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梗死的二级预防

心肌梗死的二级预防
心肌梗死的二级预防

心肌梗死的二级预防

随着介入、溶栓技术的发展,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的近期预后得到很大的改善,但心肌梗死(Myocardial Infarction,MI)患者度过急性期之后病死率、复发率仍较高。MI的二级预防主要是针对心梗再发、心梗后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心绞痛等进行干预。其主要目的是控制各种危险因素,应用非药物及药物治疗,减少梗死后并发症及猝死的发生率, 延长患者寿命, 提高生活质量。

1心梗后二级预防主要内容

1.1预防再梗再发性心肌梗死是影响冠心病患者中、远期预后的重要心脏事件之一。一般认为高龄、男性、肥胖、吸烟、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是常见的心血管病危险因素,也是MI和再发性MI的重要危险因素。

1.2心梗后心律失常心律失常是MI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主要是室性心律失常和缓慢型心律失常。在AMI幸存的人群中50% 以上可发生心律失常。主要原因是:①心肌缺血导致电生理发生改变;②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多产生室性心律失常);③心衰和心室重构(多产生房性心律失常)。

1.3心梗后心衰MI发生后,因心肌缺血、坏死,其收缩性及顺应性均降低,使心排量和射血分数减低,从而引起心脏前后负荷均增大、心肌缺血心室重构最终导致心力衰竭。影响MI后心功能不全因素:①性别、年龄及心肌梗死后临床过程;②梗死面积、心肌梗死时LVED 、LVEF、冠状动脉病变支数、是否接受溶栓治疗及是否行PTCA 治疗,糖尿病、高血压也是AMI后是否发生心功能不全的相对独立危险因素。

1.4心肌缺血主要防止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发生。梗死后心绞痛(Post Infarction Angina,PIA)是AMI后1个月内又出现的心绞痛,是AMI常见并发症,根据文献报道其发生率为20%~30%。可能与梗死相关的冠状动脉残存严重狭窄,侧支循环不充分或是与梗死无关的其他冠状动脉也有严重狭窄病变,引起远离梗死部位的心肌缺血有关。因而PIA易使MI延展或近期出现再次心肌梗死,严重影响病人预后。与PIA相关因素为:前壁心肌梗死、无Q波梗死、心功能不全、快速心律失常、梗死时有对应导联ST-T改变,同时患高血压病、糖尿病等。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健康宣教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健康宣教 入院宣教: 1、心理指导 因急性心肌梗死发病突然,伴有心前区不同程度的疼痛,持续时间较长,休息和含服硝酸甘油后多不能缓解,患者常烦躁不安、出汗、恐惧、有濒死感,易产生紧张、恐惧、焦虑心理。护理人员可通过对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发展、目前的治疗进展、良好的预后等进行介绍,使患者信任医护人员的治疗而主动配合。发病6h内采取溶栓治疗是心肌梗死最有效的治疗措施,医护人员经验丰富可增加患者的安全感,使患者变被动为主动,积极配合治疗及护理,以最佳的心理状态度过危险期。1周内严禁探视,避免情绪激动。 2、饮食指导 2.1饮食上宜遵循清淡、富有营养且易消化、少食多餐的原则,食物中的钠、钾、镁,必须注意。前3d要给予流质饮食,如牛奶、豆浆、米汤、果汁、菜汁等,待症状减轻后逐渐改为半流质饮食、普食。 2.2戒烟、酒,香烟中的一氧化碳使血液中氧气含量减少,可促使冠状动脉血管收缩致缺血心肌进一步缺血缺氧;酒中的乙醇直接损伤肝脏,影响脂肪代谢使血中甘油三酯增高,增加心脑血管事件发生概率。 3、休息指导 急性心肌梗死后的患者一定要保证充分休息,在安静休息时,患者处于基础代谢水平,心脏负荷减少,有利于心肌供氧和耗氧达到平衡,可避免诱发和加重心功能不全;安静时交感神经兴奋性降低,可防止心律失常的发生,还可减少因不适当的体力活动而诱发室壁瘤的发生,以致心脏破裂;休息时间一般来说在6周~8周,一般认为,血流阻断后心肌因严重缺血发生凝固性坏死,表现为心肌间质充血、水肿,24h后炎细胞浸润,3d~7d后出现肉芽组织,1周一2周肉芽组织开始被纤维组织代替,3周~4周肉芽组织基本被纤维化,6周~8周形成瘢痕愈合。在冠状动脉斑块破裂处经8周瘢痕形成后,才可以逐渐增加活动量,且每次活动以20min为最大极限。 4、排便指导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排便时因屏气用力可使心肌耗氧量增加,使心脏负担加重,便后易突然发生心搏骤停或室颤而致死。因此要保持大便通畅,防止便秘。询问并观察患者的排便习惯,准确记录每日的排便次数,保持每天排便1次。对绝对卧床休息的患者应正确指导和训练定期床上排便的习惯,防止过度用力和屏气。给予易消化、含丰富纤维素和维生素的清淡低脂食物及水果,易于排便,防止便秘;同时避免辛辣等刺激性食物及饮料。常规服用缓泻剂,如有便秘时,可给予开塞露或必要时低压肥皂水灌肠。 5、用药指导 5.1镇静止痛,硝酸甘油是缓解心绞痛的首选药物,硝酸甘油0-3mg舌下含服或10~15mg静脉滴注,如疼痛症状仍未缓解,给予地西泮或哌替啶肌肉注射。 5.2应用硝酸酯类药物时,如硝酸甘油、硝酸异山梨酯,消心痛等可出现头昏、头胀痛、面红、心悸、血压下降引起晕厥,服药后应平卧片刻,或在医护人员监护下用药。

《2020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防治专家共识》主要内容

《2020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防治专家共识》主要内容 心力衰竭(心衰)是心血管疾病的严重和终末阶段,致残率和致死率高。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重,心衰的患病率也在上升,正日益成为全球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心肌梗死(心梗)是当前全球心衰最常见、最重要的病因之一。 1 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的定义及分类 【要点1】:心梗后心衰的定义及分类 (1)心梗后心衰为急性心梗[包括ST段抬高型心梗(STEMI)和非ST段抬高型心梗(NSTEMI)]后、在住院期间或出院后出现的心衰。 (2)心梗后心衰根据不同分类方法,可分为:早发心梗后心衰和晚发心梗后心衰;心梗后急性心衰和心梗后慢性心衰;射血分数降低的心衰(HFrEF)、射血分数中间值的心衰(HFmrEF)和射血分数保留的心衰(HFpEF)。 1.1 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的定义 心衰是心脏结构和(或)功能异常导致静息或负荷时心输出量减少和(或)

