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九年级上册语文期中考试题 (16)

2020学年九年级上册语文

期中检测

一、积累与运用(26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广袤.(mào)积攒.(cuán)游弋.(yì)嘟.囔(dū)

B.惊骇.(gāi)灰烬.(jìn)矗.立(chù)婵.娟(chán)

C.琼.楼(qióng)垂钓.(diào)窗棂.(líng)濡.养(nuò)

D.涵.养(hán)恍.若(huǎng)剪.影(jiǎn)赃.物(zāng)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2分)()

A.嘶哑汹涌风流人物敬业乐群

B.坟墓精微自吹自雷一意孤行

C.凝望秘诀间不容发李带桃僵

D.忧戚羡慕鸠占鹊巢相得益张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2分)()

A.理论上,量子密钥分配可以保证通信过程中密钥的绝对安全性,因此使得传统密码术自惭形秽

....。

B.你一眼就可以识出一个蹩脚的批评家,如果他一开口就言不及义

....,谈诗人而不谈其诗作。

C.我们对真理的追求应该坚持不懈,锲而不舍

....,绝不能随便放弃自己的理想。

D.中国首个“4.0园区”——潍坊国际创意港于2016年5月8日开园,国际机构争相入园,众多资深创客

也心无旁骛

....。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2分)()

A.读苏轼的《水调歌头》,只有理解了作品的内容,走进了诗人心灵,才能读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B.一个有教养的人,必定从心里愿意尊重别人,也善于尊重别人。

C.我们不能把课堂上的认真听讲、合作交流作为衡量一个学生品德好坏的标准。

D.《中华文明之美》致力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自开播以来深受观众喜爱的原因是其新颖的内容和多样的形式造成的。

5.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

...的一项是(2分)()文化是民族的根。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积淀着久远的岁月印痕:它________在春节缤纷的花炮中,________在京剧斑斓的脸谱中,________在书法醇美的墨香中,________在二胡悠扬的弓弦上,传扬在诗词浪漫的意境里。

A.绽放闪烁跳动飘散

B.飘散绽放跳动闪烁

C.闪烁跳动绽放飘散

D.绽放闪烁飘散跳动

6.下列各句标点符号使用不规范

...的一项是(2分)()

A.如何让古典音乐走进普通人的生活并深入人们的内心?一些老艺术家分享了自己工作中的经验与感悟。

B.文艺工作者只有真正深入生活并紧跟时代步伐,才可能创作出有温度、有深度、有高度的优秀作品。

C.原始人类阅读的对象就是大自然:山峦在蔚蓝的天空下寂静绵延,野鹿在蜿蜒的溪流旁悠闲漫步。

D.历史正剧往往庄重严整,因为它倾向于真实再现,历史传奇常常灵动丰盈,因为它有较多理想色彩。

7.读材料,找出表述有误的一项(2分)()

[注]甲骨文“”=(林野)+(太阳)+(屯,像一颗种子,上部冒芽,下部生根)

A.现在使用的汉字是从甲骨文、金文演变而来的。

B.甲骨文的“春”,写作“”,表示经过了万物凋零的冬季,阳光普照,种子苏醒破壳,扎根生长,林野遍布新绿。

C.汉字的构成方式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春”和“洋”两个字都是形声字。

D.隶书确立了汉字以水平垂直线条为基本元素的方形结构。

8.填空。(5分)

(1)________,好收吾骨瘴江边。(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2)槲叶落山路,________。(温庭筠《商山早行》)(3)________,到乡翻似烂柯人。(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4)李白在《行路难(其一)》中用“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诗来表达实现人生理想的坚定信念。

9.综合性学习活动。(7分)

(1)《岳阳楼记》中先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后又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两种说法是否矛盾?为什么?请结合文章内容简析。(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班上要进行一次以“我的忧乐观”为话题的演讲活动,请你用一句话概括出你的“忧乐观”。(不能用《岳阳楼记》的原句,不超过30字)(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阅读理解(44分)

