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日常行为的心理分析

儿童日常行为的心理分析
儿童日常行为的心理分析

儿童常见20种心理问题3-6岁

3-6岁儿童常见的心理问题 对于3-6岁的孩子,家长最关心的是孩子的身体健康,很容易忽视孩子的心理健康与心理发展。而儿童期的心理健康是个体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时期,是个体感知觉发展、情绪情感发展、人际交往能力发展以及人格形成的起始阶段。俗话说好的开始时成功的一半,所以在儿童期奠定孩子心理健康发展的方向对于孩子的一生至关重要。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家长的忽视和社会宣传的缺乏,大家对儿童期孩子的心理健康认识还处在一个较低的水平。随着自闭症、多动症等儿童期心理问题的发病率不断攀升,儿童期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也引起了家长和社会的关注,为了帮助家长了解儿童期孩子心理发展的轨迹,做好孩子的心理保健预防以及矫正工作,我们特意录制了本片。 以下介绍的主要是6岁以下的孩子常见的心理疾病: 1 咬指甲 【案例】 洋洋(化名),男,5岁,性格内向、胆小、怕孤独、不合群,尤其受到成人指责时表现得紧张。上课、睡觉时,经常将手指放在口中,入神地咬指甲。从周岁起,他先是吃衣角、咬被角,后来由于大人阻止,虽不再吃衣角、被角,但产生了吮吸手指的行为。洋洋出生后由于母乳不足,由人工喂养,1岁半后由外婆抚养。父母在外打工,每周到外婆家去看望他一次。长大一些后,跟父母同住,但大多数时间都是一个人在家玩耍。

【行为表现】 咬指甲是儿童时期很常见的不良行为,男女儿童均可发生。程度轻重不一,重者可引起局部出血,甚至甲沟炎。爱咬指甲的孩子常伴有睡眠不安和抽动。【形成原因】 孩子爱咬指甲,有时反映一种心理情绪,如紧张、抑郁、沮丧、自卑感、敌对感等情绪状态,其根源可能是受关注不够或缺乏安全感。而有些孩子,由于咬手指甲经常受到老师和家长的批评、训斥,反过来又会产生紧张、焦虑的情绪,成为继发性精神刺激因素。 【专家支招】 纠正孩子咬指甲的习惯可采用心理疗法和行为矫正法,以耐心说服和鼓励为主,平时多给予孩子心理上的关注,消除造成孩子紧张的因素。引导孩子多参加一些娱乐活动,多交朋友,如让孩子和其他小朋友一块做游戏等,转移其注意力。 家长要有耐心和信心,千万不可体罚,不可大声训斥,不要粗暴地强行将孩子的手指从嘴里拉出,这样可能会在潜意识中加重孩子咬指甲的习惯。 要培养孩子良好的卫生习惯,如常修剪指甲,对大一点的孩子,可通过讲道理告诉他们咬指甲的危害。 纠正孩子咬指甲的毛病需要一个过程,年龄越小越比较好纠正,所以,家长发现孩子有咬指甲的毛病时就要尽早矫治。 矫正方法具体步骤为: (1)教给孩子分辨识别习惯性行为出现的情况,例如想办法让孩子知道自

儿童发展心理学分析(另附表格)

发展心理学期刊分析 080411235 学前112吴婷 首先,我想讲讲我的第一印象,我发现这些论文基本上很少不是合作完成的,而且有的是同一个人和不同的人合作,或者同一些人运用一样的调查结果,写出了不一样思路的论文,开拓思维,让人印象深刻。其次,我觉得其中还是有些不足的,比如说,大家的研究方法大部分都采取问卷法,它时间短,取样大,但是我觉得准确率并不一定高,而且只能反应当时的时代特征,不能反应社会变迁下的特征,如果要探究心理发展的趋势及经验对后期心理发展的连续过程和特点的话,还是要采用追踪研究等方法。而追踪研究的时间都不是很长,大概为一年左右少则几个月,我认为如果在时间精力经济的允许下,如果能把时间适当延长就好了,这样的研究结果的稳定性就大大提高了。 从婴儿到初中生各个年龄阶段的儿童,每个年龄段都有不一样的特点,每一个年龄段的学习成长都是不一样的。这些论文从不同角度探讨了这些特点,使的我大概了解了儿童的成长过程。下面我从各方面谈谈我认为未来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发展趋势和一些观点。 心理方面 心理方面注重儿童情绪,自我调节,关注抑郁儿童,特别是流动、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5-12对汶川地震后灾区的儿童也十分留心观察他们的心理发展,体现了现在这个社会对现在处于边缘,得不到正常关爱的儿童的人性化关怀。我相信随着不断各个大城市不断涌入的民工潮,越来越多的孩子会成为留守儿童,或是随着父母打工仔各个城市辗转的留守儿童也满满增多,心理学势必会越来越侧重对流动、留守儿童的研究。 社会、家庭适应方面 这一方面关注了社会变迁下,儿童情绪的发展、家庭教育中的亲子关系、社会交往中的同伴关系以及社会适应方面。应该说,人们对孩子的认识一直在发生着改变,从以前的“小大人”,到现在不止关注孩子的家庭表现,也把视野投向了更远的社会大环境。新的社会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典型的比如网瘾、家庭的低社会经济地位、家庭暴力、父母工作压力大离婚率升高等等,儿童无论从生理还是心理,越发的早熟,所以我们更应该从小关注孩子,特别是社会适应方面,帮助他们健康的实现从孩子到成人的转变。 行为方面 重点关注了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幼儿园游戏行为、亲社会行为等等,行为是心理的外化,所以行为不是特别侧重的研究对象。但是我们研究的心理很多都是通过观察儿童行为获得的,所以我们还是要学习儿童的生理。 学习方面 考察儿童的概念定义、空间概念、阅读、归纳推理等,以及焦虑情绪对学习的影响。考试制度不断改革,但却万变不离其宗,数学科目的重要性也逐渐凸显,许多测试也是用数学来考察儿童的思维。未来对数学领域儿童的研究我觉得也会越来越多。 语言方面 语言方面研究了很多,比如说语音意识、语言感知,英语学习(口语、英语课堂焦虑等)、汉语语音障碍、语言机制,范围很广。儿童现在“开口”越来越早,现在社会所需要的语言

