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我的课改实践之旅

21我的课改实践之旅
21我的课改实践之旅

我的课改实践之旅

背景

初次拿到信息技术基础(必修),翻看目录之后,不禁发愁,第一、二、六章大部分都是信息及信息技术的理论知识,学生坐在计算机前,还能支持我的理论讲坛吗?这是不可能的,以往几年的教学经验提醒我,学生的一进入微机室焦点就在微机上,他们对操作技术的热度无法抵挡。随着课改车轮的缓缓驶入,通过短暂的新课程培训,我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进入了我的课改实践第一站。

第一站:课堂常规紧抓,按照教材教与学。

课改后的第一节信息技术课,我向学生慎重宣布一些课堂纪律,明确提出:不许带入与信息技术课无关的东西、不许进行与信息技术课无关的操作、必须带“课本”、“笔”。告知:总成绩的计算方法=平时成绩50%+期末成绩50%,并让学生认真阅读了“平时成绩统计表“和“平时成绩评分细则”。明确信息技术学科取得高中毕业资格的最低要求:必修(2学分)+选修(2学分)。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重视这一学科、更重视平时的学习,督促每一个学生,进行自我控制。同时明确课前、课中和课后应当怎样做,不应当做什么,教育和训练学生形成自觉的行为,从而减少学生上课的盲目性,提高学习效率。杜绝违规操作,保证正常的教学秩序。

第一次使用必修模块,没有教师教学用书,也没有配套光盘,由于是第一批进入课改,实践教学的资料基本是一片空白。把教材认真的翻了以后,我发现信息技术教学的确是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的以前的教学模式基本是:软件操作技术的讲授→学生练习→教师辅导→师生总结。而新教材更强调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教师则是组织者、参与者与启发者。更糟糕的是学生也习惯了以往的信息技术学习模式。所以在开学初期,我的课堂进行的很困难,我们师生都努力的在新课改的路上蹒跚行进。我的精力也主要集中在课堂角色的转换上和理论知识的钻研上,而教学环节主要是依据书中的设置,按部就班的实施教材中的任务、探究、实践、交流、练习、拓展等内容。我觉的自己在教学能力上真的成了一名新手,这一学期课后记写的总量比教案还多。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又参加了几次新课程培训及学科教研活动,在网上也能看到信息技术教学一线的教师们相互交流课堂实践的经验与教训,我手上的教学资源渐渐多起来,在课改的大背景下,学生们也逐渐适应了新的教学方式。我的教学实践终于向前迈进了一步。第二站:不断优化教学环节,利用教材教与学。

在对教材中涉汲到的新内容熟悉后,我开始把自己的主要精力放到教学环节的设计与课堂的具体实施上。首先,为了提高学生对本学科的重视程度,我根据平时成绩统计细则,严格的开始统计平时成绩,并且每一章结束公开公布一次,这大大刺激了一部分不认真对待这一学科的学生,提高了大家的学习热情。其次,对课堂教学中的每一环节的设置都是实践――修改――再实践――再修改,所以我的教案到整个年级上完后,与开始的设计已大相径庭了,这种在同一学年带同一年级多个班的的情况,使我有机会多次反思,不断改进每节课中的不足,结合新一个班级的具体情况,不断提高自己的实时反应能力、实时评价能力及启发能力和参与能力。

在备课阶段时,与以往最大的区别是,我要围绕教学环节的主线展开、筛选信息,确定学习主题所需信息资源的种类和每种资源在学习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提供给学生有利于完成学习任务的方法和资源,包括应从何处获取以及如何有效地利用这些资源。如:在学习“使用搜索引擎”一节中,我搜集并制作了和主题相关的资料、图片和课件及相关网站的地址,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利用资源自主学习。如果学生确实有困难,再给以适当的帮助。其次就是准备好针对本节课中学生学习的组织策略。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学习与一定“情境”相联系,通过创设情境可以有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意义建构。所以根据各班的实际情况,我将引入的方法总结为两种,一种为开门见山式,适用于基础知识扎实、学风浓厚、喜欢自主学习的班级;另一种为情景引入式,适用于表现欲强、喜欢合作学习的班级。总之,情境的创设不仅要适合学习主题,引起学生的兴趣,而且要在教学中应尽可能利用教学媒体为学生创设接近生活实际的学习情境,有利于本节课学习目标的提出。

新教材的“非零起点”随着教学的深入,使教学环节的实施也困难重重。如必修的第二章第二节“获取网络信息的策略与技巧”一节中,本来的设计意图是使学生在原来上网经验的基础上,总结搜索引擎的使用技巧及常用信息下载方法及下载工具的比较,可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很难进行,因为有些同学根本没上过网、有的有一些经验、还有部分达到了专家级别。比例在各个班中又有所不同。面对诸多的差异性,我在不断实践总结的基础上采取了以下一些做法:1、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法。让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任务,驱动他们自己动手解决问题,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探索能力。如:在学习上述“获取网络信息的策略与技巧”一节时,我事先制作了学习任务单,布置好多层次的任务,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做。教师在巡视的过程中,有针对性辅导学生,尽量减少采用广播式的集体讲解的时间。2、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能使低层次学生有反馈机会,有补

偿的余地,使高层次学生有独立思考、发散思维的空间。我曾尝试在类似“信息的鉴别与评价”(必修2.3)这样理论知识占比例较大的课堂上使用以合作学习为主的学习方式来组织课堂,之前设计好评价方式,将学生分成4大组,成绩直接反馈到黑板上,胜出的小组的所有成员将在这次合作学习中拿满分,这个做法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第一次实验成功后,我深深体验到“激活了大部分学生的兴奋点”的乐趣,并将其灵活应用到适合这种教学方法的课堂中。3、严密的课堂组织教学,使学生无懒可偷。在讲解时,及时“全体广播”;同学在操作时,切换到“监视”功能或多巡视。4、和谐自由的教学氛围,使学生能充分发挥聪明才智。“严肃而自由”,严肃仅是一种规范,自由方是学生学习思维的释放。在信息技术课堂中,让学生在学习中自由自在,无拘无束,方能产生思维碰撞,闪现思维火花,应该让“差生”敢于提问,让“优生”勇于质疑。让枯燥乏味的内容变得生动有趣,让简单划一的操作充满生气,让电脑的“神秘”消除“神秘”,可以采用竞赛法,作品展示法,与其他学科整合法。这种做法可以让“优生”、“差生”融与课堂,不致游离于课堂,每一个学生才会学有所获。

