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原理第二章

教育学原理第二章
教育学原理第二章

第二章立足教育的基点

——教育与人及社会的关系

教学目的:1、识记教育功能、人个体的发展、教育的相对独立性的含义。

2、教育应该以人为对象,以人的发展作为自身工作的起点和着眼点。

3、人的发展的特点与规律是施教最为基本的制约条件,教育是影响人发展

的主要因素。

教学重点:1、教育功能、人个体发展的含义。

2、能说出历史上出现过的具有影响力的人的发展观,并评论之。

3、能分析说明当代人的发展观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能联系实际说明教育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人口间的关系。

在看到教育的社会制约性的同时,我们还必须承认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

教学过程:

第一节教育功能的概述

一、教育功能界说

在通常意义上,教育功能指的是教育在与人以及周围环境相互影响中所发挥的作用。它往往指教育活动已经产生或者将会产生的结果,尤其是指教育活动所引起的变化、产生的作用。我们给出的定义是,教育功能是教育活动和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作用的总和。

第二节教育与人的发展(教育的个体功能)

一、历史上不同的人的发展观及其教育影响

关于人性和人在个体人性展现方面所表现出的差异性原因的问题,历史上有三派不同的观点:遗传决定论、环境决定论和辐合论(也叫二因素论)。

(一)遗传决定论的哲学基础可以追溯到柏拉图和笛卡尔有关先天理念的阐释,即认为人的发展就是先天理念的展开并逐渐发展成为有意识的过程,发展由人的天性所定。其始作俑者是英国心理学家、将进化观引入心理学的第一人斯宾塞。他用生物进化的观点解释心理现象的本质,强调环境对有机体进化和心理发展的作用,把心理现象解释为适应过程的不同方式。遗传决定论的鼻祖是优生学的创始人英国的高尔顿。

遗传决定论强调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决定作用,认为人的发展及其个性品质早在生殖细胞的基因中就决定了,发展只是这些内在因素的自然展开,环境与教育只是一个引发的作用。高尔顿曾在《天才的遗传》一书中写道:“一个人的能力乃由遗传得来,其受遗传的程度如同机体的形态和组织之受遗传决定一样。”

美国儿童心理学家霍尔提出的“复演说”也属于遗传决定论。霍尔说过:“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教育。”

(二)环境决定论

环境决定论的思想从哲学上可说是发轫于英国经验决定论者洛克的“白板说”,他认为人出生不具备任何知识,就像一块白板,“没有特性也没有理念”,人的“理性和认识”来自后天的经验,认为人的知识都是由经验得来的。认为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因在于后天,人的心理发展的差异十分之九是由教育决定的。

近代环境决定论极端重视环境和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忽视遗传素质和儿童的年

龄特征的作用,认为人的发展完全是外界影响的被动结果,从而片面地强调和机械地看待环境的作用。环境决定论最早的代表人物是行为主义的创始人、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华生,他从行为主义的刺激——反应的观点出发,过分强调外显的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认为提供了某一刺激就可以预言有机体的反应。

教育万能论,最早可以追溯到英国著名的哲学、教育思想家洛克。他全面系统地批驳了当时广泛流行的“天赋观念论”,提出了著名的“白板说”。根据“白板说”,洛克认为,人人生而有相同的智力,有享受教育的平等权利。人的发展,取决于他从环境中获得多少经验,受到多少教育。他说:“我敢说我们日常所见的人中,他们之所以或好或坏或有用或无用,十分之九都是他们的教育决定的。人类之所以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之故。”这就是通常说的洛克的“教育万能论”。

严格说来,完整的、系统的“教育万能论”是由法国启蒙思想家和哲学家爱尔维修提出的。英国著名的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完全接受爱尔维修关于“人是环境的产物”的学说,极为宣扬“教育万能”。

(三)辐合论,也称二因素论。这种发展观肯定先天遗传因素和后天环境两种因素对人发展都有重要的影响作用,而且二者的作用各不相同,不能相互替代。

20世纪50年代前后,遗传决定论和环境决定论这两种相互对立的人发展观,逐渐放弃相互排斥、开始走向相互包容。德国心理学家施太伦在其所著的《早期人心理学》一书中,明确地提出人心理的发展是受环境和遗传二因素共同影响的“合并原则”。辐合论认为:“心理的发展并非单纯地靠天赋本能的逐渐显现,也非单纯地对外界影响的接受或反映,而是其内在品质与外在环境合并发展的结果。‘发展等于遗传与环境之和。’”

并非所有肯定这两个因素的学者,都简单地同意“发展等于遗传与环境之和”的判断。美国的心理学家吴伟士认为,虽然人的发展是其遗传和后天环境共同影响的结果,但是这两种因素在人的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一般而言,人的发展就其发生学的意义而论,遗传的制约性要大于环境因素的力量,随着人机体的成熟程度的提高,环境对人发展的影响则越来越重要。

也有一些学者在辐合论的基础上,将环境因素进一步划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因素,又将后者分为社会文化、家庭和学校教育等若干因素,以期更加精确地把握对人发展的可能性影响,并利用各种因素去提高人发展的水平与速度。

二、当代人发展观的进步及其主要内容

能分析说明当代人的发展观的主要内容?

无论是遗传决定论、环境决定论,还是二因素论,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多因素论,都没有对这些影响因素如何转化为人的发展机制做出科学的解释,当然也就不能说明作为发展的主体的人自身在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和意义。当代人发展理论对此类问题做出了比较科学的解释。

(一)杜威与皮亚杰的贡献

对于解答儿童主体在其发展过程中的作用问题,瑞士心理学家、哲学家让.皮业杰做出了最为突出的贡献。皮亚杰在其1968年出版的《结构主义》和1970年出版的《发生认识论原理》等著作中,以人认识能力的发展为基本线索,探讨了人发展过程中遗传、环境和人自身作用的关系问题,得出了具有说服力和广泛影响力的结论。在皮亚杰的理论中,人的发展是以发展主体的自我调节为机制的自我演变过程。这一自我调节过程得以产生的基础是人健

全的神经系统。在遗传、环境和人主体的活动这三者之间,惟有人的活动才是其发展的真正起因。所以,皮亚杰认为,人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演变的建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人主体的活动是第一性的,是发展的根本原因,遗传与环境因素只是人发展的必要条件。皮亚杰非常重视人的自主能动的自我调节功能,认为它在人发展中起关键作用。他清楚地阐述了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和人活动三者的关系及其各自在人发展中的意义。皮亚杰的研究成果,为现代人发展观奠定了心理学的理论基础。

美国哲学家、教育家杜威对人发展观的完善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杜威是进步主义教育理论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反对传统教育脱离实际生活,脱离人经验,把人当作知识的容器置于被动地位的倾向,提倡关注人的参与、以人为中心的教育。杜威认为,在人的发展过程中,作为发展的主体,人对教育活动的参与和体验是影响其发展尤其是社会性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从强调人的主体性地位出发,杜威提出了“教育即生长”的著名论断。从人的发展取决于人与外在环境相互作用这一角度出发,杜威又把人的发展看做是其经验的改组和改造过程,他主张让人从实际参与的活动中学习,即“从做中学”,认为“教育即经验的改造”。杜威的人发展观在注重人作为发展主体地位的同时,更强调环境条件,尤其是教育情境对人发展的影响作用。他主张根据人的兴趣和能力,设计教育活动,尽量去除教育过程中各种脱离生活、脱离人需求的内容与形式,以及其他可能会对人发展产生阻碍的各种因素,让人发展更适合其个性需求、更贴近社会生活。杜威的这种思想对20世纪初进步主义教育在世界范围的兴起产生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皮亚杰的贡献,在于明确地揭示了人主体协调机制在连接刺激与反应过程中的关键性作用,突出了人发展过程中人的主体地位和作用。而杜威则在肯定人主体重要性的同时,指出了环境条件的特点对于人主体发展的意义,提出对环境,尤其是对教育这一特殊的人生活环境的改造与控制,使其能适应人发展的倾向,满足人发展的需求。

