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峰并峙,各臻奇妙——也论高适、岑参边塞诗的比较

双峰并峙,各臻奇妙——也论高适、岑参边塞诗的比较
双峰并峙,各臻奇妙——也论高适、岑参边塞诗的比较

双峰并峙,各臻奇妙

——也论高适、岑参边塞诗的比较

一、前言:

在中国古典文学史上,唐代诗坛百花齐放,万紫千红,丰富多彩,气象恢宏。不管是风格,还是流派,都是众芳挺秀,无所不有,如:“田园山水诗派”的代表王维、孟浩然,“现实主义新乐府诗派”的代表元稹、白居易,被称为“双子星座”的李白、杜甫等等。如果说李杜是诗歌宇宙中不可复制的双子星座,那么在盛唐边塞诗这一角星系中,高适与岑参亦可称作并峙的双峰。他们经历相似、风格相近,同是创作边塞诗的著名顶尖诗人,是边塞诗派的代表,文学史上称二人为“高岑”。杜甫也说“高岑殊缓步,沈鲍得同行”,可见二人是异曲同工,共性可见一斑。但王士祯也曾这样评价:“高悲壮而厚,岑奇逸而峭”,较精当地道出了二人诗风之差别。所以,高适、岑参的边塞诗可谓是双峰并峙,各臻奇妙。

从古到今,在众多批评家的添砖加瓦之下,这座“高岑之比”的大厦似乎已日臻完美,但是从写作意象的角度研究高适、岑参边塞诗比较的著作也有却不多,于是我在这里博采众长,拾把星光补日月,也来比较高岑边塞诗的异同。

二、高适、岑参边塞诗的异曲同工

高适和岑参是盛唐边塞诗派的最杰出代表,他们的边塞诗是唐代边塞诗中不可攀越的并峙双峰。王士禛说“高岑迥不相似”。其实,高岑边塞诗产生于政治开明、国势强盛的盛唐背景下,二人又都有投身戎幕、奔赴边塞等经历,所以其诗风有很多共性。

(一)盛唐之音——高昂恢宏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尤其是唐朝初年至安史之乱爆发之前,政治稳定和经济富庶达到了最高峰,大唐帝国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盛和最富有吸引力的国家。在这样辉煌宏大的盛唐气象的影响下,唐代人具有强烈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具有蓬勃的朝气、开放的心态和宽广的胸怀。特别是唐代的诗人,他们用诗歌反映社会,歌颂时代,也记录了自己的心路历程,边塞诗人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法国史学家兼艺术批评家丹纳说过,“要了解一件艺术品,一个艺术家,一群艺术家,必须正确地设想他们所属的时代的精神和风俗概况。这是艺术品最后的解释,也是决定一切的基本原因。”意思是说时代精神是指一个时代里大多数人所具有的精神,是人们希望、憧憬、追求并为之献身的东西,它充分体现了人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高适、岑参边塞诗的共性中,首要说的就是它们极大地体现了唐朝所独有的时代精神。

唐朝的时代精神在于,文人进士及第是出路,下第后仍可通过从军边塞或干谒从政以实现人生理想。他们自强不息,百折不挠,基于对民族和国家的热爱,总是渴望建功立业以不负圣朝。因此,查阅资料,我们不难发现,在时代精神的感召下,唐代涌现出大批的投笔从戎者,其中一个重要的群体就是边塞诗人。繁荣昌盛的大唐社会,激起了诗人前所未有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和自信心,作为边塞诗派的杰出代表,高适和岑参的个性特征中同样表现出盛唐之音的时代特征——高昂恢宏的精神风貌。

首先,盛唐积极开阔的时代精神与建安六朝慷慨激扬的诗风融汇发展相结

合,从而形成了有别于任何时代的盛唐诗风,即盛唐之音中的高昂气象。建安是人的自觉时代,其诗歌也充满昂扬奋发之气,形成了“建安风骨”的精神风貌,而唐诗是上承南北朝,边塞诗更不例外。沈约在《宋书·谢灵运传论》中说,建安文学是“以情纬文,以文被质”的抒发性文学,有曹操“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自强不息,有曹植“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积极进取等构成“志深而笔长,梗概而多气”的风格。高适、岑参在建安风骨的基础上,融合了盛唐的开放昂扬的时代风格,写出了一篇篇盛唐华章,如高适的“君若登青云,吾当投魏阙”的积极入世感慨;岑参的“洗兵鱼海云迎阵,秣马龙堆月照营”的激扬英雄形象等等。

其次表现在豪放不羁、恃才傲物的性格,使得高适、岑参等边塞诗人发言立事皆不同于他人,其中最突出的是具有王霸心态,即是诗人刚毅、雄悍人格以形成的盛唐之音的另一方面——恢宏豪迈的时代气象。在那个充分展示个性的时代里,他们积极求索、坚忍执着、耻于求得一官而自我陶醉,也不屑于按部就班地升迁,而是表现出凭借个人才能坐取公卿,经邦治国的充分自信。高适“想言王霸大略,务功名,尚节义,逢时多难,以安危为己任”,年近五十,毅然从军边塞,“孤剑通万里”(《登陇》),以酬壮怀:“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塞下曲》)。岑参亦早岁孤贫,在社会上受到冷落,但也有安边立功之志:“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充满了催人奋进、不畏艰苦的气魄。

总之,高、岑边塞诗中充分体现了在强烈的爱国思想和英勇献身精神鼓舞下所形成的积极奋进、百折不挠、追求理想的生活态度,这是盛唐的时代之音,更为二人作品共通的主调。

(二)边塞之景——雄浑辽阔

何为边塞诗?

通常所说的边塞诗,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凡是以边塞为题材的诗歌,都可称为边塞诗。边塞诗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其中有戍边将士的军旅生活,有边塞和中土各类人物的交往和情感沟通,包含着边塞的自然和人文景观。高适、岑参二人都久历边塞,边塞生活赐予了他们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高适侧重于反映东北战地之景,他于开元二十年到东北边塞信安王李祎幕府,虽未能入幕,但在边塞游历了两年,有了唐契之战的生命体验;天宝九年出塞送兵到蓟北,在边塞生活了近3个月;天宝十二年到河西入陇右节度使哥舒翰幕府,从军塞外,并因此升迁,成为“有唐以来诗人之达者”。而岑参更多的是反映西域生活,他于天宝八年出塞安西,入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历时3年;天宝十三年再度出塞,为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幕僚,又历时3年。岑参在艰苦的西域从军6年之久,是唐代诗人中少有的。也正是由于他们都有长时间的边塞生活经历,对边塞生活有很多共同的体验和感受,他们的边塞诗的共性不言而喻,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他们都向人们展示了一幅幅雄浑辽阔的边塞景况图。

第一,都通过描写边塞独特的自然景观来突出边塞与众不同的辽阔无垠的风光。说到边塞风光,人们所熟悉的大多是北国风光,像《敕勒歌》中描写的“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辽阔旷远草原图。长期游历在北方边塞的高适也向人们描绘了他眼中的北国风光,“黯黯长城外,日没更烟尘”(《蓟门(其四)》)的荒芜辽广,“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燕歌行》)的壮烈宏大。经年在西域奔走的岑参虽然没有感受到北国景象的独特,但广袤的西域风光同样让诗人体会到了与北疆同样的边塞胜

景,如“燕支山西酒泉道,北风吹沙卷白草”(《过燕支寄杜位》)、“黄沙碛里客行迷,四望云天直下低”(《过碛》)等等。宋人刘克庄说过:“高适、岑参,开元天宝以后大诗人,与杜公相颉颃,歌行皆流出肺肝,无斧凿痕……其近体亦高简清拔。……郊、岛辈旬锻月炼者,参谈笑得之。词语壮浪,意象开阔”,高岑就是运用这些平实毫不做作的语言,白描出了一幅幅边疆胜景展现在读者的眼前。

第二,都通过写戍边将士的军旅生活等人文景观来歌颂边塞风光的阳刚雄浑之美。例如高适的《蓟中作》:

“策马自沙漠,长驱登塞垣。边城何萧条,白日黄云昏。一到征战处,每愁胡虏翻。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承恩。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

诗中开篇就借用具有典型边塞特征的塞外景物“塞垣”、“边城”等人文景象勾勒出一幅浩瀚伟岸的边塞图画,接着又通过“策马”、“长驱”、“登”这三个动作,勾画出一个挥鞭驰骋、飞越大漠、慷慨激昂、勇赴国难的英雄形象。高适不仅从边塞的人文之景,而且从将士的军旅生活和为国报效的决心来向人们展示了一幅幅富有生命力的雄浑壮美的边塞图。

岑参的边塞诗也是一样,有“一驿过一驿,驿骑如星流。平明发咸阳,暮到陇山头”的辽阔广袤;有“关门一小吏,终日对石壁”的孤独坚韧,有“终日见征战,连年闻鼓鼙”的艰苦卓绝……这一幕幕人文场景构成了一幅幅荡气回肠,引人深思的浑然一绝的边塞图。

(三)爱国之情——慷慨悲壮

高、岑的共同点还在于,他们都有高昂的爱国热情,充满了民族自豪感和为国报效的决心。

高适《塞下曲》描写了一位出征壮士转战沙场,终建战功,受到朝廷重视的潇洒神迈战士形象,直接反映出了天宝十二年收复九曲战斗中的唐朝将士昂扬的士气和所向无敌的声威。在《燕歌行》中以高度凝练的语言完整地记叙了一次战役,从而赞扬了战士们“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的高尚爱国节操。岑参的《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武威送刘单判官赴安西行营便呈高开府》等诗,都是着力描写边塞广漠“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的恶劣环境和奇险战况,描写将士们“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的艰苦生活,表现了将士们不畏狂风酷寒、连夜出兵抗敌的义举,以及唐军千旗万鼓、惊天动地的军威和压倒一切敌人的气势。这些诗歌颂将士们浴血战斗、死节不顾身的英雄气概,突出表现盛唐边塞将士的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的主题以慷慨之情热情歌颂前线战士英勇战斗、抗击敌人的无畏精神。高、岑边塞诗殊途同归,以悲壮宏美的意境给人慷慨雄浑美的享受。

