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典型题及答案

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典型题及答案

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典型题及答案

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高中语文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高考语文中,古诗词鉴赏题也是经常出现的考点。下面,我们就来梳理一下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的典型题目及其答案。

一、题目:鉴赏李白的《静夜思》

二、答案:

《静夜思》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代表作之一,是一首抒发思乡之情的短诗。诗人以自然景色为背景,抒发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诗中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四句,描绘了诗人在静夜中抬头望月的情景。诗中的“霜”字运用得巧妙,表达了诗人对月光的喜爱和思乡的深切情感。

在表现手法上,李白巧妙地运用了形象描写和抽象思考相结合的手法,使诗歌充满了诗意和艺术感染力。

三、题目:鉴赏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二、答案:

《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一首题壁诗,寓意深刻,意境高远。

诗人以登高远望为主题,表达了对人生短暂和历史长河的感悟。

诗中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四句,通过描写自然景色,寓言人的追求和理想。诗中的“千里目”和“一层楼”既是实指,也是虚指,表达了人们不断追求和超越自我的精神。

在表现手法上,王之涣运用了象征和隐喻等手法,使诗歌寓意深刻,富有哲理和启示作用。

以上是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的典型题目及其答案,这些题目涵盖了不同的主题和表现手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词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通过解题思路和技巧的掌握,学生也可以提高古诗词鉴赏的能力和水平。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试题(含答案)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试题(含答案) 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牧童词① 张籍 远牧牛,绕村四面禾黍稠。 陂中饥鸟啄牛背,令我不得戏垅头。 入陂草多牛散行,白犊时向芦中鸣。 隔堤吹叶应同伴,还鼓长鞭三四声。 牛牛食草莫相触,官家截尔头上角!② 【注】①此诗写于安史之乱后。②北魏时,拓跋辉出任万州刺史,从信都到汤阴的路上,因为需要润滑车轮的角脂,派人到处生截牛角,吓得老百姓不敢把牛放出来。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开头两句交代了牧童远牧的原因:村子四周禾黍稠密,怕牛吃了庄稼。 B. “白犊时向芦中鸣”写出了牛儿时而低头吃草,时而举头长鸣的情状。 C. “还鼓长鞭三四声”用“鼓长鞭”这一动作写出牧童们放牛时相互嬉戏的情景。 D. 这首诗语言质朴自然,明白如话,结尾借放牛娃之口,点明全诗主旨。 (2)这首诗结尾两句运用了怎样的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答案】(1)C (2)①运用了用典、反衬的手法。诗的前八句生动地描绘了牧童的心理活动和牛的动态,情趣盎然,结尾两句用典,写牧童之忧与上文形成了反衬。②结尾两句淋漓尽致地揭露了封建剥削的残酷性,写出了人民对官府的畏惧,表达了诗人对安史之乱后农家命运的担忧、同情。 【解析】【分析】(1)C项,“‘鼓长鞭’这一动作写出牧童们放牛时相互嬉戏的情景”分析错误,这句诗的意思是牧童抖动几下手里的长鞭,怕牛儿相斗,“鼓长鞭”是对牛的警告。故选C。 (2)牛本自在食草,牧童却担心牛被官家割牛角,一自在一忧虑对比,用了北魏拓跋辉生截牛角的典故,借古讽今,写出封建剥削的残酷,百姓的忧怕和作者寄予的同情。 故答案为:⑴C; ⑵①运用了用典、反衬的手法。诗的前八句生动地描绘了牧童的心理活动和牛的动态,情趣盎然,结尾两句用典,写牧童之忧与上文形成了反衬。②结尾两句淋漓尽致地揭露了封建剥削的残酷性,写出了人民对官府的畏惧,表达了诗人对安史之乱后农家命运的担忧、同情。 【点评】(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2)本题考查考生把握诗歌手法、思想感情的能力。赏析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要善

(完整版)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典型题及答案

1、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下题。 山寺夜起 江湜 月升岩石巅,下照一溪烟。 烟色如云白,流来野寺前。 开门惜夜景,矫首看霜天。 谁见无家客,山中独不眠。 (1) .三四两句中的“烟”有哪些特点?诗人是如何描写的? (2) .结合全诗分析诗人“不眠”的原因。 2、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春日耕者 苏辙 阳气先从土脉知,老农夜起饲牛饥。雨深一尺春耕利,日出三竿晓饷①迟。 妇子同来相妩媚,乌鸢飞下巧追随。纷纭政令②曾何补,要取终年风雨时。【注】①晓饷,指送早饭到田间。②政令,指当时王安石变法所颁布的各种法令。 1 )请对颈联作简要赏析。

(2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概括。 3、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小题。 放慵陈与义 暖日薰杨柳,浓春醉海棠。 放慵真有味,应俗苦相妨。 宦拙从人笑,交疏得自藏。 云移稳扶杖,燕坐独焚香。 (1) .古典诗词特别讲究炼字。本诗第二句哪个字用得好?试分析其表达效果。 (2)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结合全诗,请作简要分析。 4、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唐叔良溪居 【明】张羽 高斋每到思无穷,门巷玲珑野望通。 片雨隔村犹夕照,疏林映水已秋风。 药囊诗卷闲行后,香灺灯光静坐中。