(二)当代人发展观的基本内涵

正确的人发展观应主要包括下述三项基本内容

1、人的发展是以个体的生物遗传素质为基础的

2、人的发展蕴含于人主体的活动之中

3、实现发展是人的权利

三、人的发展与教育

(一)理解人的发展需要澄清的几个问题

人个体的发展是指人在其成长过程中,伴随着生理的逐渐成熟与社会生活经验增长的相互影响,其心理和生理能力不断提高的变化过程。

把握人个体发展的概念,需要澄清以下几个问题。

(1)发展不是简单的变化。

(2)人个体的发展是其生理成熟与生活的社会环境条件相互作用的过程,而不是一个单纯的生理成熟过程。

(3)教育不等于发展。

(二)人的发展有其自身的特点与规律

人个体的发展包括生理发展和心理发展两方面,即包括其生理成熟与个性心理品质的形成和变化的复杂过程。生理成熟是指人个体作为一个生物体其生理结构和生理机能的发展,是一种纯粹的生物性演变过程。而个体心理品质的形成与演化过程,则是一个以个体的

生理成熟为基础,并与其生理机能的发展为一体、互为表里的过程。生理机能是人的外在心理品质和行为表现的内部生理机制。

适应个体身心发展的特点,遵循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学校教育才能充分发挥出主导作用,从而有效促进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人个体发展表现为以下普遍特点:

1.人的身心发展具有连续性和顺序性

人的发展是连续不断的过程.连续使它进行着量的积累,人的发展也才可能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人的身心的发展既是持续不断的,又是有顺序的。在生理方面,肢体的生长先由头部到躯干,然后到四肢——从头到尾;大脑皮层的发展是枕叶——颞叶——顶叶——额叶的顺序。心理机能的发展顺序是:由动作思维到具体形象思维再到抽象逻辑思维,由无意注意到有意注意,由机械记忆到理解记忆等。身心发展的顺序是不可踊跃、不可逆转的。身心发展的连续性和顺序性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工作必顺是连贯地、循序渐进地进行。前一阶段的教育要为后一阶段打基础,后一段的教育要与前一阶段相联系。这一特点,使人身心发展的顺序成为一种连续的、不可逆转的过程。无论是知识技能的学习还是思想品德的发展,都应当由浅到深、由简到繁、由具体到抽象地进行。

2.人的身心发展具有不均衡性

人的发展在速度和程度上都是不均衡的,具有非等速、非直线性的特征。其主要表现是:

第一,同一方面的发展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发展不均衡。例如,大脑的重量出生时已达390克,是成人脑重量的25%,出生后的第一年发展到50%,第二年至第三年发展到75%,以后逐年减慢速度,十二岁时接近成人水平,到二十岁左右就停止生长。可见脑的增长速度是先快后慢。第二,在同一年龄,不同方面的发展不均衡。例如,二至三岁的幼儿,其口头语言的发展速度非常快,一年之内可以学会五六种句型和大量的词汇。但其动作的发展则很迟缓,蹲、跳、跑的能力都很弱。第三,总体上的发展速度也不均衡。人的生理心理的发展都由于发展速度的不均衡而出现了人生发展的两个高峰期。第一个高峰期出现在出生后的第一年,此时骨骼、肌肉、内脏器官的生长极快,心理上也由出生时的简单的感知觉发展到记忆、会动作思维、能简单表达的水平。第二个高峰期出现在青春发育期。此时生理上的各种器官、系统已接近成人水平,从思维到情感、个性和自我意识,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使他一两年就长成个“大人”。

由于身心发展具有不均衡性,教育工作者要了解教育对象的不同方面发展的成熟水平时期,使教育与成熟程度相适应。从而抓住身心发展的关键期加紧教育,以提高其身心发展的水平。

3.人的身心发展具有阶段性

身心发展的连续性在进行着量的积累,积累到了一定的度,自然要发生质的变化。在两次质变期间,身心的发展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形成一些典型的特征来显示身心发展所处的时期,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阶段性。每一次质变都意味着身心在某种程度上的成熟,都使发展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正因为身心发展有阶段性,我们才可以把人生分为几个年龄阶段。年龄阶段的划分方式很多,在我国比较流行或者说被接受程度高一点的,是把人生发展的阶段分为:乳儿期(0——1岁)、婴儿期(1——3岁)、幼儿期(3——6、7岁)、童年期(6、7岁——11、12岁)、少年期(12、13岁——15、16岁)、成年期或中年期(31、32岁——55、60岁)、老年期(55、60岁——死亡)。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决定了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对不

同年龄阶段的人必须提出不同的要求,采取不同的内容和方法。

4.人的身心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

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是指在人发展具有整体共同特征的前提下,个体与整体相比较,每一具体人的身心发展在表现形式、内容和水平方面,都可能会有自己的独特之处。这种表现于个体发展方面的差异性,来源于个体遗传素质和生活环境的差别。

人发展过程中表现也的个别差异性,虽然在一不定期程度上受到生物因素的影响,但更多的还是源自于其后天环境和教育的差别。而且环境和教育的影响,还能对遗传素质的优势与不足起到一定的发挥与弥补作用。俗话所说的“勤能补拙”,就是对二者关系的一种经验总结。这一规律也是实行因材施教、“长善救失”教育原则的基础。

由于人的遗传、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条件,以及主观能动性的不同,使身心发展的速度、水平和优势特点在不同个体身上各有不同。身心发展也就形成了明显的个别差异性。个体间的差异有许多表现,较常见的是:1发展水平的差异2成熟早晚的差异3优势特点上的差异。

身心发展的差异性是教育工作必须因材施教的客观依据,也是教育必须促进个体化,使每个人的个性得到自由发展的依据所在。

(三)教育与人的发展

教育与人的发展这两件事之间是一种主从的关系,其只的发展是主,学校教育只是从属于人发展,并为人发展服务的过程,它们之间也是目的和手段的关系,人发展是源于人类本性的目标实现过程,而教育仅是实现发展的特殊手段,其特殊性表现为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在发展与教育这一对关系中,教育不可能改变发展的规律,教育要讲究科学性,教育的科学性对人的身心发展的具体影响作用,包括四方面:

1.教育目标要反映社会的发展

2.在成熟的基础上引导发展

3.在整体发展的基础上促进个性发展.

4.教育过程中要尊重和发挥人的主体性.

(四)学生主体性与教育

从主体性的结构上看,一般认为,主体性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结构: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对于如何培养学生的主体性,一般学者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建立民主而和谐的师生关系,重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2重视培养学生主体参与课堂,让学生获得主体参与的体验,尤其让学生体验成功3。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对学生进行具有针对性教育。

在教育过程中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的原则有:

1.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要尊重学生的感受

2.教育活动中,要给学生留有选择的余地,并尊重学生的选择

3.教育中要鼓励学生的创造性

第三节教育与社会发展(教育的社会功能)

能联系实际说明教育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人口间的关系?

