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生活中的数学》教学设计【一等奖】

小学数学《生活中的数学》教学设计【一等奖】
小学数学《生活中的数学》教学设计【一等奖】

《生活中的数学》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14页内容。

二、教学目标

1、让学生进一步认识长度千米和质量单位吨,牢记单位之间的进率。

2、能联系生活,理解生活中处处存在这些数学知识。

3、培养学生学会观察生活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进一步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和质量单位(吨),牢记单位之间的进率。

2、难点:能联系生活,说出生活中的数学。

四、教学方法

合作、交流、复习

五、教学准备

课前学生分小组收集的材料、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日记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师:这几天老师在网络上看到了一篇数学日记,内容和我们学过的测量知识很有关系,今天老师特别拿来跟大家一起来

分享一下!课件出示《小马虎日记》。

早晨,我从2分米长的床上爬起来,喝了一瓶重100千克的水,然后穿上19米长的运动鞋,围着200千米的花坛跑了4圈。吃完早餐后,我坐上速度是每小时40米的校车来到学校,进教室后我便拿出8米厚的数学书准备上课。课堂上老师用一根大约长75分米的粉笔在长4厘米的黑板上出了一道‘每日一题’,我就进入了思考状态。(课件语音读日记,老师看学生的反应)师:你们为什么笑?

生:因为小马虎用错了长度单位。

师:那么请同学们帮他改一改好吗?(指名改正)

师:修改完日记,你们想说什么吗?(学生回答)

2、小结:虽然小马虎“长度单位”学得不怎么好,但是他这种用数学之笔来记录生活的态度还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看来如果不熟练掌握长度单位就会闹出笑话,所以我们要想使用这些长度单位,必须全面了解它们,才能让长度单位家族里的这些朋友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设计意图:把纯数学概念性的知识变为情境性的“日记”,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这些计量单位的印象,更使得抽象的数学课充满了情趣。]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回顾一下我们已学过的长度和质量单位。

(二)、知识梳理,复习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

1、复习长度单位:

(1)让学生说一说认识了哪几个长度单位。

(2)通过生活中例子说一说1毫米、1厘米、1分米、1米、1千米的长度。

2、复习质量单位

(1)让学生说一说认识了哪几个质量单位。

(2)举例子说一说1克、1千克、1吨有多重?

[设计意图:通过系统的复习,让学生能对这一单元的知识在头脑中形成网络,以便于学生更好的掌握。]

(三)、联系生活,学习数学

1、课件出示课本第十四页的内容,各小组学习交流,你看到了什么?

2、学生汇报社会调查情况

请同学们汇报这两天来你发现生活里什么地方存在我们学过的长度和质量知识?先小组交流,然后全班汇报。

[设计意图:我们的数学来源于生活,最终也要服务于生活,在我们的生活中并不是缺少数学,而是缺少观察,所以在前面的学习时就让学生搜集生活中见到的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为今天的学习作准备。然后通过全班汇报交流,达成知识共享。]

(四)、方法应用

7千米=( )米 6000千克=( )吨

400厘米=()米 3吨500千克=( )千克

3600米=( )千米( )米 6吨-2000千克=()千克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对原有基础知识的提高。]

(五)、梳理知识,总结升华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只要同学们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一定能在生活中学到更多知识。

[设计意图:通过老师的激励语言,更激起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以及发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六)、课堂检测,过关游戏

第一关:在下面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

(1)机场跑道长约3()

(2)课桌高85()

(3)大头针长约22()

(4)卡车载重8()

(5)一个鸡蛋约重60()

第二关:判断对错

(1)一支铅笔长18米。()

(2)数学书宽约17厘米。()

(3)一座三层楼房高约10分米。()

(4)一辆汽车的载重量是8千米。()

(5)小玲体重31千克。()

第三关:在()里填上“=”、“<”、“>”。

2吨()960千克 4千米()4200米 500厘米()5米2050克()2049千克 15吨()15千克

第四关:一堆货物有21吨,运走5吨,剩下的用一辆载重4吨的卡车运,这辆卡车要几次才能运完?

第五关:一千克的棉花和一千克的铁比较,哪个重?为什么?

(七)、课外拓展:你知道吗?

老师向学生介绍曹冲称象的故事。(动画语音演示)

[设计意图:通过课堂检测与拓展延伸相结合,让学生以感兴趣的方式巩固所学内容,使抽象的书本知识内化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八)、布置作业

回家了解一下你家每月的用水量是多少吨。如果每月少用1吨水,你认为能做到吗?和爸爸妈妈商量一下,可以采取哪些节水方法?

(九)、板书设计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角的度量》教案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角的度量》 设计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依据课标的要求,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本节课我创设了有趣的游乐场情境,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发现并提出问题。接着再认识量角器,探索用量角器量角的过程中,不断生成新问题,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想一想、比一比、估一估、量一量、做一做等数学学习活动,掌握了量角的方法,形成技能,并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现了学习数学的价值。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37—38的内容。 教材与学情分析 《角的度量》这节课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内容,这节课属于空间与图形中测量的一部分,而角的度量又是测量教学中难度较大的一个知识点。学生在二年级已经初步认识了角,对角有了初步的表象,但还没形成正确的表象,因此,教材把这部分内容安排在学生初步认识了角,明确了角的概念,知道角有大小之分的基础上学习本节课的知识。教材分两个层次编排:第一个层次,是介绍量角器和角的度量方法,引导观察,认识量角器和角的计量单位;第二层次,让学生通过对两组角的度量,进一步明确:角的大小与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认识量角器,会用量角器量角的度数。 2.通过观察、尝试、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动手实践的能力。 3.让学生体验学习的乐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认识量角器,灵活合理地使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 教学难点:探索、发现、归纳出量角的方法。 教具准备:课件、量角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观察游乐场 师:孩子们,你们喜欢去游乐场吗?今天我们就一起去游乐场玩玩,瞧,游乐场里面有些什么项目? 生:荡秋千、海盗船、小猴正在玩滑滑梯…… 师:小猴它们怎么了? 学生自由发表看法。 2.提出质疑 师:这三个滑滑梯与什么知识有关呢?看滑滑梯与地面形成什么? 生:每个滑滑梯与地面形成的角度不同。

