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第7课《戊戌变法》课件(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6课戊戌变法最新教案设计

第6课戊戌变法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知道公车上书以及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代表人物,了解百日维新的基本史实,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由此提高学生的历史理解能力,初步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识读课文插图等多种历史资料,制作百日维新中关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军事等方面措施的表格,思考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初步掌握分析、归纳历史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维新人士的进步立场和为变法图强勇于牺牲的事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树立以天下为己任的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公车上书;百日维新的内容 教学难点: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那是一个风云激荡的世纪。世纪末的那个多事之秋,落日的紫禁

城里突然热闹起来。几个读书人呼号:“变亦变,不变亦变……” 诗歌里“世纪末的那个多事之秋”中的“多事”主要指的是哪些事?假如有一台时光机,让你回到“那个多事之秋”,你会有何感受?今天我们就来看看资产阶级维新派是如何救国的,翻到课本第6课。 提示:“多事之秋”指的是《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剧了中国的民族危机。在国难当头的危急时刻,他们站出来挽救民族危亡,主张变法图强。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康有为与公车上书 (一)公车上书 1.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了解公车上书的主要人物和大致经过。 2.教师解释:汉朝时,政府都是用公家车马接送应举之人赴京,后来就把参加科举考试的举子叫作“公车”。由于这次上书是康有为组织参加科举考试的各省举子所为,因此历史上就称为“公车上书”。 3.材料引入: 材料一:世变小,则治世法因之小变;世变大,则治世法因之大变。 材料二:《易》曰:“穷则变,变则通。”知天下事未有久而不变者也。 4.图片展示:展示康有为和梁启超的图片

第6课戊戌变法

第6课戊戌变法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公车上书、维新运动的展开等基本史实、初步认识百日维新的内容和变法失败的原因及意义等。 二、过程与方法 利用历史图片和史料,引导学生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感知历史,分析史料得出结论,归纳出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得出变法失败的原因、意义和教训;通过讨论“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培养学生利用历史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维新人士的进步立场和为变法图强勇于牺牲的事迹,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树立以天下为己任的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 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及意义。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面临内外交困的局面时,统治阶级内部开明的官员掀起了一场以“自强”“求富”为口号的洋务运动,希望通过引进西方先进技术达到维护清王朝统治的目的,但结果失败了。甲午战争后,中日《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面对地主阶级探索救国救民的失败,在洋务运动中兴起的民族资产阶级又将以怎样的方式继续探索斗争呢?带着这个问题让我们进入第6课《戊戌变法》的学习。 自主学习梳理知识 一、康有为与公车上书 1.1895年春,《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群情激愤。“公车上书”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 2.公车上书失败后,维新人士在各地组织学会,创办报刊,宣传变法,推动了维新变法思想的广泛传播。其中影响最大的报刊是上海的《时务报》和天津的《国闻报》。 3.梁启超在《时务报》上发表《变法通议》,强调“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变亦变,不变亦变”,中国如不变法,将会因守旧而灭亡。 二、百日维新 1.1897年冬,德国强占胶州湾,康有为上书光绪帝,呼吁变法救国。在康有为等维新派的推动下,光绪帝决心变法。1898年6月,清政府颁布诏书,宣布实行变法。随后,光绪帝发布了一系列变法诏令,主要内容有: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工、商业;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裁减绿营,训练新式军队等。历史上称这次变法为“戊戌变法”。 2.变法触犯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他们阻挠和破坏变法法令的贯彻。9月21日,慈禧太后等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搜捕维新人士,废除变法诏令。谭嗣同等六人被捕遇害,史称“戊戌六君子”。这次变法历时103天,因此又被称为“百日维新”。

