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装前表面处理

涂装前表面处理
涂装前表面处理

涂装设备培训材料

主编:陈勇

机械工业部第四设计研究院

2002年4月

涂装设备培训材料

涂装前表面处理

编者:龙伟

机械工业部第四设计研究院

2002年4月

目录

1 涂装前表面处理的内容及其方法 (1)

1.1 预清理 (1)

1.2 脱脂 (1)

1.2.1 油污的性质和组成 (2)

1.2.2 脱脂的方法及材料 (2)

1.2.3 影响脱脂的因素 (5)

1.2.4 选用脱脂剂时应考虑的因素 (6)

1.2.5 脱脂效果的检查 (8)

1.3 磷化 (9)

1.3.1 磷化处理分类 (10)

1.3.2 磷化膜的组成和成膜机理 (10)

1.3.3 影响磷化的因素 (11)

1.3.4 磷化膜质量的评价 (15)

1.4 水洗 (16)

2 前处理设备 (16)

2.1浸渍式前处理设备 (18)

2.1.1 槽体 (18)

2.1.2 槽液的加热装置 (19)

2.1.3 通风装置 (20)

2.1.4 槽液的搅拌装置 (20)

2.2 喷射式前处理设备 (20)

2.2.1 通道式前处理设备 (21)

2.2.2 单室多工序前处理设备 (22)

2.2.3 垂直封闭式前处理设备 (23)

2.3 相关装置 (23)

2.3.1 磷化除渣装置 (23)

2.3.2 油水分离装置 (26)

2.3.3 其他附属装置 (27)

1. 涂装前表面处理的内容及其方法

涂装是汽车耐腐蚀和装饰的最经济而有效的方法,而涂装前表面处理(又称前处理)的好坏又是直接影响涂层使用寿命和装饰效果的重要环节。涂装前表面处理的目的是去除被涂物表面上的所有污物(如浊污、铁锈、氧化皮、灰尘、型砂、焊渣、盐碱斑等)和用化学的方法生成一层有利于提高涂层的防腐蚀性的非金属转化膜,以保证涂层具有良好的防腐蚀性能和装饰性能。采用同样的油漆材料,而仅仅是表面处理不同,其耐腐蚀效果可以相差数倍,可见表面处理对整个涂层质量影响之大。

表面处理,因金属件和非金属件,处理的杂质和处理的方法的不同而不同。对于金属件主要是除油、除锈和改变工件的表面状态。

1.1 预清理

一般来讲,任何材质的工件在进入前处理之前,均应进行预清理,用于除去那些采用清洗的方式不能除去的过度的污物。如工件表面的氧化皮、铁锈、焊渣、铁屑、泥砂、干涸的油污以及其它污物。预清理可以大大地降低对其后的前处理的污染,减轻前处理各工艺槽的负担。

预清理一般是采用人工的方法进行,采用砂纸打磨去锈,除去机械杂质,用擦布蘸溶剂或水性清洗剂擦试。

目前,国内一些大型汽车公司开始在预清理工位增加手工高压水枪冲洗。用含清洁剂的温水,在6bar左右的压力下用手工喷枪,对车身内外进行一次冲洗,主要对车身内部、夹缝、空腔结构等容易积聚灰粒的部位进行初步清洗。特别是车身内地板,影响电泳漆膜质量的灰粒油污90%分布于车身内地板上。采用手工高压水枪冲洗后的车身,大约可减少30%左右的灰粒,有利于降低对前处理槽的污染,延长槽液的使用寿命。

1.2 脱脂

脱脂就是将工件表面上的油污除去。因为工件在储运过程中可能要用防护油的保护,在压力加工时可能会用到拉延油,在切削加工时要接触乳化液,热处理时可能接触冷却油,工件上还经常会有操作者手上的油迹和汗迹,工件上的油脂还总是和灰尘等杂质掺合在一起的。工件上的各种油污不仅阻碍了磷化膜的形成,而且还影响涂层的结合力、干燥性能、装饰性能和耐蚀性能。因此,脱脂去油和磷化处理对整个涂层的性能是非常最要的。

1.2.1 油污的性质和组成

在选择脱脂方法和脱脂剂时,首先要了解被涂物所带油污的性质和组成,只有这样,才能进行正确的选择,达到满意的去除效果。

1. 油污的组成

(1)矿物油、凡士林。它们是防锈油、防锈脂、润滑油、润滑脂及乳化液的主要成分。

(2)皂类、动植物油脂、脂肪酸等。它们是拉延油的主要成分。

(3)防锈添加剂。它们是防锈油和防锈脂的主要成分。

在加工和储运过程中,金属屑、灰尘及汗渍等污物也总是混杂在上述油污中。

2. 油污的性质

(1)化学性质

根据油污能否与脱脂剂发生化学反应而分为可皂化油污和不可皂化油污。植物油脂和动物油脂是可皂化的,它们可以依靠皂化、乳化和溶解的作用而脱除。矿物油和凡士林是不可皂化的,它们只能依靠乳化或溶解的作用来脱除。

(2)物理性质

根据油污粘度或滴落点的不同,其形态有液体和半固体。粘度越大或滴落点越高,清洗越困难。根据油污对基体金属的吸附作用,可分为极性油污和非极性油污。极性油污,如含有脂肪酸和极性添加剂的油污,有较强地吸附在基体金属上的倾向,清洗较困难,要靠化学作用或较强的机械作用力来脱除。

此外,某些油污如含有不饱和脂肪酸的拉延油,长期存放后,氧化聚合形成薄膜,含有固体粉料的拉延油,细微的粉料吸附在基体金属表面上,还有当油污和金属腐蚀产物等混杂在一起,都会极大地增加清洗的难度。

1.2.2 脱脂的方法及材料

根据去油污机理的不同,汽车涂装中,脱脂方法主要有以下两种:

1. 溶剂清洗

即依靠有机溶剂对油污的浸透、溶解等作用达到去除油污的目的。

2. 碱液清洗

利用含有表面活性剂的碱性物质对动物油的皂化及表面活性剂的浸润、分散、乳化及增溶作用达到去除油污的目的。

1.2.2.1 有机溶剂清洗

常用的有机溶剂有:汽油、煤油、松节油、松香水、含氯有机溶剂等。

有机溶剂清洗的特点是脱脂效率高,特别是清除那些高粘度、高滴落点的油脂具有特殊的效果,而且可以在常温下用简单的器具进行手工清洗,因而适用于产量不大、机械化水平不高或有特殊要求的场合。

采用汽油清洗的方法是用刷子或抹布蘸汽油后手工擦洗被清洗的表面。或将被清洗的工件直接浸入溶剂槽中清洗,随后晾干或烘干。手工擦洗劳动强度大,而且劳动条件也较差,火灾危险性大。工位上应有良好的通风措施。

汽油清洗法常用于小批量生产的大型工件的除油,在汽车车身的清洗中,也用于预清理阶段的擦洗。

含氯有机溶剂溶解力强,沸点低,经蒸馏易回收,便于重复利用,而且不易爆、不易燃。因此,含氯有机溶剂在有机溶剂清洗中占有独特的地位。其中三氯乙烯是具有代表性的含氯有机溶剂。

含氯有机溶剂清洗一般是利用它们的气相进行除油清洗。即将室温下的工件与热的溶剂蒸汽接触,并在工件上冷凝成液体,将油污溶解,滴离工件时将油污带走。虽然气相有机溶剂去油效率很高,但是不能洗掉无机盐类和碱类物质,不能去除工件上的灰尘微粒。将三氯乙烯的浸洗、气相清洗和喷洗联合采用,可以获得极好的清洗效果。由于采用有机溶剂清洗去油的劳动条件差,毒性较大,气相脱脂必须有良好的封闭式脱脂设备和通风装置,大多数有机溶剂的防火要求严格,而且脱脂费用高,加之新型高效的水基清洗剂的出现,在生产量大的汽车厂,涂装前的去油已不再采用有机溶剂去油。

1.2.2.2 碱性溶液清洗

碱性溶液清洗由于它的价格较低,使用简单,好管理,可组成机械化生产,曾被大量地采用。但是,它的脱脂能力较差,需要较高的脱脂温度。随着技术的发展,出现了把碱性物质和表面活性剂结合使用的碱性脱脂剂,它既保存了碱性脱脂剂方便价廉的优点,又能大大地提高脱脂效率,降低脱脂温度。现今,采用含有表面活性剂的碱性溶液除油已被广泛地应用于涂装生产线中。

含有表面活性剂的碱性脱脂剂中常用物质及其作用简介如下:

1. 氢氧化钠

又称苛性钠,是一种强碱化合物,与动植物油发生皂化反应,生成能溶于水的甘油

和脂肪酸盐(俗称肥皂),溶解分散在清洗液中。

CH2—OOCR CH2—OH

||

CH—OOCR +3NaOH ──→CH—OH +3R—COONa

||

CH2—OOCR CH2—OH

上述反应不仅产生于动植物油脂,当矿物油脂中存在羧酸基和磺酸基时,也能产生同样的现象。但是中性矿物油脂与碱不能起化学反应,必须靠乳化的方式才能从被清洗的工件中去除。

2. 碳酸钠

又称苏打,是一种价格低廉的碱性化合物,它在水溶液中可水解为NaOH。

Na2CO3+H2O ──→NaOH +NaHCO3

NaHCO3+H2O ──→NaOH +H2CO3

H2CO3──→H2O +CO2

因此,碳酸钠具有缓冲作用,不像强碱那样侵蚀某些有色金属。此外,碳酸钠在硬水中能生成水难溶的碳酸钙,对硬水有一定的软化能力。

3. 硅酸钠

俗称水玻璃,在水溶液中强烈水解,生成氢氧化钠和硅酸:

Na2SiO3+H2O ──→NaOH +H2SiO3

其碱性接近于氢氧化钠,具有很强的皂化能力。水解生成的硅酸不溶于水,而以胶束结构悬浮在槽液中,对固体污垢的粒子具有悬浮和分散能力,对油污有乳化作用,有利于防止污垢在工件上的再沉积。

4. 磷酸盐

包括磷酸三钠、三聚磷酸钠、焦磷酸钠及六偏磷酸钠等。磷酸三钠在水解过程中也离解出氢氧化钠和离解度很小的磷酸氢根等,从而获得碱度。

Na3PO4+H2O ──→NaOH +Na2HPO4

Na2HPO4+H2O ──→NaOH +NaH2PO4

磷酸盐具有软化硬水的作用和较显著的促进污垢粒子的分散作用,可将大颗粒的污垢分散成近似胶体粒子的小颗粒,因而乳化能力较强。

5. 表面活性剂

狭义地讲,在很低含量时就能显著地降低水的表面张力的物质称为表面活性剂。广义地讲,凡是能够使体系的表面状态发生明显变化的物质,都称之为表面活性剂。表面活性剂的去污作用正是由于它降低油污与水及油与金属表面之间界面张力而产生的润湿、渗透、乳化、增溶、分散等多种作用的综合结果。

