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害虫综合治理

棉花害虫综合治理
棉花害虫综合治理

棉花害虫综合治理

棉虫预测预报和防治指标

主要棉虫为棉铃虫与棉蚜,其次为小地老虎、黄地老虎、种蝇、二点叶螨、烟蓟马、鼎点金钢钻、绿盲蝽、苜蓿盲蝽、小造桥虫、棉叶蝉、棉尖象和珠绵蚧等,主要病害为枯萎病、黄萎病、苗病,铃病发生年际间差异较大,枯、黄萎病混生为害。

二)棉花主要害虫综合治理研究进展和现状

1.预测预报

提出了棉铃虫、红铃虫、盲蝽、伏蚜、棉田玉米螟的中期预测预报模型与方案,生产试用预报准确率达80%以上。

2.防治指标和防治策略

明确了大发生情况下华北长江中游江汉平原棉区红铃虫和叶螨的复合与动态防治指标。明确了大发生情况下华北棉区1~4代棉铃虫对小麦和棉花的为害损失与作物的受害反应特征,首次提出了“1代以监测为主,2代以保顶为主,3代以保蕾为主,4代以保铃为主”的综合防治新策略

3.抗病虫品种鉴定与选育

4.抗药性监测与治理

5.农药新品种开发

6.天敌保护利用

7.应用基础研究

8.棉田玉米螟防治技术

9.组建综防体系

棉花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体系

(一)长江中游江汉稻棉间轮作棉区棉花病虫害综合防治

根据当地存在稻棉轮作和麦棉连作两种技术体系耕作栽培制度的现实,江汉棉区棉花病虫害综防技术体系有两种模式

1.稻棉轮作棉区:进行秋耕秋种和轮种水稻以消灭棉叶螨、棉蚜等害虫的越冬虫源和桥梁寄主。

2.麦棉连作套种棉区:

(1)种植兼抗枯、黄萎病棉花新品种防治棉花枯、黄萎病,结合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调节棉花生育期,避开部分1、2代红铃虫为害和减少后期烂铃。

(2)种植常规棉花品种时须用无菌土营养钵育苗,移栽时根施多菌灵复配剂防治枯、黄萎病及苗病。

(3)还可种植短季节棉,减轻上述病虫为害。在上述栽培措施上,严格控制化学农药施用,在棉花生育前期点片施药,防治棉蚜和棉叶螨,保护利用天敌,控制棉蚜、棉铃虫。7月下旬以后,根据防治指标施药,控制其它害虫。

目前棉花病虫害综防体系的问题与对策

1.现行体系存在的问题

(1)抗药性问题突出(2)抗病虫品种选育有待新的突破(3)不能准确作出隔代中长期虫情预报(4)宏观研究不够(5)设备陈旧,基础研究落后

2.棉花病虫害综防体系的方向及对策

(1)探索病虫异常暴发的天文成因

(2)研究棉铃虫间歇迁飞问题

(3)中期预报:主攻棉铃虫中期预报,同时兼顾棉蚜、棉红螨、棉红铃虫等主要对象。(4)品种抗性:由于形态和生化抗虫棉与Bt抗虫棉材料在若干性状上呈现互补的特点,将Bt工程棉材料与常规的形态和生化抗虫棉杂交,选育既高产优质又具有多种复合抗虫、抗病性的棉花品种,是未来的抗虫、抗病棉研究的主要方向之一。

(5)开发关键防治技术治理抗药性:杀虫剂仍是目前社会经济条件下害虫大暴发时扑灭害虫的主要手段之一。作为长远的防治技术,新型药剂的研制与开发仍是今后一项长期重要攻关内容。

(6)加强基础研究,着重从生物技术和电生理等方面加强应用基础研究。探索主要棉咀对性信息素、利它激素、植物他感物质等信息物质的生理和趋性反应,明确植物一害虫一天敌三级营养关系间的化学信息联系,研究害虫取食行为、致害行为、学习行为及其生理学机制,以及致病毒素的生理生化和遗传学机制;应用组培、基因导入、ELISA、PCR、克隆等生物技术,研究抗虫种质创新、害虫抗药性机理、棉虫抗病性机理,以及快速简便抗药性田间检测、迁飞率野外监测和作物抗病性的室内快速鉴定方法;对Bt等转基因物质及转基因棉株的杀、抗、耐病虫的效果进行全面评价,研究Bt棉对人畜及其它有益生物和环境的安全性,预测棉铃虫对Bt棉的抗性发展并提出治理策略,对转基因物质在棉株体内的定殖特性、检测方法、代谢途径及其与单宁、棉酚等抗性物质的关系进行研究。

棉花害虫综合治理

棉虫综合治理是一项策略性措谁。从棉区的农业生态体系出发,把各种有效措施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成为一个有系统的治理棉虫程序,使棉区农业生态体系发生变化,包括植物区系和动物区系的量变和质变,使害虫数量被天敌控制在经济为害水平之下。我们所采取的每一防治措施都应照顾到对整个棉区农业生态体系的影响,尤其是对天敌及其饲料.的影响,使每一防治措施的效果都只能是不利于害虫的生存、生长发育和繁殖,同时又有利于天敌的生存、生长发育和繁殖。

任何防治措施都不应既杀害虫又杀天敌,至少要作到多杀害虫尽可能少杀天敌,随着棉虫综合防治的发展,在实践中愈来愈清楚地证明,只有改善农业生态体系的全局出发,以棉花的高产、优质、低成本为目标,认真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工作方针,充分认识害虫与棉花、天敌和环境的辩证关系,以农业防治为基础,因地因时制宜地协调运用各种有效措施,特别是要妥善地处理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的矛盾,充分发挥自然天敌的作用,才能安全、有效、经济、简便地把棉虫控制在最低限度,确保棉花生产,

一、棉虫预测预报和防治指标

(一)食叶棉虫防治指标的参考因素

多年来,我国很多棉区使用卷叶株率、有蚜株率和蚜数作为防治棉蚜的指标。棉蚜为害造成棉叶卷缩是容易察觉的。此外,棉蚜为害还造成棉株矮小,叶数、果枝数、蕾数和铃数减少和产量减低。但每株棉花究竟卷几片叶才造成损失?轻微卷叶是否可恢复?棉株对棉株卷叶的补偿能力怎样?不同受害卷叶数对棉株结铃数和结铃时期的关系等都需要进行研究。防治指标应分阶段而得,例如从出苗到第4片真叶,棉苗幼小,耐蚜害力是否较小?从第5片真叶到现蕾,棉苗渐长大,载蚜率是否较大?从现蕾到结铃棉株更大,载蚜力是否不同?各阶段所耐的卷叶数是否也有不同?除各阶段蚜量、卷叶量可考虑为防治指标外,天敌量是否要考虑作为防治指标?棉蚜的防治指标:我国北方各棉区过去曾规定卷叶株率达1%-3%为防治指标,后来为了节约开支,保护天敌,又改订为卷叶株率达10%~15%才开始化学防治。另外当天敌与蚜虫数量比达1: 50或瓢虫与蚜虫数量比达1: 100一200的条件下,天敌控制棉蚜,不必施药防治

棉叶蛾类的防治指标规定为百叶150~160头。有螨株率为10%-15.%,天敌与叶螨类数量比例未达1:3,或百株天敌数不达150~200头。在津巴布韦则为百叶有螨11~30头。我国规定为发现棉叶上有被棉叶螨为害的黄、白或红色小斑点就插标记挑治。

黄地老虎的防治指标:前苏联订为每平方米有小幼虫2-4头。我国防治小地老虎和黄地老虎的指标应迅速制订。

棉叶蝉类的防治指标:印度以每叶平均有1头若虫或发现棉叶卷缩且边缘变黄为防治指标。(二)蕾铃害虫防治指标的参考因素

为制定蕾铃害虫的防治指标,同样必须在棉田连续3—5年作系统调查,积累棉株最高结铃力、土壤类型、土壤肥力、水分分布、温度、各种棉虫对棉株结铃力的影响等资料,以分析增加结铃力的潜力、应加以保护的蕾铃数以及何时采取保护措施等。还要参考每种害虫的发生消长、为害的严重性乃至天敌对害虫的自然调剂作用等。对多年积累的棉株生长发育的资料也应在制订防治指标时作为参考。应选择有代表性田块数块,系统调查各种各种害虫和各种益虫发生数量、害虫为害数量、蕾数、花数、铃数和吐絮情况以及棉株生育阶段等项,以便全面衡量,参考防治指标,决定是否采用营虫防治措施或作物管理措施,每一较大的田块应看作一个单元,根据具体情况采取具体措施。

棉铃虫的防治指标:通过人为摘掉不同数量的蕾、花、铃以及向笼罩棉株接近已知数量的棉铃虫幼虫,总结各处理间的产量差异,研究防治指标。结果是棉田第1代百株幼虫50头以内,如果生长季节长,对产量影响不大,棉田第2代百株幼虫25~50头,造成18. 5%~20 %减产;棉田第3代百株幼虫100头,减产20%~30%。因而棉田第1代即使单株损失7-10蕾,如果生长季节长,由于棉株有补偿能力,只延迟成熟10 ---15天。棉田最后1代棉铃虫主要为害后期无效蕾及小铃,影响较小。但若棉田第1、2代幼虫连续为害,即使百株20~25头,也造成27%-32%减产,品质也受影响。以上资料可供我国各棉区研究棉铃虫防治指标时参考.

