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化的反思

中国现代化的反思
中国现代化的反思

中国现代化的反思

----读《中国的现代化》有感

摘要:我国的现代化开始于内忧外患的国情之下,可以说中国现代化的道路是从洋务运动开始的,中国的现代化运动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从1860年到1911 年辛亥革命的晚清现代化运动,从1911 年到1949 年的中华民国时期的现代化运动和从1949年至今的现代化运动。现代化的历程中充满了探索的曲折和成就的快乐,在此过程中,中国借鉴外国现代化的经验,不断探索出适合中国的现代化建设的道路。回顾一个半世纪的现代化历程,有许多问题值得我们深思和总结,有不少的经验和教训值得今后学习和借鉴。文中将从我国现代化进程入手分析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问题,总结此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

关键词:中国现代化发展进程总结反思

一、中国现代化的历程

中国的现代化大致经历了四个大的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初,即从洋务运动经维新变法到立宪运动,大约半个世纪的晚清现代化运动;第二个阶段是从1911年辛亥革命到1949年革命;第三阶段是从1949年到1979年改革开放;第四阶段是从1979年迄今。

第一阶段

这一时期的现代化又经历了三个阶段: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清末新政。

以“师夷长技以制夷”为目的的洋务运动拉开了中国现代化的序幕,但是洋务运动没有逐步开展制度改革等多方面的现代化。洋务运动虽然失败了,意义却十分重大。洋务运动的意义主要有两点:一是世俗理性的觉醒,人们的思维方式开始摆脱教条和信仰主义的干扰,用实效来作为行为选择的标准,这对于盛行了两千多年封建礼教的思维方式是一个很大的冲击。二是它开了现代化运动的头,从此中国就不可能再完全封闭自守了,现代化的步伐不可能停止了。

戊戌变法是中国人主动用西方政治理念来变革中国政治现实,拯救民族危亡的一次尝试。戊戌变法的失败有两个原因,一是他们强烈的危机感、焦虑感影响了他们的政治决策,使改革陷入了一种焦虑型的激进中。当然,它的直接原因是,掌握实权的慈禧太后等保守势力反对改革,光绪皇帝只是一个傀儡。二是他们缺乏实行改革的经验。

清末新政是晚清现代化的第三个阶段。清末新政内容极其广泛,包括废除科举、举办

新式学堂、禁止鸦片、兴修铁路、改革司法制度、鼓励实业等等,而且在全国铺开,长达11 年。它对中国的政治、文化、生活有着全面的重要影响。

洋务运动的失败是由于保守势力过于强大,戊戌变法的失败是因为甲午战争失败以后的挫折感、焦虑感造成了错误的改革战略,清末新政的失败是因为政府缺乏权威主导,人们已经不相信腐败无能的清政府了。所有这些因素归结起来,就是中国传统体制的自我创新能力太低,文化惰性极其严重。

第二阶段

这一阶段是中国现代化开始由被动转向主动的阶段,也是现代化向思想文化层次深入的阶段。1911年,晚清王朝破灭,中国现代化运动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中国的现代化开始由被动应付转向主动追求,同时也向思想文化层次深入。辛亥革命是中国政治现代化的开端,建立了中华民国,践行民主立国、共和建国、宪政治国,使中国政治从传统迈向现代。辛亥革命的成功之处,就在于通过彻底的政治革新,建立了近代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开启了民主革命的闸门。孙中山作为辛亥革命的领袖人物,他提出的“三民主义”革命纲领,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比较完备的现代化发展战略。尽管辛亥革命推进现代化的主观意图与客观效果之间存在巨大的反差和不平衡,但这场革命毕竟完成了推翻封建专制制度,创立民主共和政体两大基本任务,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1927年到1937年,是中国内忧外患时期。但是这十年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还是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为抗战八年打败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奠定了物质基础。但是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的全面侵华打断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是全国不得不转入战争体制,直到1949年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完全中断。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统治本来面临着有利的条件和平民主建国,推进现代化,然而它这个时期的统治和现代化努力还是迅速失败了。

第三阶段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现代化进程进入全面推进的历史阶段。经过社会主义改造,新中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党的“八大”确定了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指导思想及经济建设方针。实行工业化计划为新制度奠定了一定的物质技术基础。政治方面,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必须使民主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战略构想。从党政职能分开、政企分开,到人大工作的工作规范化和政府职能的转换,从机构精简、干部人事制度的改革到法律体系的健全、基层民主的发展和领导方式、执政方式的改变,我国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得到进一步发展和

完善,广大人民的民主权利和经济文化权益得到进一步落实。经济方面,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市场经济的发展不可逾越的观点,并把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第四阶段

以1979 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为开端,中国共产党果断地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党制定了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确定了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战略步骤、战略重点,以及具体的实施方针和政策,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逐步形成了一整套顺应时代潮流、符合中国实际的现代化建设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经济方面,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市场经济的发展不可逾越的观点,并把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在政治方面,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必须使民主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战略构想。在文化方面,中国共产党提出了“两个文明”一起抓的战略方针。随着现代化建设经验的积累,我们党提出了“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命题和思路,突出了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一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性问题。在社会发展方面,中国共产党提出了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系列战略方针和政策。强调“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自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的艰苦奋斗,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中国面临的问题越来越多,比如人口压力问题、贫富差距问题、环境污染问题、老百姓的住房医疗子女教育问题、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问题、资源瓶颈问题、政府的效率和腐败问题、科技和经济的核心竞争力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问题、党的建设问题,等等,这些问题也需要花时间来解决,所以,中国现代化的道路还有很长。

二、对中国现代的总结

中国的现代化是指中国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化的过程。其核心是经济工业化,政治民主化。即经济领域由机器生产代替手工操作;政治领域由资本主义整体代替封建专制政体;思想文化领域里逐渐西学东渐;中国外交上的现代化。

中国现代化的发展有两大任务:一是民族、国家的独立;二是实现工业化,是中国走上繁荣富强之路。民族、国家独立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前提;繁荣富强是一代代中国人追求的目

标。没有民族、国家独立这个前提,繁荣富强只能是一句空话。

中国现代化的发展各分为四个阶段。起步阶段(1840——1895年):经济领域的近代化(器物层次)洋务运动和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整体发展阶段(1895——1927年):器物层面上升到制度层面,再到观念层面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曲折发展阶段(1927——1949年):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官僚资本的统治,日本帝国主义的大规模侵略,中国的主权继续沦丧,经济现代化的进程阻滞,现代化步履维艰;中共根据地、解放区的新民主主义经济产生,出现了近现代化进程的新的曙光。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探索(1949——今),而此阶段又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曲折发展阶段(1949——1966)。第二阶段:倒退阶段(1966——1976年)。第三阶段:快速发展阶段(1978——今)。

