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华东师大版

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华东师大版
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华东师大版

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华东师范大学版本)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及研究内容

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及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教育心理学的性质

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及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3、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4、具体研究范畴是围绕学及教相互作用过程而展开的。

(1)五要素

①学生——学习的主体因素(其群体差异、个体差异影响学及教过程)

②教师——教学中起关键作用(教学过程的主导)

③教学内容——学及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课程

④教学媒体——教学内容的载体、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影响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和容量;影响教学组织形式及学生的学习方法)

⑤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课堂自然条件、教学设施及空

间布置)社会环境(课堂纪律、同学关系、校风、社会文化)

影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认知发展过程,教师的教学方法、

教学组织

(2)三过程

①学习过程——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及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②教学过程——教师组织教学

③评价/反思过程——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学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和评判;教学中对教学的监视和分析;教学后的检测、反思)

4、学及教相互作用:五种因素共同影响了三种过程,三种过程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

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

1、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

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

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过程

(一)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代表人物:桑代克事件:1903年出版了《教育心理学》,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二)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

尚未成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

(三)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

作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正在形成

(四)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

布鲁纳:认为教育心理学研究包括(4方面)

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廖世承(1924年)

第二章小学生的心理发展及教育

第一节小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

一、心理发展

1、定义: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2、四个基本特征:(1)连续性及阶段性。个体的心理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连续发展的过程,也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表现为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及阶段性。(2)定向性及顺序性。心理发展总是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先后顺序,尽管发展的速度存在个体差异,但发展是不可逆的。(3)不平衡性。不同心理的发展速度不同,达到成熟水平的时期不同,发展所需的最佳时期及条件不同,具有不平衡性。(4)差异性。各种心理机能所达到的最佳水平、形成的速度、达到成熟水平的时期因人而异,具有个体差异性。

二、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

1、我国心理学家把个体的心理发展划分为8个阶段:乳儿期(0~1);婴儿期(1~3);幼儿期(3~6,7);童年期(6,7~11,12);少年期(11,12~14,15);青年期(14,15~25);成年期(25~65);老年期(65以后)。社会自我基本成熟的时期在少年期。心理自我开始形成和发展的时期为青年初期。

三、小学生心理发展的教育意义

(一)学习准备

1、定义;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防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2、学习准备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包括: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

3、学习准备不仅影响新学习的成功,而且也影响学习的效率。学习也会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新的发展又为进一步的新学习做好准备。(动态)

(二)关键期

1、提出者:奥地利生态学家劳伦兹(动物身上存在“印刻”)

2、定义:是个体早期生命中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如:2岁是口语发展的关键期,4岁是形状知觉形成的关键期、4.5岁是学习书面语言的关键期等。

3、抓住关键期的有利时机,及时进行适当的教育,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二节小学生的认知发展

一、认识发展的阶段理论

1、代表人物:皮亚杰

2、内容:①儿童的认知发展是伴随同化性的认知结构的不断再构,使认知发展形成几个按不变顺序相继出现的时期或阶段;②逻辑思维是智慧的最高表现。③从婴儿到青春期的认知发展分为:感知运动、前运算、具体运算和形式运算等四个阶段。

㈠感知运动阶段(0—2岁)

特点:感觉和动作分化;后期思维开始萌芽

㈡前运算阶段(2—7岁)

特点:各种感知运动图式开始内化为表象或形象模式,用表象符号来代替外界事物;思维受直觉表象的束缚;思维特征:认为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以自我为中心;认知活动具有相对性;不可逆。

㈢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特点:思维可逆,能进行逻辑推理;获得了长度、体积、重量和面积的守恒;思维仍需要具体事物的支持。

㈣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

特点:思维是以命题形式进行的;能运用假设-演绎推理的方式解决问题;具有抽象逻辑思维;具备了补偿性的可逆思维;思维灵活。

二、认知发展及教学的关系

①认知发展制约教学的内容和方法;②教学促进学生的认识发展;③教学应适应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关于最近发展区

提出者:维果斯基(前苏联)

定义: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及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的过渡状态。

意义:

1、教育者不应只看到儿童今天已达到的发展水平,还应看到仍处于形成的状态,正在发展的过程。

2、教学应适应最近发展区,走在发展的前面,并跨越最近发展区而达到新的发展水平。第三节小学生的人格发展

(一)人格的发展

1、定义: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及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2、发展阶段:埃里克森八阶段理论(见书P20-21)

