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初中数学7下说课稿

青岛版初中数学

七年级下册

全册说课稿

8 角

《角的表示》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青岛版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下册第八章第一节第一课时:角的表示。

下面,我就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法和学法,教学过程,四个方面来向大家介绍我的设计与构思。

一、教材分析

角是最基本的几何图形之一,本节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点、直线、射线、线段的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角。也是后面要学习的三角形、四边形、圆、锐角三角函数等数学知识的必备基础。因此学习本节内容对后续学习是至关重要的。

教材的重点、难点、关键

初中数学教学标准中明确指出,学生应掌握角的两种定义、四种表示方法。因此

我设计的教学重点是:正确理解角的两种定义,四种表示方法。难点是正确理解角的概念。教学关键是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正确理解角的两种定义。二、教学目标分析

国家新的课程标准规定,学生的学习目标应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融为一体,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基础,我将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制定如下:

1、知识与技能:通过丰富的实例,帮助学生理解角的形成,建立几何中的角的概念,掌握角的两种描述以及四种表示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探索、类比、转化、猜想等数学思想,初步培养学生利用运动变化的观点,揭示事物间的相互联系以及把实际问题概括为数学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培养学生敢于实践的能力,思维能力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拓展能力。

目标制定的依据:

这样制定的教学目标,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符合本节课的教学实际,能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基本能力,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提供了空间和时间。

三、教法与学法分析

在本节课教学设计中,我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变接受式学习为自主探索式学习、合作学习,采用以学定教,当堂达标,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之中,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从以下两方面得到体现:

1、通过让学生观察、演示、尝试、分组讨论等形式,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进而达到了教师的教法与学生的学法的有机统一。

2、本节课我的指导思想是:体现自主性,不强制灌输,重在引导点悟;体现针对性,不主观臆想,根据学情有的放矢;体现操作性,不笼统抽象,尽量具体直观;体现巩固性,不一蹴而就,而是梯度练习,反复强化,进而达到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目的。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本节课的内容特点,在课堂组织形式上采取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主要形式。构建合理的多渠道的学习互动平台,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组内互动。个体探究与小组讨论相结合,达到独立思考与适当交流的统一;教师讲授与学生自学相结合,达到教师讲与学生思、学生练的有机统一;课堂练习与课外拓展相结合,达到学法于课内,提高在课外的有机统一;数学问题与实际问题相结合,达到数学与生活的有机统一。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直观教学素材,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大教学容量,提高教学效率。

四、教学过程分析

在我们的数学课堂中,应该以学生的发展为主线,以学生的活动为主体,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为了落实这几点,我采用“以学定教、当堂达标”的教学模式,安排了以下教学环节:

第一:创设情境,迎接挑战。出示一组实物图片,让学生观察这些图片给我们的共同形象是什么?从而引出了这节课的学习内容:角。那么角有哪些最基本的图形组成呢?试着给角下定义,让学生相互交流,说一说怎样给角下定义。

教师巡回检查,看看学习参与活动的情况,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归纳出角的第一种定义。此时,给学生分析角的组成元素,组成角的两边是两条射线,公共的端点是角的顶点,并介绍角的表示符号。通过学

生的活动,就突破了角的第一种定义这个难点。然后,投影出示一组图片,让学生辨别图形中,哪些是角?如果不是,请说出错误的理由。既加深了学生对定义的理解,又渗透了数形结合思想,让学生在轻松快乐的学习氛围中理解了角的第一定义。

第二:启发探究,启迪思维。

教师出示了由一个端点引发的三条射线组成的图形,让学生通过数角,进而探究角的四种表示方法:

(1)用三个大写英文字母表示任一个角,表示顶点的字母要写在中间;(2)用一个大写英文字母表示单独一个角;(3)用小写希腊字母表示一个角;(4)用数字表示一个角。

并分析这四种表示方法的易错点。在例题的处理中,强化了学生对角的表示方法的理解运用能力,检测出了学生的课堂的学习效果。

在这一探究活动中,我设计了一组动画,演示了锐角、直角、平角、周角是怎样由一条射线沿其端点旋转形成的过程。这样,从运动变化的观点,给角下第二种定义就水到渠成了。

通过动画演示,学生形象的理解了角的第二种定义,也体现了多媒体对课堂教学带来的独特魅力。

第三:强化训练

几道例题及练习题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各有侧重。其中例1体现新课标提出的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发展的教学理念,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图是反馈教学,内化知识。

第四:当堂达标

教师通过出示一组检测题,将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变式训练,一是检测每位学生是否当堂达到了教学目标,做到“堂堂清”;二是通过训练引导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这组习题中,后两道训练角的表示方法的习题,这是针对学生的易错点设计的。

第五:小结深化,建构认知。

通过对学生的做题及发言情况进行点评,由此小结出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和易错点,促进学生的能力提高。

第六:布置作业,实践创新。

在课外拓展练习中,我设计了一道必做题,一道选做题,一个数角的课外探索题,鼓励学习探索数角的规律。这样设计,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共同的提高。以上是我这节课的设计意图和构思,请各位领导和老师给予指导。

谢谢大家,再见!

