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轮土地利用规划控制指标的功能与选择

新一轮土地利用规划控制指标的功能与选择
新一轮土地利用规划控制指标的功能与选择

新一轮县级土地利用规划控制指标体系与应用

摘要:在我国,土地利用规划的编制和实施不能缺少指标,特别是具可实施性很强的市县一级的土地利用规划。随着我国土地利用规划日益成熟,对规划控制指标的功能和作用就有了新的认识。我国的土地利用规划应该是动态的、具有弹性的“过程式”的空间区域规划,规划指标宏观层面的协调功能,又具有微观层面上的控制作用,文中具体阐述了其最重要的四大功能和作用。现行规划中的指标是沿袭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成式,已经不能满足土地规划的需要。从土地利用规划的新功能和发展理念,构建了体现规划弹性、指令性、指导性和激励性的指标体系。“规划指标控制法”的关键是如何科学合理的确定和分解用地指标。最后,以县级土地利用规划为例,探讨了需要分解下达的指标的分解方法。

关键词:土地利用规划;指标体系;指标分解

1引言

土地利用规划是城乡建设、土地管理的纲领性文件,是落实土地用途管制制度的重要依据,是实行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的一项基本手段[1]。在新形势下,为了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改变传统的土地利用模式,以严格保护耕地为前提,以严格控制建设用地重点,以节约合集约利用土地为核心,开展新一轮的土地利用规划工作,以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于是,对土地利用规划的研究又成了新的焦点。

自新《土地管理法》1实行以来,由于“新法”改变了过去分级限额审批用1 1998年8月29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修订并通过了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

土地管理法》,并于1999年1月1日起正式实行。2004年8月28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对它又做了修订,但是这次只是明确了“征收”与“征用”的概念,其余条款没有修改。

地的制度,建立了土地用途管制新制度。国家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规定土地用途,将土地分为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解决了严格控制建设用地总量和监督规划实施的最基本问题。促使土地使用者在用途管制的前提下依法使用土地,即必须严格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用途使用土地,强化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作为政府实施土地用途管制重要依据的法律地位。这就导致了学界关于土地利用规划方法及模式的研究都偏重于土地用途分区管制方面[2][3][4][5],对规划指标的研究尚付之阙如,但在规划编制的实际工作中还是“指标+分区”的模式[6],并且指标仍然是规划中十分重要的控制因素,因此不应忽视了对规划指标的研究。

2土地利用规划的功能分析

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修编,应当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从规划观念、思路和方法上进行积极的创新。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我国的土地利用规划应该是动态的、具有弹性的“过程式”的空间区域规划。作为一种制度安排,应该体现社会集体理性取向和维护公众利益的公共政策属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具有战略性、区域性和综合性,其主要功能包括:

2.1土地利用供求平衡的工具

土地利用规划依据社会经济运行状况、社会发展需求和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对区域土地市场的需求和供给条件进行深入分析。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人口规模的增加和社会生产生活水平的提高,势必影响建设用地规模的增加。但是土地资源的稀缺性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急剧膨胀。土地利用规划主要根据对未来经济的发展、人口增长、产业结构调整等因素的合理预测和调控,综合考虑该区域土地资源的构成和有效供给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均衡区域土地利用供求,使建设用地规模合理增长,充分发挥土地政策宏观调控的作用。

2.2土地利益合理分配的手段

土地利用规划划定基本农田保护面积,落实耕地保护责任,确定不同的功能区间,协调各业用地矛盾。为了在土地资源配置中各利益主体、各区域间的责任

和权力的平衡,采用科学的方法确定耕地保护与非农建设指标,并制定耕地保护指标和非农建设用地指标的流动机制[7],在区域内部合理分配土地利益,协调各业用地的矛盾。

2.3生产要素优化组合和区域竞争力提高的措施

土地是最重要的经济生产要素之一,通过土地合理出让,扩大对外开放,引进先进生产力因素。规避“市场失灵”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充分考虑不同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对土地资源进行有效的配置,防止由于土地利用系统结构失衡导致社会经济发展受阻。根据比较优势原理,协调不同尺度上的土地利用分工,发挥地方经济特色,在优化生产要素的基础上,提高区域竞争力优势。

2.4土地利用的行动指南

土地利用规划明确了土地利用结构调整的方向,划定土地用途分区,对土地利用行为的管制,有效地减少了市场的不确定性和土里利用的随意性。土地利用规划中的耕地保护指标及建设用地指标对未来的土地利用行为产生引导作用,控制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减小土地利用造成的不可挽回的风险,比如生态系统的破坏,土地开发投资回收困难等。通过土地评价进行土地利用方案的优化选择,促进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

另外,土地利用规划也是社会公众参与的平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地方政府、开发商和公众等组成了多元化的利益结构,各主体有着互不相同的价值取向和利益追求,土地利用规划所寻求的是不同利害关系人的沟通和对话,对各种不同价值观、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在空间层面上寻求解释,或者将这些内容转化为不同的空间形态,然后通过协商和谈判,建构一个协同的纲领,维护社会公平公正,尤其注意弱势群体和权益损失严重的全体或个人权益的保护[8]。通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总结群众地集约用地经验,集中群众智慧,调动群众科学用地和合理用地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监督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落实。同时它还是土地科学管理的龙头。

3基于土地利用规划功能的指标体系新建

土地利用规划的控制指标不仅具有指令性作用,更重要的是起到导向、激励的作用,求得合理利用土地的目的。土地合理利用是一个过程,其主要的目标是要保证土地利用有序,土地利用结构合理,国民经济各部门的用地需要能够满足,土地利用集约化和生态化,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能够最大化。有利于实行严格的用途管制制度,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监控的主要指标等。

基于新的规划功能的认识和发展理念,根据作用不同,这里把指标分成五类:指令性指标、限制性指标、预期性指标、周转性指标和激励指标,并以此为基础弥补原有指标的缺漏。

3.1 规划指标的种类与体系建立

(1)指令性指标

指令性指标主要是指国家从全局和长远利益出发,为确保土地资源安全下的国家安全,通过自上而下、自下而上、上下结合、区域平衡的方法编制和分解下达的作为法定义务必须执行的土地利用数量和结构指标[9],如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保护面积等。另外,应该增加生态保护面积的控制指标,生态保护的重要性在土地利用规划上没有真正得到体现,实际采取措施不力,远低于理论上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为了切实保护人类的生活环境和自然的和谐,促进区域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设立这样一个监控指标。指令性指标是土地利用规划刚性的重要体现,也是各级规划必须完成的主要任务之一。它的编制必须要有政策法规依据,而且要有强有力的政策法规保证其逐级落实,并进行严格的动态检测。

(2)限制性指标

限制性指标是指基于社会经济及生态环境的健康发展,保证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限制性条件而做出的数量和结构安排,如建设用地规模,建设占用耕地面积,林地面积等。限制性指标的制定要保证社会经济的正常快速和可持续发展,不能盲目增加指标,必须统筹兼顾,效率与公平并重。必须对土地规划利用强度制定合理的指标,增强规划的可操作性和便于实施管理。