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有这样的评价:“高、岑之诗悲壮,读之使人感慨。”明人胡应麟也说:“高、岑悲壮为宗。”高、岑边塞诗具有悲壮的格调由来已久,也已得到论证。试看他们二人的诗句: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不顾勋。

——高适《燕歌行》自逐定远侯,亦著短后衣。近来能走马,不弱并州儿。

——岑参《北庭西郊候封大夫受降回军献上》大笑向文士,一经何足穷!——高适《塞下曲》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岑参《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边塞的荒凉苦寒,战争中的流血牺牲,并不能消弥征人的壮志,反而使征人

喷发出一种壮伟雄奇、深沉厚积的力量,表现出诗人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使边塞诗歌呈现出悲壮雄浑的美学风貌。高适、岑参的边塞诗风渗透在共同的文化背景中,统一于“悲壮遒劲”风格之下,成为盛唐国力强大的外部写照,不仅在盛唐,而且在整个中国诗歌史上都闪烁着耀眼的光辉。

三、高适、岑参边塞诗的各臻奇妙

继同时代友人杜甫的“高岑殊缓步”,到元人辛文房的“高、岑诗风骨颇同,读之令人慷慨怀感”。高适、岑参边塞诗有很多相似之处,但他们的边塞诗同时也是同中有异,无论是在题材内容,还是在表现手法、诗人性情上,都有各自的特征:高诗沉雄雅健,岑诗奇特瑰峭;高适直抒胸臆,岑参寓情于景;高诗现实主义气息浓厚,岑诗浪漫主义色彩突出等等。

(一)从题材内容上分析

王士祯“高悲壮而厚,岑奇逸而峭”的评价较精当地道出了二人诗风之差别,高适、岑参边塞诗在题材内容上的差异变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高诗沉雄雅健,岑诗奇特瑰峭;另一方面是高诗尚质主理,岑诗尚巧主景。

1、沉雄雅健与奇特瑰峭

翁方纲云:“高之浑朴老成,亦杜陵之先鞭也”,他认为高适边塞诗具有“浑朴老成”的特点,并且影响了杜甫。在前面,我们已经知道高适是“有唐以来诗人之达者”,做过高官,对朝廷世事的高度关注让他的诗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如在《睢阳酬别畅大判官》诗中,不同于传统送别诗强调离别的不舍,而是以雄壮浑厚的笔调对朋友获得赏识、将于边塞建功立业大加鼓励,对边塞战争的胜利高歌赞颂,就连对战争场面的描写,也是豪放雄健的。这样写也充分的显示出了高适作为政治家诗人和军事家诗人所特有的敏锐的观察力与成熟的政治、军事态度,结于对民生的重视则使得整首诗作增强了思想性,而不仅仅停留在一般送别诗的层面上,从中已可见出高适诗作浑朴沉健的艺术特质。

殷璠这样评价过高适:“适诗多胸臆语,兼有气骨”,而游国恩等编著的《中国文学史》认为高适的边塞诗“风格雄厚浑朴,笔势豪健”。的确,高适推崇魏晋诗风,尤其是建安风骨和左思风力。他曾在诗中以左思自许:“京洛多知己,谁能忆左思"(《宋中别周梁李三子》)。由于魏晋诗风的演绎继承,高适主张思想性和艺术性相结合,倡导清新自然、具有风骨的诗美。他和李白一起,继承了陈子昂要求比兴和风骨相结合的诗歌理论,并提倡清新自然的诗歌艺术美,同时又别于李白,形成了雅健的特征。

总之,不凡的政治生活衍生了理性的思维,不折的信仰力量造就了刚健的笔锋,这样也就形成了高适边塞诗沉雄雅健的风格。

不同于高适边塞诗的沉雄雅健,岑参的边塞诗则表现出奇特瑰峭的风格。岑参的边塞诗在继承了前人边塞诗悲壮豪迈的风格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发展,以其诗作的瑰丽雄奇而著称。诗人在边塞生活了六年,每天目睹了与京都不同的奇景怪观,心中不免萌发诗性,以自己独特的审美视角,对西北荒漠的奇异风光与风物人情予以审美观照,使本已绚烂多姿的盛唐边塞诗更加奇彩斐然、魅力独具。

殷蟠称“参诗语奇体峻,意亦造奇”可谓精当之论。岑诗奇特瑰峭的特色在他早期的诗作中已可见到。如“长风吹白茅,野火烧枯桑”(《至大梁却寄匡城主人》)、“结宇依青嶂,开轩对翠畴。树交花两色,溪合水重流”(《南溪别墅》),在写景中摄取不同的视角,给人丰富的想象。又如“涧花然暮雨,潭树暖春云”(《高冠谷口招郑》),以奇俊语写巧思,着力描写涧花在暮雨中更显红艳,似乎要燃烧一般,潭树为春云笼罩,浸淫在春暖之中。“孤灯然客梦,寒杵捣乡愁”(《宿关西客

舍寄东山严许二山人》),则把客梦和乡愁化作可燃、可捣之物。这些诗均可见出诗人匠心独运的艺术构思,从而形成了诗人边塞诗奇特瑰峭的诗风。

2、尚质主理与尚巧主景

元陈绎曾说“岑参诗尚巧主景”(《唐音癸签》引),那么高适的诗就是尚质主理了。高诗“尚质主理”,常展现对士卒艰苦生活、征夫思妇长期分离痛苦的同情,多揭露边防政策的弊端和军中苦乐悬殊、将帅腐败等黑暗现实,读之让人深思。岑诗“尚巧主景”,擅长描绘西北边陲绝域独特的景观风情与英雄将士豪迈的剪影、心灵深处的律动,读之令人振奋。

下面以高适、岑参各自的不朽名篇《燕歌行》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来例证。

高适在《燕歌行》中,着意把主题移到边塞军情及其内在矛盾上,以“单于猎火照狼山”、“胡骑凭陵杂风雨”的民族矛盾为导线,展开一系列的对比:战士手持战刀,将帅手把酒杯;一边是喊杀震天,一边是轻歌曼舞;一边是刀光剑影,一边是美人团扇……两种不同的生活待遇,深刻地揭露了边关将帅的腐化和士卒的悲惨遭遇。他以政治家敏锐的眼光,胸怀大局,切中治国治军之道,还能将追求不朽功名的昂扬意气与冷峻直面现实的悲慨相结合,凸现着一种凝重深沉、浑厚遒劲的格调。高适将诗中揭露的社会现实“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赤裸裸的展现在人们眼前,使全诗思想意义更加深刻,最后以“至今犹忆李将军”结尾,将边陲战士渴望良将镇戍的愿望呼之而出。这样使诗歌的意境显得更加深沉,时空感更加恢弘,既有大气包举之势,又催人泪下。可以认为,就内容广阔同时又思想深刻这点而言,这首诗在整个唐代边塞诗中是鲜有其匹的。而岑参边塞诗除了描述慷慨悲壮的征战生活外,最具特色的还是那些对边塞风光景物的着意描绘。在《白雪歌送武判官进京》中,他以瑰丽的笔调,描写带异域情调的新鲜事物或奇特风光,塑造了一个个千姿百态的艺术形象。其中以雪景最为壮观瑰丽:“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诗人以大胆的想象,从世间万物中撷取了“梨花”这样一个绝美的意象来表现“胡天八月”的飞雪。以新奇的比喻,把漫天大雪比作春日遍地盛开的梨花,使阴暗的天空突然有了亮色,使严寒的冬天充满浓郁的春意,把雪景写得壮观可爱;“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用鲜红的军旗点缀于万里银装的大地上,不仅使色彩对比鲜明夺目,画面也极为绚丽壮美,而且表现了一种昂扬奋发的精神风貌。

(二)从艺术手法上分析

高适、岑参的边塞诗在诗歌艺术手法的运用上也是各具特色,主要表现在创作方法和表达技巧这两个方面。

1、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

高适宗法风骚,推崇《诗经》和《楚辞》的优良传统,主张诗人应关心现实,继承诗骚的现实主义精神。在《诗经》之后,继承了现实主义创作精神,以诗歌反映社会动乱,抒发经世济民怀的政治抱负。游国恩在《中国文学史》中就这样评价过高适:“现实主义多于浪漫主义”。

高适一生多次漫游边塞,足迹所至及东北、北方、西北、西南等处,并且有着在河西入幕从军的经历,因此他对于边塞的战争、生活都有着真切的体验。同时他的政治家诗人、军事家诗人的独特身份决定了他的边塞诗更偏重于对军队现状的思考,对国家边塞政策得失的忧虑,体现出的是以军事家的眼光对边塞战争所作的分析。这也要求他在诗歌创作方法上,充分运用现实主义的手法来进行创

