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2019人教版九年级下历史复习提纲

最新2019人教版九年级下历史复习提纲
最新2019人教版九年级下历史复习提纲

人教版:初中历史复习提纲--- (九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殖民地人民的反抗与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张

●●第 3 课美国内战

--- 南北战争( 1861— 1865)

●●第 1 课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1、根本原因:南北两种经济制度的矛盾

(焦点是奴隶制度

一、拉丁美洲的独立运动的废存问题)

1、拉丁美洲的地理概念:美国以南的美洲地

区。2、导火线: 1861 年 3 月林肯当选总统。2、杰出代表:“南美解放者”——玻利瓦尔,圣马丁3、开始: 1861 年 4 月南方奴隶主挑起内战

二、印度民族起义( 1857—1859)4、转折:两个法令的颁布

(1862 年 9 月)

1、原因:英国完成工业革命后,加紧对印度的经济剥削和1862 年《宅地法》,鼓励农民到西部耕种。《解放黑人

政治统治,激起了印度人的反抗。奴隶宣言》,从 1863 年元旦起,南方叛乱地区的奴隶永远

2、领导力量:封建王公。获得认真自由,并可以以自由人身份加入北方军队。

4、主力:印度土兵激发了广大黑人奴隶和农民的革命积极性。踊跃参军,

5、杰出代表:章西女王——印度民族女英

雄扭转了战场不利的局面

6、意义:沉重打击了英国殖民统治,反映了印度民族意识5、胜利: 1865 年南北战争以北方胜利而告终。

的觉醒。是 19 世纪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6、美国南北战争的影响:是美国历史上第二次资产阶级革

●●第 2 课俄国的改革命。维护了国家统一,废除了奴隶制度;扫清了资本主义

1、 15 世纪晚期,莫斯科大公伊凡四世自称“沙皇”。发展的最大障碍,为以后经济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

2、彼得一世改革:18 世纪初,向西方学习,实现富国强兵。●●第 4 课日本明治维新( 1868 年)

内容:建立了中央集权的行政体制,进一步加强了沙皇的专1、原因:

制权力。他创建了一支纪律严明的新式常备

军;鼓励兴办手( 1)内因:德川幕府的闭关锁国阻碍了资本主义发

展。

( 2

工工场,准许工场主购买整个村庄的农奴;要求贵族必须到外因: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入

侵,加深了日本的民族危

车队或行政机构为国家服务,按功劳和才能提拔:派遺留学机,激化了国内矛盾。

生,创办科学院,开办学校,创办报纸,推行文化教育;提2、一些中下级武士发起了倒幕运动。

西方的礼节服饰与生活方式。2、主要内容:

作用:俄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大大増强,一跃成为欧洲军事( 1)政治上: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

强国,为对外扩张准备了条件。( 2)军事上:实行征兵制,建立新式军队,提倡武士道精

开启了俄国近代化的进程。神。

3、农奴制改革:原因:封建农奴制度阻碍于资本主义发展。经济上:推行地税改革,在“殖产兴业”的号召下,大力

主要人物:亚历山大二世发展近代经济。

主要内容: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可以改变身份,自由转换( 3)社会生活:提倡“文明开化”,向西方学习,改造日职业。农奴获得“解放”时,可以得到一块份地,但必须出本的教育、文化和生活方式。

钱赎买。3、影响:是日本历史的重大点,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

意义:是俄国近代历史的转折点,改革废除了农奴制,促道路,实现了富国强兵。但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军国主

进社会各个方面出现了新的气象,推动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义色彩浓厚,日本强大起来后,很快走了对外侵略扩张的

展,但农奴制的参与仍然存在,影响俄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道路。

第二单元第二次工业革命和近代科学文化

●●第 5 课第二次工业革命四、影响: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极大地

一、开始:改普了人们的生活,使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取得了跨越式的发

1、时间: 19 世纪 70 年代展,成为工业化强国。在经济发晨的基础上.主要资本主义

2、标志:电力的广泛使用 ( “电气时

代” ) 美国和德国处国家出现了垄断组织,资本主义由目由资本主义向孳断资本

于领先地位主义过渡。随之而来的资本主义对外扩张的増

强,对世界产

二、电力的广泛应用:生了深远影响。

1879 年美国天才“发明大王” 爱迪生发明耐用电灯泡;他●●第 6 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

在纽约建成世界上第一座火力发电站和输电网。1、人口的增长

三、内燃机和新的交通工具2、工人阶级队伍壮大

1876 年,德国人奥拓制造煤气内燃

机, 1883 年德国的戴姆3、19 世纪中期以后.为了适应工业化发展的需要,欧洲国

勒研制汽油内燃机,德国的狄赛尔发明柴油内燃机, 19

世家开始推广大众化教育,法国和德国最早建立起国家教育体

纪 80 年代本茨制成了汽车;1913 年福特使用流水线生产汽系。 1802 年,法国通过法律开设政府资助的中等学校。从

车; 1903 年美国人莱特兄弟制成了飞机。1870 年开始,英国、法国开始对儿童实行免费义务教育。

四、化学工业和新材料1910 年,德国推行教育改革,建立由初等学校、中等学校、

1867 年,瑞典化学家诺贝尔发明了炸药。后来他又研制成大学成的系统教育体系。教育的普及,提高了欧美各国的大

无烟炸药。1869 年,美国人海厄特发明了赛璐珞,现代

塑众文化水平,促进了社会发展。

料工业由此诞

生。1884 年,法国人夏尔多内发明了人造纤4、城市化: 19 世纪中期,英国大部人已经生活在城市之中。

维,开辟了新的纺织品生产领域。城市的公共卫生、供排水、照明、交通逐渐完善。

第1页共4页

5、社会问题:(1)社会矛盾激化,资本家与工人的贫富差3、巴尔扎克:《人间喜剧》、《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

距加大。( 2)化境污染4、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最伟大的作家之一,被列宁称为●●第 7 课近代科学与文化“俄国革命的镜子” 。★代表作:《战争与和平》、《安娜· 卡

1、牛顿:①地位:近代自然科学的奠基人之一。②成就:列尼娜》、《复活》。

发现万有引力定律、创建微积分、牛顿三定律。③科学巨作5、贝多芬:第三《英雄交响曲》是贝多芬第一部反映重大《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使物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社会题材的作品,标志着贝多芬在思想性和艺术性的成熟。

2、达尔文:著有《物种起源》提出“ 进化论”观点,推翻6、梵高:《向日葵》、《夜间的咖啡馆》

了神创论和物种不变论。

第三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

●●第 8 课第一次世界大战( 1914.7 — 1918.11 )一、根本原因: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形成了英、法、俄的三国协约和德国、奥匈帝国、

意大利的三国同盟两大军事集团。

二、导火线: 1914 年 6 月的萨拉热窝事件(巴尔干半岛被称为欧洲的“火药桶” )

三、交战双方:同盟国集团和协约国集团(意大利战

时加入协约国集团)

四、经过:

1、开始:1914 年 7 月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一战爆发。

2、重大战役: 1916 年的凡尔登战役,被称为“ 凡尔登绞肉机”。

3、1917 年 4 月美国加入协约国参战,大大增强了协约

国的力量; 1917 年俄国爆发十月革命,退出一战。

4、结束: 1918 年 11 月德国宣布无条件投降,一战以

同盟国的失败而告终。

五、影响:规模空前,先后有 30 多个国家和 15 亿人口卷入战争,战争中使用了新式武器,如坦克、潜艇等,造成了

大量人员伤亡,参战各国共死伤 3000 多万人。大大削弱

了欧洲的力量,美俄两个大国开始崛起。大战还削弱了

帝国主义的殖民力量,进一步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觉醒。

六、正确认识一战:

1、原因:是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必然结果。

2、性质:帝国主义战争。

3、目的: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

●●第 9 课列宁与十月革命

一、背景和原因

1、一次大战激化了俄国的社会矛盾。

2、 1917 年 3 月(俄历二月)“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

后,建立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二、经过

1、 1917 年 11 月 7 日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取得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苏维埃政府,列宁当选为人民委员会主席。起义总指挥部——斯莫尔尼宫

