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及其变化

物质及其变化
物质及其变化

物质及其变化

第二章《化学》教材分析

一、本章教材的编排特点和主线

主要内容

认识“分类”这一科学方法对化学研究的作用。

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并根据分类标准掌握溶液、胶体和浊液的特点。

了解电解质的概念,知道酸、碱、盐在溶液中能发生电离,能书写其电离方程式。

以是否有离子参加反应为标准对化学反应进行分类,了解离子反应的本质及其表示方法——离子方程式。

以化学反应中是否有化合价的变化为标准对化学反应进行分类,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识别氧化剂和还原剂。

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分类方法的应用

内容结构

本章作为从学科内容方面使学生认识化学科学的起始章,是连接初中化学与高中化学的纽带和桥梁,对于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引导学生有效地进行高中阶段的化学学习,具有非常重要的承前启后的作用。

对大量繁杂的事物进行合理的分类是一种科学、方便的

工作方法,它在学习和研究化学当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本章的一条基本线索就是对化学的分类。在高中化学的第二章编排化学反应与物质分类,使学生对物质的分类、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知识的学习既源于初中又高于初中,既有利于初、高中知识的衔接,又有利于学生能够运用科学过程和科学方法进行化学学习,立意更高些。

从化学物质的分类来看,纯净物的分类在初中已初步介绍过,这里主要是通过复习使学生的知识进一步系统化。溶液和浊液在初中虽然也涉及到,但没有从分散系的角度对其进行分类,因此,分散系和液态分散系的分类、胶体及其主要性质是高中化学的新知识。胶体的性质表现在很多方面,这里只是从胶体与溶液区分的角度,涉及到胶体的丁达尔效应。

从化学反应的分类来看,本章涉及到化学反应分类的3个标准: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类别以及反应前后物质种类的多少,按此标准划分,可将化学反应分为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这4种反应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过,这里主要是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系统化;反应中是否有离子参加——离子反应;反应中是否有电子转移——氧化还原反应。后两种分类及相关的离子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是高中的新知识,在高中化学学习中将大量涉及,所以是重要的基础知识,是本章的重点内容。

内容呈现特点:

以分类的科学方法作为统领本章的主要线索。本章所涉及的主要教学内容在过去的中学化学教学体系是作为基本概念和基本技能训练的知识载体,但现在只是作为基本概念,而且是从分类的角度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因此相关知识在整个教材体系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具体的教学要求也不相同。

与章的编排相似,第二章的知识仍然非常重视与初中知识的衔接,化学物质的分类是从混合物和纯净物的知识入手,引入分散系、胶体等新的概念,而化学反应的分类则是在化合、分解、置换、复分解等4种基本反应类型的基础上引申到离子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而且离子反应的概念建立在酸、碱、盐的主要化学性质的知识基础上,氧化还原反应在初中也从得失氧的角度初步认识了,所以,教材中的教学内容充分体现了新旧知识的联系,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

技能1.能够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

.知道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能够根据分散质粒子的大小区分溶液、胶体和浊液,了解丁达尔效应。

.了解电解质概念,知道酸、碱、盐在溶液中能够发生电离,能正确书写强酸、强碱和可溶盐的电离方程式。

.通过实验事实认识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初步学会书写离子方程式。

.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是电子的转移,能通过化合价的升降,判断氧化还原反应。

.能识别常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

过程与

方法1.通过对化学物质及化学反应分类方法的讨论,认识分类法在化学研究的作用。

.通过对丁达尔效应、溶液的导电性、离子反应等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初步体会从实验现象分析上升到理论知识的理性思维过程。

.在与同学讨论分类法的过程中学会对日常生活知识进行提炼、升华,并应用于科学研究或学习过程。

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1.感受分类等科学方法对于化学科学研究和化学学习的重要作用。

.能正确认识氧化还原反应的价值。

.通过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的相互依存关系,初步树立对立统一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通过课堂讨论活动学习与人合作与交流,共同研究、探讨科学问题。

三、课时安排

节物质的分类。

第二节离子反应。

第三节氧化还原反应。

复习

单元测验

测验讲评

四、教学建议

节物质的分类

基本的要求①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

②知道根据分散质粒子的大小,把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

③知道用丁达尔效应区分溶液和胶体。

弹性的要求①胶体的渗析;

②胶体的吸附作用。

暂不宜拓展①胶体的凝聚的方法;

②胶体布朗运动。

课时: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

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化学的分类方法,教科书引入“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其目的是使学生认识科学方法对于化学科学研究和化学学习的重要性,教学要源于生活,落在化学,建议用具体的化学物质和化学反应从不同角度进行分

例1:Nacl、Hcl、cacl2、cuo、H2o、Fe2o3等化合物,如果将它们以在通常状况下的存在状态为标准进行分类,可分为气体、液体和固体三类;如果将它们以是含氧还是含氯的二元化合物为标准进行分类,可分为氧化物和氯化物两类。

例2:按照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纯净物进行分类,作出树状分类图,然后选择下列合适的物质填在物质类别上:o2、cu、H2So4、Ba2、No3、co2、空气、含镁60%的go。

例3:对下列化学反应进行分类

①硫在氧气里燃烧;②红磷在氧气里燃烧;

③铁丝在氧气里燃烧④铝箔在氧气里燃烧;

⑤蜡烛在氧气里燃烧。

从化学物质的分类过渡到化学反应的分类,建议可适当补充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虽然这个内容在“人教版”中没有出现,但在“山东版”和“江苏版”都有涉及。

第二课时:分散系及其分类,胶体。

关于分散系的教学,首先要确定分类的标准,教科书已经列举了按照分散剂和分散质所处的状态,相互之间可以有9种组合方式,但没有具体的实例,因此教学过程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列举实

关于胶体概念的教学,要把学生在初中学过的浊液、溶液的有关知识和日常生活中的有关事实、现象等联系起来,建议先通过丁达尔效应把浊液、胶体、溶液区分开来,然后通过比较、讨论,正确认识三种分散系的本质特征。

关于胶体的性质,三个版本的教科书都提到了丁达尔效应,而其他性质只有“山东版”提到了电泳、聚沉、渗析等,而课标对胶体教学的要求是“知道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在活动与探究建议方面提到了实验“氢氧化铁胶体的制备”,可见胶体的教学要求并不高,不宜随意扩展、加深。

第二节离子反应

基本的要求①会写:能够正确书写强酸、强碱和可溶性盐的电离方程式;

②会看:看到离子方程式知道代表的是某一类的反应,并能举例。如看到H++oH-=H2o知道代表的是强酸、强碱之间的反应;

③会判断:能够根据溶液中存在的离子判断是否发生复分解反应,从而判断溶液中离子能否大量共存;

④会检验:cl-、So42-、co32-的检验方法。

弹性的要求①涉及强酸、强碱、盐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②离子的物质的量浓度。

发展的要求涉及醋酸、氨水等弱电解质以及碳酸氢根离

子等酸式盐的较为复杂的离子方程式。

不宜拓展①弱电解质的电离及相关知识;

