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公转教学设计俞发俊

地球的公转教学设计俞发俊
地球的公转教学设计俞发俊

黔东南2013年中小学教学案例和教学设计评选

论文封面

参赛论文:教学设计

论文课题:地球的公转

参评对象:普通高中

学科:地理科学

作者:俞发俊

工作单位:剑河县第二高级中学

注:论文正文和内容不能出现作者姓名和单位有关信息

《地球的公转》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

1.地位与作用

地球的运动包括两方面内容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地球的公转是地球自转的延伸,也为以后深入学习地球的运动奠定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教材围绕“地球公转的定义、方向、周期、特点及意义”这一主线而展开,图文并茂,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中"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基本理念。因此本节课是教材的重点之一。

2.学时:1课时

3.教学重点:

地球公转的方向、周期、速度,太阳的公转和自转产生的意义。

4.教学难点: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地球公转的速度规律。

二、学情分析:

本章节知识面对的是高一学生,他们有活波,善于思考,好奇心强的特点。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积极思考,有助于学生更快更好的掌握要学的知识。但是,由于初中时期学生对地理科目的轻视,导致大多数学生地理基础知识十分薄弱,而他们的空间思维想象力比较差,这节课的知识又是同学们不能亲身去体验的、观察到的,所以应该多借助教具、图片、动画等直观的把地球的公转展示在学生的面前,老师引导学生一起去想象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过程。

三、教学目标设计:

【知识与技能】

1.掌握地球公转运动的方向、周期和特点;

2.知道四季的形成和五带划分是由于地球公转而产生的;

3.了解地球上的五带的划分的依据。

【过程与方法】

1.使学生能够通过事实说明地球公转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2. 通过读图能说出五个热量带的名称范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观察地球的运动,说明物质是运动的,物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四、教学方法设计:

1.教学思想设计:

为了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采用讲练结合的启发引导式教学方法和结合图片、辅助教具等演示法。我采用这种教法的依据有三:一是现代教学研究证实真正的理解是学习者对知识的主动再构建。知识再构建依靠提出问题,引导推测,鼓励大胆猜测与想象,解决问题,主动建构知识体系。二是根据“二期课改”精神,教师转变课堂角色,由知识的传播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合作者与促进者。三是把抽象的地理事物通过直观的表现出来,变难为易,学生更容易理解。

在教学手段上,由于学校条件有限,没有多媒体的辅助,要多用地理图表,教具来辅助教学,多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只有直观的感受,和亲身的体验才能有更深刻的感受。

教学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学生的学。教是手段,学是中心,会学才是目的。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授之以渔”,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以实现新课程理念终生学习的目标。基于以上考虑,本节课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渗透学法:

在生理上,青少年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表现自己,抓住这一生理特点,创造多种机会和条件,让学生参与进来,提出自己解决问题的办法,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习。这样可使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掌握比较、分析综合,归纳总结等科学的学习方法。

五、学法指导:

基本模式为:“问题引入——学习探究——启发解疑——尝试练习——评价反思——学习小结”。

六、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3分钟)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说了地球在不停的运动,而地球的主要运动是自转和公转,为什么地球上会有四季的更替?为什么我们会感觉到夏天的炎热与冬天严寒呢?今天我们学习了地球的公转了以后,就可以解决这些问题。

2.教学新课:

在黑板上作地球公转的示意图,让学生结合教材观察讨论,地球公转的方向和轨道。

师:同学们,我们一起来看看教材,什么是地球的公转?

生:地球绕太阳不停地自西向东旋转,这样的运动就叫做地球的公转。

师:非常好,同学们已经开始学会抢答了,老师都没问地球公转的方向同学们就答出来了。那么,同学们,地球绕太阳公转是有一定的轨道的呢?还是像一个淘气的小孩一样到处乱跑呢?

生:地球的公转是有轨道的,它的轨道是近似正圆的椭圆形轨道,太阳处于其中的一个焦点。

师:非常好!正因为太阳处于其中一个焦点,所以地球在公转的时候距离太阳是不是一样远的呢?

生:不是!

师:当地球在距离太阳最远的时候,是什么时候?我们把这一点叫做……

生:7月初,远日点!

师:当地球在距离太阳最近的时候,是什么时候?我们把这一点叫做……

生:1月初,近日点!

在黑板上作黄赤交角示意图,让学生结合教材说出黄赤交角的概念,找出黄赤交角的组成,以及黄赤交角的大小。

师: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在学习地球自转的时候说过,地球自转所形成的平面叫做什么吗?

生:赤道面。

师:对,我们说了,地球自转所形成的平面叫做赤道面,也就是赤道这条纬线所在的平面。同学们再看黑板上这个图,地球公转的轨道是否也围成了一个平面呢?这个平面我们把它叫做什么平面?

生:黄道平面!

师:很好!通过书上的图我们知道,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有一个夹角……

生:黄赤交角!

师:同学们真厉害!特别是这组的同学,抢答的速度最快了!现在,找一位同学来告诉我们什么是黄赤交角。(鼓励学生积极回答问题)

生:赤道面与黄道面所构成的夹角叫做黄赤交角。

师:对!那赤道面与黄道面为什么会存在这样一个夹角呢?为什么他们没有重合呢?

学生陷入沉思。

师:那我们一起来看地轴的方向,它是倾斜的对吧?恩,地球存在的时间很长了,已经老了。不再像同学们这样的年轻气盛了。在地球公转的时候,它就像一个行将就木的老人,弯着腰在转动。(老师弯着腰模仿地球的公转。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地球的倾斜,同时通过老师夸张的表演再次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师:好了,现在同学们已知道地球为什么要弯着腰转动了,那同学们告诉我,黄赤交角是多少度呢?黄道平面与地轴的夹角又是多少度呢?

生:23°26',66°34'。

师:好了,同学们对黄赤交角都有了一定的了解了,那我们为什么要学黄赤交角呢?它有什么作用呢?现在我们不讲,通过以后的学习同学们就会知道它

的重要性。

师:下面,我们来看看地球公转的周期。回忆我们在学地球自转时的周期,看看地球公转的周期又是怎样的。

生:地球公转的周期有两个…

师:好了,我们叫同学分别来描述一下地球公转的周期。

(叫两位学生分别描述恒星年和回归年的概念)

师:正如这位同学说的一样,我们在地球上是看不到地球的公转的,我们的感觉是太阳在围绕地球旋转。所以恒星年是太阳两次经过地球与某颗恒星的连线所用的时间(365天6时9分10秒)而回归年呢,是以春分点为依据,地球两次经过春分点的时间间隔(365天5时48分46秒)

老师在黑板上作图说明,并用手来示意地球的公转。

师:同学们,记得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吗?

生:恒星日。

师:那地球公转的真正周期呢?