3、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①家庭教养模式;②学校教育;③同辈群体

(二)自我意识的发展

1、定义: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及周围事物的关系的意识。

2、组成: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

3、发展阶段:

①生理自我(1岁末开始,3岁左右基本成熟)

②社会自我(3岁以后至少年期成熟)

③心理自我(在青春期开始发展和形成)

第四节个别差异及因材施教

一、学生的认知差异及其教育含义

认知过程:指学生借以获得信息、做出计划和解决问题的心理过程;

体现为认知方式和认知能力等个别差异

(一)认知方式差异:

1、定义:

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

2、认知差异表现:

①场独立及场依存;提出者:威特金

场独立性的人对事物的知觉和判断不易受外来因素的影响和干扰,常根据自己的内部参照,独立进行分析判断;场依存性的人较多地依赖外在参照知觉事物,或者难以摆脱环境因素的影响和干扰。

②沉思型及冲动型;学生对问题解答的速度和准确性方面的差异。所谓沉思型是指对问题的解答速度较慢但错误较少的类型;所谓冲动型是指对问题解答速度较快但错误较多的一种类型

③辐合型及发散型:提出者:吉尔福德(美国)

(二)智力差异

1、智力反映了一个人的聪明程度,而且这种聪明程度可以通过智力测验所测定的分数(智商IQ)来衡量;

2、智商呈常态分布,即:全人口中,智力超常和智力低下者均为少数,多数人的智力处于中等水平。

3、智力量表:

斯坦福-比纳量表(比率智商)

韦克斯勒量表(离差智商)

4、差异表现:(见书P27)

个体差异

群体差异

(三)认知差异的教育含义(如何因材施教)P27

1、应该创设适应学生认知差异的教学组织形式。

2、采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方式,努力使教学方式个别化。

3、运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手段。

二、学生的性格差异及其教育含义

1、定义:性格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以及及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2、差异表现

①性格特征差异(对现实态度的性格特征、性格的理智特征、情绪特征和意志特征)

②性格类型差异(外倾性和内倾型;独立型和顺从型)

3、教育含义:性格的个别差异影响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选择,影响学生的社会性学习和个体社会化。学校教育应重视情感因素的作用,使教育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更好地适应学生的性格差异。

三、特殊儿童的心理及教育

第三章学习的基本理论

第一节学习的实质及类型

一、学习的实质及特性

(一)学习的心理实质

1、概念:广义的学习是指人及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这一定义说明:

①学习表现为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

②学习所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是相对持久的;

③学习是由反复经验引起的。

(二)人类学习和学生的学习

1、人类的学习及动物的学习有本质的区别:

①人的学习是掌握社会历史经验和个体经验的过程

②人的学习是以语言为中介的;

③人的学习是一种有目的、自觉的、积极主动的过程。

我国心理学家对人的学习的定义: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以语言变中介,自觉地、积极主动地掌握社会的和个体的经验的过程。

2、学生的学习:

①定义: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的,是在较短的时间内接受前人所积累的文化科学知识,并以此来充实自己的过程。

②学习内容:知识、技能和学习策略的掌握;问题解决能力和创造力的发展;道德品质和健康心理的培养。

二、学习的一般分类(P32-33)

1、加涅的学习层次分类:

根据学习情境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把学习分为八类:

①信号学习;②刺激-反应学习;③连锁学习;④言语联结学习;

⑤辨别学习;⑥概念学习;⑦规则或原理学习;⑧解决问题学习

2、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

①智力技能;②认知策略;③言语信息;④动作技能;⑤态度

3、我国:

①知识的学习;②技能的学习;③行为规范的学习

第二节联结学习理论(P34-43)

一、理论要点:

1、联结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通过条件作用,在刺激和反应之间建立直接联结的过程;2、强化起重要作用;3、个体学到的是习惯,是反复练习和强化的结果;4、习惯形成后,只要原来的或类似的刺激情境出现,习得的习惯性反应就会自动出现。

二、代表学说: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说;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论;

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论;程序教学及教学机器;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一)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说;

1、把学习定义为刺激及反应之间的联结;

2、联结的形成是通过盲目尝试-逐步减少错误-再尝试这样一个往复过程习得的;

