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教学案(先秦部分).doc

中国古代史教学案(先秦部分).doc
中国古代史教学案(先秦部分).doc

学习好资料欢迎下载

写在复习前面的话

一、历史高考的备考

首先,我们必须明白历史高考主要考什么?简单可以概括为三个基本:即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基本情感。

1.基础知识

认识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大历史问题,包括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

2.基本能力

目标要求ⅠⅡⅢ

获取和获取试题提供的信息,理解试题提炼信息的有效内容和价值,并组织和应用相关学科的信息,形成综解读信息要求以及考查意图。对其进行分析与整合。合性的信息解读。

调动和将所学知识与试题的形式和内准确地运用相关知识和相关信体现学科渗透,运用相关学科的知识运用知识容建立正确的联系。息,认识和说明问题。原理分析问题。

辩证地、历史地考察事物,对事物进描述和正确表述事物的现象,准确描述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作出

行学科的和跨学科的描述与阐释,意阐释事物和解释事物的特征。正确的阐释。

义完整。

论证和运用判断、归纳、演绎、比较、在论证中观点明确、表述清晰、综合运用相关学科的原理和方法论证探讨问题概括等方法论证问题。逻辑严谨。和探讨问题,体现创新性思维。

3.基本情感

加深对历史上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努力追求

真善美的人生境界。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经受

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进一步树立崇尚科学精神,坚定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

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汲取人类创造的

优秀文明成果,进一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

其次,储备好知识(记忆知识)才是备考的基本方法。历史高考像建房,知识记忆是准备沙、石、砖和钢材。

历史高考像煮饭,知识是米,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1、全面掌握

教材= 主干知识 + 隐性知识

教材= 目录 +正文+ 黑体字 +小字 + 图表 +注释 + 习题 +大事年表

2、重点掌握

主干知识= 历史事实+ 历史结论 +历史线索 +阶段特征

重点知识= 考纲要求+ 时事热点

重点知识= 重要历史人物 + 重大历史事件 + 重要历史现象 + 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

3、多层次掌握

历史事实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结果

历史结论 =背景、目的、原因、特点、性质、实质、影响、意义

只有主动读教材,喜欢读教材,善于读教材,能自主整理教材,练习后回归教材,才能全面掌握教材。

理清章节的知识结构,构建立体的知识体系;透彻理解历史概念和历史结论、阶段特征;归纳历史线索;进

行纵横比较。

理解基础上强化记忆,务求过关;按史实、结论的要素进行索引式记忆、尝试记忆;简化记忆,牢记关键词;

自主整理知识,按自己的方法牢记;切忌从头看至尾,什么也没记。

第三,历史高考以能力为主导。历史选择题的解题还是:熟记课本主干知识,运用相应历史学科能力正确选

择。历史非选择题的解题还是:以课本历史知识为资源,独立运用阅读和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历史思维和解决

问题的能力去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评价历史事实。

1.学会主动学习、积极学习历史;

2.学习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3.注重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4.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

5.学会认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和交流。

第四,历史高考复习不可能一撮而就,成功在平时,所以每天进行适量的、规范的训练,这才是成功之道。

1. 以练习为主线,以能力训练为主体;

2. 依据高考模式进行三限:限时、限量、限分值;

3. 严格要求按规范

答题,主观题进行上本训练; 4. 强调更正,每人必须准备错题本和草稿本; 5. 练习更正后必须回归训练目标,务

求举一反二。

结论:无论是 2010 年,还是 2011 年的高考,在高考题型基本稳定的前提下,最佳的应考方法仍然是“以不变应万变”。

第一单元先秦(学案部分)

※导入新课

奴隶社会的兴衰过程

夏朝——奴隶社会形成————————————————前2070 年—前 1600 年

商朝——奴隶社会发展————————————————前1600 年—前 1046 年

西周——奴隶社会强盛————————————————前1046 年—前 771 年

春秋——奴隶社会瓦解————————————————前770 年—前476 年

(前东周

770 —前

春秋(前

256 )战国(前

770 —前

475 —前

476 )——奴隶社会瓦解

256 )——封建制度确立大变革时期

一、古代史整体知识结构

(1)政治:中央统治、地方制度、民族关系、对外关系;

(2)经济:农业、手工业、商业、货币、城市;

(3)文化:文学、艺术(音乐、绘画、书法、雕刻等)、哲学、科学。

二、本单元在教材、高考中的地位

本单元共有7 小节,约占中国古代史课程的 6.1% 。其中原始社会、奴隶社会时空跨度大,内容较简单。原始

社会是通过对典型的古人类遗址和家喻户晓的传说的介绍来描述人类早期劳动生活、社会演进历程的,纵观近几

年高考考纲,原始社会这一部分一直没有列入其中。奴隶社会的夏、商、西周三代主要介绍了王朝更替、重要制

度以及经济文化成就。作为社会转型期的春秋战国历史则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诸方面作了全面介绍,应当

被视为本单元学习的重中之重。

本单元在近几年的高考试卷中,年年有题,分值不高,以选择题形式为主,且与课本依托关系较密切。主要考

查了封建城市的位置和作用问题。春秋战国时期的儒法思想及其实践效果问题。今后高考中很有可能考查:①是最新

考古成就对已有成果、结论的补充和修正;②是突出的经济成就;③是以新情景、新材料来考查对春秋战

国思想的认识;④是反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的内容。

三、备考指南

考纲展示复习向导

1 、夏商西周的( 1)夏朝的建立;(2)商朝的兴衰;( 3)武王伐纣了解夏商西周的更替,了解其重要制度。

更替和制度和西周的强盛;( 4 )国人暴动和西周灭亡;(5)井田

制和分封制。

2 、夏商西周的①农业和畜牧业;②青铜铸造为代表的手工业;③商了解夏商西周时期的社会救济发展状况,

社会救济业交通和城市。运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关系的原理,分

析井田制和分封制的关系

3 、春秋战国纷①诸侯争霸和兼并战争②民族融合分析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战争的原

争和民族融合因、性质和作用;理解民族融合的含义及

影响,认识中华民族历史的源远流长。

4、春秋战国时①农业、手工业、商业和城市;②土地所有制的变迁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状况

期的社会经济③春秋战国时期的改革和变法及原因;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改革和变法

和社会变革运动,理解奴隶制瓦解、封建制确立的原

5、先秦时期的①老子和孔子②百家争鸣③文学和艺术④天文和掌握春秋战国时期文学、艺术及科技成

文化物理⑤扁鹊就;分析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及诸子

百家的思想。

四、知识归纳

考点 1——夏、商、西周的更替和制度

【导读】此考点近年命题不多,大多知识点略作了解即可,建议重点掌握夏朝建立的意义、盘庚迁都的影响、

武王伐纣的性质以及分封制。

知识点 1、夏朝的建立(重点)

(1)建立:①时间:约公元前 2070 年。②建立者:禹。

(2)性质:我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表现:①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②国家机构初具规模

(3)统治中心在今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都城:

(4)灭亡:①原因:实施暴政,激化矛盾。②方式:商汤讨桀,夏朝灭亡。

知识点 2、商朝的兴衰(重点)

(1)建立:商汤灭夏,以亳为都城建立商朝

(2)稳定:盘庚在商朝中期迁都到殷,商朝又名殷朝;商朝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国;是我国奴隶社会的发展阶