生:恒星年。

师:对,地球公转的周期是恒星年,所以,地球它的真正周期都与恒星有关!同学们,我们知道地球公转一周是360度,所需时间约为365天,同学们看看地球公转的速度是多少!(日地距离为1.5亿千米)

生:大约1°/d,线速度……

师:很好,看来同学们都知道怎么去研究推算地理知识了,但是在这里呢,由于地球的公转不是匀速的,所以同学们就不用去算它的线速度了,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地球公转速度的规律。

老师在黑板上作地球公转轨道图,并利用开普勒定律来解释地球公转的速度变化。

师:这儿同学们要了解一个知识——开普勒定律。地球绕太阳旋转的过程中,在相同时间内地心与太阳中心连线扫过的面积相等。所以从图中看,同学们讨论一下地球公转速度的变化规律。

生:地球距离太阳近的时候速度快,距离太阳远的时候速度慢。

师:说得非常好,同学们再思考一下什么时候地球公转的速度最快,什么时

候最慢呢?

生:1月初速度最快(近日点)7月初最慢(远日点)

师:非常好!同学们都知道地球公转速度的变化规律了,那下面请同学们思考几个问题:

1.为什么夏季时间长,冬季时间短?

2.地球公转的速度从1月到6月、7月到10月、5月到9月、12月到次年的3月分别是怎样变化的?

(学生思考讨论,把答案说出来,最后由老师点评改正。)

3.板书设计

一、地球的公转

1.地球公转的轨道——近似正圆的椭圆

地球公转的方向——自西向东

3.黄赤交角:黄道面与赤道面的夹角(23°26')

恒星年:365天6时9分10秒(真正周期)

4.公转周期

回归年:365天5时48分46秒

1月初(近日点)地球公转的速度最快 7月初(远日点)地球公转的速度最慢

4.公转的速度规律从近日点到远日点公转速度逐渐变慢

从远日点到近日点公转速度逐渐变快

5、总结

教师:今天我们学习了地球公转的方向、周期、速度。大家看这张结构图,对于今天的学习内容你已经掌握了多少呢?请同学们对照这张图,自己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如有疑问,请提出来。

6.巩固提高

①当地球公转运行到近日点附近时()

A.公转速度较快

B.公转速度较慢

C.北半球正值春季

D.南半球正值秋季

②当太阳直射点位于D点这一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地球公转速度越来越快 B.地球公转速度最快

C.地球自转速度越来越快 D.北半球纬度越高,昼越长7.布置作业

同学们把教材23页的复习题第2题做在作业本上

(完整版)《地球的公转》教学设计

《地球的公转》教学设计 课标教材分析 地球的运动包括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两方面内容,新的地理课程标准对地球的运动要求是:一是“用地理现象说明地球自转、公转”;二是“用简单的方法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三是观测不同季节太阳光下物体影子长度的变化。教材围绕“地球公转的定义、方向、周期、特点及意义”这一主线而展开,图文并茂,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中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基本理念。因此本节课是教材的重点之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会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公转,说出公转轨道、方向、周期,并解释产生的季节变化。 2.例举生活中的地理现象,说明是由地球公转而产生的;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课堂演示、合作探究、动手实验、地理观测等方式理解地球公 转的规律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地球公转运动的探究,增强学生对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好奇心,提高地理学习兴趣;感受生活中的地理知识,体会地理学科的价值。 重点难点 1.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情况的差异。 2.四季的形成。 (创设情景,引入新课)同学们,最近早晨上学天亮的迟了还是早了?为什么?(学生议论纷纷,表现出极强求知欲)。这就需要了解今天的学习内容——地球的公转。 (课前预习)指导学生对照“图1.18 地球公转示意”预习课文,完成下面的内容。 (1)地球围绕太阳的旋转叫________. (2)地球公转的轨道形状是______,方向是_______,周期为______.

(3)地球公转的重要特征是:地轴是______的,且_______保持不变,这样,地球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表面受太阳照射的情况也就不完全相同,便产生了_________. (学习预习时,教师在黑板上画出下面略图) (检查预习)分别请四位学生上台完成下列活动,其他学生帮助纠错,教师指导。 1,在图中指出太阳、地球,用手指画公转轨道并说出轨道形状。 2,标出地球自转、公转的方向。 3,在公转的四个位置上画出赤道、回归线、极圈,并说出纬度。 4,指图描述地球的公转,说出地球公转的绕转中心、轨道、方向及周期。(此环节先不涉及公转特征和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承转)地球公转会产生什么地理现象呢? (活动探究)教师用地球仪围绕光源(桌上蜡烛)演示公转。事先用纸带在地球仪上明显标出赤道、回归线和极圈,让蜡烛火焰对准北回归线,从夏至位置(学生观察在讲桌左侧)开始演示,提醒学生注意观察。比一比谁观察的仔细,谁发现的多。 (1)第一次演示,观察公转的轨道、方向、并说出公转一周的时间。 (2)第二次演示,观察地轴的倾斜和空间指向特点,归纳出公转的重要特征: (3)第三次演示,观察公转到四个特殊位置时阳光直射的纬度(蜡烛火焰依次对准北回归线、赤道,南回归线,赤道,),请一位学生在黑板略图上画出阳光直射的位置,(此处点明回归线的含义).然后,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公转示意图,由学生说出阳光直射点移到四个位置时的节气、日期,教师在黑板略图上填写,完成公转示意图的绘制。 (4)结合自已的生活体验,回答下列问题. ?一年中什么季节中午太阳升得高一些?什么季节比较低?

五年级科学下册 地球在公转吗教案 教科版

地球在公转吗 【教学目的】 1.知道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围绕太阳公转,公转的周期是365天(一年)。 2.地球在围绕太阳公转时,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会观察到远近不同的物体存在视觉 位置差异。 3.能和小组同学合作做地球公转的模拟实验,并认真观察,收集证据,进行记录。 4.体会到科学家获得证据的过程中要付出艰辛的努力,意识到科学技术的进步,能为 ok科学家提供更为有力的证据。 【教学重点】知道地球围绕太阳公转,公转周期为一年。 【教学难点】认识恒星的周年视差。 【教学准备】记录表,两根木杆,一把木尺,小纸条,一个红圆片(太阳),两个蓝色圆片(星星)。【教学过程】 一、引入学习: 1.谈话:我们已经知道地球在自西向东自转,在自转的同时是不是还围绕太阳公转呢? 2.思考:怎样知道地球是否围绕太阳公转? 3.小结:地球的确是在围绕太阳公转,公转一周是一年。 二、探究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证据: 1.思考:在人们不能到天空中观察地球的运动时,人们是怎样认识地球公转的呢? 2.提问:(在黑板上画一地球运行轨道图,在轨道外画两颗星星)如果地球在公转,在公转 的轨道上观察星星,会看到什么现象? 3.模拟实验。 (1)谈话:天空中的星星的位置各不相同,有的离地球近,有的离地球远,如果地球在自转的同时围绕太阳公转,那么,天空中的星星的位置就会随着地球的运动而发生变化。我们可以用一个模拟实验来研究这种变化。 (2)模拟实验 ①讲解:在操场上画一个圆圈,圆圈中放一个红色小圆片,代表太阳;找两个竹竿,上 面分别贴上一个蓝色圆片,分别代表星星,其中一颗星星离地球近,一颗星星离地球远;在远处的星星顶竿上挂一木尺,每隔10厘米贴一个记号;然后找一位同学代表地球,背对着圆圈做圆周运动(公转),在从A点运动到B点的过程中,仔细观察两颗星的位置,并做好