(一)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4分)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①

韩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②,夕贬潮阳③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④,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⑤边。

[注]①左迁:贬官。唐宪宗元和十四年(819)正月,宪宗命人从凤翔法门寺迎佛骨入宫供奉,诗人时为刑部侍郎,上书极言其弊,触怒宪宗,被贬潮州刺史。此诗是在被贬途中所作。蓝关:现在陕西蓝田东南。湘:韩愈之侄韩老成的儿子。②九重天:皇帝的宫阙,这里代指皇帝。③潮阳:潮州下辖的一个县。④云横秦岭家何在:回顾长安,云横而不见家。⑤瘴江:泛指岭南河流,旧时说岭南多瘴气,人碰上就要生病,潮州在岭南,所以作者这样说。

10.这首诗在叙事上借助时间与空间的跨度,使人深切地感受到诗人的一腔悲愤。请结合诗句具体赏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2分)

人有馈一木者,家僮曰:“留以为.梁。”余曰:“木小不堪也。”僮曰:“留以为栋。”余曰:“木大不宜也。”僮笑曰:“木一也,忽病其大,又病其小。”余曰:“小子听之,物各有宜用也,岂惟木哉?”

他日,为余生炭满炉,烘人。余曰:“太多矣。”乃尽.湿之,留星星三二点,欲明欲灭。余曰:“太少矣。”僮怨曰:“火一也,既嫌其多,又嫌其少。”余曰:“小子听之,情各有所适也,岂惟火哉?”

1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4分)

(1)留以为.梁()

(2)乃尽.湿之()

12.对画线句意思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4分)()

A.木料只有一根,(你)忽而痛恨它大,忽而又痛恨它小。

B.木料只有一根,(你)忽而嫌弃它大,忽而又嫌弃它小。

C.木料是同一根,(你)忽而嫌弃它大,忽而又嫌弃它小。

D.木料是同一根,(你)忽而痛恨它大,忽而又痛恨它小。

13.文中两件事情分别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用自己的话回答)(4分)

第一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阅读《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回答问题。(9分)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出自《论语》,是儒家思想的精华,也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遵循的处世之道。其实质是推己及人,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将心比心”“换位思考”。

②就日常生活来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维护社会公德、促进社会和谐的准则。我们应该从自己的所欲所想出发,推及他人,从而理解他人的所欲所想,以此规范自己的行为。比如,你不愿被人嘲笑,那你就不要嘲笑他人;你不愿被人非议,那你就不要非议他人;你不愿被人欺骗,那你就不要欺骗他人。这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如果只想“我高兴就好”“我便利就行”,不顾他人的感受,那人与人之间就必然失去友善,社会也难以和谐。人们可能都有类似的经历:在早晚高峰堵车时,总有这样的司机,只图自己的一时便利而不顾他人,左穿右插,随意变线加塞儿。这种做法,轻则会惊吓对方,进而引发纠纷,重则会

造成交通事故,甚至危及生命。不论出现哪种结果,都是损人不利己。可见,只有遵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准则,人们才会相互理解、减少矛盾,社会才会和谐。

③同样,“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是我国处理国际关系的重要原则。习近平主席在阐述我国和平外交政策时,一再重申,在五千多年的人类文明发展中,中华民族一直秉承和平、和睦、和谐的理念。“以和为贵”“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理念已深深根植于中国人的精神中,体现在中国人的行为上。中国人民近代以后经历了一百多年战乱频发的惨痛历史,最懂得和平的宝贵,最懂得发展的重要,决不希望这样的悲剧在任何地方重演,绝不会将自己曾经遭受过的悲惨经历强加给其他国家和民族。由此可见,中国奉行的和平外交政策是从自己的切身体会出发,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彰显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当代价值。

④总之,奉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既是________,同时也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民族精神的时代需要。

