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名词解释 中医学期末复习

伤寒论名词解释 中医学期末复习
伤寒论名词解释 中医学期末复习

伤寒论名词解释

伤寒:广义一切外感热病,狭义感受风寒邪气,感而即发的病证。

合病:两个以上阳经(后世不强调)同时发病,其发病无先后次序之分者。

并病:一经证候未罢,又出现另一经的证候,其发病有先后次序之分者。

直中:病邪不经太阳初期及三阳阶段,直接进入三阴经的一种发病方式。凡直中者,病情一般较重。

变证:六经病失治或误治后,使临床证候发生变化,而新的证候又不能用六经正名来命名者。

坏病:由于伤寒多次误治或失治,而导致病情复杂,已无六经病证可循的病证

晬时(周时):指一日一夜24小时。

阳浮而阴竭:一指营卫,卫气浮盛,故称阳浮;营阴不足,故称阴弱。一指脉象,轻按则浮,故称阳浮;重按见弱,故称阴弱。(有双重含义:一是指脉象而言,即轻取见浮,故称阳浮;沉取见弱,故称阴弱,即浮缓脉之变故。二指病机而言,卫阳因抗邪而浮盛于外,故称阳浮;营阴因汗出而受损伤导致不足,故称阴弱。)

荣气和:荣气,即营气。和,平和,即正常。荣气和,即营气未受邪。

日晡所发潮热:申时左右,即下午3~5点的发热,如潮水之涨落,定时而发。

往来寒热:恶寒与发热交替出现,休作有时。

翕翕发热:翕为和顺之意,形容发热轻浅之状。

蒸蒸发热:里热炽盛,其热势从内向外蒸发之状。

面和色赤:满面通红。

心中懊憹:胸中烦热而闷乱不安(烦乱极甚),而有无可奈何之感。

虚烦:指无形邪热郁于胸膈,所致的心烦懊憹证,而内无痰、水等有形实邪。

郑声:神志不清,语言重复,声低息微→多为精气内夺,心神无主所致→虚则郑声。

谵语:神志不清,语无伦次,声高气粗→多为阳明邪热盛实,上迫神明所致→实则谵语。

怵惕:恐惧的样子。

瘛瘲:瘛指收缩,瘲指舒伸,指四肢手足抽搐痉挛。

筋惕肉瞤:筋肉不自主地跳动。

脚挛急:小腿抽筋;小腿肌肉拘急,屈伸不利,或伴有轻度疼痛。

喘冒:气喘而头昏目眩(喘过度)。

心下痞:胃脘部胀满阻滞不通。

胸中窒:热郁胸膈,胸中气机不畅,而导致胸中有窒塞憋闷之感。

心中结痛:心中因为火邪郁结而作痛。

结胸:寒邪或热邪与痰水结于胸膈,以胸脘部疼痛为主。无下利,饮食不振,寸浮关沉。

脏结:脏气虚衰,阴寒凝结。与结胸相较病位在五脏。时下利,饮食如故,寸浮关小细沉紧。

奔豚:以「猪的奔跑」来形容患者自觉有发作性气从少腹上冲胸咽,以痛苦异常为主要表现的病证。可见胸闷气短、心悸、恐怖不安,严重者可伴有冷汗、眩晕等症状。

脐上筑:形容脐上跳动不安,如有物捣之状。

目中不了了:目睛昏暗无神,不清爽。

口不仁:口舌麻木,食不知味。

口中和:指口中不苦、不燥、不渴。

喜忘:喜同善,即健忘。

血室:胞宫,即子宫。

清血:清,如厕;清血即便血。

清脓血:大便兼夹脓血。

清便欲自可:清,同圊,动词;欲,同尚。自可,如常。

除中:为胃气垂绝而反能食的一种反常现象。

干噫食臭:嗳气中带有食臭味。

脾约:胃热盛与脾阴亏相并见,胃强而脾弱,脾为胃行其津液的功能被约束,使津液不能入肠道,肠道失润导致大便硬,胃热逼迫津液偏渗而见小便多的症状,称脾约。

脾家实:指脾阳来复,正气充实,并非指邪实。

谷瘅:瘅,同疸,黄疸病的一种,乃因水谷不化,湿郁而发为黄疸。有湿热与寒湿之分。

下厥上竭:指阳亡于下,阴竭于上。

里寒外热:阴寒内盛,虚阳格外多见少阴、厥阴。见手足厥逆、下利清谷而身热面赤。

厥热胜负:厥阴病发展过程中,阴阳消长、正邪进退的病理反应,以厥热交替出现为特点。

下利清谷:指腹泻下利的排泄物中含有未消化的食物。

火逆:误用火疗,或误用火疗而引起的变证。

水逆:因蓄水而导致渴欲饮水,入水则吐的证候,为蓄水重证。→下窍不通,气逆于上

厥逆:手足四肢逆冷。

酒家:指嗜酒之人。

喘家:素有喘病之人。

淋家:久患淋病之人→湿热蕴结于下焦膀胱,伴有肾阴虚。

疮家:久患疮疡之人→身毒热盛,脓流血去→气血伤。

衄家:平日患鼻出血的人→长期流鼻血→阴血亏虚、阴虚火旺。

亡血家:平素出血的人→经血过多、崩漏下血、产后出血不止、外伤大出血、肌衄。

亡血:作亡失津液。(四逆加人参汤)

麻沸汤:正在沸腾的水。(大黄黄连泻心汤,附子泻心汤)

白饮(白米饮):米汤,与药调和成糊状以助散药的吞服(五苓散三物小白散四逆散牡蛎泽泻散半夏散) 甘澜水:水两斗大盆中以杓扬之,水上有水珠取用。去其水性,不助肾邪。(苓桂枣甘汤)

清浆水:干净米汤中发酵所得的酸性发酵水。 养阴生津清热解暑消食化滞。(枳实栀子汤)

潦水:地面流动的雨水。(麻黄连轺赤小豆汤)

清酒:清醇的陈米酒,用以养血通脉回阳行药之滞。(冬酿夏成) (炙甘草汤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

苦酒:即米醋。(苦酒汤乌梅丸)

白粉:即白米粉(大米磨成的粉)。(猪肤汤)

索饼:面粉做成的条状食品。

目瞑:指闭目懒睁,有畏光感。

恍惚心乱:神识昏惑模糊,心中慌乱不安。

清谷:清,同圊,指厕所,此活用作动词。清谷,即泻下未消化的食物。

痞:证候名,指痞证,以心下痞塞不舒,按之柔软不痛为主要症状的一类病证。

剂颈而还:剂通齐。剂颈而还,指头部汗出,到颈部而止,颈部以下无汗。

汗出濈濈然:濈,水外流;汗出濈濈然,是汗出连绵不断的意思。

心愦愦:愦,糊涂,昏乱。心愦愦,即形容心中烦乱不安之状。

自利:指自发性下利,非误治所致。

四逆辈:指四逆汤、理中汤一类方剂。

阳微阴涩:此处是指脉象,阴阳指脉之浮取沉取。阳微阴涩,即脉浮取微、沉取涩。

但欲寐:精神萎靡,呈似睡非睡状态。

息高:息指呼吸,息高是指吸气不能下达,呼吸浅表,为肾不纳气的表现。

气上撞心:心,泛指心胸部位。气上撞心,即病人自觉有气上冲心胸部位。

寒格:指下寒与上热相格拒。

戴阳:因阴寒内盛,虚阳上浮而出现两颧潮红,乃假热之像。

郁冒:头昏目眩如物覆蒙。

下虚:指下焦虚寒,是言微厥的原因

消息:斟酌之意。

劳复:广义:包括因劳而发(劳复)、因食而发(食复)、因房劳而发(房劳复)三种。

将息:调养,养息。即护理调养之意。

熬:与烘、炒、焙近意,《说文·火部》:“熬,干煎也”。

煎:空煮。将液汁状的物质加以浓缩。

渍:把药物浸泡在溶剂里,使溶剂渗入药物之中。

烊:胶质、黏性大而易溶的药物,在其他药煎好后,放入去渣的药汁中微煮,或趁热搅拌使之溶解。

去滓再煎:调和寒热,浓缩。(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旋覆代赭汤、小柴胡汤、大柴胡汤、柴胡桂枝干姜汤)

药后服粥:桂枝汤、三物小白散、十枣汤、理中丸

药同名不同:通脉四逆汤、四逆汤;桂枝汤、桂枝加桂汤、桂枝加芍汤;桂麻各半汤、桂二麻一汤;甘草泻心汤、半夏泻心汤

承气:【阳明腑实证,大便难】

大:燥热炽盛腹气壅滞之腹实重证,日晡潮热,汗多或手足汗出,心烦谵语或独语如见鬼状,喘冒不能卧,或目中不了了,腹满绕脐疼痛,或腹满不减,减不足言,有燥屎而不能食,脉实有力

