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五单元第21课新文化运动同步测试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五单元第21课新文化运动同步测试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五单元第21课新文化运动同步测试

1.新文化运动期间,辜鸿铭曾指出:“人们经常断言汉语中没有关于‘自由’的词汇,但令人惊奇的事实是,不仅汉语中有关于‘自由’的词汇而且这个词还准确地表达了‘自由’的真正含义。汉语中表示‘自由’的字是‘道’……当它在‘自由’这个意义上使用时,被定义为遵循我们本性的法则——率性之谓道。”辜鸿铭言论的主要目的是()

A.推进文学革命

B.弘扬传统文化

C.提倡自由平等

D.否定西方文化

2.近代中国,新兴的知识分子不仅公开介绍西方科学技术、法律及政治制度,而且宣称:中国的哲学、伦理观念、自然科学、社会学说和制度,都应该彻底重估,参考西方重新创造。这些主张()

A.催生了洋务运动

B.促成了戊戌变法

C.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D.指导了辛亥革命

3.1920年,陈独秀在《谈政治》一文中指出:“我虽然承认不必从根本上废弃国家、政治、法律这个工具,却不承认现存的资产阶级(即掠夺阶级)的国家、政治、法律有扫除社会罪恶的可能性。”这一认识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B.国民革命运动的推动

C.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D.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4.有人认为:“作为思想启蒙的新文化运动,真正凸显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真精神。”这主要表明新文化运动()

A.弘扬了传统文化的民主和科学的精髓

B.反映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的理想

C.体现了明清以来经世致用的爱国情怀

D.反映了治国平天下传统文化的精华5.在新文化运动时期,胡适认为空谈好听的“主义”是“阿猫阿狗”“鹦鹉和留声机”都能做的事,提出要一个一个地去解决那些“火烧眉毛的紧急问题”。这说明他()

A.试图寻求对社会根本改造的方法

B.已经蜕变成资产阶级的知识分子

C.主张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相结合

D.认为社会改良是当时的救世良方

6.近代国人对西学的态度表现为()

A.主动效法—自主选择—被动接受

B.互相交流—主动效法—自主选择

C.互相交流—被动接受—自主选择

D.被动接受—主动效法—自主选择

7.陈独秀认为:“无论政治学术道德文章,西洋的法子和中国的法子,绝对是两样,断不可调和迁就的……若是决计革新,一切都应该采取西洋的新法子,不必拿什么国粹、国情的话来捣乱。”这表明陈独秀()

A.主张推翻封建专制政体

B.推崇西方民主与科学思想

C.积极宣传社会主义思想

D.主张辩证地看待中国传统文化

8.这些新知识分子都是转型时期的产物——他们都深深植根于中国古典文化,然而同时自由主义、社会主义、实用主义、科学与民主给他们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他们充当了中国文学和知识分子人格转换的发酵剂。他们有关对“国粹”进行批判性重估与引介西方思想和意识形态的呼吁,燃起了一场思想革命。由此可知这些新知识分子()

A.推动中国实现了社会转型

B.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

C.思想体现了批判继承与引介相结合的特点

D.全盘学习西方文化

9.蔡元培为发展中国新文化教育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他主张“思想自由,兼容并包”,这一主张最重要的影响是()

A.活跃了思想,使学术兴盛

B.对旧势力妥协,致使北大旧势力猖獗

C.不利于资本主义思想的传播

D.保护了进步学术思想,促进了思想解放10.1898年,维新派人士裘廷梁在江苏无锡创办《无锡白话报》,主张“崇白话而废文言”。1918年,《新青年》改用白话文,采用新式标点符号,开始刊登一些新诗。

两者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A.进行文学革命

B.传播革命思想

C.宣传资产阶级的思想文化

D.宣传君主立宪

11.1926年创刊的《自然界》的《发刊旨趣》中说:科学上的理论和事实,须用本国的文字语言为适切的说明,须用我国民所习见的现象和固有的经验来说明;还须回转来用科学的理论和事实来说明我国民所习见的现象和固有的经验。材料强调的是()

A.要用民族化语言解释科学

B.固有经验能推动科技发展

C.科学必须民族化和本土化

D.科学须以民族文化为基础

12.1917年3月,陈独秀在《答俞颂华(宗教与孔子)》一文中指出:“中外学说众矣,何者无益于吾群?即孔教亦绝非无可取之点,惟未可以其伦理学说统一中国人心耳。”材料表明陈独秀()

A.认为西学对我国无益

B.已经摒弃资产阶级的价值观

C.并未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

D.对中西文化态度片面

13.陈独秀号称是“文化伟人”、“政治名人”,对近代中国曾产生过重大影响。作为“政治名人”,他的主要历史事迹是()

①1917年,就任北大校长,实行“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办学方针

②是中国共产党早期最主要的领导人之一

③发表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介绍了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④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一文,提出文学改良的八项主张

A.②④

B.②

C.②③④

D.①④

14.1918年,《新青年》第4卷第6号出版了《易卜生专号》,译载了《玩偶之

家》,这部剧作讲述主人公娜拉从信赖丈夫到与丈夫决裂,终于意识到自己在家庭中的玩偶地位,最后离家出走的自我觉醒过程。这表明,新文化运动()

A.提倡民主科学

B.提倡新道德

C.提倡新文学

D.传播马克思主义

15.陈独秀说:“孔子不言神怪,是近于科学的;孔子的礼教,是反民主的。人们把不言神怪的孔子打入冷宫,把建立礼教的孔子尊为万世师表。”上述引文旨在()

A.强调科学与民主是人类社会进步之动力

B.全面肯定孔子非宗教迷信的科学态度

C.说明孔子之道是反民主的封建伦理纲常

D.反对把孔子与民主和科学完全对立起来

16.1915年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申明以“改造青年之思想,辅导青年之修养”为“天职”。下列内容能反映这一宗旨的是()

①高举民主与科学大旗②批判封建伦理道德

③坚持思想自由至上的原则④倡导文学革命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17.1917年6月,陈独秀在《新青年》发表《时局杂感》:“吾人理想中之中华民国,乃欲跻诸欧美文明国家,且欲驾而上之,以去其恶点而取其未及施行之新理想。”这主要表明当时先进知识分子()

