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物理学、剂量学及放射治疗方法系统

放射物理学、剂量学及放射治疗方法系统
放射物理学、剂量学及放射治疗方法系统

放射物理学、剂量学及放射治疗方法系统(总40页)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

-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

第一章放射物理学、剂量学及放射治疗计划系统

第一节现代三维适形放疗的发展和分类

第二节多叶光阑(MLC)

一、MLC的一般特性

二、MLC半影与叶片位置设置

三、MLC与适形铅挡块的比较

四、MLC的临床使用

第三节射束强度调制方法

一、物理补偿器

二、MLC静态强度调节(Step and Shoot, SMLC-IMRT)

三、MLC动态强度调节(dynamic MLC-IMRT, DMLC-IMRT)

四、强度调节旋转治疗(intensity modulated arc therapy,IMAT)

五、断层扫描治疗方式(Tomotherapy)

六、扫描束治疗(pencil beam scanning)

第四节放射治疗中的图像处理技术

一、解剖或功能图像

二、图像处理

三、治疗计划系统中图形的可视化

四、与治疗计划设计相关的图像

第五节三维适形放疗的体积与剂量规范

一、体积规范

二、吸收剂量规范

第六节三维治疗计划及治疗评估

一、三维治疗计划的计算模型

二、治疗评估

三、组织放射效应的生物模型

四、逆向治疗计划与优化

第七节体位固定技术和治疗验证

一、病人体位固定技术

二、治疗验证

第八节质子放射治疗的进展

第一节现代三维适形放疗的发展和分类

适形调强放射治疗是目前放射治疗界的热点,它综合地体现了放射治疗在技术上的新进展。1965年,日本学者高桥(Takahashi)首先提出了旋转治疗中的适形概念。Proimos等在1970年代和1980年代初报道了采用重力挡块进行适形放射治疗的方法。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图像技术的介入,三维适形治疗极大地改变了常规放射治疗的面貌。适形放射治疗是用增加剂量分布的适形度来减少晚期重度放射损伤并发症。有学者认为,三维适形放射治疗(3-dimensional conformal radiation therapy,3DCRT)和调强放疗(Intensity modulated radiotherapy IMRT)与其说是一种技术(technique),毋宁说更是一种过程(process),一种综合医学影像、计算机技术和质量保证措施的现代放射治疗流程。为达到剂量分布上的三维立体适形,必须要求:①射野形状与靶区在该射束方向上的投影形状相同;②射野内各处束流强度能按所需方式调整。满足第一个条件的放射治疗一般称为适形放射治疗,同时满足上述两个条件的放射治疗称为调强放射治疗。3DCRT也被认应代表二十一世纪放射治疗的方向。为达到上述要求,一方面是采用快速而实用的方式使计算机系统生成与计划靶体积(Planning Target Volume, PTV)在射野方向上的投影一致的射野形状,另一方面是在射野内调制强度分布。

在“适形放疗”的名义下,实际上各单位的具体实施方法大相径庭。一方面,这是由于对“适形放疗”至今尚未有一个明确的界定,并且,各相关领域的发展也在不断地刷新着适形放疗的内涵。另一方面,各单位所具有的设备、人力资源也不尽相同。表1-1根据治疗过程每一阶段的方法和手段试图对适形放疗作一个分类 [1、2]。

表1-1 适形放疗的分类

特征分类0123

病人数据获取

固定装置无可有可无个体模具或立体定向

框架

个体模具或立体定向框架

图像系统定位片+轮廓仪定位片±分立的CT

层面

连续薄层或螺旋CT

多种模式的图像合成

(CT,MRI等)

解剖数据的参照床面+人体中线(可

有可无)

床面+人体中线外部标记或框架系统植入性标记或框架系统

关键器官的轮廓迭加在外轮廓上个别层面上的轮廓逐层勾勒轮廓三维分解轮廓不均匀性迭加在外轮廓上个别层面上的轮廓逐层勾勒轮廓三维分解轮廓

GTV 辨别+迭加在外轮

廓上

个别层面上的轮廓逐层勾勒轮廓三维分解轮廓

CTV 临床辨别手工画在平面上机械地根据一定

的边界值扩展

根据GTV和生物参数自动

决定在三维空间中的形状

ITV 没有这个概念临床近似确定的边界+解剖边界基于运动的定量分析设置射野

射野设置±不确定性射野边界的

增大任意

PTV+任意边界PTV+定量的边界剂量模拟变化的统计结果

射线类型和射线调整强度均匀的

光子或电子

光子和/或电子,

楔形滤片

光子(±电子)

±补偿片

调强光子

射野方向共面共面非共面动态非共面

等中心SSD或SAD技术SSD或SAD技术SAD技术SAD技术(自动根

(手工设置) (手工设置) (自动定靶区中心) 据剂量计算找中心)

限束装置矩形野标准挡铅个体化挡铅或MLC 动态MLC

射野形状决定解剖标志+胶片定位片+CT片BEV中手动

或自动布野

BEV中自动计算

剂量计算和算法模型

算法模型

1D (线)

无不均质修正

1D或2D (层面)

±不均质修正

2 D或

3 D (体积)

+不均质修正

3 D或

4 D (动态)+

不均质修正和边界修正

治疗计划评估单一层面剂量分布

多平面+

CT剂量分布

任意平面剂量分布+

DVH

等剂量面/结构+DVH

+TCP+NTCP

计划优化无逐步试探+

目测评估

逐步试探+评分函数逆向问题求解

治疗复核与治疗实施

治疗前模拟机复核可有可无

有(有时伴有

病人数据获取)

推荐由BEV治疗室视观取代

治疗固定装置无可有可无个体化模具或

立体定向框架

个体化模具或

立体定向框架

摆位辅助激光+光野激光+光野激光(±光野) 采用参照物+计算机控制

病人摆位皮肤标记坐标+皮肤标记采用与病人相关参照

(框架标记)

采用与病人相关参照

(框架标记)

图像复核系统无初次治疗

射野摄片

治疗摄片和/或EPID EPID或治疗室内X摄片

参考图像/ 模拟定位片虚拟模拟±DRR 虚拟模拟±DRR

记录验证系统无个别治疗机

的优化连接

网络系统的一部分

为动态治疗的安全而强制使

在体剂量测量无可有可无推荐使用TLD或半导

体剂量仪

TLD+半导体+EPID剂量仪

SSD: 源皮距; SAD:源轴距; MLC:多叶光阑; BEV:治疗室视观; DVH:剂量体积直方图; REV:治疗室视观; EPID:电子射野成象设备; DRR:数码重建图象; TLD:热释光剂量仪.

