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 灯》说课稿

《花 灯》说课稿
《花 灯》说课稿

小学美术《花灯》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花灯,也称“灯彩”,是我国流传甚广且历史悠久的民间传统工艺。每逢喜庆时节,我国民间喜爱张灯节彩,祝贺祈福。民间巧匠广取天然或人造材料,并用扎糊、雕塑、绘画、剪贴和刺绣等各种技法,创造了五光十色、千姿百态的花灯艺术。本课以花灯为题材内容,通过赏灯、说灯、做灯、评灯实施教学活动,旨在了解“花灯”这一民间艺术。

二、教学目标

◆了解元宵节的由来和花灯的历史,以及各类花灯的艺术特点。

◆掌握制作彩扎花灯的基本方法和要领,感受制作花灯作品的工艺特点。

◆培养学生耐心、细致的学习态度,相互合作的工作作风和对民间传统艺术的热爱。

三、教学重点:手工制作与民间工艺相结的素质培养。

四、教学难点:制作方法及外观造型设计学习。

五、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多媒体电脑、范品

学具准备:剪刀、彩纸、废品、固体胶、绳线

第二版块:说教法与学法

(一、说教法)

根据《小学美术教学大纲》的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多种教学法优化组合,让学生在愉快、轻松的教学氛围中完成教学任务。

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节的主要途径之一。”心理学家也认为:凡是能激励学生去学习的直接兴趣或间接兴趣,也都是激励学生对学习的动机。我结合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教这一课时将采用情境教学法、直观演示法、操作法、课堂激励法等多种手段,激发学生上课的积极性。

首先,教师以开门见山的方式,播放一些课前收集的有关元宵、花灯的图片、音乐等,从欣赏角度直入课题,学生通过看看、想想、说说等元宵活动,重温元宵节的热闹情形,引导学生进入制作花灯的学习活动中。接着教师出示一个花灯成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花灯的基本构造特点。然后请学生将教师的范品一步一步地拆开,师生共同尝试探究花灯制作的基本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对制作、装饰方法作指导,如穗子的形状、数量、安放位置,装饰手法(描绘、剪贴等)的运用,花灯骨架的造型以及捆扎成型的小窍门等。接下来,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创作,教师播放一些轻快的民乐,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自主表现。最后是评析作业、交流经验和拓展环节。

(二:说学法)

常言道:授人一鱼不如教人以渔。科学的学习是一把开发学生智能的金钥匙,也是学习取得成效必要条件。教育要达到的目标之一就是要教会学生学习。在本课的学习中,学生通过实践操作法、合作探究法来达到学习目的。【学生在无拘无束的创作中受到美的感染。体会到艺术创作的愉快,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从而更加热爱生活,树立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品德情操。】

第三版块:说教学程序

我认为钻研教材,研究教学与学法是搞好教学的前提和基础,而合理安排教学程序却是教学

成功的关键一环。我设计以下教学环节:

(一、)欣赏感受

1、教师播放课件,营造元宵节的气氛,学生欣赏,谈谈感受。

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学习做一盏漂亮的花灯,也来闹闹元宵节。

3、板书课题:花灯。

(二、观查分析)

1、播放一些花灯的图片资料让学生参考,讲解一些关于花灯的知识,让学生在理论上对花灯有点基本的认识,然后分类讲解每一种花灯的材料、造型特征、艺术价值等等。

【直观又生动地吸引了学生的视觉、听觉,使学生进入情境,让学生留恋、向往,激起学生制作花灯的兴趣。】

(三、方法指导)

1、教师出示一个花灯成品,请学生上台将它一步一步地拆开,引导学生观察、逆向分析花灯制作过程,教师做适当的示范:

(3)装饰:扎穗、描绘或剪贴;

(2)包扎:涂胶、贴纸;

(1)捆扎:选材、设计骨架、扎骨架。

2、欣赏学生彩扎类花灯作品,提问:这些花灯真漂亮,它们用了一些什么材料呢?和民间花灯作品有什么不同?你想制作一个什么样的花灯呢?

(四、合作创作)

1、让学生在小组中找到自己的合作伙伴,进行合作创作。加强学生的交流、互动和合作。以求作品的创作呈现更为丰富的表现力。

2、教师随堂巡视指导,并对学生制作上的问题及时解决。

(五、评析交流)

1、将学生作品悬挂展示。

2、每组选一二名小朋友将该组的构思、设计意图,说说给大家听。在评价过程中,重视生生之间的互评,锻炼学生表达能力以及审美能力。同时重视评价的发展性功用和激励性功用。

实验-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课程教案

“实验: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教案 新会陈经纶中学黄天平 1.教学内容 本节课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物理必2》(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第7章第6节。 本节教材目的在于为下一节动能定理做准备的,精心探讨实验原理,教师指导演示,让学生边观察,边思考,理解实验原理后,再动手操作,培养学生探究精神和动手能力的同时,对作功与速度平方成正比的物理规律有明确的感性认识,从而为下节动能与动能定理的学习作好准备。 本节课在实验室进行。 2.学生分析 学生们日常生活经验告诉他们:对物体作功,会改变物体的速度,但是,怎样把力做功和做功引起的速度的变化定量联系起来是他们难以解决的问题,同学们在橡皮筋的弹力做功的处理和实验数据的处理上会感到迷茫。通过课前讨论,学生们会得出以下共识:作功与物体速度的关系可能有以下几种情况:W∝V,W∝V2,W∝V3 或W∝ (提出假说);如何去验证我们的猜想呢?有哪些实验方法可行呢(迎接挑战,确定通过橡皮筋弹射小车实验验证)?操作中要注意哪些问题呢?我们能成功吗?产生这样的疑问可以催发同学们的求知欲。 3.设计思想

