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流变学

血液流变学
血液流变学

血液流变学(Hemonheology)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朱炳法

上海卢湾区老年护理医院孙蔚

一.概述

血液流变学在上世纪四十年代才独立为专门学科,目前世界上每二年开一次国际会议,1987年6月已召开第五届。为什么?因为可用其参数诊断疾病;预报病情;判断预后;根据治疗前后参数变化而考察药物疗效;还可以为某些疾病提供有效的治疗新方法。此五点在本讲稿的“老年病中的意义”部分将逐点说明。

1.几个液体物理的概念

(1)粘度(η读eta)是度量液体粘滞性的物理量。它是相邻两层液体在外力(如心泵)作用下运动时,快层对慢层施以拉力(作用力)而慢层对快层则施以阻力(反作用力),此时对液层相互作用后便产生η,以毫帕秒m’Pa·s表示。

(2)切变应力(τ读tau)是施加于液体上使其流动的外力,如心泵大小决定血液流动快慢。(3)切变率(γ读gama)是切变应力引起液体流动的速度,除心泵外,尚有血管壁、血液成分等,即单位时间内的切变应力,以S-1表示。

2.牛顿粘性定律:τ=ηγ,凡服从此定律的流体称牛顿流体,如水、酒精、血浆等简单液体;不符从此定律的流体称非牛顿流体,如油漆、胶体悬浮液、全血等。

二.血液流变学的各参数的含义及相互联系

1.全血粘度值(mPa·s)

在低切变速度下,血液粘度增高,主要受RBC聚集性的影响,当切变率逐渐增高,全血粘度逐渐降低。

在高切变速度下,血液粘度降低。

η与血管口径成正比。

2.血浆粘度值(mPa·s)

血浆粘度与切变速度无关。

3.ESR(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即血沉

(A)快慢与血浆粘度及RBC聚集有关

即血浆粘度↓则ESR↑

温度↓则ESR↓

红细胞压积(Hct)↑则ESR↓

RBC表面电荷减少则ESR↑

(B)临床意义:血沉增高时,常见于活动性TB、重症贫血、活动性风湿、恶性肿瘤、肾炎、甲亢、SLE、组织损伤或坏死、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白血病。

4.RBC压积(Hematocut,Hct):系一定体积液体中RBC总体积与血浆总体积比值,故Hct ↑则ESR↓

临床意义:Hct↑见于真性RBC增多症、肺心病、充血性心衰、先天性心脏病、高山病、烧伤、脱水,尤其是脑梗的危险因素。

Hct↓见于恶性肿瘤、贫血、白血病、尿毒症、肝硬化性腹水、失血性疾病、RBC膜受损、脆性增加性溶血。

5.全血还原粘度:为全血粘度与Hct之比值即单位Hct时的全血粘度值(ηγ)η与ηγ均高,表明粘度大,且与RBC自身流变性质有关。

η高而ηγ正常、Hct高,表明血粘稠、血粘度大、但RBC自身流变性质无异常。

η正常、ηγ高、Hct底,表明血液稀、但RBC自身流变性质异常。

η与ηγ均正常则血粘度正常。

6.RBC刚性指数(IR)是RBC变形能力的指标,IR↑则变形↓,高切变率下RBC变形可使血粘度↓。

7.RBC聚集指数

(1)低切变率下,RBC易聚集成叠连,形成RBC聚集性。

高切变率下,RBC聚集体发生可逆性破坏。

(2) RBC表面电荷↑则凝集性↓

RBC膜上沉积有粘蛋白则聚集性↑

IgM↑则聚集性↑

(3)临床意义:急性心梗、缺血性心脏病时RBC聚集指数增高。

8.血沉方程K值:K=ESR/R(R与Hct成正比)

(1)反映RBC聚集程度的指标

(2)K值与ESR的关系。

ESR快,K值大——血沉肯定快,RBC凝集↑

ESR快,K值正常——血沉快(由Hct↑所致,实际ESR并不快)

ESR正常,K值大——血沉肯定快(由Hct↑,使血沉表面处于正常,实际ESR↑)

ESR正常,K值正常——血沉正常,凝集不高。

K值使用范围:Hct>20%

9.全血相对粘度为:全血粘度/血浆粘度

由此可见是全血及血浆粘度派生的指标,可更灵敏反映此二指标的变化。

10.RBC变形指数(TK):RBC变形是指RBC通过毛细血管直径<5μm时改变其形状。

RBC在τ的作用下,血液流动速度增加时,RBC变形;RBC浓度增加时,RBC也会变形。

RBC变形可调节血粘度并保证微循环有效灌注。若变形↓,微循环阻力↑,会引起毛细血管阻塞,则血液有效灌注量不足而引起缺氧、酸中毒、组织坏死,甚至血栓形成。

如上所述,血液流变个指标中主要是全血粘度、血浆粘度、RBC血沉、RBC压积,其他各项指标是由这几项指标衍生而成。

各参数相互关系可用下图表示:

三. 在几种老年疾病中血流变学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1.

心梗:高、低切变率时,ηb 均增加,Hct 亦增加,心梗后第2、3天继续增加,一周后逐

渐下降,且与病情有关,故可评定预后;且血流变对预防心梗的发生时提供前瞻性指标,心梗时苍白、出汗、皮肤变冷与ηb 、RBC 刚性突然升高有关。根据心梗时血流变可将此病分高危、中危和安全组。 2.

脑梗是俗称中风之一,后者还包括出血性及缺血性中风及各种脑血管疾病。而脑梗又包括脑血栓、脑腔隙梗塞。

缺血性脑中风时ηb 上升者占28%,低切变率下ηb 上升的更明显;RBC 聚集上升,RBC 压积上升,这些血流变参数变化对中风的治疗与预防发挥很大作用。 脑血栓时,ηb 上升,尤其是低切;ηp 上升,RBC 上升,Hct 上升。 3.

肺心:紫绀肺心比非紫绀肺心的ηb 更高;RBC 、Hct 上升。当>0.51时大多伴有右心室肥大,当结合临床症状、体征时,有诊断价值。ηb 在低切变率下明显上升,ηp 亦上升。因反复感染,血浆IgGMA 增加;RBC 聚集指数明显上升,这是由于RBC 缺氧。表面电荷下降,RBC 数量上升及纤维蛋白原增加而造成;又因缺氧引起Hb 上升及继发性RBC 上升,故Hct 上升。 4.

高血压及高心:在低切变率下,ηb 与血压上升(包括收缩压与舒张压)明显相关。高切变率下,ηb 、ηp 、RBCHct 及刚性均上升。纤维蛋白原增高,但RBC 变形指数下降。上述变化与肾素水平有关,相互之间有依赖关系。 5.