根据表1-1,一般可以认为满足2类特征的治疗可算作为适形放疗,而3类特征基本上代表了适形治疗未来发展的一个趋势。当然,这仅仅是一个粗略的划分,而不是精确的界定。目前更多的情况是有些适形治疗虽然不具备2类的全部特征,却同时采用了一些属于3类的技术。

第二节多叶光阑(MLC)

一、MLC的一般特性

MLC有很多优点,如较适形铅挡块省三分之二的时间,不污染环境,不需要在加速器托盘上调整挡铅块,不需进入治疗机房就可改变射束形状,较铅挡块的精度明显提高,减少了人为因素误差,因而在临床上正逐步代替铅挡块大量用于适形野照射。而且MLC在旋转照射中射束的形状可动态改变,在计算机控制下可实现射束的强度调节,实现IMRT照射。MLC叶片一般由钨或钨合金制成,叶片断面是凹凸槽结构,以降低叶片间的漏射线。当然相对叶片合拢时端面间也存在漏射线。MLC一般由20至60对叶片组成。图1-1显示的是美国瓦里安(Varian)公司加速器上装置的60对叶片MLC。

图1-1. 美国瓦里安(Varian)公司加速器上装置的60对叶片MLC

MLC叶片一般做成双聚焦结构,叶片一方面在端面做成梯形发散状,梯形两边向上延长线相交于源点,另一方面不同端面成发散状也会聚于源点。MLC的单个叶片运动范围应能跨过射束中线若干距离。MLC叶片位置控制及叶片位置的验证十分重要,特别是在不同机架角度检验由于重力影响造成叶片位置的改变。

MLC有手动式,也有电动式。电动MLC每个叶片由一个电机驱动,通过丝杆将旋转运动变成叶片的直线运动,运动速度在0.2至50mm/秒范围内,一般采用1至2cm/sec。图1-1所示的Varian加速器60对叶片的MLC叶片穿透率约为2.5%,叶片最大运动速度为每秒1.5cm/sec,在等中心处叶片位置精度为正负1mm,等中心旋转误差在1mm半径内。

1992年Boyer[3]测量Varian的26对叶片的MLC。该MLC每叶片投影到等中心处宽度为

1cm,能过中心16cm。测得的6MV的深度剂量曲线与规则野的差别在1%以内,提示着传统的深度剂量曲线可适用于MLC。实际上,MLC射野处方剂量计算基本上可以按挡块形成的不规则射野处理,即可以采用面积周长比法、Day氏[4]法或Clarkson[5]积分法。面积周长比法较简单,Day 法和Clarkson积分法准确程度较高。当计算点位于射野中心区域未被遮挡时,应首选面积周长比法;当计算点靠近射野边缘或位于遮挡区域时,若叶片对数较少,可考虑采用Day法,若叶片对数较多,可考虑采用Clarkson法。

二、MLC半影与叶片位置设置

MLC叶片有一定的物理宽度,形成锯齿形射野边界,叶片边缘形成的等剂量线近似为正弦波形。图1-2是用胶片剂量仪测量的半影图像。

图1-2 用胶片剂量仪测得的半影图1-3 MLC有效半影的定义

MLC的半影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将MLC设置成叶片与轴成45°角,用胶片剂量仪在组织最大深度和10cm深度(均作等中心)测量半影,定义“有效半影”为80%等剂量线的波峰和20%等剂量线,或90%等剂量线的波峰和10%等剂量线的波谷之间的距离,如图1-3所示。换言之,有效半影是指正弦等剂量曲线波峰处的切线与第二条正弦曲线在波谷处的切线间的距离。

芝加哥大学[6-9]测量了V ARIAN 40对叶片和60对叶片MLC的有效半影。测量采用6MV光子

束,射野大小为15 x 15 cm,胶片分别放在30×30cm固体体模的1.5cm (SSD=98.5cm)和

10cm(SSD=90cm)深度处,让MLC分别形成45°和15°锯齿边缘,均照射100cGy剂量。校正胶片是在5cm深度分别照射0,25,50,80,100cGy剂量。用Vidar扫描仪扫描胶片并用自制软件处理结果,并在深度1.5cm照射的胶片上分别绘出10%, 20%, 50%,

80%和90%的等剂量线,如图1-4所示。结果是,在1.5cm深度,MLC边缘呈45度时,80叶片MLC的有效半影(均指20%-80%曲线)为8.0mm,120叶片MLC的有效半影为5.5mm;MLC 边缘呈15度时,80叶片MLC的有效半影为6.0mm,120叶片MLC的有效半影为5.0mm。在相

同条件下测得的铅挡块半影为3.5mm。

图1-4 芝加哥大学测量的40对叶片和60对叶片MLC的有效半影。

从图1-4也能看出,等效半影中50%的正弦形等剂量线的波动幅度最大。与以往半影概念不同,有效半影是一个局部概念。此外,三维治疗计划系统必须考虑锯齿状半影并采用1mm的间隔进行卷积计算剂量。

临床设置叶片位置有四种方法,即按叶片端面与靶区边界的几何相交方式的内交方式(in-field)、中点交方式(cross-boundary)和外交方式(out of field)以及从剂量学考虑保证50%正弦形等剂量曲线绕靶区边界的方法。内交方式对靶区周围器官组织有利,但有一部分靶区欠剂量;外交方式可保证靶区边缘有足够剂量,但会对靶区边缘外周器官组织受到更多剂量;中点交方式是介于二者之间,临床最常用,但由于靶区边界凸出部分远多于凹陷部分,因此靶区外被照面积常常大于靶区内被遮挡面积。

与适形铅挡块不同,准直器的转角会影响MLC叶片的运动方向和叶片位置的设置。Brahme 通过研究认为MLC叶片运动的最佳方向应该与靶区的最短轴平行,此时,靶区内组织和靶区外正常组织与MLC投影所围成的面积之和为最小。

三、MLC与适形铅挡块的比较

MLC的有效半影略大于铅挡块的半影,但临床使用时,随射束数目增加,并考虑摆位重复性的误差,MLC与铅挡块在半影上的差别已不大。在所需时间方面,使用MLC较使用铅挡块节省6%至44%的时间。一般而言,在射束数目较大时使用计算机控制的MLC要节省很多时间,但由于其复杂性,MLC的质量保证控制均要花费更多工作及更多的硬件支持。

四、MLC的临床使用

适形治疗已被证实可提高局部控制率。为了描述适形度,Nedzi等1993年定义了“治疗体积比”(treatment volume Rratio, TVR),即计划靶体积(planning target volume, PTV)与治疗体积(treatment

volume, TV)的比值。治疗体积可理解为至少是靶区最小剂量以上对应的等剂量面所包围的体积。在完全的适形放射治疗中,TVR=1。治疗体积一般包含有计划靶体积和另外的正常组织。

在一般情况下,共面与非共面照射的正常组织并发症概率(normal tissue complication probability, NTPC)结果很接近,但相对于共面照射,非共面照射能以较少的射束给出非常高的肿瘤控制概率(tumor control probability, TCP),换句话说,在满足临床要求时,使用非共面适形MLC能减少所用的射束。但由于诸多原因,一般来讲,非共面照射射束不宜过多。

过去几十年里,立体放射治疗仅在伽玛刀上进行。1980年代后期和1990年代前期开始在加速器机头上附加圆形准直器,采用单中心多个弧形旋转照射,生成球形高剂量区,代替伽玛刀治疗小球形脑部肿瘤;对非球形的肿瘤则采用多个旋转中心治疗,但这样会使靶区剂量很不均匀。而现在对非球状肿瘤可用几个非共面固定方向的MLC或适形铅挡块射束进行单一同中心治疗,所形成的剂量均匀性也大大地好于圆孔多中心旋转治疗。对理想的的球状靶区,一般用四个弧形旋转射束便可使靶区外正常组织的剂量降低到比较令人满意的程度;随着靶区最大径与最小径之比的增加(即肿瘤偏离球形程度的增加),所需的射野数应适当增加以保证周围正常组织的耐受。