为问只今江海上,如君无事几人同? 【注】灺( xi è):灯烛灰,此指香灰。 (1) .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 (2) .本诗虽无惊人之笔,但措词亦值得品味,颔联中“犹”“已”就颇见功力,请分析这两词语的妙处。 5、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题。 早行 (宋)刘克庄 店妪明灯送,前村认未真。 山头云似雪,陌上树如人。 渐觉高星少,才分远烧新。 何烦看堠子①,来往暗知津。 【注】①堠( h òu)子:标记里程的土堆。 (1) .本诗颔联运用 ____________ 的修辞手法,写出早行途中景物______________ 的特征。 (2) .本诗围绕一个“真”字落笔,反写正写,构思巧妙,试作简要分析。 6、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题。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经典题目(及答案)100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经典题目(及答案)100 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 1.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各题。 菩萨蛮·春风试手先梅蕊 赵令畤 春风试手先梅蕊,①姿冷艳明沙水。不受众芳知,端须②月与期。 清香闲自远,先向钗头见。雪后燕瑶池③,人间第一枝。 【注】① (pīng):光润而美的样子。②端须:只该。③瑶池:相传为西王母居住的仙境。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词的起句奇绝。“试手”二字采用拟人的手法,写春风独钟情于梅花,暗含对梅花的赞颂。 B. 上片第三、四句先扬后抑。第三句削弱了梅花孤高的气势,隐含一丝落魄的哀伤;第四句则把梅花之清高孤绝与月亮相匹配。 C. 下片第一、二句写梅花的幽香。正因为花香清雅而幽远,女子便纷纷把梅花装饰在头发上,一个“先”字强调了它与“众芳”的区别。 D. 整首词始终围绕梅花来写,赞誉梅花的品格。词人一生仕途坎坷,以梅花自喻,寄托自己深沉的感情。 (2)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作者是怎样表现梅花清幽高洁孤绝的特点的。 【答案】(1)B (2)①通过直接描写梅花的外在来表现它的清高幽独。“姿”写梅花美丽的姿容,“冷艳”写花色,“清香”写花香,暗指它清幽高洁的气质。②通过环境的衬托来表现梅花的高洁。“明沙水”是梅花生长的环境,这冰清玉洁、一尘不染的环境,凸显了梅花的高洁。“雪后燕瑶池”一句想象瑰丽,瑶池高远华美,加上“雪后”修饰,营造出一种幽冷的氛围,烘托出梅花与众不同的气质和“仙姿”。③运用对比的手法来突出梅花的清高孤绝。上片第三、四句以梅花与百花对比,写梅花不能被其他花儿理解,却与高洁的月亮约定日期来做伴,突出了梅花的高洁。 【解析】【分析】(1)B选项“先扬后抑”错误,此处应该是先抑后扬或欲扬先抑。陆游《卜算子?咏梅》曾写梅花“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梅花不愿与百花争艳却遭来百花的妒忌,把梅花写得极为美丽又清高孤绝。而此词的作者却说“不受众芳知”,梅花孤高的气势削减了,仿佛还有了一丝落魄的哀伤。然而这只是铺垫,是作者刻意地压抑感情,接着“端须”一句就开始高扬——梅花之清高孤绝唯有月亮能与之相配。这感情和气势已丝毫不让陆游之词。这种先抑后扬的写法,使全词结构显得很精致。故选B。 (2)诗歌中,直接描写了梅花美丽的姿容、冷艳的花色、清幽的花香。也通过冰清玉洁、一尘不染的“明沙水”和高远、幽冷的仙境来衬托了梅花的高洁。同时还借百花与梅花对比,来突出它的高洁。 故答案为:⑴B; ⑵①通过直接描写梅花的外在来表现它的清高幽独。“姿”写梅花美丽的姿容,“冷艳”写花色,“清香”写花香,暗指它清幽高洁的气质。②通过环境的衬托来表现梅花的高洁。“明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经典题目(含答案)100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经典题目(含答案)100 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 1.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小题。 晚春 (唐)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英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柳 (唐)郑谷 半烟半雨江桥畔,映杏映桃山路中。 会得离人无限意,千丝万絮惹春风。 (1)杨花即________,两首诗都运用了这一意象,运用________(修辞手法)写出杨花随风飞舞的景象。 (2)清代国学大师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中对“有我之境”有这样的解释:“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如“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根据王国维的论述分别找出两首诗体现“有我之境”的诗句,并作简要批注。 【答案】(1)柳絮;拟人 (2)“杨花榆英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乏色少香的杨花、榆英也不甘示弱,而化作雪花随风飘动,加入了留春的队伍。诗人融情于自然,我惜春则我眼中的杨榆也惜春,表达了自己对美好时光的珍惜,也借此启示珍惜春光,不失时机。 “会得离人无限意,千丝万絮惹春风。”无语的柳树都深受感动,居然体悟出离人之情,柳絮飘荡,风情万种,惹动着彼此缭乱的高绪。诗人的主观情感融入景物中,把索绕心头、挥之不去的离愁别绪借“千丝万絮”表现出来,使景物也具有人的情感。 【解析】【分析】(1)本题中杨花就是柳絮,是晚春时节特有的景物,诗人常用杨花入诗,表现春景,表达愁绪,惜春之情。这两首诗都用了杨花这一意象,都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写出杨花随风飞舞的景象,把杨花赋予了人的情感来写,写杨花“无才思”“惹春风”。(2)本题要求根据王国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来鉴赏情景关系。《晚春》中“杨花榆英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理解为“可怜杨花榆钱,没有艳丽姿色,只知漫天飞舞,好似片片雪花”,杨花榆英都加入了留春的队伍。诗人融情于景,我惜春则我眼中的杨榆也惜春。通过“草木”有“知”、惜春争艳的场景描写,反映的其实是自己对春天大好风光的珍惜之情。面对晚春景象,诗人一反常见的惜春伤感之情,变被动感受为主观参与,情绪乐观向上,很有新意。“杨花榆荚”不因“无才思”而藏拙,不畏“班门弄斧”之讥,避短用长,争鸣争放,为“晚春”添色。《柳》中“会得离人无限意,千丝万絮惹春风”解释为“又好像懂得离人思乡的无限情感,千万条柳丝飘下无数柳絮去招引迷人的春天”,无语的柳树深受感动,居然体悟出离人的愁情,可见这愁非常具有感染力和穿透力,此句正是把诗人的主观情感融入到景物中,把索绕心头、挥之不去的离愁别绪借“千丝万絮”表现出来,使景物也具有人的情感。这两首诗中的景物描写都体现出了王国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的关于情景之间关系的解说。