②涉及量的关系的离子反应,如过量、不足量等。

课时: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离子反应和离子方程式的概念形成。

虽然课标中并没有涉及电解质的概念,但由于三个版本的教科书都提到了电解质和电离的概念,所以还是有必要让学生理解相关的知识。对此,建议让学生重温初中做过的溶液导电性实验,补充硝酸钾加热熔化后导电的实验,使学生能正确认识电解质的概念。因教学时间有限,所以不宜在概念上过多纠缠。

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情况,是认识离子反应及其发生条件的关键,可从氯化钠在水中的溶解和电离入手,使学生学会电离方程式的书写,进而理解酸、碱、盐的本质。

通过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情况的讨论,使学生了解到电解质在溶液里所起的反应实质是离子之间的反应后,可自然转入离子反应的讨论。注意用好教科书中的“实验2-1”,把实验与讨论密切结合起来,初步形成离子反应和离子方程式的概念。

第二课时:简单离子方程式的书写,离子反应的应用。

离子反应的本质与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是密切相关的,核心是离子反应的本质。教学中要充分用好“实验2-2”,通

过讨论实验所涉及的反应本质,得到离子互换反应的发生条件。特别注意的是,这里讲的“发生条件”仅限于两种电解质在溶液中相互交换离子的反应,而不是所有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至于其它类型的离子反应,如氧化还原的离子反应,在此不宜扩充。而置换反应可在相关习题训练中补充说明。

今年“人教版”教科书与去年相比,增补了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步骤,但从三个版本的教科书来看,离子方程式只要求掌握只有可溶于水的强酸、强碱和盐的复分解反应的离子方程式的书写,而课标对离子方程式的书写也没有具体的教学标准,所以这一部分的内容不宜扩展、加深,但教学中必须让学生明确:离子方程式不仅可以表示某一个具体的化学反应,而且还可以表示同一类型的离子反应。

在初中知识的基础上,在讨论离子反应的应用过程中,可有意识地利用Ag+与cl-、Ba2+与So42-、H+与oH-、H+与co32-、ca2+与co32-等不共存的离子组,进一步强化离子反应的本质、离子互换反应的发生条件、离子方程式的书写等知识的理解。

第三节氧化还原反应

基本的要求①根据实验事实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的转移;

②举例说明生产、生活中常见的氧化还原反应;

③熟记常见物质的化合价,并能通过化合价的升降,判

断氧化还原反应;

④通过具体实例识别氧化剂和还原剂。

弹性的要求①理解氧化、还原、氧化剂、还原剂的概念;

②学会用电子转移的观点判断氧化还原反应,并能用箭头标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

发展的要求简单的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

不宜拓展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电子守恒原理及其运用。

对于本节内容的课时分配,提供两套方案供参考。

【方案一】

课时:根据化合价的升降判断氧化还原反应,电子转移与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

化合价变化和电子转移的关系是本节教学的关键,故在课时就要突出教学的重点——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则在第二课时的教学过程中可强化概念的理解。教学中可结合具体反应,从得氧失氧、化合价升降到电子转移,环环相扣,由表及里地揭示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

充分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尤其是电子转移过程,可用电脑动画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来,有利于学生理解电子得失与电子对偏移的区别,进一步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山东版”用原电池反应直观揭示氧化还原反应本质的实验方法和思路比较新颖,不妨尝试一下,或在此基础上进行修改,

然后用于教学。

“山东版”和“江苏版”都介绍了用双线桥法分析氧化还原反应,由于课标没有要求,同时“人教版”也没有介绍,不同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是否增加这一内容,建议A、B 类学校可简单介绍,有利于以后对所学的氧化还原反应进行分析。

第二课时:4种基本反应类型与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

教科书中“学与问”的环节要求找出4种基本反应类型与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教学中要注意回归到分类方法的应用,与节的教学内容相呼应,突出整章书的重点是分类的标准,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在必修模块中都是作为化学反应的分类类型来介绍。至于相关的一些比较复杂的知识都将在相应的选修模块中进一步学习。

课标并没有要求掌握氧化剂和还原剂的概念,但三个版本的教科书都对此有介绍,“山东版”还从价态的角度分析氧化剂和还原剂,并给出一些常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对此,建议还是简要介绍氧化剂和还原剂的概念,但目的是巩固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并且能通过具体实例识别氧化还原反应和氧化剂、还原剂。

【方案二】

课时:根据化合价的升降判断氧化还原反应,4种基本反应类型与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

注重与初三关于氧化反应、还原反应的知识衔接,充分利用教材的“思考与交流”环节,使学生对氧化还原反应的认识不断深化,从化合价升降的特征认识氧化还原反应。

对教材内容进行重组,将“学与问”环节放在本课时完成,目的是引导学生从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化合价升降分析4种基本反应类型与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及时对从化合价升降角度认识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进行巩固、升华,同时回归分类方法的应用。

第二课时:从电子转移的角度认识氧化还原反应。

本课时是在上一课时的基础上从电子转移的角度给氧化还原反应下一个更本质的定义,使学生学会用电子转移的观点判断氧化还原反应,理解氧化、还原、氧化剂、还原剂的概念。

为了让学生真正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可以利用两个学生在初中就已经很熟悉的反应作为载体,引导学生分析反应物的组成、性质、发生变价的元素的原子结构,通过探究,使学生可以透彻地理解化合价的变化是由于得失电子或电子偏移引起的。通过Nacl和Hcl形成的比较,让学生理解氧化还原反应定义中描述的“电子转移”包括电子得失和电子偏移。

用“双线桥法”分析氧化还原反应的化合价升降情况和电子转移情况,不同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是否增加这一

内容。

第三单元《物质在变化》复习资料

第三单元《物质在变化》复习资料 一、填空题 1、物质的变化可以分成两大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没有产生新物质),叫(物理变化);另一类是(产生新物质),叫(化学变化)。 2、蜡块在加热时,会从(蜡块)变成(蜡油),冷却时会从(蜡油)变成(蜡块)。 3、产生新物质的变化,可以从(颜色改变)、(沉淀生成)、(气体产生)、(温度变化)、(性质改变)等现象加以判断。 4、像蜡烛融化,白糖融化,易拉罐变形,铁熔化等,仅仅是外形和形态发生变化,但是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称为(物理变化);像白糖加热至焦黑,蜡烛燃烧,面粉做成馒头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称为(化学变化)。 5、铁生锈的原因是铁与(水)和(空气)接触。 6、(水中有盐)、(铁制品表面不干净)、(铁制品表面粗糙)等也容易使铁生锈。 7、铁在含有(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水里很容易生锈,铁完全生锈后,体积可以胀大(8倍)。 8、不同的金属绣的颜色不同,铜锈是(绿色),铁锈是(赤色),铝锈是(黑色)。 9、金属在有(水)、(空气)、(酸)的条件下最容易生锈。 10、(锈)是铁变化后产生的新物质。 11、像白醋这样能使紫甘蓝水(变红)的物质叫做(酸性物质)。 12、像(碱水)这样能使紫甘蓝水(绿)的物质,叫做(碱性物质)。 13、像(紫甘蓝水)这样能检验其它物质酸碱性的物质叫做(酸碱指示剂)。 14、物质可以分为(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两大类,酸性物质有(酸味),碱性物质有(涩味)、(滑腻感)。像呕吐时,胃里有(酸水),剧烈运动时感到(肌肉酸痛),橙子、西红柿含有(维生素C),蔬菜中含有(叶酸),它们都是(酸性)物质。 15、用肥皂洗手会有(滑腻感)的感觉,吃未熟透的柿子会感到有(涩味),因为柿子和肥皂里有(碱性物质)。 16、家用清洁剂大多是(碱性物质)物质,做面包用的小苏打是(碱性)物质,化肥有的是(酸性的)、有的是(碱性的),因为不同的植物喜好不同的酸碱性土壤。 17、竹子喜好(碱性)土壤,如果淋了酸雨,它就会大面积死亡;杜鹃花喜好(酸性)土壤,如果发现它叶瓣发黄发枯,就说明土壤可能偏(碱性),需要喷洒偏酸性的(硫酸亚铁)。 18、盐碱地长不好植物,可以通过追加(硫酸亚铁)来改良土壤。 19、不同的(污物),需要不同的(洗涤剂)清洗。洗涤油污和水彩颜料用(肥皂)效果最好;洗菜汁、蓝黑墨水用(洗衣粉)效果最好;洗涤果汁需要用(专用洗涤剂);洗涤血渍需要用(加酶洗衣粉)。 20、对于油污,仅用(水)是洗不干净的,用(肥皂)则可以洗干净。因为溶解在水中的(肥皂)就像一个人,一只手拉着(油),另一只手拉着(水)。当我们揉搓衣物时,肥皂渗透到(织物)和(油污)中间,拉着油污(投身)到水中,这样原来不相溶的油和水,就变成了(油水交融)的污水了。 21、日常生活中,我们一般洗衣服用(洗衣粉)和(肥皂)。 22、污水会使水中的藻类植物大量(繁殖)而污染水域。 二、简答题