应注意MLC能有效生成适形射野而很少使用矩形野,PTV与传统放射治疗的靶区有所不同。此外,MLC也不适用于诸如“斗篷野”大照射野。

第三节射束强度调制方法

一、物理补偿器

过去,补偿器是用作“缺欠组织”的补偿,解决病人的解剖轮廓的改变及内部组织的不均匀性。补偿器的原理是在射野内不同位置补偿器厚度不同,对射线产生不同衰减,从而得到预定强度分布的射束。通过将一个如图1-5所示的物理补偿器在加速器托盘上,进行特定机架角度方向的照射,从而获得照射野的强度调节。

A

B

图1-5 物理补偿器示意图(A)和实物(B)

该方法优点是可同时补偿整个照射范围,无电器机构运动,可能是唯一的能常规使用的方法。缺点是费工费时,需要专门的补偿器的设计软件和三维的补偿器切割机,对每个射束需制造不同的补偿器,每个射野照射前需进入治疗机房更换补偿器,增加摆位时间和技术员劳动强度。此外,补偿器作为一种过滤器,也会影响原射线的能谱分布。补偿器设计时应注意最大厚度由最小穿透决定,补偿器各参数选择要适中,既保证一定精度又要便于制作。随着计算机控制技术的普及及成本降低,该方法已逐步淡出放射治疗,但它却是最简单的调强放方法。

二、MLC静态强度调节(Step and Shoot, SMLC-IMRT)

SMLC-IMRT是指由多个静态MLC射野分段照射叠加而形成一个最终的强度调节照射野,即由图1-6(A)、(B)、(C)等所示的若干个静态子照射野,每个静态子照射野用MLC形成不同的射野形状,在同一个固定机架角度方向进行照射,最终获得一个强度调节的照射野,如图1-7所示。该方法要求MLC的每个叶片均能越过射束的中心轴。

图1-6 MLC静态照射子照射野

图1-7 用胶片剂量仪测得的一个MLC静态强度调节射野的剂量分布

SMLC-IMRT的关键要确定各子静态野中各对叶片的位置。以其中任何一对叶片为例,其主要步骤是:①将射野内二维强度分布按叶片的数量分解为每一对叶片下沿叶片运动方向的一维连续强度分布;②选择一个离散的强度间隔(强度阶梯值),对一维强度分布进行强度分级;③对一维连续强度分布再采样以获得数字阶梯式强度分布;④每个阶梯为一个静态射野,其左右叶片位置由该层阶梯与一维连续强度分布的交点决定;⑤为完成整个阶梯内的各个静态射野照射,“叶片扫描式” (leaf sweep)和“叶片收缩式” (leaf close-in)两种不同方法均能达到完全相同的效果,照射时间基本相同;⑥在特定组织深度最终形成所需的剂量分布。

图1-8 MLC静态调强中沿叶片运动方向强度分布的分级图1-9 叶片收缩式静态MLC强度调节示意图。

该方法优点是叶片位置直观地对应于强度分布,一致的射束暂停时间允许所有层面同时进行强度调节照射,缺点是叶片重新设置新位置过程中要暂停照射,总照射时间应包括射束照射时间和叶片重新设置时射束暂停时间;虽然射束暂停时间很短,但仍将降低效率;重复开关动作可能使X射线出束不稳定;虽然带有“栅控”电子枪的加速器可以方便形成加速器射束的连续开关动作,但大多数加速器电子枪并未配置“栅控”装置。对单峰形强度分布,SMLC-IMRT几乎接近

MLC动态强度调节(滑行窗技术)(见下一段);对于多峰形强度分布,MLC动态强度调节(滑行窗技术)明显优于SMLC-IMRT,但两者均优于物理补偿器技术。

SMLC-IMRT可采用“叶片收缩式”和“叶片扫描式”两者中的任一种方式。将射野要求的强度分布进行分级如图1-8所示。“叶片收缩式”SMLC-IMRT如图1-9所示。十个子静态野照射形成图1-8所示的强度分布。每个矩形代表一个子射野,矩形的左右垂直边分别代表子射野中该对光阑的左右叶片位置。“叶片收缩式”也可理解为“叶片逐步关闭”。

“叶片扫描式”的SMLC-IMRT如图1-10所示。十个子静态野照射形成图1-8所示的强度分布。每个矩形代表一个子射野,矩形的左右垂直边分别代表子射野中该对光阑的左右叶片位置。“叶片扫描式”也可理解为“叶片单方向逐步移动”。

图1-10 叶片扫描式静态MLC强度调节示意图。矩形的下面是该对MLC叶片的示意图,箭头所指是MLC该对叶片的左右位置。

SMLC-IMRT的精度很明显依赖于强度间隔的选择。对复杂的强度分布也能用少量的静态射野组成。每对叶片可以单独控制。用MLC不同对叶片处理不同层面,与只用一对叶片处理一个层面相比,除了射束暂停时间可能不同,并没有增加额外的复杂性。该方法甚至可能形成“野内屏蔽”的效果,而这是在动态治疗中很难实现的。

三、MLC动态强度调节(sliding windows, 或dynamic MLC IMRT, DMLC-IMRT)

DMLC-IMRT是指采用计算机控制MLC每对叶片的左右叶片向一个方向连续移动,左右叶片均能越过中心轴,不同时刻移动速度不一样,运动速度一般高于2cm/秒,移动分步完成,每一步组成一个照射野进行照射,各步照射叠加,形成所需剂量强度分布。这种方法被称为“滑行窗技术”,也称为“照相快门技术”或“叶片追逐技术”。

同一对叶片可能会有许多种不同的叶片移动速度曲线产生相同剂量强度分布,实际工作中必须进行优化,根据实际最大叶片速度和最小总照射时间限制寻找一个最优的速度曲线。有许多种优化方法,包括解析优化法、迭代优化法及根据经验得到优化结果等。

用图形方式来解释在固定机架角度方向上用动态MLC进行强度调节的实际过程。图1-11A 是希望得到的剂量强度分布。

图1-11 Sliding window 调强技术 (A:所需的剂量强度分布; B:剂量强度曲线进行分段; C: 第一阶段照射示意图; D: 第二阶段照射示意图; E: 第六阶段照射示意图; F: 最后一个阶段(第15阶段)照射示意图; G: 最终所形成的剂量分布)

将所需的剂量强度曲线分成若干段,例如15段,如图1-11B所示。图1-11C显示第一阶段照射,其中黄色小点代表MLC中该对叶片在每个照射阶段中左叶片(图1-11C中叶片A)的位置,红色小点代表MLC中该对叶片在每个照射阶段中右叶片(图1-11C中叶片B)的位置,第一个红色小点(-4.6cm)和第一个黄色小点(-2.2cm)组成第一阶段照射野进行照射,如图中粉红色部分所示。

第一阶段照射完成后,该左右叶片各自迅速移动到第二阶段位置,如图1-11D所示,进行第二阶段照射。该阶段照射剂量如图中粉红色区域所示,以前所有阶段照射剂量累积如图中绿色区域所示。

第二阶段照射完成后,同样方式再进行第三阶段、第四阶段、第五阶段照射。在第五阶段照射结束后,右叶片(叶片B)快速移动到下一个位置,即图11-D中红色小点从第一条下降曲线底部(-1.4cm)直接越过下一个峰的上升曲线而进入下降曲线(+2.4cm),左叶片(叶片A)(图11-D中黄色小点)从第5点(-3.4cm)进入第6点(-3.1cm),从而开始进行第六个阶段照射,如图1-11E所示。

