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学案】第二十课香菱学诗

9【学案】第二十课香菱学诗
9【学案】第二十课香菱学诗

第二十课香菱学诗

【阅读要点】

【语言卡片】

1.生字

菱(líng)钗(chāi)潇(xiāo)凹(āo)玚(yáng) 庾(yǔ)鲍(bào)蘅(héng)芜(wú)橄(gǎn)榄(lǎn)诌(zhōu)颦(pín)抠(kōu)缯(zēng)鳏(guān)坞(wù)暧(ài)纨(wán)

2.雅词

好歹:不问条件好坏,将就地(做某件事)。

造化:福气,运气(迷信)。

腻烦:因次数过多而感觉厌烦。

揣摩:反复思考推求。

聪敏伶俐:智力发达,反应敏捷灵活。

自暴自弃:自己甘心落后,不求上进。

呆头呆脑:形容迟钝的样子。

穿凿:非常牵强的解释,把没有这种意思的说成有这种意思。

诲人不倦:教人时不嫌疲劳。形容教导特别耐心。

3.精美的四字短语

聪敏伶俐诸事不顾起承转合连云直上自暴自弃

真心叹服坐卧不定呆头呆脑地灵人杰挖心搜胆

耳不旁听目不别视诲人不倦苦志学诗精血诚聚

4.侧面描写香菱学诗的美句

①宝钗连催他数次睡觉,他也不睡。宝钗见他这般苦心,只得随他去了。

②李纨、宝钗、探春、宝玉等人听得此信,都远远的站在山坡上瞧看他。

③宝钗笑道:“这个人定要疯了!”

④一时探春隔窗笑道:“菱姑娘,你闲闲罢。”香菱怔怔答道:“‘闲’字是十五删的,你错了韵了。”

⑤只听香菱从梦中笑道:“可是有了,难道这一首还不好?”

【句段品味】

1.黛玉道:“什么难事,也值得去学!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平声对

仄声,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

品味:三言两语,表现了黛玉对诗的独特见解,讲究意趣,讲究思想内容,文辞格律次之。描写出了一个才女的形象。

2.宝钗道:“……你本来呆头呆脑的,再添上这个,越发弄成个呆子了。”

品味:明贬实褒,借宝钗的嘴,从侧面表现出香菱学诗的入选程度。

3.香菱听了,默默地回来,越性连房也不入,只在池边树下,或坐在山石上出神,或蹲在地下抠土,来往的人都诧异。

品味:“出神”说明香菱学诗已是神游其中,物我两忘;“抠土”表明香菱此时呕心沥血,费尽心思。全句形象地表现出香菱写诗构思时的专注神态。

4.宝钗笑道:“你能够像他这苦心就好了,学什么有个不成的。”

品味:此句意味深长,既在旁敲侧击地教育宝玉,又在真心地赞扬香菱,同时也肯定了“苦心”对于学习的重要性。暗示香菱学诗定会成功。

5.只听香菱从梦中笑道:“可是有了,难道这一首还不好?”

品味:日有所思,梦亦同趣。香菱学诗已是如痴如醉。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入迷是成功的保证。至此,作者用巧妙的方式,交代香菱学诗成功,文章的情节也进入高潮。

6.“……你只是听我说,你若真心要学,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读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读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次再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肚子里先有了这三个人作了底子,然后再把陶渊明、应玚、谢、阮、庾、鲍等人的一看。你又是一个极聪敏伶俐的人,不用一年的工夫,不愁不是诗翁了!”香菱听了,笑道:“既这样,好姑娘,你就把这书给我拿出来,我带回去夜里念几首也是好的。”黛玉听说,便命紫鹃将王右丞的五言律拿来,递与香菱,又道:“你只看有红圈的都是我选的,有一首念一首。不明白的问你姑娘,或者遇见我,我讲与你就是了。”

品味:此段是全文的纲,香菱读诗,论诗,写诗都是围绕此段进行。首先林黛玉给香菱制订了学习计划,也就是安排了自己的教学进度。这个教学计划讲究了循序渐进,讲究了积累与感悟。从写法来看,文章层次安排与黛玉教诗不谋而合,条理分明。文章以后的内容安排也全是依此层次,有条不紊的将情节推向高潮。

7.‘“……还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这‘余’字和‘上’字,难为他怎么想来!我们那年上京来,那日下晚便湾住船,岸上又没有人,只有几棵树,远远的几家人家作晚饭,那个烟竟是碧青,连云直上。谁知我昨日晚上读了这两句,倒像我又到了那个地方去了。”

品味:几句话写的是香菱谈读诗的体会与对诗意的感悟。照应了前文“你是一个聪敏伶俐的人”与“领略了些滋味。”说明香菱虽贱为人妾,但她的骨子里却流着诗书翰墨人家的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