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贫困大学生现状

中国贫困大学生现状
中国贫困大学生现状

在整体就业严峻的形势下,贫困大学生往往面临着更加突出的三个问题:

第一、经济支持,他们没有充足的资金支付寻找工作需要支出的成本,比如打印简历、购置服装、进行必要的技能培训,这些在普通学生身上很容易实现的东西,对于贫困大学生而言可能是非常困难的事情,有可能这些费用是他们几个月的生活费的总和。因无法支付这些费用而导致的寻找工作准备上的不充分,让这些贫困大学生从一开始就和其他学生站在了不同的起跑线上。

第二、渠道和资源匮乏。不能否认的是在平等竞争的用人机制尚未健全的今天,学生背后的各种社会关系对其就业常有着很大的影响。一些地方或单位领导常优先招录与自己有关系的人。这样就使得那些既无关系又无后台的贫困学生多半只能求职无门,望洋兴叹,他们和他们远在乡下劳作的父母所谓的“社会竞争力”远远落后于普通学生。

第三、心理困扰。走出乡村进入大学的贫困学生往往背负着比其他同学更重的心理负担,他们的学费可能来自于全村乡亲的资助,来自父母常年省吃俭用的劳作。他们希望能够凭借自己的力量改变家庭贫困落后的现状。在就业和这种精神压力的双重作用下,贫困大学生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仇富、悲观、偏激、丧失斗志,甚至做出过激的行为,这些不但对于贫困学生及他的家庭是强烈的打击,而且对于社会也是不稳定的因素。

摘要:本文就高校贫困大学生的生存现状及贫困大学生产生和形成的原因进行了分析,以笔者的学生工作经验总结出一些辅导贫困大学生的工作策略,比如转变贫困大学生的观念、构建多元的贫困生资助体系以及培养贫困大学生的大德育观等等,以期引起社会各界和辅导者、管理者的重视和借鉴。

关键词:贫困大学生应对策略大德育观

大学校园中日趋严重的贫困现象已成为显著的社会问题,贫困大学生已成为贫困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高校扩大招生名额和贫困家庭子女考入大学比例的逐步升高,大学生的贫困问题将会越来越严重。这一问题的突出直接带来了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等一系列问题的引发。当马家爵带着莫名的“仇恨”向他的朋友伸出罪恶的手时,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被推向了一个颠峰。本文就高校贫困大学生的生存现状进行分析,以笔者多年的学生工作经验总结出一些辅导贫困大学生的工作策略,以期引起社会各界和辅导者、管理者的重视和借鉴。

1.高校贫困大学生的现状

随着我国高校并轨招生的全面实施和招生规模的扩大,贫困作为主要社会问题早已漫延和渗透到大学的神圣殿堂。贫困大学生数量逐年增多,他们多来自边远地区或农村,其中非独生子女居多。

(1) 贫困大学生的生活状况

由于经济拮据,贫困大学生的生活条件非常差。他们大多数人的月生活费仅够裹腹,还有一部分人,每月消费水平低于当地最低生活消费。他们为了自己的

学业和生计,不得不与学校联系,通过参加学校组织的勤工助学活动来维持生活。因此他们常跟社会接触,对社会的认识在一定程度上要比其他同学来的深刻。(2)贫困大学生的学习状况

这些学生由于生活条件的窘迫,大多懂得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学习刻苦、勤奋。有调查显示,高校得奖学金的学生大多是贫困生。但是他们的学习状况一般很不稳定,容易大起大落。

(3)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根据调查结果,发现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其他大学生相比存在比较明显的差距,其心理异常人数比例偏高。由于贫困造成的过重心理压力使他们容易产生各种心理冲突和困惑;相当一部分贫困生的情绪控制能力较低,遇到挫折后悲观消极;许多贫困大学生到了强手如云的高校,失去了从小到大的优秀生的优势,感到失落以致产生心理问题;他们的父母大多文化程度较低,有的教育方法简单、粗暴,而有的对子女过于溺爱,使他们目中无人,任性骄横,因此他们不常和他人交流自己的感受或者从朋友那儿寻求支持和安慰,也不善于通过娱乐或其他活动来缓解内心的压力,以致于形成了一些不良的心理特点。

(一)自尊而又自卑

自卑是高校贫困生的首要心理问题。具有自卑情绪的贫困生一般情绪低落,遇事退缩,独来独往,很少与同学接触,不愿在公共场合露面。自尊和自卑是一对矛盾心理,自尊感越强,自卑心就越重。贫困大学生一般好强、好胜、不甘落后,对社会和他人的态度相当敏感。他们在陌生的社会环境中,面对不同的价值观念和悬殊的生活水平,心理上受到极大的刺激,原有的韧劲、毅力和艰苦奋斗的精神,慢慢地扭曲变形,以致形成了自尊又自卑的双重性格。

(二)逆反和偏激的心理

社会生活中存在的不公现象,使贫困大学生把自己的“窘迫”归罪于社会。一些老师方法不得当,甚至带有长官意志,使他们对一切正面的教育持怀疑态度,产生逆反心理。他们以这种逆反心态来看待周围的事物,误解其他同学和教师的关心,常常故意和学校、老师对着干,以发泄心中不快。他们的内心变得敏感、脆弱、自尊心强,且不够宽广、宽容,对很多事物带有成见,以偏激的方式表现出来;他们爱钻牛角尖,认死理,处理问题时也易走极端。

(三)渴望交往却又自我封闭、冷漠

渴望交往是年轻大学生的共同特点。贫困大学生渴望交友,但又怀疑他人的真诚。他们一方面既要掩饰自己的穷困,又想摆脱贫困,另一方面又希望自己能得到别人真诚的关心和帮助。面对挫折,他们感到无能为力,丧失挑战困难的勇气和信心,缺乏生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采取逃避、退缩的应对方式,消极地看待生活中的一切,以独来独往方式软性自卫。

(四)焦虑、抑郁心理

贫困生的家庭负担都很重,思想压力大,精神经常处于一种焦虑状态。生活费、学费的不足,养育之恩无以回报,学习方法以至学习效果不佳等状况引起贫困生内心焦虑;他们由于长期的自我压抑,常常情绪低落,对什么都不感兴趣,这些过度或持久的焦虑和抑郁,会导致心理疾病从而严重地影响其学习和正常生活。

(五)错位的忌妒心理

由于囊中羞涩,贫困大学生害怕同学怜悯和看不起,出于自我保护的需要,他们的内心尤为敏感,忌妒之心容易产生。他们认为自身条件并不差,甚至优于他人,仅因为贫困,便觉低人一等,内心极不平衡;看到他人享受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他们既羡慕更忌妒;有些同学表现出的优越感和傲慢,更加刺激了他们,使其心生不满,乃至憎恨。

(六)出人头地和急功近利的心理

由于懂得生活的艰辛,贫困生大多都比较珍惜现有的学习机会,学习积极性较高,但有的人急于求成,恨不得一下子就把四年的课程全部学完;而且金钱的万能观和功利思想加剧了一些贫困生对物质生活的渴求,常常会产生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和攀比心理。

2.贫困大学生的产生和形成的原因

高校中贫困大学生的形成因素非常复杂,总的来说有以下三点:

家庭因素。贫困大学生主要是来自经济不发达的老、少、边、穷地区的学生;父母双亡或单亲家庭无经济依靠的学生;家庭突遭不幸或受自然灾害及家人重病、致残、伤亡等的学生;农村多子女家庭的学生。这些学生家庭经济情况不稳定,难以全额支付上学所需费用。

经济因素。由于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东部及沿海地区经济较为发达,而西部及内陆地区相对落后;城镇与乡村之间也明显存在着经济上的差异。近年来,我国的经济发展正处于转型时期,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调整、升级,企业转换经营机制,因父母一方或双方同时下岗待业致使在校学生陷入贫困的情况也占相当比例。

社会因素.

