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隐喻翻译过程中的图式处理

英汉隐喻翻译过程中的图式处理作者:杨军昌

来源:《现代语文(学术综合)》2017年第11期

英汉隐喻对比与翻译

英汉隐喻对比与翻译 英汉文化中隐喻的使用十分普遍,隐喻是指把一个语义领域扩展到另一语义领域中,以便更好地说明或描述某事物,从而使读者或听众在经验层面上更好地理解所传达的信息。英语和汉语隐喻很多时候具有相似的形式和表达方式,但是由于它们背后的文化习俗和体系的不同,翻译这种隐喻是十分困难的。本文将探讨英汉隐喻对比及其翻译的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英汉隐喻使用方式的差异是造成翻译困难的原因之一。中国人和英国人的思维方式和文化背景有很大差异,使得隐喻的使用也具有很大差异。中文隐喻短小精练,往往一个词就能传达出意思,而英语中的隐喻通常是复杂的句子,需要阅读者建立更大的语境才能理解。 例如,英语中“Many cooks spoil the broth”是一个有名的隐喻,它意味着在大群人中合作通常会导致混乱和质量下降。这个隐喻暗示了煮汤需要维持一定的质量标准和适当的协作才能成功。然而,在中国文化中,人们通常会说“三个和尚没水喝”,用来形容大家集中精力,人多了反而容易分心。这个隐喻和英语的“Many cooks spoil the broth”比较相似,但也有显著的区别。在这种情况下,中文隐喻更简洁直接。

其次,英语和汉语隐喻的背景也有很大的差异,隐喻背后的文化背景和体系的不同也给翻译带来了不少挑战。英语中使用隐喻往往是为了突出一些古老的、历史悠久的文化,或是一个历史事件。而汉语中的隐喻则是作者自己奇思妙想的“创造”,同时也包含了一些文化中传统的“元素”。 例如,英语中比较翁全的隐喻有“the elephant in the room“,意为在某个场合中,有一个显而易见的问题,但是所有人都愿意避免谈论它。此隐喻主要源于一位印度教研究者的成果,他在探地时很惊奇当地人把一头活生生的大象藏起来,却又让空气中弥漫着象的存在。相反,在汉语中,很多隐喻与传统文化中的故事和诗歌有关,例如成语“杀鸡儆猴”源自于《左传》中的故事,但是如果翻译为英语,那么似乎就会丧失它背后的文化内涵。 最后,英汉隐喻的翻译方法也值得探讨。在翻译隐喻的时候,保留原文面貌还是将其翻译成目标语言中合适的表达方式呢?这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因为翻译出来的隐喻常常需要在口头或文字上解释才会被阅读者或听众理解,从而达到和源语言中同等效果的传达。 有时候,翻译可以尝试使用目标语言中类似的形式来表达原本的隐喻。例如,汉语中的“杀鸡儆猴”翻译成英

