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对外友好往来》教案

第6课对外友好往来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隋唐对外交往比较活跃的情况,鉴真和尚东渡日本、隋唐与新罗的频繁的来往、唐玄奘西游取经等史实。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讲述隋唐时期我国同亚洲各国,这种友好交往对历史发展产生的重大影响;总结出唐文化的世界意义。

[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为:唐朝与日本、天竺的交往。

本课的难点,在于理解封建时代的对外交往为何如此频繁?它与当今的开放有什么区别? [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具] 唐朝对外交往相关多媒体、图片

[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上节内容。

2)导入新课:

在唐朝初期,却有一位皇帝深深地赢得了北方各民族的拥戴。在这

位皇帝生前,各族首领尊奉他为各族的领袖——“天可汗”,这位皇帝

是谁?他为什么能获得各民族的尊重?通过上述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

趣,并引出要学习的新内容。

3)讲授新课:

1、形象导入:可利用教材导入框提供的玄奘在天竺国受最高礼遇的故事,引入新课。或用本课讲述的鉴真六次东渡的感人故事,引入本课,提出“鉴真为什么第六次才东渡成功”“鉴真不避风险,跨海赴日,说明了什么”一系列小问题,引入到本课的主题上。

2、

一、各国把中国人称为“唐人”

二、唐和新罗的外交关系:唐朝的外国留学生以新罗人最多。

三、唐朝与日本的关系:日本留学生里,最有名的是阿倍仲麻吕;唐朝赴日本最有影响的是鉴真和尚。

(使用多媒体播放相关资料)

四、唐朝和古代阅读的关系:

1、贞观时,玄奘西游天竺取经,他是中印文化交流史上最杰出的使者,他的《大唐西域记》成为研究中亚、印度半岛的重要典籍。

2、造纸术传入天竺。

五、与波斯、大食的关系:唐长安城里的外国人,以波斯人为多。

本课的“玄奘西天取经”和“鉴真东渡”,学生早有耳闻,教师可让他们先讲自己知道的故事。然后教师讲述时,重点让学生注意传说故事和历史真相的区别之处。学生对《西游记》描述的唐僧西天取经故事印象较深,教师也可要求学生找出玄奘西游和《西游记》的描述的不同之处和相同之处。

4)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小结。

5)练习:找一找,根据《唐朝对外主要交通路线图》,你能找出唐朝时与中国有交往的国家和地区吗?

6)作业:阅读对比:如果有兴趣,可阅读《西游记》的任何一回。想一想书中有关唐僧的描绘与你所了解的玄奘有何相同与不同?

附板书设计:

一、各国把中国人称为“唐人”

二、唐和新罗的外交关系:

三、唐朝与日本的关系:唐朝赴日本最有影响的是鉴真和尚。

四、唐朝和古代阅读的关系:

1、贞观时,玄奘西游天竺取经

2、造纸术传入天竺。

五、与波斯、大食的关系:

唐长安城里的外国人,以波斯人为多。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对外友好往来》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隋唐对外交往比较活跃的情况,鉴真和尚东渡日本、隋唐与新罗的频繁的来往、唐玄奘西游取经等史实。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讨论鉴真六次东渡和玄奘历时16年的西游和历时19年的译经生涯体现的奋斗精神,培养学生追求真知和奋斗的精神。

通过讲述隋唐时期我国同亚洲各国,特别是日本、新罗和天竺等国的友好往来情况,启发学生思考唐朝与外国频好往来的主要原因,和这种友好交往对历史发展产生的重大影响,总结出唐文化的世界意义。

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唐朝与日本、天竺的交往。

教学难点:在于理解封建时代的对外交往为何如此频繁?它与当今的开放有什么区别?

课前准备:

1.将本节课的学习流程表分发到每个学生手里,并引导学生抓住学习重点自主学习。

2.布置学习任务。

指导学生分小组查阅相关历史资料,如《玄奘西行路线图》,确保每个学生都有任务,培养他们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有条件可以自编剧本,再现玄奘西行鉴真东渡的场景。应包括东渡背景、过程和影响。体味玄奘西行和鉴真东渡的艰难和坚忍不拔的精神。)

一、导入新课:

(一)、唐朝对外交流发展的原因。

学生分小组讨论,每组派代表发言,对于学生的发言,老师要及时作出反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教师作总结概括。

1.唐朝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可从“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的角

度分析)。

2.唐朝在当时世界上的地位和影响(唐朝是当时东西方的经济文

化交流的中心,对世界各国尤其是周边国家具有强烈的吸引力)。

3.唐朝开放的政策(体现在选官制度,民族关系和对外交流)。

4.一些杰出人物在中外交流方面作出贡献。

小结本知识点:简单回顾本课内容,说明交流的重要性,认识到今天的

改革开放是一项伟大的决策。

二、讲授新课:

首先,调动课堂气氛——多媒体播放《西游记》1片尾曲,通过耳熟能详的旋律和影片激发学生学习本课内容的兴趣。然后提问:《西游记》是以唐朝哪位高僧到西天取经为原型而创作的小说?这位高僧为什么要去取经?到什么地方取经?让学生带着对问题的思考进入学习状态。(过渡句:这种繁荣使唐朝拥有一种向心力,吸引世界各国前来学习唐朝的先进文化,而其中最典型的国家就是日本。)

(二)遣唐使和鉴真东渡—中日友好往来。

1.遣唐使来华。

对于遣唐使这一概念教师应先讲清楚。遣唐使就是日本皇室(即官方)派遣到唐朝的使节。学生在对这一概念有初步理解之后,多媒体展示遣唐使离开日本来华的相关图片及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思考:遣唐使来华的目的、次数、代表人物、作用。通过学生自主阅读,从中提

取有效历史信息,解决相关问题。就代表人物来说,可简单介绍阿倍仲麻吕,取汉名晁衡,考中进士(引导学生回顾科举制的简单发展历程,指导学生活用历史。),通过李白《哭晁衡》诗,认识其与李白等关系要好,体现中日友好交往。

过渡句:唐朝时除了遣唐使在政府委派下来学习唐朝的先进经济文化外,同时也有许多中国人不远万里,东渡日本“舍己为人传道义”,而鉴真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位。

2.鉴真东渡。

多媒体展示鉴真塑像及相关生平简介,使学生对鉴真有一个初步印象。通过课前准备,按顺序表演话剧鉴真东渡。其内容应包括背景:日本大化改新后,不少民众为了躲避赋税而出家为僧,这影响了国家的财政收入;于是日本决定效仿唐朝受戒制度,但当时日本无受戒名僧,最终找到了大明寺鉴真;鉴真欣然前往,六次东渡,历经艰险乃至第五次双目失明,都未曾动摇他“是为法事”的决心。

指导学生分组讨论:为什么鉴真受到了中日两国人民的尊敬?在讨论过程中适时灌输“论从史出”的历史观,让学生初步理解任何历史理论的得出必须以历史史实作为依托。

讨论结束后,指导学生齐读郭沫若咏鉴真诗,并进行讲解,在此基础上提问:舍己为人传道义中“道义”指什么?如同学回答出是鉴真为中日友好交往作出的贡献(传播中国文化,讲授佛

学理论),则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29-30概括鉴真除佛学理论外还传播了哪些中国文化?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

鉴真在医药学、文学、绘画、特别是技艺、习俗等许多方面对日本都有重大影响,成为日本‘天平文化’的重要内容。

(1.主持了唐招提寺的建筑、雕塑,直接传播了中国建筑和雕塑艺术的精华,如鉴真设计的唐招提寺,至今尤存,被日本视为艺术明珠;2.他和弟子带去的大量书籍文物和许多药方,帮日本人辨别了许多药物,日本药商界奉他为始祖;3.他亲自带去的书法作品五十余帖,为日本的书法艺术提供了借鉴。)

(三)、玄奘西行—中印文化交流。

教师应首先纠正学生易产生的两个误区:

①关于哪位高僧前往西天取经?学生可能回答是唐僧。教师在这里就应该给学生讲明泛指和特指的区别。唐僧广义泛指唐朝时期出家的男性佛教徒,而在《西游记》中唐僧特指玄奘。

②关于《西游记》和玄奘西行的关系,学生容易用文学虚构来代替历史。教师应指导学生使其认识到:《西游记》不是史学著作,而是吴承恩以玄奘西行为题材创作出的一部浪漫主义长篇神话小说。

第一组同学在投影仪上展示课前绘制的《玄奘西行路线图》。通过地图上显示的地名,指导学生利用地图提取有效历史信息。如教师可以

提问:玄奘从什么地方出发到什么地方取经?