小学数学人教版教案设计

小学数学人教版第九册第三单元教案设计 小学数学人教版第九册第三单元教案设计 第三单元小数除法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6页例1及做一做,练习三1、2题。 【教学目标】: 1.掌握比较容易的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会用这种方 法计算相应的小数除法. 2.培养学生的类推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1)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2)懂得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的道理,并能正确的 进行计算。 (3)通过讨论总结的方法,学习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4)通过学习,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难点】:理解商的小数点要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教学重点】:商的小数点的处理问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情景图引入新课:同学们你们喜欢锻炼吗?经常锻炼对我们的身体有益,请看王鹏就坚持每天晨跑,请你根据图上信息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出示例1:王鹏坚持晨练。他计划4周跑步22.4千米,平均每周应 跑多少千米?教师:求平均每周应跑多少千米,怎样列式?(22.4÷4)板书课题:“小数除以整数”。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教学例题1。 (1)出示例题l:王鹏坚持晨练,他计划4周跑步22.4千米,平均 每周应跑多少千米? 让学生独立分析题目的条件和问题,然后列出算式:22.4÷4 教师:想一想,被除数是小数该怎么除呢?小组讨论。分组交流讨论情况: 提问:为什么用除法计算?(因为是把总路程平均分成4份,求每份

是多少,所以用除法计算。) 小结:小数除以整数和整数除法的意义是相同的. (2)探究计算方法 第一种:利用单位换算 22.4千米=22400米 22400÷4 = 5600米 5600米=5.6千米 第二种:利用竖式计算 如果把被除数22.4的小数部分“4”盖上不看,整数除法应当怎样除?(22÷4商5余2。) 商5写在哪儿?(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商就写在那一位上面。) 再把十分位上的4移下来,合成24个十分之一,用24个十分之一,除以 4商几?(商是6)表示什么?(6个十分之一)商6应写在哪一位上?(6要写在十分位上) 为了表示6个十分之一,在商5与商6之间点上小数点,这样就表示6在十分位上,也就是商里的小数点应和被除数的小数点上下对齐。这样就得到一个完整的竖式。 22.4÷4=5.6(千米) (3)小结:小数除以整数,按照整数除法的法则去除,商的小数点要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计算时要注意,整数部分除完后商应先点上小数点,然后把十分位上的数字落下来,继续除。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商就写在那一位上。 三、反馈检测 1. 完成教科书第l7页的“做一做”。 完成“做一做”:25.2÷6 34.5÷15 2. 拓展练习 解决问题:张村去年只有24家有电视机,今年又有30家买了电视机。张村今年有电视机?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

冀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

冀教版第七册数学教案 第一单元升和毫升 升和毫升是《数学课程标准》“空间与图形”领域中测量的内容,主要包括认识“升”和“毫升”以及二者之间的换算关系。 本单元的教育目标: 1、结合具体事例,了解容积的意义,认识“升”和“毫升”,知道1升=1000毫升,会用字母表示升和毫升。 2、通过实验操作等数学活动,感受“升”和“毫升”的实际意义,能表达实验的过程和结果。 3、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在实验操作的过程中,感受数学问题的探索性,挑战性,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本单元重难点: 认识“升”和“毫升”,知道1升=1000毫升,会用字母表示升和毫升。 本单元共安排了2课时。 第1课时,认识“升”和“毫升”。 第2课,了解升和毫升之间的关系。 第一课时升和毫升 教学目标: 1、在实际操作活动中,经历了解容量概念和认识测量工具,以及认识“升”和“毫升”的过程。 2、了解容量的含义,认识“升”和“毫升”,知道“升”和“毫升”怎样用字母表示;会读量杯和量筒中液体的多少。 3、积极参与“玩水”的实验活动,获得愉快的学习和数学活动经验。 教学重点: 升和毫升的认识 教学难点: 容量概念的形成和正确读取量杯量筒液体的多少。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喝饮料吗? 生:喜欢。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两瓶饮料(出示饮料),你们知道哪个瓶子里的饮料多吗?你是怎样知道的? 生:左手拿的瓶子里饮料多,用眼直接看出来的。 师:今天我们要一起来认识容量单位:“升和毫升”。学了今天的知识,你就可以用数来表示饮料的多少了。(板书课题)

