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制品中细菌的初步鉴定及记录格式

乳制品中细菌的初步鉴定及记录格式
乳制品中细菌的初步鉴定及记录格式

细菌的初步鉴定

一、启动条件

1、目地样坏包

同一取样原因出现坏包,如表现性状相同,则取其中任意1—2包进行细菌初步鉴定,如表现性状不同,则对不同表现性状坏包分别取其中任意1—2包进行细菌初步鉴定。

不同取样原因出现坏包,则按坏包的取样原因、表现性状分别取其中任意1—2包进行细菌初步鉴定。

2、随机样坏包

同一时段出现坏包,如表现性状相同,则取其中任意1—2包进行细菌初步鉴定,如表现性状不同,则对不同表现性状坏包分别取其中任意1—2包进行细菌初步鉴定。

不同时段出现坏包,则按坏包的时段、表现性状分别取其中任意1—2包进行细菌初步鉴定。

3、坏包产品的包装无明显破损。

4、由微生物污染引起的坏包:酶类及化学反应用不同的查验方式。

备注:坏包表现性状指酸包、胀包、苦包或其它的表现性状。

二、坏包样品的处理、准备

1、已开包的坏包(酸包、苦包等)

检测时发现产品感官及PH值有明显变化时,需快速将坏包产品的内容物移入无菌容器内(移入时需用75%的酒精棉对操作员手及开包产品的移出口进行擦试灭菌),并及时检测。如不能及时检测,需冷藏保存2小时内进行检测。

2、未开包的坏包(胀包等)

使用75%酒精棉对样品外表面擦试消毒后放于超净台内待检。检测时,以无菌操作在无横纵封处剪一半圆或三角取样。

三、坏包微生物培养检测(划线、接种培养)

低酸产品:主要检测细菌总数、芽孢总数、耐热芽孢,必要时增加霉菌、酵母菌、乳酸菌。

高酸产品:主要检测细菌总数、霉菌、酵母菌、乳酸菌。

1、细菌总数

采用无菌手续取1ml样品接种于培养皿中,倾倒冷却至46℃左右的普通营养琼脂培养基约15ml后于36±1℃条件下培养48小时;另以无菌操作使用接种环于提前备好的普通营养琼脂培养基平板上作划线,培养条件同上(36±1℃/48h)。同时做一相应普通营养琼脂培养基细菌总数的空白对照试验。

2、芽孢总数、耐热芽孢

以无菌操作取10ml样品于两个灭菌小试管中,分别在80℃和100℃的水浴中加热10min。待样品冷却后,采用无菌手续分别取1ml样品接种于培养皿中,倾倒冷却至46℃左右的普通营养琼脂培养基约15-20ml后,分别于36±1℃/72h、55±1℃/72h条件下培养;另以无菌操作使用接种环于提前备好的普通营养琼脂培养基平板上作划线,培养条件同上(36±1℃/72h、55±1℃/72h )。同时做一相应普通营养琼脂培养基芽孢总数、耐热芽孢的空白对照试验。

3、霉菌、酵母菌

采用接种环以无菌手续于专用培养基上作划线培养,另采用1ml吸管

以无菌操作,接种1ml样品于专用培养基中培养。(条件25—28℃/5天)四、记录样品:名称、批号、取样原因、时间、样品感官、PH值、酸度、

气体形成、包装密封性、凝块、分离等。

五、初步粗略鉴定:(一一对应)

1、菌落形态记录:此时计数不重要,观察单一菌丛还是混合菌丛。

a、大小:<1mm为露滴状菌落,1-2mm为小菌落,

2-4mm为中等小菌落,4-6mm大菌落,>6mm为巨大菌落。

b.形状:圆形、不规则状,假根状等。

c.隆起度:扩展,台状、低凸状、乳头状等。

d.菌落边缘:边缘整齐、锯齿状、毛刷状等。

e.表面性状:光滑、褶皱、同心环状等。

f.表面光泽:金属光泽、腊状等。

g.颜色透明度:透明、半透明、不透明等。

H、气味、湿润度、颜色等其他。

2、鉴别:

(1)、初染:选取不同形态的单一菌落。属阴性染色,微生物不着色,在黑背景处观察清晰、闪亮点

鉴别:球菌、杆菌。G—菌易扭曲变形,造成鉴别困难

方法:滴一滴苯胺黑(2%水溶液)或结晶紫染液于载玻片上,用接种环挑取少量菌于涂液的载玻片处,完全涂匀。待自然干燥后,滴香柏油,使用显微镜的油镜观察。

(2)、G染色

a、球菌:对于球菌,不一致需要G染色,因为G—球菌不会成为液体食品中

的腐败菌,可直接进行H2O2酶实验。鉴别H2O2酶阳性、阴性球菌。

B、杆菌:需进行G染色,鉴别G—或G+,有无芽孢形成。

1、G染色固定的目的:①防止菌落被水冲掉

②杀死细菌,固定菌落结构。②改变细菌对染液的通透性。

2、媒染:增强染液与菌体间的作用力。

3、脱色:测知燃料与被染物之间结合的牢固程度,具有鉴别细菌的作用。

G+C壁主要由肽聚糖组成;着色能力强。

G-C壁主要由磷脂、脂多糖组成;着色能力弱。

脱色时间控制:时间长:G+→G-时间短:G-→G+

4、复染:使已脱色的菌体重新染上与前染液颜色成明显对比的颜色。(3)、H2O2酶试验:

是一个裂解H2O2,产生O2的过程。鉴别H2O2酶试验阴性或阳性的G+杆菌。

方法:滴一滴10%的H2O2溶液于载玻片上,使用接种环挑取少量与菌落形态、初染、G染色均对应的菌落,于涂有H2O2的载玻片,完全涂开观察。

结果:有气体生成→H2O2酶阳性;

无气体生成→H2O2酶阴性。

4、氧化酶试验:鉴别氧化酶试验阳性、阴性的G-杆菌。

方法:取一试纸条,使用接种环挑取少量相对应的菌落涂于试纸条有药品的一端,观察。

结果:不变色→氧化酶阴性

变色→氧化酶阳性

坏包分析:

坏包率= 加工残留+ 再污染

加工残留的微生物生长繁殖相对缓慢,1-2小时/代

再污染的微生物生长繁殖相对快些,1-10分钟/代

1、混合感染、菌丛:空气、水、包装不严密

表明产品的再污染(产品在通过杀菌机中的保温管以后,通常是在温度低于100℃的区域)密封圈损坏杀菌机的冷却部分泄漏(再生和终末冷却器)、不严密的包装等主要原因。

2、纯污染:相对较少

主要是清洗和预灭菌不充分。

A、由细菌孢子引起的污染

常见原因:杀菌不充分、产品中有特殊物质、在80℃以上的温度条件下再污染、包装材料的消毒、在无菌灌装机中的无菌空气系统。

B、由耐热细菌孢子引起的污染

常见原因:产品杀菌(超高温处理)、工厂消毒、包装材料消毒、空气杀菌、灌装机的杀菌、清洗不彻底(耐热芽孢在设备上蓄积)