1.路线:长安—天竺—长安

关于天竺,教师可以指出这是印度的古称,并且回忆是佛教的发源地。然后可以请同学回顾佛教是在什么时候传入我国的?(东汉初年)由此体现新旧知识的链接。

2.玄奘西行的时间:唐朝贞观初年629年(学生回忆贞观是谁的年号?)

学生带着问题思考:佛教已传入我国,但玄奘为什么还要西行天竺呢?阅读P31小字补充材料内容从中提取有效信息,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在学生的分析下然后教师总结。

3.原因:佛经卷本太少和译文错漏太多(激发玄奘历经千心万苦前往天竺即佛教发源地求取佛经,顺理成章得出西行的目的就是求取佛

经。这体现了中国人学习外国文化的魄力。)

教师再指导学生看着路线图上高低不平的沙漠、高山,想象恶劣的自然环境,可以想见玄奘西行的重重困难,但玄奘并没有因此退缩,历经16年而且学成后又回到了长安。(教师可以在此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培养学生在现实学习生活中不畏艰难、刻苦努力的精神。)

4.影响:(教师提问:玄奘西行为中国和哪国的文化交流作出了贡献?)

(对玄奘的评价,应指导学生不能因个人好恶而作出失之偏颇的评价,而要适时灌输“论从史出”,不一定提出这一概念,而应有个潜移默化的培养。)

玄奘是我国古代著名高僧、旅行家和佛经翻译家。(他写成历史文献《大唐西域记》, 记载西域、印度、锡兰等138个国家历史、地理、宗教、神话传说、风土人情等,亲践者110国,传闻者28国。该书在佛教史学及古代西域、印度、中亚、南亚之史地、文化上,乃至

于中西交通史料上,都有极高价值,是研究印度、尼泊尔、巴基斯坦、孟加拉国以及中亚等地古代历史地理的重要资料。)

思维拓展:中国与印度在其他领域中的交往还有那些?如唐朝瓷器、造纸技术传入印度,印度熬糖技术传入中国等。

思维提升及过渡:玄奘西行反映出中国人学习世界优秀文化的品质,正因如此,唐朝文化才得到不断的发展、繁荣。

三、小结。(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知识总结。)

四、布置课堂巩固练习(或作业)。

板书设计:

唐朝对外文化交流

天竺等(西线)—唐朝(东线)日本、(新罗)

玄奘西行(求取佛经) 鉴真东渡(传法)

陆路海路

历史教案

【课程标准】:

以遣唐使、鉴真东渡、玄奘西行等史实为例,说明唐代中外交流的发展。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了解隋唐对外交往比较活跃的情况,掌握日本遣唐使来华、鉴真东渡日本、玄奘西行取经等基本史实。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习隋唐时期我国同日本、新罗和天竺等国的友好往来情况,思考隋唐时期出现频繁的交往高潮的主要原因及这种友好交往对历史发展产生的重大影响。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鉴真六次东渡、玄奘历时18年的西游和历时19年的译经生涯中体现的奋斗精神,使学生更加崇敬为各国友好交往做出巨大贡献的伟人。

2、通过当时傲居世界文明之首的东亚文明及其中心唐朝的了解,使学生为自己祖先的业绩

【学习重点与难点】:

重点:唐朝与日本、天竺的交往。

难点:理解封建时代的对外交往为何如此?它与当今的开放有什么区别?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自我检测

(一)基础识记:

1、唐与日本的往来:

(1)遣唐使:阅读课本29页第一段大字,了解日本遣唐使来华的概况。(次数、规模) (2)概括唐朝文化对日本的影响。

(3)鉴真东渡:唐朝赴日本的使者和僧人,最有影响的是(),唐玄宗时,他应邀东渡日本,第()次才成功。他在日本做出了哪些贡献?

2、唐与新罗的关系:

(1)贸易往来的概况:

(2)唐与新罗往来的影响。

3、玄奘西游:

(1)唐朝时,中国同天竺交往频繁,最杰出的使者是()。

(2)了解玄奘西游的概况。

(3)玄奘回到长安,把他的亲身见闻写成()。这部书有什么价值?

(二)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1、请说出唐朝时期对中外文化交流做出突出贡献的两个历史人物,你认为我们应该学习他们的哪些精神

2、结合前几课对唐朝历史的学习,阅读课本28页最后一段,概括隋唐对外交往频繁的原因。

(三)拓展延伸,感悟历史

唐朝国力强盛,海陆交通发达,政府又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这些都促进了唐朝对外交往的活跃。在对外交往活动中,唐朝先进的政治制度、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不断向外传播,对世界经济文化的发展起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同时,唐朝也以开阔的胸襟吸收着外来文化中的先进内容,如阿拉伯的医药学,天主的熬糖法、西域的音乐和舞蹈等,为我所用,不断创新。对于处于改革开放,经济发展中的当今中国,我们能从唐朝的对外交往中得到什么启示?【知识构建】

【学情巩固】

1.应日本僧人邀请,东渡日本,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重要贡献的唐代高僧是()。

A.玄奘 B.戒贤 C.鉴真 D.戒日王

2.现在各国人把中国人称为“唐人”的原因是()。

A.唐朝在世界上享有较高的威望 B.中国人是唐朝人的后代

C.唐朝时中国才开始对外交往 D.中国人具有很高的制糖技术

3.唐朝时期,被誉为中印文化交流中最杰出的使者是()

A.鉴真和尚 B.玄奘 C.阿倍仲麻吕 D.崔致远

4..“唐风洋溢奈良城”反映的是唐朝对下列哪个国家文化的影响()

A.新罗 B.天竺 C.波斯 D.日本

5、如果你想研究唐朝时印度和西亚的历史,最好的参考书籍是()

A《史记》 B《资治通鉴》 C《西游记》 D《大唐西域记》

6、“玄奘西游”和“鉴真东渡”备受后人称颂,其最根本的原因是()

A不畏艰难的精神 B有高深的佛教学识

C研究和弘扬佛学的执著追求 D促进中外文化交流

7、唐朝时,我国与各国间的友好往来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盛况,其原因是()

①中国对外交通比过去发达②中国的经济文化处于世界领先地位③唐朝统治者推行开明的对外政策④唐朝疆域比过去扩大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9、阅读郭沫若的诗作:

鉴真盲目航东海,一片精诚照太清。舍己为人传道义,唐风洋溢奈良城。

请回答:

(1)“鉴真盲目航东海”发生在哪一朝代?他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2)郭沫若为什么说鉴真“一片精诚照太清”?