14.根据文意,将文章第④段横线处的内容补充完整。(限18个字以内)(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阅读第②段,简要分析作者是如何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维护社会公德、促进社会和谐的准则”展开论证的。(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读了这篇文章,你会有怎样的思考?请结合现实生活作简要说明。(4分)

你的思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你的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9分)

假如人生没有磨难

贺铭华

①到过农村的人常发现这样一种农事现象:农民们对刚出土的青苗要进行碾压。开始人们觉得不可思议,甚至认为对柔嫩的幼苗采取如此高压手段,似乎近于残酷。后来有经验的老农告诉我们,碾压青苗恰恰是为了能让青苗长得更好!刚出土的青苗头重根浅,耐不住风吹雨打,必须施以重压才能扎稳根须,夯实基础。根扎得稳,苗才长得壮。

②一个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生下来就掉进福堆里,左拥右抱,百般呵护,不经受种种磨砺,不遭受些许苦难,这种环境能培养出栋梁之材吗?显然不能!其实,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这样说:磨难是人生最好的礼物!

③假如人生没有磨难,人类就不会进化,社会也不会向前发展。人类长期生活在一顺百顺、无忧无虑的环境中,那么既淘汰不了劣者,也筛选不出强者。假如当初就如此,人体的各种功能必将全面退化,最后可能倒退回原始状态。真的那样,人类也许现在还同猿猴们称兄道弟,与野兽们同林为伍!

④假如人生没有磨难,人类就可能会成为愚不可及的白痴蠢蛋。富贵温柔真如同一把无形利剑,它削去了人的铮铮铁骨、坚强意志、奋斗精神和冲天豪气,将猛虎变为猫咪,将雄狮变为绵羊,将雄鹰变为麻雀,

将龙种变为跳蚤……古语说:“富贵不过三代”,又说“从来纨绔少伟男”。清代八旗子弟的历史悲剧就是明鉴。

⑤假如人生没有磨难,人类就会丧失很多优秀品质。胆识、进取、意志和坚韧等一串串闪光的字眼便没有任何社会意义,甚至可能会从字典中删除,黯然“下岗”。然而,现实中,正是这些千古不朽的社会理念在支撑着人生的框架,在构建着人生的坐标,在书写着人生的底蕴,在指引着人生的航向……

⑥所以,假如人生没有磨难,其本身就是一种灾难。

⑦磨难乃人类的良师。它令人振作,催人奋进,教人警醒,激人超越。正是磨难本身使人产生了对于环境的种种“适应性”,诱发了人的种种潜智潜能。环境需要听力,人便提高了耳朵的听觉功能;环境需要视力,人便提高了眼睛的视觉功能;环境需要思维,人便促使大脑日益聪睿精进。

⑧磨难实乃人类文明成果的孵化器、催生剂和奠基石。关于磨难,司马迁曾深有感慨地说:“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此真乃千古良言,历久弥珍!我们甚至还可以将司马迁的名句续写下来:太史公受辱而作《史记》,杜甫流落乃成“三吏”“三别”,吴敬梓落第方有《儒林外史》,曹雪芹困顿而著《红楼梦》。中国历史上这些辉煌灿烂的文明成果,无一不是因作者饱受磨难而成。假如当初这些文化先贤没有遭受如此磨难,恐怕人类就不会有这些文化精品出现了!

⑨有人说过,人的脸型就是一个“苦”字,天生就该受尽各种苦难。此言似乎不谬。想想人的一生,在自己的哭声中临世,在亲人的哭声中辞世,中间百十年的生涯,无时无刻不在与艰难、困苦、疾病、灾祸打交道。然而正是由于人类历尽磨难而甘之如饴,才将我们的生命演绎得如此波澜起伏,跌宕有致,如诗如画,如梦如歌……

⑩因此,我们对于人生中的各种磨难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我们知道“阳光总在风雨后”“吹尽黄沙始见金”。我们向磨难要勇气,要智慧,要韧性,要成功!只要是人生中不可摆脱的磨难,尽管来吧!早些来吧!我们昂首挺胸地站立着!绝不胆怯!绝不屈服!