DM :各种切变率下,ηb 上升,低切变率更明显,ηp 上升是由于纤维蛋白原上升的关系,血液η上升能增加作用于血管壁上的切应力,从而促进动脉硬化。糖尿病最常见的并发症为微

切变率

RBC 聚集 RBC 变形

血浆蛋白

血浆粘度

全血η

血液流动

微循环灌注

RBC 压积

血管,如DN、DR等,血流变异常还可推测有无这些并发症,伴并发症时,这些异常更明显。病变严重DM出现酮症、酸中毒时血流变异常最明显。Insulin依赖DM的血流变异常比非依赖DM明显得多。

6.白血病等肿瘤疾病:ηb比正常高几倍。这是患者纤维蛋白原增加,球蛋白上升及RBC、血小板聚集性上升所致。同时因白血病时白细胞增多并破坏,释放大量核酸,使ηp亦上升,血沉增快、RBC聚集及刚性均上升,但RBC变形下降。

7.高血脂症:因胆固醇含量增高形成高血脂症时,RBC变形指数下降及ηp上升。

8.较多老年人有高粘滞Syndrome,它是综合症并非疾病,表现为ηp上升,RBC刚性上升,但ηb不一定,随各指标不同而分为:

(1)高浓稠型,Hct上升。

(2)高粘滞型,全血及血浆粘度均上升,全血还原浓度上升,Hct上升。

(3)RBC聚集型:ESR上升,血沉方程K值上升。

(4)RBC刚性升高型:RBC刚性指数上升,RBC变形指数(TK)上升,RBC变形。(5)高凝固型:纤维蛋白原含量上升,血小板粘附率上升,血小板凝集上升。

上述五个型中,有些病人仅一个,有些病人则多个并存。

根据治疗前后血流变各参数变化可检验药物疗效;血流变还可为某些疾病提供有效的治疗新方法,如降脂药,活血化瘀中药,调整食谱等等。

参考文献:

1.王鸿儒主编:血液流变学,1997,北医大协和医大联合出版社。

2.赵春亭、赵正文主编:临床血液流变学,1997,人卫出版社。

3.翁继良:血液流变学,1986,科学出版社。

4.陈文杰:血液流变学,1992,天津科技出版社。

5.皮镇江:临床血液流变学,1993,辽宁科技出版社。

6.廖福龙:临床血液流变学,1987,天津科技翻译出版社。

2002年2月2日

血液流变学检查的临床分析

血液流变学检查的临床分析 发表时间:2012-11-14T13:48:54.43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25期供稿作者:李晶 [导读] 血液流变学检测包括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红细胞沉降率、红细胞聚集性、红细胞变形性、红细胞膜的微黏度、红细胞电泳,血液的触变性和黏弹性、血小板黏附性、血小板聚集力、体外血栓的长度及干重、血栓弹性图、血浆中纤维蛋白原等。 李晶(黑龙江省医院南岗分院 150000) 【中图分类号】R4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25-0199-02 【摘要】血液流变学检测包括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红细胞沉降率、红细胞聚集性、红细胞变形性、红细胞膜的微黏度、红细胞电泳,血液的触变性和黏弹性、血小板黏附性、血小板聚集力、体外血栓的长度及干重、血栓弹性图、血浆中纤维蛋白原等。目的讨论血液流变学检查。方法根据患者的检验结果进行诊断。结论全血黏度测定可为临床许多疾病,特别为血栓前状态和血栓性疾病的诊治和预防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全血黏度增高有非疾病因素和疾病因素两种情况。 【关键词】血液流变学检查 一、概述 (一)血液流变学的概念 1951年Coply首次把血液流变学从生物流变学中分离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血液流变学主要是研究血液及其组成成分的流动性、变形性、聚集性的变化规律,及其在临床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作用的学科。在许多病理或疾病状态下,血液的流变学特性都发生改变,尤其在血栓前状态及血栓的发生过程中更是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血液流变学检测 血液流变学检测包括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红细胞沉降率、红细胞聚集性、红细胞变形性、红细胞膜的微黏度、红细胞电泳,血液的触变性和黏弹性、血小板黏附性、血小板聚集力、体外血栓的长度及干重、血栓弹性图、血浆中纤维蛋白原等。 临床上血液流变学检测主要应用血液黏度、红细胞变形性、血液聚集性三方面检查。 1.血液黏度测定血液黏度是描述血液作为液体的流动性的重要力学指标。血液黏度的变化对于许多疾病的诊断有意义。血液黏度分为全血黏度和血浆黏度。 (1)全血黏度:全血黏度的大小不是一个定值,而是与流场切变率有一定的关系。全血黏度为血液流动时所受切变力与切变率的比值,主要受切变率的变化、血细胞的比容及变形性、红细胞的聚集性、机体温度以及血浆成分的影响。全血黏度的检测主要用旋转式黏度计检测法,检测高200S-1中50S-1低5S-1三种切变率下的全血黏度值。其正常参考值如下(单位:mPa?s)。 200S-1 男:3.83~5.30;女:3.39~4.41 50S-1 男:4.94~6.99;女:4.16~5.62 5S-1 男:8.80~16.05;女:6.56~11.99 (2)血浆黏度:血浆黏度不受切变率的影响。血浆黏度的检测主要用毛细管黏度计方法。其正常参考值为男:l.60~1.80;女:1.65~1.95(单位:mPa?s)。 (3)红细胞压积:是指红细胞总体积占全血体积的百分比。其正常参考值为男:44.23%~50.47%;女:37.86%~45.22%。 (4)血沉:红细胞沉降率的简称,是指红细胞在一定条件下在血浆中的沉降速率。其正常参考值为男:0~l0mm/h;女:0~15mm/h。 (5)血沉方程K值:血沉反映了血液的成分改变,同时又受红细胞压积的影响。因此以方程的形式表达血沉与红细胞压积的关系,方程K值较单纯的血沉更能合适地反映细胞密集程度。其正常参考值为男:0~62.69;女:5.83~72。 (6)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原作为凝血过程中重要的凝血因子和急性时相反应蛋白在血液流变学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作为血液流变学检查中的一个参数,对血液整体的液体流动性估计有重要作用。纤维蛋白原正常参考值为200~400mg/dl。 2.红细胞变形性测定 红细胞变形性测定是近年来较受关注的检测项目,其改变对各种疾病影响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红细胞占血液中有形元素总体积99%以上,血液体积的40%~45%。红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是影响血液流动性和黏滞性的最主要因素。红细胞变形性是指红细胞能自由通过比其自身直径小的微血管的能力。红细胞变形性降低会导致全血黏度,特别是高切变率下全血表观黏度升高,加大血流阻力。红细胞变形能力由以下因素决定:①红细胞膜的黏弹性,它主要受脂双层的组成与结构、膜骨架结构及其动态调节的影响;②红细胞的几何特性,取决于细胞表面s与体积v之比(s/v);③红细胞胞浆黏度,主要受血红蛋白浓度影响。 红细胞变形性测定的方法主要有:微孔筛滤过法、激光衍射法、微吸管法等。各实验室应建立各仪器的参考值,红细胞滤过指数为: 0.29±0.10。 二、常见疾病 (一)全血黏度升高常见原因 1.循环系统疾病有动脉硬化、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周围动脉硬化、高脂血症、心力衰竭、肺源性心脏病、深静脉栓塞。 2.糖尿病。 3.脑血管病如脑卒中、脑血栓、脑血管硬化症等。 4.肿瘤类疾病较为常见的为肝脏、肺和乳腺肿瘤等。 5.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多发性骨髓瘤、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等。 6.病毒性肝炎、肺心病、烧伤。 (二)全血黏度减低常见疾病 多见于各种贫血、大失血等。 三、临床思路 (一)全血黏度增高 全血黏度测定可为临床许多疾病,特别为血栓前状态和血栓性疾病的诊治和预防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全血黏度增高有非疾病因素和