(3)“奈良城”属于哪一国家?哪一句诗体现了鉴真“传道义”的影响?

【教学反思】

本课是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内容,通过本课学习可以充分认识到隋唐时期对外开放的特点。认真思考本课的教学,有助于培养七年级学生进一步学习历史的兴趣,认识到大唐帝国在当时领先地位, 增强民族自豪感。通过本课的教学工作,我从中得到了一些体会,同时也找到了教学中存在的不足,确定了今后工作努力的方向。

一、教学中较成功的地方

1、在教学中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对于一切来说,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通过提问:你看过《西游记》吗?里面的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等人物哪一些真实的?哪一些是虚构的?从而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并将激发兴趣贯穿于课堂教学的过程。

2、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 https://www.360docs.net/doc/da1251232.html,]当“小老师”,给学生提供一个舞台。

关于学到中日友好关系的史实时,由学生讲给学生听,同学们注意力集中,全神贯注地听和做笔记,学生学得轻松、愉快,教师充当“导游”的角色,我在教室里巡视、指导、点拔每小组需要质疑的地方。教得也轻松,我觉得这样才真正体现课改的要求:放手让学生自己学,自己独立解决问题。学生才真正把书本上此文转自斐.斐课件.园 https://www.360docs.net/doc/da1251232.html,的知识变为自己头脑中的知识。寓教于乐,知识性与灵活性结合,让学生走上讲台,改变一下角色,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我想我们的历史教学会走进一片新天地,成绩也会大大提高。

3、读懂历史地图语言的含义,培养阅读历史地图的能力

历史地图是用地图语言表现历史现象、历史事件空间状态的特殊形式。本课主要讲述唐与日本、新罗、天竺的友好关系,我充分利用《唐朝对外主要交通路线图》的地图,先了解三国的位置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空间观念,然后看图中通往亚洲、欧洲等国的路线,从而总结出唐朝对外交往频繁的原因之一是交通便利。

4、本课采取小组竞赛的方式来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

利用小组竞赛,效果很好,课堂气氛活跃,这既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也锻炼了他们的思辩能力,通过问题的回答和抢答,使学生的竞争意识增强。

二、在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1、由于时间较短的缘故,没有将近现代史中国与日本、朝鲜、印度的关系情况做一个简单的说明。

2、没有把隋唐的对外交往与今天商品经济进行比较。

3、提问时学生都乱回答影响课堂教学,有时包办,不能体现提问的价值;重要是让学生合作交流,让他们的思维真正互动不能充分体现出来,或者体现的不恰当;

4、课堂小结不好,不能是老师代办,三言两语结束小结,这点没有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5、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上我没有足够的经验,不能教给每个人最有效的方法。对于在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没有采取更多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对差生没有给予更多的成功体验。

三、今后努力方向

针对上面所出现的问题,为了更好地教学、提高质量,今后改进措施如下:

1、积极参与集体备课,发表自己的见解,互相交流,团结协作,认真备课。

备课时精心设计课堂中所提出的问题,合理的安排时间。“以史为鉴”,将历史与现实相比较,从而进一步让学生认识到今天的商品经济与自然经济有天壤之别。

2、提出问题后给学生有充足的思考时间,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让他们合作交流,积极探索,自己去发现问题。

3、作好课堂小结,让学生自己总结,不包办。

4、布置符合实际的课堂作业,并分层次教学,因材实教。有针对性与目的性。

5、平时多教给学生学习历史的方法,尤其对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努力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

人教版七年级上历史与社会复习提纲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生活在社区里 1、 社区:一定数量的人口,居民具有共同的区域身份、某些共同的看法、相关的利益和比较密切交往的社会生活的共同体。(社区可以是村庄、小城镇、街道,也可以是市区、郊区、大都市等) 2、地图的三要素: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也是绘制平面图不可缺少的) A.方向:地图上常用的定向方法有三种。 “一般定向法”是地图上普遍采用的方法,即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指向标定向法”:再有指向标的地图上采用此方法。指向标一般指向北方。 “经纬网定向法”是最准确的定向方法。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的弧线叫经线,与赤道平行的线叫纬线。在地球仪上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B.比例尺: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又叫做“缩尺”。 公式:比例尺= ( 注意单位的换算,1千米=100000厘米。1米=100厘米) 地图上的比例尺,通常有三种表示形式。 线段式文字式。例如,“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50千米” 。 数字式。例如,1:10000 。 图幅相同的情况下: 比例尺 地图范围 描述的内容 大 小 详细 小 大 简略 C.图例和注记:地图上用来表示地理事物的符号叫图例;地图上用作说明地理事物的文字和数字,叫做注记。(常见图例—见P6) 3、社区的功能:社区具有政治功能(如,选举,宣传党和政府的政策),经济功能(如人们可以在社区超市购物),文化功能(如人们可以在社区内进行健身和学习,进行体育比赛、文艺活动及各种讲座和培训)和管理功能。 4、社区分:功能社区(例如:工业区,大学区,高科技园区,农场,生活小区,商业区等) 自然社区(例如:村落,城镇等) 行政社区(例如:街道,乡,镇,县,市等) 社区的差异:社区间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一是规模不同;二是特色各异,包括城乡之间及城市内部之间的差异。 5、聚落是人类生活和聚居的场所。乡村和城市是聚落两大类型。先有乡村聚落后才有城市聚落。 乡村聚落即村落,是乡村人们的居住场所,也是人们进行生产和社会活动的场所。乡村聚落又分为农村、牧村、林场和渔村。 城市聚落是在乡村聚落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城市聚落规模宏大,建筑林立,街道交通便捷,文化娱乐设施完善,就业机会多、教育等等条件优越。城市居民主要从事工业、商业和图上距离 实地距离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全册教材分析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全册教材分析: 内容分析: 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共有四大学习主题,分为四个单元,叙述我国远古至南北朝时期的历史。 一、"中华文明的起源,第一至第三课,是以后世发展的眼光来概述原始社会的历史。主要讲述中国境内远古居民、农耕文化特征和华夏之祖的形成; 二、"国家的产生和变革,第四至第九课,提示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的文明成就和社会变革; 三、"统一国家的建立,第十至第十七课,侧重于秦汉统一国家建立与巩固的历史。如《秦王扫六合》指导学生复习前面商鞅变法的历史意义,为秦实现统一全国打下基础。分析并归纳秦始皇巩固统一的主要措施,并启发学生分析讨论每一措施的利弊,从而使学生认识到秦在巩固政权的同时形成了暴政,为秦末农民起义做铺垫。指导学生如何根据史实评价历史人物; 四、"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第十八课至第二十二课,政权分立是社会分裂动荡的反映,是消极的,但分裂动荡中又包含一些积极的因素,客观上为民族交往与融合提供了土壤。讲解官渡和赤壁战役的经过,分析胜败的原因及历史作用,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通过对曹操的分析评价,认识到在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该看他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目的要求: 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讲解远古居民和农耕居民,从图表中文字材料中解读他们的生活情况和特征,对比形成表格。培养学生的读图和识图能力、比较分析历史事物的能力。认识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起源地之一,增强民族自豪感。

