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克的发展历程及来历

坦克的发展历程及来历
坦克的发展历程及来历

坦克的发展历程及来历

龙泉三小五年级二班谭威

指导教师:李燕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军为了打败英法联军,就建了很多碉堡。碉堡之间有拉上了带刺的铁网,英法联军一次次的冲锋,都倒在血泊中。斯文顿知道了,他想:要是在给履带式的拖拉机装上厚厚的甲外衣,在装备上大炮和机枪,是他既能冲进敌人的阵地,又能防御敌人的机枪扫射,那该多好啊。

于是,他向英国政府建议。他们把一种“霍尔特”型的拖拉机改装成一种战车。这种攻防两用的武器很快就在英国的一家制造水柜的工厂里制造了出来。“水柜”在战场上横冲直撞。在战场上,德军被打得一败涂地。从此,在战场上经常出现“水柜”的身影。在英国没有坦克时,双方伤亡惨重,德军死伤60万人,英法联军伤亡62万人。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坦克的主要任务是客服战壕铁丝网障碍物,引导步兵冲击,消灭敌人的步兵。摧毁机枪掩体和土木质发射点,而不是与敌人的坦克相对抗。因此坦克配备的主要武器是机枪和短炮管榴弹炮,且火炮口径多为37~57毫米。装甲厚度一般为1~16毫米,采用柳钉连接。动力装置多为66~110.3千瓦的汽油机。最大速度大约是6千米/小时。其中德国生产的“黑豹”(TV)坦克被认为是“大战

中德国生产的最好的坦克之一”。他的炮塔周围挂装着装备用履带板,大大提高了他的防护性能。

二次大战促进了坦克急速的迅速发展,坦克的性能能得到全面的提高,结构形式趋于成熟。并逐步摆脱了坦克从属与步兵和骑兵的观念,开始重视坦克综合性能的提高,使其成为地面作战的主要突击兵器。这一时期坦克的发展方向有两个,一个是以前苏联T-34为代表的结构紧凑,坚固使用型的坦克,另一个是以德过的“虎”式和“黑豹”式的、坦克为代表的活力和防护性能普遍较差的坦克。英、法等国坦克虽也有很大发,但与同期苏联、德坦克相比均稍逊色。苏联T——34坦克装有长身管火炮,采用铸造炮塔、焊接车体、倾斜装甲结构,并以柴油机为动力装置。他是现代坦克的先驱。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坦克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20世纪60年代以后,一些国家从现代条件下协同作战。研究了步兵战车,使坦克的战斗力大大增强。

坦克的发展历程回顾与展望

坦克的发展历程回顾与展望 2009011254 王立珂无91 一、陆战之王的辉煌诞生 “Tank”这个划时代的陆战创意最初也曾像富兰克林向拿破仑推荐的蒸汽轮船一样被一言封杀,但幸运的是,这个创意被咱们熟知的一个名人,丘吉尔,重新发掘了出来,最终成就了如今的陆战之王。 坦克的创意起源于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澳大利亚的一名工师兼专业发明家劳塞罗特·德·摩尔最初构想了一个具有来强大的火力、坚固的铁甲、高度的机动性的“陆地巡洋舰”,并向英国战争部递交了份装甲车辆的设计图纸,却被当时的英国官员视为无稽之谈。【引自《坦克的诞生、演化及其发展趋势》,张军峰,军事展望【文章编号】 1003- 0166(2008)02- 0078- 04】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由于战争双方都大量地配备了机关枪,并与战壕、铁丝网相结合,筑成了三位一体的防御阵地。第一次世界大战变成了一次旷日持久的对峙战。在英法联军付出大量伤亡以后,一些军事学家开始苦心琢磨,希望能发明一种新式武器来克服这一障碍。英国陆军上校欧内斯特·斯温顿提出了与劳塞罗特·德·摩尔类似的方案。但不同的是,他提出在现有的履带式拖拉基础上设计装甲车辆,在装备防护装甲和火炮的情况下,经过武装的履带式拖拉机将在战争中扮演机动的“机枪破坏者”的角色。但是,与以前澳大利亚工程师方案的命运如出一辙,这项建议也被当时的英国陆军大臣基切纳勋爵束之高阁。基切纳认为这不过是一部“幻想小说” ,并说此设计“可以制成一个自动美妙的机械化玩具,可是无法用于战场。直到这项建议传到温斯顿·邱吉尔手中, 时任英国海军大臣的温斯顿·丘吉尔从汉凯处获悉了斯顿和吐洛克的建议后,出于其长远而独特的战略眼光,丘吉尔感到这一创意很有可能会改变目前胶着的局面,于是他给英国首相乔治·劳埃德写了一份报告,建议立即制这种新式武器,但由于首相批转陆军大臣基切纳,这一计划仍被搁浅。1915年2 月中旬,丘吉尔决定绕开陆军部进行试制。他在海军部成立了一个“创制陆地巡洋舰委员会” ,商请林肯城一家名叫威廉·浮士德的机械制造厂负责试制。设计任务交给该厂的工程师威尔逊和特里顿经过两个月的设计和40天的试制,第一台陆地巡洋舰出世了。它能够原地旋转,越过1.25m宽、两壁陡峭的壕沟。为了躲避当时德军间谍的注意,这种新式战斗机器因为酷似水柜(tank)而被命名为“TANK”。【引自《坦克发明的故事》,《金属世界》2001年第四期】自此,坦克诞生了。 坦克一诞生就发挥了其划时代的意义,当时1916年 1月 30 日第一辆坦克出厂 2月 2日在伦敦某公园深处向陆军部、海军部、最高统帅部的代表作了表演。引起了所有军方人士的重视。新任驻法英军司令黑格立即定购了 40 辆。这40辆坦克被派往当时胶着的索姆河战场,当做秘密武器出场,取得了惊人的战绩,德军吓得溃不成军,英军在5个小时内占领了纵横5公里的阵地(德军当时整个战线的长度仅为6~8公里)。 自此,坦克作为新式陆战之王,正式走上了军事大舞台。 二、坦克的发展历程 坦克并不是从一出现就一帆风顺,一往无前的往前发展的,实际上,就在坦克第一次取得辉煌战果的接下来的两个月内,时任战时总司令的黑格不顾丘吉尔和斯温顿的强烈反对,在当时泥泞的战场上派坦克里继续强行出击,导致当时英军的坦克大量陷于泥地和沼泽而被大量击毁,从而导致时人对这一新式武器评价的急转直下,但之后由于新成立的坦克兵团指挥官埃尔斯提出的坦克战争条件使坦克在接下来的康伯列战役中大放异彩,人们终于认可了这一武器并开始对其进行更深程度的研发。 坦克诞生至今,在当初设计的三个主要的方面:强大的火力、坚固的铁甲、高度的机动性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矛“与”盾“的共同发展——如各种穿甲弹、动能弹和合成材料、主动防御装甲;悬挂系统的迅猛发展——从被动悬挂系统到主动悬挂系统;坦克运动领域的扩

