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防败毒散的功效

荆防败毒散的功效

荆防败毒散的功效

一、荆防败毒散的功效二、荆防败毒散简单使用说明三、荆防败毒散临证运用经验

荆防败毒散的功效1、发散风寒,解表祛湿:用于“流感”、感冒等病证初起,出现恶寒、发热、无汗、剧烈头痛、肌肉关节酸痛,舌苔白腻,脉浮或浮紧者。本方亦可用于痢疾、疮痈初起而有表寒证者。

2、《摄生众妙》指出本品主治发散风寒,解表祛湿:用于“流感”、感冒等病证初起,出现恶寒、发热、无汗、剧烈头痛、肌肉关节酸痛,舌苔白腻,脉浮或浮数者。本方亦可用于痢疾、疮痈初起而有表寒证者。

3、《疮疡经验》指出本品主治便毒,初起之时,寒热交作,两腿牵绊肿起,不能屈伸。

4、《痘疹会通》指出本品主治麻疹初起。

5、《医方简义》指出本品主治时毒。风邪上干肺胃,致咽喉肿痛,两颐发肿,身有寒热。荆防败毒散简单使用说明主治:外感风寒湿邪、恶寒发热、头痛项强、肢体痛、腮肿、无汗、鼻塞、咳嗽有痰、苔薄白、脉浮或浮紧。

方义:此方适用於外感病初起之表寒证。方中荆芥、防风为君、取辛温而收,散风解表之功,增发汗之力;羌活、独活、川芎、生姜、发散风寒湿邪,又除头痛身痛;柴胡、薄荷,升清透表,散肌表之热;前胡、枳壳、桔梗下气化痰,可治咳嗽胸闷;茯苓、甘草益气健脾,以顾胃气。

辨证要点:恶寒发热。鼻塞声重。肢体重。

加减:皮肤瘙痒∶加苦参、牛蒡子、苍术、土茯苓。胸膈痞闷∶加厚朴、苏梗。风寒咳嗽∶加杏仁、牛蒡子。纳呆胸闷∶加藿香、炒麦芽。

荆防毒散生产工艺规程

有限公司 荆防败毒散生产工艺规程颁发单位:GMP办公室

工艺规程批准程序

目录 1、产品概述 (3) 2、生产的工艺流程图 (5) 3、操作过程及工艺条件 (6) 4、工艺过程中所需SOP名称及要求 (8) 5、工艺卫生及环境卫生 (9) 6、工艺验证及具体要求 (9) 7、设备一览表及主要设备生产能力 (9) 8、经济技术指标计算 (10) 9、技术安全及劳动保护 (11) 10、劳动组织与岗位定员 (11)

1.产品概述、 1.1 产品名称: 通用名:荆防败毒散 商品名: 1.2 性状:本品为淡灰黄色至淡灰棕色的粉末,气微香,味甘苦、微辛。 1.3 规格:1000g/袋 1.4 处方:荆芥 45g 防风30g 羌活25个、独活25g 柴胡30g 前胡25g 枳壳30g 茯苓45g 桔梗30g 川芎25g 薄荷15g 甘草15g 1.5 依据:2005版《中国s药典》二部 1.6 功能主治:风寒感冒,流感。 1.7 用法用量:马牛250~400g;羊、猪40~80g;兔、鸡1~3g。 1.8 有效期:二年。 1.9 成品贮存方法及注意事项:密闭、防潮。 1.10 批准文号: 1.11 原辅材料、半成品和成品质量标准: 板蓝根质量标准见板蓝根内控质量标准。 黄芪质量标准见黄芪内控质量标准。 淫羊藿质量标准见淫羊藿内控质量标准。 半成品质量标准见荆防败毒散半成品质量标准。 成品质量标准见荆防败毒散成品内控质量标准。 1.12 原辅材料贮存注意事项:置阴凉、通风干燥处,防蛀。 1.13 包装要求:1000g×10袋/箱 1.14 标签(附样本): 1.15 半成品检查方法及控制:

感冒—风寒感冒—葱豉汤、荆防败毒散

风寒感冒—荆防达表汤/荆防败毒散风热感冒—银翘散/葱豉桔梗汤 暑湿感冒—新加香薷饮 气虚感冒—参苏饮 阴虚感冒—加减葳蕤汤 2.咳嗽 外感咳嗽 风寒袭肺—三拗汤合止嗽散 风热犯肺—桑菊饮 风燥伤肺—桑杏汤 内伤咳嗽 痰湿蕴肺—二陈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痰热郁肺—清金化痰汤 肝火犯肺—黛蛤散合加减泻白散 肺阴亏耗—沙参麦冬汤 3.哮病

