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真题研究:全国卷选择题命题语言分析一一“社会结构”.doc

06真题研究:全国卷选择题命题语言分析一一“社会结构”.doc
06真题研究:全国卷选择题命题语言分析一一“社会结构”.doc

06真题研究:全国卷选择题命题语言分析一一“社会结构”

一、“社会结构”的概念分析

社会结构是一个在社会学中广泛应用的术语,但是很少有明确的定义,最早的使用应该在20世纪初汉语社会科学的形成时期。在当前的汉语社会科学中,这个模糊的概念仍然被广泛使用,广义地讲,它可以抬经济、政治、社会等各个领域多方面的结构状况,狭义地讲, 在社会学中主要是指社会阶层结构。

社会发展是人类永恒追求的课题。在把资本主义社会作为典型形态进行解剖时,马克思发现了人类社会的棊本结构及其变迁的规律,要求人们从社会结构的建构、重组和解构的冲突与融合中来推进现代化和社会发展。

学界对马克思社会结构理论分析框架的认识主要包括以下三种:

一是两层次说。李培林认为,马克思把社会结构分成社会物质存在的决定层次(即经济基础层次,包括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和受其制约的上层建筑层次(主要是指政治、法律制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思想、道德、哲学、宗教、艺术等社会意识形式)。

二是三层次说。杜玉华(2012)从关系角度出发,认为在马克思对“社会结构”的认识屮,社会结构至少可以划分为宏观、屮观和微观三个层次。宏观的社会结构要素主要包括人与自然;中观社会结构是人们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活动领域形成的各种关系结构的总和;微观社会结构是指人们在社会生产中形成的具体社会关系,主要包括人口结构、组织结构、城乡结构、就业结构、阶级阶层结构等。

三是四层次说。张子礼、邓晓臻(2012)认为,社会结构在马克思看来,至少应该包括社会资源构成及其配置、社会分层结构、社会政治结构和社会的文化观念结构四个方面。

最后还有五层次说。庞元正(2010)认为,可以把唯物史观对社会结构基本组成要素的分析归结为生产方式、政治上层建筑、社会意识、人口因素和自然环境五个方面。

综上,社会结构是指?个国家或地区占有…定资源、机会的社会成员的组成方式及其关系格局,包含人口结构、家庭结构、社会组织结构、城乡结构、区域结构、就业结构、收入分配结构、消费结构、社会阶层结构等若干重要子结构,其中社会阶层结构是核心。

马克思站在唯物史观的高度,來看待社会发展问题,他的社会结构理论,本身也成为了唯物史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高考命题分析

1.(2012 ?新课标全国卷高考?26)明后期松江人何良俊记述:“(正徳)以前,百姓十一在官,

十九在田……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昔H原无游手之人,今去农而游

手一趁食(谋生)者又十之二三也。大抵以十分百姓言之,已六七分去农。“据此可知()

A.工商业的发展造成了农业的衰退

B.工商业的发展导致了社会结构的变动

C?财富分配不均引起贫富分化加剧 D.无业游民增加促成了工商业的发展

2.(2016 ?新课标全国II卷高考?31)“一五”计划期间,我国住宅建设占基本建设投资额

的比重不断减少,其他非生产性建设投资也开始受到抑制。这表明我国()

A.致力于奠定工业化棊础

B.国民经济结构臻于平衡

C.大力压缩基本建设投资规模

D.城市化的进程趋于缓慢

3.2016 ?新课标全国III卷高考?27)明末有人描述江南农村的变化时说,百年前的雇工“戴

星出入,俗柔顺而主令尊”,如今“骄惰成风,非酒食不能劝”“夏必加下点心,冬必与早粥”。

这一变化反映了()

A.市镇经济与于工业的发展

B.政府积极推行重农政策

C.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D.农业中人身依附关系强化

4.(2016 ?海南单科?15) 19世纪70年代初,生丝、茶叶合计占屮国贸易出口总值的近90%,

1900年降至38%左右,20世纪初年中国己失去主要丝茶输岀国的地位。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中国丝茶竞争力减弱

B.清政府的重农抑商政策

C.屮国小农经济的瓦解

D.中国产业结构的变化

5.(2011 ?海南单科?24) 1958年底,我国农村实现了人民公社化,实行统一经营、统一

管理、统一劳动和统一分配的体制。这种体制产生的直接影响是()

A.家庭经营形式被彻底打破

B.所冇制结构发生根本改变

C.农业生产效率提高

D.工业化的棊础增强

6.(2010 ?海南单科?22)与1952年相比,1957年我国生产资料的生产增长21()%,消费资料的

生产增长83%,重工业生产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山35. 5%提高到45%。这说明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