经济与教育

经济是一个极为宽泛的概念。经济由经济活动、经济体制、经济形态和经济模式等要素构成。经济活动包括生产、流通、消费、分配等环节。生产方式是生产环节中的一个要素,而生产力又是生产方式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管是最具革命性的,也是最基本的一个要素,是扒动经济发展,也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强有力的一个要素。因此,在这里我们重点论述

生产力与教育的关系,并专门谈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我国教育的影响。

(一)生产力与教育的关系

生产力与教育的关系包括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和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两个方面。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主要表现在:

(1)生产力的性质和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类型和结构。

(2)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和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3)生产力发展水平还制约着教育目的和部分教育内容。

(4)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方法、手段、设施及形式等。

现化教育具有经济功能,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1)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条件。

(2)教育是实现科学知识社会化和使现代科技由可能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桥梁和关键。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3)教育还是实现科学知识再生产和生产技术更新的重要手段。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我国教育的影响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我国教育的影响主要反映在与市场经济联系直接而又紧密的那些学校上,对这些学校的影响具体表现在

(1)所培养的人才最终必须进入人才市场,受市场经济供求规律的制约。

(2)学校自身成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一个办学实体,有自身的经济利益。

(3)市场观念冲击着原有办学模式,影响着师生的教育质量观、人才观、就业观。

二、政治与教育

(一)政治对教育的制约

政治对教育的各个方面都具有制约作用

1、政治制约着教育的领导权和享受权。

教育的领导权直接关系到教育为谁服务和臬服务的问题,某种意义说是教育的首要问题,这一问题决定着教育的社会性质和价值方向等一系列教育上的大政方针,进而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教育的方方面面。

2、政治对教育目的的制约和影响。

教育目的的制定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对教育提出的要求的集中表现,它直接反映了统治阶级的利益和需要。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这是由一定社会的政治制度所决定的。在不同的社会和不同的历史阶段,由于社会性的政治要求不同,教育目的也必然是不同的。

3、政治对教育内容的制约和影响。

4、政治对教育制度的制约和影响。

在阶级社会里,统治阶级的利益与要求总是集中地反映在政治制度中,然后通过政治制度对其他制度产生决定性的制约作用。

(1)有会么样的政治制度,必然具有与之相适应的教育制度。当今世界,各国的教育体制各不相同,有高度集中制,如法国。有自由开放型,如美国。也有介于两者之间的综合型。(2)政治体制改革推动教育体制改革。

(二)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

教育并不是消极地接受政治的制约,它作为一种能动的社会因素,也能对政治产生巨大的影响。在不同社会和不同的历史时期,教育表现出不同的政治功能,它既可为维护和巩固

某一政治制度服务,也可为推翻某一旧的政治制度、建立新的政治制度服务。教育具有什么样的政治功能,是由教育界的社会性质决定的。在一般情况下,教育界对政治表现出如下作用:

1、教育是促进个体政治社会化的基本途径。

判断个体的政治社会化发展成熟与否,一般有四个主要标志:

一是个体是否具备了最基本的政治常识,是否了解最基本的政治规范二是个体是否已形成对特定的政党、政权、政府以及政治制度的肯定的认同态度,三是个体是否已形成较为稳定的政治情感,杜绝政治冲动、政治盲从,四是个体是否已具务政治参与意识和政治参与能力。

2、培养和造就政治人才的重要阵地。

3、制造社会舆论,影响政治时局的重要手段。

4、促进和推动民主政治建设。

促进政治民主:民主问题是现代社会教育与政治关系的核心。教育对政治的主要作用就是促进政治的民主化。

三、文化和教育

文化的概念

美国的文化人类学家维莱认为,文化不仅仅是观念形态的,还应包括“实物”,它作为“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而同在。所以,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专指精神财富方面,即与人类精神活动及其产品有关的方面,文化的作用主要是直接影响人的精神风貌和精神创造的能力,影响人类精神文明的发展。这里主要指狭义的文化。

(一)文化对教育的作用

1.文化规范影响着教育的价值取向

文化规范指在各种文化领域中人们所共同遵守的规则。中国传统的价值取向有三个明显的方面需要改变,即在认知上具有重传统与权威的取向;在人事上具有重功名的取向;在道德上具有重“忠孝”的取向。

重传统、重权威的价值取向影响教育过程和师生关系。在中国历史上孔子虽然提出过“当仁不让于师”,但真正支配师生关系的观念是师道尊严。重功名的价值取向影响教育价值观和教育质量观。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实行了科举制度,这使中国人头脑中形成了根深蒂固的“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和重功名、官本位的观念。重“忠孝”的价值取向影响学生观。孝与忠,都表现为一种建立在血缘和等级基础上的服从关系。

2.文化影响教育内容

3.文化还具有非正式的教育作用

(二)教育对文化的作用

教育具有文化功能,这一功能具体表现为:

1.教育具有延续文化的功能

这种延续文化的功能是教育一贯的、基本的功能。人类文化的延续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实物保存和符号记录是物质化的保存方式;以人的活动形式、心理的或行为的形式保存,则可称为观念形态的保存方式。

2.教育具有更新文化的功能

文化更新的过程就是文化选择、变迁、发展的过程。

3教育具有普及文化的功能.

教育水平高低是衡量一个国家文化发达程度的标志。普及教育年限长,受教育者多,民族文化水平就可能高。

4.教育具有整合文化的功能

四、人口与教育

这里的人口指社会人口,即生活在一定社会、一定地域的,具有一定数量、质量和结构的人的总体。从义务教育的实现开始,学校教育就与社会人口发生着全员式的联系。

(一)人口对教育的影响

人口是构成人类社会的基本要素,教育是延续人类的基本活动,二者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人口对教育的制约作用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人口影响着教育发展的战略目标及其战略重点

教育发展的战略目标是教育在一个较长时期内关于全局发展的奋斗目标,亦即预期要达到的未来发展的总要求和总水平。所谓教育发展的战略重点是指教育中对于实现战略目标具有关键意义的环节和部分。如在人口增长速度较快的地区,它的战略重点就必须放在教育“量”的发展上,而在人口实现零增长或负增长的地区,战略重点就放在教育的“质”的提高上。1993年2月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重中之重是:“在本世纪末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确定这样的战略目标、重点就是考虑到我国人口数量多、教育质量偏低的基本特点而提出的。

2、人口的数量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速度和教育经费

3、人口结构对教育结构的影响

4、人口质量影响教育质量

人口质量对教育质量的影响表现为间接和直接两个方面。直接影响是指入学者已有的水平对教育质量的总的影响;间接的影响是指年长一代的人口质量影响新生一代的人口质量,从而影响以新生一代为对象的学校的教育质量。因此,人口质量的不断提高,必然向教育提出更高要求,既要求扩大教育规模,又要求提高教育层次。

(二)教育对人口的影响

教育对人口的影响是很大的,其作用具体表现为:

1.教育具有控制人口增长的作用

受教育程度高的妇女因为就业机会多,容易接受计划生育观念而更愿意节制生育。

2.教育具有提高人口素质的作用

3.教育具有使人口结构合理化的作用

五、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在看到教育的社会制约性的同时,我们还必须承认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教育的相对独立性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1.教育与社会经济、政治之间存在着发展的不平衡性

2.社会性对教育的影响要经过教育的转换和选择

3.教育自身具自我保存的功能和继承性

4.社会性是教育的派生属性,生命性则是教育的根本.