高考语文古诗鉴赏题含答案

高考语文古诗鉴赏题(含答案) 高考语文古诗鉴赏题(含答案)「篇一」 水调歌头·游览 (宋)黄庭坚 瑶草‚一何碧,春入武陵溪③。溪上桃花无数,枝上有黄鹂。我欲穿花寻路,直入白云深处,浩气展虹霓。祗恐花深里,红路湿人衣。坐玉石,倚玉枕,拂金徽④。谪仙何处,无人伴我螺杯。我为灵芝仙草,不为朱唇丹脸,长啸亦何为?醉舞下山去,明月逐人归。 [注释] 此词大约写于被贬官时期。‚瑶草:仙草。③武陵溪:出自陶渊明《桃花源记》。④金徽:瑶琴。 7、下列对这首宋词上阕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瑶草一何碧”运用比兴手法,赞美瑶草(仙草)像碧玉一样可爱,激起读者兴趣,把读者引进仙境中去。 B、“溪上桃花无数,枝上有黄鹂”承接“春入武陵溪”,表现了“桃花源”仙境的清丽澄净,幽静脱俗。 C、“我欲穿花寻路”三句表达了作者对此境的喜爱,满怀喜悦规划着自己的行程,渴望有更美的发现。 D、“祗恐花深里,红路湿人衣”故意正话反说,说仙境里花深露重,怕会打湿衣服,实际表现了词人对仙境的深深喜爱和依恋。 参考答案:选CD。 解题说明: 本体考查的是诗歌内容和艺术手法的分析与鉴赏能力。本词实际上是化实为虚,运用想象,以虚衬实,以理想仙境之虚衬托现实黑暗、作者内心不满之实。C 项,“我欲穿花寻路”三句虚写想象、以虚衬实,写词人幻想能找到一个自由施展才能的理想世界,含蓄地表示对现实的不满。D项“祗恐花深里,红路湿人衣”承接前三句,写词人担心仙境里花深露湿,沾湿人衣,既写现实的游览,又曲折地表现他对纷乱人世的厌倦但又不甘心离去的矛盾。所以D错。 8、结合下阕内容,简要分析词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6分)

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训练(含答案)

高中语文诗词鉴赏训练 蝶恋花暮春 苏轼 簌簌无风花自堕。寂寞园林,柳老樱桃过。落日有情还照坐。山青一点横云破。 路尽河回千转舵。系缆渔村,月暗孤灯火。凭仗飞魂招楚些①。我思君处君思我。 [注]①凭杖飞魂招楚些:语出《楚辞•招魂》“魂兮归来,反故居些”,意思是像《楚辞•招魂》召唤屈原那样召唤离去的友人。 (1)词的上片哪些景物表现了暮春的特点? 答: (2)本篇是词人送别友人之作,词的下片是怎样表现作者对友人的思念之情的? 答: 答案示例: ①心心相扣的心形,象征志愿者与运动员、奥林匹克大家庭和所有宾客心连着心、用心服务、奉献爱心,为奥林匹克运动增添光彩。②欢快舞动的人形,展现了志愿者,奉献为乐的志愿精神。(每要点3分,准确鲜明生动得2分,语言简明连贯得体得1分。另外答案只要符合要求,即可得分) 剑门道中遇微雨 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消魂。 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 小园四首(其二) 村南村北鹁鸪声,水刺新秧漫漫平。 行遍天涯千万里,却从邻父学春耕。

(1)两首诗所抒发的思想感情有何相似之处?请结合诗句加以赏析。 (2)两诗在抒情方式上有何不同?请略加分析。 答案示例: 一、两首诗都抒发了诗人国仇未报,壮志难酬,希望为国家出力而不愿居闲的愤懑与无奈之情。(2分)前一首,诗人通过描绘自己骑驴入川,饮酒吟诗的远游征途情境,抒发了诗人内心因受排斥苦闷和不愿居闲成为诗人的无奈;后一首通过诗人一生前后不同情形的对比,表达了诗人晚年隐居乡里壮志难酬的愁苦。(2分) 二、抒情方式上,前一首诗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结合。通过刻划诗人征途中骑驴饮酒吟诗这一苦中作乐的形象,来表达自己征途远行的孤独、遭受排斥的愤闷和壮志难酬的无奈,并通过反问和“远游无处不销魂”的直抒胸臆,来加强情感;(2分)后一首则是通过写景、叙事的方式间接抒情,诗歌前两句从听觉和视觉方面描绘了自己隐居乡的田园之景,后两句则叙述自己一生前后的不同经历,在对比中表达自己“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希望与无奈。 独坐敬亭山 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洛桥晚望 孟郊 天津桥①下冰初结,洛阳陌上人行绝。