1、实验,容量。 ⑴出示两杯不同颜色的水(高度不一样)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哪一杯水多呢? 生:红色(蓝色) ⑵再出示两个杯子。(大小不同) 师:哪一杯装水多?有什么好办法?同桌互相讨论一下。 ⑶提出小组合作实验,在实验中考虑有什么好的方法,让学生积极配合,共同解决问题。 师:你们都想到了哪些方法? 生1:可以把一个杯子装满水,再倒入另一个杯子里。 生2:还可以把两个杯子都倒满水,然后再分别倒进两个一样大的杯子里。 师:同学们真聪明,你们想出了这么多好办法!(鼓励的语气) 小结:哪个杯子装水多,我们就说哪个杯子的容量大。(出示课件) 2、实验,认识升和毫升。 ⑴出示两个高度一样、装着水的高度也一样、但粗细不同的两个瓶子。(用不同颜色区分) 师:老师这里还有两个瓶子。比一比,哪个瓶子装的水多?你是怎么比较的?现在以小组为单位相互讨论。 师生交流。 生1:用一个大杯子,先把一个瓶子的水倒进去,做一个记号,然后倒出来。再把另一个瓶子的水倒进去,和刚才做的记号比较。 生2:分别倒进两个一样大的杯子里,再比一比哪个多。 生3:用量杯也可以测量出哪个瓶里的水多。 师:同学们,你们真了不起,想出了许多好方法。那现在,我们就来按刚才的方法试一试吧。 ⑵师:如果要精确的知道液体的容量,就要用到计量液体的工具(认识量筒和量杯),计量液体,如汽油、饮料、药水、等,用升或毫升做单位。 师:升用字母“L”表示,毫升用字母“mL”表示。(出示课件并板书,学生读一读) 师:生活中还有哪些液体用升或毫升来计量? 生:油,牛奶,可乐,啤酒。 ⑶用量杯测量两个瓶子中液体的多少。师生一起进行实际操作。 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读出两个量杯中红色液面和蓝色液面所在的刻度。(学生汇报,老师在黑板上记录) 三、巩固练习。 第1题,让学生独立观察并填空。然后全班交流。 第2题,分小组进行实验,完成后汇报结果。 第3题,鼓励学生尝试不同的方法,然后全班交流。

小学数学微课教案设计

二年级数学微课教案设计 授课教师:张云珍 课题:连乘、连除和乘除混合 教学内容:课本81页例题及“试一试”,课本第81页“想想做做”第1~4题。 教学目标:1、学生会读连乘、连除和乘除混合的运算,掌握运算顺序,并能进行正确运算; 2、通过计算,进一步熟练乘、除计算。 重、难点与关键:1、重点:掌握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2、难点:加强对运算顺序的认识。能进行第一、二步的计算。 3、关键:通过混合计算使学生熟练乘、除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 口算: 7×9 18÷6 3×6 20÷4 54÷9 40÷8 54÷6 36÷4 8×6 2、指名板演: 23+6-7 14-7-6 指名口述计算过程,集体订正。 提问: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顺序是什么? 3、口算 2 ×3 ( )×4 ( ) 36 ÷4 ( )×3 ( ) 4 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将要利用到以上的知识,学习新的内容——连乘、连除、乘除混合运算(板书课题)。 二、新授 1、 教学课本第81页例题“2×3×4”。 (1)、指导读法。 (2)、指导算法。 (A )提问:这题中有几个运算符号? 介绍:像这样题目叫连乘。(学生齐说) (B )这题应按从左到右得顺序计算,先算2×3得多少?再算什么?(板书) (C )与复习题相比。 提问:有哪些地方相同,哪些地方不相同?(计算过程相同,都是先算2×3=6,再算6×4=24;不同的是:准备题中每一步都要把写下来,而例题则要把第一步计算结果记在脑子里,然后再算第二步) 2、 教学课本第81页例题第2题“36÷4×3”。 (A ) 出示复习题36÷4 ( )×3 ( ),将它改编成一道二步计算的算式。(出示例题) (B ) 提问:这道题中有哪几种运算? 介绍:像这样的题目,我们叫乘、除混合运算。(学生齐答) 指名学生读算式,再齐读。 (C )、提问:想一想,这题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36÷4 ×3 = 27(指名学生口述,并板书)

【教学案例】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角的度量》教案

《“互联网+”视域下小学课堂双师教学创新模式的研究》 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角的度量》 教学思路:巧妙地运用了“双师教学”的课堂教学模式,通过简短小视频播对角的产生的介绍,引导学生理解在古代美索不达米亚地区,他们通过天文观察并结合当时历法发现,用360个太阳一个挨着一个紧紧排列,恰好就是一圈。按照这们的观察结果,人们把圆平均分成360份,其中的一份所对的角的大小就是1度。)让学生寻找其中的数学元素,再通过各种各样的角,使学生感受到角在生活中的运用,用心描绘角,体会到美术与数学学科之间的融会贯通。。 教学目标: 1、认识量角器的构造,会用量角器正确度量角。 2、通过观察、操作学习活动,让学生经历和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及概括能力 3、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激发学后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量角器,掌握度量角的方法。 难点:体会角的度量的本质,在从动态意义上加深对角的认识。 教具准备:希沃、量角器、三角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出示愤怒小鸟 师:同学们,你知道愤怒小鸟的游戏吗? 2、请比较∠1、∠2和∠3的大小,并说出比较的方法。 师:你会选择哪把弓呢?学生汇报想法 师:这把弓的什么最重要,究竟几度的角最为合适呢? 3、揭示课题:角的度量<板书>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我们预设学生会想到锐角,或是比90°小的角度,但仍然不能得到准确的结果,从而引出引出测量工具和测量单位。当然我们也不排除这种可能:学生想到描述角的大小需要使用量角器测量其度数。如果这样,我们觉得不是所有的学习都要回到知识产生的原点,顺学而教将是我们选择的路径。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引导归纳 1、认识1度角、建立1度角的概念 师:那么1度的角到底有多大呢?我们听听科学家是怎么规定?出示希沃动画解说。 【设计意图】1度的由来,插入庄老师解说,引导学生理解:在古代美索不达米亚地区,他们通过天文观察并结合当时历法发现,用360个太阳一个挨着一个紧紧排列,恰好就是一圈。按照这们的观察结果,人们把圆平均分成360份,其中的一份所对的角的大小就是1度。)小结:这个角的大小就是1度(介绍1度角并板书)

