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课程的构建与实施

德育课程的构建与实施
德育课程的构建与实施

德育课程的构建与实施

德育教育的实质就是对儿童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以及道德意志的培养。在学生心灵深处播种下良好的做人道理和社会公德的种子,以此规范行为,砥砺心智,使学生最终成为有益于他人、有益于社会的人。校园是学生接受教育的最重要的场所,德育培养应贯穿始终,不遗点滴。为我校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进一步梳理我校立德树人工作经验,提高德育工作成效。

一、落实学科育人,实现核心素养全面落地

将立德树人目标融入各学科教学之中,根植于学科的核心素养,紧密结合学科教学内容,使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融合,实现学科育人,全面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我校以变应变,紧随时代潮流与社会形势的发展趋势,依据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并结合我校实际情况与主体优势,形成我校特色的i课程。从i课程的提出、研究过程到现在取得初步成效,我校认真钻研,攻坚克难,努力寻求适合孩子们自己的课程。

潍坊峡山双语小学以育人目标为核心,通过顶层设计,实现了课程的整体化、结构化、系统化,而不是门类丰富,却将学生压得喘不动气的课程杂货摊。潍坊峡山双语小学以育人目标为核心,适度分科、适度整合,把所有的学科整合成七大类,分别是:i语文、i数学、i英语、i探索、i艺

术、i体育、i生活。其中将一二年级的课程大整合,形成了“元课程”。每类的课程又分为通识性必修课与个性化选修课。目前,学校开发了科学、艺术、人文、体育、社会类选修课236门,赋予了“每一个”孩子选择的权利和发展自己个性的权力。

二、弘扬传统文化,提升民族文化自信

伟大的中国文化是我们传承千年,历久不衰的法宝,也是我们走向复兴,开创未来的根本保障。德育工作不能只是一句口号或者流于形式,要想使德育深入人心,就需要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生活活泼、丰富多彩的各项活动,以此推进学生德育思想的成熟。我校植根民族传统文化,与时俱进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发扬适合当代的优秀文化。

1、传统节日课程

我校开设传统节日主题课程:“端午包粽子课程”、“清明瞻仰烈士课程”、“重阳看望老人课程”“冬至包水饺课程”;

2、时政课程

时政课程:“中国梦系列课程”、“模拟两会课程”、“宪法宣传课程”、“法律教育课程”。让孩子清晰时事政事的指导与引领,深入理解、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赋予传统文化新时代的特性,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民族意识与民族自豪感。

三、家校共建,发挥育人合力

德育工作是一项长远的战略任务,惟有树立踏踏实实为学生良好思想道德素质养成服务的意识,从思想上、行动上、落实上开拓创新,捕捉德育的最佳契机,转变观念,探索新思路,不断推出新方法,学校德育工作才能真正适应形式不断发展的社会的要求,才能使“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办学思想落到实处。

1.德育引领,制度体系保障

我校形成以韩相福校长为领导,以家庭教育总协调员为核心,以班级导师团和家长委员会为骨干,教师、家长共同参与的学校家庭教育工作机制。我校领导定期举行对导师团及家委会的价值观培训,从价值观理论高度引领的同事从实践活动入手,深入全面开展各项家庭教育工作。我校还聘请家校工作方面的专家开展培训讲座,邀请学生与家长听会从而提高家长对家庭教育的认知与深入理解,提高我校家庭教育的水平与专业度。

我校编辑印发家庭教育育人故事图文册和家庭教育价

值观培训资料,将家庭教育理论得以细化,方便家长反复阅读进一步理解。家庭教育材料从各个角度各个层次详细解读家庭教育工作的实施理论与经验做法,旨在提高家长的家庭教育的理论水平和实践高度。编写项目管理书,将家庭教育工作列入日常工作中来,实时开展相关教育课程与活动。真正将家庭教育工作落实到细处实处。

