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在难愈性创面治疗中的进展

改良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在难愈性创面治疗中的进展
改良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在难愈性创面治疗中的进展

改良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在难愈性创面治疗中的进展

发表时间:2019-09-23T14:11:06.537Z 来源:《医师在线》2019年6月12期作者:杨名钫李存莉[导读] 难愈性创面(refractory wound,RW)是指多种原因形成的创面经1个月以上的治疗未能愈合,也无愈合倾向者[1]。

杨名钫李存莉通讯作者

(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云南昆明650032)

【关键词】改良负压封闭引流术难愈性创面治疗

难愈性创面(refractory wound,RW)是指多种原因形成的创面经1个月以上的治疗未能愈合,也无愈合倾向者[1]。临床上主要包括糖尿病足溃疡、压力性溃疡、静脉性溃疡[2]、手术切口感染等。创面经久不愈、渗出多,甚至发生感染等,难以通过普通换药来达到效果。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是一种较新的创面治疗方法,且效果明显[3],但专业成套装置价格昂贵,限制了其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通过对大量文献的查阅,发现近几年在临床各类伤口治疗中除了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外,同时在难愈合伤口的处理方面也占有一席之地的是成本低、取材方便、相对安全的改良版负压引流封闭技术。在文献整理过程中,涉及到“自制负压引流装置、改良封闭负压引流技术、简易负压封闭辅助伤口闭合技术等”名称,通过对操作技术原理、过程的研究和对比,虽然称呼的不同,但文献中所想呈现给读者的均为同一技术,在以下文中统一名称为“改良负压封闭引流技术”进行介绍。

1 改良负压封闭引流技术的原理

持续负压引流能有效地的将切口的坏死组织、脂肪滴及渗出液等通过引流管排出体外,减轻了切口组织的水肿[4],负压还通过破坏细菌的细胞壁来减少细菌的生长;通过负压机械作用促使创面周围组织靠拢、结合,加快创面肉芽组织的覆盖和表皮细胞生长,促使创面局部白细胞介素-8、细胞因子浓度增加,促进组织生长;全封闭式的负压吸引封闭膜还能有效保护创面[5]。[ 作者简介:第一作者,杨名钫,1972年6月生,女,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副主任护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外科护理。

通讯作者,李存莉。

]

2 改良负压封闭引流技术的方法

准备引流管、负压源。引流管可选取各类硅胶引流管(几种选择:小儿胸腔引流管、成人吸痰管、成人胃管等),根据创面的长度修剪引流管侧孔,每隔0.5~1cm剪一侧孔,注意旋转裁剪,使吸痰管各面均有侧孔,引流管侧孔长度等于创面长度。引流管前端以无菌纱布或凡士林油纱布包裹全部侧孔(防引流管因负压而黏附于创面组织造成出血或堵管),后将引流管前端插入伤口底,再将无菌纱布置于创面内引流管上端进行覆盖,覆盖敷料高于皮肤0.5cm,引流管尾端从创面上端直接引出,手法将创面向纵轴中心轻轻挤压,医用半透膜封闭创面及引流管以创造密闭空间,覆盖范围应超过最外层无菌纱布2cm,最后将引流管远端接负压引流瓶后再接负压源(墙壁中心负压或负压吸引机),轻轻挤压创面,确保无漏气。负压选择-125~-135 mmHg,有研究发现,使用125 mmHg低负压就能使创面血流量增加4倍,并恒定保持血流量[6.7]采取的治疗方式是24小时持续吸引[8]。

3 改良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在各种难愈性创面的应用

3.1 糖尿病足溃疡

糖尿病足溃疡是糖尿病常见并发症,有调查研究显示,20%的糖尿病患者可并发糖尿病足溃疡[9]。

李海珍等[10]将66例慢性伤口感染患者,其中糖尿病性皮肤溃疡8例,分为应用传统湿性愈合原理进行常规换药、包扎的33例患者的对照组,另33例患者采用有止血和吸收渗液作用的藻酸盐类敷料配合改良负压封闭引流技术的实验组,结果:两组患者治疗21天后,实验组甲级愈合30例(90.9%),对照组24例(72.73%),实验组伤口愈合情况优于对照组。

刘利华等[11]通过将60例糖尿病足患者分为两组,30例采用纳米银医用抗菌敷料配合改良负压封闭引流技术修复创面(实验组),另30例患者采用带专用负压吸引材料的山东威高新生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的封闭创伤负压引流装置(对照组),实验组疼痛程度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换药次数、治疗时间的比较,实验组高于对照组,治疗费用的比较中,实验组明显少于对照组,患者1周内肉芽覆盖面积的比较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梅小美[12]将45例糖尿病足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患者23例实施负压为-125 mmHg的改良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创面内配合使用银离子敷料,对照组采用湿性敷料进行换药,治疗21天后比较。结果:实验组在抗生素使用天数及住院费用上低于对照组,在伤口愈合率、患者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实验组各项均优于对照组。

3.2压力性溃疡

压疮(pressure ulcer,又名压力性溃疡,俗称褥疮),压疮是身体局部长期受压,发生持续性缺血、缺氧、营养不良而导致的组织溃烂坏死[13]。欧洲压疮咨询组2007年7月提出新的定义:“压疮是皮肤和/或皮下组织局部损伤,一般发生在骨隆突处,是压力损伤的结果,或者是压力和剪切力和/或摩擦力的共同作用结果[14]。美国国家压疮咨询委员会2016年4月13日公布了一项术语更改声明:将“压力性溃疡”更改为“压力性损伤”,并且更新了压力性损伤的分期系统。见表1。