段。

(3)衰落:商朝晚期,商王纣实行暴政,生活腐朽,导致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知识点 3、武王伐纣和周朝的强盛(重点)

(1)武王伐纣:①背景:一是商纣实施暴政,激化社会矛盾。二是周的强盛。周文王任用姜尚,周公旦等改

革政治和军事,发展经济,到武王时成为西部强国。

②过程:公元前 1046 年,双方激战于商都郊外牧野。纣王军队阵前倒戈,引导周军攻进商都,纣王自焚而死,商朝

③性质:奴隶主贵族反抗暴君的正义战争。

(2)周朝的强盛:①地域空前广袤。②民族关系:国内各民族的联系和交往加强。③世界地位:在世界的东

方具有重要地位。

知识点 4、西周的井田制和分封制(重难点)

(1)实行的目的:为了巩固奴隶制统治。

(2)井田制:①含义: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是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A.是田地的形式,因田地阡陌纵

横,如同井字,称为井田; B .是经营方式,也就是剥削方式。它是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

②内容:周王把土地分封给诸侯臣下,诸侯臣下向国王交纳一定的贡赋。③瓦解: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生

产力的发展,出现新的封建剥削方式,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

(3)分封制:①含义:是西周分封诸侯的制度。②内容:周王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

先代贵族,诸侯要服从周王的命令,按期向周王贡献财物,并服从作战。(其中的义务有政治、经济、军事三个方面)③作用:

分封制使周朝巩固了统治,扩大了疆域。

★新课标关于“分封制”的思考

标题——西周分封制:地方分权型国家管理形式的发展史

1、目的:巩固周王朝的统治

2、内容: (1)对象——功臣 ,王族 , 先代贵族:体现“家天下”的统治特点

(2) 双方权利与义务:权力。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义务: 为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

贡赋和朝觐 (jìn,朝见君主或朝拜圣地:觐见。朝觐。述职。)

3 、原则:宗法制为核心的血缘亲疏关系

(1) 目的:保护王权的稳定

(2) 特点:嫡长子继承制(血缘关系决定政治权力等级关系)。

(3)对社会影响。

a.保证贵族在政治上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b.后来与封建礼教“三纲五常”结合,引申出“家长制”的文化观念,使家庭内部有了支配与被支配关系。

①注重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对中华民族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一促进作用。(高考题“族谱”)②过分强

调家庭本位,过分重视人情关系,人为地划分远近尊卑,造成个人自主意识和平等权利受到约束,

与现代社会的平等、法制精神相违背。

3、影响:

(1)加强统治,扩大统治区域。

(2)有利华夏族与边疆少数民族的融合,促进中华民族的发展。

(3)诸侯拥有相当大的独立性,随着诸侯势力强大,周王室相对衰弱,形成诸侯争霸的分裂局面,无力保持

统治的权威性。同时战争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一分为二的评价)

五、近三年高考真题展示

1.(2007 上海历史)学者考证,历史上的商族屡屡迁徙,最后一次迁徙后,定都二百多年,创造了辉煌的文明成果。这次迁徙的组织者是

A .商汤B.武丁C.盘庚D.商纣

2.(2007 上海历史) 28.随着历史的变迁,许多概念的内涵发生了变化。例如“革命”,最早界定为改朝换代,近代以

来则多指政治体制变革。下列选项对应上述概念内涵的是

A .汤武革命/“光荣革命”B.“光荣革命”/工业革命

C .汤武革命/“文化大革命”D.工业革命/“文化大革命”

3.(2008 北京) 12.下列对夏、商、周三朝都城位置的表述,正确的是

D.都在今天的黄河流域

A.都在今天陕西省的境内 B. 都在关中地区 C. 都在今天河南省的境内4、 (08 广东

单 )1 .右图是明清古建筑中的一幅牌匾,与它有关联的中国古

代政治制度是

A.分封制 B .宗法制 C .三省六部制 D .内阁制

5、( 2009 全国文综一)古人在分析姓氏起源时说:“氏于国,则齐鲁秦

吴氏于字,则盂孙叔孙;氏于居,则东门北郭。”由此推论,司马、司徒等姓氏应源自

A.官名B.爵位C.溢号D.行业

6、(2009 全国文综二)关于中国姓氏起源,唐人柳芳说:“氏于国,则齐鲁秦吴;氏于谥,则文武成宣;氏于事,,则巫乙匠陶。”由此类推,王、侯、公孙等姓氏应源自

A.族名 B .邑名 C .爵号 D .官名

7、( 2009 北京文综高考)右图是北京广安门桥北的蓟城柱。《礼记》载:“武王克殷反商,未

及下车,而封黄帝之后于蓟。”与蓟城建立相关的制度是

A.禅让制 B .井田制 C .分封制 D .郡县制

8、( 2009 高考广东单科)“封建社会”的概念是近代引入中国的。

右图所示柳宗元的文章的主题可能是

A.分封制度B.王位继承制度

C.郡县制度D.三公九卿制度

9、(2009 高考江苏单科) “九鼎既成,迁于三国。夏后氏失之,殷人受之;殷人失之,周人受之。”其中所说的“九鼎”之所以被广泛重视并在夏商周流转,主要因为它是

A.反映民心民意的凭据 B .国王祭祀的重要礼器

C.青铜工艺水平高的标志 D .王朝统治权力的象征

10、( 2009 高考山东文综)在《红楼梦》第九十回中,贾母说:“自然先给宝玉娶了亲,然后给林丫头说人家。

再没有先是外人,后是自己人的”。这反映出贾母

A.具有男尊女卑的思想 B .固守传统的家庭等级观念

C.具有浓厚的宗法观念 D .遵循长幼有序的婚姻礼俗

11、(2009 高考宁夏辽宁文综) 西周实行的宗法制在秦汉以后仍有重大影响,其主要表现是

A 嫡长子继承制 B. 反复出现的分封制 C.三纲五常的伦理观 D.传统的宗族观念

12、( 2009 高考天津文综)下列史实符合西周确立的宗法制继承原则的是

A.唐太宗通过玄武门之变继位B.宋太宗继承兄长宋太祖之位

C.明太祖因太子亡指定嫡长孙继位D.清康熙帝死后皇四子继位

13、(08 年上海历史卷1)“封建亲戚,以藩屏周。”这句话指的是

A、分封制

B、井田制

C、郡县制

D、行省制

中国古代史知识整理

中国古代史知识整理 第一部分先秦 【阶段特征】从170万年前至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前是我国的先秦时期,包括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及封建社会初步形成三个历史时期。由于原始社会的内容不列入高考范围,故本单元主要涉及从公元前2070年夏朝的建立到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完成期间的历史变化。其间依据社会性质的变化,划分为两个时期,其特点有:1、夏朝、商朝和西周(公元前2070年──前771年)这是奴隶社会的形成、发展和强盛时期。夏朝实行王位世袭制,表明中国历史进入文明时代;商朝奴隶制文明有新的发展;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奴隶制国家走向强盛。2.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前221年)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的大变革时期。(基本特征)(1)政治上:A王室衰微。新兴地主阶级势力上升,展开广泛的变法,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逐步建立。B大国争霸。统一的封建国家在形成之中。C分封制瓦解。D 民族融合。(2)经济上:铁器和牛耕的推广使用,使得私田扩大A 井田田制瓦解。B 以土地私有制为基础的封建剥削制度得以确立,社会经济因之得到发展。C 封建经济初步繁荣。(3)文化上,社会思潮相当活跃,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科学技术、文学艺术也取得一系列成就。

