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金盛华)重点

社会心理学(金盛华)重点
社会心理学(金盛华)重点

社会心理学经典实验:

1、有关中心特质的实验(中心特质,120)

实验目的:验证“热情一冷淡”是否具有中心品质的作用。

实验方法:现场实验、单因素完全随机设计

被试:心理学专业的学生

实验过程:告诉学生说有一位客座教师要来指导他们的讨论,在他到来前将关于他的特征描写的材料发给大家,学生拿到的材料是及用的完全一样,即:一半学生拿到的是包括有“热情”的形容词表,另一半拿到的是包含有“冷淡”的词表,其余的词完全一样。客人到来后指导学生进行了20分钟的讨论。讨论结束,研究者让被试说出被邀请者的印象。

实验结果:认为被邀请者“热情”的学生对他的评价更积极,而认为“冷酷”的学生表现显得拘谨。不同的描述不仅影响人们的印象,还影响人们的行为。

依据上述结果,凯利等认为,热情—冷淡是影响人们印象形成的中心品质。及其相对应的是边缘品质。是否具有热情或冷淡的品质,会直接影响人们对他人其他特征的评价。

(中心特质:那些及刺激物的其它若干特征联系密切、对印象形成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品质称为中心品质。)

2、的晕轮效应实验(社会知觉,P125)

研究目的:证明晕轮效应的存在

试验方法:现场实验、单因素完全随机设计

实验过程:分别让被试看高吸引力、无吸引力和吸引力一般的三类人的照片,然后要求被试对照片上的这些人的某些特征进行评定,要评定的这些特点及有无吸引力并没有关系。

实验结果:发现外表吸引力直接影响人们的印象形成。以一般吸引力的人为参照,则高吸引力的人得到了很高的评价,而无吸引力的人则得到了较低的评价。在各个特征评价上显出一致性倾向。心理学家在分析晕轮效应时发现,人们按照自己的观念从

个人的一种品质推断出其他品质,是一种普遍倾向。

3关于熟悉性影响人际吸引的实验研究(人际吸引,P252)研究目的:探讨“熟悉”这一因素对人际吸引的影响作用研究方法:单因素重复测量方法(自变量:词汇或照片呈现的次数)

实验材料:中文词汇或照片

被试:不懂中文的成年人

实验程序:一个接一个的观看预先排列好的词汇或照片。其中,有些图片呈现达25次之多,有些则仅仅被呈现一两次。看完所有的词汇或照片后,要求被试评价对所看过的词汇或照片的喜欢程度(因变量)

实验结果:结果发现,一个人的照片被呈现次数越多,被试对照片就越喜欢,对照片上的人也是越喜欢,因此,发现熟悉本身就可以增加一个人对于某种对象的喜欢。这种熟悉引起喜欢的作用,称为熟悉效应。

(熟悉对于人际吸引的影响毫无疑问是很大的,熟悉不仅能够引起人们对事物的喜欢还会引起人们对他人的喜欢,该实验就是为了验证熟悉能够引起喜欢。)

4、、等关于“美丽辐射效应的实验”(人际交往,P252)

研究目的:研究女性的外貌因素是否会影响男性的评分倾向研究方法:3x2完全随机实验设计

自变量1:女性照片的漂亮程度,含有魅力组、无魅力组;同时设控制组

自变量2:论文的好坏性质,含两个水平:质量好的论文、质量差的论文

实验程序:实验组被试阅读一片贴有作者(女性)照片的论文;控制组被试阅读的文章上则没有作者的照片,阅读完后对文章的质量进行评分

实验结果:由于辐射效应的存在,同样质量的文章被认为是

有魅力女性写的,得到的评价更高,特别是文章质量不高时,这种效应更明显。这表明外貌魅力会引发明显的辐射效应。

(外貌魅力即漂亮是一种很强烈的刻板印象,会引发明显的辐射效应,即漂亮的人被认为拥有及外貌不相干的优秀品质,如健康)智慧等。)