表面活性剂都是有两种不同性质的基团组成,一种是亲水基团,与水分子作用力较强。另一种是亲油性基团,又称为憎水基团,它与水分子不易接近,却容易与油分子接近。

按照表面活性剂溶于水时的离子类型来分类,可分为四大类:阳离子型、阴离子型、两性型和非离子型。但在工业脱脂处理中,用阴离子型和非离子型两类,其代表性的物质是烷基苯磺酸钠和OP-10等。

采用表面活性剂清洗,在同样条件下,清洗能力较碱液清洗强,脱脂效果好,可使清洗液的PH值接近中性或弱碱性。但一般的表面活性剂易起泡,不适用于喷射清洗系统或带有强烈搅拌的系统。

含有表面活性剂的碱液脱脂剂有着最广泛应用前景,由于表面活性剂与碱性无机物的协合作用,使得脱脂效率大大高于单独的碱液脱脂和单一的表面活性剂脱脂。

1.2.3 影响脱脂的因素

脱脂质量的好坏主要取决于脱脂温度、脱脂时间、机械作用和脱脂剂四个因素。(1). 脱脂温度

总的来说,温度越高,脱脂越彻底。这是因为三方面的原因,第一,温度使油污的物理性质发生变化,例如滴落点高的防锈脂、凡士林、固态石蜡等,在比较低的温度下,即使采用高浓度的碱液也难洗净。但是,当提高油污的温度,它们的粘度就降低,甚至形成液滴而利于除去。第二,促进化学反应的进行,一般地说,温度每上升10℃,化学反应速度提高1倍。第三,加速表面活性剂分子的运动,从而促进浸润、乳化、分散等作用。随着温度的升高,溶液对污物的溶解能力也提高。但是,并不是所有场合都是温度越高越好,各种脱脂剂都有其合适的温度范围,在采用某些种类表面活性剂的脱脂液中,过高的温度会使表面活性剂析出集聚如同油珠附着在表面上,造成磷化膜发花不均匀。

(2). 脱脂时间

在脱脂操作中,必须保证有足够的脱脂时间,压力喷射脱脂时间一般为1.5~3min,

浸渍脱脂一般用3~5 min(视油污的种类和多少而定)。增加脱脂时间,即延长脱脂液与油污的接触时间,从而提高脱脂效果。油污越多,脱脂时间就需越长。但在流水作业中,往往不允许采用太长的时间,这就需要从其他的影响因素中去赢得时间,如先用喷射预脱脂1 min,再用浸渍法脱脂3 min。

(3). 机械作用

在脱脂中,借助于压力喷射或搅拌等机械作用是非常有效的,因为,喷射时迫使新鲜的脱脂溶液与工件表面有良好的接触,而且整个脱脂溶液含量均匀,有利于提高脱脂效果;喷射时依靠机械作用力促使脱脂剂渗透和破坏油膜,从而有效地迫使油污脱离工件表面;喷射时促使脱离工件的油污乳化和分散于脱脂溶液中,防止油污再吸附到洗净的工件表面上。

在中、低温脱脂中,机械作用尤为重要。一般地说,压力喷射脱脂比浸渍脱脂速度要快1倍以上。喷射压力通常为0.1~0.2MPa,但用于喷射脱脂的脱脂剂必须是低泡的,以免泡沫过多影响正常操作和脱脂液流失。浸渍脱脂也不能认为是静止浸渍,必须装备有循环泵,使槽液不停的搅动。

(4). 脱脂剂对脱脂效果的影响

脱脂剂的组成及使用方法对脱脂效果有很大的影响。例如,含有表面活性剂的碱液脱脂剂比单独的碱性溶液脱脂效果好。对于滴落点高的固态和半固态油脂,用溶剂清洗比用其他脱脂效果好。为了提高油污的乳化和分散能力,适当提高脱脂剂中表面活性剂的含量是有效的,不同的表面活性剂品种及不同的碱性物都使脱脂效果产生一定差异,良好的脱脂剂都是经过大量的试验和反复的筛选而确定的。使用过程中,脱脂剂会不断地被消耗,使浓度降低,因此,必须定期地补加脱脂剂,以保持必要的浓度。脱脂剂的脱脂效果与浓度并不是一个直线上升的关系。因此,对于脱脂质量要求很高的情况,不应当采取大幅度提高浓度的方法,而应该采用二次脱脂的办法,两个脱脂溶液可以是相同的,而且也不必额外地提高浓度。

1.2.4 选用脱脂剂时应考虑的因素

(1). 被处理工件的材质

因为不同的金属在碱液中具有不同的腐蚀界限,因此,必须根据工件的材质选择合适的pH值的脱脂剂。钢铁件在碱性脱脂剂中不腐蚀,但是,如果是由钢和其他金属构成的组合体,则必须考虑脱脂剂的pH值。各种金属耐碱性的pH极限值及各种碱性溶

液的pH值见表1-1、表1-2。

表1-1各种金属耐碱性的pH极限值

表1-2各种碱性溶液的pH值

(2). 被处理工件上油污的种类

要考虑工件上油污的化学性质,油污的形态,油污对底材的吸附性等情况,选用合适的脱脂剂。

动植物油是可皂化的,因而在较高的温度下用NaOH脱脂是有效的。矿物油不发生皂化反应,用NaOH脱脂就不合适了,应该选用乳化性能好的脱脂剂才能奏效。

用一般的水基脱脂剂在低温和中温是很难洗净半固态的防锈脂,这时用溶剂脱脂是很有效的。清洗吸附性较强的防锈油比机械油困难,因此,应该选用更好的脱脂剂来清洗防锈油。

(3). 脱脂方式的正确选择

在工业涂装中,广泛采用喷、浸和喷浸结合等三种清洗方式。

脱脂方法不同,对脱脂剂要求也不同,压力喷射脱脂因机械作用力大,脱脂效果好,但由于是处在极易起泡的状态下,因而选用低泡性脱脂剂是不可缺少的条件。

浸渍脱脂的机械作用较弱,因而要选用脱脂性能更好的脱脂剂,适当增加脱脂剂含量和延长脱脂时间。浸渍清洗适用于有空腔的复杂工件(如汽车车身)的去油清洗。

喷浸结合清洗方式兼有上两种方式的特点。

(4). 注意与后续工序的配合

后续工序是酸洗还是磷化,磷化前有没有表面调整工序,都与脱脂剂的选用有关。因为不同的前处理与磷化配套,所得磷化膜的质量不同,品质也不同。

对于脱脂,如果下道工序是薄型磷化处理,要选用低碱度的带表面调整作用的脱脂剂;如果有单独的表面调整工序,则需考虑脱脂效果,碱度影响不大,可不予过多考虑;如果下道工序是酸洗除锈,则不必选用带表面调整作用的脱脂剂,而是在磷化前单独设表面调整处理;如工序间隔较长,则需要选用水洗后生锈倾向较小的脱脂剂(如磷酸盐类型的脱脂剂)或增加喷湿处理。

1.2.5脱脂效果的检查

检查脱脂效果的方法有很多,例如:目测法、揩擦法、水浸润法、接触角法、硫酸铜法、残留油分质量法、比色法、荧光法、红外分光法等。在生产管理中,最常用的,也是最简便的方法是水浸润法,即观察脱脂并水洗后的表面水膜连续完整情况。充分脱脂的表面,其水膜应完整连续,无水珠悬挂。在磷化条件正常的前题下,观察磷化膜也能检查脱脂效果,只有在清洁无油污的金属表面才能形成外观完整的均匀磷化膜,任何清洗方面的不足都会立即显示出来。

在脱脂的实际应用中,经常会碰到一些问题,表1-3列举了一些可能出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表1-3脱脂中常见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1.3 磷化

所谓磷化处理是指金属表面与含磷酸二氢盐的酸性溶液接触,发生化学反应而在金属表面生成稳定的不溶性的无机化合物膜层的一种表面化学处理方法,所生成的膜称为磷化膜。

具有微孔结构,在通常大气条件下比较稳定,具有一定的防锈能力,用作漆膜的底层,可以显著地提高涂层的附着力和耐蚀性能。磷化膜作为电泳涂漆之底层,在汽车行业中得到几乎百分之百的应用。

1.3.1 磷化处理分类

磷化处理有很多分类方法,工业上较通用的有如下几种:

(1). 根据组成磷化液的磷酸盐分类,有磷酸锌系、磷酸锰系、磷酸铁系。此外,还有在磷酸锌盐中加钙的锌钙系,在磷酸锌系中加镍、加锰的所谓“三元体系”磷化等。

(2). 根据磷化温度分类,有高温磷化(80℃以上)、中温磷化(50~70℃)和低温磷化(40℃以下)。

(3). 按磷化施工方法分类,有喷淋式磷化、浸渍式磷化、喷浸结合式磷化、涂刷型磷化。

(3). 按磷化膜的质量分类,有重量型(7.5g/m2以上)、中量型(4.3 g/m2~7.5g/m2)、轻量型(1.1 g/m2~4.3g/m2)和特轻量型(0.3 g/m2~1.1g/m2)。

磷酸锌系,磷酸锌钙系,磷酸铁系磷化膜适用于作涂装底层,其中以磷酸锌系磷化膜应用最为广泛。磷酸锰系磷化膜,主要用于满足润滑性和耐磨性的要求。

1.3.2 磷化膜的组成和成膜机理

1.3.

2.1 磷化膜的组成

钢铁在不同磷化液中形成的膜层的组成如表1-4所示。

表1-4钢铁磷化膜的组成及外观

1.3.

