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媒大学电影艺术基础模考题及答案

中国传媒大学电影艺术基础模考题及答案
中国传媒大学电影艺术基础模考题及答案

中国传媒大学考研电影艺术基础

模拟试卷

目录

中国传媒大学电影学综合模拟试题(一) (3)

中国传媒大学电影学综合模拟试题(二)............................................................................... 错误!未定义书签。中国传媒大学电影学综合模拟试题(三)............................................................................... 错误!未定义书签。模拟试题(一)参考答案........................................................................................................... 错误!未定义书签。模拟试题(二)参考答案........................................................................................................... 错误!未定义书签。模拟试题(三)参考答案...........................................................................................................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中国传媒大学电影学综合模拟试题(一)

第一部分共同题(共90分,各方向均必答)

一、填空(每空2分,共30分)

1、现代电影诞生于_______年,发明者是法国人________,拍摄的最著名的影片是__________。

2、真正的“纪录片之父”是美国人________,他拍摄了成为纪录片里程碑式的________。

3、________发现了“停机再拍”的奥秘。他的电影________成为电影叙事史上的起点。

4、_______学派是早期的英国电影代表,它的主要代表人物有乔治?阿尔培特?史密斯和詹姆士?威廉逊。

5、萨杜尔认为,30-40年代间英国电影界最突出的大事就是________学派的形成。

6、1929年,格里尔逊摄制了________,这是他直接拍摄的唯一一部片子。

7、郑正秋、张石川导演的电影__《孤儿救祖记》______是中国民族电影确立的标志

8、中国第一部有声片__《歌女红牡丹》______

9、谢晋导演的作品___《鸦片战争》_____站在时代的高度对历史做出新的探索

10、、___《小姑贤》_____是新中国第一部戏曲片,拉开了新中国戏曲电影的序幕

11、吴贻弓导演的作品_《城南旧事》_______非常好的体现了第四代导演诗化历史的特点。

二、名词解释(每题10分,共30分)

1、新好莱坞

2、郑正秋

2、《北方的纳努克》

三、简答题(每题15分,共30分)

1、简述第六代导演的美学风格

2、比较分析现代主义的三位大师费里尼、安东尼奥尼、伯格曼影片的主要特点

四、论述:(60分)

01史论:分析我国电影的现实主义创作

02创作:分析张艺谋电影的创作特征

参考答案

一、填空

1、1895;卢米埃尔兄弟;《水浇园丁》

2、弗拉哈迪;《北方的那努克》

3、梅里爱;《月球旅行记》

4、勃列顿

5、纪录电影

6、《漂网捕鱼》

7、《孤儿救祖记》

8、《歌女红牡丹》

9、《鸦片战争》

10、《小姑贤》

11、《城南旧事》

二、名词解释

1、新好莱坞:所谓“新好莱坞”指的是:从1967年一1976年,这样一段时间。好莱坞电影在经历了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和民族电影兴起的影响之后;在经历了法国新浪潮的冲击之后,在经历了自身从50年代到60年代的商业影片制作的衰退与电视对电影制作的冲击之后,于酗年代后半期和70年代,开始对近亲繁殖的类型电影从形式到主题进行了“反思”。而在另一方面,美国社会的动荡与政治的危机;电影旧体制与旧观念的危机,都成为这时期电影革命与演变的主要背景及因素。开端:《邦妮和克莱德》 1967,阿瑟佩恩。黄金时代:《逍遥骑士》 1969,丹尼尔霍佩尔。代表人物:弗朗西斯.科波拉、乔治.卢卡斯、斯皮尔伯格、库布里克。

2、郑正秋:他是中国电影的开拓者,早期中国最重要的电影艺术家。开创了中国社会伦理电影,对中国电影有着深远的影响。他的电影集中体现了“影戏说”的艺术观念。在内容上,他强调电影的教化功能,以艺术形式进行社会教化。在形式上,受到文明戏、鸳鸯蝴蝶派影响较大。代表作品为《难夫难妻》《孤儿救祖记》《姐妹花》。

3、《北方的那努克》:纪录片之父弗拉哈迪的开山之作。弗拉哈迪花16个月远赴北极,和哈里森港的爱斯基摩人南努克一有一起生活,完美地用摄影机再现了用梭标猎杀北极熊、生食海豹等原始的生活场景。虽然对本片有过“摆拍”是否纪录片的争论,但毫无疑问本片仍是纪录片史上的里程碑之作,它不仅开创了用影像记录社会的人类学纪录片类型,更是世界纪录片的光辉起点。

三、简答题

1、新生代导演胡雪杨在处女作《留守女士》(上海电影制片厂1992 年出品) 刚推出的时候,有意无意地向公众宣称:北京电影学院“89 届五个班的同学是中国电影的‘第六代工作者’”。此话一出便产生了广泛影响,随之便有了“第六代导演”的说法。作为当前中国新生代导演的主体,“第六代导演”在宽泛意义上和实际使用过程中,除了指“第五代导演”以后活跃于世纪之交的新生代导演外,还包括年龄意义上的“第五代导演”的新锐人物如霍建起等。

“第六代导演”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其代际特征远没有“第五代”那么明显,对其电影美学风格进行总结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本文主要讨论他们的美学风格和特点,至于对“第六代导演”及其影片的美学追求做全面的评价,笔者将另有专文论述。

一、情节的淡化与新写意风格

“第六代导演”中的相当一部分人,由于背离了第五代导演的宏大叙事和历史母题,其影片看上去往往直奔主题,甚至刻意模糊线索的明晰性,急于表达什么但给人的感觉却是什么也没有表达。所以,他们往往主题先行而导致故事干瘪。如张元的《北京杂种》,已然将传统或商业电影看重故事情节的观念来了一个全面颠覆,将故事情节弱化得若有若无,像一堆杂乱无序的碎片,又像一个精神病人毫无逻辑的自言自语,习惯了传统线性叙事和因果叙事的观众看后只是一片茫然。与此极为相似的是管虎的《头发乱了》,风格也接近,与其说“头发乱了”,不如说情节乱了。娄烨的《紫蝴蝶》首映时,连文采灵透的北京记者都看得一头雾水,不过娄烨本人对这种电影结构却非常自信。贾樟柯的“故乡三部曲”也以零碎地记录生活原生态、展示细琐的生活片段为主,而很少对这些生活片段之间的前因后果做出交代。也许张元等原本认为这就是实实在在的生活,而电影就应该拍出生活的原汁原味,“完全融入生活”,因此,对这种实实在在的生活,与其演绎不如记录,准确地说是通过记录来完成对某种时代生活的记忆。

情节的淡化意味着对线性叙事的鄙弃。如果说线性叙事是“形”,那么没有了“形”就只能将其一切努力归咎于对“神”的追逐,然而这种“神”又是什么呢? 至少在《北京杂种》这样的影片中,“神”并不是一种明晰的思想和观念,也不是一种可以言说的态度和情趣,而是一种将个体的无因无果的空虚、迁怒、焦躁、怨愤和抑郁杂混在一起的个人体验或心理经验。贾樟柯就曾称其电影“表达的是个人经验”。王小帅《极度寒冷》、《十七岁的单车》和《冬春的日子》中的各种描绘,同样流露出一种狂燥不安而又无可奈何的个人情绪。1994 年,年仅23 岁的行为艺术家齐雷在北京自杀。《极度寒冷》以此为线索加以合理的虚构:青年前卫艺术家齐雷有一个大胆的计划,他的一项艺术作品将由四部分组成:立秋那天模拟土葬,冬至那天模拟溺死,立春那天是象征性的火葬,夏至那天他将用尽自己的体温去融化一块巨大的冰团。在最后的夏至日,他将随着作品的完成去真正结束自己的生命。这部影片无疑展现了当代青年人内心的迷茫和孤绝,同时也无可置疑的反映出导演本人的某种心绪。然而“, 第六代导演”及其看似凌乱的影像,并不像有些人所说的那样毫无思想深度,就像中国传统绘画在难言规整的“散点透视”中,却常常蕴涵着意味深长的哲理一样。当年英国视觉艺术评论家克莱夫·贝尔将画面凌乱模糊的后期印象派绘画称为“有意味的形式”,在很大程度上与其作品的主观性和讲究个人体验有关,而他的这一研究成果亦被认为是绘画美学的一场革命。就此而言,“第六代导演”对作者主观性和个人体验的追寻无疑应有其积极的美学意义。那么,在其凌乱的意象和散文化甚至杂文化、意识流化的电影语汇背后,是否也蕴涵着某种深沉的思考和意味深长的意绪,抑或真挚的情感? 至少从贾樟柯的《小武》、张元的《过年回家》、王超的《安阳婴儿》和《日日夜夜》、王小帅的《冬春的日子》、路学长的《长大成人》(原名《钢铁是这样炼成的》) 和《非常夏日》等影片中是不难找到肯定性答案的。这些影片并未丧失对自我灵魂和人性价值的拷问,其中还散发着浓郁的人性关切,人们很容易感觉到触及灵魂深层的东西。有所不同的是,以梵高和高更为代表的后期印象派绘画作为静态艺术,只能通过单纯的视觉空间呈现表达画家的主观意绪和追逐一种“有意味的形式”,而贾樟柯等人的电影作为动态艺术,则能通过时间和空间、视觉和听觉的胶合确证作者的意绪连环并创造出另一种“有意味的形式”。所以,后期印象派的“有意味的形式”只是凌乱模糊的空间造型,而贾樟柯等人的“有意味的形式”则在客观化的视觉中生发出了一种时间韵味。这一点倒接近于中国传统艺术美学的写意观念。因此,我把“第六代导演”的这种“有意味的形

式”看作一种新的写意风格。

二、不撒谎与微观写实主义

程青松、黄鸥的《我的摄影机不撒谎》采访了多位“第六代”导演,可以看出他们追求纪实性的共有特征。正像该书的的名字一样,追求“摄影机不撒谎”是“第六代导演”最基本的发言模态。隐藏在“不撒谎”后面的深层美学根柢是什么呢? 有评论说:“第六代将一个社会伦理规范自觉地认同为电影美学追求的目标,以获得观众的审美同情。与此同时,‘不撒谎’只是一种个人性的承诺,这表明第六代的叙事视角是极端个人化的有限视角———

‘我’只对‘我’能够看到的现实负有叙事责任,而且这样的叙事事实上只对‘我’有效。这也使得第六代导演的叙事风格充满了个人化色彩,彼此难以通约。由此,‘不撒谎’的美学宣言,标志了中国第六代导演与欧洲‘新现实主义’电影美学在根柢上的差异。按照通常的研究,会以第六代的‘新现实主义’风格与第五代的‘新历史主义’风格作比较。事实上,第六代电影与20 世纪中叶发轫于欧陆的新现实主义电影只具有某些镜头语言上的相似性(如《十七岁的单车》与《偷自行车的人》) ,而一旦抽象为影像叙事的价值取向,第六代影片就显出与后者的不同。它无力对社会作出全景式的描述和理性的批判,而更趋近于微观的个人政治修辞,这使得第六代影片中充满了边缘的、感伤的、犹疑的、破碎的气息,一旦转向全景式的观照,我们就会看到空空荡荡的镜头以及叙事失控后的茫然。”

他们在摈弃了传统美学观察与思考现实的宏大视觉后,由于支撑点的迅速拆解和塌陷,一时茫然不知所措,于是在散乱的思绪中,就像自由落体运动一样,将自己重重地摔砸在空旷荒芜的原野上。其结果,自然是遗弃了高山大河,但却附着于草芥和泥土,并最终使他们迷恋于微观叙事甚至微观不叙事。这一点突出地表现在他们对“小人物”和“边缘人”微观化的生活记录上。诚如清华大学王宁教授所说:“在政治体制管理和经济制约的双重压力下,这些年轻的先锋派导演不得不选择与第五代导演们不同的欣赏趣味和运作方法,以达到超越前辈的目的。正如当代文学界的新写实小说作为对先锋派的激进写作实验的反拨而崛起于80 年代后期的文坛,第六代导演们拍摄的这些电影同样更为关注当下的社会现实,尤其是那些非主流的‘边缘人’和‘另类’青年所处的状况和境遇。他们也和文学上的同道———新写实小说家一样,试图以平实的手法展现这些小人物的真实境况,以唤起人们对他们更多的理解和同情。虽然也和他们的前辈一样,这些导演们仍集中描写那些边缘人的生活,但与前辈们不同的则是,他们所描写的并不是远离当下的逸闻轶事,而是就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一些真实的人和事。这倒给我们的文化研究者提供了一些难得的电影文本,同时,这一现象也与西方学界对全球化所导致的后人文主义(posthumanism)研究课题不谋而合,因此把他们的创作归入一种‘后人文主义’的实践也许是比较恰当的。”

概而言之“, 第六代”的写实主义具有鲜明的当下个体化视觉,受条件和眼光的限制,他们可能无力达到欧陆现实主义或自然主义对社会状况的宏观驾驭能力和社会批判深度,因此,我们可以将其称之为“微观现实主义”或“微观写实主义”。但在把握当下社会激流中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社会角色独特的人生况遇和心理感觉方面,它却有其不可替代的意义。假以时日,它也更能为中国新生代观众广泛接纳。我们并不企望《小武》能像《偷自行车的人》那样誉满全球,我们却想看到并且已经看到《小武》那无可替代的民族美学魅力和现世化的人文关怀意念。

三、长镜头与画面僵持及其新本色主义

贾樟柯在《小武》和《站台》等影片的开头或某些部分,都有长达数分钟的长镜头。他

指出:“如果我把一个长六到七分钟的镜头切成几个的话,就会失去那种僵持感。这种僵持存在于人与时间、镜头和它的主体之间。”他在《我的焦点》中谈到《小山回家》的创作思路时又说:“我们的摄影机不再漂移不定,我愿意直面真实,尽管真实中包含着我们人性深处的弱点甚至龌龊。我愿意静静地凝视,中断我们的只有下一个镜头下一次凝视,我们甚至不像侯孝贤那样,在凝视过后将摄影机摇起,让远处的青山绿水化解内心的悲哀。我们有力量看下去,因为———我不回避。”