(三)加强害虫和益虫的预测预报工作

对于几种主要害虫和天敌要开展生命表的研究,同种害虫在不同地区、不同时期或其它不同条件下,其生命表是不同的,积累数年资料,可作出具体分析。对一种害虫或天敌的自然群体,可以研究其各世代、各发育期、各种因素所造成的死亡率。从产卵数或期望卵数(雌虫数X平均抱卵数)为起点,将各世代、各发育期的不同死亡因素所造成的死亡数、死亡率及成活率列入表中,制成生命表,可以得到死亡总数,总死亡率和存活率。可以分析害虫或天敌群体变动机制并预测害虫或天敌的可能发生数量。最近,棉铃虫自然种群生命表已有初步研究。

二、农业防治法

一)棉花的抗虫性及抗虫育种

选育和种植抗虫棉是控制棉花主要害虫最经济、有效和对环境安全的基本途径之一,生产上迫切需要在综合防治中利用棉花品种(系)自身抗虫性抵御害虫的侵害,提高防虫和植棉的综合效益。

1.外部形态抗虫性

棉花的外部形态与抗虫性密切相关,常见的形态抗虫性有表面茸毛的多少、叶片的形状、苞叶形状、蜜腺有无、叶色、花色及铃壳厚度等。其中,多毛的品种抗棉蚜和叶螨,光毛少毛、鸡脚叶、苞叶扭曲、无蜜腺、红叶、黄色花粉等性状抗棉铃虫和红铃虫。

成虫的补充营养,蜜腺可引诱成虫取食花蜜产卵,因而无蜜腺品种(品系或材料)可减少成虫产卵与为害,加之无蜜腺性状往往与光叶少毛相一致,不影响棉花的经济性状,故无蜜腺在形态抗虫性选育中利用较多。

窄卷苞叶使蕾铃外露,增加了天敌捕食、风雨冲刷和药剂杀伤卵、虫的机会,蕾铃被害率较正常苞叶品种减少。窄卷苞叶棉高抗棉铃虫、红铃虫、棉铃象鼻虫,但感盲蝽象,对经济性状有一定的影响。

鸡脚叶棉品种,因其叶片缺刻深、株冠疏散、通风透光好、田间湿度降低,改变了田间小气候,不利于棉铃虫、红铃虫、卷叶螟等生长、繁殖和存活,因此具有一定抗虫性。在国外,因鸡脚叶棉除抗虫外,还具有烂铃少、吐絮畅、纤维品质好等特点,因此以鸡脚叶为主要抗虫性状之一的抗虫棉在澳大利亚等国大面积商品化种植。

此外,红叶棉对棉铃虫成虫引诱力较绿叶棉小,含有类黄酮紫苑普(花青一3 – p-葡萄糖苷),对棉铃虫有阻食作用,也是一种可利用的抗虫性状。

2.生理生化抗虫性

棉酚、单宁等次生性化学物质与棉花的抗虫性有关。中国农科院植保所发现,叶片、铃壳等部位的袖腺密度、棉酚含量与抗棉虫性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体内丹宁和棉酚含量高是中植372抗棉铃虫的主要机制之一。

此外,其它多项研究发现,植株中单糖含量、游离氨基酸含量、类黄酮含量及过氧化物酶、多酚氧化酶的含量也与抗棉铃虫、棉蚜、红铃虫、棉叶螨性有正相关关系

抗虫作用的生化物质主要有三大类,萜烯类、黄酮类和单宁类化合物。它们以多种方式存在于棉花的油腺、幼嫩组织生长点、蕾、花、铃及根等部位,通过抑制害虫行为、营养、代谢、发育和生殖等表现抗性。其中,棉酚和单宁含量高的抗棉铃虫、棉蚜、红铃虫、叶螨,单糖含量高的抗棉蚜和叶螨,氨基酸含量高的抗叶螨但感棉蚜和棉铃虫,黄酮类含量高的抗棉铃虫和叶螨。

萜烯类化合物的抗虫机制主要表现为对棉铃虫低龄幼虫有很强的抑食和,驱避作用,影响幼虫的取食量和消化率,从而抑制幼虫生长发育。油点又称色素腺,内含以棉酚为主的多酚类物质。

抗虫生化物质还是棉花对棉铃虫产生诱导抗性的物质基础。中国农科院植保所研究发现,棉铃虫取食不同抗、感棉花品种叶子后,虫体内羧酸酯酶,乙酰胆碱酯酶,谷胱甘肽-S-转移酶等酶的活性均有差异,取食高抗品种棉叶的棉铃虫,其解毒活力较高,反之,则较小,与此同时,由于诱导抗性导致的棉铃虫体内解毒酶系活性的变化,还进而影响到了棉铃虫对不同杀虫剂抗药性的敏感性差异,解毒酶活力高的棉铃虫品系对杀虫剂具有较高抗药性,所以,棉株的抗虫性与抗药性的关系是值得重视和进一步深入研究的新问题,

3.外源性基因抗虫性导入

(1)转Bt基因抗虫棉:利用苏芸金杆菌(即Bt)制剂防治鳞翅目棉花害虫已有30年的历史,其特点是专一性强,对人畜安全,但在田间易被光解,速效性不如化学药剂,持效期短,害虫易对其产生抗药性,因而作为生物农药其生产应用受到限制。Bt的作用机理主M.孢晶体蛋白进入昆虫中肠后在肠道内被溶解为前毒素单体,然后经肠道内蛋白酶活成有活性的口—内毒素对中肠细胞产生溶解和破坏,进而致死。运用基因工程的方法,从Bt工程菌中分离出Bt毒素基因,经克隆、重组和修饰后,转移植入棉花中,使每个棉株细胞都能程度不同地产生杀虫蛋白毒素,害虫取食后停食或死亡或逃避,就可实现棉株的杀虫自卫作用。(2)蛋白酶抑制剂基因抗虫棉:蛋白酶抑制剂(Proteinase Ingibitor)是植物体内天然含量较高的一类蛋白质,迄今研究较多的是豇豆胰蛋白酶抑制剂(CPTI),昆虫取食后会抑制正常消化所必需的蛋白酶的分泌,破坏虫体内胰蛋白酶的活性,并经神经系统反馈使昆虫厌食,消化和营养不良,导致发育缓慢,停育。内胰蛋白酶的活性,并经神经系统反馈使昆虫厌食、消化和营养不良,导致发育缓慢、停育,或死亡。与Bt棉的杀虫毒素相比,CPTI具有良好杀虫广谱性,不但对棉铃虫,对烟芽夜蛾、玉米螟等鳞翅目害虫及鞘翅目的一些害虫也有杀虫效果。

(3)外源凝集素基因抗虫棉:外源凝集素(Lectin)也是自然界中存在较广泛的一类蛋白质,主要存在于植物细胞的蛋白粒中,昆虫取食后,外源凝集素就会在昆虫食道中释放,与消化道内食膜上的糖蛋白结合,抑制营养物质的正常吸收,同时还可以在昆虫消化道内诱发病灶,

使昆虫因消化道感病而死亡。

抗虫棉研究与应用的现状及展望

1980~1989年,美国和英国首先合成抗虫基因。1990年,美国孟山都公司获得Bt转基因抗虫棉的植株。当这个产品还只是一个实验室里的实验材料而非生产上可使用的成熟品种时,西方国家就急于向我国转让。我国转基因抗虫棉诞生的时间虽然比美国晚,但是在技术设计和产品性能上表现更为出色。以中国农科院生物技术研究中心郭三堆研究员为首的课题组主持了―863‖计划重大攻关项目―抗虫棉研制‖,他们在国际上首次采取基因加倍双向表达,创造性地培育出不仅杀虫效果更强,而且有预防棉铃虫产生抗药性作用的双价抗虫棉。

1)形态与生化抗虫棉的选育与应用:运用传统的常规杂交手段,选育具有一定外部形态抗虫性和生化物质抗虫性的棉花新材料、新品系。

2)转基因Bt抗虫棉的选育与应用:90年代中国农科院棉花所采用组织培养、杂交和回交的方法将Bt抗虫棉材料的抗虫基因转育进中棉12、中棉13、中棉16和中棉17等生产主栽培品种中,形成抗虫的Bt中棉系列品系或株系,统称Bt抗虫棉。中棉所Bt抗虫棉的抗棉铃虫明显优于非抗虫棉,形态和生化抗虫棉品种,可使幼虫发育历期延长,化蛹率和蛹重降低,存活率下降;Bt抗虫棉的抗虫性随着棉花生育期不同而呈时间阶段性,即2代棉铃虫发生期其抗虫性强,可基本不用药,3,4代时抗性显著下降,需分别施药2~3次,但与大田防治10~15次相比仍减少用药60%~80%。在减少打药的条件下,Bt棉的产量水平接近常规推广品种的产量。

(二)改善生态体系,改进栽培技术

农业防治方法大都结合丰产措施,既不增加开支,又不污染环境,是改造农业生态体系,增强天敌因素,亦即增强生态防御体系,恶化害虫生活或生存条件的重要措施。

1作物布局的改进。2结合农田基本建设,改造害虫适生环境。3轮作是解决棉叶螨类连年严重发生的好办法。4改革耕作栽培制度控制棉虫为害。5施肥的方法可以收到防治害虫的效果。6灌溉、耕翻、中耕对棉虫及天敌都有影响。