2.2 磷化膜成膜机理

现以锌系磷化为列来说明磷化膜成膜机理,磷酸锌系处理溶液,通常含有磷酸、磷酸二氢锌、氧化剂和促进剂等成分,其磷化基本反应如下:

Fe + 2H 3PO 4 ──→ Fe (H 2PO 4)2 + 2H +

(基体)(磷化液)

2H + + 21

O 2 ──→ H 2O

(氧化剂)

Fe (H 2PO 4)2 + 21

O 2 ──→ Fe PO 4 + H 3PO 4 + 21

H 2O

(氧化剂) (沉淀)

当铁与磷化液接触时,铁不断溶解,H 3PO 4不断消耗,并放出氢,这时铁与磷化液接触的界面处的酸度下降,pH 值上升,处理液中成分发生下列反应:

3Zn (H 2PO 4)2 + 4 H 2O ──→ Zn 3 (PO 4)224 H 2O + 4H 3PO 4

(磷化液) (膜的成分)

Fe + 2Zn (H 2PO 4)2 + 4 H 2O +

21O 2 ──→ Zn 2Fe (PO 4)224 H 2O + 2H 3PO 4 + H 2O

(磷化液) (膜的成分)

生成的不溶于水的Zn 3 (PO 4)224 H 2O 及Zn 2Fe (PO 4)224 H 2O 覆盖在金属表面上即

形成了磷化膜。

1.3.3 影响磷化的因素

(1). 总酸度

总酸度是指磷化处理液中的游离磷酸(H +)和化合酸(磷酸二氢盐)的浓度之和。总酸度中的化合酸是主要的,其中的 42PO H 离子在整个磷化过程中可以起到离解出游离

酸,维持整个工作液中酸比平衡的作用,同时也起着离解出-34PO 而生成不溶于水的磷酸

盐磷化膜的作用,因此磷化液的总酸度必须按照磷化配方的要求维持在一定的控制范围内。总酸度过低,磷化必将受影响,因为总酸度是反映磷化液浓度的一项指标。控制总酸度的意义在于使磷化液中成膜离子浓度保持在必要的范围内。使用中,总酸度只有一种变化趋势,那就是因消耗而下降。此时用补充浓缩液的方式来提高。

(2). 游离酸度

游离酸度反映的是磷化处理液中游离的H 3PO 4离解的氢离子浓度,在磷化反应过程中将被逐渐地消耗,反应的同时,H 3PO 4又不断地产生,H +又被逐渐地离解出来。游离酸度过高、过低均会产生不良的影响。过高将使被处理金属表面与处理液界面上的pH 值难于上升,反应始终是腐蚀反应,磷化膜就难于形成,易出现黄锈;过低磷化液的稳定性受威胁,生成额外的沉渣。控制游离酸度的意义在于控制磷化液中磷化二氢盐的离解度,把成膜离子浓度预先确定在一个必须的范围。不论维护得多么仔细,磷化液的游离酸度在正常使用过程中总会有小幅度的升高(指在总酸度不变的前提下),这时要用碱进行中和调整,注意要缓缓加入,充分搅拌,否则,碱液局部过浓会产生不必要的沉渣,出现越加碱游离酸度越高的“怪”现象。在保持总酸度不低的前提下,游离酸度一般不会自行降低。单独看总酸度或单独看游离酸度的值是没有任何实际意义的。二者在磷化中总是成对出现的,它们之间的搭配是能否生成磷化膜的先决条件。

(3). 酸比

酸比即指总酸度与游离酸度的比值。它应根据不同的目的要求,不同的处理条件及不同的配方维持在一个适当的数值。通常的配方,都在5~30的酸比范围内。酸比较小的配方,游离酸度高,成膜速度慢,磷化时间较长,所需温度高。酸比较大的配方,成膜速度快,磷化时间短,所需温度低。生产实际中,由于配方已确定,总酸度和游离酸度也都已规定在一个不大的波动范围内,所以往往只是直接测定总酸度、游离酸度的值,而不必每次去计算酸比。

(4). 温度

磷化处理温度与酸比一样,也是能否成膜的一个关键因素。不同的配方都规定有不同的温度范围。温度与溶液中各离子浓度及酸比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实际上,它们都在控制着磷化液中的成膜离子浓度。温度高,磷酸二氢盐的离解度大,成膜离子浓度相

应高些。如果想把一个高温磷化配方调整为低温,就可以利用它们之间的这种关系来达到,也就是说在降低温度的同时提高酸比,同样可以达到成膜。磷化工作液的酸比与温度之间有如下的关系:

的沉渣,磷化液失去原有平衡。温度过低,成膜离子浓度总达不到浓度积,不能生成完整磷化膜。但绝不能认为温度越高越好,温度过高,磷化液中可溶性磷酸盐的离解度加大,成膜离子浓度大幅度提高,产生不必要的沉渣,白白消耗了磷化液中的有效成分,原有的平衡被破坏,形成了一个新的温度条件下的平衡。低温磷化液(如30℃其酸比为1:20)在温度失去控制,其温度上升到50℃时,为了维持在该温度下的酸比(1:10),溶液中的Zn (H2PO4)2就要水解出游离酸并生成不溶于水的Zn3 (PO4)2,因此在某一特定的温度下工作的磷化液,当温度上升时,往往会产生大量的沉淀,而使溶液中的酸比自动的调整到该温度下的酸比。但这种水解反应在温度下降时并不可逆。因此,当磷化液超过一定温度后,再降低恢复到原有温度时,如果不进行必要的调整,就可能磷化不上。所以温度的控制非常重要,从减少沉渣,稳定槽液,保证质量来看,磷化液的温度变化越小越好。在进行磷化液的加热方式、加热介质等的选择时,一定要考虑到这点,任何局部过热对磷化都是不利的。

(5). 时间

根据不同的目的,在不同配方中都有规定的工艺时间。时间过短,成膜量不足,不能形成致密的磷化膜层。时间过长,由于结晶在已形成的膜上继续生长,可能产生有疏松表面的粗厚膜。

(6). 促进剂

在磷化过程中都存在游离酸与铁反应的过程,生成的产物之一是氢气。

Fe +2H+──→Fe2++H2↑

如果反应生成的氢气不及时除去,往往会形成氢气膜覆盖在金属表面上,阻碍了磷化反应的进一步进行。因此,在快速磷化反应中还要加入一种氧化剂,使生成的氢马上被氧化成水而从金属表面除去,以加速磷化处理过程,这种氧化剂被称为磷化促进剂。

最常用的磷化促进剂有:硝酸盐、亚硝酸盐、氯酸盐等。

单独使用硝酸盐作氧化剂时,不能将Fe 2+完全氧化成Fe 3+,使溶液中Fe 2+离子浓度积累升高,影响磷化膜的生成速度。因此,现代的磷化剂中,都不单独选用它,而是与

亚硝酸盐或氯酸盐等配合使用。但是,-2O H 、-3lO C 的氧化性很强,如果用量过多,会使

钢铁表面发生钝化,阻碍磷化反应的进行。因此,必须按游离酸度的要求,加入适量的亚硝酸盐或氯酸盐。

亚硝酸盐的缺点是在酸性磷化液中不稳定,容易分解,需不断补加,否则磷化膜极易泛黄。它分解生成的酸气易使未磷化的湿工件(停链时)生锈。但是由于它货源充足,价格低廉,生产中有简易快速的浓度控制测试方法,目前被广泛采用。

氯酸盐虽然不产生酸性气体,在酸液中也稳定,但是它被还原产生Cl -

。氯离子在槽液中积累,若随后的水洗过程中水洗不充分,使Cl -留在工件上,会带来很大的后患。一方面污染电泳槽液,另一方面若残留在涂膜底下,会使腐蚀加速。

(7). 磷化前的表面调整处理

利用表面调整剂对金属表面进行调整,可以消除碱液除油或酸洗除锈等过程造成的表面状态的不均匀性,使金属表面形成大量的极细的结晶中心,从而加快磷化反应速度,有利于磷化膜的形成。表面调整对于磷酸锌系溶液进行磷化处理时,显得尤为重要。

现今,汽车涂装中广泛采用耐蚀性极好的阴极电泳底漆,因而要求磷化膜电阻小且各处均匀,电泳过程中磷化膜的耐酸性和耐碱性好,不易溶解,这就意味着要求采用磷化膜薄层化、结晶细小、均匀、致密及耐酸性很好的低锌磷化。因而,对于高质量的汽车涂装,磷化前的表面调整已成了不可缺少的工序。

以前采用高温磷化,工件在磷化前先浸入质量分数为3%~5%的草酸水溶液中作磷化结晶细化处理。现在是采用效果更好的磷酸钛胶体溶液处理,由于胶体微粒表面能很高,对物体表面有极强的吸附作用,胶体微粒吸附在工件表面上形成均匀的吸附层,在磷化时,这层极薄的吸附层就是一层分布均匀,数量极多的磷酸盐结晶的晶核,因而促进结晶均匀快速形成,限制了大晶体的生长,结果就促使磷化膜的细化和致密,提高了成膜性,缩短了磷化时间,降低膜厚,同时也能消除钢铁表面状态的差异对磷化质量的影响。

配制表面调整处理液的水应该是纯净的,其电导率不大于200μS/cm ,最好采用去离子水,以避免水中杂质离子破坏胶体溶液的稳定性。表面调整处理液的质量分数一般为0.1%~0.2%,pH 值为8.5~9.5(有的表面调整剂采用有机物作分散剂,pH 值可接近中性),在室温下采用,最高温度不超过35℃,处理时间为30~60秒。

表面调整处理液的更新有两种方法。一是把粉末状的表面调整剂配成浆状液,用计量泵在工作中按消耗定额定期补加,同时溢流掉一定量的旧槽液;另一种方法是按处理的工件量每天补充表面处理剂的消耗量,一周后将整槽表面调整处理液更新重配。表面调整剂的消耗量约以0.5g/m 2计算。

在生产管理中,表面调整处理液应保持良好的搅拌状态,避免沉淀。另外,应防止碱、酸及磷化液进入表面调整处理液中,以防止处理液因污染而失效。

(8). 磷化处理的方式

磷化膜的主要成分为Zn 3 (PO 4)224 H 2O 和Zn 2Fe (PO 4)224 H 2O 。研究表明,具有

较高含铁量的磷化膜(即Zn 2Fe (PO 4)224 H 2O 较高)与阴极电泳漆的配套具有较高的

防腐蚀性能。如果用“P ”代表Zn 2Fe (PO 4)224 H 2O ,而用“H ”代表Zn 3 (PO 4)224 H 2O ,则含铁量用“P 比”表示,“P 比”定义为H

P P 。一般P 比高的磷化膜其耐蚀性、抗石击及磷化膜附着力均好。试验表明,要获得P 比高的磷化膜,除采用Zn 2+含量较低的磷化液外,采用浸渍处理和较弱的搅拌有利于高磷酸二锌铁的磷化膜的生成。而加快槽液的搅拌,可以加速磷化膜的生成,然而这将减少磷化膜中的P 比,因此为了较快地生成P 比高的磷化膜,多采用低锌磷化液,还可以采用表面调整的方式。一般要求喷式磷化P 比在70%以上,而浸式磷化P 比可达90%以上。

(9). 磷化后的钝化处理

钝化的作用是除去磷化膜表面的疏松层,并对磷化膜不完全的部分或孔穴部分进行封闭。尤其是P 比低的磷化膜和镀锌钢板上的磷化膜,钝化的作用较大。而对于P 比高的磷化膜钝化的作用效果明显下降,甚至表现出P 比的影响比钝化的影响更大。

1.3.4磷化膜质量的评价

(1). 外观

好的磷化膜外观均匀完整细密、无金属亮点、无白灰。锌系磷化为灰色膜,铁系磷化为彩虹色膜。检查的方法除用肉眼观察外,也可采用显微镜观察磷化膜的结晶形状及致密程度。磷化结晶要求结晶尺寸小,一般控制在几十个微米以下,最好的可达2~5μm 。排布越均匀,孔隙率越小越好。

