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化全球变化研究的主要途径课件

全球变化与灾害研究剖析

西南大学研究生课程考试 答卷纸 考试科目地球系统科学 院、所、中心地理科学学院 专业或专业领域自然地理学 研究方向城市地貌与灾害地貌 级别2014级 学年一年级 学期第一学期 姓名赵志军 学号112014318001287 类别② (①全日制博士②全日制硕士③教育硕士④高师硕士 ⑤工程硕士⑥农推硕士⑦兽医硕士⑧进修) 2014年11月 5 日 研究生院(筹)制

全球变化和灾害研究 摘要;工业革命以来,世界范围的工业生产和对自然的破环引起了一系列自然问题和社会问题。二氧化碳和相关温室气体的排放,使全球变暖,影响大气环流和降水在世界范围内的分布,温度升高,两极地区和高山地区冰雪融化,海平面上升,使沿海地区和河口三角洲受到海水淹没的危险。海水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导致海水酸化,海洋生物受到影响等等。而这些,已经严重影响到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生产发展。 关键词;全球变化自然灾害气候变化 1全球变化 一般认为:全球变化是指人类现在和未来的生存与发展有重要的直接或潜在的影响,由自然因素或人类因素驱动在全球范围内所发生的地球环境的变化,或与全球环境有着重要关联的区域环境的变化。[1]全球变化会对人类社会的生产发展和自然界的生态平衡产生很大影响,以全球变暖为主导的全球变化产生一系列诱导变化(全球变暖——两极和高山地区冰雪融化——海平面上升/全球变暖——全球大气系统改变——局部气候和天气状况——降水的变化等等)。全球变化已经深刻影响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且很多方面对人类生产产生不利影响,甚至严重影响到人类的生命财产安全。 个人看法;全球变化是指人类生产活动对地质和气象因素等地球因素的影响在天文因素的辅助下引起的地球环境的变化。随着人类生产活动的进一步加强,这种人类因素的作用逐渐加大,导致全球气候变化的无规律和极端天气的不断出现,在某些环境脆弱的地区容易引发巨大灾难。 1.2 全球变化的表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温室气体的含量增加和大气成分的微量改变。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向大气中排入的二氧化碳等吸热性强的温室气体逐年增加,大气的温室效应也随之增强,从而引起全球气候变暖等问题。全球快速变暖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20世纪的升温率是近千年以来最快的,全球气温平均值从1880年到1980年的

第四节全球气候变化(教案)

第四节全球气候变化 课标要求: 根椐有关资料,说明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材分析: 从标准的要求看,学习的重点不在全球气候变化本身,而是把全球气候变化看作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从而探讨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所以教材并未分析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而从资料中分析全球气候变化对地理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影响。 所以教材安排了三方面的内容:(1)全球气候在不断变化之中。(2)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3)气候变化的适应对策三方面说明气候变化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气候变化的各种尺度及相互关系 2、了解全球及中国气候变化的趋势 3、了解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及适应对策 二、能力目标 1、培养资料收集和资料分析的能力 2、培养辨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树立学生的环境、全球观念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教学重点: 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及适应对策 教学难点: 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及适应对策 教具准备:录像带、投影仪、投影片、全球变暖的有关资料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阅读资料:①1982年冬,美国纽约出现22℃高温,创百年纪录;1987年夏,希腊雅典出现罕见持续46℃高温天气;1988年7月,中国武汉高温天气持续25天之久。20XX年也出现了持续40多天的高温天气。 思考:上述现象反映什么问题? 学生回答:全球变暖。

教师引入:全球变暖已成为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它直接造成对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基础的破坏。因此,我们今天所要探讨的重要课题就是:全球气候变化。 板书:第四节:全球气候变化 1、①什么是气候变化? ②气候变化主要表现是什么? ③气候变化按时间尺度不同,可以划分为几种类型? ④各种不同尺度气候变化的概念分别是什么? ⑤不同尺度的气候变化的相互关系? 2、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化的显著特点是什么?我国的情况如何? 3、区域性气候的变化与全球性气候变化的关系? 板书:一、全球气候在不断变化之中 学生回答: 1、①气候变化是长时期大气状态变化的一种反映。 ②气候变化主要表现为不同时间尺度的冷暖或干湿变化。 ③气候变化按时间尺度不同,可以划分为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近代气候变化三种类型。 ④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时间跨度最大,变化周期最长的气候变化,称为;距今1万年以来的气候变化,称为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最近一二百年有气象观测记录时期的气候变化,叫做近代气候变化。 ⑤大尺度的气候变化是小尺度气候变化的背景和分析依据,而小尺度气候变化则反映了大尺度气候变化中的细节。 2、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化的显著特点是气温升高,1860年以来,全球平均气温升高了0.6℃。我国气候变化的趋势与全球气候变化的总趋势基本一致;近百年来,我国气温上升了0.4—0.5℃,略低于全球平均的0.6℃。 3、全球气温升高,是就全球平均状况而言的,并非表明地球上每一地区气温都在上升。例如,我国北方地区气温增高比较明显,而有些地区(如我国长江流域一带)气温上升并不明显,甚至下降。这说明区域性气候的变化要比全球性气候变化复杂得多。 板书: 1、概念、表现、分类 2、显著特点:气温升高 3、区域性气候的变化要比全球性气候变化复杂得多 板书:二、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