中国现代化的发展有五条线索。第一、经济由农业化转向工业化的经济现代化发展。第二、政治民主化、法制化:封建专制向民主化法制化。第三、思想文化近代化(现代化):封建的思想文化走向现代思想文化。第四、中国外交的近代化(现代化)进程,又可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清政府的屈辱外交,第二阶段是南京临时政府和孙中山的外交思想及实践,第三阶段是北洋军阀政府的卖国外交,第四阶段是国民政府推行以卖国为主要特征的外交政策时期,第五阶段是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外交阶段。第五、民族独立是实现近代化的前提与基础。

中国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的不利因素包括三个方面。首先,先天的不利条件包括资金的不足,没有资本的原始积累,缺乏资金储备;技术落后,只有手工技术,缺乏机械化操作技术:人才缺乏,只有经济型人才,没有科技、管理人才;思想观念陈旧,传统的重农抑商、重陆轻海、重义轻利仍占主导;国内市场的缺乏。其次,“三座大山”的压制和阻碍:封建专制统治;外国资本主义的阻挠、破坏;帝国主义与中国封建主义结合,支持反动派作为他们统治中国的支柱;官僚资本主义的压制。最后,缺乏正确的道路、科学的决策和安定的环境是影响现代化发展的又一难题。

三、对中国现代的反思

回顾一个半世纪的现代化历程,有许多问题值得我们深思,有不少的经验和教训值得今后学习和借鉴。

首先,中国的现代化必须坚决维护国家的独立和主权完整,处理好现代化建设和国际事务的关系。中国的现代化之所以步履维艰,部分时间国家没有独立主权是一个重要原因。所以,近代的辛亥革命和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举起反帝反封建的旗帜,对中国现代化的发展,其意义是重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社会全面现代化的到来。

现阶段必须处理好现代化建设与有关问题之间的关系,如台湾问题、钓鱼岛问题、南海问题、中印领土纠纷问题等。在国家领土完整和主权问题上既不能让步,也不能让这些问题影响国家现代化的进程。我国必须紧紧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放,加快经济发展,推进现代化。

其次,中国的现代化必须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来自西方现代化运动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源自西方的现代化浪潮和西方列强的殖民扩张同时进入中国,通俗地说,西方列强是用枪炮来中国销售他们的现代文明的。他们的殖民扩张导致了中国的民族危机。为了挽救民族危亡,中国人才开始了现代化进程。但是如果一味中国的现代化仅仅是对西方冲击的回应,那就把复杂的历史简单化了。我国在推进现代化进程过程中一直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也只有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符合我国的国情。

再次,中国的现代化道路必须由先进的力量来领导。中国共产党具有中国现代化不可动摇的历史地位。党既是中国现代化发展战略的制定者,也是实施中国现代化发展战略的领导者,同时也在领导现代化的过程中实现自身的现代化。中国现代化的发展已进入一个新的历史关口,历史因素和现实因素犬牙交错,所面临的问题都是综合性的。当前,制度性腐败已成为阻滞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最大障碍,是诱发众多不稳定因素的主要根源。在清理腐败中强化党对现代化的领导权威,既是推动政治改革建立法制国家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落实中国二十一世纪现代化发展战略的政治保证。

最后,中国的现代化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现代化道路的发展离不开以人为本,坚持以人为本,是我们党根据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是历史发展的主体、是推动历史前进的根本力量的基本原理提出来的。坚持以人为本,与我们党提出的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完全一致的,与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是完全一致的。

四、展望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发展受到世界的瞩目。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机遇和挑战并存,希望和风险同在。我们只有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本着互利共赢,国际合作,共建和谐社会的理念,就能得到广泛的支持。同时,我们要抓住机遇,沉着冷静的应对挑战,就能趋利避害。现代化的实现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我国在推进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经历了很多艰难曲折,也面临着挑战和压力,但是我们要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的道路,继续稳步推进我国现代化进程,相信中国的前途必定是光明的。

现代化生活方式的反思

现代化生活方式的反思 1、两种对比和算帐方式 中国密集农业水稻9600卡|人·小时(每个劳动者每小时生产的粮食所含的卡里路) 其他热带作物地区混合作物7000卡|人·小时 美国机械化农业水稻670000卡|人·小时。 英国机械化农业小麦730000卡|人·小时 可以看出,在机械化时代一个农夫单位时间内生产的粮食是前工业时代的几十倍甚至几百倍,单位土地面积上所能生产的粮食比前工业时代大大提高。由此看来,现代机械化农场一人劳动力生产出来的粮食可以养活的人数也应当比前工业时代成几十倍几百倍地增长。 然而事实的真相并不是表面上看起来那么乐观。如果把生产过程中使用的牲口、农具、化肥、农药、机械、灌溉等投入折合成卡路里,那么计算一下其能源投入|产出比,情况就不一样了。 前工业时代:中国密集型农业(30年代)水稻能量产出|投入比率为41卡 前工业时代:非洲、墨西哥玉米能量产出|投入比率14—38 机械化农业:美国机械化农业水稻能量产出|投入比率为1.5-2.5卡机械化农业:美国机械化农业大豆能量产出|投入比率为4卡从以上可以看出,以美国为代表的现代化农业在能源效率方面要比前工业时代落后许多。在英美等现代化国家的农田里投入一个卡路里,只能回收1.5—4个卡路里的回报。而在前工业时代,这个比率高达1比14,甚至是1比41。可见前工业时代的农业生产方式的能源效率,要比现代机械化农业高出十几甚至几十倍。 2、深度算帐——被假象遮蔽的现代化生活方式 看上去机械化农业投入一个卡里路还能得到3—4个卡里路的回报,好像还不太坏,至少不是得不偿失。然而事实比这更糟糕。在前工业时代,田里生产出来的粮食大部分经过简单的加工便直接供人消费,利用率比较高。而在英美发达国家,田里生产出来的粮食并不直接供人消费,而是先让动物们吃,由它们转化为肉、蛋、奶,然后再供人消费。经过这个过程,能量又要损失掉十分之九。这样算起来,其能量的投入与产出比就实在是得不偿失了。 总之,现代化农业较前工业化农业,是一种能源投入极大,而能源利用率极低的生