心腔内压力增高,从而引起组织器官灌注不足的一组临床综合征。 1.2 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的分类 根据心衰发生的时间,可分为早发心梗后心衰(心梗入院时即存在或住院期间出现的心衰)和晚发心梗后心衰(出院后出现的心衰)。按照起病缓急,可分为心梗后急性心衰和心梗后慢性心衰。根据梗死的部位和范围的不同,急性心衰又可分为急性左心衰、急性右心衰、急性全心衰。多数心梗后急性心衰患者经住院治疗后症状可以缓解而转为慢性心衰;心梗后慢性心衰又可因各种诱因发生失代偿,出现急性加重而需住院治疗。 根据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心梗后心衰可分为HFrEF(LVEF<40%)、HFmrEF(LVEF40%~49%)以及HFpEF(LVEF≥50%),见表1。 2 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的流行病学及预后 【要点2】:心梗后心衰的流行病学及预后 (1) 国内外数据均显示,心梗后心衰的发生率呈上升趋势,2001年7月至2004年7月中国CREATE研究发 现,STEMI患者心梗后7d内心衰的发生率为19.3%。

2019心肌梗死指南解读

2019心肌梗死指南解读 2019 ACCF/AHA 非 ST 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处理指南更新版解读近年来,随着大量临床试验的揭晓以及其它相关文章的发表,美国心脏病学会基金会/美国心脏协会(ACCF/AHA)不稳定型心绞痛/非 ST 段抬高心肌梗死(UA/ NSTEMI)处理指南进行了更新,推出 2019 版指南(以下简称新指南)。 新指南中虽然仍以证据为基础,将诊治建议按照推荐等级、证据水平进行分类,但将推荐等级Ⅲ细分为无益及有害。 新指南主要就 UA/NSTEMI 抗血小板、抗凝治疗,早期保守治疗或早期介入干预的选择,出院后药物治疗及二级预防,以及某些特殊人群,如糖尿病、慢性肾脏疾病患者的处理进行了更新。 1 抗凝、抗血小板治疗建议新指南中依然保留了UA/NSTEMI 患者入院后即予阿司匹林(aspirin)治疗,如阿司匹林不耐受或过敏,以氯吡格雷(clopidogrel)替代的建议。 对早期采取保守治疗的患者,建议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如观察过程中出现再发缺血、心力衰竭或心律失常,建议诊断性冠状动脉造影,冠状动脉造影前建议加用血小板糖蛋白Ⅱ b/ Ⅲ a 抑制剂或氯吡格雷。 由于 TRITON-TIMI 38 研究结果的公布,新指南对介入治疗患者的抗血小板治疗,主要是噻吩吡啶类药物治疗的建议进行了较大更改。 TRITON-TIMI 38 研究入选了 13 608 例急性冠脉综合征

(ACS)患者,对比普拉格雷(prasugrel)与氯吡格雷的疗效及安全性,普拉格雷组在冠状动脉解剖明确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前、 PCI 术中或 PCI 术后 1 h 内予普拉格雷负荷量 60 mg,继之每日 10 mg,氯吡格雷组予负荷量 300 mg,继之每日 75 mg。 研究平均随访 14.5 个月,发现普拉格雷组终点事件发生率比氯吡格雷组降低 19%(包括心血管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及非致死性脑梗死),普拉格雷对终点事件的改变主要源于降低了非致死性心肌梗死的发生率(7.3% vs 9.5%)。 但研究同时发现普拉格雷组出血风险增加,尤其是 TIMI 大出血及致死性出血的风险增加,在既往有脑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病史,年龄 75 岁或体重< 60 kg 的 ACS 患者中,由于出血风险的增加,普拉格雷较氯吡格雷没有优势。 结合 TRITON-TIMI 38 研究,新版指南在以下抗血小板治疗方面增加了普拉格雷的建议: ①对早期采取介入治疗的中高危 UA/NSTEMI 患者,建议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在阿司匹林的基础上,在 PCI 术前可选择氯吡格雷或静脉血小板糖蛋白Ⅱ b/ Ⅲ a 抑制剂, PCI 术中可选择氯吡格雷、普拉格雷或静脉血小板糖蛋白Ⅱb/ Ⅲ a 抑制剂;②对拟行PCI 的UA/NSTEMI 患者,建议负荷量噻吩吡啶类药物治疗,包括PCI 术前或术中氯吡格雷 300 mg 或600 mg 或在冠状动脉解剖明确后, PCI 前、PCI 术中或PCI 术后 1 h 内普拉格雷 60 mg ;③行

突发心肌梗塞急救方法

突发心肌梗塞急救方法 1、安静:应就地平卧,松解领口,头部侧左或侧右,室内保持安静和空气流通,不可搀扶病人走动或乱加搬动以免加重病情。有条件可立即吸氧。发病4小时内,发生心室颤动和猝死的危险性最大。 2、镇痛:舌下含硝酸甘油片一片(0.3—0.6mg),或用消心痛/冠心苏合丸一粒(5—10mg)、速效救心丸10粒舌下含服;有条件可肌注杜冷丁50—100毫克,以缓解疼痛,同时立即拨打120呼叫急救中心。 ●如病人发生休克,应把病人头放低,足稍抬高,以增加头部血流。烦躁不安时可服用安定等镇静止痛药。暂不给吃食物,少饮水,要保暖。 ●如病人突然意识丧失、脉搏消失,应立即口对口呼吸和胸外心脏按压。 3、抢救过后:须留院卧床观察三到七天,坚持几天才能动,不可随意乱走动。 心肌梗死:是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起血栓形成、冠状动脉的分支堵塞,使一部分心肌失去血液供应而坏死的病症。多发生于中年以后。发病时有剧烈而持久的性质类似心绞痛的前胸痛、心悸、气喘、脉搏微弱、血压降低等症状,服用硝酸甘油无效,可产生严重后果。心电图和血清酶检查对诊断有重要价值。发病后应立即进行监护救治。 发病前兆: 急性心肌梗塞约2/3病人发病前数天有先兆症状,最常见为心绞痛,其次是上腹疼痛、胸闷憋气、上肢麻木、头晕、心慌、气急、烦躁等。其中心绞痛一半为初发型心绞痛,另一半原有心绞痛,突然发作频繁或疼痛程度加重、持续时间延长,诱因不明显,硝酸甘油疗效差,心绞痛发作时伴有恶心、呕吐、大汗、心动过速、急性心功能不全、严重心律失常或血压有较大波动,同时心电图示ST段一时性明显抬高或压低,T波倒置或增高,应警惕近期内发生心肌梗死的可能。发现先兆,及时积极治疗,有可能使部分病人避免发生心肌梗塞。 护理方法: 1.心理治疗:平时病人精神上要保持舒畅愉快,应消除紧张恐惧心情,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激动。并避免过度劳累及受凉感冒等。因这些因素都可诱发心绞痛和心肌梗塞。 2.饮食宜清淡:要吃易消化、产气少,含适量维生素的食物如青菜、水果和豆制品等,每天保持必需的热量和营养,少食多餐,避免因过饱而加重心脏负担,忌烟、酒。少吃含胆固醇高的食物,如动物内脏、肥肉和巧克力等,有心功能不全和高血压者应限制钠盐的摄入。同时正确记录出入水量。 3.心绞痛和心肌梗塞一旦发生,首先庆让病人安静平卧或坐着休息,不要再走动,更不要慌忙搬动病人。如给平内舌下含硝酸甘油片不见效而痛未减轻时,应观察病人脉搏是否规律,若有出冷汗、面色苍白和烦躁不安加重的情况,应安慰病人使之镇静,去枕平卧,有血压表的可以测量血压。然后可请卫生站或地段医院医师出诊,初步处理平稳后再转送医院治疗。如病人发生心脏突然停跳,可在其胸骨下段用拳头叩击,进行胸外挤压及人工呼吸。