小:燥热伤津之腑实较重,腹大满不通,发热或发潮热,多汗,烦躁或谵语,脉滑实

调胃:腑实轻证,蒸蒸发热,或心烦谵语,或腹胀满

泻心:【心下痞,脾胃虚弱,寒热错杂,气机升降失常而痞塞于中焦】

半夏:基本方法,呕而肠鸣

甘草:脾胃虚:弱较重,下利日数十行,完谷不化,腹中雷鸣,干呕而心烦不得安

生姜:寒热错杂而挟水饮,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

苓桂术甘汤、苓桂枣甘汤、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水气病变】

心脾阳虚而水气上冲,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

心阳虚弱而下焦寒水之气上冲,脐下悸,欲作奔豚。

水气郁于太阳经脉,头项僵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

葛根芩莲汤、桂枝人参汤【下利而见表证】

里热挟表邪之热利,下利不止,喘而汗出,脉促而有表证(清热止利,表里两解)

里虚挟表邪之寒利,下利不止,心下痞硬而有表证

猪苓汤、五苓散、真武汤小便不利【下焦水气病变】

肾阴虚而水热互结,小便不利,心烦不得眠,或口渴,咳嗽(育阴利水清热)

水蓄于膀胱之下焦蓄水证,小便不利,口渴,水逆(通阳化气利水)

肾阳虚弱而水气上返,小便不利,腹痛下利,四肢沉重疼痛,或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温阳化气利水)生姜散水气

栀子豉汤、黄连阿胶汤、猪苓汤证心烦不眠

无形邪热郁于胸膈,心中懊憹,反复颠倒,或胸中窒,或胸中结痛,苔黄(清宣郁热)

阴虚火旺,心肾不交,口干咽燥,舌红少苔,脉沉细数,(滋阴泻火交通心肾)

少阴热化,阴虚水热互结,小便不利,或见下利,咳,呕,渴等(清热育阴利水)

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栀子厚朴汤腹胀满病机

脾虚生湿而气机壅滞(发汗后腹胀满);无形邪热壅滞胃脘气机被阻(伤寒下后,心烦腹满,卧起不安)

大青龙汤【烦躁】风寒在表不解,阳气郁闭在里,郁热内扰心神

大小青龙:风寒束表,伤寒表实

大:阳热内郁,恶寒发热,身痛或重,不汗出而烦躁,脉浮紧或浮缓(外散风寒,内清郁热)

小:水饮内停,寒热咳喘,痰稀白,苔白滑,脉弦紧(辛温解表,温化水饮)

茵陈蒿汤:阳明湿热郁结而致发黄。湿热交阻,气化不利,津液不布,且热伤津液而渴。但头汗出、小便不利、心中懊憹,腹微满

黄连汤、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上热下寒

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所致腹痛欲呕吐(清上温下,和胃降逆)

寒热互格拒所致的食入口即吐

白虎加人参汤与竹叶石膏汤2:热伤气阴证

热邪为主,发热汗出而不恶寒,或其背恶寒,口燥渴,欲饮水数升(清热益气生津)

伤寒热病后期,余热未尽,正虚为主,虚嬴少气,气逆欲吐(清热和胃,益气生津)

少阳兼表证(半表半里,小柴胡)、少阳兼里实证(半表半里兼阳明里实,大柴胡)

口苦咽干目眩,寒热往来,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脉弦,姜枣半胡芩

邪入少阳,胆气内郁,三焦失枢;心烦喜呕(和解少阳);参草

少阳不和,阳明腑实化燥;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和解少阳兼下阳明腑实)芍枳黄

柴胡桂枝干姜汤2(08):少阳不和兼太阴脾虚,又伴三焦失畅,津液被伤。往来寒热,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口渴心烦,但头汗出,大便稀溏。和中兼温补里虚。柴芩姜桂草蛎栝

麻黄汤证与桂枝新加汤证

病机:风寒束表,卫阳被遏,营阴郁滞不通。治法: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病机:营卫不和,气营不足,经脉失养。治法:调和营卫,益气和营

半夏泻心证黄连汤证【泻心汤症有心下痞黄连汤没有】

心下痞,脾胃虚弱,寒热错杂,气机升降失常而痞塞于中焦,呕而肠鸣

热者自热,寒者自寒,胃失和降,脾肠虚寒,格拒不交,治以黄连汤清上温下,和胃降逆。

白虎加人参汤证大烦渴不解:阳明热盛,气津两伤。气不能化生、推动津液;热扰心神、渴饮水不解而烦

麻黄汤禁忌:咽喉干燥,淋家,疮家,衄家,亡血家,汗家,胃中寒,尺脉迟,尺脉微。

麻黄汤与附子汤:皆有身疼痛

寒邪袭表,卫阳被郁,营阴郁滞,经脉不利;少阴阳虚,寒湿滞留经脉

白虎加人参汤与猪苓汤证口渴:阳明热盛津伤,津液不能上养

麻黄汤、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小青龙汤、麻杏甘石汤治喘2(老)

麻:寒邪束表,肺气上逆。桂:风邪上壅,肺气上逆。小:寒饮射肺,肺气上逆。麻:表邪未解、邪热壅肺。

桂枝汤调护法(1)、药后啜热粥,益胃气以助药力发汗。(2)、覆盖衣被,温助卫阳,利于发汗。(3)、微汗,不可大汗淋漓,以免伤阳损阴。(4)、病重,昼夜服药,当24小时留心观察,汗出停药。(5)、药后忌口,凡生冷、粘滑、肉面、酒酪、臭恶等物,均应禁用。

大结胸证:表邪误下后入里化热,邪热与水饮结于胸胁、心下。心下痛,按如石,或膈内据痛,或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大陷胸汤泄热逐水破结。

胃家实:邪气与阳明糟粕相结,病位在胃大小肠,病性为实,是阳明病辩证焦点、论治关键

太阳伤寒证身疼痛病机

风寒束表,卫闭营郁证,寒主凝滞,卫阳被遏,营阴郁滞,太阳经行受阻,故身痛头痛。

阳明病外证: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

阳明湿热发黄证为什么但头汗出:热被湿遏,热邪不得外越而上蒸

太阳蓄水证消渴(老)

太阳表邪随经入腑,阻碍膀胱气化,气不化则水不出,水道失调,水蓄于内,阳气不能化津升津故口渴喜饮。不是体内津亏,而是水液内阻,津不能上承所致。

太阳蓄血证2(老)

表邪不解入里化热与血相结于下焦。热在血分,心主血,又主神志,热邪上扰心神,躁动不安,少腹急结硬满,小便不利,如狂或发狂,脉沉。治宜辛寒清热,益气生津(轻:桃核承气汤,重:抵当汤,缓治:抵当丸)

中医学名词解释

1.整体观念: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和机体内外环境的统一性的思想 2.证: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 3.辨证:将四诊所收集来的资料.症状和体征,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通过分析和综合,辨识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及正邪之间的关系等,然后概括为某种性质证的过程。 4.论治: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实施治疗的过程。 2.1.阴阳:是对自然界相关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总概括。 2.阳胜:多指阳邪偏胜,故表现为一派阳热亢盛的临床症状。 3.阴胜:多指阴邪偏胜,故表现为一派阴寒至盛的临床症状。 4.阳虚则外寒:因为阳虚,温煦功能低下,不能制约阴寒即出现的虚寒征象。 5.阴虚则内热:由于阴虚,无力制约阳热而出现的虚热征象。 6.阴阳互损:一是阴阳偏胜伤及对方;二是指人体内正气(阴阳二气)的任何一方出现了虚损不足,招致对方受损伤的病理现象。 7.实则泻之:阴或阳的一方偏胜、亢奋,尚未损及对方时,此为实证,当损其有余。 8.虚则补之:阴或阳的一方偏衰或阴阳俱损时,此即虚证,应补其不足。 9.阳虚外寒:若阳虚不能制阴而导致阴相对偏盛的虚寒证,即“阳虚外寒”。 10.阴病治阳:治宜补阳以制阴,若阳虚不能制阴而导致阴相对偏盛的虚寒证,此即“阴病治阳”。 11.阴虚内热:若阴虚不能制阳而导致阳相对偏盛的虚热证,即“阴虚内热”。 12.阳病治阴:若阴虚不能制阳而导致阳相对偏盛的虚热证,治宜补阴以制阳,此即“阳病治阴”。 13.五行制化:制,是制约、克制的意思;化,是生化、变化的意思。五行制化是指五行之间具有生中有制、制中有生的生克协调配合关系。五行制化实质上就是五行相生与相克关系的正常联系。 14.相乘: 乘,即乘虚侵袭。相乘是指五行之间相克太过的异常变化。其次序与相克同,即木乘土、土乘水、水乘火、金乘木。 15.平肝和胃法: 又称调理肝脾法。指通过抑肝、平肝,佐以和胃健脾等法以治疗肝气犯胃、肝旺脾虚等证。