教育学原理在线作业

教育学原理在线作业-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教育学原理在线作业 一、单选题: 1、从课程设计的活动阶段来看,包括以下两个基本阶段:1、确定课程目标 2、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确定教学策略、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选择教学媒体、确定评价方法第五章>>第一节学校的课程四、课程的设计、实施与评价(一)课程设计 2、强调内部动机和有意义学习的学习理论是:行为主义、建构主义、认知主义、人本主义第五章>>第二节学校的教学二、主要教学理论流派(二)认知主义教学理论第三,强调内部动机和有意义学习。 3、两种比较有影响的教育定位理论,分别把学生定位在教育活动的边缘和中心位置的是:“教师中心论”和“儿童中心论”是两种比较有影响的教育定位理论,它们分别把学生定位在教育活动的边缘和中心位置,是两种比较极端的定位。这两种定位虽然各自看到了教育的内在价值导向性和学生的能动性,但都忽视了对方所关注的内容,对学生的教育定位需要更加深入的探讨。第六章>>第一节学生二、学生的教育定位(一)两种著名的学生地位理论 4、蔡元培最有价值和最有影响的教育思想是关于大学教育思想。(第二章第二节教育思想遗产一、中国的教育思想遗产(五)) 5、学校的简单要素不包括:技术、组织结构、组织目标、参与者、第四章>>第一节学校的内部结构一、学校的简单要素:组织目标、参与者、技术、 6、一种典型的以学科知识为中心的课程理论是:结构主义结构主义课程理论是一种典型的以学科知识为中心的课程理论,它把结构主义原理和心理学理论引进到课程结构中来第五章>>第一节学校的课程二、主要课程理论流派(三)结构主义课程理论 7、欧洲大陆上最早开展中等教育综合化的国家是:法国、芬兰、英国、德国第三章>>第三节学校类型二、促使中等教育向综合化方向发展的综合性学校类型 二、多选题 1、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时期有哪些类型的学校:修道院学校、人文主义学校、新教学校、天主教学校第一章第一节学校的历史与制度遗产一、古代的学校与制度遗产(二)学校的发展 2、从课程管理和开发主体的角度可以把课程划分为:国家课程、综合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从课程管理和开发主体的角度可以把课程划分为国家课程、地方和校本课程。第五章>>第一节学校的课程三、课程的主要类型(四)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3、德国综合中学的形式包括:合作式综合中学、探究式综合中学、协作式综合中学、一体化综合中学德国综合中学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合作式综合中学”,另一种是“一体化综合中学”。第三章>>第三节学校类型二、促使中等教育向综合化方向发展的综合性学校类型(三)德国模式 4、课程评价按照评价进行的时间可分为:目标本位评价、形成性评价、目标游离评价、总结性评价1、按照评价进行的时间可分为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第五章>>第一节学校的课程 四、课程的设计、实施与评价(三)课程评价 5、一般来说,学生在学习中会出现哪些问题:学习障碍、学习困难、学业不良、学业倦怠第五章>>第三节学生的学习二、影响学习的主要因素与学习问题(三)学习问题一般来说,学生在学习中会出现三类问题:学习障碍、学习困难和学业不良。这三者是完全不同的三类问题。 三、判断题 1、学校的个体价值中的“个体”主要指的是教师,而不是学生。错误第一章>>第二节学校的价值一、学校的个体价值这里的“个体”主要指的是学生,而不是教师。 2、学校体系的形成始于17世纪晚期的产业革命。错误第三章>>第二节学校体系一、学校体系的形成学校体系的形成始于18世纪晚期的产业革命

教育学原理第三章习题

第三章教育与社会 一、单项选择: 1.决定教育的领导权的主要因素是(B )。 A社会生产力 B政治经济制度 C文化传统 D科学技术 2.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起(D )。 A.决定作用 B.加速作用 C.延缓作用 D.加速或延缓作用 3.决定教育性质的根本因素是(B )。 A.社会生产力 B.政治经济制度 C.上层建筑 D.科学技术 4.学校德育对政治、经济、文化发生影响的功能即指( D ) A.发展性功能 B个体性功能 C教育性功能 D社会性功能 5.世界上不同民族的教育往往表现出不同的传统与特点,这主要是因为教育(B )。 A.具有阶级性 B.具有自身的继承关系 C.不能脱离政治经济 D.具有永恒性 6.政治经济对教育的影响经常要以其他社会意识形态为中间环节,这主要是因为教育具有(C )。 A.历史性 B.永恒性 C.阶级性 D.相对独立性 7.我国目前的教育有很多方面不同于解放初期的教育,这反映了教育具有(D )。 A.历史性 B.永恒性 C.阶级性 D.相对独立性 二、多项选择 1.中国封建社会学校类型主要有(ACD )。 A.官学B.骑士学校C.私学D.书院E.教会学校 三、判断 ( F )1.教育不直接生产物质财富,所以教育是消费事业,是社会的福利事业。 ( T )2.远距离教育是现代社会科学技术发展的产物。 ( F )3.只有进入现代社会,教育才具有文化功能。 四、简答:

1.简述教育万能论。 教育万能论的代表人物是法国学者爱尔维修,其主要观点是教育可以超越政治和经济,可以不受遗传规律的制约,而独自地改造社会、创造天才。这一理论以强调教育是政治和经济的工具,为政治与经济服务,曾受到批判。 2.试述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 ⑴培养全面发展的个人正由理想走向实践。 ⑵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成为现代教育规律之一。 ⑶教育民主化向纵深发展。 ⑷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携手并进。 ⑸教育普及制度化,教育形式多样化。 ⑹终身教育成为现代教育中一个富有生命力和感召力的教育理念。 ⑺实现教育现代化是各国教育的共同追求。 3.简述教育与社会的关系。 (1)教育的社会制约性,表现在:生产力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目标的设定;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速度、规模和学校的结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课程的设置和教育内容的沿革;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教学组织形式、教育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变革。 (2)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表现在: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性质直接决定教育的性质;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宗旨、目的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社会政治经济制度也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和受教育的权力;社会政治经济制度也决定着教育内容、教育结构和教育的管理体制。 4.科技发展对教育的制约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1)科技进步是现代教育发展的根本原因; (2)现代科技知识已成为现代教育的主要内容; (3)科学技术改变了教育技术。 5.简述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 (1 )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主要表现在制约教育目的、课程设置与教育内容、教育发展的规模与速度、学校结构以及教学方法、手段、组织形式几方面。 (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教育是科学知识技术再生产的手段、教育是生产科学知识技术的手段三方面。 6.简述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相互制约性。 ( 1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它决定教育的性质,具体表现在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目的、教青的领导权、受教育的权利几方面。 (2)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反作用,主要表现在教育通过培养具有一定阶级意识的人,维护和巩固一定社会的政治经

教育学原理课后答案

教育学原理课后答案 【篇一:教育学原理复习题(答案)】 念 1.教育学: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解释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即 研究如何培养人的一门科学。 二、填空题 1.教育学是研究____教育现象____揭示_____教育规律___的一门 科学。 2.教育的基本规律包括__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__和教育与人的 身心发展的关系。 3.作为高等师范院校公共必修课的教育学是________普通教育学 ___ 。 4.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大致经历___萌芽、 _形成独立学科__ 和 _ 科学化发展等三个阶段。 三、选择题 bcbcbcc 1.世界最早反映教育思想的著作是______。 a.《学记》 b.《论语》 c.《雄辩术原理》 d.《大学》 2._________世界最早的教育专著。 a.《论语》 b.《孟子》 c.《学记》 d.《师说》 3.最早地系统论证班级授课制的教育家是_______________。 a.康德 b.夸美纽斯 c.赫尔巴特 d.斯宾塞 4.世界上第一个提出教学具有教育性的教育家是 _______________。 a.斯宾塞b.夸美纽斯 c.赫尔巴特 d.柏拉图 5.在教育学史上,一般把_____________的《大教学论》看成是 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 a.柏拉图b.夸美纽斯 c.赫尔巴特 d.斯宾塞 6.近代德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_______________,在世 界教育学史上被认为是“现代教育学之父”或“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 a.卢梭b.斯宾塞 c.赫尔巴特 d.夸美纽斯 7.古代西方最早的教育专著是_______________ a.柏拉图的《理想国》 b.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c.昆体良的《雄辩 术原理》