坏包微生物鉴定记录

乳制品掺伪检验

第四章 第一节概述 90年代以来,世界奶业的产量平稳发展。发达国家牛奶产量占世界的50%,而法国的牛奶总产值已经超过其汽车工业总产值,在国民经济中占重要地位。 我国乳业在九十年代后得到快速发展,2004年,乳品的人均占有量已经达到14千克。乳品企业相继增多,竞争激烈。 乳品掺伪是乳品工业遇到的一个严峻问题,掺伪现象普遍,掺杂种类之多。 苯甲酸为无色、无味片状晶体。是食品工业中常见的一种防腐保鲜剂,但乳制品中不允许添加。一般情况下,苯甲酸被认为是安全的。但对包括婴幼儿在内的一些特殊人群而言,长期摄入苯甲酸也可能带来哮喘、荨麻疹、代谢性酸中毒等不良反应。 研究人员从广州商店和超市购买了142份乳制品,142份乳制品样本中,有109份检出苯甲酸,含量从0.51毫克/千克到110毫克/千克不等。 样品中苯甲酸含量都不高,“说明不是厂家人为添加”。乳制品中苯甲酸的来源可能与环境因素、生产过程等有关。根据检测情况,中国乳制品的苯甲酸不会对公众健康产生影响。即使是食用苯甲酸含量最高的那种婴幼儿配方奶粉,也不会超WHO推荐的每日允许摄入量。 牛乳的主要成分:水87%、脂肪4.0%、蛋白质3.3%、乳糖5%,矿物质0.7% 牛乳分为初乳、常乳、末乳、异常乳 初乳:干物质(蛋白质和盐类)含量高,其中球蛋白和白蛋白对热不稳定。富含维生素AD,免疫球蛋白。 末乳:有苦味和咸味。解脂酶较多,有油脂氧化味。不宜做乳品加工原料 异常乳:因生理或病理原因,成分性质与常乳不同。异常乳主要有:低成分乳、细菌污染乳、酒精阳性乳、混入杂质乳。 酒精阳性乳在超过100度加热时比正常乳容易凝固,用片式杀菌器杀菌时易产生乳石,乳粉喷雾干燥时影响溶解度。 第二节乳品质量评价及掺伪方式 1.感官检验:鉴定是否有异常气味(酸味、牛粪味、腥味等),搅动牛乳,观察其色泽是否带红色、绿色或明显的黄色,是否有杂质,如煤屑、豆渣、昆虫等,牛乳是否发黏或有凝块。 掺水 掺电解质为了增加密度同时掩盖酸度。如加入食盐、芒硝、亚硝酸钠、碳酸钠石灰水 掺非电解质增加密度尿素蔗糖等 掺胶体物质米汤豆浆明胶 防腐剂苯甲酸、硼酸、过氧化氢等 其它牛尿、滑石粉白陶土等 第三节乳及其制品的掺伪检验技术 一.牛乳冰点的测定 牛乳的冰点为-0.525(-0.516~-0.533)牛乳掺伪后,冰点会发生明显的变化,冰点的测定对掺伪的检验是很重要的。如果牛乳的冰点低于-0.59,说明牛乳中可能掺有电解质或蔗糖、尿素以及牛尿等物质。 二牛乳掺水的检验 (一)密度法正常牛乳的密度在1.028-1.032之间,牛乳掺水后相对密度降低,10%的水降低0.003,牛乳脱脂后密度增高。 (二)硝酸根检验法正常牛乳中完全不含硝酸根,天然水中一般都含有硝酸盐,可以通过测定样品中是否含硝酸根判断是否掺水。在浓硫酸介质中,硝酸根可以把二苯胺氧化成蓝色物质。

浮游菌检测操作规程

目的 建立浮游菌检测操作规程,规范人员操作,保证洁净环境能达到洁净要求。 范围 本规程适用于本公司洁净室(区)中浮游菌的监测。 依据 YY0033-2000《无菌医疗器具生产管理规范》、GB/T16293-2010《医药工业洁净室(区)浮游菌的测试方法》 职责 品管部负责洁净室(区)中浮游菌的监测。 浮游菌测试步骤 测试前仪器、培养皿表面应严格消毒 采样器进入被测房间前先用消毒房间的消毒剂灭菌,用于100及洁净室的采样器宜预先放在被测房间内。 用消毒剂擦拭培养皿的外表面。 采样前,先用消毒剂清洗采样器的顶盖、转盘以及罩子的内表面,采样结束,再用消毒剂轻轻喷射罩子的内壁和转盘。 采样口及采样管,使用前必须高温霉菌,如用消毒剂对采样管的外壁及内壁进行消毒时,应将管中残留液倒掉并晾干。 采样人员应穿戴与被测洁净区域相应的工作服,在转盘上放入或调换培养皿前,双手用消毒剂消毒或无菌手套操作。 采样仪器经消毒后先不放入培养皿,开启浮游菌采样器,使仪器中的残余消毒剂蒸发,时间不少于5min,并检查流量并根据采样量调整设定采样时间。 关闭浮游菌采样器,放入培养皿,盖上盖子。 置采样口于采样点后,开启浮游菌采样器进行采样。 培养 全部采样结束后,将培养皿倒置于恒温培养箱中培养。 采用大豆酪蛋白琼脂培养基(TSA)配制的培养皿经采样后,在30℃-35℃培养箱中培养,时间不少于2d;采用沙氏培养基(SDA)配制的培养皿经采样后,在20℃-25℃培养箱中培养,时间不少于5d。 每批培养基应有对照试验,检验培养基本身是否污染。可每批选定3只培养皿作对照培养。 菌落计数 用肉眼对培养皿上所有的菌落直接计数、标记或在菌落计数器上点计,然后用5-10倍放大镜检查,是否遗漏。 若平板上有2个或2个以上的菌落重叠,可分辨时仍可以2个或2个以上菌落计数。 6.测试规则 测试条件 在测试之前,要对洁净室(区)相关参数进行预先测试,这类测试将会提供测试悬浮粒子的环境条件,例如:这种预先测试可包括:

普通细菌培养鉴定操作规程

普通细菌培养鉴定操作规程 1 检验目的 做疾病的病原学诊断,查找于疾病有关的病原菌以及了解微生物与疾病的关系,指导临床治疗及预后和流行病学的调查。 2 原理 人体很多部位与外界相通,存在栖息菌群,但不致病,当菌群失调或分离到致病菌则具有临床意义;另外机体某些部位是无菌的,如检出细菌则视为致病菌。并排除采样及操作污染。 3 标本要求 (1)标本类型:血液,骨髓,脑脊液,胸水,腹水,尿液,等体液;痰液,前列腺液,脓液,组织分泌物或穿刺液等。 (2)标本采集:见标本采集手册 (3)标本储存和运输:室温放置,室温运输并立即送检。 (4)标本拒收状态:非无菌方式采集的标本或未按要求部位采取的标本。 4 容器和添加剂类型 均使用灭菌器皿盛放标本 5 试剂 (1)试剂名称:革兰氏染液、氧化酶试剂、3%触酶、血平板、中国蓝平板、SS平板、柯玛嘉平板、相关生化试剂等。 6仪器设备: (1)接种针、接种环、酒精灯 (2)梅里埃ATB药敏鉴定仪 (3)显微镜、SPX-150B型生化培养箱、超净工作台、台式离心机、天平 7 校准程序 (送市计量质量检测研究所校准) 8操作步骤