1.高等教育收费政策的变化诱发高校贫困生问题的凸现。我国高等教育收费政策虽然极大地缓解了长期以来高等教育经费不足的矛盾和国家财力困难的窘境,促进了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但却忽视了因收费标准增长过快而产生的负面效应——贫困生问题的凸现。

2.现行资助制度的缺陷使高校贫困生问题未能得到有效缓解。穷国办教育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在实施成本分担机制以缓解国家对高等教育投入不足、推进高等教

育的大众化的同时,应该制定相应的经济资助政策,以保证贫困大学生有正常的学习、生活条件。

3.高校大学生辅导工作者的应对策略

高等院校担负着培养高科技人才的重任,是培养和造就具有创新观念和能力的高级人才基地。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贫困与贫困意识的日益增长,给贫困大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

1.对大学贫困生问题的认识

1.大学贫困生问题关系到公民的教育平等权。从根本上讲,贫困是低收入人群能否获得高等教育权的问题,是关系到高等教育为什么人的问题。在我国,享受高等教育是每一位社会公民的权利,然而目前各高校在校生每人每年至少需承担6000元左右的学杂费、生活费。低收入人群子女由于缺乏必要的金钱,常出现难以继续学业的困难。

2.大学生贫困生问题也是一个关系社会安定的政治问题。目前,我国贫困生已成为大学校园里人数众多的群体,其影响力不容忽视。由于经济上的重负,一些人无心学业,甚至讨厌学习,他们的心理负担过重,出现各种消极心理,甚至是心理疾病;有些贫困生对前途悲观失望,自我封闭,乃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2. 对学生辅导工作者的要求

1 贫困大学生资助观念和方式应该转变应从各高校实情出发,做好高校贫困生的工作,让有限的资助经费得到充分有效的使用,使广大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健康成长。

1.变单纯发挥资助的经济功能为经济和教育功能并举

①困难补助与勤工助学融为一体。有的贫困生因可以定期从学校得到困难补助金而养成依赖困难补助的心理,应该采取困难补助经费与共建基金相结合的新的资助方式。因为教学生怎样去挣钱买面包比给他们面包要有意义得多,“授人鱼不如授人渔”。②抓住机遇、全力贯彻好国家有关政策。各高校应抓住契机、充分利用、落实到位,这是学校做好贫困生工作的有效途径。③加大奖学金发放力度,激励贫困生成才。加大奖学金的发放力度,不仅使贫困生能以此支付学杂费,补贴生活,解决生活困难,还有助于优秀的贫困生集中精力完成学业,将来更好地回报社会。

2.变无偿资助为主为有偿资助为主。在现实条件下,对大学生进行有偿资助比无偿资助更能收到资助的效果,增强自主工作的有效性。将无偿资助转变为有偿资助,采取勤工助学、实行贷学金的制度等资助方式,能为真正需要资助的贫困生提供经济资助,使资助经费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

3.变完全依赖政府资助为在坚持政府资助为主的同时,开拓社会资源。在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的情况下,继续依赖政府下拨学生资助经费已不能完全解决日益

突出的贫困生问题。所以,在坚持政府资助为主的前提下,高等学校应积极开拓社会资源形成新的大学资助经费来源渠道,争取更多的社会团体和个人关注并资助贫困生。

3.建立科学现代的教育管理队伍

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培养规格的内涵赋予了全新的内容,教育管理的对象状况发生了深刻变化,出现一些新的情况和困惑,学生工作人员必须有坚强的政治信念和道德理念,不断提高学生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需要建立专家专职型的教育管理工作队伍。

21世纪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信息高速公路及传媒,既为大学生学习提供了方便,同时也产生一些负效应。强化对大学生的政治思想和道德素质的教育与引导,建立大学生网上行为监控机制,制定大学生网络行为准则,正确引导学生对信息的筛选、鉴别和使用。

建立科学的测评体系,深化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科学的评价体系能及时地反馈学生工作内容的时代性和适应性,正确地作出客观判断,对学生工作的及时改进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正确、公正、公平的测评,能激发更强的工作责任心和成就动机,对不足、缺陷会起到鞭策作用。

4.改善不良的心理关怀

据调查发现,高校学生工作者对于贫困生心理关怀的看法与实践有以下误区:

物质化。多数教师认为对贫困生的帮助只是物质和资金上的,对学生的思想和心理状况一般很少关心。

思想政治化。多数教师将贫困生的心理问题视为思想或品德问题,基本上是自发地从一般教育经验出发,采取单一的谈话、说服教育等思想政治工作方式。

个别化。多数教师对贫困生充满了关爱并真情相助,但由于物质、精力有限,很难照顾到多数贫困生,更多的是对少数特殊的学生给予特殊的政策和照顾。

鉴于以上问题,学校和辅导工作者应改变对贫困大学生关怀和帮助的方式和观念,不应该单纯的物质化,而应该物质和精神帮助并重;不应只重思想政治教育,还应更多的深入了解他们的内心,给他们更多的心理关怀;不应只是对个别和特殊的优秀生给予照顾,还应通过多种渠道对更多的贫困生给予多方面的关爱和帮助。

(三)解决问题的策略

1转变贫困大学生的观念

我们常说,人穷志不短。贫穷并不可怕,怕的是贫困的学生在贫困面前失去了自己的志向和人格。

(1)首要的是要培养贫困大学生正确认识贫困的观念和改变贫困的意识,让他

们明白自己的未来要靠自己争取,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才可以实现梦想,成就自我。

(2)设立勤工俭学岗位,既可以给特困生一些物质帮助,又可以锻炼自食其力的能力,防止有些人养成不劳而获、只知伸手要钱的习惯,同时锻炼大学生在社会上最基本的谋生能力,使大学生待业的比例降低。

(3)设立奖学金以奖励品学兼优的学生。而特困生作为学生中的一部分,刻苦学习,立志成材,争取成为学业上的佼佼者不仅是解决自身经济问题的好方法,也是增强自信,回报社会的好方法。

2 构建多元的贫困生资助体系

高等学院作为资助贫困大学生的主体,应逐步建立和完善贫困生资助工作机制,以保证他们完成学业。

首先,高校根据自己的财力,划拨一定的教育基金,作为贷学金、奖学金和经济困难学生的补助基金。奖学金不仅依据学生各方面的综合考评进行评定,而且应对贫困生有一定的倾斜政策,使他们获得精神鼓舞和经济支持。贫困大学生还可根据自己的生活状况申请定期或临时困难补助。从长远看,改革现有的贷还款方式,以相关的法律制度为保证,贷学金制度应成为高校解决贫困生问题的根本措施。

然后,要让师生都认识到勤工助学的重要性,积极与社会上的企业单位联系,开发校外勤工助学岗位。向社会宣传大学生助学的重要意义,让全社会在关心支持他们的同时,把这些具有较高素质又资源丰富的劳动力推销给企业,与更多的企业展开广泛合作。

第三,开展勤工助学是解决贫困生困难的重要途径和长远之计。学校应设立一些固定的适合学生在课余时间完成的工作岗位,让学生通过一定的社会工作和劳动来获取报酬,使资助和自助结合起来。学生工作部门应支持学生在假期从事家教兼职等社会实践活动,这不仅可以缓解他们的经济压力,而且可以培养他们自立、自强的意识,推动其走向社会。

第四,学校在思想上关心爱护和经济上资助的同时,应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积极推行完全的学分制,使学分制成为一种具有相对自主和灵活学习的方式,给经济困难的学生更多的机会和条件,通过勤工助学来完成学业,甚至是提前报效祖国。

第五,各高校应建立勤工助学信息网页,把有关学生的基本情况、专业特长等资料通过校园网向外发布信息,吸引更多的企业寻求合作。

3培养贫困大学生的大德育观

(1)思想道德教育

勤工助学活动既要经济资助,又要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既扶贫又扶志

的工作。除了要使贫困生在劳动中养成自力更生、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还要将之化为学习动力,激励自己不断上进,这比任何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效果都好。贫困大学生作为社会的弱势群体,他们有权力接受高等教育,贫穷不是他们的过错。当社会各阶层和政府部门采取种种措施为贫困大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时,不能只是安排一个岗位或创造一次机会就算是解决问题了。这些大学生的人格尊严及劳动的权益是否得到尊重和保障,同样是一个值得高度重视的问题。思想教育工作人员还可引导帮助学生学习法律知识,增强法律意识,学会用法律的武器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同时加强对贫困学生的心理教育,提高其心理承受能力,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劳动观和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从而使思想政治工作效果得到更好的发挥.