第二个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使学生认识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进入奴隶社会的国家之一,是世界著名的文明古国;掌握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使学生认识到改革求发展,改革促进社会的进步; 第三个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通过本单元学习,重点掌握秦始皇、汉武帝对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作出的贡献。同时,掌握秦汉时期辉煌的科技文化成就,使学生认识到当时我国科技在世界的领先地位和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巨大贡献,激发学生的自国主义情感,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精神。 第四个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本单元主要掌握北方民族大融合和江南经济的开发及本时段的文化成就,培养学生在民族问题上的正确观念,使学生认识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民族融合的前提条件。 重难点: 第一单元: 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系统了解原始社会的发展全貌,认识华夏文明的起源和人类社会的演变过程。 第二单元: 夏朝的建立;商鞅变法的内容和历史作用和封建国家的形成。 第三单元: 秦的统一及其作用;秦末农民战争;汉武帝的大一统。第四单元: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淝水之战和江南地区的开发;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单元课时安排: 全书共22课,每课教学一课时。每单元后各设一节活动课,本书最后设一节活动课,活动课共用5课时。 教具准备: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总结

2、589 年,隋朝灭掉陈朝统一南北。 3、隋炀帝从 605 年起,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 4、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全长两千多 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5、隋朝大运河分为四段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和五大 河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6、618 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 7、618 年,李渊在太原起兵反隋进入长安建立唐朝。 8、我国历女皇帝是武则天,她晚年称帝,改国号为周。 9、唐太宗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注重作用贤才 和虚心纳谏。 他任命富于谋略的房玄龄和善断大事的杜如晦做宰相,人称房谋 杜断。 重用敢于直言的魏征为的谏臣 10、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比较 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加强。 历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11、唐朝出现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作者陆羽被后 人称为茶神。 12、由武则天提拔,被唐玄宗任命为宰相的名臣是姚崇。 13、陶瓷业在唐朝有重要发展,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和唐三彩最 为有名。 唐三彩是世界工艺的珍品。

14、唐朝时期,全国的大都市有长安、洛阳、扬州、和成都。 15、长安城内分为坊和市,访是居民宅区,市为繁荣的商业区。 16、长安既是当时各民族交往的中心,又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 17、唐玄宗统治时期进入全盛时期,历称为开元盛世。 18、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员,始于隋文帝时。 隋炀帝时正式设置进士科,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 19、唐朝科举制度常设的考试科目很多,以进士和明经两最为重 要。 20、唐朝时期完善科举制度人物是唐太宗、唐玄宗和武则天。 21、科举制度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一千三百多年,直到清朝末 年才被废除。 22、唐朝时唐太宗和武则天,政府在今疆地区先后设立了管辖西 域的行政和军事机构。 23、7 世纪前期,吐蕃杰出的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定都逻些。 24、唐朝时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密切了唐蕃经济文 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 25、8 世纪唐朝又把金城公主嫁到吐蕃。 至此,吐蕃和唐朝已经成为和同为一家了。 26、8 世纪中前唐玄宗封回纥首领为怀仁可汗,唐玄宗封南诏首 领为云南王。 27、隋唐对外交往比较活跃,与亚洲以至非洲、欧洲的一些国家, 都有往来。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作业本答案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作业本答案 (2021最新版) 作者:______ 编写日期:2021年__月__日 第15课 【想一想】“推恩令”巧妙在哪里? “推恩令”巧妙在汉武帝不费一兵,不费寸土,就削弱了诸侯封国的势力,使之无力与中央对抗,而且得到封地的诸侯子弟,对此不仅没有反对,还对皇帝感恩戴德。

【材料阅读】表明董仲舒向汉武帝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第16课 【材料阅读】(1)同意第一种看法。因为长城的修筑是一种消极被动的防守,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闭关锁国的作用;同时长城把游牧区和农耕区隔开,阻碍了游牧民族同中原的经济文化交流。(2)同意第二种看法。因为在西域中列置亭障,称为西汉在西域的政治军事据点,称为中原先进经济文化在西域的传播站;对匈奴的进攻起了屏护作用,保证了汉朝同西域的交通畅通,所以说具有关键意义。 【自我测评】 (1)沟通了西域与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丰富了汉族和西域各族人民的生 活。(2)促进了汉朝和中亚,西亚,欧洲等地的经济文化交流(3)奠定了我国对西域管辖和开发的基础 第17课 【议一议】

(1)造纸术发明以前,世界各国的书写材料,有的坚硬,有的笨重,有的价格昂贵,都不是理想的书写材料,不利于文化的传播。(2)造纸术的发明,引起了书写材料的一场革命,特别是蔡伦改进造纸术后,提高了纸的质量和产量,使纸日益成为普遍的书写材料。(3)造纸术的对外传播,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教育的普及,深刻地影响了世界文明的发展进程。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 第18课 【说一说】秦始皇陵兵马俑再现了当年秦国军队统一六国的宏大场面和威武雄姿,生动地表现了秦始皇的煊赫军势,展现了一种开拓进取的精神风貌。 【材料阅读】 《史记》由五部分组成:本纪12篇----记述帝王的事迹;世家30篇----记述诸侯的事迹;列传70篇----记述重要人物;表10篇----编排时间和事件;书8篇----记述典章制度。 第20课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全册教案(2018新版教材)

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有关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的历史基础知识。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比古猿、北京人和现代人的头部有什么区别”和“想象:北京人的一天是怎样生活的”,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通过思考、探究“山顶洞人的生活比北京人有哪些进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进行比较的能力及阅读、识图和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中国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珍视人类文化遗产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北京人、山顶洞人、原始社会、氏族公社、劳动创造了人 三、导学过程 教师讲解,学生分析讨论相结合 【情景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都知道人类是万物的主宰,是地球的主人,有人类才有人类社会的历史。那么最早的人是怎么来的?同学们知道哪些关于人类起源的神话传说呢? 学生积极踊跃的讲述人类起源的神话传说。(西方上帝造人传说、中国的女娲抟土造人、盘古开天辟地等等。) 师:关于人类起源,无论西方的上帝造人还是中国的女娲抟土造人都是神话传说,并不真实可靠,那么人类到底是怎样诞生的呢?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去学习第一课,中国早期人类代表-北京人。 【自主预习】 (一)、我国最早的人类──元谋人 问:元谋人作为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已有多少年的历史?并要求识图《我国远古人类主要遗址的分布》图,指出:元谋人生活的地区。 生答:170万年,云南省的元谋县(长江流域)。 师归纳:距今170万年的元谋人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它的发现揭开了祖国大地历史的新篇章,使我国成为一个历史悠久的世界文明古国。 问:请同学们据《我国远古人类主要遗址的分布》图指出,除元谋人外,我国境内还有哪些远古人类遗址? 生识图回答:北京人、山顶洞人遗址。 问:北京人、山顶洞人又具有多少年的历史,生活在什么地区呢? (开展竞赛活动:迅速阅读看谁回答的即快又准) 生迅速回答:北京人/70万──20万年/北京西南周口店的山洞 山顶洞人/3万年/北京西南周口店的山洞 师归纳:除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外,我国境内的远古人类遗址从南到北,分布很广。我国是世界上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 问:在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又是怎样生活的呢,下面让我们共同走近北京人和山顶洞人! (二)、北京人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期末复习提纲