2、开辟新时代。

①建立苏维埃政府。②颁布《和平法令》,没收地主和寺院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集中力量取得卫国战争的胜利。③同德国和奥匈帝国议和,退出一次大战。④组建红军粉碎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叛乱。三、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推动了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发展、鼓舞了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第 10 课《凡尔赛和约》和《九国公约》

一、巴黎和会

1、时间地点:1919 年 1 月—— 6 月法国巴黎

2、与会国家:27 个

3、操纵国:英、法、美(三巨头:法国总理克里孟梭、英

国首相劳合·乔治、美国总统威尔逊)

4、主要内容:签署《凡尔赛和约》(针对德国)的主要

内容:

①领土:由法国收回阿尔萨斯和洛林,莱茵河西岸的德国领

土由协约国占领 15 年。莱茵河东岸 50 千米内,德国不得

设防。②军事:禁止德国实行义务兵役制;不许拥有空军,陆军人数不得超过十万;③政治:德国承认并尊重奥地利、波

兰等国的独立④赔款:由协约国设立“赔款委员会” ,决定

德国战争赔款的总数⑤殖民地:德国的全部海外殖民地由

英、法、日等国瓜分

5、影响: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和北非统治的新秩

序,形成了凡尔赛体系。

二、华盛顿会议

1、时间地点:1921— 1922 年,华盛顿

2、与会国家: 9 个

3、操纵国:美、英、日

4、原因:帝国主义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美日矛盾尤为激烈。

5、主要内容:① 《九国公约》:宣称尊重中国主权、

独立与领土完整,建立维护各国在中国的商业实业机会均

等的原则,拒绝了中国提出的法权、关税、租界等合理要

求。《九国公约》阻止了日本独霸中国的企图,维持了几

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中国的局面。

6、影响:华盛顿会议是巴黎和会的继续,它确立了帝国主

义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关系,最终这两个会议的基础

之上,战后国际新秩序得以从建——“凡尔赛——华盛顿

系”。

●●第 11 课苏联的社会主义道路建

设一、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1921 年)

内容: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允许使用雇佣劳动力,允许出租土地,纳税后的剩余产品农民可以自由买卖,实行自由贸易;中小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的资本家经营实行按劳

取酬的工资。

意义:新经济策从苏俄的国情出发,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迅速缓解了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促使国民经济稳

步发展。1、苏联的工业化: 1926 年,苏联开始进行社会

主义工业化

建设。

1928 至 1937 年完成二个五年计划完成,苏联由落后的

农业

国变为强大的工业国。

4、农业集体化: 20 世纪 30 年代开始,苏联开始进行

大规模的农业集体化运动,建立集体农庄。

2、苏联模式: 1936 年苏联公布新宪法,标志着斯大林创建

第2页共4页

的政治体制形成,这一体制被称为“苏联模

式”,又称“斯广泛支持。 1919 年,殖民政府逮捕了扎格鲁尔等人,激起大林模式”,特征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高度集

权了埃及人民的反英斗争。埃及各大城市出现和平示威浪潮,

的政治体制。部分地区爆发武装起

义,

反英斗争的规模逐渐扩大。迫于

●●第 12 课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力,殖民政府释放了扎格鲁尔等

人,但英国政府仍未承认埃

1、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领导人:甘地。内容:抵

及独立。经过埃及人民的反复抗

争,1922 年,英国政府被

在殖民政府和法院工作,拒绝在英国迫有条件地承认埃及独立。

学校读书,提倡手工纺织以抵制英国商品,拒绝纳税等。4. 墨西哥的卡德纳斯改革:改革前: 1910 年,墨西哥发生

2、 1930 年甘地再次发起非暴力不合作运

动,这次主要采取资产阶级革命。 1917 年,墨西哥政府颁布了一部资产阶级不服从方式,又称文明不服从运动。性质的宪法。但这部宪法并未得到有效实施,墨西哥社会、

影响:动员了广大群众,打击了英国的殖民统

治,增强了印经济发展缓慢。内容:打击寡头势力,确立中央集权的资

度民众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产阶级民主政治体制;推行土地改革,在全国范围内分配3、埃及的华夫脱运动:土地,打破少数人占有大量土地的局面;将服务业和大型1918 年,扎格鲁尔等人向英国政府提出让埃及完全独立

的工业收归国有,谋求民族经济的独立与发展;发展教育,要求。他们组织代表团准备到伦敦同英国政府谈

判。这些人提高人民文化水平 .

后来发展为华夫脱党。华夫脱党的政治主张得到埃及人民的

第四单元经济大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 13 课罗斯福新政( 1933 年)政,亚洲战争策源地形成。 1937 年发动“七七事变” ,开

一、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

(1929— 1933 )始全面侵华战争。

1、背景: 1924— 1929 年资本主义世界的相对稳定和“繁●●第 15 课第二次世界大战

( 1939.9

1945.8 )

荣”。一、 1937 年“七七事变”后,中国开始全民族抗战,开辟2、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使生产盲目

化。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东方战场。

3、开始: 1929 年美国三、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场:欧洲西线、北非、苏德、太平

4、特点:①范围广;②时间长;③破坏性

大。洋战场

二、罗斯福新政( 1933 年)1、二战全面爆发:

1939

年 9 月,德国突袭波

兰,英法对

1、目的和手段: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手段)德宣战。

以消除经济危机(直接目的),维护资本主义制度(根

2、二战的扩大:

1941.6

德国突袭苏联,战争的扩大。

(莫

目的)。斯科保卫战的胜利,粉碎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

话。)

2、特点:(新)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

3、二战的进一步扩大: 1941.12 日本偷袭美国珍珠港,太

3、主要措施:①通过《紧急银行法案》,整顿银行,恢

复平洋战争爆发,二战进一步扩大。

信用、②通过《国家工业复兴法》,建立公平竞争法规协4、1942 年美英苏中等 26 个国家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

调各个工业企业部门的活动、规定最低工资和工时等③

通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形成。

过《农业调整法》,对全国农业生产和销售进行调节,

限5、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制产量,保护农产品价格④兴建大量公共工程。⑤通过《社点

会保障法》,建立社会福利体制、应急的救济机构

等。6、1943 年,墨索里尼政府垮台,意大利宣布无条件投降。

4、意义:美国经济缓慢恢复过来,人民生活得到改

善。7、1944 年 6 月美英盟军在诺曼底登陆,开辟了欧洲第

新政增强了政府的宏观控制能力得到加强联邦政府

的权战场。

力明显增强。对资本主义世界产生了深远影

响。8、1945 年召开雅尔塔会议,要内容:①彻底打败德

国,

●●第 14 课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对德国实行军事占领。②决定成立联合国。③苏联在德国

1、 1922 年,墨索里尼在意大利建立了法西斯专

政。 1935 投降后三个月内,参加对日作战。

年意大利发动侵略埃塞俄比亚的战争。9、1945 年 7 月,美中英三国发表《波茨坦公

告》,公告重

2、欧洲战争策源地形成:1933 年希特勒在德国建立法西申《开罗宣言》的条件必须实施。

斯专政,欧洲战争策源地形成;制造“国会纵火

案”,掀10、1945 年 5 月 8 日,德国无条件投降,欧洲战事结束。起反犹狂潮,积极扩军备战。先后吞并奥地利和捷克斯

洛11、1945 年 8 月美国在日本(广岛和长崎)投掷原子弹,伐克。苏联对日宣战,出兵中国东北和朝鲜

3、亚洲战争策源地形成: 1931 年日本策划“九一八事变”,12、1945 、 8、15 日本签署无条件投

降;9 月日,日本签

发动侵华战争。 1936 年广田弘毅上台组

阁,建立法西斯专署无条件投降书,二战结束。

第五单元二战后的世界变化

●●第 16 课冷战( 2 )经济上:马歇尔提出“欧洲复兴计

划”,即实施了马

一、冷战含义:指二战后的40 多年间,以美苏为首的

歇尔计

划。

大集团之间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对峙与竞争状态。( 3)军事上: 1949 年成立北大西洋组织

2、冷战的主要表现:

3、苏联的对策

( 1)政治上: 1947 年 3 月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

志着1955 年,苏联联合东欧国家成立华沙条约组织,这样二战

美苏战时同盟关系破裂,冷战的开始。后的新的世界格局——两极格局正式形

成,把美苏冷战推

第3页共4页

向高潮。年中苏缔结了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加强了社会主义的力

量。

4、德国的分裂:二、苏联的发展与改革

( 1)二战后德国被美苏英法分区占领。1、1953 年,赫鲁晓夫上台,在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的同时,

( 2) 1948 年爆发柏林危机。在经济上进行一系列改革。但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时

( 3)1949 年,在美英法占领区成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期形成的政治经济体制。

又称“联邦德国”或“西德” 。在苏联占领区成立了德意2、 1964 年,勃列日涅夫在经济上推行“新政策” ,但改革

志民主共和国,又称“民主德国”或“东德”。从此欧洲仍然没有从根本上突破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冷战对峙的局面进本形成。3、1985 年,戈尔巴乔夫实施加快经济改革的方案,效果不●●第 17 课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

化佳,转而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结果造成人们思想发生混乱,

1、欧洲共同体的成立: 1967 年成立,由欧洲煤钢共同体、迅速失控。 1991 年,苏联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终结

欧洲经济共同体、欧洲原子能共同4、东欧剧变: 20 世纪 60 年代,东欧各国在政治、经济方

体组成。作用:加强了经济合作,促进了西欧国家经济发面进行了一些改革,但效果不大,社会矛盾日益尖

锐。80

展和国际地位的提高。年代,受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影响,东欧各国开始实行政治

2、 1993 年。大部分西欧国家在欧共体的而基础之上成立多元化,此后,东欧政局激烈动

荡。1989 年,东欧各国社

了欧洲联盟,大大加快了欧洲一体化的进程。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3、二战后美国的发展原因:积极拓展世界市场,应用最●●第 19 课亚非拉国家的新发展

新技术成果,革新生产技术 . 刺激了经济发展,成为资本一、万隆会议

主义世界的霸主。 90 年代以后,美国出现了以信息化和

全1、 1955 年,在印度尼西亚的万隆,亚非29 个国家召开了球化为特征的“新经济” ,促进经济进一步发

展。第一次亚非会议。通过了和平相处,友好合作的十项原则。

4、日本的崛起原因:①美国在日本推

行非军事化政策;;提高了亚非国家的民族自信,鼓舞了亚非拉人民争取民族

②朝鲜战争使日本获得大量军需订

单;③日本政府的适当独立的斗争。从万隆会议开始,发展中国家作为一只新兴

的经济政策,引进先进的技术。

1968 年,成为世界第二号的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国际舞台。

经济大国。2、非洲年

5、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建1、非洲民族解放运动首先

在北非开始。 1952 年,埃及纳赛

立起社会保障制度。并逐步建立起包括医疗保健服务、养尔领导埃及获得独立。

老、住房、失业保险和教育在内的社会保障制度。20 世纪2、 1960 年,非洲有 17 个国家独立,被称

非洲独立

年。

六七十年代,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日渐3、1990 年,纳米比亚独立,标志着非洲摆托了殖民主义的完善。枷锁。

●●第 18 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

折三、拉丁美洲捍卫民族主权的斗争

一、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1、1959 年,古巴在卡斯特罗古巴领导

下,推翻了美国支持

1、二战后,在苏联的扶持下,保加利亚、罗马尼亚、波的独裁政权,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等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

度。1950 2、 1999 年,巴拿马收回巴拿马运河全部主权。

第六单元走向和平发展的世界

●●第 20 课联合国和世界贸易组织世界经济和政治的两大支柱,推动者世界和平与发展。

1、联合国: 1945 年 10 月成立,总部设在纽约,主要机●●第 21 课冷战后的世界格局

构有联合国大会、联合国安全理事会、联合国秘书处等。1、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

2、联合国安全理事会简称“安理

会”,由美、中、俄、2、地区冲突、民族矛盾、宗教纷争不断,恐怖活动抬头。英、法 5 个常任理事国和 10 个非常任理事国组成,常

任3、美国推行霸权主义:( 1)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越过联合

理事国拥有否决权。国入侵南斯拉夫。( 2) 2003 年。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

3、经济“全球化” :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

题,国家之4、当今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发展

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一超多强”的含义:“一超”指美国。“多强”是指日

经济“全球化”主要表现:国际投资和贸易迅速增长;本、欧盟、中国和俄罗斯等国家和国家联盟。

跨国公司影响加大;生产活动的全球化趋势加快;1995 5、建立国际新秩序的努

力:1961 年,不结盟运动兴起,

年,世界贸易组织(WTO)成立。标志着发展中国家已经成为国际政治舞台上的一支重要

4、世界贸易组织的宗旨和作用力量。

宗旨:以非歧视、开放、公平为原则,促进全球贸易和●●第 22 课不断发展的现代社会

经济发展,保障就业、收入与需求的增长,提高人类生1、 20 世纪 90 年代,互联网的普及,标志着人类进入信活水平。息时代。

职能:制定和规范多边贸易协定,组织贸易谈判、解决2、生态与人口问题:

2011 年,全球人口达到70 亿。人

贸易争端等。口过快增长带来了巨大的环境压力。

作用:促进了全球经济和贸易的发展,已经成为最有影●●第 23 课:活动课:时事溯源响力的国际组织之一。它与联合国一起成为支撑和协调

第4页共4页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全册教案

人教版 九年级世界历史 下册教案

第一单元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第1课俄国十月革命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俄国十月革命发生的历史原因和重大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二月革命后出现的两个政权并存局面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温故知新 1.第一次世界大战结局如何?(以德国为中心的同盟国战败,由英法美日中等组成的协约国集团战胜) 2.俄国原先是协约国成员,为什么不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指导学生阅读有关课文) 3.教师指出:战争给俄国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战争引起了俄国十月革命。革命胜利后建立的苏维埃俄国宣布退出大战,所以说十月革命在一定程度上制止了战争。十月革命如何取得胜利?它怎样推动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请大家打开课本,根据屏幕上的导读提纲阅读全文,作好读书标记。 课件演示导读提纲(引导学生探索、交流、讨论、练习。) 1.哪些是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 2.“两个政权”分别指什么?为什么会出现两个政权并存局面? 3.十月革命和二月革命有哪些区别? 4.为什么要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5.十月革命最主要的特征是什么?其历史意义如何? 6.列宁和十月革命的关系如何?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一、新时代的曙光 1、哪些是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 A、运用课件展示“纲要信号”和教科书第4页“动脑筋”资料:一 战灾难→ 二 月 革 命 < 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执行反人民政策) < 继续进行世界大战遭惨败 > 十 月 革 命 屠杀和平示威的反战民众 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 (布尔什维克党) < 革命群众拥护列宁 列宁确定武装起义方针 B、教师归纳: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二月革命后,临时政府继续执行沙皇政府的内外政策;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采取正确的方针政策;俄国工人阶级的力量比较集中等。这些都导致了十月革命的爆发。 2、“两个政权”分别指什么?(1917年3月,俄国爆发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出现了两个政权:革命中建立的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以及革命后建立的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其中,临时政府是主要的、实际掌权的机关。) 3、为什么会出现两个政权并存局面?(工农群众缺乏政治斗争经验,列宁等布尔什维克党主要领导人身居国外,影响了党对群众的组织教育工作。) A、.起义总指挥部:斯莫尔尼宫 B、起义信号:“阿芙乐尔”号巡洋舰的炮声 C、起义胜利:1917年11月7日攻占冬宫,随即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工人士兵苏维埃政权——人民委员会 6、十月革命的主要特征是什么?(中心城市暴动、武装夺取政权) 7、苏维埃政府采取的措施与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有什么不同?(果断退出世界大战,坚决维护民众的政治经济利益) 8、为什么要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十月革命胜利后,不甘失败的内外反动势力联合起来,企图扼杀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为了在极端艰苦的三年国内战争中,有效地集中全国经济力量战胜敌人,苏维埃政权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二、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 1、为什么说十月革命迎来了“新时代的曙光”? 它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由此诞生。十月革命的胜利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推动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2、毛泽东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你怎样理解这句话? 中国当年新文化运动的发展、五四运动的爆发、中共的成立等重大历史事件,都受惠于十月革命的鼓舞和推动。 练习巩固 1、完成第5页“练一练·选择题”:俄国十月革命爆发于公历(D ) A.2月 B. 3月 C. 10月 D. 11月 2、列宁和十月革命的关系如何?(十月革命的领导人是伟大的革命导师列宁。正是列宁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历史复习提纲