第一部分 第二章 第4讲 全球气候变化和气候类型的判断

第4讲全球气候变化和气候类型的判断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近年来,乞力马扎罗山山顶积雪融化、冰川消失现象非常严重,在过去的80年内冰川已经萎缩了80%以上。有环境专家指出,乞力马扎罗山雪顶可能将在10年内彻底融化消失,届时乞力马扎罗山独有的“赤道雪山”奇观将与人类告别。读下图,回答1~2题。 1.乞力马扎罗山山顶“雪冠”渐趋缩小,反映了全球环境的某种变化。与这种变化有关的地理现象有()。 A.舟山渔场出现渤海湾鱼种 B.日本本州岛樱花推迟开放 C.我国沿海地区海水侵蚀作用将减弱 D.山地针叶林带分布海拔高度升高 2.乞力马扎罗山()。 A.所在区域河流主要为山地冰川融雪补给

B.该山地是在地垒构造的基础上形成的 C.南坡雪线位置低,主要是位于背风坡 D.冰川范围的变化与二氧化碳排放有关 解析第1题,乞力马扎罗山山顶“雪冠”渐趋缩小,是全球气候变暖的结果。全球气候变暖,气温升高,蒸发量增加,山地针叶林带分布海拔高度升高。第2题,二氧化碳属于温室气体,排放增多,会导致气温升高,冰川融化。乞力马扎罗山所在区域河流主要为雨水补给;乞力马扎罗山主要是火山喷发形成的;乞力马扎罗山南坡雪线位置低,主要原因是迎风坡,降水多。 答案 1.D 2.D 读下图,回答3~4题。 3.全球“温室效应”的形成与图中的哪些过程有关()。 A.ab B.ac C.bd D.bc 4.近年来,“温室效应”加剧所带来的环境问题是()。 ①全球海平面上升②将导致两极地区及陆地上高山冰雪消融③城市形成 光化学烟雾④短期内,全球河流径流量减少 A.①②B.③④C.②④D.①③ 解析第3题,“温室效应”是大气逆辐射加剧的结果,二氧化碳和水汽可以大量吸收地球辐射的热量增温,并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传递给地球;图中c 表示大气向宇宙辐射、a表示地面辐射。第4题,光化学烟雾主要是交通工具向大气排放的废弃物在强烈光照作用下发生光化学反应形成的;短期内,“温室效应”加剧将导致大量冰川融化,以冰雪补给为主的河流径流量增加。 答案 3.C 4.A 艾丁湖的存在对吐鲁番盆地绿洲的维持具有重要作用。下图是1万多年来艾丁湖变迁示意图。读图,回答5~6题。

尔雅通识课全球变化生态学-古松南开大学

全球变化生态学 古松南开大学 1.1课程主要内容概述 1、到目前为止,二氧化碳在大气中的浓度约为()。 A、百分之四 B、千分之四 C、万分之四 D、十万分之四 正确答案:C 2、对全球生态变化影响较大的圈层主要有()个。 A、2 B、3 C、4 D、5 正确答案:D 3、生态学主要研究()之间的关系。 A、生物和资源 B、人类和资源 C、生物和环境 D、人类和环境 正确答案:C 4、全球生态变化极易导致生态入侵现象的出现。() 正确答案:× 5、全球变化与每个人的利益都息息相关。() 正确答案:√ 1.2全球变化研究的兴起 1、从狭义上来讲,全球变化主要是指()的变化导致全球气候全景的变化。 A、土壤 B、生物 C、水体 D、大气 正确答案:D 2、最早提出大陆漂移学说的人是()魏格纳。 A、法国人 B、英国人 C、美国人 D、德国人 正确答案:D 3、海底扩张学说提出于()。 A、20世纪60年代

B、20世纪50年代 C、20世纪40年代 D、20世纪30年代 正确答案:A 4、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地球系统科学开始将地球作为整体性的内容作为研究。()正确答案:× 5、太阳辐射达到地球后,约有47%会被散射或反射到宇宙中。() 正确答案:× 1.3地球气体成分的变化 1下列气体中不属于温室气体的是()。 A、二氧化碳 B、一氧化二氮 C、甲烷 D、氩气 正确答案:D 2、国际保护臭氧层日是()。 A、9月13日 B、9月14日 C、9月15日 D、9月16日 正确答案:D 3、臭氧层的问题最早提出于()。 A、1840年 B、1912年 C、1974年 D、1993年 正确答案:C 4、所谓的臭氧层空洞其实是臭氧层变薄,而非真正的消失。() 正确答案:√ 5、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来源主要是化石燃料的燃烧及海洋的释放。() 正确答案:× 1.4温室效应与土地退化 1、全球每年约有()平方公里耕地变为沙漠。 A、5000-7000 B、7000-9000 C、50000-70000 D、70000-90000 正确答案:C 2、在人类释放的二氧化碳气体中,现阶段只查明了约()二氧化碳的去向。() A、三分之一 B、三分之二 C、六分之一