A.工业结构得到了改善

B.国家棊本实现工业化

7.(2013 ?全国大纲卷?16)明初的户役制度,将户籍分为若干类别,其屮主耍是民户,还有军户、

匠户、灶户(煮盐户)等几十类,并严格禁止更换户别。这…措施有利于

A.缓和土地兼并

B.促成社会分化

C.强化社会控制

D.发展商品经济

8.(2012 ?全国大纲卷?15)清帝雍正朱批谕旨说:"山右(今山西)大约商贾居首,其次者犹肯

力农,再次者谋入营伍,最下者方令读书。联所悉知,习俗殊可笑。”这反映出当地

A.商人的政治地位己经跃居首位

B.学而优则仕的传统己被抛弃

C.重农抑商政策并没有得到实施

D.传统观念因追求财富而改变

【答案解析】

1.【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发展

【解析】关键信息: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今去农而游手趁食(谋生)者又十之二三也、已六七分去农。从题干中反映了明后期松江人绝大部分弃农而从事工商业活动的经济现象,B项正确;ACD项题干无从反映。

【答案】B

2.[考点]20世纪5()年代至7()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一五计划

【解析】为奠定我国工业化的基础,"一五"计划采取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 进而导致我国住宅建设占基本建设投资额的比重不断减少,其他非生产性建设投资也开始受到抑制,故A项正确;”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住宅建设占基本建设投资额的比重不断减少,其伸E生产性建设投资也开始受到抑制",说明这一时期国民经济结构还不能做到平衡发展,故B项错误;

大力压缩基本建设投资规模是2()世纪60 年代为克服克服"大跃进"给国民经济带来的严重比例失调和混乱局面而采取的措施,时间上与题干不符,故C项错误;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导致城市人口大量增加,城市化进程加快,故D项错误。

【答案】A

3.【考点】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明末租佃制(江南农村市镇经济与手工业的发展对佃户的影响)

【解析】意思是讲,明朝中后期江南农村的雇工一卩佃户,由勤劳、柔顺到懒惰、骄纵,雇工本身的劳作态度,雇工对地主的态度都发生了变化,使佃户对地主的依赖关系松弛,明朝中后期江南地区的市镇经济与手工业的发展,会吸纳周边农村地区大量人口的就业,会导致农业生产人口的大量下降,农村会出现"用工荒",因而农村雇工的地位提高了 ,故A项正确;材料反映佃户社会地位的提高,未涉及重农政策,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佃户地位的变化,未体现社会矛盾,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主体是佃户的人身依附关系逐渐减弱,而不是强化,故D项错误。

【答案】A

4.【考点】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

【解析】由"近90% , 1900年降至38%左右"到"20世纪初年中国已失去主要丝茶输出国的地位"出现的情况应从两个方面理解,一方面是丝茶出口下降,一种是出口没有下降,其它产品的出口迅猛增长。根据近代中国对外出口的情况,在19世纪70年代开始,在西方的资本主义浪潮中,中国并没有出现具有竞争力很强的商品出现,所以只能推断中国丝茶受到竞争,出口下降,故A 项正确;清政策在甲午战争后,放宽了对民间工商的限制,与"重农抑商"不符,故B项错误;生

丝茶叶的生产主要是靠商品农业,小家经济对此不占主要部分,无法判断小农经济的发展状况,故C项错误;生丝茶叶出口比重的下降,是典型的殖民地经济特征,完全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表现, 无法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故D项错误。

【答案】A

5.【解析】人民公社体制下,经营规模扩大,直接导致家庭个体经营形式的消失,所以A 符合题意,

选A。所有制仍然是公有制,没有发生根本改变。排除B。由于实行统一的分配体制,打击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效率下降,排除C。由于该体制未能调动农民积极性,农业得不到发展,工业化的基础也得不到增强。排除D。

【答案】A

6.【解析】结合所学知识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进行解题,生产资料增长210% ,消费资料生产增长

83% ,生产资料增速高于消费资料增速,重工业在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加大,改变了建国初期,重工业发展缓慢的形势,工业结构得到改善。

【答案】A

7.【考点】明朝经济政策

【解析】从材料中说明古代民众一旦入户,即严格禁止更改,户籍在古代还有身份职业的象征,政府通过严格控制户籍,加强对民众的控制,以此来减少社会民众流动的可能性, 便于稳定和巩固其封建统治。AD两项与题干构不成因果逻辑关系,B项不是积极作用, 而是消极影响,排除。

【答案】C

8.【解析】考查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山西人从事商业、农业、参军和读书人数量依次递减,

雍正帝认为这样的社会风气很可笑,反映统治者对商业的歧视,AC项错误;仍然有人

希望学而优则仕,B项错误;因为追求财富,从事商业的人居首位,D项正确。

【答案】D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