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与退出壁垒(产业经济学2个案例)

进入与退出壁垒(产业经济学2个案例)
进入与退出壁垒(产业经济学2个案例)

案例1

案例名称:“氖灯”小巨人的成功之道

案例适用:进入壁垒

案例来源:薛家骥:“氖灯”小巨人和市场进入壁垒——“扬州现象”透视之五,

现代经济探讨,1994年第8期,部分修改后引用。

一颗颗闪烁着红绿光的氖灯,产品虽小,却占领着一个大市场。扬州灯泡集团(原为扬州灯泡厂)的氖灯生产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叶,最初只用于机器设备的配套,随着家电产业的发展,从电饭锅、电烤箱、微波炉等等小家电到大家电,氖灯的需要量越来越大。1988年以后,扬州灯泡集团兴办了一系列合资企业,为氖灯的大发展铺平了道路。从1991年到1993年,产量连续三年翻番,到1993年底,氖灯的产量已达1.5亿只,产值1.2亿元,利润 1111万元。截至2003年,资本收益率已经连续10年达到100%。1993年扬州灯泡集团生产的氖灯,国内市场的覆盖面已达70%,出口也占全国的50%,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中国氖灯销售的“单打冠军”。目前,扬州灯泡集团拥有引进的氖气自动化生产线39条,年产各型氖灯、荧光辉光灯4.5亿只,占全国总产量的70%。集团的产品畅销国内外,有50%以上直接出口,销往英国、意大利、西班牙、美国、东南亚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产品广泛应用于各种电器设备、电子线路和仪器仪表中作指示用或电路元件用。

扬州灯泡集团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期的短短几年时间内,氖灯生产规模从小到大,直至取得全国销售量的“单打冠军”实属不易。扬州灯泡集团的做大做强,虽说部分得益于市场容量的迅速膨胀,但更主要的是其在经营过程中所成功构筑的一道行业进入壁垒。灯泡生产在我国并不是一个新兴产业,技术成熟,工艺稳定,初始投资规模小,少量投入即可新建生产线。氖灯生产与灯泡生产类似。因此,扬州灯泡集团不仅面临着上海、盐城、镇江、日照、黄石、潮州等地原有灯泡生产厂家的强有力竞争,更重要的是它还需顶住新进入企业的步步紧逼。扬州灯泡集团很懂得一哄而起,重复生产、重复引进的厉害。在全国以往的经济发展中,棉纺、毛纺、乳胶手套、灯泡、节能灯、电风扇等等,都曾遇到这种风浪。从其它行业的发展经历和惨痛教训使得扬州灯泡集团深深体会到,低水平重复建设的浪潮会把许多优势产品、优势企业冲得七零八落。它们更加知道,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是必要的,但在我国由于投融资体制改革的滞后、地方保护主义、知识产权保护的缺失等诸多主客观因素作用下,许多产业发展过程中又往往会走向过度竞争,最后导致整个行业的发展停滞,甚至于毁灭。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扬州灯泡集团学到了许多保护自己的办法,一个重要的手段,就是自觉不自觉地运用了构筑市场进入壁垒这个武器。它所构筑的这一壁垒,不仅使得扬州灯泡集团在近十年内保住“单打冠军”的头衔,而且也引领着整个氖灯生产行业步入了良性发展的轨道。

产业进入壁垒是指阻止外部企业进入并与原有企业进行竞争的各种障碍因素。但这一关于进入壁垒的论述过于笼统。经济学家从不同的角度定义了进入壁垒。比较有代表性的定义有以下几个:1.贝恩认为,进入壁垒是“一个产业中原有企业相对于潜在企业的优势。这些优势体现在原有企业可以持续地使价格高于竞争水平之上而又不会吸引新的企业加入该行业”。2.斯蒂格勒认为:“进入壁垒是一种生产成本(在某些或每个产出水平上),这种成本是打算进入这一产业的新厂商必须负担,而已在该产业内厂商无须负担的”。对此,克拉克等经济学家也持相同的观点。显然,在他们看来,进入壁垒就是新厂商比原有厂商多成承担的生产成本。3.我国学者杨治认为,当新企业与原有企业竞争时与原有企业竞争时所遇到的若干不利因素阻碍了新企业进入,则这种障碍新企业进入的因素就叫做进入壁垒,即进入壁垒就是新企业所遇到的若干不利因素。

从以上的讨论可见,无论是新企业比老企业多承担的生产成本,还是更广泛地,新企业比老企业必须多承受的不利因素,都会阻碍新企业进入产业,构成进入壁垒。因此,简单地说,进入壁垒就是新企业进入特定产业所面临的一系列壁垒。根据上述定义,进入壁垒可以具体化为多种形式。一般来说,进入壁垒按其性质可以分为经济性壁垒和非经济性壁垒。

根据贝恩的观点,绝对成本优势是指在特定的产量水平上,行业内原有企业比潜在的或新的企业通常具有的低成本生产能力。斯蒂格勒认为,绝对成本优势壁垒按其产生的原因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现有企业通过专利申请而垄断工艺技术或产业标准。第二,原有企业拥有高级技术人员阻援、管理人员而具有的人力资本优势。第三,原有企业通过与供应商订立长期原材料等要素公营合同而具有的优势。

根据产业内企业规模经济要求,新进入市场的企业必须具有与原有企业一样的规模经济产量或市场销售份额,才能与原有企业竞争。而在达到最低经济规模之前,新企业的平均成本一定高于原有企业,从而处于竞争劣势。如果新企业试图以最低经济规模进入市场获取规模经济利益,会导致行业总供给量的大大增加,进而导致产品市场价格大幅度下跌,甚至低于单位平均成本,结果新企业将得不偿失。如果新企业预测到进入后,市场需求价格因素将导致利润下降甚至亏损,那么新企业也将放弃进入。

在产品差异化程度较高的市场中,原有企业实施差异化往往是构成进入壁垒的一个重要因素。产品差异化是指企业向顾客提供产品时,通过各种策略性行为引导顾客偏好,使顾客能够把企业的产品与其它竞争产品有效区别开来,从而使企业在市场中获得竞争优势。对于希望进入的新企业,只有通过自己的产品差异化行为,如进行大量的广告、公共关系、人员推销、营业推广等促销活动,寻找新的目标市场或者争取原有企业的顾客转换品牌。而这样意味着新企业必须承担大量的销售费用,但原有企业不必承担。可见原有企业产品差异化程度越高,新企业进入市场的壁垒就越高。

特有的经济资源主要是指专利权、特许权和关键性的金属或非金属资源。通过控制这些资源也可以阻止别的企业进入某一特殊市场或产业。

非经济性进入壁垒一般包括政策法律制度、阻止进入的策略性行为等。政府在经济管理过程中所制定的政策法律制度是构成行业外潜在进入者进入壁垒的一个重要方面。由政策法律制度所构成的进入壁垒很难用降低成本或增加广告费等手段加以克服。阻止进入的策略性行为主要指寡头垄断行业中现有企业通过相互协调、实施控制产业利润率、形成过剩供给、针对新企业的歧视性价格等一些阻止进入的策略和行为,形成阻碍新企业的壁垒。这是产业内原有企业为保持其在市场上的垄断地位而设置的一系列战略性进入壁垒。1

氖灯生产行业是我国较早开放的行业之一,不存在由法律政策制度构成的非经济壁垒。该行业已有众多的生产厂家,不是寡头市场结构,所以也不存在阻止进入的策略性行为构成的进入壁垒。因此,扬州灯泡集团面对众多潜在进入者的步步紧逼,只有在这种特定的市场条件下,主要依赖经济性进入壁垒来保护了自己,以维持自己在本行业中的老大地位。具体来说,扬州灯泡集团构筑的经济性壁垒主要有规模经济壁垒、技术壁垒、资本壁垒和绝对成本壁垒。

1.规模经济壁垒。扬州灯泡集团在20世纪80年代末的三、四年时间内,连续创办了欣扬、圣源、圣扬、扬丰和稳发等合资公司,引进了24条自动化生产线,形成了大批量的规模生产。在国内占领了70%的市场,在国外向欧洲、东南亚、中亚、香港出口。小商品生产规模不宜太大,国外最大的氖灯生产大约是5亿只。台湾四十家工厂也只有3000万只左右。国内几家氖灯生产厂家,潮州和镇江有6-7条生产线,其余都只有2-4条生产线。扬州灯泡集团早早地形成了3亿只的生产能力,目前,扬州灯泡集团更是拥有引进的氖气自动化生产线39条,年产各型氖灯、荧光辉光灯4.5亿只,占全国总产量的70%。这就筑起使别人难以跨越的规模经济壁垒,不仅在国内抢占了市场的制高点,而且在香港市场上逐渐挤占了台湾产品的市场份额。