新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新 人 教 版 小 学 数 学 第 十 二 册 教 案

本册教材分析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负数、圆柱与圆锥、比例、统计、数学广角、整理和复习等。 圆柱与圆锥、比例和整理和复习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在数与代数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负数和比例两个单元。结合生活实例使学生初步认识负数,了解负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比例的教学,使学生理解比例、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会解比例和用比例知识解决问题。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圆柱与圆锥的教学,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使学生通过对圆柱、圆锥特征和有关知识的探索与学习,掌握有关圆柱表面积,圆柱、圆锥体积计算的基本方法,促进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 在统计方面,本册教材安排了有关数据可能产生误导的内容。通过简单事例,使学生认识到利用统计图表虽便于作出判断或预测,但如不认真分析也有可能获得不准确的信息导致错误判断或预测,明确对统计数据进行认真、客观、全面的分析的重要性。 在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教材一方面结合圆柱与圆锥、比例、统计等知识的学习,教学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另一方面安排了“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经历探究“抽屉原理”的过程,体会如何对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模型化”,从而学习用“抽屉原理”加以解决,感受数学的魅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册教材根据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多个数学综合应用的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整理和复习单元是在完成小学数学的全部教学内容之后,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一次系统的、全面的回顾与整理,这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原来分散学习的知识得以梳理,由数学的知识点串成知识线,由知识线构成知识网,从而帮助学生完善头脑中的数学认知结构,为初中的数学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一册教材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

【精选】冀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数学

四年级数学教案

升和毫升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认识容量和升。 学情分析 这部分内容在以往教材中是安排在认识体积之后学习的,但在学生的生活中已被广泛运用,学生具有一定的感知。 教学要求 知识目标:使学生知道“容量”的概念,认识容量单位“升”,了解“一升”的实际意义,体会“容量”的含义,通过操作让学生体会采用统一的容量单位的必要性。 能力目标:增强空间大小的量化观念,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和实际应用能力。 情感目标:在操作活动中,感受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 使学生认识“升”这个容量单位的大小,加深对“升”的认识。 主要教学方法 讲授法,操作法 教学组织形式 4人小组 教学准备 电脑课件 教学过程 一、认识容量: 1.出示两个茶杯: 2.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两个茶杯,谁来说出哪个杯子里盛水多?

3.说明:哪一个杯子盛的水多,我们就说它的容量大一些,盛水少的,我们就说它的容量小一些。(板书:容量) 4.出示两个水壶: 5.你知道哪一个水壶的容量大一些吗?(如果学生是通过观察得到的结果,可再提示可以怎样来证实) 6.你说举举例子来比较容量的大小吗?(如家中的热水壶跟水瓶比较) 7.请同学们观察在这个水壶中盛了多少水? 8.想一想,你能说出这个水壶的容量是多少吗?你是怎么想的? 9.我们可以把这壶水倒入杯中,看看可。 10.小组活动,将一壶水分别倒入各自准备的水杯中。 11.谁来说一说,这壶水有几杯? 12.同学们说的都不太一样,大家觉得这样说科学吗?如果别人这样告诉你,你能知道这壶水的容量吗? 13.因此,人们就给容量定出了统一的单位。 二、认识升: 1.请同学们拿出从家中带来的各种容器。 2.请同学们分别在小组里交流一下你带来的容器上标明的容量是多少? 用的是什么单位? 3.指名两小组回答最大的容量和最小的容量。(板书:升或L)如果有毫升则向学生说明下面再来学习。(板书完整课题) 4.从同学们的回答中,我们可以知道,升是容量的单位之一,那么,你认为1升有多少呢?小组交流一下。 5.要想科学的认识升这个单位,我们先来认识这个量杯(出示量杯),量杯是用来测量液体的容量的工具,在量杯上有一些刻度,标着1的地方就表示容量是1升。 6.现在,老师将一个棱长是1分米的正方体中装满水,再将这些水倒入量杯中,你发现什么? 7.板书:棱长是1分米的正方体的容量正好是1升。 三、想想做做: 想想做做1:

《角的度量》小学数学教案.doc

《角的度量》小学数学教案 1.知识与技能:认识量角器、角的度量单位,会在量角器上找出大小不同的角,并知道它的度数,会用量角器量角。 通过一些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让初步建立1°角、30°角、60°角、120°角的表象,发展空间观念。 通过联系生活,使学生理解量角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操作学习活动,形成度量角的技能,同时使学生经历和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通过先估后量,掌握用量角器量角的基本方法,能灵活、正确地测量各种不同位置的角,并感知角的大小与所画边的长短无关。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认识量角器,会用量角器量角。 教学难点:会用量角器量角,会正确读出所量角的度数。 电子白板、量角器、三角板、多媒体课件,牙签。 角的度量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角和直角,并明确了角的概念,知道了角是有大小之分的基础上学习本课的知识,并

为学生后续学习角的分类和画角打下基础。 学生对于角的大小有了初步的体验,并知道了角的大小与两边叉开的程度有关,且有部分学生已经知道了量角器,但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用量角器来测量角几乎没有体验。 课前一分钟: 师:同学们,喜欢玩儿游戏吗?我们一起来玩儿一个高射炮打蚊子的游戏。一次角度大了,二次角度小了,三次击中目标。 师:游戏中我调整了大炮的什么,最后击中了目标? 复习角的概念和各部分的名称 1.提问:怎样的图形叫做角?白板上画1个角。说一说角各部分的名称。白板上书写:边、顶点、边。并演示延长。 2.白板上画几个角。 让学生把这些角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给它们排队。 角1角 2角 3 教师继续追问:“你知道角3比角1大多少吗?” 3.揭示课题 师小结:如果我们能够度量出这两个角的大小,问题就可以解决了。你们想不想知道它们究竟相差多少呢? 探究新知 揭示课题后,教师顺势提出,要知道“角3比角1大多