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 第二课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物质的变化可以划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它们的区别在于是不是产生了新的物质。一些物质在变化的过程中,会既发生化学变化又发生物理变化。 过程与方法:学习用筛网分离混合物,学习用蜡烛给白糖加热。 情感、态度、价值观:养成细心观察,及时记录的习惯。体会到在实验观察到的现象,对于得出正确结论。 ●【教学重点】观察白糖加热的变化。 ●【教学难点】观察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过程,并找出它们之间的区别。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示范指导、适当讲解。 ●【教学准备】豆子、沙子、白糖、烧杯、筛子、长柄铁勺、蜡烛、火柴、记录 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研究了什么?你们知道了什么?(《身边的物质》知道了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并且物质总在不断地变化)。这节课,我们将通过实验来探究物质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板书: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看这是什么?(师出示一根丝)我不管怎么扭,弯,他还是什么?看这张纸,我撕成两半它不是纸吗?它们跟原来相比只是什么不同? 二、观察混合后的沙子和豆子的变化 师:同学们,这是什么?请你们仔细观察,描述他们的特点。 生:沙子--细小、颗粒状、棕色;豆子--椭圆形、黄色; 教师指导做沙和豆子的混合演示实验。让学生分组自己动手去做实验,教师巡视观察学生做实验。 师:同学们说说,混合后的沙子和豆子发生了什么变化?有什么方法能进一步说明它们有没有发生变化? 生:我们分离后的沙和豆相比较原来的沙和豆才知道有没有发生变化。 师:怎样分离呢?(预设:用筛子来分离)

物质的变化.

第1节物质的变化 一、教学目标 1.从物质运动与相互作用这一科学统一的概念和原理出发认识自然界的物质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和变化之中,不同的物质形态和运动形式发生着相互作用。 2.学习研究物质变化规律的科学方法。 二、重点难点 1.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和联系 2.探究物质变化的方法 三、教具准备 铁架台,试管,酒精灯,硫酸铜晶体,硫酸铜溶液,鸡蛋清,PPT课件。 四、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讨论法 五、教学过程 (一)、引入 (二)、新课教学 1.物质是在不断变化着的。 提问:我们知道,自然界的物质会发生各种各样的变化,你能说出生活中物质变化的实例吗?生举例。如:太阳的升降、月亮的圆缺、细胞的分裂、生长和分化,物质的溶解、下雨、木柴燃烧、植物光合作用、瀑布落下、电灯发光、冰山消融、水的电解等。 展示图1-1、1-2、1-3、1-4,问:自然界中这些变化是什么变化? 再问:什么是化学变化?什么是物理变化?刚才这些例子又是什么变化? 生讨论回答,师归纳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 一、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1、定义: ⑴物理变化:变化中没有新物质产生,只有形态、状态的改变。 ⑵化学变化:变化中会产生新的物质。 思考: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在本质上有什么不同? 你能否用模型表示冰山消融和水的电解过程? 课件展示水的电解过程。 问:由此,你能得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在本质上的不同了吗? 师归纳物理变化的实质和化学变化的实质。 2、实质: ⑴物理变化:分子间的距离发生改变 ⑵化学变化:构成物质的分子的原子重新组合,形成了新的分子 问:如何了解物质的变化呢?即寻找探究物质变化的方法。 二、探究物质变化的方法 ――通过观察和实验等来寻找物质变化的证据。 举例:(1)硝酸铅和碘化钾反应、绿叶的变化、钢铁的熔化、铁丝的形变、水的电解。(2)植物的光合作用产生气体、放焰火礼花的发光发热现象、天然气燃烧过程中的能量变化使温度变化、酸碱溶液混合后溶液PH值变化。 物质变化的证据有:颜色变化、生成沉淀、状态变化、温度变化、形状变化、气体生成等等。

必修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单元测试题 班别座号姓名评分_____ ___ 相对原子质量:Na 23 Al 27 Fe 56 Cu 64 H 1 O 16 C 12 S 16 Cl 35.5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3 小题,1-9题每题只有1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3分,10-13题每题有1-2个答案,每小题4分,共43 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答案 1.下列物质中属于氧化物的是 A.O2 B.Na2O C.NaClO D.FeSO4 2.根据广州中心气象台报道,近年每到春季,我省沿海一些城市多次出现大雾天气,致使高速公路关闭,航班停飞。雾属于下列分散系中的 A.溶液B.悬浊液C.乳浊液D.胶体 3.能用H++OH-=H2O来表示的化学反应是 A.氢氧化镁和稀盐酸反应B.Ba(OH)2溶液滴入稀硫酸中 C.澄清石灰水和稀硝酸反应D.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中 4.下列反应中必须加入还原剂才能进行的是 A.Cl2→Cl-B.Zn→ Zn2+C.H2→H2O D.CuO→CuCl2 5.将饱和FeCl3溶液分别滴入下列液体中,能形成胶体的是() A.冷水B.沸水C.NaOH溶液D.NaCl溶液 6.某溶液中只含有Na+、Al3+、Cl-、SO42-四种离子,已知前三种离子的个数比为3∶2∶1,则溶液中Al3+和SO42-的离子个数比为 A.1∶2 B.1∶4 C.3∶4 D.3∶2 7.在碱性溶液中能大量共存且溶液为无色透明的离子组是 A.K+、MnO4-、Na+、Cl-B.K+、Na+、NO3-、CO32- C.Na+、H+、NO3-、SO42-D.Fe3+、Na+、Cl-、SO42- 8.对溶液中的离子反应,下列说法:①不可能是氧化还原反应;②只能是复分解反应;③可能是置换反应;④不能有分子参加。其中正确的是 A.①③B.③C.①②D.③④ 9.下列反应属于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A.CaCO3+2HCl=CaCl2+CO2↑+ H2O B.CaO+H2O=Ca(OH)2 C.2H2O22H2O+O2↑D.CaCO3CaO+CO2↑ 10.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A.氯化铜溶液与铁粉反应:Cu2++Fe=Fe2++Cu B.稀H2SO4与铁粉反应:2Fe+6H+=2Fe3++3H2↑ C.氢氧化钡溶液与稀H2SO4反应:Ba2++SO42-=BaSO4↓ D.碳酸钙与盐酸反应:CO32-+2H+=H2O+CO2↑ 11.从海水中提取溴有如下反应:5NaBr+NaBrO3+3H2SO4=3Br2+Na2SO4+3H2O,与该反应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知识点总结