作。

同样边塞阅历丰富的岑参却独辟蹊径,不像高适倾向于沉重的社会现状的思考,而是运用奇特的想象,飘逸的描写,营造了一种值得欣赏的奇伟美,充分展示了浪漫主义的创作特色。岑参的边塞诗中,边疆风景的描写最具特色,也最能体现诗人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如写火山,“暮投交河城,火山赤崔嵬。九月尚流汗,炎风吹沙埃。”(《使交河郡郡在火山脚其地苦热无雨雪献封大夫》)、“赤焰烧虏云,炎氛蒸塞空。不知阴阳炭,何独燃此中。”(《经火山》)、“火山突兀赤亭口,火山五月火云厚。火云满山凝未开,飞鸟千里不敢来。”(《火山云歌送别》);写热海,“海上众鸟不敢飞,中有鲤鱼长且肥。岸旁青草常不歇,空中白雪遥旋灭。蒸沙烁石燃虏云,沸浪炎波煎汉月。”(《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还有些诗是描写边疆少数民族和军营的生活风习的,如《酒泉太守席上醉后作》中“琵琶长笛曲相和,羌儿胡雏齐唱歌。浑炙犁牛烹野驼,交河美酒金叵罗”,《玉门关盖将军歌》中的“暖屋绣帘红地炉,织成壁衣花氍毹。灯前侍婢泻玉壶,金铛乱点野驼酥。”等,也有些诗描写了边地的苦寒和风沙景象,如《天山雪歌》:“千峰万岭雪崔嵬。”《初过陇山途中》:“马走碎石中,四蹄皆血流。”《银山碛西馆》:“银山碛口风似箭,铁门关西月如练。双双愁泪沾马毛,飒飒胡沙迸人面”等等,都是熟谙中原、南国风光的诗人展现给读者闻所未闻的异景奇观,这也就大大增强了诗歌的绮丽瑰异的色彩,也显示了诗人对异域风情、军旅生活的深深热爱,让诗歌呈现出浪漫壮美的格调。

2、对称齐美与陡健散俊

沈德潜论诗曰:“诗不可无法,乱杂而无章,非诗也。然所谓法者,行所不得不行,止所不得不止,而起伏照应,承接转换,神明变化于其中。”[2]意即诗歌的结构铺排自有一定的规矩,在规矩之内又可依匠心巧做安排,于起伏照应、承接转换中见诗情意境。高适、岑参创作诗歌时也是一样注重诗歌的对仗格律情况。

纵观高适、岑参的边塞诗,不难发现,他们都擅长歌行,其杰作几乎全是七言。但高适长于格律诗,尤其擅长五律和七绝,且喜用偶句,非常注重句子的对称整齐美。像五律《送李侍御赴安西》、七绝《九曲词》、《和王七玉门关听吹笛》等,格律谨严,情意畅述,韵律与情感相融合。高适作古诗,也喜欢用律句,他的《燕歌行》虽然是乐府歌行体,但中间用了许多律句,全诗从头到尾几乎都是由偶句构成,使其既有歌行体篇幅宏大、自由灵活、酣畅淋漓的长处,又有律诗句式整齐、平仄交错、对仗严整的优点,全诗四句一转,显出跳跃奔放的气势,增强了诗歌艺术表现力,使内容和形式达到了完美的结合。

岑参的诗歌变化比较多,喜欢化偶为散,如在《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句句押韵,又三句一组一转韵。音节的急促参差与诗中表现的“半夜行军戈相拨”的场面和谐一致。施补华在《岘佣说诗》中称之为“兵法所谓其节短其势险也”,显示出参差错落美。王世贞曾说过,高、岑“选体时时入古,岑尤陡健;歌行磊落奇俊,高一起一伏,取是而已,尤为正宗”。其实,岑诗“陡健”的特点并不只限于他的五古,他有意以此来适应险怪瑰丽的风光描写和奔腾起伏的感情变化。还有在他最擅长的七言歌行中,如《青门歌送东台张判官》等,用韵灵活多变,韵调与诗歌的内容十分协调,同样给人以突兀不凡的陡健散俊的感觉。

(三)从诗人性情上分析

赵缺在《无咎诗三百序》中云:“诗者,感其况而述其心,发乎情而施乎艺也。”意思就是说诗歌时一种阐述心灵的文学体裁,是诗人通过简练的语言表达

自己内心世界的一种文体形式。陆机也认为“诗缘情而绮靡”,《毛诗·大序》也载:“诗者,志之所在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宋人严羽在《沧浪诗话》中也说“诗者,吟咏性情也”,因此,诗是情感的抒发,志向的寄托,是诗人性情的载体。

据《旧唐书·高适传》中记载,高适“喜言王霸大略”,“逢时多难,以安危为己任”。高适坚决反对对给国家、人民带来苦难的不义战争,具有这样愤世嫉俗的性情,他的诗中也有所体现。例如在《蓟中作》这首诗中含蓄地表达了对安禄山以“边功市宠”所引起的不义战争的强烈不满,诗中以“诸将已承恩”一句回答,包含着诗人不尽深沉的愤慨。

杜甫在《美陂行》中说“岑参兄弟皆好奇”,所谓“好奇”,就是爱好新奇事物。自出塞以后,在安西、北庭的新天地里,在鞍马风尘的战斗生活里,他的诗境空前开扩了,爱好新奇事物的特点在他的创作里有了进一步的发展,雄奇瑰丽的浪漫色彩,成为他边塞诗词的主要风格。譬如岑参钟情于边塞绮丽多姿的奇特风光,以奇巧的手法描写边塞景物,像火山、热海、风雪、奇塞等意象都是他充满感情活力描写的对象。

因此,我们在阅读和研究高适、岑参边塞诗的时候,可以结合他们的性情来了解并认识他们诗歌的异曲同工和各臻奇妙。

四、高适、岑参边塞诗诗风异同的形成原因

其实,高适、岑参边塞诗诗风出现共性和特性相结合现象的原因,我在前面的论述中也有夹杂着提到,在这里,我也只是总结性的阐述造成他们边塞诗诗风异同的缘故。

首先,长期的边塞生活阅历、几乎同期的时代背景、

五、结语

经过初唐四杰、文章四友和陈子昂“重塑风骨”的代代不懈努力,盛唐诗歌气象大开,而在此基础上崛起的凸显盛唐诗歌气概的边塞诗,作为一个盛极一时的诗派,旗下汇聚了众多堪称“盛唐之音”的诗人,特别是作为其领军人物高适和岑参,他们的边塞诗可谓是双峰并峙,各臻奇妙。早在唐代,杜甫就看到了二人的共性与卓然的艺术价值,曾在《寄彭州高三十五使君适、虢州岑二十七长史参三十韵》中将二者并称:“高岑殊缓步,沈鲍得同行。意惬关飞动,篇终接混茫。”到宋代,诗人严羽在《沧浪诗话·诗评》中也说:“高岑之诗悲壮,读之诗人感慨”;元代诗人辛文房说岑参“与高适风骨颇同”。如此评论不可胜数,

参考文献:

丹纳《艺术哲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第7页。

王士禛.带经堂诗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

刘晌等.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83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杨廷芝.诗品浅解[M].北京:中华书局,1983

胡应麟.《诗薮》[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62

[苏]鲍列夫.美学[M].乔修业等译.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6

萧涤非.唐诗鉴赏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2.

。清·沈德潜编,李克和等校点,《唐诗别裁集》,中华书局,1981年,第6页。

高适岑参边塞诗的异同

高适岑参边塞诗的异同 高适、岑参又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本文试图从他们的人生际遇、人生经历来比较他们诗歌风格、内容、技巧方面的异同,以此来了解盛唐的边塞诗。高适岑参边塞诗的异同大唐盛世书写了中国古代史上最璀璨的一页,国力的强大使得开疆拓土成为顺理成章的事情,很多诗人“从戎而不投笔”,他们往往征战边塞,杀敌报国,建功立业,扬名立万。于是,一大批边塞诗人应运而生,这其中,最杰出的代表就是高适和岑参。 而在高考诗歌鉴赏中,边塞诗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如果我们了解了高适、岑参的诗歌,就会对边塞诗有一个比较明确的理解。 “高岑殊缓步,沈鲍得同行.意惬关飞动,篇终接混茫”【1】因而,诗史上便以”高岑”并称。 下面就二人边塞诗创作相同和不同点进行论述。 相同之处: (一)高、岑二人具有相似的人生经历,都有军旅生活的真实体验。因此,在他们的诗歌中,真实的记录了边塞生活。 高适二十岁曾到长安,北上蓟门,漫游燕赵,想在边塞寻求报国立功的机会,在梁宋一带过了十几年“混迹渔樵”的贫困流浪生活。 岑参天宝八载,充安西四镇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书记,赴安西,十载回长安。十三载又作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再度出塞。安史乱后,至德二载才回朝。前后两次在边塞共六年。他的诗说:“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也知边塞苦,岂为妻子谋。”(《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又说:“侧身佐戎幕,敛任事边陲。自随定远侯,亦着短后衣。近来能走马,不弱幽并儿。”(《北庭西郊候封大夫受降回军献上》) 高适、岑参都有过军旅生活的经历,为他们的边塞诗的创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他们的诗歌都洋溢着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难的奋斗精神。他们在体验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的边塞生活中,了解了征人的心理及边塞异样的风土人情,激了发他们创作的热情。于是,一篇篇脍炙人口、饱含着诗人理想主义的诗篇便应运而生了。

高适与岑参诗歌的异同 (1)

