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乡土地理学习资料

山西乡土地理学习资料
山西乡土地理学习资料

山西乡土地理学习资料

一、行政区划和人口增长

打开中国行政区划图,映入同学们眼帘的是用五颜六色表示的34个省级行政单位,其中位于黄河中游干流东岸,境界轮廓像平行四边形的区域便是我们的家乡——山西省。

(一)行政区划

山西省地处黄河中游,黄土高原东部,北界长城与内蒙古自治区接壤,西隔黄河与陕西省相望,南抵黄河与河南省为邻,东依太行山与河南、河北两省毗连。省境轮廓大体呈平形四边形,介于东经110°14′42″-114°30′17″,北纬34°34′48″-40°43′30″之间,南北长682公里,东西宽385

千米,总面积15.66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土地面积的1.63%,在全国34个省级行政区中居第19位。总人口3000余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2.4%。

全省划分11个省辖地级市(太原市、大同市、阳泉市、长治市、晋城市、朔州市、吕梁市、忻州市、晋中市、临汾市、运城市)。其中忻州市面积最大,运城市人口最多,阳泉市面积最小、人口最少。省会太原,省政府驻太原府东街。

山西省历史悠久,“西侯度遗址”证明,远在 100余年前,华夏族的祖先就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相传尧都平阳(临汾)、舜都蒲坂(永济)、禹都安邑(夏县)曾建于此。周成王曾封其弟叔虞于唐尧之地,史称“桐叶封弟”,不久又改唐称晋,春秋时代,晋国强盛,为“春秋五霸”之一,此自山西省始有“晋”称,晋国郡县是中国郡县最早见于文献的地区之一。战国初期,“三家分晋”,韩、赵、魏与秦、齐、楚、燕并称“战国七雄”,赵都晋阳,韩都平阳,魏都安邑,史称“三晋”。又因山西地处黄河中游以东,秦、汉、糖、宋各代都称这片土地为“河东”。到了元代,又以太行山为界,这片土地被称为河东山西道,清代置山西省,这是以“山西”作为行政区名的开始,并且一直沿用至今。

(二)人口增长

截至2006年年底,山西省总人口已达3374.55万人,人口增长速度开始沿平稳下降的趋势发展。2006年山西省具有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达到195.09万人,比2005年增加了21.59万人。各地人口分布很不平衡。

二、地形、地势和土地资源

山西省地处我国第二阶梯的东部边缘,介于太行山和晋陕黄河干流峡谷之间,境内黄土覆盖,“两山夹汾河谷地”,是起伏较大的山地型高原。

(一)地势地形

山西省境内地势东北高,西南低;东西两侧高,中间低。省境内最高处是五台山的北台顶。海拔3,058米,最低处,在垣曲县黄河谷地西阳河口海拔不足180米,高低相差2,800余米。全境的大部分地区,均在1000米以上。

山西省境内多山地和丘陵,约占80%,全省地形可分为三大部分:1、东部山地和山间盆地区;2、中部断陷盆地区。从北向南分布有大同盆地(面积最大,地势最高)、忻州盆地(面积最小)、太原盆地、临汾盆地和运城盆地(地势最低),是我省重要的农耕区。东西两侧为隆起的山地:东有恒山、五台山、系舟山、太行山、太岳山和中条山,西有洪涛山、管涔山、芦芽山、云中山和吕梁山及晋西黄土高原,;3、西部山地和高原区。

[注]大同火山群

大同火山群是我国第四纪火山群之一。目前已知的有30多座,主要分布于大同盆地东部,可以划分为东、西、南、北四个区。东区在许堡、神泉寺一带。西区指爪园与西坪以北地区。南区是桑干河以南。北区系大同市以北的孤山周围。根据火山外部形态特征,可分为四类:一是穹隆状的,由玄武岩流组成,没有火山口,如孤山和峨毛疙瘩等。二是壳状的,由玄武岩组成,如肖家窑头火山和大辛庄火山等。三是半圆形的,系火山喷发物沿山前裂隙喷出,依山坡流动而成。四是马蹄状的,由玄武岩流、火山碎屑互层组成,火山形成后,流水切穿火山口,形如马蹄状,如东坪山,金山等。上述除马蹄形火山已被冲涮切穿外,其余的仅在锥体四周有窄而浅的沟谷,说明火山地貌还处于侵蚀初期。由火山喷发物与上覆下伏地层接触判断,大同火山群是上新世末、晚更新世马兰黄土堆积之初多次活动的产物,最早活动的是北区、东区,南区次之,西区最新。

(二)土地资源

全省地面物质组成以黄土广泛覆盖为特征。全省约有85%以上的土地为黄土和次生黄土所覆盖,为黄土高原的重要组成部分,黄土系第四纪堆积物,具有质地疏松、多孔隙易溶蚀、垂直节理发育的特点,加之历史上长期乱垦滥伐,植被遭到破坏,水士流失十分严重。全省的人均土地资源相对丰富,但分布不均匀。土地总面积为15.66万平方公里。山西除中南部盆地外,土地的质量一般都很差。

在耕地分布方面,大约有四分之三的面积分布在山区和丘陵区,四分之一的面积分布在盆地

和河谷的山间平地。林地全省林地面积约为4,600万亩,山西天然林地主要集中分布在管涔山、关帝山、太岳山、中条山、五台山、吕梁山、太行山、黑茶山等八大林区,占全省天然林地面积80%以上,其它地区则分布稀少,少林甚至无林,全省的森林覆盖率为13.8%。

全省牧草地面积约为3,000万亩,主要分布在东西两侧的中高山、低山、丘陵及河流的两岸。但由于季节的不平衡性十分突出,产草量和牧草营养价值均较高的不多,远不能满足畜牧业发展的需要。

目前还未利用的土地,包括荒草地、盐碱地、沼泽地、沙地、裸土地、裸岩等极难利用的土地,面积5,300万亩,按农业区划分,将田坎、地埂等也划入未利用地,则全省未利用地面积为6,500万亩,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27.67%。其中除去1,800万亩为难利用地外,其余大部分为荒山荒地,经改造治理可用于造林种草,发展林牧业或其它用地。

三、气温、降水和气候资源

山西省委与我省东部湿润、半湿润和西北半干旱地区的过渡带,气温和降水的空间分布不仅具有季风气候向大陆性气候过渡

的特征,还具有浓郁的区域

特色。

(一)气温

我省一月平均气温显

示,东西两侧山地气温明显

低于中部盆地。全省南部与

北部、山地与盆地气温差别

大,南部温暖,山地寒冷。

五台山地是全省最寒冷的

地区,1958年在五台山顶

曾测到-44.8℃的低温,为

全省之冠。我省七月气温显

示,南部与北部、山地与盆

地气温相差不大。

全省年平均气温得到

由南向北逐渐降低,由中部

盆地向东西两侧山地逐渐

降低。临汾和运城两盆地,

以及中条山以南河谷地带,

是全省热量资源最丰富的

地区,年平均气温都在12℃

以上。

总之,由南向北、由盆

地向山地气温逐渐降低,是

我省气温分布的总趋势。冬

夏气温较为稳定,春季升温

快,秋季降温也快,年较差

由南向北逐渐增加。

(二)降水

年平均降水量东部多

与西部,南部多于被捕;山

地多于盆地,迎风坡多于背

风坡。从整体上看,我省年平均降水量分布的总趋势是从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而且蒸发量普遍大于降水量,特别是春夏两季的蒸发量更大于降水量,这是造成我省经常发生旱灾和水资源贫乏的根本原因。

干旱、寒潮和暴雨是我省主要的气象灾害。

(三)气候资源——太阳能和风能

(四)大气环境保护

我省大气环境污染属于典型的煤烟型,在太原、大同等大城市,大气污染向煤烟与机动车尾气混合型发展。还有许多地区出现酸雨等现象,所以保护环境迫在眉睫。

四、河流和水资源

(一)河流

山西省较大的河流有黄河流域的汾河、涑水河、沁河、三川河、听水河,海河流域的桑干河、滹沱河、漳河等。这些河流都具有流程短、流域面积小、刘良效、季节变化大、含沙量大、有结冰期等水文特点。

黄河是山西、陕西、河南3省的界河。黄河从我省偏关县老牛湾开始向南流,著名的峡谷和瀑布有天桥峡(最险峻)、壶口瀑布(黄河最大的瀑布,也是世界著名的黄色瀑布)、龙门峡(又称禹门口,经芮城凤陵渡后向东流入河南境内)。

汾河是黄河的第二大支流,也是我省境内最长的河流,山西人民的“母亲河”。它发源于宁武县雷鸣寺泉,向南流经太原、临汾两大盆地,在河津市禹门口附近注入黄河,全长694千米。汾河沿岸是我省的经济发达地带。