一、第二章知识结构梳理 1、物质的分类 (1) 以分散质粒子大小对分散系分类 (2) 以组成为标准对物质进行分类 2、物质的化学变化

二、本章重难点概括 1、电解质和非电解质 (1)电解质应该是化合物; (2)电解质的导电条件:水溶液或熔融状态 (3)电解质导电必须是化合物本身能电离出自由移动的离子,而不是发生化学反应的生成物(如CO2、SO2、SO3、NH3溶于水形成的水溶液可以导电,但是本身为非电解质)。【注意】 (1)单质和混合物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电解质和非电解质都是化合物} (2)(纯净的)酸碱盐都是电解质。 电解质包括:酸碱盐、大多金属氧化物、水; 非电解质包括:大多数有机物、非金属氧化物、氨。 (3)电解质本身不一定能导电{NaCl晶体}, 能导电的不一定是电解质{石墨、金属单质、混合物}。 (4)熔融状态下,一般的盐和强碱能导电,酸不能导电{分子构成}。 (5)液氨、液态HCl、HCl、酒精是纯净物,氨水、盐酸是混合物。 2、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1)可拆:强酸、强碱、可溶盐; 不可拆:弱酸、弱碱、不溶盐、单质、气体、氧化物。

(2)HCO 3-不可拆、HSO 4-要拆开。 3、H + + OH -= H 2O 虽然能表明酸碱中和反应的实质,但只能表示强酸和强碱反应生 成可溶性盐的酸碱中和反应。 4、离子方程式正误判断 (1)得失电子不守恒、电荷不守恒、原子个数不守恒。 (2)弱酸、弱碱、难溶盐、气体、氧化物没写成化学式。 (3)反应不符合客观事实。 5、离子共存 (1)无色溶液中不能大量存在有颜色离子:Cu 2+(蓝色)、Fe 3+(棕黄色)、Fe 2+(浅绿色)、MnO 4-(紫 色),但有颜色离子可大量存在于澄清透明溶液中。 (2)强酸性溶液中不能大量存在以下离子:OH -、CO 32-、HCO 3-。 (3)强碱性溶液中不能大量存在以下离子:H +、NH 4+、Al 3+、Fe 3+、Mg 2+。 (4)能发生复分解反应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 6、氧化还原反应 (1)概念:化学反应过程中元素化合价发生变化的反应叫做氧化还原反应。 (2)特征:化合价发生变化。 (3)本质:电子发生转移。 (4)失去电子的物质是还原剂,化合价升高,发生氧化反应,得到氧化产物。 (5)得到电子的物质是氧化剂,化合价降低,发生还原反应,得到还原产物。 (6)氧化剂表现出氧化性。 (7)还原剂表现出还原性。 注意点:氧化剂与还原剂都是指反应物。 (2)单、双线桥表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失电子总数=得电子总数) C+2CuO △2Cu+CO 2 化合价升高,失电子,被氧化,发生氧化反应 化合价降低,得电子,被还原,发生还原反应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知识点总结: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课标要求 1.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 2.知道根据分散质粒子的大小,把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 3.知道用丁达尔效应区分溶液和胶体 4.知道酸、碱、盐在溶液中能发生电离,能正确书写强酸、强碱和可溶性盐的电离方程式。 5.通过实验事实认识离子反应的意义及其发生的条件,能正确书写常见的离子方程式。 6.能够根据溶液中存在的离子判断是否发生复分解反应,从而判断溶液中离子能否大量共存。 7.了解Cl-、SO42-、CO32-等常见离子的检验方法。 8.了解常见变化的分类方法。 9.根据实验事实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的转移。 10. 举例说明生产、生活中常见的氧化还原反应。 11.熟记常见物质的化合价,能根据反应前后元素化合价有无变化,判断反应是否为氧化还 原反应。 12.能判断氧化剂和还原剂。 要点精讲 一、物质的分类

二、分散系相关概念 1. 分散系:一种物质(或几种物质)以粒子形式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所形成的混合物,统称为分散系。 2. 分散质:分散系中分散成粒子的物质。 3. 分散剂:分散质分散在其中的物质。 4、分散系的分类:当分散剂是水或其他液体时,如果按照分散质粒子的大小来分类,可以把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分散质粒子直径小于1nm的分散系叫溶液,在1nm -100nm之间的分散系称为胶体,而分散质粒子直径大于100nm的分散系叫做浊液。

????????? ????→→???→→→→???乳浊液悬浊液浊液胶气溶胶;液溶胶;固溶粒子胶体:分子胶体胶体溶液 分散系分散剂分散质 下面比较几种分散系的不同: 注意:三种分散系的本质区别:分散质粒子的大小不同。 三、胶体 1、胶体的定义:分散质粒子直径大小在10-9~10-7m 之间的分散系。 2、胶体的分类: ①. 根据分散质微粒组成的状况分类: 如:3)(OH Fe 胶体胶粒是由许多3)(OH Fe 等小分子聚集一起形成的微粒,其直径在1nm ~100nm 之间,这样的胶体叫粒子胶体。 又如:淀粉属高分子化合物,其单个分子的直径在1nm ~100nm 范围之内,这样的胶体叫分子胶体。 ②. 根据分散剂的状态划分: 如:烟、云、雾等的分散剂为气体,这样的胶体叫做气溶胶;AgI 溶胶、3)(OH Fe 溶胶、3)(OH Al 溶胶,其分散剂为水,分散剂为液体的胶体叫做液溶胶;有色玻璃、烟水晶 均以固体为分散剂,这样的胶体叫做固溶胶。