冷哮—射干麻黄汤/小青龙汤加减 热哮—定喘汤/越婢加半夏汤 寒包火证—小青龙加石膏汤或厚朴麻黄汤风痰哮—三子养亲汤 虚哮—平喘固本汤 缓解期 肺脾气虚—六君子汤 肺肾两虚—生脉地黄汤合金水六君煎加减 4.喘证 实喘 风寒壅肺—麻黄汤合华盖散 表寒肺热—麻杏石甘汤 痰热遏肺—桑白皮汤加减 痰浊阻肺—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 肺气郁痹—五磨饮子加减 虚喘 肺气虚耗—生脉散合补肺汤加减

肾虚不纳—金匮肾气丸合参蛤散 正虚喘脱—参附汤送服黑锡丹,配蛤蚧粉 5.肺痈 初期—银翘散 成痈期—千金苇茎汤合如金解毒散加减溃脓期—加味桔梗汤 恢复期—沙参清肺汤或桔梗杏仁煎 6.肺痨 肺阴亏损—月华丸 阴虚灼肺—百合固金汤合秦艽鳖甲散 气阴耗伤—保真汤或参苓白术散 阴阳两虚—补天大造丸 7.肺胀 痰浊壅肺—苏子降气汤合三子养亲汤 痰热郁肺—越婢加半夏汤或桑白皮汤 痰蒙神窍—涤痰汤合安宫牛黄丸或至宝丹

阳虚水泛—真武汤合五苓散 肺肾气虚—平喘固本汤合补肺汤 8.心悸 心虚胆怯—安神定志丸 心血不足—归脾汤 心阳不振—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合参附汤 水饮凌心—苓桂术甘汤 阴虚火旺—天王补心丹合朱砂安神丸 痰阻心脉—桃仁红花煎合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9.胸痹 心血瘀阻—血府逐瘀汤 气滞心胸—柴胡疏肝散 痰浊内阻—瓜蒌薤白半夏汤合涤痰汤 寒凝心脉—瓜蒌薤白桂枝汤合当归四逆汤 气阴两虚—生脉散合人参养荣汤 心肾阴虚—天王补心丹合炙甘草汤 心肾阳虚—参附汤合右归饮

中医治感冒的万能方败毒散和荆防败毒散

中医治感冒的万能方:败毒散和荆防败毒散 败毒散是宋代大医家钱乙所著的《小儿药证直诀》中的名方,由柴胡、前胡、川芎、 枳壳、羌活、独活、茯苓、桔梗、人参、甘草、生姜、薄荷组成,主治外感风寒湿所致的 表证。荆防败毒散出于《摄生众妙方》,是败毒散去人参、薄荷、生姜加荆芥、防风而成,主治同败毒散。 什么是表证?中医诊断学认为以发热、恶寒、脉浮为特征的证候就是表证。这个概念 的外延很大,不仅包括平时常见的感冒,还涉及为数众多的病毒性传染病。 中医认为风、寒、暑、湿、燥、火(六淫邪气)是主要的外感病因。六淫邪气主要侵 袭皮毛,或从口鼻而入,侵害肺系,对口、鼻、咽、喉、气管和肺形成损害,症状表现为 全身的发热、恶寒、肌肉骨节疼痛,以及局部的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咽喉肿痛等。 对这类病证的治疗应该以祛外邪为主。外感六淫中,风寒湿邪关系紧密,常相互交织,杂而为病,有时难以分开。钱乙设计了这张针对多种病因都有治疗作用的败毒散。方中以 羌活、独活、生姜散寒,羌独活并用可治疗全身肌肉关节疼痛,合茯苓以祛湿;川芎、薄 荷祛散风邪,善治头痛;配伍前胡、枳壳、桔梗、甘草以行气、止咳、化痰,强化治疗肺 感外邪之后的咳嗽、咳痰等主要症状;若体虚,以少量人参扶助正气,鼓邪外出;而柴胡 则可退正邪交争所生之热。 实际上方中柴胡的用法最为巧妙,另有深意。外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寒热经常转化,判断外感风热或由寒化热的标志,往往是病人表现出的热重寒轻的症状。如果从柴胡退热 的角度来说,败毒散对风热外感也具有适应性。可以说,败毒散的用药涉及外感六淫中风、寒、湿、火四个环节,几乎可称为一个通治之剂、万能之方。 研发理由和前景: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败毒散具有解热、镇痛、抗炎、抗病毒、抗菌、提高免疫细胞活 性等作用,临床上主要用其治疗上呼吸道感染、流感、腮腺炎、小儿秋季泄泻以及荨麻疹、湿疹等皮肤过敏性疾病。 败毒散出现后的900年中,全国风靡,医案中的例子不胜枚举,其间许多医家对败毒 散进行了加减,以适应不同病人的病情,这就形成了败毒散系列,其中荆防败毒散就是对 败毒散的一个高超的改进。荆防败毒散在败毒散基础上加了防风、荆芥,去了温燥大补的 人参,作为通治之剂来说更加合理,这也许是多版《中医内科学》把这个方剂列为风寒感 冒首选方的主要原因。 从目前临床来看,败毒散系列方剂理应具有更大的运用空间,值得大力开发运用,特 别是应以荆防败毒散作为主要研发方向。 这是因为,现行大学教材《方剂学》中,将败毒散列入扶正解表之剂的分类方法(而 不是辛温解表),使得许多医学生及低年资医生对败毒散的理解和运用大打折扣。而几个