《角的比较》说课稿

一、学生状况分析

本节课是教材第四章《平面图形及其位置关系》的第四节,学生对点、线、角这些基本的几何元素已具有一定的认知水平,特别是经历了比较线段和度量角等数学活动后,探索图形性质的意识明显增强。在此基础上对角作进一步的研究,无论是思想上还是方法上都具备良好的契机。这节课的内容对学生认识空间与图形具有重要的作用。

进入数学新课程后,因教师理念的更新、多媒体的广泛使用以及受年龄特征和所用教材特点的影响,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基础水平与以往相比均有明显提高,主要表现在课堂上活跃大胆,具有较强的参与意识,特别是少数学生已能够有意识的将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从他们充分列举实例来解释数学问题就可以说明这一点。借助计算机演示和学生动手画图、度量、折叠,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三种角的比较方法。

二、教学任务分析

角和线段一样都是几何中最基本的概念。教材先研究了线段,分两个课时,分别研究了它的表示和比较,对于角的研究也同样安排两课时,分别研究了表示和比较。本课时的教学内容是角的度量与比较,而在这之前学生已有了对线段的研究经验,因此对于即将开始的角的比较,可以与线段的比较进行类比。当然角会有自己独特的性质,在研究中也要加以注意和总结。

教学中要始终遵循学生主动学习的原则,通过丰富的活动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拓展学生的思维,同时注重培养学生使用规范的数学语言进行交流。

在具体的教学中可以参照教科书创设的实际情景的意图,结合当地的实际(主要或标志性建筑的相对位置等)创设新的学生更为熟悉的情景。

根据以上分析,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在现实情境中,进一步丰富对角与锐角、钝角、直角、平角、周角及其大小关系的认识。

2.会比较角的大小,能估计一个角的大小。

3.在操作活动中认识角的平分线,能画出一个角的平分线。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类比、联想等思维方法。

三、教学过程分析

本节课由六个教学环节组成,它们是①情境激趣,适时点题②类比、观察,理解概念③巩固练习④继续深入,探求新知⑤随堂练习⑥师生交流,归纳小结。其具体内容与分析如下:第一环节情境激趣,适时点题目

的:

通过教材中的4个问题串,回顾上节课学习的角的度量、角表示的以及小学学习中关于锐角、钝角、直角的概念。由对锐角、钝角、直角三种角的大小的比较,引入本节课的主题——一般角的比较。第二环节类比、观察,理解概念目的:回忆线段比较大小的方法,就是引导学生采用类比的方法,探索得到角的比较方法。第三环节巩固练习目的:

适时的练习,巩固了上面的所学,并为下面学习内容的展开作了铺垫。第四环节继续深入,探求新知:目的:

考虑到学生思维的连续性,借助已经发现的∠AOE=2∠AOC引导学生认识OC的特殊性,从而引出角平分线的概念,并及时板书“角的平分线”。目的是依然从例题入手引出角的平分线, 从而自然过渡到本环节. 第五环节随堂练习

本环节的目的就是为了检测学生的达标情况和巩固练习,同时为学有余力的学生设置了试一试、想一想等有创新思维的的问题,以满足不同学生在数学发展方面的需要。选择题目的出发点仍在于发展学生的几何直觉。

第六环节师生交流,归纳小结:目的:

师生交流、归纳小结的目的是让学生准确全面的表述自己的观点,培养及时归纳

知识的习惯

对顶角

【课堂重点】

1、如图,两条直线AB 、CD 交于点O ,形成了4个角:∠AOC、

∠AOD、∠BOC、∠BOD .

考虑∠AOC 和∠BOD ,它们有一个公共顶点O ,没有公共边,

像这样的两个角叫做对顶角.

图中除了∠AOC 和∠BOD 是对顶角还有没有其它的对顶角?

注:(1)对顶角指的是2 个角之间的相互关系,正如“互余”、“互补”一样,我们说∠AOC 和∠BOD 是一对对顶角,或者说∠AOC 是∠BOD 的对顶角.

(2) 一对相交直线构成2 组对顶角.

2、你能举出生活中有关对顶角的例子吗?

3、想一想:

如上图,试猜想∠AOC 和∠BOD 的大小关系,并说明理由.由此,我们可以得到什么结论?

A C O D B

4、三条直线AB、CD、EF相交于点O,

(1)请画出图形;

(2)找出图中有多少对对顶角?分别表示出来.

5、议一议:

如图,直线AB、CD相交于点O,OE平分∠AOC,∠AOE=250,你

能说出图中哪些角的度数?请与同学交流.

6、例题解析

例:如图,AB、CD相交于点O, ∠DOE=900, ∠AOC=720,求∠BOE的度数.

【课后巩固】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如果∠1=∠2,则∠1和∠2是对顶角

B、如果∠1和∠2有公共的顶点,则∠1和∠2是对顶角

C、对顶角都是锐角

D、锐角的对顶角也是锐角

2、两条直线相交形成_____对对顶角,三条直线相交成_____对对顶角. E

C

A O

B

D

E

O

D C B

A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