A.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认知和反思

B.对中国社会未来的深刻思考和探索

C.对欧美文明缺陷的批判和否定

D.对三民主义思想的继承和发展18.陈独秀在《偶像破坏论》中指出:“破坏!破坏偶像!破坏虚伪的偶像!吾人信仰,当以真实的合理的为标准;宗教上、政治上、道德上,自古相传的虚荣,欺人不合理的信仰,都算是偶像,都应该破坏!此等虚伪的偶像倘不破坏,宇宙间实在的真理

和吾人心坎儿里彻底的信仰永远不能合一。”这一论述()

A.把中西文化截然对立

B.认为中西文化文化自有其长处

C.认为中西文化没有优劣短长之分

D.正确认识了中国传统文化

19.徐中约在《中国的奋斗》一书中指出:“……采用共和体制而带来的政治面貌,并不足以革新国家;还需要有一些更基本的东西来唤醒国家及人民。受过西方教育或影响的新知识分子,鼓吹在国民生活的哲学基础方面,进行一场激烈变革。”材料中所指的“激烈变革”()

A.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B.促进了国人思想的空前解放

C.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

D.为中国革命开辟了正确道路

20.鲁迅《呐喊自序》:“有一回,我竟在画片上突然会见我久违的许多中国人了,一个绑在中间,许多站在左右,一样是强壮的体格,而显出麻木的神情………”导致国人“麻木”神情的主要原因在于()

A.封建专制统治太久,民智未开

B.列强的侵略,民不聊生

C.传统儒家思想在头脑中根深蒂固

D.封建礼教的毒害

21.陈独秀指出:“对于与此新社会、新国家、新信仰不可相容之孔教,不可不有彻底之觉悟、猛通之决心,否则不塞不流,不止不行。”这句话说明()

①新文化运动把斗争目标直指孔教②儒家思想阻碍了民主科学的传播③陈独秀认为儒家思想和民主政治完全对立④全盘否定儒家文化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22.1912年初,南京临时政府令:革除历代官厅“大人”“老爷”等称呼。有研究者发现,同年6月《申报》载:“公堂会审时,被告就口口声声以老爷、大人相称,裁判官亦直受不辞。”材料可以说明()

A.民国沿用清朝审判制度

B.临时政府政令不为民众知晓

C.司法部门不执行政府政令

D.新文化运动发生有其必要性

23.五四运动以后,新文化运动的方向和性质都发生了变化,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是()

A.民主与科学思想的传播

B.对儒家传统道德的否定

C.问题与主义之争

D.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2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们对传统文化的态度是矛盾的,他们认为应该拥护西方文化,甚至全盘西化,正因如此,要“打倒孔家店”,甚至主张废除汉字。但即便是最激进的西化论者如陈独秀,也规劝青年人要以孔子、墨子为榜样,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还将勤、俭、廉、洁等儒家思想信条视为“救国之要道”。这是由儒家思想内容的两面性与20世纪初中国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形式的复杂性决定的。

材料二从18世纪后期起,伏尔泰开始接触中国文化,他特别推崇中国的儒家思想,对孔子更是佩服得五体投地,房间里常年挂着一幅孔子画像。他反对君主专制,希望有一位开明君主,因此儒家的“民为贵,君为轻”被他当作武器来攻击封建君主专制。伏尔泰推崇孔子的另一方面,是他认为孔子是用道德的说服力而不是用宗教的狂热和个人崇拜来影响别人。

——《儒家思想与法国大革命》

材料三如果没有长期以来形成的多民族统一的中华民族文化的自我认同,中国这样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就会在全球化浪潮和现代化过程中被“化”掉……从历史上看,儒家曾不断吸取周边各民族的文化,丰富自身。……儒家文化不仅是农业文明的产物,也是华夏族群的精神形态……作为民族的意识与心理,儒家文化在今天仍是活着的。

——郭齐勇《儒家文化与中国现代化》

(1)根据材料一,概括新文化运动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伏尔泰推崇儒家思想的原因。根据三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现代化进程中,儒家文化应如何发挥自身的社会价值?

答案

1.B

2.C

3.C

4.D

5.D

6.D

7.B

8.C

9.D10.C11.C12.C13.B14.B15.D16.B17.B18.A19.B20.A21.A 22.D23.D

24.(1)态度:否定传统文化;借鉴和利用儒家思想中的优秀成分。

原因:儒家内容方面:既有勤、俭、廉、洁等积极内容;又有维护封建专制、压抑人性、迷信落后等消极内容;民族文化、历史难以割断。

时代背景方面:经济上,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政治上,资产阶级队伍的日益壮大;袁世凯妄图复辟帝制。文化上,西方民主科学思想的传播;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