地球的运动教案

地球的运动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得出并记住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公转的轨道、方向和周期;通过观察讨论理解昼夜更替的原因;通过观察讨论知道地轴倾斜的方向和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及昼夜长短的变化。 2.初步学会运用地球仪和太阳模型演示地球的自转,并说明昼夜更替现象;初步学会运用地球公转轨道仪演示地球的公转,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和昼夜长短的变化,了解四季变化的原因。 3.通过观察地球的运动,初步了解许多地理现象都与地球的运动有关,说明物质是运动的,物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教学重点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及周期,公转的轨道。 教学难点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及昼夜长短的变化。 教学方法 观察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1)南北半球的分界线是哪条纬线? (2)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穿过地心的轴叫什么? 学生回答。 【导入新课】前几节课,我们从静态角度认识了地球。事实上,地球如同宇宙中的所有物质一样,一刻不停地运动着。你知道地球运动有哪两种基本形式吗?这节课我们就来通过观察和讨论,从动态龟度去认识地球。 【板书】第二节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的自转和昼夜更替

首先向同学们介绍每组桌前放置的地球仪和有支座的小红球。 地球仪底座上有一运动开关。地球仪的外面有一个黑白两色玻璃罩,白色的代表昼半球,是向着太阳的;黑色的代表夜半球,是背着太阳的。比地球仪要小得多的小红球代表太阳,当然实际中的太阳要比地球大得多。 观察讨论一: 1.地球沿什么方向绕地轴自转?自转一周是多长时间?在北极上空俯视,地球呈顺时针方向旋转,还是呈逆时针方向旋转?若在南极上空俯视呢? 2.地球是不透明的球体,假定它是静止的,地球表面向着太阳的一面和背着太阳的一面各有什么现象?而地球自转又会产生什么地理现象呢? 学生观察、讨论。 【教师指导】使每个同学都亲自动手,学会操作、演示、使用,并得出结论。 【教师小结】(边演示)地球自西向东绕地轴自转,自转一周是一天。在北极上空看,地球呈逆时针方向旋转;在南极上空看,地球呈顺时针方向旋转。地球自转时,地球表面转到向着太阳的一面就是白昼,转到背着太阳的一面就是黑夜,由此产生了昼夜更替现象。 日复一日,日有昼夜更替,这是地球自转的结果。年复一年,年有春、夏、秋、冬四季变化,你能说出这又是什么原因吗? 【板书】二、地球的公转和四季变化 现在我继续向同学们介绍你们桌前的仪器——地球公转轨道仪。它由地球仪、公转轨道、小红球代表的太阳三部分组成。刚才我们已经介绍过一些,请同学们再看地球仪的底座上和公转轨道仪上都分别对应有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个节气的名称,地球仪上白色玻璃罩的中心有一个红点代表太阳直射点。 观察讨论二: 1.地球公转和自转的方向一样吗?公转一周是多长时间?公转的轨道是什么形状? 2.地球公转时,地轴是直着身子还是斜着身子?倾斜方向有无变化?地轴沿北极方向指向哪颗星学生演示、观察、讨论。 【教师小结】(边演示)地球公转方向也是自西向东,公转一周为一年,公转轨道形状是近似正圆的椭圆形。无论是自转或公转,地轴总是倾斜的,且方向不变,永远指向北极星那么地球在绕太阳公转过程中会产生什么地理现象呢?我们一起看投影。 观察讨论三: 1.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时,太阳分别直射哪条纬线?

《地球的公转》教学反思

《地球的公转》教学反思 万和中心学校童晶 “地球的公转”这一节的内容包括了“地球公转的方向和周期”、“四季的形成”“五带的划分”,这些内容又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就是地球公转的基础知识和地球公转的意义。 这一课内容难度较大,对于学生来说比较抽象,而且内容较多。因此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教材对于知识的要求并不高,学生只要记住“公转示意图”和“五带划分”就可以了。在教学设计中,我就围绕这两个方面来设计我的教案。 现对我的教学活动中的环节,反思如下: 一、不足之处: 1、语言表述有时不够明白清晰,例如,在发给每一个小组一个“太阳”的时候,应该一笔带过,表述不清楚的时候学生就不容易明白老师的意图,达不到教学设想。 2、提问时问题的表述没有针对性,范围有时太大。比如:在讲到以自己的家乡为例来说明四季的形成。我就问到:为什么是春季?为什么是夏季?问题问出来了,学生都有点茫然,不知道从哪些方面来进行回答。 3、在鼓励学生激励学生方面做得还不够。表扬是调动学生兴趣的最好方法。我做得还有些欠缺。学生的回答有不少答案都能令我感到意想不到,都应该及时地予以表扬。但我为了抢时间,抢进度,却忽略了教学中这一最为关键,最为重要的环节。如学生对于四季的形成进行的归纳,说得较为全面。此时就应该及时在全班给以表扬。让学生能学得更有兴趣,对其他同学的学习也是一个激励。 4、面对具体的课堂进度和表现,应该因势利导,要能够打破计划,对预定目标及时反思和调整,灵活性不够。因为对学生不熟悉,也就不知道学生的学习状况。而此时教师就应该及时地对课堂内容和进度要准备地把握,及时地调整,不能还是按照原定计划来完成,如果这样,反而起不到预定效果。 5、在教学中还有一些细节做得还不够完美。例如教学语言的精确,教具的摆放和使用,调动学生的气氛等方面,以后教学中都需要注意。 二、可取之处: 1、教具准备比较充分。为使学生都能动起来,都能真实地观察到公转这一现象,我准备了六个地球仪,每个小组都能用到,这样学生学习兴趣大大增强。