第6课戊戌变法

第6课 戊戌变法 ?教学分析? 【重点难点】 重点:公车上书,戊戌变法的内容及影响。 难点: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和失败的原因。 ?教学过程 ? 一、导入新课 教师展示《时局图》:戊戌变法前所面 临的政治局面。 现在我们做一个假设:我们都生活于19 世纪末这个动荡的年代,我们都是热爱祖国、关心中国前途命运的知识分子、爱国青年,你如何看待当前的时局?如何拯救中华民族于水火之中?谈一谈你的看法、想法。请2-3位学生回答。(随机让学生回答) 和大家一样,当时中国的各界人士为挽救民族危亡进行了不同方式不同形式的探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6课:戊戌变法。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康有为与公车上书 1.教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并展示康有为、梁启超的照片。 (康有为从小受到严格的儒学教育,后来又阅读了大量的外国书籍,他认为要救国,只有维新,要维新,只有学外国,他是维新变法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为变法维新运动的开展做了大量工作,变法失败后他逃往国外。 梁启超是康有为的学生,他深受康有为思想的影响,并和康有为一起积极开展变法活动,他们合称为“康梁”,变法失败后他也逃往国外。) 2.教师提问:康、梁二人听到《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后有何反应?维新变法拉开序幕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 学生回答:公车上书。 (“公车”最初是指汉代用公家的马车送应举之人赴京考试,后来公车成为举人入京应试的代称。) 教师强调:公车上书标志着维新变法运动的开始。随后提问:公车上书提出了哪些主张?其结果是什么?

次上书并没有上达光绪皇帝, (拒和是指拒绝和日本签订合约, 迁都是指迁都到西安, 变法是指变君主专制为君主立宪制,实行资 产阶级制度。) (公车上书虽然没有成功,但影响很大,它 打破了长期以来清朝黑暗统治下政治舆论沉 闷的局面,推动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发展。) 3.教师过渡:从公车上书这一事件中,我 们可以看出,康有为、梁启超是具有初步资 产阶级思想的爱国知识分子。那么,“公车 上书”失败后,康、梁二人又进行了哪些运 动? 学生回答:在各地组织学会, 宣传变法, 教师提问:阅读教材,列举一些著名的 学会和报刊?并说说它们宣传了哪些思想观 点? 学生回答:著名的学会有强学会、农学 会等;主要报刊有上海的《时务报》天津的 《国闻报》。 其中《时务报》宣传了梁启超的“法者,天 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的力行 变法思想,“变亦变,不变亦变”,日本以 变法而强大,中国如果变法将会因守旧而灭 亡,这些文字议论新颖,通俗易懂,风靡海 内外; “通中外之故”为目的,号召变法图强,《国 闻报》成为北方最有影响的报纸。 (问题思考:上述学会和报刊主要宣传了什 么观点?产生了什么影响? 观点:主要宣传维新变法,介绍西方资本主 义政治制度。影响: 对推动维新运动起了很大的作用,使以救亡 图存为目的的维新运动在全国迅速展开,增 强人们的爱国热情和政治觉悟。) 4.教师强调:维新思想的传播,极大地 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发展,为百日维新奠 定了思想基础。 (维新派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实行君 主立宪制。这与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科 学技术,以挽救清朝统治是不同的。)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戊戌变法》优质教案

第6课戊戌变法 ?教学分析?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公车上书;百日维新的内容 教学难点: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那是一个风云激荡的世纪。世纪末的那个多事之秋,落日的紫禁城里突然热闹起来。几个读书人呼号:“变亦变,不变亦变”…… 诗歌里“世纪末的那个多事之秋”中的“多事”主要指的是哪些事?假如有一台时光机,让你回到“那个多事之秋”,你会有何感受?今天我们就来看看资产阶级改良派是如何救国的,翻到课本第6课。 (提示:“多事之秋”指的是《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剧了中国民族危机。在国难当头的危急时刻,他们站出来挽救民族危亡,主张变法图强。)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康有为与公车上书 (一)公车上书 1.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公车上书的主要人物和大致经过。 2.教师解释:汉朝时,政府都是用公车接送参加考试的举子,后来就把参加科举考试的举子叫做“公车”。由于这次上书是康有为组织参加科举考试的各省举子所为,因此历史上就称为“公车上书”。 3.材料引入: 材料一世变小,则治世法因之小变;世变大,则治世法因之大变。 材料二《易》曰:“穷则变,变则通。”知天下事未有久而不变者也。 4.图片展示:展示康有为和梁启超的图片