在课堂教学的几个环节中,曾最令我头痛的合作交流后的展示成果环节也有所改善。以前每到这一环节,学生要么是不说,要么说的声音听不清或无条理。我主要采取的措施是:一是为每组的发言人做记录,并反应到他们的平时成绩中,鼓励同学们积极与老师和同学分享他们的思想;二是课前准备合作交流学习的内容大纲,把要讨论的内容及结论以表格的形式列出来,在课堂上,学生边讨论,边记录,这样在总结的时候就有依据,不会出现条理不清的状况。

反思评价、成果欣赏阶段,这是以往较易忽略的一个环节,但在某些章节中却优为重要,如“多媒体信息的加工与表达”(必修5.3)一节中,在学生完成作品后,我专门利用一节课的时间师生对部分作品的优点与不足进行评价,在这一活动中,充分的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让学生交流各自的作品,展示自己的成果,并且学会欣赏他人作品。这也是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一个主要方面。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引导学生反思制作多媒体作品的基本过程,对每一环节中要注意的细节问题教师适当做出点评,帮助学生归纳和总结。通过对作品的评价,让学生体验到学习过程中的创作感和成就感,树立自信心和荣誉感。

对于理论性较强的章节,尽量少用广播式的讲解,能将内容与社会生活中的热点事件、热点问题联系起来,引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最终自然升华的理论认识效果较好。如“信息安全”(必修第6章),以2006年末互联网病毒的“风云人物”引入,从熊猫病毒的危害与预防到信息系统的安全及维护、

从病毒制造者李俊与非法产业链的到计算机犯罪及预防,师生在轻松的交流氛围中结束学习。

下一站:灵活应用新课程标准和新教学理念进行教学活动。

这是目前我的工作目标。首先,还是要多接触优秀的课堂,向参与到课改中的同行学习优秀的教学模式、组织模式及对学生和课堂的驾驭方法。

其次,多学习新教学理念,锻炼扎实的课堂基本功。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是全面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而高中生信息素养的核心是学生能根据实际需要,评价和选用合适的信息技术工具,通过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软件知识传授、技术技能训练不应以作用于学习者的未来职业发展为主要目标,而是定位于服务解决他们当前的学习和生活中所遇到的具体问题为宜。采用的方法可以是: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打破软件、技术的限制,按照信息生活、信息工作的需求过程,把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作为教学丰富的养料和依托,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通过创新实践发展学生的个性,这是本次课改强调培养创新人才的具体表现,也是有效提升信息素养的关键所在。比如:在学习“文本信息的加工与表达”(必修3.1),可以结合其他学科教师给学生布置的作文、研究性学习成果汇报等作业,鼓励学生利用文字处理软件使之电子化;在学习“用计算机程序解决问题”(必修4.1),鼓励学生通过编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或解答数学课有关作业等。在讲“信息的获取”(必修第2章),可以结合学生的研究性课题、活动课程,以综合性、实践性的问题解决为教学和学习线索。引导学生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把“学技术”与“用技术”融合在一起,主动理解知识、掌握技能、发展能力。

最后,走出封闭和孤立,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还是应和同学科教师经常加强沟通和研讨,特别是课程的开发一定要共同参与,甚至合作教学;开发信息技术校本化课程,构建起信息技术技能学习与综合主题研究相结合的信息技术课程新体系,把信息技术技能学习全部融合到一个个有意义的主题研究性学习活动中。

语文教学适合课改的几点思考

语文教学适合课改的几点思考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实现教学内容的表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所以,当课程方案一旦确定,课堂教学改革就成了课程改革的重头戏了。福建师范大学教授余文森认为,新课程对课堂教学提出了严峻挑战,为适合新课程的变化,教学改革要努力实现新的突破。 强调师生交往,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教学关系,是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水平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置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注重个体差异,满足不同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使用知识的态度和水平,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把教学本质定位为交往,是对教学过程的正本清源。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师生间、学生间的动态信息交流,这种信息包括知识、情感、态度、需要、兴趣、价值观等方面以及生活经验、行为规范等,通过这种广泛的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持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探究式学习方式,自然成为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余文森认为,从教育心理学角度讲,学生的学习方式有接受和发现两种。在接受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定论的形式直接表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在发现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问题形式间接表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两种学习方式都有其存有的价值,彼此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但是传统学习方式过度强调接受和掌握,忽略了发现和探究,学生学习成了纯粹被动地接受、记忆的过程。这种学习压抑了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影响了学生思维和智力的发展。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改变这种学习状态,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理解活动凸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强调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学习,所以成为本次课程改革的亮点。 语文教改势在必行。那么,语文教学应该如何适合课改精神呢?作者认为语文教学走向"素质教育",必须实现"三转变二优化一体现". 一、努力实现三个转变 1、教师内涵的转变:教书匠→教育家。 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说过:“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教给学生,而是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但在语文实际教学中,人们往往走入单纯“老师教,学生学”的误区。采用“一刀切”“齐步走”大运动量的办法“孜孜乐教”,固守着一套陈旧的教学观点,教师架空分析教材,照本宣科,成了教材的奴隶,为教而教的机器,毫无艺术性可言。这貌似对学生的关心负责,实则是对其身心和智力的极大压抑与摧残,是严重违背教育的初衷的。新形势下的教师,应成为科研型、专家型的教师。他不但“能”教,而且“会”教;不但要精通本专业知识,还要了解相关的边缘知识;不但要钻研新的理论、新的思想,还要善于总结在教育实践中获得的经验与体会,并力求将感性理解上升到理性理解,从而指导自己更好地实践。正如马卡连柯所言:“离开教育理论我是不能工作的。”这个精辟见解,启示我们要认清时代赋予我们的重任,我们应从根本上实现由机器型的教书匠到艺术型的教育家的转变。 2、教学模式的转变:课堂教授型→指导策划型。 孔子曾说过:学而不思则罔。古今中外的大学问家都十分强调思考在学习中的作用。在旧的模式下,语文教学大都采用“保姆式”教学方式,其最大的特点就是“不放手”。大到