2.技术壁垒。1986年以前,扬州灯泡集团的氖灯生产主要是手工生产,劳动效率低而生产成本高。1986年进行了技术改造,合资以后连续从台湾引进氖灯生产线,提高了氖灯生产技术。但氖灯生产技术毕竟不是很高,不可能筑起太高的门槛,扬州灯泡集团继续作了些努力,与大专院校合作研制和改进生产线,把提高技术和实行进口替代结合起来,尽可能地放大技术壁垒的作用。从扬州灯泡集团获得的新产品开发奖项就能发现集团对于产品技术进步的重视。1990年ND系列氖气辉光灯获江苏省优秀产品称号、1992年NDL-XⅡ荧光辉光灯获民政部科技进步四等奖、1991年NDL-XⅡ荧光辉光灯获江苏省科技进步四等奖、1995年高辉度氖气辉光灯获江苏省高新技术产品、1996年NDH15型高辉度氖灯获国家级重点新产品,1998年9月被江苏省授予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目前,扬州灯泡集团拥有雄厚的技术力量和先进的检测仪器,产品品种齐全、质量优良,深得用户好评。扬州灯泡集团是轻工业总会直接联系的200家企业之一,1996年荣获中华全国总工会颁发的“五一劳动奖状”。2003年10月集团全面试运行ISO9000:2000质量体系标准,为更多的产品打入欧洲市场扫除了障碍(光源产品出口欧洲需符合有关要求)。在过去十多年里,扬州灯泡集团通过引进生产技术或设备、密切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加大研发投入以及产品技术标准的实施等措施,有力地提

1以上关于产业进入壁垒的理论性阐述,部分参考了王俊豪主编的《现代产业经济学》(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8月第1版)中相关章节的内容。

高了产品的技术层次,实现了密集的技术创新,构筑了一道别的生产厂家不能轻易逾越的技术壁垒。

3.必要资本壁垒。扬州灯泡集团自有资金雄厚,融资信用好,如果需要资金,需要“负债经营”,银行都是乐于

武汉晨报报道:一石激起千层浪。长虹13日在汉大幅下调,引来意料中的彩电大战。昨日一大早,武商、徐东平价、中南等各大家电卖场就传来一股火药味。从昨起,19款29英寸康佳超平彩电全线下调,最高降幅达到1400元,一般降幅都在400元—500元。康佳武汉分公司市场部经理栗波介绍,因康佳已无多少库存旧机型,只得忍痛拿出2000型超平彩电投放市场。TCL彩电一负责人说,尽管TCL不主张降价,可长虹降价对TCL有相当冲击,TCL近日也将会采取相应对策。武商家电城有关人士则称,高路华、创维、厦华等多家彩电已频频与商场接触,大有出击势头。从各大卖场传来的消息是,长虹降价以来销售一路飙升,已对其他品牌形成强烈冲击。长虹降价3天来,中商集团下属的各大卖场长虹销售已突破2000台,武商家电城一个卖场就卖出了250多台。康佳首日降价,效果立现,武商、徐东平价等卖场围满了消费者,一扫两天来的冷清场面。在这场彩电大战中,武汉已成了各大品牌抢驻的“要点”。据可靠消息,4月22日和5月1日,康佳、长虹将分别会有一位重量级的人物来汉,为彩电大战“助兴”。可以预见的是,长虹、康佳、TCL一线品牌的大幅下调,势必会带来一场全行业的价格大战。业内人士担心:去年彩电行业全面亏损,如这次价格大战持续下去,对二三线品牌来说,不啻是一场血光之灾。待到秋后算账之时,难免哀鸿遍野。

从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一直持续的彩电行业价格大战是我国众多行业价格竞争的典型代表,它是伴随着我国市场化程度提高、政府经济职能转变、投融资体制改革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复杂背景下发生的,不仅具有价格大战的一般特征,同时也表现出与我国处于经济转轨时期相对称的特殊性。根据价格大战的策动动机以及对产业组织结构的影响,学者郭斌把我国彩电价格大战发展历程细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1990年以前。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到1990年,我国彩电产量和销售量都获得了较大的增长。彩电产量和市场销售量分别从1985年的435.3万台和378.6万台分别增加到1990年的1033万台和980万台。随着国内彩电厂商生产规模的扩大,规模经济因素逐渐发挥作用,一些在成本结构上具有优势的企业(比如四川长虹等)为了更好地扩张规模,开始运用降低卖价的价格竞争手段来扩大自己的市场占有率。这一时期的价格战为行业领先企业迅速扩大市场份额提供了基础。不过这一阶段的价格竞争对业内企业的冲击被日益膨胀的市场容量和挤占国外彩电品牌的市场份额这两个因素大大缓解。因此,行业内厂商之间的直接竞争程度相对还比较缓和。

第二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初期到1997年前后。通过第一阶段领先企业的降价竞争,彩电工业的产业集中度得到了较大幅度的提高,价格竞争乃至价格战开始已经成为行业领先企业获取市场份额的一种手段。总体而言,这一时期的价格战常常会导致产业结构出现变动,产业集中度迅速提高,但一般不会在领先企业之间造成价格上的直接冲突,相反地,它们甚至会形成类似于“默契协议”的共识,利用价格竞争手段实现产业的优胜劣汰。

第三阶段是1997年之后。随着产业集中度的进一步提高,彩电产业已经逐步形成了类似寡头垄断的市场结构。这一阶段的价格战频率大幅上升,并且其波及面也相当大,常常导致行业领先厂商之间出现直接的竞争冲突,行业利润率大幅度下降。产业内已经明显地表现出供大于求的趋势,过剩的生产能力也很难通过产业内重组得到优化配置,甚至未能在市场机制的调节下顺利地退出,一些领先厂商在生产能力上也出现了相对过剩的情况。

《武汉晨报》所报到的武汉各大商场所出现的彩电价格大战其实只是处于第三阶段的近年来我国彩电行业价格战的一个极其普通的版本而已。长期以来,我国彩电行业在其发展过程中一直存在着趋同问题。产品差异程度低、产品结构的同质性、厂商在成本结构上的趋同性,导致了产业内企业之间竞争手段的单一化,价格竞争是彩电生产厂商之间最重要甚至是唯一的竞争手段。20世纪80年代初期,我国彩电产业引入了113条生产线,彩电的产能迅速扩大。这也被认为是造成此后彩电行业过度竞争问题的重要初始原因。也就是盲目的重复建设导致市场供求的脱节为后来的价格大战埋下的隐患。虽然如此,但是透过现象探究本质,事情本身并没有那么简单。根据产业经济学的一般原理,如果彩电产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不存在外部干扰和阻碍而完全由市场机制来调节的话,成本大大高于行业平均成本的厂商以及过剩的生产能力将会依据市场信号逐步退出,或者被高效率的厂商进行合并与重组。也就是说,在一个较短的时期内,某个产业会出现激烈的价格大战,但随着边际厂商的退出,价格大战不可能持续很长时间。我国彩电行业持续多年的价格大战明显有违经济学的一般原理。

我国彩电行业近年来频繁发生大规模产业价格战的重要深层次原因在于2,一方面产业进入壁垒较低。如果说早期

彩电生产线的进口是计划经济下政府的利益驱动行为所致,那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资本追逐利润”是其不二法则,自然会导致大量企业涌入该领域。在进入壁垒较低的情况下,产品的加成定价做法引致的高额利润使得在1997年之前吸引了相当的生产能力进入行业之中,加剧了价格大战的潜在可能性;另一方面产业资源由于政府干预而缺乏合理的退出途径,这使得产业资源无法通过兼并重组等市场手段来完成合理配置。

1.彩电行业的进入壁垒较低。产业组织理论从两个角度来理解行业进入壁垒,一是新企业比老企业多承担的生产成本,二是新企业比老企业必须多承受的不利因素。不论从那个角度,简单地说,进入壁垒就是新企业进入特定产业所面临的一系列壁垒。综合国内外产业经济学家对于进入壁垒的经典论述,我们可以把进入壁垒进行具体化和分类。一般来说,进入壁垒按其性质可以分为经济性壁垒和非经济性壁垒。经济性壁垒通常分为绝对成本优势、规模经济、产品差异化和对特有的经济资源的占有等。非经济性进入壁垒一般包括政策法律制度、阻止进入的策略性行为等。