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主体,强调互动的师生关系,课程进行中渗透科学探究的思想,贴近生活实际,使学生探究自然规律的同时获得学习物理的乐趣,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的热情。注重教学过程的科学探究的质量,使学生在课程的学习中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 教学原则:以学生为主体,师生合作互动。 教学方法:试验观察法+合理推理+试验验证+归纳总结 4.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巩固用打点计时器和纸带测量物体运动速度的方法。 (2)掌握为增强实验的可靠性对实验器材和方法实施控制的技能。 (3)掌握用图像法处理数据的技能。 (4)使用excel软件处理数据的技能。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参与整个探究过程,体验科学研究的方法和艰辛历程。 (2)通过解决变力做功问题,体会科学方法的精妙。 (3)通过excel软件的使用,体会计算机技术在辅助实验方面的巨大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渗透研究自然规律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对待科学实验严谨认真

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 实验报告

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实验报告 姓名班级 一、实验目的: 通过实验探究与的关系,希望由此找到表达式的线索。二、实验器材: 电源、导线、打点计时器、小车、钩码(橡皮筋)、一端带有滑轮的长木板、带小钩的细线、纸带、刻度尺、坐标纸等。 三、实验原理 1.分析与猜测 (1)通过研究重力做的功,我们确立了重力势能的表达式,通过分析弹力做的功,我们探究了弹性势能的表达式,那么,要研究动能的变化,也要从力做功开始。 (2)物体在力的作用下通过一段位移时,力会对物体做功,物体的速度也会发生变化,所以二者之间存在联系. 2.探究的思路 (1)要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就要改变力对物体做的功,测出力对物体做不同功时物体的速度. (2)实验方案:①利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小车在重物的牵引力下运动;当小车的质量比重物大很多时,可以把重物所受的重力当作小车所受的牵引力,小车的运动距离和速度可以由纸带测出。分析牵引力的功W与速度v的关系. ②利用如图乙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小车在橡皮筋的作用下弹出;通过橡皮筋来对小车做功W,通过打点计时器在纸带上打出的点测量小车获得的速度v,然后分析功W与速度v的关系. 甲乙 四、实验步骤: 方案① 1.安装置:将打点计时器固定在铁架台上;用导线将打点计时器与相连接. 2.接电源,打纸带:把纸带的一端在重物上用夹子固定好,另一端穿过打点计时器的限位孔,用手提着纸带使重物停靠在打点计时器附近,接通电源,待打点稳定后松开纸带,让重物自由下落.重复几次,打下3~5条纸带。 3。选纸带:选取的,挑选纸带上第一个点及距离第一个点较远的点,并依次标上0,1,2,3…. 4.数据处理:测出0到点1、点2、点3…的距离,即为对应的下落高度h1、h2、h3…;利用公式v n=错误!,计算出点2、点3、点4…的瞬时速度v1、v2、v3….和相应的功. 5、先对测量数据进行估计,或作个W v -草图,大致判断两个量可能的关系,如果认为是2 W v ∝ 或其他。然后以W为纵坐标,v2(或其它)为横坐标作图。从而判定结论。 方案② 1.按装置图安装好实验器材。 2.平衡摩擦力:将木板固定,打点计时器的一端稍微垫高,使小车能牵引纸带在木板上做匀速运动。 3。先用一条橡皮筋做实验,用打点计时器打出的纸带测出小车前端通过两铁钉连线时小车的速度v1,设此时橡皮筋对小车做功为W1,将数据记入表格,用标尺记录小车的初始位置。 4.改用2条、3条、4条……橡皮筋重复上述实验,让小车开始位置相同,每次橡皮筋拉开的长度相同,记录橡皮筋做功2W、3W、4W……情况下小车获得的速度v2、v3、v4……。 5.分析数据,研究W与v的关系 五、实验数据记录与处理 各计数点1234各计数点到O点的距离(m) 重力做的功(J) 小车速度v(m/s) v2(m2/s2) 方案② Wv/m·s—1v2/m2·s-2 1 2 3 4 5 6 2、W-v、W-v2图像

速度变化规律

速度变化规律 【教材分析】 匀变速直线运动是运动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学习运动学的基础。本节内容是在学习“速度”、“位移”、“加速度”等基础概念的基础上对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总结,又是以后学习运动学的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节课是学生第一次用数学方法推导物理规律,培养学生利用数学思维来研究物理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物理观念:能够根据加速度表达式推导得出速度公式,理解运动图像的物理意义及其应用。 科学思维:经历探究速度规律,体会数学思想和方法在解决物理问题中的重要作用。 科学探究:经历探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的推导过程,利用公式和图像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 科学态度与责任: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匀变速直线运动,使学生感受物理来源于生活的思想;通过师生合作探究,提高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速度公式的应用和运动图像物理意义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难点: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特点,用公式法和图像法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观察两幅图片,思考 问题:这些运动着的物体速度都在变化,它们的速度变化有什么规律么? 问题:如何来探究复杂运动所蕴含的规律? 新课讲授 汽车沿直线运动时速度随时间变化的数据 t/s 0 1 2 3 4 5 6 v/(m/s ) 0 2 4 6 8 10 12 问题:汽车的速度在如何变化? 问题:汽车在不同的时间段内速度变化快慢相同么? 学生随机挑选六段时间,计算汽车在这六段时间里的加速度,对比分析得出结论“该车在行驶时加速度保持不变” 一、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特点 定义:物理学中,将物体加速度保持不变的直线运动称为匀变速直线运动。 匀变速直线运动是一种简单且特殊的变速直线运动,是一种物理模型。物体在做匀变速直线运动过程中,加速度的大小和方向都不改变。当加速度与速度同向时,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当加速度与速度反向时,物体做匀减速直线运动。为了便于研究,人们通常将某些物体的运动(或其中的一段运动)近似视为匀变 1m 2m/s 1s 4m 9m 2s 4m/s 3s 6m/s