遥感技术在全球变化研究中的应用_王海花

第34卷第1期2009年1月环境科学与管理 E N V I R O N ME N T A LS C I E N C EA N D MA N A G E ME N T V o l .34N o .1 J a n .2009 收稿日期:2008-07-03 作者简介:王海花(1981-),女,山西省朔州市人,硕士研究生,研究 方向为地理信息系统及其应用。 文章编号:1673-1212(2009)01-0156-06 遥感技术在全球变化研究中的应用 王海花1 ,刘耀龙1 ,阎成赟 2 (1.华东师范大学地理信息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上海200062;2.海军出版社,天津300450) 摘 要:全球变化是当今地球科学研究的热点。具有快速、多波段、周期性、大面积覆盖等观测能力的空间遥感 技术,是全球环境变化研究中不可替代的重要手段。本文对全球变化研究的主要内容进行了简要回顾,对遥感技术在全球变化研究当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行了论述。遥感技术在中国全球变化研究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土地覆盖、森林与草场、海洋调查与灾害监测等方面。这些研究为遥感技术在全球环境变化研究中的深入应用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全球变化;遥感技术;土地覆盖;灾害监测中图分类号:X 87 文献标识码:A A p p l i c a t i o n o f R e m o t e S e n s i n g T e c h n o l o g y t o G l o b a l E n v i r o n m e n t C h a n g e W a n g H a i h u a 1 ,L i u Y a o l o n g 1 ,Y a n C h e n g y u n 2 (1.E a s t C h i n a N o r m a l U n i v e r s i t y M i n i s t r y o f E d u c a t i o n K e y L a b o r a t o r y o f G e o g r a p h y -I n f o r m a t i o n S c i e n c e ,S h a n g h a i 200062,C h i n a ;2.N a v y P r e s s ,T i a n j i n 300450,C h i n a )A b s t r a c t :G l o b a l e n v i r o n m e n t c h a n g e i s t h e t o p r e s e a r c h o f e a r t h s c i e n c e .R e m o t e s e n s i n g t e c h n o l o g y ,w h i c hh a s q u i c k ,m u l t i b a n d ,c y c l i c a n d l a r g e -a r e a o b s e r v a t i o n c a p a b i l i t i e s ,i s t h e i r r e p l a c e a b l e m e t h o di ng l o b a l e n v i r o n m e n t c h a n g e r e s e a r c h .T h i s p a p e r b r i e f l y i n t r o d u c e s t h e m a i n c o n t e n t o n g l o b a l e n v i r o n m e n t c h a n g e r e s e a r c h a n d e x p l a i n s t h e s t a t u s a n d r o l e o f r e m o t e s e n s i n g t o g l o b a l e n v i r o n m e n t c h a n g e .A p p l i c a t i o n s o f r e m o t e s e n s i n g t o g l o b a l e n v i r o n m e n t c h a n g e i n c l u d e l a n d c o v e r ,f o r e s t a n d p a s t u r e ,o c e a n o g r a p h i c s u r v e y ,d i s a s t e r c o n t r o l a n d s o o n .T h e s e r e s e a r c h e s l a y t h e f o u n d a t i o n f o r i n -d e p t h a p p l i c a t i o n s o f r e -m o t e s e n s i n g t o g l o b a l e n v i r o n m e n t c h a n g e r e s e a r c h . K e y w o r d s :g l o b a l e n v i r o n m e n t c h a n g e ;r e m o t e s e n s i n g t e c h n o l o g y ;l a n d c o v e r ;d i s a s t e r c o n t r o l 当前,人类面临着人口膨胀、资源匮乏和环境恶化三大危机,而其中环境恶化制约着人类的生存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影响全球环境的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森林锐减、物种灭绝、土地退化和淡水资源短缺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困扰着人类社会。面对全球环境日益恶化的严峻现实,科学家必须在研究全球变化现状的基础上,预测未来环境变化趋势,从而 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1] 。 遥感具有全球观测的能力,即遥感可从多波段、多时相和全天候角度获得全球观测数据,这在全球环境变化研究中是其它任何方法或技术无可替代的。全球尺度环境问题的出现,诸如土地退化、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生物多样性丧失和全球性资源危 机等,迫使人类从全球角度、不同层面上去观测地 球,研究地球各圈层、各子系统间的物质、能量循环及相互作用机理,甚至还要研究地球与星际空间的相互作用,这些促进了空间科学,特别是遥感技术的长足发展。遥感技术的发展,无论是其平台技术,还是其传感器技术,都以地球观测作为主要目标,不断提高了遥感平台光谱分辨率、空间分辨率和时间分辨率。例如,美国、日本和欧空局等不惜投入巨资,纷纷出台新的地球观测系统(E O S )计划,在航空、航天等空间领域展开了激烈的竞争,从T I R O S 卫星到N O A A ,从L a n d s a t M S S 到L a n d s a t T M ,从S P O T 到新一代A D E O S 以及R a d a r s a t 等无不提高其空间和时间分辨率,从更高、更广、更精确的角度获取全球或大尺度地球资源、环境动态数据。中国地处东亚季风区,水、热和土地等农业自然条件的区域差异显著,为了掌握中国资源与环境国情,近30年来开展了遥感环境监测、资源调查,不断积累了土地覆盖动 · 156·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全球变化及应对重点专项2016年拟立项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全球变化及应对”重点专项2016年拟立项项目公示清单 序号项目编号项目名称项目牵头单位 项目 负责人 中央财政经费 (万元) 项目实施周期 (年) 1 2016YFA0600100 全球气候数据集生成及气候变化关键 过程和要素监测 北京师范大学梁顺林3500.00 5 2 2016YFA0600200 基于多源卫星遥感的高分辨率全球碳 同化系统研究 南京大学居为民2800.00 5 3 2016YFA0600300 全球变化大数据的科学认知与云共享 平台 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 字地球研究所 吴炳方2800.00 5 4 2016YFA0600400 气候多尺度变化与年代际重大事件的 归因及预估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 研究所 马柱国2800.00 5 5 2016YFA0600500 过去气候变化定量重建方法和我国区 域气候重建 南京大学鹿化煜2800.00 5 6 2016YFA0600600 全球变暖背景下热带关键区海气相互 作用及其对东亚夏季风气候的影响研 究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 研究所 陈文2500.00 5