血液论文血液流变学论文

血液论文血液流变学论文 银杏达莫对糖尿病肾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摘要】目的:探讨银杏达莫对糖尿病肾病(DN)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糖尿病肾病98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4例)和对照组(44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 治疗组给予银杏达莫注射液25mL+质量分数5%葡萄糖注射液250mL静脉滴注,1次/ d; 对照组44例常规治疗。两组疗程均为4周。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Cr和BUN尿UEAR和FDP。结果: 两组治疗前后血Cr和BUN尿UEAR和FDP 比较,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 P<0 .01) , 治疗后血Cr和BUN尿UEAR和FDP比较,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 P<0 .0l)。结论: 银杏达莫注射液可改善糖尿病肾病(DN)患者高凝、高脂状态, 有助于糖尿病肾病(DN)患者的治疗。 【关键词】糖尿病肾病;银杏达莫注射液; 抗凝;降血脂 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是糖尿病常见的严重微血管并发症,是糖尿病患者主要死亡原因之一,在糖尿病病人群中的发生率约为20~40%[1]。降低血糖、控制血压、调整血脂、抗凝血等治疗可以延缓DN的发展。本文旨在观察银杏达莫治疗DN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现将我们的临床观察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择我院2009年3月至2010年12月住院的2 型糖尿病患者98例,DN的诊断按照Mogensen[2] 诊断标准临床糖尿病肾病尿白蛋白定量>300mg/24h,男65例,女33例,平均年龄(67.5土8.7 )岁,平均糖尿病病程( 10.9±4.8 )年。排除标准:其他疾病导致的肾脏病变;妊娠或哺乳期患者;精神病等不合作者;有严重的心、脑、肝并发症;排除引起尿蛋白升高的原因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渗性昏迷等急症,泌尿系感染、运动、原发性高血压。 1.2方法:研究病例均要求血压≤140 /190 mmHg,空腹血糖 ≤7mmol/L,餐后2h血糖≤ 10 mmol/L,并稳定1周。随机分组,治疗组54例,给予给予银杏达莫注射液25mL+质量分数5%葡萄糖注射液250mL静脉滴注,1次/ d;每日1次,疗程为14 d,口服替米沙坦40~80 mg,胰岛素控制血糖;对照组44例,降压、降脂、降糖治疗同治疗组。 1.3 观测指标①肾功能测定:检测血肌酐( c r )和血尿素氮(BUN)。②尿液测定:检测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和尿微量蛋白尿(UAER)测定。③血液流变学测定:检测全血高切、全血低切、血浆黏度、血小板聚集。3项检查每例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各检测1次。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3.0统计分析软件处理。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检验。

血液学基础

1.肝素具有抗凝能力强,不影响____、____ 等优点,为较好的抗凝剂之一。 2.在高渗溶液中红细胞____、在低渗溶液中则____、____渗出,成为影细胞。 3.红细胞起源于____、在____作用下,使来自骨髓造血干细胞的红系统定向干细胞分化为____。 4.各型电子血细胞计数结构大同小异,主要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组成。 5.血红蛋白是红细胞的主要成分,由____和____结合组成。 6.氰化血红蛋白最大吸收峰____,最小吸收波谷____。 7.血红蛋白测定方法中,目前被推荐为首选的方法是____,本法由____推荐,并经____确认为标准方法。 8.网织红细胞计数,通常用____染色后,以网织红细胞占红细胞的____、表示。 9.大红细胞见于____和____贫血。巨红细胞常见于____和____所致贫血。 10.温氏法测定红细胞比积,抗凝剂采用____,其组成为____加____。 11.粒细胞起源于____,在造血诱导微循环影响下,多能干细胞分化为____细胞。 12.根据细胞分布和细胞动力学特点,粒细胞可分为____池、____池、____、池、____池和____池五个部分。 13.单核细胞与粒细胞起源于共同的____细胞,在骨髓内经____、____发育成为成熟单核细胞,释入血流。 14.淋巴细胞约为白细胞1/4为人体____细胞。 15.T细胞被抗原致敏后,可产生多种____物质,参与____免疫。 16.细胞的染色既有____作用,又有____作用。 17.红斑性狼疮患者血液和其他体液中,存在着狼疮因子,它属于____抗体。 选择题1 1、新生儿做血细胞计数,多用下列哪个部位采血 A、手背 B、耳垂毛细血管 C、足跟毛细血管. D、肘部静脉 2、成人静脉采血的最佳部位是 A、手背静脉 B、腘静脉 C、外踝静脉 D、肘部静脉... 3、关于毛细血管采血法,下列正确的是 A、耳垂血的血红蛋白、红细胞、白细胞、红细胞比积结果均比静脉血低10%左右 B、耳垂采血时用力挤压出的第一滴血即可用于检查 C、婴幼儿宜用耳垂或手指采血 D、成人要推荐用手指采血,因其检查结果比较恒定 4、血液的比密(比重)正常参考范围是 A、1.020-1.030 B、1.030-1.040 C、1.040-1.050 D、1.050-1.060.. 5、关于肝素的性质,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是一种含有硫酸基团的粘多糖 B、存在于血管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的颗粒中 C、可阻止血小板聚集 D、可促进凝血活酶及凝血酶形成. 6、关于静脉采血,下列错误的是 A注射针头在解除止血带后拨出B注射针头越细越容易引起溶血,以7号针头为宜 C血液注入试管时,如产生泡沫则容易溶血D肘正中静脉采血时,肘关节应取屈曲位.