一、导入新课: 盛唐文学代表着唐代文学的最高成就唐诗以其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而成为古典诗歌璀璨的明珠并使其在盛唐达到顶峰。盛唐诗歌除有李白浪漫主义、杜甫现实主义之外,更有山水田园诗派和边塞诗派的交相辉映。以高适、岑参为代表以及王昌龄、李颀、王翰等人共同形成的边塞诗派描绘雄奇壮丽的边塞风光,表达卫国将士从军戍边的英雄气概, 以大漠、异域的景物展现将士豪迈的精神,以浪漫主义的达观抒写边塞意象反映盛唐精神使积极进取、青春飞扬、宏伟气魄成为其时代的一种重要气象为唐代文学乃至唐代文化增添了绚丽的光彩。 二、作品赏析 1、《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 这首诗是岑参边塞诗的代表作,作于他第二次出塞阶段。诗中描绘了祖国西北边塞的壮丽景色,以及边塞军营送别归京使臣的热烈场面,表现了诗人和边防将士的爱国热情,以及他们对战友的真挚感情。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边塞将士的团结精神和昂扬的斗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已没有诗人刚到边塞时那种过于低沉而单纯的思乡之情,它已将思乡之情,与保卫祖国以苦为乐的精神统一起来,因此它的基调是积极乐观、昂扬奋发的。全诗以一天雪景的变化为线索,记叙送别归京使臣的过程,文思开阔,结构缜密。共分三个部分。前八句为第一部分,描写早晨起来看到的奇丽雪景和感受到的突如其来的奇寒。中间四句为第二部分,描绘白天雪景的雄伟壮阔和饯别宴会的盛况。最后六句为第三部分,写傍晚送别友人踏上归途。全文三个部分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就象一首边塞壮歌,时促时缓,抑扬顿挫,刚柔相济,正是盛唐时代精神的反映。 读此诗,使人置身冰天雪地,眼前却好像出现了一幅春风送暖,千树万树梨花怒放的壮观景象。它以梨花喻雪,以春暖显奇寒,在写西北严酷的自然环境中透出了诗人高昂的乐观主义精神,可谓是“千古传诵的咏雪佳句”,把咏雪与送别巧妙的结合在一起,衬托了惜别之情。比喻中含有广阔而美丽的想象,使荒蛮雪封之地顿时春意盎然。 【翻译】北风呼啸着卷过大地,刮断了早已枯干的荒草;尽管是八月份,这里的天空已飘起了雪花。一夜之间,所有树枝上挂满了雪,就像春天里千万朵绽放的梨花。雪花透过珠帘,沾湿了罗幕,穿上狐裘衣服也不觉得暖和,丝绸锦缎做的被子都让人觉得有些单薄了。将士们都冻拉不开弓弩,盔甲也很难穿在身上。沙漠里都结了厚厚的冰层,将士们的脸上布满愁云,想着这寒冷的天气快点过去。中军大厅里摆好了酒宴,欢送返京的客人,胡琴琵琶与羌笛奏出了美妙的乐曲。傍晚在辕门外,纷纷大雪飘落,红旗被冰雪冻硬,强劲的北风也不能让它飘动。在轮台东门外送您离去,离去的时候大雪铺满了天山的道路。山岭迂回,道路曲折,看不见您的身影,雪地上只留下马蹄的印迹。 高适与岑参诗歌的异同? 1、思想、题材上的不同。 高适边塞诗的思想内容比较深刻,善于以政治家敏锐的眼光来观察、分析边塞现状,把战争与国家安危、人民苦乐联系起来,胸怀大局,深入军营,大胆表达个人边防政见,同时对于亲历耳闻的军中矛盾也给予毫不留情的揭露。 其《燕歌行》有感于边帅作战兵败,反而邀功请赏一事所作。全诗以“单于猎火照狼山”、“胡骑凭陵杂风雨”的民族矛盾为导线,展开一系列的矛盾。战士慷慨赴难、杀敌报国与久戍不归:“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丈夫思乡、妻子断肠与久戍不得归:“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将军士兵苦乐不均:“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也议论战败原因:边帅的骄与奢。最后“至今犹忆李将军。”诗人发出了边陲战士渴望良将镇戍的愿望。 岑参边塞诗以瑰丽的笔调,描写带异域情调的新鲜事物或奇特风光,塑造了一个个千姿百态的艺术形象,内容丰富多彩。“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诗人从世间万物中撷取了“梨花”这样一个绝美的意象来表现“胡天八月”的飞雪。蒸沙烁石燃虏云, 沸浪炎波煎汉月”(《热海行送崔御还京》)还有《经火山》、《火山云歌送别》写火山云、天山雪,热海水的炙热、

边塞诗专题复习

【专题】黄沙百战穿金甲------边塞诗复习 【目标】1. 了解边塞诗的基本特点; 2. 提高学生诗歌鉴赏能力。 【过程】 一、边塞诗简述 边塞诗派:指唐朝开元天宝年间形成的一个以反映唐朝边界战争生活为主要内容的诗歌流派。代表作家有高适、岑参、王昌龄等诗人。 边塞诗是时代的产物,是最能体现国运兴衰的作品。盛世唐朝时期的边塞诗,豪迈奔放,一往无前是其主调;而宋代的边塞诗更多地表现出报国无门的愤懑、压抑以及归家无望的哀伤(代表人物范仲淹)。 二、边塞诗的时代特点 初唐: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杨炯) ——表达建功立业的渴望。 盛唐: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王维)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斩楼兰誓不还。(王昌龄) ——豪迈,勇敢,一往无前!即使是艰苦战争,也壮丽无比;即使是出征远戍,也爽朗明快;即使是壮烈牺牲,也死而无悔。 中晚唐: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李益)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 ——虽然诗人们也仍保持着昂扬向上的基调,但不免夹杂了多少悲壮,多少惋伤。 宋代: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陆游) 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范仲淹) ——尽管仍然洋溢着一股爱国热情,但更多的是报国无门的愤懑,归家无望的哀痛。与盛唐时相比不免更多一些凄厉,更多一些惆怅。 三、边塞诗的常见意象 1、与战争有关的地名: 2、与战争有关的少数民族称呼: 3、与战争有关的景物: 4、与战争有关的器物: 5、与战争有关的乐曲: 四、边塞诗的常见情感内容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 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李益)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王昌龄)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岑参)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

高适和岑参边塞诗异同

高适和岑参边塞诗异同 高适与岑参都是边塞诗人的代表, 二者风格有着怎样的异同点呢?以下是小 编整理的高适和岑参边塞诗异同,欢迎参考阅读! 高适和岑参是盛唐时期的两位诗人, 以写边塞诗著称。 他们的名字常被后人 并列提及, 是谓“高岑”。 两人都很幸运, 赶上了“开元盛世”; 又都很不幸, 碰上了“安史之乱”。两人还都曾背井离乡,辗转于长安、洛阳两地,以求仕途 升达;又都不堪卑躬屈膝、为五斗米折腰,转而投笔从戎,征战沙场。他们都有 冲天的斗志,豪迈的气概,他们都有乐观的气度,宽广的胸怀,笔端一点,就将 阵中凶险、塞外苦寒化作催人奋进的诗篇。 他们的边塞诗都带有时代的烙印,具有共同的特点:报国立功的理想抱负, 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的献身精神,悲壮慷慨的风格。 一、 抒发为国守边、 报国立功的理想抱负和执著追求, 洋溢着一种急于用世、 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 在高、岑的边塞诗中,始终都洋溢着这种积极进取的情怀。高适“边尘满北 溟,虏骑正南驱。常怀感激心,愿效纵横谟”;“长策须当用,男儿莫顾身”; “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志存高远。岑参“万 里奉王事, 一身无所求。”“功业须及时,立身有行藏。男儿感忠义,万里忘越 乡。”“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意气豪迈。他们都抒发了报国立 功的豪情壮志。 但由于理想和现实的矛盾与差距, 他们也有怀才不遇的苦闷和感 叹:“谁怜不得志, 长剑独归来。”“早治安边计,未尽平生怀。”但他们并未 因此而放弃对理想和抱负的执着追求, 报国立功的情怀始终支配着他们的行为和 创作。 二、 歌颂边塞将士不畏艰险、 奋勇杀敌的英雄气概, 表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 精神和民族自豪感。 如高适 《燕歌行》 : “汉家烟尘在东北, 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 天子非常赐颜色。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 火照狼山。……”士兵们“铁衣远戍辛勤久”,远离家乡和亲人,即使是妻子儿 女哭断肠, 仍然义无返顾地走向战场, 是他们无情吗?不! 因为这是在“破残贼”, 是在保家卫国。 爱国主义是催促他们踏上征程的动力, 激励他们奋勇杀敌的号角。 战斗的条件异常艰苦,“山川萧条”“大漠穷秋”,他们依然斗志昂扬,英勇战 斗。 将领的指挥无能和草率轻敌, 导致士兵身陷重围, 使得“力尽关山未解围”,