九年级下历史复习提纲 ●●第1课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 一、拉美独立运动 1、拉丁美洲的地理概念:美国以南的美洲地区。 2、杰出代表:“南美解放者”——玻利瓦尔 二、印度民族起义(1857—1859) 1、原因:英国完成工业革命后,加紧对印度的经济剥削和政治统治,激起了印度人的反抗。 2、领导力量:封建王公。 4、主力:印度土兵 5、杰出代表:章西女王——印度民族女英雄 6、意义:沉重打击了英国殖民统治,反映了印度民族意识的觉醒。是19世纪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第2课俄国的改革 1、15世纪晚期,莫斯科大公伊凡四世自称“沙皇”。 2、彼得一世改革:18世纪初,向西方学习,实现富国强兵。内容:建立了中央集权的行政体制,进一步加强了沙皇的专制权力。他创建了一支纪律严明的新式常备军;鼓励兴办手工工场,准许工场主购买整个村庄的农奴;要求贵族必须到车队或行政机构为国家服务,按功劳和才能提拔:派遺留学生,创办科学院,开办学校,创办报纸,推行文化教育;提西方的礼节服饰与生活方式。 作用:俄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大大増强,一跃成为欧洲军事强国,为对外扩张准备了条件。 开启了俄国近代化的进程。 3、农奴制改革:原因:封建农奴制度阻碍于资本主义发展。主要人物:亚历山大二世 主要内容: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可以改变身份,自由转换职业。农奴获得“解放”时,可以得到一块份地,但必须出钱赎买。 意义:是俄国近代历史的转折点,改革废除了农奴制,促进社会各个方面出现了新的气象,推动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但农奴制的参与仍然存在,影响俄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第3课美国内战---南北战争(1861—1865) 1、根本原因:南北两种经济制度的矛盾(焦点是奴隶制度的废存问题)

九年级下册人教版历史知识点资料讲解

九年级(下册) ★第1课俄十月革命 一、二月革命 1.时间: 1917年3月 2.结果: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 3.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4.革命后形势: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两个政权并存。 二、十月革命(1917年11月) 1.背景:临时政府对内镇压革命,对外继续进行一战。 2.领导人及地点:列宁,彼得格勒。 3.经过:彼得格勒起义胜利,建立工人士兵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苏维埃政权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来。 4.性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5.政权巩固:粉碎了外国武装干涉、国内反革命叛乱,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 6.意义: ⑴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由此诞生。 ⑵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 ⑶推动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7.巩固政权:经过三年国内战争,1920年苏俄粉碎了外国的武装干涉和国内的反革命叛乱,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巩固了世界上第一个获胜的无产阶级政权。此后,苏俄进入和平建设时期。 8.对中国的影响:十月革命后,中国的新文化运动开始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促进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第2课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一、新经济政策 1.背景: ⑴国内战争结束,苏维埃政权面临的首要任务是恢复经济。 ⑵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强烈不满。 2.时间:1921年 3.领导人:列宁 4.内容: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5.作用: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巩固了政权。 6.评价:是列宁从俄国实际出发,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典范。 二、苏联成立 1.时间:1922年底 2.全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3.最初的四个加盟共和国:俄罗斯联邦、外高加索联邦、乌克兰和白俄罗斯。4.扩大:后来扩大到15个加盟共和国。 5.解体:1991年底。 三、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1.领导人:斯大林 2.1928-1937年实施两个五年计划,使苏联由传统的农业国变成强盛的工业国,国防力量也大为加强。 3.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基本实现。 4.斯大林模式(又叫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1)形成标志:1936年苏联新宪法颁布(苏联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标志) (2)评价:在一定历史阶段里发挥过积极作用,但具有严重弊端,对苏联及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精品】2019年新人教版九年级下历史复习提纲

【精品】2019年新人教版九年级下历史复习提纲 1.背景:①长期处于西班牙和葡萄牙残酷的殖民统治之下。②受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的影响。 2.时间:19世纪初。 3.领导人:玻利瓦尔和圣马丁。 4.概况:①玻利瓦尔解放了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和厄瓜多尔等地,成立了“大哥伦比亚共和国”。 ②圣马丁领导了阿根廷、智利、秘鲁的独立运动。他和玻利瓦尔被誉为南美的“解放者”。 二、印度民族起义(1857—1859) 1.原因:英国的殖民统治激起印度各阶层人民的强烈不满。 2.导火索:“”涂油子弹事件。 3.领导人:章西女王——印度民族女英雄(杰出代表) 4. 意义:①沉重打击了英国殖民统治,反映了印度人民民族意识开始觉醒。(结果) ②是19世纪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世纪晚期,莫斯科大公伊凡四世自称“沙皇”。 一、彼得一世改革:18世纪初,向西方学习,实现富国强兵。 1.背景(原因):盛行农奴制,封闭落后,工商业发展极其缓慢。 2.领导人:彼得一世 3.时间:18世纪初 4. 目的:改变俄国落后面貌,实现富国强兵。 5.内容:①政治上:建立了中央集权的行政体制,进一步加强了沙皇的专制权力; ②军事上:他创建了一支纪律严明的新式常备军,要求贵族必须到军队或行政机构为国家服务,按功 劳和才能提拔人才; ③经济上:鼓励兴办手工工场,准许工场主购买整个村庄的农奴; ④文化上:推行文化教育,派遺留学生,创办科学院,开办学校,创办报纸; ⑤生活方式上:提倡西方的礼节和生活方式。 6.作用:①俄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大大増强,一跃成为欧洲军事强国, 为对外扩张准备了条件。 ②以强兵和学习西方科学技术为目的,开启了俄国近代化的进程。(影响) 7.局限性:农奴制进一步强化,后来成为俄国社会发展的障碍。 二、废除农奴制: 1.背景(原因):农奴制严重制约俄国的经济发展。 2.领导人:亚历山大二世 3.时间: 1861 年 4.目的:巩固沙皇的统治。 5.主要内容:①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可以改变身份,自由转换职业。 ②农奴在获得解放的同时,可以获得一份土地,但是必须出钱赎买。 6.意义:①1861年农奴制改革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②改革废除了农奴制,促进社会的各个方面出现了新的气象; ③推动了俄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影响) ④但农奴制的参与仍然存在,影响俄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7.局限性:农奴制残余依然存在,影响着俄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南北两种不同经济制度之间的矛盾(焦点是奴隶制度的废存问题) 2.导火线:林肯当选为总统。 3.领导人:林肯 4.转折点:1862年,联邦政府审时度势,颁布《宅地法》和《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作用:激发了广大黑人奴隶和农民的革命积极性。踊跃参军,扭转了战场不利的局面 5.结果:1865年北方胜利。 6.影响: ①是美国历史上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性质) ②美国维护了国家统一,废除了奴隶制。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详细知识点汇总

九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 第1课十月革命 一、二月革命 1、原因(背景):一战给俄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激化了社会阶级矛盾 2、时间:1917年3月任务:推翻沙皇统治 3、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4、结果: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出现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5、两个政权并存: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掌握主要权力)、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 二、十月革命 1、原因: ①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俄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 ②二月革命后临时政府继续执行沙皇政府的内外政策; ③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采取了正确的方针政策; ④俄国工人阶级的力量比较集中,便于组织和发动。 ⑤俄国是一个经济不够发达的帝国主义国家 2、时间:1917年11月7日, 3、地点:彼得格勒领导人:列宁(指挥部:斯莫尔尼宫) 4、性质:社会主义革命 5、主要特征:中心城市暴动,武装夺取政权。(中国采取的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6、结果: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工人士兵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列宁当选为主席。 7、启示:马克思列宁主义要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从中国国情出发,实事求是,走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8、1918—1920年苏俄三年国内战争粉碎外国干涉和国内叛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9、十月革命历史意义: ①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诞生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②十月革命的胜利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推动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鼓舞了国际无产阶级运动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革命斗争。(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 总结: 三、苏俄 三年国内战争(理解) 时间:1918—1920年 措施:①加强红军建设;②经济上实行高度集中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结果:巩固了新生苏维埃政权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①内容:P5小字(现象:无余粮、无私企、无市场)②作用:为战胜国内外帝国主义反动势力奠定了经济基础。 第2课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一、列宁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经济:新经济政策(“新”在把社会主义和市场相联系) 1、原因:为了恢复被战争破坏了的经济 2、时间与领导人:1921年,列宁 3、内容: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4、作用: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5、启示:①改革是推动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动力,我们要勇于改革创新;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本国国情出发,实事求是,走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③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按照客观经济规律办事。 政治:1922年,苏联成立(最早4个加盟:乌克兰、外高加索联邦、白俄罗斯、俄罗斯) 俄国名称:沙俄(1917前)—苏俄(1917-1922)—苏联(1922-1991)—俄罗斯(1991至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提纲_中考版