对中国社会现象的分析

对中国社会现象的看法 自90年代迄今,中国转向市场经济,工业化城市化高速起飞,物质欲望得到充分释放,道德淡化:社会正义、社会公德、社会公平、社会关怀被视作幼稚而弃。其中,中国的官僚腐败就已经是非常普遍的事情了。在官员行使行政权力的同时,受到行政权力约束的一方想方设法避免被约束,希望通过手中拥有的钱财等物质条件换取官员的权力,或者避免被其约束。而官员或百姓又希望通过手中的钱或权来得到自己想要的某种利益,于是权钱交易就有了可能性,但是这种交易无疑是违反法律和道德的。官员触犯法律的时候也会受到某种制约,从而希望通过手中的钱或权来逃过法律的制裁,有些官员怯于权力,恐于遭到报复,于是有了官官相护。久而久之,这种腐败作风深入人心,在百姓看来通过正当途径已不能保障自己的权益,于是助长了这种权钱交易的风气。 目前中国的现状是,在经过了200年的半殖民半封建统治之后,中国古代传下来的很多好的道德,悉数被破坏,有些是被殖民者所剥夺,更多的是被这200年中频繁的改朝换代者为了自己的政权稳固为出发点进行有针对性的筛选,去掉那些不利于自己统治的文化,加入一些有利于自身统治需要的文化,使得中国传统文化被这一系列统治者们改造成一部分是统治百姓的工具,而不是以加强大众素质,加强道德修养,加强自我约束为出发点的传统意义的道德。另一方面,我国的政府长期都是人治政府,而非法治政府。依法治国的口号也是近几年才提出来的,更何况即使是这个口号的推行者也有很多时候并不是按照法律的办法来办事,很多时候仅仅是依靠自己的意志来决定怎么做,这种践踏法律的行为,那就别提在下面落实的时候法律能起到的作用了,各级政府或者其他有权阶级践踏法律的例子比比皆是。所以,在我国现在这个阶段,法律和道德上的约束并不强,这更加加大了官员和商人权钱交易的可能性,各种滥用权力的现象,商人为达目的进行各种行贿,各种有权阶级利用权力换取金钱的行为,有时候一开始也只是一小部分人,但是当其他立场不坚定的人看到这些人利用不义之财买了名车,买了别墅,发家致富之后,并没有收到法律和社会道德的制裁,于是,其中立场不坚定的人自然就动摇了,自然也就以这些道德败坏,践踏法律的腐败分子靠拢。于是,这些那些有权阶层就像沙子流进了漏斗一样,越来越多的掉进了腐败这个无底深渊中。当很多很多的官,开始腐败之后,为了保全既得果实,各种腐败行为,各种腐败官员就开始权权相报,官官相护,从而成了一种更加难以被打破的利益共同体。 于是在现在这种社会风气的情况下,官员的腐败问题不是偶然,而近乎是必然你的事情了。这是由于人性内在的固有需求和社会上道德和法律缺少必要的约束力所觉得的,谁叫中国的现状就是人治社会,权力能够超越法律呢? 所以在现有的社会结构上,想要解除腐败的问题。我认为可以从两方面考虑。首先是要弱化权利,限制权力的扩张,还权于民,重大问题要集体协商,民主决策,不能一个人说了算,可否考虑如何切实加强各级人大(代表)的监督制约作用或各级工会组织的监督制约作用,除此之外可否考虑建立相应的委员会(民间组织,不纳入干部编制),赋予相应的监督制约权利。没有监督和制约的权利,必然会产生腐败!于此同时,法律对于腐败的惩戒力度要大,绝对不能因为某人的权力滔天,就能够漠视法律。必须要做到有人贪腐,就必然会受到法律的制裁,而不是因为这个贪污的人权力很大,法律就对其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或者就是触犯法律,也能够通过其权力搞定检察院,搞定法院,从而避开法律的制裁。法律必须要做到:一旦有人触犯,则必须无法逃脱制裁,法律的威慑力全在于惩罚的不可逃避性,若是法律的不可践踏性真正得到体现的话,很多的以权谋私的人是没有这个胆量的,很多人之所以以权谋私完全在于看到别人以权谋私没有被制裁从而跟风的。其次,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当人们真正的看重道德的时候,才会自觉去维护社会建设,然而这种方式又是漫长的,存在

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蚌埠六中八(14)班段懿晨(A文)论文摘要:民国时期处在两次世界大战的大环境中,大国的激烈矛盾和 斗争不仅使国际局势复杂化,同时也对中国的发展造成严重的影响。从五大 方面,论述了中国近代化的是与非,体现出中国近代化进程的曲折道路。 正文: 一、不可逆转的时代 民国时期处在两次世界大战的大环境中,大国的激烈矛盾和斗争不仅使国际局势复杂化,同时也对中国的发展造成严重的影响。国际大环境既可给中国带来积极有利的因素,也可能造成灾难。孙中山早已讲过: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这个世界发展的大趋势,任何国家和人民都不能背离。于是在这样浩荡的大时代背景之下,中国也进入了民主革命。 二、踏上现代化的梦与泪 至于现代性观念,则是中国近一百多年来历史发展的主题。近代中国的历史就是中国人民奋发图强,摆脱帝国主义欺凌压迫和甩掉贫穷落后,努力实现现代国家的斗争过程。现代化是民国史时期的中国人民梦寐以求的奋斗目标,中国人民试图启动、推进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以及在期中所遭遇的种种挫折或失败是永不可磨灭的。作为中国人民艰难追求的独立、自由、民主、统—和富强五大政治选项与我们强烈宣示的反帝、反封建,应该是近代中国历史运动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 随着时代的变革、社会的进步、文化的不断推展和翻新、物质生活逐渐丰富,人类的生活节奏日益加快。起初只靠双腿行走的慢节奏、短距离的交通方式再也 无法满足人类的需求。于是,便诞生了——车。

据史料记载,公元前2000年,一个名叫奚仲的人发明了世界上的第一辆车。这种车由两个车轮架起的车轴,带辕的车架,车架附有的用来盛放货物的车箱构成。 最初的车,由人力来推动,即人力车。后来人们开始用牛、马拉车,即畜力车。传说,畜力车是商汤的先祖相土和王亥共同发明的。1839年,英国人麦克米伦发明了蹬踏式脚蹬驱动自行车。自行车灵巧方便,经过数十年乃至数百年的不断改进,因其独特的、不可被替代的优势,依然被人们沿用至今。第一次工业革命,瓦特发明了蒸汽机,人类进入了“蒸汽机时代”。 许多发明家也纷纷把瓦特的发明应用到“自走式车辆”的设计中。第二次工业革命,卡尔本次等人发明了内燃机,告别了适用笨重的蒸汽机的历史,并将其用在了汽车上。从此,汽车变为现实。现在,汽车已经遍布各个城市,“有车”也成为了衡量一个家庭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志之一。同时,科学家也从未停止对汽车进行改进,以节约能源、减少污染。 三、辛亥革命的功与过 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它与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的建立,共同标志着中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第一个重要里程碑。 我们不能简单地说辛亥革命最终失败了。我们分析一切革命的成功与失败,要观察它是否完成了历史赋予的使命。完成了,就是胜利的革命;反之,则为失败。历史赋予辛亥革命的任务有两方面,一是推翻清王朝的专制腐败统治;一是建立民主共和国。考察辛亥革命,这两项任务都完成了。至于当时深刻存在的更为复杂的社会改造任务,绝非武昌起义一声枪响,或革命党人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辛亥革命后仍然存在着严重的封建残留以及妄想复辟倒退的势力,这在任何一个翻天覆地改变国家民族历史命运的大革命面前都是不可避免的。我们对比一下l949年民主革命胜利后,中国政治、社会、思想领域中存在的大量旧传统遗留,已经走过了几十年,改革任务尚要深化,从中就不难理解辛亥革命胜利的艰巨性和复杂性,也就不会过分地苛求革命的先行者们了。