5、等关于责任分散的系列实验。(助人行为,P303)见书

研究目的:测量被试是否向实验者报告紧急情况、报告的速度如何。更重要的是考察别人的在场是否会影响被试的行为。

实验方法:现场实验

被试:男性大学生

实验程序:被试在填写问卷时,研究者通过通风孔,向屋子灌送表明紧急情况的烟雾,观察被试的行为。

实验结果:当被试单独一个人在屋里时,75%的被试在发现烟雾之后的6分钟内报告。其中50%的被试在2分钟内做出了反应。而被试及其他人一起在屋里时,报告的比例明显降低至10%—38%。另外,拉特纳还进行了紧急助人实验、不幸女士实验等50个研究,其中90%的研究都表明,独自一人时帮助别人的可能性更大。从趋势上看,在场的人越多,作为个人对特定事件负有责任的意识就越低。

6、的模仿侵犯实验(侵犯、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330)

研究目的:探索观察模仿的类同行为是否会影响儿童做出侵犯行为的倾向。

研究方法:单因素完全随机实验

被试:幼儿园儿童

实验材料:充气娃娃

实验程序:把两组被试分别带到玩具室,实验组儿童看到一个成人对充气娃娃做出侵犯行为;控制组儿童看到一个成人对充气娃娃做出不带侵犯性的其它行为,让每一位被试单独玩这些充气娃娃,记录其对充气娃娃作出侵犯行为的次数。

实验结果:实验组儿童出现了许多侵犯行为,对充气娃娃的侵犯远远多于控制组,两组差异十分明显。另外,班杜拉发现孩子们除了会模仿真实生活中的人物之外,还会模仿电影中的人物,即使是成人也会模仿榜样所做的真实或虚假的侵犯行为。

7、的从众实验(社会影响,P353)

实验目的:探索群体的压力是否会影响人们对自己知觉对象的判断

实验研究:现场实验

实验材料:典型的实验材料是18套(50套)卡片,每套两张,一张画有标准线段,另一张画有比较线段。

实验程序:每组被试共有7名被试,其中6人是实验者的助手(即假被试),只有一人是真正的被试,而且总是安排在倒数第二个回答。几个被试围桌而坐,面对两张卡片,依次比较判断a、b、c三条线段中的哪一条线段及标准线段等长。实验要求被试大声说出他所选择的线段。

18套卡片共呈现18次,前几次判断,大家都作出正确的选择,从第7次开始,假被试故意作出错误的选择,实验者观察被试的选择是独立的还是从众的。

实验结果:大约有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的被试保持了独立性,每次选择反应无一次发生从众行为。约有15%的被试平均作了总数的四分之三次的从众行为,即从众反应平均每12次中就有9次。所有被试平均作了总数的三分之一次的从众反应,即每12次中就有4次发生从众行为。这些数据说明,聪明人也会说“白话”为和群体或他人的一致而产生从众行为。

错误类型:(1)知觉的歪曲.(2)判断的歪曲(从众).(3)行为的歪曲(顺从)。

8、的服从权威实验(服从,社会影响,P368)

实验目的:探讨个人对权威人物的服从情况

研究方法:现场实验

实验材料:电击实验台

被试:首先在报纸上刊登广告,公开招聘受试者,每次实验付给4.5美元的酬金,结果有40位市民应聘参加实验,他们当中有教师,工程师,邮局职员,工人和商人,年龄均在25~50岁之间。

实验程序:实验时主试告诉这些应聘者,他们将参加一项研究惩罚对学生学习的影响的实验。实验时,两人为一组,一人当学生,一人当教师。谁当学生谁当教师,用抽签的方式决定。教师的任务是朗读配对的关联词,学生则必须记住这些词,然后教师呈现某个词,学生在给定的四个词中选择一个正确的答案。如果选错,教师就按电钮给学生施以电击作为惩罚。由于事先的安排,实际上每组只有一个真的被试,另一个是实验者的助手,即假被试。抽签结果,真被试总是当教师,假被试总是充当学生。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故意多次出错,“教师”在指出它的错误后,随即给予点击。当电压过高,“教师”不忍心再继续下去时,实验者严厉地督促“教师”继续实验。

实验结果:大大超出了人们的预测即有26名被试(占总人数的65%)服从了实验者的命令,坚持到实验最后,但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紧张和焦虑。另外14人(占总人数的35%)作了种种反抗,拒绝执行命令,他们认为这样做太伤天害理了。