桑干河、滹沱河是我省海河流域的两条大河,它们分别汇入海河支流永定河和子牙河。

马营天池是我省面积最大的淡水湖泊。我省境内还有许多著名的清泉,如娘子关泉、朔州神头泉等。而运城盆地的盐池是我省最大的内陆湖泊。

(二)万家寨引黄入晋工程

该工程位于晋西北的偏关县与内蒙古自治区准格尔旗交界的黄河北干流上,由万家寨水利枢纽和引黄入晋干渠两部分组成。

(三)呵护生命之水

五、森林和自然保护区

(一)森林资源

山西省的森林资源主要分布在东西两侧的河流上游地区,如关帝山林区(天然次生林,油松、华北落叶松和云山市主要树种,林间栖息着褐马鸡贺林麝等珍稀野生动物)、太岳山林区和中条山林区(我省森林蓄积量最大)等。山西省的森林以天然次生林为主,自南向北分布有落叶阔叶林、针叶落叶混交林和针叶林。山西省林木的分布受地形地势和气候的影响,也具有垂直分异现象。

(二)自然保护区

山西省共有各类

自然保护区12个,其

中国家级3个(庞泉沟、

历山和芦芽山),省级

8个(蟒河、五台山等),

县级1个(灵丘县境内

的青檀保护站)。主要

保护温带森林、褐马

鸡,以及暖温带珍稀濒

危动植物等。

(三)植树造林绿化家

森林是可再生资

源,是家乡重要的、不

可替代的财富。

目前,我省已初步

建成五大生态林体系,

如国有林区水源涵养

林体系、防治荒漠化和

沙棘产业开发林体系。

粮棉产区农田防护林

体系、“三北”防护林

体系和太行山绿化林

体系。

六、能源矿产和非能源

矿产

山西境内有着丰

富的矿产资源,以种类

多、分布广而闻名,有

“西铝、南铜、北金、

铁贯通南北,煤田盖三

晋”之说。目前已经发

现的矿产资源有93种,

探明储量的52种,其

中有26种居全国前10

位。

(一)能源矿产——煤

炭和煤层气是山西省的能源矿产

(二)非能源矿产

山西省非能源矿产资源种类多、分布广、储量丰富。黑色金属铁(居全国第4位,又相对集中于五台山、太原—岚县、塔儿山—二峰山等3大片矿区)和钛的储量较多,有色金属铝(是我省仅次于煤炭的第2大矿产,已探明储量居全国第一。产地遍及全省54个县市,集中分布在孝义—交口、阳泉—盂县、原平—宁武、保德—兴县、平陆等5大片)和铜(探明储量居全国第8位,中条山铜矿区已经成为我省及我国铜矿开采、冶炼的重要基地)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非金属矿产中耐火黏土(是一种重要的冶金辅助原料产物,主要产于阳泉、孝义一带)的储量居全国第一位。

(三)合理利用和保护矿产

矿产资源具有稀缺性和可耗竭的特点,所以保护矿产资源不仅需要减少对资源的破坏和浪费,更要尊重科学,依靠科学,在开发上实行综合、节约、循环和替代等原则,杜绝资源浪费与破坏,减少资源流失和无谓损耗。同时要加强法制教育,大力宣传《矿产资源法》,树立全民保护矿产资源意识,促进资源合理开发,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资源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七、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

(一)自然风光

山:北岳恒山、北武当山、中条五老峰和佛教四大名山之首的五台山,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水:著名的壶口瀑布也是国家级风景名胜;位于平定娘子关城堡东门附近的娘子关瀑布,是我省第二大瀑布,素以秀美文明。

山西省的大同火山群,五台山中台的“龙翻石”,北武当山的“风动石”,灵石县的“灵石”,离石市的“离石黄土标准剖面”等。

(二)人文景观

现有世界文化遗产、国家级及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00余处。古建筑、古石窟、古壁画和古彩塑等登记在册的地面文物有3万多处,仅辽、宋代以前的木构建筑就有106处,占全国同类建筑的72%。因此,山西省有“中国古代艺术宝库”和“中国古代建筑博物馆”之美称。山西的人文、社会旅游资源分布点多面广,但又相对集中于中部河谷地带。

云冈石窟是中外驰名的石窟艺术宝库,已被列入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之中。这里还有全国现存最久、最高的应县木塔(建于辽代)。号称天下奇观的恒山悬空寺,当地民谣形容它“悬空寺,半天高,三根马尾空中吊”。著名佛教圣地五台山,其南禅寺大佛殿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唐代木构建筑,佛光寺东大殿被誉为中国古代建筑中的“瑰宝”等。

山西省中部太原市晋祠公园内的建于宋代的圣母殿和鱼沼飞梁(全国仅有的一座十字型桥梁);平遥县城是全国目前保存最完整的4座古城之一,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历史名人武则天、王炜、白居易、狄仁杰、罗贯中、傅山等也都出生在这一带。刘胡兰烈士的家乡在文水县云周西村。

山西省南部临汾和运城地区,人文和社会旅游资源更为丰富多彩。如芮城县西侯度遗址和永乐宫壁画;襄汾县的“丁村遗址”;临汾市的要秒;洪洞县的苏三监狱、广胜寺;永济县的唐开元铁牛、鹳雀楼遗址,这里还有国内最大武庙——解州关帝庙(建于隋初)等。

山西省的东部和西部地区也有众多的人文和社会旅游资源,如武乡八路军总司令部、平型关战役遗

址,以及“百团大战”碑等。

山西省黄土地的民俗风情浓郁,如祁县和定襄县河

边等地的民俗博物馆、民歌、戏曲、剪纸、面塑、锣鼓

和琉璃工艺等。此外,山西红枣、核桃、汾酒、老陈醋、

刀削面和拉面、头脑等土特产与风味名食,也深受广大

旅游者的欢迎和喜爱。

[注]山西省是枣树的故乡。稷山板枣、保德油枣、

运城相枣、交城骏枣、柳林木枣、太古壶瓶枣和临汾尧

枣是驰名国内外的名枣珍品。我省西部的黄河沿岸是红

枣的集中产区,其中稷山和永和是国家级红枣基地。临

县、柳林、兴县和石楼4县的枣园规模最大、年产红枣

均在500万千克以上,临县可达4500万千克。

(三)民俗

社火来源于古代人们对土地与火神的崇拜而产生

的祭祀社与火的仪式;寒食节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期的介

子推;谷神节是农历正月初八。

八、区域差异和经济发展

(一)区域差异

1、东部山地和山间盆地区

东部地带主要由恒山—五台山—系舟山—太行山—太岳山及山间盆地组成。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由北向南依次分布有广灵—灵丘、寿阳—阳泉、厂址、晋城等盆地。

本区是我省重要的杂粮生产基地,莜麦、谷子、高粱、玉米等主要粮食作物,其中“雁北莜麦”、“沁州黄小米”、“汾州香小米”等地方名贵品种;油料、甜菜、药材和麻类等是主要的经济作物,其中“潞麻”、“广灵白麻”、“恒山黄芪”等享有盛誉。在众多的盆地中,长治和晋城两个盆地是本区的商品粮和桑蚕养殖基地。

东部山地和山间盆地地区能源和非能源矿产、水资源的赋存和组合状况好。煤炭资源丰富,沁水煤田广布本区中南部,煤种有无烟煤和动力煤量中,还有丰富的煤层气资源。其中无烟煤煤质优良,是国内最重要的分布区和生产基地。铁矿集中在五台、繁峙、代县一带;铝矿以阳泉—盂县地区为主主要产区;阳泉的耐火粘土和繁峙、灵丘的金、银等储量也在省内占极重要地位。本区还是省内水资源最富足的地区。本区拥有多条重要的出省通道,如京原、石太、太焦铁路和太旧高速公路等。本区的中部和南部经济发达,是全省煤炭、火电、化工、机电等产业的基地。晋城、阳泉、长治等是重要的工业城市。

2、中部盆地地区

中部地带由大同、忻定、太原、临汾、运城五大盆地及其边缘丘陵组成。在三个地带中,本区面积最大,人口数量最多,密度最大,经济和文化最发达。

农业生产水平高于东、西两地带。北部一年一熟,是全省杂粮、春小麦和甜菜的生产基地;南部二年三熟或一年两熟,是全省冬小麦和棉花的生产基地。太原、大同等城市集约型城郊农业发达,都建有自己的蔬菜、如肉、果品和园艺等生产基地。

中部盆地区的能源和非能源矿产、水资源的赋存和组合不及东部地区,但优于西部地区。本区煤炭资源极为丰富,北部有大同和宁武煤田,中部有太原西山煤田,南部有霍西煤田。本区的非能源矿产资源中,铝土矿和铜矿处于优势地位。万家寨引黄入晋工程能缓解本区中北部水资源的短缺。

煤炭、电力、黑色、和有色冶金、煤炭焦化和其他化工、机器制造等主要工业部门,轻纺、食品等工业也很发达。太原、大同、朔州、霍州和河津是主要的工业城市。河津山西铝厂是全国也是亚洲最大的氧化铝生产基地之一。