1无处不在的物质变化

1无处不在的物质变化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变化的,物质的变化有相同和不同之处。 一些物质的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一些变化没有产生新的物质。过程与方法: 用举例、分析、综合、概括的方法,对物质的变化进行比较分析分类。 通过具体的实验,体验物质的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可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不断变化着的。 【教学重点】:能通过具体的实验,体验物质的变化。 【教学难点】:间接感受抽象物质的存在性以及物质的变化。 【教学准备】: 师:塑料袋、易拉罐、水结冰图片 生:蜡烛、火柴、铁绣钉、纸 【教学过程】: 一、理解世界是物质构成的 1、切身环境导入:观察我们的周围,由哪些物质构成了我们的教室? 2、学生自由发言,(预计大多为可视性的具体物体)教师指出:我们能直接观察到的物体都可以叫做物质。 3、深入探讨:我们的教室其实不仅存在这些可以看的见摸的着的物质,还有我们不能直接感触到的空气、火、声音、电、光,它们是物质么? 4、建议作出讨论,要求学生列出证据和理由。 5、教师介入抽象物质的界定:对学生见解适当点评,必要情况下以空气做示例, 塑料袋实验证明。引申教室以外的世界物质构成。 6小结:无论是实际存在的物质还是我们的感觉器官能感触的到的物质,都说明了整个世界都是由物质构成的。 二、过渡物质在变化: 以教室为例,教室里同学们所列举的物质都是一成不变,没有任何变化的么?学生会列举许多变化,教师给予肯定。 1、师引入演示:在我们的教室里还有老师带来的两种物质一一易拉罐和水结冰的图片。 讨论:捏扁易拉罐和水结冰也同样是物质发生了变化,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点呢?(物质本身没有变,形状改变,变化速度不同) 我们生活里还有没有这样的例子? 2、分组实验发现:实验盒里有火柴和铁钉,它们会发生变化么?它们的变化又会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呢? 实验讨论:火柴燃烧过以后变成了什么物质?和之前一样么?铁和铁锈是同一种物质么?(除变化速度不同以外,都产生了新的物质) 我们生活中有这样的例子么?

2019高考化学一轮复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教案(1)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目录 一、高考要求和命题趋向 二、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三、复习思路 一、考纲要求 第一节物质的分类 1、了解分子、原子、离子等概念的含义。了解原子团的定义。 2、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与联系。 3、理解混合物和纯净物、单质和化合物、金属和非金属的概念。 4、理解酸、碱、盐、氧化物的概念及其相互联系。 5、了解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 第二节离子反应 1、了解电解质的概念。了解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的概念。 2、了解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以及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 3、能正确书写离子方程式。 第三节氧化还原反应 1、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的转移。 2、了解常见的氧化还原反应。 3、掌握常见氧化还原反应的配平和相关计算。 高考纵览

高考命题探究 第一节物质的分类内容探究:物质的分类主要判断各选项的正误,考查角度是对概念的辨析;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之间的转化会结合与社会热点相关的物质、材料、工业流程等进行考查;分散系的相关知识主要侧重胶体性 质与应用的考查。形式探究:(1)物质的分类、物质的性质与变化常与其他知识综合考查,一般以选择题形式出现。(2)分 散系的知识考查频率不高,难度不大,一般出现在选择题的个别选项中。 第二节离子反应内容探究:离子反应是高中化学的重点内容,是考查元素化合物知识的一种重要形式,主要以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和正误的判断、离子是否能在溶液中大量共存的判断两种题型考查。综合分析每年的高考题,离子方程式正误的判断主要涉及反应物或生成物的拆分问题、是否遵循守恒问题、是否注意用量等三个方面知识;离子方程式的书写主要出现在第Ⅱ卷中,根据题目要求填空;离子在溶液中是否能大量共存的判断主要涉及是否能发生复分解反应、是否能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是否能发生水解反应、是否能发生络合反应等四个方面的知识;离子检验与推断与离子共存有密切联系,往往结合元素化合物知识,综合性较强。形式探究:(1)离子共存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是高考的热点。(2)离子方程式的书写一般根据信息写出相应离子方程式,是必考点。(3)离子的推断与检验多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也可能以实验题形式出现,甚 至有实验设计。 第三节氧化还原反应内容探究:本节考查点有四个方面:一是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的辨析,二是氧化还原反应规律及应用,三是 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书写和配平,四是氧化还原反应的定量计算。形式探究:通过分析近几年各省的高考题,在理综的考试中一般很少以完整的题目单独出现,往往与其他知识点融合,分散到不同题目中进行考查。氧化还原反应基本概念的考查多在选择题的某一选项中出现。以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配平和得失电子守恒思想为基础的“新情境下方程式”的书写是高考的热点,在填空题中多有出现,考查了考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是高考命题的方向和重点。高考常将离子反应与氧化还原反应融合在一起考查,即书写离子方程式时往往用到氧化还原反应理论,这 类题能很好的考查学生全面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知识点总结

课标要求 1.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 2.知道根据分散质粒子的大小,把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 3.知道用丁达尔效应区分溶液和胶体 4.知道酸、碱、盐在溶液中能发生电离,能正确书写强酸、强碱和可溶性盐的电离方程式。 5.通过实验事实认识离子反应的意义及其发生的条件,能正确书写常见的离子方程式。 6.能够根据溶液中存在的离子判断是否发生复分解反应,从而判断溶液中离子能否大量共存。 7.了解Cl-、SO42-、CO32-等常见离子的检验方法。 8.了解常见变化的分类方法。 9.根据实验事实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的转移。 10. 举例说明生产、生活中常见的氧化还原反应。 11.熟记常见物质的化合价,能根据反应前后元素化合价有无变化,判断反应是否为氧化还原反应。 12.能判断氧化剂和还原剂。 要点精讲 一、物质的分类

二、分散系相关概念 1、分散系:一种物质(或几种物质)以粒子形式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所形成的混合物,统称为分散系。 2、分散质:分散系中分散成粒子的物质。 3、分散剂:分散质分散在其中的物质。 4、分散系的分类:当分散剂是水或其他液体时,如果按照分散质粒子的大小来分类,可以把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分散质粒子直径小于1nm的分散系叫溶液,在1nm -100nm之间的分散系称为胶体,而分散质粒子直径大于100nm的分散系叫做浊液。

下面比较几种分散系的不同: 注意:三种分散系的本质区别:分散质粒子的大小不同。 三、胶体 1、胶体的定义:分散质粒子直径大小在10-9~10-7m之间的分散系。 2、胶体的分类: ①根据分散质微粒组成的状况分类: 如:胶体胶粒是由许多等小分子聚集一起形成的微粒,其直径在1nm~100nm之间,这样的胶体叫粒子胶体。 ②根据分散剂的状态划分: 如:烟、云、雾等的分散剂为气体,这样的胶体叫做气溶胶;AgI溶胶、溶胶、溶胶,其分散剂为水,分散剂为液体的胶体叫做液溶胶;有色玻璃、烟水晶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物质在变化》测试卷含答案

第三单元《物质在变化》检测试卷 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30分) 1.像蜡烛熔化、白糖熔化、铁熔化等,仅仅是外形和形态发生了改变,但是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称为_______________;像蜡烛燃烧、粉做成馒头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称为_______________。 2.产生新物质的变化,可以从颜色的改变___________以及________、__________等 现象加以判断。 3.盐碱地长不好植物,可以通过追加_______________来改良土壤。 4.铁生锈的原因是铁与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接触。 5._______________、铁制品表面不干净、_______________等也容易使铁生锈。 6.一块铁完全生锈后,_______________可胀大8倍。 7.指示剂的作用是能够分辨物质的_______________。 8.能够使紫甘蓝水变红的物质,称为_______________。 9.能够使紫甘蓝水变绿的物质,称为_______________。 10.剧烈运动时,你会感到肌肉酸痛,这是因为肌肉里产生了_______________。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8分) 1.胃液是() A.酸性物质 B.碱性物质 C.中性物质 D.酸碱指示剂 2.出现以下哪些现象,属于产生新物质的变化() ①颜色改变②下沉③大小变化④出现气泡 ⑤形状改变⑥发光⑦形态变化⑧发热 A.②③④⑤ B.①③⑥⑧ C.③⑤⑥⑦ D.①④⑥⑧ 3.用什么方法可以防止自行车生锈() ①经常冲洗②在易锈处抹些黄油③雨天不骑车④车胎气保持充足 A.③④ B.②③ C.①③ D.①④ 4.下面的变化没有新物质产生的是() A.火柴燃烧 B.木材做家具 C.白糖加热至焦黑 D.生鸡蛋变成熟鸡蛋 5.要使食用的小苏打或碱块起泡,需加入()