浅谈现代汉语中的外来词

浅谈现代汉语中的外来词 改革开放以后,与外界的接触增多,海外的新文化、新思想、新科技如潮水般涌入中国,指称这些新事物、新概念的新词语作为外来词大量地进入现代汉语。外来词的产生并非现在所独有,其实在汉代就已经出现了,例如“葡萄、石榴、狮子、玻璃”等,就是汉代从西域借入的,后来各个朝代陆续有所借用。 现代汉语的外来词主要包括直接引用的原文字母形式、音译词、音译兼意译、半音译半原文的词汇等。 一、拿来主义——直接用外文字母 近年来,很多人把像OK这样的口头用语挂在嘴边,成为“好”的常用替代词。各种报刊杂志和社会用语中直接借用原文的现象趋势频繁,尤其是英语的缩略语,译成汉语冗长难懂,直接采取“拿来主义”,既简单又省心,补充到汉语词库里别具特色。 当今现代汉语中增加了不少属于英语缩略语的借用词汇,这些外来词在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率逐渐增高。例如:CEO(首席执行官)、CPU (英语“计算机中央处理器”的缩写)、SOS (国际通用船、飞机呼救信号)、NBA (美国职业篮球赛缩写)、AC米兰队(意大利一支著名的足球队)、DNA (英语“脱氧核糖核酸”的缩写)、IQ (英语“智力商数”的缩写)、UFO (英语“不明飞行物”的缩略语)、MTV (音乐电视的缩写)等等。诸如 GDP ( 消费者物价指数),CPI (消费者物价指数) 之类的词已经被国人普遍接受了。

二、拟声处理——音译词 通常,英语词汇进入中文不是原装,大多数词汇要“去英语”化,符合中国的习惯模式才能被承认接纳,最后接受下来,在日常生活中加以运用。 音译是最简便的处理方式,按照英语词的发音转换成汉字,比如:英美人名,奥巴马(Obama)、布莱尔(Blair)。还有地名,如:纽约,伦敦,加拿大等等,一旦确定,重要的政要译名不可随便改。 这种方法也可以用在其他英语词汇的翻译,有的还很巧妙。比如:粉丝、派对、咖啡、沙发、巧克力、模特、雷达等。“逻辑” 这个外来语是当过民国教育总长章士钊老先生翻译拟定,他早年在《国风报》发表《论翻译名义》一文,第一次提出将西方“Logic”直接音译为“逻辑”,从此替代“名学”、“辩学”等译名。 改革开放以前,汉语对外语的借用比较慎重,直接使用原文的较少;改革开放以后,由于这场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给中国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发展的进程加快了,因此,外来词的涌入也有了新的特点,直接使用外语原文的多了。例如:布丁,西餐中的一种甜点心。尼康,日本的名牌相机名称。可卡因,一种毒品等。 音译词利用汉语的语音仿拟来源语词的语音,并在此基础上选择适当的汉字记录该语音。有些音译词在汉语中存活下来,如“佛”、“的士”等;有些则被淘汰,如“德莫克拉西”、“赛因斯”分别由“民主”和“科学”所取代。

中国汽车发展史简介

中国汽车发展史简介 摘要 (2) 关键字 (2) 前言 (2) 一、汽车的原始概念――座驾 (3) 二、中国汽车发展史,中国人必须知道的历史 (4) 三、中国与发达国家汽车差距 (7) 四、中国汽车发展展望 (8) 五、参考文献 (8) 摘要:时下,对于居住在都市和乡陌的大多数中国人来说,汽车作为现代化的交通运输工具已再是什么新奇之物了,但是对中国汽车历史的经过却少为人知,本文对中国汽车自古及今的历史简单介绍,并综合中外汽车的现状略加分析,了解中国汽车的历史,现状及未来。 关键字:座驾中国汽车汽车历史现状差距发展 一、汽车的原始概念――座驾 座驾,意即有人坐有人驾驶的代步工具。 每天迎着晨曦,眺望满街的车水马龙,汽车像蝗虫一样塞满了街道,开车的,乘车的满脸焦虑,汽车已经主宰了交通工具市场。现代文明带来的负面影响,在“车”的世界里都发挥得淋漓尽致。以车代步发展到如今,是否还可以激发起人们对车的怀旧情结?那些原始和落后的交通工具,伴随乘车人、拉车人那份怡然自得的心理却又是十分难得的。 在所有的历史变迁中,车的变迁,可谓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都具有时代个性,代表着一种文化背景和品位。从它的由简到繁、由人(畜)力到机械、由慢到快……我无法考证其“车”的沧桑巨变,据说在我国就有几千年的历史。 古时英雄好汉驰聘沙场是骑马,留下了几多惊险神话。后来皇上出游或战争需要,人们发明马(或牛、驴)拉的两轮车,这可从兵马桶的出土和许多古迹壁画上可以证实。《苟子“解蔽》:“奚仲作车”。“奚仲,夏禹时车正。黄帝时已有车服,故谓之轩辕”。轩,就是古代一种前顶较高而有帐幕的车子,供大夫以上乘坐。“啸嗷东轩下”、“月上轩而飞光”的情境是多么令人景仰。杜牧《阿房宫赋》:曰“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车骑塞巷,宾客盈座”,又是另一般场景。辒,乃古代兵车之一种,四轮车,上蒙以生牛皮,下可容十人,又能往来运土填堑,以攻城为主要任务。辒车,是古代一种卧车,据说秦始皇在外驾崩,就是用辒车运回宫的。辎车,则是古代一种有帷盖的大车,既可载物,又可作卧车。《后汉书》载:“云辎蔽路,万有三千余乘。”不由入想起杜甫《兵车行》里车辚辚,