中国高端人群之消费心理与行为分析

中国高端人群之消费心理与行为分析(上) 深圳市拓璞家具设计有限公司.研究中心向苏云 关键词:高端人群;消费心理;消费行为 中国高端人群主要指拥有相当财富、身份和地位,处于财富金字塔上层的那部分人群,他们或拥有雄厚的经济资源,或占据独特的知识资源,再或是占有广泛的社会资源,并将这些资源为己所用,不断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作为社会的中坚力量,他们还拥有特质化的价值取向、生活背景、居住习惯和文化品位,对居住品质、生活环境有着超过一般标准的要求。这些要求不仅仅体现在物质层面上,更追求物质与精神的统一、前瞻性的生活理念及功能多元化等,体现在对健康、人文内涵、生态环境、私密性、服务等方面的特别关注。此外,高端人群对于社交、商务、时尚、休闲、娱乐等上层生活的需求也有较高的要求。 一、高端人群的消费心理 炫耀消费:高端人群喜欢在既定的范围内,以常人无法企及的奢侈高端物品在一个特定的生活圈子里相互攀比炫耀,以显示自身财富与身份地位。 享受消费:高端人群大多对生活的舒适度和档次都要求高,特别是软环境,其大多有海外旅游居住经历,或者认同海外生活方式及标准,希望通过高端消费来获取相当的贵族式生活体验。 二、高端人群的分类分析 根据高端人群的情感偏好以及他们特殊的行为习惯和价值观,在此将高端人群主要分为四大类:尊贵型、享受型、标签型和理财型。尊贵型人群大多事业有成,拥有多套住宅及一辆以上名车,重视“尊贵身份”的概念;享受型人群则更多注重生活质量的提升,追求更高水平的生活方

式和生活理念;标签型人群大多属于高消费,热衷于品牌消费,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证明自己的能力;理财型的人群则更加注重投资理财,他们拥有丰富的投资经历和经验,当然这类人群本身就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且有境内外旅游和豪宅居住经历,对生活条件和生活方式的要求均比较高。不同价值观的高端人群对生活方式的要求和理解不同,同时,他们对产品的消费取向也不一样。下面,我们将分别对四种价值观的高端人群作相应分析:(未完,待续。。。)发表于:2010/09/28 产品战略--高端人群之消费心理与行为分析(中) 深圳市拓璞家具设计有限公司. 研究中心向苏云 关键词:高端人群;消费心理;消费行为 (1)尊贵型——追求自然、闲适 高端奢侈消费体验对尊贵型人群来说是事业成功的标志,如高端豪宅、别墅则是释放工作压力获得独立自由的私密空间和独享心灵宁静的场所,也是体现他们生活品味、情趣、情调的地方。此类人群大多为企业家、名人或者事业有成的生意人士,他们中大部分处于中年或以上,也有小部分是来自全国各地年轻有为的创业型社会精英,也包含一些进驻内地发展的港澳台同胞,归国华侨等。 尊贵型高端人群在诸多价值观的关键要素当中,其更注重生活的自然、品质、安全环保等方面,在价格敏感、时尚等方面的关注比较少,体现了他们追求自然、闲适的价值观。在生活习惯方面,尊贵型消费人群很重视生活品质,注重休闲,经常和朋友聚会,活动丰富,在休闲活动方面开支水平也较高,同时也是一些高级俱乐部的会员。同时,他们也很爱好运动,高尔夫球是他们中多数人最喜欢的运动,同时也有部分人偏好马术等高端休闲活动;在生活态度方面,倾向于自然、轻松、简单的生活方式;在消费取向方面,相对而言他们消费时更希望得到身份和地位的认同,期待博得认同与喝彩。 (2)享受型——注重服务、细节 享受型高端人群更多的是享受生活的场所和氛围,同时也很注重产品消费

7岁儿童心理及行为特征

7岁儿童心理、行为特点及解决方法 1.7岁儿童已经由动转为静,对于周围的情感有了很灵敏的反应。所以在机器人课上他们会很安静,但对一点点声音和老师的评价都会很敏感,老师应该对他们遵守纪律的表现给予肯定,并且在教育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注意措词。 2.7岁儿童比较不像以前那般处处需要别人的照顾,虽然不是完全可以靠自己,但是比较不会麻烦人,而且也慢慢懂得自己去处理身边的事情。当他们独自完成某件事的时候教师对他们的能力要给予肯定,对愿意独立自主完成任务的孩子给予奖励。 3.7岁儿童内心希望得到大人的赞赏,所以此时期的儿童也特别喜欢讨人欢心。根据这一年龄特点,教师要对他们积极的表现给予足够的关注,教师的关心是7岁孩子表现积极主动的最大动力! 4.他们的感受性较强,慢慢懂得尊重父母、老师等大人的权威,如果碰到因为喜欢某位老师,而认为老师说的话就是代表了绝对,这也就是为什么7岁儿通常开口闭口都会说:“这是老师说的!”因此教师的言行举止要得体,不能信口雌黄,答应孩子的事一定要做到。 5.对于兄弟姐妹和朋友之间的关系,也会较少出问题,这主要是因为他们不想去惹麻烦,反而会以逃避的方式来应对。这代表他们懂得以善意的态度来达到良好的人际关系,而且他们无论对方是善意或恶意,都会因怕受伤便自然而然地采取逃避的态度。教师鼓励孩子以非暴力的形式解决问题,并给予孩子足够的关爱,给孩子安全感,引导他们勇敢的去面对问题、解决问题。 6.7岁儿童较喜欢有自己独处的时间,无论是在运动、工作或是读书的时候,都会以较长的时间来完成一件事情,他们常常沉浸于自己的世界中。此时大人如果打扰或反对他们正在做的事,即使是很文静乖巧的7岁小孩,也会产生强烈的抵抗反应。他们将渐渐会有自己的主张。大人的行为有时会压抑了他们的想法。作为教师,应该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时间观念,对他们的主张表示支持和鼓励会赢得孩子的好感,当他们沉浸于某件事时不要呵斥。想要他们停下手中的事首先应试图吸引他们的注意力,然后再告诉他们现在的时间应该做什么事情,反而效果会好得多。 7.孩子的主张是不应该压抑的,因为这让他们慢慢学会独立,应该听听他们的观念与想法,如此更能教导他们如何倾听别人的意见。作为教师要以平等的态度面对每一个孩子,多倾听他们的意见,让他们也养成虚心听取他人意见的好习惯。 8.7岁儿童慢慢会有自己的个性,大人的指导也需要更加细心的观察与应对。教师对不同性格的孩子要有不同策略,对自尊心强的孩子要多鼓励少批评,对性格内向的孩子要给予更多的关心,对性格外向的孩子要奖罚分明。 9.7岁儿童升入小学,小学老师与幼儿园老师的管理方法完全不同,体现在对纪律的严格要求、对时间的严格控制和对老师的绝对服从,如果在3——6岁时没