我国人民在长期防治棉铃虫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农业防治经验,初步形成一套完整的防治棉铃虫的耕作栽培措施:1.搞好冬耕冬灌,压低越冬蛹基数2 种植早熟小麦品种3. 麦收后及时中耕灭茬4. 合理调整作物布局5.结合农事操作,抹卵抓虫灭蛹6.加强棉田管理,推广促早栽培7.种植植物诱集带(1)种植芹菜、胡萝卜、洋葱等蜜源植物诱杀第1代成虫(2)种植玉米、高梁诱集带诱集第2代卵

三、化学防治法

一)棉虫抗药性及治理

1.抗药性现状

2.产生抗药性的原因

(1)对杀虫剂的适应能力增强:

(2)害虫自身防御能力增强:抗性害虫对农药的抵御能力增强,主要表现为:a.表皮阻隔作用增强,b.解毒代谢增强,c.靶标部位敏感性降低或改变

(3)环境因子对害虫抗药性的影响:

a.农药使用不合理,

b.化学杀虫剂分子结构的影响:

研究还发现,同是菊酯类农药,因不同的异构体棉铃虫对其产生抗性程度也不同。一般反式异构体比顺式异构体不但在醇或酸部位上易发生水解,也易氧化代谢。

c.寄主植物的影响:

最近的研究结果表明,棉铃虫取食不同寄主植物对溴氰菊酯的敏感性不同,取食番茄的棉铃虫对溴氰菊酯敏感,而取食未知寄主植物的棉铃虫则不敏感,两者相差162倍,说明寄主植物能影响棉铃虫对药剂抗性的反应。

3.棉铃虫抗药性的综合治理方法

(1)应用适度管理方法。改变施药方式,用较低剂量或减少用药次数,适应拓宽化学防治指标及利用生态系的自然控制作用,保留一些空白区,即敏感个体―避难所‖,保存一部分敏感个体或种群,以便稀释用药区的抗药种群,可直接减轻棉田的抗性选择压。

(2)饱和管理法。用高剂量处理种群,有效杀灭所有的抗性杂合子,也是通常所谈的杀死策略。因这一策略能有效降低抗性杂合子的初始比例,在抗性基因选择频率低的情况下,有利于敏感害虫个体迁入,达到延缓抗性发展和最终克服抗性。

(3)多作用点治理法。以两种或多种以上作用机制不同的农药为基础,对棉铃虫进行多点进攻,使其对杀虫剂不易产生抗性。具体作法是在一个地区内交替、轮换使型用不同类型杀虫剂,或使用经过试验研究具有明显增效作用而又没有交互抗性的混剂,以解棉铃虫的发生、发展。

(二)合理使用农药,发挥农药的最佳效益

1.防治适期

2.农药交替轮换使用

3.农药的限制使用

4.农药混用

5..使用增效剂

6.注意施药方

式,提高防治质量7.协调化学杀虫剂与生物农药的使用

四、生物防治法

一)主要天敌的消长与控制作用

棉田天敌种类较多,全国已查明的就有200多种,其中捕食性天敌140余种,寄生性天敌120余种,寄生性病原微生物若干种,仅天敌昆虫就有49科近200种,蛛形纲也有12科30余种。

1.棉田常见的棉虫天敌类群

捕食性天敌:以瓢虫、草蛉、食虫蝽、蜘蛛等4大类为主。常见的重要种类有七星瓢虫、异色瓢虫、龟纹瓢虫、多异瓢虫、黑襟毛瓢虫、黑背小毛瓢虫、叶色草蛉、中华草蛉、大革蛉、丽草蛉、塔六点蓟马、小花蝽、华姬蝽、大眼蝉长蝽、拟灰猎蝽、大灰食蚜蝇、大绿食蚜蝇、黑背食蚜蝇、草间小黑蛛、T突花蛛、粽管巢蛛、八斑球腹蛛、日本水狼蛛、蚜异绒螨、胡蜂、螳螂、青蛙、麻雀、燕子等,能够捕食棉铃虫卵和幼虫等。

寄生性天敌:种类较捕食性天敌稍少,主要有拟澳洲赤眼蜂、松毛虫赤眼蜂、广赤眼铃虫齿唇姬蜂、棉铃虫侧沟绿茧蜂、中国瘦姬蜂、瘦姬蜂、多胚跳小蜂、广黑点姬蜂、螟蛉悬茧姬蜂、螟蛉绒茧蜂以及寄生蝇等。

2.棉田主要天敌的消长规律

从5月份苗期到10月份收花,棉田各种天敌随着主要棉虫的消长起伏呈现出一定芒的、有规律的变化

3.天敌对主要棉虫的控制作用

二)天敌保护利用的途径:1.因地制宜地运用防治指标2.利用合理的耕作栽培制度增殖自然天敌3. 保护早春麦田内天敌的源库4.应用选择性农药防治棉田早期害虫,保护天敌5 . 改进施药方法 6. 改进农事操作,保护利用自然天敌

(三)微生物农药的应用

在蚜虫、霉菌大流行的年份,常可在广大棉区棉蚜大量发生期间,在一周左右的短期内使棉田中的棉蚜几乎绝迹。目前,在棉花生产上已大面积应用的这类微生物制剂主要有两种,即苏云金杆菌(Bt乳剂)和棉铃虫核多角体病毒制剂。

(四)性诱剂的应用

棉铃虫的性信息素原为雌蛾腹部腺体内提取的生物化学物质,以后经人工合成而成为一种生物制剂。一是利用性诱剂对雄蛾强烈的引诱作用来捕杀雄蛾,这种方法称诱捕法。另一途径是利用性信息素挥发的气体弥散于棉田来迷惑雄蛾,使它不能正确找到田间雌蛾的位置,这种方法称为干扰交配法或迷向防治。

五、物理机械防治法

(一)灯光诱杀

棉铃虫的复眼感受光波光子能量的主要器官,复眼所处的生理状态决定对光的趋向还是回避。棉铃虫的复眼在白天处于日眼状态,而在夜间则处于夜眼状态。据观察,在暗室内日眼转化为夜眼需要1-3个小时。当复眼处于日眼和夜眼之间的各种中间状态时,棉铃虫表现为扑灯飞行,所以,诱杀高峰一般是夜晚10时以后。由于个体间距灯的距离及个体间对光的感受的异质性,常常导致日眼、夜眼的转化差别较大,从而产生诱捕时向光、背光及中途转弯的飞行现象除复眼的生理状态外,棉铃虫的趋光性还和光的波长及强度有密切的联系,气候因素亦是影响趋光性的一个因素,一般气温高的夜晚诱虫数较多。

利用棉铃虫的正趋光性,已有多种类型的灯,如高压汞灯、黑光灯、双波灯、荧光灯、频振式杀虫灯等,

(二)杨树枝把诱蛾

棉铃虫具有趋化性,成虫的嗅觉可被杨树枝中的杨树素水解后产生的单糖及邻位氢氧基苯醇分子激活,当浓度达到一定程度时可诱集棉铃虫。因而,可利用半枯萎的杨、枫杨等树枝诱捕成虫。在第2、3代棉铃虫羽化盛期,取10~15支两年生杨树枝(长60--- 70cm)捆成一束,竖立在田间地头,高出棉株15-30cm,每公顷设i05~150把。每天日出前用网袋套住枝把捕捉棉铃虫,杨树枝把每经6-7天需更换1次,以保持较强的诱虫效果。

对转基因棉花的浅析

对转基因棉花的浅析 摘要:1990年,美国利用生物技术,合成B.t杀虫基因,导入棉花获得抗虫转基因棉花,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拥有转基因抗虫棉的国家。我国“抗虫棉研究”在“七五”期间开始进行。“八五”期间,在“863”计划资助下,也人工合成了CryIA(b)和CryIA(c)杀虫基因导入我国棉花主栽品种获得成功,成为继美国之后,第二个拥有自主研制抗虫棉的国家。 关键词:转基因;棉花;抗虫;种植 正文: 转基因棉花是指把其他物种中的有用基因导入棉花的基因组后,获得了该基因功能的棉花。1990年,美国利用生物技术,合成B.t杀虫基因,导入棉花获得抗虫转基因棉花,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拥有转基因抗虫棉的国家。我国“抗虫棉研究”在“七五”期间开始进行。“八五”期间,在“863”计划资助下,也人工合成了CryIA(b)和CryIA(c)杀虫基因导入我国棉花主栽品种获得成功,成为继美国之后,第二个拥有自主研制抗虫棉的国家。“九五”开始,“抗虫棉”的研究又被国家“863”计划立为重大项目,进一步开展单价基因、双价基因及多价基因抗虫棉的研究,分离新的抗虫基因及抗刺吸式口器害虫(蚜虫)新基因的分离,改造及合成融合蛋白基因,对获得的新基因进行重组,构建高效植物表达载体。同时“九五”期间,“863”计划还将根据目前单价抗虫棉可能存在的棉铃虫产生抗性的问题,在生产中使用的持久性问题,环境释放安全性问题,遗传分离及稳定性问题,以及田间加代选择农艺性状以及蚜虫危害等问题作深入的研究。(中国转基因棉花产业化背景) 1、转基因棉花的现状 1.1我国的转基因棉花情况 来自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的最新统计显示,今年全国转基因抗虫棉种植面积达4000多万亩,占棉花总面积一半以上。今年全国转基因抗虫棉种植面积达4656万亩,而国产转基因抗虫棉种植面积达到70%左右。目前全国种植转基因抗虫棉的省份有11个。其中河北、山东、河南、安徽4省实现了100%的种植,据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有关负责人介绍,我国目前已经建成高效、工厂化的棉花转基因技术体系,培育成功的转基因棉花新品种已达8个,年产转