法国坦克发展历史

二战初期,作为欧洲第一军事强国的法兰西共和国在纳粹德国的闪击战攻击下仅仅支撑了6个星期便宣告投降,法国的战败让我们来不及端详法国坦克的真实面目,也常常让人们忽略了法国坦克设计独树一帜、可圈可点之处。本次我们将重点介绍法国二战前装备使用的中型坦克Char B1,这些坦克虽然有机会防卫法兰西的平静,但面对强悍的德军,加上设计和使用上的缺点,使得这些坦克注定只能是悲风英豪。 Char B1中型坦克可以追溯到1921年。那年,法国陆军技术部的艾司丁(J.E. Estienne)将军(被誉为法国坦克之父)提出建造一种15吨重、最大装甲厚度25毫米、车体安装75毫米火炮、旋转炮塔装有两挺机枪的步兵支援坦克,且在必要的时候能够与敌军坦克部队进行战斗。新坦克必须装备无线电用于战术协调,这是由该坦克半独立的作战地位所决定的。有四家公司参与竞标,这些公司包括FAMH海军冶金公司、FCM地中海造船厂、迪劳内-贝利维尔(Delaunay-Bellevill)和施奈德-雷诺公司(Schneider-Renault)。当时军方承诺会将各公司提交样车的中标部分进行组合匹配,以便制成最优良的坦克。1924年5月总共提交了5辆样车,其中施奈德-雷诺公司提交了两台样车,SRA和SRB。 军方选中了施奈德-雷诺公司的样车SRB作为新坦克的基型车,其引擎、变速箱和转向装置得以保留,悬挂装置和驱动轮取自FAMH设计的样车,而履带则来自FCM的样车。1925年3月,雷诺公司被选中作为主承包商,施奈德、FAMH、FCM和迪劳内-贝利维尔均作为提供劳务和零部件的分承包商。整车的最终组装定于在位于巴黎的雷诺工厂完成。1926年1月17日雷诺公司获得了制造3辆原型车的合同,制造工作于1929年1月完成。原型车成员4人,装甲最大厚度25毫米,发动机功率为180马力,行驶速度每小时20公里,最大行程257公里。车体前方装一门75毫米L18榴弹炮,单人炮塔内则安装两挺7.5毫米机枪。1930年和1931年进行的测试表明总体设计比较成功,经过改良,最大装甲厚度增加到40毫米,重量也上升到28吨,这就是后来的Char B1坦克的雏形。 1935年,德国积极重整军备并于当年重占莱茵地区,这促使法国当局立即开始生产改进过的Char B1。这种坦克换装了配备47毫米L34炮的铸造炮塔,发动机功率增加到250马力,使这辆超过30吨的战车时速达到了27公里,不过最大行程也减小到200公里。在首批生产了35辆Char B1后,改进型的B1 bis开始投产,B1 bis装有改良的ARX4炮塔,防护性能更好并安装了新型47毫米L35火炮,车体为分体铸造、螺栓组装的钢装甲板,装甲厚度增至60毫米,换装了新型307马力发动机,但最大行程降为仅150公里,该车适合于配合步兵的作战行动,但由于行程太小,作为战略机动力量明显不足,因此后来安装了附加油箱以解决此问题。B1 bis额定乘员4人,驾驶员席设在车体前方左侧,其右侧即是75毫米火炮,驾驶员除了驾驶车辆还要负责操作这门75毫米炮,利用手柄调整火炮俯仰,这门火炮外观上看炮管壁很厚,实际上那是专门设计的火炮抽烟装置,利用压缩空气将残余火药气体吹出炮管,这在当时可是不折不扣的新创意。驾驶员后方是无线电操作员席,无线电作用距离15千米,再往右是装填手席,他的职责是为75毫米炮装填炮弹并将47毫米炮弹运进炮塔供车长使用。电动炮塔中的车长在指挥车辆控制队形的同时还必须负责瞄准、装填和击发炮塔上的47毫米火炮,有时候还要操纵炮塔右侧的7.5mm并列机枪。 B1 bis的引擎采用电启动方式,装备有自密封油箱、一体化的润滑系统,由于车体前方的75毫米炮只能做俯仰调节,无法左右偏转,该车的转向设计别具一格,驾驶员通过方向盘操纵一个精心设计的“尼德尔”(Naeder)液力差速器(双差速器)可以在任意一个变速齿轮上获得任意的转弯半径并且可以实现微调,这样驾驶员就可以利用“尼德尔”系统精确调整火

武装直升机的发展历史

武装直升机的发展历史.txt生活,是用来经营的,而不是用来计较的。感情,是用来维系的,而不是用来考验的。爱人,是用来疼爱的,而不是用来伤害的。金钱,是用来享受的,而不是用来衡量的。谎言,是用来击破的,而不是用来装饰的。信任,是用来沉淀的,而不是用来挑战的。燕山大学 21世纪武装直升机发展概论 现代武器装备概论 机械工程学院 09级机自10班 0901******** 孙亚鹏 武装直升机的发展历史 第一节直升机概念的萌芽 最早直升机的概念可以追溯到前(B.C. 400)中国已有的竹蜻蜓,竹蜻蜓包含一螺旋桨装在一根垂直轴上,人们以手转动此轴即可使竹蜻蜓升空飞行,这可能是人类最早的概念直升机。但是此一概念并没有继续的发展,一直到十五世纪,达芬奇(Leonardo de Vinci)绘出他所认为飞行的机器,在图中他建议以旋转一绕垂直轴的螺旋面(双旋翼直升机概念鼻祖)来达到垂直的飞行。 第二节早期直升机的发展 大约在1900年,以汽油为燃料的往复式内燃机开始问世,使得飞机的飞行成真,同时人们亦开始利用在直升机的发展上。于1904年法国 Renard 制造一架横向双主螺旋桨直升机以一双缸引擎推动同时他利用翼片扑动插梢(flap hinge)来解决因翼片升力所造成螺旋桨轴毂的力矩问题。 1907十一月三日法国 Paul Cornu 驾驶自制的直升机,而这也是飞行史上第一架真正只由飞行员操作飞行的直升机 1912年苏联 Yuriev 建造了一架原型机重200千克(下图),这是世上第一架只有单一主螺