(2)原因:以儒家思想的某些观点为武器攻击封建君主专制;孔子注重用道德的说服力来影响别人;从中国古老文化中为法国启蒙精神汲取营养;儒家文化存在优秀成分。

社会价值:增强民族认同感;与时俱进,不断丰富自身内涵;改造儒家思想,使其契合现代化进程;弘扬民族文化,发挥精神引领作用。

第21课《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精品课程)上课讲义

岳麓版必修Ⅲ第五单元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 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 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教材分析】 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又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它继维新变法、辛亥革命之后,在思想领域中反对封建斗争的继续,是中国资产阶级为打破封建束缚而开展的启蒙运动。其目的是在中国实行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其特点是高举“民主”、“科学”两大旗帜,斗争矛头直指封建专制赖以生存的封建文化。因此其性质是封建斗争。后期新文化运动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突破了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的局限,开始寻求马克思主义和十月革命的经验,探索救国图存的新道路。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2、难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学情分析】 虽然学生在初中时已学过新文化运动的有关知识,但大多数学生的历史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还很有限,因此对新文化运动这段历史还不能形成理性认识。高中阶段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深刻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并进而分析、探讨其对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所以,教师需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理解能力,采取深入浅出、生动形象的方法进行教学。高二学生的自我意识不断增强,有进取心,富有激情,感情丰富,爱冲动,爱幻想。 【教学方法】 本课主要采取了“创设问题”教学法和学生的自主性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注重史料教学,力争论从史出;创设情景,巧妙设问、引导和点拨;自主学习、探究和合作学习相结合。同时,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提供大量的图片、文字或视频等材料,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和深化,以拓展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思维。 【设计环节】 1.介绍概况:《北大钟声》油画介绍 2.寻找背景:学生读1911——1915年大事年表,提炼信息,填写表格 3.探究内容:解读史料,合作探究,代表发言 4.讨论影响:解读史料,合作探究,代表发言 5.课堂小结:新课知识梳理和课堂小测 6.师生朗读,感悟历史 【课前准备】播放歌曲《兰花草》 《希望》(又名《兰花草》)作者:胡适 我从山中来,带着兰花草。种在小园中,希望花开早。 一日看三回,看得花时过。兰花却依然,苞也无一个。 转眼秋天到,移兰入暖房。朝朝频顾惜,夜夜不相忘。 期待春花开,能将夙愿偿。满庭花簇簇,添得许多香。 【导入新课】 教师:上课,同学们好! 学生:老师好! (展示图片:油画《北大钟声》) 教师:我们今天的新课学习是从沈嘉蔚1988年创作的一副油画开始,这幅油画的名称是《北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20课

第六单元第二十课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8·苏州学业水平检测)下图是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各方参会代表的人数,此图最能说明的问题是(A) A.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具有代表全国人民的性质,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B.参加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人数很多 C.参加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党派很多 D.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代表来自各行各业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从图中的数字可以得出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具有代表全国人民的性质,实际上执行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2.(2018·浙江学业水平测试)下列关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叙述,确切的是(C) ①1949年9月在北平召开②讨论了国名、国旗、国歌等问题③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④选举产生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A.①②③B.①③④ C.①②④D.②③④ [解析]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会议是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排除③,答案选C项。

3.(2018·莱芜高一检测)有学者指出,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是中国民主政治史上一个伟大创举。这主要是指人民政协(D) ①是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②始终行使国家最高权力机关的职能③以各党派平等合作为和平建国的途径④是民主党派和爱国民主人士参政议政的舞台A.①②B.②④ C.②③D.①④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人民政协的认识。人民政协在1949~1954年代行人大的职能,之后变成统一战线组织,因此②不正确,③与史实不符,故D项为正确答案。 4.(2018·湘潭高一联考)1949年9月30日的《人民日报》在头版用大标题“中国人民政协制定人民大宪章”报道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问世。说它是“人民大宪章”的主要依据是(B) A.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的代表具有广泛性 B.规定了国家的社会性质和基本的政治制度,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 C.当时还没有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规定了国名、首都、国旗、代国歌 [解析]“人民大宪章”指宪法,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规定一个国家的社会性质和基本政治制度,是制定其他各项法律法规的依据。《共同纲领》规定了国家的社会性质和基本的政治制度,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 5.(2018·东莞高一联考)1933年,出生于昆明的普通工人王德厚,因其有丰富的锻造技术经验,改造锻造设备,改进工艺工装,年年保质保量超额完成工作任务,1954年其当选为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这体现出(B) A.全国人大代表通过普选产生B.人民群众政治地位提高 C.中国共产党团结各民主党派D.我国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材料没有涉及人大代表选举的程序,不能得出“普选”的方式,A项错误。材料中的王徳厚是普通工人,因工作表现突出,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说明了人民群众政治地位提高,故选B项。材料没有涉及民主党派,C项错误。材料未涉及民族问题,D项错误。 6.(2018·信阳高一期末)为了制定1954年宪法,毛泽东同志亲自主持,广泛征求意见。当时全民讨论了近三个月,参加讨论的有1亿5千多万人,最后由宪法起草委员会整理的意见共138万条,为宪法的制定提供了重要的条件。这说明1954年宪法(C) A.体现了社会主义原则

第21课 新文化运动

第21课新文化运动 一、运动兴起 1、历史背景: ①社会:帝国主义者支持袁世凯称帝,加紧侵略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寻找新的救亡道路。 ②经济政治: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实行民主政治的强烈要求。 ③思想文化:一方面袁世凯尊孔复古;一方面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入 2、兴起: ①兴起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为《新青年》; ②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钱玄同、刘半农等。 ③运动中心:北京大学 ④主要阵地:《新青年》。 ⑤核心思想:民主、科学 二、主要内容: 1、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核心内容) ①民主(“德先生”):指民主制度、民主思想。 ②科学(“赛先生”):指科技知识、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 2、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打倒孔家店”) ①旧道德:指孔子学说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核心内容是三纲五常。 ②新道德:指男女平等、个性解放等 ③原因:成为封建统治者维护统治的精神工具;袁世凯为复辟帝制,尊孔复古。 ④评价:积极方面是动摇了封建思想的正统地位,为后来解放思想和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创造了条件。但对传统文化存在全盘否定的偏激性。 3、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文学革命)

①原因:新文学是民主科学的载体,有利于普及到大众中去。 ②标志:在《新青年》上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 ③内容:推倒陈腐、雕琢、艰涩的旧文学,建立新鲜、平易、通俗的新文学 ④代表:鲁迅对旧礼教、旧道德的攻击最为激烈,代表作《狂人日记》、《我之节烈观》; 三、历史影响 1、性质: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延续,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文化革新运动; 2、猛烈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3、推动了思想觉醒、马克思主义传播和五四运动的发生