九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提纲 九年级历史下册是世界现代史,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制度长期并存、对抗、竞争的历史,垄断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曲折前进,也是世界人民争取独立、民主、和平与发展的历史。经历了一战到二战之间的世界、二战时期的世界、二战后的世界。学习了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社会主义发展史(十月革命、苏联社会主义探索、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现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经济大危机与罗斯福新政、战后美国西欧日本经济发展),现代民族解放运动和第三世界的兴起(亚非拉独立与奋起),现代国际关系和战争史(世界格局的变化、经济全球化、二战),现代科学技术和文化成就(第三次科技革命)。 第一单元: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第1课:俄国十月革命 1、十月革命是世界现代史的开端。 2、十月革命:一战带来深重苦难,二月革命后,1917年11月,列宁领导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即十月革命)取得胜利,建立了工人士兵苏维埃政权──人民委员会。 3、十月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①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性质)②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维埃俄国的诞生。③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推动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第2课:苏联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1、新经济政策:1921年列宁实施新经济政策,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促使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2、苏联成立:1922年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简称“苏联”。 3、斯大林模式: (1)标志: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 (2)特征: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斯大林模式)。 第二单元: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世界 第3课: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形成 1、巴黎和会及凡尔赛体系的形成:1919年,为对战后的世界作出安排,协约国同德国,召开巴黎和会,签署对德的《凡尔赛和约》(把德国在中国的权益转让给日本,成为五四运动的导火线)等条约,构成了凡尔赛体系,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非洲统治的新秩序。 2、华盛顿会议及其华盛顿体系的建立:帝国主义国家通过华盛顿会议,签订了《九国公约》(为美国在中国的扩张提供了方便)等一系列的条约,这些条约构成了华盛顿体系,它确立了帝国主义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 3、一战后的国际新格局:通过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帝国主义列强建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构成了一战后的国际新格局。这一体系并没有从根本上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它不可能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提纲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提纲 1、1917年俄国二月革命后出现的两个并存的政权是: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工人士兵苏维埃 2、俄国二月革命推翻的是:沙皇专制统治;俄国十月革命推翻的是: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3、俄国二月革命的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俄国十月革命性质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一、彼得格勒起义(十月革命的发生): ★⑵时间:1917年11月6日—7日 ⑶领导人:列宁⑷起义指挥部:斯莫尔尼宫⑸主要参加者:工人阶级 ⑹最主要特征:在中心城市(彼得格勒)暴动,武装夺取政权 ⑺结果:①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统治,②俄国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工人士兵苏维埃政府——人民 委员会,列宁当选为主席。 ★⑻苏维埃政府巩固政权的措施:①建立新型的无产阶级政权;②将银行铁路和大工业企业收归国有; ③颁布《土地法令》,没收地主和寺院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④同德国、奥匈帝国议和,退出一战。1918年3月,苏维埃俄国首都从彼得格勒迁到莫斯科。⑤1918-1920年经过三年艰苦的国内战争,巩固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国家。 ★二、俄国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 ①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②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 ③沉重打击帝国主义统治,推动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发展,鼓舞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第2课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一、(列宁)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国内战争时期(1918—1920)) ★二、(列宁)新经济政策:(改良主义的方法) ⑴背景: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进入和平建设时期。首要任务是恢复被战争严重破坏的经济。 ⑵领导人:列宁。⑶实施时间:1921年——1924年。 ⑷内容: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⑸作用: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三、苏联成立:(1922-1991) ⑴时间:1922年底;⑵国名: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简称“苏联”。 当时加入苏联的有:俄罗斯联邦、外高加索联邦、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巧记:俄外乌白) ★四、(斯大林)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 ⑴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1928——1937年,苏联先后完成了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 苏联由传统的农业国变成强盛的工业国,国防力量也大为加强。 ⑵基本实现农业集体化。 ★五、斯大林模式: ⑴形成的标志:1936年新宪法的制定⑵基本特征: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⑶“斯大林模式”的严重弊端:①优先发展重工业,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②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产品品种少、质量差;③严重损害广大农民的利益,农民没有生产积极性,农业产量长期停滞不前。④经济效益低下,大量消耗和浪费资源。 第3课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一、《凡尔赛和约》: ⑴时间:1919年6月巴黎和会;⑵签约双方:协约国和德国; ★⑶基本内容:对德国的领土、军事、政治、赔款、殖民地等问题做出的规定,包括: ①领土:由法国收回阿尔萨斯和洛林; ②军事:禁止德国实行义务兵役制;不许拥有空军,陆军人数不得超过10万;莱茵河东岸50千米内, 德国不得设防; ③政治:德国承认并尊重奥地利的独立;

人教版初三历史下册知识点

人教版初三历史下册知识点 【篇一:大河流域-人类文明的摇篮】 一、文明古国古代埃及古代巴比伦古代中国 大河名称尼罗河幼发拉底河 底格里斯河黄河 长江 建国时间公元前3500年公元前3500年以后公元前2070年 主要成就金字塔 狮身人面像 象形文字《汉谟拉比法典》 楔形文字长城 四大发明 甲骨文 二、《汉谟拉比法典》: ⑴制定者: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 ⑵目的:维护奴隶主的利益。 ⑶地位(影响):是世界上现存的古代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 三、人类早期文明产生的自然地理环境——大河流域 ⑴大河流域气候温暖湿润,光热充足,地势平坦,适合人类生存; ⑵大河上游高山积雪融化,导致河水定期泛滥,泛滥的河水提供了充足的水源和肥沃的土壤,这些有利于农业生产发展。

【篇二:亚洲封建国家的建立】 1、大化改新: (1)时间:七世纪中期 (2)人物:孝德天皇 (3)内容:①政治上建立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封建国家,废除贵族世袭制,以才选官; ②经济上,把很多贵族土地收归国有,部民转为国家公民;国家定期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向他们收取赋税。 (4)影响:使日本由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 2、阿拉伯国家的建立 (1)宗教: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 (2)622年是伊斯兰教历元年 (3)麦加成为伊斯兰教的圣地。 (4)632年,穆罕默德病逝时,统一的阿拉伯国家建立起来。 【篇三:中古欧洲社会】 一、等级森严的西欧封建社会 1、法兰克王国建立:西罗马帝国灭亡后,日耳曼人建立起大的是法兰克王国。 2、查理?马特改革(时间:8世纪前期) ①内容:改变以前无条件赏赐贵族土地的做法,实行有条件的土地分封,得到封地的人必须为封主服兵役。 ②影响:改革在封建贵族内部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制度,在各级封