诚信教育在大多数的物质资助途径中,都需要贫困大学生有很好的诚信才能顺利进行。但目前,即使在一些个人信用制度很健全的国家,国家助学贷款的拖欠率也是很高的。因此,加强特困生的诚信教育对于学生成材和社会的发展都是极其重要的。现在一些困难生似乎养成了伸手要补助的习惯,有些人好面子不肯申请勤工俭学,却拿了补助乱胡乱挥霍,这样的困难生最要不得,盲目地帮助他们只会使我们社会多一批无用之才。对于这些人我们不仅要严加教育,而且要切断补助来源,并与家长取得联系,减少其不必要的开支,再循序渐进地进行诚信教育,使他们能够成为有用之才。

贫困大学生中大多数人品学兼优,是未来国家的栋梁,全社会如果都能为他们创造一个宽松、自由、真诚、博爱的生长环境,使他们克服生活上及心理上的重重障碍,将来学有所成,报效祖国,将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一件大事。(2)心理精神援助

在对特困生的心理分析及有关价值观的调查中发现,特困生常常因为家庭原因而产生较重的自卑情绪,做事缺乏自信,遇到困难很容易退缩。他们比普通大学生更希望获得理解、宽容、关爱和支持。因此,我们更应该关注特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及时给予他们关爱,端正他们对待困难的态度,鼓励他们向自己发出挑战,去努力完成自己认为很难完成的事情;鼓励他们通过参加集体活动来展示自己,重新认识自己,树立自信心。只有不断锻炼自己,树立信心,才能树立起战胜困难的决心。

为了加强对贫困大学生的心理教育,使他们健康成长,我们应该建立贫困大学生的心理档案,组织一批专业的心理学工作者,可以定期进行心理学的讲座和座谈,并结合开展新颖多样的活动,及时地解决贫困大学生可能产生的心理困惑和心理冲突,从根本上防止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

总之,要从根本上消除高校贫困生,就需要加快教育体制改革,实行社会各界资助,政府政策配套,完善高校多渠道扶助贫困生机制和社会保障制度,加快

经济发展步伐,从而形成经济、教育的良性循环。

据近年来有关统计数据显示,在我国贫困和相对贫困的大学生约占大学生总数的百分之二十左右,如果没有任何资助,他们将难以支付在校期间学习和生活的基本费用,从而给他们的学业带来极大的困难,还会一定程度影响到他们的心理健康,可见,贫困大学生的问题已是我国大学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如果从更高的角度去思考,贫困大学生问题不仅是一个教育问题,也是一个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如果这个问题解决的不好,不仅不利于贫困大学生个人的成长和成材,也会影响到家庭和社会的稳定,甚至从政治层面上讲,不利于我国社会主义教育宗旨的体现和功能的发挥,从而影响到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发挥。正因为如此,党、国家和高校都非常重视贫困大学生的问题,并采取各种积极的措施,努力去解决贫困大学生的问题。而要比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充分发挥政府、学校、社会组织、个人等各方面的积极性和资源,建立一个完善的社会支持网络,合力解决贫困大学生问题。一、贫困大学生的社会支持网络社会支持是一定社会网络运用一定的物质和精神手段对面临困难的个体进行无偿帮助的一种选择性社会行为,它是以个体(被支持者)为中心,包括个体及其周围与之有接触的人们(支持者)、以及个体与这些(本

1、生活现状:本次调查的11个省(市、区)中,农村留守率平均为26.1%。农村留守率最高为51.3%。城区留守儿童问题也同样存在,城区平均留守率为11.3%,低于农村平均留守率。不过仍然存在部分地区城区留守儿童比例较高、以及部分地区城区留守儿童比例高于农村留守儿童比例的情况。

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有43.3%都在“省外”打工;有33.1%的留守儿童父母在孩子读小学二年级前就已到外地打工了;70.2%的留守儿童父母要“半年以上”回家一次,“一年以上”回家一次的比例为32.8%,“两年以上”回家一次的比例为12.7%;有6.8%的要“三年以上”才回家一次;隔代监护(即由爷爷奶奶或姥姥姥爷监护)的比例高达66.3%,有3.2%的留守儿童无人监护。

近一半的留守儿童“不到一星期”就与父母联系一次。联系方式主要以电话为主。通话内容以身体、学习、生活为主,较少涉及心理层面(比例不到10%)。

只有54.1%的留守儿童在学校住宿,两个学生一张床的现象普遍存在。2、学习情况:在学习主动性、学习兴趣和学习效能三方面,城区学生的状况好于农村学生;农村学生中,留守儿童的学习兴趣高于非留守儿童,学习主动性和学习兴趣的情况相似。

“为了获取更多的知识”和“考大学,给父母增光”是学生们主要的学习目的,城乡学生间学习目的的分布比较相似,城区学生选择“获取更多的知识”的比例低于农村学生,在农村学生中,以“获取更多知识”为学习目的的留守儿童比例低于非留守儿童。

此外,“朋友”和“教师”是学生们学习问题的主要求助对象。但城区学生更乐于向“父母”求助。农村学生中,留守儿童向“朋友”求助的比例高于非留守儿童,而向“教师”求助的比例则低于非留守儿童。

3、课外活动:体育运动方面,城乡学生的体育兴趣与体育态度十分相似。农村学生中,留守儿童的体育态度略比非留守儿童积极,而体育兴趣则无明显差异。

“锻炼身体”和“跑步”是学生们最常见的运动目的与运动类型,城乡学生、留守非留守儿童间的情况均比较相似。但值得注意的是,城区学生的运动类型较农村学生更加丰富。

音乐方面,城乡学生、留守非留守儿童之间的音乐兴趣、音乐态度均十分相近。“无聊的时候”、“孤单的时候”依旧是学生们主要的听音乐情景,在“孤单的时候“城区学生听歌的比例低于农村学生,留守非留守儿童间不存在明显差异。

贫困大学生调查报告

贫困大学生调查报告 篇一:贫困生调查报告 资源与环境科学系贫困生调查报告 国家和社会为了帮助大学生顺利地完成学业,特别为大学生设立了国家助学金,对家庭条件拮据的大学生提供助学金。为了更好地了解同学们的家庭生活状况和学习条件,使贫困的学生能够得到帮助,我系特开展了贫困生调查,深入了解同学们的家庭生活状况。 在这学期开学之初,我系安排各个班级组织各个班的班干部和学生代表对上学期的贫困生进行了调研。经过一个学期的接触大家都更近一步地了解,又加之贫困生自己的叙述,10级同学推选出了新的贫困生名单,以下是我们系此次调查的主要情况: 一、我系贫困生基本情况 我们系共有贫困生65人,贫困生数量为全系学生的20.06%,系里被走访、调查的对象多数认为目前我校贫困生重新认定得到重视。很多贫困生额生活费仅二三百元,经济的贫困对学生的生活和学习都造成了严重影响。为了节约伙食费有的同学甚至会出现晚上不吃饭的情况。也有一些贫困生同学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利用课余时间在校外兼职,从而牺牲了一些宝贵的学习时间。本来应该在大学校园里汲取知识的他们为生活所迫,不得不为生计奔波。 另外,有的贫困生过年也不回家,主要是因为经济窘迫,为了外出打工

挣钱贴补下学期的生活费,同时也省了回家的路费。 贫困还使贫困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并产生了一系列的心理问题,调查了解到,有少部分同学感到很自卑,不愿意让他人知道自己的处境,并不可抑制的拒绝师生的同情,贫困也对近半数贫困生的人际产生影响,使其不愿意积极主动的与人交往,生活相当的自闭。 二、调查情况 大多数的贫困生都来自于农村,家庭成员众多,可谓“上有老,下有小”。额几个孩子的学费、生活费确实是压在父母身上的沉重负担,长年累月的体力劳动也使父母的身体积劳成疾,加上很多家庭也要照顾年迈的老人,老人既没有劳动能力,有的甚至还有身体疾病需要常年吃药,沉重的负担使父母喘不过气来。几亩薄田难以维持生计,因此需要大学生自己养活自己,尽快学会自立,也需要 国家和政府的支持和援助。农村计划生育工作也是一个长期的社会问题,是造成贫困生人数众多的根本原因。 贫困生的另一大来源地是下岗职工家庭,由于他们失去了基本的生活保障,而导致儿女的学业难以继续。没有固定经济来源使家庭开销入不敷出,迫使家庭条件每日愈下。这是下岗问题所造成的另一隐患。 有的贫困生是由于家中有意外,例如车祸、重大疾病等,都是造成学生家庭突然贫困的重要原因。车祸的发生往往与身体的损坏相联系,看病需要的住院费、手术费和吃药费都是一个普通家庭不小的开销。