宏观血液流变学常用检测指标与临床意义

宏观血液流变学常用检测指标及临床意义 血液流变学主要研究的是血液及其成分的流动性和变形性规律的科学,它与临床多种疾病有关。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就是描述血液各种流变性质的定量,半定量参数,这些指标的异常改变及其改变程度,对疾病的病因,诊断,预防,治疗,疗效观察及病情监测都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目前已广泛地应用于临床各科和药物研究及群体普查及亚健康检查。血液流变学的检测已成为临床医学和科研工作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 血液流变学检测的目的就是要了解和掌握血液在人体内的流动状态,是处于生理状态还是处于病理状态。血液粘度的测量是其中最重要的指标,它的重要性在伯肃叶(poiseuille )定律中已经体现出来。血液粘度测量包括全血粘度和血浆粘度测量,但是,单单地测量血液粘度是远远不够的,目前,以围绕血液粘度测量为中心,血液流变学检测指标,在逐年增多,血液流变学最初只给 5 个参数,即全血粘度,血浆粘度,压积,红细胞聚集指数与红细胞刚性指数。以后发展增加了全血高切粘度,全血中切粘度,全血低切粘度,高切还原粘度,低切还原粘度,血沉、血沉方程K 值,红细胞电泳时间与电泳率,纤维蛋白原,血小板粘附与聚集。后来又增加了卡松粘度与卡松屈服应力值。全血高切相对粘度,全血低切相对粘度等。 指标虽多,但总是围绕着红细胞的聚集性与变形性的(血液粘度)。随着检测仪器设备的不断发展与普及,还会不断增加反映红细胞聚集,红细胞变形,凝血,血液触变性,血液粘弹性,血栓弹力图等指标,血液粘滞性异常都是根据上述参数检测结果来判断的,所以,我们测量这么多指标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从多方面来寻找血液粘度增高的原因,不同原因所导致的血液粘度增高,其治疗方法是不同的。有些指标,如血脂等,虽不算血液流变学指标,但是,它的含量与血液粘度密切相关,因此亦将其列为血液流变学指标中来进行讨论。 临床常用血液流变学检测指标 血液流变学的每一项指标都是其相应流变性的数值表达。血液具有诸如粘滞性,红细胞聚集性与变形性,血小板聚集性与粘附性等等各种流变性质,因而相应地形成了表达这些流变性质的指标体系。从目前国内各医疗单位的血液流变学指标检测报告单上看,临床常用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可归纳如下: ·实测指标:·计算指标: 1 .全血粘度 1 .全血还原粘度 ①全血高切粘度①全血高切还原粘度 ②全血中切粘度②全血低切还原粘度 ③全血低切粘度 2 .血浆粘度 2 .血沉方程K 值 3 .红细胞压积3. 红细胞变形性-TK 值 4 .血沉 4 .红细胞刚性指数 5 .纤维蛋白原 5 .红细胞聚集指数 6 .红细胞电泳时间及电泳率6. 卡松屈服应力

血液流变学检查的方法和临床应用

血液流变学检查的方法和临床应用 作者:左大鹏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一、血液流变学的定义和研究范围 血液流变学是研究血液及其组分流动和变形的科学。 从研究角度上看,主要包括三个层次方面的内容: 1、血液的宏观流动性,即粘度。 2、血细胞的流变性,主要是红细胞的聚集性和变形性。 3、血液生化物质对血液流变性的影响,主要是纤维蛋白原,球蛋白等。 从研究领域上分,又可分为基础理论和方法学的研究以及临床应用的研究两方面。 二、血液流变学研究的重点 (一)实验室检查方面 1、检测指标的建立,常用的实验室指标要反映: (1)血液粘度,包括全血粘度和血浆粘度两类。 (2)红细胞的聚集性和红细胞的变形性。 (3)血小板的粘附性和聚集性。 (4)血浆纤维蛋白原,球蛋白和血脂成分的检测。 2、实验室方法学的标准化和质量控制 (1)粘度计的设计要求和校正。 (2)质控品的研制以及室内质控和室间质评的开展。 (3)其它检测指标方法学的标准化,例如血脂测定。 (二)血液流变学在临床医学中应用 1、阐明血液流变学异常在某些疾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中所起的作用。 2、根据血液流变学变化预测某些疾病发生的可能性。 3、血液流变学参数可做为某些疾病诊断的辅助指标。 4、观察药物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的变化,评价药物的疗效,探索新的治疗方法。 (三)已报道的血液流变学相关的疾病,见表1。 表1 可用于血液流变学检查的疾病 -------------------------------------------------------------------------------------------- 一血管性疾病 1 高血压, 2 脑卒中(一过性脑缺血发作,脑血栓,脑出血), 3 冠心病(心绞痛,急性心肌梗塞), 4 周围血管病(下肢深静脉血栓,脉管炎,眼视网膜血管病等)。 二代谢性疾病

血液学基础和血液分析一般原理

血液学基础及血液分析一般原理 目录 第一章血液学基础 第一节血液的功能和组成 第二节血液一般检验的目的和内容 第二章血液分析仪检测原理简介 第一节血液分析仪主要检测项目 第二节血液分析仪基本检测原理 第三节血液分析仪白细胞分类检测原理 第四节液体定量方法 第五节血液分析各参数的结果来源 第六节血液分析仪的技术发展 第七节选择血液细胞分析仪的原则 本部分要点: 主要论述了血液的组成、血浆与血清的区别,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的功能,血液常规分析的目的和内容以及血液分析仪的检测原理及技术发展。 本部分为血液学及血液检测最基本的知识,除非具有一定的专业基础,建议各业务人员应对本部分的内容进行通读,并能掌握有关英语缩写、基本术语的含义以及血液分析仪各检测参数的产生过程。

第一章血液学基础 第一节血液的功能和组成 1.血液的功能 ?机体各组织器官营养成分和代谢产物的载体。 ?人体所需水分、氧及排出二氧化碳的载体。 ?参与人体免疫功能,防止疾病侵袭。 2.血液的组成 加入抗凝剂,离心,血液自然凝固 静置30分钟后的情况 ?血液由有形成分(血细胞等)和血浆组成。 ?血清:血液自然凝固,除去固体部分(血饼)后所获得的液体部分。 ?血浆:血液经抗凝处理,在离心作用后获得的清液部分。除血清所含 成分外,还包括蛋白质、凝固因子等成分。 血清 血浆蛋白质 血液凝固因子 红细胞血饼

有形成分白细胞 血小板 其他有形成分 3.血液细胞构成 红细胞 血液细胞白细胞 血小板 淋巴细胞 单核细胞 白细胞嗜中性粒细胞 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 嗜碱性粒细胞

(1). 红细胞: ?形态和功能: 红细胞模型图 红细胞为扁圆状结构,中央凹陷,细胞内无核、柔软,可进入比本身直径更小的毛细血管,平均直径7~8μm。内含血红蛋白,富含铁元素,容易氧化。负责将氧气输送致全身,并将二氧化碳收集至肺部排出。 ?红细胞的成熟: 胞早 成熟 祖细胞红细胞红细胞红细胞红细胞红细胞 正常情况下,红细胞起源于骨髓中红系祖细胞,后者在促红细胞生成素的作用下,分化为原红细胞,经数次有丝分裂而依次发育为早幼、中幼、晚幼红细胞,后者已丧失分裂能力通过脱核成为网织红细胞进入外周血。由网织红细胞再发育成为完全成熟的红细胞。 从早幼红细胞开始,已能利用铁蛋白和原卟啉合成血红素,后者再与珠蛋白肽链结合而成为血红蛋白,幼红细胞越趋向成熟,合成的血红蛋白越多,直到网织红细胞阶段仍能合成少量血红蛋白。