这样通过若干阶段照射后直至最后一个阶段(第15阶段)照射,如图1-11F所示。

从而完成该对叶片的调强照射,使射野内剂量分布达到如图1-11G所示形状。

从图1-11G中可看出,希望获得的光滑的剂量分布曲线变成了实际获得的阶梯状剂量分布曲线,是因为叶片移动、停止(照射)、再移动这种循环过程所引起。若每个阶梯很小,叶片可视为连续运动。这种调强方式也被称为叶片追逐式。

用胶片剂量仪可以测量在同一个固定机架角度方向进行照射,通过动态叶片移动(滑行窗)方式最终获得的一个强度调节射野的剂量分布,如图1-12所示。将图1-12与图1-7进行比较可以看出,DMLC-IMRT方式的剂量调强结果好于SMLC-IMRT方式。

图1-12用胶片剂量仪测得的一个动态MLC方式强度调节射野的剂量分布

DMLC-IMRT方式的一个特点是X射线在所有照射时间内剂量输出很稳定,光阑/叶片单方向连续运动,没有出束暂停周期。该方式缺点是必须进行半影、散射、漏射影响的校正。此外,由于MLC叶片移动速度曲线没有唯一解,故必须根据对速度和最小总照射时间实际限制寻找一个优化结果。动态楔形板可视为只有一对叶片的动态MLC光阑强度调节。

Spirou及Chui[10]提出使加速器的束流输出强度随叶片空间位置作动态改变,即同时控制叶片运动的速度和改变射线剂量输出强度的方法来进行强度调节,称为动态MLC扫描光子束治疗技术。该技术能使总照射时间明显缩短,但实际使用中输出强度的调节范围有一定限制,在Scanditronix公司生产的MM50加速器上实施时监测电离室的面积过小,叶片运动控制要与输出强度调制同步,从而对加速器控制技术要求更加严格。目前该技术还未在临床上使用。

四、强度调节旋转治疗(intensity modulated arc therapy,IMAT)

IMAT是治疗机机架绕患者作N次等中心旋转,每一次旋转过程中,MLC一般每间隔一定角度改变一次射野的形状。可以将一个强度调节旋转照射近似成许多个固定角度的静态调强子照射野,例如从0°至360°每间隔5°一个子照射野共72个子照射野,每个子照射野剂量强度分布如图1-9和图1-10所示又被分为N个(例如10个)照射野。对每个角度而言,如0°,在第一次旋转照射中,完成第一个小照射野,第二次旋转照射中,完成第二个小照射野,如此一次次地旋转,在第N次旋转照射中,完成第N个小照射野,完成综合N次旋转照射的叠加剂量,就完成了一个强度调节旋转治疗。因强度调节旋转治疗MLC运动的范围和次数都低于动态MLC和静态MLC强度调节,故其效率较高,误差较低,但要求多次旋转治疗并需要解释程序支持。MLC强度调节旋转治疗可以得到如图1-13所示的胸膜间皮瘤的较为理想的剂量分布,而这种剂量分布用常规方法是很难做到的。

横断面上的剂量分布矢状面上的剂量分布

图1-13 胸膜间皮瘤用MLC强度调节旋转治疗获得的剂量分布

五、断层扫描治疗方式(Tomotherapy)

断层扫描治疗技术,使用特定装置,而不是采用补偿器或加速器光阑或MLC。断层扫描治疗是因为其治疗方式类似于CT而得名,它是用特殊MLC形成的扇形束绕病人体纵向(机架旋转轴)旋转照射,每次只治疗一个或两个薄层,属一维强度调节。目前断层扫描治疗有Carol的步进治疗方式与Mackie的螺旋治疗方式。步进治疗方式类似普通CT,动态光阑在完成一次机架旋转照射过程中病人治疗床静止,一次机架旋转照射治疗一层(或两层);之后,床前进一步,机架再次旋转以完成下一个层面治疗如图1-14所示。螺旋治疗方式类似螺旋CT,机架与其动态光阑旋转照射时治疗床缓慢连续前移,相对于病人而言,动态光阑完成的是螺旋运动。螺旋治疗方式可控制治疗层宽度以确保不出现步进治疗方式的相邻层面间剂量不均匀性问题。步进治疗方式与螺旋治疗方式虽有许多相似之处,但二者有本质差别。严格讲,断层扫描治疗是指螺旋治疗方式。

图1-14 断层扫描的Carol步进治疗方式示意图

步进治疗方式采用的MLC叫MIMiC,由NOMOS公司制造,如图1-15所示。

图1-15 NOMOS公司的MIMiC MLC

MIMiC可装到任何直线加速器机头,独立成系统,不需要对加速器进行改动。准直器是一个由分为两层的孔组成的缝,并可随加速器机架一起旋转。孔由排列成两排的40个粗而短的钨叶片组成,每排20个,厚约8cm,孔可设置成5mm或10mm,形成等中心处最大2cm×20cm或4cm×20cm照射野。当阀门开时,高压气推动活塞使叶片至窄缝外,阀门关闭时叶片自动被推回至窄缝中,可见系统较安全。活塞在每个方向移动时间为40至60毫秒。叶片可在计算机的控制下全部或部分时间停留在孔中,也可全部停留在孔外,于是形成一维强度调节射束。每排可独立控制,可同时治疗两层。原型是单聚焦叶片,叶片与叶片结合处有凹凸槽以减少漏射线。MIMiC采用逆向治疗设计,用模拟退火法进行优化[11]。

步进治疗在相邻层面间剂量可能出现不均匀。一些研究表明,若相邻层面误差2 mm,可导致41%的剂量不均匀。NOMOS特别设计控制治疗床步进的装置CRANE,控制治疗床步进精度可达0.1至0.2 mm,其剂量不均匀性只有3%,可承受约136公斤重量。该治疗方式要求专用软件将计划结果转换为实际叶片控制方式。应注意计划系统处理模式与实际工作模式还存在一定差别,

为克服目前MIMiC只能进行一维强度调节,NOMOS公司开发了二维强度调节光阑,由N×N个孔排列成棋盘方式,每个方块在等中心处形成5mm×5mm的小野。棋盘中黑色小方块由

12cm厚的固体衰减材料组成,对射线不透明。白色方块的孔包含一个橡胶气球,用高压气体作动力推动水银代替原来的叶片,新“叶片”开关时间约100毫秒,由计算机监测水银充入气球的状态。治疗分两步,第一步照射白色方块下的各个小野,第二步是将黑白方块位置互换,以照射原黑色方块下的小野。该方法的不足之处是使用水银,而目前还不清楚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FDA)是否允许这样使用水银。

图1-16A 断层扫描式Mackie螺旋治疗机结构示意图图1-16B 断层治疗螺旋扫描示意图

Mackie建立的螺旋治疗装置[12]如图1-16A所示,其螺旋扫描方式如图1-16B所示。临床原型使用标准GE公司高速CT机架,旋转速度可达每分钟60转。实际螺旋治疗时转速大约在每分钟1至10转。旋转框架孔半径85cm,源轴距85cm,可作360度旋转。将加速器装在CT框架上,加速器长度30cm,束流能量为6MV,光子束未平坦化,治疗束是一个扇形射束,在中轴扇形野长40cm,宽从0.5cm变化到5cm,最大剂量率为8Gy/min。使用一组类似MIMiC的动态MLC(64叶片),可在计算机控制下连续改变一维射束强度分布。采用高压气推动活塞控制叶片高速开合而不使用低速的电动驱动,叶片的开合时间约50毫秒。叶片高10cm,含94%的钨组成的合金,透过率低于0.5%。克服了MIMiC的叶片碰撞现象,叶片无碰撞滑动而相互交叉,加之光阑系统置在于整流罩中,大大降低了噪音。使用一个高原子序数硬化薄箔以减少射束及散射线中的低能光子。由于未加平坦滤片,导致的不均匀性必须在剂量计算中修正。治疗床为标准GE的CT床,治疗范围为1.2m,纵向精度为0.25mm。在框架旋转照射时治疗床也同时移动,治疗床前进速度控制在前进一个治疗层时机架刚好旋转照射一周,最终形成类似螺旋CT的断层扫描治疗。机架滑环可输送电流及数据信息,电流可输送500V的100A电流,数据传输可达100M波特。设计了专用的可优化的治疗计划软件。此外,框架上同时具有CT功能及射野影像功能。目前该装置的原型机正在研制中。