中国教育现状分析报告

中国教育现状分析 中国教育现状是怎么样的?存在什么样的问题?教育改革取得了些什么成绩?中国教育的未来是什么?中国思想文化的方向在哪里?从胎教、幼教到早教,似乎孩子们已经就被有条件或无条件地捆绑在教育的马车上,从此以后,孩子们分秒必争地努力学习,从小学升中学,从中考到高考,不仅仅是孩子,连同大人父辈和教师们一起陷入一种最清楚而又难以逃避的困惑——努力读书,出人头地,升官发财,似乎就是隐藏在这种现象后面的源动力——而其它的一切都似乎是冠冕堂皇的说辞。 中国的教育简史说起教育,不能不说说中国的教育史。中国原始社会时期,燧人之世,天下多水,故教民以渔,伏羲之世,天下多兽,故教民以猎,足见则教育是根据现实需要而变化的。而且教育应当是普及的,大众化的,教民育人是维持整个部族群体发展的十分重要的关乎族群生死存亡的大事情。 到了奴隶社会时期,夏、商和西周都是推行奴隶贵族政治,垄断了文化教育,学在府,教育对象是贵族子弟,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也是统治阶级成员应该掌握的知识技能,教育的社会目的是维持社会统治职能。礼不下庶人,教育出现阶级性和等级分化,而对于奴隶,则是几乎不需要专门的教育的。而奴隶的生活技能几乎是在生活中相互交流学习、口授传播或家传的。这时谈教育,我们是站在那种角度谈呢?对于历史过去,我们无可厚非薄是。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列国纷争,社会处于大动荡、大变革的时代,

也是教育剧变的时代。传统贵族秩序完全被打乱,官学教育体制被打破,学术逐渐扩散到民间,出现了一个掌握文化知识和技能的特殊群体——士人群体的扩散,学术思想和教育活动又是统治者需要和重用的基础,为求生存和扩,各国统治者极力网罗和重用这些贤士。于是私学兴起,养士盛行,儒、墨、道、法等诸子百家站在不同的阶级或阶层的立场上,各抒己见,相互辩驳,相互争鸣,而又相互吸收、补充,使得这一时期的教育思想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促进了思想文化的发展,终究在中国思想文化历史上出现了各种文化思想交相辉映,百家争鸣的奇特文化盛况,也由此开创了中国思想文化史上最为丰富多彩,最为璀璨的一页。而这个时期创办私学最为杰出的代表是孔子,他实行有教无类(最早的教育公平提法),主有所为有所不为,创立了儒家学说,奠定了教育理论体系,对中国古代教育具有决定性的影响。《论语》、《礼记》,尤其是其中《大学》、《中庸》更是儒家教育理论的力作,这以至于影响到了后来2000多年的中国历史的发展。这里还有一个重要学派——法家,这是以法治为思想核心的治国之术,其思想先驱可追溯到春秋时的子产,实际创始者是战国前期的悝(约前455~前395)、商鞅、慎到、申不害等。战国末期非子成为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建立了完整的法治理论和唯物主义的哲学体系,将法、术、势三者糅合为一,又吸收道家思想,将法治理论系统化。他主加强君主集权,剪除私门势力,以法为教,厉行赏罚,奖励耕战。在历史观方面,他提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事异则备变的观点,而商鞅则将其应用自如,在国实施变法图强,进行封建

我国贫困大学生现状及原因分析

我国贫困大学生现状及原因分析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贫困生比例逐年增加,贫困大学生问题已成为国家、社会和学校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胡锦涛总书记明确要求“完善资助困难大学生的机制,帮助贫困家庭大学生完成学业”。本文结合我校贫困生工作实践,分析了贫困大学生的基本状况,总结了贫困大学生的主要特点及其成因。 关键词:贫困大学生现状 贫困大学生主要是指由于家庭经济困难,在高等学校学习期间基本生活费用难以达到学校所在地的最低标准,且无力缴纳学费及购置必要的学习用品,日常生活没有经济保障的大学生[1]。高校贫困大学生的生活、就业以及心理健康等问题的出现不仅严重影响了贫困大学生的正常生活和学业的完成,而且还引发了越来越多的学生个体、家庭和社会问题。因此,调查分析贫困大学生的现状以及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对于开展贫困大学生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1、贫困大学生现状 1.1 经济贫困 根据国家有关部门公布的数据,家庭年收入在1500元以下为特困生,年收入3000元以下为贫困大学生。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特别是实行高等教育成本分担制度改革,从1997年全部实行招生收费并轨后,高校学生上学不给钱或少给钱的时代随之而去,高等教育部分费用由个人、家庭负担,大量的高校贫困学生也随之涌现出来。通常一个普通家庭支持孩子读完大学所需要的费用约为5-6万元,而一个困难家庭最少支出大概4万元才能帮助其孩子完成学业,而贫困大学生家庭的年收入仅为3000元左右,4年大学的学费相当于这个家庭11年的收入。高校经济困难学生的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来自经济欠发达偏远地区、灾区的农村家庭;有的来自城市父母双下岗职工家庭;有的是低收入家庭的学生;有的是家庭突遭意外或不幸,面临经济困难的学生;有的是家庭人口多,兄弟姐妹多人上学的学生。据调查[2],当前高校贫困生的生活费用主要来源于国家助学贷款、政府助学金、勤工俭学、社会助学基金等,部分优秀贫困生还可以获得奖学金。但是,由于国家助学贷款基本上用于缴纳学费,国家奖学金、政府奖学金和政府助学金又不能够同时享受,再加上勤工俭学、社会助学基金资助人数和金额的有限性,贫困生每月从外界获得的经济资助不足250元,经济来源少直接导致生活费用低,造成经济贫困。 1.2 心理贫困 一般地说,由于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竞争日趋激烈以及行为方式、价值观念等因素变化、冲突的影响,人们的心理问题普遍地增多。走出农村进入大学学习的贫困学生,他们的心理负担较其他人要重很多,他们的学费来自于全村乡亲的资助,来自父母常年省吃俭用的劳作,他们希望能够凭借自己的力量改变家庭贫困落后的现状。对贫困家庭学生而言,由于其特殊的家庭环境和生活条件,使得他们的心理问题更加突出,这也是社会不稳定因素。 1.2.1 自卑心理 家庭生活上比较困难,经济上比较拮据的自卑;现代高科技的学习方法和学习工具或更时尚的文化消费差异产生的自卑;人际交往、社会活动、业余特长、就业“资本”等方面都不如其他同学而产生自卑;个别同学的言行使他们产生的自

资助贫困学生方案

资助贫困学生方案(一) 为切实做好普通高中贫困生资助工作,把党和政府的惠民政策真正落到实处,本着“公平、公正、公开、透明”的原则,特制定当涂一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办法。 一、资助范围: 县教育局计划内录取的在籍学生(不含择校生、高三复习生)。 二、资助条件 1、烈士子女、优抚家庭子女、残疾学生及少数民族学生; 2、民政部门确认的城乡低保户,父母双亡或一方己故,父母双残或单残,家庭主要成员长期患病或丧失劳动能力造成生活困难的学生以及残疾学生; 3、因重大自然灾害或其他突发事件,造成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 4、计划生育独生子女和双女绝育户家庭的学生。 5、文件规定除以上四个条件以外的其他情况导致的家贫学生。 三、资助程序: 1、在学校广泛宣传的基础上,由符合条件的学生自愿提出书面申请,并提供相应的证明材料。 2、班主任按学生申请和提供的相关佐证材料,对照资助范围和条件,并结合学生在校思想表现,家庭经济状况,学习生活情况和分配各额,做初步评审后将结果报学校政教处。 3、政教处复核,报学校资助领导小组审核通过后,在学校公布栏内进行公示,并填写有关表格,建立档案资料。 4、公示无异议,将公示结果报上级主管部门。 四、资助内容 1、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学杂费减免。对于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每学年的学杂费视情况予以一定的减免,具体为:单下岗300~400元;双下岗400~500元;单方亡500~600元;双方亡600~850元。 2、中央彩票公益助学。根据当涂县教育局“关于转发省教育厅认真做好彩票公益资助普通高中家庭特困学生工作的通知”的文 件要求,我校每年根据县教育局的统一安排,对我校的学生实施资助。 3、马鞍山市慈善助学。马鞍山市慈善总会开展的慈善一日捐活动对我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资助,按照马鞍山市慈善总会的安排对学生进行资助。 4、安徽梦都慈善基金会“希望之星”慈善助学。安徽梦都慈善基金会每年给予1000元的助学款。受助人名单一经确定,只要保持受助条件,基金会将资助其完成高中三年的学业(即每年获得1000元助学款)。 5、各级政府,人民团体,慈善协会,各热心教育的公司企业等对我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以及其他。 五、资助款的管理与发放 1、学校对上级拨附的资金设专门帐户管理,专款专用,不得截留,挤占和挪用,资金到帐后,由学校政教处依照批文,印制学生资助金发放表,报校长审批后,交学校财务室,学生凭有效证件在财务室签字领取,并将领款表复印件报上级主管部门,原件存学校财务专帐。 2、各年级、各班要对受资助学生款的使用给予必要的指导,凡发现乱花费者除进行批评教育外以后不再资助。 当涂一中 资助贫困学生方案(二) 为响应团委号召,资助家境困难的优秀学子完成学业,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消费观、人生观、价值观,五星小学校团委组织了“捐献压岁钱,资助贫困生”的捐款活动。本次活动