英汉语言中隐喻的翻译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浅谈文化差异对网络新词英译的影响 2 爱默生的自然观--生态批评视域下的《论自然》 3 The Application of Rhetorical Devices in English Advertisement 4 凯特肖邦《觉醒》中女主人公女性意识的觉醒 5 从好莱坞电影看美国的文化霸权 6 《绝望主妇》人物语言个性化翻译浅析 7 Contrariety of William Blake--Image Analysis of Songs of Innocence and of Experience 8 扭曲的“美国梦”--简析“鸡蛋的胜利”的主题 9 A Cause Analysis of Tragedies of Three Female Protagonists in Sons and Lovers 10 《老人与海》中的存在主义分析 11 论AIDA模式在大众汽车英文广告中的语言体现 12 文档所公布均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原创Q 799 75 79 38 13 浅析当代美国跨种族领养的现状 14 称呼语的语用分析—个案分析:以《傲慢与偏见》中的称呼语为例 15 对英语影视片名翻译的研究 16 Principles in the Translation of Legal English 17 从杨必翻译的《名利场》看文学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 18 浅析哈克贝利的叛逆精神 19 An Analysis of the Pragmatic Functions of English Euphemism 20 美国个人主义与中国集体主义的比较 21 英语高尔夫新闻中隐喻的认知分析 22 浅析《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的反叛精神 23 影响中学生学习英语的因素 24 从《在路上》看“垮掉的一代” 25 英汉新词理据对比研究 26 论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 27 试析《儿子与情人》中保罗畸形的爱情观 28 分析《悲惨世界》中冉•阿让的人物形象 29 中英广告宣传方式的比较研究 30 英语中的性别歧视 31 对希腊神话和中国神话中“爱”的比较及其文化影响初探 32 从苔丝和曼桢的角色分析中西文化下女性的抗争 33 论反语的语用功能 34 论乔治•艾略特《弗洛斯河上的磨坊》中的婚姻观及其原因 35 浅论《儿子与情人》中劳伦斯的心里分析技巧 36 有效的英语新闻结构分析 37 从归化与异化角度浅析《毛泽东选集》英译本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 38 Analysis of the Individual Heroism in the American Movies 39 汽车品牌文化内涵 40 从文化差异视角看英语新闻标题的翻译 41 语境对法律英语翻译的影响 42 中美幽默的比较

翻译研究:谈隐喻的隐喻意象与认知性质及其翻译

谈隐喻的隐喻意象与认知性质及其翻译 1. 引言 在传统的研究中,隐喻只是一个文学工具和修辞方式,即打比方,只被广义地用于指代形象化表达。结构主义语言学更是将隐喻视为一种边缘现象。在后来的认知语言学理论中,隐喻成为一个核心部分。隐喻不再被当作对语言能力的选择规则的违反,而是变成了通过更基本、简单和具体的事物来表达复杂和抽象事物的一个非常基本的方式。隐喻不再是一个多余的装饰品。在任何语言中,隐喻本身即是一部分意义。若将其转述必然会损失意义。这种属性决定了隐喻意义翻译的必要性。自从认知语言学将隐喻理解为一种基本的认知过程和结构,隐喻就开始成为语言的普遍原则,也是建构经验的基本模式。这一认知研究中的核心问题对隐喻意象的理解和翻译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2. 隐喻翻译 正因为隐喻在语言中无处不在,认知语言学家才认为它们是赖以生存的东西。在纽马克看来,文本翻译的中心问题是翻译方法的选择,而其中最重要的具体问题是隐喻的翻译。由此可以看出隐喻翻译的重要性。 2.1隐喻的可译性 隐喻带有高度的文化特性和美学效果。它的主要功能是使读者感到惊讶。翻译隐喻时,如果不能保留出人意料的效果,或某些文化因

素阻碍了效果的传达,那么该隐喻翻译是不成功的。认知语言学认为,源语和目的语在认知过程的相似及重合程度决定了隐喻的可译性。隐喻传达的信息量越小,结构越简单,源语和目的语的映射一致时,该隐喻就越容易翻译。反之亦然。 2.2隐喻翻译的分类 隐喻在不同语言的表达形式上存在差异。名词或成语式短语在汉语隐喻里最为常见,而很少为动词。在英语中,最常用的隐喻表达形式仍然是名词。但动词表达的隐喻却常见的多。按照活性和强度,隐喻可分为死隐喻,创新隐喻和处于两者之间的库存隐喻。这三类是最易于辨别的,也被认为是在"翻译分析方面仍然最实用和最全面的描述"。下面将集中于隐喻翻译这一方面逐一分析这三类隐喻。 2.2.1死隐喻翻译 死隐喻是失去了意象的隐喻,通常不会被人们注意。例如"抓住机会","打破僵局",这两个短语都是用具体的身体动作来表达抽象的思维活动,但几乎不会有人联想到有关的身体行为。死隐喻已经被词汇化了,其意义相当确定,通常被列入词典定义。 从认知隐喻学的角度来看,死隐喻其实就是基本的概念隐喻。它们是从直观具体的感知到抽象概念域的映射。如英语中的"the legs of a table"、"let's get to the heart of the matter",汉语中的"脸面"、"圈套"、"把握"、"衰败"等。死隐喻的活力已基本消亡,不会构成任何翻译问题。然而,当一个死隐喻重新"复活",被注入了一些新的生机和活力,其隐喻意象突显出来,就成为翻译中应该考虑