心脏康复与二级预防-丁荣晶、胡大一

心脏康复与二级预防 循证医学时代的到来和冠心病血运重建技术的发展,使冠心病患者的预后显著改善,死亡率已呈下降趋势。但在我国,心血管危险因素的流行趋势仍然严峻,患病年轻化,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快速攀升,心血管疾病带病生存人数不断增加,这些患者不仅劳动能力下降,而且需更多医疗服务维护,给家庭和国家带来巨大经济负担和劳动力损失。如何使我国心血管疾病患者尽可能恢复正常生活和工作,使患者活得有尊严,避免心血管事件再发、反复住院和英年早逝,更合理控制医疗费用,是临床医学目前最值得研究的话题之一。国外心血管疾病预防和控制经验可我们借鉴。20世纪30年代后期,美国结束了有史以来的最大经济危机,冠心病及其它心血管疾病开始在人群中“泛滥”,开始了与心血管疾病的斗争,到1980年代后期,美国冠心病死亡率较1960年代下降50%。人们逐渐认识到通过手术治疗和药物治疗并不能有效持久改善心血管病患者预后,通过综合干预改变患者的不良生活方式,帮助患者培养保持健康的行为习惯,控制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坚持循证药物治疗,可使患者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恢复到最佳状态,在延长患者的寿命同时显著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这就是现代心脏康复的精髓。 关于心脏康复的发展,西方国家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和数据,建立了很多康复模式。大量临床研究证据显示,心脏康复能够延缓动脉粥样硬化进程,降低再发冠状动脉事件风险和反复住院率,降低医疗费用,延长健康寿命。欧洲心脏病学学会、美国心脏协会和美国心脏病学会,均将心脏康复列为心血管疾病治疗中最高级别I级推荐。 国内心脏康复发展开始于上世纪80年代,但由于人们对心脏康复缺乏重视,而且心脏康复专业性强,流程相对复杂,存在一定操作风险,康复模式与肢体康复完全不同,经过30年发展后,仍处于早期阶段,心脏康复的发展明显滞后于肢体康复,90%的医院没有开展心脏康复。而同期,日本、美国、欧洲各国都已认识到心脏康复对冠心病患者预后的重要价值,均将心脏康复纳入医疗保险范畴,实现了三级医院-社区-家庭的心脏康复体系。为了促进我国心脏康复工作开展,提高我国心血管防控水平,本篇讨论心脏康复发展历史及演变、心脏康复内容及模式以及我国心脏康复发展存在的问题等。 第一章心脏康复发展历史及演变 一、心脏康复发展历史 最早的心脏康复主要针对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1912年,美国Herrick医生描述了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征,并制订医嘱要求心肌梗死患者绝对卧床2个月,理由是避免体力活动导致心肌梗死后室壁瘤、心力衰竭、心脏破裂和心源性猝死。30年代后期,Mallory医生及其助手描述了心肌梗死的病理学演变,指出冠状动脉发生闭塞后心肌从最初缺血坏死到形成稳定的瘢痕需6周时间,进一步强化了当时临床盛行的心肌梗死后严格卧床6-8周的常规。临床医生普遍认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需日夜看护,任何动作都由护士帮助,避免患者自发用力及活动。长达半个世纪这种规定被大多数专科医生谨小慎微遵守。心肌梗死患者做任何费力的活动都受到长时间限制,甚至无限期延长,心肌梗死患者想恢复正常工作的机会非常渺茫。 医学的进步同人类社会的进步遵循同样规律,需不断对已公认的问题提出挑战,进行深入研究,并不断修正。在心肌梗死长期卧床治疗盛行的年代,少数医生对上述认识提出了挑战。20世纪30年代Redwood、Rosing和Epstein发现,延长卧床时间会导致体力减退、步

急性心肌梗塞的治疗方法

急性心肌梗死的症状远离急性心肌梗死来源:三九养生堂 相信大家一定都听说过急性心肌梗死这种疾病,但是对急性心肌梗死并不算了解,今天就来和大家说说急性心肌梗死的症状吧,帮助大家了解急性心肌梗死的形成原因,还有我们如何预防急性心肌梗死。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是指因持久而严重的心肌缺血所致的部分心肌急性坏死。在临床上常表现为胸痛、急性循环功能障碍以及反映心肌损伤、缺血和坏死等一系列特征性的心电图改变。临床表现常有持久的胸骨后剧烈疼痛、急性循环功能障碍、心律失常、心功能衰竭、发热、白细胞计数和血清心肌损伤标记酶的升高以及心肌急性损伤与坏死的心电图进行性演变。按梗死范围,心肌梗死可分为透壁性心肌梗死和心内膜下心肌梗死两类。按病变发展过程,心肌梗死可分为急性心肌梗死与陈旧性心肌梗死。 急性心肌梗死的症状 那么急性心肌梗死的症状到底有哪些呢?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吧,了解急性心肌梗死的症状,才能让我们更好的治疗急性心肌梗死。 急性心肌梗死的症状 1、先兆症状 急性心肌梗死约2/3病人发病前数天有先兆症状,最常见为心绞痛,其次是上腹疼痛、胸闷憋气、上肢麻木、头晕、心慌、气急、烦躁等。其中心绞痛一半为初发型心绞痛,另一半原有心绞痛,突然发作频繁或疼痛程度加重、持续时间延长,诱因不明显,硝酸甘油疗效差,心绞痛发作时伴有恶心、呕吐、大汗、心动过速、急性心功能不全、严重心律失常或血压有较大波动,同时心电图示ST段一时性明显抬高或压低,T波倒臵或增高,应警惕近期内发生心肌梗死的可能。发现先兆,及时积极治疗,有可能使部分病人避免发生心肌梗死。

