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三地理考试动向:水平地域分异规律

2020届高三地理考试动向:水平地域分异规律
2020届高三地理考试动向:水平地域分异规律

2020届高三地理考试动向:水平地域分异规律

考向以某区域自然带为载体,考查气候类型分布与陆地自然带的对应关系,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纬度地带性)规律和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经度地带性)规律。

【例题1】

下图中K岛于1983年火山爆发,植被消失殆尽。1987年,该岛上已有64种植物生长旺盛。据研究,百年之内该岛上的天然植被就可以恢复。据此完成(1)~(2)题。

(1)K岛天然植被类型属于( )

A.热带雨林 B.热带草原

C.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D.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2)与相同植被类型的大陆地区相比,K岛植被恢复迅速的独特条件是( )

A.海拔高 B.种源丰富

C.火山灰深厚 D.光照充足

解析第(1)题,由经纬网及海陆分布状况判断图示区域属于马来群岛的一部分,图中面积较大的岛屿为爪哇岛。该区域地处热带雨林气候区,所以K岛天然植被类型属于热带雨林。第(2)题,据材料可知,K岛屿与大陆上的热带雨林相比,K岛没有种源和光照优势,海拔高也不是恢复植被的优势,火山灰可形成肥沃的土壤,利于植被生长。

答案(1)A (2)C

【例题2】

下图示意我国植被的地带性分布。读图完成(1)~(2)题。

(1)图中②为( )

A.草原 B.荒漠

C.针叶林 D.针阔混交林

(2)我国东部森林植被的东西宽度在南北方向上发生变化,其主导因素是( )

A.纬度 B.洋流 C.地形 D.季风

解析第(1)题,②地位于内蒙古高原,植被应该为草原,故选A项。第(2)题,东部森林植被分布南宽北窄,主要是受夏季风的影响。因为夏季风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势力逐渐减弱,所以年降水量也是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减少,植被的覆盖范围也逐渐减小。故选D项。

答案(1)A (2)D

跟踪训练

读“澳大利亚自然带分布图”,回答1~3题。

1.与①处自然带的形成无关的因素是( )

A.暖流B.山脉迎风坡

C.大气环流D.寒流

2.④地自然带的名称是( )

A.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B.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C.热带草原带

D.温带草原带

3.自然带①→②→③体现的自然带的地域分异规律是( )

A.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

B.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

C.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

D.陆地环境的整体性

答案 1.D 2.B 3.B

解析①是热带雨林带,由于位于东南信风的迎风坡,沿岸有东澳大利亚暖流经过,因此降水丰富,形成热带雨林带;②是热带草原带,③是热带荒漠带,④是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带;由于自然带①→②→③降水量逐渐减少,从而形成了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读“世界某区域自然带划分示意图”,回答4~6题。

4.该区域位于( )

A.印度南部B.非洲南部

C.南美洲南部D.澳大利亚南部

5.属于温带荒漠带的自然带是( )

A.a地 B.b地 C.c地 D.d地

6.为c地带来降水的主导风向是( )

A.西北风B.西南风

C.东北风D.东南风

答案 4.C 5.D 6.A

解析第4题,结合区域轮廓和经纬网知,该区域为南美洲南部。第5题,d地位于安第斯山脉东侧,地处山地西风带背风坡,降水少,形成温带荒漠带。第6题,c地位于40°S~60°S之间大陆西岸,主要受南半球西风带影响,风向为西北风。

下图是“我国30°N植被叶面积指数变化示意图”(叶面积指数是指单位土地面积上植物叶片总面积占土地面积的倍数)。读图完成7~8题。

7.造成我国100°E以西地区植被叶面积指数较小的最主要因素是( )

A.冰川B.降水

C.海拔D.土壤

8.我国100°E以东地区植被叶面积变化,反映的地域分异规律主要是( )

A.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B.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C.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D.非地带性规律

答案7.B 8.B

解析结合图示知,我国30°N植被叶面积指数自西向东逐渐增大,与水分条件的变化一致,反映了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9.读“南美洲部分自然带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甲、A、B、C自然带的名称。

(2)甲→A→B自然带的更替体现了自然带的________________分异规律,这种分异规律是以________为基础的。

(3)分析C自然带狭长的原因。

(4)乙纬度较高,但自然带类型与甲地相同,试分析其形成的原因。这体现了自然带的哪种分异规律?