汉英翻译技巧之隐喻的翻译

作为一种修辞法,隐喻指的是在语言中用一种事物来比喻另一种事物、行为或特点。隐喻通常包含主体(比喻对象)、喻体(比喻用语)和喻义(主体和喻体间的相似之处)。 隐喻的使用常常会使语言表达更为生动形象,而如何精准翻译隐喻的内涵则是英汉互译中的难点。比如汉语中的“驴”和英语中的“ass”都可以用来比喻笨蠢的人,“鹦鹉”和“parrot”都可以比喻重复别人说话的人,“沧海一粟”可以是“a drop in the ocean”,“纸老虎”可以译为“paper tiger”等等;但汉语中“望子成龙”的“龙”却不能译为“dragon”,因为在西方文化里,“dragon”通常是邪恶的象征;英语中的“He is a lucky dog”也不能译为“他是一条幸运狗”,因为在汉语文化中,“狗”也有很多贬义的表达如“狗仗人势”“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等等。因此,考虑到汉英两种语言在文化背景、观念民俗、历史传承、表达习惯等各方面的不同,翻译隐喻时还应考虑其所包含的深层次文化内涵,采取多种灵活方法,以使其符合受众的语言表达习惯和文化语境。 关于隐喻的翻译,英国著名翻译理论学家彼得·纽马克(Peter Newmark)总结了七种方法供参考,其按优先次序排列如下:(1)直译保留原文意象;(2)明喻+释义;(3)同一隐喻加释义;(4)用标准的目标语意象替代原文意象;(5)用明喻翻译隐喻;(6)将隐喻转为释义;(7)删除隐喻不译。当然,在具体的翻译过程中,还要根据具体情况对隐喻进行灵活处理,选择最为合适的翻译方法,从而最大限度保留源语文化特色,并准确传递原文主旨信息。 01直译 例1又要顾事业,又要顾家庭,现代女性蜡烛两头烧。

隐喻汉英翻译原则研究

隐喻汉英翻译原则研究 隐喻,作为一种独特的语言现象,一直以来都是语言学和认知科学的重要研究对象。在跨文化交流中,隐喻翻译的准确性和得体性对于实现交流目的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旨在探讨隐喻汉英翻译的原则和策略,以期提高翻译质量,促进文化交流。 一、隐喻的认知基础 隐喻,从字面意义上看,是“隐藏的比喻”。在语言学中,隐喻是一种比喻修辞手法,通过将一个概念域映射到另一个概念域,以帮助人们理解复杂的概念。这种映射关系通常建立在对两个概念之间的相似性的认知基础上。因此,隐喻认知是翻译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二、隐喻汉英翻译的原则 1、语义对等原则 在隐喻汉英翻译中,语义对等原则是首要考虑的因素。好的翻译不仅要表达出源语言的表面含义,还要传递出源语言的深层文化内涵。因此,翻译时要在目标语言中找到与源语言中隐喻含义相对应的词汇或表达方式,以实现语义的对等。

2、文化传真原则 由于隐喻往往与特定的文化背景和语境相关联,因此隐喻汉英翻译中需要遵循文化传真原则。在翻译过程中,要注意保留源语言中的文化意象和内涵,以避免因文化差异而引起的误解。为了实现文化传真,译者需要对目标语言和源语言的文化背景有深入的了解。 3、读者接受原则 隐喻汉英翻译的最终目的是让目标语读者能够理解和接受。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要考虑目标语读者的认知习惯和文化背景。在语义对等和文化传真原则的基础上,选择适当的翻译策略和表达方式,以使目标语读者能够准确理解源语言的隐喻含义。 三、隐喻汉英翻译的策略 1、直译法 当源语言中的隐喻在目标语言中能够找到完全对应的表达时,可以采用直译法。这种方法可以最大限度地保留源语言的意象和修辞特点,实现语义对等和文化传真。例如,“他是个老狐狸”可以直译为“He is an old fox”,这种译法准确地传达了源语言的隐喻含义。