5.问题思考: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应试举人要求拒签《马关条约》?为什么人们在要求拒签条约的同时又请求变法?(学生讨论) 6.教师讲述渡:《马关条约》签订后,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严重。这一危机深深地刺激了国人的觉醒,激起了以康梁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追求独立自强的激情与呼号,变法呼之欲出。 (二)维新思想的传播 1.教师讲述:虽然上书不达,但却轰动了京、沪,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康、梁带着对国势的沉痛、救国的迫切、变法的热衷、自强的思虑,继续为变法而奔走呼号。 2.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列举一些著名的学会和报刊,并说说它们宣传了哪些思想观点? 提示: 思想基础。 目标导学二:百日维新 (一)百日维新 1.材料展示:“若不及时图治,数年之后,四邻交逼,不能立国。”“万国报馆议论沸腾,咸以为中国为言,若箭在弦,省括即发……瓜分豆剖,渐露机芽,恐惧国惶,不知死所。”“乱机遍伏,即无强敌之逼,揭竿斩木,也可忧危。” ──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 2.教师讲述:此材料道出当时中国面临内忧(揭竿斩木)外患(瓜分豆剖)。康有为言辞恳切,光绪帝被深深感动,表示不做“亡国之君”,让康有为全面筹划变法。 3.学生发言:阅读教材,总结变法的内容并分析各个内容的影响? 提示: 4.问题探究:变法有利于哪个阶级的利益?得到哪些人的拥护?变法触动哪些人的利益? 提示:资产阶级;资产阶级、先进知识分子等;地主阶级顽固派

第六课戊戌变法教案

第六课戊戌变法 学院专业 学号姓名 实习学校指导教师 课程名称新川教版八年级上第三单元第六课P33-37 教学目的和要求: 一、知识与能力 知道康有为、梁启超等的维新变法活动,了解百日维新的主要史实,叙述戊戌变法政变的主要过程;理解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性质及其历史意义,认识“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通过对比洋务派、维新派主张的异同,进一步学习比较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说说公车上书这一历史概念,初步学会陈述历史概念的方法;通过分析、综合、概述、比较等思维过程,形成戊戌变法的历史概念。 通过树立洋务运动、甲午中日战争的历史发展时序,在甲午战败、瓜分狂潮的具体时空背景下分析戊戌变法的背景、内容和影响,初步学会在具体的时空背景下对历史事件进行考察放入方法,从历史发展的进程中认识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地位和作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维新变法是当时先进中国人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主流,戊戌变法既顺应了19世界末中国救亡图存的时代要求,又顺应了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 通过变法的失败认识到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行不通的。 重点和难点 重点:1、康有为、梁启超的维新变法思想; 2、百日维新,它是这次变法的最高峰,是维新思想的一次重要尝试,尽管这些措施带有不少的局限,但这表明维新思想家们已经认识到封建统治的危机,并在积极谋划中国的出路。 难点:对戊戌变法运动的评价。 课程类型:新课

教学方法与手段:结合课文,利用新闻报道、文件奏折、宣传画照片等各种历史资料,培养学生的历史想象力和分析力,能从中找出维新变法的相关信息,从而加深学生们对戊戌变法的理解。 1、情景法,培养学生研究历史的兴趣与能力。 2、分组讨论(经验交流法),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增强学生 的参与协作意识。 3、问题教学法,通过精心设计巧妙提出问题,让学生学会分析 历史问题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展示漫画)引导学生观察图片,并提问:这幅漫画展示了什么场景?反映了19世纪末的中国面临着怎样的局面?(被列强瓜分,民族危机空前严重)那么面对这样的局面,中华民族的未来在哪里?以康永为、梁启超为代表的仁人志士给出了他们的答案,掀起了救亡图存的维新变法运动。这是怎样一段扣人心弦的历史?这场变法运动会改变中国的命运吗?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进入到第六课戊戌变法的学习。 二、讲授新课 一、康有为、梁启超等的变法活动 (一)变法运动兴起的背景 (教师指导同学们阅读教材第33页第一段正文,并展示列强瓜分中国的图片)。 教师:维新变法运动兴起的背景是什么? 正如刚才《时局图》和漫画中所反映出来的那般,甲午中日战争后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进而启发学生认识维新变法的根本原因是民族危机的空前严重。)请同学们在第一段“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加深”后面加上一句“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并标好“背景”二字。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以康梁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领导的维新变法活动兴起,但要进行彻底的变法谈何容易?于是康梁积极地展开了变法的准备活动。 (展示万木草堂的图片)教师:这是什么学堂?(万木草堂)那同学们知道是谁创办的吗?(康有为)教师:没错,康有为在广州创办万木草堂,聚众讲学,宣传维新变法,培养维新运动的骨干。 (出示材料)大家能从这段话中看出他的主张是什么吗?(变科举,变官制) 康有为主张模仿西方的政治制度,开民智,兴民权,建设一个富强的近代国家。