2、具体课程促德育

我校不仅有专业的教师教育团队,我校还按照章程指导成立班级、年级、学校三级家委会,设立专门的办公场所以便各级家委会开展会商交流。我校定期举行家委会进校园活动,教师与家长定期会商培训,旨在帮助学校与家庭了解各环节育人教育情况。将学校家庭教育工作紧跟学生年龄发展需要,更好切合学校、家庭的沟通与联系。

针对家庭教育工作我校开展各项活动课程,确保学校的家庭教育工作开展,我邀请家长开设各类活动课程:“家长开放日”、“家长大讲堂”、“家长课程”、“i基金”;针对学生的有:“今日我当家”、“主题活动课程”;学校班级导师团开展“千人近千家”活动。丰富多彩的活动课程更好的促进学校、家长、学生之间的联系从而使家庭教育工作顺利开展实施。

①家长课程:邀请部分家长来校定期开展各项活动课程,将家长课程纳入校本课程,每周三校本日时学生自愿参加,让学生在校感受父母的温情。我校定期开展家长开放日,邀请家长来校参观,感受孩子的日常学习与生活,了解孩子在校期间的成长。同时孩子也能缓解想念之情从而更好的在校学习与生活。我校还设立以家长为对象的“i基金”工程,帮助有困难的家庭。

②学生主题课程:学生是学校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我校开设各类学生主题课程,“今日我当家”充分让学生体验一次当家的生活,让学生从中体会到父母的辛劳,了解生活的责任,从而对父母多存感恩之心,热爱家庭,热爱生活。举行家风家训活动,让孩子了解自己的家风家训,从而将家风家训更好的传承,也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修养及正确的思想价值观。

③导师团“千人进千家”活动:导师团深入家庭实地详细的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以及学生在家学习生活情况。导师团家访更进一步的将学校宗旨及学生情况与父母反馈,也有利于家长根据学生的学校学习情况进行有重点有方向的进

行家庭教育。

四、深刻的教育来自学生自己深刻的体验。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强化了课程育人导向,明确提出了价值体认、责任担当、问题解决、创意物化四个方面的课程目标,注重引导学生体认、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祖国,热爱劳动,培养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我校贯彻“立德树人”理念,开展注重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探究、服务、制作、体验中学习,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真正让学生“活”起来、“做”出来。

我校的综合实践活动主要包括:

(一)劳动教育课程

劳动教育是德育的内容之一,为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点和态度,热爱劳动,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我校主要开设以下课程:

1、承包卫生间课程。主要针对六年级,通过选拔评选出参与的班级,学生利用其课间打扫,并有专人进行打分评价,对表现优异者进行奖励。在课程实施过程中,不断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劳动。

2、义务帮厨课程。三至六年级的学生每周三下午轮流去餐厅帮助餐厅服务人员,在劳作的过程中,体会生活的艰辛,养成珍惜粮食的良好品德。

3、卫生区承包课程。此活动针对全体学生,分班级划分卫生区域,由学生并对其进行监管,确保零垃圾,并由专门教师和少先队不定时检查,并对其进行评价。此项课程的开展,目的在于让学生们感受到清洁工人们的艰辛,学会担当,培养社会责任感。

(二)社会实践与社区服务课程

主要在于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参与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并养成乐于奉献的精神。

1、社会实践:我校主要是开展“今周我当家”课程,学生周末在家做主人,独立承担家务如做饭、为父母洗衣服、

洗脚等,在忙碌中体验父母的艰辛,为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关心、感恩父母。

2、社区服务:开展义工服务,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发组织去社区志愿服务,如植树节帮助社区叔叔阿姨种树等。

(三)学校传统活动课程

为丰富校园生活,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阅读表达能力以及管理能力,“以学生为主体”,让每个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我校开设传统四大节日,由学生策划、组织、承办,充分发挥我校学生独特的魅力:

1、体育美食节。活动以体育、美食为两大主体,大力推广课间体育游戏、竞技类体育项目并结合生活美食类活动,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动手能力,让学生享受运动、享受生活。