七年级(上)历史与社会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 1、我的家在哪里 ①构成社区的要素: P6 ②地图的三要素:P7-8 A.方向:“一般定向法”即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指向标定向法”注出正北方向。 “经纬网定向法”是最准确的定向方法。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的弧线叫经线,与赤道平行的线叫纬线。在地球仪上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B.比例尺:图上距离与实地距离之比,又叫做“缩尺”。有三种表示形式。 线段式。文字式。数字式。 比例尺越大,地图包括的实地范围越小,表示的地理事物越详细; 比例尺越小,地图包括的实地范围越大,表示的地理事物越粗略。 注意单位的换算,1千米=100000厘米。 计算公式:实际距离=图上距离/比例尺 C.图例和注记 ③社区的主要功能:政治、经济、文化和管理功能。 2、多种多样的社区 P10-13 ①社区的主要类型:功能社区、自然社区、行政社区。 见书P10 表格划分标准和举例 ②社区的差异:一是规模不同;二是特色各异 ③社区间的联系:不仅表现在物产方面,还表现在经济、文化、信息等各个方面。 3、从地图上获取信息 P14-17 ①常见地图:政区图、地形图、常见的地形图有等高线地形图(判断海拔、坡度、线路)、旅游图、中国铁路干线图P15 第二单元 1、地球上海洋占据了71%,而陆地只占据了29%。P20 2、世界上最大的陆地是欧亚大陆。世界上最大的岛屿是格陵兰岛。、世界上最大的半岛是阿拉伯半岛。世界上最大的群岛是马来群岛。 3、世界七大洲的面积大小顺序和在地图上的位置P21。世界上最大的洲是亚洲,最小的洲是大洋洲。亚洲、欧洲、非洲、大洋洲都在东半球,北美洲和南美洲在西半球,南极洲在东西半球各一半。亚洲、欧洲、北美洲在北半球,大洋洲、南美洲和南极洲在南半球。非洲则刚好在南北半球一半。P21 4、明确洋与洲之间的位置。如被欧洲、北美洲、亚洲所包围的洋是北冰洋等。世界上最大的洋是太平洋、最小的洋是北冰洋。跨经度最广的是北冰洋和南极洲。 5、请掌握世界上的一些海峡名称及它们的位置、沟通的水域。直布罗陀海峡、马六甲海峡、白令海峡、台湾海峡 6、世界上洲与洲之间的分界线、洋与洋之间的分界线。亚洲与欧洲的分界线(乌拉尔山、乌拉尔河、高加索山脉)、亚洲与非洲的分界线(苏伊士运河)、南北美洲的分界线(巴拿马运河)。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分界线(马六甲海峡)、太平洋与北冰洋之间的分界线(白令海峡)、太平洋与大西洋之间的分界线(巴拿马运河)。(阅读课后世界地图) 7、世界上最高的山脉是喜马拉雅山脉,世界上最高的山峰是珠穆朗玛峰,它位于中国与尼泊尔之间。世界上最大的高原是巴西高原(南美洲),世界上最高的高原是青藏高原(亚洲)。世界上最大的平原是亚马

最新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教案(完整版)

最新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教案(完整版) (含两套完整教案可供选择)WORD版 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1教学分析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北京人的发现 教学难点:北京人的特征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自从有了人,就有了人类历史。关于人类的起源,古今中外有许多美丽的神话传说。同学们知道哪些关于人类起源的神话传说呢?(让学生思考后回答) 师:(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有关人类起源,无论是西方的上帝造人,还是中国的女娲抟土造人,都是神话传说。那么,人类到底是怎样诞生的呢?谁是祖国境内最早的居民呢?他们又是怎样生活的? 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去学习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我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1.图片展示:分别展示《元谋人复原图》《元谋人使用石器图》《元谋人劳动复原想象图》 2.教师提问:(1)元谋人生活在哪里?(2)元谋人懂得哪些技术?(3)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什么? 提示:(1)云南元谋县(长江流域);(2)制作工具和使用火;(3)会不会制作工具。 3.教师小结: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 目标导学二:北京人 1.图片展示:分别展示《北京人头盖骨》《北京人复原头像》

2.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并结合《中国境内主要古人类遗址分布图》归纳北京人的生活地点和时间。 提示:北京人遗址位于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上;经测定距今约70万—20万年。 3.图片展示: 4.观察比较:观察北京人复原头像和现代人头像,比较它们有什么不同?(方法点拨:从北京人的头骨、前额、眉骨、颧骨、鼻骨、嘴部等方面进行分析) 提示:学生讨论回答。 5.教师补充:北京人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 6.图片展示:北京人制作的石器 7.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并结合《北京人使用的石器》图片,了解归纳北京人使用的工具情况。 8.教师提问:为什么北京人过着群居生活,共同进行获取食物的劳动? 提示:这是由生产力水平的极端低下和环境的险恶决定的。 目标导学三:山顶洞人 1.图片展示: 2.教师提问:(1)山顶洞人生活在距今约多少年?(2)他们的样貌有什么特征? 提示:(1)距今约3万年。(2)模样和现代人基本相同。 3.分析比较:山顶洞人与北京人相比进步在哪里? 提示:北京人的模样保留了猿的特点,山顶洞人则和现代人基本相同。北京人只会打制粗糙的石器,山顶洞人已经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可用兽皮缝制衣服;懂得爱美,有了美的意识。北京人只能使用天然火,山顶洞人则已会人工取火。 三、课堂总结 同学们,大家通过今天的学习,了解到我国历史的悠久,了解到我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也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距今约170万年的元谋人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北京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原始人类之一,它的发现对于研究古人类进化的历史具有重要的意义;山顶洞人过着集体生活,没有贫富贵贱的差别。

部编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知识分类梳理

七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归纳1、历朝历代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3、历代王朝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措施。 北宋—军事:1、解除军队将领的兵权。2、控制对军队的调动。3、经常调换军队将领。 中央:分化事权,削弱相权。 地方:1、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实施三年一换的制度。2、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利。 3、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 4、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元朝—在中央:由中书省掌管全国的行政事务,下设六部,并将山东、山西、河北称作“腹里”直属于中书省;设枢密院负责全国的军事事务;设御史台负责监察事务。 在地方:设置行省制度。 明朝—地方: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分封诸子为王,巩固皇室。 中央:废除丞相制度(秦朝确立了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的职权,直接向皇帝负责;分散兵权,将大都督府分为五军都督府,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兵部,皇帝直接掌握了军事大权。 司法:明朝设立了厂卫等特务机构,其中朱元璋设立了锦衣卫,明成祖设立了东厂。 思想:改革科举制,实行八股取士。 清朝—政治:雍正时,设立了军机处,军政大事完全由皇帝裁决,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 思想:为从思想领域严密控制知识分子,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实行文字狱,造成了社会恐怖,摧残了许多人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言论,严重阻碍了思想、学术的发展和进步。

5、科举制的演变过程与评价 创立:隋炀帝时设置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度的正式确立。 完善:唐太宗时增加科举考试科目,进士科成为最重要的科目;武则天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 进一步完善:宋朝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 僵化:明朝时期实行八股取士。 评价: 积极: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消极:随着明朝八股取士,科举制脱离实际,禁锢思想,严重阻碍了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 6、隋唐明清时期的著名帝王及活动

2017部编新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全册教案(新教材)