7 2016YFA0600700 中国北方地区极端气候的变化及成因 研究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王会军2654.00 5 8 2016YFA0600800 中国北方森林和草地生态系统碳氮耦 合循环与碳源汇效应研究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 生态研究所 韩士杰2500.00 5 9 2016YFA0600900 大型水库对河流-河口系统生物地球 化学过程和物质输运的影响机制 中国海洋大学王厚杰* 10 2016YFA0601000 中国西南河流拦截对流域碳氮循环和 输送的影响及其效应评估研究 天津大学肖化云* 11 2016YFA0601100 海洋储碳机制及区域碳氮硫循环耦合 对全球变化的响应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谢树成* 12 2016YFA0601200 海洋生态系统储碳过程的多尺度调控 及其对全球变化的响应 厦门大学黄邦钦* 13 2016YFA0601300 中国东部陆架海域生源活性气体的生 物地球化学过程及气候效应 中国海洋大学杨桂朋2586.00 5 14 2016YFA0601400 近海生态系统碳汇过程、调控机制及 增汇模式 厦门大学张瑶2500.00 5 15 2016YFA0601500 陆地水循环演变及其在全球变化中的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严登华2800.00 5

全球变化的应对挑战与机遇

全球变化和可持续发展:挑战与对策 【摘要】全球变化是指由自然和人文因素引起的地球系统功能的全球尺度烦人变化,包括大气与与海洋环流、水循环、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以及资源、土地利用、城市化和经济发展等的变化。全球变化是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出现和人类对其认知程度不断深化而被提出和发展起来的。当今,人类正面临这一系列前所未有的重大全球性气候和环境问题——温室效应与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人口激增与土地荒漠化、森林面积剧减与生物物种的快速灭绝、水资源匮乏、臭氧层破坏、大气中的氧化作用的减弱、环境恶化与灾害频发等。 人类活动对地球环境产生直接的、间接的影响。因此,人类对全球变化的研究与认识程度;如何合理地安排人类活动;在全球变化背景下如何应对各种灾害现象等等对人类的生存发展和社会经济有着重要影响。在认识研究了全球变化后,我们提出了可持续发展,不仅要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还需要实现人类社会自身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全球变化直接影响间接影响可持续发展和谐发展 一、全球变化及其研究共识 1、全球变化 “全球变化是一种新的地球观,它以地球系统的概念为基础,从整体上研究地球系统在各个时间尺度上随时间的变化,集中研究那些把系统所有部分联系在一起的、并导致系统发生变化的过程和机制。人类活动导致的全球变化及人类对全球变化的适应受到特别的关注。下一理解的全球变化主要是指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1] 全球变化的研究对象是地球系统的各个圈层及相互作用(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人类圈、地圈),其直接研究对象是地球巨系统中的物理、化学、生物和人类等子系统。显然,环境问题对于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和人类社会生存有着深远的影响,它直接涉及到地球上有限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地球的可居住性等重大的战略性科学与社会问题。因此,认识了解地球系统的科学,预测、延缓或适应全球变化,对于协调自然与社会的持续稳定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2、全球变化研究共识 在2000年科学研究委员会议上,IGBP,IHDP,WCRP达成一致共识。全球变化研究共识主要包括:①地球系统是一个独立的自调节系统,包括物理、化学、生物和人类各组分。各组分之间的相互变化与反馈非常复杂,并且具有多尺度的时空变化。对地球系统动力学的认识在最近几年得到了很大提高,这为评估人类所引起变化的影响与后果提供了合理的基础。②除了温室气体排放及气候变化外,人类活动以多种方式影响着地球的环境。人类所引起的地球陆地表面、海洋、海岸带、大气层以及生物多样性、水循环、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变化远远超过了自然变率,并且其中的一些变化正在加强,这一点已得到确认。③全球变化不能用简单的因果关系来理解。人类驱动的变化一复杂的方式对地球系统产生多重影响,这些影响之间以及这些影响与局地和区域尺度的变化也以多维模式相互作用,这很难理解而且更难进行预测。实际上,此类令人不可理解的问题大量存在。④地球系统动力学往往以临界状态和突变来描述。人类活动会在不经意间触发地球系统动力学的变化,对地球环境和居民产生严重后果。人类活动对地球系统从一种状态向另一种状态的转变具有潜在作用,这种影响将被证明是不可逆转的。在地球环境中人类驱动的突变的概率虽尚未量化,但不容忽视。就一些关键的环境参数而言,地球系统已经超出了过去至少50万年发生的自然变率的范围。目前地球系统中同时存在的各种变化数量与发生频率等都是空前的,地球正在以前所未有的状态运行。[2] 应对全球变化挑战