(完整word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总结归纳

九年級下冊 第1課俄國十月革命 一.二月革命 1.性質:資產階級民主革命 2.結果:①推翻了沙皇の專制統治,建立了資產階級臨時政府。②二月革命後の兩個政權並存の局面:資產階級臨時政府(主要政權)和工人士兵代表蘇維埃。 二.俄國十月革命 1.時間:1917年11月(列寧到彼得格勒の起義總指揮部——斯莫爾尼宮,領導起義)2.原因:①第一次世界大戰給俄國人民帶來了深重の苦難。②臨時政府繼續實行反人民の對外政策,(繼續進行世界大戰)並力圖撲滅國內の革命火焰。 3.結果:推翻了資產階級臨時政府,並建立了第一個工人士兵蘇維埃政府——人民委員會,列 寧當選為主席。 4.蘇維埃政府采取の措施:①建立新型の無產階級政權,②將銀行、鐵路和大工業企業收歸國有,③頒布《土地法令》,沒收地主和寺院の土地分配給農民耕種,④同德國和奧匈帝國議和,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戰。 5.1918年3月蘇維埃俄國首都從彼得格勒遷到莫斯科。 6.1920年粉碎了外國武裝幹涉和國內の反革命叛亂,取得了國內戰爭の勝利,鞏固了世界上第一個無產階級國家。(為了戰勝敵人蘇維埃政權采取:①加強紅軍の建設,②實行了經濟上高度集中の“戰時共產主義”政策。) 7.十月革命の曆史意義:①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是人類曆史上第一次獲得勝利の社會主義革命,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由此誕生。②十月革命の勝利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の統治,推動了國際社會主義運動の發展,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の解放鬥爭。 第2課對社會主義道路の探索 蘇俄進入和平建設時期の首要任務是:恢複被戰爭嚴重破壞了の經濟。一.列寧の探索 1.在列寧の領導下,1921年蘇俄開始實行新經濟政策,允許多種經濟並存,大力發展商品經濟,促進國民經濟の恢複和發展。(1924年列寧逝世) 2.1922年底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成立,簡稱“蘇聯”。後來共有15個加盟共和國。二.斯大林の探索 1.措施:①1928~1937年,完成第一、第二個五年計劃,重點發展重工業。②蘇聯加快了實農為化の步伐。 2.作用:蘇聯由全傳統の農業國變成強盛の工業國,國防力量也大為加強。全國基本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 3.蘇聯在1936年通過新憲法,宣布蘇聯是“工農社會主義國家”。新憲法の制定,標志著蘇聯高度集中の經濟政治體制の形成。這一體制也被稱為“斯大林模式”。(特點:政治上——高度集權,忽視民主;經濟上——計劃經濟,排斥市場) 4.斯大林模式の影響:在一定曆史階段裏發揮過積極の作用,但後來它嚴重阻礙了蘇聯の

九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汇总

九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汇总 ●第1课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 一、拉美独立运动 1、拉丁美洲的地理概念:美国以南的美洲地区。 2、杰出代表:“南美解放者”——玻利瓦尔 二、印度民族起义(1857—1859) 1、原因:英国完成工业革命后,加紧对印度的经济剥削和政治统治,激起了印度人的反抗。 2、领导力量:封建王公。 4、主力:印度土兵 5、杰出代表:章西女王——印度民族女英雄 6、意义:沉重打击了英国殖民统治,反映了印度民族意识的觉醒。是19世纪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第2课俄国的改革 1、15世纪晚期,莫斯科大公伊凡四世自称“沙皇”。 2、彼得一世改革:18世纪初,向西方学习,实现富国强兵。内容:建立了中央集权的行政体制,进一步加强了沙皇的专制权力。他创建了一支纪律严明的新式常备军;鼓励兴办手工工场,准许工场主购买整个村庄的农奴;要求贵族必须到车队或行政机构为国家服务,按功劳和才能提拔:派遺留学生,创办科学院,开办学校,创办报纸,推行文化教育;提西方的礼节服饰与生活方式。 作用:俄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大大増强,一跃成为欧洲军事强国,为对外扩张准备了条件。 开启了俄国近代化的进程。 3、农奴制改革:原因:封建农奴制度阻碍于资本主义发展。主要人物:亚历山大二世 主要内容: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可以改变身份,自由转换职业。农奴获得“解放”时,可以得到一块份地,但必须出钱赎买。 意义:是俄国近代历史的转折点,改革废除了农奴制,促进社会各个方面出现了新的气象,推动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但农奴制的参与仍然存在,影响俄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第3课美国内战---南北战争(1861—1865) 1、根本原因:南北两种经济制度的矛盾(焦点是奴隶制度的废存问题)

九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提纲

第1课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 1.美国云南的美洲地区被称为拉丁美洲,历史上,这一地区是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地,因此,今天这一地区。仍然以西班牙和葡萄牙为官方语。 2.领导拉丁美洲独立解放运动的人物是玻璃瓦尔和圣马丁,他们被誉为南美的解放者”。 3.1857年,印度民族大起义爆发,在这场起义中,涌现出的民族英雄是章西女王。 4.印度民族大起义的意义:沉重打击了英国民族殖民者,反映了印度民族意识的觉醒。 第2课xx的改革 1.俄国历史上两次决定俄国命令的改革分别是彼得一世改革和废除农民制改革。 2.彼得一世改革的目的是:富国强兵,彼得一世改革开启了俄国近代化的进程。 3.俄国废除农奴制改革开始于1861年,主持这场改革的目的沙皇亚历山大二世。 4.俄国废除农奴制改革的性质是:白上而下的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5.农奴获得人身白由,可以改变身仿,白由转换职业,农奴在获得解放的同时,可以获得一份土地,但是必须出钱购买。 根据所学知识,结合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1.材料是哪次改革所颁发的法令的内容?废除农奴制改革。 2.这次改革是哪年开始的?有谁组织的?1861年。亚历山大二世。 3.这次改革是一次什么性质的改革?白上而下地系由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4.这次改革的历史意义是什么?有什么局限性?意义:是俄国历史的转折点,是俄国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局限性:保留了农奴制残余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第3课xx内战 1.美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是通过独立战争和美国内战完成的,美国内战是美国的第一次资产阶级革命。 2.引发美国内战的根本原因是:北方资本主义商业经济于南方农奴制种植园 经济矛盾不可调和。南北双方矛盾的焦点是:农奴制的存废问题。3.美国内战爆发的导火线是:1860年,林肯当选美国总统。这场战争的转折点是1862年,林肯颁发〈〈解放黑人奴隶制宣言》〈〈宅地一法》。 4.xx内战有何影响? 南北战争实质上是美国历史上第一次资产阶级革命。经过这场战争,美国维护了国家统一。废除了农奴制度,清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最大障碍,为以后经济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 5.材料一:从1863年元旦起,南方叛乱地区的农奴制永远获得白由,并可以以白由人的身份参加北方军队。 材料二:凡年满21岁,没有参加叛乱过,而且获得土地是以垦殖民为目的的美国公民,只要缴纳10美元登记费,就可以在美国西部得到一块土地,连续耕种5年后,就可以成为这块土地的主人。 1.材料一,材料二,所反映的法律文件的名称分别是什么?这两部文件是哪一次战争期间的由谁颁发的? 文件:〈〈解放黑人农奴宣言》〈〈宅地法》美国内战。林肯。 2.结合所学知识,谈谈这两个法律文件为什么会成为这场战争的转折点? 调动了农民,尤其是黑人的积极性,他们还踊跃参军,扭转了战争的被动局面。 第4课xx明治维新 明治维新。钱掌握实权的是德川幕府,实行闭关封国的政策。 2.倒幕运动,为明治维新扫清了障碍。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测试题

2010——2011学年第二学期月考历史试卷 (范围:世界历史下册) 1. 1917年7月,俄国彼得格勒工人、士兵举行游行示威,要求“全部政权归苏维埃”。带领他们实现这一目标的是() A.列宁B.斯大林C.赫鲁晓夫D.戈尔巴乔夫2. 20世纪20年代,从本国国情出发实行新经济政策,利用市场来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人物是() A.邓小平B.毛泽东C.马克思D.列宁3.1932年,某政要指出:“世界近两年正在倒退,各国……采取危及世界和平的猜疑、恐惧和威胁的态度。”出现这一形势的主要原因是() A.同盟国和协约国军事对峙B.严重的经济危机波及世界 C.亚洲战争策源地形成D.慕尼黑会议割让苏台德 4.美国总统罗斯福说:“我们到底有没有实质的进步,不在于富的人更富,而在于贫穷的人也能有足够的生存来源。”为解决穷人的生存来源问题,提高就业率,他采取的“新政”措施是() A.大力整顿银行B.兴办公共工程C.调整劳资关系D.缩减农业产量 5.20世纪30—40年代,威胁世界和平与安全的主要因素是() A.宗教纷争B.美苏争霸C.法西斯势力的侵略D.地区冲突 6.德国入侵波兰后,许多人提出了疑问:“他们(指英国、法国)扔出了两个‘小孩’(指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再扔出另一个‘小孩’(指波兰)给‘狼群’以求躲避灾难的政策还能有收益吗?”材料中的“政策”应是() A.殖民主义扩张政策B.委任统治政策C.绥靖政策D.“冷战”政策 7.下列哪些事件使第二次世界大战扩大() ①德国进攻波兰②德国入侵苏联③日本偷袭珍珠港④诺曼底登陆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 8.斯大林曾经说过:“这次行动按其计划的周密、规模的宏大和行动的技巧来说,在战争史上还从来没有过类似的先河。”它“迫使希特勒德国在两个战场上同时作战”。斯大林所说的“这次行动”最直接的结果是() A.斯大林格勒战役取得胜利B.法国光复C.意大利投降D.攻克柏林 9 A.经济持续高速发展B.经济实力超过美国 C.成为第二经济大国D.成为世界政治大国 10.如今许多欧洲人正逐渐从“我是法国人”或“我是意大利人”转变为“我是欧洲人”。能够反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总结