浅谈数学课改中的几点困惑与思考

浅谈数学课改中的几点困惑与思考 蕉岭县人民小学汤春凤 教改多年我都力求在教学中改变自己固有的教学理念和方式,在课改实践中最令人欣喜的是课改使课堂充满了生机和活力,使历来被人们认为相对枯燥乏味的数学课堂变得更加精彩,老师的课堂设计和课堂操作都有了新的突破。但在实际教学中也产生了一些困惑,以下是本人在教改实践中的几点思考。 一、开展活动与完成教学任务的矛盾 在教学中,我们往往都有这样的困惑:当我们在课堂中开展了大量活动时,教学任务常常不能按期完成;而不开展课堂活动,又与新课改的精神相违背。到底该如何处理这两方面的矛盾? 在这个问题的思考中,我认为首先要明确到底什么是新课改要倡导的课堂活动?在新课标的要求中,倡导我们教师要从生活中、活动中、游戏中引入数学知识,同时也倡导学生在探究、合作、交流中感受知识的获得过程。但我们也要明确任何课堂活动都是为教学任务目标服务的。因此,我认为:在数学课堂中,活动应该是多形式的,不仅仅游戏才是活动,学生的观察、交流、合作、探究也是活动,而且,活动应该为教学任务服务,不能延误教学目标的达到,这样的活动才是有效、有益的课堂活动。 二、课堂活动与学生人数过多的问题 新课标特别强调“经历”、“体验”、“探索”等过程性目标。要实现上述过程性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就必须让学生去亲身去参与数学活动,而在学生“经历”、“体验”、“探索”等学习活动的过程中,教师扮演着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角色。目前,正是城镇化过程中,我们县直学校各班学生人数都基本超过了班级的额定人数,班级学生人数太多,给实施新课标带来了困难,教师是很难演好他的角色的,尤其是难以扮演好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与合作者的角色,难以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难以实现新课标提出的“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在这个问题的思考中,我认为:在数学课堂中,小组学习是学生对问题深入探讨、共同解决的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平等参与、全员参与的学习过程;是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具体体现。因此,通过学习积极优秀的学生来带动消极被动的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和小组汇报展示学习成果,还是能够处理好课堂活动与学生人数过多的题。 三、前置性作业的布置与完成质量的问题 “前置性作业”也叫做“潜质性作业”,在我们县小把它叫做“课前小研究”。这是我校“生本教学”的特色,其目的“先学后教”,让学生对课堂上所学的新知识有所准备,不是盲目地走入课堂。但前置性作业的布置与学生完成作业的效果往往存在一些问题。在这个问题的思考中,我认为:“前置性作业”的主题应该围绕课堂,充挖掘学生的潜能,让学生在课前进行知识储备,以便第二天的课堂上有“展示”的欲望。“前置性作业”要有趣,能够挑起他们自主探究的冲动,“前置性作业”要有层次性,能够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心理需求,使“差生能跳高,优生能跳舞”。例如:在《营养配餐》教学时我设计了如下“课前小研究”: 第6课时营养配餐 ★自学导航 认真看课本P63-P65小资料、“试一试”及“算一算”。 1、收集生活中有关营养成分和营养配餐的资料。

关于政治新课改的几点思考

关于政治新课改的几点思考 发表时间:2012-04-20T09:50:20.607Z 来源:《少智报(文综)》2012年第3期供稿作者:张学宁 [导读] 教师要更新观念,转变思想,建立起新课程、新观念下的教学方式。 山西省运城市平陆中学张学宁 山西省的新课改从2008年已拉开序幕,多年来,我经历了由旧教材向新教材的转变。面对新一轮课程改革,在实践过程中遇到了一些困惑,本文就新课改下高中政治教学所面临的困惑及解决的办法,谈谈自己的认识。 首先,教师要更新观念,转变思想,建立起新课程、新观念下的教学方式。政治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新观念,深刻地影响并引导着教师教学实践的改变,教师将随着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而应重新建立自己的教学方式。新课程内容综合性强,应注重政治学科与其他学科知识和社会实践的有机联系。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要克服过去那种“只顾耕耘不管收获”的教学方式,采用启发式,讨论式,问卷式,互动式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要有新的教学思维,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同时教师必须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成为终身学习者,作为一个政治教师,不但要有终身学习的理念,更重要的要有终身学习的行动。 其次,进行政治课教学方式、方法的转变。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必须改革高中政治课教学方式和方法,而要改革政治课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就必须彻底打破传统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高中政治教师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要注意几点:第一,要结合政治新教材的内容,有针对性地分析现实社会及生活中活生生的各种政治、经济、文化现象或事例,尤其是要善于将当今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时政热点与书本中抽象的政治理论知识生动、形象地相结合起来。第二,在政治课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特别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要想方设法让他们动起来。第三,政治教师还要结合新课程的要求,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采取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第四,新课改的政治教学必须将群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结合起来,高中政治新教材的内容和事例的设置很强调体现学生的个性差异性,这就要要求在政治教学中要针对不同生活经历、性格气质、兴趣爱好的学生,进行多侧面、多样化的个别教育,以此来调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政治的积极性、主动性。 最后,注重引导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过去我们的政治课堂教学主要是以“灌输—接受”为主,学生的学习方式也主要是以“听讲—背诵—练习—再现教师传授的知识”为主,学生完全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政治教师注重的是如何把知识、结论准确地给学生讲清楚,学生只要全神贯注地听讲,把老师讲的记下来,考试时准确无误地答在卷子上就算达到了目的。这样学生的学习纯粹成了被动接受、记忆的过程,这种学习不仅窒息了学生的思维和智力,更严重的是摧残了学生学习政治知识的兴趣和热情,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而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改变这种状况。 适应新课改的要求,高中政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必须把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索、研讨等认识活动突出表现出来,关注学生学习方式、思维方式的差异,引导学生以质疑问难、动手实践、调查探究、交流辩论、自主合作等多种方式进行学习,甚至让学生走出政治课堂、走出学校、走向社会,选择并逐渐形成自己的学习方式。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要关注和分析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关注学生是用什么样的方法获得知识的,是死记硬背的,还是大量做题练会的,还是通过自主探究、发现、在解决问题中学会的,无论是用哪种方法学会的,从试卷上看到的结果都是有差异的。所以,由于获得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不一样,导致了学生真正意义上的收获是不一样的,而且对学生终身发展的影响也是大不一样的。具体的做法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1.培养学生善于自主学习、质疑的习惯。 学生质疑习惯的培养,教师在政治课中要注意质疑的“言传身教”,教给学生可以在哪儿找疑点。一般来说,质疑可以发生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学习过程的困惑处、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及关键处,概念的形成过程中、解题思路的分析过程中,还要让学生会变换角度,提出问题。 2.培养学生的合作性学习习惯。 合作学习是21世纪学生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团队观念和交流能力,并在思想的碰撞中迸发创新的火花。在政治课的学习中,可让学生通过课前共同预习、课中同桌讨论、小组交流等形式开展合作学习活动。 3.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习惯。 配合新课程关于学习方式转变的要求,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体验学习,在教学实践中我也做了一定的努力。组织收集成语典故和讲述生活中的哲学。高二哲学成语典故比较多,组织学生收集有关的成语故事和典故,并让学生联想哲学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结果课上学生发言踊跃,而且有的学生还能把故事的含义与现实联系到一起,效果非常好。也就是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正确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至发现、提出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这就要求教师改革教学模式、优化课堂教学环节,在教学中把学生要学习的内容巧妙地转化为问题情境。在新课程的指导下,如何营造自主、合作、探索的空间无疑显得很重要。 参加课改已多年,让我深深地体会到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不仅要有一桶水,更应是一条常流常新,源源不断的小溪。与学生平等参与、平等交流,因为有了课改的浇灌,我正与学生在共同成长。新课改带给我们更多是挑战,它激励着我们冲破难关,挖掘自身潜能,更充分展示自我,拥有更多的自信。只要我们认真学习新课程新理念,开拓创新,新课改一定会落地开花,结出丰硕的果实。