方剂趣味速记

中医常用100个方剂 (歌诀中:三=枣、姜、草将军=大黄国老=甘草)【一贯煎】当地杀狗,一贯零卖---当归生地(君)沙参枸杞子金铃子麦冬 补阳滋阴疏肝 【二陈汤】夏苓姜草半红梅-茯苓生姜炙甘草半夏(君)乌梅陈皮燥湿化痰,理气和中 【二妙散】黄猪----黄柏,苍术清热燥湿止痒 【九味羌活汤】强风百草细秦川(有)苍生---羌活(君)防风白芷甘草细辛黄芩川芎苍术生地发汗祛湿,兼清里热 【三子养亲汤】白姐舒服---白芥子苏子莱菔子降气快膈,化痰消食 【三仁汤】三仁扑通滑竹夏---(杏仁白蔻仁薏苡仁)君厚朴通草滑石竹叶半夏清利湿热,宣畅气机 【三物备急丸】黄豆浆---大黄巴豆干姜攻逐冷积 【大青龙汤】干妈姓桂,(认)识江嫂---甘草麻黄杏仁桂枝生石膏生姜大枣发汗解表,清热除烦 【大建中汤】教人糖浆---蜀椒人参饴糖干姜温中补虚,降逆止痛 【大承气汤】皇后只是笑---大黄(君)厚朴枳实芒硝峻下热结

【大柴胡汤】秦将军只要半壶枣酱—黄芩大黄枳实白芍半夏柴胡大枣生姜和解少阳内泻热结 【大黄牡丹汤】黄母削冬桃—大黄牡丹芒硝冬瓜子桃仁泻热破瘀散瘀消肿肠痈初起 【小青龙汤】少将为嘛甘心下跪---白芍干姜五味子麻黄(君)炙甘草细辛半夏桂枝(君)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小建中汤】桂三要糖桂枝炙甘草生姜大枣芍药饴糖(君)温中补虚,和里缓急 【小陷胸汤】拌黄瓜 -----半夏黄连瓜蒌宽胸涤痰开结 【小柴胡汤】胡琴下三人---柴胡(君)黄芩半夏(大枣生姜炙甘草)人参扶正驱邪,和胃降逆 【小蓟饮子】六一节牧童生当煮山黄鸡---滑石炙甘草藕节木通生地当归竹叶山栀子蒲黄小蓟(君)热结下焦之血淋,尿血 【天台乌药散】回乡练兵要把良将请---小茴香木香川楝子槟榔乌药(君) 巴豆(炒川楝子用) 高良姜青皮行气疏肝,散寒止痛 【天麻钩藤饮】天钩擒母牛杜甫只教绝技---天麻钩藤黄芩益母草川牛膝杜仲茯苓栀子交藤石决明桑寄生平肝熄风,清热活血,补益肝肾

