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子诗歌理想探析

2019年第06期作者简介:肖益坚(1983-),男,广东潮州人,硕士,广东金融学院教师,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收稿日期:2019年1月7日。

作为一位在短短五年时间里(1984-1989)创作出将近三百首高质量的抒情短诗和数万行总名为《太阳:七部书》的“大诗”的诗人来说,海子从一开始就有着不同于同时代诗人的诗歌理想,在写作实践中不断超越和完善自我,形成独具一格的诗歌风格。本文结合海子具体的诗歌创作,考察其诗歌理想的形成流变历程,分析其诗歌理想的独特的蕴含及对当代诗歌的意义。

1最初的超越

海子开始写诗大约是在1982年,其时笼罩中国诗坛的是方兴未艾

的朦胧诗潮。作为刚开始写诗的校园诗人,海子也不例外,是从模仿朦胧诗开始的。他曾经以“査海生”的本名自费出版过一本模仿朦胧诗的诗集,这种模仿一直持续到1984年前后。此后,虽有反复,海子已经开始有自己的写作理念:不同于朦胧诗人关注自我在外在世界的定位的情感倾向,更关注内心的自我体验。朦胧诗的衰落,新诗潮的兴起,文学上“寻根”运动带来诗歌艺术上的变化,及诗人自身写作实践的深入,都是促成海子诗歌开始“寻找自我”的写作的开始。写于1984年的《我,以及其他的证人》中写到:

为自己的日子/在自己脸上留下伤口/因为没有别的一切为我们作证/一只眼睛留给纷纷的花朵/一只眼睛永走不出铁铸的城门

在不确定的意象中抒写朦胧的感觉,倾向于个体对世界的体验,诗中语言的洁净飘逸,渐渐超越肉体迷恋而上升为哲理思考的形而上思辨色彩。写作初期,海子在模仿中已有所创新,但存在反复。此时他的诗歌理想还没有成型,也没有具体的理论指引。

写于1984年的《亚洲铜》,同样反映出海子在“追寻自我”写作历程中的印记。这是一首过渡状态的诗,体现了海子从模仿到最初超越的路标式作品,是其写作心路历程的记录。

在《亚洲铜》中,虽然“亚洲铜,亚洲铜”在每节开头都反复出现,但和诗歌内部结构没有关联,格局上比较突兀,全诗的节奏急促而外在,显得比较生硬。复沓的咏唱方式并没有和韵律的均齐和谐融合在一起,在如何运用新格律的问题上还没能做到自然流畅。

虽然如此,在此诗中已经显示了诗人不同于同时代的诗歌的一些标志———独特意象和独特语言的运用,并由此提升了诗的意境:“我们可以认定意象是诗质的一个基本单元,是诗性本体的一个特殊层面。……诗作为生命体的存在,大致由‘表象———意象———意境’构成,表象是通过

选择,凝聚或升华,参与意象的构成”。[1](P126-127)

诗中写道:“爱怀疑和爱飞

翔的是鸟,淹没一切的是海水”,在海子的诗歌中,“水”的意象通常都有欲望和回归生命本源,本真状态的意思,这种写法包含了限制和超越的关系,显现一直为海子所关注的主体心灵和外在现实、短暂生命和永恒

时光的冲突以及生存的奥秘。

此外,从这首诗也可以解密一些与海子此后写作有关的密码:海子的诗歌只有写作时间,没有时代,他不为任何具体时代而歌,他要咏叹的是永恒的,带本根性的人生,生命主题,即使在写作之初,海子也已经有意无意的偏离了时代的主题,远离了社会热点,表现了与主流不一样的某些特质。正如陈东东所说:“他的歌唱不属于时间,而属于元素,他的嗓子不打算为某一个时代歌唱。他歌唱永恒,或者站在永恒的立场上歌唱

生命。”[2](P37)

他的诗常常有意识地远离社会喧嚣,而更关注生命存在本身,

致力于精神和艺术本质的探寻。

2尘世的歌者

海子在1985年8月写的《寂静》中写道:“诗仍然是尘世。我依然要为善良的生活的灵魂歌唱,这些灵魂不需要地狱。”他表示,生命和爱依然是温暖的阳光,应该到善良的人们中用心去生活一次。经过最初的超越之后,海子在诗歌探索中不断更新自己的观念,进到一种新的诗歌理想境地———即对生命和爱,对尘世的歌唱。海子认为诗是感情的,不是智力的,他笔下的诗体现了对世态人心、人的生存状态的思索和来自现实尘世的体验。其歌唱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2.1麦地和村庄的歌者

来自乡村的海子,一生挚爱土地,即便身居京城,心中依然惦记遥远的村庄,他说“我在乡村生活了十五年,至少还可以再为乡村写十五年”。在诗中,海子深情凝视麦子在农家人心中的重量,透过麦子感受农民情深意重,质朴纯良性格:

那一年/兰州一带的新麦/熟了//在水面上/混了三十多年的父亲/回家来//坐着羊皮筏子/回家来了//有人背着粮食/夜里推门进来//油灯下/认清是三叔//老哥俩/一宵无言//只有水烟袋/咕噜咕噜//谁的心思也是/半尺厚的黄土/熟了麦子呀(《熟了麦子》)

与村庄,麦地同呼吸的诗人,一往情深的注视着这“养我性命的麦子”(《麦地》)和大地:“吃麦子长大的/在月亮下端着大碗/碗内的月亮/和麦子/一直没有声响”。沉醉于和谐中的诗人善良地希望世间人们和睦友爱,在诗人的眼中,乡村宁谧温馨的环境正是人类精神家园的所在,是海德格尔所说“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之上”的地方,是诗人心中理想的居所。这里,是对抗现代文明机器大轰鸣的精神净土,是现代技术文明和物质欲望压抑下人们的精神依靠。2.2爱情的受难

在海子短短25年的生命里,有过四次有头无尾的恋爱经历。但由于独特的爱情观念,不容于世俗的行为方式,最后都以失败告终,每一次的爱情对他来说,都是一次受难。海子在对待自己所爱的人上全情投入“所

海子诗歌理想探析

肖益坚

(广东金融学院,广东广州510521)

摘要:海子的诗歌写作,从模仿开始,走过抒情、形而上、构建史诗的一系列努力,指向其诗歌终极理想,即民族和人类结合

的大诗,尽管最后没能建构起大诗的格局,其努力仍然为当时及其后的新诗写作带来启发,宏阔的历史视野和深邃而沉潜的诗歌品格影响了后来的诗歌写作。

关键词:海子;抒情意象;史诗;文化意义

历史·文化

20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