儿童常见心理问题-------案例

个案分析:解开咬指甲之谜 一、背景: 毅毅已六岁了,长着乌黑发亮的眼睛,挺惹人喜爱的。可不知何时,毅毅染上了一种坏习惯——咬指甲 二、实录: 有一天午睡,小朋友们都已进入了梦乡,我发现毅毅蒙着头,棉被一动一动,就轻轻地走到毅毅的床头,掀开棉被,只见他正津津有味地咬指甲,我将他的手从嘴边轻轻拉上来放在旁边。可是,不一会儿手指不由自主地又伸到嘴里去了,这样一连反复了好几次都无济与事。 妈妈来接毅毅,我把这一情况告诉了妈妈。妈妈很惊讶,怎么会咬指甲呢?在家里妈妈有意观察了几天,发现毅毅确有这一坏习惯。妈妈心里很着急,她曾耐心地给毅毅讲解咬指甲是一种不卫生的习惯等。但收效甚微。她曾多次尝试着涂抹辣椒水,红药水等之类,但过后又忘。有一次,毅毅没事干的时候又将手伸入口,爸爸实在忍不住了,狠狠地打了他一顿。事后,有所收敛,但没过几天又“我行我素”了。毅毅什么时候,染上了这种坏习惯呢?妈妈百思不得其解。在家访中知道了毅毅的成长过程:毅毅父母工作很忙,毅毅从小由爷爷奶奶带大,老俩口样样事儿都由着他,后来,老俩口因年纪大,行动不方便,换成保姆照看,可是由于毅毅不适应接连换保姆。 三、反思: 心理学告诉我们,幼儿的情绪是伴随人们需要是否满足而产生的体验,它能激励人的行为,改变人的活动效率,对行为起着重要的动机作用。积极的情绪可以提高活动效率,起正向的推动作用,消极的情绪则会降低活动效率,甚至引发不良行为,起着反向的推动作用。毅毅以“一切由着他”的爷爷奶奶那里,转向严厉管教的父母和不熟悉保姆。使他产生了一种焦虑感。毅毅就是希望通过咬指甲来安慰自己,从而减轻紧张的心情。毅毅在咬指甲的过程中,爸爸妈妈时常注意他,盯着他看,忍不住狠狠地打了他,使他产生了自卑感和恐惧感,在成人的“严厉”攻势下,虽然会有所改正,但在成人不注意的时候就会咬得更加厉害,从而产生安全感,这就是父母采取多种办法但收效甚微,反而“变本加厉“的缘故吧! 为了纠正毅毅咬指甲习惯,我们与家长达成共识: 1、不要给孩子过多的压力,要寻找引起孩子紧张的环境并及时消除,父母要和孩子建立一种融洽的关系,创设一种洋溢着温馨气氛的环境,让孩子保持安定的情绪。 2、孩子在无事做的时候,最容易不知不觉地咬指甲时,因此,要丰富孩子的生活,转移、分散孩子的注意力,让孩子多与小朋友一起玩耍,父母还可以利用休息日多带孩子参观、观察各种事物,引导他们多把注意力集中在画画做游戏、折纸工、看图书等学习知识上,并指导他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使孩子不觉得寂寞无事做而咬指甲。 3、培养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六岁的孩子已萌发了自尊心和自信心,父母可带孩子到自然博物馆去看一些寄生虫的实物,告诉他把手放在嘴里很不卫生的,让他懂得不把手放到嘴里的道理,嘱咐他逐渐改正不良习惯。当孩子稍有进步时,父母要及时肯定他、鼓励他,以增强他的自信心和自制力。 4.在幼儿园的老师要关爱他、友好地提醒他,教育小朋友不要叽笑他,或是老是盯着他看,而要帮助他,在家里或幼儿园入睡前,成人要为他设计好“放手的位置”。这样一段时间后,他自然就不去咬指甲了。 四、对策 1.照照镜子

儿童行为心理学读书笔记

儿童行为心理学读书笔记 过去的几天里,定位只看了一小半。周末去整理东西,发现之前买的一些儿童教育有关的书籍。我姑娘都上幼儿园了,这些书我还没开封。一时愧疚,决定先看完一本。 前言的第一句话是,爱孩子,就要读懂孩子的心灵世界。 我觉得这句话既对又不对。小孩子并没有那么多的心灵世界,他的想法,都是表现出来的。爱孩子,就多点耐心观察他在跟你说什么。这个才比较确切。爱孩子,就是学习他的语言和表达方式。 在教育小宝宝的问题上,我觉得所有的问题都可以用一个很简单的模式概括。倾听-支持-理解-引导-教育。 第一步就是倾听,听懂他的语言,听懂他想要什么。 第二步,我选择了支持。因为大人,很擅长挑剔。往往挑剔后,就不那么容易去支持别人。而小宝宝最需要的就是支持。 第三步,我们在一定的时间分析后,可能觉得宝宝的行为达不到我们的预期,甚至与我们的预期相悖,那我们此时应该要求自己去理

解他们。 第四步,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去尝试理解后,依然不认同宝宝的做法,则可以尝试引导。 第五步,最后一步,才是教育。 附录里面的称职父母最应该知道的那些心理学规律。前3条给我比较大的触动。 罗森塔尔效应:父母如果长期给宝宝积极的心理暗示,则宝宝会更加自信自强 超限效应:刺激过多,过强,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反抗的心理现象。-孩子犯错时,不要三番五次的对同一件事做同样的批评。 德西效应:在某些情况下,人们在内在报酬和外在报酬兼得的时候,工作动机不但不会增强,反而会减弱。比如,父母跟孩子说,你考到100分就给你奖励100块钱,孩子的学习兴趣反而会减弱。 德西效应引起了我的极大思考。柚子现在就处于做什么都要跟我

10种儿童常见心理问题

10种儿童常见心理问题 (1)儿童焦虑症:焦虑症是指一组以恐惧与不安为主的情绪体验。多见于女孩。儿童焦虑症有三种类型:其中一种是分离焦虑,儿童与依恋对象、家庭或其他熟悉环境分离时出现过分焦虑;其二是社交焦虑,儿童与陌生人接触式出现持续的过分退缩,妨碍与同伴正常交往;其三是恐怖性焦虑,患儿总是提心吊胆地害怕可能遇到的事物或情景。 (2)学习障碍:是学龄前儿童较常见的问题之一,它是指不存在智力低下学习技能忽的障碍和视觉、听觉障碍,也没有环境和教育剥夺以及原发性情绪障碍,人出现阅读、书写、计算、拼写等特殊学习技能获得障碍的一组综合症。 (3)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又称儿童多动症,是儿童心理行为疾病中常见的一种问题。主要特征是明显的注意力不集中和注意持续时间短暂,多动和冲动:常伴有学习困难或品行障碍。 (4)儿童抑郁症:儿童抑郁症是指发生在儿童时期持续的心境不愉快,以抑郁情绪为主要特征。据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报告,儿童和青少年的抑郁症分别达到2.5%和8.3%。患儿表现为对游戏没兴趣,食欲下降,睡眠减少,哭泣,退缩,活动减少。患儿还可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思维能力下降:自我评价低,记忆力减退,自责自罪,对学校和班级组织的各种活动不感兴趣,容易激动,有时出现自杀念头或自杀行为。 (5)品行障碍:主要表现为持久的、严重的违纪行为,在较大儿童中很常见,如逃学、偷窃、破坏公物和攻击行为。 (6)儿童恐惧症:恐惧情绪是儿童比较常见的一种心理问题,几乎每个儿童在其心理发展的某个阶段都曾出现过恐惧反应。儿童中最常见的是害怕动物、死亡、昆虫、黑暗、学校等。 (7)儿童强迫症:主要表现为反复地、不合理地担忧,不得不通过行为来抵消所担忧的危险以得到安心,有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两种类型,常伴有抑郁、焦虑。 (8)抽动症:指局限于身体某一部位的一组肌肉或两组肌肉出现抽动。表现为眨眼、挤眉、皱额、咂嘴、伸脖、摇头、咬唇或模仿怪相等,并可伴发其他行为障碍,多见于5