八年级上册 戊戌变法

八年级上册第7课戊戌变法- 点击下载:本课课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政变等基础知识。(2)结合课文、利用图片、历史资料等培养学生分析和理解维新变法运动兴起的背景,归纳总结康、梁的主要活动;通过讨论“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培养学生利用历史知识综 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创设情境导入新课;通过对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了解康有为的爱国热情,激发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完成情感目标;通过师生的互动探究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完成能力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维新人士的进步立场和为变法图强勇于牺牲的事迹,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树立以天下为已任的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难点及处理 重点:公车上书、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处理的方法:公车上书这一内容通过教师讲述、出示公车上书的书影,由学生观察思索来解决。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通过出示幻灯片,以表格形式呈现给学生,通过四个方面来理解记忆并为后面突破难点做下铺垫。 难点: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通过师生共同分析变法内容的进步性和局限性,使学生能客观地理解变法历史意义,并在互动探究中通过学生讨论得到解决。 教学方法 情境模拟法、探究法、图片资料展示法等。 学法指导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观察图片、分析资料等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能力。 教学渗透点 通过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分析和评价树立科学正确的历史观。 教学资源 教材、课件、网站资料。

板书设计 见幻灯片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教师:中国近代史是一部中国人民不屈不挠反抗外来侵略的历史,也是先进的中国人不断探索救国道路的历史。洋务运动是地主阶级为维护封建统治而进行的一场自救运动,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洋务运动也随之破产,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加剧,民族危机严重。此时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为挽救民族危亡,曾做过哪些努力?其结果如何? 创设情境:假如我们生活在那个年代,我们都是热爱祖国、关心中国前途命运的知识分子、爱国青年,你如何拯救中华民族于水深火热之中? 学生:回答的可能有多种,有的认为必须进行改革;有的认为要发展科学技术,走资本主义道路;有的认为必须进行革命等等。 教师:总结:当时中国的各界人士为挽救民族危亡进行了不同方式的探索,今天我们就来介绍当时最著名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戊戌变法。教师出示:第7课戊戌变法 2.师生对白,演绎历史 教师: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正在北京参加科举考试的康有为和梁启超,邀请各省参加科举考试的1300多举人,联名上书光绪帝,反对同日本议和,请求变法 图强。这次事件史称“公车上书”。 教师出示幻灯片──公车上书记(书影和第一页) 学生:观察、思索。 教师出示幻灯片──康有为、梁启超。(了解:康有为是广东南海人,他从小熟读四书五经,后来又阅读了大量外国书籍,了解到俄国和日本都靠变法迅速强盛起来,感到发现了医治中国的灵丹妙药,开始宣传变法维新的道理。梁启超是广东新会人,听康有为讲俄国和日本如何通过变法使国家富强,觉得很新鲜。于是他诚恳地拜康有为做老师。)教师:康、梁的这次上书,由于顽固派的阻挠没有传到皇帝手中,对

(新)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戊戌变法》优质教案

第6课戊戌变法?教学分析? 【重点难点】 重点:公车上书,戊戌变法的内容及影响。 难点: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和失败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展示《时局图》:戊戌变法前所面 临的政治局面。 现在我们做一个假设:我们都生活于19 世纪末这个动荡的年代,我们都是热爱祖国、 关心中国前途命运的知识分子、爱国青年, 你如何看待当前的时局?如何拯救中华民族 于水火之中?谈一谈你的看法、想法。请2-3 位学生回答。(随机让学生回答) 和大家一样,当时中国的各界人士为挽 救民族危亡进行了不同方式不同形式的探 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6课:戊戌变 法。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康有为与公车上书 1.教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并展示康有 为、梁启超的照片。 2.教师提问:康、梁二人听到《马关条约》 签订的消息后有何反应?维新变法拉开序幕 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 学生回答:公车上书。 教师强调:公车上书标志着维新变法运动 的开始。随后提问:公车上书提出了哪些主 张?其结果是什么? 学生回答:主张是拒和、迁都、变法。这 次上书并没有上达光绪皇帝,却轰动了京沪。 3.教师过渡:从公车上书这一事件中,我 们可以看出,康有为、梁启超是具有初步资 产阶级思想的爱国知识分子。那么,“公车 上书”失败后,康、梁二人又进行了哪些运 动? 学生回答:在各地组织学会,创办报刊, 宣传变法,推动了维新变法思想的广泛传播。 教师提问:阅读教材,列举一些著名的 学会和报刊?并说说它们宣传了哪些思想观 点?