六、扫描束治疗(pencil beam scanning)

扫描束治疗方法是通过用两个垂直的偏转弯曲磁铁控制电子束而实现射束的强度调节。有专家称电磁偏转扫描技术是强度调节射束的最终解决方法。在MM50电子回旋加速器治疗头上,安

肿瘤放疗学总结(详细)

小结 1 概述: ⑴近距离治疗的定义、特征; 近距离放疗也称内照射,它与外照射(远距离照射)相对应,是将封装好的放射源,通过施源器或输源导管直接置入患者的肿瘤部位进行照射。 2、基本特征 1. 放射源贴近肿瘤组织,肿瘤组织可以得到有效的杀伤剂量,而邻近的正常组织,由于辐射剂量随距离增加而迅速跌落,受量较低。 2. 近距离照射很少单独使用,一般作为外照射的辅助治疗手段,可以给予特定部位,如外照射后残存的瘤体等予以较高的剂量, 进而提高肿瘤的局部控制率。 ⑵分类: ①按放射源的置入方式: 手工 手工操作大多限于低剂量率且易于防护的放射源。 后装技术 后装技术则是指先将施源器(applicator) 置放于接近肿瘤的人体天然腔、管道或将空心针管植入瘤体,再导入放射源的技术,多用于计算机程控近距离放疗设备。 ②按放射源的剂量率; 6、近距离放疗按剂量率大小划分 ●低剂量率(LDR):<2~4Gy/h ●中剂量率(MDR):<4~12Gy/h ●高剂量率(HDR):>12Gy/h ③按治疗方式 3、近距离放疗的照射方式 ●腔内治疗 ●管内治疗 ●组织间插植治疗 ●术中插植治疗 ●表面敷贴治疗 ⑶近距离放疗使用放射源的种类及特点 一、近距离放疗的物理量和单位制 ●放射源的活度(activity,A) : 放射性物质的活度定义为源在t 时刻衰变率。 放射活度的旧单位是居里(Curie),符号Ci,它定义为1Ci=3.7×1010衰变/秒 在标准单位制下放射活度单位是贝克勒尔(Bq),1Bq=ldps=2.70×10-11Ci ●密封源的外观活度A app: 在实际应用中,源的有效活度直接受源尺寸、结构、壳壁材料的衰减及滤过效应的影响,源在壳内的内含活度,即裸源活度与有外壳时放射源的活度测量值可能存在很大差异,因此派生所谓外观活度的概念,它定义为同种核素、理想点源的活度,它在空气介质中、同一参考点位置上将产生与实际的有壳密封源完全相同的照射量率。目前随着源尺寸的微型化,外壳材料变得更薄,导致外观活度与内含活度的差异日趋缩小,外观活度又可称作等效活度。●放射性核素的质: 放射性核素射线的质量用核素符号、半衰期和辐射线的平均能量三要素来表示。

放射治疗的剂量单位

放射治疗的剂量单位 一、曝射量(Exposure Dose) 指距放射源某一距离下,放射源对该点的照射量。在测定曝射时时,用于测量的电离室周围不允许有任何产生散射线的物体。曝射量的剂量单位是伦(R),即在0.001293g的空气中,每产生2.04×109对离子,所需的放射量就是1R. 二、吸收量(Asorbed dose) 被放射线照射的物体从射线中吸收的能量称吸收剂量。吸收剂量单位是拉德(rad)。1dar为1g受照射物质吸收100尔格的辐射能量。即1rad=100尔格/g=0.01kg.现在吸收剂量单位改为戈端(Gray,Gy),是由国际放射单位测定委员会(ICRU)规定的,1Gy=100rad. 三、放射强度(Radioactivity) 放射强度又称为放射活度。是指单位时间内放射物质锐变(衰变)的多少,不表示具体剂量。放射活度单位为贝克勒尔(Becquerel)符号Bq,表示每秒钟有一个原子蜕变。过去放射强度单位曾用居里Ci表示,1B9=2.703×10-11Ci. 四、剂量率(Doserate) 距放射源某一距离处,单位时间的剂量,常以Gy/min为单位。 五、放射性能量(Energy of radiation) 指电离辐射贯穿物质的能力,用能量表示。能量单位为MV(Megavoltage)或MeV (Megaelectron-Volt)。2MeV以下X线勉强用管电压表示贯穿物质的能力,但这类射线的能谱是连续的,单一用管电压说明线质并不全面,通常是用半价层(HVL)来表示平均能量。 六、体内各部位剂量名称 (一)空气量(Air dose,Da) 治疗计划常以空气量做为每次治疗剂量单位设计。 (二)皮肤量(Skin dose)或称表面量(Surface dose) 被放射线照射物体表面所测得的剂量,此剂量包括原射线和组织向该测量点的反向散射线。 (三)深度量(Depth dose)和肿瘤量(Tumor dose) 指放射线经过皮肤射入身体,在中心线束上某一深度处的剂量,该点的剂量包括被浅层组织吸收以外射线和周围组织对该点的散射线。若该点恰为肿瘤中心则该点剂量称为肿瘤量。

放射治疗学考题.docx

单选题 1 恶性肿瘤的主要治疗手段不包括(C) A 手术治疗 B 化学治疗 C 激素治疗 D 放射治疗 2、( B)制造了钴 -60 远距离治疗机,放射治疗逐渐形成了独立学科。 A 20 世纪 30 年代 B20 世纪 50 年代 C20 世纪 70 年代 D20 世纪 90 年代 3 循证放射肿瘤学与传统医学的差别错误的是(A) A循证医学以死亡 / 生存作为判断疗效的最终指标 B循证医学以可得到的最佳研究证据作为治疗方法依据 C循证医学中病人参与治疗选择 D传统医学以基础研究、理论推导、个人经验作为治疗方法依据 4 对放射治疗中等敏感的肿瘤(A) A 子宫颈癌 B 小细胞肺癌 C 淋巴瘤 D 骨肉瘤 5 亚临床病灶放射治疗剂量(C)时肿瘤控制率可达90%以上 A 50-55Gy B60-65Gy C45-50Gy D75-80Gy 6、二次方程式取代NSD,TDF的重要原因是( C) A 减少放疗早期反应 B 增加照射总剂量 C 降低放放射晚期损伤 D 增加肿瘤控制概率 7、( A)提高肿瘤局部控制率及生存率,而不增加正常组织合并征。 A 超分割 B 加速超分割 C 后程加速超分割 D 分段照射 8、下列哪种治疗不属于近距离治疗(B) A 腔内治疗 B 外照射治疗 C手术中治疗 D 组织间治疗