血液流变学检测的临床意义

血液流变学检测的临床意义血液流变学主要研究的是血液及其成分的流动性和变形性规律的科学,它与临床多种疾病有关。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就是描述血液各种流变性质的定量,半定量参数,这些指标的异常改变及其改变程度,对疾病的病因,诊断,预防,治疗,疗效观察及病情监测都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目前已广泛地应用于临床各科和药物研究及群体普查及亚健康检查。血液流变学的检测已成为临床医学和科研工作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血液流变学检测的目的就是要了解和掌握血液在人体内的流动状态,是处于生理状态还是处于病理状态一、血液粘度测定血液粘度是血液最基本的流变特性,是血液流变学研究的核心,是反映血液“浓、粘、聚、凝”的一项重要指标。血液粘度的高与低能反映血液循环的优与劣或血液供应的多与少,是血液流变学的基本参数。测定血液粘度,研究血液粘度的特点,掌握血液粘度变化规律,对于了解血液的流动性质和凝固性质,尤其是对于揭示血液流变学的改变与某些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关系,具有重要意义。血液粘度测定:包括全血粘度(ηb)和血浆粘度(ηp)测定。测定全血、血浆粘度,对了解血液的流动性及其在生理和病理条件下的变化规律,评价微循环障碍的原因,诊断、防治血液粘度异常的疾病有着重要的意义。临床资料表明,许多表现有明显微循环障碍的疾病都同时伴有全血、血浆粘度增高。而且微循环障碍程度和疾病的严重程度与全血、血浆粘度增高是平行的。微循环障碍同时伴有全血或血浆粘度的增高常见于多种疾病,如脑中风、心肌梗塞、冠心病、肺心病等。如果经过治疗,随着临床症状和微循环障碍的改善,血液粘度亦有所降低。血液粘度的测定,在缺血性和出血性脑中风的鉴别诊断,疗效观察,予后判断有重要意义。近年来,血液流变性的改变与脑血管病的关系已经越来越引起重视。影响血液流变性的因素主要包括红细胞压积,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电泳时间,血沉和纤维蛋白原等。这些指标的变化直接影响血液的流动性,粘滞性和凝固性,其变化超出正常范围就可能引起脑血管病。在出血性脑中风时,以全血粘度和红细胞压积降低为最明显,(血浆粘度,纤维蛋白原含量均降低,红细胞电泳时间缩短)。它予示将要有出血性血管病的发生。在缺血性脑中风时,全血粘度,血浆粘度及其他血液流变学检验指标均增高。其中细胞压积和全血粘度升高,是造成缺血性血管病的主要原因。血液粘度的测定,可作为冠心病和心肌梗塞发作的警报信号。冠心病一般在临床上虽可无症状,但常可能突然转为心绞痛或心肌梗塞,尤其是心肌梗塞也可能突然引起严重的心律失常或心脏停博而致猝死,有的甚至发生毫无先兆的猝死。据统计,冠心病急性发作的死亡率近40%,而且其中半数病例从症状确定到死亡不超过1小时。因此,如何能及早地检测出即将发生的冠心病及其发病程度,这是迄今尚未解决的关系到冠心病防治的重要临床问题。近年来,有临床资料表明,血液流变学诸指标的异常,尤其是其中的低剪切率下的血液粘度增高可出现于冠心病的发病之前,而且又往往是出现在其他一些临床先兆症状之前的更早先兆。更为重要的是与血压、血脂和血管硬化等指标相比,血液粘度等血液流变学指标的特点是不随年龄的增大而增高。这一点对于预测老年人冠心病的发生是一个极有利的条件。近年来,发现一些急性心肌梗塞病人,在发病前血液粘度就明显增高,其中最显著者可比正常人高3—4倍。血液粘度增高亦见于心绞痛患者,但不如急性心肌梗塞时明显。心肌梗塞时血液粘度不论是低剪切率下或高剪切率下均明显高于正常人,尤其是在低剪切率下明显高于心绞痛者。故血液粘度的明显增高可作为冠心病、心肌梗塞发病先兆的客观指标。冠心病发病后在治疗过程中,血液粘度持续增高多提示病情恶化和愈后不良,而血液粘度降低,相反多提示病情缓解和愈后良好,因此,在冠心病的治疗过程中及时测定血液粘度,了解血液粘度有无降低,也就成为判断任一治疗措施和临床疗效的一项重要指标。血液流变学检测还可用于衰老及抗衰老的研究,在长寿因素调查中,健康长寿者的血液粘度、纤维蛋白原含量、红细胞变形能力、血小板聚集功能等均在正常范围。而心血管疾病的长寿者上述指标明显高于正常。维持血液粘度在正常范围是长寿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在抗衰老研究中改善血液流变学的作用,应作为评价疗效的一个指标。许多资料表明,患肿瘤时,血液粘度,特别是

血液流变学临床意义

血液流变学临床意义 血浆粘度 血浆粘度的特点是不随着切变率的变化而变化,是一个常数,是影响全血粘度的重要因素之一. 血浆或血清之所以具有比水大得多的粘度,尤其是它们对血液粘度所以能给予明显的影响,主要原因在于血浆或血清中含有蛋白质/脂质和糖类等高分子化合物。据观察血浆或血清粘度随纤维蛋白原、IgA、IgG、血清中各种蛋白成分,血脂(β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等)的增加而增加。但这种依赖关系较少,而白蛋白以外的这些成分产生粘度的能力较大。若纤维蛋白原、β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球蛋白等成分显著地增加时,则可使血浆或血清粘度相应增加,血浆粘度的增加,也是招致全血比粘度增加的原因之一。各种生物大分子成份在相同毫克%浓度下产生比粘度的能力大小,按其由大至小的顺序为:胆固醇→纤维蛋白→甘油三酯→β脂蛋白→IgG和IgA→白蛋白。从这一顺序可推测产生粘度能力大小与有关生物大分子的构型、大小、亲水性还是疏水性等性质有关。如纤维蛋白原分子呈纤维状,容易弯曲和引起分子间的相互牵连,故产生粘度能力较大,相当于白蛋白的139倍,列于第二位;而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由于它们是非亲水性物质,在血浆或血清中往往以与其他物质结合的乳糜颗粒而存在,故产生粘度能力较大,分别为白蛋白的278和121倍,列于第一位和第三位;另三种生物大分子的分子量顺序为β脂蛋白、Lg、白蛋白(6.9×10),其中β脂蛋白亲水性较差,分子量比Ig、或白蛋白高3.2倍,Ig的亲水性较脂蛋白好,分子量较脂蛋白低故产生粘度能力居中,即白蛋白的2.7倍,白蛋白因分子量最小,亲水性最强,产生粘度能力较弱,故在生理条件下白蛋白对粘度的影响可能较小。 临床意义 增高最典型疾病有巨球蛋白血症、多发性骨髓瘤、高脂血症、球蛋白增多症、高血压等。而在测出血浆粘度高的同时,测定血浆中的各种化学成分,又可从血浆粘度增高中进一步区分出巨球蛋白增多型(以巨球蛋白IgM增多为特征的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以及球蛋白IgG 或IgA增多的多发性骨髓瘤等);纤维蛋白原增多型(如中风、心肌梗塞、糖尿病等);血脂增多型(如高血脂等);球蛋白增多型(慢性