物质变化分类

基本概念和理论1、物质的分类 2、 3、 胶体是指分散质粒子大小的分散系。例如: 利用可以区分胶体和溶液。 [例]当光通过下列分散系时,能观察到丁达尔效应的是()A、NaCl溶液B、盐酸C、Fe(OH)3胶体D、泥水 4、当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断开反应物中的化学键要能量,而形成生成物中 的化学键要 能量。化学键的是物质在化学反应中发生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通常表现为的变化。有些反应为吸热反应,如; 有些反应是放热反应,例如:。所有的燃烧反应都是反应。

[巩固练习] 1、下列物质是纯净物的是() A、纯净的空气 B、盐酸 C、漂白粉 D、蒸馏水 2、目前人类已发现了几千万种物质,对物质进行分类,有利于我们的学习。下列关于物质的分类中,不正确的是() A、H2O(氧化物) B、玻璃(纯净物) C、CH3CH2OH(有机物) D、I2的CCl4溶液(混合物) 3、目前人类已发现了几千万种物质,对物质进行分类,有利于我们的学习。下列关于物质的分类中,不正确的是() A、碘酒(混合物) B、白酒(纯净物) C、CH3COOH(酸) D、NH3?H2O(碱) 4、经测定,某气体物质中只含有一种元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物质一定是纯净物 B、该物质一定是单质 C、该物质可能是化合物 D、该物质可能是混合物 5、下列基本反应类型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A、化合反应 B、分解反应 C、置换反应 D、复分解反应 6、下列基本反应类型一定不是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A、化合反应 B、分解反应 C、置换反应 D、复分解反应 7、下列化学反应中,属于氧化还原反应的是()A.Na2CO3+CaCl2===CaCO3↓+2NaCl B.Fe+CuSO4===Cu+FeSO4 C.2NaHCO3Na2CO3+CO2↑+H2O D.CaO+H2O===Ca(OH)2 8、下列各对物质间的反应既属于氧化还原反应,又属于离子反应的是( ) A.Zn+H2SO4(稀) B.NaCl+AgNO3(溶液) C.H2+O2 D.Na2O+H2O 9.下列各反应中,不能用离子方程式表示其反应的是( ) A.Ba(OH)2溶液与硫酸钠溶液反应 B.CaCO3和稀盐酸反应 C.CaCO3分解 D.Fe与CuSO4溶液的反应 10、下列关于胶体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胶体外观不均匀B.胶体能通过半透膜 C.光束通过胶体时会形成光亮的“通路”D.胶体不稳定,静置后容易产生沉淀1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通常表现为热量的变化 B.反应物的总能量高于生成物的总能量时发生吸热反应 C.Ba(OH)2·8H2O与NH4Cl的反应是放热反应 D.木炭在氧气中的燃烧是吸热反应 12.下列反应中,属于放热反应的是,属于吸热反应的是。①煅烧石灰石(主要成分是CaCO3)制生石灰(CaO) ②燃烧木炭取暖③炸药爆炸④酸与碱的中和反应⑤生石灰与水作用制熟石灰⑥食物因氧化而腐败

物质的变化五年级科学

物质的变化 一、我们身边的物质 1、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能(直接)或(间接)观察到的实际存在的东西都是物质,整个世界都是由(物质)构成的。 2、我们周围的物质(都)会发生变化,有的物质变化(很快),有的物质变化比较(缓慢),甚至不容易被我们(察觉)。 3、物质总是在不断地变化,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形态)、(大小),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物质)。 4、像压扁易拉罐、水结冰、给水加热、弯折铁丝、纸折玩具等,都只是物质发生了(形态)、(大小)的变化;而像火柴燃烧、蜡烛燃烧、铁生锈等,结果都有(新物质)产生。 二、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1、物质的变化有(快)有(慢)。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形状)(大小)等,(没有)产生新的不同于原来的物质,我们把这类变化称为(物理变化)。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我们把(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称为(化学变化)。 2、物质的变化可以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它们的区别在于是否生成了(新的物质)。也就说发生物理变化时,是(没有)新物质产生的;发生化学变化时,就(有)新物质产生。 3、有的物质在发生变化过程中,既有(物理)变化又有(化学)变化。如在给白糖加热的过程中,先是白糖(熔化)—发生物理变化;再是(炭化)—发生化学变化。 三、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 1、米饭的主要成分是(淀粉)。

2、米饭中有一种叫(淀粉)的东西,在我们的咀嚼过程中发生了变化,变得有(甜味)了。 3、米饭、淀粉遇到碘酒,(颜色)发生了变化,这(蓝色)的物质是一种(不同于)米饭和淀粉的新物质。 4、淀粉和到碘酒会发生(化学)变化,生成的新物质是(蓝色)的。利用淀粉和碘酒反应时(颜色)会发生变化这一特性,我们可以来检验一些食物中是否有(淀粉)。 四、铁生锈了 1、铁生锈是十分常见的现象。铁生锈是一种比较缓慢的(化学)变化,铁锈是一种不同于(铁)的新物质。 2、铁生锈与(水)和(空气)都有关,铁生锈是水和空气共同作用的结果。所以,铁在潮湿的空气中更(容易)生锈。 3、铁是(深灰)色的,表面(光滑),非常(坚硬),敲击(有)声,能(导电),能被(磁铁)吸起来;铁锈是(棕褐)色的,表面(粗糙),比较(软),敲击(无)声,不能(导电),不能被(磁铁)吸起来。 五、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 1、从硫酸铜溶液和铁钉的反应中看到,铁钉上有(红色)物质生成,硫酸铜液体的(颜色)变浅。 2、物质的化学变化会伴随这些现象——(颜色变化)(发光发热)(产生气体)(产生沉淀物)。这些现象常常可以帮助我们判断物质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 3、铁生锈与(空气)和(水)有关,铁生锈是水和空气(共同)作用的结果。 4、铁生锈需要水和空气的共同作用,在不同的环境里铁生锈的速度有(快)有(慢),铁在盐水里的生锈速度(快),铁生锈的时候会发生(颜色)变化。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物质变化与我们教学设计