中学高中历史必修三:第21课《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第21课《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 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必修Ⅲ文化发展历程的“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这一单元中的第二部分,它上承“西学东渐与维新变法思想”,下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新文化运动既是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补课,又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曲。运动中民主与科学旗帜的树立,刷新了国民的观念,形成了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由于这一时期的文字和图片资料比较丰富,所以在教学时适当地进行引入,引导学生分析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作用及影响。 【学情分析】 虽然学生在初中时已学过新文化运动的有关知识,但大多数学生的历史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还很有限,因此对新文化运动这段历史还不能形成理性认识。高中阶段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深刻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并进而分析、探讨其对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所以,教师需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理解能力,采取深入浅出、生动形象的方法进行教学。可以提供大量的图片、文字或视频等材料,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和深化,以拓展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思维。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指导思想、领袖人物以及发展概况; (2)理解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并举出相应的代表作;探讨新文化运动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3)培养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和自主学习、自我表达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图片、材料引导学生的分析和解读得出结论,做到论从史出,以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分析材料的能力。

(2)通过分析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揭示其本质,帮助学生形成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维方式; (3)设计一些问题交给学生讨论,让学生在探究、交流、讨论中形成认识,学会合作学习,并能以此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及概况的学习,使学生体会陈独秀等人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和胸襟。 (2)通过对新文化运动所倡导的民主与科学的内涵和意义的学习与探究,使学生认识民主与科学的传播对于改造中国的积极影响,并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作为中国未来存在和发展的重要途径,对民主和科学的追求,也是个人健全人格,形成正确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主要体现,以此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2、难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教学方法】 1、教法:注重史料教学,力争论从史出;创设情景,巧妙设问、引导和点拨。 2、学法:自主学习、探究和合作学习相结合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多媒体出示北京大学的校徽(引导学生分析北大校徽及其含义,引起学生兴趣) 教师:北大是我们每位同学梦寐以求的中国最高学府。悠久的历史,灿烂的人文,中国近代思想解放的发源地,民主的堡垒。她引领了中国一个多世纪的学术潮流,见证了近代以来中国的历史变迁,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而北大作为中国学术与思想文化的领头羊,就是从新文化运动开始的。(导入新课,板书“新文化运动”)

必修一历史第20课知识点总结

小结 第20课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 一、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 1、背景:解放军取得重大胜利,中共和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筹建新中国。 八大民主党派:中国民主建国会(民建)、中国致公党、台湾民主自治同盟(台盟)、中国农工党(农工党)、民主促进会(民进)、中国民主同盟(民盟)、九三学社、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民革)。 2、形成标志:1949.9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 大会内容:(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它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 纲领规定: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是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国家性质),实行以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还规定了国家各个方面的基本方针和政策。 ②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暂时代行将来召开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能。 (2)选举产生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毛泽东为主席。 (3)确定了新中国的首都(改北平为北京)、国旗(五星红旗)(大星是中国共产党,小星是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和代国歌。(1982年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定《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 (4)确立公元纪年法。 (5)任命周恩来为政务院(1954年后改称国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部长。 3、发展 ①1954年后,成为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存在。 ②1956后,中共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 (“四大班子”政府、市委、人大、政协) ③1982年,中共确立了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基本方针,使该制度进一步完善。 4、作用:各民主党派和爱国民主人士参政,议政舞台。 5、职能:政治协商、民主监督。(西方的政党政治是打橄榄球,一定要把对方压倒。我们的政党是大合唱指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制,中共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 6、是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 7、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意义: ①结束了帝、官、封的压迫,使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成为独立主权的国家。 ②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国进入人民当家做主的新时代,为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③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其他国家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 ④中国社会进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1949到1956新民主主义社会时期也称社会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历史进入新纪元。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 1、《共同纲领》规定:人民行使政权的机关为各级人民代表和各级人民政府,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由普选产生。 2、1954.9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但还不是完全社会主义的宪法。因为三大改造未完成,社会主义制度未建立。) ①规定国家最高权力机关为全国人大,以根本大法形式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

第21课 新文化运动教学案

预习过本课,所以请一名学生来回答,并 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去分析。 1、背景: (1)经济方面: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2)政治方面:①资产阶级要求实行民主政治。 ②帝国主义加紧侵略。 ③北洋军阀专制独裁。 (3)思想文化:①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播,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②北洋军阀推行尊孔复古的逆流。 2、概况:要求学生看书完成下面表格: 兴起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 主要阵地《新青年》 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等等 旗帜民主科学 活动基地北京大学 层层设问:当时被称为“官僚养习所”的北大之所以能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活动基地,谁起了重要作用?为改革北大他提出了怎样的办学方针?在旧思想、旧文化占统治地位的北大,提出这一方针的实质目的是什么?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总结:“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实质是允许各种科学思想自由发展,让资产阶级的新思想去占领封建旧思想的阵地。 教师进一步指出新文化运动塑造了新的北大,此后北大的历次爱国活动无不与新文化运动精神的传承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二、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一)、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与迷信 材料: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陈独秀设问:“德先生”和“赛先生”及其内涵分别是什么?你能从材料中看出陈独秀先生提倡什么、反对什么及其为什么吗?这与以前向西方学习相比发生了什么变化? 引导学生对材料一步进行分析。 教师点拨:“德先生”是指民主,包括民主制度和民主精神。“赛先生”是指科学,包括自然科学知识和科学精神。此段材料反映了新文化运动的核心内容: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与迷信。陈独秀先生认为“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它与以前向西方学习相比,已经由技术、制度层面深入到思想文化的层面。(二)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1.“打倒孔家店” (1)树起“打倒孔家店”大旗的原因 ①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孔子逐渐变成维护君主专制制度和礼治秩序的一尊精神偶像。 ②辛亥革命以后,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康有为反对共和,以及其他帝制余孽的倒行逆施,都打着尊孔的旗号来蛊惑人心。 ③新文化运动要反对专制,就必然要批判作为其精神支柱的孔子之道。 (2)陈独秀对旧礼教、旧道德的批判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20课 随堂

