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求职时如何避免陷阱

大学生求职时如何避免陷阱
大学生求职时如何避免陷阱

大学生求职时如何避免陷阱

有些骗子公司或者传销组织就是利用刚毕业的大学生经验不足来布陷阱,那么,应届毕业生在求职时如何避免陷阱呢?

1. 以招聘名义套取个人信息

虽然大部分用人单位的确求贤若渴,在网络上发布工作信息,希望能够揽到人才。你之前接触到的,可能也都是正儿八经的公司。

但是,网路也给了一些骗子可乘之机,他们处于灰暗地带中,利用人们求职心切的心理,专门以招聘为由,骗取人们的简历和个人信息。

骗子的最终目的可能是拿着你的个人信息,贩卖给别人。毕竟,现在个人信息是非常宝贵的资源,很多公司都希望通过各种手段套取到你的信息,但一般情况下,我们都还算火眼晶晶,不会轻易告知个人信息。

但是,试想一下,当你待业在家几个月,没有分毫收入之后,在网上看到一个招聘机会,是不是会满怀期待地把自己简历发到对方邮箱呢?

2、高薪诱惑骗局

网络招聘就是一场心理上的攻防战。很多公司利用人们“想拿高工资的心态”,以高薪来诱惑人。

用人单位对新招聘的人员会设置试用期,期间双方互相考察适应。有的单位为了降低用人成本,在公司业务特别繁忙的时候大量招聘低成本的应届毕业生。等试用期一过,就以各种理由解聘。

3、以招聘为由收取各种费用

谁都想进名企,一些求职心切的毕业生见到“包你进500强”的广告就信以为真,最

后不仅入职500强的心愿落空,付出的“报名费”、“咨询费”、“服务费”、“资料费”等各种种费用也统统要不回来了,彻底“钱职两空”。因此“黑中介”千万不可信。

4、就业协议书不代表就业合同

“就业协议书”不能代替劳动合同,单凭“就业协议书”,学生正式报到就业后的劳动权利无法得到保障。《劳动合同法》第十条明确规定,“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书面劳动合同。已建立劳动关系,未同时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自用工之日起一个月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

5、以招聘为由,实则是传销陷阱

一般来说,传销组织冒充招聘公司,答应给求职者offer,让求职者去培训或入职,然后就将其发展为传销成员。往往陷入传销陷阱,就难以脱身。传销组织会骚扰你的家人,让他们给你打钱,或者限制你的人身自由,甚至虐待你。

而大学生、涉世不深的人、与社会接触较少的人,由于缺少经验,往往是传销组织的目标人群。

北大青鸟兰州校区自办学以来始终紧跟时代潮流、密切关注市场形势,以就业为导向来办学,开设有独具特色的初中生、高中生、大学生、在职转行高薪学习计划课程,实行“技能+学历+实践+就业”一条龙服务,使学子完成从零基础小白到IT精英的完美蜕变!毕业推荐就业,让你的就业、安全都有保障。

更多有关IT学习问题,请点击咨询。

联考逻辑可能性推理答题技巧之避开陷阱(1.2.3)

联考逻辑可能性推理答题技巧之避开陷阱(1.2.3)在职研究生:对于在职研究生来说,做好考试备考是非常重要的。由于在职考生离开校门很久了,因此参加在职研究生考试的考生更需要不断掌握做题技巧。本文为广大考生分享联考逻辑可能性推理答题技巧之避开陷阱(1.2.3)。 无关选项先排除 无关选项的设置通常是看似与题干关联度很高,实则“对牛弹琴”,所以在分析题干的过程中,需要考生找到论证的论点是什么,通过论点确定题干的论题,与题干论题不一致的选项即为无关选项,这样的选项既不能加强也不能削弱。 【例1】 2003年8月13日,宜良县九乡张口洞古人类遗址内出土了一枚长度为3厘米的“11 万年前的人牙化石”,此发掘一公布立即引起了媒体和专家的广泛关注。不少参与发掘的专家认为,这枚人牙化石的出现,说明张口洞早在11万年前就已有人类活动了,它将改写之前由呈贡县龙潭山古人类遗址所界定的昆明地区人类只有3万年活动历史的结论。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质疑上述专家的观点? A.学术本来就是有争议的,每个人都有发表自己看法的权利。 B. B.有专家对该化石的牙体长轴、牙冠形态、冠唇面和舌面的突度及珐琅质等进行了分析,认为此化石并非人类门牙化石,而是一枚鹿牙化石。 C.这枚牙齿化石是在距今11万年的钙板层之下20厘米处的红色砂土层发掘到的。 D.有专家用铀系法对张口洞各个层钙板进行年代测定,证明发现该牙齿化石的洞穴最早堆积物形成于30万年前。 E.该化石的发掘者曾主持完成景洪妈咪囡遗址、大中甸遗址、宜良九乡张口洞遗址的发掘。 【正确答案】B。 【中公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可能性推理中的削弱型问法。题干中由人牙化石的被发掘,专家得出了张口洞在11万年前已有人类活动的结论。本题的论题是张口洞在11万年前有没有人类活动。A、C、D、E项均属无关选项;B项指出此化石,并非人牙化石,而是鹿牙化石,断开了题干论据与论点之间的关系,有效质疑了专家的观点,故B为正确答案。 通过这个题目,我们可以看出可能性推理的题目,在选项设置上,通常喜欢设置一些无关的选项来迷惑大家。看似“天坑滚滚”的可能性推理,实则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当然掌握规避无关选项、甄别力度等技巧也需要考生平时大量练习,熟能生巧后勇夺高分! 诉诸权威选项先排除