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练习题和答案

古诗词鉴赏练习题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9分) 《感讽·其五》 李贺① 石根秋水明,石畔秋草瘦。 侵衣野竹香,蛰蛰垂叶厚。 岑中月归来,蟾光挂空秀。 桂露对仙娥,星星下云逗。 凄凉栀子落,山璺②泣清漏。 下有张仲蔚③,披书案将朽。 【注】①李贺:是唐宗室郑王李亮后裔,这首诗是诗人秋天居住在昌谷家中,有感而作。②璺(wèn):玉石上的裂痕。③张仲蔚:原是古之隐士,他博学有文才,“好作诗赋”,然而穷困不堪,“所居蓬蒿没人”。(晋挚虞《三辅决录注》)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B ) A.首二句写石。石头下边秋水澄明,石头旁边秋草枯瘦,景象明丽而又晦涩,这正是作者当时矛盾心情的曲折反映。 B.五、六句从仰视角度写空中美景,皎洁的月亮从东山升起,高高地挂在湛蓝的夜空,写出了诗人在家中赏月的闲适心境。 C.七、八两句诗人想象月中美丽迷人的景象,与后面家中严霜的摧残下栀子花凋零的景象形成对比,写出了幽冷凄清的内心感受。 D.“山璺泣清漏”一句采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地描绘了泉水从岩石的缝隙里一点一滴艰难地挤出来,仿佛伤心人啜泣的景象。 2.尾联在抒情上有什么特色?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6分)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3~4题。(9分) 宴西楼① 陆游 西楼遗迹尚豪雄,锦绣笙箫在半空。 万里因循②成久客,一年容易又秋风。 烛光低映珠鞴③丽,酒晕徐添玉颊红。 归路迎凉更堪爱,摩诃池④上月方中。 【注】①西楼:成都府治西侧有筹边楼,唐李德裕建,曾与熟悉边事者在此共议抗御吐蕃等族侵扰事。②因循:随意地空让时光流逝。③珠鞴(gōu):绣着珠饰的单衣,代指歌舞女子。④摩诃池:在锦城西,隋将军萧摩诃所开,因此得名。 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 A.首联紧扣题目,从宴饮场所——西楼着笔。首句先以“豪雄”二字概括宴会盛大场面,次句进一步就此着意渲染。 B.“锦绣笙箫”描写歌管竞逐的画面,暗藏标题“宴”字;“在半空”则描绘出西楼耸立天半的形象。

经典高中古诗词鉴赏阅读练习题及答案(50题)

经典高中古诗词鉴赏阅读练习题及答案(50题) 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促织① 杜甫 促织甚微细,哀音何动人。 草根吟不稳,床下夜相亲。 久客得无泪,放妻②难及晨。 悲丝与急管,感激异天真③。 [注]①这首诗是杜甫于乾元二年(759)秋天所作。当时杜甫还在秦州,远离家乡。②放妻:指妻子。一说指被遗弃的妇女或寡妇。③天真:这里指促织自然真切的鸣声。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正面点明促织,叫声虽然十分细微,但那哀婉的声音多么动人。以出旬“甚细微”与第二句的“何动人”构成对比,衬托哀音的不同寻常。 B.颔联写促织在野外草根里、在屋内床底下,总是鸣声不断;而不论在什么地方鸣叫,总和不得意的诗人心情是互相接近的,表现出不忍远离、常期相傍之意。 C.颈联写听到它的叫声,长期客居外乡的人不得不流泪,再也无法安睡到天明;被遗弃的妇女或寡妇也在半夜里被哀鸣之声惊醒,陪着促织洒下泪水。 D.这是一首咏物诗。诗歌语言平实,感情丰富,联想自然,音在促织,哀在衷肠;以哀心听之,写出了人民生活的愁苦艰辛,更写出作者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 2.这首诗尾联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案】 1.D 2.①运用了借代和对比(或反衬、衬托)的手法。②诗人借物相形,抑彼而扬此,以“悲丝”“急管”代乐器演奏的音乐,这些悲急的音乐同促织的自然真切的呜声啼叫相比较,都无法让人达到有所感受而情绪激动的效果。③把“哀音何动人”写到了极点,更加烘托出诗人的思乡凄苦孤独和远离家乡的羁旅愁苦之情。 【分析】 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 D.本诗并没有“写出了人民生活的愁苦艰辛,更写出作者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作者夜间听闻蟋蟀哀婉的叫声从而感秋,至而牵动了思乡之情,表达了诗人远离家乡的羁旅愁怀。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的能力。 尾联“悲丝与急管,感激异天真”的意思是哀切的丝乐和激昂的管乐,也不如这天真的声音如此感人。以“悲丝”“急管”代乐器演奏的音乐,运用了借代的手法。 同时,还以“悲丝”、“急管”同促织的啼叫相比较,运用了对比手法,把悲急的音乐声

完整版)高中语文古诗鉴赏题及答案

完整版)高中语文古诗鉴赏题及答案 1、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下题。 XXX的《山寺夜起》描绘了一个人在山寺中夜起观赏月亮的情景。诗中“烟”色如云白,流来野寺前,给人带来清新的感觉。 诗人不眠的原因可能是因为他被山寺中的景色所吸引,无法入眠。同时,他也是一个孤独的旅人,没有家,无处可归,只能在山中独自徘徊。 2、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XXX的《春日耕者》通过描绘农民春耕的情景,表达了对农民的赞美和对生活的热爱。诗中颈联“雨深一尺春耕利,日出三竿晓饷迟”生动地描绘了农民春耕的情景,展现了他们的勤劳和智慧。 作者表达了对农民的尊重和对生活的珍视。他认为政治法令虽然重要,但最终还是要依靠农民的勤劳和智慧来维持社会的稳定和繁荣。 3、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小题。 这首诗中,“春醉海棠”一句用字恰到好处,表达了海棠娇艳欲滴的美丽和春天的盛景。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由自在、

不拘束的生活方式的向往,同时也表现了对世俗生活的厌倦和不满。 4、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XXX的《唐叔良溪居》刻画了一个隐居山林的人物形象。他独自XXX思考,欣赏着门巷玲珑、野望通的美景。他既有 文人的雅致,又有隐士的洒脱,是一个充满智慧和情趣的人物形象。 颔联中的“犹”“已”用得恰到好处,表现了时间的流逝和景 色的变化。这种微妙的变化也反映了人生的无常和变幻。 5、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题。 XXX的《早行》中,XXX用对比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早 行途中景物变化的特征。诗中“山头云似雪,陌上树如人”,通过对比山和树的形象,表现了早晨的山雾和树影,展现了自然的美丽和变幻。 本诗围绕一个“真”字落笔,反写正写,表达了诗人对真实性的思考和追求。他认为在早行的路上,真实的景象和真诚的情感才是最重要的。 6、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题。 XXX和XXX的两首诗都用形容词和动词来表现海棠的特点,XXX的《海棠》用“XXX”“红嫩”来形容海棠的颜色和娇