3、西部山地和高原区

西部山地和高原区包括北起偏关,南至吉县的晋西黄土丘陵区和吕梁山地。在三个地带中,本区面积最小,人口稀少,资源开发程度和经济发展水平最低,是生态环境脆弱、贫困落后的地区。长期以来,农业发展陷入了“垦殖—土壤贫瘠—低产—再垦殖”的恶性循环。

西部山地和高原区的能源和非能源矿产丰富。河东煤田纵贯南北覆盖全区,而且煤质好,埋藏浅,便于大规模开采。铝土矿是本区重要的非能源矿产。

(二)改革开放成就辉煌

九、水土流失和治理

贫困问题是全世界关注的问题。山西省118个县(市、区)中有50个贫困县,贫困人口约380万,而且集中在水土流失严重的、土地贫瘠的山区和丘陵区。生态环境的恶劣,自然灾害的频繁,直接影响了农业生产和农民生产活动。基础设施滞后,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人才不足,劳动者文化素质不高等等,也是造成贫困的重要因素。其中,水土流失和生态环境恶化是最直接和最根本的原因。因此,控制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是摆脱贫困、发展生产的基本措施。

(一)水土流失

山西省是全国水土流失严重的区域之一,全省68.9%的地区有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北起偏关,南至石楼、永河,以及晋西中部沿黄河一带。

(二)植树种草保持水土

坚决贯彻“预防为主,全面规划;综合治理,因地制宜,加强管理,注重效益”的水土保持方针,坚持“谁开发,谁保护;谁造成水土流失,谁治理”的原则,走环境整治和生态建设相结合的道路。

十、环境问题和可持续发展

环境和资源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本条件。保护环境和资源是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基础。

(一)环境问题

大气和水域污染、水土流失、不可更新资源的破坏与浪费是山西省最严重的环境问题。如汾河谷地的土法炼焦,吕梁山地区的土法炼磺,涑水河边的造纸蒸煮,晋北偏僻地的混汞选金,以及遍布三晋的中小煤矿和吐小洗煤厂等等。

(二)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谈山西地理的学习

首先,观察山西的地理位置。

从经纬度位置上看山西介于东经110°14′42″-114°30′17″,北纬34°34′48″-40°43′30″之间,南北长682公里,东西宽385千米,总面积15.66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土地面积的1.63%,在全国34个省级行政区中居第19位。

从海陆位置上看,山西处于沿海向内陆的过渡带。

从全国东、中、西三个经济带的关系上看,山西省地处中部经济带。这个位置有利于山西利用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资金、技术和人才优势,以及西部地区的丰富资源。可以通过发展的东部沿海与西部内陆的横向联系,大力发展与建设山西并扩大对外经济贸易。

其次,观察山西的地势和地形。

纵观山西地形全貌,大致分为三个区域:东部山地、中部盆地和西部高原山区。东部山地有恒山、五台山、太行山、太岳山和中条山。其中五台山区有位高峻,海拔2500米以上的山峰有十余座,素有“华北屋脊”支撑。中部为一串雁行排列的断陷盆地,从南向北依次是运城、临汾、太原、忻定、大同五大盆地。各盆地的平均海拔高度从运城盆地的320米—500米上升到大同盆地的500米—1100米。西部高原山区是以吕梁山为主体的山地和黄土覆盖的高原,包括管涔山、芦芽山等。地势的巨大高差是个个山地形成自然景观垂直分异的重要原因。

再次,掌握山西的气候特点。

山西省地处中纬度地区。由于处在亚欧大陆东岸的内部,外缘又有山脉的环绕和阻隔,因此难于受到海洋气候的影响,形成了比较强烈的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同时,又由于受内蒙古冬季冷气团的影响,北部比较寒冷。按全国气候类型划分,山西属于中温带、暖温带气候区。内长城以北的朔州和大同地区,属于中温带半干旱气候;内长城至昔阳—太岳山—河津一带为暖温带半干旱气候,其南部为暖温带半湿润气候。

山西有三个多雨区,一是晋东南太行山区和中条山区,二是五台山区,三是吕梁山区,年平均降水量在600毫米以上。

山西省气候的季节差异是:冬季寒冷干燥;夏季南长北短,炎热多雨;春季日温差大,风沙多;秋季气候温和,秋高气爽;四季分明,气候宜人。

最后,认识山西的煤炭能源。

山西矿产资源中,已探明的煤炭储量占全国已探明储量的1/3,居全国第一。含煤面积达到6.2万平方千米,占山西省总面积的39.6%。主要集中在大同、宁武、太原西山、沁水、霍西、河东六大煤田及浑源、五台山等煤炭产地。山西的煤炭资源具有含煤层多、可采层厚、构造简单、煤层平缓、埋藏较浅、便于开采等特点。山西煤种齐全,大同市优质动力煤;阳泉、晋城的无烟煤是优质化工、化肥和民用煤;太原西山、霍西、河东三大煤田大部分是质量很好的炼焦煤。

山西因煤炭资源丰富而成为全国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山西的大多数城市与煤相伴,大同、太原、朔州、阳泉等城市都建在煤田之上。

中国旅游地理课后题目整理 (1)

第二章 选择题 1、在海边看日出,能观赏到红日在海平面上冉冉升起,色彩渐渐变化,金光万道,光彩夺目,这是属于()旅游资源。 A天气B天象C气象 2、旅游资源与其他资源相比,最主要的区别具有() A空间特征B美学特征C文化特征 3、中国最大、保存最好的哥特式建筑在() A北京西什库教堂B上海圣三一教堂C广州圣心大教堂D上海松江圣母大教堂4、下述旅游景点中有“火山地貌博物馆”之美誉的是() A五大连池B雁荡山C镜泊湖 5、地理纬度、海陆分布、地形起伏对()的形成起着决定性作用! A天气B气象C大范围气候 6、下列哪个要素是自然中最富有活力和生气的要素?() A水光山色B气象与气候C生物景观 判断题 1、自然旅游资源中的地质、地貌、水文等要素都属于无机物,由他们构成的风景景观也有动静的变化,但这种动静的变化主要是在内外营力的作用下自然运动过程,是无生命的。() 2、自然环境的演化也会给城市的发展产生制约甚至是破坏性作用,导致城池遗址的形成。() 3、建筑物的体量可以用开间来反映,开间越多,题量越大,等级越高。() 4、构成气候气象的各种要素,如冷、热、干、湿、风、云、雨、雪、雾等,不仅具有直接造景、育景的功能,而且是人类旅游活动的基本条件。() 5、一些景区内,作为主景的并不是地质地貌的物质形象和塑造,但由于有了这些地质景观的合理搭配,却可以起到很好的烘托作用,从而强化了主景的美学特征,使山更秀,谁更美,园林更自然和谐。() 6、水体资源既可以观赏又可体验、参与,因此对于水体类旅游资源的开发颇具优势。旅游者也总对水给与青睐和厚爱,观水、戏水、漂流总是情趣无限,魅力不减,水总是能给人们刺激和愉悦的感受。() 第三章 选择题 1旅游地理区常以()为轴心。 A中心城市B骨干名胜C 交通要道D经济发达区 名词解释:旅游地理区划 第四章 选择题 1、我国三大瀑布之一的吊水楼瀑布位于() A松花江畔B镜泊湖边C长白山区D河西走廊 2、我国雾凇景观最壮观,最典型的城市是()。