(1)所有标本按照培养目的增菌培养12-18小时后盲目接种,血培养发现阳性立即进行接种。 (2)接种:以上增菌标本及其他临床标本用接种环取标本接种环划线血平板及其他选择性培养基上,35℃培养过夜,观察结果。 (3)涂片:肉眼见细菌生长,取生长物涂片做革兰氏染色; (4)纯培养:根据需要接种血平板、巧克力、中国蓝/柯玛嘉或厌氧平板过夜培养以获得纯培养。 (5)鉴定:按照鉴定仪要求调配菌液浓度,细菌的鉴定见梅里埃ATB微生物鉴定系统 9质量控制: 参加我科质量管理小组组织的各项质量控制活动 10 生物参考区间 血液,尿液,脑脊液等无菌部位采取的标本未见细菌生长;其他标本如大便,痰液为正常菌群或未见致病菌。 11 患者检验结果的可报告区间 细菌鉴定到种或属;菌群调查报告比例。 12 临床意义: 为医生提供病原学诊断,并为进一步药敏实验提供依据。

乳与乳制品微生物检验食品中大肠菌群的检测

乳与乳制品微生物检验食品中大肠菌群的检测 YLNB 3.2 1、引用依据:GB/T4789.3-2003 2、术语和定义 大肠菌群:指一群能发酵乳糖、产酸产气、需氧和兼性厌氧的革兰氏阴性无芽孢杆菌。该菌主要来源于人畜粪便,故以此作为粪便污染指标来评价食品的卫生质量,推断食品中有否污染肠道致病菌的可能。 食品中大肠菌群数系以100ml(g)检样内大肠菌群最可能数(MPN)表示。 3、仪器及器材 3.1 恒温培养箱:36±1℃; 3.2 冰箱:0-4℃; 3.3 恒温水浴锅:46±1℃; 3.4 天平; 3.5 显微镜; 3.6 均质器或乳钵; 3.7 灭菌平皿:直径90mm; 3.8 灭菌试管:18×180和20×200; 3.9 灭菌吸管:1 ml和10 ml; 3.10 灭菌广口瓶或三角烧瓶:容量为500ml; 3.11 灭菌玻璃珠:直径约5mm;

3.12 载玻片; 3.13 酒精灯; 3.14 试管架; 3.15 灭菌刀、剪子、灭菌镊子等。 4、培养基和试剂 4.1 乳糖胆盐发酵管; 4.2 伊红美兰琼脂平板; 4.3 乳糖发酵管; 4.4 生理盐水; 4.5 革兰氏染色液。 5、检验程序 大肠菌群检验程序: 产气 大肠菌群阴性 革兰氏阳性 革兰氏阴性无芽孢杆菌 大肠菌群阳性 不产气 大肠菌群阴性 革兰氏染色 报告 乳糖发酵管 36±1℃,24±2h 伊红美兰琼脂平板 36±1℃,18~24h 大肠菌群阴性 不产气 产气 稀释 检样 乳糖胆盐发酵管 36±1℃,24±2h

6、方法 6.1 检样稀释 6.1.1 以无菌操作将检样25ml(或g)放于装有225ml灭菌生理盐水或其他稀释液的灭菌玻璃瓶内(瓶内预置适当数量

浮游菌测试操作规程

QCA/QC-SOP05-003 1.主题内容和适用范围 本规程规定了公司洁净室(区)中浮游菌的测试条件,测试方法及控制标准。 本规程适用于公司洁净室(区)浮游菌的测定和洁净度等级的验证。 2.相关文件 《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 2010年版 《医药工业洁净室(区)浮游菌的测试方法》 GB/T16293—2010 3.术语 3.1洁净室(区) 对尘粒及微生物污染规定需进行环境控制的房间或区域。其建筑结构、装备及其使用,均具有减少对该区域内污染源的介入、产生和滞留的功能。 3.2洁净工作台 一种工作台或者与之类似的一个封闭围挡工作区。其特点是自身能够供给经过过滤 的空气或气体,如垂直层流洁净工作台、水平层流洁净工作台、自净器等。 3.3菌落 细菌培养后,由一个或几个细菌繁殖而形成的一细菌集落,简称CFU。通常用个数 表示。 3.4浮游菌 用本规程提及的方法收集到的活微生物粒子,通过专用的培养基,在适宜的生长条 件下繁殖到可见的菌落数。 3.5浮游菌浓度 单位体积空气中含浮游菌菌落的多少,以计数浓度表示,单位是个/m3或个/L 。 3.6静态测试 洁净室(区)净化空气调节系统已处于正常运行状态,工艺设备已安装,洁净室(区) 内没有生产人员的情况下进行的测试。 3.7动态测试 洁净室(区)已处于正常生产壮态下进行的测试。

4.职责 中心化验室微生物限度检查室人员负责浮游菌的定期检测工作。 5.质量标准 6.材料与设备 6.1设备 浮游菌采样器、净化工作台、恒温培养箱、烘箱、高压蒸汽灭菌器、放大镜、显微镜、电冰箱、 菌落计数器。 6.2用具 培养皿(平皿):?90mm×15mm的硼硅酸玻璃培养皿。钢精锅:10000ml。三角瓶:300ml。天平、称样纸、勺。此外还需要棉塞、牛皮纸、线绳、微波炉、玻璃棒、海棉擦、毛刷等用具。 6.3空白培养皿的准备 6.3.1包扎 取洁净、干燥的培养皿用牛皮纸或专用包皮布包严扎紧待灭。 6.3.2灭菌 灭菌采用湿热灭菌法。条件:0.12Mpa、121℃,20min。灭菌时要注意按照操作规程操作高压蒸汽灭菌器。 6.3.3传输 将灭菌并用余热烘干后的平皿,传至准备间,并用紫外线照射备用。空白平皿一般在注皿前24小时内灭菌,传入。 6.3.4质量要求 已备好待用的平皿应确保无损、无污、无菌、干燥。 6.4培养基的准备及灭菌