教案说明:本教案适用于人教版(改版)的最新教材,下载需谨慎。 目录

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有关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的历史基础知识。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比古猿、北京人和现代人的头部有什么区别”和“想象:北京人的一天是怎样生活的”,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通过思考、探究“山顶洞人的生活比北京人有哪些进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进行比较的能力及阅读、识图和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中国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珍视人类文化遗产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北京人、山顶洞人、原始社会、氏族公社、劳动创造了人 三、导学过程 教师讲解,学生分析讨论相结合 【情景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都知道人类是万物的主宰,是地球的主人,有人类才有人类社会的历史。那么最早的人是怎么来的?同学们知道哪些关于人类起源的神话传说呢? 学生积极踊跃的讲述人类起源的神话传说。(西方上帝造人传说、中国的女娲抟土造人、盘古开天辟地等等。) 师:关于人类起源,无论西方的上帝造人还是中国的女娲抟土造人都是神话传说,并不真实可靠,那么人类到底是怎样诞生的呢?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去学习第一课,中国早期人类代表-北京人。 【自主预习】 (一)、我国最早的人类──元谋人 问:元谋人作为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已有多少年的历史?并要求识图《我国远古人类主要遗址的分布》图,指出:元谋人生活的地区。 生答:170万年,云南省的元谋县(长江流域)。 师归纳:距今170万年的元谋人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它的发现揭开了祖国大地历史的新篇章,使我国成为一个历史悠久的世界文明古国。 问:请同学们据《我国远古人类主要遗址的分布》图指出,除元谋人外,我国境内还有哪些远古人类遗址? 生识图回答:北京人、山顶洞人遗址。 问:北京人、山顶洞人又具有多少年的历史,生活在什么地区呢? (开展竞赛活动:迅速阅读看谁回答的即快又准) 生迅速回答:北京人/70万──20万年/北京西南周口店的山洞 山顶洞人/3万年/北京西南周口店的山洞 师归纳:除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外,我国境内的远古人类遗址从南到北,分布很广。我国是世界上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 问:在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又是怎样生活的呢,下面让我们共同走近北京人和山顶洞人! (二)、北京人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归纳整理

第1课繁盛一时的隋朝 【知识要点】 一。繁荣 1南北重归统一 (1)隋的建立:581年长安隋文帝杨坚 (2)隋的统一:589年隋灭陈、统一南北 2.隋文帝统治 措施:改革制度、发展生产、整顿吏治 局面:国家统一、政治稳定、社会经济繁荣 表现:人口迅速增长、粮仓丰实 3.大运河的开通(隋炀帝) 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河段:涿郡(北)——洛阳(中心)——余杭(南) 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长度: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作用:它的开通,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 二.灭亡:618年、隋炀帝暴政导致 [难点解析】 1.你怎样评价大运河的开通? 大运河开通之后,南北交通方便多了,南方的丝绸、稻米源源北运,供给北方,从这点来说当然是好事。但是,隋炀帝开通运河大量地征用民工,在使用上非常残酷,十分之四五的民工都因饥饿、劳累折磨而死,所以说开通运河对当时劳动人民来说是沉重的徭役负担,是灾难。 2.古人评论大运河、说:“天下转漕,仰此一渠”你能说出这段话的意思吗?想一想水运粮食在古代中国为什么重要? 这句话意思是:国家水上运输粮食,全靠大运河。中国古代在没有铁路、汽车等交通工具的前提下陆路运输只能靠车、马、靠人力畜力进行,运量小、速度慢、费用大,而水运粮食比陆运运量大,速度快、费用小。 3.隋炀帝为什么能够开通纵贯南北的大运河? 一是隋文帝时经济繁荣、隋炀帝利用了已有的经济实力。 二是国家统一、人口增长迅速,有能力征发几百万人。 三是有前段开凿的几段古运河基础。 [重点考点] 1.隋炀帝为什么要开通运河? (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2.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全长2000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3.大运河的开通有什么历史作用?(它的开通,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 第2课贞观之治 【知识要点】

最新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课后问题参考答案

最新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课后问题参考答案 1.河姆渡人与半坡人在生活上有什么不同?(课本第8页) 河姆渡人与半坡人的不同之处在于:处于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一个在长江流域,一个在黄河流域;两者的房屋建筑样式不同,河姆渡人是干栏式房屋,半坡居民是半地穴式房屋;种植的主要作物不同,一个是水稻,一个是粟;河姆渡人会挖井,半坡人会使用弓箭;他们制造的陶器艺术风格也不同。 2.从大禹治水的事迹可以看到什么样的精神?(课本第15页) 合作创新精神,不屈不挠、坚持不懈的斗争精神,无私奉献精神,敬业精神,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等等。 3.材料中“天下为家”的“家”,指的是什么?(课本第18页) 这里的“家”是指帝王把国家政权据为世代己有,把国家当作一家的私产。 4.西周分封制的作用是什么?(课本第21页) 分封制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了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3.课后练习 5.想一想,春秋时期诸侯取代周室操纵了国家政治,使得整个国家处于什么样的状态?(课本第28页) 处于诸侯各自为政、相互攻伐、国家分裂割据状态。 6.春秋时期诸侯争霸有何利弊?(课本第29页) 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给社会带来了种种灾难。但在争霸过程中,一些诸侯国被消灭国家出现了走向统一的趋势。 7.按照西周时的规定,周天子可以享用九鼎,诸侯只可用七鼎。但春秋时,郑庄公却享用九鼎,以后一些诸侯随之仿效。想一想,这种情况反映出什么问题?(课本第30页) 这反映了王室的衰微、诸侯势力的崛起。西周的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瓦解,这里

主要反映西周礼乐制度的破坏。 8.总结一下,夏、商、西周三朝灭亡的共同原因?(课本第22页) 夏、商、西周的灭亡都是因为出现了暴君,他们的残暴统治激起了人民的反抗。 9.设想一下,当时的人民对连绵不断的战争会有什么样的想法,他们最渴望的是什么?(课本第32页) 反对战争,希望结束战争;渴望国家统一,和平、安定地生活。 10.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商鞅是怎样推行改革的?(课本第33页) 不畏强权,敢于同守旧势力斗争;公平无私,严格执法。 11.支持商鞅的秦孝公死后,商鞅被害,然而新法并没有被废止,你认为这说明了什么?(课本第35页) 变法改革必然会遭到旧势力的强烈反对,要付出代价;但只要顺应了历史潮流,改革终会推行下去,并取得成功,得到后世肯定。 12.你认为孔子提倡“为政以德”“道之以德”有什么积极的意义?(课本第37页) “为政以德”即是反对苛政,要求统治者爱护百姓,同时以道德教化天下。这体现了民本思想,有利于减轻压迫,改善民生;其道德教化思想,有利于社会风化,弘扬正气。这些对于我们今天提倡以德治国、建设和谐社会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13.你认为孟子的这段话体现了什么精神?(课本第39页) 这这是在强调做人不卑不亢,应具有坚定的立场、坚强的意志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全册教案

第1课繁盛一时的隋朝 【教材分析】 本课简要介绍了隋朝的建立,社会经济的发展,大运河的开凿。重点叙述了大运河的开通和作用,这是本课的重点。隋初经济的繁荣难以理解,这是本课的难点。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隋朝的建立和统一,社会经济的繁荣,大运河的开凿及历史作用。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隋朝开通运河是好事还是坏事”的综合分析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大运河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是与长城齐名的世界最伟大的工程之一,激发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 【教学过程】 1.复习导入 中国封建社会开始于公元前475年。1000多年过去了,经过了“战国、秦、汉,封建社会的确立和初步发展”时期,又经过了“三国、两晋、南北朝,封建国家分裂和民族大融合”时期。 581年,隋朝建立。589年,隋灭陈,重新统一南北。中国封建社会进入新的时期,“封建社会的繁荣——隋、唐。” 2.讲授新内容