教育学原理-基本知识

教育学原理-基本知识

第一章教育学概述 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二教育学的研究任务:a理论建设的任务b实践指导的任务 三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1 教育学萌芽:《学记》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 部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 古罗马昆体良《论演说家的教育》《雄辩术原理》是西方最早的教育学著作。 苏格拉底“知识就是道德”“产婆术” 柏拉图《理想国》是一部重要的哲学政 治学著作,也是著名的教育理论著作, 其教育目的是培养“哲学王”。 2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1623英国科学家培根在《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 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提 出。 1632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大教学论》,近代 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标志独立形态 的教育学产生。 1776德国哲学家康德在柯尼斯堡大学开始教授

的一种文化历史。②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又是在一定 社会历史背景下进行的,因此教育的过 程是一种历史文化过程。③教育研究要 采用精神科学或文化科学的方法,即理 解与解释的方法进行。④教育的目的就 是要培养完整的人格。 c实用主义教育学: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克伯 屈《设计教学法》 d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克鲁普斯卡娅《国民教育和 民主主义》是第一部用马克思主义观点 阐述教育学和教育史的专著。凯洛夫 《教育学》。杨贤江《新教育大纲》我 国第一部试图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论 述教育学的著作。 e 批判教育学:美国鲍尔斯金蒂斯《资本主义美 国的学校教育》阿普尔《教育与权利》 法国布迪厄《教育、社会和文化的再 生产》 第二章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的定义:广义:凡是能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活动,都是教育。狭

教育学原理-西北师大胡德海知识讲解

教育学原理-西北师大 胡德海

教学模式 美国师范教育家乔伊斯与韦尔《教育模式》一书中提出,是指在一定的教学理论或教学思想指导下,在实践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教学活动的结构和方式。教 教学形式、策略的模式化的教学活动结构。在实际教学中,由于教育目的、教学内容、学生情况、教师教学风格等方面存在多样性,决定了教学模式是多种多样的。 程序教学模式、发现教学模式、掌握学习教学模式、暗示教育模式、范列教学模式. 集体教育——马卡连柯的集体教育模式 也称平行教育影响,旨在让学生成为教育主体。它以集体为教育对象,是通过集体来教育个人。教育者对集体和集体中每一个成员的教育影响是同时的、平行的。其优点是教师在教育学生时,不要使学生总感觉自己是被教育的对象,而产生厌恶感,要让学生体验到自己才是教育的主体,提高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情景教育——明日快乐论——前苏联马卡连柯 马卡连柯在集体教育模式中提出,以任务驱动实现目标。在改造过程中,不应该把注意力集中在过去的错误上,而应引导他们看到美好的未来。即给学生提出一个或几个需要经过一定的努力才能完成的新任务,吸引集体中的每个成员为完成新任务,由近及远、由易到难地开展活动,由简单地原始满足发展到最

高的责任感,从而使整个集体积极向上。(使学生产生一种成就感和满足感,看到希望,看到未来。) 教学设计 相关课程是由一组相互联系和配合的学科组成的课程。编制相关课程要使各学科教学顺序能相互照应、相互联系,穿插进行,即保持原有学科界限,又要确定学科间的联系点。 融合课程亦称合科课程,是由若干相关学科组合成的新学科。融合比关联更进一步,它是把相关学科内容融合为一门的学科。如动物学、植物学、微生物学、遗传学融合为生物学。 广域课程和数门相邻学科内容而形成的综合性课程,如有的国家把地理、历史综合形成“社会研究”课程等。 因此,共同点是:三者都是以学科为中心的综合课程。 不同点在于:三者对学科之间知识的综合程度不同。相关课程把两门或两门以上学科知识综合在一门课程中,但不打破原来的学科界限;融合课程打破了学科界限,把有着内在联系的不同学科知识合并为一门课程。广域课程将各科材料依赖性归到各个领域,再将同一领域的各科材料加以组织和排列,进行系统的教学,与相关课程、综合课程相比,其综合范围更加广泛。

教育学原理笔记-第一章丨教育学考研

教育学原理笔记 参考教材《教育学基础(第三版)》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关键词:教育、学习、教育要素、教育形态、教育学、教育学的价值 学习目标 1.识记“教育”的概念,辨析“教育”与“学习”“灌输”“养育”等概念之间的异同。 2.理解教育活动的三个基本要素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特别要理解这三个要素在当代的新特征。 3.比较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教育的主要特征。 4.识记20世纪五种主要的教育学流派的代表人物,阅读一篇/部他的代表作,理解他的主要学 术观点,并能够结合实际进行独到的评论。 5.理解当代教育学的发展趋势,找一找自己所选择的专业或课程在整个教育学科体系中的地位。 6.访问一些校长和中小学教师,了解教育理论在日常教育生活和教育改革中的价值。 学习评价 一、结合从事教育工作或接受教育的实际,谈一谈对“教育”概念的理解。(理解) 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进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体化的实践活动。 首先,这个定义描述了“教育”的“实践特性”,即“教育”这个概念首先指称的是某一类型的实践活动。作为一种实践活动,“教育”必然有其明确的目的,因为人类的任何实践活动都是有目的性的活动,即使是儿童的游戏也不例外。 其次,这个定义把“教育”看作双向耦合的过程,一方面是个体的社会化,另一方面是社会的个

体会。 个体的社会化,是指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把个体培养成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一定态度、情感、知识、技能和信仰结构的人; 社会的个体化,是指把社会的各种观念、制度和行为模式内化到需要、兴趣和素质各不相同的个体身上,从而形成他们独特的个性心理结构。 再次,这个定义强调了教育活动的“动力性”,即教育活动要在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过程中起到一种“促进”或“加速”的作用,因此,日常家庭生活中的“抚养”“养育”行为严格来说就不能被称为教育,因为这类行为大都是在自然或无意识的状态下发生的,在个体与社会的双向建构方面起不到一种明确的“引导”“促进”和“加速”作用。 最后,这个定义强调“教育”行为发生的社会背景,强调“教育”与一定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条件之间的联系,从而说明教育活动的社会性、历史性和文化特征。 二、结合实际,谈谈对教育三要素时代内涵的认识。(结合实际) 作为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进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体化的实践活动,教育是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子系统,包括“教育者”“学习者”和“教育影响”三种基本要素。 教育者:简言之就是从事教育活动的人。不仅是对从事教育职业的人的“总称”,更是对他们内在态度和外在行为的一种“规定”。 学习者:传统上人们将“受教育者”或“学生”作为教育活动的一个基本要素,它是相对“教育者”或“教师”而言的。但进入21世纪之后,随着知识社会和终身教育时代的来临,教育对象的范围已经扩大到了全社会公民,“学习者”是一个更能概括多种教育对象类型的词汇。 学习是一种高度个性化的活动,不同的学习者有学同的学习目的、学习背景或基础,在学习过程中所遭遇的问题与困难不同,对于自身学习行为的反思和管理意识与能力也不同。

教育学第五章 教育目的(附答案)