传家──中国人的生活智慧

《传家──中国人的生活智慧》,一部民间版本的中国传统文化集大成之作,是一本「美的百科全书」。 《传家》结合文字、影像与生活,分别以春、夏、秋、冬四册呈现中国人的生活智慧,任祥以五年的时间完成了这一套生活巨著,以创新的手法整理了我们的文化资产,以诚恳的心意宣扬家庭价值与环保养生,她描绘了一张崭新的生活地图送给中华儿女;任祥从女儿、妻子、母亲的三重角度,串连全套书的内容架构;于是让读者明白“我们的精致生活并不只留存於博物馆”,于是“对自己所拥有的珍贵血液感到骄傲、对我们厚实的文化底蕴深深的叹服”。 此套图书延续台版设计装帧风格,以暖色调为封面,配以青黑外盒,外表惊艳,内容亦是厚重的生活。 任祥说:「祈望我们的心意,能融入善念的大海,永不枯竭,代代相传。」这让我想起佛经上有这么一句话:「怎样让一滴水不干涸?把它丢入大海里。」文化大河因诸多善念与创意汇聚而成,而我们都是大河里的一颗颗小水珠,因为大河,所以我们不干涸。 《传家》结合文字、影像与生活,分别以春、夏、秋、冬四册呈现中国人的生活智慧,任祥以五年的时间完成了这一套生活巨着,以创新的手法整理了我们的文化资产,以诚恳的心意宣扬家庭价值与环保养生,她描绘了一张崭新的生活地图送给中华儿女;任祥从女儿、妻子、母亲的三重角度,串连全套书的内容架构;于是让读者明白「我们的精致生活并不只留存于博物馆」,于是「对自己所拥有的珍贵血液感到骄傲、对我们厚实的文化底蕴深深的叹服」。 本书全套分春、夏、秋、冬,每季各自独立为一本,内容都以“气氛生活”、“岁时节庆”、“以食为天”、“匠心手艺”、“齐家心语”、“生活札记”六个单元,展现日常生活的中国文化精萃。 任祥,是京剧名伶顾正秋和台湾前“财政部长”任显群的小女儿,南怀瑾和圣严法师的学生,也是和杨祖珺同期出道的第一代民歌手,16岁就出了两张民歌唱片。她是建筑师姚仁喜的妻子,以及三个孩子的妈妈。她也是个珠宝设计师,二十几年来设计过许多美丽的作品。 如今,任祥以五年时间完成这套结合文字、影像与生活的创作,使她又多了一个身份:作家。任祥说:“我希望传承给后代的,是生活中快乐的、美丽的、正面的事物。所以书中画面的撷取、文字故事的撰写等,大多经过精心的美化与编排。”她强调,“我只是导演这一套书的人,绝不是如文字中见到的那个不可能的…完美女人?。请外界不要误会。” 任祥说,未来的一年,她要当一个推销员,努力推广《传家》这套书,让下一代了解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生活智慧,也帮忙成就圣严法师的兴学大愿,她豪迈地说:“给我40分钟,我给你一生。”

中国的现代化读书笔记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中国的现代化读书笔记 篇一:中国现代化的反思读后感 中国现代化的反思 —读《东方的崛起: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哲学反思》有感 华美玉 (化工学院,化学工程,1300507067) 摘要 中国式的现代化是一个具有深刻内涵的概念。本文拟对读《东方的崛起: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哲学反思》后感,从理论、历史和实践相结合的视角阐述中国现代化发展。重点阐述中国社会主义的产生及其必然性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探索及其历程,即中国是在世界历史中走向社会主义的;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尤其是哲学基础,说明邓小平是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是中国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者,即邓小平哲学思想是当代中国的唯物辩证法。

引言 北京师范大学杨耕教授新作《东方的崛起: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哲学反思》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XX年12月出版。本书分为上、中、下三篇:从第一章“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与当代中国的实践”到第三章“落后国家社会主义革命的必然性及其特征”为上篇,主要从理论上阐述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规定、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性及其客观根据,以及经济较为落后国家社会主义革命必然性的形成及其特征;从第四章“世界历史中的东方社会及其命运”到第十二章“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双重动力”为中篇,主要从理论、历史和实践相结合的视角阐述中国社会主义的产生及其必然性,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探索及其历程,改革开放的内在矛盾、根本动力、历史作用和伟大意义;从第十三章“邓小平理论: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到第十八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引导中国走向21世纪”为下篇,主要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尤其是哲学基础,说明邓小平是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者,说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引导着中国走向21世纪。 一、中国:在世界历史中走向社会主义 马克思的社会主义理论是以资本主义经济和政治发展的“典型国家”为蓝本的,然而,中国却是从半殖民半封建

浅谈当今中国社会文化现象

浅谈当今中国社会文化现象 伴随着历史的发展,经济的繁荣,社会的不断进步,社会文化也不断地得到了丰 富和升华。在不断得到丰富和升华的当代文化中,我们能看到时代进步的脚步,也能感受到社会现实的残酷和悲凉。平心而论,我认为中国的发展速度在当代社会的确无人能及,就连超级强国也只能望而却步,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由于我们过分追求社会经济快速的发展,也使得我们的文化发展有些许的畸形。 首先是人们思想的物欲化!钱不是万能的,没有钱时万万不能的。为了追求物质上的满足,人们秉着金钱至上的原则,不断地打破着自己的原则,违背自己的信念,甚至出卖自己的灵魂。这年头,教授摇唇鼓,为了赚钱;明星卖弄风骚,一系列的“门”事件发生,为了钱;新闻捕风捉影,随意夸大,引人们关注,为了赚钱。这已经成了一个张口闭口就是钱的社会。“财产纠葛”,“拜金女”,“分手费”等专有名词不断地出现,感情成为了利用的工具。无论是亲情,友情还是爱情,都免不了与钱扯上关系。 不仅是大人思想的物欲化,小孩子和青少年也是深受当今社会畸形文化腐蚀。由于网络的普及,缺乏辨别能力的小孩和青少年们被一股脑地灌输了不论好的,还是坏的思想,以被动的姿态过早地接受了他们不该接受的事情,青少年原本该积极向上的信念不断被荼毒,腐蚀。“非主流”“空虚”“颓废”“寂寞”等一系列的名词不断的出现,成为火爆名词。近几年来,超级女生、梦想中国等大型选秀活动造出了众多的星级人物。这在中学、大学里掀起了滔天的巨浪冲击着校园,引得不少学生试图放弃学业去参加选秀活动。“吃苦耐劳”的时代精神已经渐渐被遗忘了,人们越来越渴望一夜暴富。当今的青少年亦是如此,怕吃苦,怕努力,宁愿麻木也不选奋斗,让自己沉迷于网游,网络小说、玄幻小说,韩剧中,逃避生活。 再者是思想道德的滑坡!在当今市场经济社会里,不讲诚信、不顾责任、不凭良心的人和事屡见不鲜,整个社会充斥着物欲横流、见利忘义等思想,人们更是缺乏荣辱感、笃信潜规则,道德底线一再失守。如近期社会上相继发生的“毒奶粉”“瘦肉精”“地沟油”“染色馒头”等事件,这些恶性的食品安全事件足以表明,诚信的缺失、道德的滑坡到了何等严重的地步。从苏丹红到三氯氰胺,从瘦肉精到染色馒头等关系到人民最基本吃饭的问题,再到老人倒地无人敢扶,冷漠人心的小悦悦事件等关