导游复习提纲第三章中国旅游地理

第三章中国旅游地理 一、山地景观: 1、风景观赏山岳旅游地形:包括形象美、色彩美、动态美、听觉美、嗅觉美以及人为因素美的综合美感。 (1)花岗岩名山:特点:主峰明显、群峰簇拥、峭拔危立、雄伟险峻。 ①泰山:主峰玉皇顶1545米。五岳之首。沿山风景有:中天门、王母池、斗母宫、南天门。登项可观云海玉盘、黄河金带、旭日东升和晚霞夕照四大名景。岱庙为泰山第一名胜,始建于汉代。1987年被联合国选定为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重遗产。②华山:陕西省华阴县,南依秦岭,北环渭水。东南西北中五峰中南峰最高,2160米,为五岳最高。千尺幢、百尺峡、苍龙岭、擦耳崖“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有“奇险天下第一山”之誉。③衡山:湖南省衡山县,72峰以祝融、天柱、芙蓉、紫盖、石禀五峰最高,有五岳独秀之誉。主峰祝融峰约1290米。祝融峰之高、藏经楼之秀、方广寺之深、水帘洞之奇合称“衡山四约”。建南岳书院、邺候书院。④黄山:36主峰,72小峰,莲花峰、天都峰、光明顶三大主峰均超过1800米。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合称“四绝”。温泉水温在42℃。1990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⑤千山:辽宁省鞍山市东。有999座峰峦,最高峰仙人台708米。以峰秀、石峭、谷幽、庙古、佛高、松奇、花盛而成寺庙园林风格。⑥三清山:江西省玉山、德兴县境。千米以上高峰数十座,主峰玉京峰1816。9米,峰、石、松、云风景绮丽,是一座道教名山。(2)岩溶山水风景:特征:山地高度不大,石峰林立或孤峰突起,且造型丰富。主要分布在广西和云贵高原等地。①漓江山水:“甲天下”、“碧莲玉笋世界”。象鼻山、骆驼山、老人山。洞穴300余处。“阳川百里尽是画,碧莲笋里住人家”。②路南石林:位于云南石林彝族自治县,是我国一处造型地貌博物馆,同时也是我国首批国家地质公园。它反映了世界喀斯特地貌全景。路南石林和吉林雾淞、桂林山水、长江三峡同为我国四大奇特自然景观。③织金洞:位于贵州省织金县东北,原名打鸡洞,洞长11千米,由47个洞厅、150多个景点组成,是世界上已知的保留了最原始面貌、最完备景观的巨型石灰岩溶洞。其间石笋、石钟乳、石帷幕等姿态万千,是我国目前发现的岩溶洞穴的魁首。四川兴文县素有“石海洞乡”之称。(3)丹霞风光:在红色沙砾岩地区发育而成。在广东仁化县丹霞山发现故名。特点:丹山碧水、精巧玲珑。仁化丹霞山是我国典型的丹霞风景区。武夷山是道教名山。齐云山是丹霞地貌中最高的山地。(4)其他复杂因素形成的名山:①雁荡山:浙江乐清县。“雁荡三绝”:大龙湫、灵峰、灵岩;“雁荡五珍”:雁茗、香鱼、观音竹、金星草、山乐官(鸟);雁荡山自然景观的四大特色:飞瀑流泉、古洞幽谷、奇峰怪石、层峦叠嶂。②庐山:江西九江。北带长江,东临鄱阳湖,是地垒式断块山。以“雄、奇、险、秀”著称。③武陵源风景区:湘西北张家界市武陵山地。砂岩峰林峡谷地貌。特点:奇峰林立,造型生动,沟谷纵横,植被茂密,植被覆盖率达94%以上。④九寨沟风景区:四川南坪县西南。林中生活大熊猫、金丝猴等稀有动物,被称为“人间仙境”或“童话世界”。⑤黄龙风景区:四川松潘县宝鼎山脚下。湖泊瀑布数以千计。⑥阿里山:台湾嘉义市东北。主峰2800米,其云海、日出和森林合称为三大名景。一株3000年红桧,高53米,被誉为“神木”。山之北为日月潭。⑦五大连池火山地貌景区:黑龙江五大连池市。主要地质遗迹类型为火山地质地貌类。是中国境内保存最完整、最典型、时代最新的火山群。(5)宗教、历史、文化名山:因莫高窟而闻名的甘肃鸣沙山。道教名山:湖北武当山、四川青城山、山东崂山、江西三清山、安徽齐云山。 二、水域风光: 1、江河景观:(1)长江:正源沱沱河,发源于唐古拉山主峰各拉丹冬雪山西南侧,流经青海、西藏、云南、四川、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和上海,6300千米,我国

浅析山西省地理环境对山西人性格特征的影响

浅析山西省地理环境对山西人性格特征的影响 高洁安徽大学历史系研究生 山西省地处华北西部的黄土高原东翼。地理坐标为北纬34°34'——40°43'、东经110°14'——114°33'。东西宽约290公里,南北长约550公里,全省总面积15.6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6%。境界轮廓略呈东北斜向西南的平行四边形。东有巍巍太行山作天然屏障,与河北省为邻。西、南以涛涛黄河为堑,与陕西省、河南省相望。北跨绵绵内长城,与内蒙古自治区毗连。 根据李学智先生的观点,自然环境决定某一地域的物质生产活动,而在从事这些活动的过程中,会形成某一特定的民族性格,当然,社会政治精神生活也在其中起作用。 本文将以山西省的自然环境为基点探讨其对山西人的性格的影响。 一、地形、气候 山西雄踞于黄河中游左岸的黄土高原之上,境内山峦起伏,沟壑纵横,丘陵、盆地布满其间,山地、高原回互相连。 1、地形特点 山西自古以来就被称为“表里山河”,且丘陵起伏,沟壑纵横,大部分为山区和丘陵。东界太行山,西有吕梁山,北亘北岳恒山、五台山,南耸中条山,中立太岳山。且中间从北到南贯穿六大盆地,即大同盆地、太原盆地、忻定盆地、长治盆地、临汾盆地和运城盆地。

山区和丘陵密布其间。山西境内主要河流有汾河、海河两大水系。境内有大小河流1000多条,其中流域面积大于100平方公里、河长在150公里以上的有240条,大于4000平方公里、河长在150公里以上的有汾河、沁河、涑水河、三川河、昕水河、桑干河、滹沱河、漳河等。汾河最长,全长659公里。被称为中华民族文化摇篮的黄河,北自偏关县老牛湾入境,飞流直下,一泻千里,抵芮城县风陵渡而东折,南至垣曲县碾盘沟出境,途经19县560个村庄,流程965公里。黄河流经晋陕峡谷,在吉县壶口一带河床突然下跌15至20米,流水直泻,形成壮观的壶口瀑布。 由此我们发现,山西境内沟壑纵横,高山和盆地相间并存,地势高高低低,总体而言就是地势北高南低,西高东低。在水系方面则是北干南湿。 2、气候特点 山西地形复杂,地处中纬度地区,属暖温带、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寒夏暖,四季分明,南北差异和垂直差异较大。 山西地形多样,高差悬殊,因而既有纬度地带性气候,又有明显的垂直变化。山西地处中纬度,距海不远,但因山脉阻隔,夏季风影响不大,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这种气候对于农作物的种植和生长还是有益的。 具体而言,因为晋北地区北无山脉,与内蒙古高原相连,所以晋北地区的气候特性带有蒙古地区的特征,尤其是冬季,受蒙古高压冷气团的影响,气候寒冷干燥,气温比同纬度的华北平原略低。春季时,

《中国旅游地理》【1191】20秋西南大学第三章 中国自然旅游资源

一、 单项选择题 1. 我国最大的堰塞湖是()。 镜泊湖 西湖 洞庭湖 滇池 2. 黄山云海是哪类旅游资源? 水景旅游资源 气候气象旅游资源 地质地貌旅游资源 人文旅游资源 水景旅游资源 气候气象旅游资源 地质地貌旅游资源 人文旅游资源 3. 自然旅游资源形成的第一个条件是()。 地貌条件

气候条件 陆地水文条件 动植物条件 4. 以碳酸盐类岩石为主的可溶性岩石在以水为主的内外营力作用下形成的地貌,称之为 ()。 流纹岩地貌景观 丹霞地貌景观 岩溶地貌景观 海景地貌景观 5. 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以南,岷山、邛崃山、横断山以西的青藏高原平均高度4500米以上构成我国地势的()阶梯。 第一 第二 第三 第四 6. ()决定风景的骨架、气势和纹理的主要特征,也影响着动植物的生长。 水文 气候 地貌 动物 7. 以碳酸盐类岩石为主的可溶性岩石在以水为主的内外营力作用下形成的地貌,称之为

()。 流纹岩地貌景观 丹霞地貌景观 岩溶地貌景观 海景地貌景观 二、 判断题 8. 陆地水文条件是自然旅游资源形成的重要条件。 对 错 9. 气候的地域分异是形成自然旅游资源地域差异性最主要的条件之一。 对 错 10. 地貌条件是自然旅游资源形成的第一个条件。 对 错 11. 我国高原有蒙古高原、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和云贵高原,成为中外游客神往的地方。 对 错 12. 地貌不仅对人类的生活产生着非常重要的影响,而且是自然风景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 错

13. 选择高质量的环境,处理好利用和保护环境的关系是稳定性旅游客流形成的重要影响因素组。 对 错 14. 优美的自然风光、有历史意义的文物、奇特的民族风情、良好的质量也是促使旅游者产生动机的原因。 对 错 15. 我国的平原是我国最富的地方,但不是我国旅游资源富集区。 对 错 16. 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锋山以西不是我国的第二阶梯 对 错 17. 新疆的罗布泊、乌尔禾、将军崖是雅丹地貌景观。 对 错 18. 旅游资源在不同纬度和经度上的地带性分布,以及在相同纬度上的垂直地带性分布,这是旅游资源的区域性特征。 对 错 19. 西北甘、宁、青、新属于古丝路和唐蕃文化,以古文化为主,分布有麦积山石窟、须弥山石窟、敦煌莫高窟、西夏王陵、银川清真寺等等。