负压封闭引流术

负压封闭引流术 [适应症] 1、创伤:大面积皮肤缺损、撕脱伤、脱套伤; 2、骨科:开放性骨折合并皮肤、软组织缺损、肌腱或骨外露; 3、普外:腹腔内感染、乳癌根治术创面引流、会阴部创面引流; 4、烧伤:陈旧性烧伤创面、新鲜烧伤创面、一期无法植皮创面,糖尿病性溃疡、褥疮,植皮后对植皮区保护。 [禁忌症] 1、癌性溃疡创面; 2、活动性出血伤口。 [操作方法及程序] (一) 引流物的放置 1、清创清洁的被引流区,如择期手术区域,不存在清创问题,只须彻底止血,清理伤口。如被引流区存在感染、坏死、异物时,应适度清除创面坏死组织、脓液及异物,分离纤维分隔,开放所有腔隙。 2、准备引流物:根据被引区的长度,深度和形状,修剪VSD材料,要保证多侧孔引流管的端孔和所有侧孔都位于VSD材料内。 3、填充:把已准备好的带有引流管的VSD材料置入被引流区,要确保VSD 材料与全部需要引流的创面充分接触,不留空隙。在表浅创面,必要时可将VSD 材料的边缘与创缘缝合固定。放置时应尽可能避免泡沫材料直接接触或跨越大的血管和神经 (二)封闭 1、清洁创周皮肤用生理盐水将周围血迹擦试干净,将创周坏死角质层清除,用75%酒精擦涂残留的络合碘、皮脂、角质皮屑等,在毛发密集的部位应先给予剃除。 2、贴膜取出专用半透膜,除去粘贴面的隔离纸,暴露粘贴面,保持薄膜平整,从没有引流管引出的健康皮肤上,采用“叠瓦法”逐层逐片粘贴,一边粘贴一边按压。粘贴妥当后,再除去背面的覆盖膜,半透膜的覆盖范围包括至少2cm 以上的创缘健康皮肤。 3、引流管的封闭方法:根据需要可选择戳孔法和系膜法 (三)开放负压将引流管接通负压源,开放负压,负压一般设置在—125mmHg~—450mmHg(—0.017~—0.08mpa);要观察和保持引流管通畅,VSD材料塌陷紧贴创面,管内形态明显凸现。可用持续负压或间歇负压吸引方法;一次封闭负压引流可持续5~7天,一般在第七天后拨除或更换,具体根据病情而定。 [注意事项] 1、手术清创要彻底,止血完全,尽量减少创面渗血; 2、及时观察,正确处理封闭不严、VSD材料干洁变硬、引流管填塞和负压源异常状况; 3、VSD材料内有少许坏死组织和渗液残留,有时可透过半透膜散发臭味,甚至VSD材料表面出现黄绿色,绿脓色,灰暗色等各种污物,并非创面坏死所致,不会影响VSD治疗效果,一般无需特殊处理。

负压封闭引流术在治疗压疮中的应用及护理

负压封闭引流术在治疗压疮中的应用及护理 【摘要】目的探讨负压封闭引流(VSD)技术治疗压疮的临床治疗效果及其护理措施。方法对比分析应用VSD技术治疗压疮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护理措施。结果经过7 d治疗后,对照组压疮面积平均减少(0.83±0.753),深度平均减少(0.133±0.1506);VSD组压疮面积平均减少(3.08±1.656),深度平均减少(0.323±0.1922)。VSD组与对照组相比,P值均<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VSD技术能有效促进压疮创面肉芽组织形成,加速创面愈合,有效的护理措施是VSD技术成功的保证。 【关键词】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压疮;护理负压封闭引流技术(vaccum sealing drainage,VSD)是指用内含有引流管的聚乙烯酒精水化海藻盐泡沫敷料,来覆盖或填充皮肤或软组织缺损的创面,再用生物半透膜对之进行封闭,使其成为一个封闭空间,最后把引流管接通负压源,通过可控制的负压来促进创面愈合的一种全新的治疗方法。观察使用VSD治疗临床病例13例,效果良好,现将其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对照组:仅常规换药治疗的压疮患者6例;VSD组:应用VSD治疗的患者13例(男6例,女7例)。年龄51~78 岁,病程2~34个月。观察两组治疗7 d后两组溃疡面积及深度变化情况。数据以x-±s表示,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t检验。 1. 2 VSD系统组成VSD 系统主要组成包括:①VSD 敷料:是一种泡沫型合成材料,成分为聚乙烯醇。②引流管:为多孔引流管。③粘贴薄膜:为一种生物型半透膜。④三通管:用于多根引流管间的连接。⑤负压引流装置:本组采用病房中心负压引流装置。 1. 3 VSD操作方法①消毒后对创面彻底清创,去除创面坏死组织。②根据创面形状裁剪或拼接VSD敷料,覆盖或填充创面,敷料边缘超过创周0.5cm。 ③用粘贴薄膜采取用“叠瓦法”或“包饺子”法封闭整个创面,包括创缘周围3cm 以上的正常组织。④利用三通管将所有引流管串联成一根入口管及一根出口管并连接至中心负压引流装置,调整负压范围在-125 ~-450 mmHg之间,具体以敷料收缩、与创面紧贴为度,并保持恒定的负压,注意排除漏气现象发生。负压引流7 d 为一个治疗周期。 2 结果 经过7 d治疗后,对照组压疮面积平均减少(0.83±0.753),深度平均减少(0.133±0.1506);VSD组压疮面积平均减少(3.08±1.656),深度平均减少(0.323±0.1922)。根据t检验结果分析结果如下。

VSD负压封闭引流技术

VSD(vaccum sealing drainage)负压封闭引流技术 【起源】 早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在苏联就有多篇文献关于探索应用负压治疗难愈的创面和伤口。1985年,两位美国医生Chariker和Jeter,16 开发出独特的一套器材用于SWCT。 他们用纱布包裹一根扁的外科引流管,将他们放进伤口内,盖上透明的密封贴膜,并用贴膜包裹引流管,将引流管连接到负压泵,他们进行了一组患者的临床研究,发表了他们的结果“封闭吸引伤口引流系统,对腹部外伤后合并肠瘘的处理的革命”。 1986年,在俄罗斯科学文献上发表了Kostiuchenok,Kolker和Karlov 等的一篇文章,证明用负压吸引与外科清创来治疗化脓的感染创面,能显著的降低创面的细菌负荷,明显提高创面愈合的速度荷质量。 【概念】 VSD(vacuum sealing drainage)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是指用内含有引流管的聚乙烯酒精水化海藻盐泡沫敷料(VSD辅料),来覆盖或填充皮肤、软组织缺损的创面,再用生物半透膜对之进行封闭,使其成为一个密闭空间,最后把引流管接通负压源,通过可控制的负压来促进创面愈合的一种全新的治疗方法。 简单来说就是用VSD材料+半透膜+三通接管+负压吸引器进行负压吸引的一种技术。 【特点】 1)可控制的负压,促进血流量增长和蛋白合成,促进肉芽生长,加快创面愈合; 同时为全方位的主动引流提供了动力。 2)生物半透膜的封闭,隔绝了创面与外环境接触的感染机会。 3)全方位的引流,是将传统的点状或局部引流,变为了面状引流,保证了能随时将创面的每一处的坏死组织和渗出液,及时排除体外。 【VSD的指征】 1、重软组织挫裂伤及软组织缺损; 2、大的血肿或积液; 3、骨筋膜室综合征; 4、开放性骨折可能或合并感染者; 5、关节腔感染需切开引流者; 6、急慢性骨髓炎需开窗引流者; 7、体表脓肿和化脓性感染; 8、手术后切口感染。 9、植皮术后的植皮区; 10、溃疡、褥疮。