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典型题及答案

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典型题及答案today ; this day ; now ; at the present, April 6th, 2023

1、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下题; 山寺夜起 江湜 月升岩石巅,下照一溪烟; 烟色如云白,流来野寺前; 开门惜夜景,矫首看霜天; 谁见无家客,山中独不眠; 1.三四两句中的“烟”有哪些特点诗人是如何描写的 2.结合全诗分析诗人“不眠”的原因; 2、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春日耕者 苏辙 阳气先从土脉知,老农夜起饲牛饥;雨深一尺春耕利,日出三竿晓饷①迟; 妇子同来相妩媚,乌鸢飞下巧追随;纷纭政令②曾何补,要取终年风雨时; 注①晓饷,指送早饭到田间;②政令,指当时王安石变法所颁布的各种法令;

1请对颈联作简要赏析;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概括; 3、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小题; 放慵陈与义 暖日薰杨柳,浓春醉海棠; 放慵真有味,应俗苦相妨; 宦拙从人笑,交疏得自藏; 云移稳扶杖,燕坐独焚香; 1.古典诗词特别讲究炼字;本诗第二句哪个字用得好试分析其表达效果;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结合全诗,请作简要分析; 4、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唐叔良溪居 明张羽 高斋每到思无穷,门巷玲珑野望通; 片雨隔村犹夕照,疏林映水已秋风;

药囊诗卷闲行后,香灺灯光静坐中; 为问只今江海上,如君无事几人同 注灺xiè:灯烛灰,此指香灰; 1.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 2.本诗虽无惊人之笔,但措词亦值得品味,颔联中“犹”“已”就颇见功力,请分析这两词语的妙处; 5、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题; 早行 宋刘克庄 店妪明灯送,前村认未真; 山头云似雪,陌上树如人; 渐觉高星少,才分远烧新; 何烦看堠子①,来往暗知津; 注①堠hòu子:标记里程的土堆; 1.本诗颔联运用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写出早行途中景物__________的特征; 2.本诗围绕一个“真”字落笔,反写正写,构思巧妙,试作简要分析;

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典型题及答案

1、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下题. 山寺夜起 江湜 月升岩石巅,下照一溪烟. 烟色如云白,流来野寺前. 开门惜夜景,矫首看霜天. 谁见无家客,山中独不眠. (1).三四两句中(de)“烟”有哪些特点诗人是如何描写(de) (2).结合全诗分析诗人“不眠”(de)原因. 2、阅读下面(de)诗歌,完成后面(de)题目. 春日耕者 苏辙 阳气先从土脉知,老农夜起饲牛饥.雨深一尺春耕利,日出三竿晓饷①迟.妇子同来相妩媚,乌鸢飞下巧追随.纷纭政令②曾何补,要取终年风雨时.注①晓饷,指送早饭到田间.②政令,指当时王安石变法所颁布(de)各种法令.

(1)请对颈联作简要赏析.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de)思想感情请简要概括. 3、阅读下面(de)宋诗,完成小题. 放慵陈与义 暖日薰杨柳,浓春醉海棠. 放慵真有味,应俗苦相妨. 宦拙从人笑,交疏得自藏. 云移稳扶杖,燕坐独焚香. (1).古典诗词特别讲究炼字.本诗第二句哪个字用得好试分析其表达效果.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结合全诗,请作简要分析. 4、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唐叔良溪居 明张羽 高斋每到思无穷,门巷玲珑野望通. 片雨隔村犹夕照,疏林映水已秋风.

药囊诗卷闲行后,香灺灯光静坐中. 为问只今江海上,如君无事几人同 注灺(xiè):灯烛灰,此指香灰. (1).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怎样(de)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 (2).本诗虽无惊人之笔,但措词亦值得品味,颔联中“犹”“已”就颇见功力,请分析这两词语(de)妙处. 5、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题. 早行 (宋)刘克庄 店妪明灯送,前村认未真. 山头云似雪,陌上树如人. 渐觉高星少,才分远烧新. 何烦看堠子①,来往暗知津. 注①堠(hòu)子:标记里程(de)土堆. (1).本诗颔联运用__________(de)修辞手法,写出早行途中景物 __________(de)特征.

高考语文高中语文诗歌鉴赏练习题及答案

高考语文高中语文诗歌鉴赏练习题及答案 一、高中语文诗歌鉴赏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鼓笛慢·黔守曹伯达供备生日 黄庭坚 早秋明月新圆,汉家戚里生飞将。青骢宝勒,绿沉金锁,曾瞻天仗。种德江南,宣威西夏,合宫陪享。①况当年定计,昭陵②与子,勋劳在、诸公上。 千骑风流年少,暂淹留、莫辜清赏。平坡驻马,虚弦落雁,思临虏帐。遍舞摩围,递歌彭水,拂云惊浪。看朱颜绿鬓,封侯万里,写凌烟像③。 【注】①“青骢宝勒……合宫陪享”这几句是讲曹彬(曹伯达曾祖)平定江南,其子曹玮、曹璨等屡破西羌契丹事。②昭陵,宋仁宗葬永昭陵,宋人以昭陵代指仁宗。③凌烟像:唐太宗李世民为表彰功臣而建造凌烟阁,上面绘有功臣图像。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汉家戚里生飞将”一句总领上片,巧妙地夸耀了黔州太守曹伯达的高贵出身。 B.上片回顾往事,写曹伯达家族功勋卓著,表达了作者希望自己忠心报国的高远志向。 C.下片“暂淹留、莫辜清赏”表达出词人对曹伯达的勉励,希望他不要辜负朝廷恩遇。 D.下片承接上片铺陈的手法,“虚弦落雁”“拂云惊浪”等句极力赞扬曹伯达年少有为。 (2)本词结尾“看朱颜绿鬓,封侯万里,写凌烟像”是如何表达情感的?请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野兴 陆游 鬓边莫笑久星星,造物常钟我辈情。 每带余酿蹋花影,又和残梦听莺声。 轩窗风过书答乱,洲渚潮生钓艇横。 韩子未除豪气在,文章都待不平鸣。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诗人自嘲衰老,说造物主常常钟情于我,很久以来我就已经两鬓斑臼了。 B.颔联写诗人的雅兴,常常带着几分醉意月下赏花,朦胧的睡梦中听莺鸣。 C.一个“横”字形象地写出了钓艇随意停放的状态,又写出诗人自适自足的情态。 D.全诗紧扣标题,蹋花影、听莺声、读书、垂钓,从白天到晚上,层次清晰。 (2)最后一联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3.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沁园春①刘过 风雨中欲诣稼轩,久寓湖上,未能一往,因赋此词以自解。 斗酒彘肩,风雨渡江,岂不快哉!被香山居士,约林和靖,与坡仙老,驾勒吾回②。坡谓西湖,正如西子,浓抹淡妆临镜台。二公者,皆掉头不顾,只管衔杯。 白云天竺去来③,图画里、峥嵘楼观开。爱东西双涧,纵横水绕;两峰南北,高下云堆。逋曰不然,暗香浮动,争似孤山先探梅。须晴去,访稼轩未晚,且此徘徊。 注释①宋宁宗嘉泰三年(1203年),辛弃疾任绍兴知府兼断东安抚使,派人去召请住在临