搜捕维新人士,废除变法诏令。历时103天的变法失败,史称“百日维新”。 6.教师展示:图片《谭嗣同殉难图》《谭嗣同史实》 提问:我们应该学习谭嗣同的什么精神?(学 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教师归纳:学习他为民族大业不惜牺牲 生命的爱国主义精神。 7.教师强调: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但 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请同学们思考: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有哪 些?(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总结) 教师归纳:①维新变法触及了封建统治 中顽固派的利益;②顽固派实力强大;③维 新派没有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④维新派不 敢发动群众,仅仅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 ⑤维新人士缺乏政治策略,急于求成。 8.教师讲述: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的改良运动,具有进步性、爱国性,是近代历史上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三、课堂总结 戊戌变法的失败,使中国丧失了一次摆脱民族危机,走向富强的机会。但是维新志士们满怀爱国热情,为变法奔走呼号,殚精竭虑,他们的行动符合历史潮流,是爱国的、进步的,显示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他们的爱国精神必将激励和指引着一代 又一代中国人为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继续努 力奋斗。 ?板书设计?

第6课《戊戌变法》教案

第六课戊戌变法 【学习目的】 年中国维新变法运动的重大事件名称和顺序 变法法令内容在政治方面的局限性和经济、 充分理解维新变法人士的进步立场,陶冶爱国爱民族的高尚情操,增强新 【学习重点】公车上书、百日维新 【学习难点】戊戌变法的性质及其历史意义 【学习过程】 1.布置学生预习 根据《学案》让学生分组完成,小组可以讨论进行。 2.教师进一步检查学生预习的情况,辅导学生重点问题、难点问题。 3.学生展示《学案》,教师适当进行补充,表扬学生,对各组展示的情况进行评价。 【预习提纲】 一.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 1.公车上书-----揭开维新变法的序幕 (1)背景:1895年春,《_____》的签订。

(2)经过:_____、梁启超联合在北京参加会试的举人上书光绪,反对议和,请求变法。 (3)影响:是资产阶级维新思潮转变为爱国救亡政治运动的标志。 2.创办报刊:创办《_____》(后改名为《中外纪闻》),宣传维新变法。 3.组织团体:联合朝廷中具有维新思想的官员,建立强学会。 二.“百日维新” 1.背景:1897年,德国派军舰强占胶州湾,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2.时间:1898年6月1日~9月21日。 3.标志:光绪帝颁布《_____》。 4.内容:(1)政治:广开言路,裁撤冗官,精简机构。 (2)经济:提倡____,奖励发明创造,改革财政。 (3)文化:改革____,开办新式学堂,设立译书局。 (4)军事:训练和装备新式陆军、海军等。 5.结果:变法触动了顽固派的利益,慈溪太后政变,囚禁光绪帝,杀害____等六人,史称“戊戌六君子”,变法失败。 6.影响:(1)戊戌变法是一次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改良运动(性质),加快了中国____的进程;(2)这次变法广泛传播________和自然科学知识,对中国社会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7.启示:戊戌变法的失败说明资本主义的改良运动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走不通。康有为等人勇于向先进的国家学习,敢于开拓进取、创新变革和高度的历史使命感、责任感值得我们学习。 【课堂小检测】 一、填空题 1.______年 6月11日到9月21日,_________颁布了一系列变法诏书。变法从开始到失败仅103天,因此又称“___________”。 2.6月11日,光绪帝颁布《______________》,实行变法。因为这一年是旧历年,历史上称这次变法为“______________”。 3.光绪帝任命康有力为总理衙门章京行走,还让维新派人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参与变法。 二、单项选择题

2017-2018学年 第6课 戊戌变法 教案(部编本)