负压封闭引流(VSD)治疗皮肤缺损创面的临床护理

负压封闭引流(VSD)治疗皮肤缺损创面的临床护理 发表时间:2010-10-26T16:06:22.123Z 来源:《中国健康月刊》2010年第9期供稿作者:邵胜英[导读] 探讨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行人工皮负压封闭引流术(VSD)术后的观察和护理。邵胜英(四川省自贡市第三人民医院骨科中心 643020) 【摘要】目的探讨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行人工皮负压封闭引流术(VSD)术后的观察和护理。方法我院骨科自2009 年3 月引用负压封闭技术对8 例创伤患者进行治疗。结果 8 例创伤患者全部治愈,一次性植皮成功,无感染和坏死发生。结论 VSD治疗损伤创面:可控制感染;免除换药;刺激肉芽组织生长,为组织皮瓣移植提供良好的条件。护理重点是保持有效、持续负压引流是治疗的关键。【关键词】负压封闭引流;创面;护理 负压封闭引流(vacuum sealing drainage ,简称VSD)是一种处理浅表创面和用于深部引流的全新方法。它是用一种生物半透性薄膜黏贴密闭整个创面使之封闭。从而达到:①机械隔离,阻止外来感染;②引流渗出液,引流出大量的炎性介质,坏死组织。③促进新鲜肉芽组织生成,为择期行皮瓣转移手术提供机会。 1 临床资料 我科自2009 年3 月~2010 年6 月采用 VSD治疗外伤性皮肤缺损患者8 例。其中男性7 例。女性1 例,年龄35~56 岁,平均年龄45.5岁。车祸伤7 例,摔伤1 例,其中足跟皮肤缺损2 例,小腿皮肤缺损6 例。有5 例经采用vsd引流技术在一周内生长出新鲜的肉眼组织,植皮成活。有3 例患者伴有肌腱,骨骼裸露。在一周内生长出新鲜肉芽组织经再次封闭引流7~10 天左右肉芽组织完全或部分覆盖裸露的骨骼面,行植皮或肌瓣转移成活。临床体会如下。 2 材料 负压封闭吸引装置:①VSD材料(含多侧孔引流管和三通接头):聚乙烯酒精泡沫,为武汉维斯第医用科技有限公司生产。②半透性粘贴薄膜:英国S&N公司生产,具有单向透气功能,主要成分为聚氨酯和丙烯酸。③负压源:采用中心负压吸引,压力在-125~-450 mmHg(1 mmHg=0.133 kPa)。 3 方法 彻底的清创止血,选择合适的敷料型号,擦干周围皮肤,用生物半透性薄膜黏贴密闭整个创面使之封闭。根据需要或拼接敷料,必要时适当缝合固定,将多根引流管用多头连接管合并成1或2 个出口,待病人回病房再连接负压吸引装置。 4 术后观察 4.1 护理人员需经常巡视病房、观察患者局部皮肤及引流情况,观察伤肢循环感觉,每班进行床旁交接。 4.2 妥善固定引流管,保持局部负压封闭状态。保持有效的负压是负压封闭引流成败的关键,负压的高低及有无中断直接影响引流的效果。一旦负压失效,渗出液将是细菌生长的良好培养基 4.3 负压效果的观察:观察人工皮敷料是否塌陷,引流管有无赌塞,引流管管形是否存在、如有漏气,可在漏气处以半透膜重新加覆。对于皮下脂肪创面理想压力大约是-75~80 mmhg, 致密组织如肌肉创面,理想压力大约是-100 mmhg。 4.4 术后q4 h监测生命体征的变化。观察患者体温、脉搏、创缘皮肤情况。 4.5 预防感染,引流液常规每4h清倒1次,并记录量、颜色、性质;如引流液为鲜红色,提示有活动性出血,应终止吸引。立即通知医生进行处理。引流瓶每天常规更换,更换前应阻断压力,夹闭近端引流管防止引流液逆行感染,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使用过的负压瓶可用500 ppm的含氯消毒液浸泡30 min,再用灭菌蒸馏水冲瓶3 次,晾干,密封备用 5 护理 5.1 协助病人更换体位时勿压迫或折叠引流管,以免阻止负压源。将引流瓶放于安全位置,保持引流瓶低于伤口60~100 厘米,告知病人保持负压引流的目的及重要性,使其理解配合。 5.2 心理疏导:创伤对病人是一种打击,外伤患者大多数合并有肢体骨折。患者往往产生恐惧和担忧,担心疾病的愈后。因此我们要鼓励安慰患者,介绍同种疾病治愈情况,采用支持性心理护理。增强患者自信心,使其积极主动配合治疗和护理。 5.3 康指导:加强饮食营养,24 小时负压封闭引流液中含有大量蛋白,因此鼓励患者进食高蛋白、高热量、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必要时可静脉输注人血白蛋白、血浆等,增强机体抵抗力。同时劝导病人戒绝烟酒可促进创面愈合。 5.4 功能锻炼:主要是指导患者行局部的肌肉收缩运动,并进行远端关节的主动活动。可有效的防止关节僵硬和肌肉萎缩等并发症的发生 5.5 指导患者注意伤肢的保护及创面的自护。防止再次受伤。 6 体会 使用 VSD治疗的病员一般5~7 天换一次药、更换VSD敷料和半透膜,大大减少了患者的痛苦和医务人员的工作量。VSD技术的应用加快了患者创面愈合,缩短了治疗时间,避免以往由于经久不愈,合并感染,长期卧床造成的肌肉萎缩,关节僵直等并发症。因此 VSD技术在骨科尤其是创伤骨科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值得推广。护理人员通过对引流管道的正确护理,为患者的康复提供了保障,增强了护理人员的工作经验和责任心。 参考文献 [1] 胡珊珊,唐文怡,曹进.负压密闭引流治疗开放性骨折的护理[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8,25(12A):44-45 [2] 张红洁.应用负压封闭引流(VSD)治疗损伤创面的临床护理[J].新护理.