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实验报告

物理实验报告 班级学号姓名实验时间 实验名称 6 实验: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 实验原理力是改变物体速度的原因,物体在力的作用下,从静止开始运动,力对物体做了功,物体的能量一定改变,是什么能改变了?物体由静到动,速度υ越大,动能E K也越大,动能与速度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力对物体功,会改变物体的动能,从而改变物体的速度,动能与速度之间有什么定量关系?力对物体做功,与物体速度变化之间有什么关系? 实验器材平板,小车,细线,滑轮,重物(或橡皮筋),打点计时器,纸带; 实验步骤①平衡阻力:连接仪器与设备,使木板略为倾斜,补偿阻力; ②称量沙与桶质量, 计算细线拉力大 小; ③接通电源,释放小 车,拖动纸带打下 一系列点;标注记 数点,并测量各点间的距离;并求出打各点时的瞬时速度;计算初始 点到各点拉力所做的功; ④如果用橡皮筋牵引,设一条做功为 w,两条三条分别做功2w和3w ⑤建立坐标系:以功W为纵坐标,以 速度υ2为横坐标(或以υ、υ3、 为横坐标),如果作出的图象是一条直线,则说明功与速度的平方成 正比:W∝υ2; 数据处理①计算拉力所做的功:当M车>>m物时,F=G,则W=FL=GL; ②试证明:当M车>>m物时,F=G,为什么? ③由纸带测出小车运动的距离和小车运动的速度 ④也可以用电子表格等软件进行数据的处理:第一列输入速度大小,第 二列输入对应的功,选中所有数据,点击“插入-图表-图表类型-xy 散点图……”,在“添加趋抛线,类型标签,逐次尝试二阶多项式,三阶 多项式等类型……”——根据图象分析:功与速度的关系 误差分析

6 实验: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 作业与测试 1.试由纸带测出小车运动的距离和小车运动的速度 其中:A点到F点有距离为,A点到H点有距离为; 打F点时小车的速度为,打H点时小车的速度为。 2.小车在一条橡皮筋作用下弹出,这时,橡皮筋对小车做的功记为W.再用2条、3条……相同的橡皮筋并在一起进行实验. 每次实验中小车获得的速度由打出的纸带算出. (1)为了平衡小车受到的摩擦力,木板应(填“水平”或“倾斜”)放置; (2)判断摩擦阻力已被平衡的方法是() A.轻推一下小车,小车能够匀速运动B.释放小车后,拖着纸带的小车能够运动C.释放小车后,小车能够运动D.轻推一下小车,拖着纸带的小车能够匀速运动(3)实验中(填“需要”或“不需要”)测出一条橡皮筋对小车做功W的数值. 3.计算拉力所做的功:当M车>>m物时,F=G,则W=FL=GL; 试证明:当M车>>m物时,F=G,为什么? 4.质量为1 kg的重锤自由下落,通过打点计时器在纸带上记录运动过程,打点计时器接6 V、50 Hz的交流电源,如图所示,纸带上O点为重锤自由下落时纸带打点的起点,选取的计数点A、B、C、D、E、F、G依次间隔一个点(图中未画出),各计数点与O点距离依次为31.4、70.6、125.4、195.9、282.1、383.8、501.2,单位为mm,重力加速度为9.8 m/s2, (1)求出B、C、D、E、F各点的速度并填入下表。 计数点 B C D E F 速度/m·s-1 (2)求出物体下落时从O点到图中各点过程中重力所做的功并填入下表。 计数点 B C D E F 功/J (3) 以功W为纵坐标,以速度υ2为横坐标,由图可得重力所做的功与________成_____关系。

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doc

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 2.4一、教学目标1、知道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会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2、通过实验会测量数据,会正确记录数据。3、树立不迷信权威,不迷信书本,以及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思想二、教学重点、难点1、会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2、实验方案的设计三、教学准备小球、斜面、钟表、刻度尺。四、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说明活动目的:探究小球沿斜面下滑的速度是否变化?如何变化?活动器材:斜面、小球、钟表、刻度尺活动的过程和方法:a 。提出问题:本小组探究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b 。制定的计划:本小组探究计划的要点是______________。强调:1、实验成功的关键:会测时间。小车开始运动的同时开始计时,发生碰撞时马上停表。必须专人操作。所以正式实验前应该练习几次,熟练之后会使测量的数据更准确。2、(1)为了使实验操作方便,斜坡的坡度不宜太大,即坡度要适中。用木块将带槽的斜面支成坡面,测出斜面的长度s,使小球从斜面的顶部滑下,测出小车通过的路程s的时间t,把测得的结果填入表中路程运动时间平均速度 s1=t1=v1=s2=s-s1t2=t-t1v2=s=t=v全=(2)测出小球从斜面顶端滑过斜面上半段路程s1所用时间t1,算出小球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1。(3)求出斜面后半段路程s2,及后一段路程所用的时间 t2,算出后一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2,将结果填入表中,比较v1、v2得结论。c.实施计划。d.探究结论;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下半段路程小球的速度是 ____________________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巩固练习:课本28页1或2选做一题。思考思考听讲操作实验填写数据学生动手操作交流、讨论引起学生兴趣教师诱导,防止秩序混乱培养学生认真听讲的习惯,同时可减少课堂中出现的不必要的麻烦,节约时间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得科学精神培养学生总结能力五、板书设计:第四节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提出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制定方案: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实验 记录表格(略)探究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一、教学目标1、知道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会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2、通过实验会测量数据,会正确记录数据。3、树立不迷信权威,不迷信书本,以及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思想二、教学重点、难点1、会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2、实验方案的设计三、教学准备小球、斜面、钟表、刻度尺。四、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说明活动目的:探究小球沿斜面下滑的速度是否变化?如何变化?活动器材:斜面、小球、钟表、刻度尺活动的过程和方法:a 。提出问题:本小组探究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b 。制定的计划:

速度变化规律

速度变化规律 【学习目标】 1.能够根据加速度表达式推导得出速度公式,理解运动图像的物理意义及其应用。 2.经历探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的推导过程,体会数学思想和方法在解决物理问题中的重要作用。 【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速度公式的应用和运动图像物理意义的理解和应用。 难点: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特点,用公式法和图像法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课前复习】 1._____是来描述物体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其表达式_____ 2.位移、速度、加速度均是_____,既有大小又有方向。 3.当加速度与出速度方向_____时,物体做加速运动;当加速度与初速度方向_____时,物体做减速运动。 【学习过程】 学习引入 看图思考下列问题: t/s0123456 v/(m/s)024681012问题1:汽车的速度在如何变化? 问题2:汽车在不同的时间段内速度变化快慢相同么? 一、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特点 1m 2m/s 1s 4m 9m 2s 4m/s 3s 6m/s