综合分析社会现象

如有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谢谢! 综合分析---社会现象 (一)测评要素 综合分析题主要包括知识理解和社会现象两大类题。其中,综合分析题型(二) 主要是公共政策、社会现象题和讽刺漫画题,主要测查考生运用基础理论解决问题 的能力,包括综合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二)公共政策和社会现象基本知识点 1.基本题型分类 2.三种类型 (1)正面积极类 【例题】 2010年4月14日,我国玉树发生了特大地震,给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造成了巨大的损害。中央及地方各级政府高度重视、积极救援,把危害损失降低到了最低限度。谈谈你对这种现象的看法。 (2)辩证类 【例题】 部分城市里,城管和小商贩有矛盾,城管指责说:小商贩是刁民,不理解不配合城管执法。商贩骂城管:野蛮粗暴,吃着皇粮,不体谅百姓的生计。二者矛盾十分突出,甚至出现流血事件,你怎么看这个问题? (3)消极类 【例题】 某企业违规排污,严重污染了周边环境,给附近居民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不便。谈谈你对此的看法。 3.社会现象(公共政策)的四个维度 (1)经济现象 (2)政治现象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建设两型社会 应 对危机 调整结 构 自主创新 循 环经济 地方经济活动 经济现象 社会热点 公共政策 社会现象 积 极 型 消 极 型 辩 证 型 政 治 现 象 经 济 现 象 文 化 现 象 社 会 现 象 三种类型 四个纬度

如有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谢谢! (3)文化现象 (4)社会现象——民生现象 (三)题型举例 1.经济现象 【例题】 广东省委书记汪洋说,世界金融危机对广东经济而言,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来讲,既是模式之危,又是发展之机。请谈谈你的看法。 2.政治现象 【例题】 请你结合上海钓鱼式执法,谈谈你对依法执政的理解。 3.文化现象 【例题】 在我国有一些贫穷的地区,民风彪悍,思想水平差,有人说是榜样的问题,缺乏榜样的带动,并提出“给人一种信念,收获一种行为;给人一种行为,改变一个命运”。请思考后回答你的看法。 4.民生现象 【例题】 重庆万名高中生毕业时选择放弃高考,对此你的看法? (四)模拟训练要求 1. 请选题时以知识体系为经,以能力提升为纬,尽可能不要丢弃知识点。 2. 请师生在此题本所给题型基础上,勇于创新,开拓思路,查缺补漏,创制新题。 3. 场外题主要是补充场内之不足,既可作为场外训练,更应用于考生自己课后训练,切要高度重视。 二、答题思路 (1)积极性类 住房、医改 收入分配 社会保障 民生之 安全网 民生之源 民生之急 民生 民生之重 三农问题 核心价 值 体系 建立社会主义 软 实 力 网 络 文 化 文 化 创 新 有关现象 思想文化领域 服 务 政 府 民 主 政 府 法 治 政 府 立正确的政绩观 实改进 党的作风 反 腐 倡 廉 责 任 政 府

大班科学:聪明的中国人

大班科学:聪明的中国人 目标: 1.初步知道中国古代的一些重要发明和现代科技的一些成 就。 2.感知中国人民的勤劳、聪明,为自己是中国人感到骄傲。 准备: 1.指南针、文房四宝、兵马俑、现代化科技成就等的实物、 图片或录像资料。 2.《幼儿画册》(第一册P18与第三册P14) 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你们都是哪里人?来自哪里? 小结:原来我们都来自同一个地方,就是中国。我们都是中国人。 二、介绍中国四大发明 1.幼儿谈话,播放《蔡伦造纸》动画 师:小朋友们,你们都喜欢画画吗?(幼:喜欢)那你们喜欢看故事书吗?(幼:喜欢)你们发现没有画画、看书都需要什么呀?(幼:纸)我们画画、看书都需要用到纸张,那纸张是怎样造出来的呀?小朋友们先不急着回答,我们一起

来看一个小故事,看看纸张是谁制造出来的?又是怎样制造的?在没有制造出纸的时候,人们又是在什么上面写字的呢?看哪位小朋友看完能告诉老师。(播放动画2.40-0.25)2.提问并观看图片,介绍蔡伦造纸的故事 师:故事看完了,纸张是谁制造出来的呀?(幼:蔡伦)(出示蔡伦造纸图片)是用哪些东西制造出的纸张呢?(幼:破布、旧渔网、树皮)(出示对应图片)(出示造纸流程图介绍过程)在蔡伦没有制造出纸张的时候,人们是在什么上面写字的呢?(幼:乌龟甲壳、牛骨头、竹木简、绸布)(出示对应图片) 小结:蔡伦的造纸术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四大发明之一,后来流传到了世界各地,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做出的一项十分宝贵的贡献。 3. 介绍印刷术和火药 师:刚刚我们认识了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造纸术,小朋友们你们觉得我们中国人聪不聪明呀?(幼:聪明)是呀我们中国人真的非常聪明,不仅发明了纸,还发明了其它很多有用的东西,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出示活字印刷图片)有没有小朋友来猜一猜这是什么?小朋友们说的对不对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注意看这是什么?是谁发明的呢?(播放动画印刷术2.20-3.23)故事里介绍了什么发明呀?(幼:活字印刷术)是谁发明的呀?(幼:毕昇)活字印刷术也是

中国现代化的反思读后感

中国现代化的反思 —读《东方的崛起: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哲学反思》有感 华美玉 (化工学院,化学工程,1300507067) 摘要 中国式的现代化是一个具有深刻内涵的概念。本文拟对读《东方的崛起: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哲学反思》后感,从理论、历史和实践相结合的视角阐述中国现代化发展。重点阐述中国社会主义的产生及其必然性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探索及其历程,即中国是在世界历史中走向社会主义的;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尤其是哲学基础,说明邓小平是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是中国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者,即邓小平哲学思想是当代中国的唯物辩证法。 引言 北京师范大学杨耕教授新作《东方的崛起: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哲学反思》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12月出版。本书分为上、中、下三篇:从第一章“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与当代中国的实践”到第三章“落后国家社会主义革命的必然性及其特征”为上篇,主要从理论上阐述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规定、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性及其客观根据,以及经济较为落后国家社会主义革命必然性的形成及其特征;从第四章“世界历史中的东方社会及其命运”到第十二章“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双重动力”为中篇,主要从理论、历史和实践相结合的视角阐述中国社会主义的产生及其必然性,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探索及其历程,改革开放的内在矛盾、根本动力、历史作用和伟大意义;从第十三章“邓小平理论: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到第十八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引导中国走向21世纪”为下篇,主要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尤其是哲学基础,说明邓小平是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者,说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引导着中国走向21世纪。