感冒的中医治疗

感冒的中医治疗 暑期到来,感冒是常见病之一,提供一篇资料大家参考 感冒是指因外感风邪为主的六淫之邪和时行毒邪,客于肺卫,以鼻塞、流涕、喷嚏、咳嗽、恶寒、发热、头身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内科常见疾病。古代有伤风、冒风、冒寒、重伤风、小伤寒等别称。历代医家对感冒病因的认识主要有六淫邪气和时行疫毒两方面。在六淫邪气之中,又以风邪最为常见。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时气病诸候》中较早记载了“夫时气病者,此皆因岁时不和,温凉失节,人感乖戾之气而生病者,多相染易”的时行感冒。 不少人视感冒为小恙而不予足够的重视,往往因为失治、误治而导致严重的病变。因此,必须加强感冒特别是流行性感冒的防治。本病主要涉及西医学的普通型感冒、流行性感冒、上呼吸道感染等疾病。 诊断注意事项 1.注意辨证,避免笼统诊断感冒的临床诊断并不困难,其诊断依据为:常以鼻塞、喷囔、咽痒或咽痛、恶寒、发热、无汗或少汗、头痛、身体酸楚等为主症。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尤以冬春多见,起病急,一般病程为3~7天。实验室检查多见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偏低,中性粒细胞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多。而时行感冒(流感)的特点为发病快、病情重、有广泛的流行性,且不限于季节性,往往与六淫相合为患,常入里化火,故临床以热证居多,易有传变。 一般认为,感冒主要是因气候突变,寒温失常,或生活起居失当,机体正气不足,卫表不固,复感风邪(常夹寒、热、暑、湿、燥)或时行病毒,经皮毛口鼻而入,侵袭肺卫,造成机体营卫不和,肺气失宣而染疾。其病因虽以风邪为主,但临证多夹其他邪气共同致病。因而临床上常常见到不同的类型,如风寒感冒、风热感冒、表寒里热、热毒炽盛、时令感冒等等,并且常常因夹杂而衍变成错综复杂的见证。目前临床存在一种时弊,即不加辨证而笼统诊断为感冒。中医治疗感冒有一套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临床方法,而且强调辨感冒与流感,辨时令,辨寒热,辨虚实,辨有无夹杂证,因证不同而施以不同的治疗方法和药物。如果不加以辨证,就会给治疗带来治法不清、药不对证甚至加重病情或变生他途的后果。 2.注意鉴别诊断感冒应该与鼻渊(急性或慢性鼻窦炎)、热痹(风湿热)、乳蛾(急性扁挑腺炎)、麻疹、瘟黄(病毒性肝炎之流感型)等疾病相鉴别。一般而言,鼻渊多以鼻塞流涕为主症,但鼻渊多表现为流腥臭浊涕,感冒一般流清涕多无腥味;鼻渊一般多无恶寒发热,感冒多见外感表证;鼻渊病程漫长,常反复发作,难以治愈;感冒病程较短,治疗后鼻塞流涕等症状消失较快。然而,临床上亦常见到素有慢性鼻炎因患感冒发作者,因此临床上必须予以鉴别。 因为抗生素的广泛应用,风湿热的发病率已有所下降,但也不容忽视。风湿热和感冒二者均有发热、恶寒、肢体或关节疼痛,但风湿热常见有关节尤其是大关节局部红肿热痛,病程一般较长,发热一般较重。实验室检查,风湿热常见血沉加快、抗链球菌溶血素“O”增高等指标异常。 急性扁桃腺炎和感冒均有发热、恶寒、咽痛等症状,但急性扁桃腺炎有咽部充血,一侧或两侧扁桃腺红肿胀大,常常有黄色或白色脓样分泌物,实验室检查常有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增多。 麻疹目前在临床上已经少见,麻疹初期也有发热、恶寒、鼻塞、流涕、咳嗽、咯痰等症状,与感冒相似,但麻疹多伴有目赤畏光,眼泡浮肿、多泪,口腔检查可以见到口腔粘膜出疹等特异性症状。病毒性肝炎之流感型临床上也多以畏寒、发热、头痛、喷嚏、咳嗽等肺卫症状起病,与感冒相似,但常伴有纳呆、厌油、右胁下疼痛、皮肤粘膜黄疸等症状,实验室检查常有肝功能的损害。如果不加以鉴别,有可能造成漏诊或误诊,延误病情。 治疗注意事项 1.注意治疗原则和具体治法感冒的基本治疗原则是“其在皮者,汗而发之”,但必须时时注意疏表和宣肺两端。其具体治法是在辨证准确的基础上确立的,由于临床有风寒、风热、夹暑、夹湿、夹燥以及素有气虚、血虚、阴虚、阳虚、气血两虚、气阴两虚、阴阳两虚等不同的体质类型,往往使感冒变得虚实夹杂,因而必须针对具体的证型采用具体的治疗方法。一般而言,风寒表实以辛温解表、宣肺散寒为主;若是风寒表虚则应以辛温解表、调和营卫为主;风热表实以辛凉解表、疏泄风热为主;风热表虚以辛凉轻解