旋桨配上一垂直反扭力螺旋桨。而此设计即目前最常见的型式。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因战争需要高性能的飞机,较佳的引擎被开发出来,直升机所面临功率不足的问题迎刃而解。有了足够的动力令直升机起飞,先驱们开始可以集中精力在直升机稳定性及控制性的问题上加以探讨。为解决控制稳定的问题,一些以前直接引用飞机的概念有了进一步的修正,如不再以垂直尾舵的方式来控制方向而改以翼面循环倾角和以旋转翼来取代螺旋桨等。旋转翼与螺旋桨最大的不同在其刚性的设计,旋转翼为柔性设计,允许翼片大量的位移及变形。反之螺旋桨则为刚性设计只允许少量的变形。 第一次大战结束的几年后,有三位直升机制造者竞相地号称其完成真正的飞行。事实上他们试飞的日期相隔不久,且各自有其破当时直升机第一次飞行的记录和对直升机的发展有所贡献 I. Pescara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一位阿根廷(Argentina)的工程师 Marquis Pescara 建造一架包含两个转向相反的共轴旋转翼直径 6.4米,每一旋转翼有上下两个平面,每一平面有四个翼片: II. De Bothezat一位苏联的科学家于苏联革命时被迫逃离母国到美国,于1916年他写了一本直升机旋翼理论的书。在1921年六月一日他和美国陆军签署一项合约,帮军方发展一架可升高至 100米且可在引擎转速下降情况下降落的直升机,此为美国军方第一次直升机订单的合同。此机为一交叉型铁管梁组成的机身,于梁的四端各有一六个翼片直径 6.6米的旋转翼,旋转翼片的倾角则由一飞轮控制,全机重 1610千克配以一200马力的引擎 典型的武装直升机 III. Oehmichen一位法国工程师 Etienne Oehmichen 在1920年建造一架类似 Paul Cornu 所造的直升机,机身由一水平梁构成,于梁的两端各有一双翼片旋转翼,其直径 6.4米由一20 到25马力的引擎透过皮带来带动。但此机升力不足,他以缆线将一充满70 立方米的氢气球悬吊在上机身架子 第三节直升机发展的起飞期 德国的 Heinrich Focke 教授,他所发展一系列横向双主轴旋转翼直升机不止打破当时的很多记录,完成直升机史上第一次的自动旋转降落,同时对于直升机的应用上亦有相当的贡献。此机通过一连串官方正式的认证,开创以后直升机于山地救难、游览观光及城市运输的商机。于1943年六月十二日在当时德国的统制者希特勒(Adolf Hitler)前的表演后,直升机开始被使用于战争上。虽然没有引起太大的关注不过Focke 教授在直升机发展上的成功事迹激励了各国于大战前对直升机发展的投入。但欧战开始及战后家园的重建,使得各国不得不停止直升机的发展,反观在大西洋彼岸的美国,因为本土未受到战争的洗礼其直升机发展亦进步神速,进而发展成一产值可观的工业。1940年到 1945年期间可说是其直升机工业的诞生,其中影响最大的首推 Igor Sikorsky(西科斯基飞机公司)和 Authur Young (贝尔直升机公司)两人。目前最常见的单一旋转翼直升机亦因西科斯基的成功变成目前直升机型式的主流 第四节武装的开始 纵观直升机的发展史就可以知道武装直升机是必然的趋势。在直升机上加装武器开始于40年代。,德国在Fa-223运输直升机加装了一挺机枪。50年代,美、苏、法等国都分别在直升机加装武器,开始主要用于自卫,后来也用来执行轰炸、扫射等任务。60年代初,美国在越南战争中大量使用直升机。战争中,其直升机损失惨重,因而决定研制专用武装直升机。第一种专门设计的武装直升机是美国的AH-IG,1967年开始装备部队,并用于越南战场。 武装直升机的地位 在局部战争中日益凸显的独特性能:飞行速度快;反应灵活、机动性好;隐蔽性好生存能力强;机载武器杀伤威力大。在现代战争中,武装直升机主要可遂行以下的一些任务:一

不说不知道现代汉语里的日本外来语

不说不知道现代汉语里的日本外来语 在明治维新以前的古代,一直是日本向中国学东西。明治维新以后、尤其是甲午战争中国战败以后,几乎一直都是中国向日本学习。比如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大量学习、引进日本的技术与经济管理、经济制度上长处;比如清朝末年与民国初期中国人的赴日留学热,在日本留学的中国学生成为同盟会的主要成员来源、成为中国反封建反民族压迫事业(即反清革命)的中流砥柱。客观上日本也为中国培养了大量进行现代化事业的人才(在历史学上从五四运动发生的1919年到全国解放的1949年属于中国的“现代 ”时期、解放后的历史时期称作“当代 ”),当然这些在日本留过学的中国人在解放后的建设事业中也作了不可忽视的贡献。象鲁迅、李大钊、陈独秀、蒋介石等重要的历史人物,在他们人生的黄金时代(即青年时期)都在日本读中专、大专和本科。第一篇中文版的《共産党宣言》就是李大钊把日本人翻译得到的日文版共産党宣言再翻译成中文而得到的。鲁迅所翻译的东欧和南欧国家的文学作品也都是鲁迅把东南欧文学作品的日文版翻译成中文而得到的,而且鲁迅有众多的日本友人、日本同志(比如和他志同道合的内山完造)。下面再来说说另一个有趣的现象。在近代,在对西方科技和文化学习的速度方面日

本比中国快,再加上中国以前的书面语都是文言文,因此很多中日两国没有、从欧美引进的生活用品或事物的叫法是日本首先把这些事物的英文名称翻译成汉字(实际上是日文),于是中国便从日文中借用、拿来了这些翻译语。下面我列出一些来B:白夜、百日咳、版画、半径、半旗、饱和、保险、保障、备品、背景、必要、编制、变压器、辩护士标本、标高、表决、表象、病虫害、舶来品、博士、博物、不动产、不景气C:财阀、采光、参观、参看、参照、策动、插话、茶道、长波、常备兵、常识、场合、场所、衬衣、成分、成员、承认、乘客、乘务员、宠儿、抽象、出版、出版物、出超、出发点出口、出庭、初夜权、处女地、处女作、储藏、储蓄、触媒、传染病、创作、催眠、催眠术、错觉D:大本营、大局、大气、代表、代言人、代议士、贷方、单纯、单利、单位、单行本、但书、蛋白质、导火线、德育、登记、登载、等外、低调、低能、低能儿、低压、敌视、抵抗、地上水、地下水、地质、动态、动议、动员独裁、独占、读本、短波E:二重奏F:发明、法律、法人、法庭、法则、番号、反对、反感、反射、反响、反应、泛神论、泛心论、范畴、方案、方程式、方程、方针、放射、分解、分配、分析、分子、风琴、封建、封锁、否定、否决、否认、服务、服用、辐射、复式、复员、复制、副食、副官、副手G:改编、改订、概括、概略、概