高级英语语篇中隐喻的翻译方法

高级英语语篇中隐喻的翻译方法 :随着人类思维方式的日益多样化,折射到文化学术层面,也就意味着我们所面对的高级英语文体形式越来越多样化,想要使文章翻译的行云流水,尤其是在高级英语语篇中,就必须重视隐喻的翻译技巧。隐喻,让文章显得更贴切,如果翻译得当,能更接近原作的地道表达;如果翻译不当,极有可能使文章晦涩难懂。所以,掌握高级英语语篇中的隐喻翻译方法,具有极强的理论价值和实用价值。 标签:高级英语;隐喻;翻译;技巧与方法 一、引言 隐喻,在语言现象中很常见,因为它是一种常用的语言表达方式。由于隐喻表达方式的特殊性,人们在中英文翻译过程中,往往感觉很难把握,难以自如驾驭。究其原因,还是对其本质特征没有十足的把控,所以,本文将从隐喻的本质特征出发,结合实际翻译中存在的问题,探寻英语隐喻翻译的方法。 二、隐喻的特征及其翻译中的问题 (一)隐喻的特征。 在我们所知道的修辞手法中,隐喻应该算得上是其中较为常见的一种,不可否认的是,其在现代文章中越来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是在英语翻译中。隐喻,和其它修辞手法一样,它存在的意义,就是为了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只不过,不同于明喻,隐喻是将两种完全不同概念的事物通过委婉含蓄的表达方式来表达,从而做到形象比喻。所以,概括起来,隐喻有三个特征: (1)有三个必不可少的条件。 想要判断某个词是否用了隐喻,首先就要看它是否具备三个条件:即是否有主体、喻体以及喻意。隐喻是在本体和喻体之间找相似,然后以此为基础,转移意义。 (2)隐喻义往往与字面意思相对立。 作家之所以选择隐喻,很多情况下都是因为所使用的语言的字面意义和语境发生冲突,所以用和语境相符的另外一种理解来代替。隐喻,毁灭的是字面意义,但是在这一过程中,又会诞生新的意义。 (3)可以表达语言行为的各种微妙特征。 隐喻,应当从特定的语境中产生,这也就意味着情景因素对隐喻句的创造有

英汉比喻性词语翻译的意象处理

英汉比喻性词语翻译的意象处理 1. 引言 1.1 介绍比喻性词语翻译的重要性 比喻性词语在翻译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们可以为读者提供 更加生动和形象的语言表达,让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所传达的信息。比喻性词语的翻译不仅仅是简单的语言转换,更是要保持其原有的形 象和意义。通过恰当地翻译比喻性词语,可以增加翻译作品的美感, 提升读者的阅读体验。比喻性词语的翻译还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 和体验源语言文化。准确、灵活地翻译比喻性词语对于翻译工作者来 说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运用恰当的翻译策略和方法,可以有效地保 持比喻性词语的意象和魅力,使译文更具表现力和感染力。在翻译比 喻性词语时,翻译者需要运用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灵活处理语言 表达,以确保翻译作品传达出原文的精髓和情感。【字数:203】 1.2 阐述比喻性词语翻译的难点 介绍比喻性词语翻译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在实际翻译过程中,我 们也会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比喻性词语翻译的难点主要体现在以下 几个方面: 一、文化差异:比喻是受文化背景和习惯所影响的语言现象,不 同国家和地区的人们对于相同的事物往往会有不同的比喻表达方式。 在翻译比喻性词语时,需要考虑目标语言读者的文化背景和理解能力,避免产生歧义或不恰当的译文。