第五章教育目的练习题 一、单选题: ⒈197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的教育工作方针是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与( ) A.生产相结合 B.劳动相结合 C.生产劳动相结合 D.工农业生产劳动相结合 ⒉当前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德育、智育、( ) A.体育 B.体育、美育 C.体育、美育、劳动教育 D.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 ⒊美育即() A.审美教育 B.艺术教育 C.社会美教育 D.自然美教育 ⒋教育目的作用主要表现为() A.导向作用 B.选择作用 C.激励作用 D.定位作用 ⒌教育目的的主要功能有:导向功能、调控功能、和()。 A.监督作用 B.评价功能 C.教育功能 D.全面发展功能 ⒍认为个人价值高于一切,人生来就有健全的本能,教育的职能在于使这种本能不受到影响。这种观点是()。 A.个人本位论 B.社会本位论 C.个人全面发展学说 D.个人社会本位论 ⒎认为个人的一切发展都有赖于社会,教育目的就是为社会服务。这种观点是()。 A.个人本位论 B.社会本位论 C.个人全面发展学说 D.个人社会本位论 ⒏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 A.教育思想 B.教育制度 C.教育目的 D.教育方法 ⒐教育目的要回答的一个根本问题是() A.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 B.教育怎样去培养人 C.教育内容 D.教育的方向 ⒑我国全面发展教育中起保证方向和保持动力作用也是() A.美育 B.体育 C.智育 D.德育 ⒒检验和衡量教育工作好坏,主要看,()是否得以实现。 A.教育目的 B.教育价值 C.教育思想 D.教育理论 ⒓教育方针的有关规定表述了国家的()。 A.教育目的 B.教育性质 C.培养目标 D.实现教育目的的途径 ⒔从教育法所规定的教育方针看,我国教育工作的性质和任务是()。

教育学原理第五章习题

第五章习题 一.单项选择 A.教育方针 B.教育政策 C.教育目的 D.教育目标 2. 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任务,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 的指导性文件是( D )。 A.课程计划 B.课程标准 C.教科书 D.教育方针3.教育方针的核心内容是( D )。 A教育大纲B、教育目标C、培养目标D、教育目的 4.我国教育目的制定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是( C )。 A.社会本位价值取向 B.个人本位价值取向 C.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D.政治本位价值取向 5.在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中,( B )是灵魂。 A.智育 B.德育 C.体育 D.美育 6.在教育目的问题上,法国教育家孔德、涂尔干的主张体现了(A )。 A.社会本位的思想 B.个人本位的思想 C.社会效率论思想 D.教育无目的论的思想 7.根据各级各类学校任务确定的对所培养人的特殊要求,我们习惯上称为(B )。 A.教育目的 B.培养目标 C.各育目标 D.教学目标 8. 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 B ) A.教育内容 B.教育目的 C.学生 D.教师 9.儒家奉行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学说,主要反映了(D )的教育目的理论。 A.全面发展教育 B.理性教育 C.人本主义教育 D.德性教育 10.下列规定“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内容的是( A )。 A.《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B.《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C.《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二.多项选择 1.教育目的具有( ABD )作用。 A.导向 B.激励 C.规范 D.评价 2. 在教育目的价值取向上影响较大的流派有(CD ) A.儿童中心论 B.环境决定论 C.社会本位论 D.个人本位论 3.教育目的指明了受教育者的(AC)。 A.发展方向 B.发展阶段 C.发展结果 D.发展进程

教育学原理叶澜

教育学原理 第一章教师的教育学之旅 第一节教育学从何而来 早期的教育思想,作为文字陈述的教育知识,绝大多数都散见于宗教典籍与思想家的对话、短论、语录、论著之中,如孔子的《论语》,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概括来说,教育学具有双重起源:一就是来自于思想家的关于教育问题的哲学思辨;而就是来自于教师的实际教育、教学经验的总结。 1605年,英国学者培根《新工具》一书中认为,一切知识都来源于感觉经验,主张经验与理性结合,才能获得真正的知识。在培根的知识体系里,教育知识居于最低层次,处于依附的地位,同时又被培根命名为教师的知识。教育知识第一次登入学术的殿堂,但在培根时代,事实上还没有学科意义上的教育知识。 中国第一部大型教育辞书《教育大辞典》中指出:所谓教育学,就是指“研究人类教育现象及其一般规律的科学。” 苏联教育学者皮斯库诺夫认为,教育学就是关于专门组织的、有目的的与系统的培养人的活动的科学,关于教育、教养与教学的内容、方式与方法的科学。 乌申斯基运用19世纪中期以后的教育学、心理学成果,建立起了它的教育学体系,即广义的教育学与狭义的教育学。所谓广义的教育学,主要就是把教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来瞧待,凡就是研究人的社会性再生产活动的理论都可称之为教育学。所谓狭义的教育学,就是把教育视为一种就是人的心理连续不断的改造与变化的活动,凡就是研究教育过程中心理的发生、发展变化的理论可称之为教育学。 日本学者天蒲武雄认为,对教育进行学术性研究并综合成一个理论体系,这就就是教育学。在这一概念基础上,她做出了两点说明:其一,从研究方法来瞧,冠以的教育学不仅指对教育的哲学性研究,也包括对教育的科学性研究。其二,从研究对象来瞧,教育学在广义上包括学校教育学、社会教育学与家庭教育学等领域。

教育学原理导论

教育学原理导论 引言“要学-点教育学” 教师的教育视角 “我们能看到的是我们想看到的” 鲁迅说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 旅游团的导游,多课少时 教育意识 123456789 1378 246 59 排列按声调 小学是综合的,中学是综合分科并重,高中是分科 我们来到社会学习。不是为了适应社会,而是去改造 本课程研究的主要问题: 教育是什么?-------教学本质论 教育有什么用?------教育功能论 办什么样的教育?-------教育目的论 谁来教育?教育谁?------教育主体论 怎么教育?--------教育过程论 教育观:人的培养 教育:培养人 教育与人:怎样培养人:谁来培养人 教育与社会: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第一讲教育本质论 一、理论形态的教育 (一)教育学的概念 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二)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1. 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1/特点:停留在经验和习俗的水平,未形成理性的系统认识 2/主要著作及人物 1.《学记》:我国第一部教育专著 《学记》论教育教学的原则和方法: 教学相长:“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 长善救失:“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2.昆体良:《论演说家的教育》,西方第一部教育专著 3.人物篇:孔子(前551--前479) 1. 教育方向的贡献弟子3000,贤人72人孔子想拿教师资格证,不是 孔子的问题,也不是教育部的问题,穿越本身就是一个问题。 2.儒家思想 3.孔孟之道思想:“庶、富、教”(《子路》)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阳货》)习是行为 “有教无类” “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子张》)优是悠闲“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而》)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1

(完整版)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课后习题第三四章.docx

第三章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和功能 1、如何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主导意识形态的灌输与教化。 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主导意识有密切的联系,是向社会成员传导和灌输主导意识形态的 重要途径。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者将一定的社会思想道德观念及其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 思想品德的实践活动,它把进行意识形态教育作为自身的主要任务。当在长期革命与实践中,坚持对人民群众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灌输,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灌输理论。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做出了深刻阐述,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 第二,通过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继而为社会全面进步而服务,这是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和价值的体现,是所有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共同目的。 首先,思想政治教育源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需要。一方面,在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中, 必然会出现主客体矛盾和其他矛盾,人的思想问题和认识问题也难以避免,这就需要思想政治教育者深入到人们的实践活动中,帮助人们有效地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促使人们更有效的从事改造世界的活动,更好地满足自己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人类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创造了丰富物质和精神财富(即文化),思想政治教育正是人类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只有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将社会叫至关及社会规范传递、落实到每个个体上,使人实现社会化,才能使个人适应社会生活、促进人类社会的前进。 其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提高人的思想道德修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特殊作用。思想政治教育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有利于满足人们精神生活的需要,从而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 为人的智能素质的提高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提高身心素质和审美素质,使人们以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投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 最后,思想政治教育是协调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重要手段。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是辩证统一的,一方面两者互为前提或基础,另一方面两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思 想政治教育既注重个人的发展,又要促进社会的发展,就是把人的思想道德素质提高到社会 发展所要求的水平上,使人成为社会生活的主题,解决人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基本矛盾,并以此促进两者的共同进步。