-6岁儿童心理与行为特征

6岁的孩子是最难应付的了。从4岁-5岁可以看出孩子有显著的进步;但是从5岁-6岁很多大人怀疑他们好像停止了成长似的。 孩子的成长过程宛如一座山,有小坡、也有大坡,而6岁的孩子就处在大坡的年龄,这对他们而言是个混乱期。一旦超越这种混乱期就会步入另一个转折点,在到7岁之前应该会变成一个较规矩的家庭教育优秀作文选写作指导">小学生。这是因为“小学”的新生活会发生很大的作用;但相反的,孩子与父母为了适应这个新的生活都会经历各种困难。 人们眼中的6岁儿通常是粗鲁而忙碌的。不论做什么事他们总是全力以赴,甚至有人阻挠他们玩游戏时,他们还会毫不客气地把对方赶走;因此有很多母亲会生气地说:“这个家就好像是小孩子个人的一样。” 6岁儿对别人的态度也显得傲慢无礼,5岁时的温柔似乎已经完全消失了。所以有些母亲不禁又摇头说:“这孩子真是越来越不像话了。”但是孩子高兴的时候还是很听话的,并非一直都难以应付。另外,他们与同伴之间的纠纷会急剧增加,也因此容易受到大孩子的排斥及比他年幼小孩子的畏惧。而且6岁儿的感觉很敏感,一点芝麻小事就耿耿于怀或产生不安的倾向。常会在白天因恐惧和不安而啼哭。因此很多小孩会因过于紧张和疲倦体重减轻很多,不论父母如何注意6岁儿,他还是有很多令人不解的地方。 善变的天使 6岁儿的心情常被称为“晴时多云偶阵雨”,前一刻还高高兴兴的,这会儿又马上因为一点芝麻小事而发脾气,尤其是被责备时情绪更为激动。 比如妹妹分到的蛋糕比他的大;正在专心堆积木时,被父亲的大衣不小心碰倒;或者叫妈妈时,妈妈未能即刻出现等,都是他发脾气的原因。 这时候大人可能会考虑以权威来纠正他们,但是这么做,对一个正在发脾气的小孩是不太有效的,因为他们根本听不进别人的话。要使孩子平静下来必须视儿童的个性而定,没有一定的方法。例如比较内向的孩子让他独处一会儿即能恢复平静;相反的,有些小孩一独处反而更闹得不要收拾,大人最好设法了解他们的个性与当时的心情。不过,不论是哪一类型的小孩,在他发脾气时恐怕没人可应付得了的。 重要的是,等他们的脾气平息下来以后,一定要让他们反省自己为何如此?如何才能防止?他发脾气时周遭的人有多难过……。大多数的6岁儿脾气一旦发过后,只要心平气和的告诉他,他都能承认并存有改过之心。 不过,尽管经常反省,6岁儿仍然有善变的情形而且产生极端的变化。比如,有时非常疼爱家中饲养的小狗,有时又把它扔在地上又踢又喊地说:“我要杀死你!”那是因为他们对自己的心情和行动缺乏控制能力,这上点和两岁儿的情形有点相似。

《儿童行为心理学》读书笔记

《儿童行为心理学》读书笔记 ?爰孩子就要懂孩子的心灵世界 ? 01啼哭-宝宝向父母表达意愿的特殊语言?哭声抑扬顿挫■■宝宝在做运动 ?读懂宝宝的需求性啼哭 ?我饿了,快开饭吧 ?我渴了,我要喝水 ?真难受,快给我换尿不湿 ?我就想让你抱着我 ?我太累了,让我睡吧 ?太热/)令了,我不舒服 ?快陪我玩会儿吧 ?这里太乱了,我受不了 ?有什么东西伤到我了 ?分辨宝宝病理性啼哭 ?夜间惊哭,我缺钙了 ?阵发性剧哭,我的小肚肚好疼 ?突发尖叫啼哭,我的头好疼 ?啼哭伴随抓耳挠腮,我的耳朵不舒服 ?突然持续剧烈哭闹,我突然疝气了 ?啼哭伴随流口水,我的嘴巴好疼 ?啼哭伴随咳喘,我喘不过气了 ?呻吟低哭,我生病了,没有力气哭了 ?排便时啼哭,我的屁股好疼 ?像小鸭子叫似的啼哭,我的嗓子好难受?傍晚大哭伴随惊声尖叫■?新生儿肠绞痛 ?白天能安静入睡,入夜则啼哭不安■■小儿夜啼?原因 ?环境不适应 ?身体上火

?睡眠时间安排不当

?睡前情绪兴奋 ?晩上开看灯睡觉 ?疾病影响 ?应对 ?创造好的环境 ■睡前不要太兴奋 ?不要喂的过饱 ?白天不要睡得太久 ?缓解上火症状 ?按摩 ?良好睡眠习惯的注意事项 ?不要让宝宝含看乳头睡觉 ?不要哄睡:唱歌,摇睡,拍 ?睡不要经常更换照看人 ?不要搂看宝宝睡 ?不要俯睡 ?睡觉张嘴呼吸及时就医 °陌生人一抱就哭―宝宝开始认生了?帮助宝宝度过人生期6?12个月 ?毫无条件的接受宝宝人生 ?带宝宝和陌生人接触 ?迎合宝宝的心理 ?平常多带宝宝出去走动 ■不要当看面说他人生缺点 ? 一旦和妈妈分开就嚎啕大哭-分离焦虑?帮助宝宝度过分离焦虑期1岁左右?做好分离缓冲 ?继续巩固宝宝内心的安全感 ?跌倒后,越哄越哭-紧张害怕性啼哭?鼓励孩子自己爬起来 ?适当让孩子哭一会儿 ?教孩子学会总结经验