关于中国当代社会道德滑坡现象的分析

关于中国当代社会道德滑坡现象的分析 论文关键词:社会道德道德滑坡表现原因应对 论文摘要:目前中国正处于经济体制转型时期,全国上下正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快建设小康社会,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由于经济建设与道德建设发展的失衡和市场经济本身就有的盲目性、自发性的缺陷,导致了某些社会道德滑坡现象的出现。当下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树立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消除各种不道德现象是提高全国人民精神文化素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 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社会转型期的一个特点是,由于社会处于激烈而探刻的变革之中,各种社会关系社会矛盾都在调整之中,必然存在一系列的社会问题,道德滑坡问题就是其中之一。一、道德缺失现象的几点表现 1.诚信缺失 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诚信是一个古老的道德命题,是人类精神文明的体现。由于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时间较短,发展尚不完善,加之人们对经济学本身的内涵还不够了解,导致中国社会生活中出现了诚信缺失现象。在经济领域,存在着企业信用缺失,在其他社会生活领域,假东西充斥如假文凭、假证件、假发票、假政绩、假鉴定等,不一而足。以企业道德缺失为例,“三鹿奶粉事件”、“地沟油事件”、“老酸奶事件”等等一系列企业的道德缺失一次又一次的挑战着国人的心理极限。诚信缺失带来的负面影响已经暴露无遗了。 2.职业道德缺失 道德是一定群体认同的调节人们之间以及个人和集团之间行为关系的规范、原则的总和。一个群体所遵循的规范和原则是以某种职业的道德体系来体现的,职业领域中的道德素质滑坡和从事职业的主体奉行拜金主义、个人主义、权利本位的价值观密不可分的。医生收取“药品回扣”、收受“红包’、“漠视生命”;警察“知法犯法”、与罪犯暗中勾结、“随意扩张权力范围”;公务员“行贿受贿”、“公款私用”、“行政不作为”都是一个个鲜活的例证。可见,职业领域中存在的道德缺失现象确实令人担优。 3.社会责任感缺失所谓社会责任感,不仅指对自己的家庭和国家承担责任,而且是指对全社会、全人类的共同责任的担负,即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中国实现现代化的理想能否早日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社会各阶层社会责任感的强弱。而在当代的中国,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自私自利思想泛滥,假冒伪劣、粗制滥造商品层出不穷,以权谋私、损人利己行为屡见不鲜,吸毒贩毒、赌博盗窃、坑蒙拐骗等丑恶现象滋生蔓延,使整个社会道德秩序混乱,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社会责任感的缺失已经成为一个普遍的现象,这种现状如果不能及时控制,必将对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 二、社会道德滑坡的原因 1.市场经济本身具有的盲目性、自发性的缺陷引发了社会道德滑坡。市场经济的发展促使人们追求利益的最大化,而我国现阶段的法律法规还不够健全,使得不少投机分子视社会道德而不顾,利欲熏心地追求金钱而忽视道德规范,使得社会上形成了不顾他人、自私自利的风气,引发了社会道德的滑坡。 2.西方个人主义、自由主义思想的影响。由于中国对外开放和当代互联网的普及,使得西方国家的思想文化迅速的席卷中国。不少人对西方的思想文化缺乏科学理性的认识,不分良莠一味的接纳吸收,接受了西方不良思想,助长了自私自利的社会风气。 3.社会对思想道德建设重视程度不够。在当代中国,很难多个人、企业、地区只重视经济效益,忽视社会效益和文化效益;只重视GDP的片面增长而忽视了人的全面发展,只重视小区域的经济增长而忽视整体的均衡发展,这些都对社会的道德滑坡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幼儿大班科学教案《聪明的中国人》

幼儿大班科学教案《聪明的中国人》 活动目标: 1.知道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并了解现代科技的一些成就。 2.感知中国人民的勤劳、聪明,为自己是中国人感到骄傲。 3.能在情景中,通过实验完成对简单科学现象的探索和认知,乐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所发现的结果。 4.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活动准备: 1.关于四大发明的视频、图片、资料。 2.挂图:四大发明。 活动重点、难点: 知道四大发明的内容,了解中国现代的成就。 活动过程: 一、介绍中国的四大发明。 1.幼儿谈话,引出主题师:小朋友,我们是什么国家的人呀?你觉得中国人聪明吗?我们中国人很聪明,真了不起。 你知道吗?在很早很早的时候,我们中国人就发明了很多东西。 二、幼儿探索了解中国的四大发明 1.幼儿操作,寻找四大发明的图片师:你能讲出古代的中国人发明的一样东西吗?后面的桌子上有很多中国人发明的东西的资料,我

们去了解一下,看看有那些是你知道的。 师:古代的中国人发明了许多东西,其中有四样东西是在世界上非常有名的,叫“四大发明”。谁能把四大发明找出来呢? 2.利用图片,进一步介绍四大发明 介绍造纸提问:是谁发明了纸?教师讲述蔡伦造纸的故事。 中国最早的文字是写在甲骨上的,叫甲骨文,到了后来将文字刻在木简上,用绳索穿起来,多不方便呀。东汉时代,一个叫蔡伦的人想出了个好办法,他造出了纸。 介绍印刷术在还没有印刷术之前,书籍都是用手一本一本的抄写出来的,多辛苦啊!宋代的时候,毕昇发明了活字版印刷术,用胶泥做成一个个规格一致的方块,一端刻上文字,印刷时,将活字印台依照文章内容排列,然后在版上涂墨,再用纸覆压就可以印出文字了。这样就方便啦! 介绍火药火药是方士在炼丹的过程中发明的。把火药做成火龙炮,好象一个火箭筒,在火龙炮的头尾各有两只小火箭,小火箭被点燃后会使火箭筒上升,我们现在用的礼花、鞭炮就是火药做成的。 介绍指南针以前人们利用磁铁的磁力来指示方向,这样就不会迷路了,指南针是宋代的时候制造出来的,它可以用于航海。 我们一起来做做指南针的实验把吧: 3.小结 师:我国最早结束人类用手抄文字的繁重劳动,发明了印刷术;我国最早使用火药,我国的烟花爆竹样式很多,很美丽。造纸术、印