板书:第1课繁盛一时的隋朝 一、南北重归统一 提问:为什么说是同归统一? 581年,北周外戚随国公杨坚夺取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年号开皇。因怕时运随之而走,去掉“走之”,称为“隋”。于南北朝后期,北方民族大融合和江南经济的发展,重新统一的条件已经成熟。(板书:1.隋朝的建立时间;公元581年建立者;隋文帝杨坚定都;长安) 2.隋朝的统一 提问:南北朝的王朝顺序和重要年代 北魏分裂为西魏和东魏,西魏由北周替代。东魏由北齐替代。北周灭北齐,统一北方。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时间581年,定都长安。(副板书) 南朝为宋、齐、梁、陈,都以建康为都,建康就是今南京市。589年,隋灭陈,重新统一南北方。晋王杨广,也就是后来的隋炀帝,是灭陈大军的统帅之一。(副板书) 板书:(581—589—618) <1>隋朝统一的原因 <2>隋朝统一的意义 提问:看图隋朝的疆域四至。(相当于现在中国除去内蒙西藏的领土大小。南边到越南,东边到朝鲜交接,北边到内蒙南边,西边到新疆以西。)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全册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第1课隋朝的统一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隋朝的建立和统一,社会经济的繁荣,大运河的开凿及历史作用。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隋朝开通运河是好事还是坏事”的综合分析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大运河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是与长城齐名的世界最伟大的工程之一,激发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教学过程】 1.复习导入 中国封建社会开始于公元前475年。1000多年过去了,经过了“战国、秦、汉,封建社会的确立和初步发展”时期,又经过了“三国、两晋、南北朝,封建国家分裂和民族大融合”时期。581年,隋朝建立。589年,隋灭陈,重新统一南北。中国封建社会进入新的时期,“封建社会的繁荣——隋、唐。” 2.讲授新内容 板书:第1课繁盛一时的隋朝 一、南北重归统一 提问:为什么说是同归统一? 581年,北周外戚随国公杨坚夺取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年号开皇。因怕时运随之而走,去掉“走之”,称为“隋”。于南北朝后期,北方民族大融合和江南经济的发展,重新统一的条件已经成熟。(板书:

1.隋朝的建立时间;公元581年建立者;隋文帝杨坚定都;长安) 2.隋朝的统一 提问:南北朝的王朝顺序和重要年代 北魏分裂为西魏和东魏,西魏由北周替代。东魏由北齐替代。北周灭北齐,统一北方。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时间581年,定都长安。(副板书) 南朝为宋、齐、梁、陈,都以建康为都,建康就是今南京市。589年,隋灭陈,重新统一南北方。晋王杨广,也就是后来的隋炀帝,是灭陈大军的统帅之一。(副板书) 板书:(581—589—618) <1>隋朝统一的原因 <2>隋朝统一的意义 提问:看图隋朝的疆域四至。(相当于现在中国除去内蒙西藏的领土大小。南边到越南,东边到朝鲜交接,北边到内蒙南边,西边到新疆以西。)隋文帝杨坚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杰出皇帝。领导完成祖国南北方的重新统一。 3.隋朝初年经济繁荣 <1> 表现:人口、垦田、粮食 <2>原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隋文帝励精图治,发展生产。 结论;隋文帝在位期间国家统一,安定。人民负担较轻,经济繁荣发展,史称隋文帝的统治为“开皇之治”。 二、大运河的开通 1.开通大运河(出示《隋朝大运河图》)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复习提纲完整版)

七年级上册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人在社会中生活 不同区域的生活环境,有不同的特征,其中最显著的差异莫过于乡村和城市。所以,区域的特征和差异,就成为我们观察社会生活最基本的角度。 1.地图三要素: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 2.方向的三种表示方法:一般定向法(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指向标定向法、经纬网定 向法(最准确) 3.比例尺:表示图上距离比实际距离缩小的程度,又叫缩尺。 公式=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表示方法:数字式、线段式和文字式 在相同图幅情况下,比例尺越大,地图表示实际范围越小,内容越详细,反之,比例尺越小,范围越大,内容越粗略。即“大小详,小大略”。 4.图例和注记:图例是对地图上各种符号和注记的说明,注记是指地图上的文字说明。 5.社区具有政治、经济、文化和管理等方面的功能。 6.乡村聚落,即村落,是乡村地区人们的居住场所,也是人们进行生产和社会活动的场所。 7.乡村聚落的分布、形态等反映了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平原地区村落规模大, 一般呈团状分布,山谷村落呈条带状分布。 8.由于所处自然条件的差异,乡村里的人们从事的生产活动各不相同,有农村、渔村、林 场和牧村等。 9.一般来说,城市聚落是在乡村聚落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随着乡村聚落里逐渐出现了商 业,成为所在地区的行政管理中心,居民中增加了许多从事农业以外职业的人,这样,城市聚落就出现了。

10.步入一些大城市会看到那里有规模宏大的公共建筑,密集分布的住宅楼群,纵横交错的 交通网络,人群熙攘的商业中心,错落有致的园林绿地,还有看不见的地下管道系统。 11.目前,全世界已有超过一半的人居住在城市里,城市居民主要从事工业、商业和服务业 等方面的工作。 12.为了满足人们物质生活多样化的需求,各区域之间就会发生联系,实现优势互补,不仅 限于物产方面,还包括经济、文化、信息、技术和人才等各个方面。 13.地形图包括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地形剖面图等。 14.分层设色地形图:在等高线地形图的基础上绘制的,能够直观地告诉我们地势的起伏状 况。平原一般用绿色表示,高原山地一般用褐色表示,海洋用蓝色表示,而且颜色越深,表示海洋深度越深。 15.地形剖面图可以帮助我们对某一地区沿剖面线地带的起伏状况有准确的了解。 第二单元人类共同生活的世界 1.人类生活的空间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其中,地形、气候、水文、动植物、土壤和 光照等构成了自然环境;人口、人种、语言、历史宗教和生产活动的等地球上各种社会、经济活动和现象构成了人文环境。自然条件和人文特色是认识人类共同生活的世界两个最基本的着眼点。 2.从太空看,海洋占据地球表面71%的面积,陆地占据29% 3.大陆和其附近岛屿合起来成为大洲,全球按照面积大小依次为,亚洲、非洲、北美洲、 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和大洋洲。 4.海洋的主体部分是大洋,海是大洋的边缘部分,按照面积大小依次是太平洋(最大、最深、最多岛 屿)、大西洋(“S”状)、印度洋(热带海洋)和北冰洋(最小、最北、最冷)。(掌握其特征) 5.海洋对人类的影响:1.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如:淡水资源、盐类资源、鱼类资源、矿产资源(石 油)、旅游资源、空间资源等;2.人们修建运河、建设港口,开辟了众多海上交通航线,促进世界各地之间的物资交流。 6.在一个大洲内,还可以分为若干个地区。亚洲,按照地理方位,可以分为东亚、东南亚、

2017版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归纳 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一、隋的建立统一1、隋朝的建立时间:581年建立者:隋文帝杨坚都城:长安 2、隋朝的统一时间:589年隋灭陈统一全国。隋的统一,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 二、隋文帝的统治措施:①发展经济编订户籍②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③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史称隋文帝的统治为“开皇之治”. 三、隋朝大运河 1、隋炀帝时期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自北向南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全长2000多千米. 2、开凿的目的: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 3、意义:大大加强南北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地位: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四、科举制的诞生与完善 1、背景:魏晋以来,官员大多从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 2、历程:①隋文帝初步建立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②隋炀帝正式设置进士科,科举制正式诞生③唐太宗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 ④武则天时期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⑤宋朝改革发展了科举制,大幅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科举制的发展,对宋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了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3、科举制的影响①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②科举制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一直维持了 1 300多年。 五、隋朝的灭亡 根本原因:隋炀帝的暴政,导致农民起义,最后被推翻。灭亡时间: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下杀死,隋朝随之灭亡。 第二课 一、唐朝的建立时间:618年开国皇帝:唐高祖李渊都城:长安 二、贞观(唐太宗年号)之治原因:1、吸取隋朝历史经验教训,勤于政事,虚心纳谏(魏征)重用人才(房玄龄、杜如晦)2、在政治上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制定法律,减省刑罚;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严格考查各级官吏的政绩。经济上,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唐太宗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出现繁荣景象,国力逐步强盛.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体现唐太宗重视人民群众的力量; 三、女皇帝武则天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武则天当政期间,继续实行唐太宗发展农业生产、选拔贤才的政策,使唐朝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力不断增强.为开元盛世开辟了道路.历史上称武则天的统治为“政启开元,治宏贞观”四、开元盛世 唐玄宗励精图治的表现:在姚崇和宋璟的辅佐下,整顿吏治,裁减冗员;发展经济,改革税制;注重文教,编修经籍。 唐玄宗统治前期(开元年间),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明显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 第三课盛唐气象 一、经济的繁荣