(完整版)教育学原理重点总结

1 学校教育即狭义的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发展,把他们努力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才的活动。 2 教育的根本属性(为什么说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 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或社会活动,实质上承认教育是人类独有的一种社会现象,即肯定了教育的社会属性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3 教育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 4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现象,通过研究教育现象来揭示教育规律,从而指导教育实践。 5 教育现象泛指教育在产生和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各种各样的思潮,观念,条件,要求,矛盾,问题等等。 教育规律就是教育现象同其他社会现象或教育现象内部各构成要素之间的固有矛盾,或彼此间的内在联系。 6 《学记》是世界上第一部较为系统地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 7 1632年,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在概括文艺复兴以来教育成果的基础上,公开出版了《大教育学论》,这是近代第一部体系完整的教育学著作,是教育学开始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 8 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是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杜威,其基本观点是:(1)教育即生活(2)教育即学生个体经验继续不断改造(3)学校即社会(4)课堂组织以学生的经验为中心师生关系以儿童为中心(5)教育过程应重视学生自己的独立发现,表现和体验,尊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 9 在我国,1930年出版了杨贤江的《新教育大纲》,这是我国第一部试图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论述教育的著作。 10 教育学的研究方法:观察法,历史法,调查法,统计法,行动研究 11 教育的社会功能 (1)教育的经济功能: 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教育能把可能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教育能把一般性的劳动者转化为专门性的劳动者;教育能把较低水平的劳动者提升为较高水平的劳动者;教育能把一种形态的劳动者改造为另一种形态的劳动者;教育能把单维度的劳动者转化为多维度的劳动者 教育是科学技术再生产的手段:教育能传递和传播科学知识;教育是发展科学的一个重要手段 (2)教育的政治功能 教育能为社会的政治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教育可以促进政治民主;教育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制度;教育是影响社会流动的重要因素 (3)教育的文化功能 教育对社会文化的传承作用;教育对社会文化的选择作用;教育对社会文化的交流作用;教育具有创造文化的作用 (4)教育的人口功能:教育可以减少人口数量,控制人口增长;教育可以改善人口素质,提高人口质量;教育可以使人口结构趋向合理化;教育有利于人口迁移 12 人的发展就是指受教育者个体的发展。所谓的个体发展,通常指的是个体从

《教育学原理》复习提纲内容

大二上教育学原理复习提纲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单选、多选、判断、判断简析) (一)、教育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二)、各种教育起源说的代表人物及观点:1、生物起源说。代表人物有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勒图尔诺与英国教育家沛西.能,她们的观点“动物界就有教育活动”。2、心理起源说。代表人物就是美国教育家孟禄,观点“在原始社会尚未有独立的教育活动,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年的无意识的模仿”。3、劳动起源说。就是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指导下形成的。观点(1)、教育就是人类社会的活动,为人类社会所特有,不能与动物的某些本能活动相混淆,而抹煞它的社会性特点。(2)、教育就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不就是或主要不就是有意识的模仿,有意识与有目的性就是教育的本质特点之一。(3)、在原始的教育中,传递生产劳动经验虽不就是全部,但仍属教育活动的主要内容。这不仅因为生产劳动就是制约其她社会活动的决定因素,而且语言与交往的发展也与生产劳动有着密切的关系。(4)、教育要实现社会需要,并最终要通过人的培养来实现为社会服务的目的。 (三)、教育的发展历程:1、原始教育。2、古代教育。3、现代教育。 (四)、教育的形式: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自我教育、自然形态的教育。 (五)、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一)教育学的萌芽(二)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独立标志:1632年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撰写了《大教学论》,提出了普及初等教育;完整教育学体系的创立者就是德国教育理论家赫尔巴特。(三)科学教育学的建立。 第二章教育与社会发展(单选、判断) (一)教育的功能: 1、理论功能:解释教育实践、指导教育实践、推动教育改革。 2、教育的经济功能:(1)、教育可实现劳动能力的再生产,就是提高劳动者生产能力的重要手段。(2)、教育可以促进生产结构与经济结构的改变,就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3)、教育还可以生产新的科学知识,新的生产力。 3、教育的政治功能:(1)、通过培养一定社会所需要的合格公民与政治人才去实现教育的政治作用。(2)、通过宣传统治阶级的思想意识,制造一定的社会舆论为政治服务。(3)、组织学生直接参加社会的政治活动,把学生作为现实的政治能力使用。(4)、通过教育制度,实现对受教育者的阶级或阶层的选拔,使原有的社会政治关系得以延续与发展,或者加速改变旧的社会政治关系。 4、教育的文化功能:文化传承功能、文化融合功能、文化选择功能、文化创新功能。 5教育的人口功能。 第三章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单选、判断) (一)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与教育:1、青少年的身心发展具有统一性,这决定了教育必须兼顾学生身体与心理的与谐统一发展。2、青少年的身心发展具有阶段性,决定了教育应该针对学生的不同年龄阶段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与内容。3、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速度具有不均衡性,决定了教育必须抓住关键期适时进行。4、青少

《教育学原理》讲义教案第1章 教育与教育学

---------------------------------------------------------------最新资料推荐------------------------------------------------------ 《教育学原理》讲义教案第1章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Ⅰ 、教学时间安排: 2 课时Ⅱ 、教学目标: 1、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2、确认教育学的学科性质及及指导思想; 3、说出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的书名、写作年代、作者及国籍;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的书名、写作年代、作者及国籍;标志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著作名称、写作年代、作者及国籍; 4、对教育工作者学习教育学的意义做出说明;对学习教育学产生兴趣,初步形成正确的学习价值观和学习态度,有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产生。 Ⅲ、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2、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3、学习教育学的意义和方法Ⅳ、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Ⅴ、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 学习教育学有什么意义?原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曾经告诉人们: 我非常重视教育理论,离开教育理论我是不能工作下去的,我很喜欢教育理论。 1.教育学将使我们具有新时代的教师资格随着教育实践的发展,教育理论的指导作用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重要性。 1/ 3

事实说明,教育学对于教师来说,就好比是学医的人的一门临床医学,不学好教育学而从教,可能要经过一个相当漫长的适应过程,且不能准确、全面、高效、优质地履行教师的职责。 对于教师来说,在求职之初,教育学是获得教师资格的一门课程,到后来,教育学就是实施自主劳动的必备工具。 我们通过几个实例,体会教育理论对教育实践活动的作用和功能。 案例 1: 陈景润失业记徐迟在《哥德巴赫猜想》一书中曾记录了青年陈景润鲜为人知的一件事。 陈景润作为新中国第一代大学生,是全国著名大学厦门大学数学系的高材生。 四年大学课程,他仅学三年,便以优异的成绩提前一年毕业,被分配至北京市一所中学任数学课教师。 按说,陈景润的专业成绩是无可挑剔的,当一个数学老师绰绰有余。 但实际上,他并不能胜任。 工作刚开始,就显露出诸多不适应。 他讲的课不能符合教学常规的要求,缺乏必要的教学基本功,稍不注意,就将自己的研究课题《数论》的内容讲了出来,学生们意见很大。 学校领导从中学教学质量及升学前途考虑,多次提醒其加以改

教育学原理在线作业

教育学原理在线作业文件编码(008-TTIG-UTITD-GKBTT-PUUTI-WYTUI-8256)