改变思维方式,你需要避免下面七个陷阱

改变思维方式,你需要避免下面七个陷阱 人与人之间最大的差别是什么?不是金钱、财富、外貌……而是思维方式。 不同的思维方式决定了不同的人生、职业发展格局。对于有的人,他们避免一切危险和犯错的机会,而另一些人则乐于接受挑战。在有的人看来是难以逾越的障碍,另一些人则认为是值得张开双臂拥抱的机遇。 而事实上,如果永远不做有挑战的事,你只能埋没自己的才能。改变思维方式,你需要避免下面七个陷阱。 领英用户(LinkedInMember)TravisBradberry,是TalentSmart公司总裁,《情商2.0》一书的共同作者。 你现在可以站起来,环顾四周:你身边所有的人,看起来可能差别不大,但其实人们在思维方式上千差万别。 世上有这样一部分人,别人看来是难以逾越的障碍,在他们却是值得张开双臂拥抱的挑战。还有的人,将生命里的一切问题都归咎到自己身上,因而他们容易抑郁。 斯坦福大学教授CarolDweck将人的思维方式区别为“固定型思维方式”(fixed mindset)和“成长型思维方式”(growth mindset)。 对于固定型思维方式的人来说,人的能力是在出生时便设定了的,要么聪明、要么不聪明。而所有人穷其一生的目标,就是为了证明自己的能力,因此,“避免犯错误”就成了至关重要的事情。 而成长型思维方式则认为,人的能力是不断提高的,挑战和失败是这个提高过程当中不可避免的过程。 固定性思维方式的问题在于,它拒绝了人的一切可能性。即便是天才,在这种思维方式里也会很快遇到瓶颈。相较之下,有“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享受挑战,刻苦学习,不断发掘自己的潜力。 在职场上,要培养“成长型思维”,你需要避开以下七个方面的思维陷阱。这些问题在“固定型思维”的人来说,都可能会成为阻碍前进的借口。 1、年龄问题 我太老了?太年轻了? 领英小编猜测:点进来看这篇文章的70%用户都正值青春壮年,你们可能已经在事业上初展头角,或者还在摸爬滚打。 记得我读研究生时的一堂课上,老师说我们还太年轻,必须要积累几年的工作经历才有可能进入一家咨询公司做咨询顾问。我当时是班里最小的一个,但我坐在那里,一边听他上课,一边为我的咨询客户制定方案。 从小到大,我们都在热切的寻求别人的经验。考试、面试、职场论坛上最多的就是经验贴。一个职场资深老职场人说我还太年轻,需要再工作几年才能做什么什么,我就真的听从他的话吗? 我不排斥吸取前人的经验,但是每个人的轨迹都是独一无二的。 不要让你所生活在其中的“身体”,束缚了你的心灵。 2、别人如何看你 这真的没那么重要 当你的幸福来源于和别人的比较,你将不再是你命运的主人。 我们当然不可能完全忽略别人对我们的评价,但你不需要拿自己的成就和别人去比较。 “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你所有对自己的评价和感觉,其实都来源于你自己的内心。” 过分关注别人的看法是一种浪费时间的行为。当你因为你现在正在做的事而感到发自内心的喜悦时,谁都不能夺走你的快乐。 在任何时候,无论别人怎么看待你,有一件事是确定的——你不像他们眼中的那么好,也不像他们眼中的那么坏。 3、“你的朋友”问题 学会发现对的人 有人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你就是你平常花最多时间相处的五个人的平均值。世界上许多著名的公司都是由两个才华横溢的人一起创立的。Steve Jobs和他的邻居Steve Wozniak一起创立了苹果。 Bill Gates和他的小学同学Paul Allen一起建立了微软。 Sergey Brin和他在斯坦福的同学Larry Page携手才有了今天的Google。

2013年行测指导:资料分析中如何避开陷阱.doc

为了更好的迎接2013国家公务员考试,0(将对行测的每个专项知识做系统的整理,将每个难点清晰的分解,让考生更容易理解,复习起来更得心应手。 “答题陷阱”这个词对已经开始做资料分析练习题的考生来说一定不陌生,这也是考生为什么做题时出错率高的原 因之一。资料分析答题陷阱就是指题目中设置了很多容易混淆视听的障碍,干扰了考生对于正确答案的判断。资料分析中的陷阱花样百出,令考生防不胜防头疼不已。下面教育专家就几个最常见的资料分析陷阱想考生一一介绍。 1、时间陷阱 这类题目往往给出与原文相近的时间,日期,并在选项中给出与原文的数据以混淆视听,扰乱考生视线。 【应对措施】时间陷阱是资料分析中最常见的陷阱之一。考生遇到这种题目时应本着逆向思维的原理,答案直接显示在题干中的情况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判断是否真实可信,不可抱着捡了现成便宜的心理,草草作答。 例题:材料:“国家统计局对全国31个省(市、区)6.8万个农村住户的抽样调查结果显示,2008年上半年农民现 金收入人均1586元,扣除价格影响因素,实际增长12.5%,增速比去年同期提高1.6个百分点。 题目:2007年上半年半年农民现金收入,扣除价格影响因素,实际增长() A. 12.5% B. 13.1% C.14.1% D.10.09% 【陷阱剖析】时间陷阱。题干中问的是”2007年上半年“,而材料中所给的是2008年上半年,容易混淆而错选A.【正确答案】D 2、单位陷阱 在资料分析中题目中,经常会出现一些单位混用的情况,如千米与里,米与尺,公顷与亩;甚至有时候还会出现一些不常用的单位,如百万元等,但在题干或选项中使用的却是另一个单位,如亿元等。 【应对措施】在题目中出现单位时,考生要谨记对单位之间进行换算,避免出现计算正确了但是答案却选择错误这种局面。 3、指数陷阱在经济生活中,一般都会用到两种指数,一种是以特定时期的数据为100,之后时间的数据全部根据这个时期的数 据来计算指数,时期改变,但指数的基数不变,最常见的例子就是股票市场的股票指数;另一种则都是以上个时期的数据为基数100,下个时期指数均是两个时期的数据之比,时期改变,基数代表的数据变化。 【应对措施】在此提醒考生,在资料分析题中的指数一般是第二种形式,在做题时认真辨别是何种形式,不要误认为是第一种形式而做出错误的选择。4、间隔年份陷阱在含有年份数据的资料中,经常会考察诸如平均增长额和年平均增长额之类的题目,这时需要确定从起始年份到末 尾年份的间隔。 【应对措施】如从2001年到2008年间隔了2008-2001=7个月份,但从2001年到2008年一共有2008-2001+1=8年,这两 个数值不要弄混。5、题干要求陷阱题干要求陷阱是指有意把题干中对事物的一部分所做的判断扩大到全体。这类题目故意放大某部分的篇幅企图抓住 考生的眼球,往错误的方向上指引。【应对措施】考生在面对这种陷阱时要注意题干的要求范围,选项如果超出题干的要求范围,即使符合原文条件 ,也不是正确的答案。题目中的陷阱多种多样,上述的这些只是其中的几个,虽然看起来好像防不胜防,但是冷静清醒的头脑是躲过一切 陷阱的妙招。暑期中由于时间较为充分,考生有更多的时间静下心来好好学习资料分析里的各种疑难杂症,找到破解的方法。在此提醒考生,当珍惜难得学习时间,通过充足的时间锻炼自己的解题能力,为夺取高分提供有力的保证。 行测更多解题思路和解题技巧,可参看2013年公务员考试技巧手册。