定义:_____的直线运动称为匀变速直线运动。 1.加速度保持不变且方向与速度方向 _____ 时,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2.加速度保持不变且方向与速度方向_____时,物体做匀减速直线运动 随堂练习 关于匀变速直线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随时间均匀变化 B.匀减速直线运动就是加速度为负值的运动 C.加速度大小不变的运动就是匀变速直线运动 D.速度先减小再增大的运动一定不是匀变速直线运动 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时间关系 思考:汽车以2m/s的初速度,做加速度1m/s2的匀加速直线运动,问2s时 汽车的速度达到多少? 根据得匀变速直线运动在某一时刻的速度满足表达式: v t=________ 三、图像描述匀变速直线运动 t/s0123456 v/(m/s)024681012 思考作图:请绘制图像来描述汽车速度的变化。 t v v a t0 - = s m v2 = 2 1s m a= t=0s t=2s ? = t v a

实验一速度随时间变化规律

实验一: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1. (2016·天津卷)某同学利用图甲所示装置研究小车的匀变速直线运动. (1) 实验中,必要的措施是. 甲 A. 细线必须与长木板平行 B. 先接通电源再释放小车 C. 小车的质量远大于钩码的质量 D. 平衡小车与长木板间的摩擦力 (2) 他实验时将打点计时器接到频率为50 Hz的交流电源上,得到一条纸带,打出的部分计数点如图乙所示(每相邻两个计数点间还有4个点,图中未画出).s1= cm,s2= cm,s3= cm,s4= cm,s5=cm,s6=cm,则小车的加速度a= m/s2,(要求充分利用测量的数据)打点计时器在打B点时小车的速度v B= m/s.(结果均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乙 2.在“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中,某同学得到一条用打点计时器打下的纸带,并在其上取了O、A、B、C、D、E、F共7个计数点(图中每相邻两个计数点间还有四个打点计时器打下的点未画出),如图甲所示.打点计时器接的是50Hz的低压交流电源.他将一把毫米刻度尺放在纸带上,其零刻度和计数点O对齐,从刻度尺上直接读取数据记录在表中. 甲 段OA OB OC OD OE OF 长度/cm (1) 由以上数据可计算出打点计时器在打A、B、C、D、E各点时物体的速度,如下表所示. v A v B v C v D v E 速度/(10-2 m·s-1) 表中E点的速度应该为m/s.

(2) 试根据表格中数据和你求得的E点速度在图乙所给的坐标系中,作出v-t图象.从图象中求得物体的加速度a= m/s2.(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乙 3.(改编)物理兴趣小组的同学现用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表面粗糙的木板固定在水平桌面上,打点计时器使用的交流电源的频率为50 Hz,小车到滑轮的距离大于钩码到地面之间的距离.实验时先用手固定小车,给小车挂上适量的钩码,接通打点计时器的电源,释放小车,小车在钩码的作用下开始做匀加速运动,打点计时器在纸带上打出一系列的点.钩码落地后,小车继续在木板上向前运动.图乙是钩码落地后打点计时器打出的一段纸带,相邻两计数点之间的时间间隔为T= s,试解析下列问题:(计算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甲 乙 (1) 他们已计算出小车在通过计数点1、2、3、4、5、6各计数点的瞬时速度,并填入了下表,以0点为计时起点,根据表中的数据请你在图丙中作出小车的v-t图象: 各计数点的瞬时速度v1v2v3v4v5v6 单位(m/s) 丙 (2) 由所作的v-t图象可判断出小车做(填“匀速直线运动”或“匀变速直线

怎样描述速度变化的快慢 教案(1)

怎样描述速度变化的快慢 教案(2)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加速度的物理意义,知道加速度是矢量。知道平均加速度和瞬时加速度。 2.通过对日常生活中有关加速度的实例的分析,进一步体会变化率的概念及表达方式。 3.理解匀变速运动的意义,能用v~t图象表示匀变速直线运动,并能通过图象确定加速度。 过程与方法: 1.经历将生活中的实际上升到物理概念的过程,理解物理与生活的联系,初步了解如何描述运动.通过事例,引出生活中物体运动的速度存在加速和减速的现实,提出为了描述物体运动速度变化的快慢,引入了加速度概念的必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帮助学生学会分析数据,归纳总结得出加速度. 3.教学中从速度一时间图象的角度看物体的加速度,主要引导学生看倾斜直线的“陡度”(即斜率),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应用数据求加速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利用实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励学生的探索精神。 2、领会人类探索自然规律中严谨的科学态度,理解加速度概念的建立对人类认识世界的意义,培养学生区分事物的能力及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3、培养合作交流的思想,能主动与他人合作,勇于发表自己的主张,勇于放弃自己的错观点. 二、教学内容剖析 本节课的地位和作用: 加速度是力学中的重要概念,也是高一年级物理课较难懂的概念。在学生的生活经验中,与加速度有关的现象不多,这就给学生理解加速度概念带来困难。为此,教材先列举小型轿车和旅客列车的加速过程,让学生讨论它们速度变化的快慢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教材还展示飞机的起飞过程,要求学生从具体问题中了解“速度快”“速度变化大”“速度变化快”的含义不同,又在旁批中指出“物体运动的快慢”与“运动速度变化的快慢”不同。在此基础上再说明平均加速度的意义,进而说明瞬时加速度。对重要的v—t图象,教材又设置一个“思考与讨论”,让学生通过v—t图象加深对加速度的认识和对图象的理解。

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 实验报告 (2)