首先分析彩电行业的经济性壁垒。

(1)彩电业进入的资金障碍较小。1994年,一条彩电装配线的进口价格只要150万到700万美元之间。虽然这个数字也许对于“小而散”的中国企业还是显得比较大,但是在一定的条件下,企业要筹集到这个数量的资本却并不困难。因为企业可以通过政府的干预向银行贷款从而迅速完成初始资本的筹集。由于我国银行信贷制度改革滞后,银行贷款受到地方政府干预较强,只要在当地政府干预下,大笔的银行贷款就轻而易举地进入了彩电产业,为彩电生产企业的筹建铺平道路。这样在原本并不很高的资金壁垒实际上被显著地降低。

(2)技术障碍较低。由于彩电整机生产企业主要是完成电子元器件的组装,工艺和生产技术较为简单。同时彩电产业是一个相对成熟的行业,潜在的国外技术供应商众多,不存在国外供应商进行技术封锁的问题。另一方面,随着我国彩电行业的对外开放,国内生产厂商能够很容易地从国外彩电厂家得到相关的生产技术、产品设计,我国绝大多数彩电生产企业只是一个彩电组装企业而已,根本没有什么研究开发的能力。同时,国外的知名彩电企业为了把产品打入我国市场也非常乐意转让生产技术和专利。这就极大地增加了彩电生产技术的可获得性,削弱了该行业在研发能力方面的进入壁垒。以技术引进替代技术研发和创新,将会导致进入壁垒失效。我国大多数彩电生产企业缺乏技术开发和创新的动力和机制,企业的研发费用不足。大多数企业没有掌握本行业先进的“核心技术”,基本上依赖引进成套设备组装产品。“核心技术”是一种重要的进入壁垒,而大量引进成套设备这种简单的“复制”过程使进入壁垒顿然消失。

(3)彩电行业成本结构和产品品质具有趋同性。由于我国的彩电行业是借助引进国外生产装配线和国外生产技术而发展起来的。因此,长期以来,我国彩电行业在其发展过程中一直存在着产品品质和成本的趋同问题,具有产品差异程度低、产品结构同质性的特征,同时,生产厂商在成本结构上也具有趋同性。尤其是到了1997年以后,彩电行业竞争步入了几乎只是在生产能力较大的生产厂商之间展开的第三阶段。虽然此时的大厂商已经通过各种手段完成了属于自己的品牌塑造,但是从消费者的角度看,它们生产的彩电由于技术的趋同性和稳定性,各种品牌的彩电几乎不存在足以令消费者为之一振的差异性。行业内产品差异化程度越低,替代性就越强,在加剧竞争的同时,也降低了潜在企业进入或原有企业扩大生产规模的壁垒。因此,只要还有一点利润空间,任何一个品牌的彩电厂商都会存在一种机会主义倾向,通过各种手段把更多的生产资源导入彩电行业以扩大生产规模,同时降低自己的产品价格,力求做到薄利多销。而当大家都这么做的时候,整个彩电行业的价格大战在所难免。

接下来分析非经济进入壁垒。从政策法律制度角度看,彩电行业是我国改革开放后放松进入管制、实行市场化较早的行业之一,况且产业准入政策是由政府掌握的,所以只要有地方政府干预,要进入这一行业并不困难。所以,不存在政府在政策法律上和产业准入方面的进入壁垒。再看阻止进入的策略性行为,2000年6月9日我国彩电业九大巨头康佳、海信、创维、厦华、乐华、金星、熊猫、西湖、TCL、王牌在深圳宣布成立“中国彩电企业峰会”,并公布了最具实质性的举措:销售最低现价,其后又推出大幅度削减内销产量计划,减幅要达到15%-20%,约减产200万台。但是,这个类似于寡头市场上大厂商之间形成的价格联盟非常短命,仅仅维持了一个多月。这从一个侧面说明,我国彩电行业目前还不可能通过串谋来实施大厂商之间的阻止进入的策略性行为。因此,彩电行业的非经济性壁垒也是极其有限的。

综上所述,正是由于其产业特征和我国处于转轨时期所特有经济条件,我国彩电行业呈现出低进入壁垒的特性。

2.政府行为作为企业的退出障碍表现明显。退出壁垒是指现有企业在产业前景不好、企业业绩不佳时准备退出该产业,但由于受多种因素的阻碍,资源难以转移出去,这些阻碍现有企业退出产业的因素,就构成退出壁垒。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退出壁垒主要包括沉淀成本、违约成本、信誉损失、行政法规方面的退出壁垒、市场发育不完善而造成的退出壁垒。

彩电生产线很容易转产VCD、电脑、手机等其它种类的电子产品,故总的来看,彩电生产企业的资产专用性并不很

强。所以退出彩电生产后,固定成本转化为沉淀成本的比例相对来说比较低。我国也重来没有制定过限制彩电生产企业退出的行政法规。因此,行业的退出壁垒主要集中在由于市场发育不完善而造成的退出壁垒。其一,地方政府出于就业、财政等方面的压力不仅阻止亏损彩电企业的有效退出,而且千方百计通过税收、投资、银行信贷等方面给予亏损企业的优惠待遇来保护它们的继续生存。如徐州电视机厂和无线电三厂是徐州市的骨干企业,在价格战中出现亏损的情况下,市政府决定采取优惠措施,分别向两家企业注入1000万元和1500万元的新贷款。另一方面,对于在国内竞争处于劣势的企业,地方政府鼓励其与外国公司合作,借助外方的资金和品牌优势,生产国外品牌产品,当前在模拟式彩电生产技术上,国内企业已经与国外水平持平。虽然国内生产能力已经过剩,彩电业不应再鼓励合资项目,但近几年仍然建立了大量的合资企业3。其二,国内产权交易市场和资本市场的不完善以及国有企业改革的滞后,堵塞了彩电行业资本的退出通道。在资本市场和产权市场不完善的条件下,企业退出时无法有效地利用现代资本运作手段来实现或转移企业资产。我国多数彩电生产厂家是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业,国有企业所固有的缺陷也增加了产业转型的难度。

1.我国彩电行业的进入壁垒和退出壁垒主要有哪些?

1.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我国彩电行业成本结构、产品品质的趋同性?

3.你觉得应该如何解决“彩电价格大战”问题?

3关于由于政府行为导致的彩电企业退出壁垒的问题,本案例部分引用了学者苏勇的观点和阐述(苏勇:我国彩电业发展的问题与对策建议,华东经济管理,2000年10月)。

进入与退出壁垒(产业经济学2个案例)