全球气候变化练习题及答案解析

第4节全球气候变化 课时知能训练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树木年轮是气候变化的历史证据。读“某地树木年轮示意图”,回答1~3题。 1.图中反映了该地近百年气候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寒冷——温暖——寒冷交替变化 B.温暖——寒冷——温暖交替变化 C.暖干——暖湿——暖干交替变化 D.湿冷——干冷——湿冷交替变化 2.引起其气候周期变化的因子最可能的是( ) A.人类大量排放二氧化碳 B.黄赤交角的变化 C.太阳活动的周期变化 D.人类不断破坏森林 3.在M时期,该地最可能出现的自然现象是( ) A.雪线上升 B.暖冬频繁 C.海平面下降 D.河流水灾常年发生 (2010·厦门模拟)“仙女木”是寒冷气候的标志植物,因此用来命名出现在北欧的寒冷事件,“新仙女木”的“新”表示末次冰期的最后一次寒冷事件。“新仙女木”事件之后气候变暖,进入温暖的全新世。图甲是地球50万年前至今的气温变化模拟曲线图,图乙是地球2万年前至今的海平面模拟变化图。读图,回答4~5题。 图甲图乙 4.图乙中①②③④表示“新仙女木”事件的是( )

A.①B.②C.③D.④ 5.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近2万年来气温变化与海平面变化的趋势基本是一致的 B.近7 000年来气温相对保持平稳 C.近2万年来气温与海平面始终保持上升 D.50万年前至今气候在冷暖交替变化 北京时间2010年2月27日悉尼报道当地时间周五,研究人员宣布一块面积是中国香港两倍大小的冰山从南极脱落。近几年南极冰架不断分离,导致冰山的数量大幅度增加。据此回答6~7题。 6.南极冰架不断分离,冰山的数量大幅度增加的原因可能是( ) A.温室气体增加 B.太阳辐射增强 C.臭氧层空洞扩大 D.酸雨危害严重 7.随着全球变暖,我国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 A.喜马拉雅山的雪线逐年下降 B.一月0 ℃等温线向淮河以北移动 C.南海诸岛的面积迅速增大 D.高纬地区比原来的气温更低 据专家预测,因全球气候变暖世界海平面到2100年将升高40~50厘米。下图为“我国某地区海陆过渡地带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8~9题。 8.海平面上升对该地带的影响有( ) ①加剧农田土壤盐碱化②滩涂面积减少③淹没部分耕地④有利于港口基础设施建设 A.①② B.①③

全球变化研究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十二五”专项规划

全球变化研究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 “十二五”专项规划 一、形势与需求 全球变化是指由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引起的地球系统功能的全球尺度的变化,以全球变暖为突出标志的气候变化是全球变化的重要表现之一。全球变化研究是本世纪国际地球科学的前沿领域,其关注的科学问题对当今世界政治、经济发展和外交事务具有重大和深远的影响。 当前国际全球变化研究强调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建立、加强和整合全球和区域的观测体系,提高对未来环境变化及其对人类影响预测的可靠性,避免和控制具有破坏性的全球环境变化,健全评估机制,鼓励技术、政策和社会响应创新,设计能有效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制度和行为,为未来10年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提供科学支撑。 我国在过去气候变化、季风、生态系统碳循环、干旱化与冰冻圈等方面已取得了一批有国际影响的重要成果,其中在高分辨率气候序列重建、东亚季风机制和陆地生态系统碳收支等方面形成了优势。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跨学科交叉集成程度不高,数据系统参与国际比较能力不足,地球系统模拟研究深度不够等问题。 通过部署全球变化研究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抓住国际全球 —1—

变化科学发展的契机,全面开展全球变化科学研究,在若干关键科学问题上取得重大突破,有力推动我国全球变化科学发展,为国家应对全球变化、保障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参与国际气候变化谈判提供科学支撑。 二、总体思路与发展目标 (一)总体思路 积极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和《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科技专项行动》,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和国际科学前沿,进一步整合资源,强化全球视野,突出中国特色,加强学科交叉和集成研究,完善平台建设,实现数据共享,研发地球系统模式,显著提升我国全球变化研究水平和为全球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支撑的能力。 (二)发展目标 在全球变化基本规律、人类活动对全球变化的影响、气候变化影响与适应、地球系统模式、地球系统变化趋势预测等研究领域的关键科学问题上取得一批原创性成果,在季风亚洲-北太平洋-印度洋区域地球系统动力学与气候变化研究方面取得国际领先地位;建立和完善全球变化科学数据采集、处理和管理平台,建设全球变化科学基础数据集(库);建立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地球系统模式;提高对未来环境变化及其对人类影响预测的可靠性;培育国际一流水平的研究队伍。为国家应对全球变化,保障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参与国际气候变化谈判提供科学支撑。 —2—

2021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二章第4讲全球气候变化和世界气候类型教案(含解析)新人教版

第4讲全球气候变化和世界气候类型 考纲考点 考题考情命题规律 1.全球气候变 化2018·全国Ⅰ 卷,44 2018·天津卷,6 2016·全国Ⅱ 卷,7~8 以全球气候变化引起的地理事物的变化,考查全球气候变 暖的原因、影响及解决措施。 2.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2019·全国Ⅱ 卷,36(2) 2018·全国Ⅰ 卷,37(1) 2018·全国Ⅱ 卷,8 2018·江苏卷,1 通过气候资料、气候现象,考查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 特征、成因以及气候类型的判断方法。 3.世界主要气 候类型2017·江苏卷,27(4) 一、全球气候变化 1.主要表现:不同时间尺度的冷暖和干湿变化。 2.近现代全球气候变化 (1)变化特点:气候有波动,总趋势在变暖。 (2)主要原因: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浓度的增加。 (3)升温原理:二氧化碳能够吸收地面长波辐射,使气温升高。 3.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