(2). 磷化膜的厚度

磷化膜的厚度有一定的要求。作为防锈用磷化膜,一般来说,磷化膜越厚,其防锈能力越好;但是作为漆前磷化膜则是不适宜的。因为厚的磷化膜比较疏松,涂漆后附着

力极差,特别是采用电泳涂漆的场合,由于磷化膜是不良导电体,特别是在磷化膜不均匀时,整个涂漆面电流不均匀,在电流大的部位会产生局部击穿,使漆膜产生外观和防腐蚀质量的降低。厚的磷化膜生成的时间长,磷化药品消耗量大,在涂漆过程中漆的消耗量也大,漆膜无光,因此,在漆前磷化,特别是采用阴极电泳时应尽可能避免。

(3). 耐蚀性

磷化膜耐蚀性能的测定常用点滴法、盐水浸泡法和中性盐雾试验等方法。但随着薄膜磷化的推广应用,硫酸铜点滴试验作为涂装前磷化的质量检查法已不合适,越来越多的实践证明,必须将磷化膜与其后的涂层复合起来进行试验,才具实际意义。因此,与涂层,特别是与现今被广泛采用的阴极电泳漆的配套耐腐蚀试验,已成为检验漆前磷化膜质量最有说服力的方法。采用盐雾试验方法,经受的时间越长,证明磷化膜与漆膜配套性越好,也可根据用户的要求在涂装后进行石击试验和盐雾-湿热周期试验等。

1.4 水洗

在涂装前处理工序中,水洗的主要目的:一是洗净前一道工序的残余药品,避免带入下一道工序;二是为了防止工件处理后工序间干燥引起质量不良,采用常温水洗。在涂装前处理过程中,工件不断地把处理液带入水洗工序,经水洗后留在水洗槽里,因此水洗槽内的药品污染度逐渐上升。为了满足产品质量,必须降低水洗槽的污染度,势必要补充大量新鲜水,保持水洗槽处于常溢流状态。一般为了尽可能地节省水,在水洗工序中设置喷淋管,水洗液自动溢流到前段水洗槽内。

a.稀释倍率:一般前处理工序中脱脂后水洗要求稀释100倍,磷化后水洗要求稀释1000倍。所谓稀释倍率,指的是前工序的化学药品被下一道水洗清洗下来后水洗液稀释前工序药品的程度;

b.洗净效率:喷淋清洗一般为90%;

c.喷嘴流量:采用10 L/min为基准。计算方法如下:

脱脂后水洗:

补充水量(L/h)=带出量(L/h)31001/n

磷化后水洗:

补充水量(L/h)=带出量(L/h)310001/n

式中:n──水洗次数

在涂装前处理工序中,最后一道水洗其水质的要求都是很高的,一般要求电导率在

5μS/cm以下,而冲洗后工件的滴水电导率在50μS/cm以下。

2. 前处理设备

涂装常用的前处理设备类型较多。从工件运动形式分类,有间歇步进式和连续通过式两种。从处理液与工件的接触方式分类,有压力喷射式、浸渍式及半喷半浸式。从设备的功能分类,有一室多工序和一室一工序。

(1). 所要求的产量

以汽车车身为例。采用间隔式一室多工序或手工操作的前处理设备,如图2-1的a、b,每小时的最大处理量为2辆份。采用间歇步进式前处理设备,如图2-1的c、d,每小时的最大处理量为12辆份。采用连续通过式前处理设备,如图2-1的e、f、g,每小时的处理量可达45辆份。

图2-1前处理设备的各种类型

(2). 工件的形状

对于有箱型结构的工件,如车身,为使内表面、门夹层等部位也能得到很好的处理,采用半喷半浸(图2-1f)或全浸(图2-1g)的前处理设备,特别是以全浸为最好。而且,在进出浸槽的两端斜坡上,根据需要也可排布喷嘴,以加强处理效果。

对于形状较为简单的工件,可以采用喷射式的前处理设备。(图2-1b、c、e)

(3). 可提供的场地空间

如厂房面积受限制,可考虑选用一室多工序的前处理设备,或选用二合一综合处理

涂装前处理及电泳线方案介绍

第一部分涂装前处理及电泳线 供货内容及分项设备方案描述 (方案图附后) 一、供货范围 1.供货设备一览表 2.供货程度:完成以上供货设备一览表中所列各项设备的设计、制造、运输、安装、调试(试运行)、培训、陪产以及售后服务等工作,整个项目为交钥匙工程。 3.交货地点: 4.项目进度: 方案会审: 预验收: 到厂时间: 安装调试: 试生产: 二、分项设备方案描述 一、设计输入条件 1. 工艺设计依据 1.1 产品为真空阀体。 1.2 阀体参数:

2. 车间现状 2.1长度(不限)×宽7米×高6.5米 3.设计边界条件 3.1气象条件 3.1.1环境温度: 夏季:最热月平均温度 28℃;最高温度 38℃ 冬季:最冷月平均温度 8 ℃;最低温度 -1℃ 3.1.2环境湿度:90%(Max)。相对湿度:最大95%。 3.2车间动能条件 3.2.1电源:380V±10%、220V±10%、50HZ±5%。 3.2.2蒸汽:10 KPa 3.2.3压缩空气: 0.5~0.6Mpa。经过初级过滤。4.车间任务及生产纲领 4.1车间任务 承担真空阀体前处理及喷粉任务。 4.2生产纲领 年产24万件。 4.3 产品特点 最大车外形尺寸:Φ395×46 最大重量:50Kg。 最大面积: 0.21m2。 5.工作制度和年时基数 全年工作日:312天 工作班制:一班制 班工作时制:8小时 设备开动率:90% 生产节拍:0.56分钟/件。

6. 涂层标准 6.1 产品质量满足机械工业《汽车油漆涂层》标准要求。 6.2 涂层要求 二、工艺设备参数的确定 1、节拍 生产节拍是流水生产线最重要的工作参数,在生产中,生产节拍起着控制生产工序的加工时间,消除设备利用率低、生产线严重阻塞等现象的作用。 2、工艺计算

轿车车身涂装的前处理工艺

轿车车身涂装的前处理工艺 轿车车身涂装的主要目的是提高车身的防护性和装饰性,增强车身防腐蚀能力,改善车身外观;另外国内外对环保的要求越来越高,为了更有效地减少汽车制造过程中造成的污染,更好地保护环境,汽车制造商致力于各种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的研究与应用,不断提升轿车车身涂装质量。为了增强车身底材钢板与涂层间的附着力,提高车身底材的抗腐蚀能力,在涂漆之前要对白车身进行表面处理。本文就奇瑞汽车有限公司涂装二车间漆前表面处理的有关工艺、材料、设备、工艺管理等方面进行简要论述。 在各种金属表面处理方法中,磷化处理工艺已被广泛应用。奇瑞汽车有限公司涂装二车间车身漆前表面处理(简称前处理)的工艺流程见图1。 图1 前处理工艺流程 1脱脂 轿车车身材料一般是钢板,车身在进入涂装车间之前,经过贮藏、冲压拉延、焊接、修磨甚至烘烤等处理过程。在这些处理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带人大量的防锈油、拉延油等油脂类物质,而在压延和焊装过程中又产

生大量的铁粉、铁屑以及残胶等杂物,脱脂工序是清除这些油脂、杂物的重要工序。 车身进入前处理之前设置手工高压水枪冲洗,使用中性脱脂剂和工业水按一定比例混合,通过增压装置输送到两把高压水枪后进行冲洗。高压水枪的工作压力一般为50—100MPa,对车身内仓、夹缝、空腔结构等容易积聚灰粒的部位进行初步清洗。特别是车身内腔地板,影响电泳漆膜质量的灰粒有80%以上分布于车身内腔地板上。经过冲洗后的车身,灰粒大约可减少30%。有利于降低脱脂槽的污染,延长槽液的使用寿命。 脱脂工序采用浸洗和出槽喷洗相结合的处理工艺,可根据白车身质量和车间工艺水平状况设置两个或多个浸洗槽。槽液通过循环泵进行连续搅拌,增强对车身的冲刷清洗效果。除油装置有两种工作状态,生产过程中表面浮油和分散在槽液中的油污随槽液输送到油水分离器,在油水分离器内通过加热使油脂破乳分层,再经多级溢流将油污浓缩收集;停产期间通过补加少量工业水使表面静态浮油溢流到油水分离器,再经多级溢流将油污浓缩收集。使用的脱脂剂根据板材、油污的种类与性质选择,通常由硅酸盐、磷酸盐及表面活性剂等组成。但这些材料在一定程度上会对环境产生污染,环保成为新型脱脂剂的主要研究方向。奇瑞汽车有限公司涂装二车间使用的脱脂剂中表面活性剂是生物可降解材料,该种脱脂剂去油能力强,COD低,对环境的污染较传统脱脂剂小。

涂装工艺知识

油漆定义: 油漆是我国对涂料的传统称呼,它可以通过不同的施工工艺,涂覆在物件表面能形成连续簿膜的一种工程材料(可含颜料或不含颜料)。 涂料作用:保护作用。 装饰作用。 特殊功能作用(防腐、隔离、标志、反射、导电等用途)。 油漆组成: ?树脂 / 基料(基本成膜物质) ?颜料 ?分散介质(溶剂、水) ?助剂 涂装简介 涂装定义:将涂料覆于工件表面上,经干燥成膜的工艺过程。已固化成膜的涂料膜称为涂膜。 涂装功能:①保护作用 ②装饰作用 ③特殊功能 ④标识作用 涂装三要素:工艺、材料、管理 涂装四度:温度、湿度、照度、清洁度。 涂装车间主要工艺流程 前处理-电泳-电泳烘干-强冷-粗密封-UBS(底板防护)-细密封-PVC烘干-强冷-电泳打磨-中涂人工擦净-鸵鸟毛自动擦净机擦净-人工喷中涂(内腔)-机器人喷涂机喷中涂外表面-晾干-中涂烘干-中涂强冷-中涂打磨-面漆人工擦净-鸵鸟毛自动擦净机擦净-人工喷色漆(内腔)-晾干-自动喷涂机喷色漆-空气站自动喷金属漆-晾干-自动涂装机喷罩光漆-检查补漆-面漆烘干-面漆强冷-修饰-检查-装饰-喷蜡-总装。 主要工位工艺介绍 前处理 脱脂:是以碱的化学作用为主的清洗,脱脂剂一般包括:NaOH 、Na2CO3、Na2SiO3、Na3PO4、Na2HPO4等碱性物质。用于洗去其上的油污、焊渣等脏污。 动植物油脂的除去是强碱型清洗剂与油脂发生皂化反应,而中性矿物油脂与碱不发生化学反应,必须靠乳化的方式。乳化剂即表面活性剂,均具有亲水和憎水基团,分别与油、水结合以除去其上面的油脂。乳化剂具有表面张力小,浸透湿润性好,乳化能力强等特点。 前处理的目的:增强涂料的附着力,延长涂层的使用寿命;为涂层的平整、美观、光亮创造条件。增强涂层和被涂物的防腐蚀能力。 前处理的要求: 被处理的表面无油污、无锈、无氧化皮、无水份(唯独电泳可湿水膜入槽)。无酸、碱、等附着物质的残留物。表面有一定的适宜的粗糙度。表面清洁度力争100%,并不允许裸手摸处理过的表面。在一定的时间内(工艺规定)涂上底漆。 表调:在磷化前,对钢铁表面进行化学处理,改变工件表面的微观状态,表调剂是以钛的磷酸盐为主体,表调的作用是在车身表面形成一层均匀的结晶核,有利于生成磷化膜。 磷化:车身表面经脱脂后,在含有Zn、Ni、Mn 的磷酸盐溶液中,给予适宜的温度,通过化学反应在金属表面上生成一层难溶于水的金属盐薄膜的过程。 作用:提高电泳涂层的附着力,并使涂层耐腐蚀性成倍提高。 钝化:除去磷化膜表面的疏松层,并对磷化膜不完全的部分空穴进行封闭。使磷化膜的结晶细化,提高其致密性。据介绍,钝化与不钝化相比,防腐性能可以提高10%-30%。 电泳:具有导电性的车身浸入水稀释的电泳涂料槽中作为阴极,在槽中另设置与其相对应的阳极,在二极间通直流电,使在被涂物上析出一层均一、水不溶的涂膜的一种方法。 电泳包括:电解、电泳、电沉积、电渗; 作用:提高车身耐腐蚀性,增加漆膜厚度;槽液特性方面:PH值(5.7-6.2)、电导(1000-1700)、温度(28-32)度; 入槽方式:带电入槽; 工作电压:分段加压的方式; 烘干时间:t =20.5min,工件温度:T=170-180℃; 强冷时间:t=8.5min。