案例1 案例名称:“氖灯”小巨人的成功之道 案例适用:进入壁垒 案例来源:薛家骥:“氖灯”小巨人和市场进入壁垒——“扬州现象”透视之五, 现代经济探讨,1994年第8期,部分修改后引用。 一颗颗闪烁着红绿光的氖灯,产品虽小,却占领着一个大市场。扬州灯泡集团(原为扬州灯泡厂)的氖灯生产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叶,最初只用于机器设备的配套,随着家电产业的发展,从电饭锅、电烤箱、微波炉等等小家电到大家电,氖灯的需要量越来越大。1988年以后,扬州灯泡集团兴办了一系列合资企业,为氖灯的大发展铺平了道路。从1991年到1993年,产量连续三年翻番,到1993年底,氖灯的产量已达1.5亿只,产值1.2亿元,利润 1111万元。截至2003年,资本收益率已经连续10年达到100%。1993年扬州灯泡集团生产的氖灯,国内市场的覆盖面已达70%,出口也占全国的50%,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中国氖灯销售的“单打冠军”。目前,扬州灯泡集团拥有引进的氖气自动化生产线39条,年产各型氖灯、荧光辉光灯4.5亿只,占全国总产量的70%。集团的产品畅销国内外,有50%以上直接出口,销往英国、意大利、西班牙、美国、东南亚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产品广泛应用于各种电器设备、电子线路和仪器仪表中作指示用或电路元件用。 扬州灯泡集团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期的短短几年时间内,氖灯生产规模从小到大,直至取得全国销售量的“单打冠军”实属不易。扬州灯泡集团的做大做强,虽说部分得益于市场容量的迅速膨胀,但更主要的是其在经营过程中所成功构筑的一道行业进入壁垒。灯泡生产在我国并不是一个新兴产业,技术成熟,工艺稳定,初始投资规模小,少量投入即可新建生产线。氖灯生产与灯泡生产类似。因此,扬州灯泡集团不仅面临着上海、盐城、镇江、日照、黄石、潮州等地原有灯泡生产厂家的强有力竞争,更重要的是它还需顶住新进入企业的步步紧逼。扬州灯泡集团很懂得一哄而起,重复生产、重复引进的厉害。在全国以往的经济发展中,棉纺、毛纺、乳胶手套、灯泡、节能灯、电风扇等等,都曾遇到这种风浪。从其它行业的发展经历和惨痛教训使得扬州灯泡集团深深体会到,低水平重复建设的浪潮会把许多优势产品、优势企业冲得七零八落。它们更加知道,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是必要的,但在我国由于投融资体制改革的滞后、地方保护主义、知识产权保护的缺失等诸多主客观因素作用下,许多产业发展过程中又往往会走向过度竞争,最后导致整个行业的发展停滞,甚至于毁灭。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扬州灯泡集团学到了许多保护自己的办法,一个重要的手段,就是自觉不自觉地运用了构筑市场进入壁垒这个武器。它所构筑的这一壁垒,不仅使得扬州灯泡集团在近十年内保住“单打冠军”的头衔,而且也引领着整个氖灯生产行业步入了良性发展的轨道。 产业进入壁垒是指阻止外部企业进入并与原有企业进行竞争的各种障碍因素。但这一关于进入壁垒的论述过于笼统。经济学家从不同的角度定义了进入壁垒。比较有代表性的定义有以下几个:1.贝恩认为,进入壁垒是“一个产业中原有企业相对于潜在企业的优势。这些优势体现在原有企业可以持续地使价格高于竞争水平之上而又不会吸引新的企业加入该行业”。2.斯蒂格勒认为:“进入壁垒是一种生产成本(在某些或每个产出水平上),这种成本是打算进入这一产业的新厂商必须负担,而已在该产业内厂商无须负担的”。对此,克拉克等经济学家也持相同的观点。显然,在他们看来,进入壁垒就是新厂商比原有厂商多成承担的生产成本。3.我国学者杨治认为,当新企业与原有企业竞争时与原有企业竞争时所遇到的若干不利因素阻碍了新企业进入,则这种障碍新企业进入的因素就叫做进入壁垒,即进入壁垒就是新企业所遇到的若干不利因素。 从以上的讨论可见,无论是新企业比老企业多承担的生产成本,还是更广泛地,新企业比老企业必须多承受的不利因素,都会阻碍新企业进入产业,构成进入壁垒。因此,简单地说,进入壁垒就是新企业进入特定产业所面临的一系列壁垒。根据上述定义,进入壁垒可以具体化为多种形式。一般来说,进入壁垒按其性质可以分为经济性壁垒和非经济性壁垒。 经济性壁垒通常分为绝对成本优势、规模经济、产品差异化和对特有的经济资源的占有等。 根据贝恩的观点,绝对成本优势是指在特定的产量水平上,行业内原有企业比潜在的或新的企业通常具有的低成本

产业经济学

C 1.策略性行为:指一个企业旨在通过影响竞争对手对该企业行动的预期,使竞争对手在预期的基础上做出对该企业有利的决策行为 2.产业结构政策:指政府依据本国的产业结构现状,规划产业结构逐渐演进的目标,确定重点发展的战略产业,实现资源的重点配置的政策。 3.产业集群:指特定产业中互有联系的公司或机构聚集在特定地理位置的一种现象。 4.策略性进入壁垒:是指产业内在位企业为保持在市场上的主导地位,获取,利用自身的优势通过一系列的有意识的性行为构筑起的防止潜在进入者进入的壁垒。 5.创造性毁灭: 潜在进入者创新对原有企业造成的致命性打击,迫使他们退出原有的市场。 F 1.范围经济:指利用单一经营单位内原有的生产或销售过程来生产或销售多于一种产品而产生的经济。 2.富有的窘境:在解释默契合作策略性行为方面存在均衡过多的问题。 G 1.规模经济:由于生产专业化水平的提高等原因,使企业的单位成本下降,从而形成企业的长期平均成本随着产量的增加而递减的经济。 2.管制:指管制者依照一定的法规,对被管制者所采取的一系列行政管理与监督。 H 1.混合并购:彼此没有相关市场或生产过程的公司之间进行的并购行为。 J 1.进入壁垒:是指潜在进入企业和新企业若与既存企业竞争可能遇到的种种不利因素。 L 1.掠夺性定价:是指一个厂商将价格定在牺牲短期利润以消除竞争对手并在长期获得高利润的行为。 S 1.市场结构:指市场中各种要素(者、需求者、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其特征。 2.水平一体化:是企业在原有生产经营范围内,通过联合、兼并同类企业或投资兴建新的生产经营单位,形成多工厂企业,以扩大企业规模。 3.市场势力:也称市场权力。是指卖方或买方不适当地影响商品价格的能力。 T 梯度发展理论: 根据产业生命周期理论,不同生命阶段的产业有不同的最优区位。 W 1.网络外部性:指消费的外部性,即购买某种商品的消费者数量的增加将提高消费者的效用水平,从而增加了消费者对该商品的需求。 2.完全消耗系数:两个产业间的产品直接消耗关系。但一种产品对另一种产品的消耗不仅

中国家电行业进入和退出壁垒分析

中国家电行业进入壁垒分析 来源:全球分析网家电课题组浏览量:132日期:2012-05-18 摘要:我国的中国家电行业总的来说属于进入低门槛行业。首先家电业是我国市场化程度 较高的行业,政府对其限制不多,加之在上世纪末行业高速发展期,盈利能力强,吸引大 批投资进入;其次,中低档家电产品生产技术比较普及,国家最初对其技术标准的缺失, 导致行业进入技术门槛较低;第三,我国劳动力成本较低,中国家电行业属劳动力密集型 产业,因此吸引大批资金进入,尤其是外商投资和港澳台投资,由近五年中国家电行业企 业数量变化可以看出明显的增长趋势,近一步说明行业进入壁垒较低。 我国的中国家电行业总的来说属于进入低门槛行业。首先家电业是我国市场化程度较高的行业,政府对其限制不多,加之在上世纪末行业高速发展期,盈利能力强,吸引大批投资进入;其次,中低档家电产品生产技术比较普及,国家最初对其技术标准的缺失,导致行业进入技术门槛较低;第三,我国劳动力成本较低,中国家电行业属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因此吸引大批资金进入,尤其是外商投资和港澳台投资,由近五年中国家电行业企业数量变化可以看出明显的增长趋势,近一步说明行业进入壁垒较低。具体数据如下图所示: 图表 1 2005年-2009年中国家电行业企业数量 但是,我国家电业准入门槛呈现上升趋势,首先,家电业竞争日益激烈,规模较小的企业难以与大企业竞争;其次,随着我国家电业与国际市场接轨,各项技术标准日益规范,间接提高了行业的准入门槛;第三,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家电产品更新换代速度较快,原先的中低档家电产品逐渐饱和,企业想要生存,必须要有自主开发的能力,这又客观上提高了行业进入壁垒。就目前来看,小中国家电行业的进入门槛较低,而彩电行业进入门槛较

产业经济学试题及答案

《产业经济学》试题 专业姓名成绩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产业经济学是一种() A、微观经济理论 B、中观经济理论 C、宏观经济理论 D、古典经济理论 2、产业经济学研究的领域() A、国民经济总量 B、企业 C、家庭 D、产业 3、有效竞争理论是由()提出 A、克拉克 B、马克思 C、贝恩 D、霍夫曼 4、产业结构优化的目标是() A、实现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和合理化 B、实现经济的飞速发展 C、促进各产业间的协调发展 D、调整不协调的产业结构 5、产业组织是指() A、同一产业内企业间的组织或市场关系 B、产业中同类企业的总和 C、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经济关系 D、市场主体间的市场活动的集合 6、广告的作用() A、有利 B、有弊 C、有利有弊 D、无利 7、掠夺性定价的特征有()