9、囚犯困境实验(合作、竞争,P422)

研究目的:测试被试之间作出的行为是合作还是竞争

被试:两个囚犯

实验程序:设置经典情境:囚犯两难困境。警方认为两个嫌犯共同参及了同一项犯罪活动而没有证据能够证明。如果两个嫌犯都不认罪,则由于证据缺乏,两人都只会被判刑1年;如果两人都认罪则都会被判刑10年;如果其中一人认罪,而另外一个人没有认罪,则认罪者被释放而拒绝认罪的罪犯则被判刑15年。

囚犯都选择不认罪而共获刑就是合作,而其中一个囚犯在同

伴选择不认罪的前提下选择自己认罪,就是选择了竞争策略。

实验结果:在多达2000个研究中,研究者对被试在各种囚犯困境的心理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被试在特定决策上更倾向于背叛,因为这样剥削了他人的合作,并保护自己不受他人伤害。但不幸的是,因为没有采取合作,实际上结果双方都能认识到可以互惠,但彼此都不信任,结果注定不合作。在囚犯困境中,人们对于自我利益的不加制约的追求,对双方都会带来破坏性后果。

(合作:指不同个体为了相同的目标而协同活动,促使某种既利于自己又利于他人的结果得以实现的行为或意向。竞争:是指不同的个体为同一个目标展开争夺,促使某种只利于自己的结果得以实现的行为或意向。囚徒困境实验式研究合作及竞争的一个经典情境。)

10、的认知不协调实验(态度、认知不协调理论,P398)

研究目的:研究认知不协调对态度的影响

实验方法:单因素完全随机实验设计

研究程序:让3组被试做1小时枯燥无味的绕线工作,在其离开工作室时,实验者要求接受自变量处理的被试告诉在外面等候参加实验的“被试”绕线工作很有趣,同时要求控制组被试对等候在外面的被试说明实际情况,然后让他填一张反映他绕线工作真实态度的问卷。

实验结果:获得20美元组和控制组的参及者对任务的评价都认为该任务是枯燥无味的,可是对于1美元的参及者来说,他们对任务的心喜欢程度却明显高于20美元组和控制组。研究者分析,这种现象是因为参及者撒谎后,其撒谎行为和他对任务的原有态度之间出现了不协调而引发的。

11、的货币实验(上下文效应,社会知觉,P115)

实验目的:探讨家庭贫富背景对孩子社会知觉的影响

实验方法:双因素混合测量。自变量一是实验材料的性质,

即硬币——纸币;自变量二是被试家庭贫富背景。

实验材料:投影仪、一套硬币(含1分、5分、10分、25分和50)一套各种硬币对应的纸币。

实验对象:30名家庭贫富不同的10岁的孩子

实验程序:先把两套材料先后投射在荧幕上,让被试一次观看,然后一去刺激物,令被试画出刚才看到的硬币圆形制片。

实验结果:被试画出来的图形大小和实际上看到的刺激物不完全相同:他们画的圆纸片图形及实际的硬纸圆形的大小较一致,但所画的硬币圆形大小却远较他们看到的真实硬币更大,尤其是贫苦家庭的孩子所画的硬币圆形更大。这个实验说明,社会认知受主客观因素所制约。

(上下文效应:上下文即背景会影响到社会知觉,社会背景会给印象形成提供信息,我们自己在背景中的角色也会影响我们对他人印象的形成。背景的作用是微妙的,所以当认知者试图推论目标个体的特征时,他可能不会观察到背景或情境在引发和保持特定行为上所起的作用。)

12、等的他人态度影响自我评价的实验(自我)

实验目的:探讨自我意识到的他人态度对自我评价的影响。

实验方法:单因素完全随机;自变量: 被试见到的照片的性质。

实验材料:

实验对象:被试:信奉天主教的学生

实验程序:1、被试先看到一张照片(不同组的被试照片不一样)

2、然后对自己的人格特征作出评价

实验结果:见到教皇皱眉的被试自我评价比另一组被试更苛刻。

13、等关于女性魅力及评价性质影响男性对女性评价的实验(人际吸引,256)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