高适_岑参边塞题材诗歌创作异同及其原因

在盛唐诗人中,高适和岑参在艺术上的关系,颇像王维和孟浩然:都是在一个总的艺术风格下,放出各自的异彩;或者说,以各自的创作风貌,构成同一个流派。宋严羽说:“高、岑之诗悲壮,读之使人感慨。”[1]明胡应麟说:“高岑悲壮为宗。”[1] 一、高适、岑参边塞诗之悲壮的艺术风格 “悲壮”作为高、岑边塞题材诗歌创作的共同风貌,并非出自偶然,而是以文学发展的时代因素和二人的个人因素作为基础的。 首先,从文学思想发展而言,诗至盛唐,如殷璠所言“声律风骨始备”。在其《河岳英灵集》中,所选各家“言骨气则建安为传,论宫商则太康不逮”[2],把风骨作为其选诗的标准。他也概括了不少盛唐诗人对于风骨的追求,比如,说崔颢“晚节忽变常体,风骨凛然”;说高适“适诗多胸臆语,兼有骨气,故朝野通赏其文”[2]。可以说陈子昂所向往的“气凌云汉,字挟风霜”在盛唐诗人手中才得以实现。高、岑诗之“悲壮”,既是建安遗响,也是盛唐之音,是盛唐昂扬情思与壮大气势的张扬。高、岑正是为这个文学潮流所促成的两个有突出成就的诗人。 其次,从二人出身、教养、生活经历和思想而言:第一,他们都出身官僚家庭,早岁孤贫,承受着家门昔荣今悴的巨变;第二,他们怀抱理想,积极用世,却求官不遂,所授官职卑微;第三,都有立功边塞之志,曾周旋于幕府,从军边塞,亲自体验过豪壮、艰苦的军旅生活。所有这些在他们诗歌中都留下了“悲壮”的印记。 二、高适、岑参创作巅峰期的不同及其原因 然而,同样以边塞诗作为自己创作的巅峰期,却出现在两位诗人不同的人生阶段中,时间差,是高、岑边塞诗创作最大的不同。高适的创作成就,集中于在入河西哥舒翰幕府之前,也就是两次蓟北之行,这正是他仕途失意浪游边地之时。而岑参的创作成就却与自己的仕途得意紧密相关,前后两次分别在高仙芝、封长清幕府作幕僚,长达四年出塞西域的戎马生涯使他的边塞诗大放异彩。 不一样的两番际遇与心情却成就了同一种风格题材的诗篇,这不得不引人深思。探究其因,这与高、岑二人的人生观、价值观、性格和气质情怀上的特性有着本质的联系。 从盛唐诗人普遍的价值取向和精神风貌而言,他们有着强烈的入世精神,进取功名之心都很强,所以高适有“男儿争富贵,劝尔莫迟回”,[3](《宋中遇刘书记有别》)岑参有“丈夫三十未富贵,安能终日守笔砚”。[3](《银山碛西馆》)目标之高,动辄以公侯自许。基于这种自信自负,盛唐士人相当重视 第27卷第6期2010年12月 晋中学院学报 Journal of Jinzhong University Vol.27No.6 Dec.2010 高适、岑参边塞题材诗歌创作异同及其原因 李雪 (河北大学人文学院,河北保定071002) 摘要:高适、岑参同是盛唐边塞诗创作诗人,诗歌创作总的艺术风格为“悲壮”。然而二人边塞诗创作又有着不同的特点,其中最为重要的是,边塞诗创作的巅峰期出现在了二人完全不同的人生阶段中。造成差异的原因有很多种,包括高、岑二人的价值观、人生态度以及性格气质,这也决定了高、岑边塞诗在格调、内容、表现手法、风格和接受文学遗产影响等方面的差异。 关键词:高适;岑参;边塞诗;异同 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1808(2010)06-0012-03 [收稿日期]2010-08-16 [作者简介]李雪(1985-),女,河北徐水人,河北大学人文学院,硕士,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12 ··

高岑边塞诗异同比较

高适岑参诗歌异同比较 随着大唐帝国日益强盛,疆域也随之不断扩大,边塞诗成为诗人创作的重要领域。尽管先秦时期就有边塞诗《诗经·出车》,但我们一般认为边塞诗初步发展于汉魏六朝时代,隋代兴盛,唐代则步入黄金发展时代。由于高适和岑参二人都曾投身戎幕,从军边疆,所以深刻的边塞生活体验促使他们两人在这方面成就最高。然后处于同一个流派之下的他们又有各自的特色,以下就分析高适岑参边塞诗的异同点。 一﹑高适与岑参诗歌的共同点如下。 (一)格调悲壮。宋严羽在《沧浪诗话·诗评》中提到:“高﹑岑之诗悲壮,读之使人感慨。”1明胡应麟在其《诗薮》直袭严说:“高岑悲壮为宗”,“唐初承袭梁﹑隋,陈子昂独开古雅之源。……盛唐继起,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孟云卿,本子昂之古雅,而加以气骨者也。”2高岑的诗歌之所以悲壮,与他们的人生经历有关,即“知人论世”。首先,尽管出身于官僚家庭,他们却不得不面临家道中落的事实,因此两人均早岁孤贫。其次,二者都志存高远,却仕途坎坷。高适年轻时“喜言王霸大略”3,晚年则“以安危为己任”4,可见理想与现实总是有落差;岑参几度出塞,仅任微官,政治上失意,晚年消沉。再次,他们都立志建功,投身戎幕,有军旅生活的体验。例如高适最杰出的代表作《燕歌行》:“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通过腐化的将帅对比,思妇的愤怨,战场惨状,表现了战士英勇气概并构成一曲悲壮挽歌。与此同时,岑参《胡歌》一诗中写道:“关西老将能苦战,七十行兵仍未休。”作者在赞美“关西老将”的同时,我们也能感觉到古代七十老翁本该颐养天年,然而他却征战沙场,是多么惊心动魄与悲壮! (二)慷慨激昂。盛唐时期,国家昌盛繁荣的同时各种社会矛盾也在急剧凸显。其中高适年轻时求仕不遇,漫游燕赵无果,接着在梁宋过了十几年的流浪漂泊的生活,但是这并未让他从此一蹶不振,依旧满怀壮志。高适《塞上》:“常怀感激心,愿效纵横谟。“倚剑欲谁语,关阿空郁纡!”从这两句诗可以看出高适心有所感而激扬奋发并努力构思经营天下的谋略,可是这些都无人理睬,陈铁民在其《高适岑参诗选评》中说:“在失志的悲慨中寓有壮激之气。”5大唐盛世特有的时代之风赋予诗人慷慨高昂之气。岑参《北庭贻宗学士道别》:“军有贤主将,何谓泣穷途?时来整六翮,一举凌苍穹。”本诗反映了从戎入幕道路之不平坦,而节选的几句则能看出诗人勉励自己:待到良机,定会有一番作为。 (三)时代背景相同。高适(702?~765)与岑参(715~770)主要活动于盛唐时期,此时战争频繁,疆域扩大,社会矛盾也开始加剧。何兴楚:“高适、岑参驰骋诗坛恰在玄宗开元十一年( 723)至代宗大历四年( 769)之间, 正是盛唐由极至而衰的时期, 他们创作的生命期、感悟生活的视焦点、情怀的主导面等等, 的确有很多相似之处。”6以至于他们在同一个时代,都写下关于渴望建功立业,壮志难酬,思乡思妇,穷兵黩武,歌功颂德等边塞名作。由于涉及作品繁多,此处不一一列举。 (四)继承“汉魏风骨”与六朝近体诗的特点。在接受文学遗产方面,他们继承了“汉魏风骨”,同时也吸收了六朝以来诗歌发展所取得积极成果,以达到“声律风骨”。“汉魏风骨”出自陈子昂《修竹篇序》,他推崇的是汉魏时期的理想境界,是指汉魏文学中刚健有力﹑积极进取的壮美风格。六朝以来近体诗句数与押韵固定,讲究平仄对仗。高适《燕歌行》“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表现了战士英勇杀敌的气概。岑参《轮台歌奉送峰大夫出师西征》“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不仅能看出格调高昂,气势雄壮,而且押韵,对仗工整。 (五)擅作七言歌行或七绝。《高适岑参诗选》中说:“高﹑岑七言歌行的成就最高。”7例如高适的七绝《营州歌》,七言歌行《燕歌行》,岑参的七绝《武威送刘判官赴碛西行军》,

岑参高适边塞诗的特点

岑参高适边塞诗的特点 岑参是盛唐边塞诗人的杰出代表,他们的出身、经历和生活体验相似,因此,他们边塞诗的内容有许多相似之处:抒发为国守边、报国立功的理想抱负和执着追求,洋溢着积极进取。以下是小编分享的岑参高适边塞诗的特点,欢迎阅读! 第一篇:岑参高适边塞诗的特点 前人比较高适、岑参边塞诗异同的一些看法如下: 殷璠《河岳英灵集》:高适“多胸臆语,兼有气骨,朝野通赏其文。”岑参“语奇体隽,意亦造奇。” 明王世贞《艺苑卮言》:“高岑一时,不易上下。岑气骨不如达夫遒上,而婉缛过之。” 元陈绎:高适“尚质主理”,岑参“尚巧主景”。 尚质,叙事质实、语言质朴,主理重在表达自己的看法; 尚巧,立意巧(如雪中送别),构思巧(如千树万树梨花开),主景,重在写景。 请你以《燕歌行》、《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两诗为例,以“高适、岑参边塞诗比较谈”为题,写一篇文学评论短文。字数不少于600字。 提示:可比较高适、岑参边塞诗在选材立意、抒情方式、表现手法等方面的不同点。 示例: 高适、岑参边塞诗比较谈 高适和岑参是盛唐时期的两位诗人,以写边塞诗著称。他们的名字常被后人并列提及,是谓“高岑”。两人都很幸运,赶上了“开元盛世”;又都很不幸,碰上了“安史之乱”。两人还都曾背井离乡,辗转于长安、洛阳两地,以求仕途升达;又都不堪卑躬屈膝、为五斗米折腰,转而投笔从戎,征战沙场。他们都有冲天的斗志,豪迈的气概,他们都有乐观的气度,宽广的胸怀,笔端一点,就将阵中凶险、塞外苦寒化作催人奋进的诗篇。他们的边塞诗都带有时代的烙印,具有共同的特点:报国立功的理想抱负,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的献身精神,悲壮慷慨的风格。 一、抒发为国守边、报国立功的理想抱负和执著追求,洋溢着一种急于用世、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