贾樟柯等人的电影风格显然与德西卡、戈达尔和侯孝贤等人有某些类似之处。众所周知,阿涅斯·戈达尔在其代表作《周末》中,“让动作停止了几乎七分钟之久,两个倒垃圾的人直接对着一架静态摄影机谈话。在这部影片的开头部分,一个仅仅穿着乳罩和短裤的女人坐在半明半暗中的一张凳子上,直接对着一架推进拉远的摄影机说话。这个段落也持续了好几分钟,女人详细地叙述了她参加的一次狂欢。《周末》几乎包含着戈达尔关于电影手段的见解的全部观念。这种所谓的情节断断续续地描写了一对夫妇婚姻破裂的过程。他们打架,外出休假,分开,又一块儿回来,等等。谋杀和其他暴力行动几乎是即兴地创进动作的。《周末》不断被一些与影片的主要线索似乎很少有关的片段性的和外加的段落所打断,这就使戈达尔能够表现他对政治或社会不公正的某些的看法。这种插入一些不连贯的段落的技巧多次地出现在戈达尔的所有影片中”。[4]然而,美国电影评论家肯特·琼斯在肯定对贾樟柯与戈达尔等人进行比较的积极意义之后说:“除了《任逍遥》这个可能的例外,人们一般不会以他们看《周末》或《纳斯维尔》时的怀旧嗜好来看贾樟柯的电影,因为他们不需要。贾樟柯比戈达尔更聪明,比阿尔特曼更有想法和分析力,并且,和他们两位不同,他具有一种不一般的敏锐,同时也要有趣得多。”

追求纪实性和画面僵持感而偏爱长镜头运用的王小帅、娄烨等人的影片中也表现得十分明显,这与电影史上左翼俄罗斯派的美学观念不谋而合。英国电影理论家欧纳斯特·林格伦曾说:“有些导演几乎完全避免移动摄影机。在爱森斯坦和普多夫金的无声片中,只能找到几个移动摄影机的镜头,

例如: I·蒙塔古于1928 年写到:‘推拉镜头(和摇镜头) 受到左翼的俄罗斯派的反对,因为他们作为自然主义者,认为这种方法容易使观众感到摄影机的存在。’”[5]贾樟柯等人虽然不是俄罗斯派自然主义者,但他们同样不想使观众感到摄影机的存在,否则,他们的纪实性长镜头就无法得到合理解释。然而,与左翼俄罗斯派不同的是,他们是在中国当下语境下且完全中国本土化的意义上使用纪实性长镜头的,同时还有充分个人本色化的特点,因此,他们至多也只能是一种中国化的新自然主义,我们姑且称其为“新本色主义”。他们的长镜头理论与实践具有浓重的中国传统“本色美学”色彩,如我国明代著名思想家和艺术家徐渭在谈到戏曲艺术时强调“本色”而反对“相色”,谈到诗歌艺术时强调“有诗而无诗人”而反对“有诗人而无诗”,就具有强调艺术的自然性而反对艺术的人为性的见解。贾樟柯等人的“新本色主义”风格和徐渭的美学见解显然在学理上是相通的。

四、“状态电影”或“大陆地下电影”中的个性与伪个性

由于躲避了第四、第五代导演的主流文化意识,再加上因遗弃宏大母题带来的市场冲击力,所以“, 第六代导演”有着明显的先天不足:他们一方面不愿放弃自己的创作主张,另一方面又要应付自己的生存环境。这种自相矛盾使他们遭受着空前的经济与文化合围,由于缺乏“地上”的政治、经济与文化支持,迫使他们不得不转入“地下”。“地下”的生存环境是可想而知的,那里缺乏阳光雨露,昏暗、潮湿甚至霉变,但在一个时期内,他们至少在心理上是快乐的,因为他们认为在那里可以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可以张扬自己的美学个性。

清华大学王宁教授在《全球化语境下中国电影的文化批判》一文中列举了目前学术界和娱乐界对“第六代导演”电影运动的种种称谓,如“中国独立电影”、“独立制片运动”、“新纪录片运动”、“新影像运动”、“状态电影”、“大陆地下电影”等,并称仅从这些称谓中即可看出

这一代导演的创新意识。[2] 众所周知,创新往往是以个性为标志的,因此,言称“第六代导演”的创新,其实就是认为其电影是追求个性的,这一点也基本为学术界和电影界所承认。那么“, 第六代导演”究竟有着怎样的个性? 这种个性在学理上是合法和可能的吗? 首先,独立人的角色和因资金的匮乏而造成的小制作生产方式,使其只能以一种纪实风格来表达个体生存空间中形成的意识或无意识。其次,由于同样的原因和既定的美学追求,他们必须远离英雄母题而将视觉对准边缘人物或小人物。第三,由于缺乏集体主义的共有支撑点,他们只能各自为战,寻求自我认同,所以其电影风格上通常显得凌乱无序。第四,他们不得不私下从各种渠道筹措资金,特别是赢得国外资金的支持。第五,为了能够生存,他们只得背弃体制而私下到国外参展,这也是他们得以在国外频频获奖的缘由。如此等等。曾成功导演《小城之春》、《人生》和《香雪海》并因此而震惊世界的我国早期著名导演费穆指出:“电影的境界是无穷的,同样的表现一种事物,其方式很多,一个艺人正应苦苦地去发觉新的方法,似不必拘泥于旧的窠臼。”但“第六代导演”的种种个性背后,却隐藏着一些反向批判的可能,甚至被认为是他们的致命伤。《看电影》杂志上晃晃《中国电影第六代突围———从“地下”走到“地上”》的文章甚认为,“第六代导演”的影片展现的只是一种“伪个性”,即其创作思想在所谓“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表象徘徊,并宣称“第六代导演”对当下的关注也仅仅停留在边缘地带。

“第六代导演影片”或“新生代导演影片”体现了在新的社会环境下,作为一整代导演共同的文化努力,并取得了十分积极的美学成果。但由于其美学主张受政治、经济、社会的强烈制约,以及自身不可避免的历史局限,他们的美学观念和电影作品都还相当稚嫩,存在这样那样的缺点和不足也不足为奇。与此同时,随着社会的进步,“第六代导演”的电影观念本身也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有的在叙事风格上逐渐向“主旋律”靠近,有的则在手法上企图迎合主流大众的口味。譬如贾樟柯的新作《世界》,在表达形式上就显示出与其以往作品较大的不同。

2、英格玛伯格曼:瑞典著名的影剧两栖的导演。杰出的电影剧作家,他的一系列重要影片开辟了电影表现的新领域,展示了新的电影表现的可能性和前所未有的新风格,新手法,对现代电影艺术的发展和电影语言的革新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以一种悲悯的胸怀和庄重的态度来探讨人所面临的根本性处境:人的本性的善恶,人和上帝的关系,人如何面对死亡,人与人之间地狱般的关系等。代表作品《第七封印》和《野草莓》开创了“主观电影”,“哲理电影”的先河。他的影片充满了想象和隐喻,大量令人费解的画面和场景,呈现多义、含混、复杂的主题,远离一般观众。运用意识流手法探讨人的意识和下意识,他是国际公认的现代电影最重要和最有影响的人物。

早期创作:1945-1955,《夏日插曲》,《女人的秘密》

成熟期:50年代《夏夜的微笑》、《第七封印》、《野草莓》

转向现代主义时期:《芬妮和亚历山大》、《呼喊与细语》

费里尼:意大利艺术电影的一代宗师,与瑞典的英格玛伯格曼、俄国的塔尔科夫斯基一通被尊称为世界现代艺术电影的“圣三位一体”。费里尼的电影用一种适应现代现实关系及其生活观念的方式来讲述电影故事,走向非理性、反情节而重情态、情境和心理描写的新格局。费里尼风格引导了战后意大利的精神进程,费里尼风格包括杂技场式的氛围,严肃而诙谐的结构,风格化与现实主义的交融,渺无人迹的广场,大海与道路,交替呈现的喧嚣与宁静,白昼与黑夜,梳理与相识的场景以及对童年的纯真道德和神圣感情的留恋。费里尼以其敏锐的艺术感觉和积极的创新精神,为电影直接进入人的精神世界做出了开拓性贡献。主要作品有《浪荡儿》、《道路》《甜蜜生活》、《八部半》等。

安东尼奥尼:意大利电影节的巨擘。他的作品侧重于表现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不能理解,

不能交流,不能沟通的地狱般的存在状态”,突出表现在充满了冷漠、绝望、无奈何苦涩的“现代爱情三部曲”。1960年的《奇遇》,1961年的《夜》,1962年的《蚀》。值得一提的是他的第一部彩色影片《红色沙漠》,在这部影片中他依据人物的心理状态变换房间的颜色,色彩使用方法大胆,反现实主义,不仅是他对经典影片的规则和约束的挑战,也体现了他的艺术追求,成为载入史册的范本。

四、论述

01史论:1、现实主义电影理论:

A、近代中国社会战乱频仍,政权更迭无常,外忧内患汇聚,百姓生活贫苦。所以电影反映现实成为无法回避的内容。

B、现实主义创作理论源于30年代左翼电影,并在40年代成为进步电影创作的理论基础。

C、新中国建立以后它又形成适应新时代的意识形态社会学了理论。

D、新时期是现实主义真正得到回归落实的阶段,而是现实主义理论最为纯正的时期,理论倡导成为推动创作的明显事实。

E、80年代以后,现实主义理论在浑融多样现代理论的进程中逐渐失去了理论号召力,却依然在影响着电影创作的基本方向。

现实主义电影创作:

左翼电影时期,30年代的苦难现实主义电影。描述人生疾苦,形成中国电影的悲剧美学色彩。

40年代战后的批判现实主义电影,揭示造就苦难现实主义的缘由,对统治阶级给与毫不留情的讽刺批判。较之战前的现实主义电影,这一阶段的同类影片有了明显的揭示现实本质,鞭打统治政权,反对现实黑暗的一位,深究造就灾难根源的目的性日渐明确。在《一江春水向东流》(1947)等影片中,现实主义的深度和悲剧美的深刻性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五六十年代的浪漫现实主义。歌咏现实的欢跃气象,表现人民的安居乐业,颂扬现实英雄的伟大造就了崭新而奇异的电影表现规范。

七十年代现实主义断流,中国电影隔绝于历史传统与现实潮流之外。

八十年代现实主义回归,冷峻现实主义。第四代电影人历史地承担了恢复传统,发展深化的重担。《苦恼人的笑》、《生活的颤音》、《苦难的心》、《天云山传奇》、《巴山夜雨》等反思文革的电影,把生动纷繁的社会生活展现在银幕上;《沙鸥》、《小街》、《老井》、《邻居》、《人到中年》等直面历史进程中的现实问题和矛盾,关怀时代激流中沉浮的芸芸众生;《血战台儿庄》《西安事变》《孙中山》《周恩来》等按照现实主义美学原则,真实地再现历史;同《伤逝》《城南旧事》《骆驼祥子》等一批名著改编的电影共同构成了80年代中国现实主义的高潮。

八十年代中期,第五代电影人:写意现实主义。不仅仅追求画面的如实和事件的真实,而是企求富有升华性的生活写照,表现现实生活的韵味。

九十年代,第六代以对现实原生态的摹写,更直接地现实生活对话

02创作:张艺谋,中国第五代电影导演的领军人物,他曾经执导过十几部电影,若按照风格分类的话可以分成三类:一类是形式主义风格,如《红高粱》、《大红灯笼高高挂》、《菊豆》、《有话好好说》等;一类是唯美式风格,如《满城尽带黄金甲》、《十面埋伏》等;一类是写实主义风格,《秋菊打官司》、《一个也不能少》、《千里走单骑》等。如果对其电影风格进行分析探究,大致有六个方面:

第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父亲情结

电影《千里走单骑》是张艺谋在《英雄》,《十面埋伏》之后,重新重视电影故事性的

一部新作,并由他心仪已久的日本著名演员高仓健担纲主演。电影中高仓健饰演的父亲在电话中得知儿子已经去世,他在雪域高原上停下车子,独自面对群山,群山无言;父亲回到日本,来到海边,独自面对大海,波涛无语。开场五分钟,影片巧妙地把父子之间的矛盾成因化为背景悬念,于是高田一次次被不着痕迹地放置到拍摄傩戏的两难境地。健一知道后,希望父亲快点回来,亲情和责任感驱使高田带着扬扬上了路等情节设置,展现了张艺谋丰富的镜头捕捉力,所有的情感都含而不发,但又处处显得温馨动人。

第二,悲剧的重复

悲剧的力量就是通过人物命运的安排而有着叠加和累计的效果,让观众震撼至深。电影《菊豆》中杨金山是个彻头彻尾的悲剧人物。他丧失了身为男人基本的能力,将二房妻子折磨至死都没有留下一儿半女,而悲剧亦在菊豆身上延续着。天青是一个“老实人”形象。他习惯了逆来顺受,即使是因为愤怒砍在楼梯上的刀,在面对金山问话的时候仍旧装做毫不知情的样子问:“婶婶没有事吧,是不是病了”。虽然也有和菊豆厮守的时候,但他的身份终究是不见天日的,对着自己亲生骨肉也只能以兄弟相称。

菊豆这个角色由巩利来演绎非常合适,她有着对生活的反抗精神。所以当她无法忍受金山非人的虐待时她将求助的手伸向了天青,对于男性的依靠,使她所有的期望都寄托在天青和天白身上,觉得他们的存在会让自己的生活好起来。但是当她目睹了天白将自己的亲生父亲打死在染池中,世界的壁垒瞬间崩塌。