血液学

造血器官:能够生成并支持造血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组织器官称为造血器官。人类造血器官起源于中胚层的原始间叶细胞。 MDS(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是一组克隆性造血干细胞疾病,以髓系中一系或多系血细胞减少或发育异常、无效造血以及急性髓系白血病发病风险增高为特征。 外源凝血途径:是指参与凝血的因子不完全来自血液中,部分由组织中进入血液。组织因子由各种途径进入血液,TF进入血液后并启动凝血。 血管内溶血:由红细胞内在缺陷或外在因素所致,红细胞在血管内被直接破坏,血红蛋白进入血浆,临床以血红蛋白血症和血红蛋白尿为主要特征,获得性多见。 血涂片检验的重要性(两者关系):1、骨髓象相似而血象有区别:如溶血性贫血、缺铁性贫血和急性失血的骨髓象相似,但血象有区别;2、骨髓象有区别而血象相似:如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和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血象中皆有小淋巴细胞增多,但前者骨髓中淋巴细胞稍增多,而后者骨髓中淋巴细胞却明细增多;3、骨髓象变化不显著而血象有显著异常:如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其骨髓中的异性淋巴细胞少见,而血象中异型淋巴细胞常大于20%;4、骨髓象有显著异常而血象变化不显著:如多发性骨髓瘤、戈谢病、尼曼—匹克病,其骨髓中分别可见到特异性的骨髓瘤细胞、戈谢细胞、尼曼—匹克细胞,但血象中甚少见到; 5、血象中细胞较骨髓中细胞成熟:血象中血细胞来源于骨髓,因此白血病时血象中的白血病细胞较骨髓中成熟、轻易辨认,故结合血象可辅助诊断白血病细胞类型的判断。 G6PD缺陷症分型及实验室检查特点:1、临床分型:蚕豆病、急性溶血性贫血、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先天性非球形红细胞性溶血性贫血。2、G6PD筛选试验:高铁血红蛋白还原试验、变形珠蛋白小体生成试验,中度异常测量G6PD活性降低,但溶血高峰期及恢复期活性可接近正常,故应离心去除衰老红细胞再进行测定,并定期复查。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临床特点及实验室检查特点:1、临床特点:除发热、感染、贫血、浸润等急性白血病症状外,广泛而严重的出血为本病特点。以皮肤黏膜最明显,其次为消化道、泌尿道等,颅内出血最严重,为致死原因之一。2、检查特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骨髓中异常早幼粒细胞≥ 30%(NEC),胞质内有大量密集甚至融合的粗大颗粒,常有成束的棒状小体。M3v为变异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胞质内颗粒较小或无。 微环境:由骨髓基质细胞、微血管、神经和基质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等组成,是造血干细胞生存的场所,对造血干细胞的自我更新、定向分化、增殖及造血细胞增殖、分化、成熟调控起重要作用。 Moto cell(桑葚细胞、莫托细胞):形成地图样、葡萄状细胞。这些小球体称为russell小体,为球蛋白聚集产物,少时称ressell小体,多时称moto cell。通常为病例细胞,如MM。 骨髓活检适应证:1骨髓穿刺失败骨髓穿刺多次失败,临床怀疑骨髓纤维化、骨髓转移癌、多发性骨髓瘤、多毛细胞白血病、某些急、慢性白血病及骨髓硬化症等。2.全血细胞减少; 血象显示全血细胞减少,反复骨髓穿刺均为“血稀”或骨髓增生低下,病态造血,怀疑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及低增生性白血病的患者。3.特殊贫血; 某些贫血原因不明的发热、脾或淋巴结肿大、骨髓涂片检查不能确诊者。4.白血病治疗疗效的观察; 临床上有时骨髓涂片已达到完全缓解,但骨髓活检切片内仍可检出白血病性原始细胞簇,因此,在白血病的缓解后化疗及长期无病生存期间,应定期作骨髓双标本取材。倘若骨髓涂片未达复发标准,而切片内出现了异常原始细胞簇,提示已进入早期复发,应及时对症治疗 ALIP(幼稚细胞异常定位):原始\早幼粒细胞3~5个远离肾小梁聚集在一起,常见于MDS。热点现象:同一成熟阶段的幼稚红细胞所组成的细胞岛,多见于MDS。 高铁血红蛋白:正常人Hb含耳夹铁离子,与氧结合为氧合Hb,当Hb中铁丧失一个电子,被氧化为三价铁离子时,称为高铁Hb。失去运氧功能,且不稳定,易形成珠蛋白小体。正常人搞铁Hb仅占Hb汗了1%。

血液学重点)

1、卵黄囊是人类最初的造血组织。血岛是人类最初的造血中心。 2、造血正向调控的细胞因子:干细胞因子(SCF );集落刺激因子(CSF );白细胞介素3 (IL-3 )。造血负向调控的细胞因子:转化生长因子-B (TGF- B);肿瘤坏死因子-a B(TNF- a B);白血病抑制因子(LIF );干扰素 a B Y(interferon- a B Y IFN- a B Y ;趋化因子(CK) 3、有丝分裂是血细胞分裂的主要形式。巨核细胞则是以连续双倍增殖DNA的方式,属多倍体细胞。 4、血细胞发育成熟中的形态演变规律 (1 ).细胞胞体由大逐渐变小(巨核细胞相反,由小变大) (2).细胞浆颜色由深逐渐变浅(中幼红细胞阶段胞浆血红蛋白合成明显,故颜色发红) (3)?红系统胞浆中无颗粒,粒系统到中幼阶段颗粒开始岀现特异性颗粒(嗜中性,嗜酸性和嗜碱性)改 变 (4).中幼阶段核仁消失 5、原粒胞质少,透明天兰色,无颗粒,早幼胞质多含紫红色非特异性的嗜天青颗粒。 6、原红边际有钝状或瘤状突起,有核周淡染区,网织红内含嗜碱性物质, 7、单核细胞进入组织内形成巨噬细胞。 8、正常骨髓片中原巨核为0 (多为产板巨),一张正常血片中可见巨核细胞为7 —35个。 9、核发育落后于胞质,即幼核老质(巨幼红细胞贫血);胞质发育落后于核,即老核幼质(缺铁性贫血)。核质发育不平衡(Pelger- Hu et畸形) *MDS病态造血时,可出现小巨核细胞,核浆发育失衡(老浆幼核)、粒细胞中颗粒过少或过多、Pelger- Hu et 异常。 10、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时,红细胞可呈裂细胞 11、对红细胞膜起屏障和保持内环境稳定作用的是磷脂和胆固醇 12、过氧化物酶(pox )染色:阳性结果为胞质内出现棕黑色颗粒。正常时,原粒阴性,自早幼粒细胞至成熟中性粒细胞均呈阳性反应。嗜碱阴性,嗜酸阳性最强,单核只有幼单和单核呈弱阳性反应,其它除吞噬细胞有阳性外都是阴性反应。异常时,急粒原粒(+)。急性早幼粒(强+) 13、过碘酸---雪夫氏反应(糖原染色、PAS ):阳性结果为胞质内岀现红色颗粒、块状或呈弥漫状红色。急淋(+)粗颗粒块状;急粒(+)细颗粒均匀;急单(+)细颗粒弥散状。 14、碱性磷酸酶染色(NAP染色)成熟中性粒和巨噬(+),其他均(-)。积分值(NAP )指100个中性粒中阳性比例,参考以一个加号为基准,参考值是7 —51。 15、细菌性感染时NAP积分值增高。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时NAP积分值减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时NAP 积分值一般增高;再生障碍性贫血积分值增高,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积分值减低;再障(+),治疗有效下降。 16、慢粒与类白血病鉴别:慢粒的NAP积分值常为零,类白血病时NAP显着升高。 17、酸性磷酸酶染色(ACP ):戈谢病(+),尼克一皮克病(-);多毛细胞白血病(+)。 18、氯乙酸AS-D萘酚酯酶染色(AS-D-NCE):为粒系细胞所特有,又称特异性酯酶染色。阳性结果:胞质内岀现