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历程

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历程 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历程可分创建、成长、全面发展和高速增长四个阶段。 创建阶段(1949~1965年):1953年7月15日,第一汽车制造厂在长春动工兴建,1956年7月13日国产第一辆解放牌载货汽车驶下总装配生产线,结束了中国不能自己制造汽车的历史。1966年以前,汽车工业共投资11亿元,形成了一大四小5个汽车制造厂,年生产能力近6万辆、9个车型品种。1965年底,全国民用汽车保有量近29万辆,其中国产汽车17万辆(一汽累计生产15万辆)。 成长阶段(1966~1980年):在这个历史阶段,主要是贯彻中央的精神建设三线汽车厂,以中、重型载货汽车和越野汽车为主,同时发展矿用自卸车。在此期间,一汽、南汽、上汽和济汽,5个老厂投入技术改造扩大生产能力,并承担包建和支援三线汽车厂的任务;地方发展汽车工业,几乎全部仿制国产车型;改装车生产向多品种、专业化生产,生产厂点近200家。1966~1980年生产各类汽车累计163.9万辆。1980年,生产汽车22.2万辆,全国民用汽车保有量169万辆,其中载货汽车148万辆。 全面发展阶段(1981~1998年):在改革开放方针指引下,汽车工业进入全面发展阶段,主要体现为:老产品(如解放、跃进和黄河车型)升级换代,结束30年一贯制的历史;调整商用车产品结构,改变“缺重少轻”的生产格局;建设轿车工业,引进资金和技术,国产

轿车形成生产规模;行业管理体制和企业经营机制进行改革,汽车品种、质量和生产能力大幅提高。 高速增长阶段(1999年至今):在此期间,我国的汽车工业尤其是轿车工业技术进步的步伐大大加快,新车型层出不穷;科技新步伐加快,整车技术特别是环保指标大幅度提高,电动汽车开发初见进展;与国外汽车巨头的生产与营销合作步伐明显加快,引进国外企业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的力度不断加深;企业组织结构调整稳步前进。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演变,如今初步形成了“3+X”的格局,“3”是指一汽、东风、上汽3家企业为骨干,“X”是指广汽、北汽、长安、南汽、哈飞、奇瑞、吉利、昌河、华晨等一批企业。中国汽车工业已经从原来那个各自独立的散、乱、差局面改变成现在的以大集团为主的规模化、集约化的产业新格局。如今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三大汽车生产国。中国汽车工业已经成为世界汽车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代汉语常见外来词

现代汉语常见外来词

现代汉语常见外来词 (因外来词中的字母词书写形式特殊,单列为一类,见三、现代汉语常见字母词) A B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W Y Z A 外来词外文原 词 解释其他音译 阿 斯匹林aspirin 乙酰水杨酸,解热 镇痛药 阿司匹 林、阿斯 匹灵、阿 司匹灵、 阿斯必灵 澳Australia 国名

大利亚 奥 斯卡Oscar 美国电影界每年颁 发给在电影编导表 演等方面取得优异 成绩的人们的金像 奖 爱 滋病AIDS 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的缩写; 获得性免疫缺损综 合症 爱兹病、 艾滋病 TOP B 外来词外文原词解释其他音译

芭蕾(舞)ballet 一种起源于 意大利的舞 剧 巴士bus 公共汽车拜拜bye-bye 再见 白兰地brandy 用葡萄等发酵蒸馏制成的酒 百事可乐Pepsi-Cola 一种饮料品 牌 磅pound 重量单位 保龄球bowling 一种室内体育运动项目 奔驰Benz 德国汽车品牌 绷带bandage 包扎患处的纱布带 泵pump 吸排液体的

器械比基尼bikini 泳装 冰淇淋ice-cream 雪糕冰激凌、冰结涟、冰淇凌、冰其淋、冰激淋 布丁pudding 蛋糕、甜点布甸、布饤布什Bush 外国男子名 TOP D 外 来 词 外文原词解释其它音译 打dozen 十二个为一打大、打臣、大臣 代沟generation gap 两代人价值观 念等方面的差 异

道 林纸dowling paper 一种精致的印 刷用纸,用木材 为原料制成 迪 斯科disco 放送流行乐曲 唱片供人跳舞 的夜总会,以后 也专门指一种 流行乐曲以及 和着这种音乐 所跳的舞蹈 的士高 的 确良dacron 涤纶织物 的确凉、涤 确良、达克 纶、大可 纶、涤良、 的良 的 士 taxi 出租车 涤纶terylene 一种合成纤维 特纶、特丽 纶

德国坦克发展史

在坦克百年发展史上,德国不是世界上最先装备坦克的国家,但却是最早与坦克打交道的国家。英国人和法国人发明坦克,就是冲着德军机枪、火炮、堑壕和多层铁丝网构成的“最坚强”防线来的。 1933年1月30日,希特勒上台后开始扩军备战,建设起强大的坦克工业,生产出了成群的“虎豹”,装备了一支强大的帝国装甲兵团,其中不乏性能突出的坦克。然而这一切都随着第三帝国的战败烟消云散。疯狂的纳粹德国最终难逃灭亡的命运,军事工业被彻底肢解,曾经辉煌的坦克工业不复存在。当冷战来临时,作为一颗最重要的棋子,德国却被西方世界处心积虑地“化敌为友”。于是,在德国重新武装的过程中,坦克工业开始重建,现代化的“豹”式坦克的轰鸣声由远及近,王者风范再次向世人展现。 “虎豹”坦克源头 (1917—1918) 说起德国坦克,人们耳熟能详的是,二战中成群结队的“虎豹”和现代的“豹”式家族,很少有人会提及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坦克刚刚问世时,德国曾经拥有的坦克。实际上,德国坦克工业并不比英国慢多少,1917年10月就正式生产出了第一辆A7V坦克,堪称德国坦克的“鼻祖”。 研制A7V坦克的直接原因是受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索姆河会战的影响。索姆河会战发生在1916年7月1日—11月18日,英、法两国为突破德军防御并将其击退到法德边境,于是在位于法国北方的索姆河区域实施作战,双方共计伤亡130万人,是一战中最惨烈的阵地战。英军在9月15日的作战中动用了共计49辆Ⅰ型坦克,实际上只有32辆到达出发地域,在冲击时又有5辆陷入沼泽,9辆机件损坏,最后只剩下18辆参 加战斗(被德军击毁10辆),配合 步兵进攻,推进了4~5km。这是人 类战争史上第一次使用坦克,对守 备方的德军步兵产生了强烈的心理 震撼,使他们手中的武器发挥不了 多大的作用。索姆河会战中虽然参 战的坦克比较少,但毕竟是机械化 战争新时期的开端,在军事史上具 有重要的意义。 为对付英军坦克,德国人在研 制反坦克枪的同时,还积极研制本 国的坦克。1916年11月,德军总参 谋部提出了坦克的技术要求,委托 第7交通处制定坦克设计方案,并 由此定名为A7V(第7交通处的缩写) 战斗坦克。由于战争的需要,加上 采用现有的“霍尔特”拖拉机为底盘, 因而设计工作进展迅速,1917年夏 天就制成了样车,并开始了行驶试 验。随后,德国军方迫不及待地要 求生产A7V坦克。尽管样车还存在 不少问题,A7V坦克还是在同年10 月正式投产了。原计划生产100辆, 到1918年9月,德国共生产了约20 辆A7V坦克。 A7V坦克在总体布置上,有许 多独到之处。与英国的过顶履带式的 Ⅰ型和Ⅳ型坦克区别较大。A7V坦 克整体呈箱型铆接结构,没有严格 的战斗室,车上配置1门57mm低 速火炮和6挺7.92mm重机枪,火力 无疑是强大的,炮弹的弹药基数为 180发(后增加到300发),机枪 弹药基数为18 000发,堪称“世界 之最”。但由于战斗全重(30t)过 德国A7V坦克与其众多乘员