(3)预期性指标

土地利用规划所涉及的未来重大工程项目用地指标应属于预期性指标,而重大工程项目用地布局在土地利用中起着骨架作用,因此应通过反复的科学论证。预期性指标例如大型水利、交通、能源和生态工程的建设会对土地利用产生深刻影响。一旦要调整预期性指标,整个土地利用规划方案将发生重大变化。在执行规划中指令性指标是规划决策的主要控制方向,预期性指标则是用来保障规划的次要目标的实现,保证规划在执行过程中的各种关系的协调和主次目标的统一。

(4)周转性指标

周转性指标是为了农居点整理复垦和独立工矿用地的整理复垦而预先划定出来的建设占用耕地的面积。这类指标从实际工作出发,保证工程项目的顺利完成。在这些工程竣工的同时,应补充与周转性指标中质量和数量相当的耕地,达到“占补平衡”。周转性指标不属于建设用地新增面积,而是为了建设的需要而“借出”的建设用地面积,所以必须在规定的期限内“偿还”这些指标。

(5)激励性指标

规划实施要引入激励机制,通过规划实施情况评价,如果土地利用综合效益、土地利用集约程度、耕地保护绩效等指标均高于规划预期值,则可以按一定比例增加建设用地指标,以鼓励集约高效利用土地,这就是激励性指标。这类指标不能按照平均主义配额,考虑到各个地方的比较优势,以充分调动集约节约用地的积极性为出发点,经济发展快速地区要发挥资本和技术的优势,提高建设用地的集约度,整理复垦更多符合要求的耕地,来获得更多的建设用地新增指标,如折抵指标和待置换用地指标。

当然以上规划指标在编制土地利用规划的过程中应综合考虑。在土地利用规划编制过程中,规划控制指标的分解应成为激励区域竞争的动力机制。对下级的指令性和限制性指标分解时,上级土地规划管理部门可以适当保留一定数量的建设用地,作为激励性指标;预期性指标可以保留一定的机动数量,以供经济发展快的地区和重要的新建项目用地的指标不足时的应急处理;对下级规划控制指标

的确定,还可以运用指标浮动,对于经济发展快,土地利用集约化水平高、土地利用效益好的地方采用规划控制指标的上限值,相反,则采用规划控制指标的下限值[10]。但是指标的浮动范围、激励性指标和机动指标预留多少以及规划指标奖励幅度大小应在规划编制过程中经科学合理测算后确定。

表1 土地利用规划指标体系构建

3.2土地利用规划中需要分解并下达的指标

(1)基本农田保护面积;

(2)耕地保有量;

(3)城镇和独立工矿用地面积;

(4)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

(5)土地开发和整理补充耕地面积。

(6)生态保护面积

4土地利用规划指标的应用

在我国当今的政治管理体制和国情下,在较长时间内“规划指标控制法”作为土地利用规划的一部分,仍然是一种可取的办法,而关键是如何分解和确定合理的用地指标。

4.1 土地利用规划指标分解的原则

(1)尊重现实;

(2)维护公平;

(3)激励先进。

4.2 土地利用规划指标分解的方法

指标分配依据虽不尽相同,但检验指标分配合理与否的标准是能否很好地协调经济建设与资源保护两者之间的矛盾,它是建立在充分、准确掌握区域经济发展趋势的基础上综合平衡的结果。

(1)城镇和独立工矿用地面积的分解

城镇建设和独立工矿用地是城市化和工业化发展过程中最为需要的用地,是二、三产业发展的主要空间,也是城镇居民生活的舞台。城镇建设和独立工矿用地区位条件优越,单位土地面积投资强度大,土地经济产出多,价值高。其规模大小直接反映了一个地区城市化和工业化发展水平,也是其经济实力的体现。其

中,独立工矿用地,不仅包括了城镇规划区以外的星散分布的工矿企业用地,也包括了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特别是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从长期来看应当是所在城镇的重要组成部分,逐步形成城镇新的功能区,应该纳入城镇总体规划。所以,对现阶段的县域城镇建设和独立工矿用地的指标分解,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平衡的方式进行。其主要关系为:

城镇建设和工业用地总规模=规划城镇用地+规划独立工矿用地

土地需求预测独立工矿用地=保留独立工矿用地+调整城镇工业用地

规划城镇建设实际用地总面积=规划城镇用地+调整城镇工业用地

具体指标的分配采用多因素综合加权平均方法。主要计算公式为:

规划用地=现状用地+新增用地

新增用地=规划控制新增建设用地×乡镇综合权重

各个乡镇综合权重的计算,可以采用常用的特尔斐法、AHP法和AHP-GEM 法[11]等。

每个乡镇最终城镇用地规模和独立工矿用地面积,还要在上述计算结果的基础上,经过综合平衡后确定。综合平衡的要求包括:①各个乡镇城镇建设与工业用地增加应当与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基本需要相适应;②优先满足城镇建设用地需要,与城镇体系规划和市域总体规划的城镇用地相衔接;③与农村居民点用地减少相挂钩,农村居民点用地减少面积多的乡镇适当倾斜;④根据生产布局规律对于规划城镇用地和独立工矿用地进行了合理调整。将部分独立工矿用地指标调整为城镇建设用地。

(2)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的分解

农村居民点用地的确定主要受三个方面的影响:①区域农村居民在土地利用规划实施期间新增建房的数量及人均用地面积的确定;②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农村居民转变为城镇人口,对在农村的住房进行拆迁;③对农村居民点整理力度的

大小。所以,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主要是从①新增农村居民点规模预测;②缩减农村居民点规模预测;③农村居民点总规模预测[12]。然后依据各个乡镇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进行分析,先确定其合理的农村居住人口;再按各省的有关农村居民点用地的标准,即人均农村居民点面积,结合农村居民点布局规划综合考虑。

(3)土地开发和整理补充耕地面积的分解

土地开发和整理补充耕地面积的分解,是在全县建设用地占用耕地面积预测的基础上,按照占补平衡的要求,根据各个乡镇的待整理耕地面积、可造田造地的后备土地资源面积、可整理复垦的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具体确定。

(4)耕地保有量的分解

县域各个乡镇的耕地保有量是在建设用地规模指标分解和土地开发和整理补充耕地面积的分解的基础上,依据以下公式计算确定。

耕地保有量=现状实际耕地面积+可调整地类面积?规划期耕地减少面积+规划期耕地增加面积

(5)基本农田保护面积的分解

基本农田指标的分解,主要依据是各设区市的人口状况、耕地现状、宜耕后备资源状况、粮食生产总量以及建设,片用耕地状况等[13]。

根据上述指标分解所需考虑的因素及其与基本农田保护数量之间的关系分析,具体的分解方法为:

S i=S×(P1i·W1+P2i·W2+P3i·W3+P4i·W4+P5i·W5)

式中:S i为第i个乡镇的基本农田保护指标;

S为县级行政区基本农田保护数量;

P1i为第i个乡镇历年人口数占县总人口数的平均比例;

P2i为第i个乡镇历年耕地面积占县耕地总面积的平均比例;

P3i为第i个乡镇历年粮食产量占县粮食总产量的平均比例;

P4i为第i个乡镇历年宜耕后备资源面积占县宜耕后备资源总面积的平均比例;

P5i为第i个乡镇历年建设占用耕地面积占县建设占用耕地总面积的平均比例。

W i(i=1,2,3,4,5)分别为第i个乡镇的人口比例、现状耕地面积比例、粮食产量比例、宜耕后备资源面积比例、建设占用耕地面积比例因素的权重。

(6)生态保护面积

生态保护面积实际控制指标的制定和分解比较困难,各区域需要保护的生态用地的数量和质量都不相同,对于整个县域需经过详细的调查和评价以后才能确定,宜将其作为县域指标进行控制,将其作为控制性指标进行县域的各乡镇分解还很难做到。

5结论与讨论

规范化是土地利用规划走向成熟的标志。以耕地保有量、建设占用耕地数量、补充耕地数量和基本农田保护数量为主的规划指标体系难以满足土地利用规划规范化的需求。通过对指标功能的创新性认识,对构建规范化的规划控制指标体系大有裨益。从土地规划新理念和需求出发,本文初步构建了五大类24项规划指标,这些指标贯彻到规划的始末,可以增强规划的科学性、可操作性和弹性,充分适应市场经济的新形势。对于指标分解的方法,本文从实用和适用角度进行了一定的探讨。

参考文献:

[1]国土资源部.《关于做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前期工作的意见》,2005年5月30日.