3、提出三个学习规律,即:效果律、练习律和准备律

①效果律是指刺激及反应之间的联结伴随着满意的结果而增强,伴随着烦恼的结果而减弱。

②练习律是指任何联结,练习运用会增强这个联结的力量,而不练习则会使联结力量减弱。

③准备律是指当学习者有准备时,联结实现就感到满意,联结不实现则感到烦恼,学习者不准备实现而实际联结实现时也会感到烦恼

(二)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论;(P37)

基本规律:(理解)

1、获得及消退

2、刺激泛化及分化

(三)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论;(P39)

基本规律:(理解)

1、人和动物的行为有两类: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定义理解)

2、操作性行为主要受强化规律的制约

强化;逃避条件作用及回避条件作用;消退;惩罚(定义理解)

3、程序教学及教学机器(P40)

(四)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P41)

1、理论要点

2、学习的信息加工模式

信息流

控制结构:期望事项(学习动机)

执行控制(认知策略)

3、学习阶段及教学设计

第三节认知学习理论

一、理论要点:

1、认知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主动地在头脑内部构造认知结构;2、学习是通过顿悟及理解获得;3、学习受主体的预期所引导。

二、代表学说:苛勒的完形-顿悟说;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论;

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一)苛勒的完形-顿悟说(P43-44)

㈠基本内容:

1、学习是通过顿悟过程实现的

2、学习的实质是在主体内部构造完形

㈡对完形派学习理论的评价:

1、肯定了主体的能动作用,把学习视为个体主动构造完形的过程,强调观察、顿悟和理解等认知功能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这对反对当时行为主义学习论的机械性和片面性具有重要意义;

2、完形派在肯定顿悟的同时,否定试误的作用,是片面的。

(二)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论(认知—发现说)(P45-47)

1、布鲁纳学习观:

(1)学习的实质在于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

(2)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

2、教学观

(1)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

(2)掌握学科结构的教学原则:动机原则、结构原则、程序原则、强化原则(理解)3、教师应如何做(P47)

(三)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

1、学习分类:

从学生学习的方式上将学习分为接受学习及发现学习;

从学习材料及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的关系上又将学习分为有意义学习和机械学习

2、意义学习的实质和条件(P48-49)

(1)意义学习的实质:就是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及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实质性的联系即指这种联系是非字面的联系;非人为的联系是指建立在某种合理的或逻辑基础上的内在联系而非任意的联想或联系。

(2)意义学习的条件:学习材料本身性质(客观条件)和学习者自身因素(主观条件)

①客观条件:意义学习的材料本身必须具有逻辑意义,在学习者的心理上是可以理解,是在其学习能力范围之内。

②主观条件:a、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能够同化新知识的适当的认知结构;b、学习者必须具有积极主动地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及认知结构中的适当知识加以联系的倾向性;c、学习者必须积极主动地使这种潜在意义的新知识及认知结构中的有关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使认知结构或旧知识得到改善,使新知识获得实际意义即心理意义。

(3)意义学习的目的就是使符号代表的新知识获得心理意义。

3、接受学习的实质和技术(P49-50)

(1)接受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学习者接受事物意义的学习。

(2)接受学习的心理过程:首先在认知结构中找到能同化新知识的有关观念,然后找到新知识及起固定点作用的观念的相同点;最后找到新旧知识的不同点,从而清晰的区别新旧概念,并在思维活动中融会贯通,使知识不断系统化。

(3)影响因素:认知结构中适当的起固定作用的观念的可利用性。

※关于“先行组织者”技术

①定义: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高于学习任务,并且及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相关联。

②目的:为新的学习任务提供观念上的固着点,增加新旧知识之间的可辨别性,以促进学习的迁移。

③评价:接受学习是学习者掌握人类文化遗产及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的主要途径。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的“组织者”技术对促进知识的学习和保持很有价值,教师应灵活地运用这一技术。

(四)建构主义学习理论(P51-53)

1、建构主义是学习理论中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以后的进一步发展

2、基本观点:

※知识观

※学习观

※学生观

第四章学习动机

第一节学习动机概述(P54-58)

一、动机及其功能

1、动机: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2、功能:激活、指向、强化

二、学习动机及其基本结构

1、学习动机: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使行为朝向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

2、组成:学习需要、学习期待(P55-56)

(1)学习需要及内驱力: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的内驱力、附属内驱力

(2)学习期待及诱因:

3、种类:

①高尚的动机及低级的动机;(按学习动机内容的社会意义分)

②近景的直接性动机及远景的间接性动机;(按学习动机的作用及学习活动的关系分)

③内部学习动机及外部学习动机。(按学习动机的动力来源分)