2、急性心肌梗死临床症状 (1)疼痛 是急性心肌梗死中最先出现和最突出的症状,典型的部位为胸骨后直到咽部或在心前区,向左肩、左臂放射。疼痛有时在上腹部或剑突处,同时胸骨下段后部常憋闷不适,或伴有恶心、呕吐,常见于下壁心肌梗死。不典型部位有右胸、下颌、颈部、牙齿、罕见头部、下肢大腿甚至脚趾疼痛。疼痛性质为绞榨样或压迫性疼痛,或为紧缩感、烧灼样疼痛,常伴有烦躁不安、出汗、恐惧,或有濒死感。持续时间常大于30min,甚至长达10余小时,休息和含服硝酸甘油一般不能缓解。 (2)全身症状 主要是发热,伴有心动过速、白细胞增高和红细胞沉降率增快等,由于坏死物质吸收所引起。一般在疼痛发生后24~48h出现,程度与梗死范围常呈正相关,体温一般在38℃上下,很少超过39℃,持续1周左右。 (3)胃肠道症状 疼痛剧烈时常伴有频繁的恶心、呕吐和上腹胀痛,与迷走神经受坏死心肌刺激和心排血量降低,组织灌注不足等有关。肠胀气亦不少见。重症者可发生呃逆。 (4)心律失常 见于75%~95%的病人,多发生在起病1~2周内,而以24h内最多见,可伴乏力、头晕、昏厥等症状。室性心律失常最为多见,尤其是室性过早搏动,若室性过早搏动频发(5次/min以上),成对出现或呈短阵室性心动过速,多源性或落在前一心搏的易损期(RonT)时,常预示即将发生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一些病人发病即为心室颤动,可引起心源性猝死。加速性室性自主心律也时有发生。各种程度的房室传导阻滞和束支传导阻滞也较多见,严重者可为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室上性心律失常则较少见,多发生在心力衰竭者中。前壁心肌梗死易发生室性心律失常;下壁心肌梗死易发生

心肌梗塞的预防保健措施

心肌梗塞的预防保健措施 摘要:除在急性期应积极治疗外,还应加强心肌梗死后的康复和二级预防,以延长患者寿命,提高生活质量和恢复工作能力。 近20年来,由于加强监护和治疗水平的提高,急性心肌梗死住院病死率明显降低,从30%左右降低至10%以下。但再梗死或多次梗死的患者增多,成为心肌梗死后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除在急性期应积极治疗外,还应加强心肌梗死后的康复和二级预防,以延长患者寿命,提高生活质量和恢复工作能力。心肌梗塞后二级预防包括: 1.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卫生宣传教育,使患者和家属对本病有所认识,了解各种防治措施的意义,使之减少对疾病的顾虑,在防治中能积极予以配合。 2.安排合理膳食,以降低总脂肪、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的摄入,体重超重者要限制总热量。经膳食调整3个月后,血脂水平仍明显异常者,可针对血脂异常特点,选用血脂调节剂。 3.吸烟者应力劝戒除。吸烟不光是动脉硬化的危险因素,也是心绞痛、心肌梗死和再梗死的危险因素。心肌梗死后恢复的患者,继续吸烟者再梗死发生率大约为不吸烟或吸烟已戒除者的2倍。挪威多中心研究,在心肌梗死后17个月中,戒烟者较继续吸烟者再梗塞减少45%,在3年后,戒烟者较吸烟者心脏原因死亡及再梗死明显降低。被动吸烟与吸烟者有相同危险,故应力劝患者的亲属戒烟,患者恢复工作后最好应在无烟环境中工作。吸烟可能诱发冠状动脉痉挛,血小板聚集,减低冠状动脉及侧支循环的储备能力。伴有高胆固醇血症者,吸烟程度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呈高度相关,吸烟可使冠状动脉病变加重,这些可能都地易诱发再梗死的原因。 4.适当的体力活动和锻炼。可采取步行、体操、太极拳、气功等锻炼方法以增强体质。 5.合并高血压或糖尿病者,应予以适当的控制。 6.抗血小板治疗。血小板不公在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过程中,而且在冠状动脉痉挛、血栓形成或心肌微循环中聚集等所导致的心肌缺血、心肌梗塞或猝死中都起着重要作用。阿斯匹林是廉价易得的抗血小板制剂,副作用低,便于长期应用。 7.应用β-受体阻滞剂。大量的临床试验结果证明β-受体阻滞剂能降低心肌梗死后再梗死的发生率、猝死发一率、心脏死亡率和总死亡率。常用β受体阻滞剂有心得安、氨酰心安、美多心安等。 8.急性心肌梗死恢复后,应在医生的指导下坚持服药,门诊随访,观察病情,调整用药。如又再现心绞痛时,应及时去医院诊治,以防止再梗。 家庭防治措施 ●绝对不搬抬过重的物品 搬抬重物时必然要弯腰屏气,其生理效应与用力屏气大致类似,是老年冠心病人诱发心肌梗死的常见原因。 ●放松精神 愉快陕生活保持心境平和,对任何事物要能泰然处之;参加适当的体育活动但应避免竞争激烈的比赛,即

急性心肌梗死的防治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da1313685.html, 急性心肌梗死的防治 作者:柯若仪 来源:《家庭医学》2005年第07期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急性冠脉综合征(ACS)中的重症,致命、致残率均高。发生机制是 因冠状动脉内粥样斑块不稳定,破裂,继而血小板聚集形成血栓,使冠脉某支完全闭塞,血流中断,发生该支严重缺血导致心肌坏死。缺血半小时左右心肌发生部分坏死,1小时左右心肌大部分坏死。心肌细胞坏死致部分室壁收缩,舒张功能受损,左心室体积形态改变(重构),影响泵功能,引起心功能不全。受损心肌引起电传导不稳定,致严重心律失常。心肌间质充血、水肿,炎症浸润,坏死细胞溶解,形成肉芽组织,然后纤维化。大块坏死累及心壁全层,丧失电激动,心电图出现坏死Q波。波及心包可致心包炎,波及心内膜可形成内膜附壁血栓。心 腔内压作用下坏死心壁向外膨出,可导致心脏破裂或室壁瘤。 急性期病死率曾达30%~40%,经数十年的努力已明显改善,但仍在5%~10%。病人发病急,24小时内,特别是发病1~2小时内死亡占全部死亡的半数。及时就医,正确诊断,不仅可降低住院病死率,对病人脱险后的生活质量影响极大。 分类 1.按病期分类,最常用。(1)急性期:指起病后1~2周,心电图ST段上抬,出现异常Q 波的演变过程。(2)亚急性或近期:指起病后2~4周,症状改善,心电图ST段回到基线,酶恢复,可以在家按医嘱治疗。(3)陈旧性:坏死需4~6周愈合,心电图多留下病理Q波。及早治疗部分病人不出现异常Q波或Q波逐渐变浅或消失。可以逐渐恢复正常生活和工作。不宜参加剧烈运动或负重。 2.根据心电图有无异常Q波,分为Q波梗塞和无Q梗塞。无Q梗塞病变范围小,症状轻,病死率低,但容易发生再次梗塞,治疗不应忽视。 3.根据有无心电图ST段抬高,分为(1)ST段抬高的急性心梗;(2)无ST段抬高的急性心梗。ST段抬高刚发病的AMI,是紧急再灌注疗法或冠脉介入治疗的指征,尽快使闭塞的血管再通。无ST段抬高的靠症状及酶学诊断,大多数用内科治疗。 临床表现 AMI病人中2/3并无严重冠脉狭窄,常因神经体液因素,使斑块不稳定、破裂形成血栓致病。易发生在午前6~12时,如已有冠心病者不宜晨练。饱餐特别是过多脂肪餐、大量吸烟、饮酒、生气、便秘使排便用力、沐浴水过热、冷空气等均易促使发病。