二、隐喻意义:比喻性词语往往含有隐喻意义,不仅仅是字面意思的转换,还需要传达出原文所要表达的深层含义。这就要求译者具备敏锐的语感和丰富的文化知识,能够准确把握比喻的隐含意义,实现意象的转化和再现。 三、语言表达:比喻性词语常常采用形象生动的语言表达,具有诗意和感染力。译者需要在保持原文风格的前提下,灵活运用目标语言的表达方式,使译文既忠实于原意又自然流畅。 四、个性化因素:有些比喻性词语是作者个性化的创造,具有独特的风格和特色。译者需要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和风格,尽可能保持译文的个性化特点,使翻译作品更具有原作的韵味和魅力。 面对这些翻译难点,译者需要具备较高的语言功底和翻译技巧,同时不断学习积累,提升自身的翻译能力,才能更好地应对比喻性词语翻译中的种种挑战。 2. 正文 2.1 比喻性词语的特点 比喻性词语常常具有隐喻和暗示的特点。通过比喻性词语,作者可以巧妙地表达出一种意境或情感,让读者在阅读中产生共鸣或体会到更深层次的含义。 比喻性词语常常具有形象生动的特点。通过比喻性词语,作者可以用生动的形象来描绘抽象的概念,使得读者更容易理解、记忆和接受。

英汉比喻性词语翻译的意象处理

英汉比喻性词语翻译的意象处理 比喻性词语是语言中常见的修辞手法之一,它通过对两种事物之间的相似性进行隐喻,起到增强表达力和形象化语言的作用。在英汉翻译中,如何处理比喻性词语的翻译,是一 个值得关注和探讨的问题。因为比喻性词语不是字面意义上的直接对应,而是通过一种隐 喻将某种概念或形象与另一种不同的概念或形象联系起来,所以在翻译过程中需要考虑如 何保留原文的意象和形象感,同时又不失去本地化和文化差异的特点。 在英汉比喻性词语翻译的意象处理中,有以下几个关键点需要考虑和处理: 1. 对比喻物的理解和表达:比喻性词语常常是通过将某种概念或形象隐喻为另一种 概念或形象来表达情感或意义。在翻译中需要对比喻物进行深入的理解和把握,找出其所 隐含的意象和形象,并对其进行准确的表达。“一石二鸟”这个比喻性词语,其意象是通 过“一石”和“二鸟”来比喻一举两得的意义,翻译时需要找到类似的形象来表达这种含义。 2. 文化背景和本土化处理:比喻性词语往往是受到某种特定文化背景的影响而产生的,因此在翻译时需要考虑原文中所涉及的文化特点和传统意义,找到与之相对应的概念 和形象,进行本土化的处理。“东山再起”这个比喻性词语在中国文化中常用来指一个人 再次崛起或从失败中重新站起来,而在英文中可能需要使用类似的比喻来表达类似的意义,但不一定是“东山再起”。 3. 形象感和表现力的保留:比喻性词语的魅力在于它通过形象感和表现力来增强语 言的生动性和形象化程度,因此在翻译时需要保留原文中的形象感和表现力,通过对比喻 性词语进行艺术化的处理,使其在译文中依然能够产生相似的形象感和表现力。“一箭双雕”这个比喻性词语,要通过类似的比喻方式在翻译中准确表达出“一举两得”的意象和 形象。 4. 灵活运用字词和结构:在翻译比喻性词语时需要灵活运用字词和句式结构,通过 优美的词语和流畅的句子来表达原文中所涉及的比喻关系和形象感。“如鱼得水”这个比 喻性词语,翻译时可以在词语和句式结构上进行一定的调整,使其在译文中更具有流畅和 优美的表达。 在英汉比喻性词语翻译的意象处理中,需要在理解原文比喻物的基础上,考虑文化背 景和本土化处理,保留形象感和表现力,灵活运用字词和结构,以准确地表达原文中的比 喻意义和形象感。也需要不断学习和积累相关的知识和经验,提高自身的翻译能力和水平,使翻译的译文更加贴近原文,更具有生动和形象的表达。