感官检验棉花颜色级的几点看法

感官检验棉花颜色级的几点看法 棉花颜色级是根据棉花黄色深度和反射率综合确定的,依据黄色深度确定棉花类型,依据反射率确定棉花颜色级别。感官检验棉花颜色级就是对照棉花实物标准,并结合棉花颜色级文字描述,依据反射率和黄色深度,综合确定棉花颜色级。自2013年9月1日正式实施棉花颜色级感官检验以来,通过半年多的实践,笔者认为要保证感官检验棉花颜色级的准确性,需掌握以下几点:对 正确理解棉花颜色级文字描述的含义 棉花颜色级文字描述分两部分,一是颜色特征,主要描述棉花颜色在人大脑中的综合反映;二是对应的籽棉形态,主要帮助检验人员了解皮棉对应的籽棉来源和成分,便于检验人员正确判定棉花颜色级。官 从文字描述可以看出,白棉给人的色感主要表现为“白”,如洁白、乳白和灰白,是棉花生长发育期未受病虫害、干旱、洪涝等自然因素影响或影响极小的棉花,包括正常的早期棉、中期棉、未受霜冻的晚期棉和个别早中期僵瓣棉。白棉一级乳白或洁白,特别明亮,有油亮、晶亮感觉。主要是早中期的优质白棉,棉瓣肥大,也有少量一般白棉。二级乳白或洁白,明亮,给人明亮轻快的感觉。主要是早中期好白棉,棉瓣大,也有少量雨锈棉和部分一般白棉。三级白或乳白,稍亮,丝光稍有不明显,部分棉花开始出现呆白或灰暗感觉。主要是早中期一般白棉和晚期好白棉,棉瓣大小都有,也有少量雨锈棉。四级色白略有浅灰,无丝光,整体有发灰的感觉。主要是早中期失去光泽的白棉。五级色灰白或灰暗。主要是受到较重污染的一般白棉。如灰尘污染、烟熏污染等,这些污染纤维的突出表现是发灰发暗,但不发黄或发黄极少。 淡点污棉主要表现为“白中带黄”,如乳白带浅黄、乳白带阴黄、灰白带阴黄,是白棉中混有少量淡黄色的纤维,出现淡黄色的纤维斑点,即白棉中混入了少量僵瓣棉、病虫害棉和污染发黄的纤维,或白棉因存储条件不当、存储时间较长变黄、霉变。淡点污棉一级表现为乳白带浅黄,稍有丝光,给人黄亮的感觉。主要是白棉中混入了雨锈棉或少量僵瓣棉。二级为乳白带阴黄,无丝光,出现淡黄点。主要是白棉中混入早中期僵瓣棉或少量轻霜棉。三级特征是灰中透黄,有淡黄点、糟绒。主要是白棉中混入了中晚期僵瓣棉或轻霜棉。看 淡黄染棉主要表现为“浅黄”,如阴黄、灰黄、暗黄等。主要是中晚期各种僵瓣棉、烂桃棉、霜黄棉、污染棉,或淡点污棉因存储变黄、霉变而来。一级阴黄略亮,有淡黄点、略有黄点。主要是中晚期僵瓣棉、少量污染棉和部分霜黄棉。二级灰黄显阴黄,淡黄点较多、稍有黄点,主要是中晚期僵瓣棉、部分污染棉和霜黄棉。三级暗黄显灰点,淡黄点多、黄点较多,出现黄色糟绒,整体感觉黄中透灰。主要是早期污染变黄僵瓣棉、中晚期僵瓣棉、污染棉和霜黄棉。年 黄染棉主要表现为“黄色加重”,如色深黄、色黄,是比较黄的籽棉,较黄的各种僵瓣棉、污染棉和烂桃棉,或存储时间长,颜色变异明显发黄的棉花。黄染棉颜色整体泛黄,以黄色纤维为主,黄色纤维所占比例明显多于白色纤维。一级深黄略亮,淡黄点、黄点多,白色和黄色相间的纤维明显,主要是比较黄的籽棉。二级色黄不亮,淡黄点、黄点很多,糟绒明显。主要是较黄的各种僵瓣棉、污染棉和烂桃棉。棉

你所不知道的棉花糖实验后续

心理导读:棉花糖实验经常被拿来说延迟满足与拖延的问题,但实验的后续深入研究更值得我们思考。实验主试米切尔告诉我们:我们无法控制这个世界,但我们可以控制自己如何去看待这个世界。 棉花糖实验的录像非常有趣。在等待期间,孩子们的表现千奇百怪。有的用手盖住眼睛,转过身,故意不去看桌上的盘子。还有的不安地踢桌子,或拉扯自己的小辫子。 我们的大脑中并没有一个自控开关,打败诱惑的唯一方法是回避它们,即转移注意力。 40年前,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米切尔做了一个考验儿童耐心和意志力的棉花糖实验,十几 年后,研究者发现那些通过实验的孩子成年后更加成功。多年来,心理学家一直认为智力是预测人生成败的最重要因素。但米切尔认为智力其实受制于自我控制力,“我们无法控制这个世界,但我们可以控制自己如何去看待这个世界。” 六十年代末,卡罗琳·威茨还一名4岁的小女孩,她被邀请到斯坦福大学比恩幼儿园的一间游 戏房。房间比橱柜大不了多少,里面摆放着一张桌子,一把椅子。有人叫卡罗琳坐在椅子上,从桌子上的盘子里挑一块零食,盘子里装着棉花糖、曲奇饼和脆饼干。卡罗琳挑了一块棉花糖。虽然现在已经44岁,卡罗琳仍然对这种软绵绵的甜食没有抗拒力。一名研究者对卡罗琳说:她可以选择现在就吃一块棉花糖,或者等他出去一会儿,当他回来后,她可以得到两块棉花糖。在他出去期间,如果她等得不耐烦,可以摇桌子上的铃,他会立刻返回,那么她可以立刻得到一块棉花糖,但必须放弃第二块。说完,他离开了房间。 虽然卡罗琳对这次试验并没有清晰记忆,做实验的科学家也拒绝透露关于实验对象的信息,

但她有强烈的感觉,自己选择了等待,吃到两块棉花糖。“我很擅长等待,”卡罗琳告诉我,“给我一项挑战或一个任务,那我一定会找到方法去完成它,即使意味着放弃我最喜欢的食物。”她的母亲凯伦·索廷诺更加肯定:“还是小孩时,卡罗琳就很有耐心。我肯定她选择了等待。”比卡罗琳年长一岁的哥哥克雷格也参加了同一个实验。他完全没有表现出妹妹的坚韧。他对那个实验倒是记忆犹新:“在某个时刻,我突然想到房间里只有我一个人,谁会知道我究竟拿来多少糖果?”克雷格说他还参加了另一个类似实验。不过诱惑物换成了玩具。有人告诉他,如果等待就可以拿到两个玩具。但他偷偷地打开了桌子。“我把里面的玩具都清空了,”他说,“我拿走了一切。在那之后,老师告诫我说再也不要进去实验房间。” 这些实验的录像非常有趣。在短暂等待期间,孩子们的表现千奇百怪。有的用手盖住眼睛,转过身,故意不去看桌上的盘子。还有的不安地踢桌子,或拉扯自己的小辫子。一个留着小分头的男孩,小心翼翼地扫视了周围一眼,确定没有人在看他,于是伸手从盘子里拿出一块奥利奥饼干,掰开后舔掉中间的白色奶油,然后再把饼干合起来,放回盘子,脸上露出得意的笑容。 多数孩子像克雷格一样。他们无法抗拒眼前的诱惑,连短短3分钟也等待不下去。“有几个孩子,不假思索,立刻就吃掉了棉花糖。”主持这次实验的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沃尔特·米切尔说。“他们根本没有考虑过等待。多数孩子会猛盯着棉花糖,大约30秒钟后觉得等不下去了,于是摇铃。”只有约30%的孩子,像卡罗琳一样,成功等到实验者返回,有时候要等上15分钟。这些孩子找到了一种抵抗诱惑的方法。 这次实验的最初目标是揭示人们能够推迟享受的心理过程,了解为什么有的人会选择投降。70年代初,就棉花糖实验发表了几篇论文后,米切尔的目标转移到了其他研究上。“用棉花糖和孩子做实验玩不出太多花样。” 但偶尔米切尔会向他的3个同在比恩幼儿园上学的女儿打听她们朋友的情况。“大多对话像是 晚餐时的闲谈,”他说,“我会问她们,…简怎么样?埃里克怎么样?他们在学校还好吗??”米切尔开始注意到孩子们的学业成绩和他们等待棉花糖能力之间的联系。他让他的女儿给朋友的学习打分。比较分数和原来的实验数据后,他发现了两者的相互关系。“那时,我意识到这个研究需要深入下去。”1981年,给所有参加过棉花糖实验的653名孩子的父母和老师发去了调查问卷。那时,他们已经进入高中。他询问了他们的许多情况,包括制定计划,做长期打算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同学相处的情况,以及他们的SAT(美国大学标准入学考试)分数。