中国旅游地理 第三章

第三章中国旅游地理 一、单项选择题 1、云台山主峰( )海拔625米,为江苏全省最高峰。 A.玉女峰 B.女娲峰 C.天女峰 D.织女峰 2、著名的吉林“树挂”属于一种奇特天气景观,这种天气景观称为( )。 A.云海 B.雾凇 C.烟雨 D.霞景 3、漓江山水指的是从广西桂林至( )的漓江两岸。 A.南宁 B.柳州 C.龙胜 D.阳朔 4、以“峰三千”,“水八百”为特色,在1992年被联合国列为世界自然遗产的风景区是( )。 A.九寨沟 B.张家界 C.庐山 D.黄山 5、依据“河源唯远”的原则,现在公认发源于唐古拉山主峰附近的( )为长江正源。 A.金沙江 B.通天河 C.沱沱河 D.流沙河 6、“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诗句是唐代诗仙李白途经( )时留下的。 A.虎跳峡 B.三门峡 C.长江三峡 D.刘家峡 7、散布太湖中的岛屿最大的是( )。 A.洞庭西山B.洞庭东山C.三山岛D.马迹山 8、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以下湖泊,正确的选项为( )。 A.洞庭湖鄱阳湖太湖洪泽湖 B.洞庭湖鄱阳湖洪泽湖太湖 C.鄱阳湖洞庭湖太湖洪泽湖 D.鄱阳湖洞庭湖洪泽湖太湖 9、水温在60℃一l00℃之间的温泉被称为( )。 A.低温温泉 B.中温温泉 C.高温温泉 D.沸泉 10、贵州黄果树瀑布属于( )。 A.飞泉瀑布 B.洞穴瀑布 C.山岳瀑布 D.河流瀑布 11、“佛光”主要是由于光线的( )而产生的。 A.衍射作用 B.反射作用 C.折射作用 D.穿透作用 12、花岗岩在成岩过程中,岩浆冷凝收缩产生若干裂隙,叫做( )。 A.褶皱B.节理C.断层D.风化 13、以怪石、奇松、云海、温泉四绝而闻名海内外的是( )。 A.福建武夷山B.山东泰山C.安徽黄山D.江西龙虎山 14、下列名山中被列为世界文化景观的是( )。 A.陕西华山B.江苏云台山C.湖南衡山D.江西庐山 15、从湖泊成因来看,下面属于堰塞湖的是( )。 A.青海湖B.洱海C.鄱阳湖D.太平湖 16、被唐代茶圣陆羽定为“天下第一泉”的是( )。 A.北京玉泉B.杭州虎跑泉C.镇江中泠泉D.庐山谷帘泉 17、我国大陆海岸线一般以( )为界,其北大部分属于平原海岸,其南主要属于基岩海岸。 A.长江口B.黄河口C.珠江口D.钱塘江口 18、被联合国专家列为全球六大无污染的自然景区的是( ) A.九寨沟B.黄龙C.青山沟D.张家界 19、杜甫《望岳》中诗句“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描写的是五岳中之( )。 A.泰山B.黄山C.嵩山D.华山 20、温泉指水温在( )℃以上的矿泉。

山西省区域分析

山西省区域分析 区域分析的主要内容 1.区域发展条件分析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及社会经济背景条件主要指区域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人口与劳动力、科学技术条件、基础设施条件及政策、管理、法制等社会因素。对这些条件的分析主要目的是明确区域发展的基础,摸清家底,评估潜力,为选择区域发展的方向、调整区域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提供依据。 2.区域经济分析区域经济分析主要是从经济发展的角度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水平及所处的发展阶段、区域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进行分析。它是在区域自然条件分析基础上,进一步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作一个全面的考察、评估,为下一步区域发展分析打好基础。3.区域发展分析发展分析是在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经济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发展预测、结构优化和方案比较,确定区域发展的方向,制定区域发展的政策并分析预测其实施效应。由于区域发展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它不仅涉及到经济发展,而且还涉及到社会发展和生态保护,因此,区域发展的分析也应包括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三个方面,并以三者综合效益作为区域发展分析中判断是非的标准。 一:区域概况 地理位置: 山西位于太行山之西,黄河以东。全省总面积156579平方公里,2008年总人口3410万人,现辖太原、大同、朔州、阳泉、长治、忻州、吕梁、晋中、临汾、运城、晋城等11个地级市,共85个县,11个县级市,23个市辖区。山西省地处华北西部的黄土高原东翼。地理坐标为北纬34°34'~40°43'、东经110°14'~114°33'。东西宽约290公里,南北长约550公里,全省总面积15.63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6%。 气象资料: 山西位于大陆东岸的内陆。外缘有山脉环绕。因而难于受海风的影响,形成了比较强烈的大陆性气候。同时,又由于受内蒙古冬季冷气团的袭击,北部比较寒冷,由此形成了山西的气候特征;冬季长而寒冷干燥;夏季短而炎热多雨;春季日温差大,风沙多;秋季短暂,气候温和。山西省,属于中温带和暖温带季风气侯区,即温带大陆性气候。平均降水量为400到650毫米。山西地形复杂,地处中纬度地区,属暖温带、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寒夏暖,四季分明,南北差异和垂直差异较大。山西地形多样,高差悬殊,因而既有纬度地带性气候,又有明显的垂直变化。山西地处中纬度,距海不远,但因山脉阻隔,夏季风影响不大,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3~14℃,昼夜温差大,南北温差也大。西部黄河谷地、太原盆地和晋东南的大部分地区,平均温度在8~10℃之间。临汾、运城盆地年均温度达12~14℃。冬季气温全省均在0℃以下,夏季全省普遍高温,7月份气温介于21~26℃之间。山西无霜期南长北短,平川长山地短。大同盆地为110~140天,五台山仅85天,忻州盆地以北和东部山区135~155天,临汾、运城盆地则长达200~220天。全省年降水量在400~650毫米,但季节分布不均匀,夏季6月~8月降水高度集中且多暴雨,降水量约占全年的60%以上。全省降水受地形影响很大,山区较多,盆地较少。 水文状况:

中国旅游地理习题【1】

《中国旅游地理》练习题 第一编旅游地理概论 一、填空: 1、按照属性分类,旅游资源可以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旅游开发的类型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充分开发人文资源型、_____________________、充分利用知名度开发型和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名词解释: 1、旅游资源 三、简答: 1、中国旅游地理学的研究内容是什么? 2、旅游资源的特点是什么? 3、影响旅游开发的条件有哪些?

第二编中国旅游地理总论 第一章 一、填空: 1、我国国土面积___________平方公里,约占世界陆地面积的1/15,仅次于___________和__________,居世界第_______位。 2、我国大陆海岸线自北而南按其自然条件划分为__________、黄海、__________和__________四大海域。 3、我国沿海分布5000多个岛屿,其中最大的岛屿是__________,次之是__________。 4、我国著名的四大高原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黄土高原和______________。 5、我国著名的四大盆地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准噶尔盆地。 6、我国三大平原是______________、华北平原和______________。 7、从成因为主要依据,我国的泰山、桂林芦笛岩和福建武夷山分别是属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丹霞山地。 8、我国四大佛教名山是山西的__________、安徽的__________、_________的普陀山和四川的__________。 9、长江是我国第______大长河,世界第______长河。_________是我国第二大长河。 10、珠江由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三个水系会合而成,以_________水系为主流。 11、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的云南“三江并流”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12、我国最大的淡水湖是_____________,次之是___________;最大的咸水湖是____________。 13、按湖水的成因,湖泊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澙湖和岩溶湖等;按湖水的矿化程度分为____________、咸水湖和_________。 14、素有“泉城”之称的是_________。 15、我国第一名瀑是______________。 16、经测定,气温在15-18摄氏度时,能使人心情舒畅,精力充沛,即所谓的______________。 17、被称为我国植物中三大“活化石”的是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 18、被称为国花的是_________。

山西省孝义市概况

孝义 孝义市位于吕梁山脉中段东麓,晋中盆地西南隅。地理坐标为东经111°21′ -111°56′,北纬36°56′-37°18′。北与汾阳市毗邻,西北与中阳县相依,西与交口县接壤,南与灵石县相连,东南与介休市隔汾河相望。境域东西直线最长处46千米,南北直线最宽处26.55千米。总面积948平方千米。总人口44万人(2004年)。地形由西北向东南呈缓倾单斜态势。西部为石灰岩干石山区,中部为黄土丘陵区和台塬区,东部为平原区,海拔高度在731-1716米之间。 中文名称:孝义市 外文名称: Xiaoyi 所属地区:中国山西 下辖地区: 兑镇镇、阳泉曲 镇、下堡镇等 电话区号: 0358 邮政区码: 032300 地理位臵: 吕梁山脉中段东 麓,晋中盆地西南面积: 948平方千米 人口: 429784人(2004年) 著名景 点: 临黄塔、琉璃塔、慈胜寺、 永福寺、三皇庙、关帝庙GDP:15.5亿元(1996年) 特产: 石头饼、包馅石子饼、和 糖石子饼 孝义市隶属于山西省吕梁市,辖6个街道、7个镇、5个乡:新义街道、中阳楼街道、振兴街道、崇文街道、胜溪街道、东许街道、兑镇镇、阳泉曲镇、下堡镇、西辛庄镇、高阳镇、梧桐镇、柱濮镇、大孝堡乡、下栅乡、驿马乡、南阳乡、杜村乡。市人民政府驻地距省会太原约120千米。邮编:032300。区号:0358。