[2]王万茂.土地用途管制的实施及其效益的理性分析[J].中国土地科学,1999,13(3):

9-12.

[3]郝晋民,段瑞娟.土地用途管制下的动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J].中国土地,1999(9):

26-28.

[4]程烨.土地利用控制与土地用途分区管制浅析[J].中国土地科学,2001,15(4):22-25.

[5]王静,程烨,刘康等.土地用途分区管制的理性分析与实施保障[J].中国土地科学,2003,

17(3):47-51.

[6]朱凤武,彭补拙.中国县域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模式研究[J].地理科学,2003,23(3):

282~286.

[7]陈丽,曲福田,师学义.土地利用规划中的利益均衡问题[J].中国土地科学,2006,20

(5):42-47.

[8]张京祥,庄林德.管治及城市与区域管治——一种新制度性规划理念[J].城市规划,

2000,24(6):36~39.

[9]张友安,郑伟元.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刚性与弹性[J].中国土地科学,2004,18(1):

24-27.

[10]刘卫东,何晓丹.弹性土地利用规划问题研究[J].浙江国土资源,2005(5):9—12.

[11]殷少美,金晓斌,周寅康等.基于主成分分析法和AHP-GEM模型的区域新增建设用地指

标合理配置——以江苏省为例.自然资源学报,2007,22(3):372-379.

[12]麻战洪,文志军,张涛.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预测方法初探——以

湖南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例.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7,24(2):76-80.

[13]陈文波,赵丽红,叶明珠等.省级基本农田数量确定与指标分解方法初探.中国土地科

学,2006,20(6):45-51.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评估修改指导意见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评估修改指导意见 二〇一二年九月

目录 一、指导思想 (1) 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估 (1) (一)评估目的 (2) (二)评估方式 (2) (三)评估层级和工作组织 (2) (四)评估原则 (3) (五)评估程序 (4) (六)基础资料收集 (5) (七)规划评估主要内容 (5) 三、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改 (10) (一)规划修改适用情形 (10) (二)规划修改层级、时限和工作组织 (11) (三)规划修改原则 (12) (四)规划修改程序 (13) (五)规划修改的控制性要求 (14) 四、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评估修改成果要求 (15) (一)规划评估成果 (15) (二)规划修改成果 (16) 五、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评估修改成果审批 (18) (一)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评估成果审批 (18)

(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改成果审批 (18) 附录1 规划评估工作程序 (19) 附录2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情况定量评价计算方法. 20附录3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评估成果表格示例 (27) 附录4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改成果表格示例 (36)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评估修改指导意见 目前,全国省、市、县、乡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基本编制完成,进入全面实施阶段。为建立健全规划评估制度,严格规范规划修改,充分发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统筹管控作用,保障和促进科学发展,特制定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评估修改指导意见。 一、指导思想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评估修改工作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围绕保护资源和保障发展目标,坚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强化土地用途管制,促进节约集约用地,有效参与宏观调控,提高土地规划的科学性和权威性,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能够应对经济社会客观发展的要求,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估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估(以下简称“规划评估”)是指在规划实施期间,以规划目标为依据,按照有关评价方法和要求,针对规划编制、审批和实施等情形进行定期跟踪、监测,分析规划对经济、社会与环境等方面发展变化产生的影响、规划实施取得的成效以及存在的问题,评估规划的合理性与现势性,就促进规划有效实施提出评估意见和解决方

土地利用规划试题

土地利用规划学试题库(综合应用题题)1.某地预测到规划期末人口将达到80万,人均粮食占有量480 kg,蔬菜占有量140 kg,预测到2010年本地粮食作物平均播种单产将达到15000kg/ha,蔬菜平均播种单产将达到30000kg/ha,该地区的农作物复种指数为2,如果规划年将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蔬菜除外)播种面积调整到8:2,粮食自给率为80%,试测算该地规划年耕地需求量? 2.某地预测到2010年本地人口将达到100万、人均粮食占有量500 kg,预测到2010年本地粮食作物平均播种单产将达到15000kg/hm2,城市化水平达到55%,城市规划人均建设用地指标为100m2,村镇规划人均建设用地指标为120m2,该地区的复种指数为2.5,规划年将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播种面积调整到7∶3,试测算该地规划年耕地和建设用地需求量各是多少? 3.某地预测到规划期末人口将达到90万,人均粮食占有量500 kg,蔬菜占有量160 kg,预测到2010年本地粮食作物平均播种单产将达到15000kg/hm2,蔬菜平均播种单产将达到30000kg/hm2,该地区的农作物复种指数为2,城市化水平将达到65%,如果规划年将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蔬菜除外)播种面积调整到8:2,村镇和城市人均占地指标分别为100m2和80m2,试测算该地规划年耕地和居民点用地需求量各是多少? 4.某地2000年人口为80万,预测到2010年本地人口自然增长率为6‰,人口机械增长率为将达到6‰、人均粮食占有量500 kg,预测到2010年本地粮食作物平均播种单产将达到15000kg/ha,该地区的复种指数为2.5,规划年将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播种面积调整到8比2,如果粮食自给率为80%,试测算该地规划年耕地需求量是多少? 5.某地2001年末总人口为85万,预测规划期内人口年自然增长率4‰、年机械增长率为5‰,人均粮食占有量500 kg,蔬菜占有量160 kg,预测到2010年本地粮食作物平均播种单产将达到15000kg/ha,蔬菜平均播种单产将达到30000kg/ha,该地区的粮食复种指数为2,蔬菜复种指数为3.5,城市化水平将达到65%,如果规划年将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蔬菜除外)播种面积调整到8:2,村镇和城市人均占地指标分别为100m2和80m2,试测算该地规划年耕地和居民点用地需求量各是多少? 6、某地2001年末总人口为120万,预测规划期内人口年自然增长率5‰、年机械增长率为6‰,人均粮食占有量450 kg,蔬菜占有量160 kg,预测到2010年本地粮食作物平均播种单产将达到15000kg/ha,蔬菜平均播种单产将达到30000kg/ha,该地区的粮食复种指数为2,蔬菜复种指数为3.5,城市化水平将达到65%,如果规划年将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蔬菜除外)播种面积调整到7:3,村镇和城市人均占地指标分别为120m2和100m2,试测算该地规划年: (1)该地规划期末总人口、城市人口和村镇人口(6分); (2)耕地需求量(6分); (3)居民点用地需求量?(4分) 7、某地2001年末总人口为116万,预测规划期内人口年自然增长率4.5‰、年机械增长率为16‰,人均粮食占有量420 kg,蔬菜占有量160 kg,预测到2010年本地粮食作物平均播种单产将达到15000kg/ha,蔬菜平均播种单产将达到30000kg/ha,规划期内由外地调入粮食15万t,调出蔬菜10万t,该地区的粮食复种指数为2,蔬菜复种指数为3.5,城市化水平将达到62%,如果规划年将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蔬菜除外)播种面积调整到7:3,村镇和城市人均占地指标分别为125m2和96m2,试测算该地规划年: (1)该地规划期末总人口、城市人口和村镇人口(6分); (2)耕地需求量(6分); (3)居民点用地需求量?(4分) (4)规划年人均土地和人均耕地指标(2分) 8.某乡的土地利用现状构成如下表所示,另知该乡当年的农作物播种面积为2100hm2,养殖水面为180hm2,试计算下列指标: 表—2 土地利用现状构表 单位:

土地利用规划学习题

土地利用规划学习题 §1 绪论 1.填空题 土地利用规划是为了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目标,依据自然与社会经济条件,在空间和时间上对土地资源进行合理的分配和合理的组织。 土地利用规划的理论包括:系统工程理论、控制理论、弹性理论、功能分区理论、精明增长理论、人地协调理论和景观生态学理论。 2.选择题 我国土地利用规划为( d )级规划. A 2 B 3 C 4 D 5 E 6 我国于( b )年设立国家土地管理局。 A 1956 B 1986 C 1978 D 1996 2005年7月,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正是启动,本次修编工作的首要原则是( c )。 A 保护环境 B 可持续发展 C 严格保护耕地 D 退耕还林 3.名词解释 1)土地利用:人类有目的地对土地进行干预活动。包括:土地开发、土地利用、土地整治、 土地保护。 2)人地协调论:人类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与生存环境之间的物质和能量形成某种动态平 衡关系,为了维持这种平衡,防止人类活动造成环境突变给自身带来的巨大灾难,就必须不断协调人与环境的关系。 3)景观生态学理论: 4.简答题 简述土地利用管理的主要内容 a、土地用途管理,就是对一定区域范围土地的使用性质、用途的转换进行管理。 b、土地利用结构管理,就是对各类土地类型的数量及比例结构进行管理。 c、土地利用布局管理,就是对土地利用类型的空间结构、空间关系进行管理。 d、土地利用程度管理,就是对土地利用强度、土地利用投入水平进行管理。 e、土地利用效果管理,就是对土地利用产出水平、集约化水平进行管理。 简述土地利用规划的作用 a、宏观调控 b、微观调控:乡村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耕地保护规划 农村集镇与农村居民点建设规划 乡镇企业土地利用规划 5.论述题 论述我国土地利用规划的发展历程。P16 §2 土地利用原理 1.填空题 土地利用最主要的原理有以下几个:地域分异原理、地租地价理论、土地区位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系统理论、生态经济原理等。 中心地理论由德国地理学家克里斯塔勒提出,他提出市场原则、交通原则和行政原则支配中心地体系形成。 2.选择题

土地利用规划分类

土地规划用途分类及含义一级类二级类三级类含义指直接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包括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及其他农用地。 指种植农作物的土地,包括熟地、新开发复垦整理地、休闲地、轮歇地、草田轮作地;以种植农作物为主,间有零星果树、桑树或其他树木的土地;平均每年能保证收获一季的已垦滩地和海涂。 耕地中还包括南方宽< 1.0m,北方宽< 2.0m的沟、渠、路和田埂。 耕地水田指用于种植水稻、莲藕等水生农作物的耕地。 包括实行水生、旱生农作物轮种的耕地。 指有水源保证和灌溉设施,在一般年景能正常灌溉,种植旱生农作物的耕地。 包括种植蔬菜等的非工厂化的大棚用地。 指无灌溉设施,主要靠天然降水种植旱生农作物的耕地,包括没有灌溉设施,仅靠引洪淤灌的耕地指种植以采集果、叶、根茎等为主的集约经营的多年生木本和水浇地旱地农用地园地草本作物(含其苗圃),覆盖度大于50%或每亩有收益的株数达到合理株数70%的土地。 林地牧草地设施农用地指生长乔木、竹类、灌木、沿海红树林的土地。 不包括居民点内绿化用地,以及铁路、公路、河流、沟渠的护路、护岸林。 指生长草本植物为主,用于畜牧业的土地。 指上述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以外的农用地。

指直接用于经营性养殖的畜禽舍、工厂化作物栽培或水产养殖的生产设施用地及其相应附属用地,农村宅基地以外的晾晒场等农业设施用地。 指公路用地以外的南方宽度≥ 1.0米、北方宽度≥ 2.0米的村间、田间道路(含机耕道)。 指人工开挖或天然形成的蓄水量<10万立方米的坑塘常水位岸线所围成的水面。 指农民、农民集体或其他农业企业等自建或联建的农田排灌沟渠及其相应附属设施用地。 主要指耕地中南方宽度≥ 1.0米、北方宽度≥ 2.0米的地坎。 其他农用地农村道路坑塘水面农田水利用地田坎表 A.1(续1)土地规划用途分类及含义一级类二级类城市用地城乡建设用地三级类含义指建造建筑物、构筑物的土地。 包括居民点用地、独立工矿用地、特殊用地、风景旅游用地、交通用地、水利设施用地等。 指城镇、农村区域已建造建筑物、构筑物的土地。 包括城市、建制镇、农村居民点、采矿用地等。 指城市居民点,以及与城市连片的和区政府、县级市政府所在地镇级辖区内的商服、住宅、工业、仓储、机关、学校等单位用地。 指建制镇居民点,以及辖区内的商服、住宅、工业、仓储、学校等企事业单位用地。

土地利用规划学试题集含答案

、概念题部分答案 1.规划:对客观事物和现象未来的发展进行超前性的安排和调配。 2.土地利用规划体系:由不同种类、不同类型、不同级别和不同时序的土地利用规划所组成的相互交错相互联系的系统。 3.土地开发利用率:一定区域内已开发利用的土地数量占区域土地总面积中比重。 4.建筑密度:一定地区内,所有建筑物基地面积占该区域土地总面积之比。 5.土地利用计划:是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对各类用地数量的具体按排,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具体实施计划。 6.城市化水平:一定区域内城市人口占该区域总人口的比重。 7.土地复垦:《土地复垦规定》中规定了土地复垦的含义,指出“凡是在生产建设过程中,因挖损、塌陷、压占等造成破坏的土地,采取整治措施,使其恢复到可利用的状态,称作土地复垦”。 8.土地整治:人类在开发利用土地的过程中,由于对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以及其他种种原因,对土地资源利用不当,导致了土地资源的破坏和退化。为了使土地资源能永续利用,必须通过采取生物措施和工程技术措施,改变土地的生态环境,以建立新的有利于人类生产活动的生态系统平衡,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这就是土地整治。 9.土地利用规划:是对一定区域内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依据区域经济发展和土地的自然历史特性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分配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性经济措施。10.土地保护:土地保护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人们从保障自然利益或满足社会需要出发,为防止土地流失、土地退化、土地纠纷及不合理占用等,以一定的政策、法律和经济手段,对某些区域或地块所采取的限制和保护性措施。 11.土地利用分区:根据土地利用上的土地质量、利用方向、利用方式、利用潜力和改良措施上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将一定地域分为若干个区,这些区就是土地利用分区,按我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依据土地利用的基本用途的不同划定土地利用分区。 12.土地垦殖率:一定区域内耕地与土地总面积之比。 13.农地整理: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提高耕地质量,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 14?土地利用:土地质量与人的干预活动所决定的土地功能。 15?交通密度:一地区域内道路总长度与区域土地总面积之比。