伤寒论名词解释之欧阳家百创编

《伤寒论》释词 欧阳家百(2021.03.07) (1)头项强痛:头痛项强。强,强硬、不柔和意。 (3)脉阴阳俱紧:即寸关尺三部脉均见紧象。关前为阳,关后为阴。 (10)风家:经常易患伤风感冒的人。 (10)不了了:余邪少除,精神不爽,身体不适之意。了,完毕、结束、清楚、明了。 (42)外证:相对于里证而言,此指表证。 (36)合病:两经或三经症状同时出现者。 (84)淋家:指素患小便淋沥、尿道疼痛之人。 (85)疮家:指久患疮疡之人。 (86)衄血:经常鼻衄之人。 (87)亡血家:平素经常失血之人。 (88)汗家:平素易出汗之人,包括自汗、盗汗在内。 (21)脉促:脉象急促,上壅两寸,关尺以下脉势渐衰,即内经中“中手促上击”意,非后世脉数中一止之谓。

(40)噎:咽喉部有气逆梗塞感。 (90)清谷:大便中夹有未消化物。清名词活用为动词。 (16上)坏病:六经病经失治误治后产生新的证候而不能归属于六经病时称坏病。此指太阳表证因误治而变为里证,病情恶化。(64)叉手自冒心:两手交叉覆按在心胸部。 (118)火逆:指用熏、灸、熨、烧针、温针等法逼汗所致的变证。火泛指火疗;逆者错也误也。 (65)奔豚:证候名。以豚之奔形容患者自觉有气从少腹上冲心胸直至咽喉,发作欲死须臾复止。 (65)甘澜水:一名劳水。程林云<扬之无力,取其不助肾邪>钱天来云<动则其性属阳,扬则其势下走> (67)动经:动摇经气。 (67)身为振振摇:身体震颤摇动不能自持。 (20)遂漏不止:形容汗出不断。遂,于是之意;漏,渗泻之意。 (91)脚挛急:小腿肌肉痉挛,屈伸不利。脚指小腿。 (76)虚烦:指无形邪热扰于胸膈而至的烦躁。虚意指热邪之无形而非正气虚,与有形实热相对而言。

伤寒论中名词解释

精心整理 伤寒:伤寒的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伤寒,使之一切外感病的总称。狭义伤寒,是之外感风寒,感而即发的疾病 直中:病邪不经太阳初期及三阳阶段,直接进入三阴经的一种发病方式。凡直中者,病情一般较重 胸胁苦满 谵语:神志不清,胡言乱语,多声音高亢 合病:二经或二经症状同时出现者 并病 坏病 热越 阳浮而阴竭 荣气和 口不仁 口中合:指口中不苦、不燥、不渴 消渴:形容口渴太甚,急欲饮水,饮不解渴之状 水逆:宿水内停,新水不能受纳,以致渴欲饮水,水入即吐 虚烦:指无形热邪扰于胸膈而致的烦躁。虚,非正气虚,乃与有形实热相对而言, 意指热邪之无形

协热而利:协,合也。热,指表热。协热而利,指表热不解而兼下利 酒家:指嗜酒之人 喘家:指素患喘疾之人 目瞑:指闭目懒睁,有畏光感 恍惚心乱:神识昏惑模糊,心中慌乱不安 清谷:即泻下未消化的食物 心中懊憹:心中烦闷殊甚,莫可名状 藏结 痞 剂颈而还 脾约 汗出濈濈然 心愦愦 不了了 潦水:指地面流动的雨水 郑声:语言重复,声音低微,见于虚证 自利:指自发性下利,非误治所致 脾家实:实,此处指正气充实,非邪实,即脾阳恢复之义 胃家实:胃肠燥热亢盛。胃家,泛胃肠而言;实,是指病证的性质,即邪气盛

但欲寐:精神萎靡,呈似睡非睡状态 下厥上竭:因阳气虚于下而厥逆,故称下厥;因阴血出于上而耗竭,故称上竭气上撞心:心,泛指心胸部位。气上撞心,即病人自觉有气上冲心胸部位 寒格:指下寒与上热相格拒 息高:息指呼吸,息高是指吸气不能下达,呼吸浅表,为肾不纳气的表现 除中 戴阳 脐上筑 郁冒:头昏目眩如物覆蒙 下虚:指下焦虚寒,是言微厥的原因 麻沸汤:指滚沸的热水 客气 奔豚: 藏结 瘛疭 怵惕:指恐惧不安状 喘冒:即气喘而头昏目眩 郁冒:心胸烦闷,头晕目眩 恍惚心乱:指神志惑模糊,心中慌乱不安 霍乱:又吐又泻挥霍撩乱

中医诊断学名词解释

《中医诊断学》名词术语解释 中医诊断教研室编写 1、审察内外:诊察疾病时,要有整体观念,既要审察其夕卜,还要审察其内;并要把病人与自然环境结合起来加以审察。 2、辨证求因:分析四诊所得的一系列具体症状,根据各种病因的致病特点,原因之所在,为临床论治提供依据。 3、症状: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病人出现的一些异常现象。如:发热、头痛等。 4、证:对疾病处于一定阶段的病因、病位、病热等方面作出病理性概括。 5、四诊合参:通过望、闻、问、切,将所搜集的症状、体征等有机地综合起来,全面系统地分析病情,从而作出正确的判断,称为“四诊合参”。 6、舍脉从症:指辨证过程中,在症真脉假的情况下,必须舍脉从症。如症见痞、满、燥、实等,脉反见迟细。则症反映的是实热内结胃肠,是真;脉迟细是由于热结于里,阻滞血脉流行,属假,此时,当舍脉从症。 7、舍症从脉:指辨证过程中,在症假脉真的情况下,必须舍症从脉。例如:伤寒,热闭于里,症见四肢厥冷,而脉滑数,脉所反映的是真热,症所反映的是由于热邪内伏,格阴于外,出现四肢厥冷,是假寒,此时当舍症从脉。 8、得神:是精充、气足、神旺的表现。神志清楚,语言清晰,目光明亮,精彩内含,面色荣润含蓄,表情丰富自然,反应灵敏,动作灵活,体态自如,呼吸平稳,肌肉不削,见于正常人,或虽病但脏腑功能未衰,预后良好。 9、失神:是精损、气亏、神衰的表现。神衰的表现。神志昏迷,或言语失伦,或循衣摸床,撮空理线,目暗睛迷,瞳孔呆滞,面色晦暗,表情淡漠呆板,反应迟钝,动作不灵,强迫体位,呼吸异常,大肉尽脱。表示正气已伤,病情严重,预后不好。 10、撮空理线:患者神识不清,出现不由自主的动作,手臂向上伸举为撮空,两手呈理线状为理线。撮空理线是失神的一种表现。系病情危重,元气将脱。 ll、循衣摸床:形容神志昏迷的病人,用手摸弄衣被或抚摸床缘的症状,这是热伤心神,邪盛正虚的一种危候。

最新伤寒论复习题

《伤寒论》 一、名词解释 1、面合色赤:满面通红。 2、将息:将息调息即护理调治的意思。 3、白饮:即米汤。 4、下利清谷:泻下不消化的食物。 5、面色缘缘正赤:缘缘,持续不断之意。满面持续发红。 6、四逆辈:四逆辈是张仲景提出来治疗太阴本证的,根据阳气虚衰,阴寒内盛的程度不同,选用不同温阳力量的方子,如理中汤、四逆汤等等。 7、周时:一昼一夜,即二十四小时。 8、苦酒:即米醋。 9、麻沸汤:即煮沸的水。 10、心中懊憹:即心中烦郁无奈闷乱不安之意。 11、旦日夜半:明天夜半。 12、面垢:面部如蒙油垢,此因阳明热浊之气上熏所致。 13、筋惕肉瞤:肌肉跳动。 14、法醋:即指食用醋。 15、厥逆:手足厥冷。 16、小便色白:即小便滑长。 17、不更衣:不大便 18、口不仁:口舌麻木,食不知味,言语不利。 19、清血:清,同圊,登厕之意。清血即便血。 20、水逆:指饮邪内停气不化津以致渴欲饮水,水入即吐的一种症候,为蓄水重症的表现。 二、选择题: 1、可确辨为桂枝汤证的是( B ) A、恶风、发热、头痛、汗出、脉浮、口不渴、胸满。 B、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 C、恶寒发热、不欲饮食、呕吐、汗出而喘。 D、发热恶风、汗出、身痛、口不渴、脉沉迟。 2、桂枝汤方中桂枝与芍药的用量比例是( A ) A、桂枝:芍药为1:1 B、桂枝:芍药为1:2 C、桂枝:芍药为2:1 D、视病情灵活掌握 3、用桂枝汤治疗卫气不和,时发热自汗出的病证,选择下列哪种用药方法最恰 当。( D )