第三,艺术家的审美情怀

在电影《一个都不能少》中金钱始终扮演着自己的角色:它与敏芝代课,保护粉笔,集体搬砖,乘车进城和电视找人等,审美出两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一个是现实主义精神;二是电视等文化装置的文明性。敏芝在电视前的质朴倾诉和呼唤,给予公众的巨大向心力和认同愿望;《红高粱》是一个具有神话意味的传说,整部影片在一种神秘的色彩中歌颂了人性与蓬勃旺盛的生命力,在释放中展现出高亢激越的生命旋律。

第四,色彩的美学运用

张艺谋偏爱红,早期的《大红灯笼高高挂》,《红高粱》片名都带着红的字眼。《菊豆》中高高挂起的红色布匹更是贯穿整部电影的物品。绝望的菊豆对着天青哭诉的时候拉着红色布匹的一角。天青对着菊豆的美色发呆的时候,长长的红色布匹因为滚轮的松动而高高的泄下。而红色在片中同样是代表了失望和绝望,天青趁着天白不在院中的时候在角落把集市上买的红色头巾戴在菊豆的头上时,鲜亮的红色瞬间从黑灰色的画面中跳跃而出,两人沉浸在短暂的快乐中,却被天白突然的归来而打断。片尾的红色火焰则是所有绝望的汇集,带着万念俱灰的决心,却又在最后一刻留下最凄厉的质问。

第五,独特的构思,深刻的寓意

在《红高粱》中,观众不会忘记青纱口那一望无际的高粱地,那野性弥漫的红色向我们张扬着自然和生命,狂野舞动的红高粱意指生命、爱情、欲望等;在《菊豆》中,观众的视觉中反复出现杨家染坊里从房粱上悬挂而下的红黄布条,黄色暗含轻亵而红色却预示血腥和死亡,那布条更是给人束缚和限制的联想;在《大红灯笼高高挂》中,陈家大院里的大红灯笼以及灰色的高墙更是电影故事的主线,红灯笼让人想到古时的风月场所,而灰色的高墙则象征着幽闭和囚禁。

第六,浓烈的历史感和生命意识

没有一部其他的张艺谋的电影具有《活着》这样深刻的内涵。福贵一家在电影中的悲惨遭遇只是层面上的故事,影片的主旨却是在演绎人在世上和命运抗争却无能为力的境况,去再现张艺谋欲表现的宿命论人生观。贯穿整部电影的皮影戏是理解这一主旨的重要依据。皮影戏使《活着》这部电影的故事演化成三层,福贵一家的故事,皮影戏的故事,以及人类的故事。人在世上的双重角色在福贵和玩偶之间的关系上得到充分的显示。一方面,人是玩

偶的操纵者;另一方面,人却如同玩偶被一种不可知的强大力量所操纵。福贵一家人在电影中的悲惨命运具有浓烈的宿命论的色彩,更为人如同玩偶这一比喻增加了不可缺少的注脚。平面皮偶在孤灯幻影下显现演绎人生的故事,把人生如戏,人生如梦发挥的淋漓尽致。

以张艺谋为代表的中国电影第五代群体,向人们展示了电影转型期全新的电影理念和审美取向,以电影语言代替文学语言,打破单一的情节叙事结构模式,还原电影作为视听艺术的特征。在树立本土电影的优势,积极促进中国电影产业振兴等方面的贡献是无疑的。

中国传媒大学电影学综合模拟试题(二)

第一部分共同题(共90分,各方向均必答)

一、填空(每空2分,共30分)

1、1903年,美国导演埃德温?波特在影片《火车大劫案》中首次运用了________的剪辑方法。

2、德国女导演里芬斯塔尔在纳粹时期拍摄了两部宣传德国纳粹思想的重要纪录影片________和________。

3、1976年,伊文斯拍摄了表现当时中国人民生活的毁誉参半的影片________,在国际上遭到冷落和曲解。

4、________是新现实主义的倡导者、理论家,同时又是杰出的剧作家,他与德西卡合作了最具有代表意义的新现实主义的杰作________。

5、让?雷诺阿在电影《大幻灭》和《游戏规则》中,成功地运用了________镜头和________镜头的叙事手法,为电影语言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6、桑弧和张爱玲合作的电影________成为战后中国最卖座的电影之一

7、________开启了中国诗化电影的先河

8、________导演的电影________站在人道主义的立场上描写妓女的命运,是中国无声电影的高峰之作

9、中国最早的电影剧本是________

10、对________的批评发展为一场轰轰烈烈的文化批判

11、张军钊导演的________是由张艺谋摄像的。

二、名词解释(每题10分,共30分)

1、软性电影论

2、谢晋模式

3、勃列顿学派

三、简答题(每题15分,共30分)

1、简述新德国电影。

2、简述左翼电影。

四、论述:(60分)

01史论:简述日本的电影创作。

02创作:分析杨德昌电影的创作特征。

参考答案:

一、填空

1、平行交叉

2、《意志的胜利》;《奥林匹亚》

3、《四万万人民》

4、柴伐蒂尼;《偷自行车的人》

5、长;景深

6、《假凤虚凰》

7、《小城之春》

8、吴永刚;《神女》

9、《申屠氏》

10、《武训传》

11、《一个和八个》

二、名词解释

1、软性电影论:是左翼电影潮流中一股响应国民党主流意识形态的,打着艺术至上和娱乐旗号的文化逆流。认为电影应该是软性的,提倡艺术快感论。提出“电影是给眼睛吃的冰欺凌,给心灵坐的沙发椅”。理论核心是攻击左翼电影的意识形态性,提出了“形式美学轮”和“娱乐”本位电影观。主张“艺术至上”“纯艺术”“纯娱乐”。评价:多数低级,少数在艺术手法上有所创造。

2、谢晋模式:政治——伦理情节剧。谢晋电影与主流政治意识形态一直保持着高度的同步性。谢晋对塑造女性形象情有独钟,也最善于在一个宏大叙事的背景下描摹刻画平凡女性不寻常的人生。在主题方面,谢晋塑造了社会主义政治电影的雏形。

3、勃列顿学派:在英国的海滨城市布赖顿,曾出现了世界电影史上最早的一个电影流派。一批具有创新精神的摄影师们,在爱迪生“电影视镜”的基础上加以改造,并于世纪初相继步人影坛。他们使用自己的机器,凭借过去拍摄静物照片的工作经验,开始了电影的创作实践。他们主张像卢米埃尔那样,在“露天场景:中创造“真实的生活片断”,而不是像梅里爱那样,局限于传统的艺术观念,纪录戏剧舞台的表现形式,从而拍摄出世纪初最富有想象力的一批影片。他们在艺术创作中,在“我把世界摆在你的眼前”口号下,逐渐形成了创作倾向较为一致的创作群体,即被称之为“布赖顿学派”。主要的代表人物:乔治·阿尔培特·斯密士:《祖母的放大镜》、《玛丽·珍妮的灾难》。詹姆士·威廉逊:《中国教会被袭记》)、埃斯美,柯林斯、希赛尔·海普华斯等。他们分别在自己的影片中,对于电影的表现形式、电影语言技巧的使用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在内容上倡导反映现实,形式上要求革新电影语言。

三、简答题

1、70年代中期,新德国电影进入创作高潮,这一时期代表人物是威尔格·赫尔措格、福尔科·施隆多夫、赖纳·威尔纳·法斯宾德和威姆·文德斯。

一、赫尔措格

如果说艺术家是一个“离群索居者”的话,新德国电影中最能体现这一特点的人物是赫尔措格,正像他影片中那些“孤家寡人”的主人公一样,他自己就是这样一位孤独的艺术家。赫尔措格说:

“就因为我是独自一人,而且还将独自工作下去,所以很难将我的影片归人这里的某个流派”。

1967年,他在希腊拍摄了《生活的标志》一部短片之后,又在萨哈拉拍摄了《法塔·莫尔加纳》(1968年);拍摄了《诛儒也是从小长大》(1968年);1973年,他到了秘鲁和巴西,拍摄了《阿吉尔——上帝的愤怒》,影片采用传说中纪实手法,描写了1590年到黄金国探险的僧侣阿吉尔的故事。表达了某种社会秩序的瓦解和狂想在现实面前的失败。这是一部“妄想和放纵的叙事诗”。1976年,他执导的影片《人人为自己,上帝反大家》记叙了上个世纪一个遭受社会偏见的弃儿卡斯伯·豪译尔的故事,他心理愚钝和反常。这部半记录、半自传体的影片揭露了特权和教会制度为基础的社会的虚伪和利己主义。8毫米胶片拍摄的主人公梦境很有特色,成为赫尔措格“最有力量和风格最统一的影片”,荣获了戛纳国际电影节奖。1978年,他还曾重拍了茂瑙的《夜间幽灵诺斯费拉杜》。1982年,赫尔措格导演了《陆上行舟》,主人公梦想在亚马逊河上游的森林里建起一座歌剧院,让伟大的卡鲁素来唱歌,他开始了旅行并在士著人帮助下把行舟搬过山岭。影片在瑰丽壮观的大自然景色中和古朴纯真的民风中激荡着艺术家更加执迷、颠狂的心理状态。赫尔措格说到:“我的影片是由于某种强烈的迷恋产生的……”,这部影片获得戛纳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奖。

孤独和疯狂、异域疆土的自然风光成为赫尔措格影片的一贯的主题。在赫尔措格的影片中,他热衷于刻画那种边缘与孤独的人物,探讨人物“疯狂的迷恋”的心智,在这一点上他与法国“左岸派”电影有近似之处。他的影片极富浪漫色彩,有强烈的造型意识和动人的古典音乐。他的电影剧作略欠一筹,一如《陆上行舟》河流中走船,放而不收,削弱了戏剧张力,令观众感到沉闷、拖杏,有时晦涩、难懂。

二、施隆多夫

早年在巴黎攻读政治学,然后进入巴黎高等电影学院学习电影制作。他曾做过马勒、雷乃和梅尔维尔的副导演,也是从短片开始创作生涯的。1966年,他的处女作《青年特尔勒斯》“预示了新德国电影的觉醒”,影片编剧是他后来的妻子和主要合伙人特洛塔。

1967年《剧烈的争吵》的成功,使他同美国哥伦比亚公司签订了6年的合同,开始转向拍摄历史题材的影片。1971年的《科姆巴赫穷人的暴发》起源于民间传说,叙述了民工拦路抢劫一辆钱车的故事,表达了下层人民的感情,批判了社会,“对具有新特征的乡土电影的发展是个贡献”。1972年后,他从历史转向当代,拍摄对德国社会现状进行精辟分析的系列影片,并从1960年“作者电影”较窄的观念转到较大的观众层面。1975年《丧失名誉的卡塔琳娜·布鲁姆》描写一个收容无政府主义者的年轻妇女最终成了舆论界的牺牲品。1976年他拍摄了根据尤斯奈尔原著改编的《死刑》。在1978年《秋天的德国》中,他“技艺更加精湛”。1978年《锡鼓》影片通过一个不愿意长大的孩子的故事对德国历史及现实进行了强有力的批判。这部史诗般的巨幅画卷于1979年同《现代启示录》并列戛纳国际电影节金棕阂大奖,1980年又赢得美国奥斯卡最佳外国影片奖。

他的80年代仍然是丰厚的;《伪造》(1981年)、《斯万的爱情》(1983年)、《一个保姆的故事》(1989年)等等。施隆多夫擅长导演艺术片,是一个“在所有导演中最具现代电影语言表现手段的人”,也是一个注意市场和同观众交流的人。施隆多夫注重电影剧作,有浓厚的文学功底。他的代表作品《锡鼓》等,对处于社会重压下的人物变态心理的描写以及他对文学作品的倚重使他同法国“左岸派”电影人士及作品十分接近。然而,他对电影基本技法的注重、对观众的顾及、与电影明星的多次合作,又使他同这些导演以及新德国电影的其他人明显不同。目前,他主要在美国拍片,而这些“超级制作削弱了他的艺术才华”。

三、法斯宾德

新德国电影多产的天才法斯宾德是多面手,他曾做过记者、戏剧编剧、戏剧导演。70年代他建立了自己的公司,并从舞台转向电影,在银幕上塑造了一系列的栖棚如生的人物形

象。1969年一1976年,他总共导演了29部长故事片和一部5集电影系列片。

1969年,在柏林电影节轰动的《爱比死更冷酷》“表现了毫无用处的可怜人”,影片中的移动摄影不同反响,那是他的第一部作品。1970年《谨防神圣的妓女》把戏剧排演的喜怒哀乐搬上银幕。

1971年,法斯宾德在《四季商人》里讲述了一个无法满足母亲要求的菜商在饮酒后死亡的故事。影片仅用了l1个拍摄工作日,充满风格化与舞台艺术痕迹,法斯宾德的创作风格达到高峰,在他的影片中第一次出现了关于同性恋的主题。1972年,‘法斯宾德仅用了10天拍摄完成了《佩特拉·冯·康德的辛酸泪》。1973年,他导演《恶梦吞噬灵魂》片中60岁的老妇嫁给了一个年轻的摩洛哥外籍工人,当她能够战胜社会的种族偏见时,却无法克服他们面对的种族差异。1975年的影片《自由的强权》又一次显示了法斯宾德偏爱的主题,一个同性恋青年被人利用后又被抛弃,惨死街头。1977年导演的《中国轮盘赌》、1978年推出反法西斯题材的《玛丽亚·布朗恩的婚姻》、1978年与施隆多夫联合导演的《秋天的德国》、1980年,另一部反法西斯主题的影片《莉莉·马莲》问世。1981年4月法斯宾德在“世界报”采访他时说:“如生命允许,我希望拍摄12部反映德国各个不同时期的影片;第一个描写第三帝国的主题是《莉莉,马莲》。但不是最后一个……,我在寻找自己在祖国历史中的位置,我为什么是个德国人?”法斯宾德的声明体现了新德国电影艺术家的觉醒和责任。1982年,他在导演了《薇洛尼卡·弗斯的欲望》和高度风格化的影片《水手克莱尔》后离世,年仅36岁。

