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是创作地源泉

生活是创作地源泉
生活是创作地源泉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

学生从运用语言到表达含义识字断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开始作文时需要逐字逐句的完成,这意味着小学生作文从单一性语句的练习走向成文阶段,学生在这个阶段作文的引导是一个关键时刻。而此时,大多数小学生都怕作文,找不到话头,搜肠刮肚找不到可用的词。提起写作文,家长都感到紧张、棘手,四处找人辅导。因此,教师如何提高学生对作文的兴趣,是教师当前最大的难点。

小学生因生活阅历简单而没有感触,更因知识掌握的有限没有思想火花,但对外部世界充满强烈的好奇,是引导学生发展的方向。比如各种课外阅读物、各种传播媒介,尤其当今的电视和互联网,以及广博的大自然,对学生有着深深的吸引。这样,学生总有熟悉的事物、喜欢的东西,更有许多蕴含深意的素材,如果再加上教师的挖掘和引导,或抓住社会热点问题,或展示含蓄隽永的材料,或创设激动人心的情境等,都能极大地鼓舞学生主动写作,从“要我写”的被动状态向“我要写”的主动状态转变。

小学生作文来源于生活,那么,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写好作文呢?

(一)教师要引导小学生如何观察。

“生活是作文之本”,作文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这是写文章的人的经验之谈。叶圣陶先生曾说过:“生活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地昼夜不息。”小学生在写作中往往会遇到“水开了却无米下锅”的问题,孩子们如热锅蚂蚁,急,却不出货。小学生在有限的生活圈子里,规则而格调不变,这种生活难免造成学生感悟上的迟钝和麻木。写作如何能下笔呢?下笔首先需要观察。

1、小学生应该把观察养成一种行为习惯。

“阅读和写作都是人生的一种行为,凡是行为必须养成习惯才行。”学生需要有一双慧眼,还要有一颗敏感的心,让他们能从平常人、平常事中感悟到不平常,从司空见惯的

人和物中,要努力找出一点使他们心动的东西。这就是作为老师具备的一种能力,要有一定的文学修养,以启发和引导的方式来让学生养成观察生活、思考生活的习惯。观察是一个人的习惯,是由好奇心和兴趣引起的。

比如,下雨是司空见惯的事,对于刚学写作的小朋友来说,几乎没什么可以体味的东西,但是体育课上下起了大雨,就有了新的意味。一个小朋友这样写道:

……“快跑啊!老天爷生气了!”

不一会儿,天上下起了豆大的雨点,接着一阵阵的大雨就下起来了,风吹的树枝摇摇晃晃。同学们有的在楼上、有的在楼下,还有的趴在窗子上往远处望,我在教室里趴在桌子上想:是谁又惹着老天爷了?

这一小段文字既有人的动感,又有雨的动感;而且笔者对同学躲雨后的情形观察的细致入微;最后引出对下雨的思考,“老天爷”为什么生气了,这是好奇心驱使下的一种想象。

2、小学生应该有目的、有意识的培养观察能力。

写作首先是要培养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学会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主要通过养成的良好观察习惯去实现。生活中有许多有意义的值得观察的事物,怎样使学生不错过这些宝贵的生活画面,及时捕捉住观察的对象呢?教师一定要多引导,多提醒。

比如要写人,在选定目标的同时,必须要加以观察。这个人在外貌上有什么特征?在行为习惯上有什么特点?有没有与别人特别不一样的地方?什么地方最引人注意?类似的问题教师要经常提醒。有很多观察体会,很多灵感往往是转瞬即逝的,一不留神就会溜走。教师还应引导学生每天写一篇观察日记,写自己的新发现,写生活中的事物,写脑中偶尔蹦出来的灵感。教师要注意引导,使那些没有观察意识、对眼前现象熟视无睹的学生,慢慢培养起观察兴趣,逐步形成观察的习惯。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