无菌室沉降菌测试标准操作规程

无菌室沉降菌测试标准操作规程 一、目的:建立无菌室中沉降菌的测试标准操作规程,保证微生物检验在规定洁净级别内进行。 二、范围:无菌室的沉降菌的监测。 三、依据:国家标准GB/T 16294-1996。 四、职责:微生物检验人员对本制度的实施负责。 五、内容 1、菌落:细菌培养后,由一个或几个细菌繁殖而形成的一细菌集落,简称CFU。通常用个数表示。 2、测试方法:沉降法,即通过自然沉降原理收集在空气中的生物粒子于培养基平皿,经48小时以上培养,在适宜的条件下让其繁殖到可见的菌落数,来评定洁净环境内的活微生物数,并以此来评定洁净室的洁净度。 3、所用的仪器和设备 1)高压灭菌锅锅 2)恒温培养箱:必须定期对培养箱进行检定。 3)培养皿:一般采用中90mm×15mm硼硅酸玻璃培养皿。使用前将培养皿置于121℃湿热灭菌20分钟。 4、培养基:普通营养琼脂培养基。将培养基加热熔化,冷却至约45℃在无菌操作条件下将培养基注入培养皿,每皿约15m1。待琼脂培养基凝固后,将培养基平皿放入30~35℃恒温培养箱中培养数小时,若培养基平皿上确无菌落生长,即可供采样用,制备好的培养基平皿应在2~8℃的环境中存放。 5、测试步骤 1)采样方法:将已制备好的培养皿放置在预先确定的取样点,打开培养皿盖,使培养基表面暴露0.5小时,再将培养皿盖上盖后倒置。 2)培养,时间不少于48小时。每批培养基应有对照试验,检查培养基本身是否污染,可每批选定3只培养皿作对照培养。 3)菌落计数:用肉眼直接计数,然后用5~10倍放大镜检查,有否遗漏。若培养皿上有2个或2个以上菌落重叠,可分辨时仍以2个或2个以上的菌落计数。 6、注意事项 1)测试用具要做灭菌处理,以确保测试的可靠性、正确性。 2)采取一切措施防止人为对样本的污染。 3)对培养基、培养条件及其他参数作详细的记录。 4)由于细菌种类繁多,差别甚大,计数时一般用透射光于培养皿背面或正面仔细观察,不要漏计培养皿边缘生长的菌落,并须注意细菌菌落与培养基沉淀物的区别,必要时用显微镜鉴别。 5)采样前应仔细检查每个培养皿的质量,如发现变质、破损或污染的应剔除。 7、测试规则 1)测试状态 (1)沉降菌测试前:被测试洁净室(区)的温湿度须达到规定的要求,静压差、必须控制在规定值内。被测试洁净室(区)已消毒。 (2)测试状态有静态和动态两种,并在报告中注明测试状态。 (3)测试人员:测试人员必须穿戴符合环境洁净度级别的工作服。静态测试时,室内测试人员不得多于2个人。

013洁净区浮游菌测试记录表.docx

洁净区浮游菌测试记录表 测试依据GB/T 16293-2010 《医药工业洁净室(区)浮游菌的测试方法》 测试状态□静态□ 动态其他测试合格情况□温湿度□ 压差□换气次数规定:生产车间的浮游菌测试与检验室的浮游菌测试分 a ( F1~ F21 ) 和 b(F22~39)两部分进行。 培养基制备及测每次:称取g培养基溶于ml水中,℃湿热灭菌min ,待冷却至℃时,在无菌操作要求下将培养基分装φmm 培养皿中,约 ml/皿。用 75% 试方法描述 酒精消毒仪器盘,放入培养皿,盖上。根据洁净室洁净度级别设定采样量,校正流量,启动采样。 采样结束仪器自动停止,取出培养皿。同法做空白对照。收集培养。 采样器名称浮游空气尘菌采样器 采样器型号 测试点示意图:↓ a (1 ~ 30 )↓ b( 31~ 40)生产生产二更手消间内包材内包手消间检验二更检验一更1234装33 3431 32一更洗中工洁暂配( 1)检验缓冲阳性对照 衣控器具存消2737 38 57具1113毒25 2628)35 6891214液( 2) 1015162936 生产缓冲17 1830)微检室 3940称备清洗配制 19 2021 2223 24 洁净度级别300, 000 级100, 000 级10, 000 级100 级 判定标准----≤ 500≤ 100≤ 5 a 培养温度℃ a 培养时间月日时至月日时 b 培养温度℃ b 培养时间月日时至月日时 房间名称生产二更手消间洗衣中控工器具洁具暂存称备测试点12345678910111213141920采样量 (L)100100100100100100100100100100100100100100100100培养后菌落数 ( 个 ) 平均浓度 ( 个 /m3) 结果判定 房间名称配消毒液清洗内包材内包装生产缓冲检验二更手消间测试点1516212225262728171831323334采样量 (L)100100100100100100100100500500500500培养后菌落数 ( 个 ) 平均浓度 ( 个 /m3) 结果判定------------ 房间名称 检验缓冲阳性对照微检室 测试点353637383940 采样量 (L)500500500500500500 培养后菌落数 ( 个 ) 平均浓度 ( 个 /m3)

痢疾杆菌分离与鉴定培训

痢疾杆菌的分离与鉴定 濮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许银怀 第一节概述 志贺菌属(Shigellae)细菌又称痢疾杆菌,引起人类及灵长类动物细菌性痢疾。 1899年由日本人志贺首先发现。 全球每年感染人次约为1.65亿,死亡110万,发病率、死亡率居感染性腹泻之首位。 发展中国家发病率较高,如阿根廷990.6/10万、印度972.3/10万;发达国家相对较低,如美国6~12/10万、德国2.7/10万、法国0.3/10万;我国上世纪50~80年代发病率在46.37~1018.93/10万之间。 近20年痢疾发病率在法定传染病中由第一位降至第三位,但在卫生状况不良的地区,发病率仍居高不下。 人群对细菌性痢疾普遍易感,各年龄组均可受到感染,5岁以下儿童发病率最高。 据估计,在临床就诊的腹泻病人中的5%~15%是志贺菌引起的,而因腹泻死亡病例中有75%是志贺菌感染造成的。 发展中国家福氏志贺菌最常见,发达国家以宋内志贺菌为主。美国

宋内志贺菌>75%,但在男-男性行为人群仍以福氏志贺菌常见。 鲍氏志贺菌最先在印度发现,除印度次大陆地区较为常见外,其它地区较为少见。 细菌性痢疾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发病高峰为夏秋季,通常在7~9月份。 细菌性痢疾防治仍需探索、研究内容: 细菌性痢疾在不同地区、不同人群的发病强度、分布特征、病原学特点缺乏全面、准确的数据; 缺乏快速、简便的病原学诊断方法,细菌性痢疾漏诊和误诊现象普遍; 志贺菌耐药性谱的不断扩大,细菌性痢疾抗菌治疗难度加大; 洗手、母乳喂养、安全饮水、粪便无害化处理等行之有效的干预措施的落实需要强化; 目前所用痢疾菌苗免疫保护效果仍需进一步评价。 第二节病原学 一、抗原分类 志贺菌属细菌有菌体(O)抗原,某些新分离菌株有表面(K)抗原。 (一) 菌体(O)抗原 1.型特异性抗原:多糖,光滑型菌株主要抗原;分A、B、C、D 4个群及35个抗原型。 2.群特异性抗原:光滑型菌株次要抗原,主要存在于B群,籍此将菌型分

洁净室(区)浮游菌测定标准操作规程

1.目的:建立一个洁净室(区)浮游菌测定的标准操作规程,确保洁净室(区)洁净程度。 2.范围:适用于洁净室和洁净区、无菌室或局部空气净化区域(包括洁净工作台)的浮游菌的测定和环境的验证。 3.责任:质量管理部QA监测员对本规程的实施负责。 4.程序: 4.1.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操作规程。 :微生物培养后,由一个或几个微生物繁殖而形成的微生物集落,简称CFU。通常用个数表示。 ,通过专门的培养基,在适宜的生长条件下繁殖到可见的菌落数。 ,以计数浓度表示,单位是个/m3或个/L。 ,由使用者自行设定微生物含量等级。当检测结果超过该等级时,应启动监测程序对该区域的微生物污染情况立即进行跟踪。 ,由使用者自行设定一个微生物含量等级,从而给定了一个正常状态相比最早警戒的偏差值。当超过该最早警戒的偏差值时,应启动保证工艺或环境不受影响的程序及相关措施。 4.2.测试方法 ,经若干时间和适宜的生长条件让其繁殖到可见的菌落计数,以判定该洁净室的微生物浓度。 ,其中包含涉及的卫生知识和基本微生物知识。 洁净室(区)的测试人员应选择与生产操作的空气洁净度级别要求相适应的

