因为农民缺乏资金和土地而无法推广。这一系列事例表明了由发达国家利用大众传播媒介推动欠发达国家或地区按照西方模式进行现代化的实验失败了。 来自西方的发展传播学理论在第三世界国家的实践中受挫。这些理论在实践中并不是都能实现,最主要的原因是在考虑传播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时没有根据各国的具体国情,经济发展水平、传统观念、政治体制、生活习惯等多方面的因素都使这种作用有所偏离。发展传播学在文化上持的是西方中心论,他们满怀热情地想按照西方的现状塑造发展中国家的发展之路和现代化进程。这种文化上的种族自我中心论受到发展中国家的批判, 70年代,发展中国家的新闻学者提出发展新闻学,要求从正面报道他们国家的发展状况,打破国际新闻传播中的不平衡和不平等,建立世界新闻传播新秩序。争论的场地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但随着美国1984年退出该组织,1989年东欧剧变后,争取建立国际传播新秩序的联盟瓦解了。 中国在1949年共产党执政后,以促进社会发展为目标,同时塑造新型现代化公民为己任。前几个五年计划都取得了很大成就,使几乎瘫痪的国家经济命脉重新开始运行,人民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这和当时的传播气候密不可分。文革之后,党和国家重新把工作重心放在经济建设上,同时又狠抓精神文明建设,提出“两手抓两手硬”。文革给中国留下的教训是极为深刻的,这一时期的新闻传媒沦为政治斗争的工具,成为极左路线的帮凶。勒纳所谓的“奇妙的放大器”在特定的不正常的政治气候下发挥了极大的作用,造成极为恐怖的局面:当时人们的思想都受到钳制。这也正好证实了传播在社会变革中所起的作用。不过这个例子中传播所起的是强大的反作用,使社会停滞不前乃至倒退。 大众传播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可以从两个层次分析:个人层次和社会系统层次。人的现代化是指人接受先进的思想,采纳现代生活方式。社会现代化是指社会接受先进的生产方式,采纳新发明,达到物质生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