思维陷阱

思维陷阱

思维陷阱 影响人们思维的一系列类似的缺陷或陷阱,有些是错误的感觉,有些是偏见,有些是我们思维中非理性的因素。 之所以称其为“陷阱”,是因为不易被人察觉,它们就融于我们的思维过程中。 1“沉锚”陷阱 考虑做一个决定时,我们的大脑会对得到的第一个信息给予特别的重视。第一印象或数据就像沉入海底的锚一样,把我们的思维固定在了某一处。 “沉锚”效应表现方式多种多样,它可能是同事无意中的一句意见或晚报上的一个小数字。 在工作中,最常见的“沉锚”是先例或趋势。市场策划人员在制订销售计划时会参考去年的计划,这样的计划如果能充分考虑其他因素,得出的数字可能是准确而恰当的,但如果一味依赖原来的数字,那原有数字就是“沉锚”。 聪明的谈判者很善于利用这种“沉锚”效应以达到自己的目的。他们会选择有利的数据和事实说服对方,

那么怎样才能绕过“沉锚”陷阱呢? 1. 从不同的角度来看问题。看看有没有其他的选择,不要一味依赖你的第一个想法。 2. 在向别人请教前,先自己考虑一下问题,有一个基本打算,不要被别人的意见左右。 3. 集思广益。寻求不同的意见、方法,以开拓你的思维,打破原有的条框束缚。 4. 注意不要限制顾问、咨询专家的思维。在向他们介绍情况时,要尽量客观公正,不要搀杂你个人的观点和倾向,以免影响他们的思路。 5. 特别注意在谈判时不要受对方所设“沉锚”的影响。在不为对方提议所限的同时,寻找恰当的时机,利用“沉锚”效应影响对方,从而使自己处于一个更有利的位置。 2维持现状陷阱 这种“现状”陷阱隐藏在每一个人的头脑中,是一种自我利益保护心理。要打破这种“现状”,就要采取行动,而行动本身又意味着风险,承担风险就有可能面对指责并进而后悔。

避开云南旅游陷阱

避开云南旅游陷阱 9月我去云南旅游,在网上看到有昆明国旅的昆明、大理、丽江、泸沽湖、香格里拉、西双版纳14日游,就联系报团,昆明组团,团费2410,含大理、丽江古城费,实际花费一个人近1万元(含购物,如果不购物约5000元,但不购物是不可能的),到了昆明后的第一天,就觉得上当,14天下来,可谓乘兴而去,扫兴而归。 第一天去石林只匆匆忙忙待了1个小时,就开始购物,一共走了4个地方,之后,每到一处都有没完没了的购物,13天购物20多次,导游几乎不介绍风景和人文,一味宣传云南的翡翠、银、茶、螺旋藻等,天天如此,每到一处你要不购物,觉得都不好意思,导游会拿各种言论挖苦你。通过这次云南之行,以下陷井请后来者注意,切勿再次上当受骗。 1、导游。云南的导游,大部分没有工作,全靠购物回扣维持生活,自称是1-3%,到底多少不清楚。 2、购物。旅游的多一半时间在购物,购物场所前不着村,后不着店,所购之物都不值此价,小粒咖啡市场价29元,在购物店卖39元。银器在昆明市内13元/克,到购物店卖28-32元,咨询市内银店老板,为何如此悬殊,答曰,导游带来的客人需要约50%的提成,真黑! 3、自费项目。购物和自费项目是旅游也最重要的盈利模式。去了昆明的第一件事就是签合同,行程单中会有许多自费项目,如果你不注意就算了,你问他会告诉你这些项目是自愿参加,但实际上根本不是这样,到了地方导游哪里,就是必须参加,林林总总下

来,得一千多块,如果你说不参加,导游会有更绝的办法,而且标价280元的项目,导游会找各种理由问你要320元,从来不给发票。 4、景点。行程单上的景点,大部分是免费参观景点,香格里拉有一个普达错公园风景非常好,导游会以高原反映为理由劝你放弃,千万别上当,这里风景好,而且用不着买氧气和天景红,买了的人都大呼上当。 5、团费。不管你当初交了多少团费,用导游的话说,所有游客都是大散拼,每到一个地方,开始重新组合,这里不管你交的团费多少,有的游客团费连机票钱都不够,反正是以购物为主,团费多少已经没那么重要。 云南的景色很美,云南的旅游环境非常遭,我建议国家旅游局去查一查这些购物点到底是谁办的,背后的利益集团是谁,否则太坑人。我们去旅游不怕花钱,但应该花冤枉钱,我们不怕购物,但我们不愿意被宰。 从踏实云南,签订合同开始,游客就变成了云南旅游业庞大利益集团案板上的肉,任其宰割。游客并不都是傻子,望云南旅游主管部门有所作为,认真检查清理旅游乱象,创造一个明码标价的清白市场。

解析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题的九大陷阱

解析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题的九大陷阱 陷阱一曲解文意 选项对词句的理解与原文意思发生了偏离,曲解了作者所要阐述的观点或所要表达的意思。 设错方式:命题人不结合文段的前后语境,对某些词句的含义故意加以曲解,从而导致了错误的分析和概括。 识别方法:整体上把握材料,把题目中所提供的选项,如对词语的解释、对语段的理解等,还原到材料的对应之处,将选项与原文仔细对照,逐项检查,看选项的表述是否与原文一致,就不难得出答案。 [对比选项](2017?全国卷ⅢT1-B)乡村记忆是居民情感所系和乡愁载体,在城镇化过程中,必须完好保存下来。 [对应文本] 在城镇化过程中留住它们,才能留住乡愁。这实质上是对人的情感的尊重。至于哪些乡村记忆真正值得保留,这一方面可以借助一些科学的评价体系进行合理评估,另一方面可以广泛听取民意,然后进行综合甄选。 【参考答案】原文表述为“在城镇化过程中留住它们,才能留住乡愁”“至于哪些乡村记忆真正值得保留……综合甄选”,这些句子说明乡村记忆要有选择地保留,并非要求“必须完好保存下来”,选项曲解文意。 陷阱二张冠李戴 将原文中甲的观点说成是乙的观点,或者将甲的属性说成是乙的属性,偷梁换柱,混淆对象。