浅析隐喻的英汉翻译

浅析隐喻的英汉翻译 【摘要】说明在翻译实践这一特殊形式的跨文化交际中如何有效地解读隐喻。 【关键词】隐喻理解;翻译 一、引言 隐喻翻译是一项以语言为载体的跨文化交际活动,也是将一种语言所承载的信息传递到另一种语言中去的主体性交往行为。它以“理解”为核心,语言为基础,融社会批判理论、普通语用学、社会进化理论为统一构架。 二、隐喻的解读 隐喻是一种语言使用现象,在“词典中找不到隐喻”。从现代隐喻学观点来看,隐喻现象应在形式上搭配异常,在语义上类属不同,逻辑错位,从而产生了语义冲突,而当听者对冲突产生回应时,便生成了隐喻的意义,即理解了某一隐喻式言语。对于隐喻的运作机制,有人曾作过这样描述:“隐喻涉及两个不同领域(范畴)的概念,隐喻意义的产生是两个概念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这一相互作用通过映射的方式进行。在映射过程中,属于某一领域的相关概念和结构被转移到另一领域,最终形成一种经过合成的新的概念结构,即隐喻意义。而这一映射和整合过程的基础是两个领域在某些方面的相似性。”这无疑表明对隐喻的理解需要双重划分。 隐喻的理解过程应由两部分组成:隐喻的辨认和隐喻意义的推断。事实上这就是一个由一级理解进人二级理解的过程。举一个人们常提到的例子“The tongue is a fire”来说,从表述层理解(一级理解),”tongue”被美国传统词典这样定义:”the fleshy,movable, muscular organ, attached in most vertebrates to the floor of the mouth, that is principal organ of taste,important organ of speech”。我们可以认为舌头作为人体的一个重要器官,首先具有与绝大多数脊椎动物一样的味觉和辅助咀嚼及吞食的功能,除此之外,还是具有言说能力的人的重要语言器官。以这个基本意义为中心,tongue一词背后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意义集合:它可以指形状像舌头的东西,例如tongue of flame(火舌),guiding tongue(铁路导向尖轨),switch tong(开关铜片),而hold one’s tongue (keep silent), lose one’s tongue (lose the capacity to speak, as from shock)中指人的言说行为和言说能力。这一言语行为中的另一个关键词fire,在美国传统词典里可以义;” a rapid, persistent chemical change that releases heat and light and is accompanied与flame”。同样,在它背后的意义集合中可以找到诸如,cooking fire(炊火),forest fire(森林火灾),wild fire(野火)等火的具体形态。也可以发现其它意义,如The boy is full of fire(这男孩非常热情兴奋),He was under fire for mismanagement(因管理不善而受到责难)。 当tongue和fire这两个背负着各自庞大意义集合的词语被嵌入A is B的基

Bartlett图式理论在文言文英译中的应用探析

Bartlett图式理论在文言文英译中的应用探析 Bartlett图式理论是心理学家弗雷德里克·巴特利特(Frederic C. Bartlett)提出的一个关于记忆和理解的理论。该理论认为人类通过以既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对新的信息进行加工和理解。在文言文英译过程中,Bartlett图式理论同样可以得到应用,并带来一定的启示和指导。 要理解Bartlett图式理论在文言文英译中的应用,我们需要理解图式的概念。图式是人们在处理信息时形成的一种认知框架,是对特定事物或概念的一种抽象的认知表示。它不仅仅局限于个人的记忆,而是在社会和文化背景中共享的。在理解文言文英译时,我们可以通过了解文言文的语言和文化背景,形成一种较为准确和恰当的认知框架,从而更好地理解和翻译文言文的含义。 文言文英译中的应用还包括文言文的固定搭配和短语的翻译。在文言文中,许多短语和搭配具有固定的语言形式和特定的含义,这些固定搭配和短语通常反映了文言文的一些特定的文化和历史背景。在进行文言文英译时,我们可以通过图式理论的应用,了解并理解这些固定搭配和短语的特定含义,从而准确地翻译文言文的含义。 Bartlett图式理论还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文言文的句法结构和语法规则。文言文的句法结构和语法规则与现代汉语有很大的不同,因此需要我们通过学习和理解文言文的语法规则和句法结构,以形成相应的图式。通过图式的应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句法结构和语法规则,从而更准确地翻译文言文的句子。 Bartlett图式理论的应用还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文言文的文化背景和特色。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它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文化和价值观。通过学习和理解文言文的文化背景和特色,并将其应用于图式理论中,我们可以更准确地理解文言文的含义和情感,从而更准确地翻译文言文的内容。