孝衍春秋义贯乾坤 孝义广场 孝

义 2008年1月17日,首届中国和谐城市论坛在全国政协会议中心举行,孝义市从全国173座城市中脱颖而出,荣获“公众心目中的中国和谐之城”称号。此次由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和中国市长协会共同指导,中华儿女报刊社、中国社科院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主题为“生态文明与和谐城市”的活动,共吸引173座城市参加评选,经过10多万网民的热烈推选,以及实地走访、公众调查、综合审议等一系列程序,最终,孝义市与银川、扬州、烟台、中山等20座城市获得“公众心目中的中国和谐之城”称号。 国家统计局发布2008年度第九届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市排名,孝义市由上季排名第88位前移至第71位,前移17位,超过河津市,成为我省在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市中排名最前的县市。 2010年全市GDP达到258.93亿元,财政收入达到50.01亿元,均比“十五”末翻了一番半;一般预算收入达到16.46亿元,是“十五”末的3.5倍;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333.47亿元,工业增加值达到146.09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66.81亿元,均比“十

山 西 省 情 概 况

山西省情概况 自然地理 一、位置 山西省地处我国华北西部的黄土高原地带,东邻河北,西界陕西,南接河南,北连内蒙古自治区。 山西的地理坐标为北纬34°36′——40°44′,东经110°15′——114°32′。 山西东有巍巍太行山作天然屏障,西、南以滔滔黄河为堑,北抵绵绵长城脚下。因外河而内山,故有“表里山河”的美称。 二、面积、地形 山西省南北长680多公里,东西宽380多公里,总面积15.63万平方公里。从地图上看,其轮廓呈由东北斜向西南的平行四边形。 山西地形较为复杂,境内有山地、丘陵、高原、盆地、台地等多种地貌类型,整个地貌是被黄土广泛覆盖的山地型高原,大部分在海拔1000米至2000米之间。最高点为五台山的北台叶斗峰,海拔3058米,最低点在垣曲县境西阳河入黄河处,海拔仅180米。 三、主要山脉、河流 东有太行山,西有吕梁山,北有恒山、五台山,南有中条山,中有太岳山。主要河流有黄河、海河两大水系。境内有大小河流1000多条,其中流域面积大于100平方公里的有240条,大于4000平方公里、河长在150公里以上的有汾河、沁河、涑水河、三川河、昕水河、桑干河、滹沱河、漳河。汾河最长,全长659公里。 被称为中华民族文化摇篮的黄河,北自偏关县老牛湾入境,飞流直下,一泻千里,抵芮城县风陵渡而东折,南至垣曲县碾盘沟出境,途经偏关、河曲、保德、兴县、临县、柳林、石楼、永和、大宁、吉县、乡宁、河津、万荣、临猗、永济、芮城、平陆、夏县、垣曲19个县的560个村庄,流程965公里,沿途有偏关河、县川河、朱家川河、岚猗河、蔚汾河、湫水河、三川河、昕水河、鄂水河、汾河、涑水河、沁河、丹河等支流源源注入。 四、气候特征 山西地形多样,高差悬殊,因而既有纬度地带性气候,又有明显的垂直变化。山西地处中纬度,距海不远,但因山脉屏障,夏季风影响不大,属于暖温带、温带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在—4°—— 14℃之间。气温地区分布总趋向是自南向北、自平川向山地递减。北部和中部山地,年平均温度一般在5°——7℃之间,五台山最低,仅—4℃。西部黄河谷地、太原盆地和晋东南的大部分地区,年平均温度在8°——10℃之间。临汾、运城盆地年均温达12°——14℃。冬季气温全省均在0℃以下,南北温差较大。 夏季全省普遍高温,7月份气温介于21°——26℃之间,南北温差小于冬季。 山西无霜期南长北短,平川长山地短。雁北地区为110——140天,五台山仅85天,忻州盆地以北和东部山区135——155天,临汾、运城盆地则长达200——220天。全省年平均降水量400——650毫米。 历史沿革

山西省森林资源现状分析

山西省森林资源现状分析 森林指土地面积大于等于0.0667hm2(1亩),郁闭度大于等于0.2,就地生长高度达到2m以上(含2m)的以树木为主体的生物群落,包括天然与人工幼林,符合这一标准的竹林,以及特别规定的灌木林,行数在2行以上(含2行)且行距小于等于4m或冠幅投影宽度在10m以上的林带。 山西境内有六大盆地.即大同、忻州、太侯、临汾、运城、长治盆地此外,东部还散布着阳泉、寿阳、襄垣、黎城、晋城等小盆地.

山西省矿产资源十分丰富,其中以煤、铝土、铁等为最。煤炭资源得天独厚,分布在全省90多个县(市、区)内。工业以能源、冶金为主,轻工业相对薄弱。 森林资源 山西历史上曾是一个森林茂密、湖泊广布的好地方。由于自然原因和人为破坏,到1949年,全省仅残存森林551万亩,森林覆盖率2.4%。解放后,经过不断努力,林业总的讲是在持续发展。目前,全省共有11个市林业局、119个县(区、市)林业局,1251个乡镇林业工作站,227个国营林场。其中省辖林局9个,包括106个直属林场和林业职业技术学院东山实验林场。省直林局这一管理形式,在全国是独一无二的。山西森林资源现状令人堪忧。据2000年全国第四次森林资源复查数据,我省森林面积为3122万亩,其中人工林1488万亩,天然林1606万亩,特别灌木林28万亩;全省活立木蓄积量为7309万立方;森林覆盖率为14.12%。如果加上1410万亩灌木林,全省的林木覆盖率仅为19.2%。 问题 对于全省林业状况,可以简单概括为四句话: 一是水平低。不仅表现在覆盖率低,而且活立木蓄积量只有7309万立方米,相当一部分森林质量不高,再生能力差,防护能力弱。 二是速度慢。50年森林覆盖率增长了10.89个百分点,平均每年增长0.2个百分点。最慢的1962年到1978年,15年才增长0.2个百分点。最快的1990年到2000年,每年增长也仅为0.5个百分点。 三是差距明显。我省森林覆盖率比全国平均水平低3.26个百分点,比周边各省都低,比林业发达省份差距更大,我省森林生态在全国处于落后水平,在周边形成生态洼地。 四是潜力很大。全省山区丘陵占80%以上,林业用地占到国土总面积的44.11%,除去现在的森林、灌木林地以及这几年栽种的未成林造林地,还有大量的荒山和沙化地可以造林,城乡绿化潜力也很大。

山西省乡镇地名与地理环境要素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d9934108.html, 山西省乡镇地名与地理环境要素 作者:闫玉鑫贾文毓 来源:《绿色科技》2017年第16期 摘要:指出了地名是人们在日常生产生活的过程中形成的,用以区别个体地物的语言符号。地名具有民族性、地理性、相对稳定性和社会性的特点,能够体现出一个地区自然与人文地理环境的特征。以山西省1892个乡镇地名为研究对象,采用统计、分类、综合分析等方法,对乡镇地名进行了分类处理并且分析了其空间分布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结果表明:山西省乡镇地名与自然地理要素和人文地理环境要素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通过对地名名称特征和分布规律的研究,对于深入了解山西省的历史、地理环境以及促进山西省的经济建设和发展都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乡镇地名;地理环境要素;山西省 中图分类号:K90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7)16015103 1引言 地名是人们对环境中具有特定位置、范围及形态特征的地方所共同约定的语言符号。我国古代就有对地名的记载及解释。东汉班固编著的《汉书·地理志》是我国正史中最早的一部具有地名学研究意义的著作。明清时期郭子章编撰的《郡县释名》是我国第一部对地名进行解释的著作。但是,古代没有专门研究地名学的学科,而仅仅是附属于文学、历史学。对地名的研究也是零散的,只是对具体地名的记述,不研究其发展和分布规律。现代中国建立了地名学专门研究地名的学科。出版了很多有关的著作、刊物等。1979年在山西创刊的《地名知识》、 华林甫的《中国地名学源流》等。近年来对山西省乡镇地名的研究并不多。本文主采用分类、归纳、统计、分析等方法,对山西省的乡镇地名进行分类并对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进行论述。 2山西省地理概况 山西省位于华北平原以西、黄土高原的东部,与河北、陕西、内蒙古自治区相邻。山西高原平均海拔1000 m左右。地表覆盖深厚的黄土,受断层作用及流水切割,整个高原岭谷交错。地形大致为中部是一连串的盆地(大同、忻县、太原、临汾、运城盆地等)。东部山地以太行山脉为主,呈东北-西南向多字型构造排列。西部山地以吕梁山脉为主。其中五台山的主峰北台顶海拔3058 m,是华北地区的最高峰。全省山地、高原、丘陵约占总面积的72%,盆地占28%。