GB8923-88《涂装前钢材表面锈蚀等级和除锈等级》

涂装前钢材表面锈蚀等级和除锈等级 GB8923-88 Rust grades and preparation grades
of steel surfaces before application
of paints and related products


本标准规定了涂装前钢材表面锈蚀程度和除锈质量的目视评定等级。它适用于以喷射或抛射除锈、手工和动力工具除锈以及火焰除锈方式处理过的热轧钢材表面。冷轧钢材表面除锈等级的评定也可参照使用。 本标准等效采用国际标准ISO8501-1:1988 《涂装油漆和有关产品前钢材预处理——表面清洁度的目视评定——第一部分:未涂装过的钢材和全面清除原有涂层后的钢材的锈蚀等级和除锈等级》。 1. 总则 1.1 本标准将未涂装过的钢材表面原始锈蚀程度分为四个“锈蚀等级”,将未涂装过的钢材表面及全面清除过原有涂层的钢材表面除锈后的质量分为若干个“除锈等级”。钢材表面的锈蚀等级和除锈等级均以文字叙述和典型样板的照片共同确定。
1.2本标准以钢材表面的目视外观来表达锈蚀等级和除锈等级。评定这些等级时,应在适度照明条件下,不借助于放大镜等器具,以正常视力直接进行观察。 2. 锈蚀等级 钢材表面的四个锈蚀等级分别以A、B、C和D表示。这些锈蚀等级的典型样板照片见第5章,其文字叙述如下:
A全面地覆盖着氧化皮而几乎没有铁锈的钢材表面;
B已发生锈蚀,并且部分氧化皮已经剥落的钢材表面;
C氧化皮已因锈蚀而剥落,或者可以刮除,并且有少量点蚀的钢材表面;
D氧化皮已因锈蚀而全面剥离,并且已普遍发生点

涂装前处理工艺流程及质量管理

涂装前处理工艺流程及质量管理 深圳雷邦磷化液工程部编辑 摘要:涂装前处理是除去工件表面的油污及其它粘附杂质并形成磷化膜,为随后的阴极电泳底漆提供良好的基底,以提高底漆与被涂面的结合力和增强涂层的耐腐蚀性能。 一、前处理工艺流程: 高压水冲洗预脱脂 NO1水洗 NO2水洗表调磷化 NO3水洗 NO4水洗循环纯水浸洗新鲜纯水喷洗前处理线槽液加温方式:预脱脂、脱脂槽液采用蒸汽和槽液通过热交换器换热方式进行加热升温;电泳槽槽液加温方式为蒸汽通过热交换器加热水,再用热水通过热交换器与槽液进行热交换。 前处理各槽液自来水通过液位计和气动电磁阀实现自动补给。 前处理各工序工艺控制参数如下表: 工序提供较清洁的工件。

预脱脂和脱脂:价格低、使用简单、好管理,但脱脂能力较差,需要较高的脱脂温度。涂装一般是通过碱性物质(Na2CO3、 Na3PO4、NaOH)与表面活性剂配合使用,与油污发生皂化反应、表面活性剂对油污的乳化作用将工件的油污清除掉,此方法脱脂能力强,降低了脱脂温度,脱脂费用相对便宜。NO1水洗和NO2水洗:其主要作用是冲洗掉工件夹带的脱脂槽液,避免残留的碱性脱脂剂污染表调及磷化槽。同时,能冲掉工件上部分残留的颗粒。 表调:磷化表面调整处理是采用磷化表面调整剂使需要磷化的金属表面改变微观状态,促使磷化过程中形成结晶细小、均匀、致密的磷化膜。表调剂主要成份为磷酸钛胶体,使用浓度为0.1%--0.2%,PH值在7.5---10.0间,控制在8.9—9.5间为最佳,因为在此范围内磷酸钛的活性最好。当工件进行表调处理时,磷酸钛胶体微粒吸附在工件表面上形成均匀的吸附层,为磷化处理提供了一层细致、均匀的晶核可促进磷化膜快速形成,同时提高磷化膜的质量。表调后的工件要立即进行磷化处理,若延期磷化,工件表干,表面会产生白色磷酸钛粉层,导致磷化膜的粗糙和大量的颗粒产生。 磷化:磷化处理是指金属表面与含磷酸二氢盐的酸性溶液接触,发生化学反应而在金属表面生成稳定的不溶性的无机化合物膜层的一种表面化学处理方法,所生成的膜称为磷化膜。好的磷化膜外观均匀、完整、细密、无金属亮点,无白灰。 磷化工序的工艺参数控制: 1. 总酸度(18---22P t) 总酸度是反映磷化液浓度的一项指标。控制总酸度的意义在于使磷化液中成膜物质浓度保持在工艺规定的浓度范围内。使用中,因消耗总酸度会下降,需不断补加。工艺中现规定的总酸度为18—22PT。 2. 游离酸度(0.8---1.2Pt) 游离酸度反应的是磷化液中氢离子的浓度。游离酸度过高,工件易产生黄锈,过低,磷化液不稳定,易产生额外沉渣。正常情况下,游离酸度与总酸度成正比关系,当总酸度上升时,游离酸度也随之上升;当总酸度下降时,游离酸度随之下降。 3. 温度(37---47摄氏度) 产生过程中,应严格控制温度,温度过高要产生大量沉渣,磷化液失去平衡。温度过低,不能生成完整的磷化膜。在槽液升温过程中,应防止局部槽液温度过高,避免大量沉渣产生。加热用热水温度应控制在70摄氏度以下。 磷化膜的作用: 1. 在彻底脱脂的基础上,为电泳涂层提供一清洁、均匀、无油脂的表面。 2. 增强电泳底漆与金属的结合力。 3. 干燥的磷化膜不导电,在漆薄破损时,它具有抑制腐蚀的作用。 现场管理要点: 1. 密切跟踪各槽受污染程度,特别是预脱脂槽、脱脂槽、纯水槽。当预脱脂槽液发黑严重或加脱脂剂后槽液碱度点数不上升的情况下,根据生产情况进行倒槽。当脱脂槽液静止时,液面上有大量浮油时,应进行溢流,或更换槽液。当纯水槽液电导率超标(大于25us/cm)时,根据实际情况加大溢流或倒槽。

涂装前钢材的表面处理

涂装前钢材的表面处理 4. 喷(抛)射除锈 一、喷(抛)射除锈前后的表面处理 1.除油脂和积垢 当钢表面上有较多的油或油脂,在喷(抛)射除锈前,应除掉钢表面上可见的油,油脂和积垢。 2.涂装前受污染的处理 喷(抛)射除锈后应在未受污染之前就进行涂装,若涂装前钢表面已受污染,应重新进行清理。 3.湿喷射的要求 如果采用湿喷射,喷射后应用掺有足量缓蚀剂的水冲洗,可参照下述配方配制冲洗液,在清洗用水中加入0.05%(按重量计)的铬酸或铬酸钠或重铬酸钠或重铬酸钾。冲洗后,若表面面上仍有残留物时还要用刷子做补充清理。 4.钢材缺陷的处理 钢材本身的某些缺陷,如气泡、裂缝、夹渣和分层等往往在表面处理后才明显可见,喷(抛)射除锈后应按规定对这些缺陷做必要的修补。 二、喷(抛)射除锈方法 1.敞开式干喷射 用压缩空气通过喷嘴喷射清洁干燥的金属或非金属磨料。 2.封闭式循环喷射 采用封闭式循环磨料系统,用压缩空气通过喷嘴啧射金属或非金属磨料。 3.封闭式循环抛射 采用封闭式循环磨料系统,用离心式叶轮抛射金属磨料。 4.湿喷射 用压缩空气通过喷嘴喷射掺水的非金属磨料。水中应掺入足量缓蚀剂,如可配制成0.5%的Na2CO3或0.5%的Na2Cr2O7溶液掺入磨料。 三、喷(抛)射除锈用磨料 喷(抛)射除锈用磨料应符合系列规定 1.金属磨料 常用的金属磨料有铸钢丸、铸铁丸、铸钢砂、铸铁砂和钢丝段,这些磨料在硬度、化学成分、拉度和显微结构上应符合下列规定。 (1)铸钢丸 铸钢丸应符合《铸钢丸》(GB6484-86)的规定; (2)铸钢砂 铸钢砂应符合《铸钢砂》(GB6485-86)的规定; (3)铸铁丸 铸铁丸应符合《铸铁丸》(GB6486-86)的规定; (4)铸铁砂 铸铁砂应符合《砂铁砂》(GB6487-86)的规定; (5)钢丝段 钢丝段可参照SYJ4007-86附录一的规定。 表4及表5分别为国产铸钢砂、钢丸与美国MIL-S-815C钢砂尺寸对照表;表6为喷抛射除锈常用的磨料的类型及其用途。 国产铸钢砂与美国MIL-S-815C钢砂尺寸对照表