最新秋季小学数学教案人教版

最新秋季小学数学教案人教版 一篇好的教案对于老师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在此小编分享了秋季小学数学教案人教版,一起来看看吧! 秋季小学数学教案人教版笫一篇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测量过程,知道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 2、通过观察,明确毫米与厘米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3、使学生在操作中学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4、使学生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小组合作学习,估计课本的长、宽、厚. (1)出示例1情境图,学生认真观察?教师提出问题. (2)4人小组合作,分别估计一下数学课本的长、宽、厚.将估计的结果填在记 录表的“估计” 一栏中. (3)对估计的结果进行反馈. 2.用测量的方法验证估计的结果. (1)分组测量课本的长、宽和厚.测量时,将遇到的问题记录下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测量的结果. (2)交流测量的结果,引出毫米.板书课题“毫米的认识” ? 二、探究体验 1、了解毫米与厘米的关系. (1)提问:“从尺中,你发现毫米与其他单位间的关系吗?” ? (2)学生观察并独立思考后回答问题.从而引出1厘米=10毫米的关系.让学生多说发现这个关系的过程. 2、帮助学生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1)在尺上观察1毫米的长度,互相比划一下1毫米的长度. (2)教师提出问题:“请大家说出生活中长或宽或厚大约是1毫米的东西

先在组内说,再在全班交流. (3)要求学生合作完成:先从课本中数出儿页(捏紧后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再用尺子验证一下是不是1毫米,然后调整到厚度是1毫米,最后数一数看有多少张. 三、实践应用 1、生独立完成“做一做”,再在小组内说出填写的结果. 2、生说一说,在生活中测量哪些物品一般用“毫米”作单位. 3、师生共同小结:当测量长度的结果不是整厘米数时,可以用毫米来表示;1 厘 米=10毫米;1分硬币、电话卡、储蓄卡、医疗保险卡等的厚度大约都是1 毫米…… 四、课堂练习 1.练习一笫1题.安排学生在书上完成,练习时要求学生先估测,后判断,再 用尺子进行测量验证. 2.练习一第2题.要求学生完成在作业本上. 3.练习一第3题.先让学生估计实物的长(或宽),再用尺子进行测量.完成 后,让学生对估计和测量的结果进行对比. 五、全课总结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新知识? 2、师总结. 分米的认识学习设计 秋季小学数学教案人教版笫二篇 教学□标:通过学生的估计、测量方法、讨论交流等活动,使学生知道分米产生的实际意义,以解分米与厘米与米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换算.会选择分米作单位进行测量;帮助学生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过程: 一、学习分米产生的意义 1、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直尺,先估计一下你们的课桌的长和宽大约是多少. 然后四人一小组的来测量课桌的长.

审定新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第三单元《角的度量》教案教学设计优秀教案

审定新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第三单元《角的度量》教案教学设计优秀教案 本套审定新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角的度量》教案教学设计由中小学教育网免费提供资源。请注明出处。教案下载方法:右键点击下面的教案附,选择目标另存为,保存在桌面上或你的电脑上解压缩即可使用!单元教案第(三)单元备课时间:任课教师:教材分析本单元内容的编排注重数学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从直观过度到抽象。学生在二年级上册认识长度单位时,就已经初步认识了线段。本单元教材一开始就借助直观,引入了射线和直线的概念,并让学生讨论线段、射线、直线的联系与区别。在此基础上教学角的概念和角的表示符号。然后在角的度量的知识基础上让学生认识平角和周角,教学角的分类和角的画法。教学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线段,认识射线和直线,知道线段、射线和直线的区别。2.使学生认识常见的几种角,会比较角的大小,会用量角器量角的度数和按指定度数画角教学重难点1.线段、直线、射线的区别与联系2、角的度量、角的分类和角的画法课题线段、直线、射线和角课型新授执教人备课时间分析本课时分三个小层次,第一个层次通过实验,直观描述什么是射线和直线,第二个层次,让学生讨论直线射线和线段有什么联系和区别?第三个层次,利用射线的概念给角下定义,

复习角的各部分名称及角的表示方法和读法。教学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线段,认识射线和直线,知道三者之的和别。2使学生认识角和角的表示方法,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3培养学生关于线段、射线、直线和角的空间观念。教学重难点重点:建立射线的概念。难点:使学生理解角的边是两条射线教具学具准备直尺,三角板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二次备课 一、认识线段、射线和直线1.认识线段的特征。出示线段(长4分米)。提问:谁来告诉大家,黑板上的图形叫什么?(板书:线段)提问:线段要怎样画?(按学生的回答画线段)。画线段时,开始和结束都要注意什么?指出:线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是有限长的,我们可以用直尺量出线段的长度。谁能来量一量黑板上的线段,告诉大家,它的长是多少。现在看老师再来画一条5分米长的线段。2.认识射线。如果把线段的一端无限延长,(老师延长第二条线段)就得到一条射线。(板书:射线)把射线与线段比一比,它有什么特点?指出:射线也是直的,它只有一个端点。另一方没有端点,可以无限地延长下去,是无限长的。直尺或三角尺可以画出射线:先点一点,再沿着尺的一边画射线。谁再来说一说,射线有哪些特点?射线可以量出长度吗?为什么?指出:射线只有一个端点,是无限长的,所以不能量出它的长度。3.认识直线。现在,我们把线段两端无限延长,(边说边把第三条线段延长就得一条直线。(板书:直线)大家把直线和线段、射线的特点比一比,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直线有哪些特点?谁来说一