封闭式负压引流术的护理

封闭式负压引流术的护理 封闭式负压引流术简称VSD(vaccum sealing drainage),材料有,①由武汉维斯弟公司生产的一种白色泡沫型合成敷料,成分为聚乙烯醇(polyvinyl alcohol,PV A),无刺激性,抗张力强,有良好的可塑性,透水性和生物相容性,有两种规格,一种是150 mm×100 mm×10 mm,内插两条多孔引流管;另一种是150 mm×50 mm×10 mm内插一条多孔引流管,其引流管为多侧孔硬质硅塑引流管。②粘贴薄膜为英国施乐辉公司生产的S & N透明薄膜,主要成分是聚氨酯和丙烯酸,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透氧透湿性能,对皮肤无刺激性,可持续15 d安全的粘贴在创面皮肤上,同时能防水和阻止细菌入侵。③负压吸引:接中心负压吸引或电动负压吸引。④三通接头:主要在各引流管之间起连接作用。 VSD方法:①彻底清除创面坏死组织及异物,敞开所有死腔。②根据创面的大小和形态修剪泡沫材料,大创面可用多块泡沫进行引流。③充填和封闭创面,将带有引流管的泡沫填入创面,确保材料与创面充分的接触,不留死腔,尽可能避免直接接触较大的血管和神经。需用多块材料者,材料与材料相互连接处及材料与创缘连接处用丝线间断性缝合,使其连成一体,便于封闭。引流管从创缘正常组织截孔引出或直接从创口引出,用3 M薄膜粘贴封闭整个创面。④将引流管接通负压,维持负压在125~450 mm Hg(0.02~0.06 kPa),引流管较多时可用三通接头将引流管串连后接1~2个引流装置,接通负压后液、气体迅速引出,泡沫材料随之塌陷,透性薄膜下液、气积聚。 护理措施:1. 一般护理术后回病房首先要连接中心负压引流装置,负压在0.02~0.06 kpa,合适的负压可以起到充分引流防止皮下积血积液,迅速控制感染,促进肉芽生长等作用。将引流部位抬高10°~20°,同时确保引流管出口处于低位,易压迫的部位,如骶尾部、踝骨等处,经常更换患者体位,用棉垫将其垫高、悬空,防止VSD敷料的引流管被压迫或折叠,因而阻断负压源。专人监测局部负压封闭及引流情况,并做详细记录。当负压接通后,如果VSD材料塌陷紧贴创面,内管形态明显凸现,则表示封闭良好,负压引流有效。 2.引流管的护理妥善固定引流管,固定引流管时,既要防止张力过大而滑脱,又要防止引流管太长致迂曲折叠不通畅。避免衣被直接覆盖而致创面受压。活动时保持引流管物受压、牵拉、并处于低位,搬动病人时要用止血钳夹住。保持引流通畅,准确记录引流液的颜色、性质、和量经常用双手挤压引流管,以防血块堵塞引流管。 3.引流瓶的护理应选用透明的引流瓶,并经常更换,记录24 h的引流量及性质,为医生提供参考。更换时严格遵循无菌操作,为防止引流管内的液体回流到VSD敷料累,先用卵圆钳夹住引流管的外端,关闭负压源,然后更换引流瓶。 4.创面的观察和护理应用VSD不需要每天换药,一次封闭可以保持有效引流5~7天,可减轻换药时的痛苦,降低医疗费用,减少医护工作量。VSD敷料内有少许坏死组织和渗液残留,有时会透过半透膜散发出臭味,甚至VSD敷料上出现黄绿色、绿脓色、灰暗色等各种污秽的颜色,这并非创面的坏组织所致,不会影响VSD的治疗效果,一般无需再做特殊处理。皮肤粘贴薄膜时应避免过度牵拉及反复粘贴,预防张力性水泡的发生。 常见的护理问题及对策:1.引流管路堵塞为肢体创面使用VSD的第一并发症,发生率最高,堵塞物为血凝块和渗出物凝块。堵塞时间为术后2 h~3 d,堵塞部位以三通接头附近最多。因此,应做到及早发现,如堵塞部位在三接头处,可用生理盐水在各个接头方向负压吸引。对医用泡沫和多侧孔引流管堵塞的有效处理方法是拆开三通接头,用20 ml注射器注入生理盐水侵泡10~15 min几次后,直接负压即可。对于三通管和负压管堵塞的最好预防方

VSD负压吸引技术讲解

负压闭合引流 一、外科引流定义 引流是指将组织裂隙、体腔和有脏器官骨的液体引离原处和排出体外。广义的引流还包括内引流,如胃肠减压、留置导尿和胃肠之间的短路吻合等。本节讨论的内容是指手术中放置引流物的引流方法二、外科引流的目的 引流的液体可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两大类。感染性液体(指脓液)通过引流后,可以达到减轻压力、缓解疼痛、减轻炎症、防止炎症扩散、有利于炎症消退的目的。非感染性液体包括血液、渗出液及组织分泌液等,通过引流后,可以达到减轻局部压力、减少液体对周围组织的损害作用、减少合并感染的可能性、有利于伤口愈合等目的。 三、外科引流的作用机制及分类 包括①吸附作用:在伤口内放置纱布类引流物,伤口液体借助于纱布毛细管的吸引作用,而被引流出体外。②导流作用:在伤口内放置导管状引流物,伤口液体凭借其与大气之间的压力差,通过导管腔被引流出体外。③虹吸作用:体内位置较高的腔内液体通过引流管流入位置较低的引流瓶中。条件是体腔中压强与瓶中压强相等,内管口不能露出液面。将引流管连接于减压器,借助负压作用吸出伤口内液体。 引流可分为开放式和闭合式两种类型。上述吸附作用和导流作用的引流为开放式引流,其缺点是容易有外源性污染。而闭合引流需缩小体表引流口,将引流管外端通向封闭的容器,如上述虹吸作用引流和主动引流。 四、引流物类型 纱布引流条:有干纱布引流条、盐水纱布引流条、凡士林纱布引流条和浸有抗菌素引流条。凡士林纱布引流条常用于脓肿切排后堵塞伤口,其作用是压迫止血,防止因伤口壁与敷料的粘连或肉芽长入敷料导致换药时疼痛。盐水纱布引流条和浸有抗菌素引流条多用于较浅的感染伤口。 橡胶引流片:由橡胶手套、薄片橡胶裁剪而成。烟卷引流管:由纱布引流条和橡胶引流片组成,即在纱布引流条外层包裹一层橡胶片,形成类似香烟式的引流条。由于外周柔软、光滑不易压伤周围组织。 使用时须将内置端的外周橡胶剪数个小孔,以增加吸附面积,并需先将其浸湿无菌盐水后再置入伤口内。 橡胶引流管:根据制作材料不同分为乳胶管和硅胶管。橡胶引流管有粗细、软硬不同,应根据临床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橡胶引流管。橡胶引流管种类很多,除普通橡胶引流管外,还有用于不同组织器官的特制引流管,如:导尿管、气囊导尿管、胆道>型管、胃肠引流管、脑室引流管、胸腔引流管等。 五、引流适应症 感染性疾病引流:浅表较小的脓肿切排后,用凡士林纱布引流。深部较大的脓肿切排后,用软胶管引流。手指脓肿常行对口橡皮片引流。急性骨髓炎、化脓性关节炎行闭式冲洗引流管引流。胸腔脓肿行胸腔水封瓶闭式引流。腹腔脓肿、化脓性疾病多行橡胶管引流,由于烟卷引流条不充分,最好不用。 深部组织引流大多需用闭合式主动引流,如引流不通畅,后期也可改用开放式被动引流。<结核性脓肿一般不作引流。 非感染性疾病引流:临床上,非感染性液体引流比感染性液体引流使用更广泛,且多采用闭合式引流。 常规颅脑、颈部、胸腔、腹腔、脊柱、四肢关节、泌尿系统等手术,由于术后伤口渗血、渗液,压迫周围重要组织器官,可严重威胁病人的生命或产生严重并发症,同时伤口积血积液,将增加伤口感染率并影响组织的修复。伤口内放置引流物,可明显减轻局部压力,有利于组织的修复。污染性伤口,伤口内放置引流物,可降低感染发生率。 引流种类:1、纱条填充(开放式、感染) 2、胶片引流(小、浅创面) 3、胶管引流(半闭式,无菌)