9、下列哪一项不属于现代近距离照射特点(A) A、照射时间短 B 后装照射 C放射源微型化 D 剂量分布由计算机进行计算 10、下列( A)不是现代近距离照料常用的放射性核素 A 铯-137 B 钴-60C铱 Ir-192D 碘-125 11、放射治疗在初始阶段经过了艰难的历程, 20 世纪 30 年代建立了物理剂量——(A) A伦琴(γ)B X线管 C 深部 X 线机 D 电子直线加速器 12、患者,女, 46 岁,阴道不规则流血 3 月来诊,腹部、盆腔强化CT示宫颈占位,活检病理示鳞癌,宫颈鳞癌对放射治疗敏感性属于(C) A 低度敏感 B 中等敏感 C 放射敏感 D 放射抗拒 13、高能 X(γ)射线能量表面剂量比较(),随着深度(),深度剂量逐 渐增加,直至达到( A)A 低增加最大剂量点 B 低减少剂量建成区 C 高减少最大 剂量点 D 高增加剂量建成区 14、加拿大物理学家提出的( A),解决了钴 -60 和中低剂量等光子射线束 旋转治疗的剂量计算问题。 A Tissue air ratio B Beam quality C calibration point Dinverse square law 15 对钴 -60γ射线,影响组织空气比的因素不包括以下哪项(C) A 射线束的能量 B 照射野的大小 C 源皮距离 D 水模体中深度 16、中低能 X 射线的百分深度剂量随照射野变化较高能 X 线(γ)显著的原 因是( A) A 高能 X(γ)射线散射方向更多延其入射方向 B 受照射野尺寸的影响大 C 受射线束的影响大

肿瘤放疗物理和医学物理师探讨

肿瘤放疗物理和医学物理师探讨 肿瘤放疗物理是物理学中一个重要的分支。近年来,肿瘤患者的人数在不断增加,其中很大一部分患者采用放疗设备进行治疗。随着医学技术地不断进步和发展,人们对医疗器械的技术和质量要求也逐渐提高。为了更好地满足社会和患者,需大力发展医疗肿瘤放射学科,致力于肿瘤放射设备的研究和制造,并建立其相关的医学物理师制度。此次研究中,主要是针对肿瘤放疗学科发展与肿瘤放疗事业进行研究。 标签:肿瘤放疗物理;医学物理师;肿瘤放疗学科 临床上,肿瘤放疗物理与医学物理存在十分紧密的联系[1]。放疗设备的研制和制造则离不开医学物理师的设计和理论知识。在大力发展肿瘤放疗设备同时要不断地提高医学物理学科的建设,进而为肿瘤放疗物理的发展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以下是关于肿瘤放疗物理和医学物理师的研究和分析。 1肿瘤放疗物理发展的现状 医院里用于外照射放疗设备主要为电子直线加速器和60Co源[2]。但是,对于60Co源来说,其的γ射线能力较低,在杀死癌细胞时,正常组织所吸收的剂量也较高,这种技术逐渐被发达国家所淘汰。在我们国家,很多公司在大力推广γ刀,其主要是一种60Co源放疗设备,但是随着γ刀中源数量和位置的增加,其在正常组织中的剂量也得到分散。但在正常组织中,其累积剂量明显要高于电子直线加速器。近年来,以多叶光栅(MLC)应用为主的3D-CRT和IMRT(适形调强放疗)技术突飞猛进,成为精确放疗的主流模式。采用多叶光栅作为动态准直器,电子直线加速器放疗设备从以往的简单少野逐渐转变为适形调强放疗,实现三维适形放疗。从而提高了放疗的剂量率,缩短放疗时间。这种设备能够进行放疗精确剂量计算,并利用图像配准技术来实现对患者进行自动定位以及摆位。采用这种技术主要是治疗患者,并且患者的任何部位肿瘤都可以采用最佳的治疗野以及最佳的剂量分布进行治疗。 目前国际最先进的放射治疗技术:旋转容积调强放疗(VMAT)也在中国如火如荼的开展。VMAT技术为近年放疗领域最具革命性的新技术,通过高速动态多叶光栅、连续可变剂量率、可变机架旋转速度等,以优化的连续单次(或多次)弧形照射完成治疗。靶区剂量适形度更高,优化后的剂量分布更准确。VMAT 治疗技术从IMRT调强治疗的15~30min,大幅缩减到2~6min,治疗速度快,有效提高了肿瘤控制率,比传统治疗方式照射范围更大,更灵活,更精准。 2医学物理师和医学物理学科 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地快速发展,医疗设备也得到了飞速的改进和发展。由于需要采用较为先进的技术对患者进行放射性治疗,同时对设备的质量控制和定位准确性以及治疗结果检测和验证都十分的严格。因此,在进行放疗时,不仅

放射物理学

放射物理学 戴晓波 第一节 学习放射物理学的重要性 1、放射治疗的基本原理 (1)、利用放射线治疗肿瘤,基于放射线的穿透性及电离生物效应等物理特性。(2)、基于肿瘤组织与正常组织之间的放射敏感性的微小差异。 (3)、基于不同的放射源,放射范围、放射剂量的可控制性。 2、放射治疗的目的要求: 尽可能地杀灭肿瘤组织,尽可能地保护正常组织 3、放射治疗医生的基本要求 (1)、具备射线的物理知识,熟悉各种放疗设备的基本结构、性能。 (2)、熟悉各种射线的特点、特性及其应用,在做放射治疗时正确选择放射源和治疗方式(3)熟悉临床剂量学,了解剂量计算,使肿瘤得到最大最均匀的照射,正常组织受到最低的照射。 第二节 放射源的种类及照射方式 一、放射源的种类: 1、γ、β射线———放射性同位素。 2、普通X射线(KV级)——X线治疗机。高能X射线(MV级)——加速器。 3、电子束、质子束、中子束、负π介子束重粒子束等——加速器。 X线与γ线,本质上都是属电磁辐射、而β线、电子束、质子束等属于粒子辐射。

二、放疗的基本照射方式 1、体外照射(外照射):又称体外远距离照射(teletherapy):指放射源位于体外一定距离(80-100厘米),集中照射人体某一部位。 2、体内照射(包括组织间放疗和腔内放疗):又称近距离治疗(Brachytherapy),指将放射源密封直接放入被治疗的组织内(组织间放疗)或放入人体的天然体腔内(腔内放疗)进行照射。放射源与被治疗的部位距离在5cm以内,故称近距离。 第三节 射线的产生及放射治疗机 一、X射线的产生及治疗机 (一)、X线的产生 X线是具有很高能量的光子束,它是由高速运动的电子突然受到靶物质的阻滞而产生。 KV级(千伏级) X线-------普通X线机 MV级(兆伏级) X线------医用加速器 (二)、X线的特性 1、X线的平均能量(光子强度最大处)约等于最高能量的1/4~1/3,X线机及加速器上所标称的能量是其产生X线的最高能量。 2、X线适宜放射治疗的能量范围为 0.2~7MeV(平均能量),相当于最高能量1~22MV范围

肿瘤放射治疗学试题及答案(三)