涂装前处理工艺流程及质量管理

涂装前处理工艺流程及质量管理 摘要:涂装前处理是除去工件表面的油污及其它粘附杂质并形成磷化膜,为随后的阴极电泳底漆提供良好的基底,以提高底漆与被涂面的结合力和增强涂层的耐腐蚀性能。 一、前处理工艺流程: 高压水冲洗预脱脂脱脂 NO1水洗 NO2水洗表调磷化 NO3水洗 NO4水洗循环纯水浸洗新鲜纯水喷洗前处理线槽液加温方式:预脱脂、脱脂槽液采用蒸汽和槽液通过热交换器换热方式进行加热升温;电泳槽槽液加温方式为蒸汽通过热交换器加热水,再用热水通过热交换器与槽液进行热交换。 前处理各槽液自来水通过液位计和气动电磁阀实现自动补给。

高压水冲洗:主要是用温热水初次洗掉工件的油污、铁屑、焊渣、笔痕,为后道工序提供较清洁的工件。 预脱脂和脱脂:价格低、使用简单、好管理,但脱脂能力较差,需要较高的脱脂温度。涂装一般是通过碱性物质(Na2CO3、 Na3PO4、NaOH)与表面活性剂配合使用,与油污发生皂化反应、表面活性剂对油污的乳化作用将工件的油污清除掉,此方法脱脂能力强,降低了脱脂温度,脱脂费用相对便宜。NO1水洗和NO2水洗:其主要作用是冲洗掉工件夹带的脱脂槽液,避免残留的碱性脱脂剂污染表调及磷化槽。同时,能冲掉工件上部分残留的颗粒。 表调:磷化表面调整处理是采用磷化表面调整剂使需要磷化的金属表面改变微观状态,促使磷化过程中形成结晶细小、均匀、致密的磷化膜。表调剂主要成份为磷酸钛胶体,使用浓度为0.1%--0.2%,PH值在7.5---10.0间,控制在8.9—9.5间为最佳,因为在此范围内磷酸钛的活性最好。当工件进行表调处理时,磷酸钛胶体微粒吸附在工件表面上形成均匀的吸附层,为磷化处理提供了一层细致、均匀的晶核可促进磷化膜快速形成,同时提高磷化膜的质量。表调后的工件要立即进行磷化处理,若延期磷化,工件表干,表面会产生白色磷酸钛粉层,导致磷化膜的粗糙和大量的颗粒产生。 磷化:磷化处理是指金属表面与含磷酸二氢盐的酸性溶液接触,发生化学反应而在金属表面生成稳定的不溶性的无机化合物膜层的一种表面化学处理方法,所生成的膜称为磷化膜。好的磷化膜外观均匀、完整、细密、无金属亮点,无白灰。 磷化工序的工艺参数控制: 1. 总酸度(18---22P t) 总酸度是反映磷化液浓度的一项指标。控制总酸度的意义在于使磷化液中成膜物质浓度保持在工艺规定的浓度范围内。使用中,因消耗总酸度会下降,需不断补加。工艺中现规定的总酸度为18—22PT。 2. 游离酸度(0.8---1.2Pt) 游离酸度反应的是磷化液中氢离子的浓度。游离酸度过高,工件易产生黄锈,过低,磷化液不稳定,易产生额外沉渣。正常情况下,游离酸度与总酸度成正比关系,当总酸度上升时,游离酸度也随之上升;当总酸度下降时,游离酸度随之下降。 3. 温度(37---47摄氏度) 产生过程中,应严格控制温度,温度过高要产生大量沉渣,磷化液失去平衡。温度过低,不能生成完整的磷化膜。在槽液升温过程中,应防止局部槽液温度过高,避免大量沉渣产生。加热用热水温度应控制在70摄氏度以下。 磷化膜的作用: 1. 在彻底脱脂的基础上,为电泳涂层提供一清洁、均匀、无油脂的表面。 2. 增强电泳底漆与金属的结合力。 3. 干燥的磷化膜不导电,在漆薄破损时,它具有抑制腐蚀的作用。 现场管理要点: 1. 密切跟踪各槽受污染程度,特别是预脱脂槽、脱脂槽、纯水槽。当预脱

喷涂工艺详细介绍

喷粉:把塑料粉在静电场存在的条件下喷到工件表面,然后高温固化成保护层;喷涂:把合金粉末以加热的方式喷到工件表面,形成耐磨层或补上磨损的部分;喷漆:把漆料用压缩空气均匀的喷到工件表面。 喷涂大体上包括:喷(塑)粉和涂装(油漆)。 喷粉及喷粉设备简介 (一)喷粉工艺 【慧聪表面处理网】喷粉也称粉末涂装,是近几十年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涂装工艺,所使用的原料是塑料粉末。早在四十年代有些国家便开始研究实验,但进展缓慢。1954年德国的詹姆将聚乙烯用流化床法涂覆成功,1962年法国的塞姆斯公司发明粉静电喷涂后,粉末涂装才开始在生产上正式采用,近几年来由于各国对环境保护的重视,对水和大气没有污染的粉末涂料,得到了迅猛发展。 粉末涂装工艺具有许多突出的优点: 1、一次涂装可以得到较厚的涂层,例如涂覆100~300μm的涂层,用一般普通的溶剂涂料,约需涂覆4~6次,而用粉末涂料则一次就可以达到该厚度。涂层的耐腐性能很好。 2、粉末涂料不含溶剂,无三废公害,改善了劳动卫生条件。 3、采用粉末静电喷涂等新工艺,效率高,适用于自动流水线涂装,粉末利用率高,可回收使用。 4、除热固性的环氧、聚酯、丙烯酸外,尚有大量的热塑性耐脂可作为粉末涂料,如聚乙烯、聚丙烯、聚苯 乙烯、氟化聚醚、尼龙、聚碳酸脂以及各类含氟树脂等。 粉末涂料开始用于防护和电气缘方面,随着科技的发展,目前已广泛使用于汽车工业、电气绝缘、耐腐蚀化学泵、阀门、汽缸、管道、屋外钢制构件、钢制家具、铸件等表面的涂装。 我国自六十年代开始粉末涂装的实验研究,并在生产上得到应用。发展到目前已广泛得到使用。 粉末涂装工艺 1、流化床涂装法(又称沸腾床)。 它是由多孔隔板和容器组成,多孔隔板将容器分为上下两个部分。

涂装处理流程

手工方法 动力工具 火焰法 喷砂、抛丸 钢铁材料 有色金属材料 除油脱脂 除锈 中和 表调 磷化 钝化 强碱清洗 溶剂乳化清洗 弱碱性清洗(表面活性剂) 溶剂清洗 酸性清洗剂清洗 塑料 木材 水泥 除油 除锈 表调 磷化 钝化 一、涂装前表面处理 一.涂装前表面处理目的 清除被涂物表面的油脂、油污、腐蚀产物、残留杂质物等,并赋与表面一定的化学、物理特性,达到增加涂漆层附着力,增加被涂物的保护性和装饰性目的。 二.涂装前表面处理分类 1.按处理方法分类 机械法和化学法 机械法 化学法 2.按处理材质分类 金属材料 非金属材料 三.钢铁材料涂装前表面处理 钢铁表面处理常用功能性工序 除油脂的目的在于清除掉工件表面的油脂、油污。方法包括机械法、化学法两类。机械法主要是:手工擦刷、喷砂抛丸、火焰灼烧等。化学法主要:溶剂清洗、酸性清洗剂清洗、强碱液清洗,低碱性清洗剂清洗,溶剂乳化清洗等。我公司主要使用化学法除油脂工艺。 除油脱脂

盐酸基 硫酸基 磷酸基 手工 电动工具 喷砂抛丸 低碱性清洗液清洗 低碱性清洗液是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类除油脂剂。它的碱性低,一般pH 值为9~12。对设备腐蚀较小,对工件表面状态破坏小,可在低温和中温下使用,除油脂效率较高。特别在喷淋方式使用时,除油脂效果特别好。低碱性清洗剂主要由无机低碱性助剂、表面活性剂、消泡剂等组成。无机型助剂主要是硅酸钠、三聚磷酸钠、磷酸钠、碳酸钠等。其作用是提供一定的碱度,有分散悬浮作用。可防止脱下来的油脂重新吸附在工件表面。表面活性剂主要采用非离子型与阴离子型,一般是聚氯乙烯类和磺酸盐型,它在除油脂过程中起主要的作用。在有特殊要求时还需要加入一些其它添加物,如喷淋时需要加入消泡剂,有时还加入表面调整剂,起到脱脂、表调双重功能。低碱性清洗剂已有很多商业化产品。 一般常用的低碱性清洗液配方和工艺如下: 浸泡型 三聚磷酸钠 4~10g/l 硅 酸 钠 0~10g/l 碳 酸 钠 4~10g/l 表面活性剂 5~20g/l 消 泡 剂 0 表面调整剂 0~3 g/l 游 离 碱 度 5~20点 处 理 温 度 常温~80℃ 处 理 时 间 5~20min 铝件、锌件清洗时,必须考虑到它们在碱性条件下的腐蚀问题,一般宜用接近中性的清洗剂。 除油质量检查方法 国家标准:钢铁件涂装前除油程度检验方法(验油试纸法) GB/T 13312 最新版本-1991 在生产中还有一些简便快速实用的评价方法,在涂装行业用得最普通的是水膜法,通过观察水膜连续破裂情况,判定除油情况。 化学除锈 2.除锈 机械除锈 化学除锈 酸洗除锈、除氧化皮的方法是工业领域应用最为广泛的方法。利用酸对氧化物溶解以及腐蚀产生氢气的机械剥离作用达到除锈和除氧化皮的目的。酸洗中使用最为常见的是盐酸、硫酸、磷酸。硝酸由于在酸洗时产生有毒的二氧化氮气体,一般很少应用。盐酸酸洗适合在低温下使用,不宜超过45℃,使用浓度10%~45%,还应加入适量的酸雾抑制剂为宜。硫酸在低温下的酸洗速度很慢,宜在中温使用,温度50~80℃,使用浓度10%~25%。磷酸酸洗的优点是不会产生腐蚀性残留物(盐酸、硫酸酸洗后或多或少会有少会有Cl -、