对新课改理论与实践脱节的思考

对新课改理论与实践脱节的思考 对新课改理论与实践脱节的思考 摘要:新中国成立后的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比以往任何时期的课程改革都具有其优越性,但理论上的设想与基础教育的现实有很大的差距,教师素质不高,教材编写出现问题,教学条件不齐备,教育评价制度未改变,教师对学生赏识过度等阻碍了新课程改革向纵深推进。关键词:新课改;理论与实践;思考现今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八次课程改革,它是在先进教育思想指导下,吸取前几次课改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借鉴国外课程改革的优秀成果,引起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一次深刻的教育革命。它带来的全新的教育理念,顺应了时代的发展,具有其无比的先进性。但是,在实施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值得重视的问题,即新课程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认清这些问题对顺利实施新课改是大有裨益的。一、 教师素质不能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新课改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 要求,由于前几年地方经济十分困难,好多地方98年至2006年就没有进过一位新教师,在调查中,笔者发现有的小学学校,教师平均年龄在52岁以上,这些教师大多是“民转公”的初中、高中毕业生, 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师范教育,要他们现在提高素质实在是太难为他们了。新课改培训也是蜻蜓点水,深入不下去,所谓的专家引领也是泛泛而谈,专家致力于闭门造车,研究理论,教师埋头教书陷于实践,许多专家会说不会教,差不多都是“弹花匠的女,只会弹不会纺”,许多教师会教不会说,二者缺乏沟通渠道。教学科研两张皮,浪费资源又费力。重视教学科研是时代的进步,但现实是,科研更多的是学校的门面摆设,具有真正意义的课题研究甚少。金开题银结题,研究全靠一支笔;结题报告是个筐,只管把好的往里装,题一结,奖一评,锁到柜里当摆设,这对教师素养提升毫无帮助。要教师自修提高几乎也是一句空话,一是教师忙没有时间,乡村小学教师大多数包班,城镇小学教师面对的是大班额,一个班少则70人,多则100多人,教 数学的老师还要教双班,教师从早上七点一直要忙到下午六点或更晚,一天下来早已是筋疲力尽,哪还有什么时间去进修提高?教师不进修提高,就不能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教学质量上不去,教师不得不加班

小学数学课改总结与反思

小学数学课改总结与反思 大树完小罗先萍 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式也随之发生着变化;以培养学生“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个维度为目标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正逐步走向教学前台。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也出现了许多值得我们反思的东西。 一、课改中的收获 课改中,我们努力探索,大胆实践,认真思考,把课程实施落到了实处,收到了明显的成效。 (一)我们的素质得到整体提高 教师是课程实施的组织者,促进者,也是课程的开发者。课改推动和促进了我们的成长。在课改实施中,我常有一种感受,我和我的学生一起成长。传统意义上的教师只是一个技术人员,或者说是一个工匠,仅是用他人设计好的方案去达到他人设计好的目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更多地是一个被动的执行者,而很少成为主动的设计者和实践者,更难成为自觉的教学问题的研究者。在课程改革中,在新旧理念的不断碰撞中,我们数学教师走上了一条“问题-设计-行动-反思”的旅程。一个个的问题和需求,激发教师“我要学,我要改,我要做”的参与意识。新课程的实施促进了教师的成长,为教师个性化教学提供发展的空间,提高了教师的素质,使我们从普通的教书匠成为研究者,设计者。 (二)课堂教学发生可喜变化 课改使学生开阔了思维,丰富了语言,课堂上再不是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局面,取而代之的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情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学得轻松,学得愉快,课堂真正成了孩子们的天地。课堂教学凸显:

(1)创设良好教学氛围。良好的教学氛围对促进学生学习乃至知、情、意、行的全面协调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在教学中注意创设平等和谐、合作交流,求知进取三种良好的教学氛围。 (2)创设问题情境。我们从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情境和客观事实出发,以图画情景展现,使学生亲自体验数学就在生活当中,给学生提供充分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主动研究充满数学的实践问题。是把时间和空间交给学生,让他们通过观察、操作,独立思考及群体讨论,获得数学知识,真正让课堂“活”起来,学生“动”起来。开放学生的眼睛,提供观察机会。让学生用一双智慧的眼睛去寻找身边的数学知识;开放学生的嘴巴,提供表达的机会,将数学知识寓于童话故事、有趣的游戏中,让学生在熟悉喜爱的情境中领悟、表达,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开放学生的头脑,提供思考的机会。在解决问题中,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经过学生自身积极地思考,探究发现数学结论,体会数学的魅力和活力;开放学生的双手,提供操作的机会。儿童的思维离不开动作,操作是智力的源泉思维的起点,通过“涂一涂、分一分、围一围、折一折、拼一拼”的实践活动,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开放学生的空间,提供表现的机会。 (三)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课改中的数学教师为课程实施所付出的一切,都是为了让学生能学习有价值的数学,获得必要的数学,在数学上得到尽可能充分的发展。长期的课改表明,孩子们身上发生了可喜的变化,我们的愿望逐步得到实现。 1、学生乐学、爱学、兴趣浓厚。重视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和学生主动喜闻乐见的数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唤起其心灵的共鸣。教学中的精美教具和学具、生动画面、讲故事、猜谜语、集体抢答、小组竞赛让孩子们学得愉快、投入,使得学生在获得积极向上,活泼快乐的情感体验的同时,获得数学的知识技能和思想方法,并使得他们的多种才能得以展现和培养,他们觉得学习数学是快乐、有趣的。