温室白粉虱的发生规律及无公害综合防治对策

《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20-23页 温室白粉虱的发生规律及无公害综合防治对策 郭晋太韩建明张焕丽杨爱国张俊萍 (河南省洛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蔬菜研究中心,洛阳471022) 摘要介绍了目前温室白粉虱在我国种植业中的发生传播规律及其对寄主植物的主要危害特点,探求其发生日益严重的成因,并结合无公害生产的操作标准及国内防治温室白粉虱的最新研究成果,提出了进行农业、生物、物理和化学四位一体的综合防治对策。 关键词温室白粉虱寄主世代周期无公害综合防治 温室白粉虱(T rialeurodes vaporariorum Westwood), 俗称小白蛾子,异名A leurodes vaporariorum,属同翅目,粉虱科。分布于世界五大洲63个国家和地区,是全球性园艺和观赏植物的主要害虫。我国于1976年7、8月份在北京地区首次暴发以来,随着塑料大棚、日光温室等保护地生产迅猛蔓延,现已遍布全国,成为北方温室、大棚蔬菜栽培上的重要害虫。该虫虫体微小,繁殖力极强,世代重叠发生,北方温室中一年可发生10余代,寄主范围十分广泛,目前已发现寄主植物已有82科279种(或变种)。其成虫和若虫,群集于作物叶背,刺吸汁液,而且能分泌大量蜜露,堆积于叶面及果实上,易诱致煤污病,并可传播寄主植物的某些病毒病,严重影响叶片的光合、呼吸作用,造成叶片内卷,褪色,变黄,萎蔫,降低了蔬菜的商品性,一般可造成损失达30%-40%,严重地块甚至绝收。目前,温室白粉虱已成为温室生产中为害最广、最重的主要害虫之一。 1温室白粉虱的发生规律 1.1形态特征成虫体长0.8-1.2毫米,雌虫大,雄虫小,淡黄白色,翅面覆盖白色蜡粉,复眼赤红色,触角丝状,前后翅翅脉简单,翅端半圆状遮住整个腹部,沿翅外缘有一排小颗粒,停息时双翅在体上合成屋脊状如蛾类。卵长约0.2mm,侧面观长椭圆形,基部有卵柄,柄长0.02mm,从叶背的气孔插入植物组织中。初产淡绿色,覆有蜡粉,而后渐变褐色,孵化前呈黑色。1龄若虫体椭圆,长约0.29mm,,有足和触角可以活动,腹末有1对长尾须。2龄约0.37mm,3龄约0.51mm,淡绿色或黄绿色,2-3龄若虫的足和触角均退化,不能活动,紧贴在叶片上营固着生活。4龄若虫又称伪蛹,体长0.7-0.8mm,椭圆形,初期体扁平,身体逐渐加厚呈蛋糕状,中央略高,黄褐色,体背有长短不齐的蜡丝,体侧有刺。 1.2世代周期温室白粉虱虫体虽小,但发育速度快,繁殖力极强,世代重叠。成虫羽化后1-3天可交配产卵,平均每头雌虫产卵14 2.5粒,也可进行孤雌生殖,但其后代为雄性。在日光温室条件下,从卵——若虫——蛹——成虫,完成一个世代约23-32天。一世代存活率86.44%,雌虫比例为52.12%,雌虫平均寿命31.5天,经过一个世代种群数量可增长64.2倍。 1.3温室白粉虱发生、发育与温湿度的关系 温室白粉虱为变温动物,其繁殖的最适温度为20-28℃,在低于7.2℃或高于30℃时,其卵及若虫死亡率高,成虫寿命缩短,产卵少,甚至不繁殖。其发育历期为,18℃31.5天 ,24℃24.7天,27℃22.8天。各虫态发育历期,在24℃时卵期7天,1龄5天,2龄2天,3龄3天,伪蛹8天。温室白粉虱的成虫喜欢低湿度条件,一般45-55%的相对湿度适宜其存活,而其若虫则喜欢高湿环境,能在90-98%的相对湿度中长期生存。 1.4传播途径因为温室白粉虱冬季在室外不能存活,故而其是以各虫态在温室越冬并继续为害,其通过温室通风或菜苗向露地移植时迁入露地,又由于温室与露地蔬菜生产紧密衔接和相互交替,可使白粉虱周年发生。通过人为调运带有该虫的植物或植物产品,而进行远距离传播。虫口密度6-7月份增长较快,8-9月增长最快,为害最严重。 1.5越冬场所温室白粉虱在自然条件下无法越冬,于9月下旬至10月上旬迁入大棚或温室内继续为害并越冬,同时其还可寄生在其它作物上,如经济作物6科14种,药用植物

转基因棉花的应用研究

转基因棉花的应用研究 1.引言 自1990年美国合成苏云金芽胞杆菌基因(BT基因)并导入棉花获得世界上第一株抗虫转基因棉花以来,世界各国纷纷展开对转基因农作物的研究,发达国家把发展转基因技术作为抢占未来科技制高点和增强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战略重点,发展中国家也积极跟进。研究的主要方向分别是抗虫、耐除草剂、抗病、纤维改良、抗旱和耐盐碱[1]。 上个世纪90年代,在中国大部分种植棉花的地区持续性发生棉铃虫害,给棉花生产带来了巨大的威胁,大大增加了棉花种植成本,给种植棉花的农户造成了一定的经济损失。“八五”期间,中国人工合成的Cry1Ab和Cry1Ac杀虫基因导入棉花中获得成功,成为了世界上继美国之后第二个拥有自主研制抗虫棉的国家[2]。培育更加具备优良性状的转基因棉花品种,应用于棉花生产,解决棉花 病虫害给棉花生产带来的巨大损失,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量,保护环境和生态平衡,成为了当代转基因技术研究工作者的目标。 2.转基因棉花的技术来源与应用实践 2.1 转基因技术介绍 随着生物基因技术的出现,在技术工具理性的驱动下,人类获得了打破物种间固有边界并根据人类自身的意愿重新改造生物的能力。转基因技术的原理是将人工分离或修饰过的优质基因,导入到生物体基因组中,从而达到改造生物的目的。其理论基础来源于进化论衍生来的分子生物学[3]。基因片段的来源可以是 提取特定生物体基因组中所需要的目的基因,也可以是人工合成指定序列的DNA 片段。 转基因技术的应用可以使重组生物增加人们所期望的新性状,培育出新品种。转基因作物的大规模商业化种植始于1996年,主要的转基因作物有棉花、大豆、玉米和油菜[4]。转基因技术的遗传转化方法按是否需要通过组织培养分成两大类,一类需要通过组织培养再生植株,常用的方法有农杆菌介导转化法、基因枪法;另一类方法不需要通过组织培养,比较成熟的主要有花粉管通道法[5]。 2.2转基因棉花介绍 棉花,属于锦葵科棉属,是世界上最主要的经济作物之一。全世界植棉国家和地区有96个,其中产量较高的国家有中国、美国、印度等[6]。中国是世界产棉大国,年植棉面积470万公顷,棉花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1/4[7]。病虫害对棉花的种植有很大的影响,制约了棉花的发展。与此同时,化学农药的大量使用导致了一些棉花害虫抗药性的产生,严重威胁了棉花的生产,并且使环境污染日益恶化。 随着转基因技术的发展,利用植物基因工程和遗传育种技术手段培育的转基因抗虫、耐除草剂棉花,为棉花害虫和草害的控制提供了新的手段。转基因棉花受到了棉农的喜爱,得到了进一步的推广。转基因棉花,就是将人们预想的可以得到表达的基因(比如抗病虫害的苏云金芽胞杆菌基因)通过遗传转化方法进行

新标准实施后影响棉花颜色级的因素和建议措施

新标准实施后影响棉花颜色级的因素和建议措施 2013年新棉上市时,《细绒棉锯齿加工》标准将开始实施,意味着传统的棉花品级检验将被棉花颜色级检验所取代,因此,分析棉花颜色级检验结果,结合棉花种植品种、轧花工艺等,对指导企业的棉花收购和轧花工艺的改进、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棉花颜色级检验结果统计分析 将2012年度棉花仪器化公证检验工作中HVI检验颜色级结果作为统计分析的基础,综合统计、评价、分析巴州棉花在颜色级方面的情况。 从2012年度巴州棉花仪器化公证检验颜色级检验统计表(统计数据截至2013.4.5,检验包数:2829415包)来看,巴州棉花颜色级(含兵团)分布情况如下:白棉一级:490770包,所占比例17%;白棉二级:1647584包,所占比例58%;白棉三级:678631包,所占比例24%;其余颜色级别中以白棉四级,淡点污棉一、二级为主,所占比例不足1%。总体说明,巴州棉花的颜色类型以白棉为主,基本达到总量的99%,少量低等级棉花颜色级别处于淡点污棉类型或其他颜色类型。 二、新标准体系下的棉花贸易结算体系对棉花颜色级的影响 《细绒棉锯齿加工》标准已于2012年发布,2013年9月1 日开始实施,新标准的发布实施,彻底改变了目前实行的以感官检验为主,以仪器检验为辅的棉花质量评价体系,而代之以对棉花颜色和轧工质量两方面外观质量和其他内在指标相结合的综合评定。 棉花新标准也对现行传统的贸易结算体系带来挑战,锯齿棉标准的修订将推翻现有的以品级为核心的贸易结算体系,代之以颜色级及其他内在质量指标下的新的贸易结价体系,因此,国内棉花贸易结价指标是新标准的颜色级、马克隆值、长度、断裂比强度、长度整齐度、轧工质量和异性