10种常见儿童行为背后的心理分析

10种常见儿童行为背后的心理分析 现在,越来越多的宝贝都存在着一些让爸爸妈妈头疼的小行为或习惯,有时候家长们会严厉制止,有时候则颇为无奈,不知怎样去帮他们克服改正。那么什么才是最好的办法呢?这就要求我们要深入分析宝贝产生或出现这些行为的原因,然后“对症下药”得到解决。 下面例举10种常见的儿童行为习惯并进行分析,希望能对爸爸妈妈们有所启发:行为一:打人、咬人 原因1:可能孩子对小朋友的安全感建立得不好。所以一有小朋友到身边去,他就会觉得受到威胁,然后主动进攻。 办法:妈妈应多帮助孩子建立安全感,多帮孩子交些好朋友。如做了冰淇淋、煮了毛豆、花生,有了水果等都分成几份,带着孩子送到小朋友家,有好吃的也叫到家里一起吃,或拿到别人家吃。礼尚往来,别人也会有好吃的想着我们。这样关系越走越近,孩子的感觉也越来越好。 原因2:打是排除的意思。 有时他想按自己的想法做事,可小朋友们总是做些他不喜欢的事情,他想把这个事实排除掉。如:他拿个小碗,用土来做饭。小朋友过来就往他的碗里放土,但他不想这样,因为破坏了他原有的计划和目标。他对小朋友嚷,但人家不听,他嚷了几次,发现不管用,就会动手打人了。他的想法本没有错误,只是不想被打扰。但他的举动是不好的。有时想吃冰棒或做其它一些事情,家长不让做,他也会用打的方式来解决,只是想把家长不让他做事的这个事实排除掉。所以我觉得更多时候,孩子打人是排除的意思。包括大人也一样,说不过就打吧。反思一下,其实大人和孩子都差不多。 办法:加强用语言来解决问题的能力。教他用语言来和别人表达思想。如人家往他碗里放土打人这件事,妈妈可以告诉他:“如果你不喜欢人家这么做,你可以直接教他对别人说‘不喜欢你往碗里放土,我正在做饭!’”然后告诉他,打人无法解决问题,打人是不好的行为。他就明白了。当然要达到完全用语言表达还需要一个过程,妈妈要耐心等待他心智成长到这个程度。 原因3:家人可能有打人(或以轻打屁股来逗着孩子玩)的行为。孩子会把所以的待遇反加到别人身上。

消费心理及行为分析教案

单元教学计划 教学目标 1、掌握消费心理与产品策略 2、掌握消费心理与价格策略 3、掌握消费心理与促销策略 4、掌握消费心理与销售服务 课时安排 消费心理与品牌策略 2课时 消费心理与包装策略 2课时 分析消费者价格心理 2课时 消费心理与定价策略 2课时 消费心理与商业广告策略 4课时 消费心理与营业推广策略 4课时 消费心理与公共关系策略 6课时 做好服务满足消费者心理需要 4课时 课题(A)消费心理与品牌策略课型(B)新授 教具(C)课本、学案 备课 时间 (D) 3.29 使用 时间 (E) 4.4 教学目标(F)【知识目标】 ?了解产品命名的心理要求 ?掌握商标设计的心理策略 ?懂得如何利用产品品牌进行营销 ?能分析产品品牌的心理策略 ?能遵循消费者心理规律采取相应的商标策略【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严谨的学习态度

难、重点 ?懂得如何利用产品品牌进行营销 (G) 教学方法 讲授法 (H) 学生自主 性、探究 式学习环 节设计 (I) 教学过程及教学内容 【导入】 近期,丁子杰给在校大学生装配电脑。由于他们对顾客热情,处处为顾客着想,所以他们在大学城开始有了小小的名气。韦姗姗提议为团队起个名字,这样更容易被人所记住,并为以后扩大市场做准备。大家开始积极思考,出谋划策起来。丁子杰想:为什么有的产品名字易于让人记牢,有的却很难?为什么有的产品名字叫得很好听,产品的销量也很好;为什么有的销量却不行?除了产品的质量因素外,这里面还有什么玄机吗? 1.如果让你为子杰和一飞的团队以及他们装配的计算机起名字,你会起什么名字呢?为什么? 2.如果你是珊珊,你为什么觉得给一个团队和他的产品起名会有利于团队和产品的发展? 3.为什么有的产品的名字容易让人记住,有的却不行? 4.为什么有的产品的名字好听但是销量却不好? 【新授知识】 一、产品的命名 1.产品命名的含义 2.产品命名的作用:标志作用、显示作用、记忆作用、传递作用、激励作用 3.产品名称的心理效应:名实相符、便于记忆、诱发情感、启发联想 4.产品命名的心理策略:效用命名法、成分命名法、产地命名法、人名命名法、外文音译命名法、外形命名法、工艺命名法、美好事物命名法、色彩命名法 二、产品的品牌、商标和消费心理 1.品牌的含义 包括品牌名称、品牌标志、商标等 2.品牌的内涵 属性、利益、价值、文化、个性、使用者 3.品牌和商标的作用 (1)识别产品,便于购买 (2)促进销售,提高利润 (3)扩大宣传,开拓市场,树立形象 (4)维护企业和消费者利益 三、商标的设计 1.商标的组成 包括形象、名称、一定的色彩 2.商标图案的分类 文字商标、几何型商标、自然形态商标、组合形态商标

4《儿童心理发展特点及常见心理行为问题》习题

《儿童心理发展特点及常见心理行为问题》习题 一、选择题 1、幼儿园的儿童处于学龄前,是心理发展的( B ),也是各种心理行为问题发展的萌芽期。 A. 早期 B.中期 C.活跃期 D.敏感期 2、学龄前儿童神经系统调节( A )过程占主导,容易被误以为是“多动症”,实际是此期儿童的心理特点。 A. 兴奋 B.呆板 C.逆反 D.安静 3、( D )是儿童语言迅速发育的重要时期。 A.1-3岁 B.2-4岁 C.3-6岁 D.1岁以前 4、下列关于幼儿记忆发展的规律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 A. 幼儿记忆的有意性较低 B. 幼儿多用机械记忆的方法 C.幼儿的记忆要以抽象逻辑为主 D. “记忆恢复”现象在年幼儿童身上表现的不普遍 5、孤独症的临床表现有:不说话、不理睬人、对一些非生物的东西(B )、注意力分散等。 A.排斥 B. 有特殊依恋 C.恐惧 D.厌恶 6、以下不是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的是( B ) A.人际关系 B.物理因素 C.社会环境 D.过高要求 7、学龄前期儿童常出现的强迫行为有(B)、控制大小便能力差、多动症、夹腿综合症。 A.口吃 B.吮指、咬指甲 C.不说话 D.不理睬人 8、幼儿记忆态度发展的表现是( C )。 A.记忆空间的增加 B.记忆容量不断扩大 C.无意记忆向有意记忆转变 D.记忆保持时间变长 9、学龄前儿童的游戏主要是(B)。 A.合作游戏 B.规则游戏 C.练习游戏 D.象征性游戏 10、学前儿童思维的主要方式是( B )。 A.直觉行动思维 B.具体形象思维 C.抽象逻辑思维 D.经验型逻辑思维 11、教师应注意“问题家庭”儿童、残疾儿童和( A )的心理健康。 A.独生子女 B.男性儿童 C.女性儿童 D. 最低龄儿童 12、关于儿童记忆的说法错误的是(B)。 A.首先发展短时记忆 B.儿童越大长时记忆的容量越大 C.儿童长时记忆的发展随着年龄有所发展 D.儿童短时记忆容量随着年龄增加 13、以下不属于儿童情绪问题的是(D)。 A.焦虑症 B.恐怖症 C.孤独症 D.吮手指、咬指甲 14、以下不属于口吃的原因的是(D)。 A.火警、地震、亲人死亡 B.模仿 C.父母在学说话时过于急躁 D.食物因素 15、以下性教育方式中错误的是(D)。 A.注意性卫生习惯的培养 B.儿童出现夹腿行为时应当恰当干预 C.性不良行为的干预一定要注意儿童的心理健康 D.儿童提出性相关问题时应该直接拒绝回答 16、对多动症应采取心理和( A )治疗方法。 A.行为 B.药物 C.手术 D.针灸 17、以下不属于影响性格形成的因素是( C)。 A.遗传因素 B.气质特点 C.五官相貌 D.生理因素 18、较严重的口吃患者需要( D )治疗,由专业的治疗师指导儿童进行训练。 A.行为 B.药物 C.手术 D.言语 19、加强儿童性卫生习惯的培养可以减少一些不良行为的发生。儿童要勤洗澡、勤换内裤,女童要每晚(B)清洁会阴,保持外生殖器官的清洁卫生。 A.用湿纸巾 B.用水 C.用毛巾 D.用纸