新课改下初中数学教学实践初探与思考

新课改下初中数学教学实践初探与思考 摘要:与小学数学知识相比,初中数学对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那种满堂灌式的传统教学方法不利于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学生学起来也没有兴趣,就好像是被牵着鼻子走,长此以往,学生就会感觉学习数学枯燥无味,最终导致学生创新能力的丧失。因此,在新课改理念下,有必要对初中数学教学实践模式进行改进,提高初中数学的课堂效率。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数学;教学实践 对于学生来说,初中数学是比较抽象的,特别是对于那些刚进入初中阶段的初中新生来说,由于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要求的提高,学生往往很难适应。而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导致教学水平低下。这种教学模式存在很多弊端,如教学观念落后,不利于学生养成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偏重传授式的课堂模式不利于学生创造力的发挥和创新能力的提高,甚至完全扼杀了创新能力,这对学生今后理科知识的学习来说都是很不利的。 因此,作为初中数学教师,首先应该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让课堂上的每一分钟都能发挥它应有的价值。笔者认为,在新课改背景下,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

提高数学教学的实践性,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效率。 一、重视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注重夯实数学基础知识。这就要求教师要把基础知识,诸如公式定义等讲透,并且注重学生数学思维的形成,让学生学会推理和做到举一反三,以方便今后的学习,也能够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这里的学习能力包括发散思维能力、独立思考能力以及解题能力等。在锻炼学生能力的同时,还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具备多种思维方法。 二、力求教学方式多样化,提高课堂效率 1.将信息技术与课堂知识相融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也深刻影响着教学领域。近年来随着教育现代化战略的提出,利用多媒体设备作为课堂的辅助教学手段已经得到了普及。新课程改革倡导最大限度地发挥信息技术的功能,为学生的学习和能力的提高创造机会和环境,丰富学生的知识面,并利用网络信息化的优势开发教学资源,并将其运用到课堂中,为学生主动学习提供原动力。同时多媒体设备能够展示丰富的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专注度。 2.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新课标要求教学实践活动的开展要坚持生本原则,即开展的活动要生活化,把生活案例渗透到教学内容当中,创

关于小学语文课改的几点思考

关于小学语文课改的几点思考 发表时间:2014-08-20T10:23:04.670Z 来源:《读写算(新课程论坛)》2014年第4期(上)供稿作者:彭付成 [导读] 课程改革是一项复杂而细致的系统工程,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 彭付成 (攀枝花市第四小学校攀枝花 617000) 课程改革是一项复杂而细致的系统工程,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如果离开了课堂,离开了教师的日常教学行为,那么课程改革只能是一句空话。如果教师的教学观念不更新,教学方式不转变,课程改革也将流于形式,事倍功半甚至劳而无功。因此,课堂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系统工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改革的过程中,要不断地探索,不断地总结,不断地提高,我们的改革才会不断地出成果,不断地进步。在改革的实施过程中,笔者对课堂教学改革有了许多的思考,与大家一起探讨、分享。 一、关注每一个学生,走进他们的心灵 那天上第3课《植物妈妈有办法》之前,本想作一些准备,找一些苍耳、蒲公英等,好让学生一目了然,理解植物妈妈是怎样传播种子的。但是,由于时间仓促,怎么也没找到这些东西,课就在大家的想象中上完了,很多同学还是没有真正体验到植物是怎样传播种子的。 第二天上课,刚走进教室,突然发现教室里地上撒满了苍耳的枝叶及苍耳球,许多同学的头上、衣服上也扎满了苍耳。有的同学还拿着苍耳在教室里到处乱跑,教室里成了苍耳的世界……看到这一切,我真是又气又高兴,气的是他们把教室弄得一塌糊涂,高兴的是,他们居然能找到老师想要而又没有找到的东西。我本想批评他们一通,可一想,他们这样做,并不是存心捣乱,而是学习课文之后,最直接的体验,怎么能怪他们呢? 后来,我了解到,苍耳是小周带来的,一个胖胖的,略有一点憨态像,上课也不爱讲话的小男孩。平时我没太注意他,居然是他,我这才觉得他的可爱来。我没有批评他,还当着全班的面表扬了他,看着他甜甜地笑了,我心里也甜甜的。是啊,其实,只要你时时关注每一个孩子,你都会发现他们的可爱之处。 以后的几天,我一直在关注小周,发现他挺善良的。有一次上课,同学们很吵,他还学着老师的样子用手击掌,叫大家安静,我心里很是感动。 怎样落实新课程改革?其实也不难。我想落实新课改,就是要关注每一个学生,发现他们的可爱之处,走进他们的心灵,一起学习,一起成长,而不是老师一个人唱独角戏。 二、理解新课程理论,转变学生学习方式 新课程标准倡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在学习生字中,我们积极运用这一学习方式,发现学生在识字方面特别突出。每课“我会认”“我会写”的字学生几乎都能认、写。我不禁感叹:“实施新课改后,学生真的很厉害”。 以课文第三册第7课《一分钟》为例,“我会认”的字9个,“我会写”的字8个。在课堂中,积极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通过运用学过的识字方法,进行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全部当堂记住并会写相应的字。学生还会将识字的方法总结出来,如“叹”,学生会说:“‘口’加‘又’是‘叹’,因为‘叹’要用‘口’,因此是‘口’字旁。”学生还会编字谜:“大门里面有市场,市场很热闹,所以‘闹’是‘门’加‘市’”。 为了检验学习效果,我当堂对“我会写”的生字进行了听写,其效果非常好,正确率达98%以上。 本学期,许多学生识字的能力进一步加强,他们编的字谜令我更加惊讶。如“白开水——泉”“月亮上面有危险——脆”“西边落下三点水——洒”等等。 以上这些现象在新课改以前是难以见到的。由此,我感叹万分,课程标准倡导的学习方式果然有效,这样学习下去,学生的学习能力一定能得到加强。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我们每个教师都应认真学习理解新课程理念,积极改革,才能适应课改要求。 三、加强师生互动,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实践活动 今天上《识字5》,内容是关于团结合作的谚语。这些谚语具有深刻的道理。但在课堂中,许多学生对含义理解也不是很透彻。于是,在课堂中,我积极设计活动,让学生参与进来,效果特好。 如教“人心齐,泰山移”时,我请了两组学生,一组男生,一组女生,跟我拔河,两次我都输了。然后,我请一个小朋友来跟我比,结果我胜了。我顺势引导学生:一个人的力量是弱小的,但大家团结起来的力量是无穷的。在教“一根筷子容易折,一把筷子难折断”时,我当场演示了折小棍,一棍很容易折断,但一把小棍却难折断,筷子也是一样的。 在教其它的谚语时,我也请学生上来一起实践,学生的积极性都非常高,都争着上来。看到这一切,我真正理解到,加强师生互动,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实践活动,是提高课堂效率的最好方式之一。