心肌梗塞吃什么药最好

心肌梗塞吃什么药最好 急性心机梗塞可以快速至人死忙,心机梗塞是因为心动脉血管被血栓拴住,不能流通,从而造成人极快死亡。所以自身知道自己是心梗的患者,一定要随身携带速效救心丸一类的药物,尽量不要一个人独处,避免发病时身边没有人。下面给大家介绍一下心机梗塞患者该吃些什么药调理身体。 如何预防心肌梗死愈后复发近20年来,由于加强监护和治疗水平的提高,急性心肌梗死住院病死率明显降低,从30%左右降低至10%以下。但再梗死或多次梗死的患者增多,成为心肌梗死后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除在急性期应积极治疗外,还应加强心肌梗死后的康复和二级预防,以延长患者寿命,提高生活质量和恢复工作能力。 ★心肌梗塞后二级预防包括: 1.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卫生宣传教育,使患者和家属对本病

有所认识,了解各种防治措施的意义,使之减少对疾病的顾虑,在防治中能积极予以配合。 2.安排合理膳食,以降低总脂肪、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的摄入,体重超重者要限制总热量。经膳食调整3个月后,血脂水平仍明显异常者,可针对血脂异常特点,选用血脂调节剂。 3.吸烟者应力劝戒除。吸烟不光是动脉硬化的危险因素,也是心绞痛、心肌梗死和再梗死的危险因素。心肌梗死后恢复的患者,继续吸烟者再梗死发生率大约为不吸烟或吸烟已戒除者的2倍。 挪威多中心研究,在心肌梗死后17个月中,戒烟者较继续吸烟者再梗塞减少45%,在3年后,戒烟者较吸烟者心脏原因死亡及再梗死明显降低。被动吸烟与吸烟者有相同危险,故应力劝患者的亲属戒烟,患者恢复工作后最好应在无烟环境中工作。吸烟可能诱发冠状动脉痉挛,血小板聚集,减低冠状动脉及侧支循环的储备能力。伴有高胆固醇血症者,吸烟程度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呈高度相关,吸烟可使冠状动脉病变加重,这些可能

心肌梗死的重要知识

第一部分:什么是心梗 导语:近年来,我国急性心肌梗死和不稳定心绞痛发病率明显上升,每年死于急性心肌梗死的人数超过了100万,发病人群明显“年轻化”,且女性患者开始增多,救治不及时是导致患者急性心肌梗塞的重要原因。专家指出,抓住胸痛发作后6小时的“黄金时间”是治疗患者生命的关键。 主持人:各位网友大家好,欢迎走进今天的健康大讲堂,今天邀请医院主任医师为大家讲解心梗方面的知识,坐在我旁边的这位就是主任。 嘉宾:你们好,很高兴今天和大家谈心梗的知识,非常感谢。 主持人:我们在前言当中提到心梗的危害性,首先要对心梗要有清醒的认识,让我们的网友认识什么是心肌梗塞。 嘉宾:这个是冠心病其中一种类型,就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导致冠状动脉管腔狭窄或者闭塞引起的一系列表现,心肌梗塞是一种非常严重的类型,是动脉硬化粥样斑块,在短时间急剧破裂,导致血栓堆积,使得前方的心肌失去血流的灌注,在失去营养的状态下逐渐发生坏死,心肌发生坏死,心脏的功能会相应出现一些改变,这个是心肌梗塞完全一个过程。 第二部分:心梗的症状有哪些 主持人:心肌梗塞的症状有哪些? 嘉宾:心肌梗塞从轻到重有典型和不典型,典型心肌梗塞是心绞痛一个急剧发作,剧烈的胸骨后和心前区剧烈的压榨感、濒死感的疼痛,伴随着胸闷、憋气、大汗、甚至有恶心、吐,这是典型的症状。不典型的症状千变万化,有的病人最轻就是我没有任何症状就发生心肌梗塞,他是在看其他的疾病,或者以后看病当中,从心电图发现有一些心肌梗塞的改变。还有一些轻微的改变,就是轻微的心绞痛,轻微的胸闷,气短,这个症状轻重不同,和每个人的痛阈感觉不一样。 有的人糖尿病的病人,神经感觉会降低,所以疼痛感觉会很轻,有些不典型的症状表现为咽堵感、嗓子疼、牙疼、下颌疼,甚至有时候肩背疼,有的还是上腹疼。甚至大部分不典型的症状被一些不是专业的医生会误诊。我曾经碰到过一位高龄老年女性患者,她在我这已经在一周了,一直按胃病治,恶心、呕吐,在医院开的药都是胃痛药,甚至疼的厉害的时候基层医院按胃疼打止痛针。到我们这先做心电图,这时候已经发生明显的改变,这是非常危险的。 主持人:您刚才业介绍一个病例,有什么先兆症状让人们通过一些情况能判断,我可能是发生了心梗。 嘉宾:还是有一些先兆的,大部分人有一个前期的症状,会给你提示,所以有少部分病人是突发的,就是初次发病都很重,一下子就发生了。这种前期症状都是什么症状呢?我们叫从稳定性心绞痛向不稳定性心绞痛的过度,稳定性心绞痛,虽然有心绞痛,但是病变相对比较稳定,我们叫心绞痛阈值恒定,就是冠心病程度是恒定的,但是增加到一定的程度就心绞痛,比如走路走五百米或者一千米的时候就会不舒服,但是停下来休息就会自行缓解,一般都是每次走到这种程度都心绞痛。有的人上到三楼会心绞痛,但是二楼的时候就没事,这就是属于心绞痛阈值恒定不变。心肌梗塞前期的心绞痛都是在稳定性心绞痛症状一个明显的