浅谈现代汉语外来词的发展与现状

浅谈现代汉语外来词的发展与现状 摘要语言,既是文化的载体,更是沟通的工具。民族之间只要有接触,就会有语 言交流和沟通。而这些接触会在文化交流与融合中留下深深的烙印,外来词就是这些烙印的标志。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从外民族语言文化借来的外来词正越来越多地融入到汉语的大家庭里,使用率、传播率正越来越高。不断融入的外来词语,使我们的现代汉语变成了更加丰富和生动的语言,它对我们的语言生活产生着越来越大的影响。本文对现代汉语中外来词的发展与现状, 作出一定程度的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现代汉语外来词发展现状研究 一、外来词概况 现代汉语外来词是“汉语民族”跟其他“非汉语民族”的语言、文化之间相互交流和碰撞的产物,它是随着交际中语言的渗透和交融而产生的。由于国际社会间直接或间接的接触,使得外来词在本民族语言中的渗透越来越广泛。现代汉语外来词说白了就是“汉语民族”语言系统对外民族语言系统某些词语的吸收和利用。外来词作为异质文化的载体进入汉语语言系统中时, 既使汉语语言系统增加了新的元素, 也对本民族文化产生了一定影响, 包括物质生活、社会生活等多个方面,这种影响深深地植根在我们的汉语语言系统中。 对于外来词,还有不同的名称,有人称之为“译词”、“译语”,有人称之为“外国语”、“外来语”,还有人把它叫做“借词”等等。关于其外延与涵,传统上的看法是,

外来词是指是一种从其他语言中吸收词语的语言。人们一直在争论着外来词的定义,直到现在,对于这个问题,仍然存在一些分歧。一种观点认为它就是“音译词”,根据外语发音而翻译过来的词语。还有一种观点指出,它除了“音译词”还包括“意译词”,尽管意译过来的词语是经过了一定汉化过程而得来的词语。外来词有广义和狭之分,广义上讲,外来词应该包括“意译词”和“音译词”,承认这一点,对于汉化和发展变化过程的理解是是很有帮助的。 二、外来词进入汉语的原因 外来词进入汉语的原因很多,主要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人类社会一直在不断地进步,生产力水平也一日高过一日,人类的认知水平越来越高,对自然界进行改造的能力越来越强,人们发现了大量的新事物、新情况,解决问题的方法乃至发明创造也随之增多了,新生事物在互相交流接触的情况下,逐渐融入到汉语中去。例如:由intemet得来的“因特网”、由E—mail得来的“电子”、由WindowsXP、Windows7得来的“电脑操作系统”等等。 其次,随着经济发展的全球化,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独立于其他国家存在和发展。只有通过相互交流和相互沟通,才能在世界上立于不败之地。语言作为沟通工具,是国家独特智慧的结晶,它带有国家的历史和文化,习俗和传统以

装甲史海:二战前波兰坦克发展史

装甲史海:二战前波兰坦克发展史 在二战前夕,波兰是世界上第六坦克大国。1939年,波兰军队拥有880余辆坦克。单就坦克装备数量看,波兰排在苏、德、法、英和意大利之后,远远超过居于第七位的美国(470辆)和第八位的日本(450辆)。波兰坦克,在世界战车发展史上,留下了它的足迹。 ◆弱肉的强肋 在欧洲历史上,波兰曾几度被普鲁士、奥地利和沙皇俄国瓜分,成为欧洲列强砧板上的弱肉。不过,波兰民族是一个不屈不挠的民族,历经磨难而不甘自弃,而波兰装甲兵装备的坦克,当是"弱肉中的强肋"。 算起来,波兰也是世界上最早组建装甲兵部队的国家之一。第一次世界大战末期,波兰就在法国组建了1个坦克团,装备的是法制"雷诺"FT-17轻型坦克,共150辆。它的第一营参加了1920年的波苏战争。这是东欧第一次使用坦克的战例。1930年,波兰军队组建独立的装甲兵,其装备是以"雷诺"FT-17坦克为主,另有少量从英国进口的"卡登-洛伊德"Mk.VI超轻型坦克。波兰军方对"卡登-洛伊德"的快速性非常满意,于是决定对这种坦克加以仿制和改进。这就是波兰的TK系列超轻型坦克的来历。 "卡登-洛伊德"Mk.VI坦克