棉花区域试验田间调查记载项目及取样方法

棉花区域试验田间调查记载项目及取样方法 一、生育时期 记载出苗期、开花期、吐絮期(各期达到50%的日期)和生育期(从出苗期到吐絮期的天数)。其中开花期和吐絮期固定选取有代表性的两次重复每小区中间行的全部植株进行调查,取平均值。 1、播种期:实际播种的日期(以“月/日”表示,下同) 2、出苗期:幼苗子叶平展50%的日期 3、现蕾期:50%植株花蕾的三角苞长达三毫米左右的日期 4、盛蕾期:植株第四果枝,第一果枝现蕾的日期 5、开花期: 二、整齐度与生长势 苗期、花期、絮期目测各小区植株形态的一致性和植株发育的旺盛程度。整齐度与生长势的优劣均用1(好)、2(较好)、3(一般)、4(较差)、5(差)表示。 三、农艺性状 第一果枝节位在棉花现蕾后调查;株高、单株果枝数、单株结铃数在9月15日调查,其中单株结铃数调查在第一重复和第二重复,每重复顺序调查本重复一半面积的株数,其它各项调查均在取样行中进行。 1.第一果枝节位:棉株果枝的始节位,即棉花现蕾后从下至上第一果枝位置。 2.株高:子叶节至主茎顶端的高度。 3.单株果枝数:棉株主茎果枝数量。 4.单株结铃数:棉株个体成铃数(包括烂铃和吐絮铃)。 四、种植密度 1.设计密度:按株距和行距换算出666.7m2面积的株数。 2.实际密度:收第一次子棉时,调查每小区实际株数,换算成666.7m2面积的株数。 3.缺株率:实际密度与设计密度的差数占设计密度的百分率。当实际密度高于设计密度,百分率前用“+”号表示, 反之用“-”号表示。 五、抗病性田间调查 各组区域试验承担单位在枯萎病和黄萎病发生高峰期各调查1次(可为枯萎病和黄萎病混生结果,不分枯萎病还是黄萎病。), 每小区品种调查全部植株,病情分级标准采用5级法进行病情调查,取枯萎病和黄萎病发生高峰期的数值。病情分级标准如下: 枯萎病病情分级标准: 0级:外表无病状。 1级:病株叶片25%以下显病状,株型正常。

白粉虱

白粉虱防治技术 白粉虱又名小白蛾子。属同翅目粉虱科。是一种世界性害虫,我国各地均有发生,是菜地、田地、温室、大棚内种植作物的重要害虫。 在北方温室一年发生10余代,冬季在室外不可以存活。成虫寿命较长,每雌可产卵300余粒,成虫有趋嫩性,在嫩叶上产卵。卵以卵柄从气孔插入叶片组织中,与寄主植物保持水分平衡,极不易脱落。若虫在叶背面为害,3天内可以活动,当口器刺入叶组织后开始固定为害。成虫有趋嫩性,在植株顶部嫩叶产卵。 白粉虱繁殖适温为18―21℃。春季随秧苗移植或温室通风移入露地。 一、白粉虱防治困难的原因 1.繁殖场所多,使白粉虱一年四季均有足够的食料和繁殖场所。 2.每代发育时间随温度升高面缩短,18℃时需31.5天一代;24℃时需24.7天;27℃时需22.8天。24℃时各虫态发育历期为:卵期7天,1龄期5天,2 龄期2天,3龄期3天,伪蛹期8天。棚室平均气温19℃时,完成一代为30天左右,繁殖数量呈指数增长,在农业害虫中是罕见的。 3.寄主植物有200余种。蔬菜作物中主要为害瓜类作物;茄科作物、十字花科作物、豆科作物,以及莴苣、菊芋、马铃薯、苋菜等多种作物。 4.具有较特殊的生活习性。白粉虱成虫可以短距离飞翔,随着植株生长,成虫也不断地向上部叶片转移,在植株上各虫态即形成一定规律。最上部的嫩叶,以成虫和初产的淡黄色卵为最多,稍下部的叶片多为黑色卵,再下部多为初龄若虫,再下为中老龄若虫,最下部则以蛹为多。由于各种虫态自上而下交情分布,这就给防治上带来一定的困难。 二、白粉虱的防治对策 1.轮作例茬在白粉虱发生猖獗的地区,应选择芹菜、茼蒿、芜姜、菠菜、油菜、蒜苗等白粉虱不喜食而又耐低温的蔬莱,既免受此虫为害,又可有效地防止向棚室蔓延。 2.播种前将前茬作物的残株败叶及杂草清理到田外深埋或烧毁。 3.播种蔬菜前使用烟熏剂闭棚熏杀害虫,可用敌敌畏乳油加硫黄粉和木屑点燃熏蒸。苗床上或温室大棚放风口设置避虫网,防止外来虫源迁入。 4.冬春季,结合置黄板在温室内张挂反光幕,既可驱避白粉虱,又可增加菜株上的光照。 5.生物防治当温内白粉虱成虫平均每株有0.5~1头时,释放人工繁殖的丽蚜小蜂,每株释放丽蚜小蜂成虫或黑蛹3~5头,每隔10天左右放1次,共释放3~4次。控制白粉虱效果良好。也可人工释放草蛉,1头草蛉一生平均能捕食白粉虱幼虫172.6头。有条件地区也可用粉虱壳孢菌防治白粉虱。 6.白粉虱危害初期,可用10%吡虫啉2000倍液,或18%阿维菌素2000倍液,或25%扑虱灵2000倍液,或30%啶虫脒喷雾,隔5~7天用上述农药交替喷雾,合理用药合理用药包括选用适宜农药种类、浓度、应用时间及方法等在白粉虱发生初期及时用药,即每株平均有成虫2~3头时进行,尤其应掌握在“点片”发生阶段 除选用对路药剂外,喷药时间最好早晨露水未干时进行,中、下午由于白粉虱翅膀干燥,便于飞翔,不易喷到身体上。

转基因棉花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规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和《农作物种子生产经营许可管理办法》规定,我部修订了《转基因棉花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规定》,现予公布,自2016年10月18日起施行。农业部2011年9月6日发布的《转基因棉花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规定》(农业部第1643号公告)同时废止。 特此公告。 农业部 2016年9月18日 转基因棉花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规定 第一条为加强转基因棉花种子生产经营许可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农作物种子生产经营许可管理办法》,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转基因棉花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由企业所在地省级农业主管部门审核,农业部核发。 第三条申请领取转基因棉花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的企业,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一)具有办公场所200平方米以上,检验室150平方米以上,加工厂房500平方米以上,仓库500平方米以上; (二)具有转基因棉花自育品种或作为第一选育人的品种1个以上,或者合作选育的品种2个以上,或者受让品种权的品种3个以上;生产经营的品种应当通过审定并取得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生产经营授权品种种子的,应当征得品种权人的书面

同意; (三)具有净度分析台、电子秤、样品粉碎机、烘箱、生物显微镜、电子天平、扦样器、分样器、发芽箱、PCR扩增仪及产物检测配套设备、酸度计、高压灭菌锅、磁力搅拌器、恒温水浴锅、高速冷冻离心机、成套移液器等仪器设备,能够开展种子水分、净度、纯度、发芽率四项指标检测及品种分子鉴定; (四)具有种子加工成套设备,成套设备总加工能力1吨/小时以上,配备棉籽化学脱绒设备; (五)具有种子生产、加工贮藏和检验专业技术人员各3名以上,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人员2名以上; (六)种子生产地点、经营区域在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批准的区域内; (七)符合棉花种子生产规程以及转基因棉花种子安全生产要求的隔离和生产条件,生产地点无检疫性有害生物; (八)有相应的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防范措施; (九)农业部规定的其他条件。 第四条申请转基因棉花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的企业,应当向审核机关提交以下材料: (一)转基因棉花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申请表(式样见附件1); (二)单位性质、股权结构等基本情况,公司章程、营业执照复印件,设立分支机构、委托生产种子、委托代销种子以及以

棉花试验

试验调查项目及记载标准 一、生育性状 出苗期月日:子叶出土平展为出苗,全区出苗达50%的日期为苗期 开花期月日:小区目测有50%植株见花的日期为开花 吐絮期月日:棉铃正常吐絮,见白絮为吐絮,吐絮植株达50%的日期为吐絮期 全生育期天:从播种期到吐絮期的天数 生长势:分苗期、花铃期记载,与对照比观察生长势强弱,分三级,强(1)、中(2)、弱(3)。 整齐度:分苗期、花铃期记载,目测株形、叶形、铃形等植物学性状是否整齐,分三级,(1)整齐、(2)一般、(3)不整齐。 株高(cm):收花前每小区取代表样10株,从子叶节量至主茎顶端点的距离,以平均数表示之。 果枝数(个):吐絮前每小区取代表样10株,数果枝数,以平均数表示。 第一果枝高度(cm):每小区取代表样10株,量地面至第一果枝的距离,以平均数表示。株型:分塔形、筒形和丛生形。栽培中常见的有两种 塔形:下部果枝长,上部果枝渐短。 筒形:上、中、下果枝长短相仿,叶枝少,植株紧凑。 铃形:棉铃的形状1、圆2、卵圆3、长卵圆4、圆锥。 杂株率:花铃期调查株形、叶形、铃形异于本品种的植株占总株数的百分数 二、抗逆性状: 死苗穴数:死苗穴数占总出苗穴数的百分比,以全穴死苗为死苗数 苗期病害(根病和叶病):结合间苗或定苗时进行,每小区调查50-100株,数出病苗数,以百分比表示 枯萎病:枯萎病株率,6月中旬高发期调查各区的总株数、发病株数,以百分比表示。 枯萎病病情分级标准: 0级:外表无症状。 1级:病株叶片25%以下表现叶色加深皱缩、叶脉呈黄色网状,有时叶片变黄色或变红发紫等典型病状,株型正常。 2级:病株叶片有25%-50%表现病状,株型微显矮化。 3级:病株叶片有50%-90%表现病状,株型明显矮化。 4级:病株叶片几乎全部表现病状,甚至枯焦脱落,枝茎枯死,急性凋萎死亡。 黄萎病:8月中旬高发期按小区进行调查,调查总株数和发病株数,计算发病株率。 黄萎发病病情分级标准: 0级:外表无症状。 1级:病株叶片25%以下显病状,既叶片主脉间产生淡黄色或黄色不规则病斑。 2级:病株叶片有25%-50%显病状,病斑的颜色大部分变成黄色或黄褐色,叶片边缘略有卷枯。 3级:病株叶片有50%以上显病状,病斑大多数呈黄褐色,叶片边缘卷枯,有少数叶片凋落。 4级:叶片全枯或脱落,生产力很低。 枯、黄萎发病株率(%)=发病总株数÷调查总株数×100 枯、黄萎病指数={各级病株数分别乘相应级数之和÷(调查总株数×最高级数)}×100 株烂铃数和烂铃率:开絮前选择有代表性的两个重复,调查小区及产行的总株数、总铃数、烂铃数。