A、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等物。 B、服已须臾,喝热粥一升 C、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 D、先其时发汗 4、桂枝加葛根汤中葛根的作用是( B ) A、解肌祛风,调和营卫 B、升津舒经,且助解表 C、升津止利,解肌止渴 D、解肌祛风,解表止利 5、脾虚气滞腹胀满者治疗首选( B ) A、理中汤 B、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 C、桂枝加大黄汤 C、桂枝人参汤 6、太阳温病的含义是( A ) A、外感温热之邪初起之证 B、太阳病误用辛温发汗的变证 C、春月受风,其气已温的病证 D、里热炽盛,气阴两伤之证 7、葛根汤的药物组成是( B ) A、桂枝汤加葛根 B、桂枝汤加麻黄、葛根 C、麻黄汤加桂枝、葛根 D、麻黄汤加葛根 8、太阳中风证自汗出的病机应除外下列哪项( C ) A、卫强营弱 B、阳浮阴弱 C、卫阳闭遏,营阴郁滞 D、营气和而外不谐 9、下列哪项不符合苓桂术甘汤的主证( D ) A、心下逆满 B、气上冲胸 C、起则头眩 D、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 10、五苓散的服法是( B ) A、捣为散,先食温服 B、白饮和服 C、清酒调服 D、温顿服 11、“晬时”是指( C ) A、一昼夜 B、一旬 C、一周 D、当时 12、“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近衣者”,辨证属于( A ) A、真寒假热 B、真热假寒 C、里寒外热 D、热极生寒 13、恶寒与发热并见,不可能是( D ) A、桂枝人参汤证 B、五苓散证 C、麻黄附子细辛汤证 D、四逆汤证 14、桃花汤中赤石脂的用法是( A ) A、一半入煎,一半吞服 B、另煎,兑入干姜粳米药汁中 C、吞服药末 D、与诸药同煎,无特殊要求 15、心下悸欲按,脉虚数无力,治疗首选( D ) A、桂枝加桂汤 B、桂甘龙牡汤 C、苓桂甘枣汤 D、桂枝甘草汤

中医诊断学名词解释--完整版

《中医诊断学》名词术语解释 1、审察内外:诊察疾病时,要有整体观念,既要审察其夕卜,还要审察其内;并要把病人与自然环境结合起来加以审察。 2、辨证求因:分析四诊所得的一系列具体症状,根据各种病因的致病特点,原因之所在,为临床论治提供依据。 3、症状: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病人出现的一些异常现象。如:发热、头痛等。 4、证:对疾病处于一定阶段的病因、病位、病热等方面作出病理性概括。 5、四诊合参:通过望、闻、问、切,将所搜集的症状、体征等有机地综合起来,全面系统地分析病情,从而作出正确的判断,称为“四诊合参”。 6、舍脉从症:指辨证过程中,在症真脉假的情况下,必须舍脉从症。如症见痞、满、燥、实等,脉反见迟细。则症反映的是实热内结胃肠,是真;脉迟细是由于热结于里,阻滞血脉流行,属假,此时,当舍脉从症。 7、舍症从脉:指辨证过程中,在症假脉真的情况下,必须舍症从脉。例如:伤寒,热闭于里,症见四肢厥冷,而脉滑数,脉所反映的是真热,症所反映的是由于热邪内伏,格阴于外,出现四肢厥冷,是假寒,此时当舍症从脉。 8、得神:是精充、气足、神旺的表现。神志清楚,语言清晰,目光明亮,精彩内含,面色荣润含蓄,表情丰富自然,反应灵敏,动作灵活,体态自如,呼吸平稳,肌肉不削,见于正常人,或虽病但脏腑功能未衰,预后良好。 9、失神:是精损、气亏、神衰的表现。神衰的表现。神志昏迷,或言语失伦,或循衣摸床,撮空理线,目暗睛迷,瞳孔呆滞,面色晦暗,表情淡漠呆板,反应迟钝,动作不灵,强迫体位,呼吸异常,大肉尽脱。表示正气已伤,病情严重,预后不好。 10、撮空理线:患者神识不清,出现不由自主的动作,手臂向上伸举为撮空,两手呈理线状为理线。撮空理线是失神的一种表现。系病情危重,元气将脱。 ll、循衣摸床:形容神志昏迷的病人,用手摸弄衣被或抚摸床缘的症状,这是热伤心神,邪盛正虚的一种危候。 12、目暗睛迷:眼睛混浊晦暗,没有光彩,活动迟钝,反应缓慢或视物模糊。 13、回光返照:太阳将落时反射的光,比喻没落以前的景象。久病重病患者,本已失神,但由于精气衰竭已极,阴不敛阳,以至虚阳外越而暴露出一时“好转”的假象。这是阴阳即将离决的危候。 14、强迫体位:病人往往因病痛而被迫采取的体位,以求缓解痛苦。 15、神志异常:指精神失常的表现,包括烦燥不安,谵妄神昏以及癫、狂、痫等。 16、神气不足:是轻度失神的表现,症见精神不振,健忘、嗜睡、声低懒言,倦怠乏力,动作迟缓等,多属心脾两亏或肾阳不足以致神气不旺。 17、气色:主要是指病人面部色泽,气指生机,隐含于皮肤之内;色为血色,彰然于皮肤之表,两者是不可分割的“气由脏发,色随气华”。 18、色随气华:色、色泽,气,五脏之精气,华,外荣的意思。正常的色泽是五脏精气的外荣,上见于颜面,光泽明润,含蓄不露,这是五脏精气充足的征象。如果病重或久病,脏气已衰,则表现出枯槁而败露的各种病色。说明色泽是随五脏精气的盛衰而相应变化的. 19、气由脏发:气是机能活动的总称。五脏主藏精气,是生命活动的中心。故表露出来的各种机能活动——气,都是从五脏发生的。 20、常色:正常生理状况时人的面部色泽,应当是光明润泽,隐约微黄而含蓄不露。 2l、主色:人群中,每人的面色是不一致的,属于个体特征,其面色肤色一生不变者即为主色。 22、客色:指人的皮肤颜色,面色随着自然环境和生活条件的改变而产生相应的交化,属于生理正常现象。 23,瘸色:指人体疾病时的面部色泽。无论何色,或晦暗枯槁,或鲜明暴露,或虽明润但不应时应位或某色独见,皆为病色。 24、善色:五色光明润泽,说明虽病而脏腑精气未衰,胃气尚荣于面,称为“气至”,为预后良好。 25、恶色:五色晦暗枯槁,说明脏腑或有败坏,胃气己竭,不能荣润,又称为“气不至”,多预后不佳。 26、真脏色:五色枯槁而显露的色泽,反映脏腑精气已竭,精气外露。如面目全身枯槁如黄土或如千桔的枳实,为脾的真脏色,表示脾胃之气衰败。 27、病色相应:如肝病见青色,是正病正色,为病色相应,属病情发展的正常现象。 28、病色楣克:凡有病的脏腑与面部显现的色泽相克者,均称为病色相克。如肺病见赤色,一般多属逆证。 29、色克病:一般如肝病当见青色,而患者却表现为白色,根据五行相克规律,金克木,为色克病属难治,为凶中之逆。 30、臌胀:单腹肿大,腹大如鼓,四肢反瘦,多属肝郁或脾虚以致气滞、水停血瘀。 3l、脊疳:脊骨如锯,属脏腑精气亏损已极。

伤寒论重点整理(精.选)