〖最新〗高中语文古诗鉴赏题及答案共50题

〖最新〗高中语文古诗鉴赏题及答案共50题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壬辰寒食 王安石 客思似杨柳,春风千万条。 更倾寒食①泪,欲涨冶城②潮。 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 未知轩冕乐,但欲老渔樵。 (注)①寒食:清明前一天(一说前两天)。②冶城:古地名,在今南京市西,临长江。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从杨柳和春风写起,写客思如春风里的柳条之多。 B.颔联以“倾”“涨”夸张地抒发了诗人的哀痛之情。 C.尾联写出了诗人因过早衰老,只能辞官归隐的遗憾 D.“雪”与“朱”相对,产生强烈的色彩对比,隐含着诗人对过早衰老的感叹之情。2.诗人在抒发情感的时候,都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请举例说明。 【答案】 1.C 2.①运用了比喻修辞。作者把“客愁”比喻成“春风”吹动的“千万条”杨柳枝,从而使抽象的“愁思”具体化,变的可观可感。②运用了夸张的手法。作者在寒食节想起已故亲友,泪水不觉流出,而作者用了一个“倾”字,形容泪流,而流出的泪又能使“冶城潮”涨起,夸张的手法表现了作者悲痛之重。③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中,作者以“雪”隐喻白发,与”朱”相对,产生了强烈的色彩对比,隐喻了诗人对过早衰老的感叹之情。④直接抒情:尾联“未知轩冕乐,但欲老渔樵”直接抒发诗人的无奈愁苦的情感。 【分析】 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诗人因过早衰老,只能辞官归隐的遗憾”错误,不是因为过早衰老,“只能”辞官归隐,“只能”太过于绝对,从诗的背景可知此诗是王安石为父亲和长兄王安仁扫墓,不觉悲思万缕,泪若江潮,白发先出,朱颜早凋,因而发出了轩冕不足乐、终欲老渔樵的感慨。大概是从父兄虽然学问卓越、志节高尚,却穷老仕途、英年早逝的惨淡经历受到触动,引发了他潜藏于心中的归老田园、渔樵为生的意愿。而不是只能辞官归隐。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能力。 寻找诗人抒发情感的时候,都用了哪些方法。可以从抒情方式入手。直接抒情或间接抒情。 间接抒情:①首联“客思似杨柳”作者把“客愁”比喻成“春风”吹动的“千万条”杨柳

最新高中语文古诗鉴赏题及答案共50题

最新高中语文古诗鉴赏题及答案共50题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黄州 [宋]陆游 局促常悲类楚囚①,迁流②还叹学齐优③。 江声不尽英雄恨,天意无私草木秋。 万里羁愁添白发,一帆寒日过黄州。 君看赤壁终陈迹,生子何须似仲谋! [注释]①楚囚:本指被俘的楚国人,后多指处于困境而不忘故国的人。②迁流:迁徙、流放,诗人此时被远遣到巴蜀任职。③齐优:曲意承欢、讨好人的齐国优伶。 1.颌联________以喻写悲愁之多,以________暗写时光流逝。 2.本诗尾联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化用同一典故,所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 【答案】 1.江声不尽草木秋 2.(1)同:都借孙权表达自己壮志难酬的悲愤。 (2)异:①辛词以“无觅孙仲谋处”表达遗憾和失落之情;②陆诗以“何须似仲谋”表达激愤之情。 【分析】 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江声不尽英雄恨,天意无私草木秋”,大江奔流,流不尽英雄的遗恨;天意无私,寒秋草木依旧枯黄。“江水不尽”用流水的奔流不息,来写“英雄遗恨”之多之绵长;“草木秋”写秋天到来,草木零落,表现时光的流逝。由此可以概括出答案。注意填空时,第一处填写“不尽”“江声”或整句均不得分;第二处填写“秋”或整句均不得分。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本诗尾联“君看赤壁终陈迹,生子何须似仲谋”,请看当年三国鏖战的赤壁,如今早已成为陈迹;男儿不再能建功立业,何必再学习孙权的榜样。赤壁尚在,但英雄不可再世,古战场已成旧址,万事尽付东流,世事成败不足道,因而作者认为“生子不须似仲谋”了。此联中诗人借赤壁陈迹感叹朝廷偏安半壁,强敌入侵,思无英雄与敌抗衡,自己虽似仲谋,志在恢复失地,驱逐强敌,但又得不到不思振作小朝廷的重用,还放外任万里之外的蜀地。此联表达的正是一种无可奈何的不平之鸣。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作者以“千古江山”起笔,喷薄而出,力沉势雄,显示出作者非凡的英雄气魄和无比宽广的胸襟,也说明了作者写诗为文的起因不是囿于一已私利,而是不忍见大好江山沦落异族之手,表现了一种物是人非的遗憾。 根据以上分析,两诗的相同点都是借孙权的典故表达自己面对南宋朝廷的偏安一隅,壮志