田间实验报告-棉花报告

棉花报告 一、棉花播种 1.播种时间:2016年4月26日 2.播种方式:分露地棉和覆膜棉两种,各长两米,首尾相接;四人一组播种 3.播种过程:按划好的线开约4cm深的播种沟,按穴距约30 ㎝播种,1穴5-6 粒,覆土,适当镇压; 播种预备苗:在两个窄行之间开4㎝沟,每2粒1穴 二、苗期管理 1.棉花出苗 标准:子叶出土、平展 2.查苗补苗 3.间苗定苗 棉花播种量大,出苗后相互拥挤,应及时间苗;齐苗时即应间苗;棉花幼苗易因病、虫为害而死亡,间苗要“少量多次”;齐苗时第一次间苗,1~2叶期第二次间苗;三叶期适时定苗。 三、棉花整枝 1.整枝时间:2016年9月12日 2.内容:去早蕾、去叶枝、打顶、打边心、抹赘芽、去老叶、去空枝 四、棉花植株性状调查(2016年9月26日) 调查指标 1.株高:(打顶前)子叶节至主茎生长点之间的距离(cm)。(打顶后)子叶节至最高叶节之间的距离(cm) 2.主茎真叶数(主茎叶龄):主茎展开的真叶数 3.第一果枝节位:第一果枝着生的节位 4.第一果枝高度:子叶节与第一果枝节之间的距离 5.果枝数、果节数 6.蕾数、花数、幼铃数、成铃数 7.(蕾、花、铃的)脱落数 8.主茎节间长度:棉株停止生长后,测量第一果枝节位至顶端果枝节之间的距离,除以节间数(果枝数-1),得到主茎节间长度(cm)。是平均长度。 9.果枝节间长度:在棉株下、中、上部各取一果枝,测量其靠近主茎的三个果节,求平均长度

分析:棉花下部烂铃率较高,原因可能是整枝环节没有做好,田间通风透光条件差,造成下部湿度较高,烂铃率上升。 五、棉花取样与收获 1.取样 每四位同学一组,分两小组,分别取地膜棉与露地棉:地膜棉与露地棉都分下、中、上3个部位,每部位3个棉铃,每小组取9个铃,每组合计取18个铃(要求取内围铃、正常吐絮的铃)如上部的铃现在未吐絮,可待吐絮后再按计划取样;取样和收获只摘取棉花,保留铃壳! 样品保存:每个样品(一个铃内的棉花)分别用纸包好,注明处理、部位和样品号 2.收获:单株有1-2个棉铃吐絮时收一次。一般吐絮前期每7-10天收花一次。后期每隔10~14天收花一次。 六、棉花产量及品质性状的测定 (一)棉花产量性状调查 1.铃重:2-3次收花,50个棉铃的平均重量,陆地棉一般为4-7克; 2.衣分:皮棉(纤维)重量占子棉重量的百分率。 衣分(%)=(皮棉(纤维)重量/子棉重量)×100 陆地棉一般为约37%-40% 3.不孕子率(%):不孕子数占总数的百分率 4.衣指:100粒子棉上皮棉(棉纤维)的重量,陆地棉一般为4-7克; 5.子指:(轧花后)百粒棉子的重量,陆地棉一般为9~12克; 6.衣分:衣指/(衣指+子指)×100% 表2. 棉花产量性状调查记录表

棉花等级标准

棉花等级标准(上) 棉花标准分:国家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 细绒白棉----国家标准(GB1103--1999) 长绒棉----地方标准(新疆) 彩色棉----企业标准 机采棉----企业标准 下面重点介绍细绒白棉国家标准: (一)几个主要概念 1.主体品级:含有相邻品级的一批棉花中,所占比例80%以上的品级。 2.毛重:棉花用其包装物之和。 3.净重:毛重扣掉包装物重量后的重量。 4.准重:净重按棉花标准含杂率折算后的重量。 5.公量重或公定重量:准重按棉花公定回潮率折算后的重量。 6.危害性杂物:指金属、砖头及异性纤维或色纤维。 7.短纤维率:长度短于16毫米及以及的纤维重量占纤维总重量的百分率。 8.棉结:棉花加工过程中,纤维纠缠在一起的死结。 (二)棉花质量主要指标 1.品级。品级是指棉花品质的级别。根据棉花的成熟程度、色泽特征和轧工质量,分为7个级,7级以下为级外。品级标准级是3级。 主体品级:含有相邻品级的一批棉花中,所占比例80%及以上的品级。同一批棉花中,除了主体品级的比例达到80%及以上外,还不允许有跨主体品级的棉花。不符者应挑包整理或协商处理。(注:跨主体品级是指主体品级及其上下相邻品级之外的其它品级,即同一批棉花中,不能有与主体品级相差2个级及以上的棉花)。如:一批棉花中,(1)若1级占10%,2级占80%,3级占10%,该批棉花的主体品级是2级。(2)若1级占10%,2级占75%,3级占15%,则该批棉花无主体品级(没有占到80%及以上的级别),需重新整理。(3)若1级占90%,3级占10%,虽然主体品级1级的比例达90%,但有3级棉花存在,属跨主体品级1级的范围,该批棉花不符合国家标准的要求,需重新整理。

温室白粉虱的发病规律及防治措施

温室白粉虱的发病规律及防治措施 摘要介绍了温室白粉虱的形态特征和发病规律,并提出了综合防治措施,以为温室白粉虱的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白粉虱;发病规律;综合防治;温室 温室白粉虱又叫“小白蛾子”,属同翅目粉虱科[1]。原产于北美,为温室害虫。近几年,保护地面积不断扩大,农业种植结构不断调整,利用温室培育种苗和生产蔬菜、花卉等面积不断扩大。由于温室内特殊的生产环境,白粉虱危害发生急剧上升[2]。温室白粉虱是一种多食性刺吸害虫,可为害各种蔬菜、花卉、牧草等281种植物。在国内,受害最重的是温室黄瓜和番茄。温室白粉虱以其幼虫、成虫的针状口器吸食品寄主植物汁液,使被害叶片褪色、变黄、萎蔫,使植物光合作用降低,直接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同时成虫和幼虫还能分泌大量蜜露,污染叶片和果实,引起霉菌病的发生,此外,还可以传播病毒病。 1形态特征 白粉虱成虫的体长0.94~1.40 mm,雌雄均有翅,身体淡黄色,全身及翅面覆有白色蜡粉。卵椭圆形,长径0.20~0.25 mm,宽约0.09 mm。端部具有0.10~0.12 mm 长的小柄,初产时淡黄色,后期变黑褐色。幼虫为长卵圆形,扁平,共3龄。体长随着龄期的增加而加大,为0.29~0.52 mm。蛹的体长为0.7~0.8 mm,椭圆形,扁平,中央略高,黄褐色,体背具5~8对长短不齐的蜡丝。 2发生规律 温室白粉虱在东北不能在露地越冬,但可以在温室内继续繁殖危害。随着秋季气温下降,白粉虱从9月中旬至10月上旬开始陆续向保护地、温室内栽培作物迁移,秋末进入迁移盛期。翌年春暖时,白粉虱便从室内向露地迁移,春末夏初进入向室外扩散盛期。 白粉虱的生长发育均与温度有密切关系。在温度20~25 ℃条件下,卵期6~8 d,幼虫共3龄,8~9d,卵至成虫羽化约为20d。在24℃条件下,成虫期15~57d,卵期7d,幼虫期8d,蛹期6 d。卵的发育起点温度为7.2 ℃,幼虫的抗寒力较弱,成虫活动最适温度为25~30 ℃,温度高于40.5 ℃时,成虫活动能力显著下降。因此,可以考虑控制温度或大棚内的环境条件来压低虫口密度。成虫是唯一活泼的虫态,对黄色具有强烈的趋性,喜欢群集在植株上部嫩叶背面产卵,可两性生殖也可孤雌生殖。 3防治措施