山西省及主要城市概况

太原是山西省省会,是全省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信息中心,是以冶金、机械、化工、煤炭为支柱,以输出能源、原材料、矿山机械产品为主要特征的全国重要的能源重化工城市。太原属北温带大陆性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平均降雨量456毫米,年平均气温9.5℃,全年日照时数平均2808小时。太原自然资源丰富矿产资源尤为丰富,享有“煤铁之乡”美称。在诸多矿产中以煤、铁、石膏储藏量为最,并以质地优良享有盛誉。太原旅游资源丰富悠久文明的历史给太原留下了众多的名胜古迹,较为著名的有晋祠、天龙山石窟、永祚寺、纯阳宫、崇善寺、窦大夫祠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处和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7处。名山、石窟、寺院、庙宇、湖泊、森林、温泉、溶洞、峡谷、河流、古建筑、古遗址、名人故居、历史文化纪念地、博物馆等旅游资源的丰富以及高品质的文物的集中,在国内也是非常少有。其中晋祠圣母殿内宋塑侍女像栩栩如生,姿态各异,在海内外享有盛名。天龙山的北朝石窟及隋唐造像、崇善寺明代藏经、纯阳宫关羽立马铜像,在我国文学艺术史上均占有辉煌的一页。此外,唐太宗李世民撰写的“贞观宝翰”《晋祠铭并序》碑文,是现存最早的唯一完好的唐太宗行书碑。 长治市位于山西省东南部的上党盆地,它东倚太行,与河北、河南两省为邻;西屏太岳,与临汾地区接壤的;北交晋中;南连晋城。市辖城区、郊区、长治县、潞城市、长子、黎城、襄垣、沁县、屯留、武乡、平顺、壶关和沁源共13个县市区,面积l.5万平方公里,人口292.82万,是山西著名的米粮产地。长治市地处北纬35°49′-37°02′之间,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其气候特征为“四季分四个月”,雨热同季,温和适中,是旅游、观光的理想胜地。长治自然风光神奇壮美。太行“迤丽东北,延袤千里”,峰峦叠嶂,英雄隘险;太岳群耸峙,巍峨峻秀,标密谷幽;漳河三源相汇,滋润上党沃土,蜿蜒潺潺东流。长治有以山地为主体的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东望巍峨的太行山,千峰竞秀,万壑争奇。那壁立千仞的黄崖洞,云蒸雾罩的紫团山,空谷幽深的广志垴、层峦叠翠的老顶山,桔屈难行的羊肠坂,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虹梯关等,充分展现了太行山的雄奇和险峻。西眺逶迤的太岳山,松涛震云海,飞瀑击流泉。那峰奇松挺的灵空山,藤缠泉泻的盘秀山、山叠环绕的提神岭、峰矗泉涌的发鸠山、花奇草异的花坡、水回鱼转帆影动的沁河等,充分显示了太岳山的秀美和多姿。中部著名的上党盆地内,漳河、绛水奔流其间,平畴绿野一望无际,这些都是绝妙的天然胜景。 晋城古称泽州,是华夏文明最早的发源地之一,总面积9490平方千米,人口220万,辖四县一市一区。境内自然风光奇特,文物古迹众多,蕴藏着发展旅游的巨大潜力。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5-10摄氏度,年平均降水量550-750毫米,最佳旅游季节为4-10月。这里气候温和,冬季与夏季比山西西北部温度稍有上升,与河南新乡接近,早午晚温差变化稍有缩小。晋城市地处太行山、王屋山、中条山三山的交界处,又是华北平原和黄土高原的分水岭,由此形成了极为罕见的自然地理景观。雄峻的太行绝顶风光,茂密的原始森林,奇特的岩溶洞穴,清澈的河湖飞瀑令人神往。这里有北方最大的溶洞群白云洞、华北最大的生态注入目的地王莽岭、世界围棋起源地棋子山、举世闻名的锡崖沟挂壁公路和高平长平古战场等。悠久的文明赋予了晋城丰厚的人文遗产。全市现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5处、省级保护单位35处、市级保护单位27处、县级保护单位252处,既有古人类遗址、古寺庙、古碑刻、古名人墓葬,又有古战场、古民居、古书院和革命纪念地等。更让人引以为荣的是晋城现存宋、金以前基本保存完好的木结构古建筑,其约占山西省同时期木结构古建筑的2/3,占全国同时期的1/3,几乎超过南方同时期古建文物遗存的总和。 运城位于山西省最南端,是中华民族重要的发祥地之一。历史上,这里曾是舜、禹建都的地方,文化传承源远流长,名人才子辈出。有春秋五霸的晋文公、战国纵横家张仪、晋代文学家郭璞、唐代名相裴度、名将薛仁贵等。在历史悠久的古文化熏陶下,运城各地古迹遍布,关帝庙、普救寺、永乐宫……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络绎不绝的中外宾客。运城地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年均降水量500-600毫米,年均气温11-13度。夏季炎热,冬季比山西省其他地方气温高,早晚温差适中。运城地区,古称河东,战国时属魏,秦汉至两晋为河东郡,治所安邑(今夏县北)。北魏时属东雍州、鲜州和陕州的范围。隋代属河东郡,治所在蒲坂。唐代属河中府和绛州。北宋时属河中府绛州、解州和陕州。明属平阳府的一部分。民国初属河东道的一部分,1949年改为晋南行政公署,辖新绛分区一部分和运城地区。1950年设运城专区。1954年与临汾专区合并为晋南专区1970年又恢复运城分区。运城地区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文物古迹源远流长,光辉灿烂。相传后稷教民稼穑于稷山,嫘祖教民养蚕于夏县。舜建都蒲坂(今永济),禹

山西省高考地理一轮专题第2讲 地图

山西省高考地理一轮专题第2讲地图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单选题 (共14题;共60分) 1. (6分) (2013高一上·宿迁期中) 读图,完成下题 (1)图3所示景观中,主要由风力侵蚀作用形成的是() A . ① B . ② C . ③ D . ④ (2)形成图②所示的千沟万壑地貌景观最主要的外力作用是() A . 冰川侵蚀 B . 流水侵蚀 C . 风力堆积 D . 流水堆积 2. (2分) (2017高三上·射洪模拟) 下图为我国东南某地区等高线地形图(单位:米)及河流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村庄a、b、c、d相比较,发展种植业具有的优势自然因素叙述正确的是() A . a村庄土壤条件最好 B . b村庄降水条件最好 C . c村庄水源条件最好 D . d村庄光照条件最好 (2)村庄甲乙之间修公路,合理的走向是经过() A . e村庄 B . b村庄 C . c村庄 D . d村庄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 该区域最高地点海拔不超过1400米 B . 甲地比乙地更容易遭受泥石流的威胁 C . e地位于b的上游1000米 D . 规划新建水库可能淹没a村庄 3. (4分) (2020高二下·唐山期末) 下图为我国南方某地等高线地形图(单位:米),图中等高距均为20米。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图示区域最大高差可能是() A . 80 米 B . 100 米 C . 120 米 D . 140 米 (2)该地产业布局最合理的是() A . 发展滨海旅游 B . 发展大规模油菜种植 C . 种植经济林木 D . 加大水电开发力度 4. (4分) (2019高二上·张家口开学考) 下图中X、Y为等高线(等高距为100米),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图中河流的流向为() A . 从东流向西 B . 从西南流向东北

中国旅游地理 章节练习题

第一章绪论 一、填空题 1、旅游地理学是研究人类()和()、()发展之间关系的科学。 2、中国旅游地理研究的现实意义是()、()。 二、判断题 1.()1978年,在莫斯科召开的第23届国际地理学大会上,旅游地理学作为地理学的一个分支被确立。 2.()实地考察并进行调查研究是地理学传统的行之有效的学习和研究方法。 3.()旅游地理学所研究的内容能够帮助旅游业的管理者充分地认识和开发旅游资源,加大旅游业发展规模并进行合理建设布局,提高旅游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4.()中国旅游地理的重点内容是旅游业与中国地理环境关系的研究。 三、选择题 1.在中国旅游地理的学习方法中,值得借鉴的有()。 A多媒体辅助学习法B对比分析法C实地考察法D课堂讲授法E地图辅助学习法2.旅游地理学的学科性质是() A地理学的分支学科B边缘学科C应用学科 四、简答题 中国旅游地理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中国旅游资源概述 一、填空 1.旅游资源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旅游业赖以()的条件。