专题4地球运动之地球公转 知识点整理

专题4 地球运动之地球公转 【知识梳理】 一、地球公转方向、周期、速度 1.概念:地球绕运动 2.方向:自西向东 3.周期:恒星年:日时分秒(真正周期) 回归年:日时分秒(通常使用的日期) 4.速度: 近日点,月初,速度较 远日点,月初,速度较 5.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 地轴是字母 赤道面是字母 地轴和赤道面的夹角为(度) 黄道面是字母 地轴与黄道面的夹角为字母 黄道面与 赤道面的 夹角为字母,目前为(度) 3月21日,太阳直射在赤道,为春 分,此后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 6月22日,太阳直射在, 为,此后太阳直射点向移动; 9月23日,太阳直射在,为,此后太阳直射点向移动;12月22日,太阳直射在,为,此后太阳直射点向移动; 二、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正午太阳高度 (1)概念:太阳高度在正午时达到一天的最大值,称为正午太阳高度(H) (2)纬度变化规律: 北半球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由向南北两侧降低 北半球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由向南北两侧降低 春秋分,正午太阳高度由向南北两侧降低 (3)季节变化规律: 在任何时间,太阳直射点所在纬线的正午太阳高度为90°, 并从直射点纬度处向南北两侧 2.昼夜长短的变化

(1)纬度变化规律:春秋分,太阳直射点位于,全球昼夜等长 当太阳直射在北半球,北半球各地昼夜,且越向北越长。 当太阳直射在南半球,北半球各地昼夜,且越向北越长。(2)季节变化规律: 冬至日—夏至日:太阳直射点向移动,北半球昼渐夜渐 夏至日—冬至日:太阳直射点向移动,南半球昼渐夜渐 3.四季更替 在气候统计上,北半球的许多国家把: 月划为春季;月划为夏季;月划为秋季;月划为冬季。南半球的季节与北半球相反 4.五带划分

地球的公转 教学设计

《地球的公转》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地球公转到二分二至点时,受太阳直射的情况。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学会利用地球仪正确演示地球的公转,了解地球公转时二分二至点,总结太阳直射点周年回归运动规律。 ⑵通过头脑构建地理运动图式,培养空间想象能力。 ⑶由地理现象反过来分析起本质,学会分析、推理的方法和技能。 2.过程与方法: 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公转的方式激发学生对地球公转的兴趣。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树立科学的宇宙观。 三、教学重难点 1.二分二至日太阳直射情况的差异。 2.太阳直射点周年回归运动的规律。 四、教学方法 讲授法、演示法 五、教学准备 地球仪、50cm长棒手电筒 六、教学过程 教学情 景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新课导入回顾上节课一些知识: 1.地球公转的轨道是?(黑板画出椭 圆轨道) 2.地球公转的方向?(教鞭比划自 西向东) 3.地球在公转过程中地轴是倾斜的还 是竖直的?地轴指向是否发生变化? 板图 学生依次回 答:椭圆、自 西向东、倾 斜、没有。 拿出草稿纸 跟着画图 让学生回忆太 阳的公转,方便 下面新知识的 理解。 板图加深学生 已学知识 让学生产生对 四季划分作为 二分二至的背

1)、一天当中,早晚和中午什么时候气温高?你认为与什么有关? 2)、一年当中,最热的是什么季节?最冷的是哪个季节?哪个季节正午时分太阳升得高一些,那个季节低一些?与冷热有什么关系? 3)、一年当中,不同时间白天时间长短一样吗?什么季节较长?什么季节较短? 教师总结:地球表面的冷热与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有关。 教师讲解太阳高度、正午太阳高度用手电筒演示直射和斜射,让学生讨论哪种情况获得的太阳光热多 下面,我们运用地球仪进行地球公转的模拟演示。讨论回答 做笔记 目光由黑板 转向教师手 中的地球仪, 观察起来 景知识的理解 理解并记忆 通过地球仪进 行地球公转的 模拟,加深学生 对地球公转的 理解。 二、新课教学由于地球公转时,地轴是倾斜的,所 以,地球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受 太阳照射的情况不完全相同。 我们通过地球仪模拟地球公转到A、 B、C、D四个特殊位置时,用长棒模 拟光线,分别找出其对应的直射点。 我们先来观察D点,其太阳直射点在 南回归线,此时南半球受热比北半球 多,北半球处于冬季,D点在12月 22日前后,为冬至日。 再来观察A点,其太阳直射点在赤道, 此时南半球与北半球受热同样多,北 半球处于春季,A点在3月21日前后, 为春分日。 然后是B点,其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 线,此时北半球受热比南半球多,北 半球处于夏季,B点在6月22日前后, 为夏至日。 最后是C点,与A点相似,其太阳直 学生积极思 考,并认真听 讲,在书中分 别对A、B、C、 D四个特殊位 置做相应的 笔记。 通过地球仪模 拟地球公转,长 棒模拟光线的 直观演示,使学 生正确理解二 分二至日太阳 直射情况的差 异。培养学生的 空间想象能力。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二节《地球的公转》教案人教版

《地球的公转》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地球公转的运动特点以及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对七年级学生来说比较抽象,理解起来相对困难,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和现有的知识基础,因而对于本部分内容的处理,一是有意识地对教学中的一些难点问题进行了简化处理,回避了一些难懂的概念。二是教师尽量运用直观的教具演示、动画演示地球公转等,引导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发现问题,并结合学生日常生活体验,归纳总结地球公转的特点和产生的地理现象,突破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课标要求】 用简单的方法演示地球的公转,用地理现象说明地球的公转。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用地球仪正确演示地球的公转,并解释其基本的运动规律。 2、说出地球公转在方向、周期,并能解释地球公转运动所产生的一些现象。 过程与方法 1、通过用地球运行仪演示地球的公转过程,让学生了解地球公转的基本知识,并能解释地球公转运动所产生的季节变化与热量差异现象。 2、尝试运用已获得的地理基本原理,对地理事物进行分析,做出判断。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初步了解地球是不断运动着的,地球上许多地理现象都同地球的运动有关,使学生初步形成对地理的好奇心和学习地理的兴趣。 【教学重点】 1、地球公转在方向、周期公转运动所产生的一些现象。 2、地球公转运动的规律和特点。 【教学难点】 二分二至点太阳照射情况,四季变化现象。 【教学方法】 1、通过运用地球仪亲自演示,来分析、归纳、比较地球的自转与公转两种运动。 2、通过动画演示让学生理解地球公转运动的基本特点及公转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大家都知道,每天我们的地球在自己运动的同时,还围绕着太阳进行转动,这就叫做公转。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地球的另一种基本运动形式——公转。 二、展示交流,质疑 三、精讲点拨 1、首先,我们还是要来了解一下这种运动的方向。大家知道地球的公转方向是怎样的吗?(教师演示) 学生回答:自西向东。 教师追问:大家还记得地球自转的运动方向吗? 学生回答:也是自西向东。 2、教师提问:地球自转一周的周期是一天,那么大家凭着我们日常经验,觉得公转一周会需要多少时间呢? 教师演示三球仪,学生观察并回答 地球的公转周期是一年。