冀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教案设计(全册)

第一单元位置 【教学目标】 1、经历认识左右、上下、前后等相对位置的过程,会辨认物体的相对位置。 2、会用左右、前后、上下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 3、感受位置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会用左右、前后、上下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教学难点】 感受位置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时间】 3课时。 第一课时左右 【教学内容】 冀教版数学教科书第二册1~2页。 【教学目标】 1、会用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2、经历认识左右位置关系的过程。通过活动,使学生能确定物体左右的位置与顺序,并能用语言表达,初步体验“左右”的相对性。 3、在活动中感受左、右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会用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经历认识左右位置关系的过程。 【教学难点】 在活动中感受左、右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课的类型】 新授课。 【教具准备】 教科书、铅笔盒及练习题挂图。

【教学方法】 合作、演示等。【教学过程】

布置作业:课本第2页练一练。 板书设计:位置左右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前后 【教学内容】 冀教版数学教科书第二册3~4页。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理解前后位置的相对性,能从具体的情境中正确确定“前后”。 2、通过观察、操作、表演说一说等活动,感知前后的位置关系,初步体会前后的相对性。培养探索意识和协作精神。 3、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激发探索知识的积极性,渗透“事物之间的相对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角的度量教案

角的度量课题角的度量课型新授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认识量角器、角的度量单位,会在量角器上找出大小不同的角,并知道它的度数,会用量角器量角. 2.通过一些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通过联系生活,使学生理解量角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操作学习活动,形成度量角的技能,同时使学生经历和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认识量角器,会用量角器量角 难点认识量角器,会用量角器量角 教具量角器、尺或三角板 教师导学学生活动教学意图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出示下列三种椅子问学生:你喜欢坐 哪种椅子,为什么? 学生回答后作如下小结:根据刚才同 学们的交流,看来椅子靠背的角度不 同,它的作用也不同,像第2种椅子就 是专门给登月的宇航员设计的,要造 这样的椅子就要知道靠背的角度,你 有办法知道它的角度吗?(根据学生 的回答板书课题:角的度量) 二、自主探究,认识量角器. 1.认识量角器的中心、0刻度线、内 外圈刻度. (1)师:量角用什么工具? 师:请大家仔细观察自己的量角器, 认真地研究研究,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2)小组合作研究量角器. (3)学生汇报研究的结果.注意这里 要尽量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有的 问题还可以让学生来解答.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要说明哪里是 量角器的中心,哪里是0度刻度线及 内刻度和外刻度,量角器是把半圆平 均分成180份等.根据回答做出下列 板书:中心、0度刻 学生思考后汇报 学生自由发表见解. 量角器 学生观察自己的量角 器,小组合作研究 全班交流汇报,学生 说出自己的想法 学生独立判断后全班 订正 从生活中让学生 感受到数学知识 的存在. 使学生认识量角 器的构造和角的 度量单位 内刻度和外刻度.(如果学生答不到量 角器是把半圆平均分成180份,教师 学生回答:是角 学生汇报.量角 通过动手操作, 加深学生对1°角

小学数学冀教版一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冀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 教 学 设 计

第一单元比一比 第1课时比较高矮和长短 【教学内容】 教材第4—5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结合身边的事物进行高矮、长短的比较,了解这些概念的含义,使学生能够进行高矮长短的比较。 [过程与方法]通过呈现身边的事例及实践活动,了解比较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准备】课件、铅笔、粉笔、线绳 【学习方式】 结合具体事物、讨论交流、实践活动 【教学准备】 课件、铅笔、粉笔、线绳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这节课,老师想和同学们比一比高矮,谁想来? 2、教师指一名同学与老师比高矮。 3、提问:老师和这位同学比谁高谁矮?学生观察并进行判断、交流。师生比高矮这一活动,即贴进生活又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二、探究与体验 1、师:刚才老师和一位同学比了高矮,那么你想和其他同学比一比高矮吗?注意比完后一定要把结果告诉老师。 2、请学生拿出自己的铅笔与教师的粉笔比较一下,说说哪个长,哪个短。 3、提问:在生活中,我们还可以拿什么进行高矮长短的比较?全班学生互相比高矮,全然汇报交流,比较结果。 学生自由发言。 小组讨论,全班交流。让学生亲自比较,广泛交流,认识高矮,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达到人人参与的目的。 结合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进行比较,认识长短,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寻找生活中的事物进行比较,体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 三、实践与应用 1、实践活动 师:刚才,同学们学会了比较高矮,现在,我想请几位学生进行从矮到高的排队活动。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发现高和矮都是相比较而言的。

数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微课教学设计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学会应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能正确组成比例。 2、认识比例的各部分的名称。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判断能力。 教学重点: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应用比例的意义或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能正确地组成比例。 教学过程: 一、复旧引入 1、谈话: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了比的有关知识,说说你对比已经有了哪些了解?(预设:比的意义、各部分名称、基本性质等。) 还记得怎样求比值吗? 2、课件显示:算出下面每组中两个比的比值 6:8 2.4:1.6 60:40 3:4 二、探究新知 (一)认识比例的意义 1、计算上题每组中两个比的比值,课件依次显示答案。 2、师:通过上述结果,你发现了什么? 6:8=3:4 2.4:1.6=60:40 讲授:像这样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比例也可以写成分数