儿童心理行为发育评价指标

儿童心理行为发育评价指标儿童心理行为发育是指心理活动、个性特征和行为方式随年龄发生的变化。掌握个体发育的年龄特征,是我们认识儿童、了解儿童的需要,也是我们指导父母教养实践的理论基础。儿童心理行为发育的年龄特征成为评价儿童发育状况的依据。 儿童认知发育 认知(cognition)是指知识的获得与问题解决的过程,是知之过程;而通常所说的智力(intelligence)是认知活动的综合,是知之能力。认知和智力的核心是思维过程和创造性的思维能力。 1.儿童感知发育感觉器官(视、听、嗅、味、皮肤、本体感受器)把感觉到的各种信息(个别的、外部的特征),经过大脑的加工,与原有的经验结合,形成对事物整体的、本质的、规律性的认识。这是感知过程,前者称之为感觉,后者称之为知觉。 (1)儿童感知觉发育的年龄特征 1)婴儿感觉功能发育:胎儿的听觉相当灵敏,这是胎教的理论依据之一。新生儿对声音反应迅速,甚至能区分200Hz和1 000Hz的声音。2个月龄的婴儿已能辨别不同人说话的声音和同一个人说话时不同的语调,6个月龄时能区分父亲或母亲的声音,叫婴儿名字时有应答性反应。3~4个月龄的婴儿头转向声源,8个月眼和头同时转向声源。婴幼儿能听到0~20dB的响度,若只能听到21dB以上响度的声音刺激则有听觉障碍。 新生儿对光的反应敏感,出生时已有瞳孔对光反应,出生12~48h,2/3婴儿两眼追踪移动的红环或红线球,3~4个月能辨别彩色和非彩色,并表现为对明亮、鲜艳的色彩特别是红色感兴趣。新生儿能区分人脸和非人脸,出生后2周可区分妈妈与爸爸的脸。出生3~5周的婴儿,视觉集中时间仅为5sec,3个月龄时达7~10min。4~12周的婴儿两眼随物体移动180°,12~20周看自己的手,能看见75cm远的物体。 出生之前,胎儿的嗅觉和味觉相关的神经已髓鞘化,新生儿的嗅觉和味觉功能发育相对完善。哺乳时,新生儿闻到乳香就会寻找乳头,3~4个月龄时能区别愉快和不愉快的气味,7~8个月龄时开始分辨出芳香的刺激。出生2h的新生儿即对糖水表示愉快,对柠檬汁表示痛苦。4~5个月龄婴儿对食物的任何改变出现非常敏锐的反应。 新生儿已出现痛觉,但不甚敏感,易出现泛化现象。新生儿触觉敏感,有些原始反射与触觉的敏感性有关。新生儿温度觉灵敏,能区别牛奶是温度是否太高或太低,3个月龄的婴儿能区分31.5℃~33℃水温的差异。 2)儿童知觉发育:5~6个月龄的婴儿即出现深度知觉,如婴儿爬到"视觉悬崖"边上时,出现退缩反应。但儿童深度知觉发育持续时间很长,6岁前往往因判断不准确而跌到或撞到。 1岁,出现空间和时间知觉,"藏猫"游戏提示儿童理解空间和时间交替出现,这种空间和时间的概念要与视觉和动觉相连系。 2~3岁儿童能辨别各种物体的属性如冷、热、软、硬等,5~6岁能区分同样体积当重量不同的两只盒子。 3岁,开始理解今天、昨天、明天的时间概念,但对上午、下午、晚上的理解要到5、6岁,而今年、去年、明年的时间知觉要到6岁以后。 3岁儿童开始辨别红色,对黄、蓝、绿的准确辨别要到4~6岁。 5、6岁的儿童以自我为中心分辨左右,而以对方为中心分辨左右则要到7、8岁。 (3)对儿童教养的意义:丰富的语言、声音、视觉刺激,促进视觉、听觉发育;丰富的情感投入,促进儿童的体感和安全感的发育;图片、实物、情景结合语言刺激,促进知觉、注意、记忆和思维的发展。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和比较持久的知觉过程,逐渐培养儿童观察能力。方法是,从无目的的观察到有目的的观察,观察时间由短到长,从观察事物表