高中地理地球的运动 地球的公转教案 湘教版 必修1

地球的运动-地球的公转 (一)地球的公转 1.概念:地球围绕太阳的转动。 2.方向:自西向东。 ???时针转动从南极上空向下看:顺时 针转动从北极上空向下看:逆 3.轨道 ①形状:近似正圆的椭圆,太阳位于两焦点之一。 ②近日点和远日点 每年1月初,地球离太阳最近,这个位置叫近日点;7月初,地球距离太阳最远,这个位置叫远日点。 4.周期:为1年,约为365日5时48分。 5.速度 (1)平均速度?? ?'秒千米约线速度日角速度/39: /:59 (2)速度变化 地球的公转速度是不断变化的,它的变化遵循开普勒三定律(见图):日地连线在单位时间内扫过的面积是相等的。也就是说,在近日点公转速度快,在远日点公转速度慢。这就是为什么北半球夏半年长,冬半年短,为什么北极地区极昼天数多于南极地区的原因。 地球公转轨道不同位置时速度的变化 注意:(1)地球在围绕太阳公转过程中,有时距太阳近,有时距太阳远,地球公转到距太阳最近的地

方叫近日点,大致是每年的1月初;公转到距太阳最远的地方叫远日点,大约是每年的7月初。当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时,为北半球的夏至日,为每年的6月22日前后,直射南回归线时为北半球的冬至日,为每年的12月22日前后。由此可知近、远日点和冬、夏至日并不是完全重合的。 (2)地球公转的角速度和线速度在近日点都是最大,在远日点都是最小。 (3)可总结如下规律:“近1远7,近快远慢。” 6.黄赤交角及其影响 黄赤交角是指赤道平面与地球轨道面(黄道面)之间的夹角,度数约为23.5°。 (1)黄赤交角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地球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地表接收太阳垂直照射的点(简称太阳直射点)是有变化的。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如下图: (2)黄赤交角与五带 ∠α为黄赤交角等于23°26′ ∠β为地轴与黄道面的交角66°34′ 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互为余角。 黄亦交角的大小决定着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范围,即南北回归线之间的范围大小,决定着回归线与极圈的度数。因此黄赤交角的变化,导致五带范围的变化、极昼极夜范围的变化。 黄赤交角的度数=南北回归线的度数 极圈的度数=90°-黄赤交角的度数 若黄赤交角变大,则热带、寒带范围变大,温带范围变小,极昼极夜范围扩大。若黄赤交角变小,则

第1章第1节《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教案

《第一节地球的自传和公转》教案 一、学习与导学目标 1、用地球仪正确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并熟悉其基本的运动规律。(重难点) 2、用简单的工具正确演示昼与夜,以及昼夜更替。(重点) 3、利用图或亲身体验,分析二分二至日食太阳照射情况的差异,说明四季的变化。(重难点) 4、用实例解释时差现象,在现实生活中具备时差的知识。 5、利用图说明五带的界限,并举例说明各自的特点。(重点) 二、学程与导程活动 教学准备:投影仪投影片 (一)、引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同学们知道了地球是一个球体,下面请看---------(教师演示地球活动) (二)、阅读书本,自主学习 1、地球运动的形式有哪些?方向是怎么样的? 2、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完成下列表格的填写。 3 (三)、合作学习,分析成因 1、教师演示投影片,讲解昼夜形成有两个最基本的要素,一是地球为不透明的球体,二是太阳光线是平行光。图中的虚线是昼夜的分界线,叫做晨昏线,且与太阳光垂直的大圆圈。提问:观察投影片,看此时除中国是白天,还有那些国家是白天,有哪些国家是黑夜? 2、教师将地球仪转动180度,再让学生观察:中国和美国分别处在白天还是黑夜? 3、请学生上来用投影片来演示中国和美国昼夜交替的情况,思考昼夜更替的原因是什么? 4、让学生结合生活体验计算:每天我们在夜半球和昼半球大体经过多少时间?每完成一次昼夜更替需多少时间? 5、思考产生时间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6、教师总结:可见,地球自转还使地球上位于不同经度的地区产生了时刻的差异,在地球上,不同经度的地方,就有不同的时刻。 (有兴趣的学生课后计算一下伦敦、北京、新加坡、东京、莫斯科等几个城市之间的时差各相差多少小时?经度每隔15度,时间相差1小时,计算时采用“东加西减”的方法) 1、教师提问: (1)在同一天中,早晨或傍晚与中午三个时段相比哪个时段我们感觉到太阳光照射得最厉害?那么你能从这一现象中总结出什么规律来吗?(教师用投影片演示阳光的直射和斜射)(2)与太阳光热能量在一天中的变化规律同理,太阳光热能量在一年中的变化有什么规律呢?请结合我们的日常生活体验来说明。 教师演示地球的公转投影片,让学生完成表格 2、教师指导学生阅读书中“地球的五带图”,观察投影片,总结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

七年级地理上册1.2地球的公转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地球的公转 【教学目标】 1.认识地球公转的特征。 2.认识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教学重点】 公转过程的理解、四季的形成、五带的划分。 【教学难点】 四季的形成。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学生欣赏邓丽君《四季歌》,感受一年四季的变化,导入本节课所要探究的内容。 自学互研生成能力 学习活动一认识地球的公转特征 【自主探究】 1.学生观赏地球公转3D模拟演示图(可从虚拟地球软件中调出),完成以下任务。 (1)看一看: ①图中,地球运动,哪种是自转?哪种是公转? ②地球围绕着谁在公转? ③地球沿着什么方向公转?公转轨道是什么形状? ④地球公转时,地轴的姿势是什么样? (2)想一想: ①地球公转一圈,大约需要多长时间? ②地球公转时,地轴空间的指向总是指向什么位置? 2.教师点拨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归纳观察到的情况: (1)地球绕太阳不停地公转,公转轨道是椭圆形。 (2)公转方向与自转方向一致,自西向东。 (3)公转一周的时间是一年。 (4)地球公转时,地轴是倾斜的,而且它的空间指向保持不变。 【合作探究】 学生比较地球自转与公转特征,将比较内容填入下表: 学习活动二认识地球公转所产生的地理现象 【自主探究】 学生读课本P13—P14页内容,读图1.18,简要归纳,完成下列填空: 1.地球公转在不同位置,表面受太阳照射情况不同,产生季节的变化,南北半球,季节相反。 2.同一时间,纬度不同,受到阳光照射不同;一年之中,不同纬度获得的太阳光热有差别,人们根据各地获得太阳光热的多少,把地球表面划分为五个带: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和南寒带。 【合作探究】