实验报告: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 高一( )班 姓名 实验时间 一、实验目的 通过实验探究 与 的关系,希望由此找到 表达式的线索。 二、实验器材 。 三、探究思路 .探究的思路 (1)要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就要改变力对物体所做的功,测量出力对物体做不同功时物体的速度。 (2)为简化实验,可将物体的初速度设置为零,利用自由落体运动进行实验,通过重力做功来改变物体的速度,测量物体的速度v ,分析功与速度的关系。 四、实验步骤 1.安装置:将打点计时器固定在铁架台上;用导线将打点计时器与 相连接. 2.接电源,打纸带:把纸带的一端在重物上用夹子固定好,另一端穿过打点计时器的限位孔,用手提着纸带使重物停靠在打点计时器附近,接通电源,待打点稳定后松开纸带,让重物自由下落.重复几次,打下3~5条纸带. 3.选纸带:选取 的,挑选纸带上第一个点及距离第一个点较远的点,并依次标上0,1,2,3…. 4.数据处理:测出0到点1、点2、点3…的距离,即为对应的下落高度h 1、h 2、h 3…;利用公式v n =h n +1-h n -1 2T ,计算出点2、点3、点4…的瞬时速度v 1、v 2、v 3….和相应的功. 5、先对测量数据进行估计,或作个W v -草图,大致判断两个量可能的关系,如果认为是2 W v ∝或其他。 然后以W 为纵坐标,v 2(或其它)为横坐标作图。从而判定结论。 六.实验数据处理 实验结论:

课后练习 1.橡皮筋释放后,关于小车的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一直做匀速直线运动 B.先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再做匀速直线运动 C.先做加速度减小的变加速直线运动,再做匀速直线运动 D.先做加速度增大的变加速直线运动,再做匀速直线运动 2.在“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实验中,某同学在一次实验中得到了一条如图所示的纸带,这条纸带上的点两端较密,中间较疏但间隔不均匀,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 ) A.电源的频率不稳定 B.木板倾斜程度太大 C.没有使木板倾斜或倾斜角太小 D.小车受到的阻力较大 3.质量为1 kg的重锤自由下落,通过打点计时器在纸带上记录运动过程,打点计时器所接电源为6 V、 50 Hz的交流电源,如图7-6-13所示,纸带上O点为重锤自由下落时纸带打点起点,选取的计数点A、 B、C、D、E、F、G依次间隔一个点(图中未画出),各计数点与O点距离依次为31.4、70.6、125.4、195.9、282.1、383.8、501.2,单位为mm,重力加速度为9.8 m/s2,则 图7-6-13 (1)求出B、C、D、E、 (2)求出物体下落时从O (3)适当选择坐标轴,在图 图中纵坐标表示__________,横坐标表示__________,由图可得重力所做的功与________成________关系.

《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教案

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 教学目标: 1、采用将物体运动所经历时间或路程分解为若干段的方法测量不同阶段物体的运动速度。 2、能通过实验测量数据,并正确记录数据。 3、懂得个人观点、见解的正确与否必须通过实验(实践)来证明,通过实验养成认真细致的行为习惯和实事求是的精神、养成和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初步认识科学探究方法。 重点难点: 重点:科学探究的过程。 教具:停表、米尺、斜面、小球、挡板等。 教法:讲解、讨论、实验、交流 课型:科学探究课 释疑知识点: 科学探究活动与实验是有区别的。不能将科学探究简化为实验,实验过程是探究活动的组成部分,因此,探究活动的计划,评估和交流显得更为重要。 一、科学探究过程:(学生讨论、交流、实验,教师引导) 例题: 如图,探究小球沿斜坡下滑的速度 是否变化?如何变化? ⑴提出问题:小球沿斜坡下滑时,

做的是变速直线运动吗? 你提出的问题是: ⑵猜想与假设:小球在斜坡下滑时的速度可能越来越大。 你的猜想是: ⑶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要想搞清楚小球沿斜坡下滑的速度究竟怎样变化,可以将斜面分成两段,分别利用测量的方法测出小球在上半段和下半段的速度加以比较。 ①由速度公式可知,只要我们能够测出小球通过每一段的及所用的,利用公式就可以算出对应的速度。 ②需要的器材有:。 思考:小球通过下半段的时间怎样测量呢?把小球放在B处开始下滑测时间,这样做对吗? 你的观点

是:。 ③设计实验纪录表格,为收集数据,分析实验结果提供依据。 ⑷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实验中有以下几个问题需要考虑:如何测小球下滑的路程?正确记录数据。如果发现不合理的数据可以更改吗?该怎样处理? ⑸分析与论证:下面是一个小组测量的记录数据,请你帮他完成表格。 结论: (6)评估、交流与合作: 二、课堂练习: 课后作业1、2、3 三、小结(略) 四、布置作业: 1.写出探究报告,并分析得出结果。

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实验报告

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 1.根据相关实验器材,设计实验并熟练操作。 2.会运用已学知识处理纸带,求各点瞬时速度。 3.会用表格法处理数据,并合理猜想。 4.巧用v—t图象处理数据,观察规律。 实验要求: 1.初步学习根据实验要求设计实验,完成某种规律的探究方法。 2.初步学会根据实验数据进行猜测探究、发现规律的探究方法。 3.认识数学化繁为简的工具作用,直观地运用物理图象展现规律,验证规律。 4.通过实验探究过程,进一步熟练打点计时器的应用,体验瞬时速度的求解方法。 实验器材: 电源、导线、打点计时器、小车、4个25 g的钩码、一端带有滑轮的长木板、带小钩的细线、纸带、刻度尺、坐标纸等。 实验步骤: 1、把打点计时器固定在实验桌上(不许松动!),(是电磁式还是电火花式)连接电源(通电检查!)。 2、把纸带穿过限位孔,复写纸压在纸带上(纸带在下复写纸在上!试拉检查!)。 3、先通电等待1~2s,后拖动或释放物体(先通电后拉动!控制快慢!)。 4、先切断电源,后取下纸带(先断电后取带!)。 5、再取2~3条纸带,重复2~4步2~3次.。 6、选取纸带(点迹清晰漏点拖点),测量点编号(注意先后!写下序号!),数点计时(点数不等于间隔数!)。 0123 △x0△x1△x 2 △x3

7、用刻度尺测量距离(最小分度有效数字),记录数据(忠实地记录原始数据!),保留纸带(不能丢失!)。 8、整理实验器材(不要忘记!)。 实验数据处理方法: 1、 纸带的选取: 2、 采集数据的方法: 3、 如何利用求平均速度来求得的小车的瞬时速度 T x x T x v 2212 01021+= = 数据处理: 小车在几个时刻的瞬时速度 位置编号 0 1 2 3 4 5 6 7 8 9 时间t/s 0 )/(11-?s m v )/(12-?s m v )/(13-?s m v 2 1?X cm 0 1 2 3 4 5 6 7