2、艺术节。活动包涵体育、绘画、书法、音乐等等,形式新颖,内容丰富,充分展现了学生的艺术才华。

3、读书节。由学生会组织、承办,锻炼了学生的协调能力和组织领导能力;同时,通过一系列读书活动,真正让同学们在书香中体验了美妙,激发了同学们的阅读兴趣,提升了同学们的文化素养,提升了学校的文化品位,为建设“书香校园”起到了重要作用。

4、科技节。以“体验、创新、成长”为主题,开设了科普区、展示区、体验区、竞技区四大展区,由学生自己设

计、制作科技作品充分锻炼了其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体验科技的奥妙。

(四)研学旅行课程

以立德树人、培养人才为根本目的,让学生走出校园,接触自然,体验益智增能的实践活动,帮助学生了解国情、热爱祖国,开阔眼界,增长知识,培养社会责任感。为此,我校因地制宜、整合资源,让学生在研学旅行中感受祖国的大好河山,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养成独立承担责任的社会责任感。

活动具体包括:

1、四年级(神奇的朋友)——青岛欢乐海底世界、潍坊金宝乐园

2、五年级(民俗之旅)——杨家埠特色民族文化之旅、青云山

3、六年级(小石头变形记)——诸城恐龙地质公园、昌乐宝石之旅

活动面向全体学生,并配有相应的课程文本,活动过程中学生感受自然风光的美好,体验生活的美好,开阔眼界、增长知识。

五、自主管理是走向自我教育的必经途径

生活即教育,自主管理就是让学生成为自己生活的主人,在自主参与学校一切生活和活动中成长自己。自主管理

就是学生的自我教育,我校的自主管理要求尊重学生学习和活动的自主选择权,让学生在自我设计、自主发展、自主体验中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让学生拥有自我意识、民主意识和社会意识,在团结协作和创新实践中提升综合素质,培养独立人格和独创精神。

有效的管理保障了德育课程真实的落地。我校秉承“让每一个孩子快乐地走向自我教育”的价值观,学校和老师全面放手,学生通过项目管理,学会自己运筹项目,组建团队,最终学会做事:

(一)少先队课程——让德育工作全面展开

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集体、孝敬父母、努力学习、锻炼身体、培养能力、为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是每个少先队员应该做的。我校贯彻“立德树人”理念,努力培养每一位少先队员成长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合格人才,做共产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为此,特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成立国旗班,保障每周一的升国旗,培养爱国主义情怀。

2、创建诚信失物招领柜,培养学生的规则和诚信意识。

3、创建“蒲公英之声”广播站,用声音引领德育的发展。

4、创建小记者站和萌芽少先队报,从学生的身心出发引领学校学生的德育发展。

5、创建小红帽义工社团,体验义工,承担社会责任,拥有无私奉献精神。

6、创立义务服务岗,违反纪律的学生能通过自己的劳动如打扫校园卫生改正,既美化了校园,同时纠正自己的行为,使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班级自主管理课程——让学生体验管理与被管理成长公民意识

我校教师全面放手班级日常事务,有学生自主管理班级。首先,每班通过竞选选出7个自主管理团队,并制定好工作章程,负责好日常事务;其次,每周进行小组晋级,激励学生成长;最后,有学生自主投票选举值日班长,全面管理班级事务。有利于锻炼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其社会责任感。

六、协同发展、共育全面成长的人。

学生是祖国的花朵,民族的希望。一个人的成功,离不开耳闻目染的家庭教育,家庭式的生活方式,对一个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为了让孩子拥有更好的教育,我校实行全员育人导师团课程,每个导师承包2-3名学生,每学期过两次家庭生活,让其感受家的温暖;同时,师生之间的精彩瞬间编辑成相册、将导师团育人故事并印刷成册,供其他教师学习提升育人能力。让每一位老师真正的融入到学生的生活中,关心、爱护

每一个孩子,保障每位学生都得到关注,让德育更好地融入学生们的学习和生活。

我校围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以学生生活为基础,建构起德育课程、学科课程、传统文化课程和实践活动课程“四位一体”的德育课程实施新格局;将立德树人目标融入各学科教学之中,根植于学科的核心素养,紧密结合学科教学内容,使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融合,实现学科育人、文化育人、家庭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协同育人,全面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