略 谈 荆 防 病

略谈荆防病 祖国中医学在不断发展、不断完善、不断进步。从汉代《伤寒论》到宋金《脾胃论》以及明代《温疫论》都有划时代意义,各具特色,诸贤先师皆是依据当时患者实际病情,洞悉病机,据证组方,力挽狂澜,起死回生!其论诸方在临床仍广泛使用,深受广大医患好评。 自宋元以来尚有另一医学流派在萌动,但为大多数所忽略,这就是荆防病。从下列分析中我们可以清晰看到其发展轨迹:1;人参荆芥散,主治:妇人血风劳。即风邪与血相搏,腹中剧痛、月经或断或来、四肢酸痛、面色萎黄、羸瘦等。2;防风通圣散,主治:风热气血壅盛,表里三焦俱实,疮疡肿毒、丹斑瘾疹等。3;荆防败毒散,主治:恶寒发热,头身关节疼痛,下痢、疮疡初起等。4;防风解毒汤,主治:风热发斑、耳项腮部红肿疼痛等。5;荆防达表汤,主治:外感头身疼痛等。其它尚有止嗽散、银翘解毒散、荆防五积散、痛泻要方等。 所有以上各方散见于宋后各个时代,俱属临床有效验方。方中都以荆防为主,或含有荆芥、防风。所治病症,一是外感风寒头身疼痛及咳嗽;二是风血相搏的疹、疮、肿、毒、痢、月经不调;三是风邪入气分的肿硬痰核等,四是风热感冒发热、咽喉疼痛等。根据多年临床经验,在众多复杂

的疾病中,伤寒与温病虽多见,但仍有相当多数病症为荆防病所纠缠;如:眼目红肿、耳痛、牙痛、咽喉肿痛、鼻塞、衄血、黄涕、咳嗽痰黄、痢下赤白、或大便色绿、或焦黄风沫,甚或肠风带血、妇人带下赤白黄、痛经、月经赶前错后、崩、漏,胃反酸痛胀、风温疹癣、关节疼痛,小儿能食不长肌肉,老人疲乏困倦等,脉诊时均有荆芥、防风二脉出现,治疗时随证加入荆芥、防风二药,多可迎刃而解。究其原因是荆防二药,一入血分、一入气分。防风入脾经,除风湿,能发汗,治头痛、关节疼痛,尤其是四肢疼痛。与黄芪合用能止汗。由此看来它不但与脾胃经络有关,还与汗腺密切相关。荆芥清头目,利咽喉,主治头风疼痛,无汗,疮,疥,血晕,寒热,瘰疬,积聚,血痢,吐衄,小儿发热抽搐,腮腺肿毒等。 在临床疾病中,荆芥证与防风证常易合并发生。若汗出当风、或劳累后突遭风寒侵袭,汗腺突闭,郁热排泄不畅,毒物郁积,血热随起,聚于上则头目、耳鼻、腮项肿痛疮衄等;发于表则风湿疹痒癣等;陷入胃肠则胃痛腹泻赤黄绿风沫等;与妇女经血相搏则痛经、月经不调,与脾湿相合下行又成五色带下等。青少年儿童血气旺盛,得之多发病于上。妇女血虚,遇之多生经带病。脾胃气虚者多生泻利或便不畅病。这已形成一定的规律。 防风证不但与荆芥证结合,如遇血分受寒时,又与桂枝证合并发生,形成关节病。不独荆芥而已,当荆防证邪热传

荆防败毒散

荆防败毒散 【兽药名称】 通用名:荆防败毒散 汉语拼音:JingfangBaiduSan 【主要成分】荆芥、防风、羌活、独活、柴胡等 【性状】棕色粉末,气微香,味苦。 【功能主治】辛温解表,疏风祛湿。主治:风寒感冒,流感。 1、猪各种病毒性疾病、瘟热性疾病、无名高热症、断奶仔猪多系统衰竭综合症、流行性腹泻、传染性胃肠炎及其严重的混合感染。主要表现为仔猪体温升高、厌食或不食,眼睑水肿、眼球外突、肌肉震颤、咳嗽、气喘、呼吸困难,腹泻、消瘦、被毛粗乱、僵猪,皮肤红疹、红斑、结痂、发紫及神经功能障碍等,母猪精神沉郁、食欲减退、咳嗽气喘、早产、流产、产死胎、木乃伊胎、少乳、无乳、乳房炎、子宫内膜炎、产后热。 2、新城疫、流感、传染性法氏囊、传支、传喉、鸭瘟、鸭肝炎、小鹅瘟等引起的体温升高、精神沉郁、呼吸困难、拉黄白或黄绿色粪便。对不明原因引起的产蛋下降,蛋色变浅,砂皮蛋、软壳蛋、畸形蛋增多,采食下降有特效。 3、不明原因引起的猪、牛、羊体温升高,眼结膜潮红,口、蹄部、乳房、舌面出现水泡、溃疡等有特效。 4、对家畜病愈后厌食或不食、懒动、消瘦、疑难杂症等亦有良好疗效。 5、对畜禽的风热感冒、咽喉肿痛、热病发斑等瘟热病、温和性瘟毒感染、感冒、顽固性腹泻等亦有良好疗效。 6、对病毒、细菌、支原体混合感染及继发感染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用法用量】混饲:治疗每1000g拌料250kg,预防量减半,全天量可集中1次投喂,连用3-5天。也可以用开水烫泡20-30分钟后,稀释至适量清水饮用,药渣拌料。 【不良反应】暂无规定。 【注意事项】暂无规定。 【规格】1000g含荆芥135g、防风90g、羌活75g、独活75g、柴胡90g等【包装】编制袋,40kg/袋。 【贮藏】密闭阴凉处保存 【批准文号】兽药字(2009)161645127 【执行标准】《兽药质量标准》2005年版 【特别提示】 1)当猪、禽发生严重的病毒性疾病或严重混合感染时,可按每1000g拌料150kg,连用3天后再按正常量连喂3-4天。 2)规模化养殖场每月连续使用7-10天或转群前后连用7-10天,猪场仔猪断奶前后连用7-10天,可有效降低各种病毒性疾病发生、应激综合症、不明原因的顽固性腹泻等的发生率,蛋鸡开产后每月连用7-10天,可提高产蛋率、降低病毒病发生、改善蛋壳颜色。