涂装前钢铁表面处理

涂料及施工基础知识介绍 混合使用寿命指非单组份涂料在指定温度下混合后,必须用完的最长期限。 这些数据为多次实验室测试及实际试用后的综合值,也是确保涂料能够发挥满意性能 所需的时间。 如果在超过混合使用寿命后使用,那么涂料性能会降低。因此,在此时间范围内应尽 量用完。 储存有效期储存有效期一般比较保守,过期后的涂料很可能依然可以使用,而性能丝毫不会减弱。 但是,在实际使用中,请在使用过期涂料之前,检查其状况。 涂装前钢铁表面处理 除锈方法钢铁表面的除锈可按不同的方法分类。按除锈顺序可分为一次锈和二次除锈;按工艺 阶段可分为车间原材料预处理、分段除锈、整体除锈;按除锈方式可分为喷射除锈, 动力工具除锈、手工敲铲除锈和酸洗方法。 预处理钢铁表面的预处理,就是在涂装车间底漆或底漆之前,经钢材预处理流水线,以抛丸 除锈法清除钢材表面的氧化皮、锈蚀物以及由外部因素造成的污垢灰尘等。其次,表 面预处理还包括在涂装防腐涂料或装饰涂料之前,将已涂过底漆或车间底漆的钢铁表 面的浮锈和焊渣、污垢及灰尘等清除干净。 钢丝刷清理铁丝刷除锈清理时,一般用风动或电动旋转钢丝刷。这种方法不适合用于清除氧化皮 等,但适用于浮锈的预处理,处理后的表面若有以下情况,即:表面的锈蚀物没有完 全清除;处理过的表面太光滑,以及表面尚有油脂、污垢等,都不利于涂装。若在这 种情况下进行涂装,会降低漆膜的附着力,并影响整个油漆涂装体系的效果。 砂轮除锈砂轮除锈是利用风动或电动旋转的弹性砂轮片打磨钢铁表面来进行除锈的方法,适用 于局部除锈和焊缝的处理。这是一种较为有效的除锈方法,可以获得比钢丝刷除锈或 敲铲除锈更为满意的效果。 喷射除锈喷射除锈方法是将高速运动的磨料喷射到钢铁表面,使其强烈的撞击和摩擦钢铁表面, 从而达到除锈目的的一种除锈工艺方法,喷射除锈是一种除锈最彻底、效率最高且能 实习那自动流水作业的先进除锈方法。喷射产用的有抛丸、喷丸、喷砂和真空喷射等 方法。喷射磨料应符合密度大、韧性好、颗粒均匀、不易破裂、散释粉尘少、在喷射

涂装前处理工艺的危险性分析实用版

YF-ED-J3604 可按资料类型定义编号 涂装前处理工艺的危险性 分析实用版 In Order To Ensure The Effective And Safe Operation Of The Department Work Or Production, Relevant Personnel Shall Follow The Procedures In Handling Business Or Operating Equipment. (示范文稿) 二零XX年XX月XX日

涂装前处理工艺的危险性分析实 用版 提示:该解决方案文档适合使用于从目的、要求、方式、方法、进度等都部署具体、周密,并有很强可操作性的计划,在进行中紧扣进度,实现最大程度完成与接近最初目标。下载后可以对文件进行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调整使用。 前处理作业包括除油、除旧漆、除锈、抛 光、打磨、酸洗、磷化、钝化、清洗等。前处 理作业场所的危险、有害因素是来自前处理作 业过程所用的有害材料及其工艺操作不当。 前处理工艺中的除油和除旧漆作业常用有 机溶剂。市场上提供的脱漆剂往往含有苯或苯 的同系物,而常用的除油用有机溶剂以汽油和 二甲苯较为普遍,此外还有丙酮等。 除油工艺还常常用到氯代烃类溶剂,如三 氯乙烯、三氯乙烷和三氯三氟乙烷等,均属于

不同程度的有害物质,其中以三氯乙烯最为严重,它与水易生成剧毒的光气。若操作中不符合职业安全卫生规定,往往容易造成中毒事故。同时,除油和除旧漆工艺所用的有机溶剂,往往不仅是有毒有害物质,同时还属于易燃、易爆物质,容易挥发且闪点低,给前处理作业带来严重不安全因素。 用化学方法除锈时主要采用硫酸、盐酸、硝酸和磷酸溶液,而且磷酸也是磷化处理液的主要组分,以上4种酸液在使用中,存在着化学灼伤和腐蚀危险因素。而工艺过程中产生的酸雾,既有腐蚀和职业危害问题,还存在严重的环境影响,需要治理净化。废酸排放和酸洗除锈以及磷化处理后的冲洗水也都属于超过排放标准的废水,必须经治理后才能排放。

涂装前表面处理技术讲座

涂装前表面处理技术讲座

手工方法 动力工具 火焰法 喷砂、抛丸 钢铁材料 有色金属材料 除油脱脂 除锈 中和 表调 磷化 钝化 塑料 木材 水泥 除油 除锈 表调 磷化 钝化 提纲 涂装前表面处理目的 涂装前表面处理分类 钢铁材料涂装前表面处理 有色金属材料涂装前表面处理 非金属材料涂装前表面处理 典型产品涂装前处理工艺。 前处理废水治理建议 涂装前表面处理有关国家标准 一.涂装前表面处理目的 清除被涂物表面的油脂、油污、腐蚀产物、残留杂质物等,并赋与表面一定的化学、物理特性,达到增加涂漆层附着力,增加被涂物的保护性和装饰性目的。 二.涂装前表面处理分类 1.按处理方法分类 机械法和化学法 机械法 化学法 2.按处理材质分类 金属材料 非金属材料 三.钢铁材料涂装前表面处理 钢铁表面处理常用功能性工序

强碱清洗 溶剂乳化清洗 弱碱性清洗(表面活性剂) 溶剂清洗 酸性清洗剂清洗 除油脂的目的在于清除掉工件表面的油脂、油污。钢铁表面的主要污物见教材P111页的表2.1-1包括机械法、化学法两类。机械法主要是:手工擦刷、喷砂抛丸、火焰灼烧等。化学法主要:溶剂清洗、酸性清洗剂清洗、强碱液清洗,低碱性清洗剂清洗,溶剂乳化清洗等。以下介绍化学法除油脂工艺。 除油脱脂 强碱液清洗 强碱液除油脂是一种传统的有效方法。它是利用强碱对动植物油的皂化反应,形成溶于水的皂化物达到除油脂的目的。纯粹的强碱液只能皂化除掉动植物油脂而不能除掉矿物油脂。因此人们通过在强碱液中加入表面活性剂,一般是磺酸类阴离子活性剂,利用表面活性剂的乳化作用达到除矿物油的目的。强碱液除油脂的使用温度都较高,通常〉80℃。常用强碱液清洗配方与工艺如下: 氢氧化钠 5%~10% 硅酸钠 2%~8% 磷酸钠(或碳酸钠) 1%~10% 表面活性剂(磺酸类)2%~5% 处理温度 >80℃ 处理时间 5~20min 处理方式 浸泡、喷淋均可 强碱清洗用主要材料和清洗方法分别见教材P112页表2.1-3和P114页表2.1-5。 强碱液除油脂需要较高温度,能耗大,对设备腐蚀性也大,并且材料成本并不算低,因此这种方法的应用正逐步减少。 溶剂乳化清洗 乳化液一般由有机溶剂、表面活性剂和水组成,其工作液一般为乳白色乳液。它利用有机溶剂溶解油脂,表面活性剂乳化油脂,因此,除油速度较快。 乳化清洗一般总有一些残留薄油膜,如果作为涂装,还需用碱性清洗剂再洗一次,如果用于防锈目的时,可直接存放。 低碱性清洗液清洗 低碱性清洗液是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类除油脂剂。它的碱性低,一般pH 值为9~12。对设备腐蚀较小,对工件表面状态破坏小,可在低温和中温下使用,除油脂效率较高。特别在喷淋方式使用时,除油脂效果特别好。低碱性清洗剂主要由无机低碱性助剂、表面活性剂、消泡剂等组成。无机型助剂主要是硅酸钠、三聚磷酸钠、磷酸钠、碳酸钠等。其作用是提供一定的碱度,有分散悬浮作用。可防止脱下来的油脂重新吸附在工件表面。表面活性剂主要采用非离子型与阴离子型,一般是聚氯乙烯类和磺酸盐型,它在除油脂过程中起主要的作用。在有特殊要求时还需要加入一些其它添加物,如喷淋时需要加入消泡剂,有时还加入表面调整剂,起到脱脂、表调双重功能。低碱性清洗剂已有很多商业化产品。 一般常用的低碱性清洗液配方和工艺如下:

涂装作业安全规程-涂漆前处理工艺安全

涂装作业安全规程涂漆前处理工艺安全 自1987-12-1 起执行 1 总则 1.1 为使涂漆前处理作业符合劳动安全卫生要求,保障作业人员的安全和健康,保护环境, 促进生产建设发展,特制订本规程。 1.2 本规程适用于室内进行的金属表面涂漆前处理作业;在室外进行的船舶、机车车辆、大 型金属构件(如:电视塔、钢结构桥梁等)的涂漆前处理作业,可参照本规程的原则,结合实际条件,制订相应的安全技术要求和措施。 1.3 涂漆企业(车间、工段)的涂漆前处理工艺应采用先进技术,以无尘毒或低尘毒、低噪声、 不需防火防爆的安全工艺代替有尘毒、高噪声、易爆、易燃的不安全工艺,逐步实现管道化、密闭化和自动化。 2 作业场所 2.1 车间(工段)涂漆前处理作业的场所,应设置在厂区夏季最小频率风向的上风侧,并宜与 生产过程相衔接的钣焊、机械加工、装配、金属材料库、成品库分隔。 2.2 车间(工段)涂漆前处理作业场所,宜布置在单跨单层建筑物内,当不得不布置在多跨建 筑物内时,应一侧近外墙。 2.3 用有机溶剂除油、除旧漆的前处理作业场所,属于甲、乙类火灾危险性生产区域。作业 场所应有泄压面积,其面积与厂房体积的比值,及与相邻生产车间建筑物的防火间距,建筑物防爆,以及消防车道等,均应符合TJ16-74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2.4 用有机溶剂除油、除旧漆的作业场所必须有良好的通风,严禁吸烟和引入火种,作业过 程中不准电瓶车、汽车和金属轮车进入。 2.5 在距离有机溶剂除油、除旧漆作业场所外界的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3m 范围内,属于1 级爆炸危险场所,不宜设置电气设备;当采用良好通风装置并有联锁保护后,降低为2 级;在相距水平和水平方向3m 以外的场所降低一级。作业场所的电气设备,应符合有关爆炸危险场所电气安全规定。 2.6 车间(工段)前处理作业场所的围护结构的内壁面宜涂浅色涂料,当采用腐蚀性处理液 时,屋梁、屋面及墙壁应涂覆防腐涂料。 2.7 车间(工段)涂漆前处理作业场所的地面应平整防滑,易于清扫、不渗水积水。经常有酸 碱液流散或积聚的地面,应采用耐腐蚀材料敷设,并装置冲洗地面和墙壁的设施,废水应能排向废水处理系统。 有机溶剂漆前处理场所宜采用不发火花的地面,地坪建筑设计应符合国家有关地坪设计的 规定。 2.8 用有机溶剂除油、除旧漆工作位置周围15m 范围内,用机动工具除锈工作位置周围5m 范围内,均严禁堆积易燃、易爆物料,当不能满足上述要求时,应设防火墙或防火带等阻隔措施。 2.9 与高压喷射清洗装置配套的泵、配件及管路系统和喷丸除锈(或除旧漆)装置的筒体和橡 胶软管,应按国家有关规定作耐压试验和密封性试验。 2.10 涂漆前处理作业用的手持照明灯具,应符合GB 3805-83 《安全电压》的规定。 3 作业劳动卫生 3.1 车间(工段)涂漆前处理作业场所的夏季空气温度,应符合TJ 36-79 《工业企业设计卫生 标准》中第49 条规定,冬季根据生产需要和机械排风状况在封闭的手工操作区域相应采取局部采暖,以保持作业区环境温度不低于12 ??。 3.2 车间(工段)涂漆前处理作业场所的天然光照度最低值为50lx ;采光系数最低值为1%; 惟磷化膜和钝化膜质量检测区域的室内天然光照度最低值为100lx ,采光系数最低值为2%。 3.3 车间(工段)涂漆前处理作业场所当采用混合照明时,最低照度为150lx ;采用一般照明