文化图式在英语翻译教学中的应用

文化图式在英语翻译教学中的应用 1 图式理论和文化图式理论 图式(schema)来源于希腊语,此概念最早由德国古典哲学家Kant提出。英国心理学家Bartlett将其带入心理学领域,并在1932年提出:图式是对过往认知与过往经验的积极组织,这种组织能够对任何具有良好适应性的有机体反应产生影响(1932:201);人工智能专家Rumelhart认为:图式就是积聚在一起的知识的单元、是认知的建筑积块(1977:56-82)。通过以上几种不同的关于图式的理论定义,我们可以看出图式理论在不断的完善,扩展。但是不断出现的中心词却可以提炼为“知识”、“以往”、“人脑”、“结构”,将它们进行总结:图式是人脑中过往知识与经验的集合网络,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网络系统在不断存储、扩充、更新。当人们接受新的知识时,图式会将新的知识与旧知识相互连接,使得新的知识可以被理解。如果没有旧的知识连接,这个新知识将不能被理解,所以在翻译活动中,译者要考虑译入语图式。 文化图式,顾名思义,强调与文化相关的一切背景知识,包括风俗习惯、宗教历史、地理环境等等。朱厚敏从语言理解的角度对文化图式进行了阐述,他认为文化图式是文本之外的背景文化知识,包括传统、风俗、民俗等内容的知识结构,这种背景文化知识具有民族性和文化性(朱厚敏,2009,30)。根据文化图式的定义,我们可以知道由于生活在不同文化背景中的人们在所处环境、风俗、习惯等方面存在差异,他们会对事物形成相对独特的文化图式。 2 文化图式在翻译过程中出现的三种情况 文化图式理论视角在翻译过程中,会出现大致三种情况:文化图式重叠、文化图式冲突、文化图式缺省。

图式理论指导下的译前准备分析

图式理论指导下的译前准备分析 图式理论指导下的译前准备分析 摘要:现代翻译中,译前准备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而图式理论为翻译工作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本文将从图式理论的角度出发,探讨图式理论对译前准备分析的指导作用,以及如何利用图式理论进行译前准备分析的具体步骤。 关键词:图式理论;译前准备;分析 一、引言 翻译是一门复杂而又艰难的工作,而译前准备则是翻译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译前准备的目的在于确保翻译的准确性、流畅性和传神性。而图式理论为翻译工作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对译前准备分析起到了积极的指导作用。 二、图式理论对译前准备分析的指导作用 图式理论是一种心理认知理论,主要研究人类的思维方式和知识组织方式。图式是人们在认知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组织结构,它们可以帮助人类快速理解和解决问题。在翻译中,译者可以利用图式理论对译前准备进行分析,以更好地理解原文的含义和结构,从而提高翻译的质量。 首先,图式理论可以帮助译者发掘原文中的隐含信息。隐含信息是指在原文中没有明确表达,但读者仍能够从上下文中推测出来的信息。通过图式理论的分析,译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原文的暗示和隐喻,进而将其恰当地翻译出来。比如,在翻译一篇诗歌时,译者可以利用图式理论的分析方法,发现原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意象,从而准确地传达诗歌的美感和情感。 其次,图式理论可以帮助译者理清原文的逻辑结构。逻辑结构是指原文中信息的组织方式和表达顺序。通过图式理论的