《伤寒学》重点整理 第一章.绪论 题型:名词解释 1.直中:是指太阳抗邪无力,疾病不出现太阳、少阳、阳明的证候,直接表现为三阴 病症的一种发病方式。产生直中的原因主要是正气内虚,抗邪无力使然。 2.合病:是指两经或三经同时发病,无先后次第之分。 3.并病:是指一经的病证未罢,而另一经的病证又起,有先后次第之分。 题型:选择填空 1.《伤寒杂病论》的作者是张仲景,名机,出生于东汉末年,举孝廉,官至长沙太守。 《伤寒杂病论》约成书于东汉末年。 2.《伤寒杂病论》现已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 3.现今《伤寒杂病论》版本有两种:一是宋本,即林亿校正版本,但宋本现已无保存, 现存者只有明代赵开美复刻本,简称赵本;一是南宋成无几注解本,称为“成注本”。 4.第一个逐条注解《伤寒杂病论》的医家是成无几。 5.《伤寒论》的体系特点:详于寒略于温。 6.《伤寒杂病论》,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具备的医学典籍,论中所载113方(缺一方), 被誉为“方书之祖”。 7.《伤寒杂病论》中合方有:大柴胡汤(少阳阳明合病用药)、柴胡桂枝干姜汤(少 阳兼表证用药)等等。 8.广义伤寒是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即“伤寒有五,有中风、伤寒、湿温、热病、温 病。”狭义伤寒是指外感风寒,感而即发的疾病,即广义伤寒五种之中的伤寒。 第二章.太阳病辨证论治 题型.名词解释 1、头项强痛:强,不柔和,有拘紧感。即头痛项强之意。 2、时瘛疭:瘛,指收缩;疭,松弛之意。时瘛疭,指阵发性手足抽搐。 3、阳浮而阴弱:此以脉象示病机。脉轻取见浮,故称“阳浮”,示卫气浮盛于外;沉取见弱,故称“阴弱”,示营阴不足于内。 4、周时:一昼夜,即24小时。 5、将息:调理休息,即服药后护理之法。 6、遂漏不止:遂,因而,于是。漏,渗泄不止。全句是指不间断地小量汗出。

中医基础名词解释

中医基础名词解释 绪论(27个) 1)中医学:中医学是发祥于中国古代的研究人体生命、健康、疾病的科学。它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科学的思维方法,是以自然科学知识为主体,与人文社会科学相交融的科学知识体系。 2)医学模式:为一种医学观念,是人们观察、分析和处理有关人类健康与疾病问题的观点和方法,是哲学思想在医学中的反映,是人类对生命、健康、疾病、死亡等重要医学观念的总体概括。 3)金元四大家:指金元时代最具有学术代表性的四大医学家,即刘完素(寒凉派),李东恒(补土派),张从正(攻邪派),朱震亨(滋阴派)。 4)寒凉派:以医家刘完素为代表。倡导“火热论”,认为外感“六气皆从火化”,因此治病多用寒凉方药。 5)攻邪派:以张从正为代表。主张治病当首先以祛邪为要务,善用汗、吐、下三法。6)补土派:以李东恒为代表。他创立了“内伤脾胃学说”,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观点,在治疗上善用温补脾胃之法。 7)滋阴派:以朱震亨为代表。他创立了“相火论”,提出了“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理论,治病时善用养阴方剂。 8)温病学派;以叶天士、吴瑭等为代表,创立了温病学说,认为外感热病多由湿热之邪所致,创立了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方法。 9)汇通学派:以唐容川、朱佩文、张锡纯、恽(yùn)铁樵等为代表,倡导中西医汇通。 10)形与神俱:形即形体、神即精神。中医学认为有形体才有生命,有生命才有产生精神活动,形乃神之宅,神乃形之主,二者相互依存,不可分离。 11)以表知里:又叫司外揣内,是通过观察事物的外在表现,来分析判断事物内在状况和变化的一种思维方法。 12)取象比类:又称援物比类、类比。是将两个特殊的事物(或两类事物)进行比较,根据两者有一系列的共同点,推论和证明它们在另一些特殊和规律上也是相同的推理方法。 13)推演络绎:又称演绎,是由一般性的原理推出特殊结论的推理形式。 14)试探:是对研究对象先做一番考察,尝试性提出初步设想,依据这种设想采取相应的措施,然后根据实践结果再作适当的调整、完善和修改原设想,以决定下一步措施的一种认知方法。 15)反证:是以结果来追溯和推测原因,并加以证实的一种逆向思维方法。 16)整体观念:整体就是统一性和完整性。整体观念就是指人体本身的整体性和人与自然的统一性,是中医学的主导思想和基本特点之一。 17)天人相应:天指自然界,天人相应指人对天地自然的依循和适应关系。 18)恒动观念:是指在分析研究生命、健康和疾病等医学问题时,应持有运动的、变化的、发展的观点。 19)病:即疾病。病是指特有特定病因、发病形式、病机、发展规律和转归的一种完整的病理过程。 20)症:包括病症与体征。症是疾病的临床表现,即病人的主观的异常感觉或某些病态变化。 21)证:即证候。是指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它包括疾病的病因、病位、病性和邪正关系。 22)辨证论治:辩证,就是将四诊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

伤寒论重点名词解释

伤寒论重点名词解释 1、伤寒:伤寒的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伤寒,使之一切外感病的总称。狭义伤寒,是之外感风寒,感而即发的疾病。 2、直中:病邪不经太阳初期及三阳阶段,直接进入三阴经的一种发病方式。凡直中者,病情一般较重。 3、合病:两经或三经同时发病,发病无先后次第之分者。 4、并病:一经的病证未罢,而另一经病证又起,发病有先后次第之分者。 5、阳浮而阴弱:一指营卫,卫气浮盛,故称阳浮;营阴不足,故称阴弱。一指脉象,轻按则浮,故称阳浮;重按见弱,故称阴弱。(有双重含义:一是指脉象而言,即轻取见浮,故称阳浮;沉取见弱,故称阴弱,即浮缓脉之变故。二指病机而言,卫阳因抗邪而浮盛于外,故称阳浮;营阴因汗出而受损伤导致不足,故称阴弱。) 6、荣气和:荣气,即营气。和,平和,即正常。荣气和,即营气未受邪。

7、酒家:指嗜酒之人。 8、喘家:指素患喘疾之人。 9、目瞑:指闭目懒睁,有畏光感。 10、恍惚心乱:神识昏惑模糊,心中慌乱不安。 11、熬:《说文·火部》:“熬,干煎也”,与烘、炒、焙近意。 12、坏病:即变证。指因误治而致病情发生变化,已无六经病证可循的病证。 13、清谷:清,同圊,指厕所,此活用作动词。清谷,即泻下未消化的食物。 14、心中懊憹:心中烦闷殊甚,莫可名状。 15、水逆:是水邪停蓄于膀胱,气不化津,以致口渴引饮,饮入即吐的一种症状,是蓄水重证的表现。

16、藏结:证候名。藏亦作脏。指由脏气虚衰,阴寒凝结,气血阻滞而形成的病证。 17、痞:证候名,指痞证,以心下痞塞不舒,按之柔软不痛为主要症状的一类病证。 18、剂颈而还:剂通齐。剂颈而还,指头部汗出,到颈部而止,颈部以下无汗。 19、麻沸汤:滚沸的水。 20、脾约:脾之转输功能为胃热所约束,不能为胃行其津液,以致肠燥便结者。 21、汗出濈濈然:濈,水外流;汗出濈濈然,是汗出连绵不断的意思。 22、心愦愦:愦,糊涂,昏乱。心愦愦,即形容心中烦乱不安之状。 23、口不仁:口中感觉失常,食不知味,语言不利。

伤寒论名词解释及简答论述上课讲义

白饮:又作白米汤,即米汤麻沸汤:滚烫的水 虚烦:指心烦由无形邪热所致 坏病:即变证,指因误治而致病情变化,已无六经病症候可循的病症温针:即烧针,是针灸与艾灸合用的一种方法。操作时,将艾绒缠于针柄上点燃以使热气透入穴位 不了了:指病证绝大部分已经消除,但仍留有不舒适的感觉,了:完结,清楚 伤寒:广义伤寒是指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狭义伤寒是指外感风寒,感而即发的一种发病方式 直中:指病邪不经太阳初期即三阳阶段,直接进入三阴经的一种发病方式合病:是指两经或三经同时发病,而无先后次第之分者 并病:指一经的病证未罢,而另一经病证又起,有先后次第之分者, 称为“并病” 心中疼热:自觉胃脘部疼痛并有灼热感 脏结:如结胸状,饮食如故,时时下利,寸脉浮,关脉小细沉紧,名曰脏结 蛔厥:蛔虫内扰,疼痛剧烈,气机逆乱而致四肢逆冷。 脏厥:指肾脏真阳极虚而致四肢逆冷 除中:症候名,中气败绝之危候。表现为证情危殆而反思饮食 郁冒:头晕目眩如雾覆蒙振振欲擗地:肢体颤动欲扑倒于地 晬时:即周时,一昼夜24小时筋惕肉瞤:肌肉跳动