中国社会现象及分析

始终坚持马列主义基本原理永远高举马列主义伟大旗帜 ---------中国社会现象及分析 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是构成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基本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无产阶级和一切被剥削,被压迫人民提供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正确立场,观点和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即灵魂。 马克思主义基本特征要求我们: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又不要把马克思主义当作僵死的教条;既要发展马克思主义,又不能认为马克思主义“过时”而盲目崇拜某些资产阶级哲学和社会思潮。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既然是构成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基干部分,所以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才能向前发展马克思主义。坚持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坚持的结果,在坚持中发展,在发展中坚持,这是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 历史经验证明,真正坚强的马克思主义者,往往是在革命低潮和逆境中成长起来的。革命低潮和逆境困扰人,也磨砺人。历史向人们敞开大门,谁能在改造客观世界中,不断认识世界,揭示历史规律,谁就能不断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并成为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 在革命高潮中,群众热情高涨,前进路上伴随着的是顺利和胜利。此时,马克思主义常常成为一种时髦,各阶级,各阶层的人物或为革命胜利所激动,或想通过革命达到个人的什么目的,因而革命队伍中常常鱼目混珠,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假马克思主义者,甚至修正主义者。 当前,世界局势极其复杂,资本主义相对和平发展,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均消费水平还没有超过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尚未出现无产阶级革命势头,帝国主义,霸权主义对发展中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侵略日渐猖狂。社会主义国家纷纷土崩瓦解,特别像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正经历着坎坷之路,防西化,防资化,防修正主义,防和平演变,防腐朽变质,已到了迫在眉睫,刻不容缓的程度。摆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场严峻的考验。要记取历史上的经验教训,正确分析形势,做既清醒又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在为实现无产阶级伟大历史使命过程中,在为实现共产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在为实现全人类的解放这一宏伟理想中,做出自己的贡献。 一中国社会的经济状况 1,贫富差距过大的问题 贫富差距的大小,是衡量一个社会先进与否的重要标准。古今中外,任何一次朝代的更替,任何一次社会的变革,无不是由于贫富差距的加大而造成的。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既有社会生产力的客观因素,也有执政者的主观因素。过大的贫富差距最终会激化阶级矛盾。

1980至2050年的中国现代化进程(doc20)

1980--2050年的中国现代化进程 按照“三步走”实现现代化的战略部署,我国已经实现了前两步,进入21世纪开始走第三步,2001~2020年的发展目标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我国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规划是: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经济发展的基本走向为工业化、城市化、开放型经济;增进全体人民的福利;推进制度创新。中国的现代化要实现三个根本性的转变:经济体制的根本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从二元经济结构到现代社会经济结构的根本性转变。中国的现代化不仅是发展社会生产力,还包括精神文明建设和政治文明建设等各方面制度的改革和健全。中国经济具备持续增长的诸多有利条件,2020年以后,中国将按照适合国情的发展道路,逐步地从小康社会走向现代化。 一、2000年发展目标的重新定位和实践结果 中国在1964年提出20世纪末实现现代化的奋斗目标,1975年重申这个目标,这反映了当时对中国现代化的认识。实际发展进程证明,这是做不到的,虽然在当时人民迫切希望集中力量进行国家建设的历史背景下,这样的号召曾经起过积极作用。 中国从1979年开始实行新的政治路线,即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同时对经济发展战略作了重大调整,放弃20世纪末实现现代化的要求,改而实行分三步走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战略。这就是:第一步,实现国内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到2000年,国内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社会的水平;第三步,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

经济发展战略的这种重大调整,是基于对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经济文化落后、发展很不平衡的国家,实现现代化的艰巨性和长期性的重新认识。这种重新认识,是“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对历史经验进行总结的重要成果之一。在当时尚未摆脱贫困的中国,把解决人民温饱问题作为走向现代化的起点,是正确的选择。从温饱到现代化,时间跨度很大,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有重大差别,把实现小康社会(注:“小康社会”的英译文是“a well-off society”,直译是“宽裕或者富裕的社会”;俄译文是 “среднезажиточноеобщество”,直译是“中等殷实或者富足的社会”;法译文是“société au niweau de vie relativement aisé”,直译是“生活水平相对宽裕的社会”;德译文是“Eine Gesellschaft mit bescheidenem Wohlstand”,直译是“具有低标准富裕程度的社会”;西班牙译文是“sociedad modestamente acomodada”,直译是“适度的或者有节制的富裕的社会”;是“小康(ぃくらかゅとりのぁゐ)社会”,直译是“稍有富裕的社会”。由于翻译上的困难,往往不容易找到准确的对应概念,其他文字译成中文也有类似情况。小康和小康社会,是典型的中国化的概念。由于历史文化传统的差异和语言的隔阂,外国朋友不大容易准确理解,但在中国并不存在理解上的困难。“小康”一词,源自中国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的诗歌总集《诗经》。把小康作为一种社会形态,出自公元前1世纪成书的儒家著作《礼记·礼运》,是和他们所想像的远古时代“大同”乌托邦相联结和对应的一种现实的社会形态,是虽然不能做到“天下为公”,但政治比较清明、生活比较安康的社会局面。在长期的历史演进中,“小康”从书斋走向民间,其含义发生变化,指的是家有余粮剩米的比较殷实的生活。中国是历史悠久、文化遗产丰富的国度,历代的思想家和政治家,往往从古代典籍中吸取思想营养而又为现实目的而加以改造。康有为、孙中山和毛泽东都把“大同”思想改造成为向前看的未来理想社会状态。邓小平则借鉴传统思想,吸取人民语言的精华,赋予小康和小康社会以全新的意义,即温饱有余、日子比较好过、但还不富裕这样的社会状态,并且把它作为贫穷落后的中国走向现代化的一个必经阶段。这不仅有重要的现实社会经济意义,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也是值得研究的。)作为必经的中间过渡阶段符合经济成长的一般规律。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的这种重新定位,引发了经济政策的重大调整,也是促

中国现代经济教学反思

中国现代经济教学反思 中国现代经济教学反思 大学毕业两年,教了两年初三的历史课,又是跨专业任教,可说我完全是一个历史的外行人逐步地变成了一个略懂一点点历史知识的知识“贩子”。这个过程我深深地体会到学生从不懂历史的到学懂历史的这个过程是艰辛的,要付出汗水和努力的。这两年来我把自己当作是一个学习历史的学生,探索如何才能让自己学好历史,让学生学好历史。一开始我是通篇看完初中历史的六本教材,然后熟悉考纲要考的内容,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编写练习、做练习,有了一定的基础知识后便开始看专题,整理专题,形成系统,方便记忆掌握内容。专题复习在学生的历史学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既是对单元教学成果的巩固,又是使知识系统化、形成能力的关键环节,同时为综合训练做了必要的知识和能力准备。但是专题复习要如何进行才能达到最大的效果。以往我们复习的时候是按照学生预习—课堂精讲—课堂练习—课后练习—下节课小测的形式进行。这中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应考的实效性,但是学生在课堂中少了欢声,少了自主探索,似乎只是在考试和题海中度过每一节课,这样不利于学生的长久发展。于是我思考,能否有一种复习模式,既可以让学生掌握复习的内容,又可以让学生感受了历史课的快乐,又可以完成中考的任务? 老师都反映复习课难上,不少学生没激情没兴趣,新课反而好上,