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实验报告2

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实验报告2(用) 实验目的: 1.会用打点计时器测量小车的速度。 2.会处理纸带,会计算各点瞬时速度。 3.会设计表格法记录数据。 4.会用v—t图象处理数据。 实验原理: 利用打点计时器打出的纸带上记录的信息.计算各时刻小车的速度,用v-t 图象寻求速度与时间的关系. 实验器材: 电源、导线、打点计时器、小车、钩码、一端带有滑轮的长木板、细线、纸带、刻度尺、坐标纸等。 实验步骤: 1. 把一端附有滑轮的长木板水平放在实验桌上,并使滑轮伸出桌面,把打点计时器固定在长木板上远离滑轮的一端,连接好电路 2. 把一条细绳拴在小车上,使细绳跨过滑轮,下边挂上合适的钩码,小车另一端连接纸带。 3. 启动电源,然后释放放开小车,让小车拖着纸带运动,打完一条后,关闭电源 4. 换上纸带,重复操作三次 5. 整理实验器材。 实验数据的处理: 1.纸带的选取: (1)选取一条点迹清晰的纸带,舍掉开头一些过于密集的点迹,找一个适当的点做为计时起点,并记为0点。 (2)从起点0开始,每5个点(每隔4个点)取一个计数点,分别记为1、2、3、4、5、6点。 2.采集数据: (1)用刻度尺测量相邻两计数点间距离,记录到设计好的表格中 (2)根据 T x x 22 1+ = υ计算各计数点的瞬时速度。

3. 画出v —t 图象: 实验结论: 小车运动的v -t 图象是一条倾斜的直线,说明速度随时间均匀增加,它们成“线性关系”. 小车做匀变速直线运动。 误差分析: 1.根据纸带测量的位移有误差,从而计算出的瞬时速度有误差. 2.作v -t 图象时人为作图不准确带来误差.

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教案完整版

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教 案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 教学目标: 1、采用将物体运动所经历时间或路程分解为若干段的方法测量不同阶段物体的运动速度。 2、能通过实验测量数据,并正确记录数据。 3、懂得个人观点、见解的正确与否必须通过实验(实践)来证明,通过实验养成认真细致的行为习惯和实事求是的精神、养成和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初步认识科学探究方法。 重点难点: 重点:科学探究的过程。 教具:停表、米尺、斜面、小球、挡板等。 教法:讲解、讨论、实验、交流 课型:科学探究课 释疑知识点: 科学探究活动与实验是有区别的。不能将科学探究简化为实验,实验过程是探究活动的组成部分,因此,探究活动的计划,评估和交流显得更为重要。 一、科学探究过程:(学生讨论、交流、实验,教师引导) 例题: 如图,探究小球沿斜坡下滑的速度是否变 化如何变化 ⑴提出问题:小球沿斜坡下滑时,做的是变 速直线运动吗? 你提出的问题是: ⑵猜想与假设:小球在斜坡下滑时的速 度可能越来越大。 你的猜想是: ⑶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要想搞清楚小球沿斜坡下滑的速度究竟怎样变化,可以将斜面分成两段,分别利用测量的方法测出小球在上半段和下半段的速度加以比较。

①由速度公式可知,只要我们能够测出小球通过每一段的及所用的,利用公式就可以算出对应的速度。 ②需要的器材有:。 思考:小球通过下半段的时间怎样测量呢把小球放在B处开始下滑测时间,这样做对吗 你的观点是:。 ③设计实验纪录表格,为收集数据,分析实验结果提供依据。 ⑷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实验中有以下几个问题需要考虑:如何测小球下滑的路程正确记录数据。如果发现不合理的数据可以更改吗该怎样处理 ⑸分析与论证:下面是一个小组测量的记录数据,请你帮他完成表格。 结论: (6)评估、交流与合作: 二、课堂练习: 课后作业1、2、3 三、小结(略) 四、布置作业: 1.写出探究报告,并分析得出结果。 板书设计: §2-4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 反思: 答案:⑴小球沿斜坡下滑时速度越来越快吗(或越来越慢吗) ⑵同上。 ⑶①v=s/t,路程,时间 ②刻度尺、秒表(停表、手表)、挡板、斜面

快与慢 速度的变化

图1 快与慢 速度的变化 名师释疑: 1.速度公式:S v t = ,式中字母代表的物理量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速度单位有m/s 、km/h 。1m/s=_____________ km/h ,1 km/h=_________m/s 。(其换算方法是:) 2.利用公式计算速度的时候,S 和t 必须有对应性,或者说S 必须是时间t 这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3.在匀速直线运动中,因为速度大小始终是一个定值,速度与路程和时间无关。所以我们可以用整个运 动过程中任意一段路程和时间的比值来计算速度。匀速直线运动的s-t 图像和v-t 图像如图1。 4.变速直线运动中,速度大小是不确定的,所以 只能用平均速度来表示整个过程中的平均快慢程度。谈到平均速度,必须明确对应的是哪段路程上的平均速度;或是哪段时间对应的平均速度。切记平均速度不是速度的平均值,而是用总路程除以总时间。 5.在直线运动中,公式s v t =与s v t -=的物理意义有什么不同? s v t =表示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在这个定义中,应注意理 解在任何相等时间里通过的路程相等,或每一时刻速度都相同。 s v t =表示一个做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如果在时间t 内通过的总路程是S ,则它在这段时间内的平均 速度或在这段路程中的平均速度是 t s ,它描述的并不是运动物体在某时刻的真实运动速度,只是粗略地描述物体在某一段时间或某一段路程内运动的平均快慢,如果选择的时间间隔或路程区段不同,则平均速度的数值一般也不相同。 基础训练: 1.关于速度的大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1 m/s 比1 km/h 的速度大 B .1 m/s 比1 km/h 的速度小 C .1 m/s 与1 km/h 的速度一样大 D .单位不同,不能比较 2.(2012四川自贡)某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由速度公式v = s/t 可知,物体的( ) A .速度大小恒定不变 B .速度与路程成正比 C .速度与时间成反比 D .以上说法都对 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运动路程越长,速度越大 B .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越大,速度越小 C .运动时间越短,速度越大 D .通过相同的路程,所用时间越短,速度越大 4.(2012浙江湖州) 2011年11月3日1时23分,“神舟八号”到达“天宫一号”30 m 停泊点,开始以0.2m/s 的相对速度向“天宫一号”缓缓靠拢对接。 (1)从30 m 的停泊点到相互接触共耗时 s 。 (2)对接完成后,若以“天宫一号”为参照物,“神舟八号”是 的。