贫困大学生调查报告

贫困大学生调查报告 经过了3个月的细致调查分析之后,近日,中国扶贫基金会发布了专门针对“在校期间基本生活费用难以达到学校所在地最低伙食标准,且无力缴纳学费及购置必要学习用品,日常生活没有经济保障”的“贫困女大学生”生活状况调查结果,结果显示:38.1%的特困女大学生每个月从家里得到的生活费在100元以下;15.7%的特困女大学生来自独生子女家庭,25.3%的来自城市家庭;非西部地区和西部地区来的特困女大学生一样贫困;特困女大学生有三难:求学难,勤工俭学难,找工作难,甚至连谈恋爱都是一种妄想…… 一个案例 “油多了不好。”劝孟娜打一些油多一点的菜的时候,她这样说,并执意要多吃一些带肉的菜,而她只要了一份1元钱的炒粉丝。这还是在在场的情况下,如果是平时,她只要8毛钱的豆腐、土豆或者6毛钱的白菜。 孟娜是中国农业大学车辆工程专业XX级学生,她的家乡在河南柘城。孟娜家里一共有6个兄弟姐妹,还有一个70多岁的爷爷,加上父母,一共有9个人。XX年,孟娜考上了中国农业大学车辆工程专业,父亲卖光了家里能卖的所有粮食,借遍了所有能借钱的亲戚朋友,才把她送到了北京。 孟娜所在的专业每年需交学杂费共6200元。孟娜没那么多的钱,她身上总共不过2300元。她拿出1400元交了学杂费,自己留下900元做1年的生活费用。没有交上的学费

只能慢慢补。 学校每个月给每个学生发放107元的生活补贴,孟娜还在学校申请到一个勤工俭学的机会。在那间放了40多台电脑的屋里,孟娜每天用半个小时进行清理,这样下来,每个月能挣上80来块钱。 孟娜不敢上街买东西,一要花车费,二来东西贵。前几天实在太热,她花20元买了一件t恤;实在没有鞋穿了,又花30元买了一双鞋。孟娜柜子里还有一件春天买的外套,值19元。 孟娜是学校里的特困生,但她并不是惟一的。在中国扶贫基金会调查的农、林、师范类高校中,像孟娜这样的特困女大学生,超过了学生总人数的15%,她们“在校期间基本生活费用难以达到学校所在地最低伙食标准,且无力缴纳学费及购置必要学习用品,日常生活没有经济保障”。而中国扶贫基金会这份《贫困女大学生》显示,在一般的综合性院校,特困女大学生的比例也达到了8%。 五组数字 15.7%来自独生子女家庭 接受调查的贫困女大学生中,19.4%来自农业大学,6.6%来自林业大学,6.6%来自医科大学,15.3%来自师范大学,52.2%来自综合大学。70%以上的贫困生来自“老、少、边、山、穷”地区,农村经济不景气,家里缺少劳动力,致使收入只够维持温饱。同时,由于近几年城市贫困家庭尤其是下岗职工家庭数量日趋加大,下岗职工的再就业率比以前有所

浅析贫困大学生现状及解困对策

151 2009年? 08月?下期 学 术 ? 理 论 现代企业教育 MODERN ENTERPRISE EDUCATION现代企业教育 参考文献: [1]程秀玲,梅义征.法治论丛-上海市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18,(06). [2]夏锦文,蔡道通.《论中国法治化的观念基础》.中国法学,1997,(5).[3]张君成.《当代中国法治国家的目标探讨》.华南热带农业大 学学报,2003,12(4). [4]李步云,刘士平.《论法与法律意识》.法学研究,2003(4).[5]李燕萍,李秋萍.《法治理想的实现思考》.北方论丛,2003(5).□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高校收费及住宿标准也在提高,再加上经济危机、物价上涨等因素,当代大学生每年花费达万元以上。这对于经济困难家庭来说是难以承担的,也导致高校贫困生队伍越来越大。贫困生问题已成为政府高度重视和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也影响到当前高校的稳定和发展。如何推进贫困大学生工作,帮助贫困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促进贫困大学生健康成长,既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时代要求,也是高等教育发展道路上面临的一大挑战。因此,调查分析贫困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提出帮助贫困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具体措施,对于开展贫困大学生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一、贫困生的现状 贫困生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1)来自经济欠发达偏远地区、灾区的农村家庭;(2)城市父母双下岗(无业)职工家庭;(3)低收入家庭的学生;(4)家庭突遭意外或不幸,面临经济困难的学生;(5)父母长期患病,需长期支付医疗费用且不能从事繁重劳动;(6)家庭人口多,兄弟姐妹多人上学的学生。 这些贫困大学生大都依靠借贷上学,其中大部分学生交不起学费。他们生活十分简朴,在衣、食、住等方面较之其他同学差距很大。生活上大多比较拮据,时刻限制着自己生活上各个方面的花费,甚至连生活都难以保证。 有些贫困生不仅面临着经济困难,还承受着很大的心理压力,在人际关系上趋于封闭,他们排斥师生善意的同情。这种巨大的精神压力也产生了种种心理障碍,使其不愿积极主动地与人交往。部分贫困生参与社会活动的热情受到打击,更有的贫困生由于贫困而对社会持极端的观点,如果不能得到及时、恰当的帮助,就会对其心理产生消极影响。 二、贫困大学生问题分析 改革开放前,我国高等教育费用全部由国家承担,国家统包了个人的高等教育与生活费,因此贫困生问题尽管存在但不是很明显。改革开放后,尤其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特别是实行高校招生“并轨”制度改革以后,高等教育部分费用由个人负担,于是高校贫困生问题日益突出。具体来看,目前中国高校贫困生问题凸显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 社会原因是贫困大学生产生的根本原因 由于我国经济发展起步较晚,教育基础薄弱,教育总体水平较之发达国家仍有不少差距,公共教育支出比例相对很低,所以浅析贫困大学生现状及解困对策 杨海波 (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 徐州 221003) 摘要:目前我国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贫困大学生数量也日益增多,如何推进贫困大学生工作,改善高校贫困大学生的现状,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需要各个层面共同努力。本文分析了贫困大学生的基本状况,总结了贫困大学生的主要特点及其成因,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困对策。 关键词:贫困生 现状 对策 高等教育不可能实行免费。其次,由于我国人口众多,高校招生 规模扩大,尽管教育投入总量不断提高,人均教育支出却很低。第三,家庭贫困是产生贫困大学生的直接原因。地区经济发展失衡导致社会贫富分化加剧。目前高校大半的贫困生来自“老、少、边、穷”地区。近几年,城市贫困家庭尤其是下岗职工家庭数量日趋加大,再加上经济危机,下岗职工的再就业率比前两年有所降低,社会贫富差距也无可避免地体现在校园里,贫困大学生问题也逐年体现出来。 (二)教育产业化是贫困大学生问题产生的直接根源。 教育体制改革,高校教育产业化,学费与住宿费越来越高,生活费用也随之增加。尽管目前不同学校、不同专业的收费标准有所不同,但学生人均年缴费用大都在4000元 ̄6000元,一些民办院校学费则高达万元,再加上住宿费、生活费等,培养一个大学生年平均费用为1万元甚至更多。一般家庭尚难支付,贫困家庭则更难承担,从而导致高校贫困生人数不断加大。1999年以来,随着高校不断扩招,贫困生的绝对人数也不断上升。据统计,全国大学生中贫困生的比例达到了近30%,特困生比例为10% ̄15%,而在一些边远地区和山区,贫困生和特困生的比例更高,占到一半的比例。 (三)资助体系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党和政府一直致力于建立一种比较完善的资助困难学生的政策体系。目前已初步建立起一种以“奖、助、贷、补、减、免”为主要内容的资助体系。各高校、社会各界也以多种方式资助贫困生。应该充分肯定,我国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有了相当大的进步,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相对于日益扩大的贫困生需求,目前我国高校贫困生助学工作及其体系仍存在着许多问题与不足,譬如资助体系比例不均匀、励志诚信教育措施不到位等。因而总体缺乏完善有效的工作机制,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四)助学贷款额度有限,难以解决大面积贫困生问题 从目前情况看,存在学生贷款难问题。面对逐年迅速增长的贫困生总数和奖、助学金等的局限,国家助学贷款本应该成为解决贫困学生完成学业的基本途径。但遗憾的是,现在对贫困生的贷款比例、数额和次数等都有诸多限制。根据有关文件规定,贫困生的贷款比例不得超过在校学生数的20%,每生每年贷款数额不超过 6000元。且根据银行要求,贷款手续繁杂,时间、条件等要求严格,使本已很少能申请的贫困生中只有一多半的人能够申请成功。所以,每年获得国家助学贷款的贫困生,往往只有一部分。