三、及学习效果的关系

华东师大版八年级上册数学15章《数据的收集与表示》分课时练习题及答案

15.1 数据的收集 1.进行数据的收集调查时,在明确调查问题、确定调查对象后一般还要完成以下4个步骤:①展开调查;②得出结论;③记录结果;④选择调查方法.但它们的顺序弄乱了,正确的顺序是( ) A.④①③② B.③④①② C.④③①② D.②④③① 2.要调查某校学生周日的睡眠时间,下列调查对象选取最合适的是( ) A.选取该校一个班级的学生 B.选取该校50名男生 C.选取该校50名女生 D.随机选取该校50名学生 3.下面哪项调查适合选举的形式进行数据收集( ) A.谁在2015年亚洲杯足球赛中进球最多 B.5月1日是什么节日 C.谁在学年度期末考试中取得第一 D.谁最适合当班长 4.想知道你班里的同学如何处理压岁钱,你必须调查,然后再加以总结,那么: (1)你调查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调查的对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感兴趣的是调查对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打算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王老师对本班40名学生的血型作了统计,列出如下的统计表,则本班A型血的人数是( ) A.16人 B.14人 C.4人 D.6人 6.某校有500名学生参加外语口语考试,考试成绩在70分~85分之间的有120人,则这个分数段的频率是( )

7.在一次调查中,出现A种情况的频率为0.4,其余情况出现的频数之和为30,则这次调查的总次数为( ) A.12 B.18 C.50 D.75 8.某体育老师将本班学生的立定跳远成绩进行整理后,分成5组,已知从左到右4个小组的频率分别为0.05,0.15,0.30,0.35,第5小组的人数是9人,则参加这次测试的学生有( ) A.60人 B.55人 C.50人 D.45人 9.八(1)班共有55名学生,其中男同学28名,为计算该班女同学的身高应收集________个数据. 10.数字11001000100001110001中,1和0出现的频数分别是________, ________, 频率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 11.某校500名学生参加生命安全知识测试,测试分数均大于或等于60且小于100分数段的频率分布情况如表所示(其中每个分数段可包括最小值,不包括最大值),结合表中的信息,查得测试分数在80~90分数段的学生有________名. 12.某校八年级(1)班的40名学生中,13岁的有5人,14岁的有20人,15岁的有14人,16岁的有1人. (1)填写表格; (2)若该校八年级共有500名学生,请你估计年龄在14岁有________人,15岁的有________人.

数学七年级上华东师大版华师大版5.1数据的收集二同步练习

华师大版5.1数据的收集练习二 1.每个对象出现的次数用_________表示,每个对象出现的次数与总次数的比值用__________表示. 2.在一次优秀干部的评选活动中,得票结果如下表所示.(总票数为50) 候选人小林小明小华小丽 唱票记录正正正 正— 正下T 正正正 得票数21 8 2 19 上表数据显示,小林的得票频数是_______,得票频率为______;小丽的得票频数是_________,得票频率为_________. 3.能够表示对象出现频繁程度的是________. 4.某同学随手写了下面这一长串数字:0100100011000011100000111101000001111101. 其中0出现的频数是_______,频率是_______;1?出现的频数是?_______,?频率是___. 5.阅读下表并回答问题: 甲队乙队 二分球50 48 二分球命中 率 54% 50% 三分球20 25 三分球命中 率 40% 48%

罚球18 20 罚球命中率83.3% 90% 以上数据是甲、乙两支篮球队在某次比赛中的情况,从数据上来看,甲、乙两队的最终比分是_________,_______队获胜? 6.小明抛硬币的过程见下表,阅读并回答问题: 抛掷结果10次50次500 次5000次 出现正面次 数 3 2 4 258 2498 出现正面的 频率 30% 48% 51.6% 49.96% (1)从表中可知,当抛完10次时正面出现3次,正面出现的频率为30%,那么,?小明抛完10次时,得到_______次反面,反面出现的频率是________; (2)当他抛完5000次时,反面出现的次数是______,反面出现的频率是_____. ? (3)?通过上面我们可以知道,?正面出现的频数和反面出现的频数之和等于____,正面出现的频率和反面出现的频率之和等于_________.