但欲寐:精神萎靡,呈似睡非睡状态 目瞑:指闭幕懒睁,有畏光感温温:心中自觉蕴结不舒汗出漐漐:形容微微汗出,皮肤潮热脉暴出:脉搏突然浮大 数更衣:大便次数多 息高:息指呼吸,息高是指吸气不能下达,呼吸浅表,为肾不纳气的表现下厥上竭:因阳气虚于下而厥逆,故称下厥;因阴血出于上而耗竭,故称上竭。 苦酒:即米醋圻:裂开 泻利下重:下利重坠不爽感和令相得:即把药调和均匀 噫气:即暧气,胃中气体上出咽喉所发出的声响,其声长而缓谵语:神志不清,胡言乱语,多声音高亢 心中懊侬:心中烦闷殊甚,莫可名状 项背强几几:形容(太阳病)项背拘紧不适,转动俯仰不利之状翕翕发热:形容发热轻而温和欲作再经:指将传经至阳明 将息:调理休息,即服药后护理之法 叉手自冒心:两手交叉按压于心脏部位 时瘈疭:痉病的主要表现,为颈项强直,甚至角弓反张,其中汗出多者为柔痉 循衣摸床:同捻衣摸床,指病人昏迷时,两手无意识地反复触摸衣被床沿。 脾约:脾之转输功能为胃热所约束,不能为胃行其津液,以至肠燥便

中医内科学名词解释

感冒是感触风邪或时行病毒,引起肺卫功能失调,出现鼻塞,流涕,喷嚏,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等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外感病。 咳嗽是由六淫外邪侵袭肺系,或脏腑功能失调,内伤及肺,肺气不清,失于宣肃所成,临床以咳嗽、咯痰为主要表现。 哮病是由于宿痰伏肺,遇诱因或感邪引触,以致痰阻气道,肺失肃降,气道挛急所致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患。发作时喉中哮鸣有声,呼吸气促困难,甚则喘息不能平卧为主要表现。 喘证是指由于感受外邪,痰浊内蕴,情志失调而致肺气上逆,失于宣降,或久病气虚,肾失摄纳,以呼吸困难,甚则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常见病证。严重者可致喘脱。 肺痈是指由于热毒瘀结于肺,以致肺叶生疮,血败肉腐,形成脓疡的一种病证。临床以发热,咳嗽,胸痛,咯吐腥臭浊痰,甚则脓血相兼为主要表现。 肺痨是指由于正气虚弱,感染痨虫,侵蚀肺脏所致的,以咳嗽、咯血、潮热、盗汗及身体逐渐消瘦等症为主要临床表现,具有传染性的慢性消耗性疾病。 肺胀是指多种慢性肺系疾患反复发作,迁延不愈,肺脾肾三脏虚损,从而导致肺管不利,肺气壅滞,气道不畅,胸膺胀满不能敛降。临床表现见喘息气促,咳嗽,咯痰,胸部膨满,憋闷如塞,或唇甲紫钳,心悸浮肿等症。 痰饮是指三焦气化失常,水液在体内运化输布失常,停积于某些部位的一类病证。 心悸是指气血阴阳亏虚,或痰饮瘀血阻滞,心失所养,心脉不畅,引起心中急剧跳动,惊慌不安,不能自主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证。 胸痹心痛是由于正气亏虚,痰浊、瘀血、气滞、寒凝而引起心脉痹阻不畅,临床以膻中或左胸部发作性憋闷、疼痛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证。 失眠是由于心神失养或不安而引起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类病证。轻者入睡困难,或寐而不酣,时寐时醒,或醒后不能再寐,重则彻夜不寐。 汗证是指人体阴阳失调,营卫不和,腠理不固,引起汗液外泄失常的一类病证。 血证是指凡由多种原因,引起火热熏灼或气虚不摄,致使血液不循常道,或上溢于口鼻诸窍,或下泄于前后二阴,或渗出于肌肤,所形成的一类病证。

伤寒论名词解释总结Word版

风温:温病误用辛温发汗后的変证,与温病不同。 时瘛瘲:瘛:收缩,瘲:松弛。阵发性手足抽搐。 若火熏之:像烟火熏过一样,描述肤色晦暗。 啬啬:畏怯貌,形容畏缩怕冷之状。 阳浮而阴弱:一指营卫,卫气浮盛,营阴不足; 一指脉象,轻按则浮,重按则弱。 淅淅:冷水洒身不禁其寒之状,形容怕风。 翕翕发热:翕:和顺。形容发热轻而温柔。 呋咀:制剂法,古代无铁器将药用口咬细。此指将药物碎成小块。 蛰蛰:小雨不辍,形容微汗皮肤潮润。 遂漏不止:遂:因而于是。漏:渗泄不止。指不间断的小量汗出。 目瞑:闭目懒睁,有畏光感。 钮:鼻出血 阳气重:阳气郁闭较重。 筋惕肉瞤:肌肉跳动。 温粉:炒温之米粉,扑在皮肤上用于止汗。 乍有轻时:证情偶尔有所减轻。 心下有水气:心下:胃脘部。水气:病理水饮之邪。 清便欲自可:指大小便尚属正常。 热色:发热时的红色。 坏病:変证,指因误治而致病情发生变化,已无六经病证候可循的病证。 清谷:泻下未消化的食物。 清便自调:大便已恢复正常。 虚烦:指心烦由无形之邪热所致。 心中懊憹:心中烦闷殊甚,莫可名状。 少气:气少不足以息。 胸中窒:胸中有堵塞不适之感。 心中结痛:心中因热邪郁结而疼痛。 叉手自冒心:两手交叉按压于心胸部位。 火逆:误用烧针艾灸熏慰等火法治疗而产生的変证。 奔豚:以猪奔跑状态来形容患者自觉有气从少腹上冲胸咽之证,时发时止,发时痛苦异常。 动经:扰动经脉。 振振欲辟地:肢体颤动欲扑到于地。 谵语:神志不清胡言乱语,多声音高亢。 消渴:指口渴而饮水不解的症状。 白饮:白米饮,米汤。(五苓散) 水逆:水邪停蓄于膀胱,气不化津,以致口渴引饮,饮入即吐,是蓄水重症的表现。 热结膀胱:邪热与瘀血结于下焦部位。 少腹急结:指少腹部拘急硬痛。 先食:饭前空腹之时,进食之前。 结胸:病证名,痰水等实邪结于胸膈脘腹引起的疼痛。不可余药:不可用其他药剂,或不可剩余药渣,即连汤带渣一并服下。 痞:证候名,以心下痞塞不舒,按之柔软不通为主症。齐颈而还:指头部汗出,到颈部而止,以下无汗。 日甫所:申时前后,即下午3至5时左右。 心下痞:心下有窒塞感。痞指症状。 麻沸汤:滚沸的水。(大黄黄连泻心汤) 蒸蒸而振:高热寒战。蒸蒸:兴盛貌形容高热,振寒战。干噫:嗳气。 食臭:食物的气味。 腹中雷鸣:指肠鸣剧烈。 捻衣摸床:病人神识不清时,两手不自主的捻弄衣被或抚摸床边。 不更衣:不大便。 汗出戢戢然:汗出连绵不断。 外证:阳明病里热实证反应于外的症状。 心愦愦:形容心中烦乱不安之状。愦:糊涂昏乱。 怵惕:恐惧不安之状。 口不仁:口中感觉失常,食不知味,语言不利。 面垢:面部如蒙油垢,阳明热浊之气上熏所致。 蒸蒸发热:从内达外,如蒸笼中热气蒸腾之状。 属胃:指转属阳明。 脉滑而疾:指脉象圆滑流利快速。 转气:腹中有矢气转动。 宿食:停积于胃肠内未尽消化的食物。 喘冒:气喘且头目昏眩。 目中不了了:视物不清。 睛不和:眼球转动不灵活。 表里:表指外证。里指大便秘结,腹满疼痛据按等症。趺阳脉:足背动脉,在冲阳穴处,属足阳明胃经。 导:因势利导,用润滑类药物纳入肛门,引起排便。 谷道:肛门 一食顷:约吃一顿饭的时间,形容时间短。 失气:同矢气,放屁。 热越:热邪向外发越。 水浆:泛指饮料,如水、果汁、蔗浆之类 潦水:地面流动的雨水(麻黄连轺赤小豆汤) 喜忘:健忘,善忘 畜血:蓄血,瘀血停滞。 蒸蒸而振:内热,气从内达邪从外出,而周身振栗颤抖,即寒战高热。 支节烦疼:通肢,四肢关节烦疼。 心下支结:自觉心下有物支撑结聚。 过经:邪离本经,传入他经。 心下急:胃脘部拘急不舒或疼痛的感觉