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与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与护理 发表时间:2012-10-12T14:11:40.107Z 来源:《医药前沿》2012年第11期供稿作者:刘影[导读]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指冠状动脉供血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地缺血导致心肌坏死。刘影(皖北煤电集团公司总医院百善矿分院安徽淮北 235154)急性心肌梗死(AMI)是指冠状动脉供血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地缺血导致心肌坏死。临床表现有持久的胸骨后剧烈疼痛、发热、心律失常、低血压、休克,血清心肌坏死标记物升高以及心电图特征改变,可出现宽而深的Q 波(病理性Q 波),S T 段抬高弓背向上及T 波倒置。 1 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自2009 年1 月至2012 年1 月共17 例,其中男12 例,女5 例,伴有严重疾病者2 例(高血压、糖尿病) 2 一般治疗和监护 2.1 休息:急性期病人需绝对卧床休息,保持病室安静,减少探视,防止不良刺激,缓解紧张焦虑情绪。 2.2 吸氧:鼻导管间断或持续3—5 天,重者可以面罩给氧。 2.3 监测:给予心电监护,监测心电图、血压、血氧、呼吸及体温变化,电除颤仪需随时处于备用状态。 2.4 建立静脉通道,保证给药途径畅通。 3 治疗与护理措施 3.1 休息及饮食:疼痛时应绝对卧床休息,谢绝探视避免病人情绪激动以减少心肌耗氧量,促进心肌愈合,卧床时间应视病情而定,一般应卧床1—2 周,由于心梗病人出汗较多,要及时更衣,勤翻身,防止褥疮及坠积性肺炎发生,给予低盐低脂、低胆固醇易消化饮食,避免饱餐,戒烟限酒,肥胖者控制体重。 3.2 吸氧:心肌梗死的病人常呈低氧血症,吸氧可增加心肌血氧供给,改善心肌缺氧,缩小梗死范围。持续吸氧,鼻塞给氧,氧流量为5—6L /min,疼痛减轻或消失后氧流量调为3—4L /min,病情稳定后可间断吸氧或必要时吸氧,注意湿化瓶消毒,湿化液每日更换,定时更换鼻导管。保持鼻导管通畅。保证有效的吸氧。 3.3 解除疼痛:剧烈的胸痛使病人烦躁不安,紧张恐惧等情绪,增加心肌耗氧量而加重梗塞面的扩展,故肌注杜冷丁50—100m g,可迅速缓解心绞痛,必要时1—2 小时后再注射一次,以后每4—6 小时可重复使用,注意监测有无呼吸抑制,血压下降,脉搏加快等不良反应。 3.4 溶栓治疗与护理:迅速建立静脉通道,对心肌梗死不足6 小时的病人遵医嘱给予溶栓治疗是最佳时期。(1)遵医嘱立即口服肠溶阿斯匹林150—300m g(嚼服),同时给予氯比格雷75m g。(2)静脉给药时可建立两路静脉通道,一路静脉滴注尿激酶150 万u 溶栓治疗,以促使阻塞的冠状动脉再通,限制梗塞范围,维持心肌功能。另一路静脉通道滴注5% 250ml +硝酸甘油10mg,15 滴/分钟,以扩张冠脉血管,改善心肌供血和降压作用。(3)及时应用抗生素控制症状预防感染,在心电监护下合理调整用药,在用药期间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并做好记录。4 小时测体温一次,30—60 分钟测血压、脉搏、呼吸一次,同时注意脑部、胃肠道及皮肤粘膜有无出血倾向,应定时采血监测血象变化以配合治疗,调整治疗方案给予相应处理。 3.5心理护理:情绪是人的一种内心感受,在心理活动中占重要地位,不良情绪会增加心肌负荷和心肌耗氧量,不利于病情的控制,在护理时应耐心观察病人的言谈举止及表情,根据病人不同情况对病人进行不同的安慰、解释,应体贴关心病人,从根本上解除紧张、恐惧心理,克服急躁、焦虑情绪,保持乐观、平和的心情,建立一种健康心理,积极配合治疗。 3.6 保持大便通畅:心梗病人常因便秘、排便困难诱发心律失常、心绞痛、心力衰竭或心脏骤停,因此护士要耐心指导病人习惯床上大小便,多吃新鲜蔬菜、水果防止便秘。若有便秘,嘱病人勿用力排便,可给缓泻剂,口服石蜡油或使用开塞露肛塞,必要时含服硝酸甘油。 3.7 活动安排:根据病情和病人活动过程中的反应,逐渐增加活动量活动持续时间和次数。若有并发症,则应适当延长卧床时间。第1周内前5 天绝对卧床休息,可进行关节被动运动;第4 天起可进行关节主动运动,于床边使用坐便器。第2 周,可坐在椅子上就餐洗漱等,由坐在床边于床边站立,逐步过渡到床边步行,室外走廊散步,做医疗体操。第3 周在他人帮助下洗澡、上厕所。试着上下一层楼梯。第4周起,病情稳定,体力增加可考虑出院。 4 出院指导与预防: 4.1 恢复期的处理:AMI 恢复后,进行康复治疗,逐步作适当的体育锻炼,有利于体力和工作能力增进,经过2—4 个月的体力活动锻炼后,部分患者可恢复全天工作,但应避免重体力劳动或精神过度紧张。 4.2 预防:可归纳为A、B、C、D、E 为符号的5 个方面: A 抗血板聚集(氯比格雷、肠溶阿斯匹林) B 预防心律失常,减轻心脏负荷等,控制好血压。 C 控制血脂水平,戒烟限酒。 D 控制饮食,治疗糖尿病。 E 普及有关冠心病的知识教育,包括患者及其家属,鼓励有计划的适当的运动锻炼。参考文献 [1] 饶中和, 袁志敏、一种新的估测冠心病患者机体功能状态的调查表,国外医学,老年医学分册1996 17(10)14—16 [2] 杨翠香, 急性心肌梗塞病人护理进展,护士进修杂志1998 13(9)25—26 [3] 内科学, 第七版