高适、岑参边塞诗异同分析

高适、岑参边塞诗异同分析 在盛唐诗苑里,丰富多彩的边塞诗就像一朵朵盛开的奇葩,这些以反映边塞军旅生活和边塞风光为主要内容的诗歌,以高昂的格调、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和新奇独特的艺术形象,吸引和感动着众多读者,至今仍流传不衰。其中高适和岑参的诗作,成就尤为突出,堪称盛唐之音。高适、岑参二人都久历边塞,边塞生活赐予了他们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高适侧重于反映东北战争,岑参更多的是反映西域生活。高适与岑参的边塞诗有相同之处,如充斥诗中独属盛唐的英勇无畏的精神。但是出身、经历都大不相同的两个独立的诗人,他们的诗作也存在着很多的差别,有着各自不同的风格。本文将重点研究高适、岑参边塞诗内容和风格上的异同。 一、高适、岑参边塞诗的相同点 (一)都表现了征人思乡之情 高适诗中有“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岑参诗中有“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西向轮台万里余,也知乡信日应疏。陇山鹦鹉能言语,为报家人数寄书”。这些诗篇诗句,都生动形象地表达了旅人怀乡之情。但是,高适多写边塞将士怀乡思亲的感情,而较少表现自己忆念家乡和亲人;而岑参多抒发浓重的思乡恋亲之情。 (二)都具有悲壮的格调 《沧浪诗话》中有这样的评价:“高、岑之诗悲壮,读之使人感慨。”明人胡应麟也说:“高、岑悲壮为宗。”铺天盖地的塞垣风雪,久戍思归的唐军士卒,引领读者进入一种悲壮的境界,产生情绪上的共鸣。“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突兀压神州,睁蝾如鬼工”、“君不见走马川,雪海边,平沙莽莽黄

高适岑参边塞诗异同

高适岑参边塞诗异同 本文是关于岑参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边塞诗又称出塞诗,是以边疆地区汉族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一般认为,边塞诗初步发展于汉魏六朝时代,隋代开始兴盛,唐即进入发展的黄金时代。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高适岑参边塞诗异同,希望对你有所帮助!高适、岑参边塞诗虽有相同之处,但由于各自的家庭背景、人生经历不同,两人的诗歌同中有异,各有千秋,高适的边塞诗具有现实主义的风格,岑参的边塞诗带有浓厚的浪漫主义特色.高适的诗苍凉悲壮,岑参的诗雄奇瑰丽. 唐代的边塞诗人可以分为几类.一类是未曾到过边塞而写边塞题材的,如李昂、崔国辅.一类是曾经游历过边塞的,如崔颢.再一类就是曾在边塞居住和任职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高适和岑参都称得上是真正的边塞诗人,两人年轻时都曾游历过河朔的燕赵,壮年时又双双到边塞从军. 就唐代的边塞诗来说,高、岑齐名,风格也相近.南宋严羽《沧浪诗话》说:“高岑之诗悲壮,读之使人感慨.”但是高适的诗,悲壮之中透着雄浑;岑参的诗,悲壮之中带着峭拔.高诗“尚质主理”,岑诗“尚巧主景”.岑参去边塞,多少有些被动不得已的因素,到边塞后,才开始写边塞题材的作品,诗篇越来越多;高适去边塞是积极主动的,他写边塞诗,始于早年的河朔之游,到他任封丘县尉以及河西陇右节度幕府掌书

记时,诗作慢慢减少了,而到他任淮南节度使后,诗作就几乎没有了.史称高适年五十始为诗,其实恰好相反.因为高适写诗,是想借此沽名钓誉,到他五十岁入幕以后,诗的作用已经不大了.相比之下,岑参的诗中融进了更多的心血和真情. 高适的诗颇有古风,句中有许多的人生感慨,表面看来似乎更具有可读性.而岑参的诗则更多地包蕴了六朝以来近体诗的成就,想象丰富,格律多变,具有更多的创造性和诗学诗艺的特色.高适近之于儒,岑参近之于道.高适注重人生实践,岑参则在诗歌艺术史上占据极高的地位.他们二人,既有阅历和诗风上的相同之处,又存在着性情和具体诗歌特色上的差异.就其差异而言,二者又恰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一、5高适反映现实问题要超过岑参.他的诗歌在反映现实的深度方面超过同时许多诗人,应时而生的追求不朽功名的高昂意气,与冷峻直面现实的悲慨相杂糅,使其诗歌创作颇多感慨而不失高亢,深雄浑厚,有一种感慨悲壮的美. 二、描写边塞风光,民域风情上,岑参超过高适.在立功边塞的慷慨豪情的支配下,诗人印象中的军旅生活、边塞风物、民域风情,全都变得神奇瑰丽起来,并热情地加以歌颂,突破了以往征戍诗写边地苦寒和士卒劳苦的传统格局,极大地丰富拓宽了边塞诗的描写题材和内容范围. 艺术上的不同: 一、高适将自己的个人边塞见闻,观察思考和功名志向糅为遗一体,苍凉悲慨中带有理智的冷静,但基调是慷慨昂扬的.

高适岑参边塞诗的区别

高适岑参边塞诗的区别 导语:高适和岑参都是盛唐边寒诗派的杰出代表,他们都有过从军生涯,都 曾经浴血沙场,而他们所作的诗歌 也多是在自己自己戍守边疆时所作,境界开阔,满腹豪情。下面由小编为您 整理出的高适岑参边塞诗的区别内容,一起来看看吧。 高适岑参边塞诗的区别 高适、岑参是盛唐边塞诗的杰出代表,二人都热衷于进取功名,有强烈的人 世精神,且有相似的入幕经历。因而二人在诗中都抒写了他们的理想、抱负,表 现了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苦的乐观精神。 但具体说来, 二人诗歌所关注 的内容及艺术风格方面又有所不同。 在诗歌内容方面, 高适的诗歌在反映现实的深度上有所开拓。 他的边塞诗多 数写于蓟北之行和人河西幕府期间,是据诗人亲临边塞的实际生活体验写成的, 常常从政治家的角度来看待问题。如《燕歌行》,表达的思想感情极为复杂,既 有对男儿自当横行天下的英雄气概的表彰, 也有对战争给征人家庭带来痛苦的深 切同情。“战士军前半生死,美人帐下犹歌舞”,苦难与崇高的对照,更增添了 出塞征战的慷慨悲壮。 岑参的诗歌则在反映生活广度方面有所开拓, 他是写边塞 题材最多的诗人。诗中大量写军旅生活、边塞风物、异域风情,突破了以往征戍 诗写边地苦寒和士卒劳苦的传统格局, 极大地丰富拓宽了边塞诗的描写题材和内 容范围。 在艺术风格方面,高适诗歌多采用长篇咏怀式的五言古诗 ,将作者个人的边塞见闻,观察思考和功名志向糅为一体,苍凉悲慨中带有 理智的冷静,但基调是慷慨昂扬的,这往往使其诗显得壮大雄浑、骨气端翔。他 的诗作不以文采华丽见长, 而是以沉雄气势和浑厚骨力取胜, 具有一种慷慨悲壮 的美,代表作品有《燕歌行》等。此外,他的与从军边塞相关的绝句,亦气质沉 雄、境界壮阔。岑参借鉴了高适等人七言歌行纵横跌宕、舒卷自如的体势而加以 创新,形式接近乐府,但完全不用乐府古题而自立新题,用韵十分灵活,视所写 内容而定。他的诗作声韵或轻快平稳或急促劲折,音节宏亮而意涮高远。这些作 品将西北荒漠的奇异风光与风物人情, 用慷慨豪迈的语调和奇特的艺术手法, 生 动地表现出来,别具一种奇伟壮丽之美,代表作品有《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等。

高适和岑参比较

高适和岑参边塞诗的比较 高适和岑参两个人都是著名的边塞诗人,都曾投身战场。不可避免的,他们的诗歌有其相似之处。 (1)他们的诗歌题材都比较广阔:都在诗中抒发了自己从军报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边地生活十分艰辛,战争十分惨烈,士兵们都很思乡。他们也都描述了边塞的风俗风光,民族风情,民族交往等各个方面。 (2)场面比较宏大:多描写壮丽景色。 (3)感情基调比较昂扬:气势很强,比较上进。 杜甫说:“高岑殊缓步,沈鲍得同行。意惬关飞动,篇终接混茫。”(《寄彭州高三十五使君适虢州岑二十七长史参三十韵》)严羽说:“高岑之诗悲壮,读之使人感慨。”(《沧浪诗话》)辛文房说:“参……诗调尤高,……与高适风骨颇同,读之令人慷慨怀感。”(《唐才子传》)胡应麟说:“高岑悲壮为宗,王孟闲淡自得。”(《诗薮》)这主要是因为他们的诗风相近,都以“风骨”著称,他们都曾厕身戎幕,擅长以古诗尤其是七古的形式来写边塞题材,而且诗中充溢着感激不平之气。 元人陈绎曾说“高适诗尚实主理岑参诗尚巧主景”似乎是就他们的诗作整体而论但是用这个来评论高、岑的边塞诗就显得太片面了。因为高适的边塞诗不是战争论岑参的边塞诗也不是风景描写而是充满昂扬斗志、战斗激情的慷慨之歌。情仍是他们边塞诗的灵魂。正是因为他们通过对眼前的事物的观察,从而产生诗情然后以不同的方式抒发出来这才显出了各自的独特的韵味。 高适、岑参边塞诗虽有相同之处,但由于各自的家庭背景、人生经历不同,两人的诗歌同中有异,各有千秋,高适的边塞诗具有现实主义的风格,岑参的边塞诗带有浓厚的浪漫主义特色。高适的诗苍凉悲壮,岑参的诗雄奇瑰丽。用南宋严羽《沧浪诗话》来说:“高岑之诗悲壮,读之使人感慨。” 就内容言,高适诗歌不如岑参诗歌丰富,而岑参诗歌则不及高适诗歌深刻。岑参的边塞诗成就最高的是在边塞风光、边塞生活的描写。“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入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十分生动形象的描绘出一幅边地雪景。充满着异域情调和浪漫色彩。高适的边塞诗则以思想深刻见称,现实意义和社会意义比岑参的诗更强烈。高适反映现实问题要超过岑参。他的诗歌在反映现实的深度方面超过同时许多诗人,应时而生的追求不朽功名的高昂意气,与冷峻直面现实的悲慨相杂糅,使其诗歌创作颇多感慨而不失高亢,深雄浑厚,有一种感慨悲壮的美。描写边塞风光,民域风情上,岑参超过高适。在立功边塞的慷慨豪情的支配下,诗人印象中的军旅生活、边塞风物、民域风情,全都变得神奇瑰丽起来,并热情地加以歌颂,突破了以往征戍诗写边地苦寒和士卒劳苦的传统格局,极大地丰富拓宽了边塞诗的描写题材和内容范围。《燕歌行》,诗中通过对比手法,写出了我军将士浴血奋战,保卫孤城的献身精神。更更可贵的是同情下层士兵,还通过对比,揭露将士之间苦乐悬殊的不平待遇,指出这是造成边战失利的重要原因,“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这就难怪使士兵们“至今犹忆李将军”。这种前后呼应的描写,饱含了作者对视士兵如草芥的将军的强烈遣责。使诗的思想性更为深刻。 就风格言,高适诗歌雄壮中有悲凉,岑参诗歌则雄壮中见奇丽。高适将自己的个人边塞见闻,观察思考和功名志向糅为遗一体,苍凉悲慨中带有理智的冷静,但基调是慷慨昂扬的。岑参的诗歌中带有感性的色彩,讲究感觉印象,浪漫的想象,飘逸的描写,寓情于景。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雪夜风吼、飞沙走石,这些边疆大漠中令人望而生畏的恶劣气候环境,在诗人印象中却成了衬托英雄气概的壮观景色,是一种值得欣赏的奇伟美。就创作方法言,高适诗歌“尚质主理”,侧重描写现实,以现实主义为基调,而岑参诗歌则“尚巧主景”