4.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 (1)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多使用清洁能源;防止森林火灾;避免浪费,减少废弃物排放,尽可能使用公共交通工具。 (2)增加温室气体的吸收:植树种草。 (3)科学预测,采取政策手段,积极地适应未来气候变化。 二、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1.太阳辐射(纬度位置):纬度位置影响着地面获取太阳辐射的多少和气温的高低,是影响气候的基本因素。 2.大气环流:气压带、风带和季风环流的分布及其季节移动,主要影响降水的多少及其季节分配。 3.下垫面 (1)海陆位置:同纬度内陆比沿海夏季气温高,冬季气温低;一般近海降水多,内陆降水少。 (2)地形:高山地区水热状况随海拔升高形成垂直变化;山地的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形成雨影区。 (3)洋流:暖流经过地区气温较高,降水较多;寒流经过地区气温较低,降水较少。 4.人类活动:通过改变大气成分(如CO2等温室气体)和改变下垫面性质(如植树造林、修建水库)影响气候。 三、世界主要的气候类型

全球变化研究进展和趋势

第22卷第4期2007年4月 地球科学进展 A DVAN CE S I N E AR T H S C I E N C E V o l.22 N o.4 A pr.,2007 文章编号:1001-8166(2007)04-0417-11 全球变化研究进展和趋势* 葛全胜1,王 芳1,陈泮勤2,田砚宇1,程邦波1 (1.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 100101;2.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与技术局,北京 100864) 摘 要:概述了国际全球变化研究计划(E SSP、I G B P、W C R P、I H D P、D I V E R S I T A S)新近的研究战略调整和研究重点,在对国际全球变化研究成果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总结了全球变化研究的阶段性理论进展,归纳了全球变化研究的特点和趋势。 关 键 词:全球变化;地球系统科学;进展和趋势 中图分类号:X21 文献标识码:A 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和全球变化趋势的发展,从地球系统科学的角度审视全球变化,促进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已经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当前以I G B P、W C R P、I H D P、D I V E R S I T A S和E SSP为代表的国际全球变化研究组织和计划的活动正在蓬勃开展,全球变化研究已取得重要的阶段性进展,世界主要国家在新的科技战略布局中也都重视全球变化领域的研究,全球变化研究方兴未艾,呈现出明显的发展特点和趋势。 1 全球变化研究计划新进展 1.1 地球系统科学联盟(E SS P)的新发展 2001年由全球环境变化四大科学计划W C R P、I G B P、I H D P和D I V E R S T RA S联合组建的E SSP有力的促进了地球系统科学系列重大研究计划的交叉与合作,促进了地球系统的综合集成研究,增进了人们对复杂地球系统的认识和理解。E SSP开展的工作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启动联合研究计划、开展区域性活动、进行地球系统分析模拟以及组织召开全球变化开放科学大会。 1.1.1 启动联合研究计划 E SSP成立之初设立了4项有关碳、食物、水和 人类健康问题的联合计划,目前4项联合计划均已启动(表1)。 上述每项计划都是与人类生存和可持续性发展密切相关的关键性问题,计划的开展均采取综合集成、跨学科交叉的研究方法。E SSP设立4项联合研究计划的主要目的是综合研究地球系统变化及其对全球可持续性的影响,建立与社会直接相关的研究议程。 1.1.2 关注区域问题的研究 E SSP特别重视与地方科学团体进行合作,开展大量的区域研究工作。1992年成功发起了S T AR T (全球变化分析、研究和培训系统计划),致力于加强全球变化研究的能力建设,特别注重发挥发展中国家的作用,现已建立东亚、东南亚、南亚、非洲、地中海等区域网络系统。随后E SSP又启动了一系列全球变化区域集成研究计划,如以南美洲亚马孙流域热带雨林破坏及其环境影响评价为核心的L B A (亚马孙大尺度生物圈大气圈实验)、以非洲干旱为核心的区域集成研究项目A MM A(非洲干旱区域研究项目)、以人类活动与季风气候的相互作用及其与全球变化的联系为核心的M A I R S(季风亚洲区域集成研究项目),都是区域研究的成功范例,也为今 * 收稿日期:2007-03-06;修回日期:2007-03-16. *基金项目: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C N C- I GB P活动开展及全球变化决策咨询”(编号:K Z CX2- Y W-314);和“我国减缓气候变化的碳汇管理与适应气候变化的对策研究”(编号:K Z CX2-Y W-305);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重点项目“中德全球环 境变化联合研究”(编号:2005 D F A20010)资助.  作者简介:葛全胜(1963-),男,安徽安庆人,研究员,主要从事全球变化及历史地理研究. E- m a i l:g eqs @i g s n r r. a c. c n *通讯作者:王芳(1979-),女,山西阳泉人,硕士,主要从事全球变化相关研究. E-m a i l:w angf@i gs n r r. a c. c n