贫困大学生资助方式探讨(一)

贫困大学生资助方式探讨(一) 摘要:《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实施以来,基本上解决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学问题,但也出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本文就贫困生认定、经济资助方式、国家助学贷款风险补偿以及贫困生心理教育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探讨,以期使贫困生在经济、心理上得到双资助,物资、心理上双脱贫。 关键词:高校;贫困大学生;经济资助;心理资助 ofstudents'absencefromcollegesanduniversitiesduetofinancialdifficultieshasbeensolvedonthewho ationalstudentloanandthepsychologicalinstruction,sothattheycangetridofpovertybothfinanciallya Keywords:university;impoverishedstudent;financialaid;psychologicalaid 自我国实施高等教育大众化战略以来,高校在校生规模不断扩大,大学生中经济困难的人数随之不断增加。“特困生”问题日益成为高校和社会关注的热点和焦点,引起了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2007年5月国务院专门就此下发文件《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国发2007]13号)(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提出了“加大财政投入,落实各项助学政策,扩大受助学生比例,提高资助水平,从制度上基本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学问题。同时,进一步优化教育结构,维护教育公平,促进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主要目标。笔者结合实践,对几个问题进行探讨。 一、经济困难学生的就学问题得到根本性解决 《意见》颁布实施一年多来,由于措施具体、贯彻有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学问题得到了根本性解决。表现 如下: (一)财政专项资金落实到位 2007年6月,在北京“后义务教育财政问题高层研讨会暨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育财政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上,教育部、财政部有关官员向与会的中外学者透露:2007年末全国普通本科、高职院校全日制本、专科在校生将约达到2700万人,中央与地方财政专项资助困难学生的预算为154亿元,其中仅国家助学金一项,中央财政就安排了95亿元。(注:资料来源:江苏省教育厅财务处。) 从落实情况看,2007年江苏省属高校(含高职)共发放国家奖学金近1800万元,有近2200人获奖;发放国家励志奖学金17000多万元,有近35000人获得奖励资助;发放国家助学金近39000万元,共有19万多人获得资助。奖励、资助金额共计近58000万元,受助人数近23 万人,奖励、资助面约20%。 2008年,江苏省属高校(含高职)共发放国家奖学金1800多万元,有近2300人获奖;发放国家励志奖学金近20000万元,有近4万人获得奖励资助;发放国家助学金42000多万元,共有 21多万人获得资助。奖励、资助金额共约万元,受助人数25万多人。 (二)高校专项资金通过有效监督得到保障 自恢复高考招生以来,高校资助经济困难学生的工作从来没有中断过。学校财务部门一直设有“助学金”科目,专门用于预算和核算资助学生的支出。“从学费收入中提取足额10%的经费”,“用于学费减免、国家助学贷款风险补偿、勤工助学、校内无息借款、校内奖助学金和

大学生日常生活消费情况调查报告

大学生日常生活消费情况调查报告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我国的经济实力、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消费问题显得尤为重要。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大学生日常生活消费情况调查报告,希望大家喜欢。 从表面上看,消费是个人行为,但从更深层的意义上说,消费心理、消费意向、消费意识、消费嗜好是一种精神文化现象。从这一意义上说,校园里出现的不良消费所造成的消极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它不仅加重了学生家长的经济负担,影响了家长和学生的感情;还在某种程度上扭曲了校园人际关系,影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对学生个人来说,这一时期形成的道德观念可能会影响他一生的消费行为,并且与其人生观、价值观、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完善密切相关。所以,中国当代大学生消费问题值得重视,而且刻不容缓! 本调查旨在分析大学生特别是贫困生大学生的消费行为,了解他们目前的消费情况,以期挖掘潜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有效的改善措施,促进大学生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 1、对象:笔者对华南理工大学、暨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华南农业大学、汕头大学、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广东商学院、广东工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等面向全国招生的普通高等院校的大学生进行随机性匿名问卷调查和访谈。接受调查共320人,平均年龄20、

8岁,平均年级为2、1年级。 2、方法:一是采用问卷调查法。问卷内容是根据大学生消费的相关情况自行设计,经预试、反复修改后形成,问卷题型主要采用选择题的形式。本次调查共收回问卷发145份,有效问卷138份;二是网络问卷调查,通过qq、email、留言板等方式让各大高校的部分学生网上答卷。填写网上调查问卷的人数110人,问卷做到了随机发放;三是一对一谈话或座谈会等形式获取信息,进一步了解被调查者的消费心理和价值取向。访谈的方式随机选择了愿意接受访问的65人。三种形式形成互补,相互促进,使我们的研究更具客观性。 3、资料处理:全部原始数据采用exelXX进行分析和统计。 1、月消费总额贫富差距大。大学生总体的月消费额主要集中在350元-500元和500元-800元这一幅度,少于350元或多于1200元的两极分化现象比较少。而备案贫困生的消费额基本是少于350元。贫困生的生活标准与消费能力与普通学生差距相当大。 2、游玩费、恋爱费逐渐增长。随着旅游的概念进入现代消费,大学生也逐渐有了这方面的花费。据了解,大学生平均一年内会出游两次,跟集体出游或是与三两好友同游。另外,调查中占30%的大学生在谈恋爱,他们每月用于恋爱的费用都是200元-350元之高。这是当代大学生中出现的一

我国高校网络教育现状分析

1.我国发展高校网络教育的必要性 2.1998年7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项调查表明,世界各国都不同 程度地存在教育滞后于现实需要的问题。特别是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大量学龄儿童和青少年无法及时接受现代教育,如何发展教育,提高全民素质也就成为影响一个国家整体发展的重要因素。 我国作为一个经济高速发展的国家,教育问题同样正处于一个关键发展阶段,关注全民教育现状,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教育模式,普及高等教育成为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和研究人员不可推卸的责任。 3.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实施和深化发展,我国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 快速增长,但相对于巨大的人口基数和匮乏的教育资源,能接受到高等教育的人口比例明显偏低,根据2002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全国高中阶段教育(包括普通高中、职业高中、普通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成人高中、成人中等专业学校)共有学校3.28万所,招生1180.74万人,比上年增加192.75万人,在校学生2908.14万人,比上年增加307.21万人,而高等教育共招本科、高职(专科)学生542.82万人,统计数据说明每5个学生中只有一个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见图(一) 另外还有很大一部分没有经历高中阶段教育的适龄人口有着接受高 等教育的强烈要求,怎样提供更多的机会,普及高等教育也就迫在眉