[精编]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典型题及答案共50题

[精编]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典型题及答案共50题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被檄夜赴邓州幕府 元好问 幕府文书鸟羽轻,敝裘羸马月三更。 未能免俗私自笑,岂不怀归①官有程。 十里陂塘春鸭闹,一川桑柘晚烟平。 此生只合田间老,谁遣春官②识姓名? (注)①岂不怀归:出自《诗经·小雅·出车》的诗句:“岂不怀归,畏此简书。”②春官:礼官,礼部执掌人才推荐、选拔、考试等事。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中“鸟羽轻”是指诗人把插有鸟羽的征召文书看得很轻,表现其不在意。B.“敝裘羸马月三更”紧承首句,“月三更”更是扣紧题目中的“夜赴”,写出了作者连夜赶路的情景。 C.颔联中“官有程”三字,直接点明路程遥远,作者接到文书后,不得不日夜兼程,向邓州进发。 D.本诗采用了起兴、虚实相生、用典等表现手法,收到了疏密有致、言简义丰、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 2.本诗流露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答案】 1.B 2.情感:①希望终老田园。颈联写十里池塘,群鸭戏水的欢畅热闹以及川原桑柘在晚烟中平展的美景,表现了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对田园生活的留恋。②心念国事。首联写作应檄赴邓,星夜赶路,隐含国家时局的艰难和个人心境的伤感;颔联写虽不情愿,但征召有期,国家又有急难,不得不立即动身,表现了作者以国事为重的可贵精神。③矛盾、无奈之情。尾联写虽志在终老田园,但春官识名,不得不应召为国效力的矛盾。 【分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 A.“首句中的‘鸟羽轻’”意义双关:一是征召文书上插有鸟羽,表示紧急;一是文书传送快,如同飞鸟一般的迅速。 C.“直接点明路程遥远”理解错误,应是直接点明了官府征召有期限要求。 D.“本诗采用了比兴、虚实相生、用典等表现手法”分析错误,“比兴”,通俗地讲,比就是譬喻,是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兴”就是起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诗歌首联直接写幕府征召文书紧急,作者星夜赶路,没有使用“比兴”的手法。 故选B。

[经典]高中古诗词鉴赏典型题及答案共50题

[经典]高中古诗词鉴赏典型题及答案共50题 1.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病牛 宋·李纲 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精疲谁复伤? 但使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 (注释)李纲,抗金名臣。本诗作于他被排挤而谪居武昌时。 1.下列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 ...的一项是() A.首句极言牛劳动重、收获多,“千”是实指。 B.第二句运用反问,强调牛积劳成疾后的境遇。 C.后两句运用拟人手法,赞美病牛高尚的品格。 D.全诗语言质朴自然,通俗易懂,却蕴含深意。 2.下列各句中“牛”的意象所寄托的情感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A.尘事久相弃,沈浮皆不知。牛羊归古巷,燕雀绕疏篱。(李远《闲居》) B.雨歇河珠定,云开谷鸟还。田苗映林合,牛犊傍村闲。(李郢《夏日登信州北楼》)C.霜落牛归屋,禾收雀满田。遥陂过秋水,闲阁钓鱼船。(李建勋《田家三首》)D.力虽穷田畴,肠未饱刍菽。秋收风雪时,又向寒坡牧。(梅尧臣《耕牛》) 3.本诗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 1.A 2.D 3.本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本诗用朴实的语言塑造了一头勤劳的、力耕至筋疲力尽却无人疼惜,只要能让众生吃饱不惜卧病残年的高尚的病牛形象,作者借咏牛来表达自己为了国家、百姓奋力抗金,哪怕身受排挤却依然不改初心的志向。 【分析】 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的能力。 A.“‘千’是实指”错。本诗中的“千”是虚指,说明牛耕地之多,收获之丰。 故选A。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中事物形象的能力。 A、B、C选项中的“牛”是归来的牛,悠闲的牛,寄托了作者对闲适的乡村生活的喜爱之情; D.本句中的“牛”是耕田到力尽仍吃不饱,秋收后依然要劳作而不得闲的牛,寄托了作者对于如耕牛一般辛苦劳作的人们的同情。 故选D。 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耕犁千亩实千箱”,病牛耕耘千亩,换来了劳动成果装满千座粮仓的结果;“力尽精疲