第6课 戊戌变法 ?教学分析? 【重点难点】 重点:公车上书,戊戌变法的内容及影响。 难点: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和失败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展示《时局图》:戊戌变法前所面临的政治局面。 现在我们做一个假设:我们都生活于19世纪末这个动荡的年代,我们都是热爱祖国、关心中国前途命运的知识分子、爱国青年,你如何看待当前的时局?如何拯救中华民族于水火之中?谈一谈你的看法、想法。请2-3位学生回答。(随机让学生回答) 和大家一样,当时中国的各界人士为挽救民族危亡进行了不同方式不同形式的探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6课:戊戌变法。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康有为与公车上书 1.教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并展示康有为、梁启超的照片。 2.教师提问:康、梁二人听到《马关条约》 签订的消息后有何反应?维新变法拉开序幕 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 学生回答:公车上书。 教师强调:公车上书标志着维新变法运动的开始。随后提问:公车上书提出了哪些主张?其结果是什么? 学生回答:主张是拒和、迁都、变法。这次上书并没有上达光绪皇帝,却轰动了京沪。 3.教师过渡:从公车上书这一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出,康有为、梁启超是具有初步资产阶级思想的爱国知识分子。那么,“公车上书”失败后,康、梁二人又进行了哪些运 动? 学生回答:在各地组织学会,创办报刊,宣传变法,推动了维新变法思想的广泛传播。

搜捕维新人士,废除变法诏令。历时103天的变法失败,史称“百日维新”。 6.教师展示:图片《谭嗣同殉难图》《谭嗣同史实》 提问:我们应该学习谭嗣同的什么精神?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教师归纳:学习他为民族大业不惜牺牲 生命的爱国主义精神。 7.教师强调: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但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请同学们思考: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有哪 些?(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总结) 教师归纳:①维新变法触及了封建统治中顽固派的利益;②顽固派实力强大;③维 新派没有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④维新派不敢发动群众,仅仅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 ⑤维新人士缺乏政治策略,急于求成。 8.教师讲述: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的改良运动,具有进步性、爱国性,是近代历史上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三、课堂总结 戊戌变法的失败,使中国丧失了一次摆脱民族危机,走向富强的机会。但是维新志士们满怀爱国热情,为变法奔走呼号,殚精竭虑,他们的行动符合历史潮流,是爱国的、进步的,显示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他们的爱国精神必将激励和指引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为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继续努力奋斗。

安徽八年级历史上册练习:第6课 戊戌变法

第6课戊戌变法 01组合列举 知识点1康有为与公车上书 1.1895年,《________》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后,康有为、梁启超等联合参加会试的举人发动________,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 2.维新人士在各地组织学会,创办报刊,宣传变法,其中影响最大的报刊是上海的《________》和天津的《________》。 知识点2百日维新 3.1898年6月11日,清政府颁布“________”诏书,宣布实行变法,史称“________”。变法历时103天,因此又被称为“________”。 4.法令规定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鼓励私人兴办________,发展农、工、商业;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废除________,改试策论,开办________;裁减绿营,训练新式军队等。 5.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等发动政变,囚禁________,废除变法诏令。谭嗣同、刘光第、林旭、杨锐、杨深秀、康广仁六人被捕遇害,史称“__________”,戊戌变法失败。 1.京师大学堂是戊戌变法时期创办,不是洋务运动时期。洋务运动时期创办的第一所新式学堂是京师同文馆。 2.戊戌变法内容中最能体现这场改革性质的是“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02辨析改错 6.19世纪末期,中国也掀起了一场救亡图存的戊戌变法运动。辨别下列史实的正误,在该题前的括号内正确的打“√”;错误的打“×”,并加以改正。 (1)19世纪末,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领导的变法运动因遭到顽固派的镇压而失败,史称“公车上书”。 【】改正: (2)1898年,道光帝表示“不甘作亡国之君”,决心变法图强。 【】改正: (3)戊戌变法失败后,康有为拒绝逃往国外,甘愿流血牺牲以唤起民族觉醒,成为中国变法流血牺牲第一人。 【】改正: (4)19世纪的戊戌变法广泛传播了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改正: 03单项选择 知识点1康有为与公车上书 7.“我们常说科举制度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悲剧,但1895年就是那群举子揭开了一场延续数年的救亡运动的序幕。”上述文中的“那群举子”的举动是( ) A.颁布“明定国是”B.成立保国会 C.公车上书D.创办《中外纪闻》 8.下列人物中,极力宣传“观大地诸国,皆以变法而强,守旧而亡”观点,推动维新变法的是( ) A.曾国藩B.康有为 C.邓世昌D.左宝贵 9.资产阶级维新派宣传维新变法思想的刊物中,居于南北舆论界领导地位的是( ) A.《中外纪闻》《湘学报》B.《时务报》《国闻报》 C.《湘学报》《知新报》D.《天演论》《变法通议》 知识点2百日维新 10.某班学生编导一场历史剧涉及的素材有主题:维新变法;地点:北京;人物:康有为、梁启超、