教育学原理在线作业 一、单选题: 1、从课程设计的活动阶段来看,包括以下两个基本阶段:1、确定课程目标 2、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确定教学策略、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选择教学媒体、确定评价方法第五章>>第一节学校的课程四、课程的设计、实施与评价(一)课程设计 2、强调内部动机和有意义学习的学习理论是:行为主义、建构主义、认知主义、人本主义第五章>>第二节学校的教学二、主要教学理论流派(二)认知主义教学理论第三,强调内部动机和有意义学习。 3、两种比较有影响的教育定位理论,分别把学生定位在教育活动的边缘和中心位置的是:“教师中心论”和“儿童中心论”是两种比较有影响的教育定位理论,它们分别把学生定位在教育活动的边缘和中心位置,是两种比较极端的定位。这两种定位虽然各自看到了教育的内在价值导向性和学生的能动性,但都忽视了对方所关注的内容,对学生的教育定位需要更加深入的探讨。第六章>>第一节学生二、学生的教育定位(一)两种着名的学生地位理论 4、蔡元培最有价值和最有影响的教育思想是关于大学教育思想。(第二章第二节教育思想遗产一、中国的教育思想遗产(五)) 5、学校的简单要素不包括:技术、组织结构、组织目标、参与者、第四章>>第一节学校的内部结构一、学校的简单要素:组织目标、参与者、技术、 6、一种典型的以学科知识为中心的课程理论是:结构主义结构主义课程理论是一种典型的以学科知识为中心的课程理论,它把结构主义原理和心理学理论

引进到课程结构中来第五章>>第一节学校的课程二、主要课程理论流派(三)结构主义课程理论 7、欧洲大陆上最早开展中等教育综合化的国家是:法国、芬兰、英国、德国第三章>>第三节学校类型二、促使中等教育向综合化方向发展的综合性学校类型 二、多选题 1、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时期有哪些类型的学校:修道院学校、人文主义学校、新教学校、天主教学校第一章第一节学校的历史与制度遗产一、古代的学校与制度遗产(二)学校的发展 2、从课程管理和开发主体的角度可以把课程划分为:国家课程、综合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从课程管理和开发主体的角度可以把课程划分为国家课程、地方和校本课程。第五章>>第一节学校的课程三、课程的主要类型(四)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3、德国综合中学的形式包括:合作式综合中学、探究式综合中学、协作式综合中学、一体化综合中学德国综合中学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合作式综合中学”,另一种是“一体化综合中学”。第三章>>第三节学校类型二、促使中等教育向综合化方向发展的综合性学校类型(三)德国模式 4、课程评价按照评价进行的时间可分为:目标本位评价、形成性评价、目标游离评价、总结性评价1、按照评价进行的时间可分为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第五章>>第一节学校的课程四、课程的设计、实施与评价(三)课程评价 5、一般来说,学生在学习中会出现哪些问题:学习障碍、学习困难、学业不良、学业倦怠第五章>>第三节学生的学习二、影响学习的主要因素与学习问

教育学原理考试题目及答案说课讲解

0、教育定义: 在中国古代,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战国时期思想家于思说:“修道谓之教。”教育家苟子认为:“以善先人者谓之教。”《学记》对其解释为:“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东汉的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道;“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这里的教,即教育者的教诲和受教育者的效法;育,即使受教育者向好故方向发展。‘ 法国思想家卢梭说:“教育的最大的秘诀是:使身体锻炼和思想锻炼互相调剂。”瑞土的教育家裴斯特洛齐说:“教育的目的在于发展人的一切天赋力量和能力。”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主张教育是准备完善的生活的过程,“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乃是社会生活延续的工具”。法国教育家涂尔干认为:“教育是年长的几代人对社会生活方面尚未成熟的几代人所施加的影响。” 纵观中外许多思想家、教育家的诸多说法,虽然对教育的概念表述存在着差异,但他们有一个十分引人注目的共同点,即都把教育说成是培养人的活动,是促进入的身心发展的过程。这一共识正确地反映了古今中外一切教育所具有的共同的属性。只要人类社会存在,教育作为培养人的属性是不会改变和消失的,所以.教育是人类社会的永恒现象,是同人类共始终的。 广义的教育,其定义为;“凡是有目的地增进入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的一切活动都可称为教育。”它包括计划的和偶然的,有组织的和无组织的,系统的和零碎的,外在的灌输和内在自发

感化的。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等社会上一切教育都属于广义教育。 狭义的教育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具体讲是从学校产生以后出现的,因此,我们把狭义的教育也称为学校教育,就是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年青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传授知识技能,培养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的话动,通过这种活动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 1、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有哪些?为什么? (1)遗传素质就是通过遗传而获得的上一代解剖生理特点,包括机体的构造、形态、感官和神经类型的特征等。①它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物质基础和自然条件。②遗传素质的个别差异为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提供了最初的可能,不仅影响人的智力,也影响人的个性特征; ③遗传素质的成熟机制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的水平及阶段;④不宜夸大遗传素质的作用,它仅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物质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而不能决定人的身心发展的现实性。 (2)环境,是指围绕在人们周围并对人的生存和生活发生作用的因素,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①环境使遗传提供的发展可能性变成现实;②环境决定人的身心发展方向、水平、速度和个别差异;③人并不是被动地、消极地接受环境的影响。人不但能够正确认识外部世界,还能主动地改造世界,人可以通过改造环境来更好地适应外部环境。④环境对青少年发展的影响虽然是经常的和广泛的,

教育原理第五章

第五章透视学校实践 ——教育内容、途径 教学目的:1、说出教育内容、教育途径的含义。 2、说出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的含义。 教学重点:1、说出教育的主要途径及其含义 2、教学过程的本质及表现的三个方面。 教学难点:1、结合具体实例分析教学的意义和任务。 2、综合实践活动的定义及性质 教学过程: 第一节教育内容概述 一、教育内容的含义及特征 128页说出教育内容的含义 教育内容是教育活动中传授给学生的知识技能、思想观点、行为习惯等的总和。从广义上讲,凡是可以对学习者产生影响的都可以作为教育内容。 学校教育内容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明确的目的性与充分的预定性 教育内容受教育目的的制约,是为教育目的服务的,它直接反映着不同时代、不同社会、不同层次、不同类别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 2.高度的信息含量与严密的逻辑性 3.价值的全面性 4.高度的科学性和全面的教育性 二、教育内容的具体表现形式 学校教育内容的具体表现形式包括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科书。课程计划是关于教育内容安排的总的规划。课程标准是学科内容的具体规划。教科书是对教育内容的具体表述。 (一)课程计划 129页课程计划 1.课程计划,是课程总体规划与方案。它依据一定的培养目标选择课程内容,确定学科门类及活动,确定教学时数,编排学年及学期顺序,形成合理的课

程体系,是学校教育的培养目标、课程的指导思想、课程设置与课程结构、课程管理方式等方面的规定,是学校必须遵照执行的文件。 2.课程计划的选择和编制要求 (1)合目的性:要求选择与编制课程首先确定教育目的并具体化为各级各类教育的明确目标,围绕目标设置课程。 (2)合科学性:要求编制课程正确地反应各门学科、课程内容,符合科学体系要求,要重视各学科、各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 (3)合发展性:要求课程选择与编制与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性相一致。 3.课程计划的形式与功能 不同性质和不同对象的课程要求人们采用不同的编排形式。具体而言,包括以下形式: (1)单科直线式。 (2)多科并进直线式:当代课程设置的最基本形式,在同一时期内同时安排多种学科,多科并进。 (3)螺旋式课程编排方式。 4.课程计划包括教学科目、学科开设的顺序、各门学科的教学时数、学年编制和学周的安排 (二)课程标准 1.课程标准的含义 132页课程标准 《教育学大辞典》解释:确定一定学段的课程水平及课程结构的纲领性文件。国家课程标准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要求。 课程标准的结构一般包括课程标准总纲和各科课程标准两部分。前者是对一定学段的课程进行总体设计的纲领性文件,规定各级学校的课程目标、学科设置、各年级各学科每周的教学时数、课外活动的要求和时数以及团体活动的时数等,即上文所述的课程计划;后者根据前者具体规定各科教育目标、教材纲要、教学要点、教学时数和编订教材的基本要求等。1952年后,前者被称为“教学计划”,后者为“教学大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