中医学名词解释(全)

辨证:将四诊所收集来的资料.症状和体征,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通过分析和综合,辨识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及正邪之间的关系等,然后概括为某种性质证的过程 病因:泛指引起人体发生疾病的原因 补法:以具有补养气、血、阴、阳等作用的药物,治疗各种虚证的方法 补气药:凡具补气功效,以补气为主要作用,治疗气虚证的药物 补血药:凡具补血功效,以补益血液为主要作用,治疗血虚证的药物 补益药:凡具有补益功效,以补气血阴阳为主要作用,治疗各种虚证的药物 潮热:按时发热,或按时热甚,发热盛衰起伏有定时,犹如潮汛的表现。包括午后潮热、日晡潮热等 单行:用一味药治疗疾病谓单行 盗汗:睡时汗出,醒则汗止者,多属阴虚内热 独语:喃喃自语,喋喋不休,逢人则止,属心气不足之虚证,或痰气郁结、清窍阻蔽所致 夺血者无汗:是指治则而言。由于血汗同源,对于已经失血的病人,其血耗津伤,汗源不足,不宜使用发汗以再耗其血的方法 呃逆:气逆于上,自咽喉出,其声呃呃,不能自主,俗称“打呃” 恶寒:感觉怕冷,虽加衣覆被,采取保暖措施,身体发冷的感觉仍不能缓解的表现 反治:是逆其证候性质而治的一种常用治疗法则,又称“逆治” 肺朝百脉:是指全身的血液都通过百脉会聚于肺,经肺的呼吸,进行体内外清浊之气的交换,然后再将富含清气的血液通过百脉输送到全身 腐熟:是饮食物经过胃的初步消化,变成食糜的意思 肝脾不调证:指肝失疏泄,脾失健运,以胸胁涨满窜痛、纳呆、腹痛肠鸣、便溏不爽为主要表现的证候。1.治则:即治疗疾病的总原则 肝气郁滞:肝失疏泄所致,主要表现为胸胁胀痛,纳呆腹胀,精神抑郁,或月经不调等,治以疏肝理气 肝肾同源:肝藏血,肾藏精。由于精和血之间存在着相互转化关系,肾中精气充盈,则肝有所养,血有所充,故称~ 攻下药:味苦性寒,具有较强的清热泻火及泻下通便作用的药物称为攻下药,主要适用于热结便秘及火热上炎之里实热证 孤腑:是指三焦。人体五脏六腑之中,惟三焦最大,无以匹配 固崩止带药:凡具有固崩止带功效,以固崩止带为主要作用,治疗崩漏带下的药物称为固崩止带药 归经:药物对某经或某几经发生明显作用,而对其他经作用较少,甚至无作用,这种对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作用称归经 寒下:以具有泻热通便作用的药物,治疗里热积滞实证的方法 寒因寒用:是以寒治寒,即用寒性药治疗具有假寒症状的病证 汗为心之液:由于汗为津液所化生,血与津液同出一源,而血又为心所主,故有“汗为心之液”之说,又称“汗血同源” 化湿燥湿药:凡具化湿运脾功效,以化湿燥湿、强健脾胃为主要作用,治疗湿阻中焦的药物化痰止咳平喘:以具有祛痰平喘作用的药物,治疗咳嗽、哮喘的方法 缓则治其本:对于慢性病或急性病恢复期者,如肺痨咳嗽、热病伤阴等证,虽见有其标证,如咳嗽等,亦应针对其肺肾阴虚之本来加以治疗 回阳救逆:以回阳救逆的药物,治疗阳气衰微,阴寒内盛的方法。

湖北中医学院伤寒论试卷

湖北中医学院伤寒论试卷 姓名:专业:班级:学号: 题号一二三四五六七总分核分人 题分10 10 10 20 30 10 10 100 得分 得分阅卷人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1分,共10分) 1.胃中干 2.须臾 3.劳复 4.口中和 5.协热而利 6.日晡所 7.心下支结 8.脾约 9.并病 10.坏病 得分阅卷人 二、原文填空(每空0.5分,共10分) 1. 太阳之为病,,。(1) 2. 太阳中风,脉浮紧,,身疼痛,,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 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38) 3. 太阳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14) 4.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9 6)

5. 太阳病不解,,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外解 已,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106) 6. 伤寒,,,炙甘草汤主之。(177) 7. 阳明病,发热汗出者,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身无汗,剂颈而还,, 渴引水浆者,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茵陈蒿汤主之。(236) 8. 凡厥者,,便为厥。厥者,。(337) 9. 少阴之为病,,。(281) 10. 伤寒解后,,,竹叶石膏汤主之。(397) 得分阅卷人 三、判断题(下列各题,正确的在题后的括号内的打“√”,错误的则打“×”, 每小题1分,共10分) 1. 大青龙汤证主证俱备,无论脉浮紧或浮缓,均可用大青龙汤治疗。() 2. 服桂枝汤后,大汗出,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3. 通脉四逆汤与四逆汤药味虽相同,但其功效却不相同。() 4. 附子泻心汤的煎服法是先煎附子后纳三黄共煎而后取汁服之。() 5. 调胃承气汤由大黄、芒硝、枳实、厚朴组成。() 6. 阳明病初起,可能有不发热而恶寒的病证。() 7. 四逆散证的四肢厥冷是由肾阳虚衰所致的。() 8. 桂枝人参汤由桂枝汤加人参组成,主治发热恶寒、头痛自汗、脉浮缓,神疲乏力,四肢倦怠。() 9. 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 10.凡病,若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亡津液,阴阳自和者,必自愈。() 得分阅卷人 四、选择题(共20分)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将其序号字母填入题后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15分) 1. 太阳中风证中汗出的机理是:() A.阳虚不能固摄于外 B.风寒外袭,卫阳不固,营不内守 C.卫虚失固,腠理疏松 D.外邪化热,热迫津出 E.卫气不共营气谐和 2. 附子泻心汤证,除“心下痞”外,应有:() A.身痛 B.恶寒无汗 C.恶寒汗出 D.下利 E.厥逆 3. “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治宜:() A.解其表,表解里自和 B.温其里,里和表自解 C.先解表,后温其里 D.先温里,后解其表 E.解表温里,表里双解 4. 桃核承气汤的治法是:() A.清热化瘀,通下里实 B.清热活血,分消湿热

2021年伤寒论中名词解释之欧阳学文创编

伤寒:伤寒的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伤寒,使之一切外感病的总称。狭义伤寒,是之外感风寒,感而即发的疾病 欧阳光明(2021.03.07) 直中:病邪不经太阳初期及三阳阶段,直接进入三阴经的一种发病方式。凡直中者,病情一般较重 胸胁苦满:苦,用作动词。即病人苦于胸胁满闷不适 谵语:神志不清,胡言乱语,多声音高亢 合病:二经或二经症状同时出现者 并病:一经症状未罢又出现另一经者,谓之并病 坏病:指因误治使病情恶化,难以用六经正名者 热越:即热邪发泄于外之意 阳浮而阴竭:一指营卫,卫气浮盛,故称阳浮;营阴不足,故称阴弱。一指脉象,轻按则浮,故称阳浮;重按见弱,故称阴弱 荣气和:荣气,即营气。和,平和,即正常。荣气和,即营气未受邪 口不仁:言语不利,食不知味,口中粘腻不清爽 口中合:指口中不苦、不燥、不渴

消渴:形容口渴太甚,急欲饮水,饮不解渴之状 水逆:宿水内停,新水不能受纳,以致渴欲饮水,水入即吐 虚烦:指无形热邪扰于胸膈而致的烦躁。虚,非正气虚,乃与有形实热相对而言,意指热邪之无形 协热而利:协,合也。热,指表热。协热而利,指表热不解而兼下利 酒家:指嗜酒之人 喘家:指素患喘疾之人 目瞑:指闭目懒睁,有畏光感 恍惚心乱:神识昏惑模糊,心中慌乱不安 清谷:即泻下未消化的食物 心中懊憹:心中烦闷殊甚,莫可名状 藏结:证候名。藏亦作脏。指由脏气虚衰,阴寒凝结,气血阻滞而形成的病证 痞:证候名,指痞证,以心下痞塞不舒,按之柔软不痛为主要症状的一类病证 剂颈而还:剂通齐。剂颈而还,指头部汗出,到颈部而止,颈部以下无汗 脾约:脾之转输功能为胃热所约束,不能为胃行其津液,以致肠燥便结者