第4节 全球气候变化 精品

第4节全球气候变化 【课标分析】 这是课程标准中“根据有关资料,说明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这一条标准的要求。分析这条标准,其中包含的具体要求如下: 1. 阅读图表资料,了解全球气候的变化周期,并据此归纳各时期气候变化的规律和特点。 2. 阅读图表资料,了解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 3. 根据资料说明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可能影响。 学习的重点不在全球气候变化本身,而是把全球气候变化看作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从而探讨其对人类活动的可能影响。 不必具体分析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但在教学中要强调人类活动对气候变暖的加剧作用。 应通过资料认识全球气候一直处于波动变化之中并呈现一定的变化周期。并从资料中分析全球气候变化对地理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材分析】 1. 教材的顺序是: (1)以图文结合的方式呈现出不同时间尺度下全球气候在不断变化之中。以阅读的形式解释区域性气候的变化要比全球性气候变化复杂得多。 (2)图文结合案例说明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以“活动”的形式预测其它可能影响。 (3)以角色模拟的形式说出人们对气候变化的适应对策。以“活动”的形式分析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的原因和解决的办法。 2. 教材的顺序、要求与课标要求、学生认知规律有矛盾的地方,需要重组教学的顺序——先由全球气候变化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的例子来设置悬念,激发学生认识的欲望,探究引起全球气候变暖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推测其可能影响,最后寻找解决措施。 【学生基础分析】 (1)学生对太平洋岛国的迁移、南极企鹅的生存问题等事件比较感兴趣,在导入新课时,选取有关全球气候变暖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等的事例来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趣。 (2)学生在学习地理时所需要具备的时间、空间概念和跨度还不够。 (3)学生学习本课时内容可能遇到的障碍有:分析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只考虑人为原因而忽略自然原因,归纳全球气候变暖带来的可能影响不够完整,寻找解决全球气候变暖带来的问题的措施找不到突破口。

全球变化复习资料

全球化复习资 第一章: 全球变化科学产生的背景 1.硬件条件 2.社会需求 (1)大气污染(2)温室效应(3)臭氧层被破坏(4)土地沙漠化(5)水的污染(6)海洋环境恶化(7)森林锐减:(8)物种濒危(9)垃圾成灾(10)人口增长过快 一、全球变化科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1) 研究地球系统复杂的多重相互作用的机制,是目前全球变化最主要的研究内容。 (2) 分析地球系统各种尺度的变化规律和控 制这些变化的主要因素。 (3) 建立地球系统变化的预测理论方法。 (4) 提出全球资源和环境科学管理的方法。 三、全球变化科学内涵 全球观点全球尺度,所有时间过程,人类的作用 四、全球变化科学研究的主要意义 1.全球变化研究是人类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新的科学举措 2.有利于深化对地球系统的认识,促进地球科学、应用基础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共同发展 3.推动世界科学进步 第二章 7、全球变化的主要过程 (1)气候系统与水文循环过程 地球表面的能量收支平衡与温室效应, 决定了气候系统的加热率。影响因素有三: 到达地球的太阳辐射能:太阳辐射强度、地球轨道要素; 地球的行星反射率:云、冰雪、植被等; 进入地球系统中的太阳能在其中滞留的时间:某些微量气体,其与温室效应相联系 大气和海洋环流, 水文循环与气候系统中的反馈过程 水循环过程:控制地球温度和云层的形成、输送和消散,及其与太阳辐射的关系;气候过程:控制着陆、海表面和大气的相互关系,引起气候系统中一系列重要的反馈过程。

水汽反馈:总体为正 云辐射反馈:可正可负 冰雪圈反馈:大气热量平衡中的冷却作用,正反馈 海洋的反馈:对大气运动和气候系统有重大影响 (2)固体地球系统与岩石圈循环过程 板块运动过程,陆上风化与侵蚀堆积过程,海洋沉积过程 (3)生态系统与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水循环,气体型循环,沉积型循环),全球碳循环 (4)人类生态系统与人类活动过程。 人类生态系统的构成(组成:自然生态系统、人化自然生态系统、人工自然生态系统)人类生态系统中的物质、能量流动, 根据人类开发利用自然环境方式的不同,人类生态系统存在着三种类型:采集-狩猎系统、农业系统、工业城市系统。其中农业系统、工业城市系统是人类生态系统的两种最具代表性的形式。 8、全球变化的驱动力按来源分为三种类型:地球外因素,地球内力因素以及地球系统自身相互间的影响和反馈。 驱动全球变化的地球外因素:P48 (1)太阳活动(2)地球轨道参数的变 化:偏心率、岁差、黄赤交角。米兰柯维奇理论解释第四纪冰期-间冰期的变化。(3)地外物体的撞击作用 驱动全球变化的地球内力因素: (1)海陆分布变化(2)高海拔的山地或高原的隆起(造山运动)(3)火山活动地球内力对全球变化的驱动主要通过受地球内部过程驱动的板块运动而起作用,板块运动所造成的海陆分布形式的变化、海底地形与陆地地形的变化,火山活动等,均能引发进一步的过程,导致全球变化。 11、全球变化中的人文因素 (1)土地覆盖变化。是人类活动的最直观的表现。(2)大气圈组成成分 12、地球系统内部的反馈作用与全球变化P64 第三章 13、全球变化通过三个途径对人类构成影响:(1)直接对人类的健康 产生影响(2)全球变化事件也可能对某些社会事件的发生产生影响(3)通过资源和灾害的变化改变自然系统的承载力。 14、气候变化对人类影响的十大方面:(1)人类的健康与工作能力;(2)住房建筑工地新住宅区;(3)各类农业;(4)水资源开发和管理;(5)林业资源;

2021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三章地球上的大气第4讲全球气候变化与气候类型教案新人教版.doc