睫。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育工作者尝试利用互联网开放、自由、无时空限制等特点,通过网络进行教育,逐步实现远程教育的普及。我国从1994年开始酝酿实行远程教育,1998年批准4所高校开展远程学历教育试点,短短的几年时间,高校远程教育有了一个突飞猛进的发展。目前经教育部批准进行远程教育的试点高校已有68所,全国各地已建成学习中心2000多个,在册学生高达200多万人。教育范围涵盖普通专科、专科起点本科和研究生课程、第二学位、非学历培训等各个层次、上百个专业。网络教育蓬勃发展,试点规模不断扩大,已经取得了可喜的经验和成果,但在其发展中也出现了不少的问题,为进一步了解试点高校的办学状况,及时总结经验,把握网络教育的发展方向,我们对目前开展高校网络教育的试点高校做了一次调查,数据主要来自各高校网上招生简章和调查问卷。 4.国高校网络教育学院相继建立 5.1994年,在原国家教委的主持下,由清华大学等10所高校共同承担 了“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示范工程”的建设任务。这是国内第一个采用TCP/IP协议的公共计算机网,为高等院校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奠定了基础。 6.1998年9月,教育部正式批准清华大学、北京邮电大学、浙江大学 和湖南大学为现代远程教育第一批试点院校。

知乎精选:中国教育行业的现状

中国教育?业的现状 ?章来源:短书平台 现如今,教育培训市场?爆,?论是??还是?孩都是需求个体,组成了?个庞?的教育培训市场也不?为奇。“教育培训业是21世纪最朝阳产业之?”的观点,已成为越来越多?的共识。培训产业利润逐年稳步增?,企业规模不断扩?,但质量参差不?。培训?业是?个?常诱?的?业,培训业正以每年30%以上的速度迅速增?,?业整体发展速度增?快。但和发达国家相?,国内从事培训业务的公司规模?、数量多,“?市场,?作坊”现象?常突出。在中国?化背景下?旦经济发展到?定程度(城市?均GDP达到5万元左右),中?学课外辅导市场?定会呈现快速增?的繁荣景象,如果再有培训机构的推波助澜便会出现前?所描述的?爆场?。然?,在这光鲜的?爆背景下,教育培训?业是否做好了?够的准备去健康地成?? 中国培训业规模速度递增不断提?,截?2017年,全国?、中型培训机构2万余家,中国教育培训的潜在市场规模巨?,并保持着迅猛的发展态势。培训市场的办学主体也由最初的学校和?业企业办班,开始逐步扩?到社会?量、培训公司或个?办学等。同时,随着外资企业不断进?中国市场,以及留学?数的不断攀升,众多外资培训机构也陆续进?中国,与国内????的培训机构展开竞争。教育培训市场增速放缓,增量扩增加?。2018年,我国教育培训市场消费规模预计达到4301亿元,其中不包括潜在消费的数量,照这样的态势发展下去,到2020年,加上素质教育的深?,中?学教育市场的课外培训辅导将更受?睐,潜??,市场规模突破1万亿! 中国产业调研?发布的2018-2025年中国教育培训市场深度调查研究与发展前景分析报告认为,培训教育业的连锁企业数量稳步增?,主要教育培训连锁品牌的店铺增?率约26%。连锁不再只是通常意义上零售、餐饮等?业所专?的经营模式,教育连锁的概念被越来越多公众所认知与认同。教育培训?业的三??柱就是IT、英语和少?培训。有80%的企业采?连锁发展的模式,其中采?直营加特许连锁发展占60%,从截?2017年中国教育培训产业来看,这种连锁经营的模式是适合中国教育培训产业的。在国际上特许经营成功率达到95%,

大学生贫困调查报告

大学生贫困调查报告 【内容摘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尤其在高校招生“并轨”制度的实施和扩大招生规模后,高校贫困生问题日益突出,已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本文采用了问卷法对民院贫困大学生生活状况进行了调查,分析总结了民院贫困大学生的生活状况和存在问题。旨在通过此次调查更准确地掌握我校贫困生的现状,以便能从实际方面解决我校贫困生所遇到的困难,同时也为学校探索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贫困生,大学生,生活状况 一、调查背景 据国家有关部门公布的数据,家庭收入在1500以下的为特困生,年收入在3000元以下的为贫困生。截至2005年8月,我国普通本专科在校生数是1561万余人,其中贫困大学生405万人,约占学生总数的26%,西部地区高校中贫困生的比例更高。贫困大学生问题已经成为影响我国高等教育进一步发展的一大障碍。 二、调查内容 我们此次调查主要是要了解到贫困大学生的生活状况,其中包括他们的日常生活经济情况、日常生活的心理状况和交际情况。即调查中我们会涉及他们的生活行为,如兼职行为、娱乐行为和交友行为等。还会涉及到他们的态度,如对环境的满意否、和涉及心理压力时的态度等。

三、调查目的 由于现今贫困生问题的严峻形势,我们调查了解贫困大学生的生活现状让人们能够意识到这个问题,同时分析贫困生问题存在的原因和贫困生所存在的问题,是为了更好地了解和掌握贫困生的情况,落实贫困生救助工作,解决贫困生就读问题。以便各方力量解决此问题时有所借鉴,促进贫困生拥有更好的生活环境的提高的进程。 四、调查时间 2011年6月25日——2011年6月28日 五、调查方法 此次调查主要采用了问卷调查法,并以文献法为辅。 六、调查对象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社工系大一、大二贫困生 七、贫困生生活现状 (一)家庭情况 从调查结果我们可以发现绝大部分贫困生来自农村及偏远山区,部分来自城市或城镇下岗职工家庭。从他们的家庭结构可以看出大部分贫困生家庭成员偏多,最多可达到一家11口人,也有小部分贫困生来自单亲家庭,而家庭成员中有收入的成员又偏少,所需供养的人过多,负担过重导致家庭贫困。 (二)、消费情况: 从贫困生的月生活费情况来看,月生活费在300元以下的贫困生占总体比率的7%;月生活费在300—600元的贫困生占总体比率的68%;

贫困大学生资助实施方案

贫困大学生资助实施方案 公司成立以来,积极投身公益慈善(光彩)事业。先后为福利院、抗震救灾、困难学生、贫困地区、修桥铺路等捐款捐物累计1000多万元。2003年,首次资助贫困学生后,先后已经资助困难学生27人;为4所小学、一所中学等学校捐资助学。 为了提升资助贫困学生行动的持续性,积极响应市扶贫协会号召,扎实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工作,充分体现出中华民族“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优良传统,大力弘扬人道主义精神,促进公司精神文明建设,集团公司开展“资助贫困大学生”专项行动。 一、资助目的 在经济上保障贫困大学生能顺利完成学业,在精神上帮助贫困大学生树立“自信、自立、自强”的顽强意志,在技能上帮助贫困大学生毕业之前有一技之长,为贫困大学生毕业后尽快融入社会、更好服务社会打下坚实基础。为集团发现人才、储备人才。 二、资助范围 1.集团公司员工贫困大学生子女(含在校大学生,下同); 2.集团公司员工亲属贫困大学生子女; 3.在校贫困大学生。 三、贫困大学生的界定 1.家庭人均收入在300元以下的,生活节俭,完成学业确有经济困难的大学生; 2.家庭所在地处边远经济较落后的农村地区,或父母无固定

经济来源,以及残疾学生、单亲、父母离异(低收入家庭)的大学生; 3.烈士子女、孤儿、父母患有严重疾病或残疾(丧失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以及特殊困难家庭的大学生。 四、资助步骤 贫困大学生资助由党支部负责审核、报批和存档工作。 1.集团公司内部贫困大学生信息由员工提供、人事部门初审;在校贫困大学生,由人事部门与校方沟通,大学生递交申请,经人事部门会同校方有关部门共同初审后,报工会复审、党支部支委会讨论,并建立贫困大学生档案,报送董事长审批。 2.贫困大学生采取动态管理,每年由党支部牵头,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一次调查、核实,时间为每年8月中旬。 五、资助措施 1.贫困大学生现金资助标准,要根据学生家庭情况、学习成绩的不同而有所区别,具体资助金额由党支部支委会讨论确定。 2.集团公司高层管理团队实行结对帮扶制度:董事长帮扶1人,高层管理人员每两人结对帮扶一人,其他管理干部、全体员工每年为贫困大学生捐款。 3.集团公司人事部门负责根据每名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本人自愿的前提下,利用暑期安排大学生到公司实习。实习岗位要根据大学生本人意愿及学习专业,并指定专人作为指导实习老师。实习期工资待遇严格按照国家规定执行。 4.对毕业后有创业愿望的贫困大学生,由创业导师、董事长亲自指导,并指定集团公司相关高管作一对一的帮扶,从项目选