华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数据的收集与表示单元试题

数据的收集与表示单元试题 班级______姓名_______座号____ 一、填空题:(每题2 分,共24 分) 1、在数字102030中,“0”的出现的频数为____。 2、小明1 分钟内投篮75 次,共进了45 个球,则小明进球的频率是____。 3、常见的统计图有_____,_____,_____三种。 4、用_____统计图,可较直观的反映某市五个区占地面积与全市总面积的对比情况。5、在一次数学测试中,有的同学不及格,那么这次考试的及格率是____。 6、打开电视机,正在播放动画片,这个事件是_____发生的。 7、在股市交易上,为了让股民清楚、直观地了解某种股票的涨跌情 况,那么使用的统计图是_____统计图。 8、如图,某校学生年龄的扇形统计图,14岁的人数占____%。 9、若一个事件发生的机会是99.9%,则它是____发生。(填“必然”、“可能”或“不可能”)。 10、写出一个必然事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对某班学生的一次考试进行统计,90~99分的学生有10 名,这一分数段出现的频率为0.2,则该班学生有___ _人。 12、如图,一个可以自由转动的转盘,转动转盘,当转盘停止 时,指针落在____区域的可能性较大。 二、选择题:(每题3 分,共18 分) 1、能够反映每个对象出现的频繁程度的是() A、频率 B、频数 C、频率和频数 D、以上都不是 2、如图是我校初一学生到校方式的条形统计 图,根据图形可得出步行人数是总人数的 () A、20% B、30% C、50% D、60%

3、在一个口袋中,装有 5 个黑球,2 个白球,任意摸出一个球,则( ) A 、可能摸到白球 B 、只能摸到黑球 C 、只能摸到白球 D 、不可能摸到白球 4、要能清楚地表示出各部分在总体中所占的百分比,应选择( ) A 、条形统计图 B 、扇形统计图 C 、折线统计图 D 、表格统计 5、太阳绕着地球转是( ) A 、不可能的 B 、不太可能的 C 、可能的 D 、可能性很小 6、任取一副扑克牌,如果任意抽取一张,抽到大王的机会是( ) A 、不可能的 B 、必然的 C 、介于 1 和 0 之间 D 、有一半可 能 三、解答题:(每题 8 分,共 48 分) 1、某校某班共有 40 位同学,在一次数学考试中,将成绩分为A 、B 和C 三级,根据表 中已知信息完成统计表。 2、我校为了解一个年段的学习情况,在这个年段中抽取 50 名学生,对某学科进行测试,将成绩整理后如右表: 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 70-79分出现的频率为____。 ② 90分以上的人数(包括 90 分)有____人。 ③ 本次测试 50 名学生成绩的及格率是____。(60 分以上为及格,包括 60 分) 3、小明的书架上有一些书,其中三分之一是学习参考书,六分之一是学习工具书,剩下 的都是科普书,根据这些信息,请你作出表示每一类书籍所占百分比的扇形统计图。 4、初一年三班同学在“你我同心,抗击洪灾”的募捐活动中,自愿捐款情况如下:

2021年华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华东师大版第5章数据的收集与表示(无答案)同步练

第五章 数据的收集与表示 姓名__________ 一、耐心填一填: 1. 某班共有学生56人,其中男生29人,要知道女生立定跳远的成绩,则要收集_________个数据. 2. 己知全班有50名学生,在体育课进行三项体育活动:立定跳远、50米短跑、掷铅球,请根据己知信 息,完成统计表: 体育活动 立定跳远 50米短跑 掷铅球 “正”字法记录 正正正 频数 10 频率 0.5 3. 为了了解初三学生身体发育情况,某中学对初三女学生的身高进行一次测量,所得数据整理后,列 出了频率分布表如下: 组别 频数 频率 5.1495.145- 1 0.0 2 5.1535.149- 4 0.08 5.1575.153- m 0.40 5.1615.157- 15 0.30 5.1655.161- 8 n 5.1695.165- 2 0.04 合计 50 1.00 表中m 和n 所表示的数是多少? m =________n =___________ 4. 对某班50名学生的数学毕业成绩进行统计,90~89分的人数有10名,这一分数段的频率为_______ 5. 我国居民在人均住房面积、每一百个家庭拥有轿车的平均数以及子女在各级学校接受教育共计多少 年的平均数等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都存在差距,要反映有关这三方面的数据,如果只使用一张统计图来表示这种差距,应该选择________统计图比较合适 6. 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例的大小表示城镇水平的高低,由下面统计图可知,我国城镇化水平提高最快的 时期是____________ 0.00% 10.00%20.00%30.00%40.00%50.00%1953 1964年 1982年 1990年 2002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