散剂

类别品名主要成分含量规格产品特点功能 强壮散党参、六神曲、麦芽、山楂 (炒)、黄芪、茯苓、白术、 草豆蔻补血驱虫促生长、提高采 食量、缩短育肥期,提高 肉料比。 益气 体瘦 催奶灵散王不留行、黄芪、皂角刺、当 归、党参、川芎、漏芦、路路 通产品特点: 1.选用优质中药原材料, 保证产品原汁原味。 2.采用中药500目超微粉 碎工艺,大大提高产品疗 效。 3.特别添加多种复合酶大 大增加药效。 4.针对多种无乳或少乳综 合症有特效。 补气 乳汁 催情散淫羊藿、阳起石(酒淬)、当 归、香附、益母草、菟丝子补肾理气 麻杏石甘散麻黄、苦杏仁、石膏、甘草1、本品经纳米技术超微 粉碎制成,使药物在动物 体内的吸收度增加到 99%以上,大大提高了药 物的疗效。 2、中药制剂,绿色环保, 无毒副作用、无残留。 3、本品具强大的抗病毒 功效,可以有效抑制如A 清热强机

型流感病毒等多钏病毒, 阻止病毒进入宿主细胞, 抑制病毒复制;迅速修复 咽喉和上呼吸道受损粘 膜,协助细胞清除内毒 素。 黄连解毒散黄连、黄芩、黄柏、栀子凉血 散瘀 银翘散金银花、连翘、薄荷、荆芥、 淡豆鼓、牛蒡子、桔梗、淡竹 叶、甘草、芦根因为银翘散的中药作用, 对猪的适口性有所影响, 所以在添加时要由少到 多逐渐加量。 辛凉 温病 补益清宫散党参、黄芪、当归、川芎、 桃仁、红花、炮姜、炙甘草、 益母草、白芍、柴胡、三棱 补气 麻黄苦参散麻黄、苦参、黄芩、百部、 板蓝根、山豆根、甘草 清肺猪苓散猪苓、泽泻、肉桂、干姜、天 仙子 利水 清肺止咳散桑白皮、知母、苦杏仁、前胡、 金银花、连翘、桔梗、甘草、 橘红、黄芩 清泻 清肺散板蓝根、葶苈子、浙贝母、桔 梗、甘草 清热清热散大青叶、板蓝根、石膏、大黄、清热

中医治疗风寒感冒的偏方

中医治疗风寒感冒的偏方 荆防败毒散 荆芥、防风、羌活、独活、川芎、柴胡、前胡、桔梗枳壳、茯苓各30克、甘草15克。 羌活胜湿汤 羌活,独活各一钱(各6克),搞本,防风,甘草炙,川芎各五分(各3克)蔓荆子二分二克上父咀,都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 去滓,大温服,空心食前。 功用:祛风胜湿止痛。 杏苏散 杏仁、桔梗、黄芩、贝母、紫苏、枳壳、甘草、陈皮、前胡、桑白皮、麦门冬、生姜。 杏仁用来做杏仁散 功用:发散风寒,宣肺化痰。 临床应用 银翘散 连翘(9克),银花(9克),苦桔梗(6克),薄荷(6克),竹叶(4克),生甘草(5克),荆芥穗(5克),淡豆豉(5克),牛蒡子(9克), 芦根(9克)。 方诀:银翘散治上焦疴,竹叶荆蒡豉薄荷。甘桔芦根凉解法,温病初起用最多。 主治:温病初起。发热无汗,或有汗不畅,微恶风寒,头痛口渴,咳嗽咽痛,舌尖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