实验一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实验一: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1.(2016·天津卷)某同学利用图甲所示装置研究小车的匀变速直线运动. (1)实验中,必要的措施是. 甲 A. 细线必须与长木板平行 B. 先接通电源再释放小车 C. 小车的质量远大于钩码的质量 D. 平衡小车与长木板间的摩擦力 (2)他实验时将打点计时器接到频率为50 Hz的交流电源上,得到一条纸带,打出的部分计数点如图乙所示(每相邻两个计数点间还有4个点,图中未画出).s1=3.59 cm,s2=4.41 cm,s3=5.19 cm,s4=5.97 cm,s5=6.78 cm,s6=7.64 cm,则小车的加速度a=m/s2,(要求充分利用测量的数据)打点计时器在打B点时小车的速度v B=m/s.(结果均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乙 2.在“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中,某同学得到一条用打点计时器打下的纸带,并在其上取了O、A、B、C、D、E、F共7个计数点(图中每相邻两个计数点间还有四个打点计时器打下的点未画出),如图甲所示.打点计时器接的是50Hz的低压交流电源.他将一把毫米刻度尺放在纸带上,其零刻度和计数点O对齐,从刻度尺上直接读取数据记录在表中. 甲 (1),如下表所示. 表中E点的速度应该为m/s. (2)试根据表格中数据和你求得的E点速度在图乙所给的坐标系中,作出v-t图象.从图象中求得物体的加速度a=m/s2.(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乙 3.(改编)物理兴趣小组的同学现用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表面粗糙的木板固定在水平桌面上,打点计时器使用的交流电源的频率为50 Hz,小车到滑轮的距离大于

钩码到地面之间的距离.实验时先用手固定小车,给小车挂上适量的钩码,接通打点计时器的电源,释放小车,小车在钩码的作用下开始做匀加速运动,打点计时器在纸带上打出一系列的点.钩码落地后,小车继续在木板上向前运动.图乙是钩码落地后打点计时器打出的一段纸带,相邻两计数点之间的时间间隔为T=0.1 s,试解析下列问题:(计算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甲 乙 (1)他们已计算出小车在通过计数点1、2、3、4、5、6各计数点的瞬时速度,并填入了下表,以0点为计时起点, 丙 (2)由所作的v-t图象可判断出小车做(填“匀速直线运动”或“匀变速直线运动”). (3)根据图象可求得钩码落地后小车的加速度为a=m/s2. 4.(2015·泰州二模) (1)用图甲所示装置记录小车的运动情况,开始时小车在水平玻璃板上匀速运动,后来在薄布面上做匀减速运动,打点计时器打出的纸带如图乙所示(附有刻度尺),纸带上相邻两点对应的时间间隔为0.02 s. 甲 乙 从刻度尺上读出DE两点的距离为cm;计算小车在玻璃板上做匀速运动的速度大小为m/s,小车在布面上运动的加速度大小为m/s2.(速度和加速度的计算结果保留一位有效数字)

怎样描述速度变化的快慢----教案

怎样描述速度变化的快慢----教案

怎样描述速度变化的快慢教案(2)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加速度的物理意义,知道加速度是矢量。知道平均加速度和瞬时加速度。 2.通过对日常生活中有关加速度的实例的分析,进一步体会变化率的概念及表达方式。 3.理解匀变速运动的意义,能用v~t图象表示匀变速直线运动,并能通过图象确定加速度。 过程与方法: 1.经历将生活中的实际上升到物理概念的过程,理解物理与生活的联系,初步了解如何描述运动.通过事例,引出生活中物体运动的速度存在加速和减速的现实,提出为了描述物体运动速度变化的快慢,引入了加速度概念的必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帮助学生学会分析数据,归纳总结得出加速度. 3.教学中从速度一时间图象的角度看物体的加速度,主要引导学生看倾斜直线的“陡度”(即斜率),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应用数据求加速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利用实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励学生的探

索精神。 2、领会人类探索自然规律中严谨的科学态度,理解加速度概念的建立对人类认识世界的意义,培养学生区分事物的能力及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3、培养合作交流的思想,能主动与他人合作,勇于发表自己的主张,勇于放弃自己的错观点.二、教学内容剖析 本节课的地位和作用: 加速度是力学中的重要概念,也是高一年级物理课较难懂的概念。在学生的生活经验中,与加速度有关的现象不多,这就给学生理解加速度概念带来困难。为此,教材先列举小型轿车和旅客列车的加速过程,让学生讨论它们速度变化的快慢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教材还展示飞机的起飞过程,要求学生从具体问题中了解“速度快”“速度变化大”“速度变化快”的含义不同,又在旁批中指出“物体运动的快慢”与“运动速度变化的快慢”不同。在此基础上再说明平均加速度的意义,进而说明瞬时加速度。对重要的v—t图象,教材又设置一个“思考与讨论”,让学生通过v—t图象加深对加速度的认识和对图象的理