负压封闭引流技术(VSD)

负压封闭引流技术(VSD) 负压封闭引流技术(VSD) 一、引流的定义 引流是在机体的某一部分与机体其他部分间、或与外界间建立开放通道以达到治疗目的的外科手段,它是外科治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外科手术的基本操作之一。 二、引流的目的 1、及时排除体腔、器官或组织中的脓性积液、坏死组织、异物、异常积聚的血液和消化液等有害物质,以减低压力消灭死腔,消除对机体的炎性刺激,改变感染部位的生物环境,减轻机体的炎性反应,抑制局部细菌繁殖,防止感染扩散,促进炎症消退,也就是说预防或治疗由于脓性渗出液、坏死组织、异物、血液、消化液等积聚而对机体造成的生物学损害; 2、保证缝合部位的正常愈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3、观察引出物的数量和性状,以便判断被引流区内的情况; 三、引流的分类 1、治疗性引流:对已感染的病灶的引流如脓肿引流,或在手术、创伤后体腔内积液的引流。 2、预防性引流:以预防积液、感染或吻合口漏为目的的

引流,严格的说,引流不能预防吻合漏口的发生,只能在发生漏时避免造成弥漫性腹膜炎。 3、诊断性引流:如诊断性腹腔灌洗,经皮经肝胆管穿刺,经纤维内镜胰胆管插管造管引流,十二指肠引流等。 四、引流的原则 1、慎重决定是否放置引流,不必要的引流是有害的; 2、严重污染或可能发生感染的创面,应予引流; 3、引流的目的是建立由被引流区到体外的有效通道; 4、引流可以重力、毛细血管作用、虹吸作用或负压吸引作为动力; 5、引流物对人体是一种异物,可增加感染的机会(腹腔的引流有可能成为肠梗阻、消化道漏或腹避疝气的原因),引流物尽可能用对人体组织无刺激的材料制作; 6、开放的引流为细菌逆行污染提供了途径,应尽可能采用封闭式引流,避免逆行感染。 7、柔软的、易曲的引流物可以减少临近组织因机械压迫发生糜烂、坏死的可能性、有侧孔的引流管可因临近组织的吸入或长入而闭塞; 8、填塞既可有引流作用,又可有压迫止血作用,但留置时间过长可诱致感染; 9、引流物应尽可能取最短途径引出,放置时应保证其通畅,避免扭曲、受压,戳空放置引流管或其它引流物时应注

负压封闭引流技术

负压封闭引流技术(vacuum sealing drainage,VSD)是一种处理各种复杂创面和用于深部引流的全新方法。负压封闭引流术即在临床传统的负压引流方法的基础上创面置引流管,引流管不与创面组织直接接触(或用聚乙烯醇海绵包裹),创面用生物半透性薄膜封闭,形成一个密闭的引流系统,从而防止外界细菌入侵,改善创面血运,达到创面快速愈合的效果。该技术于1992年由德国Fleischmann博士所首创,最先用于骨科领域治疗软组织缺损和感染性创面。1994年,裘法祖教授等在国内率先引进这一新型引流技术。近年来国内外诸多学者将其应用于各种急慢性复杂创面的治疗或促进移植皮肤的成活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经过近十几年的临床应用和积极发展,VSD技术已成为处理骨科和外科多种创面的标准治疗模式。 价格约2500元/块,面积约10*15cm 使用注意(1)妥善固定,保持局部密闭状态,以吸引时,局部可见管形,黏贴紧密为标准。(2)保持持续负压吸引,间歇性治疗比持续性治疗更有益.比较理想的是使用5分钟停止3分钟,每天治疗6--8小时,对于皮下脂肪创面的理想压力大约是-75至-80mmhg,对于更加致密的组织如肌肉创面,理想压力大约是-100mmhg(3)观察引流物的颜色及量,如引流物为鲜红色,提示有活动性出血应终止吸引,立即通知医生。(4)预防感染:①保持有效的负压吸引,VSD专用吸引机负压瓶内的引流液超过1/2时应及时倾倒,以防损坏马达。操作时先夹管再分离负压吸引器,防止引流物逆行感染,负压瓶清洁消毒处理后放置100 ml 0.1%含氯消毒液;②早期置管冲洗:使用0.5%甲硝唑500~1 000 ml/d冲洗,可防止管道阻塞,可以避免厌氧菌感染。 VSD定义 是指用内含有引流管的聚乙烯酒精水化海藻盐泡沫敷料,来覆盖或填充皮肤、软组织缺损的创面,再用生物半透膜对之进行封闭,使其成为一个密闭空间,最后把引流管接通负压源,通过可控制的负压来促进创面愈合的一种全新的治疗方法。 其特点是: 1)可控制的负压,促进血流量增长和蛋白合成,促进肉芽生长,加快创面愈合;同时为全方位的主动引流提供了动力。 2)生物半透膜的封闭,隔绝了创面与外环境接触的感染机会。 3)全方位的引流,是将传统的点状或局部引流,变为了面状引流,保证了能随时将创面的每一处的坏死组织和渗出液,及时排除体外。 VSD的指征: 1重软组织挫裂伤及软组织缺损; 2大的血肿或积液; 3 骨筋膜室综合征; 4开放性骨折可能或合并感染者; 5 关节腔感染需切开引流者; 6急慢性骨髓炎需开窗引流者; 7体表脓肿和化脓性感染; 8手术后切口感染。 9植皮术后的植皮区; 10溃疡、褥疮。 优点: 1 治疗时间明显缩短,减少病人痛苦,并减轻工作量。病人免除换药之苦,医生免除换药之劳。 2 有效地避免交叉感染。VSD是在一个密闭的系统内进行,负压引流使引流区的渗出物和坏死组织被及时清除,使引流区内达零聚积。而且VSD能防止创面污染,充分引流和刺激创面肉芽