2、会不会制造工具,是任何动物的根本区别。 3、直立行走是人类进化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 4、完全形成的人阶段的代表①早期猿人坦桑尼亚奥都威峡谷能 人;②晚期猿人中国元谋人和北京人、印度爪哇人;③早期智人中国丁 村人、德国尼安德特人;④晚期智人中国山顶洞人、法国克罗马农人。 5、晚期智人出现的同时,现代人种的差异也显现出来。 6、三大人种即黄种、白种、黑种人出现的原因人种的差异,是 不同自然地理环境等众多因素长期影响的结果。 二、氏族社会 1、氏族社会的不同阶段母系氏族?父系氏族母系 氏族妇女在采集和家务劳动中举足轻重,在社会中占主导地位。 父系氏族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进步与发展,农业和畜牧业发展起来, 男子逐渐取代妇女成为主要劳动力,开始支配社会,父系氏族逐渐取 代母系氏族。 2、国家的产生父系社会后期,随着社会矛盾的加剧,统治阶级 设置了一系列机构和设施,如政府、军队、监狱和城墙等,它们的出 现,标志着原始社会的解体和国家的产生。 第 2 课大河流域——人类文明的摇篮一、金字塔的国度——古代 埃及 1、国家的出现、统一及灭亡①公元前 3500 年,尼罗河沿岸出 现几十个奴隶制小国;②公元前 3500 年,初步统一的古代埃及国家建 立起来;③公元前 6 世纪,埃及被西亚的波斯灭亡。 2、金字塔古代埃及法老的陵墓金字塔是埃及国王权力的象征。 二、新月沃地孕育的古国——古巴比伦 1、公元前 3500 年以后,

苏美尔人在两河流域南部建立起很多奴隶制小国。 2、公元前 18 世纪,古巴比伦王国国王汉谟拉比统一了两河流域,
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奴隶制国家。 3、汉谟拉比法典是世界上现存的古代第一步比较完备的成文法
典。 三、古代印度 1、公元前 2500 年,印度河流域开始出现一些小
国。 后来,雅利安人入侵古代印度,征服当地居民并把他们变为奴隶,
先后在印度河流域和恒河流域建立起奴隶制国家。 2、印度的等级制度①统治阶级婆罗门祭司、贵族、刹帝利国王、
武士、官吏;②被统治阶级吠舍农民、牧民、手工业者、商人、首陀 罗被征服者、贫困破产失去土地的人;③影响种姓制度激化了当时的 社会矛盾,并对后来印度社会的发展带来不良影响。
四、古代文明为什么多发生在大河流域?答①大河流域气候湿润, 光热充足、地势平坦,适合人类生存;②河水定期泛滥提供了充沛的 水源和肥沃的土壤,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进而促进了手工业、商 业的发展。
第 3 课西方文明之源一、公元前 2000 年左右,希腊早期文明—— 爱琴文明发祥于克里特岛;二、雅典城邦的繁荣 1、经济雅典近海, 海上交通便利,工商业发达;2、政治伯利克里扩大公民的全力,全体 成年男性公民可以参加权利机构公民大会;3、文化教育伯利克里鼓励 学术研究,发展文艺,重视教育。