1.学生再观察地球公转3D模拟演示图,结合课本图1.18,图1.19,完成下列任务: (1)学生看一看: ①图中,地球在四个季节的不同位置,南北半球表示黑夜的阴影区域与表示白昼的白色区域面积大小发生了什么变化? ②图中,在四个不同节气点,北极圈内与南极圈内分别是什么现象? ③图中,在四个不同节气点,表示太阳光的箭头分别指向哪一条纬线? (2)学生想一想:根据你观察到的情况,怎样描述不同节气点南北半球昼夜长短情况? (3)学生合作完成下表: 2.学生分析实验,完成以下任务: (1)做一个小实验,比较一下:“阳光直射地面获得的热量多,还是斜射地面获得的热量多?”同学们每四人一组,每个小组有一个手电筒、有一张黑纸板,大家用手电筒垂直照射在黑纸上,再用同一手电筒,在同一位置,倾斜照射黑色纸板,比较哪块光斑大,哪块光斑亮。 师问:同学们看到了什么现象?你能想到什么? 生答:直射比斜射光环小,但亮度大,因此地球表面直射的地方得到的太阳热量多,温度高;斜射的地方得到的热量少,温度低。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课本P15页活动2,得出夏季温度高,白昼时间长;冬季温度低,白昼时间短。这种温度高、低和白昼长、短的变化,决定了太阳光热多少的变化。 (2)同学们每四人一组,每个小组有一个手电筒、有一个地球仪,用手电筒照射地球仪,直射点在赤道上,观察不同的纬线上亮度有何差异?你想到了什么? 同一时间,纬度不同的地方,受到阳光照射的情况也不同,冷热就有差别__ 师问:所以根据地球表面得到太阳光热的不同,把地球表面划分为五个带,是哪五带呢? 生答:北寒带、北温带、热带、南温带、南寒带。 (3)学生结合课本中图1.18,图1.19完成下面的表格。

地球公转教案

地球的运动公转教案 知识目标: 1、知道地球公转引起的昼夜长短的变化和四季的变化 2、记住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的度数、五带的名称和范围。 能力目标: 1、初步学会绘制简略的地球公转示意图,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2、通过活动用地球仪演示地球公转,使学生能够初步理解: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以及四季的变化与地球公转的内在联系。 情感目标: 1、通过介绍地球运动的形式和规律,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2、通过讲述地球的公转,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地球公转及产生的影响 教学难点: 地球公转且地轴是倾斜的、空间指向保持不变,产生 1、一年中正午太阳的高低变化。 2、一年中白昼的长短变化。 3、地面得到太阳光热的多少四季的变化 教学用具: 地球仪、手电筒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请两位同学用地球仪演示地球公转。在学生演示活动结束后 思考:1、地球自转的同时绕太阳公转,其轨道什么形状? 2、地球公转时斜着身子还是直着身子。

3、一年为什么有春夏秋冬呢?原来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围绕太阳不停地公转。 【讲授新课】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学习地球的公转。 一、(活动)教师演示 1.用红色的粉笔将地球仪的任一经线圈勾画出来; 2.用手拨动地球仪自西向东转动,借手电筒的光束当太阳;3、让学生观察:当一红色经线正对太阳时是什么时间(正午),另一红色经线背向太阳时是什么时间(子夜);当这两条经线随地球仪不停转动时时间怎样变化(昼夜交替)? 在演示后引导学生归纳描述: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向着太阳的一面是白天,背着太阳的一面是黑夜,由于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转动,就产生了昼夜交替。让学生观察《地球公转示意》图,自由合作完成下面问题 (讲述)地球在不停地绕地轴自转的同时,它还在围绕太阳不停地公转,这是地球运动的另一种形式——公转 二、地球的公转 (一)让学生观察《地球公转示意》图,自由合作完成下面问题 节气时间太阳直射点四季划分 春分 夏至 秋分 冬至 2.一口井一年有两次阳光直射井底的机会,这口井可能位于什么地方(借助flash课件演示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3.有一个地方一年四季昼夜平分,这个地方位于哪里? 4.结合生活经验,比较6月1日、12月1日昼夜长短情况。 5.地球绕日公转运动中是直着身子还是倾斜着身子?如果是直着身子,能不能产生四季? 教学中教师及时检查、指导各小组的活动。最后师生共同完成下面的表格: 方向周期产生的现象地球自转自西向东一天(24小时)昼夜长短 地球公转自西向东一年(365天)昼夜长短变化;四 (二)归纳:(一)、公转的规律 ①概念围绕太阳转动

地球的公转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地球公转在方向、周期、速度、轨道等方面的规律和特点。 2.理解地球公转轨道形状及其影响。 能力目标 1.能正确运用地球仪来演示地球的公转运动。 2.能运用图示来正确分析和解释黄赤交角的形成。 3.能正确绘制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示意图,并能准确地解释太阳直射点的回归周期以及二分二至时太阳直射点的位置。 德育目标 让学生树立辩证的唯物主义思想观;认识到宇宙的一切物质(天体)都处在运动状态,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运动与静止是统一的;培养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志趣,用科学的理论批判伪科学、反科学的观点。 【教学重点】 1.地球公转运动的规律和特点。 2.黄赤交角的形成。 3.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规律。 【教学难点】 1.地球在公转轨道不同位置时速度的变化。 2.黄赤交角的形成。 【教学方法】 1.让学生分小组活动,通过运用地球仪亲自演示,来分析、归纳、比较地球的自转与公转两种运动。 2.借助教具、结合课本插图来解释说明黄赤交角的形成。 3.运用板图——“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图”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规律。

【新课导入】 同学们,上堂课我们介绍了地球的基本运动形式中的自转。但是,大家都知道,每天我们的地球在自己运动的同时,还围绕着太阳进行转动,这就叫做公转。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地球的另一种基本运动形式——公转。 【新课讲解】 【教师提问】首先,我们还是要来了解一下这种运动的方向。大家知道地球的公转方向是怎样的吗? 【学生回答】自西向东。 【教师提问】很好。大家还记得地球自转的运动方向吗? 【学生回答】也是自西向东。 【教师讲解】实际上,地球公转的方向与自转方向是一致的,都是自西向东。而且,地球自转一周的周期是23时56分4秒,那么大家凭着我们日常经验,觉得公转一周会需要多少时间呢? 【学生回答】 【教师讲解】(大家请先阅读书18面的阅读材料。)与地球自转周期类似,由于选择的参照点不同,地球的公转周期有恒星年与回归年之分,同样的,真正周期是恒星年——365天6时9分10秒。 【承转】地球公转一周是一个恒星年,那么,地球绕太阳转动一周是沿着怎样的轨迹呢?也就是地球公转的轨道是怎样的?(画图) 【教师讲解】大家应该还没有系统的学过椭圆,而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正是一个近似正圆的椭圆轨道。正圆有一个圆心,而椭圆就有两个焦点,椭圆上任意一点到两个焦点 的距离之和是 一个常数。太 阳就位于椭圆其中的一个焦点上。通过这幅图,大家可 B 太阳 远日点 (7月初) 近日点 (1月初) 方向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1.2《地球的运动》优秀教案