常见的七种儿童心理问题

常见的七种儿童心理问题 儿童的心理问题具有特殊性,儿童本身缺乏适切表达能力,所以面对自己的问题他们常会透过一些怪异行为表达,例如:想博取关心而佯装头疼、以反抗父母掩饰内心的焦虑。诸如此等问题,我们绝不可用成人的标准来衡量。 其次,儿童心理问题的临床症状也不见得与成人相合,例如:忧郁症;成人可能会有自杀倾向,而儿童却无此种倾向;同样地,成人精神分裂症的主要症状可能是幻觉、妄想、幻听等,不过儿童期精神分裂症的主要症状却是退缩。 另外,由于儿童正逢利用周遭环境建立自我概念的阶段,如果能及早治疗,较具成效、且对孩子的伤害会减少许多,但是若拖延处理时效,就得多费一番周折。 常见的儿童心理问题 一般而言,我们将儿童的心理问题分成一般性及特殊性二类。一般性的问题如:口吃、尿床、逃学、不吃饭、说谎、好动等;特殊性的问题如:自闭症、适应障碍、癫痫、儿童期精神分裂症等。也许你会说,你所碰到的问题不只这些。的确;孩子的问题并不只以上所提及的。然而我们列举这些常见的心理疾病,并不是想对儿童的心理问题加以分类,而是想让父母亲了解孩子出现哪些行为时必须注意、甚至治疗。 1、自闭症 典型自闭症的孩子,目光与言行都不与人接触,常使自己活在自我的世界里,而且脾气异常强烈,他们同时会固执的爱听某种旋律或某种玩具,甚至具有灵巧的动作及想法。日常生活中,他对「物」的兴趣比对「人」来得高,有时甚至会把人的肢体当成物体来玩;玩的时候,常常会有一些重复且节奏性的动作;对于喜欢的东西相当执着且一成不变。 产生自闭症可能的原因有:遗传、脑伤以及父母对子女冷漠的管教态度等。其治疗方法,积极方面:应注意自己的管教态度、适时提供爱及关怀、并妥为设计适宜的学习环境。消极方面:则应给予行为治疗,例如用代币学习或社会性增强等方式来建立自闭症儿童的人际关系,饮食行为等。 2、多动症 活动量过大的孩子容易坐立不定、整天跑东跑西、爬上爬下、话多、手势多、父母或老师往往非常讨厌这种孩子,他们有时会认为这些孩子是故意捣蛋的。

儿童行为心理学分析 (1)

儿童行为心理学分析 (来源:幼儿教案网https://www.360docs.net/doc/d91875684.html,) 人是一个处在与周围环境经常相互作用中的积极的活体,不仅是行动的客体,也是行动的主体。 孩子有很多表情:哭;撒娇;害羞等,每个表情后面都有和大人不太一样的原因,让我们解开所有的密码。 表情一打人、咬人 孩子总喜欢打人、咬人是有一定的原因的! 原因1:可能孩子对小朋友的安全感建立得不好。所以一有小朋友到身边去,他就会觉得受到威胁,然后主动进攻。 办法:妈妈应多帮助孩子建立安全感,多帮孩子交些好朋友。那段时间我一直在反思,然后就开始行动了。如做了冰淇淋、煮了毛豆、花生,有了水果等都分成几份,带着孩子送到小朋友家,有好吃的也叫到家里一起吃,或拿到别人家吃。礼尚往来,别人也会有好吃的想着我们。 这样关系越走越近,孩子的感觉也越来越好。 变化:不打人了,每次出去,都要去敲人家的门,想见见小朋友。有好吃的分享,还说:他是我的好朋友。 原因2:打是排除的意思。 有时他想按自己的想法做事,可小朋友们总是做些他不喜欢的事情,他想把这个事实排除掉。如:他拿个小碗,用土来做饭。小朋友过来就往他的碗里放土,但他不想这样,因为破坏了他原有的计划和目标。他对小朋友嚷,但人家不听,他嚷了几次,发现不管用,就会动手打人了。他的想法本没有错误,只是不想被打扰。但他的举动是不好的。有时想吃冰棒或做其它一些事情,家长不让做,他也会用打的方式来解决,只是想把家长不让他做事的这个事实排除掉。所以我觉得更多时候,孩子打人是排除的意思。包括大人也一样,乐爸总不听我的,我也会打他。说不过就打吧。反思一下,其实大人和孩子都差不多。 办法:加强用语言来解决问题的能力。教他用语言来和别人表达思想。如人家往他碗里放土打人这件事,妈妈可以告诉他:“如果你不喜欢人家这么做,你可以直接教他对别人说…不喜欢你往碗里放土,我正在做饭!?”然后告诉他,打人无法解决问题,打人是不好的行为。他就明白了。当然要达到完全用语言表达还需要一个过程,妈妈要耐心等待他心智成长到这个程度。 原因3:家人可能有打人(或以轻打屁股来逗着孩子玩)的行为。孩子会把所以的待遇反加到别人身上。

消费者心理行为分析

20岁—35岁消费者行为分析 每个消费群体都有独特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因此,企业积极争取消费对象时要区别对待。 1、青年消费者群 1.1、青年消费者群的总体特点(20岁——35岁): (1)青年消费者群人数众多,是仅次于少年儿童的另一个庞大的消费者群。 (2)青年消费者群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和很大的购买潜力。进入这一时期的消费者,已具备独立购买商品的能力,具有较强的自主意识。尤其参加工作了有了经济收入的青年消费者,由于没有过多的负担,独立性更强,购买力也较高。因此,青年是消费潜力巨大的消费者群。 (3)青年消费者群的购买行为具有扩散性,对其他各类消费者都会产生深刻影响。他们不仅具有独立的购买能力,其购买意愿也多为家庭所尊重。他们有独特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因此,青年消费者群应成为企业积极争取的对象。 1.2、小青年消费者(20-25)群的心理与行为特征 未婚青年消费者群在消费心理与行为方面与其他消费者群有许多不同之处。 (1)追求时尚、表现时代。青年消费者典型的心理特征之一就是思维敏捷、思想活跃,对未来充满希望,具有冒险和献身精神。任何新事物,新知识都会使他们感到新奇、渴望,并大胆追求,在消费心里与行为方面表现出追求新颖与时尚,力图站在时代前列,领导消费新潮流。所以,青年往往是新产品、新消费时尚的追求者、尝试者和推广者。 (2)追求个性,表现自我。处于青处时期的消费者自我意识迅速增强。他们追求个性独立,希望确立自我价值,形成完美的个性形象,因而非常喜爱个性化的商品,并力求在消费活动中充分展示自我。 (3)追求实用、表现成熟。青年消费者的消费倾向趋于稳定的成熟,因而在追求时尚、表现个性的同时,也注重商品的实用性和科学性,要求商品经济实用,货真价实。由于青年人大多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准,接触信息较多,因而在选择与购买过程中盲目性较少,购买动机及购买行为表现出一定的成熟性。 (4)注重情感、冲动性强。青年消费者处于少年到成年的过渡阶段,思想倾向、志趣爱好等还不完全稳定,行动易受感情支配。上述特征反映在消费活动中,表现为青年消费者群易受客观环境的影响,情感变化剧烈,经常发生冲动性购买行为。同时,直观选择商品的习惯使他们往往忽略综合选择的必要,款式、颜色、形状、价格等因素都能单独成为青年消费者的购买理由,这也是冲动购买的一种表现。