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下重点知识点归纳

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下)重点知识点归纳 第一单元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一、俄国十月革命 1.俄国十月革命:1917年,列宁领导的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取得胜利,建立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意义:①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诞生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②沉重地打击帝国主义的统治,推动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 二、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1.列宁领导苏俄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是列宁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作出的重要探索。 2、1936年苏联通过新宪法,标志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斯大林模式”}形成(僵化,严重弊端) 第二单元、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世界 三、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1.巴黎和会----对欧亚非的安排 巴黎和会:1919年协约国集团在巴黎召开会议,会议英、法、美主宰,同德国签订《凡尔赛和约》。性质:帝国主义的分赃会议。德国的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日瓜分。 相关链接: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引发了反帝爱国的五四运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从此开始。 2、华盛顿会议----对亚太地区的安排 原因:帝国主义国家特别是日美两国在远东、太平洋地区矛盾尖锐 内容:九国代表签署关于中国问题的《九国公约》。宣称:尊重中国的主权、独立与领土的完整;遵守各国在中国的“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原则。实际上为美国在中国的扩张提供了方便。 3、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一战后,列强经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建立。是资本主义世界短期相对稳定的统治秩序,但没有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不可能长期维持。 四、经济大危机 1、经济危机(1929—1933)从美国纽约开始 特点:波及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破坏性大。 影响: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下降,劳动人民深受其害。严重的经济危机引发了政治危机,资本主义各国社会矛盾尖锐,政局动荡。(为摆脱危机,美国实行罗斯福新政,德、意、日走上法西斯道路。) 2.罗斯福新政(美国) ①、1933年,为对付经济危机,美国总统罗斯福宣布实行新政。 特点: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消除经济危机 中心措施:对工业的调整。根据《国家工业复兴法》加强政府对资本主义工业生产的控制与调节。 历史作用:①美国经济缓慢地恢复过来,人民的生活得到改善;②联邦政府的权力增强;③资本主义制度得到调整、巩固与发展。 五、德、日法西斯专政 1、德国法西斯专政建立标志:希特勒出任德国总理。 恐怖独裁统治:①国会纵火案---迫害共产党人⑵反犹狂潮---残害犹太人 2、日本法西斯化 ①1931年9月18日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开始侵华,霸占中国东北。 ⑵1937年7月7日发动卢沟桥事变,全面侵华。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全册知识点复习提纲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 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 15世纪晚期,莫斯科大公伊凡四世自称“沙皇”。 一、彼得一世改革:18世纪初,向西方学习,实现富国强兵。 1.背景(原因):盛行农奴制,封闭落后,工商业发展极其缓慢。 2.领导人:18世纪初,彼得一世。 4. 目的:改变俄国落后面貌,实现富国强兵。 5.内容:①政治上:建立了中央集权的行政体制,进一步加强了沙皇的专制权力; ②军事上:他创建了一支纪律严明的新式常备军,要求贵族必须到军队或行政机构为国家服务,按功劳和才能提拔人才; ③经济上:鼓励兴办手工工场,准许工场主购买整个村庄的农奴; ④文化上:推行文化教育,派遺留学生,创办科学院,开办学校,创办报纸; ⑤生活方式上:提倡西方的礼节和生活方式。 6.作用:①俄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大大増强,一跃成为欧洲军事强国,为对外扩张准备了条件。 ②以强兵和学习西方科学技术为目的,开启了俄国近代化的进程。 7.局限性:农奴制进一步强化,后来成为俄国社会发展的障碍。 二、废除农奴制: 1.背景(原因):农奴制严重制约俄国的经济发展。 2.领导人:186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 4.目的:巩固沙皇的统治。 5.主要内容:①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可以改变身份,自由转换职业。 ②农奴在获得解放的同时,可以获得一份土地 ,但是必须出钱赎买。 6.意义:①1861年农奴制改革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②改革废除了农奴制,促进社会的各个方面出现了新的气象; ③推动了俄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④但农奴制的参与仍然存在,影响俄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7.局限性:农奴制残余依然存在,影响着俄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8.比较两次改革: 彼得一世改革是代表地主阶级的改革,强化农奴制; 1.根本原因:南北两种不同经济制度之间的矛盾(焦点是奴隶制度的废存问题) 2.导火线:1861年3月林肯当选为总统。 3.领导人:林肯。 4.开始:1861年4月南方奴隶主挑起内战。 南北方矛盾: 南方奴隶制种植园经济;北方资本主义工商业。 南方反对提高关税、支持扩张奴隶制;北方相反。 5.转折点:1862年9月,联邦政府审时度势,颁布《宅地法》和《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作用:激发了广大黑人奴隶和农民的革命积极性。踊跃参军,扭转了战场不利的局面。 6.结果:1865年南北战争以北方胜利而告终。 7.影响:①性质:是美国历史上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 ②美国维护了国家统一,废除了奴隶制。 ③清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最大障碍,为以后经济的迅 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基础保障;重视科教,制定政策要结合国情;要勇于创新,敢于改革。 1.原因: ①幕府统治危机:19世纪中期,日本处于 德川幕府统治之下。实权掌握在幕府将军手中。德川幕府推行锁国政策,造成日本与外界隔绝,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内忧) ②民族危机:19世纪中期,美国打开日本国门,强行签订不平等条约,开放港口。(外患) 1868年,倒幕派“王政复古” 政变,结束了幕府的统治,改年号为“明治”。 3.主要内容: 政治上: 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 军事上:实行征兵制,建立新式军队,提倡武士道。 经济上:推行地税改革,在“殖产兴业”的号召下,大力发展近代经济。 社会生活:提倡 “文明开化” ,向西方学习,改造日本的教育、文化和生活方式。 5.影响:①是日本历史的重大转折点,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道路,实现了富国强兵,开始跻身资本主义强国行列。 ②明治维新保留了大量旧制度的残余,军国主义色彩浓厚。日本强大起来后,很快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 (局限性) 第二单元 第二次工业革命和近代科学文化 一、开始: 1.时间:19世纪六七十年代。 2.标志:电力的广泛应用(“电气时代”) 美国和德国处于领先地位。 3. 二、成就: 1.电力成为新能源: 前提: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 成就:爱迪生发明耐用的白炽灯泡 、碱性蓄电池、电影摄影机和放映机等。他在纽约建立了美国第一座火力发电站。其他发明:发电机、发动机、电焊机、电钻、电话、电车、电报等。 时代特征:人类社会进入“电气时代”。 2.内燃机和新的交通工具: 3.化学工业和新材料: 三、影响: 四、补充 三次革命的代表发明 ★第6课 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 一、人口增长和大众教育 1.人口增长: 工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人口的迅速成长。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工人阶级队伍不断壮大。劳动力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越来越多的人放弃农业生产,专门从事工业和商业。 2.大众教育:19 世纪中期以后,为了适应工业化发展的需要,欧洲国家开始推广大众教育,德国和法国最早建立起国家教育体系。从,1870年开始,英国、法国开始对儿童实行免费义务教育。 二、城市化:工业革命开始后,随着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农村人口不断流向城市,城市越来越大。随着城市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 P25图 三、环境污染和贫富分化加剧: 第三单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 一、根本原因:在两次工业革命推动下,欧洲主要国家的经济迅速发展。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二、两大军事集团: 1882年组成的三国同盟(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和20世纪初建立的三国协约(英、法、俄)。 三、导火线:萨拉热窝事件(巴尔干半岛被称为欧洲的“火药桶”) 一战开始标志: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 四、交战双方:同盟国集团和协约国集团(意大利后来加入协约国集团) 五、进程: ①战争主要在欧洲战场; ②欧洲战场分东线、西线、南线三条战线; ③后来,战争逐渐扩大到非洲、亚洲、等地; ④凡尔登战役有“绞肉机”“屠场”之称; ⑤美国在1917年加入协约国作战; 八、影响:①规模空前,先后有30多个国家和15亿人口卷入战争。 ②造成了大量人员伤亡。 ③大大削弱了欧洲的力量,从根本上动摇了欧洲的优势地位。 ④大战还削弱了帝国主义的殖民力量,进一步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觉醒。 九、重要插图:P44一战前后的欧洲 一、十月革命前的俄国 ①1861年农奴制改革后,俄国依然很落后。 ②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俄国国内各种社会矛盾激化。 要求,反而要将第一次世界大战进行到底,引起人民的更大不满。 二、十月革命 1.背景:①前线俄军遭遇惨败②俄国经济濒于全面崩溃 ③临时政府迫害布尔什维克党人 ④列宁认为布尔什维克党必须通过武装起义夺取政权。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教案(全册)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教案(全册) 第一单元殖民地人民的反抗与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 第1课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主要史实:西班牙、葡萄牙在拉丁美洲的殖民统治和殖民掠夺,英国在印度的殖民统治和殖民掠夺的基本事实。了解主要历史人物:玻利瓦尔、章西女王。让学生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历史现象因果关系的基本能力。初步学会运用辩证的观点分析和评价历史人物。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对教材有关插图和历史材料的探究学习,培养学生注意观察和从历史资料中获取历史信息、分析问题的方法和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殖民地人民反抗殖民侵略与扩张斗争的正义性和民族独立的合理性;认识历史人物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杰出影响和作用及其爱国主义的优秀品质,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 殖民地人民反抗殖民统治的原因。 【教学难点】 殖民地人民反抗殖民统治的原因和影响。 一、新课导入 爱德华多·加莱亚诺在《拉丁美洲被切开的血管》中写道: 黄金和白银热/刻在剑柄上的十字/携带秘密武器的神回来了/像饿狼般贪婪黄金/波托西的光辉:白银的周期/西班牙人养牛,别人喝奶/骑士和马的分工/波托西的废墟,白银的时代/洒下鲜血和热泪伴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西班牙、葡萄牙走上殖民扩张的道路。拉丁美洲处于西班牙、葡萄牙的殖

民统治之下。有句名言告诉我们:“有压迫就有反抗。”面对殖民者的疯狂掠夺和压迫,殖民地人民展开了怎样的反抗斗争呢? 二、课堂活动 目标导学一:拉丁美洲独立运动 1.拉丁美洲独立运动的背景和原因:老师引导学生回顾新航路开辟后,西班牙、葡萄牙对拉丁美洲殖民活动的概况,指导学生阅读小字部分,16世纪至19世纪初的300年间,拉丁美洲殖民地形成了一个按血统划分阶层的金字塔式的等级社会。印第安人和黑人处于社会最底层,是殖民者役使的主要对象。 2.思考:殖民者到拉丁美洲后给拉丁美洲人民带来了什么?(生:掠夺财富并役使印第安人和黑人劳动。) 师:拉丁美洲独立运动的原因和背景是什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师生共同总结:①残酷的殖民统治和经济掠夺;②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的影响。 3.玻利瓦尔领导的南美独立战争:学生阅读第3页的“人物扫描”,了解玻利瓦尔。结合《拉丁美洲独立运动形势图》,教师讲授南美独立战争的概况,引导学生分析南美独立战争的突出特点(时间长、范围广、南美国家联合作战等)。指导学生概括玻利瓦尔在南美独立战争中的主要贡献。 4.师简单介绍圣马丁:在南美洲南部地区,圣马丁领导了阿根廷、智利、秘鲁的独立运动。他和玻利瓦尔被誉为南美的“解放者”。 5.拉美独立运动的影响:教师引导学生简单分析,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总结:①赶走西班牙、葡萄牙殖民主义者,赢得独立战争的胜利;②出现了一系列新兴独立国家,基本形成了今天拉丁美洲国家的格局;③鼓舞了殖民地人民。 目标导学二:印度民族大起义 1.印度民族大起义的原因:教师先向学生提出问题:印度民族大起义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然后让学生阅读相关教材和知识拓展部分,了解英国东印度公司这个殖民据点。要求学生读资料要迅速,并善于归纳,读图要注意从细节中捕获有效信息。 在学生归纳的基础上,教师总结如下:19世纪中期,英国完成工业革命后对印度进行了更残酷的殖民掠夺和奴役,加紧了对印度的经济剥削和政治统治,印度人民和英国的民族矛盾尖锐,这是印度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