设错方式:将甲事物表述成乙事物,将事物的此方面表述成彼方面,把甲的事迹、观点、成绩说成是乙的;或者题干要求从“此”对象入手分析,而选项却从“彼”对象入手分析。 识别方法:读原文时,将对象标注、圈画出来;答题时,对选项中的主语、宾语要特别注意。 [对比选项](2015?天津卷T6-B)“自然世界”是“社会世界”得以建立的基础,因此,自然规律在“社会世界”形成中发挥的作用与它在“自然世界”形成中发挥的作用相同。 [对应文本] 社会价值规范在“社会世界”的形成中发挥了自然规律在“自然世界”的形成中所发挥的同样的作用。 【参考答案】根据原文中“社会价值规范在‘社会世界’……发挥的同样的作用”一句可知,在“社会世界”的形成中发挥同等作用的是“社会价值规范”,并非“自然规律”。属于张冠李戴。 陷阱三范围不清 范围不清,指选项对原文论述内容的范围加以随意扩大或缩小。 设错方式:扩大范围(以偏概全)或缩小范围。如:以部分代替整体(或相反)、以个别代替一般(或相反)、以特殊代替普遍(或相反)。故意增删、改动文中表示范围限制的修饰成分或者表轻重程度的限制成分。 识别方法:关注重要词语前边的修饰与限制词,常见的有:表数量多少的词(少数、部分、几个、大多数等)、表范围大小的词(凡、全部、所有等)、表程度轻重的词(特别、尤其、十分、稍微等)、表频率高低的词(通常、总是、有时、偶

这3个思维陷阱,正在慢慢磨灭你的理智

这3个思维陷阱,正在慢慢磨灭你的理智 这3个思维陷阱,正在慢慢磨灭你的理智 文/何似 长久以来,我习惯于相信“前车之鉴,后事之师”这样的道理来进行对事物的决策、判断,即使经验似乎并不是每次都有用。后来,我在一本书上看到这样一段话: 人们在做出复杂决策时会不自觉地采用例行程序,而这些例行程序,极容易让我们陷入无影无形、不易察觉的思维陷阱。 它们深深地隐藏在我们的思维过程中,以致我们无法识别,有的甚至已掉进了陷阱还不自知。 我才知道,原来我在不知不觉中陷入了思维陷阱,做了许多不必、不该做的事。于是我开始尝试避开这3种思维陷阱,学会更理智的思考。 1、为什么你总是一条路走到黑? 有一次我去影院看电影,没想到踩中雷区,越看越觉得无趣。但又舍不得离开,毕竟已经快看了一半了,而且还花了钱,还是忍忍看完吧… 结果我真的坐到了最后,然而一结束放映我就记不起这部电影的片段了,感觉跟没看到一样。因为放弃不了已经付出的票款和时间,让我硬生生地又浪费了一段时间。

小姐姐A在银行上了半年多的班,业绩压力、应酬等让她感到愈发不适应,一度想要辞职,但她还是难以放下这份工作,理由是:我已经花了这么多时间去考、去应聘,难道要我白白浪费掉这些吗? 不管是我的电影票和时间,还是小姐姐曾经为这份工作付出的努力,都是已经支付的成本,已经没有可能拿回来的成本,也就是所谓的沉没成本。 我们常常对沉没成本念念不忘,使得我们在明知决策错误的情况下仍继续错下去,总是抱着一线希望能挽回损失和颜面,结果越陷越深,影响我们作出不恰当的决定。 很多事情都有充分的理由让我们继续坚持下去,但如果只是因为舍不得已经付出的成本而决定继续做某件事,这就不是一个好理由了。 你已经付出了什么并不重要,唯一重要的是现在的形势及你对未来的评估。理性一点,就像巴菲特说的: 当你发现自己陷入洞中的时候,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不要再挖了。 2、群众的眼睛就真的雪亮吗? “他们都是这样说的。” 我们经常会在一些谈论里听到这样的话。在面对一件自己未知的事情时人们常常会听信绝大多数人都认同的言论。 然而,有句老话叫“众口铄金,三人成虎”,只要说的人越多,

行测资料分析答题技巧:如何巧妙避开那些陷阱.doc

行测资料分析答题技巧:如何巧妙避开那些陷阱我为大家提供行测资料分析答题技巧:如何巧妙避开那些陷阱,一起来看看吧!希望大家能好好学习,顺利应对考试! 行测资料分析答题技巧:如何巧妙避开那些陷阱 资料分析在行测试卷中的重要程度不言而喻。所以如果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准确地找到答案十分必要。但是命题人并不会轻易的让大家选出正确答案,通常都会设置小障碍小陷阱,那么我就来给大家介绍容易设置陷阱的地方,从而使得大家避免犯错。 陷阱一:时间 时间是大家极易犯错的点,比如材料给的时间是2015年,而题目所求的指标是2014年,其实就是求基期值。 例1:2015年1-10月,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44359元,同比增长10.6%。10月当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8279亿元,同比11.0%。 问题:2014年10月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多少亿元? A.244359 B.28279 C.220939 D.25477 【解析】答案:D 。2015年10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8279亿元,所求为2014年10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即基期值,用28279除以 (1+11%)得到25477。 其他的情况是材料中的图表是全年的数据,但问题中只求部分时间点的数据,同学不注意时间会将全年数据都带入列式中。所以时间的小陷阱大家只要多留意题目本身就不会出错。 陷阱二:细节 一、不能准确地判断所求指标 1.增长量与增长率。

如:高收入户人均纯收入与上年相比增长对快的年份是?所求为增长最快年份,那么就是增长率最大的年份。口诀就是快慢描述的是速度也就是增长率,多少表述的是增长量。 2.百分数与百分点 百分点是百分数相减作差得到,实际上也是百分数,但在资料分析中要读作百分点。 例:2013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568845亿元,比上年实际增长 7.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6957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249684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262204亿元。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0.0%。第二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3.9%。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6.1%。 问题:2013年,我国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比第二产业: A.高2.2个百分点 B.高2.2% C.高3.2个百分点 D.高3.2% 【解析】答案:A。所求量为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与第二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差值,也就是两个比重的差值。因为比重都是百分数,所以所求量是两个百分数的差。又因为百分数作差要读作百分点,所以选项B、D排除。又因为材料中最后一句可知第二产业增加值、第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3.9%、46.1%,继而答案选择A。 二、不能够准确进行单位换算 1.亿和万的换算 1亿=10000万 2.百分数的换算 9%=0.09,太多的同学把1+9%写成1.9了。实际上是1.09,一定要注意这个百分数的换算。