的形式,如上题中: 4386= 40606.14.2= 3、我们知道了比例的意义,下面我们来判断下列哪组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12:6和8:4 0.18 :0.6 和 90 :30 12:6=2 8:4=2 0.18 :0.6 =0.3 90 :30=3 因为2=2 0.3 3 所以能组成比例 所以不能组成比例 比例式:12:6=8:4 8:4=12:6 4、小结。 提问:如何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最关键是看什么? 有两个比,且比值相等,就能组成比例;反之,如果比值不相等,则不能组成比例。 (二)、教学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1、讲授:组成比例的4个数叫做比例的项,在比例中,两端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内项。 课件出示: 12 :6 = 8 :4 2、小结、过渡: 刚才我们已经研究了比例的意义、各部分名称,你知道比例有什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角的度量》

角的度量(3稿) 教学内容:课本第37~38页例1 教学目标: 1、认识量角器、角的度量单位“度”和度的符号。会在量角器上找出大小不同的角,并知道它的度数。掌握量角的一般步骤和方法。 2、知道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程度有关。 3、通过一些操作活动:量一量、估一估,培养角的空间观念和估计能力。 4、通过观察、操作学习活动,形成度量角的技能,同时使学生经历和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用量角器的一般步骤和方法。 难点:怎样读出角的度数。 教学过程: 一、认识量角器的各部分名称 师:通过昨天的预习,你们是用什么工具测量角的大小的?(量角器) 师:你知道量角器的各部分名称吗?现在请听老师慢慢说来。 (在投影上介绍) 师介绍:量角器中间的点我们称为“中心点”,这条平平的线上可以找到两个0,从中间点出发,向右是一条0°刻度线,向左也是一条0°刻度线,上面所有的数字都是它的刻度) 二、教学度的读法和写法 师:昨天老师布置了测量三个角的大小,你们会测吗?测量的结果是多少呢?现在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大家的测量结果吧! (展示学生的作品) 预设:35°或35度130度或130°33度或33° 师:°表示的是什么?(度) 师:没错,“度”就是角的计量单位,用符号“°”表示。在数学中,人们通常把半圆平均分成180份,其中一份所对的角的大小就是1°角。那这几个角怎么读?你会读吗? (35°或35度130度或130°33度或33°或147°)师:在写的时候又要注意些什么? 预设:这个°要写在右上角。 三、探究角的测量方法 1.学生展示测量第一个角 师:那谁愿意上来展示展示你的测量过程?指名学生上来测量,用投影展示。A:重点:中心点对顶点,0度刻度线对角的一边,看另一边是所对数是几,它就是几度) (请下面的同学也拿起量角器,点对点,线对线,读一读你量出来的是几度)B.指名读读你是几度。(35°或145°)那到底是几度呢?这里又有什么奥妙呢?(学生不会,教师自己说) 强调:为什么读35度而不是读145度。所对的0度线在内圈就读内圈------)C.写上角度。 师:用刚才的方法测量一下第二、三个角,你量对了吗?错了请改正。 2.让学生测量第二、三个角(教师巡查) (A)点对点,线对边,看一看是几度,写一写

小学数学人教版教案——比

课题一:比的意义(A)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6~47页和相应的“做一做”,练习十二的第1~4题. 教学目的 1.理解比的意义,学会比的读写法,掌握比的各部分名称及求比值的方法.2.弄清比同除法、分数的关系. 教具准备 长3分米、宽2分米的红旗一面,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复习 · 教师: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常常需要对两个数量进行比较.比如这面红旗(教师出示红旗),它长3分米,宽2分米.要对这面红旗的长和宽进行比较,可以用什么方法 引导学生回答:可以用减法,比较长比宽多多少或宽比长少多少.用除法,比较长是宽的几倍,或者宽是长的几分之几. 板书:3÷2==1……………长是宽的1倍 2÷3=……………………宽是长的 二、新课 1.导入新课. 教师:刚才我们用以前学过的方法对红旗的长、宽进行比较.这节课,我们要在用除法对两个数量进行比较的基础上,学习一种新的对两个数量进行比较的数学方法──比.(板书:比.) 教师:比表示什么意义呢它怎么读,怎么写各部分的名称是什么比又和除法、分

数有什么关系呢这些都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下面我们先学习比的意义.(板书课题.) 2.教学比的意义. 教师:(指3÷2)看这个除法算式,长是宽的几倍需要哪个量和哪个量比较 > (长和宽比较.) 红旗的长是多少宽呢红旗的长和宽比较也就是几和几比 (长和宽比较也就是3和2比.) 求红旗长是宽的几倍又可以说成长和宽的比是3比2.(板书:长和宽的比是3比2.) (指2÷3)宽是长的几分之几是哪个量和哪个量比较根据这个例子(指上例),想一想,宽是长的几分之几又可以说成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宽和长的比是2比3.教师板书. 小结:现在我们知道谁是谁的几倍或几分之几,又可以说成谁和谁的比. 教师:这两个例子都是对长、宽两个量进行比较,为什么一个比是3比2,而一个比是2比3呢 引导学生回答:3比2是长和宽的比,2比3是宽和长的比. 这两个例子告诉我们:两个数量进行比较一定要弄清谁和谁比.谁在前、谁在后不能颠倒位置. — 教师:刚才我们用除法和比的方法对红旗的长、宽进行了比较.在日常生活中,两个数量进行比较的事例有许多,请看这个例子(出示投影片): “一辆汽车2小时行驶了100千米,这辆汽车的速度是每小时多少千米 求汽车行驶的速度怎样计算 学生回答时,板书:100÷2=50(千米) 100千米是汽车行驶的什么2小时呢汽车的速度需要哪个量和哪个量比较 (路程和时间比较.)