◆TK系列超轻型坦克 波兰于20世纪30年代研制的超轻型坦克系列,包括TK-1、TK-2、TK-3、TKW、TKS、TKS-D、TKF共7种车型,其中以TK-3超轻型坦克最为著名。 TK-1超轻型坦克的车体为箱型结构,顶部敞开,主要武器是1挺7.92毫米机枪,有防盾,装在车体上部,也可以装到车体后部的支架上,用于防空。动力装置为福特A型4缸水冷柴油机,最大功率22.5马力。其生产数量很少。 TK-2坦克主要改进是增大了发动机的功率,达到40马力。发动机的位置后移。主动轮由前置改为后置。机枪下部的散热器百叶窗为其重要的外部特征。不过,这项改进很不成功。这才促使波兰军方研制TK-3超轻型坦克。 1931年,波兰研制出TK-3超轻型坦克,战斗全重2.5吨,车全长2.577米,车全宽1.778米,车高1.307米,算得上是小巧玲珑。乘员2人:车长和驾驶员。主要武器是1挺7.92毫米机枪,装在车体右侧的球形机枪座上,这一点比起TK-1、TK-2坦克有所改进。无炮塔,顶部是封闭的。动力装置为40马力的福特4缸柴油机。看来波兰是当时世界上最早采用坦克柴油机的国家之一。由于TK-2总体布置上的失败,在TK-3上又改回为主动轮前置、诱导轮后置的总体布置方案。最大速度45千米/小时,最大行程200千米,最大装甲厚度8毫米,采用铆接的连接方式。TK-3坦克的总生产量达到了390辆。 1933年,波兰军方又研制出改进型的TKS超轻型坦克。主要变化是:部分装甲厚度加厚到10毫米;改进了悬挂装置;采用了波兰制造的"菲亚特"汽油发动机,最大功率为40马力。TKS坦克的总生产量为390辆(一说700辆,不过似乎不太可信)。 到了20世纪30年代后期,战争已经迫在眉睫,波兰军方已经认识到这些TK系列超轻型坦克的性能已经落后。但是,一时又拿不出新的坦克来。在这种情况下,只好采取加强TK坦克火力的应急措施,在少量TK-3和TKS坦克上换装了波兰制造的20毫米加农炮。不过,这种临阵磨枪之举,在战争爆发后根本抵挡不住德军强大的机械化兵团的闪击式的冲击。在德军空袭下遭遇了与下述的7TP坦克一样的悲惨境地:许多TKS坦克被德军的Ju-87“斯图卡”俯冲轰炸机一辆接一辆的摧毁,有些甚至是因为战前汽油和火炮弹药供应不足,导致开战不久就有许多TKS抛锚、弹药不足而被波军自行遗弃或炸毁。相当一部分TK系列坦克被打坏,余下的被德军缴获。德国人甚是精明,认为该车的底盘对各种环境的适应性很好,于是将其中一部分TKS的20毫米炮取下,改为弹药运输车和火炮牵

现代汉语外来词的发展与现状讲解学习

现代汉语外来词的发 展与现状

现代汉语外来词的发展与现状 摘要 现代汉语外来词词汇是在继承古代汉语的外来词汇的基础上又不断吸收新的外来词丰富发展起来的。汉民族在其他民族各方面交往中,各民族语言往往相互影响和渗透,就产生了外来词。本文分为五部分。 第一章现代汉语外来词概况,讲到了外来词的含义以及外来词的性质和功能。第二部分,分别讲述了现代汉语外来词中的音译式外来词、意译式外来词和借形式外来词的基本形式。 第三章“外来词的规范”部分,简要地说明了外来词规范的问题和规范的原则。 第四章诉述了现代汉语外来词发展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第五部分“现代汉语外来词的现状”说到了现代汉语外来词发展中的新动向,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现代汉语外来词的泛滥。 关键词:现代汉语外来词发展规范现状 目录 摘要... II 引言 (2) 第一章现代汉语外来词概况 (3) 1.1外来词的含义 (3) 1.2现代汉语外来词的基本形式 (3) 1.2.1音译式外来词 (3)

1.2.2意译式外来词 (3) 1.2.3借形式外来词 (4) 第二章现代汉语外来词的特点 (5) 2.1现代汉语外来词的主要特点 (5) 2.2外来词的发展特点 (5) 第三章现代汉语外来词存在的问题 (7) 第四章外来词的规范 (8) 4.1外来词规范的问题 (8) 4.2外来词规范的方法 (8) 第五章外来词的发展 (10) 5.1现代汉语外来词的发展趋势 (10) 5.2现代汉语外来词的新动向—字母词 (10) 结论 (12) 参考文献 (13) 引言 今日之世界被称为“地球村”,尤其是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与相互影响日益加深,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从大文化的视野来看,真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比任何时期都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汉语必然要受这种国际化潮流的驱动,其表征便是其外来词的日益丰富多彩。语言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变化而变化的,外来词更能体现生活的新变化。所以,外来词的大量涌入恰好说明了我们与世界各国交流的密切以及人们

坦克之心---浅谈坦克发动机发展历史与变迁

坦克之心---浅谈坦克发动机发展历史与变迁 坦克自诞生道今天,走过了将近一个世纪的路程,作为坦克的心脏,坦克发动机的发展经历了“汽油机化”、“柴油机化”、“柴燃争霸”三个发展阶段。此文简要的介绍一下坦克发动机的发展历程· “汽油机化” 早期的坦克基本上都是汽油机,也有蒸汽动力的坦克,由于早期蒸汽机有体积过大,热能效率低等缺点,并没有成批生产。 世界上第一辆坦克---英国“小游民”坦克与在索姆河战役中首次出战的马克I型坦克都使用的是戴姆勒公司生产的直列6缸水冷汽油机,最大输出功率只有77千瓦,相比之下它的28吨重量,配上功率这么低的坦克功率,只能用小马拉大车来形容了。它的坦克单位功率只有可怜的2.75千瓦/吨,所以最大速度只有6KM/小时。比人的步行速度还慢。而且发动机噪声巨大,乘员车内简直无法交流,只好靠比划手势,下达命令。对外通讯设备极为落后(就算给车里配了电台,我想在车里也听不清)只能靠信鸽和车外步兵敲击坦克车体来传达,美军名将乔治·巴顿就曾经在敲坦克时负过伤。坦克鼻祖--英国小游民坦克早期所选用的坦克发动机尽管很原始,但它使坦克有了机动能力,开创了机械化战争的新时代。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到30年代后期,有些国家的坦克发动机主要是由航空发动机改装的,美国30年代中期开始研制,40年代开始生产的M3系列轻型坦克中的 M3,M3A1,M3A2所使用的发动机是由美国大陆(Continental)公司生产的R-975-EC2或C1星型风冷汽油机,功率245千瓦,坦克单位功率已经达到了20千瓦/吨,最高时速超过 50KM/每小时。 德国从1936年装备的PzKpfW2系列轻型坦克开始直到1939年装备的PzKpfW3中型坦克和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坦克部队主要装备的武器—PzKpfW4坦克,最后至1942年成批生产的PzKpfW5系列坦克,全都采用汽油机。英国30年装备的轻型坦克至1940年开始生产的邱吉尔步兵坦克直到二战后装备的第一代主战坦克--逊邱伦主战坦克也都以汽油机作动力,所以直到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绝大多数坦克采用汽化器式汽油机。 从使用民用汽油机到到使用设计专用的坦克汽油机,坦克发动机作为一门专业独立的技术已经日渐成熟,汽油机虽有体积小,结构更为紧凑,较低的生产成本和良好的启动性能等优点,但是燃油消耗率高的缺点阻碍了在坦克上的应用。为克服这一致命缺点,德国,美国,英国都采用了燃料喷射式汽油机,德国在这一技术上是比较领先的,到了二战末期,采用燃料喷射系统的玛依巴赫公司的HL230汽油机使虎II