第二部分秦汉【阶段特征】从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中国到公元220年曹丕建魏的秦汉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初步发展和首次出现大一统局面的时期(基本特征):1.政治上:A秦统一后首次建立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到西汉武帝时期,得到巩固,封建大一统局面出现了。B 封建中央和地方官制初步建立。C 统治思想:秦朝是法家思想,西汉初年是道家思想,至汉武帝时期用儒家思想统治(罢黜百家,独尊儒术)D 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加强中央集权。(秦朝的措施和西汉的“王国问题”解决及东汉地方豪强地主势力的膨胀)E 选官制度的进步:废除世卿世实禄的制度。秦朝:按军功授爵;两汉是察举制和皇帝征召。2.经济上:①基本特征:封建经济初步发展;②秦朝实现国家统一,统一度量衡、货币,有利于经济发展,但暴虐统治又破坏了生产力发展,两汉实行休养生息政策;③经济发展主要是在黄河流域的北方地区(经济重心在北方);④对外贸易开始:丝绸之路。 ⑤经济发展的表现:农业、手工业、商业和城市。3.民族关系:A 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形成并不断发展,国家的版图大大开拓。B 中原与少数民族的关系:北方:主要是与匈奴的关系,以战争为主。西方:与西域的关系,开始发生密切的贸易关系和文化交流。南方和西南:主要是越族和西南夷,秦汉时期是我国古代对南方和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进行初步开发和管辖的阶段。4.对外关系:A 对外交往初步发展,

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中国历史教案集

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中国历史教案集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本套资源由中小学教育网免费提供,文字版可以直接观看,如果需要下载此套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中国历史全套教案集,请 直接拉到本帖子最后一页的最后一帖链接中下载Doc附件即可!如只是浏览参考一下该资源,则无需下载附件! 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 第一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第二课、氏族公社繁荣时期的居民 第三课、华夏之祖 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 第四课、夏、商、西周的兴亡 第五课、灿烂的青铜文明 第六课、春秋战国的纷争 第七课、大变革的时代 第八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一)

第九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二) 第十课、“秦王扫六合” 第十一课、“伐无道,诛暴秦” 第十二课、大一统的汉朝 第十三课、两汉经济的发展 第十四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 第十五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第十六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一) 第十七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二) 第十八课、三国鼎立 第十九课、江南地区的开发 第二十课、北方民族大融合 第二十一课、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一) 第二十二课、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二) 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 第一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一、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的发现及生活情况;旧石器时代、

氏族与氏族公社。 能力方面:通过对教材的阅读和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祖国境内的最早居民相貌与生活的情况。以教材为蓝本并附以一些课外内容,如:考古资料、图片资料、文字记载、本地遗迹等让学生见识到历史学科的丰富多彩从而开拓眼界。 思想方面:引导学生分析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这些祖国境内最早的人类不断进化、演变的过程,帮助学生探究这一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因素,从而使学生体会到劳动创造世界和人类本身。指导学生学会使用教材、分析教材并从中吸取有效信息的方法。通过介绍我国是世界目前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 二、 教学重点:北京人、山顶洞人 教学难点:原始社会、氏族公社、劳动创造了人 三、教法设计:教师讲解,学生分

高中-中国古代史核心知识复习资料

古代第一单元先秦——秦汉 一、夏、商、西周 (一)西周的政治制度 1、分封制: 目的:巩固西周的统治。 对象:王族(为主)、姻亲、功臣、先代贵族 评价:加强了西周的统治,扩大了统治区域。 使统治集团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等级秩序。 后期诸侯国壮大,逐渐形成了诸侯争霸的分裂局面。 2、西周的宗法制 目的:为了解决贵族继承问题。 内容(也是特点):最大特点(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 本质特点是以血缘关系维护统治 规定了相对的大宗、小宗之别。 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制。 西周的宗法制是与分封制的关系:互为表里。 评价:宗法制保证了西周贵族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 该制虽然在春秋战国时期瓦解,但嫡长子继承制、家族制度和“尊宗敬祖”观念,长期影响着 中国社会。 (二)夏、商、西周的社会经济 1、农业:耕作技术的特点:刀耕火种。 农业工具:出现青铜农具,但很少使用,以石器、木器为主。 农作物:北方以粟为主,南方以稻为主。 土地制度——井田制:土地国有,受封者世代享用,但不得买卖 2、手工业:商周时期,青铜铸造进入繁荣时期; 丝织技术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3、商业:商朝,出现了最早的货币。商人善经商,因此后世将从事商业活动的人称为“商人”。 周朝实行“工商食官”政策。 (三)夏、商、西周时期的文化 1.商朝的甲骨文是目前所知最早的成熟汉字; 2.商朝已有关于日食的纪录(世界最早)。 二、春秋战国 (一)经济 1、农业 (1)铁工具、牛耕推广:铁器的应用——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划时代的重大变革; 牛耕的运用——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 (2)水利:秦国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为千里沃野,秦国修郑国渠灌溉了关中农田。

中国古代史 先秦时期

中国古代史 六个分期: 一.先秦时期(——前221年)【中华文明的兴起】 二.秦汉时期(前221年——220年)【专制大一统时期】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220年——581年)【政权分裂和民族融合】 四.隋唐时期(581年——907年)【古代社会的繁荣发展时期】 五.宋元时期(907年——1368年)【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和农耕经济的继续发展】 六.明清时期(1368年——1840年——1912年)【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和古代社会由胜而衰】 口诀: 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 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 三分魏蜀吴,两晋前后延, 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 宋元明清后,王朝至此完。 第一单元:先秦时期(——前221年) 分期:夏商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 分封制 政治宗法制 礼乐制 农业:生产工具、耕作方式、土地制度夏、商、西周经济手工业:金属冶炼业、经营性质 商业:发展、城市 文化:甲骨文、日食记录

齐国改革 政治鲁国改革 秦国:商鞅变法 春秋战国农业:生产工具、耕作方式、水利设施、土地制度经济手工业:金属冶炼业、经营性质 商业:私商、重农抑商政策 文化:思想、科技、文学 一.原始社会 【政治】:禅让制 【经济】:原始农业 1.农作物:粟和水稻 2.耕作方法:刀耕火种、石器锄耕 3.土地制度:氏族公社所有 二.夏、商、西周 夏朝:前2070年——前1600年 商朝:前1600年——前1046年 西周:前1046年——前771年 【政治】: (一)夏商国家制度 1.夏王朝王位世袭与公共权力 2.商王朝:神权色彩与内外服制度

(二)西周: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王位世袭制 1.分封制: (1)目的:拱卫王室,建立有效统治。 (2)内容:分封土地和人口 ①受封对象:功臣、宗族姻亲、先代贵族 ②受封诸侯的义务: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见述职 ③诸侯的权利:对下属进行再分封 (3)特点:①周天子是最高统治者。 ②土地与义务是周王与诸侯的关系纽带。 ③层层封授,贵族内部等级森严。 (4)影响:①周人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拓展了疆域。 ②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开发了边远地区。 ③政权结构由松散趋于严密,西周成为强国。 ④受封诸侯在他们的领地有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税等权利,为春秋割据埋下了隐患。 2.宗法制: (1)目的:①巩固分封制形成的有序统治。 ②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2)内容:规定宗族内嫡庶系统 ①实质: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制度。 ②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③原则:嫡长子继承,小宗服从大宗 (3)特点:①以嫡长子继承为核心 ②大小宗具有相对性 ③“家”和“国”统一(族权与政权相结合) ④血缘关系维系 (4)影响:①宗法制是确立社会等级秩序、维护宗主贵族统治权的政治法律工具。