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实践与思考知识交流

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实践与思考 2001年9月颁布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可以说是我国这一个时期幼儿园课程改革的结晶。它体现了幼儿园课程新理念,引导幼儿园课程逐渐从封闭走向开放,从预设走向生成,从关注课程的结果走向关注课程行进的过程,关注过程中幼儿的经验、兴趣的需要,使课程有了不确定性。它以现代的教育观念和科学理论为基础,与现代社会的价值观相一致,允许课程多元化和教法多样化,允许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园本课程三级并存,兼收并蓄,百花齐放。同时它确立了幼儿园课程改革指导思想、培养目标、组织实施及相关问题的评价等,给幼教工作者指明了实践和努力的方向。如何适应幼儿园课程改革的需要,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这给幼儿园的教学研究提出了任务和挑战。 一、我园实践课程改革及其新变化 1、研究的目的是建立、改进和完善课程。 幼儿园的教研活动就是在研究课程的不断构建和完善中进行的。因此我园将建立、改进和完善课程作为教研的重点进行研究。在教研活动中,老师们共同讨论幼儿课程方案,研究主题活动的推进;在学期末的教研活动中大家分享实施课程的经验和体会,并对课程方案进行调整和完善。由于幼儿园教研目标明确,教研内容也就更加充实、有效,教研不再走形式,也不再枯燥乏味。 2、研究的起点是课程改革中的问题。 幼儿园教研就是要解决幼儿园教育实践中的问题,研究的目的不是在验证某些理论假设,而是利用先进的理论,解决教育现实中的问题,反思和构建适合本园特点的园本课程。通过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

促进了课程的深入发展。通过实践,教师们逐渐体会到,自己身边感到困惑的问题就是研究的内容,研究不再神秘,研究就在我们身边,将自己亲身体验到的感到困惑的问题作为研究对象,才更有针对性,才能获得成效。 3、教师是课改的积极参与者和研究者。 转变教师的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形成新《纲要》所倡导的教育理念是课程改革成功关键所在。引导和鼓励教师从自己的日常教学、教育工作出发,找准课改的起点和切入点,从事教育的现场研究,案例分析,对自己的教育行为进行不断的重新审视和调整,才能改变教育行为,提高教育水平,使避免唱高调,说空话,真正让课改落到实处,受到实效,使教师由课程忠实的执行者逐渐变为课程的开发者、建构者。 4、将农村资源优势纳入到课程中 农村幼儿园周边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如:花草树木,水土沙石、生产和生活经验等,将其纳入课程内,可使课程更加适合本地实际,使课程更贴近幼儿生活。我园充分利用家长资源开展课程研究,自制大量符合农村幼儿园特色的教玩具,既方便课程的开展,又为学校节约资金。同时有计划地举行家长半日开放活动,使家长参与幼儿园课程的意识得到了增强,家长的教育素质也得到了提高。 园本课程的建设与实施不是一蹴而就的事,作为一名幼教人更需要的是用踏实平和的心态来看待它,少些急功近利的思想,真正落实好课程的精神实质 二、问题与困难 1、客观条件制约着教师实施新《纲要》的理念 新的教育理念倡导幼儿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幼儿,要注重幼儿的个体差

新课改数学教学的实践与反思

新课改数学教学的实践与反思 自我校的新课改不断深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如何提问、如何点拨讲解,如何组织学生 合作学习、如何评价激励学生等问题成为制约教学发展的瓶颈。我们对新课改实践中上述教 学问题进行反思,以期引起大家的共同关注。 一、课堂提问 纵观我校实施新课改后的教学,教师的提问给学生思考的空间更大了,琐屑细小的问题少了,提问的随意性小了,漫无边际让学生不知所措的问题几乎绝迹了。我们经常听到教师们在课 堂上这样问学生:“你们读懂解题思路了么?”、“读了这一段话你体会到什么?如何分析的?”学生思维活跃、各抒己见,教师们不再追求答案的唯一。观察分析后,我们发现不少教师把 这种提问当做“万能钥匙”,不根据学科特点,不分时间和场合,不顾班级实际一味地使用, 结果让学生索然无味,思想肤浅,教师又缺乏进一步指导,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课堂如何提问,我们认为要注意四点:一是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助于引导学生的思考; 二是能展示知识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兴趣;三是有层次性,适合不同水平学 生的要求,学生主动参与面广;四是有助于促进学生知识间的迁移,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认 识结构,让各层次的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 二、教师点拨讲解 近几年来,我们发现有些教师能“少讲”则“少讲”,能“不讲”则“不讲”。难道“讲”就剥夺了学 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我们认为,新课改中首先要将功夫用在对教材和学生的研究上,在吃 透“两头”的基础上,真正把握“讲什么”和“怎么讲”的问题。叶圣陶讲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能让学生举一反三,因此教师要朝着促进学生“反三”这个目的精要的讲,务必启 发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尽可能自己去探索、归纳。由此可见,叶圣陶并不是一概反对教 师讲,相反,倒主张“精要的讲”。传统教学重“讲”,现在有些教师谈“讲”色变。新课改不能 走极端,我们要从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出发,认真研究“精讲”,正确把握“精讲”尺度,应讲的就讲,该挖掘的就挖掘,将教师的精讲和学生的各抒己见相结合,就能把学生的 思维引向深入;反之,其教学必缺少应有的广度和深度。 三、合作学习 在实施新课改的课堂中,教师从讲台上走下来,师生间的距离接近了。学生是“动”起来了。 但细心观察,问题不少,合作学习的效率不高;有的把合作学习当成一种形式,每次只用2- 3分钟,学生还没有真正地进入学习状态,就草草收场;有的看似全员参加,实则是好学生 的天下,有的学生不会倾听,教师缺乏教学组织的策略,课堂几乎处于失控状态;有的往往 重视对合作结果的评价,忽视如何提高合作有效性的指导。为了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我 们认为应该注意三点: 1.为学生提供合作学习的时空。根据学习任务采用相应的策略。可以先明确分工再合作,使 每个学生都发挥自己的特长,可以先独立思考再分别说出自己的看法,要能评判别人的发言,最后形成小组集体意见,这样,就保证每个人都有思考的机会和时间,在参与合作学习中, 引导学生善于思考,善于倾听同学意见,提供学生发表不同见解的机会,以达到相互启迪、 帮助、共同提高的效果。 2.精心选择合作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有些问题不太复杂,简单一点即可;但有的问题复杂 性水平比较高,而这些问题往往是教学的重点或难点。学生对于这些问题可能会存在许多不 同的认识,则运用一般方法难以奏效,这就需要运用合作学习的方法,从不同的角度,采用 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同时体会方法之间的联系,把握实质真正起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推进课程改革及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思考与实践