买卖合同商品房买卖合同九大陷阱

商品房买卖合同九大陷阱 依据我国《合同法》及业务实践,下列内容在一份二手房销售合同中是必不可少的: 一、当事人的名称或姓名、住所这里主要是搞清当事人的具体情况、地址、联系 二、标的 同时还要写明房屋产权归属(要与第一条衔接);原售房单位是否允许 转卖;是否存在房屋抵押或其他权利瑕疵;是否有私搭乱建部分;房屋 的物业管理费用及其他交费状况;房屋相关文书资料的移交过程。三、价款 及付款时间约定。一般新建的商品房及预售的商品房都是按所买卖房屋的建筑面积来计算房屋的价格,即约定每平方米建筑面积的售价为多少元,然后用单价乘以建筑面积来计算房屋所需支付的价款。旧房的买卖有时就直接约定每套房屋或每幢房屋所需支付的价款。在合同中一般要列一个付款时间进度表,买方按该进度表将每期所需支付的价款交付卖方。 四、履行期限、地点、方式 这里主要写明交房时间;条件;办理相关手续的过程;配合与协调问题;双方应如何寻求中介公司、律师、评估机构等服务;各种税费、其他费用如何分摊;遇有价格上涨、下跌时如何处理。 五、违约责任

这里主要说明哪些系违约情形;如何承担违约责任;违约金、定金、赔偿金的计算与给付;在什么情况下可以免责;担保的形式;对违约金或 定金的选择适用问题。 六、解决争议的方式 这里主要约定解决争议是采用仲裁方式还是诉讼方式 七、合同生效条款 双方在此约定合同生效时间;生效或失效条件;当事人不能为自己的利益不正当地阻挠条件成就或不成就;生效或失效期限;致使合同无效的情形;几种无效的免责条款;当事人要求变更或撤消合同的条件;合同 无效或被撤消后,财产如何进行返还。 八、合同中止、终止或解除条款 按照《合同法》第六十八条、第九十一条、第九十四条之 九、合同的变更与转让 在此约定合同的变更与转让的条件或不能进行变更、转让的禁止条款。 十、附件 在此说明本合同有哪些附件;附件的效力等。 心网友 二手房买卖合同 卖方:_______________(简称甲方)身份证号码: 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何避免思维定式

如何避免思维定式 英语学习过程中,学生往往受自身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的制约,在解决一系列相似、相近的问题后,容易在头脑中产生一种以习惯方式或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定势。思维定势对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有其积极的一面,但它也会产生一种惰性和呆板性,致使学生在做题的时候,凭借自己过去“丰富”的解题经验,盲目地选择答案,影响解决问题的思维,容易导致解题失误。 下面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题目,结合学生运用常规思路而经常出现的知识“陷阱”分析如下,供同行们借鉴,以求突破思维定势,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 1. He is waiting _____ the bus stop. A. at B. for C. in D. to 【分析】一些学生受词组wait for的影响,每逢看到wait,就不假思索地选择B。实际上,wait for 后跟宾语“人”或“交通工具”,不跟地点作宾语。故正确答案为A。 2. There are a lot _____ people today than yesterday. A. of B. most C. / D. more 【分析】学生看到此题,就会误认为该题是考查固定搭配a lot of,从而选A。如果我们仔细分析一下题干便可知,此句中包含连词than引导的比较状语从句,是个比较结构,排除A、C项,B是最高级,也应排除,故正确答案应为D。本题实质是考查副词a lot修饰比较级more,意为“多得多”。 3. I’m sorry I cannot help _____ the work. A. to finish B. finishing C. finished D. to finishing 【分析】一些学生由于受cannot help doing sth (禁不住做某事)这一习惯用法的影响,毫不犹豫地选择了B。然而,只要仔细分析一下句子,根据句意,“对不起,我不能帮忙完成这项工作。”就可知道正确答案为A。cannot help to do sth 表示“不能帮助做某事”,这时,help后的不定式可带to也可不带to。 4. —Would you like some tea,please?—Yes. I prefer tea _____ sugar. A. to B. for C. with D. of 【分析】从句意可知:“你想喝些茶吗?”“是的,我喜欢加糖的。”因此,正确答案应为C。学生易受固定搭配pre-fer... to... (喜欢……而不喜欢……)的影响而错选A。 5. China is larger than _____ country in Africa. A. any other B. other C. others D. any 【分析】此题是考查比较级句型,很多学生容易误选A,因为“比较级+any other +名词”这一比较模式在学生的思维中已成定势,印象颇深。但此题中,中国不是与同一大洲———亚洲的其他国家相比,而是与非洲的国家进行比较,无需排除“自身”这个比较对象,不必加other一词。故本题选D。 6. There’re little oranges in the box,_____ ? A. are there B. aren’t there C. are they D. aren’t they 【分析】此题考查there be的反意疑问句,由于little出现在句中,所以学生总是认为这是考查little 表示否定意义的用法,很容易误选A。我们知道,little表示否定意义时,修饰不可数名词,而本句中little后为复数名词oranges,little在句中意为“形体小的”,表示肯定意义,句意为:“盒子里有小桔子。”根据“前肯后否,前否后肯”的原则,本题应选B。 7. Peter makes a bike _____ on the road. A. ride B. to ride C. riding D. rides 【分析】在主动语态中,make后面的不定式要省略to,于是学生选择了A。学生应注意到,make 只有在表示“使;让”之意时,后面的不定式才能省略to;而表示其他意思时,则不能省略to。依据题意,此处make表示“制造”,因而选B。 8. —How deep is the hole?—It is _____. A. four metre deep B. four metres deep C. four-metre deep D. four-metres-deep 【分析】此题问句:“这个洞有多深?”答句:“有四米深。”答案应选B。因为表示物体的长、宽、高,其句式为“数词+名词+形容词”。学生极易误选C,主要是受four-metre作定语用,修饰名词的影响,此处deep是形容词,不符合语法。