二年级数学微课教学设计

系列微课--认识图形 数角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62--66页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加强学生对角的概念的体会。 2、借助丰富的观察、操作活动,帮助学生积累图形认识的活动经验,加深对图形的认识。 3、通过数角活动,学生理解数角的有序性,并能正确数出图形中角的个数。 教学重难点:正确数出图形中角的个数。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1、引言:同学们,角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种图形,大家都比较熟悉,一个图形里面有几个角相信同学们也都数的比较清楚,但在一些特殊情况下,数角就成了一个难点,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解决这个问题。 2、师:角由什么组成的?学生回答师分别画出锐角、直角、钝角,所示图形。 师:在这个图形中,一共有几个角呢?你 是怎样数的?

3、师:同学们很聪明,接下来大家看看在这个图形中有几个角呢?(课件图形1、2、3。学生数完后教师课件演示,图形3不演示,学生数完教师确认后在括号里出示正确答案) 4、师:怎样数才能不重复也不遗漏呢?学生回答。 师小结数角的方法:注意数的有序性,先数出基础角,再数出由2个基础角合起来的角,再数由3个基础角合起来的角,依次类推。 5、练习。 课件出示图形:图形发生了变化,让它复杂一些,你还能快速数出它的个数吗?(学生数角并汇报) 6、总结回顾:数角的个数一定要注意数的有序性,这样不仅快速而且准确。

数图形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67--70页内容 教学目标: 1、在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中,激发对图形研究的 好奇心。 2、通过数图形的个数,初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发 展学生的智力。 3、能够正确数出图形中各种图形的个数。 教学重难点:正确数出图形中各种图形的个数。 教学准备:课件、正方形纸、长方形纸,平行四边形纸。 教学过程: 师:假如你是长方形、正方形或平行四边形,你怎样向大家来介绍你自己! 师:同学们对图形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今天我们就根据图形的基本特征来做游戏,看谁最会动脑。 课件出示图形:在这样的图形中有你认识的图形吗?分别有几个?(学生数图形并汇报) 课件演示数图形的过程。(师讲解数的方法:有序性) 课件出示第二个图形(着重讲解) 师:在这个图形中又有一些有长方形,看似简单的图形,你们能数出这个图形中有多少个长方形吗?(学生数图形)学生汇报后师讲解并演示方法:这个图形的组成有一定的规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上册《角的度量》教学设计

《角的度量》教学设计 【课前慎思】 1、学生测量了各种各样的角,感受到量角的用处了吗? 2、这一课的难点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难点?量角器的结构很复杂,量角之前先要认识量角器,那认识量角器的什么呢?怎么认识量角器? 一、创设怎样的情境 搜寻生活中的角,大多数都不要量,因为大多数是直角。经过反复搜寻、思考和讨论,终于找到了滑滑梯这样既有趣又能引发学习需求的情境。 二、认识量角器 1、先在量角器上画角; 2、介绍“中心点”、“零刻度线”、“内外圈刻度”、1度的角、度数的写法等; 3、先量开口向右的角,再量开口向左的角; 三、渗透度量意识 在一个长方形上做文章,从长度、面积、角度等维度进行归纳,以帮助学生建立度量意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教学活动:分别出示三个倾斜度越来越大的滑梯。 提问:1、想玩哪个?

2、这三个滑梯的不同之处在哪? (过渡)不过有一个很重要的不同之处,那需要有数学的眼睛才能看得出来。 ——揭示课题 二、自主探究,认识量角器 教学活动1:试着量∠1.教师下发工作纸,学生尝试使用量角器,并展示学生错误的测量方法。 提问:1、怎么量角的大小呢? 2、先来试试看,好不好?(学生尝试使用量角器) 3、(错误方法展示)那这个角多大呢? 4、我们在量角器上能找到角吗? 教学活动2:寻找量角器上的角,介绍量角器,提问: 1、量角器上有没有角?在哪? 2、这是角吗? 3、这个角多大呢?(90度) 4、这个角的顶点在哪里?(顺势介绍量角器)这个角的顶点就是量角器的中心点。这条边上有一个“0”,所以这条线叫做0度刻度线。她刚才指的另一条边就是90度刻度线。 教学活动3:在纸量角器上画角(90度、60度、1度、157度) 提问:1、这两个角的不同之处在哪?(开口方向不同)

冀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全册数学教案

第一单元观察物体 第1课时观察生活中的场景和物体 学习目标: 1、经历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根据具体事物和图片判断观察角度的过程。初步体会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 2、能根据具体的事物、图片和照片,直观辨认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简单物体。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初步体会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 教学难点:能根据具体的事物、图片和照片,直观辨认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简单物体。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一、创设请境,导入新课 出示“盲人摸象”情境图 师:你们以前有没有听过盲人摸象的故事呢?谁来给大家讲一讲生:…… 师:四个盲人摸得是同一只大象,为什么他们对摸到的部分感受不一样呢? 师:老师这有一个盒子,请3名同学站在不同方位上观察物品,并说一说你看到的是什么样子的。

师生总结出:观察物体的角度不同,所看到的物体的形状是不同的。(板书:观察物体) 二、组织活动,引导观察 出示四个同伴观察木头大象的情景图 师:丫丫看到的大象是哪个部位,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丫丫看到的大象是什么样子的。 师:其他三位同学看到的大象是哪个部位,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看到的大象是什么样子的。 师:请4名学生在不同的方位上观察这个带把的水杯,说一说自己看到的水杯的样子。 师:下面四幅图分别是谁看到的? 三、巩固练习出示拍照图 师:说一说小猴、小兔分别在什么位置给小房子拍照,并说一说它们能拍到房子的什么部分。 师:(出示两幅照片)让学生判断两幅照片分别是谁照的,并说出理由。 练一练2题 师:汽车侧面的侧面指的是哪? 师:物体的左面和右面观察统称为侧面观察。 作业设计:练一练1、3 板书设计: 观察生活中的场景和物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