[经典]高中语文古诗鉴赏题及答案共50题

[经典]高中语文古诗鉴赏题及答案共50题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题西溪无相院① 张先② 积水涵虚上下清,几家门静岸痕平。 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棹声。 入郭僧寻尘里去,过桥人似鉴中行。 已凭暂雨添秋色,莫放修芦③碍月生。 注]①西溪;在诗人的家乡浙江湖州。一名苕水、苕溪。无相院:即无相寺,在湖州城西南,吴越钱氏建。②张先:北宋诗人。本诗是作者晚年赴陕任通判时所作。③修芦:修长的芦苇。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由近及远,从大处着眼,写出了湖水与秋空相接融为一体的景色,临溪人家仿佛平卧水面,呈现了一种安宁悠闲的景象。 B.颔联上句从细处人手,第三句照应第一句,侧写水清,第四句以船浆划动的声音衬托出环境的宁静,视听结合,写景精妙。 C.颈联的“入郭僧”照应题目的“无相院”。僧到城里去,加以“尘里”二字,说城市喧嚣,反衬无相寺的静寂清净。 D.尾联显出这首诗的奇巧之处:先突出西溪妙境及其原因,后又以担心芦苇长高,影响观赏溪中之月作结,余味悠然,令人产生美妙的想象。 2.张先善写“影”,人称“张三影”。本诗也多处写“影”,请找出写“影”的诗句,并加以赏析。 【答案】 1.A 2.①“浮萍破处见山影”明写浮萍散开后,水面上倒映出山的影子,突出水的清澈; ②“过桥人似鉴中行”,以“鉴中行”暗写桥下清澈的水中倒映出的人影、桥影。③“莫放修芦碍月生”,写秋雨之后,芦苇勃生,使人领略不到想象中的夜晚的深潭月影,暗写月影、芦影,余味悠然。 【分析】 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A.“由近及远”错。首联写西溪及附近的湖泊,经过一场秋雨,水位上涨,远近一片浑茫澄澈,与秋空相接;水边的人家,似乎浮在水上。可见,首联不是由近及远,而是由远及近写景。 故选A。 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内容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答题时,首先应回到诗中找出暗写“影”的句子,然后需结合诗句的内容解析分析。

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典型题及答案(50题)

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典型题及答案(50题) 1.阅读下面的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王充道送水仙花五十枝欣然会心为之作咏① 黄庭坚 凌波仙子生尘袜,水上轻盈步微月。 是谁招此断肠魂?种作寒花寄愁绝。 含香体素欲倾城,山矾是弟梅是兄。 坐对真成②被花恼,出门一笑大江横。 [注]①黄庭坚曾被卷人新旧党的斗争后被贬谪到四川,51岁时,奉召回到湖北,在荆州沙市候命。这年冬天,作者在沙市写了四首有关水仙花的诗,以这首诗最为有名。王充道,作者的友人,当时在荆州做官。②真成:真个是。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用洛神的形象来写水仙,把植立盆中不动的花朵,写成“轻盈”漫步的仙子,化静为动,化物为人,凌空取神,把水仙的姿态写得非常动人。 B.颔联由洛神转到花,点出洛神是用以比花,进一步把花人格化,表现作者对花有深情,表现出它有一种“楚楚可怜”之态,像美人心中带有“断肠魂”一样,使人为之“愁绝”。 C.颈联上句仍从水仙说,用“倾城”美人比喻花的清香洁白的芳韵;下句则拿山矾、梅花来比较,说水仙在梅花之下而居山矾之上。 D.尾联上句“坐对真成被花恼”是说作者因看到水仙花很美而触发美好事物转瞬即逝而“被花恼”,总结全诗,感叹韶华易逝、美景难再的感伤和烦恼之情。 2.结合写作背景,从表达感情和顿悟真理的角度,赏析尾联末句“出门一笑大江横”的妙处。 【答案】 1.D 2.①作者欣赏了水仙花之后走出大门,只见浩浩江水横在眼前,不禁心旷神怡,发出会心的一笑。②这句诗颇具顿悟真理的畅快意味,也有着海阔天空的豪情逸兴,表明自己看淡无常、一切顺心而为的精神状态。③在经历了一段极其复杂的心路历程后,作者不惧命运的坎坷与不幸,“出门一笑大江横”,何其潇洒自适! 【分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赏析能力。 D.“坐对真成被花恼”是说作者面对着这美丽的花,可真被它撩乱了情怀。黄庭坚是恼独坐对花,欣赏太久,感到寂寞难受。“全诗感叹韶华易逝、美景难再的感伤和烦恼之情”分析有误,从诗歌标题中“欣然会心”和整首诗的描写、抒情可看出并非感叹韶华易逝、美景难再。 故选D。

(整合)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典型题及答案(50题)

(整合)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典型题及答案(50题)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夏夜宿表兄话旧 窦叔向 夜合花①开香满庭,夜深微雨醉初醒。 远书珍重何曾达,旧事凄凉不可听。 去日儿童皆长大,昔年亲友半凋零。 明朝又是孤舟别,愁见河桥酒幔青。 [注]①夜合花:又称合欢花,花瓣红色,叶子夜间成对相合。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从视觉、嗅觉等角度描述了夏夜在庭院中所见到的夜合花开、细雨蒙蒙的景象,很自然地引出了下文。 B.中间二联写二人话旧,但因离别的年头太多,世事沧桑变迁,相叙的往事太伤感、凄凉而只好中断聊天。 C.尾联中着一“又”字表达了诗人对动荡生活的厌倦之情,而“愁见”尽显诗人难以面对的惜别之情怀。 D.诗歌从“醉初醒”起到“酒幔青”结,在重逢和再别、欢饮和苦叙之间,蕴含了诗人漂泊坎坷的人生历程。 2.近代诗人俞陛云评论中间两联说:“以其一片天真,最易感动。中年以上者,人人意中所有也。”(《诗境浅说》)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这一特点。 【答案】 1.B 2.俞陛云的评论是有道理的。①颔联用议论和抒情写出长久分离又音信断绝的表兄弟二人今日重逢叙旧,但因其间所发生的事情太凄凉又不忍心听下去。②颈联是用白描的手法写今昔的变迁。儿女如今都长大成人,可当年的亲友有不少已经辞世。③这四句虽然并没有直接描述亲故重逢的欣喜和人生遭遇的甘苦,但它提到的都是常人熟悉的,它不说的也都是容易使中年以上的人产生共鸣的。(意思对即可。) 【分析】 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B.“而只好中断聊天”理解有误,“不可听”的意思是“不忍心听”,并没有说“而只好中断聊天”。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天真”即为心地单纯,性情直率;没有做作和虚伪的含义。因此提干要求“结合诗句简要分析”“天真”这一特点,就要赏析本诗表达的让人产生共鸣的真性情。 颔联:从内容和情感角度看,“旧事凄凉”,两人离别久远,年头长,经历多,千头万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