物质变化与我们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物质的变化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人类进行的所有的生产活动和人类的生活,都是利用了物质的变化。 过程和方法: 1.用总结、整理知识的方法帮助建构科学概念。 2.用阅读资料、体验的方法了解知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到科学知识与生活之间是紧密相关的。 【教学重点】了解物质的变化与人类生产生活的紧密关系。 【教学难点】分析物质变化和我们生活的联系 【教学准备】收集的关于物质变化与生活之间关系的资料。水、糖、柠檬酸、苏打、勺子、杯子、水 【教学过程】 导入 师:老师这有一张我们学校的照片,你可以从照片上看到一些什么呢?可以用哪两个字概括? 生:教学楼、树……? 生:物质(板书:物质) 一、整理概括单元内容 1.师:回忆一下,我们这个单元我们知道了什么是物质,而且所有的物质都在变化,现在你能很自信的告诉我物质的变化主要分哪几种吗? 生:物质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师:你觉得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主要区别在什么地方?化学变化伴随的常见现象有哪些? 生:看它们是否生成新物质 生: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主要有改变颜色、发光发热、产生气体、还有产生沉淀

师:那这个单元我们具体研究了哪些物质的变化,你可以把这些物质的变化罗列出来吗? 生:如水结冰…… 2.师:老师给出一张表格,你能将它补完全吗? 生;能 出示表格:(作业本第一题) 物质的变化伴随的主要现象变化类型及特点科学概念 水结冰、水蒸发 易拉罐压扁 弯折铁丝 混合沙子和豆子 火柴、蜡烛的燃烧 加热白糖 米饭、淀粉和碘酒 小苏打和白醋 铁生锈 硫酸铜溶液和铁钉 3.交流表格填写的知识 (帮助学生从整个单元去把握学习的内容,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二、物质变化报告会———我们生活中的物质变化 1.师:同学们都知道物质在变化,科学家们也在研究它们,为什么要研究他们吗?生:因为物质的变化与我们的生活有关。 师:你能列举一些吗? 生:一次性的杯子握在我手中形状变了,发生了物理变化(边讲边表演)…… 师:恩,说的很好,我相信同学们都已经收集好资料了,那么现在我们就来开个物质变化报告会吧! 小组内交流,然后由汇报员汇报(从生活中列举物质变化的内容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 2.思考:生活中的物质变化对与我们来说都是有用的吗?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知识点总结材料与练习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一.物质的分类 1.分类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一种常用的基本方法,它不仅可以使有关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知识系统化,还可以通过分门别类的研究,了解物质及其变化的规律。分类要有一定的标准,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对化学物质及其变化进行不同的分类。交叉分类和树状分类是常用的分类方法。 2.分散系及其分类 把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或多种)物质中所得到的体系,叫分散系。被分散的物质称作分散质(可以是气体、液体、固体),起容纳分散质作用的物质称作分散剂(可以是气体、液体、固体)。 溶液、胶体、浊液三种分散系的比较 二.物质的化学变化 1.物质之间可以发生各种各样的化学变化,依据一定的标准可以对化学变化进行分类。 ⑴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类别以及反应前后物质种类的多少可以分为: A.化合反应(A + B = AB) B.分解反应(AB = A + B) C.置换反应(A + BC = AC + B) D.复分解反应(AB + CD = AD + CB)。 ⑵根据反应中是否有离子参加可将反应分为: A.离子反应:有离子参加的一类反应。主要包括复分解反应和有离子参加的氧化还原反应。 B.分子反应(非离子反应)。 ⑶根据反应中是否有电子转移可将反应分为: A.氧化还原反应:反应中有电子转移(得失或偏移)的反应。 实质:有电子转移(得失或偏移) 特征:反应前后元素的化合价有变化 B.非氧化还原反应 2.离子反应 ⑴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叫电解质。酸、碱、盐都是电解质。

酸: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 碱: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 盐:电离时生成金属离子(或铵根离子)和酸根离子的化合物。 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叫非电解质。 注意:①电解质、非电解质都是化合物,不同之处是在水溶液中或融化状态下能否导电。②电解质的导电是有条件的:电解质必须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才能导电。③能导电的物质并不全部是电解质:如铜、铝、石墨等。④非金属 氧化物(SO 2、SO 3 、CO 2 )、大部分的有机物为非电解质。 ⑵离子方程式: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来表示反应的式子。它不仅表示一个具体的化学反应,而且表示同一类型的离子反应。 复分解反应这类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是:生成沉淀、气体或水。 书写方法: 写: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拆:把易溶于水、易电离的物质拆写成离子形式 删:将不参加反应的离子从方程式两端删去 查:查方程式两端原子个数和电荷数是否相等 ⑶离子共存问题 所谓离子在同一溶液中能大量共存,就是指离子之间不发生任何反应;若离子之间能发生反应,则不能大量共存。 A.结合生成难溶物质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如Ba2+和SO 4 2-、Ag+和Cl-、Ca2+和 CO 3 2-、Mg2+和OH-等。 B.结合生成气体或易挥发性物质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如H+和C 32-O,HCO 3 -,SO 3 2-, OH-和NH 4 +等。 C.结合生成难电离物质(水)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如H+和OH-、CH 3 COO-,OH- 和HCO 3 -等。 D.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水解反应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待学)。 注意:题干中的条件:如无色溶液应排除有色离子:Fe2+、Fe3+、Cu2+、MnO 4 -等离子,酸性(或碱性)则应考虑所给离子组外,还有大量的H+(或OH-)。 ⑷离子方程式正误判断(六看) 一看反应是否符合事实:主要看反应能否进行或反应产物是否正确。 二看能否写出离子方程式:纯固体之间的反应不能写离子方程式。 三看化学用语是否正确:化学式、离子符号、沉淀、气体符号、等号等的书写是否符合事实。 四看离子配比是否正确。 五看原子个数、电荷数是否守恒。 六看与量有关的反应表达式是否正确(过量、适量)。 3.氧化还原反应 1、概念