德国大众发展史

德国大众 第一章:大众汽车总览 大众汽车,在德语里是VOLKSWAGEN。这个词语,别想去英文字典里查了,其实它是2个单词的组合,VOLKS,还有WAGEN,所以简称VW。VOLKS,就是相当于英语里的FOLKS,连读音也一样,就是平民的意思。WAGEN,读音因该是英语里的VAGEN,这个词语金山词霸里也没有,我记得在哪个大字典里看到过是4轮马车的意思,姑且就是当汽车的意思吧。这里插一句,我们叫宝马BMW,德国人就叫BMV(都是指读音哦)。 大众的标志,是VW两个字母竖排的意思,据说有另一个意思,说这个标志看起来是3个V,代表他们胜利、胜利、胜利。 其实大众有两个含义。一个代表大众汽车集团,另一个代表大众汽车这个品牌。大众汽车集团的概念大了。可能有些人不知道,大众集团下属宾利(BENTLEY)、奥迪(AUDI)、蓝博基尼(LAMBORGHINI)、布加迪(BUGATTI)、大众(VW)、斯柯达(SKODA)、西亚特(SEAT)这七个品牌。 在这些品牌中,最高档的绝对属于宾利这个品牌了。本来,大众是买下了英国的劳斯莱斯(ROLLSROYS,简称RR),而RR拥有RR和BENTLEY两个商标。然而,不知道属于疏忽还是本来的策略问题,RR公司的飞机发动机制造厂被BMW集团购买。插一句,RR 的发动机至今还在很多飞机服役。而RR该商标的所有权是其飞机发动机制造公司。所以现在的情况是,大众确掌握有RR的整个制造厂,

而生产的汽车都只能标宾利的商标。虽然没什么不好,而且近期宾利一举推出包括大陆在内的几款热销车型,品牌效应大涨。但大众没有RR的商标始终让我觉得是个遗憾,并让英国这原属一家豪门品牌开始分家。BMW集团拥有了RR的商标,并另建工厂,出品了新的幻影(PHANTOM)系列的RR。 我GF以前就不知道,AUDI其实也是大众的。其实AUDI系列有很多技术是和VW品牌的汽车共用的,这可能会让多掏不少钱买AUDI汽车的车主不悦,确让很多买VW的车主津津乐道。AUDI公司前身叫汽车联盟(或联合汽车公司),由四家公司组成,所以标志为四环。绝对不是因为奥迪是奥运的弟弟,所以少个环。AUDI公司的目标是成为和BENZ/BMW这2B公司一样的德国豪华车制造商。这里再插点小知识,BENZ我们称做奔驰,而香港人叫平治,是属于戴母勒-克来斯勒公司的一个以创始人命名的品牌。这个品牌在国外多用于指商用车(比如卡车面包车)而不是小轿车,用三叉星标志的小轿车一般国外人都叫它‘MERCEDES(梅赛德斯)’,大概因为奔驰这个翻译太成功了,所以中国这里就一直这样叫。以后和外国人交流就知道他们说的是啥了。回来讲奥迪,它目前的市场定位是,以比2B公司低10%左右的价格,提供同样优质的车辆,兼顾驾驶乐趣和豪华舒适性。 由于本人知识所限制,比较了解VW和AUDI两品牌,其余品牌就不做过多介绍了。

汽车营地的概念、起源及发展历程

汽车营地的概念、起源及发展历程 一、汽车营地的概念 汽车营地就是具有一定自然风光的,可供人们使用自备露营设施如帐篷、房车或营地租借的小木屋、移动别墅、房车等外出旅行短时间或长时间居住、生活,配有运动游乐设备并安排有娱乐活动、演出节目的具有公共服务设施,占有一定面积,安全性有保障的娱乐休闲小型社区。 二、汽车营地起源 追根溯源,近代露营源于1861年的美国。当时是为了在自然环境中开展对青少年的理想教育而发起的。由于这项活动既能强健体魄、磨练意志,又能使参与者体验到人与自然亲近的种种乐趣,所以很快流行起来。尤其在二战以后,西方各国纷纷掀起一股在大自然中集体生活的热潮。随之而来,一个颇具规模的露营服务业也悄然兴起。 人们以游玩休闲为目的所进行的汽车露营的历史,大概可以追溯到欧美国家工业时代初期。人类进入工业化时代后,社会竞争激烈、工作繁重、生活紧张、身心压力大、都市喧嚣、环境受到污染,所有这一切,都是人们产生了重返自然、重返悠闲生活的心愿,受这种回归自然心理的驱使,人们开始了露营休闲生活。露营从最初的帐篷、简易床、睡袋和小型炊具,简单的加油加水停车场等服务,发展到旅行房车等专用旅行工具,服务项目扩展到车辆维修,设备租赁,提供保险,餐饮住宿,休闲度假,以及户外活动等,营地的规模也越来越大,甚至出现营地联盟等。 三、汽车营地发展历程 (一)房车的发展历程 首先介绍一下房车的发展历程。追溯房车历史,它的雏形在发明汽车前就有了,那就是吉普赛人的大篷车。一次世界大战末,美国人把帐篷、床、厨房设备等加到了家用轿车上。1920年,一些人把木结构的简易房加在T形底盘上,然后接在福特T类型车辆的后面,拉着这个原始的拖挂车就上了公路,创意的选择家居环境;房车宿营俱乐部开始于1920~1930年间,一些使用房车的勇敢者,在长途旅行时,考虑到在路边事先铺筑好一块地,在那里可以用汽油炉加热食物罐头,洗冷水澡。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发达的公路系统使房车工业迅猛发展。到1950年,从小型的DIY式到豪华的30英寸长的型号,拖挂式房车成套的产品成熟。在1950~1960年间,许多现在的房车制造商开始创业。经过近百年的发展,随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