《昆明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规划中期评估报告》20130701

昆明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中期评估报告 (评估时期:2006~2012年) 二〇一三年六月

目录 目录 (3) 第一章概述 (5) 一、评估的背景 (5) 二、评估的目的 (5) 三、评估的任务 (6) 四、评估的原则 (6) 五、评估方法 (7) 六、评估工作组织 (8) 七、评估依据和相关数据情况 (9) 第二章区域概况 (11) 一、自然地理状况 (11) 二、经济发展状况 (11) 三、行政区划及人口状况 (12) 四、土地利用现状 (12) 第三章2005-2012年经济社会发展基本形势 (13) 一、基本情况 (13) 二、主要背景变化 (17) 三、土地利用面临的问题 (17) 第四章现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目标和任务概况 (19) 一、规划目标数据的衔接 (19) 二、现状数据的衔接情况 (20) 三、衔接后土地利用规划指标情况 (21) 第五章现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执行情况 (24) 一、规划目标执行情况 (24) 二、中心城区建设用地 (26) 三、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实行情况 (29) 四、新增建设用地报批情况 (30) 五、土地供应情况 (30) 第六章现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综合评估 (32)

一、评估原则、指标体系和技术方法 (32) 二、土地利用规划实施评估情况分析 (34) 三、土地利用规划实施中期评估综合评估情况 (40) 第七章现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保障措施落实情况 (42) 一、落实耕地与基本农田保护责任制 (42) 二、加强土地节约和集约利用制度建设 (43) 三、积极推进城乡建设用地统筹工作 (44) 四、健全规划实施的公众参与机制 (45) 五、提高规划实施的科技水平 (46) 第八章结论与建议 (47) 一、主要结论 (47) 二、存在的问题 (48) 三、恳请国土资源部给予支持的建议 (50) 附图

土地利用规划学复习思考题及参考答案

《土地利用规划学》复习思考题及参考答案(一) (含部分考研题目) 一、名词概念部分: 土地土地资源土地资产土地利用级差地租土地利用规划 小康水平吉尼系数恩格尔系数土地利用计划土地利用规划体系土地需求量预测土地开发利用率土地垦殖率土地利用结构(优化) 土地利用布局土地利用分区土地质量土地质量评价城镇化 建筑密度城镇体系交通密度建筑容积率农地整理基本农田 土地整治土地开发土地复垦土地保护土地人口承载力 城市规模土地整理土地用途管制制度 二、简答题部分: (一)总论部分 1、简述土地的特性 2、简述规划的功能和作用 3、简述土地利用的含义 4、土地利用规划有哪些类型 5、土地利用规划的任务是什么 6、简述土地利用规划的内容 7、土地利用规划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8、如何编制土地利用规划并简述土地利用规划的程序。 9、我国土地利用规划体系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10、简述土地利用规划与区域规划关系 11、简述土地利用规划与城市规划关系 12、简述土地利用规划与农业区划关系 13、任何进行土地利用规划方案的综合评价(综合评价方法) 14、编制土地利用规划需要收集哪些基础资料 15、编制土地利用规划应遵循哪些原则 16、土地利用规划的基础理论有哪些 17、简述地租地价理论与土地利用规划的联系 18、如何运用区位理论来编制土地利用规划 19、简述人地协调理论主要内容 20、简述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部分 1、何谓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有何特点 2、简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目标 3、简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任务 4、简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内容 5、简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程序 6、简述我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层次体系 7、小康指标体系中包括哪些指标如何量化 8、如何进行土地利用战略研究 9、土地需求量预测的主要依据有哪些(基础数据预测) 10、如何进行耕地需求量预测(预测方法) 11、如何进行居民点用地需求量预测(预测方法) 12、怎样预测总人口和城市人口(预测方法) 13、常用的土地需求量定量预测方法有哪几种 14、简述土地利用现状分析的目的和内容 15、如何进行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指标的计算) 16、简述土地质量评价的内容 17、如何进行土地供需平衡分析 18、简述拟定土地利用结构供选方案的原则和编制方法 19、如何理解公众参与原则 20、土地利用分区模式有哪些 21、土地利用分区的主要方法有哪些 22、什么是土地利用布局常用的分析方法和指标有哪些 23、如何填写土地利用综合平衡表 24、简述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的数量方法 25、配置居民点用地的要求有哪些 26、配置工业用地的要求有哪些 (三)土地利用详细规划部分 1、何谓土地利用详细规划,有何特性如何分类 2、简述居民点的概念和居民点分类 3、何谓城镇化怎样预测城镇化 4、简述居民点布局的形式和原则 5、怎样选择居民点用地 6、简述城镇体系规划的概念和内涵

土地规划用途分类及编码表

土地规划用途分类及编码表 字段代码字段名称土地规划用途分类及编码表利用地 ,新增, 1550 田坎 2000 建设用地字段代码字段名称城乡建设用1000 农用地 2100 地城镇用1100 耕地 2110 地 1110 水田 农村居1120 水浇地 2120 民点用地 1130 旱地采矿用 2130 地 1200 园地 其他独可 2140 立建设用地 1201 调整园地 交通水利用1300 林地 2200 地 1310 有林地铁路用 可2210 地 1311 调整有林地公路用 灌木林2220 地 1320 地民用机 其他林2230 场用地 1330 地港口码 可2240 头用地 1331 调整其他林地管道运1400 牧草地 2250 输用地天然牧水库水1410 草地 2260 面 人工牧水工建1420 草地 2270 筑用地 可其他建设用1421 调整人工牧草地 2300 地 风景名1500 其他农用地 2310 胜设施用地设施农 特殊用1510 用地 2320 地农村道 1520 路 2330 盐田

坑塘水3000 其他土地 1530 面 3100 水域可河流水1531 调整坑塘水面3110 面 1540 农田水 字段代码字段名称 湖泊水 3120 面 1、若只是喜欢,何必夸张成爱。——林 3130 滩涂 2、擦光所有火柴难令气氛像从前闪耀,至3200 自然保留地 少感激当日陪着我开甜蜜癿玩笑。——《失恋 太少》 3、你是千堆雪我是长街,怕日出一到彼此 瓦解。——《邮差》 4、谁能告诉我,要有多坚强,才敢念念不 忘。——《当时癿月亮》王菲 5、我愿意做你癿老师,示范着执子之手如 何解释,不愿为深奥癿感情变白痴。——《诗 人癿情人》方大同 6、有一梦便造多一梦,直到死别都不觉任 何阵痛,趁冲动能换到感动,这愉快黑洞苏醒下面是经典歌词100句,以后谁亦会扑空。——《梦死醉生》张国荣 7、谁能改变人生癿长度,谁知道永恒有多朋友们可以享受下,不需要 么恐怖,但现实往往比命运还残酷,只是没有的朋友可以下载后编辑删人愿意认输。——《无间道》 8、似等了一百年忽已明白,即使再见面,除!!谢谢!! 成熟地表演,不如不见。——《不如不见》