七年级上册(部编教材)历史笔记(原版)

七年级上册历史笔记(最新最全版) 第一单元史前时期 第一课(新石器时代) 一、我国最早的人 1.最早的人类:在云南省元谋县的元谋人 2.距今年代:距今约170万年 3.生产生活情况:他们已经会制造工具和知道用火了。 会不会制造工具,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我国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之一。 二、北京人 1.发现地点:在北京西南周口店的龙骨山 2.距今年代:距今约70万—20万年 3.发现过程:1921年(首次发现)——1929年(中国学者裴文中发现第一个北京人头盖骨化石) 4.体质特征: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能直立行走。 5.生产生活情况 (1)制造和使用工具:粗糙的石器(打制石器)和木棒(2)组织形式:过着群居生活,形成早期的原始社会(3)用火情况:会使用天然火,还会保存火种。火的使用情况,增强了人们适应自然的能力,是人类进化史上的里程碑。北京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原始人类之一,它的研究对于古人类进化的历史具有重要的意义 北京周口店遗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 三、山顶洞人 1.发现地点: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顶部的洞穴里 2.距今年代:距今约3万年。 3.体质特征:他们的模样和现代人基本相同 4.生产生活情况: (1)制造和使用工具:用打制石器,但已会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2)用火情况:他们已会人工取火。 (3)生活方式:靠采集、狩猎为生,还会捕鱼。 (4)生活状况:原始人群之间出现生活用品交换;懂得爱美,用骨针缝纫衣服。 (5)社会组织形式:生活的集体是由血缘关系结合起来的氏族。 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新石器时代) 一、河姆渡的原始农耕 1.距今年代:距今约7千年。 2.生活区域:生活于长江流域的浙江余姚河姆渡。 3.使用工具:使用磨制石器,用耒耜耕地。 4.农业:主要种植水稻 5.生活状况:住着干栏式建筑,这是中国最早的木结构建筑;其中发现的水井是迄今发现最早的木结构水井。过着定居生活;饲养家畜(猪、狗、水牛),会制造陶器;还制作简单的玉器和原始乐器;会用雕刻和使用天然漆;这里出土了中国最早的象牙雕刻。 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 1、距今年代:距今约六千年 2、遗址地点:黄河流域的陕西西安东部的半坡村 3、使用工具:普遍适用磨制石器 4、生产状况:主要粮食作物是粟。 5、生产状况:饲养猪狗等动物,主食有粟,副食有鱼、肉、蔬菜等;居住半地穴式圆形房屋;最具特色的生活用具是彩陶,已会简单的织线、制衣。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归纳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归纳 第1课繁盛一时的隋朝 一、南北重归统一 1、隋朝的建立 时间:581年建立者:隋文帝杨坚都城:长安 2、隋朝的统一 时间:589年 二、“开皇之治” 隋文帝的统治措施: ①改革制度②发展生产③注重吏治 隋文帝在位时期,国家统一、安定,人民负担较轻,经济繁荣发展,史称隋文帝的统治为“开皇之治”。 三、隋朝大运河 1、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全长2000多公里。 2、开凿的目的:①加强南北交通②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 3、意义:大大促进了南北的经济交流。 第2课“贞观之治” 一、唐朝的建立 时间:618年开国皇帝:唐高祖李渊都城:长安 二、贞观之治 1、注重总结历史经验教训,重视人民群众的力量;

2、注重发展生产,减轻人民负担; 3、崇尚节俭; 4、任用贤才、虚心纳谏。 唐太宗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出现繁荣景象,国力逐步强盛。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三、女皇帝武则天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历史上称武则天的统治为“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第3课开元盛世 一、开元之治 唐玄宗励精图治的表现: (1)任用贤才(姚崇)(2)重视吏治(3)崇尚节俭 二、盛世经济的繁荣 1、农业 (1)农耕技术的发展:育秧移植栽培 (2)茶叶生产的发展 唐朝出现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作者陆羽被后人称为“茶神”。 (3)农业工具的改进:曲辕犁、筒车 2、手工业 (1)丝织业

(2)陶瓷业: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唐三彩 3、商业 (1)著名的大都市:长安、洛阳、扬州、成都 (2)唐都长安是各民族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 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 一、科举制的诞生与完善 二、科举制的影响 1、改善了用人制度,使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 2、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3、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 第5课“和同为一家“ 一、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 1、吐蕃的风俗习惯 ①生活的地区:青藏高原一带。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提纲(全套)初一历史下复习提纲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提纲(全套)初一历史下复习提纲 第1课繁盛一时的隋朝 1、隋朝的建立 时间:589年 思考:联系南北朝历史的特点,想想为什么在经历了魏晋南北朝的大分裂后,隋朝能实现重新统一? ②北方:经过南北朝的民族大融合,民族界限缩小,为南北统一创造了条件。 南方:江南经济的发展,南北人民要求结束分裂局面,加强双方的经济交流; ③隋朝励精图治,国力强盛。陈朝统治腐败,力量衰弱。 二、“开皇之治” 隋文帝的统治措施: ①改革制度②发展生产③注重吏治 隋文帝在位时期,国家统一、安定,人民负担较轻,经济繁荣发展,史称隋文帝的统治为“开皇之治”。 三、隋朝大运河 1、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全长四五千里。 2、开凿的目的:①游玩江都;②加强南北交通;③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 3、意义:大大促进了南北的经济交流。 第2课“贞观之治” 一、唐朝的建立 时间:618年开国皇帝:唐高祖李渊都城:长安 二、贞观之治 1、注重总结历史经验教训,重视人民群众的力量; 2、注重发展生产,减轻人民负担; 3、崇尚节俭; 4、任用贤才、虚心纳谏。 唐太宗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出现繁荣景象,国力逐步强盛。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三、女皇帝武则天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为什么历史上称武则天的统治为“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武则天当政期间,继续实行唐太宗发展农业生产、选拔贤才的政策,使唐朝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力不断增强。为开元盛世开辟了道路。 第3课开元盛世 一、开元之治 唐玄宗励精图治的表现: (1)任用贤才(姚崇)(2)重视吏治(3)崇尚节俭 二、盛世经济的繁荣 1、农业 (1)农耕技术的发展:育秧移植栽培(2)茶叶生产的发展 唐朝出现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作者陆羽被后人称为“茶神”。 (3)农业工具的改进:曲辕犁、筒车 2、手工业 (1)丝织业(2)陶瓷业: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唐三彩 3、商业(1)著名的大都市:长安、洛阳、扬州、成都(2)长安城 ①城市布局:宫殿、衙署、坊、市分置,宫殿区位于全城北部中央;全城呈东西对称分布;全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