(选自《时文选粹》第九辑)17.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请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结构,用“‖”将文章划分为三个部分。(3分)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19.第①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文章第④段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第⑧段说“磨难实乃人类文明成果的孵化器、催生剂和奠基石”,请你举一个事例加以论证。(不能以文中出现的人物举例)(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写作(50分)

22.以下作文,任选其一。(50分)

作文(1)题目:我的一次改变

作文(2)阅读下面的材料,选择一个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1968年,英国蒙哥马利将军81岁。这一年,将军提出了一个令人吃惊的要求:一定要佩戴政府授予他的帝国剑参加国会开幕典礼。人们劝他放弃这个想法。因为剑很重,按礼仪规定,佩剑者必须举着剑走上议院,整个仪式进行当中举着的剑丝毫不能摇晃。蒙哥马利拒绝了大家的劝阻,他不服老,在他心目中举着这柄剑就是一种象征,是一个军人对自己事业和荣誉的崇尚,是一种坚守。但将军毕竟老了,他竭尽全力,还是未能把剑举到仪式结束。将军被人扶到椅子上坐下,典礼继续进行。人们没有注意到将军的黯然离去,但大家都为老将军的精神所感动:他永远挑战自己并且不怕失败。

作文要求:

(1)表达真情实感;

(2)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3)认真书写,力求工整、美观;

(4)文章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姓名;

(5)不少于600字。

期中测试

答案解析

一、

1.【答案】D

【解析】A.攒zǎn。B.骇hài。C.濡rú。

2.【答案】A

【解析】B.雷→擂。C.带→代。D.张→彰。

3.【答案】D

【解析】A.自惭形秽:原指因自己的容貌举止不如别人而感到惭愧,后来泛指自愧不如别人。B.言不及义:只说些无聊的话,不涉及正经道理。C.锲而不舍:雕刻一件东西,一直刻下去不放手,比喻做事情能坚持到底,不半途而废;也形容有恒心,有毅力。D.心无旁骛:心里没有别的追求,形容心思集中,专心致志。

4.【答案】B

【解析】A.成分残缺,应当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后加上“的精神内涵”。C.一面对两面,去掉“坏”。

D.语意重复,应删除“造成的”。

5.【答案】D

【解析】绽放:(花朵)开放。闪烁:(光亮)动摇不定,忽明忽暗。飘散:(烟雾、气体等)飘扬散开;飞散。跳动:一起一伏地动。

6.【答案】D

【解析】本项比较了历史正剧和历史传奇截然不同的特点,它们之间是并列关系,因此“真实再现”后面的逗号应改为分号。

7.【答案】C

【解析】“春”不是形声字。从题中注释的内容“春=林野+太阳+屯”可推断“春”是会意字。

8.【答案】(1)知汝远来应有意

(2)枳花明驿墙

(3)怀旧空吟闻笛赋

(4)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解析】(1)—(3)属于直接型默写,(4)属于理解型默写,注意正确书写。

9.【答案】(1)不矛盾。“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就个人荣辱得失而言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则是就国家(天下、君主)、人民命运和前途而言的。

(2)(示例)乐如夏花之绚烂,忧如秋叶之静美。

【解析】(1)解答本题,首先要明确表态——不矛盾;然后结合对两个句子的理解阐述理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意思是“不因外界环境和自己处境的变化而喜悲”,是就“自己的得失”而言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意思是“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关注的是“天下人”,是就“天下人”的前途和命运而言的。

(2)解答本题,要紧扣“我的忧乐观”这一话题,观点要健康、积极。注意字数限制。

二、(一)