第六单元第二十课 一、选择题 1.(2018·九江高一联考)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共领导人宣布“中国共产党以一个政党的资格参加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和其他各民主党派……来决定中国一切重要的问题。”这说明(B) A.中共决定与民主党派联合执政 B.中共致力于建设民主平等的政治 C.中共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D.中共和民主党派决定着建国成败 [解析]民主党派是参政党而非执政党,只有中共才是唯一的执政党,故A项错误;材料“中国共产党以一个政党的资格”而非执政党的身份参加政协会议,这本身就体现了中共致力于各党派平等政治的精神,故B项正确;中共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材料无从体现,故C项错误;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不可能决定中国政治建设的成败,故D项错误。 2.(2018·遵义高一联考)有学者认为,制宪权的具体行使在客观上需要一定的条件,最基本的条件是通过普选产生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由它统一行使制宪权,而第一届政协全体会议并不符合这个条件,因此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制宪机关。该学者意在说明《共同纲领》(B) A.体现全国人民的智慧B.仅具有临时宪法作用 C.由各界代表投票通过D.是不完善的法律文件 [解析]根据“制宪权的具体行使在客观上需要一定的条件,最基本的条件是通过普选产生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而第一届政协全体会议并不符合这个条件,因此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制宪机关”,根据所学,《共同纲领》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简称,1949年9月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其确定了新中国的名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阶级在国家政权中的地位;领导阶级是工人阶级。在普选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以前政协代行全国人大职权,行使国家立法权,因此,《共同纲领》起了临时宪法作用。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后,政协不再代行人大职权,但仍是统一战线组织,起参政议政作用,故B项正确;A项材料无法体现,排除;C、D两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材料也无法体现,排除。

2019年秋高二历史岳麓版必修3课堂同步练习题卷:第21课新文化运动

第21课新文化运动 一、选择题 1.“一切传统均不再神圣。无政府主义、自由主义、唯物主义、实验主义……以及最新的布尔什维克主义,均找到 支持者。”上述情景出现于( ) A.戊戌变法时期 B.清末“新政”时期 C.辛亥革命时期 D.新文化运动后期 2.鲁迅曾说:“孔夫子到死了以后……种种的权势者便用种种的白粉给他来化妆,一直抬到吓人的高度。”下列史 实中最能支持该观点的是( ) A.朱熹撰写《四书集注》 B.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运动 C.康有为发表《孔子改制考》 D.陈独秀发起新文化运动 3.郭沫若的《天狗》是最典型、最充分地反映新文化运动时代精神的独具特色的典范作品之一。“我是一条天狗 呀!我把月来吞了,我把日来吞了,我把一切的星球来吞了,我把全宇宙来吞了。”作者在这里强调( ) A.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 B.学习西方的民主与科学思想 C.主张抛弃传统意识形态 D.积极宣传社会主义思想 4.1919年,关于中西文化新旧问题,有学者说:“物质上开新之局,或急于复旧,而道德上复旧之必要,必甚于开新。”同时有学者则指出:“物质若是开新,道德必跟着开新。”“物质上、道德上,均没有复旧的道理!”这两位学者的 主张( ) A.各有合理之处但对西方认识截然相反 B.说明了新文化运动的性质和方向开始改变 C.实质上体现了当时中西文化取舍之争 D.反映出欧战破灭了知识分子对西方的信心 5.“我从山中来,带着兰花草。种在小园中,希望花开早……”这首《兰花草》是1919年胡适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 留学归国后写的。就当时社会背景以及胡适的理想而言,“兰花草”比喻的是( )

A.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B.师夷长技以自强 C.民主与科学 D.经世致用 6.新文化运动时期,鲁迅在文章中写道:“苟有阻碍这前途者,无论是古是今,是人是鬼,是《三坟》《五典》,百宋 千元,天球河图,金人玉佛,祖传丸散,秘制膏丹,全都踏倒他。”材料表明鲁迅先生( ) A.要求推翻君主专制政体 B.彻底否定封建传统文化 C.主张宣传马克思主义 D.号召发动群众革命 7.新文化运动时期出现了文言文与白话文之争。林纾在《论古文之不宜废》一文中指出:“知腊丁(拉丁文,欧洲的古语)之不可废,则马班韩柳(司马迁、班固、韩愈、柳宗元)亦自有其不宜废者。”林纾反对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 主要是基于( ) A.语言发展的规律性 B.传统文化的传承性 C.中华文明的完整性 D.中西文化的关联性 8.“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它以“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抨激了一部 分青年读者的心”。这是对下列哪本(篇)著作的评价( ) A.胡适《文学改良刍议》 B.陈独秀《文学革命论》 C.鲁迅《狂人日记》 D.李大钊《庶民的胜利》 9.“有三个杂志可代表三个时代,可以说是创造了三个时代:一是《时务报》;一是《民报》;一是《新青年》。” 这三个时代的共同主题是( ) A.君主立宪 B.维新变法 C.救亡图存 D.民主共和

2019-2020学年历史岳麓版必修3课后习题:第21课 新文化运动

第21课 新文化运动 课后篇巩固探究 学业水平引导 1.1919年3月,《申报》报道一名参议院议员指责北京大学某教授“有离经叛道之鼓吹”。这是指该教授( ) A.抨击尊孔复古 B.抨击军阀统治 C.提倡科学精神 D.提倡民生主义 “1919年……北京大学某教授……离经叛道”可知此应为新文化运动期间全盘否定儒学的现象,故应选A项;B、C两项均无法体现“离经叛道”,故排除;D项由孙中山于1905年提出,与题干材料无关,故排除。 2.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这主要是因为蔡元培( ) A.一手创办北京大学并坚持聘用陈独秀、李大钊等 B.首次提出民主与科学的口号 C.提出“学术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 ,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提出了“学术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鼓励新思想的传播,促使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活动基地。 3.右图为北大校园的雕塑,其造型来源于“德先生”(Democracy)和“赛先生”(Science)英文头一字母,为“D”“S”的变体。“德先生”和“赛先生”是指( ) A.民主与自由 B.平等与自由 C.民权与科学 Democracy和Science翻译成汉语分别为民主、科学。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核心内容。 4.康有为撰写《孔子改制考》传播西学,宣传维新思想;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则竖起了“打倒孔家店”的大旗。他们的共同点是( ) A.提倡民主共和反对专制统治 B.否定了封建专制统治的思想基础 C.彻底否定了中国传统文化 D.推动了近代科学在中国的发展

