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道施工技术交底 (2)

便道施工技术交底 (2)
便道施工技术交底 (2)

技术交底记录

交底人:复核:

临建工程便道施工技术交底

一、工程概况

1、概况

(1)作业一队拟建施工便道约4Km。管涵3座。

(2)施工便道采用交通部四级公路的工程技术标准,行车道主要为单车道,单车道路面宽4.5米,陡坡、高填方地段路面加宽至5.0米。洞口地段及视线不良地段为双车道,双车道路面宽7.0米。设计时速20km/h。

(3)作业一队施工便道位于卢氏断陷盆地内,施工区表层覆盖黏质黄土,基岩零星出露。

(4)区内黄土遇水具有湿陷性,地基承载力不足。

2、交底范围

作业一队临建工程便道施工。

二、施工方法

1、施工流程

线路布设——测量放线——原地面清表——碾压——换填——碾压——路面铺筑——水沟开挖——验收——使用。

2、施工准备

2.1线路布设

2.1.1便道路线尽量紧贴红线外侧进行布置。扩建便道:尽量利用既有道路,对原有道路经加宽、改建后,能利用者尽量利用,扩建便道按单车道路基路面标准进行控制,每200米左右设一错车道,在弯道处或陡坡段增设错车道,扩建便道采用砂石路面。

2.1.2新建便道应方便工程运输,尽可能靠近目标工点,接近铁路标高,在满足纵坡要求及运输安全的前提下,尽量缩短修建长度。不占用铁路路基,尽量避免与路基交叉,以减少施工时对行车的干扰。通往各隧道洞口的施工便道采用双车道便道标准,地形受限时采用单车道道路标准。

2.1.3新建便道应简易,顺畅,能迅速修成使用。要充分利用有利地形,使线路尽量顺直、运程短;但高差过大地段、陡坡地段应设置绕行平台,避免出现长下坡。

2.1.4严格控制工程造价,新建便道尽量避免拆迁建筑物和穿过良田,少占农田;

避免在地质不良地带修建,对便道施工可能诱发地质灾害的地段,选线时应绕行,或采

取工程措施予以加固处理;深挖、高填路段,往往存在着稳定性隐患,必须查明工程地质情况,进行稳定性分析,有针对性进行防护设计,保证边坡稳定。

2.1.5适当考虑地方需要,使施工便道能与地方交通运输道路结合,可与地方共同

修建,将来移交地方长期使用。

2.2排水系统

便道施工前,根据原地形地貌结合便道施工技术要求预先施作截排水沟。

3、施工技术

3.1便道开挖

3.1.1路堑段便道开挖,边坡坡率按1:0.75至上而下逐层开挖。

3.1.2边坡防护

(1)高度大于8米土质边坡:采用临时锚网喷施工。锚杆单根L=2m 间距1.5mX1.5m 梅花型布置,钢筋网为φ6盘条,网格间距25cmX25cm,喷砼厚为10cm。

(2)高度小于8米土质边坡:边坡坡率按1:0.75至上而下逐层开挖。边坡防护根据其稳定性设计。

(3)因地形限制土方边坡小于1:0.5且高度大于5米时,应设护面墙防护;土方边坡小于1:0.3且高度大于5米时,应设挡土墙防护。

3.2基床及路基处理

3.2.1原路面经过清表或开挖以后必须进行碾压,碾压后强度以不小于130MPa为原则;

3.2.2软路基段必须进行换填处理,换填深度0.5-1m,比对实际地质情况来确定,以换填至坚实的基床为原则,回填料为石碴或者是毛石,回填时分层碾压,分层厚度不大于0.3米,碾压强度要求不小于130MPa,路基处理不得出现翻浆、弹簧土等不良现象,基础不符合要求的必须进行返工处理,直至合格后方可进行路面铺筑。

3.2.3路基填方段

填方段采用泥结碎石分层填筑并碾压密实,碾压强度要求不小于130MPa。边坡按1:0.75施作。

3.2.4便道路面

(1)各洞口施工场地、进出洞口200米以内的施工便道、坡陡弯急的施工便道、进

出搅拌站50米以内的施工便道设20cm厚C25砼硬化。

(2)一般地段便道采用20cm厚泥结碎石路面。

(3)黄土地段便道先填筑30cm厚石灰改良土(石灰掺量5%~8%),再设20cm厚泥结碎石层,改良土采用路拌法施工。

3.3便道施工标准

3.3.1停、会、超车视距标准:

施工便道的停车视距为20米,会车视距为20米,超车视距为100米。

3.3.2净空高度、线路曲线半径标准:

便道净空高度不小于4.5米,便道线路圆曲线最小半径一般值为30米,极限值为15米。

3.3.3错车道设置

单车道地段间隔设置错车道,错车道路基宽度7米,平均间距200米,最大间距不大于300米,可结合地形情况,在适当位置加密设置错车道,错车位置至少可以看到相邻两个错车道的情况。

3.4排水系统

3.4.1路基路面应平整不积水,直线段设置路拱,曲线段设置超高,利用坡面自然排水,路面不能出现坑洼不平积水现象。路基两侧根据地形设置排水沟,保证排水通畅。挖方段挖方侧采用0.4*0.4 (宽*深)矩形排水沟,填方段根据汇水情况采用0.4*0.4(宽*深)矩形排水沟。汇水面积较大地段可采用梯形排水沟0.4*0.4(底宽*深),沟坡比1:1。

3.4.2挖方段路基在竖曲线最低处设置0.4*0.4(宽*深)矩形排水沟,与沿线排灌系统相协调,防止水土流失和污染水源。

3.4.3便桥桥面宽度采用单车道路面宽度,采用预埋钢筋砼圆管管节施作砼过水路面,管节底部采用M10浆砌片石固结,管节外壁间距在30cm以内的,管节间用M10浆砌片石固结到管顶位置;管节外壁间距30cm以上的,管节间用透水材料夯填密实;路面以下采用砂砾或透水材料填筑、压实,两侧设0.8米厚M7.5浆砌片石护砌封闭防冲刷。

三、安全防护

4.1连续长陡下坡路段应结合地形在长下坡的下半部路段设置避险车道;

4.2陡坡、悬崖及房屋地段设置防护墩,路侧按规定设各种道路标志,在转弯、长下坡等地段设置醒目的安全标识牌;

4.3便道下穿供电线路时,供电线路与道路交叉处距路面的最小垂直距离必须符合相应送电线路标称电压规定的要求。

四、环保措施

设专人、专车对路面进行及时洒水降尘,尽量避免和减少扬尘对大气的污染。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