避开题设陷阱 巧解高考化学选择题

避开题设“陷阱”巧解高考化学选择题 江苏省苏州市木渎高级中学张华 215101 随着高考的进一步改革,化学学科的考试本着既要积极又要稳妥,稳中求改、求进的方针平稳推进。特别是高考内容的改革,正围绕着教育部提出的“更加注重对考生能力和素质的考查”这一核心逐步深化,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起到了很好的导向作用。与以往几年比较,2004年的全国化学高考试卷及上海高考化学试卷充分体现了这一命题思想。同时,一些以自然、社会、生产、生活、科技发展为背景的试题,在试卷中也频频出现,对搞题海战术的学校和考生是个警示。 在化学高考试题中,选择题占了很大的比重,而选择题往往因它的灵活多变,涉及知识面广,知识容量大,解题方法技巧的多样性而备受关注,同时选择题还能体现一个学生的综合素质。命题人往往设置“陷阱”,它可以校正学生掌握知识不准确、考虑问题不全面等毛病,同时也对学生的解题能力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那么如何才能轻松地避开“陷阱”正确解题呢?以下从几个方面分析怎样避开“陷阱”顺利解题,供同学们参考. 1 正确理解基本概念避开”陷阱” 一些题目往往围绕化学概念设置“陷阱”,如果概念掌握不清、理解不透,就难逃一“劫”.因此,一定要吃准、吃透每一个概念。

例1在加热氯酸钾制氧气时,在①锰、②二氧化锰、③高锰酸钾中,可以做催化剂的是( ) A.①②B.①②③C.②D.②③ 分析如果对催化剂的概念模糊不清,认为只要能使氯酸钾受热分解速率加快的物质就是该反应的催化剂,其中锰与氯酸钾受热分解产生的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锰,高锰酸钾的分解也能产生二氧化锰,以此掉进命题人设置的“陷阱”而选B,其实催化剂的概念包含两层意思: ①改变反应速率;②反应前后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由此得出本题答案为C. 例2下列物质是非电解质的是( ) A.Cl2B.NH3C.NaCl D.CH3COOH 分析此题很容易错选A,要答好这道题,首先要明确非电解质是:“溶于水和熔化状态下不能导电的化合物”,A选项不是化合物,因此不在被选之列,本题答案应为B. 2 灵活运用物质的化学性质避开“陷阱” 物质的性质不能单单只停留于记住,更关键的是会灵活运用,避开命题人设置的每一个“陷阱”,以不变应万变. 例1把6mol铜粉投入含8mol硝酸和2mol硫酸的稀溶液中,则标准状况下放出的气体的物质的量为( )

签订拆迁补偿协议的九大陷阱

签订拆迁补偿协议的九大陷阱,教你五招破解 前言在拆迁过程中,被拆迁人经过了多轮的艰苦斗争,终于谈出了自己满意的结果。在签订协议的最后阶段,很多拆迁户认为已经大功告成。殊不知,在这最后一个重要环节往往由于不了解拆迁方的手段而中招,导致前面所有的努力付诸东流,一招不慎,满盘皆输。那么拆迁协议的陷阱都有哪些呢? 1、九大陷阱之----回迁陷阱 法律明确规定,拆迁户有回迁和就地安置的权利。一般来讲,因旧城改建或规划调整所导致的拆迁,被拆迁区域的地段会升值。而拆迁方会认为,地段升值是规划调整或改建所带来的溢价,不是拆迁户的贡献造成的,所以往往排斥回迁。 一般拆迁方为了尽快签协议,虽然口头承诺可以回迁,但在拆迁方拟定的拆迁协议文本中,会把“回迁”的字样去掉,那么回迁就不能实现了。如果有回迁的字样,在合同的附件中,安置房的位置、安置房的户型、安置房的红线图都是应该标注的。 另外,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回迁的前提条件是在被拆迁区域要有居住用地的规划,一般表现为规划用地许可证。如果没有,就不具备这个法律基础,就算注明了“回迁”字样,也是不能实现的。因此在签订协议的时候不仅要注意是否有“回迁”字样,并且还要注意是不是具有回迁的法律条件,如果不具备的话,就要特别地小心了。 2、九大陷阱之----空白协议陷阱 空白协议是国家法律严厉禁止的,因为它往往会使弱势一方的利益受损,实践当中,拆迁方有时会做出令人心动的口头承诺,然后让你签订空白协议,拆迁户信以为真,就签上自己的名字,但是协议被拆迁方拿走后,他们会随意填写,与口头承诺相差很大,等拆迁户拿到协议时,方才恍然大悟,叫苦不迭,即使起诉到法院,赢官司的胜算也不大,这方面的血的教训比比皆是。 3、九大陷阱之----违约责任陷阱 一个好的补偿协议,对拆迁户来讲,越具体越详细对拆迁户越有利。补偿协议当中约定违约金会制约拆迁方不敢违约,拆迁方违约后能够使拆迁户得到较好补偿。但我们会发现,拆迁方给出的协议文本,一般比较抽象笼统,对于违约条款和损失赔偿条款均为空白。 在涉及拆迁户重要利益方面,如安置房交付时间、安置房能否办证、安置房质量是否合格,一定要约定违约责任,并具体约定损失赔偿额的计算方法,不这样做,就不能保护自己的利益。 实践中,拆迁方会以不允许改动合同文本,其他人签订的协议都一样为理由而拒绝拆迁户提出的合理要求,而拆迁户往往处于盲从心理,怕嫌麻烦,就会顺从拆迁方的意图,岂不知签协议图省事,会带来后面的大麻烦,而有些麻烦会让你遗恨终生。 4、九大陷阱之----不留底陷阱 安置补偿协议是双方协商的结果,每一方都要持有这个协议,实践当中拆迁方会以协议要经过审批为