化运动的作用。 5.1920年,北京政府教育部颁布法令,规定从当年秋季起,国民小学的国文教科书不再使用文言文,改用白话国语。这表明当时文学革命( ) A.取得了重大突破 B.被全社会所认同 C.推动了政治改革 6.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胡适在1918年发表的《建设的文学革命论》一文中指出:“我们所提倡的文学革命,只是要替中国创造一种国语的文学。”这表明新文化运动所倡导的文学革命( ) A.目的是宣传革命思想 B.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 C.只是一种表面的形式 “替中国创造一种国语的文学”并结合时代背景分析,这体现了强烈的民族意识。 7.一般说来,思想启蒙总是发生在社会变革之前,而新文化运动却带有对辛亥革命“补课”的性质。主要是因为它( ) A.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B.彻底完成了辛亥革命未能完成的任务 C.第一次高举社会主义的大旗 ,然而革命后封建势力依然占据统治地位。新文化运动高举反封建大旗,是辛亥革命反封建斗争的继续,对封建思想给予了致命打击。但是,新文化运 动只是一场思想文化运动,它不可能完成民主革命的全部任务。 8.孙中山曾说,新文化运动最有价值之事在于“兵法攻心,语曰革心”。在此,他对新文化运动的认识侧重于( ) A.思想启蒙 B.政治革命 D.文化复兴 “兵法攻心,语曰革心”,联系新文化运动的相关史实,可得出孙中山认为新文 化运动的价值在于思想解放,故选A项。 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李大钊指出,孔子是“历代专制之护符”。 材料二 吴虞认为,孔教鼓吹“不犯上作乱,把中国弄成一个制造顺民的大工厂”。 材料三 那其实是“吃人的礼教”。 ——鲁迅材料四 分明挂了共和招牌,而国会议员居然大声疾呼,定要尊重孔教……这腐旧思想布满国中,所以,我们要诚心巩固共和国体,非将这班反对共和的伦理、文学等等旧思想,完全洗刷得干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优质教案

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课程标准: 了解我国教育发展的史实,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教学要求: 1、了解新中国十七年我国的教育方针和国民教育体系初步形成等史实; 2、了解改革开放新时期提出教育的“三个面向”、颁布《义务教育法》和提出“科教兴国”战国等重要史实; 3、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认识到“课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性。 4、树立“知识改变命运、读书成就人生”的信念,树立勤奋学习、成人成才、报效祖国的理想。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识记:新中国人民教育的基本史实,包括建国后创建人民教育事业的措施和方针;“文革”对教育的破坏;恢复高考及“科教兴国”战略。 ②理解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与教育蓬勃发展的关系;教育发展的宝贵经验。综合国力竞争日益激烈下,必须发展教育,提高素质培养人才,迎接挑战。 ③探究新旧教育的过渡改变及教育的初步成就;总结挑战措施,献计献策,面对机遇,迎接挑战。 (2)过程与方法: ①分析图表:新中国前17年教育与旧中国教育发展的比较,明确其原因; ②资料回放:新中国教育的初步成效相关图片;“文革”教育相关图片;“希望工程”相关图片等,让学生直观感受我国教育发展的轨迹;

③问题探究:对比美、日等发达国家经济增长模式的差异,探究其间的变化实质,让学生明确教育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 (3)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建国后新中国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建立起人民的教育事业,培养学生正确的教育观和人生观,树立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历史责任; ②科教兴国战略是振兴中华的必然选择,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③综合国力的竞争实际上是人才和教育的竞争。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的探索;迎接挑战的措施。 难点:社会主义教育发展探索中成败的原因;教育与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之间的辩证关系。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20课学案

必修一第20课新民主主义革命与中国共产党 编:高一历史组 2013年 【明确目标——课标要求】 1.概述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史实,认识其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 2.概述中共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 胜利的伟大意义。 3.列举侵华日军的罪行,简述中国军民抗日斗争的主要史实,理解全 民抗战的重要性,探讨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 【重点难点】1.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条件、历史意义。 2.掌握工农武装割据道路探索过程及影响。 3.西安事变发生的原因和结果。 4. 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 5理解“工农武装割据”科学性和重大意义。6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伟大意义 。【学生展示——基础知识, 学生自主整理】 新民主主义革命【1919---1949】分四个阶段; 中共成立国民大革命时期【1919---1927】 国共第一次合作,打倒列强,除军阀。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1927---1937】 国共对峙,共产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 全民族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 国共第二次合作,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 人民解放战争时期【1945---1949】 国共再度对抗,中共打败国民党反动派,建立新中国。 一、中国共产党成立 (一)条件: 1.经济基础: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2.阶级基础: ___ 标志着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 登上历史舞台; 3.思想基础:十月革命后, 先进知识分子开始接 受 _______________ ;

4.组织基础:中国共产党 的建立。 5.国际: 的帮助。 (二)成立: 1.召开:_______ 年_____月,先在上海法租界,后移 至 ___________________ 。 2.内容:①党的名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党的性质是 _________。 ③党的奋斗目标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④选举 为书记,张国焘负责组织 ,李达负责宣传 。 3.意义:“一大”召开宣告中共成立,中国出现了以_________为指导 的工人阶级政党, 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建立新中国。 (三)中共二大----制定民主革命纲领 1922年,中共二大召开,中共现阶段的目标为 ____________。建立______________ 。 (四)工人运动首次高潮:(1922年-1923年) 1.主要原因:中共成立后党中心任务之一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领导机构:1921年8月成立最高领导机 构 ___________ 。 2.概况:以 ____________ 为起点, ____________ 为终点。结果:失败 3.教训:中共认识到必须_________________ ,建立 ____________ 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 二、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1924---1927】 (一)国共第一次合作: 1.背景: (1)中共 ①1922年6月,中共发表《____________ 》,明确提出建立____________ ②1923年,中共________,确立了同

最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教案 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2)