9.伤寒论太阳病概论9(伤寒条文重要名词解释)

2013年5月14日 鹰飞天(986679928) 10:07:21 李克邵伤寒论解惑 继续上周学习的内容,继续贴一些要在伤寒条文中出现的名词解释。 和、和之:和即无病。如“口中和”即口中清爽不燥不渴,“表和里实”是无表症而里已成实。“荣气和”是荣无病。“表未和”“里未和”、“卫气不和”是表里卫气处于病理状态。和之是指用小剂量的药物治之使和,如“桂枝汤小和之”、“微和胃气与调胃承气汤”。比常规汗下为轻故称和之。口不仁即口不和。是黏腻不清爽,但尚未至于燥渴,旧注解释为口不知味,不够理想。 脏:若与腑对举是指五脏,若不与腑对举便是包括六腑在内的体内全部脏器。如“诸病在脏”(金匮要略)、“脏无他病”、“脏有寒”、“脏结”、“脏厥”、“脏寒”等都是,这和《内经》“愿闻十二脏之相使”和“凡十一脏皆取决于胆”也的脏字,都是广义的是统指所有的脏腑而言。 鹰飞天(986679928) 10:12:41 胃:《伤寒论》中的胃,是指整个消化管道说的。譬如“胃家实”胃而称家,显然不是仅仅指仓廪之官的胃。又如“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这显然是指的大肠。

心下、心中:这是单指的胃或胃的周围,不包括大肠、小肠。如“烦躁心下硬”,“心中痛热,饥而不欲食”、“心下痞硬”等都是。 血室:即子宫,有的注家指为肝经,有的注家指为冲脉,都是错误的。 强:亢进的意思,是病理现象。如“荣弱卫强”、“浮则胃气强”都是。 少气:《灵枢●五味篇》“故谷不欲入,半日则气衰,一日则气少矣”是气息微弱不是短气。 鹰飞天(986679928) 10:15:18 短气 (短气者,气短而不能相续,似喘而非喘,若有气上冲,而实非气上冲也。似喘而不摇肩,似呻吟而无痛。《金匮》云∶平人无寒热,短气不足以息者实也) 能食:对不能食而言,是食欲正常,如“下痢后当便硬,硬则能食者愈”。“阳明病,若能食,名中风”。 颇能食:是较能食、略能食、食欲尚可的意思。如“到后经中颇能食”。 消谷善饥:即食欲亢进,是病理现象,如“合热则消谷

伤寒论复习重点.

伤寒论复习重点 06临床1班 一、名词解释 1、伤寒: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伤寒是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狭义伤寒是指 外感风寒,感而即发的疾病。即为“伤寒有五”中之“伤寒”。 2、白饮:指米汤 3、并病:凡一经证候未罢,继而又见一经证候者称并病 4、面垢:面部如蒙油垢 5、消渴:指口渴而大量饮水的症状,并非内科杂病中的消渴病 6、直中:素体虚弱,感受外邪,病情无三阳之过程,而直犯三阴出现三阴证候者 7、虚烦:吐下后余热所致的心烦。虚,非正气虚,乃无形的邪热。 8、喜呕:喜,容易发生。喜呕,即易呕。 9、谷道:即肛门 10、将息:调养、休息、护理之意。指服药后的调护法。 11、周时:指一昼夜,即24小时 12、霍乱:是一种猝然发病,以上吐下泻为主要特征的急性胃肠疾病。霍,有迅 疾、急剧、骤然之意:乱,即变乱、混乱之状。 13、寒格:指上热与下寒相格拒。 14、蛔厥:因蛔虫窜扰而致的四肢厥冷。 15、虚羸:虚弱消瘦。 16、结胸:证侯名。指实邪结于胸膈脘腹部位,以胸膈脘腹部位硬满疼痛为主要 特征的证侯。 17、法醋:即食用醋。 18、脾家实:实,此指正气充实,即脾阳恢复之意。 19、但欲寐:心肾阳虚,阴寒内盛,或阴血不足,均导致神失所养,出现精神萎 靡不振,神志恍惚而呈似睡非睡的状态。 20、麻沸汤:煮沸之水。 21、口不仁:即口中麻木,言语不利,食不知味。 22、寒热往来:发热与恶寒交替出现,作止无定时。 23、筋惕肉瞤:近义,皆指抽动。筋惕肉瞤即指筋肉跳动。 24、合病:凡两经或三经证候同时出现者,称为合病。 25、中风:中,伤也。中风,证候名,指为风邪所伤,太阳病的一种证候,与内 科突然倒扑,口眼歪斜之中风病不同。 26、劳复:疾病初愈,因过劳而复发者。 27、除中:指胃气垂绝,而反能食的反常之象。 28、清脓血:即便脓血。 29、脏厥:因肾脏真阳极虚而致的四肢厥冷。 30、喜唾:时时唾痰涎沫。 二、简答题 1、伤寒提纲六大纲领及其病机

中医学常考名词解释

第一章导论 1.整体观念整体是指统一性.完整性和相互联系性中医学理论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与自然界息息相关.密切联系,人体受社会.生存环境的影响这种机体自身整体性思想及其与内外环境的统一性,称之为整体观念 2.辨证是将望.闻.问.切等诊法所收集来的资料.症状和体征,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通过比较.分析和综合,辨清疾病原因.性质.部位.发展阶段及正邪之间的关系等,最后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或病 3.论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4.司外揣内是通过观察外的表象,以揣测分析及其内在变化的方法,又称以表知里 5.恒动观念恒动,即不停顿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之意中医学理论认为:一切物质,包括整个自然界,都处于永恒而无休止的运动之中因此,摒弃一成不变.静止.僵化的观点,称之为恒动观念 6.异病同治指不同的病证,病因不同,用同一种方法治疗 7.同病异治指同一种病证,病因不同,各用不同的方法治疗 8.疠气又称疫气.毒气.异气等,是一类具有强烈传染性的外邪疠气致病具有发病急骤传染性强一气一病的特点 第二章中医学的哲学思想 1.气化泛指气的作用所产生的变化 2.形气转化概指有形之物转化为无形之气,或无形之气转化为有形之物;以及形与形,即不同事物之间的的相互转化 3.气是最基本的客观存在,是构成自然界万物最基础最原始的物质,古有元气原气之称又由于气是极精极微的肉眼所看不到的精粹物质,故又称精气 4.阴阳是对自然界相关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总概括 5.阴阳偏盛包括阴偏盛和阳偏盛如指阴或阳的一方偏于亢奋的病理状态阳盛则热,阴盛则寒阳盛,多指阳邪偏盛,故表现为一派阳热亢盛的临床症状;阴盛,多指阴邪偏盛,故表现为一派阴寒至盛的临床症状 6.阴阳偏衰包括阴偏衰和阳偏衰指阴或阳的某一方低于正常水平的病理状态如阳虚则外寒,是因为阳虚,温煦功能低下,不能制约阴寒出现的虚寒之象; 阴虚则内热,是由于阴虚,无力制约阳热而出现的虚热之象 7.阴阳互损一是指阴阳偏盛伤及对方;二是指人体内正气(阴阳二气)的任何一方出现了虚损不足,致使对方受损伤的病理现象 8.损其有余阴或阳的一方偏盛亢奋;但尚未损及对方,此为实证,即实则泻之当损其有余 9.补其不足即虚则补之阴或阳的一方偏衰或阴阳俱损时,此即虚证,应补其不足 10.阴病治阳指阳虚不能制阴导致阴相对偏盛的虚寒证,即阳虚外寒,治宜补阳以制阴 11.阳病治阴指阴虚不能制阳而导致阳相对偏盛的虚热证,即阴虚内热,治宜补阴以制阳 12.五行制化制,制约克制的意思;化,生化变化的意思五行制化是指五行之间具有生中有制制中有生的生克协调配合关系属于五行相生与相克关系的正常联系 13.相乘乘,即乘虚侵袭相乘是指五行之间相克太过的异常变化其次序与相克同,即木乘土土乘水水乘火金乘木 14.抑木扶土又称平肝和胃法或调理肝脾法指通过抑肝平肝,佐以和胃健脾等法以治疗肝气犯胃肝旺脾虚等证 15.母病及子指病变由母脏累及到子脏 16.子病及母即病变由子脏波及到母脏 17.滋水涵木法又称滋肾养肝法或滋补肝肾法指通过滋肾阴以养肝阴的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