肿瘤放射治疗学试题及答案 名词解释 1.立体定向放射治疗(1. 2.2)指借助CT、MRI或血管数字减影仪(DSA)等精确定位技术和 标志靶区的头颅固定器,使用大量沿球面分布的放射源,对照射靶区实行聚焦照射的治疗方法。 2.立体适形放射治疗(1.2.2)是通过对射线束强度进行调制,在照射野内给出强度变化的射 线进行治疗,加上使用多野照射,得到适合靶区立体形状的剂量分布的放射治疗。 3.潜在致死性放射损伤(1.2.4)当细胞受到非致死放射剂量照射后所产生的非致死性放射损 伤,结局可导致细胞死亡,在某些环境下(如抑制细胞分裂的环境)细胞的损伤也可修复。 4.亚致死性放射损伤(1.2.4)较低剂量照射后所产生的损伤,一般在放射后立即开始被修复。 5.加速再增殖(1.2.4)在放疗疗程中,细胞增殖的速率不一,在某一时间里会出血细胞的加 速增殖现行,此现象被为称为加速再增殖。 6.常规放射分割治疗(1.2.1)是指每天照射1次,每次1.8-2.0Gy,每周照射5d,总剂量60-70Gy, 照射总时间6~7周的放疗方法。 7.非常规放射分割治疗(1.2.1)指对常规放射分割方式中时间-剂量-分割因子的任何因素进 行修正。一般特指每日照射1次以上的分割方式,如超分割治疗及加速超分割治疗。 8.放射增敏剂(1.2.1)能够提高放射肿瘤细胞的放射敏感性以增加对肿瘤的杀灭效应,提高 局控率的药物。包括嘧啶类衍生物、化疗药物和缺氧细胞增敏剂。 9.放射保护剂(1.2.1)能够有效的保护肿瘤周围的正常组织,减少放射损伤,同时不减少放 射对肿瘤的杀灭效应化学修饰剂。 10.热疗(1.2.1)是一种通过对机体的局部或全身加温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的治疗方法。 11.亚临床病灶临床及显微镜均难于发现的,弥散于正常组织间或极小的肿瘤细胞群集,细 胞数量级≤106,如根治术或化疗完全缓解后状态。 12.微小癌巢为显微镜下可发现的肿瘤细胞群集,细胞数量级>106,如手术边缘病理未净。 13.临床病灶临床或影像学可识辨的病灶,细胞数量级≥109,如剖腹探查术或部分切除术 后。 14.密集肿瘤区(GTV)指通过临床检查或影像检查可发现(可测量)的肿瘤范围,包括原发 肿瘤及转移灶。 15.计划靶区(PTV)指考虑到治疗过程中器官和病人的移动、射野误差及摆位误差而提出 的一个静态的几何概念,包括临床靶区和考虑到上述因素而在临床靶区周围扩大的范围。

放射治疗学复习总结 (1)

源皮距S S D:射野中心轴上辐射源前表面到体模表面的距离。 源瘤距STD:射野中心轴上辐射源前表面到肿瘤内所考虑点的距离。 源轴距SAD:射野中心轴上辐射源前表面到机架旋转中心或机器等中心点的距离。机器等中心点:机架的旋转中心、准直器的旋转中心及治疗床的旋转中心在空间的 交点。 PDD:百分深度剂量:体模内射线中心轴上某一深度d处的吸收剂量Dd与参考深度d0处吸收剂量D0之比的百分数,是描述沿射线中心轴不同深度处相对剂量分布的物 理量。 剂量建成效应:百分深度剂量在体模内存在吸收剂量最大值,这种现象称为剂量建成效应。从表面到最大剂量点深度称为剂量建成区 高能X线的剂量建成效应要优中低能X线,且随能量的增大而增大;有利于保护皮 肤。 GTV:肿瘤区:是指通过各种影像学、病理学等诊断形式可以明显确诊或可以肉眼 分辨和断定的恶性病变位置和范围。 CTV:临床靶区:包括GTV、亚临床病灶和肿瘤可能侵犯的区域在内的临床解剖学 体积。 ITV:内靶区:考虑了患者自身的脏器运动,由CTV加上一个内边界范围构成的体 积。 PTV:计划靶区:包括ITV外,附加摆位不确定度边界、机器的容许误差范围和治 疗中的变化。 OAR:危及器官:指某些正常的组织或器官。它们的放射敏感性或耐受剂量对治疗 计划的射野和处方剂量有直接影响。 眼55Gy 脊髓45Gy 皮肤55Gy 脑干54 剂量学四大原则1.靶区剂量准确、2.靶区剂量均匀,剂量梯度不超过5%、3.提高靶

区受照剂量,减小正常组织受照量。4.保护周围重要器官。 常规治疗:每次,5f/w 1f/d 非常规治疗:超分割、加速分割、大分割等。 TD5/5:表示在标准治疗条件下治疗的肿瘤患者,在5年之内因放射线造成严重损伤 的患者不超过5%。 TD50/5:表示在标准治疗条件下治疗的肿瘤患者,在5年之后因放射线造成严重损 伤的患者不超过50%。 影响PDD的主要因素:射线能量、照射野大小及形状、源皮距。 适行调强的特点!1.在照射方向上,照射野的方向必须与靶区一致(适形)。2.靶区内及表面的剂量处处相等,因为要求每个射野内各点输出剂量率按要求的方式进行 调整。 X线的质是指x射线光子能量的大小。由管电压决定,用KV值表示。 定位最差的部位是胸部 计划的执行者是技术员 比释动能:不带电电离离子在质量为dm的某物质内释放出来的全部带电粒子的初始 动能的总和。K=dE/dm 当介质为空气时,测定为空气比释动能 比释动能率:在单位时间间隔内,比释动能的增量 吸收剂量:是度量物质吸收电离辐射能量大小的物理量。指电离辐射授予单位质量照射物的平均辐射能量于该物质的质量之比。 吸收剂量率:在单位时间间隔内,吸收剂量的增加量。吸收剂量与离辐射源的距离 和放射野的面积。 术前放疗的优点:杀死周围亚临床病灶,缩小肿瘤,提高手术切除率,降低分期, 减少手术时,肿瘤播散的可能。