高适岑参边塞诗思想内容及艺术风格赏析

高適、岑参边塞诗思想内容及艺术风格赏析 高適、岑参边塞诗思想内容及艺术风格赏析 邱燕 (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河南平顶山467001) 摘要:高适、岑参是“边塞诗派”最杰出的代表,他们以一种鲜活的人生内容和靓丽的艺术风格,描写了雄奇的边塞风光、火热艰辛的军旅生活,洋溢着对祖国大好河山无比热爱的真挚情感,激起人们对祖国边疆的热爱和向往。今天,重新欣赏这一首首不朽的诗篇,依然会让人触摸到那一颗颗不灭的灵魂,总是让人荡气回肠,感慨万千,为一股以身许国的英雄正气所感染,为执著的进取精神所鼓动! 在盛唐的诗苑里,丰富多彩的边塞诗代表了盛唐诗歌的现实主义主流特色。连绵的边塞战争及各民族之间的频繁交往,是孕育盛唐边塞诗歌的沃土。尤其从开元中期至“安 史之乱”爆发的近三十年中,边境几乎是烽烟迭起, 战事连连。火热的军旅生活,恢宏的战斗场面,都吸引了许多诗人的倾注力,激起了他们强烈的创作欲望。同时,“唐代是一个人们普遍地渴求建功立业的时代,唐代有更多的任侠尚武之气,又有着从军入幕和漫游边塞的风尚。”

一些诗人主动入幕、游边、使边,去接受战争的洗礼。他们在体验大漠穷秋、孤城落日的边塞生活中,了解了戍卒的心理和边塞异样的风土人情,以引发创作的兴致。于是,以反映边塞战争、边塞生活、边塞风光为主题的“边塞诗歌”就产生了。高適、岑参就是“边塞诗派 ”最杰出的代表,他们以一种鲜活的人生内容和靓丽的艺术风格,创作了大量的诗篇,这些饱含着诗人理想主义的浪漫精神诗篇,都融注着一股荡气回肠的英雄正气。 1、高適边塞诗的思想内容及艺术风格 高適与岑参齐名,风格相近,都有过军旅生活的经历。他们的诗都洋溢着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苦的奋斗精神。高適是一位有政治才能的出类拔萃的边塞诗人,他青年时代就向往边塞立功的生活:“倚剑对风尘,既然思卫霍”(《淇上酬薛三据兼寄郭少府微》),曾两度亲临边塞,对边塞生活有着深切体验,写下了大量边塞诗。最著名的《燕歌行》是盛唐边塞诗中最优秀的篇章之一,是一幅活生生的边塞生活全图,粗犷豪放,遒劲有力,气势雄健高昂;悲壮之中透着宏浑与感慨深沉。语言质朴精炼,措辞警策,佳句迭出,正所谓“骅骝开道路,鹰隼出风尘”(杜甫《奉简高三十五使君》)。诗用古体,却又多借助近体诗法,对仗精美,声韵铿锵。诗赞扬了戍边将士的斗志,歌颂了他们以身殉国杀敌立功的豪情,不仅形象生动而且充满了乐观

岑参、高适边塞诗的异同

xx、高适xx的异同 xx 内容方面 岑参的边塞诗成就最高的是在边塞风光、边塞生活的描写。“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入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十分生动形象的描绘出一幅边地雪景。充满着异域情调和浪漫色彩。 高适的边塞诗则以思想深刻见称,现实意义和社会意义比岑参的诗更强烈。 《燕歌行》,诗中通过对比手法,写出了我军将士浴血奋战,保卫孤城的献身精神。更更可贵的是同情下层士兵,还通过对比,揭露将士之间苦乐悬殊的不平待遇,指出这是造成边战失利的重要原因,“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这就难怪使士兵们“至今犹忆李将军”。这种前后呼应的描写,饱含了作者对视士兵如草芥的将军的强烈遣责。使诗的思想性更为深刻。 风格方面 岑参注重观察,精于细节描绘。“日末鸟飞急,山高运过迟。”;语言平凡却新奇独特“沙上见日出,沙上见日落。”“匹马西从天外来归,扬鞭只共鸟争飞。”“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行军戈相拔。”从细节处写大背景、大场面。岑诗多比喻和夸张,“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便是代表。岑参描写边塞风光的奇异,往往起到烘托的作用。“君不见走马川,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以恶劣的自然环境烘托战士的不畏艰险。岑参擅长的题材是七言歌行和七言绝句,如《逢入京使》: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表达赴边塞时对家乡和亲友的思念,情真意切,反映了诗人情感生活及诗风深沉细腻的一面。 高适诗多寄壮气于苍凉中的慷慨悲歌,“曾是不得意,适来兼别离。如何一尊酒,翻作满堂悲。”“暮天摇落伤怀抱,倚剑悲歌对秋草。”“斗酒相留醉复醒,悲歌数年泪如雨。”悲歌声里,跳动着一颗不甘寂寞的雄心。高适写景状物常从

高适岑参边塞诗异同之比较

高适岑参边塞诗异同之比较 在我国诗歌史上,盛唐是后世无法逾越的高峰,而在这段诗歌的盛世中,边塞诗占据了很大的一份贡献,是必须提及且无法忽视的。高适岑参无疑是盛唐边塞诗最具代表性的作家,二人一生都创作了大量的边塞诗,成就颇高,充分反应了盛唐气象。其中。高适(700--765)的代表作主要有《燕歌行》、《塞上听吹笛》等,风格雄奇奔放,反映盛唐奋发进取的时代精神。岑参(715--770)代表作主要有《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经火山》等。,风格雄奇瑰丽,想象丰富,颇具浪漫主义色彩。二人由于各自生活经历,遭遇,思想情感等等诸多方面的因素,在边塞诗的创作上,也呈现了很多异同之处。 关键词:高适岑参边塞诗写法特点内容思想感情基调 高适岑参边塞诗的写法特点方面的不同:若论高岑二家在边塞诗的创作写法上的特点,一言以蔽之,高适之诗尚“势”;岑参之诗则好“奇"。元陈绎《吟谱》诗云:“高适诗尚质主理,岑参诗尚巧主景。”高适的边塞诗雄壮豪迈,注重气势,譬如他的诗歌代表作《燕歌行》中的“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一句,句式上对仗鲜明,一个“飞”字,一个“照"字,把战争当中的那种紧张激烈的态势表现的淋漓尽致。再有"大漠穷秋塞草衰,孤城落日斗兵稀"一句利用几个意象的组合,“大漠”“塞草”“孤城”“落日”,再加上句式对仗,呈现出一种雄壮豪迈的悲凉气氛。同时,高适诗尚“势”所带来的结果就是其边塞诗浑朴质实,而岑参之诗则因“奇”而瑰丽飘逸,陆游称赞其诗道:“以为太白子美后一人也而已。”(《南文集跋岑嘉州诗集》)这里试举一二首诗以说明。一首是高适的《出塞》,一首是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二者是送别诗,前者一二两联直接叙述董判官将要出行,以及其人之身份地位,颈联才有描写句,道:“近关多雨雪,出塞有风尘”,末句是对送别之人的劝告,整首诗语句朴实,毫无华丽可言,而情感真挚。再论《白雪歌》,只一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想像之绮丽独特,便令人叹为观止。当然,这也并非以偏概全,实是举一二例以说明。再从写作技巧上来讲,高氏诗多夹叙夹议,直抒胸臆;岑氏诗长于描写,多寓情于景。这或多或少也可以对前面一人尚“奇",一人好“势”等作出解释。 写作内容方面相异之处:高适岑参二人边塞诗的基本内容都是对边塞风光的描写,对戍边将士生活及情感的叙述等等,但二者又有不同,首先是二人诗中所选意象的不同,高适诗中多传统的边塞诗意象,诸如;大漠,落日,戍楼,明月等等,又有具有特殊地域色彩的狼山,榆关,碣石等意象;而岑参相比较之下更富有创新精神,不仅有传统意象,更有新奇的火山,马毛等等,当然也有具地方特色的意象,比如:阴山,天山,轮台,碎石等。高岑二人虽都有过戍边经历,但高适主要是游历于燕赵之地,属于唐王朝的东北方,岑参戍边的主要地域是西北,所以由此可以理解二者意象选择之不同了。再有不同便是诗歌描写对象的侧重点不同,二人都对边疆战士的作战生活进行描写,但岑参似乎更侧重于描写战争的惨烈,及边疆战士的悲凉生活,而高适则喜其殒身报国,杀敌破贼的豪情壮志。例如,岑参《碛中作》写道: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今夜未知何处宿?平沙万里无人烟。其所写士兵之离乡背井,在他乡之孤独艰苦,使人如同身受。高适的《送董判官》中末句道:长策须当用,男儿莫顾身。表达的更多的是对友人去边关建功立业,报国酬志的祝福。由此可见,二者边塞诗所写内容的侧重点实有不同。 思想感情方面的不同:承上文述,高适的边塞诗多描写战争之壮烈,气势之宏伟,表达的多是对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思想感情,思想更为深刻,有政治家的眼光,其《燕歌行》中有对将不能与兵同甘苦的担忧。而岑参的边塞诗虽然大体上也相似,但也不尽相同,有对战士苦难的同情,对战争惨烈的反对。原因在于,个人生活经历方面和性格的不同,高适早年颇具游侠风范,在燕赵之地游历,思想上可能更具豪迈激进,《旧唐书》本传说他喜言王霸大略,务功名,尚节义。情感方面关注不及岑参。岑参早年常写山水田园诗,入伍之后方才转