10.【答案】这首诗在时间上,先回顾当初,“朝奏”“夕贬”;再写当下,立马蓝关;最后设想结局,死于他乡,侄孙“好收吾骨”。可谓时时生悲,满腔悲愤。在空间上,作者立马蓝关,回望长安,家已不在,前瞻潮阳,前路艰危。真是处处见悲,一路悲愤。

【解析】本题提供了赏析的角度:时间与空间。先从时间上赏析,通过“朝奏”“夕贬”等词语可知当初因作者的尽职尽责让命运急剧变化;然后再结合诗句“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分析当下被贬的处境,“家何在”里有他的血泪和愤怒;最后结合“好收吾骨”来分析,作者对自己结局早已猜测到,感慨自己的人生时时生悲;再从空间上赏析,作者被贬潮阳,现在立马蓝关,回望离开的长安,前途渺茫,这真是处处悲凉,处处生愤。

(二)

11.【答案】(1)作为、做成

(2)全、都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的能力。古文中“以为”一般译作“把……当作、作为”,是两个词;“尽”,联系上下文,可以推出“全、都”之意。

12.【答案】答C给4分,答B给1分,答D给1分。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句子的能力。选文首句说“人有馈一木者”,接下来说“木一也”,说明文章围绕这同一根木头而阐发了不同的观点,据此,A、B选项皆不恰当;“病”可以译作“疾病”“痛恨”“嫌弃”等,联系语境,译作“疾病”,语句不通顺;根据前文“馈”,可知“木”为别人赠送之物(应为优等、珍贵的物品),译作“痛恨”与之在逻辑上不相符,而“余”在文中对“木”的两次评价分别为“不堪”“不宜”,故选C最正确。

13.【答案】事物都自有它合适的用途做事情要掌握好分寸

【解析】本题考查概括文章主旨的能力。第一件事,针对同一根木头如何处置的问题,作者以“余”之言,直接表达了观点,即“物各有宜用”,翻译成现代汉语即可。第二件事,抓住描写炭火不同状态的词语来思考。初,“满炉”“烘人”;后,“尽湿”“星星三二点”“欲明欲灭”,由此可见“僮”处理事情没有把握好尺度与分寸。以此,推导出作者观点。

[参考译文]

有人赠送(给我)一根木头,家僮说:“留着做屋梁吧。”我说:“太小不能做屋梁。”家僮说:“留着做栋木吧。”我说:“太大了不合适做栋木。”家僮笑着说:“木料是同一根,(你)一会儿嫌它大,一会儿又嫌它小。”我说:“小孩子听着,物各有各的用处,难道只有木头是这样的吗?”

另外一天,那个家僮为我生了满炉子炭火取暖。我说:“炭太多了。”于是(家僮)就全弄湿了木炭,只留下三二火星,欲灭欲明的。我说:“炭太少了。”家僮抱怨:“同一个火炉,(你)一会儿嫌炭多,一会儿嫌炭少。”我说:“小孩子听着,情况各有不同之处,难道只有火炉是这样的吗?”

(三)

14.【答案】(示例)处理人际关系和国际关系的需要

【解析】第④段是结论段,“既是……,同时也是……”的句式,提示我们要从两个角度归纳观点。从第②段和第③段中可以分别提炼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对处理人际关系和国际关系的意义,概括作答即可。

15.【答案】(示例)首先提出观点,然后从正反两方面论述,最后点明遵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准则的社会意义。

【解析】本段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提出本段观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维护社会公德、促进社会和谐的准则;第二个层次借助对比论证观点;第三个层次点明这一准则的社会意义。

16.【答案】(示例)你的思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固然好,“己所欲”就“施之于人”一定会好吗?你的说明:家长不顾我们的兴趣爱好,一味地按照他们的意愿替我们报各种兴趣班,结果家长付出很多,却没能把我们的兴趣培养出来。

【解析】对于文章的思考,可以从观点的现实意义、说服力等角度展开。说明时,要结合现实生活。(四)

17.【答案】磨难是人生最好的礼物!