市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评估技术指南 试行

湖南省市县空间规划实施评估 技术指南 (试行) 湖南省自然资源厅 二O一九年四月

目录 1 总则 (1) 1.1评估目的 (1) 1.2适用范围 (1) 1.3评估时点与基数 (1) 1.4评估原则 (2) 1.5评估依据 (2) 1.5.1法律法规 (2) 1.5.2相关规划及社会经济资料 (2) 1.6评估组织 (3) 2 工作流程 (3) 2.1工作准备 (3) 2.2现状调查与分析 (3) 2.3成果编制 (4) 2.4成果论证与公示 (4) 2.5成果报批 (4) 3 评估主要内容 (4) 3.1现状概况 (5) 3.2现行各类空间规划回顾 (5) 3.3战略目标评估 (5) 3.4城镇建设发展格局评估 (6)

3.4.1市(县)域发展格局评估 (6) 3.4.2中心城区规划评估 (7) 3.4.3产业园区规划布局评估 (7) 3.4.4重点区域规划布局评估 (7) 3.5耕地与基本农田保护评估 (7) 3.6空间管控评估 (8) 3.7要素配置评估 (8) 3.8现行各类空间规划方案合理性评估 (8) 3.9区域发展的新形势与新要求分析 (9) 3.9.1外部发展环境分析 (9) 3.9.2地方发展诉求分析 (9) 3.10其他专项类规划评估 (9) 3.11评估结论与建议 (11) 3.11.1强制性内容执行情况 (11) 3.11.2规划实施主要成效 (11) 3.11.3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3.11.4主要建议 (12) 4 技术要点 (12) 4.1基础资料收集 (12) 4.2市县国土空间规划底图编制 (12) 4.3国土空间规划布局优化建议 (13) 5 成果要求 (13)

土地利用规划学部分试题答案

土地利用规划学部分试题答案 一、概念题部分答案 (1) 二、填空题部分答案 (2) 三、简答题部分答案 (6) 四、论试题部分答案: (13) 五、综合应用题部分答案: (14) 一、概念题部分答案 1.规划:对客观事物和现象未来的发展进行超前性的安排和调配。 2.土地利用规划体系:由不同种类、不同类型、不同级别和不同时序的土地利用规划所组成的相互交错相互联系的系统。 3.土地开发利用率:一定区域内已开发利用的土地数量占区域土地总面积中比重。 4.建筑密度:一定地区内,所有建筑物基地面积占该区域土地总面积之比。 5.土地利用计划:是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对各类用地数量的具体按排,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具体实施计划。 6.城市化水平:一定区域内城市人口占该区域总人口的比重。 7.土地复垦:《土地复垦规定》中规定了土地复垦的含义,指出“凡是在生产建设过程中,因挖损、塌陷、压占等造成破坏的土地,采取整治措施,使其恢复到可利用的状态,称作土地复垦”。 8.土地整治:人类在开发利用土地的过程中,由于对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以及其他种种原因,对土地资源利用不当,导致了土地资源的破坏和退化。为了使土地资源能永续利用,必须通过采取生物措施和工程技术措施,改变土地的生态环境,以建立新的有利于人类生产活动的生态系统平衡,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这就是土地整治。 9.土地利用规划:是对一定区域内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依据区域经济发展和土地的自然历史特性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分配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性经济措施。 10.土地保护:土地保护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人们从保障自然利益或满足社会需要出发,为防止土地流失、土地退化、土地纠纷及不合理占用等,以一定的政策、法律和经济手段,对某些区域或地块所采取的限制和保护性措施。 11.土地利用分区:根据土地利用上的土地质量、利用方向、利用方式、利用潜力和改良措施上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将一定地域分为若干个区,这些区就是土地利用分区,按我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依据土地利用的基本用途的不同划定土地利用分区。 12.土地垦殖率:一定区域内耕地与土地总面积之比。 13.农地整理: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提高耕地质量,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 14.土地利用:土地质量与人的干预活动所决定的土地功能。 15.交通密度:一地区域内道路总长度与区域土地总面积之比。 16.城市规模:指一定区域内城市的大小,包括城市人口规模和城市用地规模。 17.土地资源:一定技术经济条件下,现实的和可预见的将来能为人类所利用的土地。 18.土地复垦:凡是在生产建设过程中,因挖损、塌陷、压占等造成破坏的土地,采取整治措施,使

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调整方案

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 (2006~2020年)调整方案 为更好地保障“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确保我国实有耕地数量稳定、质量不下降,提高土地利用节约集约水平,维护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严肃性、权威性和可操作性,根据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以下简称二次调查)成果,经国务院同意,对《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进行调整完善。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通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强化规划管理和用途管制,加快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二、调整原则 (一)总体稳定、局部微调。坚持《纲要》确定的指导原则、规划目标和主要任务基本不变,继续实施《纲要》确定的土地分区引导原则、土地整治重大工程和规划实施管理制度。局部调整完善《纲要》,增加耕地保护任务,优化建设用地布局。

(二)应保尽保、量质并重。耕地是我国最为宝贵的资源。既要守住18亿亩耕地数量,更要保证耕地质量不下降,对二次调查查明增加的耕地,除根据国家统一部署纳入生态退耕规划和根据国家相关规划需要占用的以外,均予以保护;优质耕地除实施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十三五”重点建设项目难以避让的以外,均划入基本农田,实行永久保护。 (三)节约集约、优化结构。按照坚定不移地推进节约用地的总要求,遏制建设用地过度外延扩张,有效控制建设用地总量;统筹建设用地增量与存量,合理调整优化建设用地结构和布局,降低工业用地比例,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适当增加新增建设用地规模,保障新型城镇化用地需求。 (四)统筹兼顾、突出重点。正确处理开发与保护、当前与长远、局部与全局的关系,重点做好耕地和基本农田调整、建设用地结构与布局优化,制定完善政策措施,切实解决影响耕地保护、节约集约用地和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 (五)加强协调、充分衔接。坚持科学论证、标准统一、民主决策,强化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和生产力、交通布局等相关专项规划的协调,做好其对下级规划的控制,完善土地用途管制制度。 三、调整的主要内容 (一)关于耕地调整。按照坚守18亿亩耕地保护红线,确保实有耕地数量稳定、质量不下降的要求,到2020年,全国耕地保有量为18.65亿亩。 -2-