第二节地球的运动(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道地球运动的两种基本形式——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周期、方向;知道地球自转产生昼夜交替的现象。 2、初步学会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和昼夜更替现象;初步学会用简单的工具演示地球公转,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通过介绍地球运动的形式和规律,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通过讲述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地球自转、公转运动的基本特点及其所产生的地理现象。 教学难点 地球自转产生昼夜更替现象。 教学准备 地球仪、手电筒。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喜欢看姚明打篮球的同学请举手,哟!这么多球迷哇!你们是否有这样的感受:我们有时想看姚明在美国纽约的一场下午比赛现场实况转播,常常是等到晚上三四点钟呢?为什么两地的时间不一样?我们刚开学的时候,多数同学穿的是短袖,现在多数同学已穿长袖长裤了,而且每下一场雨我们就感觉一天比一天冷了?要回答这些问题,就与我们今天学习的地理知识有关了。 讲授新课: 板书:第二节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的自转 1、绕转中心、方向、周期 教师:演示转动地球仪,并提问 (1)地球怎样自转?(绕地轴不停地旋转)

(2)观察并描述地球自转方向?(自西向东) 师:板图讲解不同的投影图地球自传方向的表示 生:同桌的两位同学演示地球的自转。 师:提醒学生注意拨动地球仪的方向一定要自西向东(逆时针)。 (3)自转一周的时间是多少?每小时转多少度?(24小时,15°) 师:我们为什么感觉不到地球在转动? 生:讨论、回答。 (4)昼夜的形成 师:演示并讲解,教师用手电筒做光源,照射到地球仪上。让学生观察有什么现象产生? 生:地球仪一半亮,一半暗。 师:为什么?如果地球仪是透明的,结果怎样? 生:答略 师:同样的道理,由于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在任何时刻,太阳光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因此,被太阳照亮的半球是白昼,我们叫它昼半球;未被照亮的半球是黑夜,我们叫它夜半球,昼夜就是这样形成的。

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

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本节的内容是有两大部分组成,其一是地球自转及其地理意义,其二是地球公转及其地理意义。地球运动的特点是一个重要的基础理论,是引导学生理解昼夜长短变化、四季更替和五带划分的关键,对于认识和学习地理后续知识: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也都有着重要意义。 学生分析:但这节内容又涉及了很多学科的知识,综合性很强,对学生的空间思维要求较高,内容涉及的空间概念又较多,很难直接感知,会使学生感到抽象,对于刚从小学毕业的初中一年级学生来说,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还相当低,在学习时会感到很困难,不容易理解,因此在教学中应该积极运用一些直观教具,帮助学生理解。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观念、方向和周期;了解公转运动的特征、公转中二分二至的时间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地理意义 2、通过演示地球运动和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动手、读图分析能力;和生活实际相联系,解释昼夜更替、四季变化等自然现象。 重点和难点:

重点:1、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方向和周期 2、五带的名称和界限 3、公转的特征、二分二至的时间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 4、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 难点:1、自转产生的地方时差。 2、二分二至时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 3、四季的形成 4、五带的特征 教学准备:地球仪、手电筒、地球运行仪、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寒来暑往的四季变化,是我们非常熟悉的自然现象。那么大家知道这些现象的形成原因吗?学习本节内容后,同学们就能找到答案了。看课件,从图上可以看到地球在运动,他的运动方式是自转和公转。 板书:第二节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的自转 (一)、自传运动规律 1、概念 2、方向 3、周期 演示:

初中地理《地球的公转》教学设计

1.3地球的公转 一、教学目标: (一)认知与技能 1、掌握地球公转运动的轨道、方向和周期,理解地球公转运动产生的地理意义。 2、通过观察讨论知道地轴倾斜的方向和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及昼夜长短的变化。 3、了解地球上的五带的划分及依据。 (二)过程与方法 初步学会运用地球公转轨道演示地球的公转。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和昼夜长短的变化,了解四季变化的原因。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观察地球的运动,初步了解许多地理现象都与地球的运动有关,说明物质是运动的,物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并通过学习使学生养成科学的学习态度,对学生进行辨证唯物主义的教育,初步树立正确的科学宇宙观。 二、教学流程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地球的自转并引入新课内容:

1、地球自转的基本知识复习。 2、《两小儿辩日》引入新课 (二)新课内容: 1、地球公转的基本知识: 教师演示《地球公转运动》的多媒体课件,指导学生观察地球运动方向和状态。组织学生观察分析: (1)、地球公转的方向:自西向东绕太阳转。公转方向和自转方向相同。同样自西向东运转,有哪些不同呢?自转——以地轴为中心,公转——以太阳为中心,自转、公转同时进行。 (2)、地球公转的周期:一年(即365天5小时48分46秒)。[历法上规定平年为365天,多余的1/4天,即四年则多一天,就安排一个闰年为366天。闰年的2月是29天,平年的2月是28天。] (3)、地球公转的轨道平面与地轴是保持约66.5度的夹角。[看书P10夹角示意图,知道赤道平面与公转轨道面的夹角为23.5度] 公转时,倾斜角度始终不变,倾斜方向保持不变。北极总是指向北极星附近。*(地球总是歪着身子进行公转)活动:学生分组演示地球的公转运动。 正因为地球总是歪着身子公转,所以产生了一系列自然现象,比如说一年的四季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2、北回归线和南回归线:由于地轴与地球公转轨道面成66.5倾斜角,公转时,倾斜角度始终不变,倾斜方向保持不变,因此在一年中,太阳光直射光线就会照射在不同纬线上,也就是太阳直射点发生变化,这样,就会引起全球昼夜长短变化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因而形成四季。 教师演示《地球公转运动》的多媒体课件,指导学生观察地球在绕太阳运动的同时太阳直射点在地球表面上移动的范围。引出: 一年中,太阳直射点总是在北纬23.5度和南纬23.5度之间来回移动。 引出南北回归线的概念。 3、四季的形成: (1)、教师边演示边讲解“地球公转运动”的多媒体课件的四个节气时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及两极产生极昼极夜的自然现象的状况。通过提问讨论及练习填表巩固。 问题:a、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时,太阳分别直射哪条纬线? b、太阳直射点是如何在南北半球之间移动的? c、太阳直射点的最北界限是哪条纬线?那么最南呢?一年中太阳直射一 次的纬线是哪两条?那么直射两次的呢? 请同学们认真讨论上述要求,并完成下表的填写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地球的运动》教案