A、定价一般长期性的 B、所有企业都可以采用此战略 C、价格一般定在低于平均利润之下 D、对市场结构产生有利的影响 8、以下哪种联系方式不属于按照产业之间的供给与需求联系分类的方式() A、前向联系 B、后向联系 C、环向联系 D、价格联系 9、从产业发展生命周期角度看,“夕阳”产业是指() A、处于成熟期阶段的产业 B、处于衰退期的产业 C、处于调整期的产业 D、市场容量渐趋饱和的产业 10、下列不属于SCP分析框架内容的是() A、市场行为 B、市场绩效 C、市场结构 D、市场竞争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 1、以下属于三次产业分类法中第一产业的有() A、农业 B、渔业 C、畜牧业 D、林 业 2、产业结构政策通常包括() A、幼小产业保护政策 B、主导产业选择政策 C、战略产业扶植政策 D、贸易保护政策 3、影响市场集中度的主要因素包括() A、企业规模 B、进入壁垒 C、市场容量 D、产品差别化

产业经济学习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 : 1.产业:具有某种同类属性的具有的相互作用的经济活动的集合或系统。 2.产业组织:生产同一类(严格地说,是生产具有密切替代关系的产品)的企业在同一市场上集合而成的同一产业内各企业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结构,该结构决定了企业规模经济效益的实现与企业竞争活力的发挥之间的平衡。 3.产业结构:产业与产业之间的数量关系结构及技术经济联系方式,产业结构的变化主要由需求结构、生产结构、就业结构和贸易结构及其关联机制的变化体现出来。 4.产业关联:最终产品产业与生产这些最终产品所投入的中间产品产业之间以及这些中间产品产业之间的技术经济和数量结构联系,是产业结构最主要的表现特征之一。 5.产业政策:国家或地区政府为了实现一定的经济目的或社会目的,应用产业经济学的原理,以全产业为对象所实施的能够影响产业发展进程的一整套政策的总称。 6.淘汰产业: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由于技术老化、需求萎缩、成本上升、长期亏损而不能适应市场的需要而退出市场的产业。 7.新兴产业:由于科技的发展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出现了已经度过了幼年生命危险期的新的细分产业,这些新的细分产业的产品在技术工艺、用途、生产方式、用料或其他方面与原有产业的产品有较大不同。8.生产要素分类法:按照劳动、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的比重或对各生产要素的依赖程度对产业进行划分的分类法。可以将全部生产部门划分为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和知识密集型产业。 9.产业发展阶段分类法:按照产业发展所处的不同阶段进行产业分类的一种方法。按照这种分类法划分的常见产业有幼小产业、新兴产业、朝阳产业、夕阳产业、衰退产业、淘汰产业等等。 1. 产业市场结构:是指企业市场关系的特征和形式。 2. 市场集中度:是用于表示在特定产业或市场中,卖者或买者具有怎样的相对的规模结构的指标。 3. 洛伦兹曲线:是一种相对集中度的指标,它表明市场占有率与市场中由小企业到大企业的累计百分比之间的关系. 4. 产品差别化,是指企业在其提供给顾客的产品上,通过各种方法造成足以引发顾客偏好的特殊性,使顾客能够把它同其他竞争性企业提供的同类产品有效地区别开来,从而达到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的目的。 5. 赫芬达尔一赫希曼指数:简称H指数。它是某特定行业市场上所有企业的市场份额的平方和. 6. 市场集中度:是用于表示在特定产业或市场中,卖者或买者具有怎样的相对的规模结构的指标。 7. 基尼系数:是一种相对集中度的指标,它建立在洛伦兹曲线的基础上,等于均等分布线(对角线)与洛伦兹曲线之间的面积(图6―1阴影部分的面积)与以均等分布线为斜边、以横轴为直角边构成的三角形面积之比。 8. 促销差异化:就是企业通过利用独特的促销手段,包括广告、销售促进、人员推销和公共关系等,建立顾客对产品差异化的认知。 9. 企业兼并是指两个以上的企业在自愿基础上依据法律通过订立契约而结合成一个企业的组织调整行为。由于组织调整行为是对市场关系影响最大的市场行为,因此产业组织理论对企业兼并行为的研究非常重视。 10. 规模经济:通常是指产品的单位成本随规模即生产能力的提高而逐渐降低的规律。 11. 市场集中度:是用于表示在特定产业或市场中,卖者或买者具有怎样的相对的规模结构的指标。由于市场集中度是反映特定市场的集中程度的指标,所以它与市场中垄断力量的形成密切相关,也正因为如此,产业组织理论把市场集中度作为考察市场结构的首要因素。 1. 产业结构优化:是指推动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发展的过程。 2.前向关联、后向关联:前向关联是指投入产出表中,纵向的供给部门与横向的需求部门发生的供给关系,横向的需求部门就是纵向供给部门的前向关联产业。后向关联是指在投入产出表中横向的需求部门与纵向供给部门发生的需求关系,纵向的供给部门就是横向需求部门的后向关联产业。

第四章 进入退出壁垒

第四章进入退出壁垒 教学目的与要求:本章介绍了进入和退出壁垒这两个影响市场结构的因素。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进入障碍和退出障碍的含义,掌握进入障碍的类型和退出障碍的因素,以及进退无障碍理论的基本内容。 教学重点与难点:进入壁垒和退出障碍的构成因素、退出壁垒的度量指标 教学时数:4课时 第一节进入壁垒 一、进入壁垒的含义 进入壁垒是指阻止外部企业进入并与原有的企业进行竞争的各种障碍因素。产业经济学理论中对进入壁垒含义的理解存在分歧,许多研究者从各自的研究视角给出了不同的定义。 贝恩认为,进入壁垒是“一个产业中原有企业相对于潜在进入企业的优势。这些优势体现在原有企业可以持续地使价格高于竞争水平之上而又不会吸引新的企业加入该产业”。 施蒂格勒(G.stigler)认为?°进入壁垒是一种生产成本(在某些或每个产出水平上),这种成本是打算进入这一产业的新厂商必须负担,而已在该产业内的厂商无须负担的。?±换句话说,是新厂商比老厂商多承担的成本。 简单地说,进入壁垒就是新企业进入特定产业(或市场)所面临的一系列障碍。 进入壁垒的高低,既反映了市场内已有企业优势的大小,也反映了新进入企业所遇障碍的大小。进入壁垒的高低是影响该行业市场垄断和竞争关系的一个重要因素,同时也是对市场结构的直观反映。 二、进入壁垒的种类 (一)结构性进入壁垒 结构性进入壁垒又称经济性进入壁垒,通常分为:绝对成本优势、规模经济、产品差异化和对必要的资本量等。 1.绝对成本优势 根据贝恩的观点,绝对成本优势是指在特定的产量水平上,行业内原有企业(established firm)比潜在的或新进入的企业(Prospective entrant)通常具有的低成本生产能力。 斯蒂格勒认为,绝对成本优势壁垒按其产生的原因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现有企业通过专利申请,而垄断工艺技术或产业标准。第二,原有企业拥有高级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而具有的人力资本优势。第三,原有企业通过与供应商订立长期原材料等要素供应而具有的优势。 专利技术是产生绝对成本优势的一个重要原因。因为专利限制了新企业取得最新技术的机会,专利保护的有效性,决定了新企业进入产业或市场的难易程度。 2.规模经济 根据产业内企业规模经济要求,新进入市场的企业必须具有与原有企业一样的规模经济产量或市场销售份额,才能与原有企业竞争,才能在进入后在行业中立足。而对新进入的企业而言,一般受市场容量和筹资规模的限制,在生产开始时很难使自己的规模达到原有企业的规模,从而使新企业与老企业的竞争中处于不利的地位。 3.产品差别化 产品差别化的存在使原有企业在市场中树立良好形象和声誉,他们只要维持和发展即可,该厂商具有”先动优势”.但新企业要从头开始,付出较大代价使顾客相信自己产品优于老企业.这势必增加新企业的生产和销售成本,这样现有厂商的存在提高了新厂商进入的成本。但当新企业拥有独有的先进技术时,产品差别化有利于进入,并可能使新企业得以发展。 4.必要的资本量 必要的资本量是指进入某一市场所必需的资本投资。不同行业必要资本量不同,必要资本量越大,筹资越困难,进入也越困难,这就是必要资本量进入壁垒。必要资本量壁垒与规模经济壁垒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强调筹资难易,后者强调厂商可能获得的市场份额与降低成本之间的矛盾。

产业经济学期末试题(含答案)