第6课 戊戌变法 导学案(有答案)

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第6课戊戌变法 一、学习目标 1.知道公车上书以及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活动。 2.了解百日维新的基本史实,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二、自主预习 1.宣传变法,推动维新变法思想广泛传播的影响最大的报刊是的《时务报》和的《国闻报》。 2. ,清政府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实行变法。因是农历戊戌年,历史上称这次变法为“戊戌变法”。 3.变法触犯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的利益。他们掌有实权,阻挠和破坏变法法令的贯彻。 4. 被捕遇害,史称“戊戌六君子”。 三、合作探究 1.总结变法的内容并分析各个内容的影响? 2.变法有利于哪个阶级的利益?得到哪些人的拥护?变法触动哪些人的利益? 四、随堂演练

导学案 1.支持维新派进行变法的清朝皇帝是() A.咸丰皇帝B.同治帝C.光绪帝D.宣统帝 2.谭嗣同被慈禧太后杀害后,街头巷尾的人们议论纷纷,你认为符合史实的议论是() A.他是洋人的密探,卖国求荣 B.他甘为变法而捐躯 C.慈禧太后杀的是贪官 D.他是没有地方可逃 3.以下关于戊戌变法内容的表述中错误的一项是() A.设立铁路矿务局、农工商总局和邮电局 B.允许官民上书言事,澄清官治,取消旗人特权 C.改科举,废八股,各地设立中小学堂,京师设立大学堂 D.裁汰旧军,精练陆军,创建北洋海军 4.“戊戌变法虽然被扼杀了,但它将统治中国人几千年的思想打开了缺口。”据此理解戊戌变法的作用() A.提过了工作效率 B.起了思想启蒙 C.民主共和深入人心 D.摧毁顽固派力量 5.“举国鼓舞欢蹈,征求上书,民间疾苦,悉达天听。”这段话描述的是戊戌变法是哪项变法法令的实施情况() A.开放言论 B.创办京师大学堂 C.保护农工商业的发展 D.准许创办报刊和组织强学会 6.材料:“变者,天下之公理也。”请回答: (1)这句话是谁说的? (2)他是在什么背景下说出这句话的? (3)这句话反映了他什么样的主张? 五、课后反思 【答案】

最新部编版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6课 戊戌变法 优秀教案

最新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优秀教案.; 第6课戊戌变法;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公车上书、维新运动的展开等基本史实、初步认识百日维新的内容和变法失败的原因及意义等。 二、过程与方法;; 利用历史图片和史料,引导学生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感知历史,分析史料得出结论,归纳出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得出变法失败的原因、意义和教训;通过讨论“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培养学生利用历史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维新人士的进步立场和为变法图强勇于牺牲的事迹,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树立以天下为己任的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 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及意义。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面临内外交困的局面时,统治阶级内部开明的官员掀起了一场以“自强”“求富”为口号的洋务运动,希望通过引进西方先进技术达到维护清王朝统治的目的,但结果失败了。甲午战争后,中日《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面对地主阶级探索救国救民的失败,在洋务运动中兴起的民族资产阶级又将以怎样的方式继续探索斗争呢?带着这个问题让我们进入第6课《戊戌变法》的学习。 自主学习梳理知识; 一、康有为与公车上书;; 1.1895年春,《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群情激愤。“公车上书”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 2.公车上书失败后,维新人士在各地组织学会,创办报刊,宣传变法,推动了维新变法思想的广泛传播。其中影响最大的报刊是上海的《时务报》和天津的《国闻报》。 3.梁启超在《时务报》上发表《变法通议》,强调“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变亦变,不变亦变”,中国如不变法,将会因守旧而灭亡。 二、百日维新;; 1.1897年冬,德国强占胶州湾,康有为上书光绪帝,呼吁变法救国。在康有为等维新派的推动下,光绪帝决心变法。1898年6月,清政府颁布诏书,宣布实行变法。随后,光绪帝发布了一系列变法诏令,主要内容有: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工、商业;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