负压封闭引流-VSD技术

负压封闭引流-VSD VSD 1992年德国ULM大学Fleischman博士首创VSD技术,并在骨科中广泛应用。 1993年 Fleischman博士首次报道VSD技术治疗各种急性软组织缺损和感染创面。 1994年裘华德教授率先将VSD技术引进中国,并在全球首次应用于普外科。如急性坏死性胰腺炎和其他各种腹腔内感染,开创了VSD在普外科应用的先河。 1996年美国医师Argenta. L C发明类似VSD方法的VAC技术,从此在北美统称VAC 系统。 1997年德国医生Kovacs etal报道了用VSD技术治疗慢性溃疡。 2002年裘华德教授总结多年在国内的临床经验编著《负压封闭引流技术》一书,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VSD定义:是指用内含有引流管的医用海绵敷料,来覆盖或填充皮肤、软组织缺损的创面,再用生物半透膜对之进行封闭,使其成为一个密闭空间,最后把引流管接通负压源,通过可控制的负压来促进创面愈合的一种全新的治疗方法。 其特点是: 1)可控制的负压,促进血流量增长和蛋白合成,促进肉芽生长,加快创面愈合;同时为全方位的主动引流提供了动力。 2)生物半透膜的封闭,隔绝了创面与外环境接触的感染机会。 3)全方位的引流,是将传统的点状或局部引流,变为了面状引流,保证了能随时将创面的每一处的坏死组织和渗出物吸出。 医用海绵,早期权威刊物俗称“人工皮”,白色,质地柔软而富有弹性,抗张力性强,其内密布大量彼此贯通的、直径为0.2—1.0mm的细小孔隙,具有强烈的毛细虹吸作用,内部含有多侧孔引流管,同时又能有利于创面即时生成的细小坏死组织及时排除体外,并且有极好的可塑性。该材料对人无毒性,无组织刺激性,无免疫活性,无皮肤致敏性。维斯第敷料虽然外观类似海绵,但具有以下特性: 1 遇到酒精会溶解 2 沾上含碘药剂时,维斯第敷料即会变成蓝黑色 3 暴露在空气中时间过长时,VSD敷料会失水变硬如石膏;再次浸入生理盐水,会重新变软,恢复弹性。 和现有各种敷料相比: 1 VSD敷料不含纤维,具有优良的弹性和韧性,抗拉力强,无固性脱落物,在使用过程中避免了普通敷料的纤维脱落现象 2 多孔而富有弹性的维斯第敷料能够尽可能远地有效传导负压,并且造成创面全方位上任何一点都具有负压刺激性,这

创面封闭冲洗—负压治疗技术(VSD)在骨科应用中的临床护理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da6572842.html, 创面封闭冲洗—负压治疗技术(VSD)在骨科应用中的临床护理 作者:曹华芳 来源:《健康周刊》2017年第27期 【摘要】目的:探讨创面封闭冲洗-负压治疗在骨科应用当中的护理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5年~2017年四肢创伤后的患者80例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并按照护理方式的不同将这组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两组,对照组的患者采用常规的护理方式进行护理,实验组的患者在此基础上联合使用创面封闭冲洗-负压治疗技术进行护理。护理结束之后,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以及创面的愈合程度进行分析对比。结果:对照组创面愈合优良率为72.5%。实验组愈合优良率为92.5%。对照组中感染率为25%;实验组感染率为7.5%;两组数据结果比较差异 明显,在统计学上具有意义(P 【关键词】创面封闭冲洗-负压治疗技术;骨折;护理 创面封闭冲洗-负压治疗技术是临床应用带有引流管的水化聚乙烯醇泡沫材料覆盖或填充到各种皮肤或深部组织创面,半透膜粘帖密封,然后接通负压源和冲洗管,形成的一套完整闭路循环治疗系统。该系统可以对全创面进行封闭、覆盖、冲洗、创面加药加氧、吸引、引流等治疗。创面封闭冲洗-负压治疗技术(vSD)在对骨科损伤的护理当中具有十分显著的作用[1]。本文采用对比的方法进行研究来探讨护理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5年~2017年四肢创伤后的患者80例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并按照护理方式的不同将这组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两组,其中对照组中男性患者28例,女性患者12例,年龄25~59岁,平均年龄(42.15±1.17)岁,其中车祸12例,机械绞轧8例,高处坠落9 例,骨折术后感染11例。实验组中男性患者29例,女性患者11例,年龄26~60岁,平均年龄(42.21±1.27)岁,其中车祸10例,机械绞轧9例,高处坠落8例,骨折术后感染13例。两组数据结果比较差异明显,在统计学上具有意义(P 1.2方法 对照组的患者采用常规的护理方式进行护理,主要进行抗感染、伤口换药等常规护理。实验组的患者在此基础上联合使用创面封闭冲洗-负压治疗技术进行护理,主要包括:①心理护理,大多数的患者都是因事发突然而造成的严重创伤,因此在身心都同时遭受到严重的打击,心理出现较大的应激反应,对日后的日常工作以及生活十分担忧,出现焦虑、恐惧以及紧张等