课程名称:产业经济学 一、单项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1—5:AADCB6—10:CAABD 11—15:ACDBB 16—20:ACAAD 二、名词解释(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1、掠夺性定价(驱逐对手定价):某企业为了把对手挤出市场或吓退试图进入市场的潜在对手,而采取降低价格的策略。 2、配第-克拉克定律:在工业化过程中,劳动力会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而且转移的幅度会越来越大。 3、产业组织政策:为了获得理想的市场效果,由政府制定的干预市场结构和市场行为,调节企业间关系的公共政策,其实质是协调竞争和规模经济之间的矛盾,以维持正常的市场秩序,促进有效竞争态势的形成。 4、投入产出法:研究经济系统中各个部分间表现为投入与产出的相互依存关系的经济数量分析方法。 5、次优理论:一个在某个或更多市场已包含垄断等不完全性、且对此已无能为力的现存市场中,如何得到最佳结果的理论。 三、简答题:(共4小题,每小题8分,共32分) 1、简述产业发展的生命周期理论。 答:(1)产业的生命周期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即形成期、成长期、成熟期、与衰退期。(2分) (2)具有以下特点:①不是所有的产业都有生命周期;②产业生命周期曲线的形状更为平缓和漫长;③产业生命周期存在缩短的趋势;④许多产业的生命周期具有明显的“衰而不亡”的特征;⑤衰退产业可能会“起死回生”进入下一个发展周期。(共6分)?2、简述产业结构演变的基本规律。 答:(1)生产要素密集型产业地位变动趋势,即先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再转向以资本密集型产业为主,最后以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2分)(2)产业结构高加工度化和高附加值化趋势;(2分)(3)新兴产业不断取代传统产业,并成为主导产业;(2分)(4)产业结构由低级向高级演进的趋势。(2分) 3、什么是主导产业?并简述主导产业的扩散效应。 答:主导产业是指发展速度快、带动作用大、在国民经济中居于主导地位的产业部门。(2分) 扩散效应主要体现在:前向效应,后向效应,旁侧效应。(共6分) 4、什么是市场进入障碍,形成市场进入障碍的原因有哪些? 答:市场进入障碍是指产业内已有厂商对准备进入或正在进入该产业的新厂商所拥有的优势,或者说是新厂商在进入该产业时所遇到的不利因素和限制。(2分) 形成市场进入障碍的原因:规模经济障碍;绝对费用障碍;产品差别化障碍;政策和法规障碍。(共6分) 五:论述题:企业兼并的主要动机及其对市场结构的影响。(共18分) 答案要点:企业兼并的动机多种多样,主兼企业和被兼企业的动机也不相同: (1)主兼企业的动机:获得规模经济的效益;提高市场竞争力和市场支配力量;降低市场进人壁垒;减少资产经营风险;单纯扩大规模,提高经理人员的声望。(7分) (2)被兼企业的动机:减少资产经营风险;避免破产;回收资本。(5分) (3)企业兼并对市场结构的影响:市场支配力量的加强和垄断的出现;进入壁垒的形成。产业经济学试题库——试题1

浅谈我国煤炭产业的进入退出壁垒

Clean Coal and Energy 清洁煤与能源, 2019, 7(1), 1-4 Published Online March 2019 in Hans. https://www.360docs.net/doc/d97279321.html,/journal/cce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d97279321.html,/10.12677/cce.2019.71001 The Entry and Exit Barriers of Chinese Coal Industry Anhong Cheng*#, Limin Han, Ximan Li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 Xuzhou Jiangsu Received: Mar. 5th, 2019; accepted: Mar. 18th, 2019; published: Mar. 25th, 2019 Abstract The existence of industrial barriers is an important means to force enterprises to make entry and exit behaviors. In the academic world, economies of scale and product differences are generally adopted as the basic forms of entry and exit barriers analysis, but the research on specific indus-trial barriers is relatively lacking. In particular, the coal industry overcapacity is the most funda-mental reason for the problem of barriers. This paper attempts to analyze the entry and exit bar-riers of the coal industr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upply-side reform from the aspects of govern-ment, resources, environment and social factors. Keywords The Coal Industry, Reform, Entry and Exit, Barriers 浅谈我国煤炭产业的进入退出壁垒 成安洪*#,韩丽敏,李茜曼 中国矿业大学,江苏徐州 收稿日期:2019年3月5日;录用日期:2019年3月18日;发布日期:2019年3月25日 摘要 产业壁垒的存在是迫使企业做出进入退出行为的重要手段。在学术界,一般采用规模经济、产品差异等作为进入退出壁垒分析的基本形式,但针对具体产业壁垒的研究还较为缺乏。尤其是煤炭产业产能过剩*第一作者。 #通讯作者。

第四章__进入壁垒与退出壁垒

第四章进入壁垒与退出壁垒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以下内容:进入壁垒与进入壁垒的基本涵义、形成原因和测量方法。 教学重点 进入壁垒,退出壁垒。 教学难点 进入壁垒的产生原因。 本章主要从新企业进入市场(产业)和原有企业退出市场(产业)角度,对进壁垒和退出壁垒问题进行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考察市场经济中企业与企业之间复杂的市场竞争行为,揭示进入壁垒与退出壁垒对市场结构与经济绩效的影响。为政府通过提高进入壁垒与降低退出壁垒,促进生产要素向优质企业和行业集中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组织效率提供政策思路。 第一节对进入壁垒的理论分析 一、进入障碍的基本涵义 进入障碍是指阻止外部企业进入并与原有的企业进行竞争的各种障碍因素。经济学家从不同的角度定义进入壁垒,如贝恩认为,进入壁垒是“一个产业中原有企业相对于潜在进入企业的优势。这些优势体现在原有企业可以持续地使价格高于竞争水平之上而又不会吸引新的企业加入该产业”。 施蒂格勒(G.stigler)认为“进入壁垒是一种生产成本(在某些或每个产出水平上),这种成本是打算进入这一产业的新厂商必须负担,而已在该产业内的厂商无须负担的。”克拉克森等经济学家也持相同的观点,他们认为,进入壁垒可定义为“寻求进入某个行业的厂商而不是由已在该行业内的厂商负担的生产成本。”显然,在他们看来,进入壁垒就是新厂商比老厂商多承担的生产成本。 但事实上,除了生产成本外,还必须存在其它影响新企业进入的因素,因此,进入壁垒是新企业比老企业必须多承受的不利因素。 简单地说,进入壁垒就是新企业进入特定产业(或市场)所面临的一系列障碍。 课堂提问:请同学们举一个进入壁垒的实例? 二、进入壁垒的种类及其原因 进入壁垒按其性质可以分为经济性壁垒和非经济性壁垒。 经济性壁垒具有自发性,它是新企业在对进入产业后的预期收益和竞争对手分析的基础上,形成进入新市场(产业)的一系列障碍因素。与此同时,经济性壁垒具有平等性,它对所有企业都会产生阻碍,甚至对于行业中已有的企业。 而非经济性壁垒则具有外在强制性,企业只能主动地适应这种壁垒,大部分行政性、法律性和技术性因素导致的进入壁垒往往属于非经济性壁垒。非经济性壁垒一般具有特定范围,而且在这个范围内存在着对不同经济主体的歧视性。 (一)经济性进入壁垒的分类与产生原因 经济性进入壁垒经常分为:绝对成本优势、规模经济、产品差异化和对特有的经济资源的占有等。

产业经济学练习题及答案j

一、单项选择 1.企业替代市场的原因是(A) A.节省交易成本 2.产业经济学研究的领域是(D) D.产业 3.下列说法中对SCP的认识正确的一项(C) C.市场绩效优劣的评价主要从产业资源配置效率、利润率水平、生产效率等 方面 4.可竞争理论的分析中心是(C) C.完全可竞争市场及沉没成本 5.寡头垄断的市场结构主要特征有(C) C. 产业集中度较高 6.有效竞争理论由(A)提出A.克拉克 7.假设双寡头面临如下一条线性需求曲线:P=30-Q ,Q为两厂商的总产量,假设边际成本为零,以下结论中正确的一项是(A) A.竞争性均衡时,Q1=Q2=10,产量最高,利润最低 8.产业结构优化的目标是(A)A.实现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和合理化 9.产业结构的高度化是通过(C)实现的 C.产业间优势地位的变更 10.重工业化是指(B)在国民收入和劳动人口中所占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 B.重工业 11.全国性产业布局的总体目标是(A) A.实现产业的合理布局和经济资源在空间上的有效配置 12.工业区位理论的奠基人是(D) D.韦伯 13.下列关于产品差别化的叙述中,哪一项是正确的(B)B.产品差别化程度越小,竞争因素越大 14.德国经济学家霍夫曼专门对工业结构规律进行研究得出的霍夫曼比率是 (C) C.霍夫曼比例=消费资料工业产值/资本资料工业产值 15.下面哪种市场结构具有产业集中度较低,产品有差别,进入和退出壁垒较低的特征(B) B.垄断竞争的市场结构 16.下面哪个行业中企业的广告行为最有影响(C)C.非耐用消费品行业