钢铁件涂装前处理工艺选择方案与影响

钢铁件涂装前处理工艺选择方案与影响 摘要:介绍了钢铁件、铝合金及塑料件等工件涂装前的表面处理工艺,分析了前处理工艺对涂装效果的影响。 关键词:涂装工艺;前处理;涂层;钢铁;铝合金;塑料 引言 涂装工艺包括前处理和涂装两大部分。表面处理的质量直接影响涂层对被涂工件基材的附着力及材料的耐腐蚀性能。因此,要获得高质量的产品,必须严格涂装前的表面处理作业。通过前处理,是工件达到下列要求:①无油污及水分;②无锈迹及氧化物;③无酸、碱等残留物;④工件表面达到一定的粗糙度。 工件表面处理合格后,经干燥除去水分,即可进入涂装(阴极电泳前不一定干燥除去水分)。 1 涂装前处理工艺 根据工件材质不同如铜、铁、铝及铝合金或塑料等,其前处理工艺条件是有区别的。 1.1 钢铁件前处理工艺 钢铁表面的预处理一般包括除油、除锈、磷化等工艺过程,具体为:脱脂→二道水洗→表调处理→磷化→二道水洗→去离子水洗。 1.1.1 脱脂 将工件表面油污除去。除油的方法有碱性溶液除油、乳化剂除油、溶剂除油及超声波除油等。碱性溶液是一种常用的除油剂,它是利用强碱对植物油的皂化反应,形成溶于水的皂化物达到除油脂的目的。纯粹的强碱液只能皂化除掉植物油脂而不能除掉矿物油脂。因此人们通过在强碱液中加入表面活性剂,利用活性剂的乳化作用达到去除矿物油的目的。碱性溶液除油剂一般采用NaOH、Na2CO3、Na3PO4、焦磷酸及Na2SiO3等,如采用浸渍法,溶液浓度控制在3%~6%;采用喷淋法时,溶液浓度可控制在0.5%~3%。碱性溶液的除油能力随pH的升高而增强,表1pH值对除油能力的影响 温度将影响除油速度,一般来讲温度高能加快除油速度,但温度太高会使表面活性剂分解,影响除油效果。

涂装处理工艺通用规范

桥梁构件产品表面处理工艺通用规范第1部分:涂装处理 Q/XZ GY024.1—2010 (连封面共页) 编制 审核 会签 标审 批准 成都市新筑路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2010年12月

成都市新筑路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企业标准 Q/XZ GY024.1-2010 代替Q/XZ GY024.-2009 桥梁构件产品表面处理工艺通用规范 第1部分:涂装处理 2010-12-14 发布 2010-12-16 实施成都市新筑路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实施

目次 前言 (Ⅰ) 1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技术要求 (1) 3.1 涂装体系 (1) 3.2 涂装前表面处理要求 (1) 3.3 涂装环境要求 (2) 3.4 压缩空气质量要求 (3) 3.5 涂料要求 (3) 3.6 涂层质量要求 (3) 4 工艺流程 (3) 4.1 支座涂装工艺流程 (3) 4.2 伸缩装置涂装工艺流程 (3) 4.3 桥梁预埋件涂装工艺流程 (4) 4.4 工装、杂件艺流程 (4) 5 设备及工艺参数 (4) 5.1 涂装设备 (4) 5.2 工艺参数 (4) 6 施工操作 (5) 6.1 涂装前表面处理 (5) 6.2 涂装前准备 (5) 6.3 油漆配制、使用和存放 (6) 6.4 涂装 (7) 6.5 表面修整打磨 (8) 6.6 涂装后续处理 (9) 6.7 涂装缺陷及处理措施 (9) 6.8主要涂装工艺流程施工操作 (9) 7 检验项目、方法及规则 (10) 7.1 涂装前处理表面粗糙度抛丸粗糙度 (10) 7.2 除锈和涂装前清洁度 (11) 7.3 涂装用压缩空气质量 (11) 7.4 涂层外观 (11) 7.5 涂层厚度 (11) 7.6 涂层附着力 (11) 7.7 抽样及判定规则 (11) 7.8 其他 (12) 8 涂装施工过程质量控制 (12)

涂装前处理工艺的危险性分析(最新版)

( 安全管理 )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精品文档 / Word文档 / 文字可改 涂装前处理工艺的危险性分析 (最新版) Safety managemen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production management. Safety and production are in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

涂装前处理工艺的危险性分析(最新版) 前处理作业包括除油、除旧漆、除锈、抛光、打磨、酸洗、磷化、钝化、清洗等。前处理作业场所的危险、有害因素是来自前处理作业过程所用的有害材料及其工艺操作不当。 前处理工艺中的除油和除旧漆作业常用有机溶剂。市场上提供的脱漆剂往往含有苯或苯的同系物,而常用的除油用有机溶剂以汽油和二甲苯较为普遍,此外还有丙酮等。 除油工艺还常常用到氯代烃类溶剂,如三氯乙烯、三氯乙烷和三氯三氟乙烷等,均属于不同程度的有害物质,其中以三氯乙烯最为严重,它与水易生成剧毒的光气。若操作中不符合职业安全卫生规定,往往容易造成中毒事故。同时,除油和除旧漆工艺所用的有机溶剂,往往不仅是有毒有害物质,同时还属于易燃、易爆物质,容易挥发且闪点低,给前处理作业带来严重不安全因素。 用化学方法除锈时主要采用硫酸、盐酸、硝酸和磷酸溶液,而

且磷酸也是磷化处理液的主要组分,以上4种酸液在使用中,存在着化学灼伤和腐蚀危险因素。而工艺过程中产生的酸雾,既有腐蚀和职业危害问题,还存在严重的环境影响,需要治理净化。废酸排放和酸洗除锈以及磷化处理后的冲洗水也都属于超过排放标准的废水,必须经治理后才能排放。 还有,除油用水基清洗液和碱液,往往含有表面活性剂。为此,这类除油处理液的排放和除油后冲洗水的排放,都属于含表面活性剂的废水,尤其是化学耗氧量超过正常排放标准很多,是一种比较严重的废水污染源。 而机械方法除锈工艺则存在粉尘和噪声危害的问题。如采用机动工具除锈、抛丸除锈或喷丸除锈工艺时,会有大量粉尘散逸,超过作业场所允许的粉尘浓度限值,如果不进行有效地粉尘净化,必然造成职业伤害和环境危害。 同时,粉尘净化、酸雾排放及其净化,以及除油工艺有机溶剂挥发等,都需要用机械通风。而通风系统所配备的风机和风管将成为主要噪声源。

涂装前处理基本工艺流程

涂装前处理基本工艺流程 涂装前处理包括除油、除锈、磷化三个部分。磷化就是中心环节,除油与除锈就是磷化之前的准备工序,因此,在生产实践中,既要把磷化工作作为重点,又要从磷化质量的要求出发,抓好除油与除锈工作,尤其要注意她们之间的相互影响。 1、除油除锈 优质的磷化膜只有在彻底去除了油物、锈、氧化皮等异物的工件表面上形成。因为残留在工件表面的油污、锈蚀、氧化皮等会严重阻碍磷化膜的生长。此外,还会影响涂层的附着力,干燥性能、装饰性能与耐蚀性能,彻底去除这些异物就是磷化的必要条件。 除油与除锈就是磷化之前的两个基本工序,相对而言,油比锈的危害性大,而且有油的工件直接影响除锈速度,所以,除锈应在除油的基础上进行,但对于油少锈多的工件也可以将除油与除锈两个基本工序合二为一,在一个槽中同时完成除油除锈工序,可缩短生产线,降低设备与厂房投资费用,但处理质量不如分槽好,对要求不 高的场合可采用。采用此工序后,除油剂也应选择酸性药剂与除锈剂配套使用。除锈仍采用盐酸,盐酸除锈速度快,除锈干净彻底,对氧化皮也有很好的去除功能,且又就是常温使用,弊病就是盐酸除锈酸雾较大,有害健康,环境污染严重。 随着工业的发展,环境保护与劳动条件的改善已成为人们共同关心的问题。因此,在选择药剂时应考虑环境保护的需要。所以选择除油剂时要求配制简单,去污能力强,不含常温下难清洗的氢氧化钠,硅酸盐,OP乳化剂等成分,常温下易水洗,不含毒性物质,不产生有害气体,劳动条件好;选择除锈剂时要求内含促进剂,缓蚀 剂与抑制剂,能提高除锈速度,防止工件产生过腐蚀与氢脆,能较好的抑制酸雾。尤其值得重视的就是酸雾抑制,酸洗除锈过程中产生的酸雾,不仅腐蚀设备与厂房,污染环境,而且可引起人们牙齿腐蚀,牙结膜发红,流泪,疼痛,咽喉干燥,咳嗽等症状,所以,有效抑制酸雾,不但就是环保的需要,还就是本单位自身的需要。 考虑上述要求,经筛选,除油与除锈剂我们采用了祥与磷化公司的XH-16C除油除锈添加剂与验算配制而成,常温下使用,处理时间10-30min,它能提高除锈速度,防止工件产生过腐蚀与氢脆,能较好的抑制酸雾。 配方:XH-16C 4%+HCL(35%)60%+H2O 2、水洗 除油除锈后的水洗,虽然属于涂装前的辅助工序,但同样需引起足够的重视。除油除锈后工件表面易附着某些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及CL-等。这些物质若清洗不彻底,就可能引起磷化膜变薄,产生线状缺陷,甚至磷化不上。因此,要提高除油除锈后的水洗质量。须经多次漂洗,采用两道水洗,时间1-2min,并经常更换清水,保证清水PH值在5-7值之间。 3、磷化 所谓磷化,就是指把金属工件经过含有磷酸二氢盐的酸性溶液处理,发生化学反应而在其表面生成一层稳定的不溶性磷酸盐膜层的方法,所生成的膜称为磷化膜。磷化膜的主要目的就是增加涂膜附着力,提高涂层耐蚀性。磷化的方法有多种,按磷化时的温度来分,可分为高温磷化(90-98℃),中温磷化(60-75℃),低温磷化(35-55℃)与常温磷化。 为提供良好的涂装基底,要求磷化膜厚度适宜,结晶致密细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