穿戴方式。 选择合适的浮游菌采样器,包括采用无油的抽气泵,较低的气流流速和较大的采样流量,以保证培养基表面的水分不被吹干。 本测试需要具备仪器、辅助设备和培养基如下: 浮游菌采样器、培养皿、培养基(见本标准附录B)、恒温培养箱、高压蒸汽灭菌器。 浮游菌采样器一般采用撞击法机理,可分为狭缝式采样器、离心式或针孔式采样器。狭缝式采样器由内部风机将气流吸入,通过采样器的狭缝式平板,将采集的空气喷射并撞击到缓慢旋转的平板培养基表面上,附着的活微生物粒子经培养后形成菌落。离心式采样器由于内部风机的高速旋转,气流从采样器前部吸入从后部流出,在离心力的作用下,空气中的活微生物粒子有足够的时间撞击到专用的固形培养条上,附着的活微生物粒子经培养后形成菌落。针孔式采样器是气流通过一个金属盖吸入,盖子上市密集的经过机械加工的特制小孔,通过风机将收集到得细小的空气流直接撞击到平板培养基表面上,附着的活微生物粒子经培养后形成菌落。 本标准操作规程中使用的浮游菌采样器为狭缝式采样器。 ,定期对仪器作检定,使用校验合格,且在使用有效期内的仪器。 ,若必需,则先清洁表面,或在相应的洁净室内准备和存放(用保护罩或其他适应当地外罩保护仪器)。 ,上面应蒙上一张透明不沾尘的覆盖物,在A级洁净室内不能用铅笔和橡皮。 ,预热至稳定后,方可按仪器说明书的规定对仪器进行校正,同时检查采样

沉降菌测试方法..

沉降菌测试方法 1、把ф90mm×15mm硼硅酸玻璃培养皿包在报纸里,放入恒温烤箱中加热至180℃后,干烤2小时。 2、取X克培养基放入X克蒸馏水,放入高压消毒锅中加热溶化,冷至45℃时,在无菌操作要求下将培养基注入培养皿,每皿约15ml。 3、待琼脂凝固后,将培养基平皿倒置于33℃恒温培养箱中培养48小时,若培养基平皿上确无菌落生长,即可采样用。制备好培养皿宜在2—8℃环境中保存。 4、采样时,一般在100级层流罩中放置3个培养皿,在100000级,10000级按面积大小一般放2个培养皿。打开培养皿盖,使培养基表面暴露0.5小时,再将培养皿盖上后倒置于恒温培养箱33℃培养,时间不小于48小时,采样点位置离地0.8m—1.5m左右。 5、将培养皿举起用肉眼直接计数,用记号笔点记然后用5—10倍放大镜检查是否遗漏,若培养皿上有2个或2个以上菌落重叠,分辨时仍以2个或2个以上菌落计数,不要漏计培养皿边缘生长菌落,并注意细菌菌落与培养基沉淀物区别。 6、沉降菌测试前,被测洁净室已消毒。被测洁净室温湿度须达到规定要求,静压差、换气次数、空气流速必须控制在规定值,测试状态有静态和动态两种,测试状态选择须符合生产要求,并在报告中注明测试状态。 7、测试人员必须穿戴符合环境洁净度级别工作服,静态测试时,室测试人员不得多于2人。测试时间对单向流100级净化房间及层流工作台,测试应在净化空调系统正常运行不少于10min后开始,对非单向流,100000级以上净化

房间,测试应在净化空调系统正常运行不少于30min 后开始。 8、平均菌落数计算:M 1+M 2+M 3 平均菌落数= .........21n Mn M M ++ n —培养皿总数 M 1—1号培养皿菌落数 M 2—2号培养皿菌落数 M n —n 号培养皿菌落数 用平均菌落数判断洁净空气中微生物。洁净室平均菌落数必须低于所选定的评定标准,(100级≤1个;10000级≤3个;100000级≤10个)。若某洁净室平均菌落数超过标准,则必须对此区域先进行消毒,然后重新采样两次,测试结果均须合格。 人员进出洁净生产区的一般程序: 人员进出无菌操作洁净生产区程序:

浮游菌检测操作规程演示教学

浮游菌检测操作规程

1.目的 建立浮游菌检测操作规程,规范人员操作,保证洁净环境能达到洁净要求。 2.范围 本规程适用于本公司洁净室(区)中浮游菌的监测。 3.依据 YY0033-2000《无菌医疗器具生产管理规范》、GB/T16293-2010《医药工业洁净室(区)浮游菌的测试方法》 4.职责 品管部负责洁净室(区)中浮游菌的监测。 5.浮游菌测试步骤 5.1测试前仪器、培养皿表面应严格消毒 5.1.1采样器进入被测房间前先用消毒房间的消毒剂灭菌,用于100及洁净 室的采样器宜预先放在被测房间内。 5.1.2用消毒剂擦拭培养皿的外表面。 5.1.3采样前,先用消毒剂清洗采样器的顶盖、转盘以及罩子的内表面,采 样结束,再用消毒剂轻轻喷射罩子的内壁和转盘。 5.1.4采样口及采样管,使用前必须高温霉菌,如用消毒剂对采样管的外壁 及内壁进行消毒时,应将管中残留液倒掉并晾干。 5.1.5采样人员应穿戴与被测洁净区域相应的工作服,在转盘上放入或调换 培养皿前,双手用消毒剂消毒或无菌手套操作。 5.1.6采样仪器经消毒后先不放入培养皿,开启浮游菌采样器,使仪器中的 残余消毒剂蒸发,时间不少于5min,并检查流量并根据采样量调整设定采样时间。 5.1.7关闭浮游菌采样器,放入培养皿,盖上盖子。 5.1.8置采样口于采样点后,开启浮游菌采样器进行采样。 5.2培养