2016年第一期心肌梗塞的健康知识讲座

山格镇卫生院公共卫生服务 健康教育知识讲座 第一期 心肌梗塞的预防及急救 通知、活动记录表、文字课件 2016年1月

活动记录表 活动时间:2016年1月4日活动地点:隆庆村祠堂 活动形式:健康教育知识讲座 活动主题:心肌梗塞的预防与急救 组织者:山格镇卫生院公共卫生科 接受健康教育人员类别:隆庆村村民 群众参加人数(人):92 健康教育资料发放种类及数量100份 活动内容: 活动通过悬挂横幅、发放宣传材料、举行健康知识讲座等形式,详细向村民讲解心肌梗塞的基本知识”、“临床症状”、“急救及预防等几方面的内容,号召村民行动起来,降低“心梗”的发生率 活动总结评价: 通过此次讲座活动,村民认真阅登读心肌梗塞的预防及急救宣传资料,更好地掌握心肌梗塞的预防知识,降低“心梗”的发生率 存档材料请附后 □书面材料□图片材料□印刷材料□影音材料□签到表 □其他材料 填表人(签字):李瑞娥负责人(签字):李瑞娥 填表时间:2016年1月4日

通知 隆庆村卫生室医生: 为提高农村居民的健康意识,让农村居民了解心肌梗塞的“临床症状”、“早期识别的意义”“心肌梗塞的预防措施”等几方面的内容,我院决定2016年1月4日早上15:00-16:00在隆庆村祠堂举行《心肌梗塞的预防与急救》健康知识讲座活动,敬请你村村民准时参加。 时间:2016年1月4日 15:00-16:00 地点:山格镇隆庆村祠堂 讲座内容:心肌梗塞的预防与急救 授课人:林碧樟 参加人员:你村村民 山格镇卫生院 2015年12月31日

心肌梗塞的预防及急救 心肌梗塞的预防应首先坚持冠心病的一、二级预防: 一级预防又叫病因预防,是预防冠心病发生的根本预防措施,是对没有发生冠心病的人群,针对形成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及病因采取干预措施而进行的预防。一级预防必须从幼年开始,其预防内容包括:①控制血压。②合理饮食结构及热量摄入,避免超重。防治高血脂症,降低人群血脂水平。③戒烟。④积极治疗糖尿病。⑤饮用硬水。软水地区需补钙、镁。⑥避免长期精神紧张及过分激动。⑦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每人可根据自己本人的特点选择一至两项有益的体育锻炼项目,坚持长期锻炼下去。 二级预防指已患有冠心病者,控制其发展和防止并发症,使其更好地康复。二级预防要做到“三早”,即早发现、早处理、早治疗。只有做到三早才能使冠心病后遗症减到最小程度。一级预防的所有措施,对于二级预防都十分重要。同时应避免冠心病发作的诱因,如饱餐、大量饮酒、过劳、精神紧张、情绪激动、突然的寒冷刺激等,并定期接受预防性体格检查。在上述方法效果不满意时,应在医生指导下选用副作用小的扩冠脉药物、β-受体阻滞剂等,以防止冠心病的发作与发展。一旦有冠心病的急性发作,如严重的心绞痛,应严格卧床休息,立即用扩冠药物,最好就地治疗,待情况相对稳定后再送往医院。这样可以减少心肌梗塞的发生。近年来不少学者主张长期小剂量服用阿斯匹林,能有效地防止血小板凝聚状态,从而预防冠心病的急性心肌梗塞的发生。

心脏康复及二级预防

心脏康复与二级预防 丁荣晶 循证医学时代的到来和冠心病血运重建技术的发展,使冠心病患者的预后显著改善,死亡率已呈下降趋势。但在我国,心血管危险因素的流行趋势仍然严峻,患病年轻化,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快速攀升,心血管疾病带病生存人数不断增加,这些患者不仅劳动能力下降,而且需更多医疗服务维护,给家庭和国家带来巨大经济负担和劳动力损失。如何使我国心血管疾病患者尽可能恢复正常生活和工作,使患者活得有尊严,避免心血管事件再发、反复住院和英年早逝,更合理控制医疗费用,是临床医学目前最值得研究的话题之一。国外心血管疾病预防和控制经验可我们借鉴。20世纪30年代后期,美国结束了有史以来的最大经济危机,冠心病及其它心血管疾病开始在人群中“泛滥”,开始了与心血管疾病的斗争,到1980年代后期,美国冠心病死亡率较1960年代下降50%。人们逐渐认识到通过手术治疗和药物治疗并不能有效持久改善心血管病患者预后,通过综合干预改变患者的不良生活方式,帮助患者培养保持健康的行为习惯,控制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坚持循证药物治疗,可使患者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恢复到最佳状态,在延长患者的寿命同时显著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这就是现代心脏康复的精髓。 关于心脏康复的发展,西方国家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和数据,建立了很多康复模式。大量临床研究证据显示,心脏康复能够延缓动脉粥样硬化进程,降低再发冠状动脉事件风险和反复住院率,降低医疗费用,延长健康寿命。欧洲心脏病学学会、美国心脏协会和美国心脏病学会,均将心脏康复列为心血管疾病治疗中最高级别I级推荐。 国内心脏康复发展开始于上世纪80年代,但由于人们对心脏康复缺乏重视,而且心脏康复专业性强,流程相对复杂,存在一定操作风险,康复模式与肢体康复完全不同,经过30年发展后,仍处于早期阶段,心脏康复的发展明显滞后于肢体康复,90%的医院没有开展心脏康复。而同期,日本、美国、欧洲各国都已认识到心脏康复对冠心病患者预后的重要价值,均将心脏康复纳入医疗保险范畴,实现了三级医院-社区-家庭的心脏康复体系。为了促进我国心脏康复工作开展,提高我国心血管防控水平,本篇讨论心脏康复发展历史及演变、心脏康复内容及模式以及我国心脏康复发展存在的问题等。 心脏康复发展历史及演变 一、心脏康复发展历史 最早的心脏康复主要针对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1912年,美国Herrick医生描述了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征,并制订医嘱要求心肌梗死患者绝对卧床2个月,理由是避免体力活动导致心肌梗死后室壁瘤、心力衰竭、心脏破裂和心源性猝死。30年代后期,Mallory医生及其助手描述了心肌梗死的病理学演变,指出冠状动脉发生闭塞后心肌从最初缺血坏死到形成稳定的瘢痕需6周时间,进一步强化了当时临床盛行的心肌梗死后严格卧床6-8周的常规。临床医生普遍认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需日夜看护,任何动作都由护士帮助,避免患者自发用力及活动。长达半个世纪这种规定被大多数专科医生谨小慎微遵守。心肌梗死患者做任何费力的活动都受到长时间限制,甚至无限期延长,心肌梗死患者想恢复正常工作的机会非常渺茫。医学的进步同人类社会的进步遵循同样规律,需不断对已公认的问题提出挑战,进行深入研究,并不断修正。在心肌梗死长期卧床治疗盛行的年代,少数医生对上述认识提出了挑战。20世纪30年代Redwood、Rosing和Epstein发现,延长卧床时间会导致体力减退、步行时心动过速、直立性低血压、血栓栓塞、肺活量下降、负氮平衡和治愈时间延迟。而体力活动可使心率减慢、收缩压下降,并增加氧利用和身体耐力。