棉花转基因

基金项目:863子项目“特殊生境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技术”(No :2007AA021401)转基因专项“转新型基因的棉花种质资源材料创造”(No :2008ZX08005-004)。 第一作者简介:张煜星,男,1967年出生,副教授,博士生,从事植物基因工程研究。通信地址:571101海口市城西学院路,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生物技术研究所国家重点实验室周鹏转张煜星,Tel :015109875070,E-mail :zyx2027193@https://www.360docs.net/doc/da18212092.html, 。 通讯作者:男,1963年出生,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从事植物基因工程研究。E-mail :Zhp6301@https://www.360docs.net/doc/da18212092.html, 。 收稿日期:2009-04-16,修回日期:2009-05-07。 棉花accD 基因植物表达载体的 构建与遗传转化的研究 张煜星1,2,3,崔燕3,祝建波3,周鹏2 (1海南大学农学院,海南儋州571737; 2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生物技术研究所国家重点实验室,海口571101; 3石河子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农业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新疆石河子832003) 摘要:乙酰辅酶A 羧化酶(ACCase)催化脂肪酸合成的第一步,是脂肪酸合成的限速酶。采用PCR 方法分别从陆地棉和拟南芥基因组中扩增出ACCase 羧基转移酶β-CT 亚基编码基因accD ,ACCase 羧基转移酶α-CT 亚基编码基因CAC3的定位于叶绿体的转运肽序列。将CAC3基因转运肽序列与accD 基因进行体外重组,构建融合植物表达载体pBI-CAC3tp-accD 。重组质粒通过冻融法转化根癌农杆菌GV3101。渗透法转化拟南芥,收种子,在含卡那霉素的MS 培养基中发芽筛选。用叶盘法转化烟草,经不定芽诱导、生根培养,获转基因烟草植株。T1代转基因拟南芥和转基因烟草植株经卡那霉素检测、PCR 、RT-PCR 检测后,初步表明目的基因已在植株中转化成功,并可以正常转录。 关键词:陆地棉;拟南芥;accD 基因 中图分类号:S336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2009-0791 Construction of Plant Expression Vector on accD Gene fom Gossypuum hirsutum and Its Genetic Transformation Zhang Yuxing 1,2,3,Cui Yan 3,Zhu Jianbo 3,Zhou Peng 2(1College of Agronomy,Hainan University ,Danzhou Hainan 571737; 2National Key Biotechnology Laboratory for Tropical Crops, Institute of Bioscience and Biotechnology,CATAS,Haikou,571101; 3Laboratory of Agricultural Biotechnology ,College of Life Science,Shihezi Universit ,Shihezi Xinjiang 832003) Abstract:The acetyl-CoA carboxylase (ACCase)is the rate-limiting enzyme of fatty acids synthesis.The accD Gene and transit peptide of CAC3Gene was amplified from Gossypuum hirsutum Genome and Arabidopsis thaliana Geneome.Plant Expression Vector of Fusion Transit Peptide of CAC3Gene and accD Gene was constructed.The Vector of pBI-CAC3tp -accD were transferred into 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 https://www.360docs.net/doc/da18212092.html,ing infiltration and leaf discs method,the gene were transferred into Arabidopsis thaliana and tobacco cell.The seeds of Arabidopsis thaliana were selected on solid medium containing Kanamycin.Transferred leafs of tobacco were selected on solid medium containing Kanamycin.Transgenic Arabidopsis thaliana (T1)and tobacco plants were found containing purpose gene by PCR.After RT-PCR,it shows that the CAC3tp -accD gene could transcript normally.Key words:Gossypuum hirsutum,rabidopsis thaliana,accD Gene 中国农学通报2009,25(18):36-40 Chinese Agricultural Science Bulletin

浅谈棉花颜色级判定的影响因素

浅谈棉花颜色级判定的影响因素 摘要: 笔者以GB 1103.1―2012《棉花第1部分:锯齿加工细绒棉》宣贯教材及GB 1103.1―2012《棉花第1部分:锯齿加工细绒棉》为理论基础,结合实际工作经验和走访了解,对影响棉花颜色级判定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为更加准确严谨地判定棉花颜色级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棉花;颜色级;判定;影响因素 1 引言 棉花颜色级标准是依据黄色深度确定棉花类型,依据反射率确定棉花颜色级别的衡量标准。棉花颜色级检验有两种方法:一是仪器检验法,二是感官检验法。仪器测试通过HVI测试仪对棉花质量进行快速检验,以校准色板为溯源依据,测试棉花的Rd、+b值,根据颜色分级图定出颜色级;感官检验棉花颜色级则是对照棉花实物标准,并结合棉花颜色级文字描述,依据反射率和黄色深度,综合确定棉花颜色级。 2 颜色级判定的影响因素 在日常检验中,检验员往往遇到感官检验与HVI检验结果不一致或检验员严格按照国家标准检验但目光比对仍有较大偏差的情况出现。本文就针对以上问题对影响棉花颜

色级判定的因素做如下分析。 2.1 感官检验中的影响因素 在棉花颜色级感官检验过程中,诸多因素影响着我们的判断,笼统地说涉及色彩物理学、光学、心理学等方面的因素。同时还牵涉到检验员视觉和精神状态的相互关系。 2.1.1 棉花颜色分级室状况 按照GB/T 13786标准,棉花颜色分级室应满足墙壁N8.5为好,天花板白色,地板约N7.5为宜,分级台以灰色为好。在逐样检验颜色级过程中,室内光照度应在(750±100)xl范围内,光线应广泛地漫射。在使用过程中,正确维护照明设备,以保证恰当的均匀的照明。避免同一加工批棉花因光照强度的变化,判定结果出现大量同一类型但不同级别广泛分布的判定结果。 2.1.2 轧花工艺和轧花设备的影响 新标准体系下,轧工质量分为好、中、差三个级别。日常检验中存在的一个较为明显的问题是各加工厂设备配备参差不齐,轧花设备规格、型号和选配轧花工艺也多种多样,造成籽棉采摘过程中过多的棉叶等杂质在轧花工艺中未及时清除。轧花后皮棉中叶片、杂质、索丝及纤维紊乱程度都对感官检验颜色级带来一定影响。因此,棉花企业应根据自身实际,合理调整轧花工艺,坚持“高等级、中水分、中速车,低等级、中水分、低速车”的原则进行轧花,提高皮

棉花播种前的准备工作和播种时的注意事项

棉花播种前的准备工作和播种时的注意事项实现棉花一播全苗、培育壮苗是确保棉花高产优质的重要环节。播种保苗环节的主攻方向是实现“五苗”,即适、全、齐、匀、壮。“适”是适时播种,及时出苗;“全”是不缺苗断垄,保证计划密度;“齐”是苗子整齐一致;“匀”是行株距一致,棉苗分布均匀;“壮”是棉苗生长稳健。为实现这一目标,棉花播种时应重点抓好以下技术环节: 一、播前准备 (一)浇足底墒水。浇足底墒水是保证棉花适时播种、一播全苗、促壮苗早发的有效措施。由于冬春降水偏少,气候干燥,备播棉田土壤墒情普遍较差。春灌一般可在土壤刚解冻后开始,最晚要在播种前半月结束,这样有利于地温回升,保证适时播种、苗全苗壮。因此,棉花播种前要适时造墒,注意保墒,要保证土壤底墒足、口墒好,上虚下实。对已经冬灌、墒情好的棉田,要耙耢保墒或覆盖地膜,减少水分蒸发;对墒情不好的棉田,要及时灌溉,扩大造墒面积。在棉花播种前20天浇水的,可采用喷灌,浇透,然后耕耙保墒待播;临近播种浇水的可浇小水,上下接墒后及时耙耢,稍后进行播种。 (二)施足基肥。播种前施肥对促进棉苗早发、正常发育非常重要。应按照增施有机肥、稳氮磷、补钾微(硼、锌)的原则科学配方,平衡施肥。一般每亩施优质农家肥2500~3000公斤或饼肥50~75公斤、尿素10~15公斤、二铵20~25公斤、硅钙镁钾肥25公斤。施足基肥,培肥地力是棉花高产的基础。基肥以有机肥为主,配合使用磷钾肥。一般亩产50千克皮棉的棉田,基肥需优质厩肥2000千克以上,磷肥30—40千克;亩产100千克皮棉约需优质厩肥4000—5000千克,磷肥40—50千克。春季施肥时间越早越好。 (三)深耕整地。棉田在播种前要进行深耕,一般春耕以13一16厘米为宜,结合施肥进一步整好地,整地质量要求上虚下实,达到齐(规划整齐,犁地、耙耢等机械作业时田边或中间不能遗留空白)、平(经过犁、耙、人工平整等作业,使地表平坦,土壤表层无垄起和明显凹坑)、松(土壤耕层疏松、上虚下实,土壤细碎,表层无直径超过2厘米的土块)、墒(要在土壤墒情适宜时犁地,这时土壤松散,整地容易,同时可使播种时土壤保持适当的含水量,有利于种子发芽和防旱保墒)、净(田内无作物根茬、杂草、废旧地膜)的标准。整地最好在播种前3~5天完成。 (四)种子处理 1.选种。选用适合当地种植的单株结铃性强的优良品种,并去掉破子、虫蛀子、秕子、异形子等,留下饱满、健全和符合本品种特征的种子做种用,以提高种子的纯度、发芽势和发芽率。 2.晒种。晒种可促进种子的后熟作用,加速水分和氧气的吸收,提高种子的发芽率,并有杀菌和减轻病害的作用。晒种可在播种前15天左右进行,选择晴天连晒4-5天,晒到手摇种子发响时为止。注意不要在水泥地或石板上晒种,以免种子失水过多而形成硬子,降低发芽率。 3.测定种子发芽率。棉子的发芽势和发芽率决定着出苗的多少、好坏和快慢以及播种量的多少。因此,播前必须测定发芽势和发芽率,生产上一般要求发芽率在85%以上才能做种用。测定发芽率的方法,一般采用发芽试验法。取浸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