土地利用规划学试题答案12

土地利用规划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个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在每小题的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符合题意的,并将其前面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土地的水平范围包括() A. 陆地、内陆水域和滩涂 B. 陆地、内陆水域、滩涂和海洋 C. 陆地和内陆水域 D. 地球表层所有陆地部分 2.合理利用土地的首要问题是() A. 提高全民族素质,人人懂得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 B. 提高土地利用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C. 加强基本农田保护规划 D. 加强土地管理,包括地权管理和土地利用管理 3.某乡土地总面积1000公顷,其中未利用土地100公顷,林地200公顷,有林地100公顷。该乡土地利用率和森林覆盖率分别是() A. 90%和20% B. 90%和30% C. 70%和10% D. 90%和10% 4.土地利用规划所要解决的特殊矛盾是() A. 农业用地和非农业建设用地之间的矛盾 B. 土地利用中需要与可能的矛盾 C. 各用地部门之间的矛盾 D. 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之间的矛盾 5.土地人口承载量是指() A. 一定区域的土地资源最多可以供养的人口数量 B. 一定区域的土地资源至少可以供养的人口数量 C. 一定区域的土地资源,在一定的生产力条件和生活水平上可以供养的人口数量 D. 一定区域的土地资源,在目前的经济技术水平下可以供养的人口数量 6.在土地利用分区中,用地区之间()

A. 可以重合,还可以有复区 B. 不可以重合,也不可以有复区 C. 可以重合,不可以有复区 D. 不可以重合,可以有复区 7.从土地管理角度,土地利用规划研究的是() A. 土地利用的全部问题 B.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的问题 C. 如何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问题 D.土地利用方式的问题 8.农业生产用地结构的确定必须根据() A. 耕地资源的数量和质量 B. 耕地后备资源的数量和质量 C. 土地资源的数量和质量 D. 土地后备资源的数量和质量 9.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一经有关部门审批实施,就具有() A. 控制土地利用效应 B. 行政效应 C. 监督土地利用效应 D. 法律效应 10.不宜作为水库库址的是() A. “肚大口小底平”地形的地区 B. 集水面积大的地区 C. 喀斯特地貌地区 D. 占用部分农田地区 11.单位耕地面积产量反映() A. 耕地利用的经济效益 B. 耕地利用程度 C. 耕地利用的社会效益 D. 耕地利用的生态效益 12.不是土地利用分区基本依据的是() A.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B. 土地评价 C. 自然社会经济资料 D. 单位和个人用地需求 13.土地利用规划实施的手段分() A. 行政、技术和经济手段 B. 行政、技术、经济和法律手段 C. 行政、法律和经济手段 D. 行政、技术和法律手段 14.不属于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中土地利用评述内容的是() A. 土地利用成绩 B. 土地利用问题 C. 土地利用结构调整意见 D. 土地利用分区 15.不属于土地利用规划范畴的是() A.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B. 土地估价 C. 土地利用规划设计 D. 土地利用专项规划

土地利用规划学练习题

土地利用规划学 一、多项选择题(共21题,每题2分,共42分) 2.土地利用结构供选方案方法有 ( BCD ) A 断面法 B土宜法 C综合法 D模型法 3.土地供需平衡分析的基础是 ( ACD ) A土地利用现状分析评价 B土地资源利用分析 C土地质量评价 D土地需求量预测 4.土地利用分区可分为( AD ) A土地利用地域分区 B 土地需求量分区 D土地利用用地分区 C土地资源利用分区 5.区位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有(ABCD) A杜能 B 韦伯 C 克里斯塔勒 D 寥仕 6.目前国外比较适用的城镇布局理论有( ABC ) A反磁力吸引体系理论 B门槛理论 C带形城市理论 D气候理论7.居民点规模是指居民点的大小;一般地讲具有(ABCD) A人口规模 B用地规模 C活动规模 C辐射规模 8.交通运输方式有(ABCDE) A铁路运输 B水路运输 C公路运输 D航空运输 E管道运输 10.一般土地整治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ABCDE) A水土流失地的整治 B盐碱地的整治 C风沙地的整治 D沼泽化土地的整治 E红黄壤综合整治 11.编制土地利用详细规划须遵循那些原则(ABCD) A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B遵循自然科学规律和符合美学原理 C系统内动态平衡、系统外环境相协调

D因地制宜、以人为本 12.简述编制土地利用规划应遵那些原则(ABCD) A维护社会主义公有制原则 B因地制宜原则 C综合效益原则 D逐级控制原则 13.土地利用规划的任务有(BCD) A保护环境 B土地总供需综合平衡 C利用结构的优化 D利用的宏观布局和微观规划。 14.依据规划的对策、范围和任务的不同,土地利用规划的内容有所不同,但总体说来包括(ABCD) A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及其利用分析 B土地利用潜力分析;用地需求预测 C土地供需分析和结构优化 D规划方案实施 15.土地利用规划的基本原理(ABCDEF) A地租与地价理论 B土地区位理论 C持续利用理论 D生态经济理论 E人地协调理论 F系统工程理论 16.耕地生态经济动态检测预警机制的内容包括(ACD) A.警义 B.警魂 C.警兆 D.警度 17.遥感技术普遍运用于土地调查制图和检测中是由于他具有哪些优点(ABCD) A.覆盖广 B.宏观性强 C.快速、多时相 D.信息丰富 18.土地利用动态检测具有哪些特点(ABCD) A.检测成果多样性 B. 检测体系层次性 C.技术要求的区域性 D.技术手段的综合性 19.土地利用计划的编制方法有(ABCD) A.经济分析法 B.综合平衡法 C.因素分析法 D.计划演算法 21.规划方案实施计划的编制原则是(ABCD) A.全面安排,远近结合 B.集中力量,突出重点

2017年华南理工大学研究生入学考试专业课真题832_综合考试(含土地经济学、土地利用规划学)

832 华南理工大学 2017 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卷(试卷上做答无效,请在答题纸上做答,试后本卷必须与答题纸一同交回) 科目名称:综合考试(含土地经济学、土地利用规划学)适用专业:土地资源管 理 共 1 页 一、名词解释(每题5 分,共30 分)。 1.土地报酬递减规律 2.土地价格 3.土地资本化 4.城镇基准地价 5.土地利用分区 6.土地整治规划 二、简答题(每题10 分,共60 分)。 1.简述土地利用规划建设用地空间管制的“三界四区”。 2.谈谈你对“人地挂钩”的理解,并简述实施人地挂钩的主要措施。 3.简述土地规模经济的主要来源。 4.简述影响建设用地需求的主要因素。 5.简述马克思主义地租理论。 6.简述我国现行土地利用规划的模式及各自特点。三、论述题(每 题30 分,共60 分)。 1.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其中治理现代化的标志之一就是公众参与水平。我国土地利用规划体系很早就注重公众参与,但效果甚微,相对于国外较成熟的公众参与体系,我国的土地利用规划过程中的公众参与还处于起步阶段。请结合国外的公众参与体系的经验和我国的基本国情,试论述我国的土地利用规划该如何完善公众参与体系。 2.国务院印发的《全国农业现代化规划(2016-2020)》提出在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方面,再次强调要加强建立城乡统一的用地市场,在符合规划、用途管制和依法取得前提下,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与国有建设用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请结合我国城乡土地市场发展现状,就未来如何建立城乡统一用地市场谈谈你的看法。 第 1 页