法斯宾德绝大部分影片的电影语言无大新意,采用的是他崇拜的美国“好莱坞”电影模式,是一种传统情节剧。其中最大特点是他对艺术的真诚和对社会的直言批判,他敢于把德意志沉重的罪孽意识摆上银幕,他也撕下自己的外衣,把种种非常态欲望和阴暗心理逐一解剖。法斯宾德的美学追求和创作倾向与法国新浪潮时期的“电影手派册”十分接近,他的影片中那种“乌托邦思想”和“悲观绝望’’也同手册派一样消极。他的影片有时出现‘‘简单化”的倾向,他的社会分析有时也难免“主观”、浮浅”。然而,在新德国电影艺术家中,他的真诚是最令人难以忘怀的。

四、文德斯

这位曾攻读医气和哲学的大学生在投考巴黎高等电影学院时失败,他在巴黎电影资料馆通过观摩大量影片自学成才。

1971年文德斯导演的第一部长片《城市里的夏天》,这是“一个犯罪故事的历史”,影片中的囚犯因惧怕往昔而逃跑。他还拍摄了非情节化、不求表意的《守门员罚球时的焦虑》;这一风格同样反映在1974年的作品、爱丽丝漫游城市》中。1976年执导《时间的进程》,1977年美国演员德尼·霍普在他气氛神奇的影片《美国朋友》中担任主演。1980年,他把美国导演尼古拉·雷依的传记故事搬上银幕,影片记叙了在无尽的公路旅行中电影机械师与他的朋友卡米茨的友谊与烦恼,这是一部典型欧式风格的公路片。1984年,摘职戛纳电影节的金棕阎的另一部欧式风格的公路片《德克萨斯州的巴黎》标志着文德斯“美国化倾向的高峰”,他表现了人的孤独、人与人之间的隔漠。1985年他拍摄了一部关于他的偶像导演小津安二郎的纪录片《东京之行》。1987年,《柏林上空》这部充满超现实主义气氛的作品问世。迁移、旅行是文德斯影片的惯常主题,他的电影语言修词中基本排除蒙太奇,形成对运动和场景不加剪辑的“坦率、冷静”的风格。

五、新德国电影运动的衰落

同新浪潮电影—样,新一代的德国电影人反对电影商业化,主张“作者电影”和“艺术电影”,新德国电影在美学追求和制作方式上有很多与新浪潮相似之处,几百名导演从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期拍摄了近干部影片,形成持续不断的创作高潮和声势浩大、历时长久的电影运动。美国新好莱坞电影运动导演科波拉对旺盛时期德国电影作过安如下的评价:

“过去的10年属于新德国电影,西德是现在唯一有所作为的电影国家”。

然而,70年代中、后期,经济危机已经表明德国电影有衰落,电影市场出现了萧条,德国影片在国内的放映收入几乎无法抵偿制版成本。据统计:其收入仅占全部影片收入的10%,1977年占4%。新电影对资助团体的依赖,使电影艺术受制于这些团体和电视台编辑部,同时也受制于主管这些部门的政治态度。“德国青年电影董事会”由于提供资金过少丧失了影响,已于1976年解散。

1977年,法斯宾德还曾发表了将来只在国外拍片的声明轰动一时,引起人们议论纷纷。一些评论家认为“虽然电影导演们对运转不灵的团体和对缺乏评论界的支持表示不满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否在别的欧洲国家或欧洲以外的国家拍摄电影的条件就比联邦德国优越却是使人怀疑的”。法斯宾德于80年代初业已故世,其他三大导演已到国外拍片。新德国电影运动的主将在国外创作上的滑坡现象,证明了评论家的担忧。90年代的德国电影市场完全被好莱坞占领,有着先锋运动表现主义、德国室内剧、批判现实主义传统的民族电影也已日渐消亡。

2、回首中国电影走过的百年风雨,20 世纪30 年代是值得用浓墨重彩来大书特书的一个时期,中国左翼电影人在民族危亡时期所开展的那场社会政治运动和电影艺术美学运动在中国电影史乃至世界电影史上格外耀目。左翼电影以极贴近现实的感受与真实质朴的态度直面人生,以平民化的人道主义批判社会的不公平和不合理,正视处于动荡和危机中个体生存的真实处境和民族命运,加之左翼电影人更加注重电影本体的探索,使中国电影从观念到技巧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构成了中国电影史上第一个佳作纷呈的高峰时期”。当然,今天看来,这一时期的电影带有明显的时代局限性,但我们也应认识到其产生于这一特定历史阶段的必然性,并把它作为一种艺术文本的独特形态,在不存在任何先验偏见基础上,探讨其美学上的独特性。

一、高扬意识的理性电影

30 年代左翼电影的成就,首先表现为“意识”的进步。中国左翼电影在“九·一八”、“一·二八”事变后由理论倡导转入实际进行,并立即勃兴为一时代之电影主流,从根本上说,它固然取决于变化了的社会现实和时代,但在另一方面,从最直接的社会思潮动因上考察,它又显然得助于这两大事变在中国民众思想、心理上所产生的巨大的震撼力和同一方向的“效应”。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早就确立的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思想,不仅仅成为其先进分子所奉行的政治纲领,而且也越来越为最广大、最普遍的人们所接受。于是,大革命失败以来,那种笼罩全国的失望、悲观、沉闷、窒息的社会气氛被冲破,一个思想心理流的伟大转化便在普遍的民主民族情绪、意识的高涨中发生。

处于这种社会情势中的中国电影界,自然不得不受其震撼、影响,而把固有“意识”的更新作为其紧迫的任务和首选的目标。大批左翼文化人恰逢其时进入电影界,便领导推动了这种“意识”的更新,并使这种“更新”成为可能。他们因势利导,把电影从业人员乃至电影观众群带有自发性的民主民族情绪、意识纳入无产阶级领导的、新的民主、民族革命的既定轨道,从理论、批评、创作诸方面,重新确立了中国电影新的观念和新的理性原则。

在思想理论和批评方面,左翼电影文化人利用进步报刊和电影戏剧杂志,联系创作实际或重要的倾向性问题,阐述、宣传了无产阶级的革命思想原则和艺术原则,运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论等基本观点,来分析中国的社会、文化和电影问题,并通过这种联系实际的电影批评和宣传,对当时的电影创作,发生了重大的积极作用。郑正秋对此作了极为生动的描述:“靠着前进的批评家的努力,便造成了新的环境的需要。它这种力量,好比是新思想里伸出一只时代的大手掌,把向后转的中国电影抓回头,再推向前去……”这充分说明,以无产阶级思想为核心的新的社会思潮,不仅通过一般性理论指导了中国电影

的发展,而且还通过电影批评、电影理论左右了中国电影的发展。这也是中国左翼电影充满理性色彩的直接原因之一。

电影主导意识的变化,使电影创作者的意识构成、意识价值乃至电影观念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对20 年代旧派成员来说,惩恶扬善、教化民众、呼吁改良是他们所奉行的“主义”。新派虽较多地受到西方资产阶级现代民主思潮的影响,而与五四新文化精神较为合拍,但他们人数不多,且思想艺术倾向较为复杂,尤其是唯美主义在他们中间还相当普遍地存在。左翼电影时期,这种情况有了很大的不同,一大批经受过实际革命斗争锻炼的理论宣传文艺工作者跻身电影创作和理论批评领域,使整个电影队伍的思想理论素养大大提高,同时,也在整个影坛造成了一种崇尚意识理性的时代风尚。许多剧作家抛弃了旧派成员中严重存在的“趣味主义”倾向,以及新派成员中存在的“唯美主义”的见解,在30 年代社会时代和电影思潮的影响下,不约而同地趋向于重“意识”、重理性一途。由此,也带来了左翼电影创作乃至电影观念中理性的高扬。

30 年代电影界和电影创作者在“意识”方面这一系列重要变化,也自然地反映到左翼的审美评价中来———他们自然而然地把“意识”问题作为左翼电影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审美尺度。当左翼电影的先声———《三个摩登女性》问世的时候,夏衍等人的评论,几乎无一例外地都是着眼于影片的“意识”问题。秀生称赞“这剧本的编剧者站在前进的立场,以前进的眼光处理现实的材料……”夏衍则在肯定“这部片子充满着反封建的意识”“, 这是作者伟大的进步”的同时,强调指出,作者这种在影片中表现反封建意识的努力,为现阶段的中国电影指出了“应走的一个方向”。对于该片持不同意见者,其批评也仍是着眼于“意识”———“《三个摩登女性》的意识也非常模糊……”

“意识”一方面成为批评者的重要审美标准,一方面也成为创作者在选取电影剧本、影片时所必须考虑的重要“参数”。欧阳予倩说:“……作家、编剧和导演,第一要有思想”。程步高也强调,作为导演,他所希望得到的剧本,应该是“‘有朝气的’‘进步的’‘明快的’剧本,最好兼有进步的意识和动人的情节的剧本。”需说明的是“意识”不仅成为左翼电影批评

“一·二人所瞩目的焦点,而且也成为观众审美心理中一个值得重视的要素。当时,“九·一八”、

八”事件使整个社会觉悟空前高涨,凡是具有民主、民族意识,有时甚至只是喊了一两句口号的影片,也能抓住一般民众的心,激起他们的共鸣。这样,电影企业的老板、制片人和发行人,即使仅从利益角度考虑,也不得不“被迫”重视影片的“意识”问题。柯灵指出“过去的电影广告,曾是大量运用各种诱惑性的词句,如‘香艳肉感’、‘玉体横陈’、‘十六岁以下童子禁止观看’,等等,而近来,却常常引用‘爱国’、‘革命’、‘义勇军’等名词,甚至也有‘主旨高超’、‘意识前进’等词语……”电影广告语言的变化,从一个独特的角度,反馈出这样一种“信息”:即在当时社会心理、审美心理发生重大变化的前提下,“意识”不仅成为创作者评论者,而且也成为一般电影观众的普遍的审美要求。

由此看出“前进的意识”在30年代左翼电影中占据了十分重要的位置,它构成左翼电影的指导思想、理论基础,成为左翼电影在审美概括、欣赏、批评诸方面一个共同的原则和尺度,契合了当时中国观众的审美心理。更为重要的是,它催生了一代极富理性社会性色彩的在中国电影史上占有十分重要位置的左翼电影,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电影先前“供玩乐”的总体状态和艺术历史地位。

二、社会整体性的新追求

左翼电影剧作的理性社会性色彩,主要产生于左翼创作群对社会整体性自觉地、有意识地追求和把握上,由此也形成了整个左翼电影的理性社会性特质———从整体上把握生活。左翼电影剧作的社会整体性首先表现在它有意描写尽可能广泛的社会生活,或将审美对象置于尽可能广泛的社会中去,以再现艺术内容本身应有的社会面和广度。它以30 年代现实生活为中心,对中国辛亥革命、特别是五四以来的历次运动、社会事件和普通生活,进行了多层

面、多角度的全景式展现。其描写领域囊括农村、都市、边省、沿海甚至海外区域;其描写对象广涉上述区域各阶层人们的生活、命运和性格。“农村电影”在宽广的背景上较为全面地反映了中国现代农民的个人命运以及农村社会的历史性变迁;“都市电影”在新的客观现实和社会思潮的启示下,对现代都市日趋严重的贫富悬殊、阶级对立以及金钱社会中的异化人生,进行了富有特色的、多层面的剖析;具有写实批判倾向的妇女题材电影,对妇女问题产生的社会根源进行发掘和暴露,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社会理解力和浓厚的社会学色彩;知识分子题材的电影,则把描写重心由以往的个性主题转向社会性主题,从更高的视点,对知识分子的自身弱点以及他们身处其中的整个社会,予以冷静的解析和批判;在民族矛盾日益上升的年代里,左翼电影获取了丰富的艺术材料和思想活力,并采取了一切可以采用的方式,做出了同步性反应。可以这样说,在中国电影乃至西方电影史上,还没有哪一个电影学派或流派,能对它所处的时代和社会生活,显出如此广泛的兴趣,做出如此规模的努力。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左翼电影剧作对尽可能广泛的社会生活的兴趣,甚至影响并反映到其电影结构、形式以及技巧上来。《上海二十四小时》以童工受伤事件为经,有意对与之关联的社会生活面作了纬向的扩展。《压岁钱》以一块银元的流通为梭,把都市社会各阶层、各色人等片断的、貌似零碎的生活场景交织成一幅有机的,且具有相当幅面的人生画图。《女儿经》、《联华交响曲》这类集锦式作品,在剧作结构、影片样式上固然是一种创新,但其更为重要的美学意义,还在于它们有意或无意地打破了单部长故事片内容和主题上的单一性、统一性;结构形式上的封闭性、定向性;而在有限的时、空范围和容量内,追求表现社会生活时的多侧面、多内涵、多视角和多方位。

左翼电影剧作的社会整体性,不仅体现在它的社会面和历史感方面,而且还表现在它对社会历史本质及内部联系的深刻提示方面。左翼电影正是通过这种揭示,使它所处理的生活艺术内容———尤其是那些传统的、习见的貌似“孤立”的题材内容,获得了应有的“深度”和整体性。

家庭伦理纠葛和妇女生活、命运,是20 年代旧、新派作家所长于表现的题材领域。旧派代表人物郑正秋20 年代电影创作,基本上没有超越家庭伦理范围;其作品主人公大多也是受轻贱、受摧残的“弱女子”。新派代表人物欧阳予倩20 年代的三部电影剧作,无一例外地也都是以女性为中心,且充满着伦理亲情的描写。到了30 年代,这两个旧、新派代表作家,其题材范围虽仍限于他们所熟悉的这一特定领域,但是,在处理的动机和方式上,却因有了清醒的理性认识而表现出很大的不同———他们对冲突、情节、电影动作所以发生的社会基础、人物性格、命运与一定社会历史状态的联系,都予以有意识地揭示。