骨科VSD负压封闭引流术及护理

骨科VSD负压封闭引流术及护理 一概念 负压封闭引流术,是使用聚氨酯薄膜(生物半透膜)和聚乙烯酒精水化海藻盐泡沫(VSD敷料),通过创口持续负压引流,将各种渗 出物经VSD敷料中的微孔和引流管及时排出,有效促进了创面愈合, 减轻了患者创口经久不愈反复换药的痛苦,在骨科中应用广泛,疗效 显著。 二研究背景 负压封闭引流技术(vacuum sealing drain age,VSD是一种处理 各种复杂创面和用于深部引流的全新方法,相对于现有各种外科引流 技术而言VSD技术是一种革命性的进展。该技术于1992年由德国ULM 大学创伤外科Fleischmann 博士所首创,最先用于骨科领域治疗软组织缺损和感染性创面。1994 年,裘华德教授等在国内率先引进这一新型引流技术。近年来国内外诸多学者将其应用于各种急慢性复杂创面的治疗或促进移植皮肤的成活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材料:医用高分子泡沫材料、引流管、粘贴膜(由武汉维斯第医用科技有限公司所提供),该泡沫性材料无毒、无免疫活性、对组织无刺激性、质地柔软富有弹性,多孔海绵状结构,具有很好的透水性、吸附性。配套材料由英国乐辉公司生产的具有阀门功能的生物半透薄膜Y接头,负压源均选用中心负压吸引。 四具体操作方法(1) 彻底清创或清除皮肤感染组织。 ⑵将VS[敷料按创面大小修剪并贴附于创面并缝合。

(3)用无菌纱布擦净周围皮肤,使用生物半透性薄膜封闭整个创面和 VS[敷料。 (4)负压吸引,连接VS敷料的硅胶管,另一端通过一个三通管与中心负压吸引装置连接,调节最佳负压吸引状态保持负压恒定,-125-450mm H g(0 .017Mpa- 0. 06MPa) , VS敷料以及薄膜明显塌陷,说明密封较好,负压效果满意。 (5)持续负压吸引7~14天,观察创面有大量新鲜的肉芽组织生成,行 游离植皮或皮瓣移植术。 五作用机制 负压封闭引流术能够彻底去除腔隙、创面的分泌物或坏死组织,促进愈合,粘贴上半透膜,可阻止外界细菌的入侵,使之处于封闭状态而进行的引流。持续负压引流可改变细菌生长环境,减少毒素吸收,彻底清除引流区渗出物和坏死组织,改善局部微循环和促进组织水肿消退,刺激肉芽组织生长,加速创面愈合。同时,由于该术不但可以 减少患者的换药次数,降低医疗费用,而且可有效控制伤口感染、促进伤口愈合、减少并发症、简单易行,是一种理想的治疗方法 六护理1、维持有效负压。手术完毕返回病房后,立即接通床头中心负压引流瓶,调节负压为0. 04—0. 06 MP,负压值过大或过小,都不利于创面的愈合。引流管固定于床旁,检查中心负压源是否异常,各接头处、半透膜粘贴处是否漏气,引流管内液体柱是否流动。在无引流液引出的情况下看不到液体流出时, 可通过负压值判断负压泵的运转情况、引流管管型、VSD敷料密封严密无塌陷来作出判断旧1。告知患者翻身时不能牵扯,压迫、折叠引流管。避免按压VSD敷料,否则,吸附的液体会被挤压到周围皮肤上,导致半透膜粘贴不牢。 2、保持管道的密闭和无菌。使用前仔细检查引流装置的封闭性能,注意引流管有无裂缝,引流瓶是否破损,各衔接处是否密封。引流管的位置应低于出口位置,24 h持续引流,可经常用双手交替挤压引流管,以防血块堵塞引流管。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负压引流瓶每天浸泡消毒更换,引流量占引流瓶的三分之二时应更换引流瓶。在更换负压瓶时,应用血管钳夹住引流管,关闭负压源,避免引起逆流感染。 后期,若24 h内引流量少于10 ml,可折除封闭式引流。

封闭负压技术治疗慢性难愈性创面的临床观察

·全科临床论著·封闭负压技术治疗慢性难愈性创面的临床观察 荣志东,王凌峰 【摘要】目的分析封闭负压技术治疗慢性难愈性创面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内蒙古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2008 2011年收治的慢性难治性创面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均分为使用封闭负压技术治疗的观察组患者与使 用常规治疗方法的对照组患者各5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疼痛、抑郁情绪评分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 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疼痛评分、抑郁情绪评分显著轻于对照组(P<0.05)。结论封闭负压技术可 以有效促进患者创面痊愈,减轻患者痛苦,值得推广使用。 【关键词】封闭负压技术;慢性难愈性创面;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R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152(2013)01-0029-03 Clinical Observation on Vacuum Sealing Technique for Chronic Wound RONG Zhi-dong,WANG Ling-feng.Department of Burn Surgery,the Thir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Inner Mongolia Medical University,Baotou014010,Inner Mongolia,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analysis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vacuum sealing technique in treating chronic wounds.Methods Total100patients with chronic refractory wounds from2008to2011were selected as the object cases,and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with50cases in each group.The therapeutic efficacy,pain and depressive mood scores of patients in both groups were compared.Results The therapeutic efficacy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better than that in the con- trol group(P<0.05),and the pain score and depression score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in control group(P<0.05).Conclusion The vacuum sealing technique can effectively promote the healing of patients,relieve the pain of the patient,and is worth popularizing. 【Key words】Vacuum sealing technique;Chronic wound;Clinical effect 各类皮肤损伤在临床十分常见,大多数情况下可以正常愈合,部分由于体质较差或者合并其他疾病如糖尿病、癌症等,削弱其创面康复能力,导致创面迁延不愈,形成慢性难治性创面,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严重降低其生活质量。封闭负压技术(vacuum sealing technique)是用于难治性创面愈合的全新临床技术,以负压加彻底引流为原理,改变以往的多次换药给患者带来的痛苦,且迅速控制感染,促进患者创面的愈合[1]。本文主要分析封闭负压技术治疗慢性难愈性创面的临床疗效,具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取本院于2008年7月-2011年7月收治的慢性难治性创面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使用封闭负压技术治疗的观察组与使用常规治疗方法的对照组,每组各50例。观察组中男性29例,女性21例,年龄28 73岁,平均(43.2?7.4)岁,创面存在时间42d 1.1年,平均(134.2?47.3)d;对照组中男性27例,女性23例,年龄24 71岁,平均(41.8?7.7)岁,创面存在时间36d 1.3年,平均(126.3?42.7)d。 1.2设备来源所选封闭购自山东威高集团医用高分子制品股份有限公司。 1.3治疗方法 1.3.1对照组对照组患者使用临床难愈性创面常规治疗方法,增加每日换药次数,使用广泛抗生素抗感染,对患者行营养支持,积极治疗原发疾病。 作者单位:014010内蒙古包头市,内蒙古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烧伤科通讯作者:王凌峰,电子信箱:rong02611@163.com 1.3.2观察组观察组患者使用封闭负压技术进行治疗,具体如下:局麻下对患者行创面扩大清创术,彻底清除感染、坏死、水肿及瘢痕组织,将封闭负压材料(聚乙烯酒精水化海藻泡沫)修剪成创面合适大小后,覆盖于创面上并超出边缘约3cm,基底处填充无菌油纱,上置入外科无菌负压吸引管,连接负压吸引管,将压力调节至-60 -170mm Hg(1mm Hg=0.133 kPa),术后静脉使用敏感性抗生素,每隔1周重新进行清创更换敷料,根据肉芽组织情况行游离植皮或皮瓣转移移植[2]。 1.4观察指标 1.4.1疗效标准观察两组患者经治疗后的临床疗效情况,分为痊愈、好转、无效三类,痊愈:创面完全愈合;好转:窦道变浅、肉芽组织长出,创面明显变小,感染溃疡消失;无效:创面无缩小,感染溃疡无好转甚至恶化。 1.4.2疼痛评分采用VAS量表评价两组患者接受治疗前后的疼痛情况,有0 10分,疼痛程度逐渐增加,0 3分轻度疼痛,4 7分中度疼痛,8 10分重度疼痛,比较两组差异。 1.4.3抑郁情绪评分采用HAMD量表评价患者的抑郁情绪、HAMA量表评价患者的焦虑情绪,分值越高、负面情绪越剧烈,20 40分为轻度抑郁,40 50分为中度抑郁,50 60分为重度抑郁,比较两组差异。1.5统计学方法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18.0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结果 2.1治疗效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 · 92 · 中华全科医学2013年1月第11卷第1期Chinese Journal of General Practice,January2013,Vol.11,No.1