(5)说出D自然带的名称及其形成原因。

答案(1)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热带荒漠带。

(2)纬度地带性热量

(3)沿岸秘鲁寒流降温减湿作用;安第斯山脉的阻挡。

(4)处在东南信风的迎风坡,降水多;有巴西暖流流经,增温增湿。地方性(非地带性)分异规律。

(5)D自然带的名称为温带荒漠带。因其处在安第斯山脉盛行西风的背风坡地带,降水量少,出现焚风效应,形成了荒漠景观。

解析图中自然带甲、乙为热带雨林带,A为热带草原带,B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C为热带荒漠带。C由于沿岸秘鲁寒流的影响和安第斯山脉的阻挡作用,自然带非常狭长,向北延伸到赤道附近。乙地纬度本应该为热带草原带,但由于处在迎风坡上,加上沿岸暖流的增温增湿作用,形成了热带雨林带。D处由于处在盛行西风的背风坡,形成了温带荒漠。

读“我国30°N附近甲山坡聚落数量和植被随海拔分布示意图”,回答10~11题。

10.甲山坡在海拔约2 200~2 800米地段聚落数量多的原因是( )

A.气温高B.坡度较小

C.气温低D.靠近河流

11.甲山坡出现地方性分异(非地带性)规律的植被是( )

A.常绿林B.高山草甸

C.针叶林D.干旱灌木

答案10.B 11.D

解析第10题,由图可知,甲山坡海拔2 000~3 000米,海拔适中,气温适宜,距离河流较远,但地形坡度小,较平坦,适宜人类居住,从而使得该地段聚落数量较多。第11题,由图可知,甲山坡干旱灌木出现在常绿林下方(由于坡度大,土壤水分条件较差所致),应属于该山坡的地方性分异规律的植被。

读下图,完成12~14题。

12.该山峰最可能位于( )

A.天山B.秦岭

C.横断山脉D.台湾山脉

13.造成不同坡向冰川面积差异的最主要因素是( )

A.光照 B.气温 C.降水 D.地势

14.造成不同坡向冰川面积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 )

A.降水减少B.地壳运动

C.风力增强D.气温升高

答案12.A 13.C 14.D

解析第12题,根据我国主要山脉的海拔高度及其分布可知,秦岭、台湾山脉分别位于地势的第二、三级阶梯,而且海拔较低,山顶根本没有冰川分布;横断山脉地处我国西南地区,盛行西南季风,南坡是迎风坡,冰川面积分布应该较大,而图中是北坡冰川面积分布多,所以该山脉应该是天山。第13题,光照(热量)、气温主要通过影响雪线的升降,进而影响不同季节冰川面积的变化,与同一季节不同坡向冰川面积差异关系不大;地势高低影响山峰上部是否有冰川分布,与面积大小关系不大;不同坡向冰川面积差异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降水,一般情况下山地迎风坡一侧降水量大,冰川面积大。第14题,降水减少对于迎风坡的冰川面积减少影响较大;地壳运动与冰川面积变化无关;风力增强对冰川面积减少有影响,但影响不大;仔细观察下图,不同坡向冰川面积都在缩小,说明冰川在大量融化,可见造成不同坡向冰川面积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气温升高。

15.读“喜马拉雅山南坡和北坡存在的不同自然带分布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下列各自然带与图中A、B、C、D的对应关系。

①落叶阔叶林带②针叶林带③针叶阔叶混交林带

④常绿阔叶林带

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D.________。(2)判断图示自然带的分布反映出的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及形成原因。

(3)说明北坡缺少森林植被的原因。

(4)说明南坡积雪冰川带的海拔比北坡低的原因。

答案(1)②③①④

(2)垂直地带性。峰顶与山麓相对高度大,水热状况随高度的增加而发生变化。

(3)海拔高,气温低,降水少。

(4)南坡地处西南季风的迎风坡,降水比北坡多。

解析第(1)题,根据图示信息及垂直自然带分布规律判断各自然带名称。第(2)题,峰顶与山麓相对高度大,水热状况随高度的增加而发生变化,所以形成了地理环境的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第(3)题,森林的生长受水热条件的影响,因北坡海拔高,热量条件不足,且降水少,所以水热条件不足以满足森林生长。第(4)题,积雪冰川带的分布受水热条件的影响,而南坡地处西南季风的迎风坡,降水比北坡多,所以积雪冰川分布海拔低。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