2017中考历史第一轮复习教案(中国古代史)

中国古代史 第一轮基础知识复习教案

试题详见课件或复习资料 5.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交融的措施。

⑤在《隋律》的基础上,修订,它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备法典。 考点二隋唐科举制度的主要内容 1.诞生于朝: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吏;隋炀帝时设科,科举制正式诞生。 2.完善于朝: (1)考试科目:唐朝常设的考试科目很多,以明经科、进士科最重要。 (2)关键人物:①:大大扩充了国学的规模。②武则天:首创、。③:诗赋成为进士科的主要考试内容。 3.意义:科举制度僵化于明朝。明清时期实行“八股取士”,考试内容脱离了现实生活,无法培养实际能力,科举制在很大程度上演变成统治者钳制人们思想的工具,到清朝末年(1905年)被废除。 考点三唐朝与吐蕃等民族交往的史实 1.政策: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被北方各族尊奉为“”。 2.吐蕃概况:族的祖先,生活在青藏高原一带。7世纪前期,吐蕃赞普统一了青藏高原。 3.吐蕃与唐朝的关系:唐太宗时,公主嫁给了松赞干布,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关系;8世纪初,公主嫁给尺带珠丹,唐蕃“”。考点四遣唐使、玄奘西行、鉴真东渡等史实,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 1.唐朝与日本:日本多次派到唐朝学习典章制度、天文历法、书法艺术、建筑技术、生活习俗等先进文化。唐玄宗时,东渡日本传播唐朝文化,除讲授佛经外,他还详细介绍了中国医药、建筑、雕塑、文学、书法等。 2.唐朝与天竺:唐太宗时,佛教高僧西行天竺(即今)取经,著有《》。 考点五宋代的都市生活 1.物质生活: (1)衣:官员、贵族的衣饰由节俭到奢侈。受北方少数民族的影响,劳动者多穿小袖狭身短衣,妇女缠足的陋习逐渐传开。 (2)食:东京城里有两百多种食品,夜市小吃很多,夏季有冷饮。 (3)住:农村百姓住低矮的茅屋,富裕人家以茅屋与瓦房相结合。城市平民住四合院,贵族官僚宅第宏丽。 (4)行:多用牛车、驴车,达官贵人乘轿。交通比较发达,旅店业兴旺。 2.文化生活: (1)娱乐:东京城内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叫“”(瓦舍)。 (2)节日:传统节日很多,其中春节在宋代称,最受重视。

中国古代史阶段练习(先秦宋元)

中国古代史阶段练习(先秦—宋元) 姓名:_____ 一、选择题(50分) 1.商朝的灭亡,确切地说是亡于 A.民族战争 B.属国征伐 C.兼并战争 D.权臣篡夺 2.“文王行仁义而王天下,偃王行仁义而丧其国,是仁义用于古而不用于今也。故曰:‘世异则事异’。”对这一观点评述正确的是 A.是儒家对仁政的提倡 B.是墨家的任贤的主张 C.是法家进步的历史观 D.是道家无为而治的主张 3.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的目的在于 A.废除奴隶制 B.发展封建经济 C.废除井田制 D.谋求发展秦国势力4.秦朝建立的丞相制度在隋唐进行了一次重大调整,这主要是指 A.废除丞相,权分六部 B.设立三省,分散相权 C.设参知政事,分割相权 D.设立内阁,强化相权 5.司马迁将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称为“凿空”之行,凿空的含义是 A.了解情况 B.开通道路 C.填补空白 D.开拓空间 6.秦汉时期封建中央集权制建立的进步作用主要体现在 A.适应了当时封建经济基础 B.调整了统治阶级内部关系 C.抑制了地方割据势力 D.发展了多民族国家 7.建安文学的特点不.包括 A.内容充实,关注现实 B.苍凉悲壮,富于进取精神 C.慷慨激昂,富有生气 D.深入浅出,通俗生动 8.南北朝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突出特点是 A.新兴封建城市开始出现 B.大量荒地得到开垦,耕地面积扩大 C.引进农作物新品种并广泛种植 D.南北经济发展趋向平衡 9.隋大运河的四段水道中,全在江苏境内的一段是 A.永济渠 B.通济渠 C.邗沟 D.江南河 10.“虽有此制,开元之季(末年),天宝以来,法令弛坏,兼并之弊,有逾汉成、哀之间”。该句中的“制”是指 A.均田制 B.科举制 C.租庸调制 D.两税法 11.举世闻名的《孙子兵法》问世时,不.可能写在 A.竹简上 B.木简上 C.纸张上 D.绢帛上 12.下列关于唐至元明时期我国居民迁移的表述,正确的有:①大批北方居民迁居江南②边疆少数民族大量内迁③东南沿海居民迁往南洋④许多中原人民迁往边疆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3.对我国石窟艺术的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A.石窟是封建统治阶级宣扬佛教和道教的产物 B.石窟是我国古代雕刻和绘画艺术的宝库C.千佛洞是世界艺术宝库之一 D.石窟艺术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艺术上的巨大成就 14.下列王安石变法措施中,体现了“因天下之利以生天下之财”和“民不加赋而国用 足”思想的有①青苗法②农田水利法③方田均税法④市易法

中国古代史复习教案第一章

第一章祖国历史的开篇-先秦(170万年前-公元前221年) 【单元复习课时】 本单元复习共计6课时 【2009大纲要求】 一、先秦 1.夏、商、西周的更替和制度 (1)夏朝的建立;(2)商朝的兴衰;(3)武王伐纣和西周的分封制;(4)国人暴动和西周灭亡;(5)井田制和分封制 ▲2.夏、商、西周的社会经济 (1)农业和畜牧业;(2)青铜铸造为代表的手工业;(3)商业交通和城市 3.春秋战国纷争和民族融合 (1)诸侯争霸和兼并战争;(2)民族融合 4.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和社会变革 (1)农业、手工业、商业和城市;(2)土地所有制的变迁;(3)春秋战国时期的改革和变法 5.先秦时期的文化 (1)老子和孔子;(2)百家争鸣;(3)文学和艺术;(4)天文和物理;(5)扁鹊【教材知识复习】 (一)单元阶段特征 生产力(石质-铜器-铁)铁制农具牛耕私田出现 封建经济农业:主导地位的确立 手工业:内部分工基本完成 商业:全国市场的形成 城市:政治、经济、文化三位一体封建城市 政治:禅让制-井田、分封-县制(军功受爵) 文化:成熟文字(甲骨文)春秋战国文化出现繁荣-百家争鸣民族:华夏民族形成主干民族融合趋势国家统一的趋势出现(二)单元知识复习 第1讲夏商周的更替和政治制度教学目的要求: 掌握基础知识,初步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井田制与分封制 运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原理 复习课时:1课时 基础网络