学生可以讨论,可以看视频,图片等等。很多学生反映喜欢上新课,有音可听有图可看,没那么闷。那复习课能否设计得像新课一样吸引学生,又像传统的复习课一样有应考的效果?可做一下尝试。恰逢一个教学比赛的机会,我把《中国现代经济》作为专题复习,熟悉中考考纲的内容,把握住重点难点后,在设计中利用《走进新时代》这首歌曲作为导入并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以回顾学过的知识。课堂中穿插不少重点要掌握的图片以加深学生对图片的理解和音像,利用视频让学生了解难点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和概括,还利用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体会社会主义道路探索中出现失误的原因。在复习的过程中注意及时地用练习的形式巩固重点难点的内容,并且引导学生对知识作归纳总结。在课后再做一些练习来巩固复习的内容。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踊跃参与讨论,参与课堂,对这节复习课表现出新鲜和感兴趣的情绪。对于课堂中出现的练习也很主动地去做。不过一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复习的内容没能对每一件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都重新像新课一样交代清楚,不知道学生对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是否还记得,能否把知识真正系统化。这样的复习形式可能比较适合对历史缺乏兴趣和动力的基础不太好的学生,对于对历史有浓厚兴趣和成绩很好的学生来说可能觉得此类课太简单了。所以,对于生源好基础好的学校要根据本校学生的具体情况来设计复习课。

浅析中国社会地域歧视现象

浅析中国社会地域歧视现象 【摘要】地域歧视是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比较普遍的社会文化现象。“歧视”就是“区别对待”,地域歧视就是基于地域差异而形成的一种“区别对待”。它是由地域文化差异、经济发展不平衡、人类心理活动等因素引发的一种刻板、片面的观念和错误倾向。 【关键词】地域;歧视;文化差异;中国社会 1.现象简介 地域歧视是歧视的一种。由于人类的活动范围大多在同一个地域,对其他地域的人民通常不熟悉,所以会产生偏见甚至妖魔化,如中国人对北京人、上海人、河南人等的刻板印象;日本东京人和关西人之间的偏见,以及台湾人对东南亚各国人民的丑化。当外地人来到这一对他不熟悉的地域时,当地人便会依社会上的偏见来解释其性格,因此而可能产生偏见和妖魔化。若某一地域有较多人移动到另一地域时,偏见和妖魔化的问题便会开始明显,并变成一个社会问题。很多新疆人流浪全国铤而走险,导致国民对新疆人,特别是新疆少数民族体貌的人士有恐惧心理。 地域妖魔化在网络上多表现为地域贴,地域笑话等。当偏见和妖魔化以制度性的政府行为和企业行为,或者污辱性言词等个人行为出现,损害了他人的利益或者名誉的时候,可以认为这些行为属于歧视行为,称为地域歧视。地域歧视不同于地域妖魔化,地域歧视对被歧视人的利益和名誉造成实质性损害,因此不再是个人印象或者开玩笑那么简单,地域歧视一般需要诉诸法律程序解决。 自然造成地域性歧视其背后也是有着它的根源性的,那么是什么造成中国人这样一种地域性歧视现象的呢?其实,如果你只要仔细的分析思考,你会发现,这种地域性歧视不单是因地域而分,它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只是范围或者表现形式不一而已。 我们先把地域性扩大,把省份上升到国家,那么你就会发现,从国家的角度出发,像什么河南人、上海人、东北人的地域性区别是被抹煞的了。取而代之的是骂美国人,骂日本人,骂韩国人。我们再把眼光的地域性进一步放大,从国家上升到东西方,于是你又可以发现,这个时候中国人、日本人、韩国人之间的区别又是被抹煞了的,角度开始换到东西方文化优劣的比较上来,自然东方文化又是要被我们盛赞自夸一通,而西方文化自然也是要被贬低下的。这是地域性歧视扩大方面的一个现象。 反过来,我们再把地域性缩小,从省份的地域性降到县城,我们也同样会发现同一个省份,人与人之间的比较也会因为县城这个原因呈现出地域性歧视的特点。到镇到村也是如此,就是到了家,同一个村子里人家与人家之间也是会一样的,我们家比他们家如何如何,他们家又怎么样怎么样。总之也还是免除不了有

当前中国社会存在的几个问题及分析

当前中国社会存在的几个问题及分 析 改革开放以来,当代中国发生巨大变化,生产力提高,经济发展,综合国力增强,文化繁荣,人民生活水平得到较大改善与提高,中国人民的建设事业取得空前的成就。但是,我国现阶段的社会发展是不均衡的,人口众多,地域辽阔,东西南北、城市农村的经济、文化差异较大,在社会改革转型过程中,社会现象较复杂,我们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面临挑战与问题。我们遇到哪些问题?我想围绕几个突出问题进行分析。 社会问题在各时代反映的内容各不相同,我个人觉得最突出的社会问题是:人口问题、生态环境问题、腐败问题。 人口问题是全球性最主要的社会问题之一,是当代许多社会问题的核心。虽然它在不同国家的具体表现各异,但其实质主要表现为人口再生产与物质资料再生产的失调,人口增长超过经济增长而出现人口过剩。以中国为例,当前社会生活和发展所遇到的种种问题,无一不直接地或间接地与巨大的人口压力相联系。首先,人口压力使社会在提供现有人口生活条件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方面,遇到了难以克服的困难。突出表现为就业困难,住房紧张,粮食、燃料等生活必需品短缺。其次,人口压力造成消费与积累比例失调、生态环境严重破坏、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降低等。 强大的人口压力,城市工业的飞速发展,农村乡镇企业的迅猛崛起,引发了我国严重的生态平衡问题和环境污染问题。生态环境问题突出表现为生态破坏、环境污染严重。它是社会运行和发展的重大障碍。预测未来社会问题的主要矛盾

将集中到生态环境上。如不及早解决,它将给社会带来巨大的破坏,甚至是全球性的、毁灭性的破坏。 可持续增长受到资源、能耗和环境的严重制约。资源利用率低、浪费严重,万元GDP的总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倍。另外,污染物排放总量长期居高不下,远远超过环境自净能力。一些流域、城市的水和大气污染十分严重,部分地区的生态破坏程度还在加剧。有关测算结果显示,这些年来我国因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造成的损失每年都在2800亿元以上。 改革开放中,中国经济得到巨大发展,但是我国目前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行政权力对经济的干预,造成了中国目前的官员腐败行为,其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广,人数也呈逐年上升趋势。腐败所造成的恶果是一言难尽的。造成国家财富的大量流失,充分认识官员腐败的危害性,有效的有针对性的开展反腐斗争,意义重大。 我国官员的腐败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我们可以借鉴国外成功做法,努力探讨中国特色惩治和预防腐败机制。此外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建立健全监督制约机制,加强廉政文化建设,加大案件查处和司法打击力度是有效措施。 我国是人口大国,各种问题总是存在,但只要我们一起努力,总会找到解决措施,建设美好家园。 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 2013级阿卜来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