血流变学检查的临床意义

血流变学检查的临床意义 血液流变学是专门研究血液流动及血球变形规律的一门新的医学分析学科。通常人们所说的血流变检查,其主要内容是研究血液的流动性和粘滞性以及血液中红细胞和血小板的聚集性和变形性等。血液流变学检查近十几年来在临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在疾病的诊断、治疗、疾病的发展和预防方面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包含的具体内容及临床意义如下: 1、全血粘度检测 全血粘度是反映血液流变学基本特征的参数,也是反映血液粘滞程度的重要指标。影响全血粘度的主要因素有红细胞压积,红细胞聚集性和变形性及血浆粘度等。根据切变率的不同,一般分为高、中、低切粘度。高切变率下的全血粘度反映红细胞的变形性,低切变率下的全血粘度反映红细胞的聚集性。 [临床意义] 血液粘度是血液流变的重要参数,在血栓前状态和血栓性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中起着重要作用。血液粘度增高,血液的流变性质发生异常,可直接影响到组织的血流灌注情况,发生组织缺水和缺氧、代谢失调、肌体功能障碍,从而出现一系列严重后果。 全血粘度升高会导致下列疾病的发生: 1.循环系统疾病:动脉硬化、高血压、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塞、周围动脉硬化症、高脂血症、心力衰竭、肺源性心脏病、深静脉栓塞等。 2.糖尿病。 3.脑血管病:中风、脑血栓、脑血管硬化症等。 4.肿瘤类疾病:较为常见的为肝脏、肺和乳腺肿瘤等。 5.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多发性骨髓瘤、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等。 6.其他:休克、烧伤、先兆子痫等。 全血粘度减低见于各种贫血、大失血等。 2、血浆粘度 血浆粘度是反映血液粘滞程度的又一重要指标。影响血浆粘度的因素有纤维蛋白原、球蛋白、白蛋白、脂类和血糖等。 [临床意义] 血浆粘度越高,全血粘度也越高。临床血浆粘度增高可见于遗传性球型红细胞增多症、一些缺血性心脑血管病、糖尿病、巨球蛋白血症等。

第06章-血液流变学相关仪器网络版习题

第六章临床血液流变学检验仪器 首页习题 习题名词解释选择题简答题 、 一、名词解释 1.血液流变分析仪 2.血浆比黏度 3.锥板式黏度计 4. PRP # 5. 红细胞沉降率 6.魏氏血沉测定法 7.血沉自动分析仪的检测系统 8.血沉自动分析仪的数据处理系统 9.红细胞沉降曲线 * 二、选择题 【A型题】在五个选项中选出一个最符合题意的答案(最佳答案)。 1.毛细管黏度计工作原理的依据是() A.牛顿的粘滞定律 { B.牛顿定律 C.血液黏度定律 D.牛顿流体遵循泊肃叶定律 E.非牛顿流体定律 2.下述哪项不是毛细管黏度计优点() A.测定牛顿流体黏度结果可靠 B.能直接检测在一定剪切率下的表观黏度

C.速度快 D.操作简便 E.价格低廉 @ 3.毛细管黏度计最适测定的样本是()A.非牛顿流体 B.全血 C.脂血 D.血浆、血清 { E.蒸馏水 4.下述哪项不是旋转式黏度计的基本结构()A.样本传感器 B.储液池 C.转速控制与调节系统 < D.恒温控制系统 E.力矩测量系统 5.下列哪项不是旋转式黏度计优点() A. 价格低廉、操作简便 B. 定量地了解血液、血浆的流变特性 ` C. 直接检测某一剪切率下的血液黏度 D. 反映RBC与WBC的聚集性 E. 反映RBC与WBC的变形性 6.测定红细胞变形性的方法大致分为()A.六类 > B.五类 C.四类 D.三类 E.二类 7.有关旋转式黏度计叙述不正确的是(), A.运用激光衍射技术 B.以牛顿粘滞定律为依据 C.适宜于血细胞变形性的测定

D.有筒-筒式黏度计和锥板式黏度计 E.适宜于全血黏度的测定 ) 8.关于毛细管黏度计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是血浆、血清黏度测定的参考方法 B.适用于牛顿流体样本的测定 C.毛细管轴心处流体剪切率为0,黏度最高 D.贴壁处的流体剪切率最高,黏度最低《 E.能直接检测某一剪切率下的表观黏度 9.下列哪项不是黏度计的评价内容() A重复性 B污染率 C准确度 $ D分辨率 E灵敏度与量程 10.对黏度计进行准确度评价时错误的选项是()A.用国家计量标准牛顿油 B.剪切率1~200/秒范围内测定 | C.测定5次以上取均值 D.剪切率1~5/秒范围内测定 E.实际测定值与真值的相对偏差<3% 11.下列不属旋转式黏度计维护的是() A.每次测试完毕后均应进行冲洗 ~ B.清洗剪血板 C.清除毛细管污染 D.清洗剪液锥 E.清除测试头严重污染物 12.旋转式黏度计基本结构有() ~ A.计算机控制系统 B.样本传感器 C.转速控制与调节系统 D.力矩测量系统

临床检验仪器第六章临床血液流变学检验仪器习题

第六章临床血液流变学检验仪器 一、名词解释 1.血液流变分析仪:是对全血、血浆或血细胞流变特性进行分析的检验仪器。 2.血浆比黏度:测定一定体积的血浆与同体积蒸馏水通过毛细玻璃管所需要的时间之比,血浆比黏度=血浆时间/蒸馏水时间。 3.锥板式黏度计:该类黏度仪能在确定的切变率下测量各种液体黏度,适用于牛顿流体,也适用于非牛顿流体的测量。 4.PRP:富血小板血浆。 5.红细胞沉降率:是指红细胞在一定条件下沉降的速度,简称血沉。 6.魏氏血沉测定法:将加入一定抗凝剂的静脉血,置于特定的血沉管中,血沉管垂直置于血沉架上,1小时后观察红细胞下降的毫米数。 7.血沉自动分析仪的检测系统:一般采用光电阵列二极管,其作用是进行光电转换,把光信号转变成电信号。 8.血沉自动分析仪的数据处理系统:由放大电路、数据采集系统和打印机组成,其作用是将检测系统的检测信号,经计算机的处理,驱动智能化打印机打印出结果。 9.红细胞沉降曲线:即H-T曲线,是表示血沉管内血浆高度H(mm)与时间T (min)关系的曲线。 二、选择题 【A型题】在五个选项中选出一个最佳答案。 1.毛细管黏度计工作原理的依据是(B) A.牛顿的粘滞定律 B.牛顿定律 C.血液粘度定律 D.牛顿流体遵循肃叶定律 E.非牛顿流体定律 2.下述哪项不是毛细管黏度计优点(B) A.测定牛顿流体粘度结果可靠 B.能直接检测在一定剪切率下的表观粘度 C.速度快 D.操作简便 E.价格低廉 3.毛细管黏度计最适测定的样本是(D) A.非牛顿流体 B.全血 C.脂血 D.血浆、血清 E.蒸馏水 4.下述哪项不是旋转式黏度计的基本结构(B) A.样本传感器 B.储液池 C.转速控制与调节系统