建立:禹建夏朝,启继承禹的王位,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建立了初具规模的国家机构。 2070年至约公元前1600年。 1600年至公元前1046年。 贡赋。奴隶主强迫奴隶集体耕种。 ①周王将土地和人民授给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后裔,建立诸侯国,拱卫 ②诸侯要服从周王命令,按期向周王贡献财物,并随从作战。 衰落:公元前841年,“国人暴动”赶走周厉王。王室衰微,诸侯不朝贡,战争连年。 灭亡:公元前771年9犬戎破镐京,杀幽王,灭西周。第二年,平王迁都洛邑,史称东周。【辨疑解难】 1、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是历史的进步 原始社会的公有制是当时社会生产力极端低下的产物。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是私有制发展的结果,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对此曾论述到:“在当时的条件下,采用奴隶制是一个巨大的进步。……只有在公社瓦解的地方,人民才靠自身的力量继续向前迈进,他们最初的经济进步就在于利用奴隶劳动来提高和进一步发展生产。……甚至对奴隶来说,这也是一种进步,因为成为大批奴隶来源的战俘以前都被杀掉,而在更早的时候甚至被吃掉,现在至少能保全生命了。” 2、关于“禅让制”和世袭制问题 “禅让制”是原始社会末期,部落联盟民主推选首领的军事民主制度。“世袭制”是私有制发展的产物。 从“禅让制”到“世袭”,从“天下为公”到“天下为家”,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认识,是私有制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从阶级斗争的角度来认识,是阶级对立的结果,其根源在于生产力的发展。因而反映了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 3、分封制和井田制的关系。 (1)、分封制是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①分封的目的:为了巩固奴隶主国家政权。 ②分封的对象和做法:把王族、功臣和先代的贵族分封到各地去做诸侯,建立诸侯国;被 封诸侯的义务是:要服从国王的命令,要向周王贡献财物,要派兵随从周王作战。 ③周王先后分封的重要诸侯国:鲁、齐、燕、卫、宋、晋等。 ④分封的作用:巩固了周朝的统治,促进了内地与边疆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拓展了疆 域,成为地域空前广大的奴隶制国家。最终导致王室衰微,列国纷争的后果,逐渐形成诸候割据的状态。 ⑤分封制崩溃:春秋时期。 崩溃的原因是周王室日益衰微,大诸侯国为争夺土地、人口及对其它诸侯国的支配权,不断进行兼并战争,形成了诸侯争霸的局面。葵丘会盟,齐桓公的霸主地位得到正式承认,

中国古代史各阶段特点归纳

中国古代史各阶段特点归纳! 期末了,知道你们都在和时间赛跑,为了节约时间、提高学习效率,今天历史君特别整理了关于中国古代史特征线索,做了一个归纳,希望对你们的期末复习有帮助。重要提示: 1、中国古代史通常按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对外关系、文化五大部分来梳理,且之间互为因果。以唐代经济繁荣的原因为例,唐代经济繁荣的原因有:(1)国家统一,政局稳定;(2)统治者推行重视经济发展的政策;(此处可替换,如,民族交流频繁的原因,即可将此处“经济”换成开明的民族政策)(3)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频繁;(4)对外的经济文化交流频繁;(5)文化科技发达;(6)人民的辛勤劳动;(7)前代良好的经济基础。(这是中古史归纳原因的一般公式,务请牢记) 2、使用时注意结合课本,“阶段特征全录”只起梳理和归纳的作用,答题时应注意将相关课本的知识充实进来。 第一单元先秦(距今约170万年前~公元前221年)【阶段特征】 I HOPE YOU LIKE IT 先秦包括原原始社会、夏、商、西周和东周(春秋、战国),经历了三种社会形态。涉及原始社会的出现与发展及解体,奴隶社会的形成(夏)、发展(商)和鼎盛(西周)和瓦解(春秋)以及封建社会的确立(战国)时期;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形态演变的根本原因。 【基本线索】I HOPE YOU LIKE IT1 政治方面:社会制度不断进步 (1) 原始民主制。原始社会包括原始人群和氏族公社两个阶段,氏族公社分为母系氏族公社和父系氏族公社。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氏族成员共同劳动、共同消费、平等生活。尧、舜、禹时期的“禅让”制,是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反映了原始社会的原始民主制度。 (2) 分封制和井田制。夏朝建立了奴隶制国家机器,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西周为了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政治上实行分封制、经济上实行井田制,使周王朝加速了全国经济文化的发展,成为地域空前广大的奴隶制国家。 (3)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初步形成。春秋战国时期,奴隶制日益崩溃,封建制逐步形成,社会正经历着划时代的变革。韩非子顺应社会变革的要求,提出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理论,符合封建统治者建立中央集权地需要。秦国的商鞅变法,建立县制,维护和巩固了封建经济基础。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初步形成。 2 经济方面: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

中国古代史复习教案 人教版

中国古代史复习备课 湖南省涟源市荷叶高考补习学校吴爱洲 第一单元祖国历史的开篇——先秦 阶段特征 先秦,旧时多指春秋、战国时期。现今在讲中国通史时,多指我国秦统一以前的漫长历史时期。我国现存已知最早人类遗址和化石,距今约一百七十万年,自此至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之前,我国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两种社会形态和封建社会初步形成的历史阶段。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看,在这漫长的历史时期,我国经历了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并开始进入铁器时代。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生产关系和阶级关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土地制度经历了原始社会的土地公有制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封建社会土地私有制的演变;阶级关系经历了阶级的产生—奴隶主与奴隶的对立—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对立的发展。特别是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奴隶制崩溃,封建制形成,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这种社会大变革促进了春秋、战国时期文化的繁荣昌盛。我国春秋战诸子百家的文化昌盛时代与当时欧洲的希腊、罗马文明交相辉映,形成当时世界的两大文明中心。 考点提示 (1)夏、商、西周的更替和制度:夏朝的建立;商朝的兴衰;武王伐纣和西周的分封制;国人暴动和西周灭亡。(2)春秋战国纷争和民族融合:诸侯争霸和兼并战争;民族融合。(3)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和社会变革:农业、手工业、商业和城市;土地所有制的变迁;春秋战国时期的改革和变法。(4)先秦时期的文化:老子和孔子;百家争鸣;文学和艺术;天文和物理;扁鹊。 基本线索 1、从距今约170万年前到公元前2070年,是我国原始社会时期。其间分为原始人群和氏族公社两个阶段。 2、从约公元前2070年到公元前476年春秋结束,是我国奴隶社会时期,它经历了形成、发展、鼎盛和瓦解四个阶段。 3、从公元前475年到前221年为战国时期,它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 4、夏、商、西周三代奴隶制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我国古代精神文明的繁荣。三代是中华文明的勃兴时期,为后世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奠定了基础。 一、我国早期的人类:※ 1、元谋人:

中国古代史先秦考试卷

中国古代史先秦考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5分,共75分) 1.当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文明互相竞进的时候,我国正经历A.母系氏族公社时期B.父系氏族公社时期 C.夏、商、周时期D.春秋、战国时期 2.属于新石器时代的人是 A.元谋人B.北京人C.山顶洞人D.半坡人3.属于母系氏族公社繁荣阶段的文化是 A.彩陶文化B.黑陶文化C.白陶文化 D 玉器文化4.传说“神农耕而作陶”,反映了当时 A.产生了原始农业B.出现了贫富分化现象 C. 原始农业发展促使原始手工业出现D.制陶业的兴盛 5.关于炎帝、黄帝和尧、舜、禹的传说不正确的是 A.炎帝、黄帝是四千多年前黄河流域的部落联盟首领 B.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联合打败了蚩尤部落 C.尧、舜、禹时实行“禅让制” D.黄帝、炎帝、尧、舜、禹时是我国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时期6.说夏朝是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其主要原因是 A.产生了奴隶主和奴隶两个阶级 B.国家机构初具规模,成为阶级压迫的工具 C.国王居住在宽大、宏伟的宫殿里 D.国王暴虐无道,统治黑暗 7.按时间顺序排列下列历史事件 ①武王伐纣②盘庚迁殷③平王东迁④国人暴动 A.①②③④B.②①③④C.②①④③D.④③②①8.下列国都不在今河南省的是 A.阳城B.殷C.镐京D.洛邑9.商代文明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 A.辽阔的疆域B.精美的青铜制造艺术 C.天文和历法D.比较成熟的文字 10.首先提出“地理”名称的著作是

A.《诗经》B.《尚书》C.《周易》D.《春秋》11.商朝和西周农业有较大发展,主要依靠 A.耕作方式的变化B.农业工具的变化 C.农作物品种的增加D.肥料品种的增加 12.下列诸侯国中哪一个不是西周初年分封的 A.齐B.楚C.晋D.秦 13.我国是最早使用丝织品的国家,养蚕缫丝可以上溯到 A.母系氏族公社时期B.父系氏族公社时期 C.商朝D.西周 14.记载“匹马束丝”的青铜器,其制作年代应是 A.夏朝B.商朝C.西周D.春秋 15.西周是我国奴隶社会的鼎盛时期,下列哪一项不符合当时的历史情况A.西周的丝织品除平织物外,已出现斜纹提花织物 B.西周铸造的“毛公鼎”上,有近五百字的铭文 C.西周的井田制是一种奴隶社会的国有土地制度 D.河北藁城出土的西周时的石砭镰是医疗用具 16.我国最古的一部占卜用书是 A.《诗经》B.《周易》C.《尚书》D.《夏小正》17.春秋时,齐国管仲的“相地而衰征”和鲁国的“初税亩”都反映了A.封建生产方式比井田制进步B.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C.上层建筑对经济发展的反作用D.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18.下列哪一项不是商鞅变法的内容 A.令民为什伍B.燔诗书而明法令 C.尽地力之教D.为田开阡陌封疆 19.下列哪一历史现象最能从本质上反映春秋时期历史发展的趋势A.铁器的使用B.牛耕的使用 C.公田转化为私田D.诸侯争霸战争 20.战国时,齐国大夫田氏废掉原来姜氏而为诸侯,这一事件的实质是A.奴隶主贵族之间争夺权利的斗争 B.新兴地主阶级内部争夺权利的斗争 C.新兴地主阶级与奴隶贵族之间争夺权利的斗争 D.卿大夫与国君之间争夺权利的斗争

中国古代史教案

第一节远古社会和传说时代 教学目标 一、基础知识目标 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等远古居民;河姆渡文化与半坡文化;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炎帝、黄帝和尧、舜、禹的传说。 二、思想教育目标 1.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出现文明的地区之一,中国远古文明对人类社会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2.原始农业的出现和发展是人类社会的巨大进步,是人类以后发展的基石。在农业文明的发展史中,我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3.人们在与大自然的交流、斗争中逐渐成长;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社会组织也不断进步。 三、能力目标 1.引导学生学习、理解课内外有关远古社会的知识,了解史论结合的学习方法,培养阅读教材的能力。 2.通过半坡文化与河姆渡文化的对比讲解,培养学生对比分析的方法与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对北京人、河姆渡文化、半坡文化的分析和理解。 难点: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和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教学方法 采用归纳、比较的情境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教师通过对教学核心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正确归纳、总结历史知识与历史规律;在对比与分析的基础上理解教材知识,掌握教材体系,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教师指导学生快速阅读教材,找出教材讲授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结构。学生浏览教材,归纳出教材讲授的子目和主要内容。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归纳指出:(归纳图解) 本节我们主要学习我国原始社会的历史。在原始社会,因为生产力的水平极为低下,人们只有依靠集体的力量才能得以生存。人们共同劳动,共同消费,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们的生活极为艰难。人们通过集体的力量,不断地进步,懂得了用火,学会了制造陶器,发展了原始的农业、畜牧业,发展了原始的手工业。最终因为生产力的进步,原始社会解体,阶级社会来临。我们把漫长的原始社会分为两个大的阶段──原始人群和氏族公社阶段。元谋人、北京人是原始人群的代表。从山顶洞人开始,人类社会进入氏族公社阶段。氏族公社又可以分为母系氏族公社、父系氏族公社两个阶段。山顶洞人是母系氏族公社的早期,河姆渡、半坡氏族是母系氏族公社的繁荣时期,大汶口文化中晚期则是父系氏族公社的代表。父系氏族公社出现后,生产力迅速发展,阶级社会来临了。我国传说的炎帝、黄帝和尧、舜、禹时期相当于父系氏族社会的晚期,我国出现了阶级社会文明的曙光。 下面我们学习原始人群时期的情况。 设问:1.什么是氏族公社?山顶洞人比北京人有了哪些进步? 2.山顶洞人有了骨针,有了装饰品,这些说明了什么?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归纳:山顶洞人时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过渡时期。山顶洞人会在小件器物上磨光钻孔,使

中国古代史教案(全套)--远古社会和传说时代

远古社会和传说时代 教学目标 一、基础知识目标 先秦;我国最早的远古居民——元谋人距今年代;《我国旧石器时代人类遗址》图;北京人距今年代及其遗址;元谋人和北京人两项最主要的文化成就;旧石器时代文化;山顶洞人生活的地点及距今年代;旧石器时代晚期与氏族公社时期的开始;母系氏族公社的繁荣阶段;河姆渡文化及半坡文化;新石器时代;父系氏族公社阶段;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炎帝、黄帝和涿鹿之战;尧、舜、禹和禅让制。 二、能力培养目标 1.通过对本章引言的学习,培养学生对教材中论述性、结论性文字的理解、概括能力,进而逐步形成对重大历史事件准确、全面的认识。 2.通过对重要历史概念如先秦、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禅让制等的学习,培养学生准确把握历史概念内涵,运用历史概念的能力。 3.通过对某一文化遗址具体内容的学习和掌握,不仅有利于学生再认、再现历史情景的能力提高,而且具备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能力,以及“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学科能力。 4.阅读理解历史材料、最大限度地从中获取有效信息,并能结合所学知识,得出某些历史结论的能力。 三、思想教育目标 1.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早期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具有重要地位和影响,是古代东方文明的中心。 2.通过对元谋人、北京人的了解与学习,说明我国不仅是人类发源地之一,而且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遗址最多、出土文物最丰富的国家,以此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3.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粟和水稻、最早发明丝织品的国家,无论是旧石器时代,还是新石器时代,都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

4.大汶口文化中晚期,处于父系氏族公社阶段。出土文物的种类、数量、分布表明,当时已有贫富和贵贱的分化,随着贫富分化的加剧,阶级和国家就要出现了。由此说明,生产力的发展,是促进社会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 教学要点 一、我国的远古居民 1.我国最早的远古居民——元谋人 2.北京人及其遗址 3.元谋人和北京人两项最重要的文化成就 4.山顶洞人及氏族公社时期的开始 5.我国旧石器时代的人类遗址 二、河姆渡文化和半坡文化 1.母系氏族公社的繁荣阶段 2.河姆渡文化 3.半坡文化 三、大汶口文化中晚期 1.父系氏族公社阶段 2.大汶口文化中晚期 3.贫富分化的出现和加剧 四、炎黄和尧、舜、禹的传说