5.2.1全部采样结束后,将培养皿倒置于恒温培养箱中培养。 5.2.2采用大豆酪蛋白琼脂培养基(TSA)配制的培养皿经采样后,在30℃- 35℃培养箱中培养,时间不少于2d;采用沙氏培养基(SDA)配制的培养皿经采样后,在20℃-25℃培养箱中培养,时间不少于5d。 5.2.3每批培养基应有对照试验,检验培养基本身是否污染。可每批选定3 只培养皿作对照培养。 5.3菌落计数 5.3.1用肉眼对培养皿上所有的菌落直接计数、标记或在菌落计数器上点 计,然后用5-10倍放大镜检查,是否遗漏。 5.3.2若平板上有2个或2个以上的菌落重叠,可分辨时仍可以2个或2个 以上菌落计数。 6.测试规则 6.1测试条件 在测试之前,要对洁净室(区)相关参数进行预先测试,这类测试将会提供测试悬浮粒子的环境条件,例如:这种预先测试可包括:a)温度和湿度的测试,洁净室(区)的温度和相对湿度应与其生产及工艺要求相适应(无特殊要求时,温度在18℃-26℃,相对湿度在 45%-65%为宜),同时应满足测试仪器的使用范围; b)室内送风量或风速的测试,或压差的测试; c)高效过滤器的泄漏测试。 6.2测试状态 静态和动态均可进行测试。 静态测试时,室内测试人员不得多余2人。 测试报告中应标明测试时所采用的状态和室内测试人员数。 6.3测试时间 6.3.1对于非单向流洁净室(区),测试宜在净化空气调节系统正常运行时间不少于30min后开始。 6.3.2在动态测试时,则需记录生产开始的时间以及测试时间。 6.4采样点数目及其布置 6.4.1采样点数目

乳制品安全检测

乳制品工业食品安全检测能力建设实施方案根据《轻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关于加强食品安全检测能力建设的要求,特制定乳制品工业食品安全检测能力建设实施方案。通过方案实施,提升乳制品的食品安全水平,化解和降低食品安全风险,保障广大消费者的权益,维护社会安定和谐。 一、乳制品质量安全检测能力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乳制品工业是食品制造业中发展最快的行业。2008年,全国共有规模以上企业815家,职工总人数22万,工业总产值1490.7亿元,利税总额103.9亿元,乳制品产量1810.6万吨,其中液体乳产量1525.2万吨,乳粉产量120万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乳制品工业在行业规模、乳制品产量、技术装备、质量安全等方面都有了根本的转变。但由于乳制品工业发展时间短,发展速度过快,基础薄弱,特别是由于奶源管理、质量控制、检测手段落后等方面的原因,质量安全问题时有发生,给消费者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带来损害。2008年9月发生的三聚氰胺重大食品安全事件,暴露了乳制品生产企业质量检验系统的漏洞和检测技术、检验手段落后、不完善的弱点。全国乳制品行业基本上没有配备能够检验三聚氰胺、重金属、微量元素、维生素等的高精端检验手段和能力,缺乏产品质量快速检验设备、生产在线检验设备,不能适应确保原料进厂、生产过程、产品出厂批批检的要求。三聚氰胺事件后,许多企业,特别是大型骨干企业迅速购置检验仪器设备,强化检验手段和能力,乳制品质量有了很大提高。但整体检测设备不齐全、不配套、稳定性差、精度不够、自动化程度低,不能适应实际生产需要,仍然存在产品质量安全风险,影响着我国乳制品行业竞争力的进一步提升。 为了贯彻执行《轻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食品安全法》和《乳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条例》,乳制品行业急需对产品质量检验系统进行加强和改造,按照产品质量安全检验项目的要求,配套高技术水平的快速检验仪器和设备,全面提升乳制品加工企业质量检验水平,以适应对原料乳、辅料、半成品、成品等的理化、微生物、微量元素、矿物质、农药残留、兽药残留、污染物质等项目的快速检验,保证进厂原料乳、出厂产品的质量与安全。 二、实施内容和目标 (一)实施内容 该项目的实施,要达到原料进厂、成品出厂批批检验,生产过程在线质量控制快速检验。具体检测内容: 1、原料检验项目:脂肪、蛋白质、碳水化合物、总干物质等营养素;兽药残留、农药残留、重金属等环境污染物;三聚氰胺、皮革水解物、解抗剂、防腐剂、植物蛋白等掺假物质;体细胞、细菌、病原性微生物等检验内容。 2、产品检验项目:脂肪、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等主要营养素;维生素、矿物质、微量元素、营养强化剂等微量成分;兽药残留、农药残留、重金属等环境污染物;三聚氰胺、皮革水解蛋白、解抗剂、防腐剂等掺假物质;细菌、病原性微生物等检验内容。 3、半成品在线快速检验项目:脂肪、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粘稠度、酸度等主要营养素;维生素、矿物质、微量元素、营养强化剂等微量成分;细菌、病原性微生物等检验内容。 (二)主要配备设备 按照对原料、半成品、成品的检测和控制内容,对加工厂原材料检验中心、中心化验室、生产车间配备检验仪器与设备,详细设备配置情况如下: 1、原料检验须配备的设备:体细胞仪、冰点仪、亚硝酸盐快速检测仪、抗生素快速检验仪、全组分分析仪、耗材及耗品费用、三聚氰胺检验仪、解抗剂检验仪、智能电子化感官分析系统、微生物快速检测仪、蛋白快速测定仪、脂肪快速测定仪、包装材料检测装置等。 2、车间生产过程及成品质量控制须配备的仪器设备:感官评鉴室、QC—αGEMINI系

浮游菌检测操作规程

1.目的 建立浮游菌检测操作规程,规范人员操作,保证洁净环境能达到洁净要求。 2.范围 本规程适用于本公司洁净室(区)中浮游菌的监测。 3.依据 YY0033-2000《无菌医疗器具生产管理规范》、GB/T16293-2010《医药工业洁净室(区)浮游菌的测试方法》 4.职责 品管部负责洁净室(区)中浮游菌的监测。 5.浮游菌测试步骤 测试前仪器、培养皿表面应严格消毒 采样器进入被测房间前先用消毒房间的消毒剂灭菌,用于100及洁净室的采样器宜预先放在被测房间内。 用消毒剂擦拭培养皿的外表面。 采样前,先用消毒剂清洗采样器的顶盖、转盘以及罩子的内表面,采样结束,再用消毒剂轻轻喷射罩子的内壁和转盘。 采样口及采样管,使用前必须高温霉菌,如用消毒剂对采样管的外壁及内壁进行消毒时,应将管中残留液倒掉并晾干。 采样人员应穿戴与被测洁净区域相应的工作服,在转盘上放入或调换培养皿前,双手用消毒剂消毒或无菌手套操作。 采样仪器经消毒后先不放入培养皿,开启浮游菌采样器,使仪器中的残余消毒剂蒸发,时间不少于5min,并检查流量并根据采样量调整设定采样时间。 关闭浮游菌采样器,放入培养皿,盖上盖子。 置采样口于采样点后,开启浮游菌采样器进行采样。 培养 全部采样结束后,将培养皿倒置于恒温培养箱中培养。 采用大豆酪蛋白琼脂培养基(TSA)配制的培养皿经采样后,在30℃-35℃培养箱中培养,时间不少于2d;采用沙氏培养基(SDA)配制的培养皿经采样后,在20℃-25℃培养箱中培养,时间不少于5d。 每批培养基应有对照试验,检验培养基本身是否污染。可每批选定3只培养