双流中学实验学校 推进课程改革及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思考与实践 高志文 双流中学实验学校2003年开始建成招生,是将国家级示范校双流中学的初中部分离出来,引入民间资金修建的一所现代化股份制民办学校。学校占地约130余亩,建设面积接近7万平米。目前,学校有初中学生3000多人,教职工290余人。 建校伊始,学校就在继承双流中学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利用我校办学自主权大,机制灵活的特点,确定走一条特色发展、高品位办学的道路。 我校经过深入思考提出了“人本化、规范化、创新化、现代化”的办学思想,以此全面指导学校的建设和发展。其基本内涵:人本化是指要相信和尊重人、依靠人、为了人;规范化是指要按规律办学,实行制度化管理;创新化是指要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追求新意,在管理、教育教学和学习的理念、内容、方法上不断更新,不允许默守陈规,简单重复过去的东西;现代化是动态的,是指学校要不断吸取全国、全世界先进的教育成果,结合实际为我所用,保持学校一直走在教育的最前列。 学校校训是“自主、合作、务实、求新”。这既是学校领导班子的工作作风,也是我们的教风和学风,校训的内涵与办学思想是一致的。在办学思想指导下,我们确定的办学目标是要把学校建设成“理念先进,质量一流,特色鲜明,在深化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方面充分显示出实验性、示范性,全省知名,全国有影响,充分参与国际交流的现代化名校”。在办学思想和建校目标的引导下,学校一直把实施素质教育作为教育改革的导向,以寻找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创建一套有中国特色的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可持续有实效的机制为已任。经过几年的艰苦努力,我校目前基本走出了一条自己的特色道路——加强校本课程建设,构建并实施以课程改革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模式。 一、学校特色

新课改下初中数学教学的实践与反思

新课改下初中数学教学的实践与反思 〔摘要〕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对初中数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改变教学方式,转变自身的教育理念,为学生提供更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本文从课改后初中数学教学的实践以及反思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课改初中数学实践 在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对初中数学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都改变了以往的教学模式,力争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为学生提供更加轻松的学习氛围。 1 有效使用多媒体,提高课堂趣味性 在如今这个科技高度发达的时代,教师在教学中已经很少使用传统的黑板进行教学,在教学中教师都会使用多媒体。多媒体的有效使用,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还能让学生通过多媒体,对所学习的知识等有更直观的感受和认识,可以让抽象的知识变得更加生动、具体,可以很好地提高课堂的趣味性。在传统的黑板教学中,学生大多认为数学是抽象、枯燥的,这就使得学生对数学的学习有很大的抵触情绪,这样的情绪不利于学生的学习。而现在,教师在教学中更多地运用多媒体,可以很好地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

兴趣,让他们通过多媒体的展示,感受数学带给他们的美的享受,也可以让抽象的数学定理变得更加生动。 2 设置相应情境,促进有效引导 课程改革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再采用开门见山的方式,而是在课前引导中设置一些与课堂教学内容有关的情境,让学生通过情境体验,对课堂内容产生一定的学习欲望,这样能自然地导入教学内容,也能让学生的注意力更加集中,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课程改革很重视学生探索能力的培养,所以在情境设置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通过之前学过的知识对新知识进行探索,这样能让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加入自己的思考,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正是由于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会产生一些疑问,所以教师在正式授课时,学生才会更加认真、仔细地听讲,也只有集中注意力,才能解答心中的疑问。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学习欲望,还能让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增强自身的思考能力和探究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 课堂有效引导,培养学生良好思维能力 课程改革后,教师应更加注重对学生良好思维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首先要求教师要能够深入挖掘教材内容,对于教材中的知识点要有更好的把握,了解各个知识点之问的相互关联性,从中找到可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资源。例如:在多边形相关知识的教学中,教师会先给学

关于课改的一些思考

一年级课改要关注的几个问题 内容提要 一年级课程改革已在我校全面展开,课程改革给人们带来教育观念的更新,带来了教学方法的革命。在课改大潮中,我们必须保持冷静的头脑,善于用辩证的观点,思考课改中出现的问题:如教学方法中传统与现代,教学观念上对课标的理解和转化,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等。要学会边实践边反思,不断提高认识水平,不断提高实践能力。只有这样,课程改革的成效才会得以体现。 主题词:关注课改理智实践 单位:南尚乐中心校 姓名: 袁瑞龙 通讯地址:北京市房山区南尚乐中心校 邮编:102408 电话:61386151--802

内容提要 一年级课程改革已在我校全面展开,课程改革给人们带来教育观念的更新,带来了教学方法的革命。在课改大潮中,我们必须保持冷静的头脑,善于用辩证的观点,思考课改中出现的问题:如教学方法中传统与现代,教学观念上对课标的理解和转化,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等。要学会边实践边反思,不断提高认识水平,不断提高实践能力。只有这样,课程改革的成效才会得以体现。 主题词:关注课改理智实践 一年级课改要关注的几个问题 一年级课改已全面展开,人们给予了很高的期望,并且正在给予积极的关注。学校从师资上、环境上、资金上都给予很大的投入,热切盼望着课改所倡导的全新理念在新一批学子身上得到积极的反应,给教育改革的大潮铸起一道浓重亮丽的风景线。 但是,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现实让我们不得不冷静地面对并进行全面理智的思索:要从真正意义上实现课改的六大目标,我们还缺乏什么?要回答好这个问题,必须深入课改一线,到课堂上,到学生中,看看课堂教学效果,倾听学生的心声。 最近,我们深入教学一线,认真听了几轮实验教师的课,感慨颇多。 一、在对课改的思想认识上还亟待提高