【解析】中心论点通常出现在标题或文首或文尾的位置,仔细分析本文,文章第②段的结尾“磨难是人生最好的礼物”即中心论点。

18.【答案】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解析】阅读本文,第①②段提出问题,在第②段结尾提出中心论点;第③—⑨段从几个方面分析问题;第⑩段总述我们该如何对待磨难。

19.【答案】引出论点,为下文作铺垫;是对论点的一个有力证明;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解析】第①段处于文章开头,自然对下文有引导、铺垫作用;也是对论点的一个有力证明。

20.【答案】比喻论证。作用:把“富贵温柔”比作“一把无形利剑”,形象生动地论述了富贵温柔对人的危害,从反面有力地证明了论点。

【解析】文章第④段中画线的句子,把“富贵温柔”比作“一把无形利剑”,运用了比喻论证,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其作用,需要运用评价语“生动形象”。

21.【答案】(示例1)举世闻名的贝多芬35岁时双耳完全失聪,但他能战胜人生中的磨难,最终完成了《命运》《英雄》《月光曲》等世界著名的音乐作品。

(示例2)奥斯特洛夫斯基在磨难中留下了旷世巨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解析】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答题时只要选取能证明“磨难实乃人类文明成果的孵化器、催生剂和奠基石”的例子即可。

三、

22.【答案】[写作指导](1)命题作文

这篇作文属于生活感悟类作文,主要让考生阐述自己的改变。需要注意的有以下几点:

①这篇作文只能围绕一件事来写,写成几件事的,属于跑题。

②注意“改变”这个词,既然是改变,就需要写清楚改变之前是什么状态、改变的过程及改变之后自己有什么感悟和收获。

作文是通过一件事来表现某个主题,那么在写作之前要弄清楚通过这件事想表达什么,是通过改变得到

了成长、学会了某种技能还是感受到某种情感,这些都可以是写作的角度,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就是一篇好的作文。

(2)材料作文

题干要求“选择一个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可材料的结尾已经非常清楚地点明了观点:永远挑战自己并且不怕失败。所以,这篇作文更适合写成议论文或议论性的散文。

写好议论文或议论性的散文,一是要论点明确、突出;二是要掌握议论的结构方式,做到结构完整;三是处理好“事”与“理”的关系,这一点尤为重要,在议论文写作中,既要摆出事实论据,又要有必要的理论论据,正确地处理好两者的关系是写好文章的关键。就同学们的写作实践看,许多同学常犯的毛病是重事实论据而轻理论论据,两者没有有机的结合。反观成功之作,二者总是相辅相成的。另外,写议论文还要注意对事例进行分析,将“事”与“理”有机结合起来。

[例文1]

我的一次改变

挫折能改变我们的生活,让我们学会坚强;孤独能改变我们的生活,让我们学会独立;微笑也能改变我们的生活,让我们学会豁达,笑看人生。

那年我11岁,面对上小学以来的第一次不及格的成绩,我哭了,哭得很伤心。因为我一直是好学生,面对一个不及格的分数我怎能不伤心?哭过之后,我再也不是原来那个积极进取、乐学善思的好学生了,开始自暴自弃,逃学,打架……但是那个阴雨天,一切都发生了改变。

那天外面下着雨,同学们在教室里上课,而我因为在教室里实在待不下去了,就找了个理由请假走出教室,独自在教学楼的一角淋雨。我心里太乱,大概需要一场大雨来冲刷吧!我暗自想。这时,一把伞为我挡住了冰凉的雨水,我回头一看,是新来的张老师。“你的事我听说了,一次的失败并不代表永久的失败,你不应该自暴自弃,你还有美好的明天,你的明天仍是充满阳光的,不是吗?给你自己一点儿自信吧!你仍是最棒的。”张老师面带微笑地说。我愕然了,有多久没有听到这样的话了,自从我……一个对我并不熟悉的老师,一个我从没说过话甚至问过好的老师,竟然在这个冰冷的雨天里,对我说出这些让人温暖让人感动的话,一时间我愣在那里。过了好久我才想起对她说声“谢谢”,但她已走出很远,只是在回头看我时送给我一抹微笑,这抹微笑一直温暖着我的心窝,让我决心和过去那个不堪的我说再见。