高考历史选择题的思维陷阱与教学思考

高考历史选择题的思维“陷阱”与教学思考 ——以2017年高考文综全国Ⅲ卷26题为例 (谢俊杰四川省夹江第一中学) 高考历史全国卷选择题素以“烧脑”著称,选项迷惑性较强,考生往往会按照命题者设计的“错误思路”指引,落入到试题的“陷阱”中,造成失分。因此正确识别“陷阱”,避开“雷区”成为高三复习教学与试题评讲中要特别关注的问题。诸多专家、学者、一线教师从选择题文字叙述入手对设置“陷阱”的技术手段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形成了大量精辟概括与论述。本文拟以2017年高考文综全国Ⅲ卷26题为例从思维角度浅显的分析、说明。试题如下: 26.表1 表1为唐代后期敦煌某地土地占有情况统计表。据此可知,当时该地 A.自耕农经济盛行 B.土地集中现象突出 C.均田制破坏严重 D.农业生产效率提高 一、洞察试题找规律 “陷阱”一:材料强化定势认知 26题表格中最显眼的当属当地家庭所占有的土地数量多、规模大,动辄数十、上百亩。据此,学生凭借长期练就的抓材料关键的解题技巧和惯性思维,易选出B选项。粗略看,材料数据似乎确有土地集中之嫌,而对比分析后会发现:大量占有土地在当地是普遍现象,且只有24户家庭占有20亩及其以下的土地,占当地户数的17.3%,当中即便包含了部分无地农户,但比例是不大的。因此,从总体看该地区的土地具有典型的分散特征,规模总体均衡,故而认为当地土地集中现象突出缺乏事实依据。另外,选项C也与思维定势有关,此处不再赘述。 显然,命题者巧妙地抓住了高中教学与考生思维的软肋,成功地用障眼法让学生在一看

到家庭拥有较大的土地规模时就条件反射式地形成“土地集中”的直观认知。 “陷阱”二:时间诱导依赖教材 本题题干明确时间“唐代后期”具有相当的诱导性,造成考生误选C选项。在高三复习教学中,“均田制”是一个重要的历史概念,也是不可回避的古代重要土地制度,很多教师都会向学生提及唐安史之乱后或唐中期以后,均田制遭到破坏的史实。拘泥教材的学生面对本题时会毫不犹豫作出判断:材料中家庭占有土地规模大,结合“唐代后期”这一时间提示语,非均田制被破坏莫属。于是选择C选项。 整个分析过程看似非常合理,殊不知,恰好落入命题者精心设计的又一个“陷阱”中。命题者利用了重要时间提示语、表格中反映土地规模的数据以及均田制遭破坏的史实,将三者自然的关联起来,切中考生易错思维,在一步步诱导下部分学生脱离整体材料,造成错选。“陷阱”三:逻辑至上忽略史实 众所周知,全国卷选择题对考生的逻辑能力有较高的要求。教师在高三各类试题、习题评讲中也比较注重强调推理思维。针对本题,考生又有可能落入命题者设置的“圈套”中。 单纯从逻辑的角度,选项D的解释合理。题干表格中敦煌某地家庭占有土地数量较大,在劳动力没有明显增长的基础上要完成耕作确需借助更高的生产效率。这种推测主要的问题在于忽略了史实。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有赖于生产工具的改进、生产技术的发展。结合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状况看,自春秋时期牛耕、铁犁用于农业生产以来,古代农业就长期处于这种生产模式下,尽管其间有生产工具的更新和新技术的应用,但始终没有出现农业生产技术质的飞跃,使得农业生产效率难有大的突破。 故而,命题者注重试题中的逻辑推理,前提是以材料和具体语境为依据,做到“论从史出”,并非毫无根据地胡乱猜测,这既不符合历史学科思维要求,更与历史研究方法和科学严谨态度背道而驰。 “陷阱”四:现代标准读古史料 本题正确答案为A选项,这个选项却令学生避而远之。何也?材料中家庭土地占有规模大,使学生无法将其与自耕农对上号。从知识层面看,这是因为学生知识储备不足和对封建社会农民占有土地的标签式认知;从思维层面看,则是典型的评判标准与时代错位,进入了用现代思维生硬解读历史和随意发挥历史想象力的思维误区,从而放弃了正确选项。 如果说,命题者通过前三个思维陷阱让学生落入“圈套”的话,第四个“陷阱”则在于诱导学生避开正确答案。一正一反两种思维陷阱模式提高了试题难度,考查了学生思维品质。 从以上四大思维“陷阱”的分析中,我们不难发现选项干扰性设置有如下一些共同特征。

避开题设“陷阱” 巧解高考化学选择题

避开题设“陷阱”巧解高考化学选择题 在化学高考试题中,选择题占了很大的比重,而选择题往往因它的灵活多变,涉及知识面广,知识容量大,解题方法技巧的多样性而备受关注,同时选择题还能体现一个学生的综合素质。命题人往往设置“陷阱”,它可以校正学生掌握知识不准确、考虑问题不全面等毛病,同时也对学生的解题能力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那么如何才能轻松地避开“陷阱”正确解题呢?以下从几个方面分析怎样避开“陷阱”顺利解题,供同学们参考. 1、正确理解基本概念避开”陷阱” 一些题目往往围绕化学概念设置“陷阱”,如果概念掌握不清、理解不透,就难逃一“劫”.因此,一定要吃准、吃透每一个概念。 例1:在加热氯酸钾制氧气时,在①锰、②二氧化锰、 ③高锰酸钾中,可以做催化剂的是() A.①② B.①②③ C.② D.②③ 分析如果对催化剂的概念模糊不清,认为只要能使氯酸钾受热分解速率加快的物质就是该反应的催化剂,其中锰与氯酸钾受热分解产生的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锰,高锰酸钾的分解也能产生二氧化锰,以此掉进命题人设置的“陷阱”而选B,其实催化剂的概念包含两层意思:

①改变反应速率;②反应前后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由此得出本题答案为C. 例2:下列物质是非电解质的是() A.Cl2 B.NH3 C.NaCl D.CH3COOH 分析此题很容易错选A,要答好这道题,首先要明确非电解质是:“溶于水和熔化状态下不能导电的化合物”,A 选项不是化合物,因此不在被选之列,本题答案应为B. 2、灵活运用物质的化学性质避开“陷阱” 物质的性质不能单单只停留于记住,更关键的是会灵活运用,避开命题人设置的每一个“陷阱”,以不变应万变. 例1:把6mol铜粉投入含8mol硝酸和2mol硫酸的稀溶液中,则标准状况下放出的气体的物质的量为() A.2mol B.3mol C.4mol D.5mol 分析该题利用稀硝酸的性质,设下了“陷阱”,很多同学只考虑到Cu与稀硝酸反应而不与稀硫酸反应,很快写出了化学反应方程式: 3Cu+8HNO3=====3Cu(NO3)2+2NO↑+4H20 从方程式可以看出,Cu在反应中过量,按稀硝酸计算,生成的NO气体的物质的量为2mol,这样,就恰好掉进了命题人设置的“陷阱”而错选了答案A。 事实上,Cu与稀硝酸反应后生成的硝酸铜中还有硝酸根离子,同样在硫酸中具有强氧化性,仍可以和过量的Cu