皿作对照培养。 菌落计数 用肉眼对培养皿上所有的菌落直接计数、标记或在菌落计数器上点计,然后用5-10倍放大镜检查,是否遗漏。 若平板上有2个或2个以上的菌落重叠,可分辨时仍可以2个或2个以上菌落计数。 6.测试规则 测试条件 在测试之前,要对洁净室(区)相关参数进行预先测试,这类测试将会提供测试悬浮粒子的环境条件,例如:这种预先测试可包括: a)温度和湿度的测试,洁净室(区)的温度和相对湿度应与其生产及工艺要求相适应(无特殊要求时,温度在18℃-26℃,相对湿度在 45%-65%为宜),同时应满足测试仪器的使用范围; b)室内送风量或风速的测试,或压差的测试; c)高效过滤器的泄漏测试。 测试状态 静态和动态均可进行测试。 静态测试时,室内测试人员不得多余2人。 测试报告中应标明测试时所采用的状态和室内测试人员数。 测试时间 对于非单向流洁净室(区),测试宜在净化空气调节系统正常运行时间不少于30min后开始。 在动态测试时,则需记录生产开始的时间以及测试时间。 采样点数目及其布置

乳制品国标

乳品安全国家标准是中国卫生部在1986年颁布的乳品标准基础上修订的国家标准体系,包括乳品产品标准15项、生产规范2项、检验方法标准49项,于2010年3月26日公布,2010年6月1日起开始实施。 目录 简介 修订 特点 实施 相关说明 主要内容 展开编辑本段简介 中国乳品安全国家标准于2010年由中国卫生部批准公布,其中共包括66项具体标准,涉及生乳、巴氏杀菌乳、灭菌乳等所有乳类和乳制品。这是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发生后,有关部门对1986年颁布的乳品标准进行的一次重大修订,因此也被称为乳品新国标。 编辑本段修订 2008年国务院公布实施的《乳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条例》和国务院办公厅《奶业整顿和振兴规划纲要》,要求进一步完善乳品安全国家标准,用1年左右时间整合现行乳品标准。 从2008年12月开始,卫生部会同农业部、国家标准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工商总局、质检总局、食品药品监管局等部门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轻工业联合会、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中国奶业协会等单位组建了乳品安全标准工作协调小组和专家组。在协调小组统一领导下,专家组开展了乳品安全标准制修订工作。在标准制定过程中,按照公开透明原则,广泛听取各方意见,鼓励各领域专家参加工作组、起草组以及专家组的会议讨论。 2009年10月底,卫生部在网站上公开征求意见并按程序向世界贸易组织成员通报。 2010年1月至2月,第一届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审评委员会审查通过66项乳品安全国家标准。 2010年3月26日,卫生部颁布乳品安全国家标准。 编辑本段特点 乳品安全国家标准包括乳品产品标准15项、生产规范2项、检验方法标准49项。乳品安全国家标准基本解决现行乳品标准的矛盾、重复、交叉和指标设置不科学等问题,提高了乳品安全国家标准的科学性,形成了统一的乳品安全国家标准体系。

浮游菌检测标准操作规程

目的:建立洁净(区)室浮游菌检测标准操作规程。 范围:适用于洁净(区)室浮游菌监测。 责任:QC人员负责实施,QA人员负责监督。 内容: 1取样前准备工作: 1.1 依据检测区域的取样点数,按照《培养基配制、灭菌标准操作程序》制备适量的营养琼脂培养基。 1.2 在超净工作台内,以无菌操作法将配制好的营养琼脂培养基以每皿约15ml的装量分装,待培养基凝固后移出洁净区。 1.3 将制备的营养琼脂平皿倒置于隔水式恒温水浴培养箱内于30~35℃培养48小时。取出逐个检查,确认无菌落数后即可使用。 1.4采样:将上述制备好的营养琼脂平皿交与QA人员取样。 2.仪器、设备和培养基: 2.1所用的仪器、设备和培养基: 2.1.2 浮游菌采样器 2.1.3 培养皿(φ90mm×15mm) 2.1.4 培养基(营养琼脂培养基) 2.1.5 恒温培养箱 2.2 仪器、设备、培养基的要求: 2.2.1 浮游菌采样器: 2.2.1.1 浮游菌采样器必须要有流量计和定时器。 2.2.1.2 应严格按仪器说明书的要求进行操作。

2.2.1.3 采样器必须按仪器的检定周期,定期对仪器作检定,以保证测试数据的可靠性,检验项目有:定时器,转盘转速,流量计。 1.2.1.4 每次测试前应先接通电源,启动真空抽气泵,然后调节流量计和定时器。 2.2.1.5 空气采样量根据需要选定,已知采样器的流量(L/min),设定采样时间(min)两者相乘即得采样量(L)。 2.2.1.6 采样口必须用便于消毒及化学性能稳定的材料制造,采样管严禁渗漏,内壁应 光滑,采样管的长度应根据测定点的高度定,尽量减少弯曲。 3. 测试方法: 3.1 测试用仪器、培养皿表面必须严格消毒。 3.1.1 采样器进入被测房间前先用消毒剂灭菌。 3.1.2 用消毒剂擦净培养皿的外表面。 3.1.3 采样前,先用消毒剂消毒采样器的顶盘、转盘以及罩子的内外面,采样结束再用消毒剂轻轻喷射罩子的内壁和转盘。 3.1.4 采样口及采样管使用前必须高温灭菌,如用消毒剂对采样管的外壁、内壁进行消毒,应将管中的残留液倒掉并晾干。 3.1.5 采样者应穿戴与被测洁净区域相应的工作服,在转盘上放入或调换培养皿前,双手用消毒剂消毒。 3.2 采样程序: 3.2.1 仪器经消毒后先不放入培养皿,开动真空泵抽气,使仪器的残余消毒剂蒸发,时间不少于5min,并调好流量、转盘转速。 3.2.2 关闭真空泵,放入培养皿,盖上盖子后调节采样品缝隙高度。

食品检验工(乳及乳制品检验)

食品检验工(乳及乳制品检验) 一、报考条件 1、具备下列条件之一的,可申请报考初级工: (1)在同一职业(工种)连续工作二年以上或累计工作四年以上的; (2)经过初级工培训结业。 2、具备下列条件之一的,可申请报考中级工: (1)取得所申报职业(工种)的初级工等级证书满三年; (2)取得所申报职业(工种)的初级工等级证书并经过中级工培训结业; (3)高等院校、中等专业学校毕业并从事与所学专业相应的职业(工种)工作。 一、考核大纲 (一)基本要求 1.职业道德 1.1职业道德基本知识 1.2职业守则 (1)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企业的各项规章制度。 (2)认真负责,严于律己,不骄不躁,吃苦耐劳,勇于开拓。 (3)刻苦学习,钻研业务,努力提高思想、科学文化素质。 (4)敬业爱岗,团结同志,协调配合。 2.基础知识 (1)法定计量单位知识和常用量的法定计量单位。 (2)误差和数据处理基本概念。 (3)实验室用电常识。 (4)食品检测基础知识。 (5)化学基础知识。 (6)微生物检测基础知识。 (7)实验室安全防护知识。 (8)食品卫生基础知识。 (9)质量法、标准化法、计量法、食品卫生法、劳动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知识。(二)各等级要求 本标准对各级别的要求依次递进,高级别包括低级别的内容。

参考书: 1、《食品理化与微生物检测实验》,张英主编,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年1月第一版 2、《化验员课本》上下册刘珍,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年1月第四版 3、《无机及分析化学》,倪静安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年5月第八版 4、《食品微生物学》贾英民主编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年3月第二版