高考历史选择题汇编中国古代史先秦时期

高考历史选择题汇编中国古代史先秦时期 1.夏朝时,世袭制能代替“禅让制”的根本原因是 ( ) A.奴隶制国家的出现 B.私有制度的确立 C.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D.对立阶级的产生 2.下列关于夏朝建立的表述,正确的有 ( ) ①建立时间距今约四千多年②标志着中国进入奴隶社会③建立时王位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④活动于黄河和长江流域 A.①③ B.②④ C.③④ D.①② 3.《史记》载:“(商纣)厚赋税以实鹿台之钱,而盈钜桥之粟。”这里的“鹿台”是指 ( ) A.钱库 B.鹿厩 C.舞台 D.粮仓 4.商都殷位于今天的 ( ) A.陕西省内 B.山西省内 C.河南省内 D.河北省内 5.“武王伐纣”中,商纣王的军队阵前倒戈的主要原因是 ( ) A.周武王的军队十分强大 B.商纣暴政激起奴隶反抗 C.商朝前线牧野兵力薄弱 D.一些小国部落参与伐商 6.下列关于西周历史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 A.实现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统一 B.武王建立西周 C.西周是一个地域空前广袤的国家 D.犬戎攻灭西周 7.“国人暴动”爆发时在位的周王是 ( ) A.周文王 B.周厉王 C.周幽王 D.周平王 8.西周分封制赖以存在的基础是 ( ) A.周王拥有的权力 B.诸侯国的承认 C.大量奴隶的存在 D.井田制的实行 9.西周规定,井田的所有权属于 ( ) A.耕种者 B.诸侯 C.大夫 D.周王 10.商周时期主要的农具是 ( ) A.木、石和骨、蚌器 B.木、骨器 C.骨、蚌器 D.石、铜器 11.商朝人饲养家畜很多,其用途有①食用②拉车③祭祀④耕地 ( )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2.夏、商、周被称为“青铜时代”。下列关于“青铜时代”的认识,正确的是( ) A.司母戊鼎是在二里头遗址中发现的 B.商周时代有大量青铜器农具 C.商时出现大量青铜铭文 D.三星堆大型青铜铸像是该时代青铜艺术的杰作 13.右图为原始青瓷。原始青瓷出现于 A.商周时期 B.春秋时期 C.战国时期 D.秦汉时期 14.商民善经商,当时使用的货币主要是 ( ) A.刀币 B.贝币 C.布币 D.圜钱 15.邮驿传递制度的建立不晚于 A.夏朝 B.商朝 C.周朝 D.春秋 16、商朝的甲骨文①是比较成熟的文字②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③清末在河南殷墟发现④是商朝占卜的记录( )

中国历史文化教(学)案(史前时代、传说时代、先秦时代)

中国历史歌 三皇五帝夏商周,春秋战国争不休。 并六国始统一,两汉三国竞风流。 西晋东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又。 宋元明清帝王尽,中华民族史悠悠。

第一节史前时代 传说时代 一、史前时代 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高等灵长类中华曙猿在约4500万年前生活在中国 江南一带。考古证据显示224万年至25万年前,中国就有直立人居住,目前考古发现的有元谋人、巫山人、蓝田人、直立人、直立人等。这些都是目前所知较早的原始人类踪迹。 (一)中华曙猿 图片欣赏:中华曙猿馆 (二)旧石器时代早中期 距今约50至40多万年前,直立猿人 (三)旧石器时代中晚期 距今约在20至10余万年前,山顶洞人 (四)新石器时代早期 裴岗文化,这一时期属于母系氏族社会,社会尚无明显分层。 补充小知识:母系氏族 始终以母系血缘关系为纽带。实行外婚制,夫妻分居在各自的母系氏族中,婚姻生活采取丈夫走访妻子的形式,子女从母居,属母方氏族,世系和财产继承从母系计。 (五)新石器时代中期 仰韶文化,这一时期,社会性质从母系氏族社会过渡到父系氏族社会,社会贫富分化逐渐加深,同时生产力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具备使用红、彩以及食用粟和畜养家畜的特质。 大约在同一时间,尚有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大汶口文化。 (六)新石器时代晚期 龙山文化,大约出现在4900年至4100年前间,目前考古工作已经在长江、黄河流域发现了数个属于这一时期的城址群,如中原城址群、江汉城址群、海岱城址群等。 (七)青铜器时代 偃师市二里头遗址、三星堆遗址 二、传说时代 华夏文明形成于黄河流域中原地区。早期的历史,口口相传。神话中有盘古开天地、女娲造人的说法。传说中的三皇五帝,是夏朝以前数千年杰出首领的代表,具体而言有不同的说法。一般认为,三皇是燧人、伏羲、神农以及女娲、祝融中的三人,五帝一般指黄帝、颛顼、帝喾、尧、舜。自三皇至五帝,历年无确数,最少当不下数千年。

《中国历史》的教学设计

《中国历史》的教学设计《中国历史》的教学设计 一、课标内容: 1.知道公元前221年秦兼并六国,实现了国家的统一。 2.了解秦兼并六国和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史实,探讨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知识:秦灭六国及其意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书同文,车同轨、统一货币、度量衡、焚书坑儒、修筑万里长城、秦朝的疆域 能力:(1)通过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归纳秦巩固统一的各项措施,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综合概括能力和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通过指导学生自己设计或制作秦朝疆域的简便口诀或图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在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看文字、图片、录像等资料,让学生感知秦始皇统一全国和巩固统一的措施的史实,对相关问题进行思考与讨论,并设计或制作秦朝疆域口诀或图表。让学生学会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并处理历

史信息,多角度多层次地探究历史问题和解决历史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良好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秦的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2)认识到秦始皇是中国古代一位雄才大略的封建帝王,他所采取的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对以后的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3)使学生懂得,专制与民主是一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唯物史观、积极进取的精神和树立维护国家统一的坚定信念。 三、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秦王扫六合和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2.难点: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概念与作用 四、教法选择:运用多媒体,进行问题探究讨论式教学 五、学法引导:合作、讨论学习法 六、课堂组织形式:面向全体学生,创设轻松、和谐的学习气氛,体现“先学后教”、“以生为本”。 七、课程资源开发利用:制作多媒体课件,增强授课效果。 九、教学设计:

中国古代史—先秦、秦汉时期练习题

中国古代史—先秦、秦汉时期 一.高考真题枚举 全国卷II 1.(2010)24.西周分封制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下列省、自治区中,其简称源自西周封国国名的是 A.河南、河北B.湖南、湖北C.山东、山西D.广东、广西 2.(2011)24.董仲舒认为孔子撰《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诸侯、崇周制而“大一统”,以此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从而将周代历史与汉代政治联系起来。西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的重要历史影响在于 A.构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B.确立了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 C.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D.实现了国家对土地与人口的控制 3.(2012)24.汉武帝设置十三州刺史以监察地方,并将豪强大族“田宅逾制”作为重要的监察内容,各地财产达300万钱的豪族被迁到长安附近集中居住。这表明当时 A.政权的政治与经济支柱是豪强大族B.政治权力与经济势力出现严重分离 C.抑制豪强是缓解土地兼并的重要措施D.经济手段是巩固专制集权的主要方式 4.(2013)24.司马迁著《史记》时,文献关于黄帝的记述内容不一甚至荒诞,有人据以否定黄帝的真实性。司马迁游历各地,常常遇到人们传颂黄帝的事迹。有鉴于此,他从文献中“择其言尤雅者”,编成黄帝的事迹列于本纪之首。这一撰述过程表明 A.《史记》关于黄帝的记录准确可信B.传说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历史真实 C.历史文献记录应当与口头传说相印证D.最完整的历史文本记录的历史最真实 5.(2014)24.周代分封制下,各封国贵族按“周礼”行事,学说统一的“雅言”,促进了各地文化的整合。周代的“雅言”最早应起源于现在的 A.河南B.河北C.陕西D.山东 6.(2015)24.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这表明了儒者 A.不能适应现实政治B.反对进行社会变革C.理想化的政治诉求D.以复古为政治目标7.(2016)24.图3为三国曹魏《三体石经》的残片,经文中的每个字均用先秦古文、小篆等三种字体刻写。这三种字体反映了 图3 A.当时统一文字的努力B.汉字演变的历史过程 C.当时字体流行的实际状况D.汉字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 全国卷I 1.(2010)24.西周分封制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下列省、 自治区中,其简称源自西周封国国名的是 A.河南、河北B.湖南、湖北 C.山东、山西D.广东、广西 2.(2011)24.董仲舒认为孔子撰《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 抑诸侯、崇周制而“大一统”,以此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从而将周代历史与汉代政治联系起来。西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的重要历史影响在于A.构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B.确立了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 C.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D.实现了国家对土地与人口的控制 3.(2012)24.汉武帝设置十三州刺史以监察地方,并将豪强大族“田宅逾制”作为重要的监察内容,各地财产达300万钱的豪族被迁到长安附近集中居住。这表明当时 A.政权的政治与经济支柱是豪强大族B.政治权力与经济势力出现严重分离 C.抑制豪强是缓解土地兼并的重要措施D.经济手段是巩固专制集权的主要方式 4.(2013)24.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这表明 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 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 5.(2014)24.中国古代,“天”被尊为最高神。秦汉以后,以“天子”自居的皇帝举行祭天大典,表明自己“承天”而“子民”,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这反映了秦汉以后 A.君主专制缘于宗教权威B.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 C.皇权至上促成祖先崇拜D.祭天活动强化了宗法制度 6.(2015)24.《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 A.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C.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 7.(2016)24.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B.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 C.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D.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 全国卷III 1.(2016)24.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相比,字数越来越多,语句也愈加格式化。这些铭文大都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希冀子孙保用。这表明西周时 A.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文字体系B.形成了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 C.宗法制度受到了严重的挑战D.青铜器的功用发生重大改变 海南卷 (2010)2.中国古代王朝更替的方式不尽相同。其中,在农民战争基础上创建的王朝是 A.秦朝B.隋朝C.宋朝D.明朝 (2010)4.唐代确立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均号称宰相,共同承担政务,其主要目的是 A.提高行政效率B.强化君主集权C.分割宰相权力D.利于集思广益 (2010)6.“遥知夷岛浮天际,未敢忘危负年华”,“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上述诗句反映了一位将领抵御外侮、维护国家安定的抱负。与此相符的历史事件是 A.靖难之役B.雅克萨之战C.郑成功收复台湾D.戚继光抗倭 (2011)1.秦统一后,“废封建,立郡县”,确立专制集权制度,但皇帝之子、弟封王,一直延续到明清。“分王子弟,以为屏藩”,是历代分封子弟的主要理由。血缘分封长期存在说明A.分封制有利于政权长期稳定B.血缘分封是中央集权的基础

历史学科专题讲座 中国古代史之先秦史

历史学科专题讲座中国古代史之先秦史 第1讲人之初:我国境内发现的重要猿人遗址 人类的起源,与宇宙的起源、地球的起源一道构成了人类认识自然和自身的三个谜团。人类对它的早期探讨,表现为扑朔迷离的神话传说。“神造人”是东西方关于人类起源传说的共同基点。对它的科学探索,出现在19世纪。首先提出人是从古猿进化而来的是英国著各生物学家查理·达尔文。他在两部名作《物种起源》(1859年)和《人类起源及性的选择》(1871年)中,以“生存竞争”和“自然选择”的理论,破解了生物进化之谜,提出了人类起源于早已绝迹的类人猿的全新论断。对“猿变成人”的内在原因做出科学解释的是恩格斯二这位马克恩主义创始人之一的思想伟人,于1876年写了《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一文(后收入《自然辩证法》,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论证了“劳动创造了火本身”的命题。一个多世纪以来所发现的大量的早期人类化石,一再证明了它盼科学性。东非、北非以及西亚地区,一直被考古学家、文化人类学家视为人类文明的起源地。随着中国考古学的发展,我国境内发现了为数众多的猿人遗址、遗物,为进一步解决人类起源问题提供了系统而珍贵的材料。 70年代英国考古学家格林·丹尼尔在所著《最初的文明:关于文明起源问题的考古学研究》一书中,明确地将中国列为世界六大文明起源地之,彻底纠正了西方学者此前推测的“中国文化西来说”中国文化是在本土独立发生发展的结论,日益为中外学术界普遍接受。据吴新智、黄慰文、祁国琴编著《中国古人类遗址》(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提供的统计数据,不同阶段的古人类遗址在我国均有发现,其中,直立人阶段有22处。早期智人阶段12处;晚期智人阶段47处。特别应该指出的是,除了世界学术界广泛关注的元谋人、蓝田人、北京人以及营口金牛山人、山西丁村人、陕西大荔人之外,近年所发现和报道的安徽繁昌“人字洞”猿人遗址、重庆巫山人的新材料,把我国境内早期猿人的出现时间大大提前,从而有力地证明了中国是人类文明韵重要起源地之一。 安徽繁昌“人字洞"遗址。1998年在繁昌孙村镇附近的“人字洞”遗址发现了一批更新世早期的灵长类化石,伴出人工打制石器40余件、骨器,十余件,脊椎动物化石。50余种600多件。依据其地质年代判定为距今200-250万年之间,已被确认为迄今所知亚洲最早的人类文化遗存,。如此丰富的早期灵长类化石和石器共存的材料,在长江下游地区尚属首次发现。它对继续寻找我国境内早期人类活动韵线索,意义不同凡响。早期报,道见于l998年8月l2日、l2月16日的《中国文物报》《光明日报》1999年3月9日也有专文报道。 巫山人 l985年在重庆巫山县龙骨坡发现的早期猿人化石,定名为“巫山人”。经科学鉴定,巫山人的年代大约为.距令200万年。费万波等著《巫山猿人遗址》(海洋出版社,1991版)有详尽论述。此外,l998年5月8日前后,几家知名报刊相继报道了它的最新发现。 元谋人 随着1965年两颗门齿化石在云南元谋县的上那蚌村的出土而广为人知。依据地质年代判断,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左右。后来对元谋人化石声地进行了大规模考察和发掘,发现了打制石器、动物化石和大量的炭屑。有人据此推论元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