大学生社会实践调查报告【三篇】

大学生社会实践调查报告【三篇】 大学生社会实践调查报告【一】 摘要:社会是一所更能锻炼人的综合性大学,只有正确的引导我们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服务于社会,投身到社会实践中去,才能使我们发现自身的不足,为今后走出校门,踏进社会创造良好的条件;才能使我们学有所用,在实践中成才,在服务中成长,并有效的为社会服务,体现大学生的自身价值。今后的工作中,是在过去社会实践活动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拓展社会实践活动范围,挖掘实践活动培养人才的潜力,坚持社会实践与了解国情,服务社会相结合,为国家与社会的全面发展出谋划策。 大学是一个小社会,步入大学就等于步入半个社会。我们不再是象牙塔里不能受风吹雨打的花朵,通过社会实践的磨练,我们深深地认识到社会实践是一笔财富。社会是一所更能锻炼人的综合性大学,只有正确的引导我们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服务于社会,投身到社会实践中去,才能使我们发现自身的不足,为今后走出校门,踏进社会创造良好的条件;才能使我们学有所用,在实践中成才,在服务中成长,并有效的为社会服务,体现大学生的自身价值。今后的工作中,是在过去社会实践活动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拓展社会实践活动范围,挖掘实践活动培养人才的潜力,坚持社会实践与了解国情,服务社会相结合,为国家与社会的全面发展出谋划策。坚持社会实践与专业特点相结合,为地方经济的发展贡献力量为社会创造了新的财富。 作为大学生,我们要了解社会,深入基层,深刻地学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学习三个代表,实践三个代表,为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

兴作出应有的贡献。此次实践之行,是系科给了我学习实践的机会,是系科给了我们极大的支持和信任,我们作为国家的后继力量,只有懂得全面的发展自己,把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才能更好地投入到祖国的建设中去,才能对得起养育我们教育我们影响我们的祖国。 社会实践活动给生活在都市象牙塔中的大学生们提供了广泛接触基层、了解基层的机会。深入基层,同基层领导谈心交流,思想碰撞出了新的火花。从中学到了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汲取了丰富的营养,理解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真正涵义,认识到只有到实践中去、到基层中去,把个人的命运同社会、同国家的命运联系起来,才是青年成长成才的正确之路。 “艰辛知人生,实践长才干”。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使我逐步了解了社会,开阔了视野,增长了才干,并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认清了自己的位置,发现了自己的不足,对自身价值能够进行客观评价。这在无形中使我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定位,增强了我努力学习的信心和毅力。我是一名大三学生,即将走上社会,更应该提早走进社会、认识社会、适应社会。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社会实践使同学们找到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尤其是我们学生,只重视理论学习,忽视实践环节,往往在实际工作岗位上发挥的不很理想。通过实践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得到巩固和提高。就是紧密结合自身专业特色,在实践中检验自己的知识和水平。通过实践,原来理论上模糊和印象不深的得到了巩固,原先理论上欠缺的在实践环节中得到补偿,加深了对基本原理的理解和消化“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对我国基层教育发展现状的调研报告

关于我国基层教育发展现状的调研报告 关键字:基础教育农村师资力量教学管理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事业是历朝历代兴国安邦的大业, 它关系着一个国家的发展大计,关系着一个民族的兴衰存亡。而基层教育是教育的核心部分,是塑造一个人的综合素质及至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综合素质的关键。显而易见的是,在基层教育中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以及教育机构处于重要地位。 在社会主义事业飞速发展的今天,教育的地位更是无可替代。解读我国基层教育现状,不可否认,它有着不可磨灭的辉煌业绩,然而,在当今社会,教育在不断改革发展的同时,也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下文就本人的一些所见所闻所想和调研的方法,对中国目前的基层教育所作的一些思考和分析。从基层入手,从生活在最底层的农民工人入手,对他们及他们的子女在受教育方面的调研、思考和分析,希望通过此次调研,能呼吁更多的人来关心他们,帮助他们,带动起中国的基层教育。 一,家庭教育 在知识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教育孩子之前,更应该教育好家长。青少年个性发展与父母教育方式和教养态度关系很大,有些家长

极力全方面保护孩子,一味地满足子女任何需求,久而久之,养成孩子骄横、惟我独尊等不良习性,便会任性而为。有些家长忙于自己的事业和社会性活动,对子女疏于教导,放任自流,父母和子女间冷漠,互不关心,使孩子在不良环境的诱惑下走上歪路。有的家庭对子女的期望过高,但又缺乏科学的教育方法,当子女达不到自己的期望值时,便用“不打不成才”的歪理教育子女,使子女身心健康受到创伤,对家庭产生恐惧感,极易到社会上寻找同情和温暖不良家庭环境会导致子女的人格向变态方向发展。 家庭教育是社会主义国家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合抱之木,生于毫木;九层之台,始于垒土”,在人才培养的系统工程中,家庭教育是基础工程,家庭教育的好坏将直接关系到民族的兴旺,祖国的富强,有关教育人士分析,人的教育,尤其是在心理、性格、品德、求知欲、上进心等内在素质形成上,很大部分都来自家庭教育。因此,做好家庭教育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学校教育 学校是另一个重要的教育基地,一个人最初的十几年差不多大部分都在学校中度过,因此学校教育也是我国基层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回顾一下我国教育制度的变迁,从传统的应试教育到现在口号响亮的素质教育,都在不断的更新和完善。详细说来,我市的教育自新中国建立以来有了很大的发展,根本上改变了旧中国基础教育落后的状况。几十年来,党和政府努力改变旧中国学校分布极不合理的状况,逐年加大对文教事业的投资力度,采取措施,大力发展乡村教育从而

贫困大学生调查报告

背景: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作为社会特殊消费群体的大学生的消费观呈现出多种特点,这些特点不仅是其世界观的反映,而且对世界观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反作用,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因此,关注大学生消费状况,把握大学生生活消费的特征和行为导向,培养大学生形成科学、理性、文明、责任的新消费理念,就成为我们当代大学生共同关注的课题。 由于大学生年纪较轻,群体较特别,有着不同于社会其他消费群体的消费心理和行为。一方面,大学生有着旺盛的消费需求,另一方面,又尚未获得经济上的独立,消费受到很大的制约。消费观念的超前和消费实力的滞后,都对大学生的消费有很大影响。因此,为了调查清楚大学生的消费现状及潜力,我们开展了此次调查活动。 目的: 通过调查以帮助当代大学生了解自身的消费状况,从而有利于大家树立正确健康合理的消费观,促进自身全面发展。 调查基本情况: 按照老师的要求,我们小组对我校大学生的消费状况进行了调查。本调查采用问卷的形式,共设30个题目,其中基本资料3题,单项选择题22题,多项选择题3题,开放式问答2题。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50份,全部为有效问卷。在调查随机抽取的调查对象中,男生28名,女生22名。其中大一、大二、大三、大四的同学分别为12、14、12和12名。由于时间和条件有限,本次调查的调查问卷数

量较少,调查范围也仅限与本校。虽然如此,但经过我们的认真调查,精心研究,对我校大学生消费状况也有了一定的认识。 调查结果及分析: 1.本次调查的对象的家庭所在地城市占20%,城镇占28%,农村占52%(如图一)。可见我校在校大学生还是来自农村的人数居多。 【图一】 2.本次调查中月生活费在500元以下的大学生占18%,在500-800元的占56%,800-1200元的占20%,1200-1500元的占6%,没有1500元以上的(如图二)。可见大部分大学生的家庭状况一般,自己可支配的生活费并不是很高。并且生活费有多余的同学只有32%,60%的同学差不多花完,而还有8%的同学不够花(如图三)。可见大部分大学生都攒不下钱。 【图二】【图三】 3.关于消费方式的调查和生活费的安排调查(见图四和图五),可见大部分大学生并没有攒钱的习惯,对于支出也缺少详细的预算和计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