浮游菌测试规程规范标准

浮游菌的测试规程 1 目的阐述洁净室(区)中尘埃粒子的测试方法和就尘埃粒子而言的空气洁净度的记录。 2 围适用于洁净室(区)中尘埃粒子洁净度的监测和洁净度等级的验证。 3 职责质监员负责洁净区(室)尘埃粒子的测试 质量保证部经理负责监督。 4 容 4.1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规程。 4.1.1菌落colony forming units 微生物培养后,由一个或几个微生物繁殖而形成的微生物集落,简称CFU。通常用个数表示。 4.1.2浮游菌airborne microbe 用本规程提及的方法收集悬浮在高空气中的活微生物颗粒。通过专门的培养基,在适宜的生长条件下繁殖到可见的菌落数。 4.1.3浮游菌浓度airborne microbe concentration 单位体积空气中含浮游菌菌落数的多少,以技数浓度表示,单位是/m3或个/L 4.1.4纠偏限度action levels 对于受控的洁净室(区),由使用者自行设定微生物含量等级。当检测结果超过该等级时,应启动检测程序对该区域的微生物污染情况立即进行跟踪。 4.1.5警戒线度alert levels

对于受控的洁净室(区),由使用者自行设定一个微生物含量等级,从而给定了一个与正常状态相比最早警戒的偏差值。当超过该最早警戒的偏差值时,应启动保证工艺或环境不受影响的程序及相关措施 4.2测试方法 4.2.1方法提要 本规程采用的方法是计数浓度法。即通过收集悬游在空气中的生物性粒子于专门的培养菌(选择能证实其能够支持微生物生长的培养基),经若干时间和适宜的生长条件让其繁殖到可见的菌落计数,以判定该洁净室的微生物浓度。 4.2.2人员的职资及培训 洁净室(区)的测试人员应进行本专业的培训并获得相应的资格后才能才能履行对洁净室(区)测试的职责,其中包含涉及的卫生知识和基本的微生物知识。 洁净室(区)的测试人员应选择与生产操作的空气洁净度级别要求相适应的穿戴方式,外面的衣服不能带进D级以上的区域。 4.2.3 仪器、辅助设备和培养基 选择合适的浮游菌采样器,包括采用无油的抽气泵,较低的气流流速和较大的采样流量,以保证培养基表面的水分布被吹干。 本测试需要具备仪器、辅助设备和培养基如下: a)浮游菌采样器; b)培养皿; c)高压消毒锅; d)培养基; e)恒温培养箱; 4.2.4 浮游菌采样器原理浮游菌采样器一般采用撞击法机理,可分为夹缝式采样器、离心式或针孔式采样器。夹缝式采样器由部风机将气流吸入,通过采样器的夹缝式平板,将采集空气喷射并撞击到缓慢的平板培养基表面,附着的活微生物粒子经培养后形成菌落。离心式采样器由于部风机的高速旋转,气流从才样器的前部进入后部流出,在离心力的作用下,空气中的活微生物粒子有足够的时间撞击到专用的固型培养条上,附着活的微生物粒子经培养后形成菌落。针孔式采样器是气流通过一个金属盖吸入,盖子上是密集的经过机械加工的特制小

浮游菌监测规程

洁净区浮游菌监测规程 1. 目的 为了对药品生产环境等洁净室(区)的微生物污染程度进行严格监测和控制,对洁净区域内空气进行浮游菌监测。 2. 范围 本程序适用于生产车间洁净区域浮游菌的监测及超警戒限和超纠偏限情况处理。 3. 责任者 -质量部经理 负责培训QA人员按本规程实施环境监测,并监督监测过程符合本规程的要求。 ● QA 负责按本规程的要求进行环境监测,确保洁净区生产环境符合GMP的要求。。 4. 仪器与材料 ● FKC-III浮游菌采样器,采样量:100L/min ● HG303-3电热恒温培养箱 ● YXQ-SG41-280型电热手提式压力蒸汽灭菌器 ●培养皿(φ9cm×15mm)

大豆酪蛋白琼脂培养基(TSA) 5. 正文 5.1 测试条件 5.1.1 洁净室的温度与相对湿度与该区域生产及工艺要求相适应(无特殊要求时,温度在18-26℃,相对湿度在45-65%),同时应满足浮游菌采样器的使用范围。 5.1.2 静态和动态两种状态均可进行测试。在静态测试时,对非单向流洁净区,应在净化空调系统自净30分钟后开始;对单向流洁净区(净化操作台),应在风机开启30分钟后进行。 5.1.3 静态测试时,室内测试人员不得多于2人。 5.2 测试准备 5.2.1 测试前仪器、培养皿表面应进行消毒。 5.2.2 用75%乙醇擦净培养皿的外表面。 5.2.3 用75%乙醇消毒采样器的顶盖,对多孔采样头采用180℃干热灭菌。 采样器经消毒后先不放入培养皿,开启采样器,使仪器中的残余乙醇挥发,时间不少于5min,并检查流量,根据采样量调整设定采样时间。 5.2.4 最小采样量

洁净室浮游菌的测试方法

1目的: 本文规定了洁净室中浮游菌的测试方法。以达到对其空气洁净度的评定。2范围: 适用于洁净区中浮游菌的监测和对洁净区等级的验证。 3检测仪器: 浮游菌采样器、真空抽气泵、高压消毒锅、恒温培养箱。 4.检测依据: GB/T 16293—2010医药工业洁净室浮游菌的测试方法。 5. 测试前的准备: 5.1洁净室的温度应控制在18℃~26℃,相对湿度应控制在45%~65%之间。 5.2风速或压差的测试应符合要求。 5.3 静态测试时,室内测试人员不得多于2人。 5.4 对单向流测试应在洁净空气调节系统正常运行时间不少10min后开始。5.5 对非单向流测试应在洁净空气调节系统正常运行时间不少于30min后开始。 5.6 采样点数目,见表1。 表1 最少采样点数目

编写:胡帆第1版,第0次修订 洁净室浮游菌的测试方法审核:王冬梅发布日期:年月日批准:梁灏方实施日期:年月日 ≥200~<400802066 ≥400<1000160401313 ≥1000~<20004001003232≥20008002006363 注:表中的面积,对于单向流洁净室,指的是送风面积;对单向流洁净室,指的是房间面积。 5.7 对100级洁净区可在离操作处30cm处设测点,对每10000级工作区可在工作面处设测点。 5.8 采样点的布置 洁净室(区)采样点布置力求均匀,避免采样点在某局部区域过于稀疏。下列采样点的图示可作参考。 洁净棚(层流罩),洁净工作台等局部空气净化设施的采样点布置: .1 水平单向流

编写:胡帆第1版,第0次修订 洁净室浮游菌的测试方法审核:王冬梅发布日期:年月日批准:梁灏方实施日期:年月日 2 垂直单向流 5.9 最小采样量,见表: 洁净度级别采样量L/次 100级10000 1000级500 10000级100 300000级100 注:每次采样点一般采样一次。 5.10 采样注意事项: 5.10.1 工作区测点离地面0.8~1.5m左右。 5.10.2 送风口测点位置离开送风面30cm左右。 5.10.3 对单向流或送风口,采样器采样管口应正对气流方向。对非单向流,采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