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了解建国初期社会主义教育兴起的有关史实,认识新中国确立了新型的社会主义教育制度,并初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了解“文革”中“教育革命”的史实,认识“文化大革命”给教育带来的巨大破坏,造成“文化断层”、“人才断层”,给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带来的严重损失。了解新时期教育发展的伟大成就,联系现实分析“科教兴国”战略的伟大意义;了解教育事业发展的有关法律文件。 过程与方法目标 教师应注重启发式教学,运用历史图片、影视资料和多媒体课件等多种手段,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将理性分析与感性认识相结合,引导学生归纳整合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比较“文革”时期教育的破坏,新时期教育的繁荣,明确认识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发展要有稳定的政治局势作保障,而教育的发展,人才的培养又促进了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科教兴国”是振兴中华民族的必由之路。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建国初期社会主义教育制度及方针;“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及伟大意义;新时期“依法治教”;新时期教育发展成就。 难点: 科教兴国与现代化建设之间的关系。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展示材料: 美国依据1948—1984经济实际增长数据,将传统的经济增长公式调整为:经济

增长(100%)=34%(劳动增长+资本增长)+66%(科技和教育)。 日本1952—1961的经济增长模式为:经济增长(100%)=33.4%(劳动增长+资本增长)+66.6%(科学技术)。 目前,发达国家技术和知识的增加占生产率增长总要素的60%—80%,我国占30%左右。 提问:对比以上几种经济增长模式的差异,探究其间的变化反映了什么问题?指导学生审题,指出材料所示增长模式按科学技术在经济增长中所占比重来分其实只有两种,随着科学技术在经济增长中所占比重的不断加大,反映出科学技术在推动生产力发展的过程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展示材料,导入新课。 江泽民同志曾说:“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必须坚持实施科教兴国,教育为本。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就必须坚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把教育摆在现代化建设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讲授新课: 一、人民教育的奠基 出示知识结构表格。从“知道时代背景”、“了解具体措施”和“认识影响”掌握。教师简要概括奠基时期的时代背景,师生共同了解该时期重要的教育方针和具体措施及其影响。 时代背景具体措施影响 教育事业回到人民的手中。 新中国成立①接管改造旧教育,创建社会主义新教 育。

第21课新文化运动

第21课新文化运动 【课标要求】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识记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主要阵地、代表人物、旗帜、活动基地。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究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通过对材料的分析和解读得出结论,做到论从史出,以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分析材料的能力。 (2)设计一些问题交给学生讨论,让学生在探究、交流、讨论中形成认识,学会合作学习,并能以此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及概况的学习,使学生体会陈独秀等人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和胸襟。 (2)通过对新文化运动所倡导的民主与科学的内涵和意义的学习与探究,使学生认识民主与科学的传播对于改造中国的积极影响,并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作为中国未来存在和发展的重要途径,对民主和科学的追求,也是个人健全人格,形成正确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主要体现,以此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 【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教学难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必修Ⅲ文化发展历程的“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这一单元中的第二部分,它上承“西学东渐与维新变法思想”,下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由于这一时期的文字和图片资料比较丰富,所以在教学时适当地进行引入,引导学生从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出发,联系具体内容,分析新文化运动的作用及影响。 【学情分析】 虽然学生在初中时已学过新文化运动的有关知识,但大多数学生的历史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还很有限,因此对新文化运动这段历史还不能形成理性认识。高中阶段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深刻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并进而分析、探讨其对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所以,教师需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理解能力,采取深入浅出、生动形象的方法进行教学。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方法】:注重史料教学,力争论从史出;创设情景,巧妙设问、引导和点拨。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当历史的车轮驶入20世纪的时候,西方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逐渐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而中国的发展状况怎样呢?资产阶级的辛亥革命通过武装斗争终于摧毁了满清专制,但照搬西方政治的结果,却是画虎类犬。虽然名义上建立了共和政体,民主政治却仍与中国无缘。先进的中国人由此得出了新的结论:国家贫弱的根源在于封建思想和封建传统的阻碍,要振兴中华民族,就必须首先刷新国民的观念,将国魂重铸。 为了重铸国魂,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在思想文化领域内掀起了一场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那就是——新文化运动。今天就让我们来重温这段历史,领略先辈们那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和胸怀。 新课学习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8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优质教案

第18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课标要求】:⑴简述《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认识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重大意义||。 ⑵了解巴黎公社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其在建立无产阶级政权上的经验教训||。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⑴简述《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认识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重大意义||。 ⑵了解巴黎公社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其在建立无产阶级政权上的经验教训||。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回顾工业革命所产生的社会影响||,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是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伟大贡献||。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革命活动的学习||,培养坚持真理和为人类进步事业勇于探索献身的精神||。 【重点难点】 重点: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巴黎公社的革命措施||。 难点:对教材摘引的《共产党宣言》的有关资料的理解||,巴黎公社的性质及失败原因||。 【板书设计】 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 1、历史条件 (1)经济前提: (2)阶级基础: (3)思想基础: (4)实践活动: 2、诞生——《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1)标志: (2)主要内容: (3)意义 二、巴黎公社——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 1、背景: 2、经过:1871.3.18-- 3.28--5.28 3、革命措施: 4、失败原因: 5、性质和历史意义: 6、历史教训: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在20世纪末的2019年||,先是由英国剑桥大学文理学院教授们发起||,就谁是人类纪元第二个千年的“千年第一伟人”||。这一命题进行了校内的征询、推选||。投票结果是马克思位居第一||,而似乎早已被习惯公认第一的爱因斯坦却屈居第二||。随后||,英国BBC广播公司||,又以同一命题||,在全球互联网上公开征询投票一个月||。一个月下来||,汇集全球投票的结果||,仍然是马克思第一||,爱因斯坦第二||。