新加香薷饮 香薷6克,银花9克,鲜扁豆花9克,厚朴6克,连翘6克。 功用:祛暑解表,清热化湿。 主治:暑温初起复感风寒。证见恶寒发热,无汗,心烦而赤,口渴,苔白,脉右洪大左反小者。 双解汤 本方取自《医方集解》,以麻黄、防风、荆芥、薄荷解表疏风,黄芩、栀子、连翘、生石膏清里除热,桔梗宣肺开提。 对于时行病毒而致时行感冒,若表现以高热为主,且全身症状较重,或有化热传变之势,需重用清热解毒法,药物如金银花、连翘、板蓝根、黄芩、柴胡、生石膏、知母、贯众等。 重用清热解毒法,药物如柴胡 1、后脑强痛 即头后部疼痛,连带颈部转动不灵活。 2、怕寒怕风 通常要穿很多衣服或盖大被子才觉得舒服。 3、流清涕 清涕,白色或稍微带点黄。如果鼻塞不流涕,喝点热开水,开始流清涕,这也属于风寒感冒。 舌无苔或薄白苔,鼻塞声重。 喷嚏,流清涕,恶寒,不发热或发热不甚,无汗,周身酸痛,咳嗽痰白质稀,舌苔薄白,脉浮紧。 1、加强锻炼,增强机体适应能力 在气候变化时适时增减衣服,注意防寒保暖,慎接触感冒病人以免时邪入侵等,对感冒的预防有重要作用。

人参败毒散可去除外感风寒湿邪

人参败毒散可去除外感风寒湿邪 名称:人参败毒散 方歌:人参败毒草苓芎,羌独柴前枳桔同,瘟疫伤寒噤口痢,祛邪扶正有奇功 处方:柴胡9克,前胡9克,川芎6克,枳壳9克,羌活9克,独活6克,茯苓9克,炒桔梗6克,人参6克,甘草5克,生姜2片,薄荷2克。 用法:水煎,分2~3次,温服。 功效:益气解表,散风祛湿。 主治:气虚之人,外感风寒湿证。憎寒壮热,无汗,头项强痛,肢体酸痛,鼻塞声重,咳嗽有痰,胸膈痞满,舌苔白腻,脉浮濡,或浮数而重取无力。 方解:方中羌活、独活辛温发散,祛一身上下之风寒湿邪,通利关节而止痛,为君药。柴胡辛散解肌退热,川芎行血祛风,助君药解表散邪、宣痹止痛,为臣药。枳壳降气,桔梗开肺,前胡祛痰,茯苓渗湿,合以畅气机而宽胸膈,除痰湿而止咳嗽;更以小量人参益气扶正以助解表,使祛邪不伤正,共为佐药。甘草和中调药,兼助益气;生姜、薄荷发散外邪,也为佐使。全方正邪兼顾、表里兼治,祛邪而不伤正,可使表解里和。 效用特点:1.寓补于散,祛邪不伤正。2.内外并调,即祛风散寒除湿以解表,健脾化痰理气以和里。3.解表尤擅散邪退热止痹痛,和里兼能健脾畅肺复升降。

加减:气不虚者,去人参;内湿不甚,去茯苓、枳壳;痰气阻滞重见胸满痰多,加旋覆花、鼠曲草、炒苏子;内有蕴热见口苦苔黄,加黄芩以清里热。风邪为甚加防风、荆芥,寒邪为甚加白芷、细辛,湿邪为甚加苍术、薏苡仁。 临床应用:本方适用于小儿、病后、产后、年老、体弱等外感风寒湿邪者。现代主要用于感冒、流行性感冒、支气管炎、风湿性关节炎、荨麻疹、湿疹、疮疡、痢疾等病。 ①肺系病:感冒、流感属于风寒或夹湿见头痛热甚,加葱白、豆豉、葛根;邪郁化热入里见咽痛烦渴,加蚤休、板蓝根、石膏。支气管炎属内蕴痰湿,复感风寒见咳痰胸满,加半夏、橘红、杏仁。 ②皮肤病:外科体表感染见疮疖初起,伴寒热、脉浮者,去人参,加荆芥、防风,此为荆防败毒散,或加银花、连翘,此为银翘败毒散。急性或慢性荨麻疹分别加荆芥、蝉衣、制僵蚕,或夜交藤、当归、地黄;湿疹加苦参、苍术、白鲜皮;牛皮癣加露蜂房、白鲜皮、赤芍;扁平疣加防风、苍术、薏苡仁。 ③关节类病:风湿性关节炎属风寒湿郁滞经络见关节疼痛,可选加威灵仙、桂枝、防己。 ④胃肠病:急性腹泻或痢疾初起属表里同病,见恶寒发热、身痛腹泻,加车前子、苍术、神曲;腹痛痢疾,加白芍、木香、荷叶。 ⑤急性肾炎属外邪郁表滞肺,见寒热无汗,身肿尿少,加麻黄、桑皮、车前子。