郑正秋的《姊妹花》系根据其舞台剧旧作改编,在改编后的影片中,原剧的家庭伦理悲剧性质和基本情节固然被全部保留,但造成这一家庭伦理悲剧的社会原因———贫富悬殊、阶级对立———却被作为贯穿全剧的主线、伦理纠葛的基础、家庭悲剧的成因而得到应有强调。这样,全剧这种带有巧合性的基本情节,以及大宝、二宝这两位同胞姊妹绝然不同的性格命运,便有了自己内在的必然性和一种“自扩展”、“自说明”的意向———它们本身便足以显示出贫富悬殊、阶级对立对人性、人伦、伦理亲情全部准则和正常关系的无情践踏,它们本身即是那个特定社会的必然产物,同时亦说明了那个特定社会中的必然。这样,一个沿袭的、貌似陈旧、孤立的家庭伦理悲剧,便获得了它在整个社会因果连环中的正确位置,获得了它与整个社会悲剧相联系的存在价值。

在欧阳予倩的《小玲子》中,同样可以看到作者竭力发掘有限题材的社会历史内涵,以使之获得尽可能广泛的社会联系的努力。《小玲子》在基本情节上,写一个乡下的女孩跑到都会里,最后毫无办法,又回到乡下的故事。但是,由于欧阳予倩在创作时有意提出、表现和解答了主人公“为什么离开乡村,怎么到都会去的? 在都会中的生活怎样? 为什么又回到乡下? 怎么回到乡下? 回到乡下又怎么样?”这一系列有关人物的行为契机、心理依据的问题,并在

提出和解答这些问题时着意表现了“人物的心理和社会的变迁”之间的内在关系,有目的地把剧中表现的特定内容与当时农村“一步一步趋于崩溃”的现实特点联系起来,有意识地把主人公的经历、悲剧性命运与“农民的彷徨无措”的境遇,以及由此产生的“妥协取巧的心理”联系起来,这样,便使《小玲子》不仅在主题上较之单纯暴露都市罪恶有了一层新意,而且在历史内涵和社会整体性方面,较之于他先前的描写妇女生活的作品有了更为自觉的外延。在左翼电影剧作的实际构成中,我们既可以看到对广阔社会生活面的注重,也可以感受到浓厚的时代感和历史感,同时,还可以透过他们的艺术描写,而领略其对艺术对象内在社会体制、属性、内涵及其复杂多样的社会历史联系的理解、概括或“暗示”。所有这些,使左翼电影作品的艺术内容,从点到面、从表层到深层、从现在到“过去”或“未来”,都呈现出一种自生长、自延伸、自扩张的趋向。从而像它所反映的对象———社会现实生活那样,具有了它们本身所应具有的社会整体感。

三、社会分析性的新拓展

左翼创作群之所以能“真实地”、“整体性”地反映社会生活,与它的审美概括方式———现实主义所具有的强烈的社会分析性密切相关,这也是左翼电影剧作富有理性———社会性色彩的又一方面,也是最基本的方面。

中国左翼电影是统一的电影文化运动的产物,是编导们在共同的社会、电影文化思潮的影响下,表述相近的、较为一致的社会观察和艺术观念的产物。在左翼电影中,作家个人的趣味和意识退居到较次要的地位,而代之以群体的、集团的意识和统一的审美观念和要求,左翼创作者们把无产阶级的理论原则同现实主义的艺术原则创造性地结合起来,不仅表现了社会生活,而且在这种表现中渗透了清醒的社会分析。以下从左翼电影的素材题材、电影冲突两方面,探讨左翼创作群在审美概括中的社会分析性,以及这种社会性所带来的现实主义的新发展。

首先,强烈的社会意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精神,使左翼创作群能够比较清醒地理解现实趋向、现实关系,能够比较敏锐地感受有意义的社会生活现象,从而大胆选取和提炼富有现实性、社会性的生活素材和艺术题材。指导思想的明确、社会立场和社会理论的先进使左翼创作群超越了20 年代新、旧派注重启蒙教育,忠实表现人生的创作宗旨,使他们不仅能够从伦理学,而且也从政治经济学、社会学角度,深入地、有远见地看待社会人生。这样,他们在艺术概括过程中,便具有了较大的选择范围和较多的选择角度,同时,浓厚的社会意识,对所反映的历史时期贯穿着深刻理解,也为他们选取提炼那些不仅是现实的,而且是富有典型意义的生活素材,提供了真正的可能。

《丰年》的创作就是一个明证。现实中“丰收成灾”的社会问题,引起了作者的关注,丰年为什么反而成灾呢? 先进的社会理论,反帝反封建的意识,指导作者对这一现实问题进行了清醒的、正确的思考和分析,使他们认识到,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当局的反动统治,正是“丰收成灾”的真正原因,对现实的清醒正确的认识分析,化为现实主义的力量和勇气。于是作者“绝意想在银幕上给它暴露一下,使每人都能看到农村为什么破产的,丰年为什么成灾的”;后来,他们又到苏州“跟农民厮混的多日,竟收集了不少农村的实际材料”。这样,明确的创作目的,丰富的生活素材,为他们的创作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丰年》从立意、选材到提炼主题的过程说明:左翼电影编导世界观中的先进因素使他们在接触、观察现实、对现实进行思考时,就特别注意社会生活中有意义的,是人们普遍关心的东西,在对这些事实和现象进行选择和提炼的过程中,正确的思想认识也使他们很注意从重复的事实和想象中,着重选取那种最有力、反映社会生活本质的部分。

其次,科学的社会理论,对中国社会、中国革命的了解,使左翼创作群能够正确地认识社会现实中的主要矛盾,把握社会历史发展的内在动因和主导方面,从而概括出富有社会历史内涵和时代特色的电影冲突。20 年代电影作品一般仅限于婚姻、恋爱、家庭等伦理范畴的

艺术冲突,此外创作者在对冲突发展的处理上,因缺少历史的观点和社会意识,而常常以冲突的妥协或空想的转变而告终。到了30年代,由于现实主义同历史主义原则的结合,左翼创作群对当时所处时代日趋激化的民族、阶级矛盾,以及人民同生活于其中的社会制度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表现出极大的关注和兴趣。于是,他们以社会分析的眼光,把这些现实社会本身所固有的重大矛盾提取出来,熔铸于电影冲突的艺术概括中,从而大大扩展了电影冲突的范围,赋予其浓厚的社会色彩。

总括左翼电影创作,我们既可以看到善与恶、弱与强、个人与社会的冲突,我们更可以看到阶级与阶级,统治者与被统治者,压迫民族与被压迫民族之间的对立斗争。而后面这种重大的社会冲突则是20年代电影创作中所从未正面接触的全新的冲突。

左翼创作群不仅把电影冲突由伦理范畴扩展到社会范畴,而且还使它由间接反映社会矛盾发展到直接表现社会矛盾。《狂流》中以付柏仁为代表的封建势力同刘铁生为代表的广大农民群众的冲突,直接反映社会现实中地主阶级同农民阶级之间的矛盾斗争。《春蚕》、《丰年》中老通宝、王二叔他们无论怎样挣扎,也摆脱不开的悲剧命运的冲突,正是30 年代经济破产下的广大农民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以及奸商高利贷者真实社会矛盾的形象化。《逃亡》、《中国海的怒潮》等以“九·一八”后社会时代为背景的影片也都直接地以现实生活中民族矛盾、阶级矛盾构成影片冲突的基础以及冲突发展的内在动力。

总之,左翼电影创作群因其具有正确的社会观和历史观,所以他们在电影冲突的审美概括方面,同样贯彻了社会分析的原则,正是这种社会分析原则与现实主义艺术原则的有意识的结合,使他们的作品极大地扩展了冲突的社会范畴,增强了冲突的社会学色彩和历史内涵,并在冲突的选择、发展、结局等方面,显示出更为彻底的现实主义精神。

四、质朴的民族化风格

左翼电影在电影语言的运用上追求真实、质朴和大众化的艺术品格,既注重摆脱对外国电影技巧简单拙劣的模仿,又尝试从我国的传统叙事艺术和古典诗词、绘画中汲取营养,将传统艺术精神融入电影叙事之中。如镜头处理平稳顺畅,分切不是很细,善于用意蕴丰富的对比蒙太奇来表达主旨,情节节奏舒徐委婉等,都适应了当时观众的审美心理,使左翼电影具有了鲜明质朴的民族化风格。

30 年代的中国左翼电影人对电影的审美本质有了新的认识,对“影”与“戏”的区别理解日益深入。夏衍说:“电影艺术的基础既然是视觉的形象的言语,那么电影艺术家当然的该用绘画的表象的方法,来表现和传达一切的感情和思想。”左翼电影人已经意识到,让镜头说话,将丰富的思想蕴含于丰富的视觉形象中,以绘画的表象的方法去表情达意,是电影区别于其它艺术的最基本的特征。由于蒙太奇与左翼意识形态之间存在某种同构关系,蒙太奇技巧和蒙太奇思维也在左翼电影人的创作中屡见不鲜,常借鉴格里菲斯蒙太奇观念———“两极化世界图景的翻版,其中贫富两条线索平行展开,最终达到某种假设性的调和”来结构其叙述。但左翼电影作为中国政治大语境的反映“, 调和”更多被冲突所取代。

如《上海二十四小时》采用对比蒙太奇围绕童工与外国纱厂买办之间下午四点的不同生活展开冲突:

童工受伤倒在地上流血了,

买办太太却把吃厌了的鸡汁扔在地上。

受伤垂死的童工没有钱看医生,

买办太太却付二十两的兽医院的钱。

这对比是多么的深刻!

这一时期的电影开始重视影像造型,注意用镜头画面来刻画银幕形象,强调含蓄蕴藉、抒情写意等,长镜头的运用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春蚕》中有这样一个长镜头:河面上有两只小白鹅悠然自得地缓缓游动。镜头长时间地静静地跟着它们。这种寻常的司空见惯的自然状

表演艺术基础知识

表演艺术基础知识 李?R?波洛克对于电影表演的独特性的阐述则由五个基本元素构成: A、演员与观众的分离; B、摄影机和它对演员的影响; C、表演不按顺序; D、表演分成独立的小单位; E、通过剪辑重新结构表演。 因此,在这篇论文中,我将不再拘泥于以往的一些戏剧表演理论,而尽可能地引用一些现当代的电影艺术(尤其是电影表演艺术大师的)理论来巩固、充实我的论题和论述。 二、电影表演的历史发展在我论证“电影的本色表演与本能表演”之前,首先必须来论述一下电影表演的历史演进,而我最为欣赏和赞同的对于电影表演历史的总结是: 李?R?波洛克在《电影的元素》一书中所言的六个发展时期: 1、电影时期,电影演员的表演主要是由夸张的表情和手势等动作构成的,譬如卓别林、璧克馥、哈特和瓦伦蒂诺等,他们在银幕上表现出夸张的人物,很少真正展示出任何风格特征。因为当时的电影表演是从哑剧表演开始的,而哑剧表演只能传达最基本的情绪。 2、有声电影的发明给电影表演的发展注射了一针强心剂,它使演员摆脱了夸张的手势和哑剧表演,但由于这时的演员大多数局限于舞台上学习训练的表演艺术,所以早期有声片的表演仍旧是过火的。 3、在30年代末和40年代,电影表演艺术的主要发展是“银幕名牌”(明星效应)的兴起,这种情况最为典型的例子是美国好莱坞,当时的蓓蒂?戴维斯、斯宾塞?屈塞、克拉克?盖博等等,他们作为演员,不如作为“名人”更有号召力,他们在众多的角色中很少改变他们的表演风格,而是用个人化的表情动作和手势来装饰每一个角色,这些动作表情(诸如盖博的微笑、屈塞的低垂的脑袋、戴维斯的手等)使观众觉得他们很亲切,并且成为他们的表演标志。 4、在二战前后,随着导演把摄影机和麦克风移得离演员越来越近,以及镜头、摄影机和录音设备的日益改进,演员的表演显得越来越细腻,声音可以压低,从而使对话越来越真实,人们开始互相交谈,而不是对着看不见的观众说话。 面部表情,手势和形体动作减少了,其实也就是发展了演员所处的真实空间,让演员可以更加深信自己的角色环境与氛围,从而引发演员的本能意识,开始调动演员的本能表演,也就是电影表演特征的基本五元素确立,由此电影表演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形式开始得到初步的发展。 5、50年代开始,在欧洲艺术家的进一步探索中出现了宽容的艺术创作态度和活跃的艺术风格,促使电影表演向更高层次迈进,一批杰出的英国戏剧演员开始使他们的表演艺术适应银幕,他们把英国舞台传统的华丽雄壮的表演格调压低,但保留着英国著名剧院非常注重细节的特点,而这其中最为伟大的表演艺术家就是曾以《哈姆雷特》和《蝴蝶梦》名噪一时

艺术设计基础试卷含答案 (1)