肿瘤放射治疗学-复习重点答案

源皮距SSD:射线源沿射线中心轴到体模表面的距离。 源瘤距STD:射线源沿射线中心轴到肿瘤中心的距离。 源轴距SAD:射线源到机器等中心点的距离。 机器等中心点:机架的旋转中心、准直器的旋转中心及治疗床的旋转中心在空间的交点。 PDD:百分深度剂量:体模内射线中心轴上某一深度d处的吸收剂量Dd与参考深度d0处吸收剂量D0之比的百分数,是描述沿射线中心轴不同深度处相对剂量分布的物理量。 等效方野:如果使用的矩形野火不规则野在其照射野中心轴上的百分深度剂量与某一方形野的百分深度剂量相同时,该方形野叫做所使用的矩形或不规则照射野的等效方野。 MLC:多叶准直器:相邻叶片沿宽度方向平行排列,构成叶片组,两个相对叶片组组合在一起,构成MLC。Bolus:等效组织填充物:包括石蜡、聚乙烯、薄膜塑料水袋、凡士林、纱布及其他组织等效材料。在皮肤表面及组织欠缺的位置填入组织等效物,达到改善剂量分布的效果。 剂量建成效应:百分深度剂量在体模内存在吸收剂量最大值,这种现象称为剂量建成效应。 GTV:肿瘤区:是可以明显触诊或可以肉眼分辨和断定的恶性病变位置和范围。 CTV:临床靶区:包括了可以断定的GTV和(或)显微镜下可见的亚临床恶性病变的组织体积,是必须去除的病变。 ITV:内靶区:包括CTV加上一个内边界范围构成的体积。 PTV:计划靶区:是一个几何概念:包括ITV边界(ICRU62号报告)、附加的摆位不确定度边界、机器的容许误差范围和治疗中的变化。 确定性效应:是指受照剂量超过一定阈值后必然发生的辐射效应。 随机效应:发生概率与受照射的剂量成正比,但其严重程度与剂量无关。主要表现为有法远期效应,包括恶性肿瘤和遗传效应。 TD5/5:表示在标准治疗条件下治疗的肿瘤患者,在5年之后因放射线造成严重损伤的患者不超过5%。TD50/5:表示在标准治疗条件下治疗的肿瘤患者,在5年之后因放射线造成严重损伤的患者不超过50%。4Rs:是指,细胞放射损伤的修复;周期内细胞的再分布;氧效应及乏氧细胞的再氧合以及再群体化。 霍纳综合征:又称颈交感神经麻痹综合征:为肿瘤压迫交感神经节所致,表现为患侧眼球内陷、上睑下垂、眼裂狭窄、瞳孔缩小、患侧颜面无汗和发红等。 上腔静脉压迫综合征:SVCS:由于纵膈内淋巴结转移压迫和(或)肿瘤直接压迫上腔静脉而产生的急性或亚急性综合征。 肺上沟癌:又称Pancoast瘤或肺尖癌:指肺尖发生的支气管肺癌,常为低度恶性的鳞状细胞癌,生长较缓慢,手术不易彻底切除,常选择术后放射治疗。 1、根据放射治疗的目的,治疗方式可分为:单纯放射治疗、根治性放射治疗、姑息性放射治疗、术前放射治疗、术中放射治疗、术后放射治疗。 2、肿瘤的扩散途径哪几种:血行传播、淋巴转移、直接蔓延、种植转移。 3、全身性放射反应表现为:疲乏、头晕、失眠、食欲下降、恶心、呕吐、性欲减退和血象改变。 4、影响PDD的主要因素:射线能量、照射野大小及形状、源皮距。 5、近距离放射治疗技术包括哪几种:腔内和管内治疗技术、组织间插植技术、敷贴技术、放射性粒子植入技术。 6、放射性皮炎分几度:1度为毛囊性丘疹和脱毛;2度为红斑反应;3度为水泡和坏死溃疡。 7、宫颈癌大体分型、照射方法:外生型、内生型、溃疡型、颈管型;外照射、近距离放射治疗、后装腔内治疗与外照射的结合、同步放、化综合治疗、术前及术后辅助放射治疗。 8、喉癌按其解剖位置分为几型:声门上区癌、声门区癌、声门下区癌。 9、霍奇金淋巴瘤病理分型:结节性淋巴细胞为主型、经典型(富有淋巴细胞型、结节硬化型、混合细胞型、淋巴细胞削减型) 10、脑晶体、甲状腺、全肺、全肝、脊髓、结肠、膀胱的TD5/5、TD50/5(Gy)分别是:

放射物理学、剂量学及放射治疗方法系统

放射物理学、剂量学及放射治疗方法系统(总40页)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 -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

第一章放射物理学、剂量学及放射治疗计划系统 第一节现代三维适形放疗的发展和分类 第二节多叶光阑(MLC) 一、MLC的一般特性 二、MLC半影与叶片位置设置 三、MLC与适形铅挡块的比较 四、MLC的临床使用 第三节射束强度调制方法 一、物理补偿器 二、MLC静态强度调节(Step and Shoot, SMLC-IMRT) 三、MLC动态强度调节(dynamic MLC-IMRT, DMLC-IMRT) 四、强度调节旋转治疗(intensity modulated arc therapy,IMAT) 五、断层扫描治疗方式(Tomotherapy) 六、扫描束治疗(pencil beam scanning) 第四节放射治疗中的图像处理技术 一、解剖或功能图像 二、图像处理 三、治疗计划系统中图形的可视化 四、与治疗计划设计相关的图像 第五节三维适形放疗的体积与剂量规范 一、体积规范 二、吸收剂量规范 第六节三维治疗计划及治疗评估 一、三维治疗计划的计算模型 二、治疗评估 三、组织放射效应的生物模型 四、逆向治疗计划与优化 第七节体位固定技术和治疗验证 一、病人体位固定技术 二、治疗验证

第八节质子放射治疗的进展 第一节现代三维适形放疗的发展和分类 适形调强放射治疗是目前放射治疗界的热点,它综合地体现了放射治疗在技术上的新进展。1965年,日本学者高桥(Takahashi)首先提出了旋转治疗中的适形概念。Proimos等在1970年代和1980年代初报道了采用重力挡块进行适形放射治疗的方法。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图像技术的介入,三维适形治疗极大地改变了常规放射治疗的面貌。适形放射治疗是用增加剂量分布的适形度来减少晚期重度放射损伤并发症。有学者认为,三维适形放射治疗(3-dimensional conformal radiation therapy,3DCRT)和调强放疗(Intensity modulated radiotherapy IMRT)与其说是一种技术(technique),毋宁说更是一种过程(process),一种综合医学影像、计算机技术和质量保证措施的现代放射治疗流程。为达到剂量分布上的三维立体适形,必须要求:①射野形状与靶区在该射束方向上的投影形状相同;②射野内各处束流强度能按所需方式调整。满足第一个条件的放射治疗一般称为适形放射治疗,同时满足上述两个条件的放射治疗称为调强放射治疗。3DCRT也被认应代表二十一世纪放射治疗的方向。为达到上述要求,一方面是采用快速而实用的方式使计算机系统生成与计划靶体积(Planning Target Volume, PTV)在射野方向上的投影一致的射野形状,另一方面是在射野内调制强度分布。 在“适形放疗”的名义下,实际上各单位的具体实施方法大相径庭。一方面,这是由于对“适形放疗”至今尚未有一个明确的界定,并且,各相关领域的发展也在不断地刷新着适形放疗的内涵。另一方面,各单位所具有的设备、人力资源也不尽相同。表1-1根据治疗过程每一阶段的方法和手段试图对适形放疗作一个分类 [1、2]。 表1-1 适形放疗的分类 特征分类0123 病人数据获取 固定装置无可有可无个体模具或立体定向 框架 个体模具或立体定向框架 图像系统定位片+轮廓仪定位片±分立的CT 层面 连续薄层或螺旋CT 多种模式的图像合成 (CT,MRI等) 解剖数据的参照床面+人体中线(可 有可无) 床面+人体中线外部标记或框架系统植入性标记或框架系统 关键器官的轮廓迭加在外轮廓上个别层面上的轮廓逐层勾勒轮廓三维分解轮廓不均匀性迭加在外轮廓上个别层面上的轮廓逐层勾勒轮廓三维分解轮廓 GTV 辨别+迭加在外轮 廓上 个别层面上的轮廓逐层勾勒轮廓三维分解轮廓 CTV 临床辨别手工画在平面上机械地根据一定 的边界值扩展 根据GTV和生物参数自动 决定在三维空间中的形状 ITV 没有这个概念临床近似确定的边界+解剖边界基于运动的定量分析设置射野 射野设置±不确定性射野边界的 增大任意 PTV+任意边界PTV+定量的边界剂量模拟变化的统计结果 射线类型和射线调整强度均匀的 光子或电子 光子和/或电子, 楔形滤片 光子(±电子) ±补偿片 调强光子 射野方向共面共面非共面动态非共面 等中心SSD或SAD技术SSD或SAD技术SAD技术SAD技术(自动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