七种常见的儿童心理问题

七种常见的儿童心理问题 儿童的心理问题具有特殊性 儿童本身缺乏适切表达能力,所以面对自己的问题他们常会透过一些怪异行为表达,例如:想博取关心而佯装头疼、以反抗父母掩饰内心的焦虑。诸如此等问题,我们绝不可用成人的标准来衡量。 其次,儿童心理问题的临床症状也不见得与成人相合,例如:忧郁症;成人可能会有自杀倾向,而儿童却无此种倾向;同样地,成人精神分裂症的主要症状可能是幻觉、妄想、幻听等,不过儿童期精神分裂症的主要症状却是退缩。 另外,由于儿童正逢利用周遭环境建立自我概念的阶段,如果能及早治疗,较具成效、且对孩子的伤害会减少许多,但是若拖延处理时效,就得多费一番周折。 常见的儿童心理问题 一般而言,我们将儿童的心理问题分成一般性及特殊性二类。一般性的问题如:口吃、尿床、逃学、不吃饭、说谎、好动等;特殊性的问题如:自闭症、适应障碍、癫痫、儿童期精神分裂症等。也许你会说,你所碰到的问题不只这些。的确;孩子的问题并不只以上所提及的。然而我们列举这些常见的心理疾病,并不是想对儿童的心理问题加以分类,而是想让父母亲了解孩子出现哪些行为时必须注意、甚至治疗。 自闭症 典型自闭症的孩子,目光与言行都不与人接触,常使自己活在自我的世界里,而且脾气异常强烈,他们同时会固执的爱听某种旋律或某种玩具,甚至具有灵巧的动作及想法。日常生活中,他对「物」的兴趣比对「人」来得高,有时甚至会把人的肢体当成物体来玩;玩的时候,常常会有一些重复且节奏性的动作;对于喜欢的东西相当执着且一成不变。 产生自闭症可能的原因有:遗传、脑伤以及父母对子女冷漠的管教态度等。其治疗方法,积极方面:应注意自己的管教态度、适时提供爱及关怀、并妥为设计适宜的学习环境。消极方面:则应给予行为治疗,例如用代币学习或社会性增强等方式来建立自闭症儿童的人际关系,饮食行为等。 过动儿 活动量过大的孩子容易坐立不定、整天跑东跑西、爬上爬下、话多、手势多、父母或老师往往非常讨厌这种孩子,他们有时会认为这些孩子是故意捣蛋的。 一般而言,这些孩子的特征有: .注意力难以集中。 .肌肉协调不良。 .缺乏抑制力,挫折容忍度偏低。 .情绪不稳易发怒。 .过度敏感。 儿童过度好动的可能原因有三种:一是家庭压力太大、二是轻微的脑部受损、另一种是天生就属于活动型的孩子。

行为主义心理学儿童观述评方案

西南大学研究生课程考试 答卷纸 考试科目学前心理 指导教师刘云艳教授 院、所、中心教育学部 专业或专业领域学前教育学 研究方向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导师胡福贞副教授 级别2012级 学年2012—2013学年 学期第二学期 姓名石敏 学号112012305000404 类别全日制硕士 (①全日制博士②全日制硕士③教育硕士④高师硕士⑤工程硕士⑥农推硕士⑦兽医硕士⑧进修) 2013年9 月26 日 研究生院(筹)制

备注:成绩评定以百分制或等级制评分,每份试卷均应标明课程类别(①必修课②选修课③同等学力补修课)与考核方式(①闭卷笔试②口试③开卷笔试④课程论文)。课程论文应给出评语。 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儿童观述评

石敏1 (西南大学教育学部,重庆北碚,400715) 摘要:自行为主义心理学问世以来,学者们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都对行为主义进行了较为深入、广泛、全面的研究,但关于行为主义心理学中儿童观的研究较少。笔者在文中通过对旧行为主义、新行为主义、新的新行为主义的三位代表人物——华生、斯金纳、班杜拉的儿童观进行述评,以期勾勒出行为主义心理学中儿童观的大体框架。 关键词:行为主义心理学儿童观环境 在科学心理学不断发展壮大逐步走向成熟的历史过程中,美国心理学家华生于1913年发起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在该领域占统治地位达半个世纪之久,其时间之长、影响之大被誉为西方心理学史上第一股势力。其在研究对象上主张摒弃内隐的心理、意识,而代之以外显的行为;在研究方法上拒绝内省法而强调严谨、客观的观察与实验;在研究任务上,主张将从动物和人类行动的实验中获得的规律,应用于解释和控制人类行为。笔者将从行为主义心理学发展的三个阶段分别论述其儿童观的发展变化,并分析其进步和不足之处。 一、旧行为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华生的儿童观简述 1913年美国心理学家华生以一篇题为《一个行为主义者心目中的心理学》的论文,宣告长期以来专注意识研究的传统心理学破产,一个新的以外显行为为研究对象的心理学诞生,即行为主义心理学。 (一)否定遗传、本能,坚持儿童的“习性论”。 在行为主义崛起的几年里,华生对本能的看法存在着巨大的转变。“1914年,本能在他的理论中有着突出的作用。但到了1919年,华生却认为本能存在于婴儿那里,习得习惯很快就取代了它。到了1925年,他完全抛弃了人类本能的观点,主张只有一些称作本能的简单反射,而没有复杂的、天生的行为模式。”[1]他认为,我们经常称之为“本能”的东西大多是训练的结果,且心理学也并不需要本能的概念。并得出结论“我们并不曾遗传才智、才能、气质、性情及特性那些东西,那些东西都同本能一样,是由学习而得来的,且大致是在摇篮时代学得的”[2]。即在旧行为主义心理学眼中人出生就如同一块白板,不存在遗传也不存在本能,同时儿童大抵是不成熟的、是贫瘠的,除了从遗传而来的身体结构之外,空空如也等待别人用灌输知识、技能、情感等。 (二)持“分子式行为”,否定儿童的主观能动性,持环境决定论。 旧行为主义的研究对象是从有机体适应环境的意义上的客观的、可观察的行为,即机体用以适应环境的反应系统。该反应系统中刺激—反应的联接是行为的基本单位,其中刺激是指环境中的任何客体或有机体的内部状态,反应意指由刺激作用于有机体时随时准备引发的一种固定不变的活动(肌肉收缩、腺体分泌)。因此,旧行为主义者关注的是由特定刺激引起的特定反应,有着明显的起点和终点,且行为仅仅涉及整个有机体,并不应强调意识等在行为中的作用。同时,旧行为主义者认为刺激-反应之间不需要任何间隔时间,且不同情境下的相同刺激会即刻产生固定的一成不变的反应。 华生依据其分子式行为观,指出不论多么复杂的行为都可以通过条件反射这一机制建立起来,因而得出婴儿可以任意塑造的论断,[3]将儿童简化为一架被当地对外界刺激做出相应行为反应的机器,忽视了儿童的主观能动性。同时华生曾声称“给我一打健全的、没有缺陷的婴儿……也可以把他训练成为一个乞丐或窃贼”[4],由此可以看出,旧行为主义者眼中儿童行为的形成完全依赖于刺激和反应的被动连接,儿童只能对环境的刺激做出回应,而自身对环境的控制能力却很弱。这无疑是片面夸大了环境、教育的作用,忽视了儿童的意志自 1石敏(1988-),女,西南大学教育学部学前教育学2012级研究生,研究方向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