2.旅游资源按其属性来划分,可分为()和()两大类型。 3.我国东部临()、()、()、()、四大海域。 二、判断题 1.()自然旅游资源包括:地质地貌类、水体类、大气与天象类、生物类、风土民情等。 2.()洞庭湖、太湖、巢湖、青海湖是我国著名的淡水湖。 3.()我国地处亚欧大陆西部,太平洋东岸,巨大的海陆差异使我国成为世界上季风气候最典型的地区之一。 4.()我国最著名的丹霞地貌是福建的丹霞山。 5.()黑龙江省的五大连池,是我国最典型的火山熔岩景观。 6.()“吉林树挂”以中国四大自然奇观之一享誉中外。 7.()”佛光”又称宝光,是由外红内紫的七色光环围绕着人的身影,这种现象以普陀山出现的次数最多,最著名。 三、选择题 1.旅游资源的特点是() A多样性定向性复杂性变化性 B多样性定向性唯一性变化性 C多样性唯一性复杂性变化性 D 季节性定向性唯一性变化性 2.下面旅游资源中属于人文旅游资源的是() A九寨沟B路南石林C吉林雾凇D少林寺 3.下面旅游资源中属于自然旅游资源的是() A北京故宫B曲阜孔庙C长江三峡 D云冈石窟 4.下面山脉属于南北走向的是()。 A天山B太行山C横断山D武夷山 5.我国著名的咸水湖是()。 A潘阳湖B洞庭湖C青海湖D太湖 6.我国现存植物中被称为“活化石”的是()。 A花梨木B油松C银杏D红松 7.我国第一大河是()。 A黄河B长江C黑龙江D珠江 8. 我国第一大淡水湖是()。 A太湖B潘阳湖C洞庭湖D巢湖 9.我国著名的五大历史名泉是() A济南趵突泉B无锡惠山泉C杭州虎跑泉D大理蝴蝶泉E苏州虎丘(观音)泉F 镇江中冷泉 10.我国古代,把植物中的()称为“岁寒三友”。 A梅、兰、菊B松、竹、梅C梅、兰、竹D松、菊、梅

中国旅游地理第一章中国旅游资源地理概述

第一章中国旅游资源地理概述 第一节中国旅游资源的地理特征 一、旅游资源概念的界定 由于旅游业是一项新兴产业,其本身的发展极度为迅速,而为旅游业提供理论指导的旅游科学目前还不成熟,在旅游学术界,由于对旅游中的核心概念—旅游资源存在着泛化的理解,因此直到目前为止,对旅游资源的概念尚未形成全面统一的认识。 以下几种说法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 郭来喜:“凡是能为人们提供旅游观赏、知识乐趣、度假休闲、娱乐休息、探险猎奇、考察研究以及人民友好往来和消磨闲暇时间的客体和劳务,都可称为旅游资源。” 保继刚:“旅游资源是指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的自然存在和历史文化遗产,以及直接用于旅游目的的人工创造物。” 国家旅游局资源开发司和中科院地理所:“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因素都可视为旅游资源。” 黄辉实(1985):“旅游资源就是吸引人们前往游览、娱乐的各种事物的原材料。这些原材料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非物质的。它们本身不是游览的目的物和吸引物,必须经过开发才能成为有吸引力的事物。” 还有学者认为,旅游资源是能够诱发旅游动机和实施旅游行为的诸多因素的总合。它不仅是作为一定地理空间范围内的旅游目的地,也包括旅游者和各种能传达旅游地相关信息的事与物。 分析上述各种定义,可以看出,虽然它们各自的出发点和强调的重点有所不同,但就资源的基本属性而言,大体是一致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旅游资源与其他资源一样,是一种客观存在,是旅游业发展的物质基础。 其次,旅游资源具有激发旅游者旅游动机的吸引性。 再次,旅游资源能为旅游业所利用,并由此产生经济效益。 最后,旅游资源不管是以单体或复合体的形式存在,都依托于一定的地域空间,是绝对不能移动的。 基于以上分析和认识,我们可以认为:旅游资源是指客观地存在于一定地域空间并因其所具有的审美和愉悦价值而使旅游者为之向往的自然存在、历史文化遗产或社会现象。

中国旅游地理——第3章 旅游资源赏析相关习题(含答案)

第三章《旅游资源赏析》相关习题 一、名词解释 1.审美: 2.旅游审美主体: 3.旅游审美客体: 二、填空题 1.在审美关系构成体系中,必须包括、、 和。其中,与是两个既相互独立又互相联系的基本要素;即具有审美特征的客观事物;即具有审美素质和审美能力的人。两者缺一不可,但两者的关系并非同等重要,其中起着主导作用。 2.中华民族在自身特定的文化系统中,孕育了耐人寻味的儒家、道家与禅宗审美风范。按照现今的理解,儒家主要倡导“”,道家崇尚“”,而禅宗则追求“”,这在宏观上便构成了中国传统审美意识的“三部曲”。 3.我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旅游资源涵盖范围极广,因而所涉及的美学问题也极为广泛,但其美感的一般形态主要包括、 和三种。 4.按照我国传统美学的分析,形态美主要包括、、、、、、。 5.旅游资源的美感类型有美、美、美、美、 美、美、美、美。 6.旅游景观观赏根据按观赏状态可分为观赏和观赏;根据观赏距离的远近可分为观赏和观赏;按观赏者和观赏对象的角度可分为观赏、观赏;按观赏点的高低可分为观景、观景、观景。 三、判断题(正确的划“√”错误的划“×”) 1.人类旅游活动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愉悦感。() 2.旅游,从本质上说,就是一种审美活动。() 3.旅游是一种社会文化娱乐活动。() 4.在一定意义上,旅游是人们精神生活中的一部分,是游览、观赏性的审美活动,其核心是对美的享受。() 5.旅游资源的吸引力主要决定于它给人们的美感。() 6.旅游者都有积极主动获取美感的愿望,在旅游活动中,最易直接、生动、形象地接受教育,所以旅游过程又最易提高审美能力。() 7.自然美贵在自然,自然美贵在多姿多态;自然美还贵在有启发性、寓意性。()

山西雾霾特点及成因状况

山西雾霾状况分析 山西雾霾特征:山西主要是轻微和轻度雾霾,中度雾霾、重度雾霾的时候都很少;空间分布上霾、烟幕日数高值区出现在以大同、太原、临汾为中心线的带状区域。季节分布来看,轻雾、雾日数峰值出现在8、9月份,谷值在5月份出现;霾和烟幕日数的峰值出现在12、1月份,谷值在8、9月份出现;一日之中集中在傍晚到凌晨之间。近50余年以来,山西雾霾日数呈现增多趋势,雾日增加趋势较弱,60、70年代为增多趋势,进入21世纪则为减少趋势;轻雾和霾日数均为显著单调上升趋势;烟幕日数也为显著增多趋势,但表现为抛物线型,90年代后期以前为增多,之后转为下降趋势。 雾霾形成原因:一方面山西能源消费状况:山西省是全国最重要的焦炭生产基地,目前有270余家焦化企业,总产能接近1.6吨,总耗能量巨大;煤炭在山西能源消费总量中的占比高达90%,非化石能源仅占能源消费总量约3%,能源消费比例极其不合理;在能源消费方式方面,仍然偏向于粗放式的消费方式,熄焦工艺上以湿焦为主,不仅造成了资源浪费,而且对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在废料处理方面,材料分类回收再利用程度仍然不够,造成资源浪费及与不合理开发的恶性循环;加之过去小煤矿非法营运和不合理开采造成地表植被的破坏、进一步加重了环境的污染;居民分散供暖、政府片面发展经济、乱砍滥伐树木等也对环境产生巨大不利影响;在过去的十几年中山西已成为全国空气质量最差的城市之一。而南部作为煤炭富集及重工业集中区域,且南部地区因地势为盆地,雾霾不易扩散,其环境状况较北部更差也是显而易见的。至于轻微和轻度污染,这个和当代黄土高原气候密不可分,山西特殊的地形地势,太行山和黄土高原对热力环流有巨大的影响,使得山西中度重度污染并不是特别严重。 解决措施:国家层面上,2010年12月,国务院批准设立了“山西省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将山西省资源型经济转型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方面:适时启动实施了非煤矿山、焦化、冶金、建材等行业整合重组,提高利润率和附加值,2011年,全省非煤产业投资增长35.2%,装备制造、现代煤化工、新型材料、特色食品等新兴产业投资增长57%;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20%以上,高于工业平均增幅;省属重点煤矿非煤产业销售收入增长62%,产业结构发生了明显的改善,减少了对化石燃料尤其是煤炭的需求;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山西历时3年进行煤炭资源整合和煤矿兼并重组,矿井数量由2600座减少至1053座,70%的矿井规模达到90万吨以上,30万吨以下的小煤矿全部淘汰,煤炭工业通过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信息化、安全化发展,使得资源回收率由平均不足20%提高至80%以上; 能源消费结构:山西省在“十二五”期间把加快实施煤层气、天然气、焦炉煤气、煤制天然气的“四气”产业一体化工程作为“气化山西”的突出重点,出台了《关于加快山西省“四气”产业一体化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了工程建设任务和2015年、2020年全省“四气”供气总量目标以及覆盖目标,“三纵十一横”的管网布局已基本形成,并正在加快建设,增加能源消费多样化,提高能源资源消费效率(因为单位煤炭的燃烧效率明显低于天然气石油);经济发展效率:单位地区生产总值综合能耗在“十一五”累计下降22.66%,在超额完成目标任务的基础上,2011年又下降了3.55%。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在“十一五”累计分别下降17.6%和13.93%基础上,2011年又分别下降了2.72%和3.49%做到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不再牺牲环境和人民福祉发展GDP。 重视环境保护:着力实施生态修复治理与保护工程,加快淘汰落后,深化节能减排,开展综合整治,推进“绿化山西”,努力改善全省生态环境状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