物质变化与我们生活的关系

物理、化学变化与我们的生活 物理变化: 是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1①固态的冰受热熔化成水,液态的水蒸发变成水蒸气;水蒸气冷凝成水,水凝固成冰。水在三态变化中只是外形和状态变化了。并没有新的物质产生出来,所以属于物理变化。 1②如扩散、聚集、膨胀、压缩、挥发、升华、摩擦生热、铁变磁铁、通电升温发光、活性炭吸附氯气等都是物理变化。 1③汽油挥发 1④蜡烛熔化 1⑤木头加工课桌, 1⑥铁铸成锅, 1⑦黄金打造成金箔 1⑧灯泡发光的属于物理变化 1⑨这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在嘴还没有从管内吸气时,管内外液面是相平的。这时,管内外液面上的气体压强相等;在嘴从管内吸气时,管内气体减少,管内液面上的压强也减少,这时管子内液面上的气体压强小于管外作用的液面上的大气压。所以,我们说这个现象的原因是大气压作用的结果。喝汽水时,首先要将管子插入汽水里,当嘴吸气里,管内便有一部分气体被吸进嘴里,便造成了管内剩余气体体积变大,压强变小,且小于管外的大气压,因而在管外大气压的作用下,汽水便沿管子上升,被吸进嘴里。 1⑩月亮跟着人一起前进 化学变化: 是有新物质产生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又叫化学反应。宏观上可以看到各种化学变化都产生了新物质,这是化学变化的特征。从微观上可以理解化学变化的实质: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个数没有变化,仅仅是原子与原子之间的结合方式发生了改变。化学变化常伴有光、热、气体、沉淀产生或颜色气味改变等表现现象发生,可以参照这些现象来判断有无化学反应发生。但要注意跟物理变化的区别。物理变化也常伴有发光(电灯)、放热(摩擦)、放出气体(启开汽水瓶盖)、颜色变化(氧气变成液氧)等现象发生,只是没有新物质生成,这是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根据反应物、生成物种类不同可以把化学反应分为化合、分解、置换和复分解4种基本类型。也可以从其他角度给化学反应分类,如分成氧化还原反应与非氧化还原反应;吸热反应与放热反应等等。 2①石墨在一定条件下变成金刚石就不是物理变化,而是化学变化,因为它变成了另外一种单质2②如铁的生锈、节日的焰火、酸碱中和等等,镁带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了其他物质,所以是化学变化。...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一)教案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一) 一、课程标准(复制本学科本课课程标准要求): 1. 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 2. 知道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 3. 知道酸碱盐在溶液中能发生电离,通过实验事实认识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 二、目标分解 1. 根据本学期学时长和化学必修内容特点,我们对教学内容分做调整:本学期完成必修一和必修二的最后一章(正好是必修一三四章元素及其化合物的应用)内容,基本学期完成必修阶段的主体部分。 2. 根据学生目前认知特点和学习基础,为初高中衔接顺利过渡,将教材教学顺序作适当调整:先学第二章,然后学第一章的物质的量,而第一章实验内容分散到第三和第四章学习,这样既很好地进行初高中衔接过渡,又能温故知新,开启新内容的学习,降低了初高中转换的台阶,让学生迅速适应高中化学学习。 3. 用两节课完成初中化学物质的分类和性质及反应的归纳梳理,并进一步从分类角度深入认识物质类别与性质关系,从而构建初中化学知识体系,温故的同时让学生了解高中化学学习特点和方法,然后进入新内容的学习。 三、问题设计 1. 列举初中所学化学物质,并对其进行分类,从分类角度分析物质的性质和反应,构建初中化学知识体系,再应用于解决新问题。 2. 对混合物进行再分类的方法是什么,胶体的特征有哪些? 3. 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发生了什么变化?如何书写电离方程式? 4. 离子反应的条件是什么?如何书写离子方程式? 四、评估方式(主要呈现课堂例题和课后精选习题、以及其他) 第一和二课时 【例题1】用线将物质与其所属类别连起来。 NaNO3钠盐 Na2SO4钾盐 K2SO4硫酸盐 KNO3硝酸盐 【例题2】观察下列反应方程式,分析氧化物还可以按照什么标准分类 (1)CO2 +2NaOH = Na2CO3 + H2O (2)SiO2 +2NaOH = Na2SiO3 + H2O (3)Fe2O3 + 6HCl =2FeCl3 + 3H2O (4)CuO + H2SO4 = CuSO4 + H2O (5)Al2O3+3H2SO4 = Al2(SO4)3+3H2O (6)Al2O3+2NaOH = 2NaAlO2+H2O 【例题3】试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对下列几组物质进行分类。 (1)H2SO4、HNO3、HCl、H2CO3 (2)Fe2O3、CO2、CO、CuO (3)Cu(OH)2、Ba(OH)2、NaOH (4)Na2CO3、BaCO3、NaHSO4、NaHCO3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物质在变化》

---------------------------------------------------------------最新资料推荐------------------------------------------------------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物质在变化》 第三单元物质在变化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就是从生活中熟知的一个个变化入手,提升学生对物质变化的认知,并试图让学生在学习相关科学知识和科学概念的过程中,经历部分或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提高科学探究的水平,使学生体会到科学知识可以改善生活,从而激发学生关注与科学有关问题的积极性。 单元学习目标: 1.能从蜡烛融化和燃烧的现象中,发现两种变化的主要特点。 2.知道物质的变化有两类。 3.掌握如何防锈的方法。 4.能学会自制蔬菜指示剂。 5.能用自制的指示剂辨别身边常见物质的酸碱性。 6.知道不同洗涤剂的洗涤效果存在差异。 单元课时安排: 1、蜡烛的变化1 课时 2、铁定生锈了 1 课时 3、变色花1 课时 4、洗衣服的学问 1 课时课题: 蜡烛的变化学习目标 1.能从蜡烛熔化和燃烧、水的三态变化、铁钉生锈等现象中归纳出物质变化的两种类型,既形态的变化和产生新物质的变化。 2.初步学会用实验的方法搜集物质变化的证据,并能用恰当的 1 / 14

语言表达和概括。 3.知道物质的变化有两类: 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没有生成新的物质;另一类会生成新的物质。 4.意识到物质是在不断变化的,这种变化无时无刻不发生在我们身边。 体验实验获得证据、交流获得结论的重要。 学习重难点重点: 通过物质变化的实验,认识物质的两类变化。 难点: 寻找证据判断物质变化的种类。 课前导学学习过程活动设计学习点一、激趣导入同学们喜欢看魔术吗?看老师表演魔术,注意仔细观察,看发生了什么变化?老师这有两种液体,看看有颜色吗?(走到学生中间)现在把这两种液体混合,看看有什么现象产生?如果老师再加入一种液体,看看又会发生什么变化。 刚才魔术中的物质在悄悄发生变化,其实类似的变化在我们身边无处不在。 比如说,铁会生锈,冰会融化,秋天树叶变黄,看,老师手里有什么?(蜡烛做的冰棍)今天我们就通过蜡烛来研究我们周围的奇妙变化。 (板书课题:

化学化学物质及其变化测试题二及答案

化学物质及其测试题二 一、选择题(本题共20 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1.下列电离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A. Al2(SO4)3 =2Al3+ + 3SO42- B.AlCl3 = Al3+ Cl3- D. M g(N O3)2 = Mg+2 +2NO3- D.KMnO4 =K+ +Mn7+ +4O2-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易溶于水的物质一定是电解质 B.液态氯化氢能导电 C.液态氯化钠能导电 D.熔融的液态钠是电解质 3.下列反应中,铁元素被氧化的是() A.FeS +2HCl = FeCl2 + H2S↑ B. Fe +H2SO4 = FeSO4 +H2↑ C. FeO + 2HCl =FeCl2 +H2O D. Fe2O3 +3CO = 2Fe +3CO2 4.下列离子反应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A. 向碳酸钠溶液中加盐酸CO32- + 2H+ = H2O +CO2↑ B.向稀硫酸溶液中投入铁粉2Fe +6H+ = 2Fe3+ +3H2↑ C. 向盐酸中投入碳酸钙CO32- + 2H+ = H2O +CO2↑ D.氢氧化钡溶液中加入硫酸H+ + OH- =H2O 5.下列关于分散系的说法,正确是() A.稀硫酸不是分散系 B.一种分散系里只有分散质和分散剂两种物质 C.分散剂一定是液体 D.按分散质和分散剂的状态(气、液、固态),有9种组合方式的 6.下列各组,可用交叉分类法进行分类的是() A.Na2CO3、Na2SO4、K2CO3、K2SO4 B.石灰石、氯化钙、纯碱、氯化钠 C.干冰、一氧化碳、石墨、金刚石 D.氢气、盐酸、苛性碱、小苏打 7.下列基本反应类型中,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A.化合反应 B.分解反应 C.置换反应 D.复分解反应 8.下列各组分散系,需用丁达尔效应区分的是() A. 溶液和浊液 B. 胶体与胶体 C. 溶液与胶体 D. 溶液与溶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