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关于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几点反思 校长龙赐福开学工作会上把课堂教学改革作为每年要做好的头等大事加以强调。学校教导室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进课堂教学改革。2009年我校数学课题《自主性学习策略研究》获县一等奖,2012年《有效性学习策略研究》获市二等奖。在此基础上,我校被确定为邵东县课改实验学校。学校明确了每年课堂教学改革的主攻方向,制定了改革措施,开展了课堂教学改革,优化教学环节,提高教学质量。 一、我们的举措 (一)加强理论学习,提高理论素质。 2011年11月,我们组织八年级教师到岳阳许市中学参观学习,对高效课堂改革的缘起、发展及现状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回来后我们向全体教师印发了《农村中学教学模式的重大变革》等学习资料,利用教师会、周二教研研讨等时间组织全体教师认真学习高效课堂理论,结合我校课堂教学改革的实际进行研讨和反思。 2012年7月,校长、教导主任及全体课改年级任课教师在县会议中心聆听了山东杜郎口中学的两位老师的专题报告。 2012年10月,组织部分骨干老师到长沙参加了“全国著名教育专家教学展示及杜郎口中学教育教学模式观摩会”。回来后和所有教师进行了认真的交流。 2013年10月,校长、教导及部分课改老师到县会议中心聆听了山西张四保主任的专题报告。 在集体学习的同时,学校还要求每个教师要结合自身实际,充分利用图书室、阅览室、网络等资源,积极自学、反思。通过学习,大家对课堂教学改革的意义有了深刻的认识,对课堂教学改革有了强烈的认同感,对如何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有了清晰的认识,为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改革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动力支持。 (二)以课堂教学为依托,积极开展课堂教学改革。 课堂教学改革,必须以课堂为主阵地。今年上学期,我们牢牢抓住课堂这个课堂教学改革的主战场、主阵地,通过每周的听课评课活动,通过"实践——总结——再实践——再总结"的形式,就高效课堂改革中的一些热点难点问题进行集中研讨。通过这种听课评课的形式,大家对高效课堂中的小组建设、合作学习和展示、导学案的设计、教师在高效课堂改革中的角色和地位等问题有了比较清晰的理性认

数学课改的实践与思考

数学课改的实践与思考 内容提要:课程改革是教育教学发展的首要条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阐释、倡导的全新基本理念需要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通过实践来检验。新课程改革的实践中我们必须对新课程标准进行思考,把有碍于课程改革的因素寻找出来,挖掘出具有价值的东西贡献给正在进行改革的人们。 关键词:新课程;新方法;新思考 当今,改革开放在全国各行各业扎扎实实的深入开展,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也轰轰烈烈的正在全国各地展开,新课程所阐释、倡导的全新基本理念也正如缕缕清风般吹进校园,渗透到师生的心坎里,而理论毕竟只是理论,是灰色的。实践是检验理论的唯一标准,实践之树才能常青,新课程理念只有转化为生动的课堂教学实践才具有生命力,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的首要任务是完成理论与实践的转换,让新课程的根基牢牢的扎于新的课堂教学之中。可是课堂教学实践具有复杂性和丰富性,使得这一转换过程变得相当艰难。对此,许多教师感到迷茫和困惑,我们应当深入反思,才能推进新课程的改革。 通过这一年来的教学实践,我们清楚地看到教师教学方法、知识呈现方式、教学的媒体、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应该从这些变化中力求得到启发:教学过程中不要旧情难舍,学会喜新厌旧。让新课程改革朝着积极健康、良性的方向发展。 一、教学内容的变化 湘教版《初中数学》是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对传统的初中数学教学内容进行了调整、删除、增补等处理,在实施这一新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对于被删除的内容进行补充,总认为多讲一点比少讲一点要好,例如新课程中没有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已被删除;因式分解的方法比原来少讲了两种,如果补充讲解,会使学生对新内容掌握不好,而旧知识又是一知半解。给我们的感觉到是穿新鞋走老路。这样的教师主要是对课程改革的精神不理解,也就是上面所提到的旧情难舍。由于对传统的内容、方法、技巧的热爱而忽略了思维能力的培养、应用、与创造,教师要从原有的思维模式、知识体系、传统观念中解放出来,还需要有一个学习、认识、提高的过 程。更要对一个新课程整体教学内容的认识过程。

小学数学课改心得体会123

课改心得体会 砂河二小杨慧芳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式也随之发生着变化;以培养学生“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个维度为目标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正逐步走向教学前台。我跟随新课改步伐实行了“六步”教学法,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也出现了许多值得我们反思的东西。 一、课改中的收获 课改中,我努力探索,大胆实践,认真思考,把课程实施落到了实处,收到了明显的成效。 (一)教师的素质得到整体提高 教师是课程实施的组织者,促进者,也是课程的开发者。课改推动和促进了我们的成长。在课改实施中,我常有一种感受,我和我的学生一起成长。传统意义上的教师只是一个技术人员,或者说是一个工匠,仅是用他人设计好的方案去达到他人设计好的目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更多地是一个被动的执行者,而很少成为主动的设计者和实践者,更难成为自觉的教学问题的研究者。在课程改革中,在新旧理念的不断碰撞中,我们数学教师走上了一条“问题-设计-行动-反思”的旅程。一个个的问题和需求,激发教师“我要学,我要改,我要做”的参与意识。新课程的实施促进了教师的成长,为教师个性化教学提供发展的空间,提高了教师的素质,使我从普通的教书匠成为研究者,设计者。 (二)课堂教学发生可喜变化 课改使学生开阔了思维,丰富了语言,课堂上再不是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局面,取而代之的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情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学得轻松,学得愉快,课堂真正成了孩子们的天地。课堂教学凸显: (1)创设良好教学氛围。良好的教学氛围对促进学生学习乃至知、情、意、行的全面协调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在教学中注意创设平等和谐、合作交流,求知进取三种良好的教学氛围。 (2)创设问题情境。我从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情境和客观事实出发,以图画情景展现,使学生亲自体验数学就在生活当中,给学生提供充分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主动研究充满数学的实践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