心肌梗塞常见并发症治疗与预防

心肌梗死并发症 一、心力衰竭 急性心肌梗死时的心力衰竭主要与大量心肌坏死、心室重构和心脏扩大有关,也可继发于心律失常或机械并发症。心肌缺血坏死面积是决定心功能状态的重要因素,梗死面积占左心室的20%时即可引起心力衰竭,梗死面积超过40%则将导致心源性休克。STEMI急性期的心力衰竭往往预示近期及远期预后不良。心力衰竭的临床特点包括呼吸困难、窦性心动过速、第三心音和肺内罗音。 (一)治疗 急性心肌梗死伴心力衰竭的治疗应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和血流动力学特点来选择。 1.轻度心力衰竭(killipⅡ级) (1)吸氧,监测氧饱和度。 (2)利尿药:速尿20-40mg,必要时间隔1-4小时可重复使用。大多数心力衰竭患者对利尿药反应良好,用药后可降低肺小动脉嵌入压,减轻呼吸困难,降低左心室舒张期容量和心肌耗氧量。增高的左心室舒张末压的降低有助于改善心肌的氧供,而肺淤血的减轻又使氧合效果增加,使心脏收缩力、射血分数、每搏量和心排血量增加。但应避免过度利尿导致的低血容量、电解质紊乱。(3)硝酸甘油:以扩张容量血管为主,可降低前负荷、扩张冠状动脉、降低心肌耗氧量。硝酸甘油应从10ug/min的小剂量开始,每5-10min增加5-20ug,并根据临床和血流动力学调整剂量,一般可加至上限200ug/min。应注意低血压和长时间连续应用的耐药性。合并右室梗死者不宜用硝酸甘油。 (4)无低血压、低血容量或明显肾功能不全者可给予ACEI,不能耐受者给予ARB。 2.严重心力衰竭和休克(killip Ⅲ-Ⅳ级) (1)吸氧,持续正压给养、无创或机械通气。 (2)无低血压可给予硝酸甘油,逐渐加量至收缩压下降>30mmHg,或收缩压低于90mmHg。 (3)低血压者可用正性肌力药物。多巴胺5-15ug/(kg.min),有肾脏低灌注者多巴胺<3ug/(kg.min); 治疗不满意者应进行血流动力学监测。心肌梗死急性期,尤其是第一个24h内禁用洋地黄类正性肌力药物,以免造成心脏破裂、梗死面积扩大及恶性心律失常。 (4)心源性休克者应给予多巴胺和多巴酚丁胺、主动脉内气囊反搏泵(IABP)或左心辅助装臵,尽早行血管重建术。 二、心律失常 见于75%-95%的AMI患者,多发生在起病1-2周内,而以24h内最多见,心律失常是急性心梗早期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由于再灌注治疗和β受体阻断药的广泛应用,心肌梗死后48h内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明显降低。低血钾、低血镁等电解质紊乱是室性心律失常的重要诱发因素。 1.室性心律失常室性心律失常常多见于前壁心肌梗死患者,可表现为室性期前收缩,也可能发生室性心动过速和心室纤颤。药物治疗包括利多卡因、胺碘酮等。利多卡因可减少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但可能增加病死率(可能与心动过缓和停博有关),主要用于猝死高风险患者。 (1)室性期前收缩:急性心肌梗死偶发室性期前收缩对血流动力学无明显影响,一般不需治疗。频发、多源性或舒张早期的室性期前收缩易促发室性心动过速或室颤,应给予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β受体阻断药治疗室性期前收缩和预防室颤十分有效,无禁忌症的患者应早期应用。 (2)室性心动过速和室颤:室性心动过速(包括尖端扭转型室速)和室颤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入院前和住院期间死亡的主要原因。心肌缺血所致的原发性室速或室颤可增加住院期间病死率,但如果能给予及时有效的治疗,对患者远期预后无明显影响。继发于充血性心力衰竭、休克、束支传导阻滞或室壁瘤的继发性室性心律失常或发病48小时以后发生的室性心律失常,住院期间病死率高,远期预后差。室性心动过速和室颤发作前可无任何先兆症状。 室颤的治疗首选非同步电复律(200-360J)。血流动力学稳定的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可给予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常用的药物包括①利多卡因:先给予1.0-1.5mg/kg的负荷剂量,然后以20-50ug/kg持续静

心肌梗死的二级预防

心肌梗死的二级预防 随着介入、溶栓技术的发展,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的近期预后得到很大的改善,但心肌梗死(Myocardial Infarction,MI)患者度过急性期之后病死率、复发率仍较高。MI的二级预防主要是针对心梗再发、心梗后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心绞痛等进行干预。其主要目的是控制各种危险因素,应用非药物及药物治疗,减少梗死后并发症及猝死的发生率, 延长患者寿命, 提高生活质量。 1心梗后二级预防主要内容 1.1预防再梗再发性心肌梗死是影响冠心病患者中、远期预后的重要心脏事件之一。一般认为高龄、男性、肥胖、吸烟、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是常见的心血管病危险因素,也是MI和再发性MI的重要危险因素。 1.2心梗后心律失常心律失常是MI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主要是室性心律失常和缓慢型心律失常。在AMI幸存的人群中50% 以上可发生心律失常。主要原因是:①心肌缺血导致电生理发生改变;②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多产生室性心律失常);③心衰和心室重构(多产生房性心律失常)。 1.3心梗后心衰MI发生后,因心肌缺血、坏死,其收缩性及顺应性均降低,使心排量和射血分数减低,从而引起心脏前后负荷均增大、心肌缺血心室重构最终导致心力衰竭。影响MI后心功能不全因素:①性别、年龄及心肌梗死后临床过程;②梗死面积、心肌梗死时LVED 、LVEF、冠状动脉病变支数、是否接受溶栓治疗及是否行PTCA 治疗,糖尿病、高血压也是AMI后是否发生心功能不全的相对独立危险因素。 1.4心肌缺血主要防止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发生。梗死后心绞痛(Post Infarction Angina,PIA)是AMI后1个月内又出现的心绞痛,是AMI常见并发症,根据文献报道其发生率为20%~30%。可能与梗死相关的冠状动脉残存严重狭窄,侧支循环不充分或是与梗死无关的其他冠状动脉也有严重狭窄病变,引起远离梗死部位的心肌缺血有关。因而PIA易使MI延展或近期出现再次心肌梗死,严重影响病人预后。与PIA相关因素为:前壁心肌梗死、无Q波梗死、心功能不全、快速心律失常、梗死时有对应导联ST-T改变,同时患高血压病、糖尿病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