《地球的运动》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地球自转的特点,如绕转中心、方向、周期及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2.认识地球公转的特点,如绕转中心、方向、周期和地轴倾斜方向、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3.观察地球的公转过程,理解中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白昼和黑夜时间长短的变化、四季的形成、五带的划分等地理现象与地球公转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现象,学生能够准确地画出夏至日到冬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的示意图。 2.能根据"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示意图"分析全球各地的昼夜长短状况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分析同纬度地区不同季节和不同纬度地区相同季节的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科学的宇宙观,宇宙中所有的天体都在不断地运动。 2.培养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观,理解事物之间是联系的、发展变化的。 【重点与难点】 1.认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特点。 2.用地理现象说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3.二分二至日,太阳直射点移动引起的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创设情景法、读图分析法、总结归纳法。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朝辉夕照,日月轮回。你知道为什么太阳每天都是东升西落的吗? 地球上的昼夜更替现象是如何产生的呢? 今天,我们就先来熟悉一下地球运动的一些情况,学习《地球的运动》。 二、新课讲解 第一课时 (一)地球运动的认识过程 1.托勒密与“地心说” 2.哥白尼与“日心说” 3.地球在太阳系中位置:明确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围绕着太阳公转。 (二)地球的自转 1.读图1.4 昼与夜 (导学):认识地球自转的特点。 (讲解):地球自转定义:地球绕地轴不停地旋转,叫做地球的自转。 地球自转周期:一天(24小时)。 地球自转方向: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逆时针;南极上空看,顺时针)。 地球自转现象:昼夜更替(被太阳照亮的半球是白昼,未被太阳照亮的半球是黑夜); 时间差异(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地球上不同经度地方,相对位置 偏东地点,要比位置偏西地点先看到日出,就出现了时间差异)。 2.动画页:播放视频《地球的自转》 3.活动:了解地球的自转(小组合作完成下列问题) (导学):在同一时刻,姨妈和畅畅互致问候,为什么会有时间的差异? (讲解):地球自西向东自转,纽约与北京的经度相差很大,此时纽约已位于夜半球,而北京位于晨线东边的昼半球。 第二课时 (三)地球的公转 1.读图1.18 地球公转示意(图中二分二至日均指北半球) (导学):认识地球自转的特点。

高中地理: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自转和公转教学设计

新修订高中阶段原创精品配套教材 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自转和公转教材定制 / 提高课堂效率 /内容可修改 The basic form of earth movement-rotation and revolution 教师:风老师 风顺第二中学 编订:FoonShion教育

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自转和公转 教学目标 1.了解地球自转的方向、速度和周期;了解地球公转的轨道、方向、速度和周期。 2.了解地球公转的重要特点,理解黄赤交角的成因及其重要性,掌握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规律。 3.学会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与公转现象,形成空间想象能力。 4.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树立科学的宇宙观。 教学建议 关于地球的公转的教学建议 关于地球公转的轨道、方向、速度和周期:教师可向学生介绍开普勒三定律,由此引入地球公转内容的讲授。在课堂教学中,除利用课本中《地球公转的轨道示意图》和表1.2《地球在公转轨道不同位置时公转速度的变化》进行讲解外,教师还可以利用本期的图片素材,或者自己制作动画进行演

示,将地球公转运动中近、远日点(到达时间和日地距离),公转方向,角速度和线速度的变化特点,公转周期等知识点直观地展示出来。 地球公转的重要特点是一个重点内容。教师可引导学生读《二分二至时地球的位置示意图》(数据库中媒体素材有相应的动画),分析得出地球公转的两个重要特点:①地轴与公转轨道平面(黄道平面)保持66°34ˊ的交角;②地轴的空间指向基本不变。 关于地球自转方向的教学建议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利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运动(也可以通过动画),让学生从赤道和南、北极投影的角度,观察地球的自转运动。特别是在南、北极投影图上,要训练学生识别地球的自转方向。 关于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关系的教学建议 地球在自转的同时围绕太阳公转,地球运动是这两种运动的叠加,其结果就是形成黄赤交角。在教学中,教师要使学生搞清地轴、赤道平面、公转轨道平面(黄道平面)三者之间的角度关系,利用《黄赤交角示意图》进行讲解,形成学生的空间概念。这部分知识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关于地球自转周期的教学建议 学生对于恒星日和太阳日的学习,是本节的难点内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利用《恒星日和太阳日示意图》讲解

地球的公转教学反思

地球的公转教学反思 篇一:地球的公转教学反思 上完这课后,我静下心来,细细品味,既有成功的喜悦,也有美中不足的遗憾,现反思如下: 一、成功之处:整堂课以学生的探究为中心 课一开始我就提问:大家都有这样的体验,白天过了到了晚上,晚上过了又到了白天,为什么白天和黑夜会交替出现,从不间断?现在的学生课外知识较丰富,很多学生说是由于地球自转形成的。我没有马上下结论。而是反问一句:咦!我怎么感觉不到地球在动呢?刚开始,学生也懵了一下,是啊,确实感觉不到地球在动。不过没过一会儿,就有学生打破了沉静,那是因为我们在地球上,如果在宇宙中一定看到地球在动。紧接着,孩子们就举了坐船,坐飞机的经验,认识到只有通过观察地球以外的景物才能发现地球的运动。那么,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就是有力地见证。地球是运动的在孩子们你一句,我一句的谈话中得到了求证。我强烈地感到:学生是一种宝贵的教学资源,关键看我们老师怎么去开发它、利用它。 昼夜现象是不是由于地球自转形成的呢?能否设计一个模拟实验来证实?趁热打铁,我又向学生抛出一个研究课题。不负我所望,一个简单易行的实验方案出台。孩子们带着兴奋地心情开始做模拟实验。实验完毕,他们争先恐后地向大家汇报实验结果:昼夜现象是由于地球的自转形成的。他们通过自行探究,亲历了探究过程,获得了知识,尝到了成功的喜悦,使新课改的精神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二、不足之处

虽然在上课前是做了充分的准备,精心设计的。但上完之后再冷静地回顾、思考,发现还存在很多不足。虽说整个课堂基本上是让学生讲,让学生做,让学生总结,但细思量,还是觉得有些地方并没有完全尊重学生,例如,导入时,有的学生提到昼夜现象是由于地球的公转形成的。因为只有个别学生提出,也因为老师设计的课是第一课时,所以就回避了这一问题,现在回想起来,是否可同时研究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呢?这样可让学生自选研究,他们有了自已的课题,也会有很高的兴趣,同时也会使他们想办法去设计实验验证自己想法。这样做可能更能开发学生潜力,更有效地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 总之,经验是在不断的实践中积累,我也将在不断地教学实践中提升自我。 篇二:地球的公转教学反思 地球的公转这一课内容难度较大,对于学生来说比较抽象,而且内容较多,从地球公转的基础知识到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再到四季的形成、五带的划分。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我将地球公转这一部分内容分为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是两部分教学内容,即地球公转的基础知识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本节课为第一课时。 在讲授的过程中,教师尽量采用直观的教学手段,通过让学生演示地球围绕着太阳公转的情形,让学生总结出地球公转的基础知识,包括周期、方向、轨道形状等;通过简单的示意图与圆规展示,让学生理解太阳直射点的概念;通过直观的flash演示,让学生了解太阳直射点在一年内的移动情况,并在图中读出。最后,以学生在生活中经常碰到的坐公交车的问题,对整堂课做一个拓展,让学生感受到地理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整堂课,教师试图让学生处在轻松快乐的气氛中参与学习,并以此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