岑参高适作品风格区别

岑参高适作品风格区别 本文是关于岑参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引导语:高适、岑参边都是唐代有名的边塞诗人,他们经常合称“高岑”,那么,这两位诗人的作品有哪些区别呢? 高适、岑参边塞诗虽有相同之处,但由于各自的家庭背景、人生经历不同,两人的诗歌同中有异,各有千秋,高适的边塞诗具有现实主义的风格,岑参的边塞诗带有浓厚的浪漫主义特色。高适的诗苍凉悲壮,岑参的诗雄奇瑰丽。 唐代的边塞诗人可以分为几类。 一类是未曾到过边塞而写边塞题材的,如李昂、崔国辅。 一类是曾经游历过边塞的,如崔颢。 再一类就是曾在边塞居住和任职的。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高适和岑参都称得上是真正的边塞诗人,两人年轻时都曾游历过河朔的燕赵,壮年时又双双到边塞从军。? 就唐代的边塞诗来说,高、岑齐名,风格也相近。 南宋严羽《沧浪诗话》说:“高岑之诗悲壮,读之使人感慨。”但是高适的诗,悲壮之中透着雄浑;岑参的诗,悲壮之中带着峭拔。高诗“尚质主理”,岑诗“尚巧主景”。岑参去边塞,多少有些被动不得已的因素,到边塞后,才开始写边塞题材的作品,诗篇越来越多;高适去边塞是积极主动的,他写边塞诗,始于早年的河朔之游,到他

任封丘县尉以及河西陇右节度幕府掌书记时,诗作慢慢减少了,而到他任淮南节度使后,诗作就几乎没有了。史称高适年五十始为诗,其实恰好相反。因为高适写诗,是想借此沽名钓誉,到他五十岁入幕以后,诗的作用已经不大了。相比之下,岑参的诗中融进了更多的心血和真情。? 区别 高适的诗颇有古风,句中有许多的人生感慨,表面看来似乎更具有可读性。而岑参的诗则更多地包蕴了六朝以来近体诗的成就,想象丰富,格律多变,具有更多的创造性和诗学诗艺的特色。高适近之于儒,岑参近之于道。高适注重人生实践,岑参则在诗歌艺术史上占据极高的地位。他们二人,既有阅历和诗风上的相同之处,又存在着性情和具体诗歌特色上的差异。就其差异而言,二者又恰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一. 高适反映现实问题要超过岑参。他的诗歌在反映现实的深度方面超过同时许多诗人,应时而生的追求不朽功名的高昂意气,与冷峻直面现实的悲慨相杂糅,使其诗歌创作颇多感慨而不失高亢,深雄浑厚,有一种感慨悲壮的美。 二.描写边塞风光,民域风情上,岑参超过高适。在立功边塞的慷慨豪情的支配下,诗人印象中的军旅生活、边塞风物、民域风情,全都变得神奇瑰丽起来,并热情地加以歌颂,突破了以往征戍诗写边地苦寒和士卒劳苦的传统格局,极大地丰富拓宽了边塞诗的描写题材和内容范围。

岑参边塞诗的特点介绍

岑参边塞诗的特点介绍 岑参是唐代边塞诗人,他的边塞诗有什么特色呢?下面小编为大家介绍一下岑参边塞诗的特点,希望能帮到大家!岑参边塞诗的特点 (一)生平: 两度出塞深入西北边疆促使他成为了边塞诗人,成就了他的边塞诗歌。 (二)岑参诗的内容: 岑参的诗歌较为集中于边塞题材,西域的奇丽风光,少数民族的奇风异俗涉入了他的笔端,拓展了边塞诗的内容。 (三)岑参诗歌艺术特色: 奇情壮丽,节奏多变。风格壮伟恣肆,富于浪漫气息。感情真挚自然,一气流注。尤擅于七言歌行。 (四)高岑较异: 同:诗的形式,以七言为主;诗的内容,注重战争,边塞当题材;诗的风格,豪迈雄壮。 异:高诗多夹叙夹议,直抒胸臆;岑诗则长于描写,多寓情于景。高诗浑朴质实,岑诗瑰丽峭拔。高诗豪迈中给人以深沉,岑诗雄壮中具有俊逸。艺术手法的运用上,岑参的创造性要比高适突出得多,这主要体现在想象丰富,充满奇情异采,更富于艺术个性。但高适在创作思想内容的深广度要大于岑参。 岑参简介 岑参(约715-770),唐代边塞诗人,南阳人,太宗时功臣岑文本重孙,后徙居江陵。岑参早岁孤贫,从兄就读,遍览史籍。天宝三载(744年)进士。初为率府兵曹参军。后两次从军边塞,先在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天宝末年,封常清为安西北庭节度使时,为其幕府判官。代宗时,曾官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大历五年(770年)卒於成都。岑参工诗,长于七言歌行,代表作是《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现存诗三百六十首。对边塞风光,军旅生活,以及少数民族的文化风俗有亲切的感受,故其边塞诗尤多佳作。风格与高适相近,后人多并称"高岑"。有《岑参集》十卷,已佚。今有《岑嘉州集》七卷(或为八卷)行世。《全唐诗》编诗四卷。

高适与岑参边塞诗风格的异同

高适、岑参边塞诗风格异同比较: 一、相同点:高适、岑参的边塞诗都描写边塞生活的相关情景。 二、不同点: 1、高适诗悲壮苍凉,岑参诗悲壮奇丽 高适的《燕歌行》自始至终都弥漫着苍凉的气氛,充分地表现了悲壮的风格特征。这首诗描写了东北边境战争的情况及军中将士苦乐的悬殊,表现了作者对长期在战场上流血苦战的广大战士的深切同情,抒发了对边将沉湎于歌舞、过着骄奢淫逸生活的愤懑之情。诗人在作品中倾注了鲜明的爱憎情感,加重了全诗沉郁苍凉的格调。 岑参的《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描写了将士出征敌虏的情景:“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写出了将士们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气概,表达了敌虏必败、唐军必胜的自信,同时诗中又突出大漠风沙:“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岑参用夸张的手法描绘了奇丽、壮观的景物,表现出语言独具匠心的特点。 2、岑参描写边塞生活的丰富多彩,高适描写对士卒的同情 岑参的作品主要反映了民族间的友好往来、和睦相处与大西北奇丽的风光景色,如《火山云歌送别》、《热海送崔侍御还京》等,不难看出岑参注重描写边塞丰富多彩的生活。 高适的诗虽也有描写边塞风光的景,但大都作为抒发情怀的烘托。他以政论的笔调深刻揭露边防政策的弊病,同时流露出对士卒的同情和对将帅的讽刺,如《塞上》:“边尘满北溟,虏骑正南驱。转斗岂长策,和亲非远图。” 3、高适因袭较多,岑参追求革新 高适、岑参的边塞诗都是在继承旧的文学传统上有所革新的,并且都凸显各自的特点。高适诗在传统艺术形式的继承方面因袭较多,突破与创新不足。他在边塞诗的创作中,因袭了较多的乐府旧题,如《塞上》、《塞下曲》等,他不能随心所欲地抒发感情。他也写了一些新题乐府的诗,如《蓟门五首》、《营州歌》等,能够较充分地发挥其创作的才能,但其诗因袭较多而创新较少,缺乏一种活力。 与高适的边塞诗相比,岑参则较多地融合了六朝以来近体诗的成就并作了创新,在诗的句式、节奏、押韵等方面表现出了自己的革新。《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这首诗三句一节,打破了旧的二句或四句一节的诗的格局,并充分显示出风格独特的艺术特色。岑参用一种新的审美态度去看待边塞,“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里不是写梨花,而是虚写,以之喻雪,写出了边塞大雪的精神,表现了诗人追求的“新”、“神”的美学境界。 简介边塞诗 边塞诗是以边疆地区汉族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一般认为,边塞诗初步发展于汉魏六朝时代,隋代开始兴盛,唐即进入发展的黄金时代。据统计,唐以前的边塞诗,现存不到二百首,而《全唐诗》中所收的边塞诗就达两千余首。其中有些宏伟的篇章不但是汉族文学的宝贵财富,而且极具历史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