《设计基础》试题(第三章) (课程代码10177) 班级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招贴内容属于社会公共招贴的是() A.企业形象招贴 B.音乐演出宣传画 B.电影海报 D.“预防爱滋病”宣传海报 2.包装设计必须以市场调查为基础,以下可不考虑进行定位的是() A.生产者 B.商品 C.销售渠道 D.销售对象 3.下列不属于包装设计审美的是() A.材料美 B.结构美 C.文化美 D.装饰美 4、连接封面和内页,目的在于封面和内页牢固不脱离,常采用抽象的肌理效果制作的版面叫() A.封面 B.扉页 C.环衬 D.目录 5.企业形象设计是围绕()为主体的一系列视觉符号的设计。 A.标志 B.标准字 C.标准色 C.吉祥物 6.具有实用价值和美感作用的包装外观形体,是指包装审美的()A.结构美 B.造型美 C.装饰美 D.材料美 二、多项选择题 1.下面关于“平面设计”的说法正确的是?() A 1922年美国设计师德维金斯在讲述自己的书籍装帧设计时第一次使用了这个名词 B 其设计的对象和范围限定在“二维”的空间维度之中 C 它的一个现代特征是与现代印刷技术的结合 D 在一定意义上体现了一个国家工业生产水平的标志 E 包括图形、字体、文字、插图、色彩、标志等基本元素 2.下面属于平面性广告的是()。 A 杂志广告 B 报纸广告 C 广播广告 D 路牌广告 E 车身广告 3.下面属于招贴内容美的有()。 A 社会现实 B 图形 C 文字 D 文化内涵 E 思想情感 4.标志按构成要素分类可分为()。 A 公共标识 B 文字标志 C 图形标志 D 文字与图形结合的标志 E 徽标 5.下列选项中属于企业的外部视觉形象要素的是()。 A 标志 B 标准字 C 企业的各种制度 D 名称 E 标准色 6.在我国,用于公益或文化宣传的招贴可称为() A 广告招贴 B 公益招贴 C 文化招贴D宣传画 E 商品宣传画 三、填空题 1.平面设计的构成要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______是信息传达最直接、最可靠的构成因素。______是最具煸动性的要素。 2.招贴按服务对象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CI系统是由__________(MindIdentity简称MI)、_______(BehariourIdentity简称BI)和_________(VisualIdentity简称VI)三方面所构成。 4.招贴构成设计是图形、文字、色彩和________。 5.包装设计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的作用。

电影影视基础知识

电影影视基础知识 一、电影基础知识 一、电影:由活动照相术结合幻灯放映发展起来的一种综合性现代艺术。发明于19世纪末。1895年12月28日法国路易·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首次对观众放映,故将这一天定为世界电影诞生日。 二、电影的本性: 1.作为大众文艺样式的艺术观赏性; 2.作为实现利润、扩大再生产手段的商品性; 3.作为意识形态载体的工具性。 三、对电影事业的要求: 1.体现个性力量的艺术创造性; 2.适应时代与社会需要的思想性; 3.实现经济价值的功利性。 四、电影的两大风格类型: 1.纪实风格:源于路易·卢米埃尔兄弟放映的《工厂大门》《婴儿喝汤》《水浇园丁》等影片对生活的纪实。二战后意大利掀起“新现实主义”创作思潮,产生《偷自行车的人》《罗马十一点钟》等影片,中国三、四十年代时早于意大利就运用这种方法,强调真实客观地反映生活的本来面目。 2.戏剧风格:源于美国用电影对舞台演出的纪录,注重场面繁华、情节曲折、明星效应,形成好莱坞式电影风格,对故事片创作产生重大影响,成为电影市场中主要的影片样式。(江泽民98年3月9日对《泰坦尼克号》和美国电影的看法)。 五、电影主要表现手段: 蒙太奇:将片断镜头加以组合,并与声音配合,创造出特殊电影时空的结构方式。 英国梅里爱的发现与探索。美国格里菲斯在《一个国家的诞生》中成功的运用。苏联电影家森斯坦、普多夫金等将蒙太奇上升为理论。“库里肖夫实验”,一个毫无表情的脸与喝汤、棺村、小孩的画面连接,产生不同的效果。 蒙太奇强调剪辑的作用。有多种表现手法,如镜头~、音响~、对比~、平行~、声画分立、声画对位等。蒙太奇极大地增强了电影的表现力。 长镜头:指对一个运动志面较长时间的连续不间断地表现,保持运动着画面的整体性。这是法国电影理论家巴赞反对蒙太奇造成的虚假而提出的一种电影闰美学理论。强调电影的照相本体属性,强调生活的真实性。 二、电影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一、电影对现实生活的影响: 1、从产生以来逐渐成为最普及、最重要的艺术样式(电视只是传输方式的改进,其以声画为手段的表现特,质与电影一致),列宁说:“对于我们来说,在一切艺术样式中,最重要的就是电影。”电影对人的行为、生活方式产生重要影响。美国现在人均每年看6次电影。2、对人类文化信息传输方式的巨大变革,使人类进入影视文化(信息文化)的发展阶段。西方学者认为人类文化经历了三个阶段:以语音为载体的口头语言文化,以文字为载体的书面语文文化,以音像为载体的影视文化。 二、电影评论的作用: 1、影评是一种科学的活动,是电影艺术与观众的桥梁,是实现电影三重价值(艺术的、社会的、经济的)的重要手段。国外影评主要作用于票房价值,中国影评侧重于社会性,形成

中国传媒大学 336《艺术基础》考试大纲 考试题型 考试内容

中国传媒大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 《艺术基础》考试大纲 一、考试的总体要求 《艺术基础》是报考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硕士(MFA)所属各个专业方向的学科基础课,考试内容为艺术的基本原理。本考试的特点是基础性强;要求考生理论联系实际,关注当代艺术的热点现象和动态。 二、考试的内容 1.概述 本部分内容主要考察考生对艺术基本理论中常见观点及主要内容的掌握程度,考试时主要以选择题、填空题、名词解释、问答题等形式出现。 2.考试范围 ●艺术的构成 艺术活动的构成要素:艺术家(artist)-艺术品(work)-观赏者(audience)-宇宙(universe)(艾布拉姆斯:四要素) 艺术作品的构成层次:言(语言)-象(形象)-意(意蕴) ●艺术的本质、特征、功能 艺术的本质:审美的意识形态 艺术的特征:形象性、情感性、审美性 艺术的功能:审美娱乐、审美教育、审美认识 ●艺术的分类 实用艺术,审美艺术 再现艺术,表现艺术 动态艺术,静态艺术 时间艺术,空间艺术,时空艺术(综合艺术) 视觉艺术,听觉艺术,文学艺术,综合艺术 ●艺术家 艺术家的生命在于创造 艺术家的修养与能力 ●艺术思维 【育明教育】中国考研考博专业课辅导第一品牌育明教育官方网站:https://www.360docs.net/doc/da11037593.html,1

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 艺术思维与科学思维 ●艺术的至境形态 艺术意象 艺术意境 艺术典型 ●艺术的内容与形式 艺术的内容:主题,题材、情节 艺术的形式:语言,结构、技巧 艺术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创作方法 现实主义 浪漫主义 古典主义、自然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 ●艺术风格、流派、思潮 艺术风格 艺术流派 艺术思潮 ●艺术的接受 艺术接受性质与社会环节 艺术欣赏的性质、过程及效果 艺术批评的观念及效用 ●艺术的起源 摹仿说 表现说 游戏说 巫术说 劳动说 ●艺术的发展 艺术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 艺术的民族性与世界性 【育明教育】中国考研考博专业课辅导第一品牌育明教育官方网站:https://www.360docs.net/doc/da11037593.html,2

舞台艺术基础知识2019考试大全集合整理

演出经纪人考试通关资料整理(舞台艺术基础知识) 第一章音乐 第一节音乐的社会功能 认识、教育、审美、实用功能(选择题六选四) 第二节音乐的载体 第一部分. 传统音乐。 传统音乐四类型:宫廷音乐、文人音乐、宗教音乐、民间音乐。(题库) 民间音乐五类:歌曲、歌舞、说唱、戏曲、器乐。 民间歌曲题材 1.汉族民歌三类:号子、山歌、小调。(多选) 山歌类型:信天游、山区、花儿、客家山歌、西南山歌 2.少数民族民歌例题:我国少数民族的主要民歌类型及特点: 1)蒙古族的长调2)藏族的箭歌3)朝鲜族的抒情谣4)苗族的飞歌 民间器乐(常考,记住曲目和描述) 1.江南丝竹。江苏浙江安徽。八大名曲:《行街》、《四合如意》、《三六》等 2.广东音乐。流行于珠江三角洲。《步步高》,《平湖秋月》,《雨打芭蕉》、《赛龙夺锦》 3.山东鼓吹。唢呐、管子、笛子。红白喜事。 4.十番锣鼓。无锡,苏州、宜兴。荤锣鼓、素锣鼓。 文人音乐:文人音乐包括古琴和词调音乐。 古琴代表:流水,阳关三叠,梅花三弄,广陵散,潇湘水云。 第二部分西方音乐 一、歌剧 歌剧的特点: 1.综合性艺术体裁 2.结构很丰富。包含器乐声乐。声乐中包括独唱重唱合唱。 3.独唱构成包括:宣叙和咏叹调。 4.产生于16世纪末意大利佛罗伦萨。 二、音乐剧(必考,超级超级超级重点!!!主要指后面的曲目!) 1.是集音乐舞蹈戏剧一体的现代舞台剧。 2.把传统歌剧、轻歌剧现代流行音乐整合在一起。 3.往往具有强烈的都市的时代气息。 4.鲜明通俗性。(常见题型:以下对歌剧描述错误的是?题库中的错误项是:现代都市时代气息) 三、清唱剧 没有舞台布景,没有服装和表演动作。 四、交响曲 管弦乐队的建制,近代管弦乐队队组成。(常考,题库单选) 1.弦乐组 2.木管组 3.铜管组 4.打击乐器组 五、室内乐 定义:每个乐器担任独立声部。室内乐常规形式。 固定组合:(常考,只能全部记住!) 1.弦乐四重奏。两把小提琴,一中,一大。 2.弦乐三重奏。两小一大,或者大中小各一。 3.弦乐五重奏。两把小提琴,两把中,一把大。而偶尔也有用两把大。 4.钢琴三重奏。小提琴、大提琴和钢琴。 5.钢琴四重奏。在钢琴三重奏基础上加一个中提琴。 6.钢琴五重奏。弦乐四重奏加一个钢琴。

艺术设计基础试卷

----------------------------精品word 文档 值得下载 值得拥有---------------------------------------------- ----------------------------------------------------------------------------------------------------------------------------- 艺术设计基础试卷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10分) 一、单项选择题 1.被认为是西方设计美学思想鼻祖的是公元前5世纪的思想家(B ) A .柏拉图 B .苏格拉底 C .毕达哥拉斯D .阿里斯多德 2.艺术设计和技术设计的主要区别在于有无(A ) A .审美观赏意义 B .审美创造意义 C .审美教育意义 D .审美社会意义 3.艺术设计的审美性质所遵循的美的规律是(D ) A .艺术与技术相统一 B .功能与形式相统一 C .真和美相统一 D .真和善相统一 4.引导设计的决定性因素是(B ) A .时尚 B .功能 C .消费 D .经济 5.构成艺术设计审美接受的前提是具有一定的(D ) A .选择倾向 B .心理定势 C .审美知觉 D .认知经验 6.国际主义建筑设计的里程碑是1958年米斯和他人合作设计的(C ) A .洛克菲勒大厦 B .时代广场 C .西格莱姆大厦 D .联合国大厦 7.服饰具有多重功能,处于第一位的是(C ) A .时尚功能 B .审美功能 C .实用功能 D .礼仪功能 8.装潢设计中视觉传达的主要元素有色彩、文字以及(A ) A .图形 B .肌理 C .材料 D .工艺 9.大画家倪瓒参与设计与改造的苏州园林是(C ) A .沧浪亭 B .随园 C .狮子林 D .拙政园 10.形成设计师个人风格的决定因素是(A ) A .设计师的精神世界和创造才能 B .时代因素 C .民族因素 D .地域因素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共90分)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空1分,共20分) 11.艺术设计是具有_____的制作物品的活动。艺术创造性 12.艺术设计的美,主要在技术领域中存在的美,属于_____。社会美 13.纹饰的美在于它的形式美和_____。意蕴美 14.展示设计的艺术流派主要有装置派系、空间派系、戏剧派系和_____。环境派系 15.“人体工程学”在艺术设计上强调三种尺度,它们是人体尺度、心理尺度和_____。文化尺度 16.国际主义风格是一体化的代表,其中_____扮演了重要角色。美国 17.艺术设计审美风格的形成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最为重要的因素包括社会背景、文化艺术背景、经济发展与消费者需求和_____。科学技术的进步 18.艺术设计是21世纪_____的巨大推动力。社会进步 19.功能美的精神愉悦性是指产品在使用过程中,能引起消费者_____的价值。愉快的精神体验 20.产品形象,指设计、制造出的产品呈现在人们面前的_____。整体形象 21.装潢设计的文化内涵,在某种意义上可视为一种_____。人文精神 22.现代装潢设计的发展趋向是强调一种健康的、绿色的_____。环保设计 23.根据中外古今建筑设计的实践,建筑艺术的表现手法大体上可归纳为比例与尺度、均衡与稳定、节奏与韵律以及_____。渗透与层次 24.我国初始期的设计思想与技术的成功总结是齐国官书_____。考工记 25.韵律与节奏的相互关系是:节奏是韵律的条件,韵律是节奏的_____。深化