虚人感冒首选药方荆防败毒散

虚人感冒首选药方荆防败毒散 组成:柴胡9克,前胡9克,川芎6克,枳壳9克,羌活9克,独活6克,茯苓9克,炒桔梗6克,人参6克,甘草5克,生姜2片,薄荷2克。 用法:水煎,分2~3次,温服。 功效:益气解表,散风祛湿。 主治:气虚之人,外感风寒湿证。憎寒壮热,无汗,头项强痛,肢体酸痛,鼻塞声重,咳嗽有痰,胸膈痞满,舌苔白腻,脉浮濡,或浮数而重取无力。 制方要义:本方原为素体气虚、外感风寒湿邪证而设。邪滞肌表,卫阳被遏,经脉不利,故寒热无汗,项强肢痛;素体脾弱气虚,易停湿生痰,加之风寒犯肺,肺气不宣,痰湿阻滞气机,故鼻塞胸闷,咳嗽有痰,苔腻脉浮;脉濡或重取无力,为正虚气弱之象。本证的病机要点在于风寒湿客于肌表经络、痰湿气阻于胸膈肺脾、正虚气弱无力祛邪外出,治宜解表祛风除寒湿,健脾化痰畅气机,益气扶正助祛邪。 方中羌活、独活辛温发散,祛一身上下之风寒湿邪,通利关节而止痛,为君药。柴胡辛散解肌退热,川芎行血祛风,助君药解表散邪、宣痹止痛,为臣药。枳壳降气,桔梗开肺,前胡祛痰,茯苓渗湿,合以畅气机而宽胸膈,除痰湿而止咳嗽;更以小量人参益气扶正以助解表,使祛邪不伤正,共为佐药。甘草和中调药,兼助益气;生姜、薄荷发散外邪,也为佐使。全方正邪兼顾、表里兼治,祛邪而不伤正,可使表解里和。 效用特点:1.寓补于散,祛邪不伤正。2.内外并调,即祛风散寒除湿以解表,健脾化痰理气以和里。3.解表尤擅散邪退热止痹痛,和里兼能健脾畅肺复升降。 临床应用:本方适用于小儿、病后、产后、年老、体弱等外感风寒湿邪者。现代主要用于感冒、流行性感冒、支气管炎、风湿性关节炎、荨麻疹、湿疹、疮疡、痢疾等病。 用方原理:足太阳经脉行一身之表,主束骨而利关节;手太阴肺主宣降,外达皮毛,与大肠相表里;足太阴脾主运化,外通肌腠,与胃相表里。大凡气虚之体多兼停湿蕴痰,易感外邪,外感初发之时多见里外同病,且邪易入里。风寒夹湿外客肌表,营卫郁滞,则见寒热无汗、疮疡隐疹;或风湿滞于经脉关节,则见头身关节疼痛;在里之痰湿气滞,肺失宣降,水道不利,则见咳痰胸满、身肿尿少。若邪陷胃肠,清浊相混,则见腹痛泻利等症。本方具有多种功用,不仅能祛风散邪退寒热、行气和血散痈疮、除湿通络止痹痛,又能宣肺化痰宽胸膈、通畅气机利水湿、健脾升阳止泻,故临床被广泛运用于四季感冒、肌肤疮疡、风毒瘾疹、风湿痹证、痰嗽喘逆、水湿肿满、痢疾初起等病证。 此方以“透表和里”为特点,清代医家喻昌曾用本方治时疫初起之痢疾者,可使陷里之邪退表而解,痢疾得愈,被称为“逆流挽舟”之法,现代则多用于气虚或痰湿之人,感受风寒湿邪之胃肠型感冒者。 临证运用经验 1.根据原方证病机之偏颇加减:气不虚者,去人参;内湿不甚,去茯苓、枳壳;痰气阻滞重见胸满痰多,加旋覆花、鼠曲草、炒苏子;内有蕴热见口苦苔黄,加黄芩以清里热。风邪为甚加防风、荆芥,寒邪为甚加白芷、细辛,湿邪为甚加苍术、薏苡仁。 2.临床拓展运用:①肺系病:感冒、流感属于风寒或夹湿见头痛热甚,加葱白、豆豉、葛根;邪郁化热入里见咽痛烦渴,加蚤休、板蓝根、石膏。支气管炎属内蕴痰湿,复感风寒见咳痰胸满,加半夏、橘红、杏仁。②皮肤病:外科体表感染见疮疖初起,伴寒热、脉浮者,去人参,加荆芥、防风,此为“荆防败毒散”,或加银花、连翘,此为“银翘败毒散”。急性或慢性荨麻疹分别加荆芥、蝉衣、制僵蚕,或夜交藤、当归、地黄;湿疹加苦参、苍术、白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