土地利用规划学复习思考题

《土地利用规划学》试题库 一、概念部分: 土地土地资源土地利用小康水平吉尼系数恩格尔系数规划 土地利用规划土地规划体系土地利用计划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土地需求量预测土地开发利用率土地垦殖率土地利用结构土地利用分区土地利用布局土地质量评价城市化水平建筑密度交通密度建筑容积率农地整理基本农田城镇体系土地整治土地复垦土地开发土地保护土地整理城市规模土地承载潜力土地质量 二、填空题部分: 1、人们通常把由泥土与砂石堆成的固定场所称为土地;把地球陆地上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称为。 2、人力难以达到、难以控制利用的陆地还不能是的土地。广义的土地的平面观认为土地;广义的土地的立体观认为土地;国家领土是指,、、,;国土资源一般包括;从经济学分析土地是指;从法学的观点看,国土是指,;土地资源是;土地资产是指。 3、土地具有四大功能,集中表现为。 4、具有肥力的土地是农作物的供应者与调节者。 5、人类劳动可以影响土地利用方式,但人类绝对不能。 6、具有景观功能的土地价值在于和。 7、土地区别于其他物品在于土地不是。 8、矿产资源蕴藏在地下视土地为。 9、位置级差地租反映的差异;不同沃度的土地使投入资本的生产率产生差别,是形成的重要条件;土地价格是的比率。 10、地球表面积系指;是形成财富的两个原始要素;而决定着人类对土地的需要程度。 11、土地属性具有自然和社会两重性质,既是,又;既是,又是;既是,又是。任何一种土地利用方式都具有一定社会形式,土地利用反映着一定土地关系。 12、土地利用是,包括两层含义。 13、土地利用的就是要最终确定各类用地的数量及其分布状态,并落实于土地之上。

14、依土地利用规划的任务可分为、、;依其对象的不同土地利用规划可分为、;依其范围土地利用规划可分为、。 15、协调土地的供需矛盾是的首要任务;土地利用规划的核心内容就在资源约束条件下寻求;各类用地的数量和位置一经确定之后,紧接着要解决。 16、土地利用规划体系是;按规划的深度可分为、、;按区域性质分为;为了便于规划的编制和实施,我国一般按行政区划单位分为、、、、五级土地利用规划。 17、是国民经济各部门用地面积的数量比例关系。 18、根据地价与土地用途之间关系,后把位于规划作商业用地。 19、区位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有、、、。 20、持续发展是一种既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21、土地综合平衡受制于,是其在土地利用方面的具体体现;土地数量有限性与构成土地持续利用的特殊矛盾。 22、为土地资源持续利用提供了客观必要性;使土地资源持续利用成为可能。 23、生态学是研究的科学;规划是指前性的调配和安排;规划学是一门的科学,规划应理解为的过程。 24、一块草地、一片森林、一片沙漠是生态系统;土地生态经济系统是和复合而成;系统工程= +系统观点+数学方法+计算机技术。 25、人类合理地组织土地利用的目的在于;因地制宜原则具体体现为土地特性和的协调上。 26、按照逐级控制原则的要求,应当首先进行,然后再进行。 27、是人类与土地之间的关系。 28、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指;其核心内容是;作用是;实质是;具有、、和控制性等特性。其规划的对象是规划区域内的。 29、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任务包括、、。 30、省、自治区、直辖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需报审批。

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估管理制度建立及完善

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估管理制度建立及完善 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估管理制度建立及完善 摘要: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已经编制完成并正式实施,基于定期评估和适时修改机制,立足于科学发展观,引入政策科学的理论,初步总结以往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估制度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估管理制度建立及完善的建议,试图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估管理制度完善,提供直接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估;管理制度 中图分类号:F301文献标识码: A 1.引言 所谓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估,是指根据一定的标准,运用一定的方法,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执行的效果进行分析、比较与综合所做出的一种价值判断。目前,新一轮的各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已编制完成,进入全面实施阶段,《国土资源部关于严格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管理的通知》(国土资发[2012]2号)明确要求“规范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评估修改”,“建立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定期评估和适时修改机制,严格规范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修改”。目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评估工作还处于探索阶段,国内大多数学者都致力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估技术方法的研究,缺乏对评估管理制度方面的剖析。本文意在总结国内相关理论及其实践经验,剖析目前评估管理制度方面的缺陷,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为建立健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估管理制度提供一定的参考。 2.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估制度在我国的发展[1] 国土资发[2004]133号《关于开展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和修编前期调研工作的通知》文中明确指出:开展规划实施评价,是为了全面分析规划实施效果,促进有关地方落实规划目标、任务和各项措施,同时通过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提出改进规划工作的对策建议,作为编制规划和加强规划实施管理的基础和依据。

土地利用规划学部分试题答案

三、简答题部分答案 1.何谓土地利用专项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比有何特点? 答:土地利用专项规划是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框架控制之一,针对土地开发、利用、整治和保护的某一专门问题或某一产业部门的土地利用问题而进行的规划。 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比,土地利用专项规划具有以下特性: 针对性,土地利用专项规划则是针对土地开发、利用、整治和保护中的某一专门问题或某一类型的土地使用问题进行的规划,有很强的针对性; 局部性,在一定时期,需要开发、使用、整治和保护的土地只是局部存在的,因而土地利用专项规划是相对规划区内部分土地而言的; 具体性,因为土地利用专项规划的内容、措施、解决的土地利用问题都比较具体,其实用性和可操作性较强; 选择性,由于各个地区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不同,不同问题和不同行业部门的用地,其规划的类型、内容、程序、方法等就不同。根据规划区所存在的土地利用具体问题,选择土地利用专项规划的类型。 2.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调整的程序? 答:(1)审核各类用地数量与布局;(2)用地数量综合平衡;(3)用地布局综合平衡;(4)部门用地需求预测;(5)经多次协调难以达成一致的,由规划办公室提出处理意见,交规划领导小组讨论决定;(6)拟定全县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和重点建设项目用地布局方案,规划土地利用区,确定土地整理、复垦、开发任务,并将全县各类用地指标分解至各乡(镇)。 3.何谓土地开发?有何特点? 答:土地开发是指人类通过采取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技术措施等,使各种未利用土地资源,如荒山、荒地、荒滩、荒水等,投入经营与利用;或使土地利用由一种利用状态改变为另一种状态的活动。 具有如下特点:(1)土地开发必然带来生态环境的变化,土地是由土壤、植被、气候、水文及地质、地貌组成的综合体,构成了完整的生态系统。从生态学的角度看,土地开发就是要打破原有的生态平衡,从而建立新的生态平衡;(2)土地开发必然带来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土地开发与社会生产方式密切相关。土地开发总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进行的,同时,土地开发也将决定社会经济结构的组合方式;(3)土地开发具有经营性的特点,土地开发是为合理而有效地利用土地创造条件而进行的经济技术的投入过程,通过土地开发增加了可利用土地面积,改善了土地利用条件,可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所以土地开发是可以产生经济效益的;(4)土地开发是一个开发、利用、再开发、再利用的循环往复的过程,未利用地被开发为可利用的农地;低产农地转化为高产农地;农地转化为村庄;农地和村庄又将被开发为城市。土地开发和利用不断相互更替,循环往复。但每一个循环的过程都不是机械的重复,都是在前一个循环的基础上有更大的进步。 4.简述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程序? 答:编制程序如下:(1)准备工作阶段:包括成立规划领导小组和规划办公室,拟定规划工作方案和工作计划,并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落实规划经费和人员以及进行业务培训等。从业务角度看,编制规划任务书和工作计划是两个重要的内容;(2)调查研究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工作是根据需要,在收集和调查有关文件、资料基础上,进行专项研究。并进行必要的外业调查核实;(3)编制土地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