艺术学基础知识重点总结电影编

艺术学基础知识重点总结—电影编 艺术学基础知识重点总结—电影编 电影编主要介绍电影基本理论与创作基本概念,以及中外电影史上重要的代表人物与代表作品。主要依据高等教育出版社《电影概论》(周星主编)、《影视艺术史》(周星等著)等通用教材,缩减概要而成。在全面把握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下述各章重点。 第一章主要介绍电影基本理论,重点把握基本概念。分节重点包括: 第一节"电影基本范围"中重点把握: 1.电影美学层面概念; 2.电影片种。 第二节"电影的性质"中重点把握: 1.综合性。 2.艺术性。 第三节"电影的社会功能"重点把握: 1.再现功能; 2.表现意义; 3.审美价值。 第二章主要介绍电影创作基本概念。分章节重点把握: 第一节"影像镜头": 1.景别; 2.构图: 3.运动与造型。 第二节"声音": 1.人声。 2.声画关系。 第三节"蒙太奇"的概念意义。 第四节"长镜头": 1.长镜头概念: 2.长镜头意义。 第三章主要介绍中外电影各个历史阶段创作状况。 分节重点:第一节"中国电影的历史发展简况":各个时期代表性影片:重要代表人物。第二节"西方电影的历史发展简况":各个国度重要代表作品。 第三节"东方电影简况":各个国度重要代表作品。 第四章主要介绍电影类型与体裁, 分节重点:第一节"中国电影的类型与体裁":中国电影类型。第二节"西方电影的类型与体裁":西方电影类型。 第五章集中介绍中外电影创作名家和经典代表性影片。分节重点: 第一节"中国电影名家名作": 1.夏衍创作; 2.吴永刚和《神女》;

设计基础-模拟试题-02

设计基础模拟试题 02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其代码写在题干后面的括号内。不选、错选或多选者,该题无分。 1.世界上第一部农业和手工业技术全书是() A《淮南子》 B《园治》 C《天工开物》 D《管子》 2. 湖北随州出土的战国时期曾侯乙墓铜尊盘,上有玲珑剔透的装饰,是用()工艺铸 造的。 A 景泰工艺 B 失蜡法工艺 C 染缬工艺 D 夹缬工艺 3.()试图通过所领导的工艺美术运动提高工艺的地位,用手工制作来反对机器和工业化。 A 莫里斯 B 格罗佩斯 C 米斯·凡德罗 D 贡布里希 4.()是美国学者在1961年提出的一种培养创造能力的方法:它只是提出一个抽象的问题,然后思考其运用方式,可得到许多答案,最后缩小范围再做回答。 A 戈登技术 B 头脑风暴法 C 联想型思维 D 收敛式思维 5. 1982年设计师兰德以()手法为IBM公司设计了海报。 A 借用 B 解构 C 装饰 D 参照和创造 6.巴黎蓬皮杜艺术和文化中心的外形是纵横交错的裸露的钢铁管道,像一个炼油厂。设计师如此设计是遵循了美感特征中的美的() A 审视感 B 模糊感 C 材料质感 D 距离感

7.()是将包豪斯精神带到英国又传播到美国的人,同时他也是教育家、设计师和批评家。 A 格罗佩斯 B 阿什比 C 耐特 D 沙利文 8. 1919年,()担任了“包豪斯”设计学校的校长,推行一套新的教学制度和设计理论,使该校成了现代主义设计的摇篮。 A 彼特·贝伦斯 B 格罗佩斯 C 沙利文 D 赫尔佐格·德梅隆 9. 最先将设计的批评标准问题推向前台的是() A 包豪斯 B 工艺美术运动 C 新艺术运动 D 装饰艺术运动 10.设计批评有集团批评和()两种特殊方式。 A 个体批评 B 审查批评 C 公众批评 D 国际博览会 11.从19世纪末建筑师沙利文明确提出“形式服从功能”到包豪斯强调技术与艺术的新统一,再到20世纪四五十年代流行与整个世界范围内的“国际式”设计风格,表明()设计思潮开始具有简洁、明快的现代审美新风格。 A 科技主义 B 形式主义 C 后现代主义 D 功能主义 12.1949年()登上《时代周刊》封面,被誉为“走在销售曲线前面的人”。 A 赖特 B 柯布西耶 C 洛伊 D 米斯·凡德罗 13. 设计师的伦理责任指() A 设计维护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产品和环境 B 设计适销对路的产品 C 从教学设施、设备、教具到教学课本的设计,从育婴室、托儿所,直到博士后的研究课

2017年北京电影学院电影表演创作艺术与电影基础理论(专业学位)考研真题

育明教育独家专注北京电影学院考研专业课辅导育明教育官方网站:https://www.360docs.net/doc/da11037593.html, 1 2017年北京电影学院电影表演创作【艺术与电影基础理论】(专业学位) 【育明教育独家提供】 育明教育推荐阅读书目: 《艺术学概论》彭吉象 《艺术概论》王宏建 《艺术概论》赵彬主编 《艺术学基础知识》王次炤 《中国电影史》钟大丰 《外国电影史》郑亚玲 《认识电影》(美)路易斯.贾内梯著 《电影理论与批评》王志敏 《电影史:理论与实践》(美)艾伦、戈梅里著李迅译 外加重要辅助资料育明教育独家内部笔记资料包含: 【艺术热点】+【中西文论】+【文艺理论】+【艺术理论内部试题库】 +【电影基础理论内部 试题库】

育明教育独家专注北京电影学院考研专业课辅导 育明教育官方网站:https://www.360docs.net/doc/da11037593.html, 22017年北京电影学院【艺术与电影基础理论】(专业学位)考研真题 【育明教育独家首发】 一、名词解释 1、审美意象 2、黄金分割律 3、间离效果 4、公共艺术 5、汉字艺 二简答 1、什么是艺术真实 2、简述造型艺术和实用艺术的联系和区别 3、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关于人的美学思想 三、论述 1、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主要范畴。其主要内涵是什么 2、怎么理解审美感受的差异性和共同性 3、结合具体文艺作品谈谈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的区别 4、举例论述电影与新媒体艺术的关系

育明教育独家专注北京电影学院考研专业课辅导 育明教育官方网站:https://www.360docs.net/doc/da11037593.html, 3【表演学院】 院系:表演学院 研究方向名称:电影表演创作 研究方向介绍:主要培养具有较高水平的电影表演艺术创作技能的专门型人才。能够独立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在影视与戏剧中担任重要角色。具备良好的表演艺术素质,系统地掌握表演艺术基础创作理论。侧重于电影表演艺术创作规律及创作方法的深入性研究及演员创作能力的高层次拓展。 业务课二名称:电影表演创作分析 业务课二介绍: 考生根据指定的电影角色、作品或演员,结合表演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及个人表演创作实践经验对作品中表演创作或演员的创作风格进行分析。

中国传媒大学2012《电影艺术基础》真题

中国传媒大学 2012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 电影艺术基础试题 答题说明:答案一律写在答题纸上,不需抄题,标明题号即可,答在试题上无效。 第一部分:共同题(共90分,各方向均必答) 一、填空(每空2分,共20分) 1、中国第一部音乐喜剧片是袁牧之在1936年编导的《都市风光》。 2、日本电影《楢山节考》是导演今村昌平的代表作品。 3、中国电影《国风》(1935)是罗明佑和朱石麟联合导演。 4、根据同名畅销小说改编的日本影片《告白》(2010),获得多项日本学院奖以及入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初选。 5、凌波因为出演李翰祥导演的《梁山伯与祝英台》(1963)获得第二届金马奖“最佳演技特别奖”。 6、纪录片《风的故事》是尤里斯·伊文斯导演的最后一部电影。 7、1979年大陆导演张暖忻与学者李陀发表《谈电影语言的现代化》一文。 8、《电影的本性》的作者是德国的克拉考尔。 二、名词解释(每题10分,共40分) 1、罗明佑 中国电影事业家。1918年入北京大学法学院,1919年在北京东安市场组建真光影戏院,放映加字幕外国影片,任经理,后又扩大和建立了中央影戏院、天津皇宫、河北影戏院,组建华北电影公司。1929年他在华北、东北等地先后建立了二十余家影剧院,基本上控制了北方电影市场。在此期间曾以华北影片公司的名义拍摄了《故都春梦》、《野草闲花》等故事片,并任影片《天伦》导演。 之后在国内外权贵的资助下组建了联华影业公司,他组织拍摄了《义雁情鸳》、《野玫瑰》、《桃花泣血记》、《三个摩登女性》、《如此英雄》、《城市之夜》、《天明》、《清白》、《小玩意》、《出路》等影片。1933年提出“挽救国片,宣扬国粹,提倡国业,服务国家”的四国主义,编导了影片《国风》宣传新生活运动。1937年导演影片《慈母曲》(合作)。抗战爆发后去香港,主办《真光》电影半月刊,后成牧师。 2、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 原籍英国,是一位闻名世界的电影导演,尤其擅长于拍摄惊悚悬疑片。希区柯克在英国拍摄了大批默片和有声片,之后,他前往好莱坞谋求发展,并与1956年加入美国国籍,并保留了英国国籍。在长达六十年的艺术生涯中,希区柯克共拍摄了超过五十部电影,他成为历史上著名的电影艺术大师。 对很多人来说,“希区柯克”这个名字再也不仅是一个名字,而是代表了一种电影手法的精神、成了悬疑惊悚的代名词;而希区柯克著名的那个人头侧像剪影,也不仅只是单纯的剪影,它还成了这“希区柯克精神”的一个图腾意向。这位世界所公认的恐怖大师,事实上也是由他发明了“惊悚文艺类影片”这一电影类型。 希区柯克1939年在好莱坞拍摄了他的第一部成名作《蝴蝶梦》,他拍摄的其他著名影片有《西北偏北》、《艳贼》、《深闺疑云》、《爱德华大夫》、《美人计》、《惊魂记》、《绳索》、《后窗》、《电话谋杀案》、《精神病患者》、《(群)鸟》、《第三十九级台阶》、《谍影疑云》等。 3、金焰 原名金德麟,生于今韩国首尔,中国上海电影制片厂演员、演员剧团团长,定居中国后加入中国国籍。从1929年出道,到1962年告别影坛,在这33年时间里,他共出演了46部影片。周恩来总理曾亲切地称他为“中国的附马”。1927年赴上海,入民新影片公司当学员,1928年入南国艺术剧社任舞台演员。1929年,在明星影片公司任记录员时,被导演孙瑜看中,在影片《风流剑客》中扮演角色。

艺术设计基础试卷含答案

《设计基础》试题(第三章) (课程代码10177) 班级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招贴内容属于社会公共招贴的就是( ) A.企业形象招贴B、音乐演出宣传画B、电影海报D、“预防爱滋病”宣传海报 2.包装设计必须以市场调查为基础,以下可不考虑进行定位的就是( ) A.生产者B、商品C、销售渠道D、销售对象 3.下列不属于包装设计审美的就是( ) A.材料美B、结构美C、文化美D、装饰美 4、连接封面与内页,目的在于封面与内页牢固不脱离,常采用抽象的肌理效果制作的版面叫( ) A.封面B、扉页C、环衬D、目录 5.企业形象设计就是围绕( )为主体的一系列视觉符号的设计。 A.标志B、标准字C、标准色C、吉祥物 6.具有实用价值与美感作用的包装外观形体,就是指包装审美的( ) A.结构美B、造型美C、装饰美D、材料美 二、多项选择题 1、下面关于“平面设计”的说法正确的就是?( ) A 1922年美国设计师德维金斯在讲述自己的书籍装帧设计时第一次使用了这个名词 B 其设计的对象与范围限定在“二维”的空间维度之中 C 它的一个现代特征就是与现代印刷技术的结合 D 在一定意义上体现了一个国家工业生产水平的标志 E 包括图形、字体、文字、插图、色彩、标志等基本元素 2、下面属于平面性广告的就是( )。 A 杂志广告 B 报纸广告 C 广播广告 D 路牌广告 E 车身广告 3、下面属于招贴内容美的有( )。 A 社会现实 B 图形 C 文字 D 文化内涵 E 思想情感 4、标志按构成要素分类可分为( )。 A 公共标识 B 文字标志 C 图形标志 D 文字与图形结合的标志 E 徽标 5.下列选项中属于企业的外部视觉形象要素的就是( )。 A 标志 B 标准字 C 企业的各种制度 D 名称 E 标准色 6、在我国,用于公益或文化宣传的招贴可称为( ) A 广告招贴 B 公益招贴 C 文化招贴D宣传画 E 商品宣传画 三、填空题 1.平面设计的构成要素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______就是信息传达最直接、最可靠的构成因素。______就是最具煸动性的要素。 2.招贴按服务对象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CI系统就是由__________(MindIdentity简称MI)、_______(BehariourIdentity简称BI)与_________(VisualIdentity简称VI)三方面所构成。 4、招贴构成设计就是图形、文字、色彩与________。 5、包装设计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_的作用。 6、标志设计根据功能与用途分类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与_________。 7、创造出既能给人以_________,又能给人以__________的设计,就是现代书籍艺术的基本理

718电影艺术基础考试大纲.doc

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院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电影艺术基础〉〉考试大纲 一、考试的总体要求 本考试大纲适用于报考中国传媒大学电影学的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电影艺术基础》是大学本科电影学多门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的集成,它全面地考察了学生对于电影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并考核其是否具备进入硕士研究生学习的知识积累和专业能力。要求考生熟练掌握电影学史论、创作、制片、管理等方面的知识,能够反映出相当的实践操作能力,并具备独立思考和拓展学习的能力。 二、考试的内容 电影史论部分: (%1)、中国电影史 起步时期( 1905-1923 ) 1.中国电影的历史分期及其特点 2.《定军山》与中国早期叙事电影 3.商务印书馆影戏部 4.中国民族电影的基本确立 5.重点编导:张石川、郑正秋、黎民伟 6.代表影片:《定军山》、《难夫难妻》、《庄子试妻》、《阎瑞生》、《红粉骷髅》、《海誓》、《莲花落》、《孤儿救祖记》等 探索时期( 1 923-1927 ) 1.中国早期的民族电影工业 2.明星公司及其创作 3.长城公司、神州公司、民新公司及其创作 4.“大中华百合影片公司”、“天一”公司及其创作 5.代表影片:《玉梨魂》、《苦儿弱女》、《最后之良心》、《上海-妇凡、《弃知、制君子》、《爱神的玩偶》、《不堪回首》、《花好月圆》、《冰清玉洁》、《天涯歌女》等 商业竞争时期(1928-1932 ) 1.明星、联华、天一三足鼎立 2.两大类型:古装片与武侠片 3.重要编导演:孙瑜、胡蝶、阮玲玉等 4.代表影片:《木兰从军》、《火烧红莲寺》、《故都春梦》、《野草闲花》、《歌女红牡丹》等变革时期( 1932-1937 ) 1.左翼电影运动 2.电影公司的变化