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

第四节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 教学目标 1.将物体运动所经历时间或路程分解为若干段,测量不同阶段物体的运动速度。 2.通过实验测量数据,会正确记录测量结果。 3.知道个人见解的正确与否必须通过实验来证明。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通过实验测量数据,会正确记录测量结果。 (2)学会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 2.难点 (1)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2)学会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 教具准备 学生分组实验:斜面、金属片、小球、木块、停表、刻度尺、卷尺。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1.什么叫匀速直线运动? 2.什么叫变速直线运动? 3.你是如何探究运动物体的速度是否发生变化?(要求学生能参照课本P29探究物体运动速度变化的方法,即在相等时间内,运动物体通过的路程是否相等,或通过相等的路程,运动物体所用的时间是否相等。) 4.科学探究有几个主要环节? 二、新课教学 对于“提出问题”,在没有获得证据之前,人们对于问题所做的解释,发表的见解就是猜想或假设。为了证明你的猜想或假设是否正确,需要用证据来证明。证据可以从图书馆、互联网或书店等处收集,也可以做实验收集数据。在收集证据时,应操作规范、实事求是,具有严谨客观的科学态度,不随意涂改实验数据。 自己做实验需要考虑什么是有价值的证据,用什么方法,什么仪器来收集证据,以及如何让别人相信证据等,这就是设计实验。 下面有三个问题,请同学们提出自己的观点,通过实验收集证据,证明自己的观点是否正确。这三个问题可以任选一个或两个,也可以三个都探究;可以一个人独立完成,也可以小组合作一起完成。 问题1:小球沿斜面下滑的速度是否变化?如何变化? 问题2:粗糙的木块沿斜面下滑的速度是否发生变化?如何变化? 问题3:同学在lOOm跑的过程中速度是否发生变化?如何变化? 请大家分小组讨论、交流: 1.你要探究的问题 2.你的猜想或假设 3.你设计的实验方案(方法、仪器、步骤、收集的数据、数据记录表格),并写在实验报告上。 教师巡回检查、指导。 师:小球、木块在斜面上下滑,时间较短,测在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难度较大,能否用另一种方法? 生:讨论得出:让小球、木块通过相等的路程,测所用的时间。求出通过各段路 程的速度,就可判断小球、木块在斜面上下滑时速度是否发生变化,如何变化了。 学生探究实验报告(1) 提出问题:小球沿斜面下滑的速度是否变化?如何变化? 猜想或假设:小球沿斜面下滑的速度越来越快

4速度的变化.

6、4速度的变化 义棠一中李秀芬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实际情境,经历从图象中分析变量之间关系的过程,加深对表示的理解。 给出实际情境,能大致描绘它的关系图。 2、过程方法: 进一步发展从图象中获得信息的能力及有条理地进行语言表达能力。 用变化的观点去观察和解释身边发生的数学现象。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鼓励学生大胆、合理的解释实际情境,为学习数学树立信心,提高兴趣。 发展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进一步从图象获取信息,分析变量之间的关系。 用有条理的、合理的语言刻画现实情境。 难点:由图象描述变量关系和由实际情境描述大致图象。 教学方法: 师生共同讨论法 板书设计: 一、引入新课 1)表示变量之间的关系的方法有几种? 从前面的内容我们知道图象变量之间的关系以其直观性有着其他表示形式不能替代的作用,因此我们这节课特别又对图象所表示的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讨论。板书标题(速度的变化) 二、讲授新课 阅读书P204思考给出的四个问题。 先让学生自己独立思考,教师仔细观察,正当学生们发愁时给出提示(请注意横、纵轴所代表的变量分别是什么。这个图象是表示一辆汽车的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情况。)学生继续思考。 足够的时间后学生已在悄声的交流,这时教师提问让他们回答。 (生)(1)汽车从出发到最后停止共经过24小时,汽车最高时速90千米/时。 (2)大约在2分到6分,18分到22分之间汽车在匀速行驶,速度分别是30千米/时和90千米/时。 (3)出发后8分到10分速度为0,所以汽车是静止的,可能是遇到红灯,也可能的

是遇到朋友,也可能停下来加油等。(因为这段时间内随着时间增大速度为0)(师)分析的很好。“水平线”表示相应的时间段汽车的行驶速度不变即汽车匀速行驶或静止;“上升线”表示相应的时间段,汽车的速度在增加;“下降线”表示在相应时间段,汽车的速度在减小。那么谁来回答第四个问题? (生)可以这样描述辆汽车的行驶情况:汽车一出发就加速行驶2分钟,2分钟后又以30千米/时的速度匀速行驶4分钟,快到一加油站,然后减速行驶2分钟到加油站加油,过了2分钟,加满油,出了加油站,又开始加速行驶8分钟,时速达到90千米/时,然后以90千米/时的速度匀速行驶4分钟后快到目的地,开始减速行驶,2分钟后到达目的地,停下来休息。 (师)描述的很好。这个答案不是唯一的,请同学们互相将自己的行驶情况描述给同桌。 三、课堂练习 柿子熟了,从树上落下来,下面哪一幅图可以大致刻画出柿子在下落过程中(即落地前)的速度变化情况? 速度速度速度速度 ⑴时间⑵时间⑶时间⑷时间 (分组讨论,然后回答) (四组)图1是“下降线”说明速度随时间而减小,即速度随时间的增大而越来越慢显然不对。 图2是一条“水平线”说明时间在逐渐增大而速度没变,即柿子在做匀速直线运动显然不对。 图3是一条“上升线”而且起点从0开始,说明柿子是从停止随时间的增大速度在逐渐加快,显然正确。 图4显然不正确,图象是“下降曲线”说明速度随时间的增大在逐渐减慢。 四、课堂小结 (学生谈本课的收获和体会) (生)通过速度随时间变化的情境,经历从图象中分析变量之间的关系过程,加深了对图象表示的理解。 (生)我觉得这一节课不仅读懂文字语言,而且还要读懂图形,例如在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中“水平线”表示什么?“上升线)表示什么?”下降线“表示什么? (生)我觉得关键要搞清自变量、因变量,并且搞清它们的变化关系。 五、补充练习 1、根据下列的情境的描述,请用图像大致刻画变量之间的关系。 (1)小明今天休息,上午9时骑自行车到新华书店买书,去时以某一速度匀速行进,用了20分到了书店,在书店买书用了30分钟,随后为了早点赶回家,加快了速度,但仍保持匀速行进,结果15分钟赶回家。回家后,小明想画自己骑自行车离开家的距离s千米与所用时间t分钟的关系的图像,你能帮他画吗? (2)下课铃声刚响,小明就加速向家跑,跑了5分钟后,他又匀速跑了一段,用了2分钟,快到家的时候,他开始减速,用了3分钟到家停下,你能画出小明放学回家途中的速度v与时间之间关系的图像吗? 2、下列各情境分别可用下图中的哪幅图来近似刻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