17.掠夺性定价的特征有(C) C.价格一般订在低于平均利润之下 18.在需求结构中,对产业结构影响最大的因素是:(B) B.个人消费结构 19.某企业为了获得规模经济应该采取(D) D.横向兼并 20.交易成本的概念是由下面的哪一位经济学家最先提出的(A)A.科斯 21.(D)书的出版,标志着哈佛学派正式形成 D.贝恩的《产业组织》 22.下列各项指标中,哪一项不是用来衡量市场集中度的指标(B) B.市场容量 23. 下面哪项不属于企业的市场竞争行为A.价格卡特尔 24.古诺模型中两寡头的产量水平之和比两寡头勾结确定的产量水平之和(A), 而利润()A.更高,更低 25.许多学院和大学对贫困学生提供奖学金,这种政策可以被认为是(A)A.价格歧视 26.沉没成本是(D) D.无法回收的固定成本 27.伯特兰德模型中的寡头是以(B)作为决策变量 B.价格 28.劝说性广告与产品差异的关系是(B)B.劝说性广告提高了产品的差异性 29.主导产业选择的收入弹性基准是指(A)A.该产业产出的人均需求增长率/人均国民收入增长率 30. 厂商根据消费者群体的不同需求弹性为同一商品或服务制定不同的价格 属于(B) B.三级价格歧视 31.在《孤立国》一书中提出了著名的孤立国同农业圈层理论的是(B)。 B.杜能 32.我国国家标准分类法将产业划分为(B)个门类 B.20 33.产业经济学的微观部分是指(AA.产业组织理论 34.现代产业组织理论关注的核心问题是(B) B.马歇尔冲突 35.哈佛大学的教授张伯伦和(C)同时提出垄断竞争理论 C.罗宾逊夫人36.(B)学派被称为“效率主义者 B.芝加哥学派 37.沉没成本与可竞争市场之间的关系是(D) D.沉没成本越低,市场越接近完全可竞争 38.技术与经营支持是政府对(D)产业的调整政策 D.衰退产业

最新产业经济学2套附答案

产业经济学2套附答 案

产业经济学模拟题 (2套附答案) 试题一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 1.规模经济 2.进入壁垒 3 混合并购4.策略性行为 5.产业结构政策 二、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1.范围经济的主要来源是什么? 2.简述米尔格罗姆和罗伯茨模型。 3.垄断的基本类型有哪些? 4.企业实施横向并购的动机是什么? 5.自然垄断的判断标准是什么? 三、案例分析题(共20分) 中国移动电信市场的不对称管制

当前我国移动通信市场的恶性价格战时有发生,对于其成因,许多人都归结为竞争的压力,但要追根究源的话,还应从不对称管制上找原因。 实行不对称管制的主要目的是压制主导运营商扶持新进入者,形成有效竞争。因此,在资费是市场竞争主要手段的情况下,政府部门不但允许新进入者以较低的资费标准与主导运营商进行竞争,还对后者实行严格的价格控制,希望能通过这些措施使用户流向新公司。1994年联通成立后,正是凭借这种资费优势进入移动通信市场。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尽管联通拥有资费优势并借此逐步扩大市场份额,但发展仍然比较缓慢,实力依然比较弱小,不能对当时的中国电信构成威胁,所以两者倒也能平安相处,爆发价格战的情况甚少。 然而,近年来联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实力逐渐增强,已经基本具备了叫板中国移动、与之在移动市场一决高低的实力。面对联通带来的竞争压力,看到联通由于享受到了不对称管制带来的资费政策而吸引了大量的新用户,中国移动也只好在资费上下功夫,降低资费以使联通失去价格优势。而联通为了抢占竞争的主动权,只得进一步下调资费。双方竞相折价,恶性价格战自然就不可避免,而移动资费高额的利润也给他们提供了降价的空间。由此可见,不对称管制对资费的管制引导了运营商把竞争的焦点放在资费上,促使他们把资费作为竞争的主要手段,从而导致恶性价格战的发生。因此,不对称管制的资费管制尽管促进了联通的发展,但在联通已经成长起来的情况下,却间接导致了价格战的形成,使我国移动通信市场面临无序竞争的危险。 结合本案例,请回答下面问题: (1)什么是不对称管制? (2)根据案例,分析电信市场不对称的内容。 (3)根据案例,分析不对称管制在电信市场上的作用。