舞台基本知识

一、十种光源 1、面光:自观众顶部正面投向舞台的光,主要作用为人物正面照明及整台光基本光铺染。 2、耳光:位于台口外两侧,斜投于舞台的光,分为上下数层,主要辅助面光,加强面部照明,增加人物、景物的立体感。 3、柱光(又称侧光):自台口内两侧投射的光,主要用于人物或景物的两侧面照明,增加立体感、轮廓感。 4、顶光:自舞台上方投向舞台的光,由前到后分为一排顶光、二排顶光、三排顶光……等,主要用于舞台普遍照明,增强舞台照度,并且有很多景物、道具的定点照射,主要靠顶光去解决。 5、逆光:自舞台逆方向投射的光,(如顶光、桥光等反向照射),可勾画出人物、景物的轮廓,增强立体感和透明感,也可作为特定光源。 6、桥光:在舞台两侧天桥处投向舞台的光,主要用于辅助柱光,增强立体感,也用于其它光位不便投射的方位,也可作为特定光源。 7、脚光:自台口前的台板上向舞台投射的光,主要辅助面光照明和消除由于面光等高位照射人物面部和下鄂所形成的阴影。 8、天地排光:自天幕上方和下方投向天幕的光,主要用于天幕的照明和色彩变化。 9、流动光:位于舞台两侧的流动灯架上,主要辅助桥光,补充舞台两侧光线或其他特定线。 10、追光:自观众席或其他位置需用的光位,主要用于跟踪演员表演或突出某一特定光线,又用于主持人,是舞台艺术的特写之笔,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二、冷光灯和暖光灯 冷光灯:冷光灯是采用21世纪未来主要光源材料冷光板。冷光(EL)全称电激发光(Electro Luminescent),它是一种转换电能为光能的现象,结合多种物质来产生光源,它在运转的过程中不会发热的低温光源。由于它功率小、照度高、色温好、发光时基本不产生热能,人们还从节能与健康的角度,给它冠之以爱称:“绿色照明灯”。 暖光灯:暖光灯是指光源使用暖色的灯具,一般色温在2700K左右的光源就是所谓的暖光灯,没有特定的符号表示的。可以是石英灯,也可以是荧光灯。 三、音响周边设备 一般系统包括音源设备(MP3,CD,MD,电脑等)音源处理设备(调音台,均衡器,压缩器,限幅器,效果器,中央处理器,激励器等)功率放大设备(功放)音源重放设备(音箱);还有控制它们工作电源的时序器。 四、Aux Aux就是音频输入接口,可以从包括MP3在内的电子声频设备输出音频(接口一般的3.5mm 标注耳机插孔),目的是接入车载音响系统来听这些设备内的音乐。 也是"Auxiliary"的缩写,它是一种额外的讯号线路设计。在一般的音响器材上,除了正式的输出与输入端子之外,常常还会配备几个标有"Aux"的输出入端子,做为预备用的接续端。当您有特别的应用,例如要做额外的声音输出或输入时,就可以利用这种端子。这种预备端子或线路,不论输出入,我们统称为Aux。

艺术设计基础试卷含答案

艺术设计基础试卷含答案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设计基础》试题(第三章) (课程代码10177) 班级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招贴内容属于社会公共招贴的是() A.企业形象招贴 B.音乐演出宣传画 B.电影海报 D.“预防爱滋病”宣传海报2.包装设计必须以市场调查为基础,以下可不考虑进行定位的是() A.生产者 B.商品 C.销售渠道 D.销售对象 3.下列不属于包装设计审美的是() A.材料美 B.结构美 C.文化美 D.装饰美 4、连接封面和内页,目的在于封面和内页牢固不脱离,常采用抽象的肌理效果制作的版面叫() A.封面 B.扉页 C.环衬 D.目录 5.企业形象设计是围绕()为主体的一系列视觉符号的设计。 A.标志 B.标准字 C.标准色 C.吉祥物 6.具有实用价值和美感作用的包装外观形体,是指包装审美的() A.结构美 B.造型美 C.装饰美 D.材料美 二、多项选择题 1.下面关于“平面设计”的说法正确的是() A 1922年美国设计师德维金斯在讲述自己的书籍装帧设计时第一次使用了这个名词 B 其设计的对象和范围限定在“二维”的空间维度之中

C 它的一个现代特征是与现代印刷技术的结合 D 在一定意义上体现了一个国家工业生产水平的标志 E 包括图形、字体、文字、插图、色彩、标志等基本元素 2.下面属于平面性广告的是()。 A 杂志广告 B 报纸广告 C 广播广告 D 路牌广告 E 车身广告 3.下面属于招贴内容美的有()。 A 社会现实 B 图形 C 文字 D 文化内涵 E 思想情感 4.标志按构成要素分类可分为()。 A 公共标识 B 文字标志 C 图形标志 D 文字与图形结合的标志 E 徽标 5.下列选项中属于企业的外部视觉形象要素的是()。 A 标志 B 标准字 C 企业的各种制度 D 名称 E 标准色 6.在我国,用于公益或文化宣传的招贴可称为() A 广告招贴 B 公益招贴 C 文化招贴 D宣传画 E 商品宣传画 三、填空题 1.平面设计的构成要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______是信息传达最直接、最可靠的构成因素。______是最具煸动性的要素。2.招贴按服务对象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3.CI系统是由__________(MindIdentity简称MI)、_______(BehariourIdentity简称BI)和_________(VisualIdentity简称VI)三方面所构成。 4.招贴构成设计是图形、文字、色彩和________。

2017年北京电影学院电影音乐创作艺术与电影基础理论考研参考书、真题试题题型

育明教育独家专注北京电影学院考研专业课辅导 育明教育官方网站:https://www.360docs.net/doc/da11037593.html, 12017年北京电影学院电影音乐创作【艺术与电影基础理论】(专业学位) 【育明教育独家提供】 育明教育推荐阅读书目: 《艺术学概论》彭吉象 《艺术概论》王宏建 《艺术概论》赵彬主编 《艺术学基础知识》王次炤 《中国电影史》钟大丰 《外国电影史》郑亚玲 《认识电影》(美)路易斯.贾内梯著 《电影理论与批评》王志敏 《电影史:理论与实践》(美)艾伦、戈梅里著李迅译 外加重要辅助资料育明教育独家内部笔记资料包含: 【艺术热点】+【中西文论】+【文艺理论】+【艺术理论内部试题库】+【电影基础理论内部试题库】 8、简述艺术经典与流行的关系命题背景:怀旧经典电影经典剧目经典歌曲再次掀起经典热潮,经典影视经典电视节目 与当前的“快餐文化艺术、快餐电影、眼球节目”成鲜明对比,有人说现在的选秀节目 快

育明教育独家专注北京电影学院考研专业课辅导 育明教育官方网站:https://www.360docs.net/doc/da11037593.html, 2餐大片就是流行,那么这样的流行是否能成就经典呢?值得我们思考) 一、“经典”与“流行”特殊的内涵 衡量一部艺术作品是不是经典主要看它的内容是否经得住时代的考验 而流行则主要看它的接受群体是否广泛,是否在一定时期内受到人们的普遍喜爱,是否在特定群体中,具有高接受度,高模仿性的元素。 二、“经典”与“流行”的辩证关系“经典”与“流行”是一组既相对又相随的概念,它们是可以互相转换的辨证统一的关系。经典一定是之前的流行,如果它在当代都未曾流行,便不可能流传至今,成为现在的经典。现代的流行如果是真正的震撼人心的作品,也未尝不能成为未来的经典。 香港《凤凰周刊》主编邓康延说:“经典可能是千百年的一次沉淀,流行是时时涌动的千百次波澜。许多流行未必成就一个经典,一个经典却可能流行千年。”流行与经典是不矛盾的,不仅如此,它们还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流行走向经典,也许要经过数百年,抑或只需短短几十年。 经典,是历史大浪淘沙下依旧闪光的金子,是一种历史的流行。流行,经过历史的选择,成为经典;经典的事物,可以一直流行。 经典是过去的流行,流行也可能是未来的经典。 三、时代在不断创造经典。经典可以流行,流行也可以经典。 流行总得接受时间的考验,只有那些经历了岁月的变迁依旧能为人们所津津乐道的曾经的流行,才能积淀成经典,绽放出闪耀的光芒。我们要辩证地去看待和处理好“经典”与“流行”的关系,使二者优势互补、相得益彰。

中国传媒大学 336艺术基础:《SNS网络》讲义

SNS SNS,全称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s,即社会性网络服务,专指旨在帮助人们建立社会性网络的互联网应用服务。也应加上目前社会现有已成熟普及的信息载体,如短信SMS服务。 SNS的另一种常用解释:全称Social Network Site,即“社交网站”或“社交网”。 严格讲,国内SNS并非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s(社会性网络服务),而是Social NetworkSite(即社交网站)。以人人网(校内网)、开心网、原始村这三个SNS平台为代表,结合一些相对可靠的数据,不难归纳出主流SNS用户的共性。 1967年,哈佛大学的心理学教授Stanley Milgram(1934~1984)创立了六度分割理论,简单地说:“你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人不会超过六个,也就是说,最多通过六个人你就能够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按照六度分隔理论,每个个体的社交圈都不断放大,最后成为一个大型网络。这是社会性网络(Social Networking)的早期理解。后来有人根据这种理论,创立了面向社会性网络的互联网服务,通过“熟人的熟人”来进行网络社交拓展,比如ArtComb,Friendster,Wallop,adoreme等。 但“熟人的熟人”,只是社交拓展的一种方式,而并非社交拓展的全部。因此,现在一般所谓的SNS,则其含义已经远不止“熟人的熟人”这个层面。比如根据相同话题进行凝聚(如贴吧)、根据爱好进行凝聚(如Fexion网)、根据学习经历进行凝聚(如Facebook)、根据周末出游的相同地点进行凝聚等,都被纳入“SNS”的范畴。 SNS源自英文缩写 在互联网领域有SNS三层含义:服务Social Network Service,软件Social Network Software,网站Social Network Site。Social Network Service中文直译为社会性网络服务或社会化网络服务,意译为社交网络服务。中文的网络含义包括硬件、软件、服务及网站应用,加上四字构成的词组更符合中国人的构词习惯,因此人们习惯上用社交网络来代指SNS (包括Social Network Service的三层含义),用社交软件代指Social Network Software,用社交网站代指Social Network Site。SNS专指旨在帮助人们建立社会性网络的互联网应用服务。 医学领域:Sympathetic Nervous System 【解】交感神经系统 [编辑本段] 第一章什么是SNS?

舞台艺术基础知识

舞台艺术基础知识 第一章?音乐基础知识 第一节?音乐的社会功能 ☆考点?.?音乐的社会功能包括 认识功能、教育功能、美育功能、实用功能 第二节?音乐的体裁 考点 1.?中国传统音乐类型 大致可以分为宫廷音乐、文人音乐、宗教音乐和民间音乐四大类型。考点 2.?汉族民歌以艺术样式划分的类型 (1)劳动号子 (2)山歌 (3)小调 考点 3.?我国少数民族的主要民歌类型及特点 ☆考点?4.?民间器乐的主要乐种 江南丝竹丝竹乐是指由丝弦和竹管乐器演奏的音乐形式,近代主要流行于南方,而江南丝竹则流行于江苏、浙江和安徽一带,并在中小城市比较盛行。其中二胡和笛子是主奏乐器,音乐以细腻、优雅为特色。八大名曲有《行街》、《四合如意》、《三六》等。 广东音乐流行于珠江三角洲。最初为当地戏曲的过场音乐,20 世纪20年代主奏乐器由原来的琵琶改为高胡和扬琴。代表曲目包括《步步高》、《下山虎》、《平湖秋月》、《雨打芭蕉》、《赛龙夺锦》等。

山东鼓吹分以唢呐、管子和笛子为主奏乐器三种类型,常由农民和手工业者在民间红白喜事时演奏。 十番锣鼓明代已流行于江南,以无锡、苏州和宜兴一带的更为着称。演奏者或是职业半职业艺人,或是道士。其演奏形式有荤锣鼓和素锣鼓之分,前者是乐队中加入了管弦乐器,后者是纯粹的锣鼓乐。 ☆考点 5.?歌剧的特点 歌剧是一种综合性艺术体裁。它是戏剧与音乐的结合,同时也容纳了舞蹈、舞台美术等其它成分。歌剧在音乐上很丰富,它包含了器乐、声乐,声乐中又包含了独唱、重唱、合唱等形式。西方歌剧独唱的最大特点是它分为朗诵化的宣叙调和歌唱化的咏叹调,它们成为歌剧歌唱的两种主要形式。在西方音乐中歌剧具有非常广泛的社会基础,多数作曲家都很关注歌剧创作。歌剧产生于16世纪末意大利的佛罗伦萨,最早的歌剧以古希腊神话传说故事为题材,在表现形式上比较简陋。 ☆考点 6.?音乐剧的特点? 集音乐、舞蹈、戏剧为一体的现代舞台剧。它综合了音乐、舞蹈、舞台表演,并且把传统歌剧、轻歌剧,以及近代的流行音乐整合在一起。往往具有强烈的现代都市的时代气息,无论它是表现什么题材,总能让人感到热闹非凡,仿佛置身于喧嚣繁忙的都市生活之中。音乐剧具有鲜明的通俗性,它的音乐大量吸收了当代通俗音乐的音乐语言风格,爵士乐、摇滚乐、迪斯科以及通俗民谣风的歌曲在音乐剧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考点7.?管弦乐队建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