现在的我不同了,在遭受了大大小小的挫折后,我逐渐明白了面对挫折时要坚强豁达。于是面对上初中以来第一次月考的不及格的成绩,我没有像以前那样放弃自己,而是选择用坚强驱走泪水,用豁达调整心态,用理智的头脑找出自己的不足,并充满希望地看着远方。因为我知道,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因为我明白每个成功者都是失败这辆专列上的耐心乘客。微笑着面对人生,坚持就是胜利!

感谢微笑,它改变了我的生活,使我的人生因微笑而精彩!

[点评]小作者紧紧围绕自己因考试不及格而发生思想改变的事情来叙述,表达了挫折让自己学会坚强、微笑让自己学会豁达的主题,审题准确,中心突出;在叙述这次改变时,清楚地交代了改变之前的状态(自暴自弃,逃学,打架……)、改变的过程(并不熟悉的老师面带微笑地开导)及改变之后自己的收获(坚强豁达),层次清晰,合情合理;首尾呼应,结构紧凑。

[例文2]

挑战自我,不言失败

“给自己一个没有退路的悬崖,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给自己一个向生命高地冲锋的机会。”我记不清这是谁说的一句话,但我敢断定这个人一定会成为一个成功的人。

茫茫人生路,挑战不断,你是否做好了向生命高地冲锋的准备?面对苦难和挫折,面对误解和委屈,你是否感到疲惫?其实,我们没有理由抱怨所谓的“不公平”;相反,我们应该感谢这一切,这都是上天赐予我们的礼物。面对人生的艰辛和坎坷,不要迷惘,鼓足勇气,奋然前行。挑战自我,才能使自己生命的画卷绚丽多彩。

有人说,世界大舞台,舞台小世界。其实,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一场戏,唯一的主角就是你自己,从开幕到闭幕的时间短暂,是否精彩,是否成功,就看你自己的表现。只有全身心地投入,充分展示出你的风采,才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才能对得起观众,也对得起自己。生活中没有太多的完美,我们也无须刻意地去追求完美。从一点一滴做起,去改变自己不好的习惯,勇敢地承担自己应负的责任,善待我们生命历程中的每一次成功和失败。只要我们无愧于生活,在挑战中完善自我,我们就会从不完美一步步走向完美。

想想美好的前途,我们都会心动;面对残酷的现实,我们也不应当有所畏惧。我们要充满信心地去挑战——挑战自我,挑战生活,人生应当用“挑战”二字来修饰。收起痛苦的泪水,安抚受伤的心灵,重整旗鼓,以挑战的心态继续向前。怀着不言放弃、不言失败的理念,拥有一颗不服输的心,让们从容面对生活中的苦难。虽然自己不能做到最好,但相信自己能够做到更好,永远有挑战的激情,才能谱写出无悔的人生之曲。

人生在世,充满挑战;挑战自我,风光无限。

[点评]这是一篇论点明确、论证严密、结构严谨、语言优美的抒情性议论文。第一段通过引用一句话,自然地引出第二段“挑战自我,才能使自己生命的画卷绚丽多彩”的论点;接着第三段运用比喻论证阐述了“在挑战中完善自我,我们就会从不完美一步步走向完美”的道理;第四段又运用道理论证,阐述了“不言放弃、不言失败”“永远有挑战的激情,才能谱写出无悔的人生之曲”的观点;最后,以“挑战自我,风光无限”作结,又照应了标题与开头,使文章结构严谨,浑然一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