分析,译者可以发现原文中的因果关系、并列关系、转折关系等,从而更好地理解原文的表达方式,并在翻译中保持逻辑的连贯性。比如,在翻译一篇科技论文时,译者可以通过图式理论的分析,理清原文中的实验过程和结论,从而准确地传达科学研究的逻辑性和严密性。 最后,图式理论还可以帮助译者理解原文的语境。语境是指词语和句子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用法。通过图式理论的分析,译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原文中的词汇搭配、句法结构和语义关系,从而在翻译中准确地传达原文的语境意义。比如,在翻译一篇商务文件时,译者可以利用图式理论的分析方法,理解原文中的商业术语和惯用表达,从而确保翻译的专业性和准确性。 三、图式理论在译前准备分析中的具体步骤 图式理论在译前准备分析中的具体步骤如下: 1. 阅读和理解原文:首先,译者要仔细阅读原文,理解 原文的内容和结构。通过理解原文的信息和逻辑关系,译者可以建立起对原文的整体认知和理解。 2. 识别图式: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译者可以开始识别 原文中存在的图式。通过识别图式,译者可以找出原文中的重要概念、隐含信息和语境意义,有助于更准确地理解原文的含义和结构。 3. 分析图式:译者可以根据所识别出的图式,进一步分 析图式的组织结构、语义关系和作用机制。通过分析图式,译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原文的信息和表达方式,为后续的翻译工作提供指导。 4. 确定翻译策略:根据对原文的图式分析,译者可以确 定适合的翻译策略。不同的图式对应着不同的翻译技巧和方法,

图式理论指导下的科技文本翻译策略

图式理论指导下的科技文本翻译策略 本文从认知学的角度,将图式理论应用于科技翻译研究。基于科技文本的的特点,试图用图式理论来指导译者对翻译策略的选择。 标签:图式理论;科技文本;翻译策略 翻译是两种语言的转换,这种转换过程“从表面看是一种语言活动”但从翻译的主体即译者的角度来说,翻译实质上是一种思维活动”。图式理论同样可以运用到科技文本的翻译中来,换句话说,为了在源语言和目的语之间建立图式思想,翻译者就必须在大脑里储备相关的图示,科技文本的翻译与其他文本的不同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词汇层面和句子层面,本文将从这两个层面,以图式理论为指导来探究科技文本的翻译策略。 1 图式理论概述 最早提出“图式”(schema)这一概念的是德国哲学家康德。但图式成为心理学,尤其是认知学领域的概念则始于英国经验主义心理学家巴特利特(F.C.Bartlett),他把图式定义为“对过去反应或经验的积极组织”。后来,随着图式理论的不断发展,不同学者也相继提出自己对图式的不同理解。Widdowson 认为图式是已知知识和经验存储于人大脑中的常识架构,让信息能够长期在记忆之中存储。P.D.Pearson认为图式是人的大脑在接收到某些信息时产生的景象或联想。Cook则认为图式是一种“先存知识”或“背景知识”。Carrell和Eisterhold将图式看做语义记忆的结构,1983年Carrell和Eisterhold提出图式可分为内容图式和形式图式两类,而到1989年,Cook又将其分为另外三种:文本图式、语言图式和世界图式。之后,学者们对图式又进行了各种分类,但都大同小异,多数赞同图式的一种三分法,即语言图式、内容图式和形式图式。 2 科技文本的特点 英语文体学认为,科技英语或特殊用途英语是一种特殊的语体。科技英语一般是指在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方面的科学著作、论文、教科书、科技报告和学术讲演中所使用的英语。科技英语不像普通语体那样具有感性形象思维,不具感情色彩,其目的是使读者理解而不会产生太多的想象,所以科技英语非常注重科学性、邏辑性、准确性和严密性,正如冯志杰在《汉英翻译科技指要》(冯志杰,2009)一文中所提出的那样,具有如下主要特征:“无人称,语气正式、陈述客观准确、语言规范、文体质朴、内容确切、条理清晰、邏辑性、实用性及专业术语性强。”因此,在科技英语翻译的实践中,要想快速、准确、有效地实现科技文本汉译的转换,就要求译者十分熟悉科技英语的特点,针对其特点,采取相应的翻译策略。 3 EST翻译策略的选择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