伤口负压引流技术护理观察要点

伤口负压引流技术护理观察要点 负压引流管是骨科手术患者常用的引流方法之一,如胸椎、腰椎、全膝、全髋关节置换等大手术,创面大、切口较深,剥离面广,术后可能出血多。负压引流管,可使渗出液及积血排出体外,减少死腔形成,减轻感染机率,加速切口愈合,降低手术后并发症发生。1负压引流管的选择引流管的材料一般选用硅胶,因其引起的组织排斥反应小且弹性好,质地中等。 1、保持引流管通畅 患者回病房后先检查引流管的数量及位置,负压引流管保持负压状态,保持引流管通畅,维持有效的引流,负压太大易引起引流管吸附于组织上,造成软组织损伤、引流不畅而引起切口内积血,增加感染发生率。防止引流管受压、扭曲、堵塞(一般术后1小时挤捏一次引流管,挤压方法:护士站在患者术侧,双手握住距插管处10-15 cm的排液管,挤压时两手相接,后面的手用力捏住引流管,使引流管闭塞,用前面的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指腹用力、快速挤压引流管,使挤压与手掌的反作用力恰好与引流管的直径重叠),当引流管堵塞时可用手挤压胶管或用注射器冲洗,若引流管漏气,及时处理,预防并发症发生。 2、做好引流管的固定 妥善固定引流管,防止其脱落,搬动患者或翻身时,注意保护引流管,防止受压、扭曲、折叠,经常检查引流管有无漏气或导管脱出。固定的高度要低于引流口20-30 cm,应向患者及家属说明放置引流管的目的、重要性,强化医疗安全意识,防止高龄患者及麻醉未清醒患者将引流管拔除,若发现引流管脱落及时与医生联系,给予处理。 3、观察引流液及性质 术后1~2天内特别是24小时内要密切观察引流液的颜色、性质和量。关节置换术后,必要时前2小时按每小时记录,1小时引流量≥200~300毫升,及时报告医师处置。24小时总结一

VSD负压吸引观察和护理

VSD负压吸引的观察和护理 负压封闭引流技术(VSD)也称“人工皮”技术,由聚乙烯酒精水化海藻盐泡沫(俗称“人工皮”其质地柔软而富有弹性,内含多侧孔引流管),及半透性粘贴膜组成。 作用机制 负压封闭引流技术(VSD)的原理是利用医用高分子泡沫材料作为负压引流管和创面间的中介,高负压经过引流管传递到医用泡沫材料,且均匀分布在医用泡沫材料的表面,由于泡沫材料的高度可塑性,负压可以到达被引流区的每一点,形成一个全方位的引流。较大块的、质地不太硬的块状引出物在高负压作用下被分割和塑形成颗粒状,经过泡沫材料的孔隙进入引流管,再被迅速吸入收集容器。而可能堵塞引流管的大块引出物则被泡沫材料阻挡,只能附着在泡沫材料表面,在去除或更换引流时于泡沫材料一起离开机体。通过封闭创面与外界隔绝防止污染和交叉感染,并保证负压的持续存在。持续负压使创面渗出物立即被吸走,从而有效保持创面清洁并抑制细菌生长。由于高负压经过作为中介的柔软的泡沫材料均匀分布于被引流区的表面,可以有效地防止传统负压引流时可能发生的脏器被吸住或受压而致的缺血、坏死、穿孔等并发症。在这个高效引流系统中,被引流区的渗出物和坏死组织将及时地被清除,被引流区内可达到“零积聚”,创面能够很快地获得清洁的环境。在有较大的腔隙存在时,腔隙也将因高负压的存在而加速缩小。对浅表创面,透性粘贴薄膜和泡沫材料组成复合型敷料,使局部环境更接近生理性的湿润状态。高负压同时也有利于局部微循环的改善和组织水肿的消退,并刺激肉芽组织及上皮组

织的生长。 适应症: 严重软组织缺损及挫裂伤。 大面积血肿及积液。 骨筋膜室综合症切开减压术后。 开放性创面合并感染者。 大面积溃疡及压疮。 其他包含体表脓肿及化脓性感染,植皮区术后感染,糖尿病足。 胸,腹,盆腔等部位的多种疾病均可进行预防及治疗性应用。如血气胸,肺叶切除,多种消化道瘘,甚至包括重症胰腺炎的引流治疗等。 禁忌症: 1,对于大面积骨及内置物外露者,由于基底缺乏血供,不会形成肉芽组织。 2,厌氧菌感染。 3,凝血功能障碍。 4,活动性出血。 安置方法 1常规消毒清创处理后,清除坏死或感染组织,彻底止血,适当刮除创缘外侧皮肤3~5cm范围内得毛发,确保符合适应证,无禁忌证。 2,将VSD按创面大小剪贴于创面,从距创面2~3 cm正常皮肤处戳孔将多侧孔引流管引出创缘与VSD材料间断缝合,需要行创面冲洗时单独包埋一根2 mm硅胶管于VS D内。 3,封闭、擦干周围皮肤,用生物半透性薄膜(VSD公司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