第4讲全球气候变化与气候类型 [考纲展示] 1.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气候分布、特征及成因考纲虽没有明确要求,却是高考必考内容。 考情分析核心素养思维导图 选取具体区域 辅以气候统计图表 考查气候类型特 点、成因,进而深 度考查气候及气候 变化对自然环境、 人类活动的影响。 1.区域认知:认识不同地区 的气候类型和特征及自然 景观差异。 2.综合思维:结合影响气候 的因素,综合分析某地区气 候特征及成因,气候对人类 活动的影响。 3.人地协调观:结合全球气 候变暖案例的成因、危害及 防御措施,培养正确的环境 观。 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72页 [基础自查] 知识清单特别提醒

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影响1.全球气候在不断变化之中 (1)主要表现:不同时间尺度的冷暖和干湿变化。 (2)近现代全球气候变化。 ①特点:气候有波动,总趋势在变暖。 ②主要原因: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浓度的增 加。 2.全球变暖带来的影响 (1)海平面上升:改变海岸线,海拔较低的沿海地区 面临被淹没的危险。 【辨析】理解全球气候变化 的两个误区 1.全球气候变化不代表全球 变暖 全球气候在不停地变化着,始 终处于冷暖干湿交替中,呈周 期性变化,是一种客观变化。 而全球变暖仅是指全球均温 明显上升,属全球气候变化的 各种表现之一。 2.全球变暖,并非各地都升温 全球气温升高,是就全球平均 状况而言的,并非表明地球上 每一个地区气温都在上升。 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影响 (2)影响农业生产。 影 响 有利 影响 积温增加,生长期延 长,使作物产量提高 不利 影响 使某些地区干旱加 重,造成供水不足, 农作物减产 表现 低纬度地区农作物 产量将减少 高纬度地区的农作 物产量有可能增加 (3)影响水循环过程 3.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 (1)节能减排: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多使用清洁能 源;减少消费,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减少废弃物排放。 (2)保护生态:防止森林火灾;大力植树种草。 (3)积极应对:科学预测,积极适应未来气候变化。 【点拨】 1.全球变暖对生态系统的影 响 (1)自然生态系统不能适应变 化了的环境,加上人类占用的 土地限制了生态系统的自然 迁移,导致物种灭绝。 (2)海水温度变化及某些洋流 的潜在变化,导致鱼类聚集地 变化,使某些渔场消失,或某 些渔场扩大。 (3)全球变暖,蒸发加剧,土 地荒漠化加剧,生态环境破坏 加重。 2.四角度识记全球变暖的措 施 (1)减少排放:改善能源结构, 节约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 (2)增加吸收:植树造林,减 少破坏。

全球变化之全球变化科学导论(大气所考博真题知识点归纳)

《全球变化科学导论》要点总结 第一篇全球变化研究的基本问题 第一章全球变化科学产生的背景及其研究内容及意义 1、什么是全球变化?其产生背景? 答:全球变化作为一个科学术语和一门交叉学科,是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出现和人类对其认识程度的不断深化而提出并发展起来的。全球变化科学的精髓是系统地球观,强调将地球的各个组成部分作为统一的整体来加以考察和研究,将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地球上的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的基本过程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人类与地球之间的相互作用联系起来进行综合集成研究。即全球变化科学是研究作为整体的地球系统的运行机制、变化规律和控制变化的机理(自然的和人为的),并预测其未来变化的科学。它研究的首先是一个行星尺度的问题——将大气圈、水圈(含冰雪圈)、岩石圈和生物圈看成是有机联系的全球系统,把太阳和地球内部作为两个主要的自然驱动器,人类活动作为第三种驱动机制。发生在该系统中的全球变化是在上述驱动力的推动下,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学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 全球变化科学是在时代发展、科学进步、人类活动的强烈影响和社会需要的背景下产生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硬件条件。在20世纪末,全球国际性应用的探测器和预测预报系统已有约1000个高空站、10000个气象站、3000个飞行器、7000艘充气船、500个浮标、 长期立体动态信息库,还有全球海洋观测系统、全球陆地观测系统、全球气 候观测系统。 (2)由于强烈的人类活动和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目前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以下十大环境问题,急需国际社会合作共同解决。主要有大气污染、温室气体排放和 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土地退化、水资源匮乏和水体污染、海洋环境恶化、 森林锐减、物种濒危、垃圾成灾、人口增长过快。 (3)从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看,全球变化科学的产生是历史进程的必然。 (4)从历史发展角度看,全球变化研究有其科学思想的代表。亚里士多德第一次提出支持生命的物理系统;加兰第一次提出地球系统科学的概念;弗里德曼第 一次提出“全球变化”概念,从此人类开始从交叉学科角度将地球作为全球 系统开展研究。马隆是他第一个将全球变化研究付诸实施。 2、全球变化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相关国际计划 答:全球变化研究的主要内容: (1)研究地球系统复杂的多重相互作用的机制,是目前全球变化最主要的研究内容。 (2)分析地球系统各种尺度的变化规律和控制这些变化的主要因素。 (3)建立地球系统变化的预测理论及方法。 (4)提出全球资源和环境科学管理的建议。 相关国际计划有以研究物理气候过程为主要内容的“世界气候研究计划”(WCRP)、以研究地球系统中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为主要内容的“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以研究人类与地球环境变化相互关系为主要内容的“国际全球环境变化人文因素研究计划”(IHDP)、以地球上生物多样性问题为主要内容的“生物多样性计划”(DIVERSITAS)。 3、什么是地球系统? 答:大气圈、水圈(含冰雪圈)、岩石圈和生物圈之间存在能量转换,且受太阳能及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