得到|新书丨避开错误决策的4个陷阱

得到|新书丨避开错误决策的4个陷阱 这条音频的内容是,如何尽量避免错误的决策。生活中,没有人敢说自己没做过错误的决策。人之所以会犯错,是因为我们做决策的时候,需要参考过去的经验,需要进行预判,还要考虑各种利益,甚至投入情感,而经验与情绪经常会帮倒忙。今年国内出版了一本书,名叫《避开错误决策的4个陷阱》,作者是三位管理学大师:悉尼·芬克斯坦、乔·怀特海、安德鲁·坎贝尔。悉尼·芬克斯坦是达特茅斯大学塔克商学院教授,领导力领域世界级学者。乔·怀特海是英国阿什里奇商学院附属的企管研究机构策略管理中心主任,在决策学领域,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安德鲁·坎贝尔也是英国阿什里奇商学院的教授,擅长分析决策相关的实际案例。这本书介绍了4个最常见的决策陷阱,并且有针对性地帮我们构建了4个防御体系。首先,让人做出错误决策的四个陷阱分别是:误导性经验、误导性预判、不适当个人利益、不适当的情感依附。第一种陷阱是误导性经验,这主要和人的“积极情感”有关,也就是说,如果你之前做的事情都很顺利,你就会过分重视之前的成功经验,而忽视了环境的变化。尤其是当你过去的经验和当前的情况很相似的时候,你更容易被误导,最终误入歧途。第二种陷阱是误导性预判,意思是说,人们在做决策之前,心中已经有了自己的答案。到了后

期决策的时候,会围绕自己的预判去思考各种可能性,这时候就没办法从整个局面来考虑问题,忽视了更多的可能性。第三种陷阱叫做“不适当的个人利益”。有很多错误决策都是由于不适当的个人利益导致的。最著名的是2001年的安然公司破产案,当时安然公司的高层们,为了个人的经济利益,通过欺诈行为,卷走了大量钱财,最终导致公司破产。第四种陷阱是“不适当的情感依附”。书里举了王安电脑的例子。王安电脑曾经是世界上最大的文字处理机生产商。创始人王安面临的决策是,要不要生产能兼容IBM系统的个人电脑。在当时有两种情感依附影响了他的决策。一个是王安本人对自己研发的文字处理器有特殊的情感。另一个就是他对于IBM公司有敌意。尽管王安知道个人电脑是一个大的趋势,但最终他还是没能战胜个人情感,做出了错误的决策。普通人平时做决策的时候,也容易根据个人的喜好给问题直接下定论。针对上面的陷阱,书里提供了四个具体的防御策略。一是依靠经验、数据和分析。如果是你不熟悉的领域,就聘请这方面的专家,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通过足够多、足够全面的信息和数据,通过理性分析,得到可靠的判断。二是用团队辩论的方法。因为一个人的视野和思维是有限的,所以需要不同的观点碰撞来全面地看待问题。三是设置一个管理角色。这个管理角色,不参与团队的辩论,他不是参与决策者,而是最终的裁决者。一方面不参与辩论,可以

避开谈判陷阱的九大技巧

避开谈判陷阱的九大技巧 成功的谈判是从认识潜在的错误开始的。了解导致以下五个心理陷阱的根本原因,能帮你辨别交易的好坏,预测可能出现的问题。 过于自信 谈判者往往毫无理由地过于自信。研究表明,他们往往过高地估计了自己的才干、知识和技能。 最有说服力的证据莫过于公司并购了。每年,醉心于扩张“疆域”的公司高管们会在并购上花掉30,000亿美元。然而,研究不断表明,三分之二的并购都失败了。这些交易不但没能为买家创造财富,反而为他们带来了损失。首要原因就是,过于自信的买家为并购出 价过高。 要避免过于自信,你要注意以下几点: 2)把所有交易的详细总结放在你触手可及的地方,不论该交易的结果是好还是坏。这是防止你忘记过去所犯错误的最好方法。 3)在财务预测中加入一个“过于自信折扣”。在预测交易能够给企业带来的长期利润时,要在最乐观情况的基础上减去25%,再在 最悲观情况的基础上加上25%。 4)如果你开始对交易的成功前景夸夸其谈,或者为自己犯下的错误辩解,或者试图掩盖它们,这些就是过于自信的迹象。明智的谈 判者能坦然面对自己的错误,控制自负心理。 厌恶损失 心理学家卡尼曼(DanielKahneman)和特沃斯基(AmosTversky)发现,损失给人带来的心理冲击是同样数额的获利给人带来的心理冲 击的2.5倍。怪不得人们要在本应削减损失的时候却仍然苦苦坚持。

要避免厌恶损失的陷阱,你需要: 1)评估你对损失的容忍程度。回顾过去的交易,看看你是倾向于卖出盈利的投资项目还是亏损的。 2)忘记过去。不要想着如何令某笔已经很糟糕的买卖咸鱼翻身,你把钱再投入进去只会损失更多。 4)记住这句话:“你要喜欢承受损失,痛恨收获利润。”看似荒谬,它却能提醒你在市场形势恶化时迅速出售表现不良的投资项目。 仓促交易 人们经常因为没有花时间系统地质疑自己的先入之见,或者考虑清楚交易的原因,而身陷糟糕的交易中。心理学家把这种急切的心 态称为“确认陷阱”—他们没有去寻找支持自己想法的证据,同时 又忽视了那些能证明相反意见的证据。 我们知道,得到好的第一印象的机会就一次,这就是“确认陷阱”的结果。人们一旦在脑海中形成某个观点,就很难改变,不管它多 么愚蠢。 要避免犯这种错误,这些策略可供你参考: 1)要谦逊。承认自己与其他人一样,都不是完美的,都会犯错误。 2)做重要决定时,多听听他人的意见。这是避免陷入确认陷阱的最好方法。 3)做足功课。调研工作做得越充分,你就越可能注意到那些证明相反意见的信息。 锚定效应 当你要出售某一财产时,如果一位买家的出价比你心中的估值低得多,你会认为这个出价很可笑。然而,你会将这个出价当成起点,并因此受它的影响而最终降低了期望值。 买家给出的初始低价发挥的就是锚点的作用,你会以其为基准来判断整个交易成功与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