历史岳麓版必修3 第五单元第21课 新文化运动 作业2

[随堂检测] 1.翻开某一时期的报纸||,会发现当时所有西洋东西都被冠以“文明”两字||。手杖是文明棍||,西式礼帽是文明帽||,自行车是文明车||,话剧是文明剧||,京剧则叫旧戏||。这一时期应是() A.洋务运动时期 B.新文化运动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文化大革命”“破四旧”时期 解析:选B||。从题干材料关键信息“当时所有的西洋东西都被冠以‘文明’两字”“京剧则叫旧戏”等并结合所学可知:当时的国人把一切西方文化都看作是进步的||,而把一切中国文化看成落后的||,新文化运动时期对中西文化存在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偏向||,符合材料意思||,故B项正确||。 2.1915年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申明以“改造青年之思想||,辅导青年之修养”为“天职”||。下列内容能反映这一宗旨的是() ①高举民主与科学大旗②批判封建伦理道德 ③坚持思想自由至上的原则④倡导文学革命 A.①②③④B.①②④ C.①②③D.②③④ 解析:选B||。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与科学大旗||,对封建伦理道德猛烈批判||,倡导文学革命||。①②④属于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故B项正确;③不属于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故A、C、D项错误||。 3.1912年||,蔡元培等人曾经发起一个“进德会”||,定下三条基本信条:不赌、不嫖、不娶妾;五条可以选任的戒条:不做官吏、不做议员、不饮酒、不食肉||,不吸烟||。到北大后||,他也身体力行||。这说明蔡元培() A.支持新文化运动B.抵制北洋政府 C.教育理念先进D.强调个人品德修养 解析:选D||。新文化运动发生于1915年||,与题中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解读题干可知没有涉及对北洋政府的态度||,故B项错误;题中没有涉及教育||,故C项错误;从三条基本信条和五条可以选任的戒条||,可知是强调个人修养问题||,故D项正确||。 4.陈独秀在《新文化运动是什么》中说:“新文化运动影响到产业上||,应该令劳动者觉悟他们自己的地位||,令资本家要把劳动者当作同类的‘人’看待||,不要当作机器、牛马、奴隶看待||。”该文应该发表于() A.1913年B.1915年 C.1917年D.1920年 解析:选D||。从材料信息看||,新文化运动主张提高劳动者的地位||,说明该文发表于1919年五四运动后||,故选D项||。 5.近代中国人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面临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问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为了在王权承认的“合法性”范围内偷运西学之果||,康有为在变法的整个过程中

21课新文化运动

第21课新文化运动 胪溪中学廖钊俊老师 导入:两只蝴蝶 胡适 两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 不知为什么,一个忽飞还, 剩下那一个,孤单怪可怜。 也无心上天,天上太孤单。 大家说这首诗好不好读,很好理解哦。这首诗呢,胡适发表在1917年2月号《新青年》上的《两只蝴蝶》(原题《朋友》),这首诗跟他以前(1917年)大诗人写的诗相比较,清新易 懂,平淡的就像白开水,因此被许多文学史家、诗论家、诗人尊奉为“中国第一首白话诗”。 尊奉人数是如许之众多,以至于“第一首白话诗”云云俨然成为一条妇孺皆知、颠扑不破的 文学常识。那么中国的老百姓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不用文言文开始用白话文的呢? 向西方取经之路 总结近代先进中国人如何向西方学习的? 林则徐、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器物层面 洋务派——“中体西用”,兴办洋务 维新派——“君主立宪”、变法维新制度层面 革命派——暴力革命,创立民主共和 情景创设一: 请你来当医学专家:有人说19世纪末20世初的中国大病缠身,学过医学的孙中山给他动了一次“手术”,你认为这次“手术”是什么?“疗效”如何? 学生回答后引导:辛亥革命,推翻了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但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中国陷入了最黑暗的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中国反封建的任务还没有完成,辛亥革命的后遗症仍很严重,中国还需要一次手术。 讲授新课: 情景创设二: 请你号号脉:假设你是医学专家:请依据学案材料教材和分析说明一下在思想领域里对中国继续动手术的原因(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 材料一:

日本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 1915年袁世凯到天坛行祭天礼 袁世凯称帝的玉玺 材料二: 1911—1913年我国注册设厂有72个,平均每年近24个,1914—1918年,五年间注册设厂183 家,平均每年近37个,其中钢铁冶炼厂9家。全国华商机器采煤量1912年为80万吨,1919年增至330万吨。 ——摘自严中平等编《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 材料三: “所谓立宪政体,所谓国民政治,果能实现与否,纯然以多数国民能否对于政治自觉其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为唯一根本之条件。”……“吾国之维新也,复古也,共和也,帝政也,皆政府党与在野党之所主张抗斗,而国民若观对岸之火,熟视而无所容心。”……“使吾国党派运动进而为国民运动”——陈独秀 根据材料归纳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 (1)政治: 国外:辛亥革命失败后,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在中国实行民主政治。 国内:袁世凯倒行逆施,复辟帝制 1912年初,袁世凯窃夺辛亥革命成果,当上临时大总统后,随后跑到山东曲阜去朝圣。1914年9月28日,孔子生日那天,袁世凯头戴平天冠,身穿古装服,率文武百官到孔庙,行三跪九叩大礼,演出了民国以来第一次祭孔朝圣的大丑剧。12月23日冬至节,袁世凯又穿起特制的古怪察服,率领百官,拥到天坛,举行祭天大典。这是袁世凯的又一次复古表演。帝国主义在华的传教士和传教机关也不遗余力地鼓吹孔教。 一时间孔子比霍建华,胡歌啊,林心如啊,孙俪他们火多了,这就不得不引起一批批有识之士的反思,那些有识之士看到了中国之前的革命之所以会一次次的失败主要是我们没有在国民思想性上进行革命,在中国要实行真正的民主,不但要进行政治革命还要进行思想革命,要真正走向民主共和就必须对旧的思想和旧的文化展开猛烈地批判,由此新文化运动波澜壮阔的展开来。辛亥革命以后,袁世凯复辟帝制,使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认识到我们中国多数国民口里虽然不反对共和,脑子里实在是装满了帝制时代的旧思想,如今要巩固共和,非先将国民脑子里所有反对共和的旧思想,一一洗刷干净不可。 (2)经济: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发展(“民族工业短暂的春天”) (3)文化:国外: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入中国国内:袁掀起尊孔复古逆流 所以一批激进的民主主义者认识到新制度难以建立在陈旧的思想文化基础上,在中国实现真正的民主政治,不但要进行政治革命,还必须进行思想革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