产业经济学简答题

1 S-C-P三者间的关系?答:在短期内,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之内的关系是,市场结构从根本上制约市场行为,市场行为又直接决定了市场绩效。从长期考察,市场结构也发生变化,而这种变化正是企业市场行为长期作用的结果,有时市场绩效的变化也会直接导致市场结构发生变化。所以,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之间是双向的因果关系。 2.可竞争市场理论的内容及政策主张?答:内容:市场内的企业从该市场退出时完全不用负担不可回收的沉没成本,从而企业进入和退出完全自由的市场。衡量可竞争市场的一个方法是看该市场的沉没成本:沉没成本越低,企业退出就越容易,从而企业进入决策不会太小心谨慎,在位企业面临的进入压力越大,市场就越接近于可竞争。政策主张:潜在的竞争完全可以替代政府的规制。政府的竞争政策与其说重视市场结构,不如说是重视是否存在充分的潜在竞争压力,而确保竞争压力的存在关键是要尽可能降低沉没成本 3.试述市场结构的度量指标?答:市场的集中度;产品的差异化;进入和退出壁垒;市场需求的价格弹性;市场需求的增长率;短期成本结构。 4.试述主导产业的作用。?答:1)依靠科学技术进步,获得新的生产函数2)形成持续高速增长的增长率3)具有较强的扩散效应,对其他产业乃至所有产业的增长有决定性的影响。 5.试述古典企业模型?主要从技术角度出发,运用边际分析的方法,研究了在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下一个产业最佳产出水平和市场均衡价格的决定问题,以及与此相应的企业最优生产规模和最佳生产范围的决定问题。 6.试述在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下,短期与长期行业均衡及厂商最优规模分别是如何决定的。 答:所谓短期是指这样长的一段时期,在这个时期内的厂商的厂房设备的规模是固定不变的。他只有通过调整可变要素的使用量来调整其产销。从整个行业来看,在短期内,不仅该行业现有厂商的厂房规模是固定不变的,而且该行业的厂商的数量也是固定不变的。原因是由于时间较短,现有厂商来不及调整其厂房设备等资产,而其他厂商也无法建造出新的厂房设备从而进入到该行业中来。 长期:所谓的长期是指在这段时期内,厂商有足够的时间调整其厂房设备的规模,即厂商能够根据他的准备提供的产量选择一个所需的总成本为最低的厂房设备规模;而且整个行业的厂商的数量也有足够的时间发生变化,即只要现有厂商可获得超额利润,就会吸引新的厂商进入该行业,从而引起厂商数量的增加,反之,不能赚得正常利润而蒙受亏损的厂商势必退出该行业,从而引起该行业厂商数量的减少。 7、试分析企业的价格歧视策略?答:1厂商必须具有一定的市场力量。价格歧视通常发生在垄断市场或寡头垄断市场2价格歧视要求厂商能根据消费者的支付意愿划分顾客。厂商可以从地域、年龄、收入、消费习惯等多方面来划分顾客3厂商必须能够阻止消费者通过转售套利。 8.如何理解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和合理化? 答:高度化:主要是指产业结构从低水平向高水平状态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产业结构合理化包括如下三方面内容:(1)三次产业之间以及各次产业内部的比例要相互适应。(2)各次产业内部以及三次产业之间增长与发展的速度要相互协调。(3)各产业部门的联系、变动和流向要符合经济发展过程的一般规律。合理化:是指产业与产业之间协调能力的加强和关联水平的提高,它是动态的过程。产业结构合理化就是要促进产业结构的动态均衡和产业素质的提高。因此,产业结构的合理化要解决的问题包括: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的相互适应问题;三次产业以及各产业内部各部门之间发展的协调问题;产业结构效应如何充分发挥问题。 9.影响市场结构的因素有哪些? 试分析每一种主要因素对市场结构的影响? 答:市场集中度;产品差别化;市场需求的价格弹性;进入壁垒(1、市场集中度;(它是用来衡量企业的数目和相对规模的差异,是市场势力的重要量化指标。市场集中度是决定市场结构最基本、最重要的因素,集中体现了市场的竞争的垄断程度。) 2、产品差别化;(影响市场集中度,市场上规模大的企业通过扩大产品差别化程度,可以保持或提高企业市场占有水平,从而保持市场的集中度。形成市场进入壁垒,市场产品差异化程度越高,新企业进入市场的壁垒也越高。) 3、市场需求的价格弹性;(市场需求的价格弹性反应了企业对价格的控制程度。即如果企业提高它的价格,它将损失(1)它的全部销售,还是很大的销售比例或只是很小的销售比例。企业的市场权利越大,市场的竞争程度就越小。 4、进入壁垒(即企业可以进入该行业的自由程度。进入壁垒是影响市场结构的重要因素,是指产业内既存企业对于潜在进入企业和刚刚进入这个产业的新企业所具有的某种优势程度。进入壁垒越低,市场的竞争程度越低。) 10.试述兼并的主要类型及动机。答:横向兼并,纵向兼并,混合兼并动机:在市场机制作用下企业为了获得其他企业的控制权而进行的产权交易活动。多发生在被兼并企业财务状况不佳、生产经营停滞或半停滞之时,兼并后一般需调整其生产经营、重新组合其资产;而收购一般发生在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状态下,产权流动比较平和。 11.试论述如何综合评价某一产业市场的市场绩效答:1产业的资源配置效率(衡量资源配置效率的直接指标;产业的市场结构和资源配置效率;X非效率;)2产业规模结构效率(企业规模经济和行业规模经济;产业规模结构效率的衡)3产业技术进步(产业技术进步反应了一种动态的经济效率,所以成为衡量经济绩效的一个重要指标。)12,试述产品差异化对市场结构的影响 答:(1)影响市场集中度,市场上规模较大的上位企业通(即市场占有率领先的企业)通过扩大产品差别化程度,可以保持或提高企业的市场占用率,从而保持或提高市场集中度水平;市场上规模较小的下位企业也可以通过产品差异化提高自身的市场占有率,从而降低市场的集中度水平,或改变行业市场的规模分布结构(2)形成市场壁垒。现有企业的产品差异化可以使顾客对该产品形成偏好甚至一定的忠诚度,这对于意图进入市场的新企业而言,无疑构成了一定程度的进入壁垒,也就是说,这些试图进入市场的新企业也必须通过自己的产品差异化行为,寻找新的目标市场的顾客或者争取原有企业的顾客转换品牌。要做到这一点,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为此,市场的产品差异化程度越高,新企业进入市场的壁垒也高 13论述企业在产业经济中的作用和地位 答:地位:(1)企业是产业分析和研究的出发点。我们知道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产业,而所谓产业简单地说就是指具有某类共同性的企业群或企业集合。这样,不同企业所具有的某类共同性就成了划分产业的基准。而不同产业究竟是具有什么样共同性的企业群来构成,则取决于具体经济分析的需要。(2)企业行为本身就是产业组织理论研究的对象。(同一产业内企业的数量和规模是划分不同市场结构的重要依据。而在不同的市场结构下,出于不同地位的企业具有不同的市场行为,各个企业不同的市场行为又决定其各自市场绩效的决定性因素。所有这些正是产业组织理论研究的主要内容。 作用:(1)企业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2)企业是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进步的主要力量。(3)企业是经济增长、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 14论述主导产业的选择标准?答:(一)赫希曼基准。美国发展经济学家赫希曼主张主导部门的选择应依照后向联系系数的大小顺序排列。即主导产业应以最终产品的制造部门为主。这样,当市场需求扩大时,主导产业增长,进而带动中间投入部门和整个经济的增长。(二)罗斯托基准:美国经济学家罗斯托认为选择主导产业的基准有:一是应选择具有较高的增长率和显著的规模的产业;二是选择能带动其他部门的经济增长的产业。 (三)筱原基准1、收入弹性基准。指选择需求的收入弹性高的产业为主导产业。需求的收入弹性大于1,意味着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均国民收入的提高,需求以更快的速度增加。 15.论述广告行为对市场结构的影响? 答:(1)广告与产品差异。广告是企业向消费者传递产品差异信息的最重要的手段,因此企业通过广告中的有效诉讼,可以让消费者深刻认知其产品与众不同的特点,从而与竞争者的产品区别开来(2)广告与进入壁垒。市场上原有企业所做的大量广告对意图进入市场的潜在企业构成了一定程度上的进入壁垒,使它们“望而却步”。所有这些方面作用的结果就是产业市场的集中度提高。实证研究也表明,广告活动是竞争企业市场份额差距扩大的重要原因。 16.论述产业组织政策的主要内容 答:(一)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政策(二)产业合理化政策(三)直接规制政策 17.论述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因素答:1、供给因素对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2、需要因素对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3、国际贸易因素对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4、国际投资因素对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5、其他因素对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6、政策对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 18.论述贝恩意义上的进入壁垒和退出壁垒答:贝恩意义上:进入壁垒是“潜在的进入者相比,市场中现有企业所享有的优势。”这些优势是通过现有企业可以持久地维持高于竞争水平的价格而没有导致新企业的进入反映出来的。退出壁垒:是企业在退出某个行业市场时所遇到的阻碍 19.试述产品差别化的实现途径答:科特勒认为,实现差异化可以基于以下方式:实际的差异性(如特色、表现、设计、造型、包装等);购买方式的差异性(如店内购买、网络订购等);服务的差异性(如送货、安装、培训、维护、修理等);价格的差异性(如超高价位、中价位、低价位等);形象的差异性(如象征、气氛、媒体、活动等)。 20论述产业结构高度化的特征答:1)产结构的发展顺着第一、二、三产业优势地位顺向递进的方向演进。2)产结构的发展顺着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分别占优势地位顺向递进的方向演进3)产业结构的发展顺着低附加价值产业向高附加价值产业方向演进4)产业结构的发展顺着低加工度产业占优势地位向高加工度产业占优势地位方向演进。 21. 简述产品差异性的度量方法?答;(1)需求交叉价格弹性:当另一种商品价格变动1%,某种商品需求量会相应变动的百分比。(2)广告密度:衡量产品差别程度 22. 简述广告的类型及其特征?类型:煽动型,理智性广告,轰炸型;特征:(1)非耐性消费品行业(2)耐用消费品行业(3)工业品行业23 简述产业间收入相对差异产生的原因?答:1、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需求结构发生变化;2、产业间技术进步的可能性有很大差别;3、劳动生产率提高。 24.简述规模经济的三个层次?答:(1)低效率状态(2)过度集中状态(3)理想状态 25.分析不同市场中企业的市场势力?答:(1)专利:最初,替代品很少,其他企业不能模仿,因为这家企业拥有专利权,而这一技术具有难以替代性(2)广告:是广告起了很大的作用,在大型公司里,广告的预算规模和研发预算规模差不多,这说明物品本身的价值并不重要,消费者的态度十分重要,而影响他们态度的关键性因素是广告(3)技术策略:虽然在技术上出现了竞争对手,但企业仍然能够采取跟随战略的“我也是”的手段,以维持技术上的竞争地位。 26.简述70年代后西方发达国家产业结构的新特点?答:在整个产业的各种行业中,传统行业逐渐被新兴行业所取代,新兴行业不断从传统行业中脱颖而出,逐渐成为主导性行业;在制造业内部中,产业结构逐步表现出技术密集型趋势,技术或者说高科技密集产业不断涌现;整个产业非农业、非工业倾向日益明显化,第三产业的地位越来越突出。 27.阐述科斯的企业理论?答:传统理论根据AC和P的比较来进行选择是不对的,即使当AC>P时,企业也可能应当自己来提供零部件。原因是利用市场机制是有成本的,即交易费用;同时,利用企业组织来协调生产也是有成本的,即组织费用。市场经济中之所以有那么多企业存在的原因就在于有些交易在企业内部进行比通过市场所花费的成本要低,即(AC+组织费用)<(P+交易费用)。市场机制被替代是因为市场交易有成本,企业没有无限扩张成世界上只有一家的巨型企业是因为企业组织也有成本。企业和市场的边界是由以下原则决定的:边际组织费用=边际交易费用。 市场和企业是执行相同职能因而可以相互替代的配置资源的两种机制,企业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对价格机制的替代。也就是说,在市场体系中,经济活动由“看不见的手”协调,分散的资源由价格信号配置;而在企业内部,经济活动由“看得见的手”协调,分散的资源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