血液流变学检查各指标的意义

血液流变学检查各指标的意义 血液流变学检查各指标的意义: 一、全血粘度:表示血液总体(包含血细胞和血浆)流动性的指标。全血粘度增高表示血液粘滞性增加而流动性降低。由于血液在不同的流动状态(切变速度)下所表现的粘度是不同的,因而一般测定由高到低几种不同切变速度下的全血粘度,用以大致反映血液在体内不同粗细、不同压差的血管中的流 动性。 1、高切全血粘度:是指血液在高切变速度下流动时所表现的流动性大小。高切全血粘度增高的直接原因依次是:(1)血细胞(主要是红细胞)浓度增加;(2)血浆粘度增加;(3)红细胞刚性增加 (即变形能力降低)。 2、低切全血粘度:表示血液在低切变速度下流动时所表现的流动性大小。低切全血粘度增高的直 接原因依次是:血细胞浓度增加,血浆粘度增加,红细胞聚集性增加。 二、全血还原粘度:是除去血细胞浓度这个影响因素后的全血粘度。本指标反映血浆粘度和血细胞 本身性质对血液流动性的影响。它包含下列二个指标: 1、全血高切还原粘度:其增高的直接原因是血浆粘度增加,或红细胞刚性增高(变形能力降低)。 2、全血低切还原粘度:其增高的直接原因是血浆粘度增加,或红细胞聚集性增加。 三、全血相对粘度:是指除去血浆粘度这个影响因素后的全血粘度,它反映血细胞浓度和血细胞本 身性质对血液流动性的影响,它也有二个指标: 1、全血高切相对粘度:其增加的直接原因是血细胞浓度增加,或红细胞刚性增高(变形能力降低) 2、全血低切相对粘度:其增加的直接原因是血细胞浓度增加,或红细胞聚集性增加。 四、血浆粘度:其增加的直接原因是血浆纤维蛋白原或大分子球蛋白增加,或血脂显著增加。 五、红细胞压积(又称红细胞比容或比积):它是血细胞浓度的指标,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血流变指 标,本指标增加时全血粘度各指标都可能增加。 六、红细胞沉降率(又称血沉、ESR):它是表示血液在静止状态下红细胞在自身血浆中的沉降速度。影响血沉快慢的直接因素是红细胞聚集性(正相关)和红细胞压积(负相关)。血沉增速,可能是 红细胞聚集性增加,也可能是红细胞压积降低。 七、血沉方程K值:为了使血沉能更准确地反映红细胞的聚集性,就需要把红细胞压积的影响消除,这就使血沉方程K值,它是除去红细胞压积的影响后的血沉校正值,它能纠正由于贫血或血液受稀释后的血沉“假性”增速,因此只有血沉方程K值增加用上述六、七两项指标来判断红细胞聚集性:

血液流变学常规体检项目及临床意义

血液流变学常规体检项目及临床意义 血液流变学是专门研究血液流动及血球变形规律的一门医学分析学科。血液流变学检查主要是测定血液粘稠度,血液粘稠度随切变率的变化而变化,分为高切变率、中切变率、低切变率,切变率高,血液粘稠度大,流动性差,形成血栓的危险性高,反之则血液粘稠度小,流动性好,形成血栓的危险性小。在疾病的诊断、治疗、疾病的发展和预防方面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包含的检测内容及临床意义如下: 一、全血粘度: 全血粘度是反映血液流变学基本特征的参数,也是反映血液粘滞程度的重要指标。在血栓前状态和血栓性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中起着重要作用。影响全血粘度的主要因素有红细胞压积,红细胞聚集性和变形性及血浆粘度等。根据切变率的不同,一般分为高、中、低切粘度。高切变率下的全血粘度反映红细胞的变形性,低切变率下的全血粘度反映红细胞的聚集性,中切变率是过渡点,临床意义不十分明显。血液粘度增高,血液的流变性质发生异常,可直接影响到组织的血流灌注情况,发生组织缺水和缺氧、代谢失调、肌体功能障碍,从而出现一系列严重后果。 血液粘度的测定,在缺血性和出血性脑中风的鉴别诊断,疗效观察,预后判断有重要的意义。在出血性脑中风时,以全血粘度和红细胞压积降低最明显,它预示将要有出血性血管疾病的发生。在缺血性脑中风时,全血粘度,血浆粘度及其他血液流变学检验指标均增高。其中红细胞压积和全血粘度升高,是造成缺血性血管病的主要原因。 正常参考值: 男性:低切6.80-9.58mPa.s中切4.51-5.57 mPa.s高切3.73-4.60mPa.s 女性:低切6.50-9.25mPa.s 中切4.35-5.45mPa.s 高切3.65-4.40mPa.s 二、血浆粘度: 血浆粘度是反映血液粘滞程度的又一重要指标。血浆粘度的高低主要取决与血浆蛋白,主要是纤维蛋白浓度,其次是球蛋白分子,还有脂类等。影响血浆粘度的因素有纤维蛋白原、球蛋白、白蛋白、脂类和血糖等。 正常参考值:1.05-1.51mPa.s。 其增高最典型疾病有巨球蛋白血症、多发性骨髓瘤、高脂血症、球蛋白增多症、高血压等。临床血浆粘度增高可见于遗传性球型红细胞增多症、一些缺血性心脑血管病、糖尿病、巨球蛋白血症等。 三、全血还原粘度: 全血还原粘度是指红细胞压积为1时的全血粘度值,也称单位压积粘度。全血还原粘度反映了红细胞自身的流变性质对血液粘度的贡献。 正常参考值: 男性:低切11.02-19.84 中切6.25-10.51 高切4.63-8.26 女性:低切11.34-22.78 中切6.46-12.22 高切4.86-9.31 临床意义: 1、若全血粘度和全血还原粘度都增高,说明血液粘度大,而且与红细胞自身流变性质变化有关,有参考意义。 2、若全血粘度高全血还原粘度正常,说明HCT高(血液稠)而引起血液粘度大,但RBC 自身流变性质并无异常。 3、若全血粘度正常而全血还原粘度高,说明HCT低(血液稀)但RBC自身的流边性质异常(对粘度贡献过大),说明全血粘度还是高,也有参考意义。 4、若全血粘度和全血还原粘度都正常,说明血液粘度正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